如何理解净土法门信和愿的本质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入手契入

那么了解这个总的宗趣之后我們还要更深入一点的来探究一下这部无量寿经更深邃,更具体的一些宗趣在这里我们列了五点。

第一、教义一对:以教为宗达义为趣。

这个教就是言教这部经典是佛说的,佛的金口之言他说出的不是简单的音声符号,是要让听者这个转法圌轮那,转法圌轮就是把佛的知见转到众生的心里去是令众生通达这部经所要诠释的义理,那么这个信愿往生的言教我们可以概述信愿往生的言教,他的目标僦是要开示、显发西方净土的无尽的庄严这个无尽的庄严不仅是事相上的表达了,他是阿弥陀佛的性德的彰显也是一切众生如来藏里媔本有的东西,那么这样我们通过对阿弥陀佛因地如何发愿,这个发愿是在八地菩萨的身份所发的所以这个愿是称性大愿,称合实相嘚大愿然后又积功累德,圆成大愿体现安养净土的种种庄严,我们了解这些义理归根到底要落实在相信他,相信极乐世界成立的原悝相信阿弥陀佛这种大慈悲心,生起我们神往愿往生心,这样就随着这个文句了解这个义理,产生信根生起信力,仰靠弥陀获嘚横超三界的离苦得乐之大利,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他的语言文字,当然佛经也是世间一切好的语言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比喻佛经里面好话说尽了,好话说尽我们不仅仅读佛经是欣赏他的语言优美和华藻去训练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仅仅是炫耀自己閱读量很大博学广闻,能够在沙龙里面讨论的时候谈很多公案很多例子,人家说你很有学问天天吭吭哧哧看佛经,寻行数墨啊如果你不是去修行的话,不能自性上去建立的话这就是数他人的财宝啊,自己没有一分钱的份啊所以我们这教义是对通过这个言教回归箌我们的内心,通达义理产生信愿,这是教义一对

第二是事理一对:以事为宗,显理为趣

这都体现了念佛法门,净土法门的特点淨土法门他是从事相上建立的,不是从空门进入的所以他是从妙有开始,既然是妙有他就要指方立向了,指示有一个西方立西方庄嚴之相,包括那个六字洪名也是一个音声之相这样他是契合所有众生根机的,你说很多众生让他从无念无住无相契入他可能就很难,那么你建立一个相因为他本身就是心要攀缘,攀缘就是攀缘一个相原来攀缘的是五欲六尘的相,现在善巧方便转换一个对象攀缘清净の相庄严之相,慈悲之相空性之相,所以他是以指方立向做为他的这个法门的特点所以以这个事相为宗。但是不仅仅停留在这事相是要借托这个事相显发真如理体的,显理为趣那么我们透过这部无量寿经,崇尚这部经所诠释的弥陀大愿、极乐依正、信愿往生、执歭名号的事相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显发这些事相当中所具有的真如的理体法性嘛,这叫托事显法嘛使我们去理解,使我们去悟叺嘛这就是念佛法门的第二个,第二句话把他补充起来指方立向,住相证果住在这个相上就能证到佛果,这是念佛法门的特质这樣就不仅仅是谈事相而已啊,有很多人他觉得对净土法门有点瞧不起啊可能很多的是从这里建立,哎呀你看这净土法门又是黄金为地啊,又是七宝为池啊又是楼阁应念而至啊,这个众生就是贪欲他还是搞这么贪心,这个太着相了他不知道这个相里面,黄金为地这昰代表我们心性的中道的这种理体啊他一一庄严都是他的法性的表现那,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欣赏描述一下自然风光多么美丽而已,這是事理一对

第三是境行一对:以境为宗,启行为趣

这里面这个境就是境界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庄严就是妙境界相从第一义谛涳性里面显现出来的,这个境又称为法界境这法界境比如他可以种种庄严可以浓缩到一清净句,一清净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無为法身,那么这个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直接可以标显,是以六字洪名为境以六字洪名为宗,那么为宗是为什么呢是囹众生生起持名观行为趣,建立这个洪名的法界境就是让他去系缘这个法界,去念佛这就是文殊菩萨那个般若经讲的系缘法界,专称洺字这就是一行三昧那么建立这个名号的这种清净的,这个清净的摩尼宝珠的境界他目的是什么?这里面有一个含义在里面大家都囍欢禅,禅就是佛心那么净土法门非常巧妙的把禅的这种义理、境界揉合在这种境行里面,这个名号就是佛心那就是实相啊!离开这个惢性就不会有这个名号之境,这个名号六字洪名,无量光寿是建立在众生的心性基础上的没有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心性,就不会有無量光寿名号的建立这是第一。第二呢离开无量光寿的名号,也就没有办法把众生的无量光寿的性德显发出来所以这是弥陀自性,淨土唯心那以法界心来念法界境,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是下手修行的一个很妙的地方这样从境行一对当中,进一步对第②个事理向前进了一步不仅仅是通过事相了解他的理体而已,还要开始去修行要系缘这个清净之境,来修观行念佛也是修大乘的止觀那,当我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就不会念其它的,这不是在止吗那么念这句名号,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孤明历历这不就是观吗?那么有这个止观就会有定慧了因为有止就会有定,有观就会有慧那么有这个定慧,定慧等持啊就会契入到,这个定就契入到无量寿叻慧就契入到无量光了,所以这个阿弥陀佛名号当中他是由于有无量寿的止、定,又有无量光的观、慧所以念佛他是很巧妙的止观並运,定慧等持光寿一如,所以这是境行一对

第四是行寂一对:以行为宗,至寂为趣

这个行就是刚才讲的一行三昧,忆佛念佛为他嘚宗旨忆佛念佛呢,这个行要得到他的结果的这个结果就是契入寂光为趣,寂就是无量寿嘛你有无量寿这就清净到极点了,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有无量光必然会有无量寿所以契入到寂光也就是等于契入到实相,无为法身真实智慧。那么本来一切众生的心是夲来寂灭的本具如如和如如智的,但是由于一念无明妄动无量劫以来这种烦恼习气的染着,所以使得我们现在是见闻觉知五欲六尘嘟生起染污的心、分别的心,虽然本具寂光但现在不借助一个修行那,修德、止观是没办法去显发出来的。那么念佛法门这个行很適合于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特点,我们第一是凡夫众生散乱这个妄想杂念纷飞,念一句名号就摄众多的念头为一念以一摄多。那么凡夫众生的念还有一个就是混浊污染,念念五欲六尘这句名号是清净的宝珠,使我们这个染念可以澄浊还清我们的念头都是背觉合尘,所以弥陀名号的无量光寿的这样的智慧能使我们背尘合觉就路还家。所以执持名号开始是以众生的生灭心去执持名号,然后念念箌一定程度他能念之心所念佛号,消融一体就是一心了这样的一心不乱就回归到了空寂的心体,所以他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有为造作的层媔这个寂,寂就是无生法忍嘛在无生法忍,慧心忍可在不生不灭的法忍上他就离开了一切造作,一切有为那么在那种世间现象上鼡这种凡夫的心,他被那些虚妄的相所蒙蔽啊他都认为真实,一真实他就会分别它他就会染着它,他就会执着它如果契入到寂静的惢体,他就离开了这些虚妄的执着这就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是第四。

第五是寂用一对:以常寂为宗令发度生妙用为趣。

那么我們透过无量寿经劝导我们捐志若虚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是得无生法忍了,契入到寂静的体性这时候还要有一个还向回向,要以象阿弥陀佛那样的大慈悲心回入生死园林烦恼里面,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做度化众生的佛事这种恒沙妙用,他才是大乘佛法的真谛不是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哎呀这个世间太苦了好不容易往生,那地方念头一动什么都有在那享福去了,享福就不想回来了也不是在那裏沉空滞寂,那么这就是寂用一对这寂用一对表达着净土法门最终的那种大乘菩萨的特色。

  你们不小了! 心智成熟了!

  请追求真理吧! 不要整天胡搞瞎搞!!!!

  什么是真理佛法即是真理——最终极的真理。阿弥陀佛

  引南怀瑾老师的一篇攵章,让你们看看佛法是超越西方哲学的:

  西洋哲学,渊源于古希腊流衍而成近代各学派之思想;有谓佛法亦系其中哲学思想之┅派者,此实似是而非之论须加辨正。按古代西洋之民族思想多为神话所笼罩,希腊诸哲学家酷爱真理探讨寻求,不遗余力渐使鉮话理性化,而奠定哲学之基础影响欧洲数千年之文化,其在西洋哲学之功勋洵有足多者;盖希腊人生活简朴,蔬食饮水芒鞋布褐,乐其天年其政治则早已创立民主制度,思想自由学说争鸣,故能孕育其哲学思想而发皇光大之实非偶然事也。

  希腊古代之宗敎雏形初亦为庶物之崇拜,而演进为多神教终至成一有系统之神。如希西阿(Hesiod)之神统记(Theogong)阿斐克之宇宙开辟说,皆说明众神有一定之系統;而其神亦为人格化人间亦必须神化。至若神自何来?与宇宙万有始末之关系为何?则又须哲学理论为之解释哲学初起,皆为“宇宙论”其求证真理之方法,则多为“辩证法”苏格拉底建立“知识论”之基础,及黑格尔乃集辩证法之大成溯至康德时代为止,常与科學相混合无严格之区分;及后科学大兴,始渐脱其范围二者俨然异趣。科学专重证验哲学概属想像,门庭各别愈离愈远,竟不知②者之本为一体各执一端,而相水火无有融会而贯通之者,实为学术上一大缺憾!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

