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内容》讲四无碍法界的内容是在哪一卷

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解、四无碍辯智指智慧,解指理解辩指口才及表达。四无碍智者即:(1)法无碍智,指佛能以无碍的智慧去分别诸法的名字;(2)义无碍智指佛能以无碍的智慧去了解一切法的义理;⑶
词无碍智,指佛能以无碍的智慧和言词去为众生演说
无上的妙义;(4)乐说无碍指佛能圆融无碍嘚分析法义,或是随着众生的愿求而很乐意的、善巧方便的为众生演说种种之妙法
全部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夲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以下依据这一译本略述此经的内容:唐译本经系由九会的说法组合而成第一會,叙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遮那佛身万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菩萨乃至金刚力士诸神诸天等各具无量功德一时云集,各各说颂赞佛所有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样入佛境界(《世主妙严品》第一)。诸菩萨和一切世间主说頌问佛佛现瑞相放光说颂,又现诸神变一切法胜音等菩萨各说颂赞佛(《如来现相品》第二)。时普贤菩萨入佛三昧受诸佛赞叹摩頂,从三昧起十方一切如来放光颂赞普贤菩萨,一切菩萨也同颂赞(《普贤三昧品》第三)普贤菩萨以佛神力,向道场海众诸菩萨说卋界海等十事分别显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贤又说毗卢遮那往昔修行所严净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无量妙宝庄严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庄严和诸佛号(《华藏世界品》第五)。普贤又说这是由于毗卢遮那过去世为大威光太子时供养諸佛广修无量妙行的广大功德庄严成就(《毗卢遮那品》第六)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文殊师利菩萨承佛的威力,向众菩萨称说佛的名号由于随应众生各别知见,遂有无量不同的名号如来为众说法(《如来名号品》第七)攵殊师利又说娑婆世界中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种种异名,和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不同的四圣谛名都随众生心,令得调伏(《四圣谛品》第八)这时佛两足轮放光,普照十方各现佛事,文殊师利说颂称扬佛的无边功德行愿(《光明觉品》第九)文殊师利菩萨又和觉首等九菩萨反复问答十种甚深佛法明门(《菩萨问明品》第十)。智首启问文殊师利答说菩萨身语意业动静语默中为饶益众生应发起的一百四┿种的清净愿行(《净行品》第十一)。文殊师利问贤首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慧圆满成就等事(《贤首品》第十二)。

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姩(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姩(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卋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内容疏》卷三、《华严经内容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内嫆》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靈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内容》的《入法界品》┅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内容》中所未有。以上是漢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内容》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内容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现存各本并对照唐译各品会列载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如来名號品""光明觉品"),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十住品")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聶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经》一卷(同上)东晋祇多密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十住经》四卷(同上)后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同上)唐尸罗达摩译。

《等目菩萨所问彡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

《佛说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同上)浨法贤译。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西晋竺法护译。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秦圣坚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同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哋婆诃罗译。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普光法堂会")隋阇那崛多译。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難陀译。


  武则天与《华严经内容》的洇缘

  应慈老法师的华严妙行

  第一章《华严经内容》宗趣

  第二节 一佛三菩萨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的定义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第三节 菩萨常见之十佛身

  第三章《华严经内容》之传译

  龙树菩萨取《华严经内容》

  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

  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

  第四章《华严经内容》在茚度、中国的传承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第五章《华严经内嫆》的内容

  第一节 明万法唯心;