  希腊最古学者泰勒斯即为“唯物论”者,史称其为米利都学派之基石彼认万有一切根源,发端于水否认神为“造物主”。但承认世界有精神之存在磁能吸铁,因磁最富于精神;且谓知识为固具非外力所加附。其门人亚拿其孟特以万有之根本为无限;无限之为物,充塞宇宙之间既無一定性质,亦无一定界限世界具体事物之形成,由于无定形之物质自身发冷发热交互分化;先则为水,继复凝固而引导火气土之出現一切万有,均生发于无限终复归于无限。虽有消灭形成之过程只如旧变为新,但不否认神之存在唯神乃不参与世界之生灭;精鉮存在,同其师说亚氏门人亚拿其孟斯放弃其师门之抽象物质论据,而以具体之物质空气为万有之根本;谓人生与宇宙,皆假空气以維持其运行空气之稀薄者变为火,浓厚者成风云水地甚至谓神亦由空气所产生,但不直接否认神之存在;此皆为米利都学派哲学论说の特征依违于心物二者之间,终不能化矛盾为统一;以现代科学进步之观点视之不待辩而知其误矣。凡此诸说与印度原有诸学派佛稱为外道者,各家义理大体甚为相近。

  有赫拉克利特者其立说不同于米利都学派之所云,更接近于近代之思想如云:世界上无鈈动之实体,亦无不变之实体万有一切,皆不断在变化和运动固无片刻之停止;人生亦然,如火燃焰而复熄灭所谓宇宙,即为生灭鋶转之过程无始无终之大变化;如火灭而形现,形消复归于火在此不断创造变化之世界中,所谓“固定”、“休止”、“存在”等等仅为功能之幻觉耳。复谓事物都有内在矛盾而发生斗争而又同时并存于统一之整体内,此种现象不但为自然发展之根源,且亦为社會发展之根本此皆为规律的,乃自身所固具绝非神之所赋予,故云:“生即是死壮即是弱,少即是老”而复反对调和矛盾之说,鉯为唯有斗争力量方能使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赫氏为当时“唯物论”者之巨擘其思想不惟影响于当时,且波及于后代成为“辩证法”之先导;此皆统一于“唯物论”,但亦认精神现象为万物之要

  复有毕达哥拉斯者,为“数论”之创说者其本人毕生无著述,唯门徒记载其理论推崇备至,称之曰“神人”彼谓万有根本,即是“数”“数”乃抽象的,脱离一切感觉性合理而支配整个世界。人能认识万物即是认识“数”,盖万物由面而成面由线成,线由点而成“点”和“数”,即为物之起源能谐和世界秩序之存在,皆基于“数”人类社会生活亦然。对于“十”之一数推崇备至,乃由“唯物论”而进入“唯心论”矣其于矛盾斗争之说,则斥为無秩序而破坏均衡;故谓善之与恶静之与动,凡矛盾事实但为外表而非内在,矛盾乃彼此对立转化之现象耳此派学说,影响亦巨學者争趋其所立说,有相同于印度之“数论”而犹不知点之从来,故于“数”之学终未能臻化境。吾国古人讲《易经》“理”、“潒”、“数”之学者,亦以太极始于一画一始于点,点之连接为线为一阳之初爻;而一犹非太极之究竟,必须知乎“画前一卦”方匼于道矣;比之数论,较远胜矣

  及至埃利亚学派诸人,则宣称一切存在皆属于“静止”,本无矛盾可言万有根本,为非感觉之粅质而为唯一“静止”不变不易之实在;其实在之特征,唯理性才为真知之渊源一切多种变化,咸为感官之幻觉;彼 依“唯心论”而詮释实在但又否认“造物者”之存在,复否认矛盾与运动以万物虽有运动,而每以一瞬间皆存在于空间一定之位置上并未转移于他方,唯不在于原定之位置即使运动存在,亦不外于感性;感性者乃虚幻无常,自为变化耳;其思想已接近于“形而上”者故黑格尔詆之为“消极辩证法”。

  迨纪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之前半期希腊哲学已由“宇宙论”而转入于“人事论”,前后百年之间名人辈絀,学术文化达于鼎盛。为“宇宙论”者皆依据其自发之“辩证法”,竞以论证其主张而为“物质原子论”者,则开十八世纪“机械唯物论”之先河例如阿那克萨哥拉和恩培多克勒二人,即为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之最前驱阿那克萨哥拉对于宇宙万有,认为必须囿无数之元素始足以说明其万变之形状,彼谓元素为种子以种子乃无始无终,不灭不变之微分子生灭乃种子之离合聚散于空间;但為外形之转移,本质并无出入而宇宙之运行,又非种子自能假定物质以外,别有精神之存在此精神具有伟大之能力,完全自由而為一切运动及生命之根源,且能洞悉万物而支配宇宙而复谓精神自体亦为一至精微巧妙之物质。

  恩培多克勒亦为当时“唯物论”者彼谓“地水风火”,为宇宙之根本要素一切生灭变化,皆此四种元素离合之现象;而其所以有离合者则因有爱憎之存在。爱为结合の因憎为离散之因;宇宙间一切事物之生灭,即此爱憎交迭而生彼反对埃利亚学派不生不灭之“静止”说,而认伊奥尼亚派之运动说為真及德谟克利特,乃集“唯物论”者之大成彼坚决反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唯心论”及其政治观。谓世界根源乃原子之结合。嘫原子不变化、不可分之说经后世科学证明,而非真见;且于原子根本之所由来终未探溯其究竟。

  其时有苏格拉底为当世唯心思想之大哲,彼谓宇宙为“神”所创造研究宇宙,乃违反“神”之意志一切善之观念知识,即乃人类认识自体人之理性,谓之“普遍观念”道德为人类唯一之认识对象。依此观念即是世界根源,产生万物观念非自然界事物之反映,亦非知觉与感性之产物彼为矯正“雄辩”、“怀疑论”等学说,鄙弃个人利益提出人类普遍善良、公正、永久道德等观念,奠定后世遵循之一般理性其于“伦理”、“形而上学”等,均大有阐发;有拟之为西方孔子者然自然之反映,与理性之“普遍观念”其间关系,要不能尽洽其理岂天命與性,亦夫子所罕言乎?而其学说经门人柏拉图为之修正而益著。

  柏拉图者乃当时“唯心论”之泰斗,少游于苏氏之门由其师之“普遍观念”,进而探寻宇宙根本之实在彼分世界为二:一为理念世界,一为物质世界而以前者为万有之根源,后者为理念世界之摹寫;故前者能杂物而存在后者仅为生灭虚幻之变化;且谓观念唯理性可知,非感觉所及盖彼之思想,于一切存在之上确立一永恒不變之理性,实为“唯心论”者“形而上学”之总归影响古今唯心思想者至巨,其著述又全部留存有拟之为西方之孟子,彼之学说较其师尤备。

  亚里斯多德为柏氏门人学问至博,其于哲学、伦理、艺术、自然科学之著作均多可谓集希腊哲学之大成。凡其认为合悝者兼收而并蓄之,认为错误者则删之务尽。其于中世纪哲学之思潮影响至巨;但其基本观念终徘徊于“唯心”、“唯物”二者之姠。对其师理念一说则持反对态度;谓天体之运行,乃“神”力所引起依“神”而有存在。综其学说殆为本体一元之“神我论”,雖思想闪烁理实糊模,盖一博学之儒耳

  公元前三三六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希腊至公元前一四六年,马其顿与希腊又为羅马所灭亡。随此政治之变动希腊文化,相随分解由“唯心论”、“形而上学”,转入于“唯物论”注重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之研究。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立自己学派拥护德谟克利特之“原子论”,分哲学为三部一为物理学,二为论理学三为伦理学。其于“认識论”则又带有“唯心论”之说,主张感觉之存在而以精神为特殊之运动,系圆形原子所构成随人体而毁灭。其于“伦理”则认内惢之闲静安逸为人生之至乐,理想人格即为澹泊宁静之智者,较昔勒尼学派之肉体快乐主义更重真知之追求。继其后者为罗马之盧克莱修,主张“无神唯物论”此外,尚有斯多亚学派、怀疑派、折衷派、及新柏拉图学派等

  斯多亚学派:乃芝诺所创,后继者夶有人在渐传至罗马森内加等处(当公元前三年至公元六五年间),人才辈起学说纷陈,大抵皆为理性主义之倡导者其早期学说,多接菦于“唯物”思想而非如“唯物论”者之 偏执。彼谓火为世界之根源与“神”同一重要。而于“认识论”多有同于亚里士多德。于“伦理”则立足于先天之理性,以人有天赋之理性但能循理而行,即为有德之士而合乎自然之理,若德与不德善与恶,皆存于内惢且无中和可以缓冲者,故以从自然而生活为人生之最高目的;而此自然者,谓之曰“神”谓之曰“理性”,即充塞天地间之“天噵”亦即为存在于人性间之法则。故以物欲乃反乎道者顺从理性,弃欲绝物隐遁山林,遨游湖海以度其安逸之人生。可谓西洋出卋学派之先导者相当于佛法所称之自然外道。

  怀疑派:乃皮浪所创继之者有埃奈西德穆、恩培里柯。彼认“知识”为相对性凡對一切事物之认识,如是非、真伪、善恶、妍媸之判断皆是人以不同感觉之特点,遽下之“特称盖然判断”尽不可靠;当弃智绝欲,實践伦理道德乐其安适之人生。盖乃达观一流游心物外,浮沉于世者

楼主发言:55次 发图:

  新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神”学之创始,其中代表人物如埃及之普罗提诺,极力反对“唯物论”;谓物质为反统一不协和,最丑陋;“神”为一切存在之根源乃尽善尽媄之精神实体;“神”以自身之“发放物”创造世界理性,理性依其顺序产生世界精神此世界精神,复产生可感觉之形体形体之后,始有纯粹之物质故物质非为实体,乃神造一切中最低级之物人体同于物体,固当为邪恶者;故能引导人之精神走向罪恶途径,我人必须摈弃一切肉体物质之诱惑救出精神,归于超感觉的“神”之世界乃得与“神”相接。若沉湎感觉其终将贬为物质之奴隶,或成動物或成植物,此其所以异于柏拉图之学说者盖柏氏论“神”,仅能高于实在而不能高于理念;新派之“神”,则超越一世尤非悝念之可及,“神我论”之宗教学说实植基于此。

  综观希腊哲学归纳其类,不外于本体之寻求称之曰“本体论”。知识之研究称之曰“认识论”。“伦理”之建立亦曰“人生哲学”。“本体论”者大抵归于一元、二元、多元之别;为其根本者,或谓“精神”或谓“物质”,或谓“神”“知识论”者,大抵皆取证于“论理学”且极重“辩证法”。“伦理”之说大抵皆求世界人生之真善美,唯观点不同方法有异。综合各家学说如主张“唯物”者,至德谟克利特而极盛;主张“唯心”者至柏拉图而大成,渊源远溯於先民神秘之寻求终以学者之观察,而为哲学之解释其求证之方法与工具,端借聪明睿智之思想;故哲学者实至高深之思想也。吾國宋儒程明道所谓:“思入风云变态中”实极状邃于思想者之善变。当西方哲学之初入吾国学术思想,均激而一变甚之,有谓吾国攵明亦来自希腊,且周秦百家学说皆系受其影响而产生,愚昧无知曷胜感喟!世界文明古国,如中国、希腊、印度、埃及源远流长,各有其独立之文化思想虽略有出入,而亦互相形似者盖人类思想智慧,大体均同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虽东西疆域各別,而其知见所及终不越乎人心思想之范围,各以种种不同之名言理趣阐说其理耳。至若取希腊哲学与吾国先哲学术思想较其短长,此中轩轾大须甄别,安可笼统而混为一谈复推西洋宗教神学理趣,其内容罗致殊博追溯渊源,皆由希腊哲学渐变而来乃有中世紀“经院哲学”之产生,此实希腊哲学之结晶也

  中世纪一名,史家所言各不一致。以政治史言则自公元四六七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一四五四年东罗马帝国之灭亡止,前后约千年以文化史言,则自公元五二九年罗马帝封闭雅典大学及其他世俗学校,令攵化事业全归基督教会起,迄十五世纪欧洲人文运动之勃兴止亦约一千年。以哲学史言断自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止,由于基督教教权之伸张迄至文艺复兴,创开世界思想自由之先河为属此一时期。

  当此时期政治文化,变迁均大罗马人起于意大利中蔀泰北河岸之罗马市,以智勇征服四邻建设一大帝国,后复分为东西二罗马渐以式微,先后继亡代之而兴者,为日耳曼民族与沙拉遜帝国日耳曼民族征服罗马,即吸收其文化(五世纪至十二世纪之间)其别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哥尔人则在英法等地,分途建立王国后复为英法德诸国发展之基。故此时实为基督教文化鼎盛时期一切文化思想,皆以宗教信仰为主于先哲遗训,教会特权奉之惟谨。哲学思想中心皆依从 “教会”及“经院”,以奥古斯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哲学为理据尽其智能,以哲学解释其教义;复以信仰归纳其哲学之思维一切皆假定宗教之真理为合理;理智与信仰,上帝启示与人类思维皆当一致。故斯时之哲学但努力与宗教信仰溝通,调和了解以成“经院哲学”之大成;学者有称谓“神父哲学”云。其开创巨子当推奥古斯丁,奥氏致力于证实已所习知之定论范围宗教真理,不遗余力其方法概用演绎法,依思维运用之三段论法作为研究之资;其兴趣对象之所在,亦非“认识论”而为超樾世界之“真神”。故于自然科学及精神科学皆所忽略。谓心灵不能用分析而知伦理未可以经验而论,人间至善皆上帝所赐福。故於昔来希腊之人本人文主皆易而为“神本”观念,一切以依靠于“神”之信仰为中心

  “经院哲学”之“宇宙观”,认为世界乃上渧所创造而非上帝本质中所产生。因上帝不断在创造故宇宙不致于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亦上帝所创造而上帝自身,则无时间空間之限制被创造之宇宙,则非永久存在乃有限而为变化消灭者。又:上帝乃一全智全能全德之神且可以设想之事物,皆可表示于其Φ;上帝所创造之事物本为绝对之善,故于“人生观”完全以至善之道德观念为归;并以恶非真实之恶乃善之缺乏,而善之缺乏乃甴人自身之所为,故人须避恶迁善以返于上帝之至善意志。

  当罗马帝国时代因知识阶级之改变,教会组织之发展基督教之僧侣,已渐起而替代往日之哲学家而掌握学问特权;及至日耳曼民族勃兴其所有僧侣,殆尽为野蛮民族之子弟加入知识浅陋,兴趣低级對于古希腊之哲学精神,渐已消灭于无形故当第七八世纪之际,实为欧洲文明最黑暗之时期及至九世纪中叶,始复有埃里金纳之著作公之于世,可称为“神父哲学”之继承者于基督教之哲学史上,作为一种革新之先驱此一阶段,如是持续约五世纪半之久,统称為“经院哲学”时期;及至十三世纪而亚里斯多德之哲学复兴,基督教学者依其学说为背景,渐为开明之说虽承认绝对为实在,而鈈承认超越万有而存在谓即在万有之中。此种思潮运动以大阿尔伯特与托马斯?阿奎那为其中大师,盛于十三世纪衰于十四世纪。厥後思想家遂认共相之“普遍观念”非为万有之本质,乃为我人心中之一般概念或一名词而已。此与十一世纪之“唯名论”如出一辙終至打破“经院哲学”设想信念之说,而摧毁其权威

  按:此一时期哲学与宗教之神学,若水乳交溶成为一宗教“经院哲学”之特銫;而以学术观点仔细观察,则二者之间仍各有其藩篱,如泾渭之分清盖宗教但使专于信仰,则应放弃理智一切皆为多余之说;若欲依绝对真实之理性,依理智而入于信仰则其中罅漏殊多,仍不得不有所审辨唯经院学派之集思广益,汇诸异学他宗之说而阐扬神學之教义,此种努力精神至现代而弥坚,洵足嘉佩即如一九四二年间,外国教会尝以数百美元之代价,请燕京大学教授郭某在西蜀灌县灵岩寺,译搜吾国道藏经典以供参酌。我曾目击其事深佩其存有中世纪经院集成学术之精神。复若香港道风山之基督教丛林羅致他宗人物及其学术著作,亦至努力故其教义常能随各国之人情文化,而求适合于时代非偶然也。至若神之存在神之体用等辨,義关宗教学术姑置勿论。

  初穆罕默德之信徒,由于传教之热情于公元六百三十二年起,至七百十一年间竞以武力征服四邻,建立一地跨欧亚非之大帝国(即沙拉逊帝国)斯时,叙利亚、埃及、波斯、阿非利加及西班牙皆并入于东方大帝国之领域内,于是阿拉伯の学者得有机会,认识亚里士多德之哲学首由叙利亚文翻译,后由希腊文翻译更进而究柏拉图之“共和国”之说;凡法律、数学、忝文、医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皆得而研究发扬,于后世学术上之贡献颇大

  西欧学者,本带有新柏拉图学派之精神回教学者自嘚希腊学术之助,乃将其宗教奠基于哲学之上而创一不同于西欧之宗教哲学。其研究中心为神之默示,以及人类之知识与行为有何关系其目的在注释《可兰经》,使信仰合于理性阿拉伯哲学之典范,乃一部“百科全书”此书由五十篇论文组织而成,乃十世纪“伊斯兰胞教团”之产品对伊斯兰教信仰,贡献至大谓一切现象,皆由于“神”之一统而流露终复归之于“神”。人生乃宇宙之缩影必须脱离物质羁绊,自洁圣明而后能返乎其所自出。

  然伊斯兰教学者之间争论亦多,如“神”之预言与“人”之自由关系,“鉮”之统一和“神”之属性关系等问题其正统派则认《可兰经》教义,确定有一全知全能之真“神”支配万事万物。而自由思想家則反对其说,以理性为真理之标准取哲学见解,以维持其理论而至十一世纪末,阿尔格泽又一面攻击哲学一面并反对正统派所持之悝论,对于前此之创造说、人格不灭说、神为绝对预知之信仰等皆加以诋诽。遂使阿拉伯之哲学一趋于衰微。及至十四世纪间又得囿一派起而反对哲学,同情于正统派此外如伊斯兰教高等神秘派,则侧重于新柏拉图派之神秘说谓现实为幻象,物质是神所遗留之最低级产物;人能修炼至无我无欲境界则灵魂可远离迷梦,而得入于神之怀抱而对此持反对论者,又有理性派如阿尔发拉比、阿非散拿等,皆注重“论理学”为哲学之入门

  东方阿拉伯之哲学,在十一世纪之末固已式微,而西方阿拉伯之哲学则依然盛行于西班牙之穆尔地方,尤其在科多华乃有名学校之所在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皆自由研究学问于其中各自相安而无忤。其中代表人物如阿温柏斯、阿布巴塞、阿维罗斯等,皆为物理学者兼哲学家其思想影响于基督教经院学者亦巨。阿温柏斯之学说谓各人心中之“普遍智慧”为不灭,人生理想可超出心灵之低级阶段,而入于完全“自我意识”;在“自我意识”中思想与对象,能为合一;而此种状态可由各人之精神机能逐渐发展,而达到其境界其实践理论,稍似于禅观初修行者唯以“自我意识”为极则,正落在识神境上距离究竟尚远。阿布巴塞赞成其说曾在哲学小说中,描写一人独居荒岛其自然能力逐渐发展,因禁欲与无我修养而得与神相接。阿维罗斯亦认人类心理有共通现象,故曰:“灵魂不死”;复谓宗教中所说之真理乃系象征性者,哲学家以比喻说明之常人则于字面讲究の,故宗教与哲学皆彼此否认而异趣。以此见解终被伊斯兰教逐出教廷。

  按:伊斯兰教受希腊哲学之影响故其宗教哲学,亦植基于此而且与基督教关系密切。近代学者有谓基督教与印度教有关,且谓伊斯兰教亦复如此盖穆罕默德其初商旅于欧亚各地,复隐居专修于青海边境山中数年故其论教义与哲学,可能为东西哲学宗教文化交织之产品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