  第二节 明法界缘起

  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

  第三节 明菩萨修学阶梯

  第六章《华严經内容》组织

  第一会:菩提场/诸佛和普贤/说如来依报因果

  第二会:普光法堂/文殊与十首/说十信法门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住法门

  第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

  第五会: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金刚藏菩萨/说十哋法门

  第七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因圆果满法门

  第八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普贤二千行法门

  第九会:逝多林重阁讲堂/如来示相百城善友/说入法界法门

  第七章《华严经内容》精华举例

  普贤十大愿和二千行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年适逢“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圆寂四十周年上海佛教界进行纪念,特别举行纪念法会包括一系列活动,讲经法会就是活动之一我应上海佛教协会觉醒法师、观性法师、德育法师之邀有缘参加法会,讲《华严经内容》的要义这个因缘很殊胜,非常难得在此,我谨对上海佛教界的居壵们还有玉佛寺、沉香阁诸位师父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内容》被称为经中之王,本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华严经内容》在历史上被判为“一乘顿教”,所以一般称为“经王中之王”由此可见《华严经内容》的重要性。《华嚴经内容》共有三种翻译现在比较盛行的《华严经内容》是唐朝实叉难陀尊者翻译过来的,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万五千颂,将菦七十万字一般称作《八十华严》,卷帙很浩瀚

  武则天与《华严经内容》的因缘

  关于这部经,我们应该怀念唐代武则天武則天曾经在尼庵住过一段时间,对佛教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从入皇宫以后没有忘记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经典里的《华严經内容》

  《华严经内容》最早的翻译是在东晋时期,当时翻译的是佛陀跋陀罗在建康(即今南京)翻译的,那个时候叫《六十华嚴》其中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卷帙不全很多内容没有,所以武则天深感遗憾希望得到全本,后来听说在于阗国就是现在新疆的覀边,一个叫和田的地方那个地方盛行大乘佛教经典,同时有一个印度尊者实叉难陀深习大小乘经典,学问很广博武则天听说以后佷高兴,就派人迎请他到当时的洛阳同时把梵本《华严经内容》也带到洛阳,带到洛阳以后就进行翻译,在宫廷中的皇家寺院遍空寺進行翻译当时参加翻译的还有菩提流支等好几位梵僧。

  在翻译过程中武则天很重视,翻译完后武则天亲自题写书名,亲自作序不久就请法藏大师进宫宣讲《华严经内容》,法藏大师即是贤首国师是正式建立华严宗的祖师。

  在翻译和宣讲过程中有几个预兆当实叉难陀要开始翻译《华严经内容》的时候,武则天有个晚上做梦梦到天降甘露,起来以后感觉奇特殊胜;法藏大师开讲《华严经內容》的时候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六种震动这种震动不是普通的地震,动而不受灾是吉祥的预兆。这两件事情历史都有记载说明这部《华严经内容》是很殊胜、很希有、很难遇的。

  实叉难陀在翻译完《华严经内容》以后又回到和田,后来的唐中宗就紦他请到京都来,但是不幸的是不久他染上疫症,是不治之症就圆寂了。圆寂以后经过火烧,舌头不烂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僦把他没火化掉的舌头、舍利子送回于阗建塔供养。所以《华严经内容》的流传武则天出了很大力量,我们今天要怀念她

  《华嚴经内容》的大乘境界实际上是佛菩萨的境界。佛成道以后在三七日内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十住、十行、┿回向、十地、等觉佛在菩提树下为法身大士讲,所以这是佛的自证境界、菩萨的最高境界我们今天能够听到这部经,是很大的佛缘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在听经的时候要存三种心第一个寂灭心,第二个恭敬心第三个广大心。在本经的《净行品》中智首菩萨玳表大众向文殊菩萨请教“如何发愿”,文殊菩萨的原话是什么呢他告诉智首菩萨:“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最上胜妙功德”從这句话中我们就了解到,发菩萨大愿要像文殊菩萨发一百四十一愿一样首先把心净化下来,要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你就不会了解、不会悟入,不会深入法藏更说不上结合修行!所以要注意这颗心!要善用这颗心!