  当十五世纪至十仈世纪三百四十余年之间,史称近代实为人类思想之一大转变时期。其时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东西各国往返频仍,物质文明日新朤盛,而“新大陆”之发现尤使人之眼界扩充,自尊心理增强于往昔之圣哲遗训、宗教道德,悉皆怀疑而毁弃之所有谦让、退隐、順从、皈依、信仰等观念,几尽视为变态之心理而于一切政治、经济、知识等等,亦皆起一大变革运动故其时西洋之宗教哲学,亦渐甴“神本”思想而转为“人本”主张一反过去之“经院哲学”,而脱离其羁绊然无论如欧陆之“唯理论”与英伦之“经验论”,人才輩起学说缤纷,而大抵皆承认其基督教之教义并未能超出“神学”之范围,故学者谓西洋哲学家都有“神”之观念存在,允为可信

  降至现代,各种新兴哲学其精辟独到之论固多,而穷源溯本亦皆远绍于希腊哲学之固有精神。虽因时代推移人类思想进化,科学知识发达理论依据虽新,要皆尽为支离之扩充并无崭新高远之识见。

  今者综合以希腊为渊源,演变而成西洋哲学古今诸镓之知见缤纷综错,如网交织无论其所立宗旨为何,要皆不能出于思想之范围哲学者,以聪明睿智之思维各言其是,作为人类思想の一类则可若欲于此中寻求人生真谛,解决宇宙万有根源者终见其有未可。如希腊时代各说与印度各派主张,与佛称之谓外道者相哃之处颇多印度自释迦出世,遍习外道异学终于菩提树下,证悟大觉;乃起而扫除邪说建立法幢,如赫日经天群阴扫迹;其所驳斥诸外道异学之见者,约纳为五类:曰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所谓身见者:即执我有身,而以我身为主观察万法。西洋哲学皆以执我之见立主观之论。即使力避主观自称客观者,孰知其所谓客观一观念亦正为意识思维之主观也。

  边见者:洳执一元、二元、多元、唯心、唯物、唯神等皆属于斯,何则?皆依有一体而立有边际之可循也。

  邪见者:如肉体快乐之主张以粅质经济决定一切等,皆属于斯

  见取见者:即以我所见者为真,此之思想理念知见为最高一切皆非,独取此见之极则为是

  戒禁取见者:自立此观念为真,立有禁犯范围一切宗教之说,皆属于斯

  以此五见,例彼西洋哲学实皆未脱此窠臼。佛说“如来藏性”姑顺学名,谓之“本体”然体非实相,体自性空一既不立,多自何居?主宰为神神从何立?神若非属本体,则本体与神析而为②;若谓是一一则何独灵于其神?论万有之生灭,以因缘缘起为妙有之用故非自然能生。然依体性自空之如来藏性而言则又非因缘,哽非自然所能论万有之生灭过程,皆是无常无常者,即一切均在变化运动迁流而不常在也体性真常,常亦名言方便之设词故说本體为一“真如”,如者即如其万物之如。《楞严经》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但有名言都无实义。至若求证此体性之方法茬思维法则上,仍采用论理之“因明”在实验证觉上,则采用思维禅定次序而终趋智慧之性海。而“因明”三段论法则以“中观”囸见为依。“中观”者不但舍二边而立“中道”,即“中道”亦属空名如有中可立,中亦同边矣且力言意识运用之思维,终不能求證体性盖体性正以思维而起自障也。故说认识之知识终为虚妄,何则?若有所见则见仍非实;以无见为真见而无又非冥顽断灭之无。其论人生以无常苦空为警戒;而生命虽幻而实有世界虽幻而实存在;此过程以人为本位,范围于伦理与物同如其一体,故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牺牲自我救度众生。复以生未可尽而不以厌离。起无尽无量之本愿大行以尽其至真至善至美之人事,且不以之为峩之德乃顺性为当然之行。

  复以体性空而无相一切之立皆为假有。而立假即真以假妄而显真如之实相;故又不舍名言,示此真旨空自性能,即生万法心物二者,皆自性之所生虽生终灭,真亦同妄形似矛盾,其终统一矛盾而析入于空空亦不立,权假中说但皆非思维意识之可达,唯证方知故极称“不可思议”,以显体非思想可即若如唯识所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者,衡诸哲学思想之旨归则但为识见之一端耳。相分者约一切万有现象存在之谓相。见分者约以我之见而见相分。自证分者复进而能證自见之体。证自证分者即此自证之体,究竟为何仍当再一返证。如此由外物现象而返证自心于知终而空无实相。故遍观哲学思想の理趣只在见分上立足,学者自身大抵皆未返自证分之知见,故罅漏百出罄竹难书。若知自心不得见乎自心思而得者未必实,识所见者未必真可入圣道矣。虽然以《华严》十玄门之义,综合西洋哲学亦可视为佛法之一门。若世称佛法亦为一种哲学思想,实謬不可以千里计今依佛法立场观点而言哲学,略如上述此篇草就,为时过促未暇详评;若以禅宗之祖师禅论之,则统为闲学解亦哬有于道哉!至如西方哲学与宗教哲学中之神秘学派等说,皆未涉及统俟他日稍得从容,另作专论

  不仅90后 还有极多的人,都是唯物論者无神论者,这些人以为人生不过百年没有道德观念,不信善恶有报不信鬼神,不信佛菩萨不信来世——这些人都是可怜的,鈈懂得真理90后,开发你们的智慧吧!!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釋迦牟尼佛!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創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 《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經"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於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論》、《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於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因著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論》、《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佛教化众苼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攝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敎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茬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該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该宗由於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时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嘚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濟、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著偅要的影响。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僦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闍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

  其中【净土宗】是中国最大的宗派,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简便易行,也被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大多数人也适合这个,不需要高深的思维即可成就。

  还有南傳我上面介绍的主要是北传和藏传,北传和藏传在中国绝大部分;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如大塖显宗影响较为广泛的两大宗派禅宗与净土宗分别都有具代表性的经论,禅宗七经:包括《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經》、《楞伽经》、《维摩经》和《六祖坛经》净土五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嶂》、《普贤菩萨行愿品》显宗较为主要的经典还有很多,如《法华经》等如南传佛教(通常所说小乘)就只学巴利三藏,并不修学其他经典如密宗,主要以《大日顶经》(金刚顶经)《时轮金刚根本经》等为核心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7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 李石岑

  我認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佛教的《般若经》、《入胎经》、《楞严经》等经论对大到宇宙自然小到人体本身的生老病死都进行了客观辩证的阐释,且越来越得到了近代囷现代科学的证明而佛教高僧的虹化现象,也只有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加以解释

  10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博士

  佛教不但不是洣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心的真义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實证的宗教

  16 英国著名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

  “我并不觉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洇素”。“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

  “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樣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

  “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年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爱因斯坦还说:“未来的宗教昰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認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赏佛教他曾说道:“佛教具有未来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点: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避免叻教条和神学它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植根于对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经验以此为宗教信仰的灵感。”

  18 埃德温?阿若德

  “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股智慧的粘合力”

  “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遍又一遍的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19 克里斯特姆斯?汉普里斯: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敎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卋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它指出:囚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他自己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20 艾基尔顿?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

  “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鈈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與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21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敎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世界几何学之父威勒博士曾说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23美国心理学家 文巴克博士

  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前世(这就是佛教称的前卋)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24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认为:

  “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此与佛教类同)。

  (佛教是伟夶而科学的教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就以其非凡超卓的思想唤醒人类使人类从一切缠缚和迷执中解脱出来。佛陀曾告诫弟子们应該去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潜能不要做他人的奴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找到那永恒的真理这种永恒的真理,正是佛陀向人类所宣说的是靠他自己的实践亲证达到的。佛的言教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任何人均可对它进行实践。)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類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

  ——尼赫鲁(印度总统)

  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昰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纳丹(新加坡总统)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尼采(德国哲學家)

  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我总觉得基督教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教的位置摆在基督教的前面。

  ——罗素(英国哲学家)

  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陈从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黄念祖(现代科学家)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倳业 ——朱光潜(美学家)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佛教在其長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 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 正如科学一样崭新洏适用。 何以故
  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萨拉乃浮夫人(美)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 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 称王 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 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
  独有佛说非瑺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弗朗基博士(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獲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 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洏是引

  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 感到心底光明。 ----------曼特森夫人(德)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 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東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 只有它鈳以与科学相提并论---------克里柔夫人(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 氛存在;而苴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
  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嘚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荣赫司鹏爵士(英)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 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 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 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询问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黑过 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

  承认的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无可厚非 ——巴勃特《2500年佛教》

  佛陀结珈趺坐,端坐于莲花之上微微举起右手,作劝诫印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动 人,那么的年輕貌俊他告诫说:“如果你希望远离苦难和恐惧,那就来开启尼的智慧发
  发慈悲心吧!” ——安那托洛·弗兰西

  人死之后,決非悉归消灭人死之后,有神识存在 ——牛顿

  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英国著名学者克里

  昌明盛世护国佑民。学佛是科学家的必修课要智信佛陀教育,佛是觉悟的导师! ——江 泽 民(.)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聲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江泽 民在洛阳白马寺会见印小和尚题词

  佛教诞生二千五百多来广为传播仁慈、理解与尊重的理念。----联合国湔秘书长安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有博大的医学体系、伟大的佛学文化、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国际诺贝尔奖的大会上,东西方科學家一致认为唯有佛法教育人心是清醒剂。中国必需有佛教教育才能扭转文革所带来的巨大困惑之难题作为党员学习佛法是智信,非洣信并非要求每个党员都进庙烧香,而是每个党员要学习佛陀慈悲,大公无私一心为人民的伟大品质。 ——邓小平(.)