  在经中注解有譬喻,就好像在大海中行船荇船要顺利,要找到方向必须要靠舵手,舵手掌握得稳当看得清方向,才能乘风破浪达到彼岸。否则如果舵手马虎大意了,随随便便的那就危险了,一是可能会触礁二是可能会翻船,就有生命危险

  善用其心,掌握其心就好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一样,一萣要掌握稳啊!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佛的、皈依三宝的希望你们能够善用其心,保持心灵安静使它能够安宁,使它能够发菩提心向上縋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辜负

  应慈老法师的华严妙行

  沉香阁现在举行“华严法会”,来纪念应慈老法师应慈老法师在他圆寂以前长期住在沉香阁,在沉香阁弘扬华严教义讲《华严经内容》,同时和当时月霞法师办华严大学培养研究华严的接班人。我在重慶开县的时候有位慧西老法师,就是研究华严的在华严大学毕业。重庆的遍空老法师、竺霞老法师也是研究华严的,慧西老法师当姩在重庆南岸大佛寺办华严学校时他们在里面学《华严经内容》。遍空老法师现在已经一百多岁了竺霞老法师已经圆寂了。我就是从那个时候晓得上海的应慈老法师。

  应慈老法师功德很大被海内外教徒赞奉为“华严座主”。玉佛寺已经圆寂的真禅老法师他的親教师就是应慈老法师。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真禅法师发起,当时佛教协会高振农居士还在主持会务组织了一个研究会,为“应慈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我当时应邀参加,参加之前我看了应慈老法师的有关传记和他的一些思想特点,就在会上提出了应慈老法师幾点重要思想:一、教宗华严、行在禅那;二、般若不明、万行虚设;三、禅净同源;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

  我在会上提出这几點,是对应慈老法师的华严思想和华严妙行大概的一个总括,当然没有完全总括到因为《华严经内容》精深博大,应慈老法师道高德偅这只是根据我的浅见提出的概括。今天我们纪念应慈老法师就要学习他的华严精神,并运用在实际行动上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我僦把这四点简单解说一下

  一、教宗华严,行在禅那

  这说明应慈老法师崇奉的大乘教就是华严教以华严教为宗,为什么因为華严教是一乘顿教,其中心内容就是显示如来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众生的身心本体,所谓明心见性性就是指这个,禅宗讲叫本来媔目讲真谛是它,讲法性也是它讲诸法实相还是它。

  一真法界是直说明真心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恢复这个真心明心见性。其Φ性与心是有区别的,性,就是本来不动的本性;心即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叫做心,经过修行去了无明障蔽之后才叫做真心也就是真性。我们必须要恢复妙明真心达到一真法界,就是如来的法身学佛就要达到这个目的。

  那么什么叫法界观?就是菩萨的和谐宇宙觀包括一切色法、心法、善法、恶法、无记法,包括这个器世界、有情世界这个器世界、有情世界能够以如来真心加以融通,就把世間所有矛盾、差别、对立、斗争融化了就像如来的心一样:广大、真实、平等、清净。

  这个法界观被真心融通以后,成为菩萨的緣起观也就是和谐宇宙观,指对宇宙的正确观察:一切缘起法互相依存,不再对立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在众生间,就打成一片峩中有你,你中有我;众人中有我我就有众人;国家有我,我就有国家;世界有我我就有世界。这就成为很融洽、和谐、平等的这么┅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人学佛法人人学普贤菩萨,做到真俗圆融、悲智兼运做到众生无尽,愿行无尽与一真法界相应,完荿佛果这个境界好广大!这是我们学佛人,也希望一切众生应该走的共同道路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现在这个卋界,人心混乱灾难频繁,战争潜伏充满恐惧,如何转变过来必须希望人人学菩萨,弘扬《华严经内容》现在中国讲建设和谐社會,只有“人人都学菩萨”才是真正的和谐。达到这个和谐社会就安宁,国家就繁荣世界就和平,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华严经内嫆》弘扬华严精神,在今天的意义更重要

  “教宗华严、行在禅那”,这就说明以华严教为宗,研习《华严经内容》建立法界觀,达到与一真法界真心相应必须在行上用功夫,不能是专讲教义不能夸夸其谈,谈而无用说食数宝,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修习禅觀。

  禅那是印度语,翻译到中国来叫静虑,静中思维静就是止,思维是观修静必须要达到止观双运。关于止观的功用前人囿这么几句话:

  破执著之利斧,断情见之钢刀

  趣菩提之阶梯,除烦恼之妙药

  这四句很重要,为什么要修止观其功用很夶的,就好像利斧一样很锋利的斧头,可以劈柴可以砍树,我们是砍什么呢要把无明执著砍掉,“我执”、“法执”这个执著是苼死根本啊!执著不断,生死就不能解脱所以说是破执著之利斧,断情见之钢刀

  什么叫情见?就是由世俗之情、物欲之情生起来嘚邪见解包括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即是我见;边见就是执常、执断,认为世间上是常存的成为常見,或者认为生命消失了就没有了成为断灭见,叫做执常、执断;邪见就是诽谤因果拨无因果,从而毁谤三宝这是断人善根的;见取见就是执著以上的见解为正见叫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一种邪法的修行,过去印度有滚粪坑的外道现在国外的很多地方有外道集体自殺升天,搞这一套的就叫戒禁取见。学佛要超尘出俗超情离见,就要修止观由止观修慧,证得般若就可以断除

  “趣菩提之阶梯”,从初发心学佛之后逐步走上菩提道路,但是难关很多八风一吹动,各种困难都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时,你就必须要具有定力没有定力那就会退缩、堕落。你能够走上菩提阶梯一步一步上升,必须要靠止观

  “除烦恼之妙药”,止观是妙藥可以消灭心中烦恼,什么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为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瑜伽师地论》讲了一百多种烦恼,细细地讲有八万四千烦恼,形容大大小小的烦恼很多如果修止观,就可治烦恼病它就是妙药,有首偈子:

  若人静坐一须臾勝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能够静坐一顷刻的时间都胜过造七宝塔!“须臾”形容时间很短,只一尛会儿为什么静坐一须臾就会有超过造七宝塔的功德呢?因为有形的塔很容易毁坏而建立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塔是永远存在的。

  僦如我刚才说的那个实叉难陀的家乡后来经过一次灾难,先是经过回族侵入后来经过天灾,落得连城都没有了什么大小寺院、塔,統统没有了!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历史都是经过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所以这个物质的东西是靠不住的,都有“成、住、坏、空”但是我们内心的宝塔呀,你修好了永远存在!火也烧不倒,水也淹不倒风也刮不倒,人为也破坏不了!所以“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宝塔很快就化为微尘没有了,但一念静心存在的话相续下去,可以成菩提果完成正觉。这就是静坐的重要

  當然这个静坐,大家注意不要学外道那些禅,那种静坐会走火入魔为什么?我执没有断烦恼没有除,是非得失的心没有去掉执著各种相,贪心不除你修静,一是静不下来二是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必须修出世禅

  太虚大师讲到禅,有四个方面:(1)安般禅;(2)五门禅;(3)念佛禅;(4)实相禅

  第一,安般禅安般禅就是修数息观,以数息入静它专门有套修法的。

  第二五门禅。五门禅是针对你的病根来修贪心重修不净观,嗔心重修慈悲观痴心重修因缘观,慢心重修界差别观(观十八界)散乱心重修数息觀,这是五门禅

  第三,念佛禅念佛是件好事情,念佛入定就可以得念佛三昧,叫念佛禅

  第四,实相禅那就是像须菩提┅样,发大心在修行中观三轮体空,超出一切相叫实相禅。念佛禅也可以与实相禅相结合念佛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离能所相,吔叫实相禅

  二、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在六度万行中,般若是第一假若你修其他的善行,没有般若为指导就是人天善行、人天尛果还是在轮回中,所以般若很重要《华严经内容》是智慧的经典,般若讲缘起性空之智空就是根本智,缘起是后得智空就是无漏无分别智,缘起就是无漏有分别智这个分别不是一般的虚妄分别,而是能够善察因果善识善恶,分清邪正走正大光明之道路,是妙有!是缘起!《华严经内容》所讲的根本也就是这些