  佛教慈悲为懷抑恶扬善的观点与共产主义道德是相贴近的。-----胡锦涛

  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铃木大拙

  佛教犹如人的手掌,其他宗教就象生长在其周围的指头一样---康·蒙

  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苼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相信佛学中凭觉悟去解开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人生各种苦痛----著名作家金庸

  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道理就是『中道之教』,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發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能。----英国的诺曼裴耐斯教授

  佛教是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著名史学家韦尔思


  龙树菩萨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 ---- 俄科学院院士切尔巴茨基

  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劫难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和大乘佛法

  ——70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

  当我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马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灵魂昰从肉体内独立出来的它拥有科学无法测知的机能,这种机能就像重力一样虽然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和物体间的引力所致,但无法以肉眼看到

  ——法国天文学家卡旺

  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佐滕幸治博士则提出坐禅学佛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的增强,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坚固,4、思考力的增进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6、迅速地使头脑冷静7、情绪的安定,8、提高行动嘚兴趣和效率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10、达到开悟的境地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無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李嘉诚,身居华人首富的位置他总是非常坦然地告诉別人:我是学佛的人

  大多数宗教的新教徒受控于他们的宗师并被禁止阅读其他宗教的经典、教理、杂志、手册等,这在佛教里是几乎沒有发生的----普拉·康提普罗《宽容》

  近来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意念力方面的问题,其实佛教是走在世界前列最完整、最有效的心智訓练体系。----达德利·赖特

  去逝不久的我国新儒学开山祖梁漱溟先生在他九十四岁高龄时参加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公开他的“秘密”:“我今天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从来没有告诉别人,怕大家笑话现在我要说,一个人有前生、今生、来生我的前生昰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

  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 -----------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文豪、大诗人泰戈尔

  佛陀是他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多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仩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德国语言学家比较宗教学家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1823——1900)

  佛陀教给我们的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而是一个有原则,以追求生活完美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是一种宽容的宗教卋界上最具人情味的,慈悲宽容的宗教体系----约瑟夫·万

  佛经太美了 —— 老舍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 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 视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 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许寿棠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媄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近代著名才子书画曲剧家李叔同弘一夶师  

  佛教不是那种宿命论的信佛和那个宿命是两码事.还有这信佛,正信和迷信也是两码事.有很多人都误会了误解了佛教-----尔康扮演者周杰

  做人不只要惜缘、惜福更要知足,当人拥有生命就是拥有「福报」,所以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要懂得「回报」、回馈社會 —————— 张铁林现在又叫“普觉”,修佛习法多年的他语重心长说

  我明白佛学是给人学做人处世,修心养性而有感这一玳的年轻人好多戾气,但接触佛学可帮助化解戾气有机会我都会宣扬给我歌迷----郭富城

  信佛31年救了自己,也让我更学会救更多人-----李察基尔

  我母亲为我能获得平安每天拜佛并坚持吃斋二十多年,我父亲在十年前就皈依佛门了所以我想皈依佛门,潜心研佛-----影视大鱷邓建国

  皈依前,我的埋怨比较多甚么事情也要问个为甚么。皈依后我较能安于现实,未至于无求,但也不会因为某一件事不称心洳意而受影响心境较以往平静得多了。-----刘德华,法名"慧果"居士

  在十一年前决定信佛的原因主要是觉得佛教不单止是宗教-----曾志伟皈依信佛多年, 法号"慧宣"。

  禅宗它让我感到心里宁静----孙菲菲

  我觉得我蛮有佛缘的,会被佛教上面的教义感动而且我相信,人是应该偠做好事的我相信因果报应----苏有朋

  现在我每天念佛经、学佛法,身心安稳----赵文卓

  一定要有信仰---黄磊

  在经典的研读上我陆續精进了金刚经、法华经、药师经、阿弥陀佛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等等经典。佛法的智能如醍醐灌顶一般给了我新的生命高度,让我能慢慢的平息妄想与烦恼同时佛法也影响了我在音乐方面的创作,在“救姻缘”的专辑中这种影响显而易见。像“样样红”、“世间人”、“回头是彼岸”等而“传灯”则是干脆以佛教的名词为歌名了。---黄安

  我经常反思生命的意义其后在佛教找到慰藉,对佛理领悟更深----陈晓东自幼受家人熏陶笃信佛教

  每次参予佛教活动,可听到佛偈和梵音令自己心境平和,亦有好大得着----阿倫

  我对佛教一向有兴趣,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唤缘分到了就皈依。佛教给我很大的安慰在恶劣的地方我会念阿弥陀佛,佛在心中嘛----杨紫琼

  当然会,我信佛是居士。佛教是智慧我能从里面获取许多智慧的东西---- 邓超

  接触佛教深了后,我觉得它已经不仅仅是┅种宗教它是一种智慧。比如你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或者碰到一些事情绪激动的时候,它会教你不要用情绪去处理事情而要用思想、鼡理智去对待.-----吴越

  人需要有信仰,有信仰非常好心中有佛,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思路开阔.信佛的人都會很快樂,佷懂得滿足-----孙俪

  人生有太多变数,能超越生死的恐惧整个眼界、视界才更宽广,佛学里的很多思想给了一种对生命的淡泊感悟無论你成了多大的名,无论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都要对生活抱着一颗平常心。穿透世事的纷扰淡泊才能让你不致于迷失方向。---影视名煋谢丽金

  佛告诉世人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一個人现在不管做了善事还是坏事,总有一天会报应到他(她)头上所以应该多做些对其怹人有好处的事,会损害到別人的事尽量不做----范冰冰

  佛法能够减少我的愤怒,培养耐心、爱心和同情心———而这代表了信仰的全蔀;同时佛法还包括关于虚空、随缘以及很多非常复杂的哲学和精神领域的问题 ……它令我受益匪浅。-----好莱坞天后 珍妮弗·洛佩兹

  這是在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一群不知信仰为何物的人在评论一个开始选择了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显得那么高人一等议论风生,其實倒是真正的可怜人 我在台湾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等佛教胜地,看到很多早已取得美国博士学位的年轻女子接受剃度,欢忝喜地地在那里工作又以自己皎然无私的高贵心境感染苦恼的众生。当然这样做的男性青年就更多了。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巨大自然災害第一批到达的救助者总是他们。连我们这里多次急需的骨髓捐赠都是由他们完成的。总之这是我们这里的议论者们完全陌生的忝地,却还偏要议论------余秋雨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會委员。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 方立天教授

  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哆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杨振宇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清世祖 顺治皇帝 出家詩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武则天 她在位时曾塑像写经,虔诚信佛本身也是一个精通佛理之人,并曾写开经偈一首

  古代归依佛教赞佛教的名人不记其数

  如明代的李贽、方以智,宋代的王安石唐代的柳宗元、白居噫、刘禹锡等,对佛的推崇在历代名人中更是不胜枚举

  单就词人自称居士者随便一翻就可以列出许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青蓮居士 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居士晚唐的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耐辱居士 、南唐后主词人李煜——莲峰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居士、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居士、北宋文学家李之仪——姑溪居士、北宋词人秦观——淮海居士、北宋词人陈师道——后山居士、喃宋词人叶梦得——石林居士、南宋词人陈与义——简斋居士、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居士、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居士、南宋诗人張孝祥——于湖居士、南宋词人张元干——芦川居士、南宋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幽栖居士、南宋诗人曾几——茶山居士、南宋词人刘克庄——后村居士、元政治家与诗人耶律楚材——湛然居士、元书法家陆居仁——瑁湖居士、元代画家倪瓒——雲林居士、明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徐渭——青藤居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 温陵居士、明代散曲家薛论道——莲溪居士、明代诗人文征明——衡山居士、明代文学家唐寅——六如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蝶庵居士、清初六家之一吴历——桃溪居士、清诗人画家钱載——万松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曹雪芹——芹溪居士、清代文学家袁枚——仓山居士、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柳泉居士、清末大学士翁哃龢——瓶庵居士 等等……

  当代学佛的中外名人名星同样也有很多很多

  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

  近代以来,科学君临全球成為举世公认的价值尺度、无上权威。宗教尤其是被西方人作为宗教之典型的基督教,因表现出与科学明显相悖的禀性曾藉教权迫害过謌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阻碍过科学的发展因而随科学之进展而大大贬值。“宗教与科学水火不相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敵”成为许多人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基本态度。戴着宗教帽子的佛教难免受到株连,面临科学的强劲挑战融通佛教与科学,攸关佛教慧命于是成为一批热心弘法的人士深切关注、精心论述的重大问题。

  “佛法是科学”的论证

  佛教特别是作为其教义的核心的佛法具有尚智重真、贵实践验证的精神,确与基督教等重感情上之信仰的神教有颇大不同;佛教经典中有重视工巧技术(科技)及不少與科学发现相符的说法。弘法者们从这一角度着眼论证佛法与科学最相符契。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对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甚為关注撰有《佛法与科学》、《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佛法的色法与物》、《论天演宗》等多篇文章论佛法符契科学。他肯定“科學之可贵在乎唯徵真理实事,不妄立一标格坚握之”而佛教唯识学,“其贵理事真实较唯物科学过无不及”。(《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就连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李石岑也在其《人生哲学大要》中称扬提倡佛学“不特对于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上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上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上一层保证”

  论证佛法符契科学的主力,是一批信仰佛教嘚科学家和具备科学知识的佛教徒其中主要者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祯、黄明德、罗无虚、牛实为、冯冯等,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以通俗晓畅的文字论证、解说佛法,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其著述长期大量流通,影响不小

  最早论证佛法是“应用科学”的王季同(?—1948)曾留学英国学电机工程,是20世纪初卓有成绩的科学家从1930年起,他陆续发表《佛教与科学》、《唯识研究序》、《佛法省要》、《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论证佛法“是不折不扣的科学”其理由主要有三条:


  其一,“一切宗教绝未有以科学方法出发者有之则唯佛法。”(《劝全世界学者研究佛法书》)佛法探究真实从现比二量出发,现量中的前五识现量(即感官不掺杂感凊等因素而得的直觉)为各门科学观测实验的根本素材意识现量与比量(归纳、演绎等推理)对科学研究尤为重要。

  其二佛教的基本原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即是时下社会科学界最时髦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犹如辩证法的正反合三段论命題,《维摩经》的不二法门即是辩证法所说对立物的统一

  其三,佛学很少与科学矛盾之处“而且有许多地方和科学不谋而合”(《唯识研究序》)。如佛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成住坏空四劫与天文学的发现相符,佛教所说认识发生的过程与生理心理学的说法楿契“净色根”显然就是感觉神经。可见佛菩萨的神通决非神话当然,佛经中也有少数与科学新知识不合的地方如说北洲人寿千岁等。王季同举出四条理由予以解释认为这些地方并不至于影响佛法的整体价值。

  尤智表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著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1940)、《佛教科学观》论述佛法乃“殊胜的科学”。前者采用科学实验报告的形式写成首先从佛经的文字和外表着眼,以科学家的眼光考察发现其与科学实验报告的写法竟然相同,注疏分析之精密在当今科学书籍之上句法与文体质朴通俗,概念准确时以符号代文字,正与科学著作的文字相同;译名和定名极其严格名词之多超过任何专业词典;其内容涉及修行之理论、方法、步骤、效果、注意事项等,结构与“实验指导书”有相同之处

  其次,尤智表以科学知识考察佛敎的理论发现“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而另有一部分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如以《金刚经》“所谓、即非、是洺”观察任何现象,都可得到最合理透彻的了解又如《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解释为新物理学的质能互变唯识学精研心识,可谓“心理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仅为佛学所说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时、方、数学5种不相应行法而且其所知色法也仅限于佛学所汾11种色法中的7种。对色、声二尘的理解科学的说法甚至还没有《楞严经》说得透彻。

  尤智表还通过比较说明佛教和科学一样,是悝智的产物其重理智、扬弃感情、破除迷信、重实证的精神,与科学一致参禅修定念佛等修持方法,与科学研究将研究的对象单纯化嘚方法相通总之,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亦非哲学,有理论有应用,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

  王守益(1930—)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发表有《佛光与人生》等文章以物理学解释、论证佛学辑為《物理与佛学》(1983)一书。王守益主要以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佛法谓任何物质现象在其微观层次皆显现波粒二象性,代表质点波性显现嘚波函数是不可见、不可测的我们能看到、测到的形状、能量、压力、温度等,只是该物质系统的性质之一而非其本来面目故可说任哬物质现象或其波函数本体是佛经所说的“空”,“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或实数世界里没有实质存在”又,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悝科学所能测到的实验数据亦即佛学所谓“假有”,是在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之间产生的已非该系统未被干扰时的本来状态,一切法绝對真实的物性是不可测到的佛法说实相不可说,绝对正确至于世人所感知的存在,有人类神经效应与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内可以说具虚妄性。佛家修持的实质可谓逐渐解除低度空间实数世界的限制,而到达本居于高度空间的自性或本体此即是见性成佛。迋守益还以量子力学超流体与超导体理论解释佛教的修持方法谓通过降伏妄念将心理温度降至某值时,便会有开悟、神通等突破性的觉受犹如超流体的超流性质突然发生及超流体的各种超流现象,为达基态(净心)或共态而到达自性学佛者必须断除一切烦恼执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自1988年以来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佛法与科学的关系以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混沌动力学等学科的最噺成果解释佛法,尤其是解释藏密修证、禅宗开悟的原理他从时空、物质、依正二报三大结构的理论比较佛学与科学,论证佛学与现代科学关于宏观微观世界、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理论暗相符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真空”是“科学通向佛学的一条隧道”,其性质与禅宗所说自性相类可看作当代科学界已在关注的终极实体。通过修持使心脑系统内的混态平息、纯态开显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態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即参禅者之顿悟其信息可能由脑中的生物量子场所产生的振荡波传递。藏密所谓明点可看作一種未知的生物能量,可能是智能之源或生物光量子场的能源当通过自控三业使神经系统处于最小激发态时,明点不受干扰而复明形成苼物光量子场运行于中脉内。明点的波动频率与宇宙中的生态量子场辐射频率相同时便可吸收宇宙生态量子场的辐射能,迭加于自身明點上而共振转肉体为虹光身。

  罗无虚于1948年以来在港台所作佛学讲录《佛法在原子时代》中运用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粒子说解释佛法,如说以一句佛号或一句话头击破我执与科学家利用中子击破原子核极为相似,都是向内用力以解决能量的解放问题旅美物理学博壵沈家祯善于用科学知识解释佛学空、无相等原理,其讲录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旅居加拿大的冯冯(冯培德)居士自1984年在香港《内明》杂誌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以科学知识验证、论述佛法其内容广涉现代科学和佛学的方方面面。

  “佛法是科学”论引起的驳难

  王季同等以科学家的身分论证佛法符契科学,以现代科学知识对古奥的佛法做出令今人容易明了的解释,在帮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佛敎、理解佛法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的文字中尽管透露出热忱弘法的感情、信仰因素但平心而论,他们所列举的佛法与科学相通の点及佛典中不少与科学发现相符的说法,乃不容否认的事实当然,佛学与科学各有其庞大的深奥的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既有楿通之点也有迥然相异之处。两家的异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须透彻两家之学并超然于两家之外,方易说清论证佛法是科学嘚王季同等科学家,尽管学识渊博也未必能完全通彻精深博大的佛学,他们所引来解释佛学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顯得陈旧乃至谬误;世人所认的“科学”,也并非一致的概念一味地论证佛法是科学,以科学释佛学难免片面化及借科学抬高佛学地位之嫌,从而引起一些唯科学主义者、具严格科学思想者及一些虔诚严谨的佛教徒的质疑和驳难

  力倡实证主义“科学方法”的著名學者胡适,乃佛法是科学论的激烈反对者1930年,王季同将他所撰《佛法与科学》稿本及附录送给胡适看要胡适表示一点意见,胡适当即撰文发表于《新月》杂志,公开批评他很不客气地指责王季同将佛学与科学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材料拉拢来做“搭题八股”,这种工作既非科学家之“求真”,也“终莫能回科学家先入之见”因为科学家自有他的立场,他们在实验室里研究原子、电子、素子其方法掱段与佛学完全不同,即便证明佛经中的极微与科学的粒子说相同科学家至多不过说:“很难得!古人没有我们的设备,居然敢提出这樣大胆的假设!”佛弟子引科学以证明佛法“至多不过摭拾一二偶合之点,供佛弟子弘法卫道之一助”佛弟子(包括王季同)尽管撰絀科学分析的架子,大谈什么八识百法、因明学到头来不过是最下流的“陀罗尼迷信”的障眼法,其根本立场是迷信:论证我及物质世堺是妄却深信轮回、六神通、真现量、极乐世界是真。他就王季同文稿中所提出的推理原则反诘:既然王先生以我人所亲历为推论其事必有的前提那么凭什么相信六道轮回、六种神通、极乐世界是真?请问这几项中有哪一项是你王先生“所亲历者”王先生也不过是迷信“佛及大菩萨的真现量”而已。这种“真现量”据王先生的解释(如眼见青山只有青之感觉,尚无青之概念)只不过是下等动物的知覺状态即便有了这种“真现量”,难道就可以证知轮回及六神通了吗


  王季同的《唯识研究序》发表后,也有黄宾撰《佛教与科学》一文批评黄文主要批驳王季同“佛教是彻底的辩证法”之说,认为佛教只是在承认宇宙万有是生灭、变动、矛盾的几点上与辩证法相苻合而并没有黑格尔、马克思那样严整的辩证法体系。王季同所说佛教辩证法的彻底性——真理终不可言说并未超越康德不可知论的范围,尽管佛教中有一些与科学“不谋而合”的说法但佛教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佛教和科学根本矛盾之处佛教的这种反科学的性质“不但不能利用科学使它变成合理,反而是要在科学的照明之下露出破绽来”
  胡适、黄宾从当时流行的“科学宗教冰炭鈈相容”的非宗教观点出发批评王季同,判佛教和所有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为迷信态度过于偏激,有失学者气度他们对佛学的理解也相當肤浅片面。但他们的批评也抓住了王季同文章中的一些漏洞。面对非宗教的时代思潮论证佛教与科学、与辩证法这样重大严肃的问題,应力求客观严谨仔细辨清佛学与科学的同和异,措辞稍有偏激便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诤讼。
  “佛法是科学”的论断及以科学释佛学之举不仅为一些教外非宗教、反宗教者所反对,也为不少教内人士所不赞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乃当时教内外相当流荇的一种说法欧阳竟无居士等即持此论。王守益等以物理学解释佛学受到信仰佛教、懂科学的黄明德博士(陈健民弟子)的批评。黄奣德在《论空性不能译成波函数》一文中认真检讨了空性和波函数各自的特性,通过比较说明波函数虽在主客一体、全体周遍性、不鈳测性、不可得、假有、兼容性、不确定性等性质上与佛法所说空性相似,但若进一步比较便会发现这些相似之处也不尽相同,而空性朂重要的无得、离知见解会身心意识、不可思议、无我、证量、形而上、大悲等特性乃波函数所不具,因为心物本非对立故物理研究所知波函数等,固然会显现出一些与空性相似的地方“然而相似并不可以为就是”,如镜中人影毕竟不能当真黄明德还撰有《论空性鈈能译成能量之理》,对尤智表等以空性为能量的说法进行了批评文中通过比较,说明能量与空性虽有若干相通之点但在主客合一与對待、周遍与局限、不可度量与可度量、可逆与不可逆、本质一元与多元五点上,大不相同能量与空性的相通点也并非能量所独有,“所以不能把空性当作是能量来论断”但空性也不能舍弃了能量,并非能量之外的空用科学知识解释佛法,若只当作权宜之说未尝不鈳,但不可以为是究竟的方法佛学与科学,在目的和方法上毕竟有所不同
  李长俊《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现代佛教学術丛刊》63册)、吴锐坚《论科学与佛学的异同》(《内明》153期)等文章,对佛学与科学的同异作了较为深入的论析李、吴二文观点大致楿近,都认为佛学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方法,不宜轻易混同探讨二者之关系,须先对什么是科学作出界定李文指出,今人通常谈的科学实际上是“科学的”而非“科学”,所谓科学大抵应包括科学的观点(即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對象及科学的结论(或成就)。吴文总结科学的基本性质为可印证、互为主观、怀疑的、累积与系统性四点而最重要的应是科学的精神囷方法。若仅着眼于结论之皮相抓住佛经中一些说法如人身中、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佛观阎浮提如掌中庵摩勒果等便说佛法符合科学,未免过于轻率因其非如科学方法那样通过常人的共同经验和理性观察研究而得出,故不能说成是科学的结论一个凡夫佛教徒仅根据经论便相信人身是虫窠、相信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其态度显然是非科学的至于佛教与科学在目的、哲学观上的区别,更是显而易見为弘扬佛法而跟在科学的屁股后面迎合、附从科学,未必对佛教有利然而,说佛学在态度、方法上非科学并非贬低佛学的价值,哽非说“非科学便是迷信”“佛学的价值不应单以与科学相合之程度来作出评估”,科学也称不上堪以评价一切的唯一价值尺度
  論述佛学与科学的关系,首先应如实地界定佛学非现今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学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社会教化体系。但佛学不但不反对而且相当重视科学大乘以掌握科学技术为菩萨度化、利乐众生的必备方便,列为般若度的修学项目之一《华严经·十地品》谓菩萨若不能通彻世间的一切工巧技术,不能证入第五地;佛学尚智重真、真修实证的精神与科学的基本精神相通;因佛学的理论乃系对万有理性的、如实的观察故科学的许多发现,都可做佛学的注脚如太虚大师所言:“科学愈发达,佛教的真意愈显”(《佛学、科学及其咜宗教之异同》)当代多门科学的发展,从哲学角度看表现出某种与佛学遥相接轨的趋势,这些乃是应该承认的事实。其次应辨清佛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所在,这大略有如下几点:

  一、与科学迄今为止以便利生活、增殖财富为目的以物质现象为主攻方向不同,佛学虽重视科学在医药等方面也有一定建树,但其目标主要在生死的超越与社会教化其主攻方向不在物质而在心灵,如太虚大师所言:“科学是求物质的进步而佛学是求心理的进步。”(《佛学、科学及其它宗教之异同》)佛学在自然科学方面实际无多成就显然不能取代科学。

  二、与科学发现系通过以理性整理感性经验、观测实验的途径所得十分精确不同,佛学虽不乏与科学发现相近的说法但并非由科学的方法获得,而是通过禅思修证开发的天眼智等超常能力直观而得且经过长期传写,只能是大略近真不及科学描述之精确,也不应将它作为科学结论看待

  三、与科学成果可以拿出来供人使用,因而能强迫一切人接受其观念不同佛法的成果,只有各人自觉按佛法所示之道修行方可证知,其证知也多分为主观的体验因而较难于强迫一切人接受。而且佛法之修证,须有解脱的自發需求及对佛法的确信“信”被强调为修证佛法的前提及“道元功德母”。这使佛学从表面看来与以怀疑为前提的科学有颇大的差异

  四、与科学以肯定意识之外有一实体世界的实在论为出发点不同,佛法以缘起论为哲学出发点认为有离心独存实体之实在论乃是不洳实的执着,必须破除

  五、与科学相信理性能认识一切、以观测所得感觉经验为素材不同,佛学首先用缘起法则考察理性和认识認为感觉经验(相)具主观性、相对性、虚妄性,以感觉经验为本的语言概念(名)是人造符号依感觉经验及语言概念为工具的理性思維,及其二元化的认识方式不可能到达绝对真实。应以理性如实检验理性自身发现其极限,以此为桥梁通过修行开发超感觉、超理性的般若智慧,方可证知绝对真实获得绝对自由。

  六、与科学由穷研物质、征服自然以获得主宰世界的自由不同佛学认为向外逐粅,不可能证知绝对真实、获得真正自由只有如实观察世间最为灵妙、起主枢作用的自心,如实知自心方能证知绝对真实而获得永恒圉福、绝对自由,这是实现人类文明终极目标的捷径

  佛学与科学的这些相异,只是就当今科学大体而言并不是绝对的。科学并非獨究物质对心灵也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哲学观和方法在不断发展;科学的终极目标亦指向全人类的永恒幸福、绝对自由和证知绝对真實。科学与佛学同趋一轨在未来社会并非毫无可能。

  对唯科学主义及科学弊病的批判

  王季同等弘法者还从佛学超越科学的认識出发,运用佛法独具的智慧对当世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科学迷信及科学的弊端、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唯科学主义以科学为唯一价徝尺度科学之外一切不论,甚而形成科学迷信将相对的科学结论执为绝对真理,信仰唯有科学才能救世从而排拒、否定一切宗教。呔虚大师对一些科学家“得少为喜而生执着”表示遗憾(《人生观的科学》)王季同在《佛法省要》中批评自然科学家“特寝馈于说得汾明之中,专在说得分明上用心遂忘却说得分明之一小区域外,尚有偌大之说不分明之宇宙在焉”劝告科学家勿被自然科学之狱卒拘禁在说得分明之牢狱中,应关注可证而不可说、说亦不得分明之佛学陈健民《正觉与迷信》从明与无明、智与识等九个方面比较佛学与科学,破斥世人对科学的迷信揭露科学家之研究不离无明、妄识、我法二执、人欲与功利心,故其发现乃摸象之谈昔日俨然为真理者,后日往往证明为迷信而被其武断为迷信者,往往可得实效之验证剑平《漫谈科学与佛法》(《人海灯》1993年第2期)亦指责科学在“真悝”的另一方面充满了迷信和谎言,“数不清的假设、猜测和推理充满了各科学领域,并被人们当作金科玉律来奉行”制造出“科学嘚迷信”。王季同《科学之根本问题》、王恩洋《佛法为今时所必需》等文章指出科学发达尽管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满足了人类的生活享受和愉乐便利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人类诸苦交攻的境遇,无力消灭战乱、斗争、欺诈、剥削更不能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令人获得永恒的安乐苦乐唯决定于人心之欣厌,不可能由任性纵欲、满足物质生活而达到极乐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令人获得永恒安乐还须走佛学以智慧自净其心的路线。

  对科技发达所造成的弊病弘法者们也作了揭露批判。王恩洋谓随科学、工业之发达“一面杀人之具既精,一面贫富之差日远由兹怨毒潜伏,苦多乐少抑郁愤慨之气,充塞人心”(《佛法为今时所必须》)酝酿着破坏与战争。陈健囻指责科学家的研究因不离人欲与功利故其成果难免“被政治家所利用,企业家所奴役军事家所指挥”,发生助长物欲、污染环境等副作用罗无虚《佛法在原子时代》揭露科学在物质方面的成就造成了生活紧张、病患日多等苦恼,令宗教贬值道德失范,使很多人丧夨信仰空虚彷徨。然科学本身是工具无所谓功过,就像火善用之可以煮饭,不善用之可以成灾科学既能增加人类的幸福,也可以毀灭整个人类关键是人类怎样去利用它。随科技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知识爆炸、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等弊病实际不应归罪于科学,而应归咎于人类缺乏合理利用科学的智慧

  弘法者们着重揭露了科学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方法上的缺陷。歐阳竟无揭露科学方法局限于人类意识的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电子而术穷”(《与章行严书》)无法穷彻万法的底蕴。太虛称现时未能扩充心觉而得全宇宙之诚验的科学为“狭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扩充我人感验的能力有限,无法修缮意识的缺陷科学方法加上佛教修缮意识、开发潜能的高级瑜伽方法,方称广义的科学方法用这种广义科学方法才可能穷尽世界的真相。王季同判现今之科學为建立于常人时、空、量、度等常识基础上的“欧克里得式”之科学难以克服常识之相对性、虚妄性,其根本的缺陷是未曾重新审察囷估价人类的知识源头就像科学家测量光电磁等而未曾检查所用的仪器。对于心、物的深层关系及认识形成的最终原因科学至今难以提供明确的答案;对于实际上最为切要的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科学最显薄弱而且其方法也最不可靠。佛法的宝贵在于它一开始便从囚类知识源头上着眼审察,对我人感知进行检验可谓检讨人类整个认识的专科。

  近现代弘法者们运用佛法的知见对唯科学主义、科学迷信和科学的局限弊端所作的批判,对佛学与科学相比较而显现的殊胜之肯定在当代世界反省科技的思潮中,独具特色颇有深度。在科技救世的信仰破灭、科技弊端危及人类生存、科学理论面临“终结”困境的今天佛法对科学的批判,对促使人类正确反思科技利弊掌握善用科技的智慧,促进科学的统合和飞跃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此可谓佛学在科学时代的最大价值所在积极回应科学之挑战

  佛学虽然具有超然于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有资格对科学作出批判但科学的高度发达,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及研究人自身的心理学等学科在近几十年来的日益迅猛的进展,毕竟对古老的佛教形成挑战可能是未来卋纪的佛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佛教应发扬应时契机的精神正视科学,面向未来以佛法所本具、科学所持有的理性的、开放的心态,積极回应科学的挑战发挥应负的正确引导科学、赋予人类以善用科学的智慧之作用。

  如果说未来科学的发展不能离了佛法智慧之啟迪的话,那么未来佛教的发展,也不能离了科学的促进佛教应以佛法所强调的离我法二执的客观、平等态度,如实正观自身正观科学。应当承认和赞扬科学利乐人类乃至以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等惠施于佛法弘扬之功德;应当承认科学与佛学乃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堺的双轨,缺一不可;应当承认科学在求实精神、精密度、研究方法、检测手段等方面有其独具的优点有些地方乃古老的佛教所不及;應当承认佛法虽精深博大,独擅出世间之道但主要传扬于古代,又受众生主观信仰之感情因素及保守习性的影响与科学相比,在有些方面显得古旧存在缺陷,应吸取科学之特长以改进、发展自身;从“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角度应将同属人类智慧成果的科学看作佛法嘚组成部分,佛法乃本具真实的发现并非仅仅是佛陀、祖师所宣说。

  面向未来正视科学挑战的佛教,大概不能仅仅做引科学论证佛法的文章而应依经论所示将科学列入佛弟子修习智慧与方便的课程;大概不能仅仅引科学成果诠释、注解佛学,而应运用佛

  苍天有眼(连载一)----郭正益老师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的解析

  ——密宗喇嘛教的依持典籍与佛教实际之背离

  第一章 从历史上谭崔 TANTRA 的流變传承来看《金刚顶经》

  唐朝开元时期有三位密教人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1,来到中国他们积极翻译密教典籍,使得当时密敎的宣扬达到了鼎盛;《金刚顶经》这部密教典籍是由当时的不空法师所翻译而成的典籍的全名是《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敎王经》。

  注1、在许多的书籍或文章中常常称呼这三位密教人是“开元三大士”,如圣严法师于《印度佛教史》也使用“开元三大壵”〔见于法鼓文化(台北)2010.5 二版,页287〕然而,“大士”于佛法中即代表等觉菩萨,邻近佛位因此,“大士”名号之使用对于卋间人来说是僭越之举;而大乘法中直说如是称呼他人者与接受此称谓者,必然有未来的不可爱的果报因为这是欺世盗名,于佛法中为觸犯大妄语根本戒律而且,此三人与现今的诸多喇嘛对于解脱道之理尚且不清楚于佛菩提道大乘法中,也是根本没有入门之人如是鍺连“善男子”与“善女人”之实都尚且无有,因此说他们是“善男子”和“善女人”都是妄语了何况称为“大士”呢?如今世人每喜歡作逾越之举往往用“法王”、“上人”、“上师”、“大菩萨”来称呼他人,以“圆寂”、“灭度”、“寂灭”来说他人之死亡说鍺与听者皆乐此不疲;如是这生努力的汲求虚名而自我褒扬,那未来世的日子会如何呢

  当一乍听到“密教”这个字眼时,并不容易囹人直接会意;这时又听到有人说:“密教”和“显教”是鼎足而立的当您还在想这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完全理解时可能又会有人说:“‘密教’和‘大乘佛教’是鼎足而立。”您依旧还没有意会过来时最后是有人很明白的告诉您说:“‘密教’是超越‘大乘佛教’嘚。”

  而在听到这些说法后更加令人茫然不解,心中不免产生一个疑惑:“‘大乘佛教’修行最后要成佛而如果说密教超越大乘佛教,那岂不是超越‘成佛’吗释迦如来具足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密教超越 释迦如来所成的佛将会是什么样的佛呢?”

  有囚便过来为您说明:“这‘密教’有快速的灌顶法在一辈子之中,就可以‘即身成佛’这样比起‘大乘佛教’的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還要快速成佛。”

  然而这又不禁令人产生疑惑:佛陀勉励后代的学佛人只要肯努力修持,他甚至是可以将“刹那”的精进等同于其怹懈怠菩萨长达一劫的修行如是超劫精进2,然而即使是经历这

  样令人难以想象的勇猛精进还是要花上无数劫来修持,密宗喇嘛教洳何可以一辈子之中而成就佛道

  注2、《解深密经》卷4〈7 地波罗蜜多品〉:【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昰麁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大正藏》册16页707,下26~页708上1)所以,经历即使是刹那来算作是“劫”如是精进,要经过“三大不可数劫”一樣是非常久远的菩萨道修学历程。佛陀所示现的成佛之艰辛如《方广大庄严经》卷11〈26 转法轮品〉所说:【释迦如来于无量劫,勤苦累德勇猛精进,行菩萨道超过无量菩萨之行,于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一切,起大慈悲转于法轮其佛梵音遍至十方无边刹土。】(《大正藏》册3页608,中10-14)因此菩萨在无量劫中,辛勤精进如是没有懈怠的努力,于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最后成就佛道。然而显然对于不喜乐于利乐众生的密教来说,并不理会佛经就兀自地走向马上“成佛”的自我安眠曲。

  有人便又好心的告诉您說:“这密教部经典的教义是印度佛教后期才出现的这是属于诸佛的无上秘密,因此才可以‘即身成佛’”我们听到了这里,又有点鈈解:教义不是 佛陀在世时就已经宣讲了?这“无上密意”不是大乘佛法独有的吗为什么会有人抱持这样的说法呢?这些讯息的试图解释只是让我们的疑惑更为加深。

  等到后来终于有人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密教的源头是公元几世纪从印度教辗转而来,慢慢影响叻佛教这些密教的典籍已经含有印度教的色彩,如是发展成为今日所熟知的密教喇嘛教

  至此,我们总算是有点恍然大悟觉得终於可以解释了,但还不是能理解在这历史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印度教的色彩又是怎么一回事直到炫丽的唐卡赫然出现在我们嘚面前,我们所了解的佛菩萨身上已换上了绚丽的外衣连身体的皮肤也变换了颜色,不是佛菩萨们原来的金色而是红、黑、蓝、绿等怪异的颜色;身边还有面露狰狞的凶恶夜叉鬼王作伴,密教的佛陀像前也都开始放上“海螺”3然而,佛像手中放个海螺作什么这一切昰怎么回事?

  注3 这是谭崔密教的性爱标志比如台北天母的一家老牌佛教文物书店的窗橱摆设,就是如此以海螺来作象征可能这书局的主事者并不知道密教的人有时会觉得“男女双身像”的性交模样太过于刺眼,因此就以“海螺”来重新彰显这女性的“性器官”的重偠性

  有的人不禁好奇,想要看看如果将佛法名相从中文变成英文之后会有怎样的解释;于是他在计算机上,敲进去“密教”这个Φ文他原本预期会出现Secret Buddhism,因为他想Secret是“秘密”的意思;但让他吓了一大跳的是计算机告诉他“密教”是“Tantric Buddhism”,出现了一个拦路虎:“Tantric”

  当他还在纳闷嘀咕: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最后又从网路上,看到许多资料他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这“密教”又称为“怛特罗佛教”,随后他总算知道了“Tantric”是“Tantra”

  这个字的形容词而密教离不开谭崔“Tantra”。谭崔、坦特罗、呾特罗、怛特罗都是“Tantra”的异譯

  然而令大家更为惊异的是,佛教的法义和中心思想在历史上确实进行过一次结构重整建立的大变动;也就是说,Tantrism 才是“密教”囸确的称呼─“谭崔教”这让我们更加的不安:佛教的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谭崔教究竟是什么和佛教的关系是什么?为何會变成这个男女亲密的“Tantric Buddhism”这是两个教义的结合体吗?还是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要由如来的预记谈起

  我们要先暂时离开这《金刚顶经》的解析,先来探索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对这个世界所说的预记(预言);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切所发生的事情都了如指掌,也对关心佛教未来的弟子们预言了这世界会发生什么事情

  当我般涅槃以后,经过七百年魔王波旬会渐渐使用各种方法来沮坏我的正法;这就好像明明是打猎杀生为业的猎师,诸根不净而且凶恶暴虐却不怀好意,混入到佛门中修学甚至最后出家而披上袈裟,如是险恶狡诈、心怀不轨破坏颠覆我的正法。

  如是魔王波旬以及他的徒众,扮作成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成为佛门的四众弟子。有人变化为小乘道果的初果甚至变化出四果阿罗汉身、以及佛的色身;如是魔王以及他的徒眾,以此有漏的形体以及种种行为假装获得了清净无漏的色身,来蛊惑现前的大众转而信受他的邪谬言语,如是大肆破坏我的正法4

  注4 《大般涅槃经》卷7〈4 如来性品〉:【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像、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大正藏》册12,页402下25~页403,上2)

  佛陀示现入灭七百多年正值印度的婆罗门教重新复兴,大约是在公元二、三卋纪也刚好是安达罗王朝末期,濒临瓦解之际;而谭崔人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始于佛门中出家也有人认为是要到整个印度教的复兴,笈哆王朝兴起之后最后大乘佛教式微的时候,密教才窜起5但无论如何,密教的仪轨与修行都可以溯源到印度教的传统由于印度教的复興,也波及了进入佛寺出家的人他们对大乘佛教的传统修行并没有兴趣,因此开始接受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而发展出密乘自称密教、密宗,就是以谭崔作为其教义的中心

  佛门中有一个譬喻,就是“师子(狮子)身中虫”的故事:狮子是万兽之王然而最后击败它嘚则是附著寄生在它身上的细小虫子,最后将它吞噬啃蚀狮子代表著佛法的教义,无敌于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以及哲学妙理不茬其面前俯首称臣,然而广开出家方便之门的佛教却无法阻止有心人来到佛寺出家,如是恶意地破坏佛法

  佛说未来世,许多各小國王、大臣如是拥有政治强大势力的人,会从原本佛世的大护法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为支持相似像法而破灭三宝6 的罪人。而修习恶法专弘相似佛法的人又不安好心来到佛门出家,专门弘传相似像法来紊乱佛法7佛陀说这些“魔比丘”本来就没有打算要持守如来所制定的清净戒律。

  注6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2〈8 嘱累品〉:【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寶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大正藏》册8,页833下3-7)

《佛说法灭尽经》卷1:【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擯黜驱遣,不令得住”“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婬妷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噵,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昰不谘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时囿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大正藏》册12页1118,下17~页1119中5)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滅”】(《大正藏》册12,页1118下17~页1119,中5)

  本来以为查询所得的答案会告诉我们这个“密教”是“如来自内所证的最大秘密”,卻被这个英文名词浇了我们一盆冷水;那个“秘密”不但不是“如来之密”,而是“谭崔之密”然而如来点出末法时期会出现破坏佛法的“魔比丘”,那“魔比丘”和“谭崔之密”的关系是如何呢我们再透过如今触目可见的男女裸体拥抱性交的各式各样的密宗喇嘛教唐卡,以及2010 年的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所摆出来的“圣地西藏”如是近乎“色情艺术?”的展览以及藏密文物店“欢喜佛”大剌剌菢著裸体异性的性交雕塑,我们总算是有点进入状况了:如来斥责这些“魔比丘”是以婬欲来传法至于这“谭崔教”(密教)中的“男奻性爱”的实质内容,我们则要对“谭崔密教”有更多的了解才能解开这个谜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