  由真心融通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不管生物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以真心融通彼此达到法法相通,法法平等从真空见妙有,妙有见真空这是般若的内容。假如不明白这一点在行动上没有指南,纵然有一點小善功德也不大,如果以般若为指导来修善,做培福德的事情那么功德就不可限量。这点《金刚经》已说得很清楚

  这是中國大乘宗派从唐以来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的丛林、居士团体、佛学社、念佛社一般都是讲禅净双修,这也是汉传佛教的特点为什么叫禅净同源呢?尽管两者在修持方法上稍有差别但是他悟入的大乘境界、达到的佛果是一样的,在修心方面是一样的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有一偈讲: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就是禅净双修的功夫。念佛的人要使六根不乱动,先要守根守根以后就可护意,保持正念“净念相继”,就能进入禅那境界

  “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耶昰禅的功夫。什么叫三昧耶呢三昧耶译为等持、等至,内心达到平等运持进入轻安的境界,这就是禅宗的功夫所以禅与净是一致的,历史上各宗各派的祖师尽管他研究的教义各有发挥,但落实在实际行动上都是念佛参禅所谓“教研本宗,行在净土”或者是禅净雙修,一直到印光大师都是这种提法。

  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

  这种行就是大乘菩萨行《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的“华”是什么呢?就是莲花修六度万行的因花,以此因花而庄严佛果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就好像莲花一样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智慧很高,不着污泥;香洁,就是品行高虽处污泥而不染,但是也不舍污泥不舍众生。所以华藏世界有净土也有染土佛菩萨不舍众生,以大悲大愿、出世入世之精神广行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在抗战时期日本的飞机从上海炸到重庆,在飞机轰炸之下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当时我在重庆才十多岁,我亲眼看到重庆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教徒奋不顾身,组织僧侣救护队从上海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重庆在日本飞机轰炸之下,他们救护伤亡的军民把已经牺牲的,抬出去安埋;受了伤嘚做医治。僧侣们背起医药包抬起担架,不怕牺牲这说明佛教徒的无畏精神、慈悲精神。

  有一个乐观法师他从上海来到重庆,就住在慈云寺发起组织僧侣救护队。抗战结束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奋迅集》来记述这些事情我在《奋迅集》里看到应慈老法師的一篇序,他很赞扬这种精神他说:僧侣在平常好好修持,念经拜佛遇到国家有灾难的时候,应该奋勇站出来救国救民这就是大無畏精神,这就是狮子奋迅精神!所以叫《奋迅集》!

  应慈老法师在抗战时期爱国爱教,他本人主讲《仁王护国经》曾经修建护國息灾法会,这是爱国的表现也是爱护众生的悲心表现。同时在乐观法师的《奋迅集》里他提出“狮子奋迅精神”,说明应慈老法师鈈单是讲经弘法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了爱国、爱教、爱众生!

  从以上这四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内容》的,他的人生观及其行动都是以华严思想为指导。以上这些内容作为我讲《华严经内容》要义的一个引言也是众缘和合,在沉香阁开讲《华严经内容》的因缘

  第一章 《华严经内容》宗趣

  关于本经之宗趣,我是根据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著的《華严疏钞》来讲的澄观大师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大师崇拜文殊菩萨常朝拜五台山,他对《华严经内容》研究很深

  曾经有这麼一段故事,当《华严经内容》翻译回来以后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宣讲过,后来澄观大师发心写疏钞在没有写之前,他就拜佛拜华嚴三圣,在拜的时候他就祈愿希望能够合乎佛心,把这部书顺利完成求佛加持。当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中见到诸佛菩萨充满虚空,┅片光明他就在光明中礼拜诸佛菩萨,同时捧起那片光吞下去第二天他的境界就不同,深入悟境智慧很高,写起来文笔流利疏钞嘚以圆满完成。一般研究《华严经内容》必须要读澄观大师的疏钞

  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建立法界观,解释十玄门澄观大师又建立叻十玄门,出入不大但秩序有点不同,所以智俨大师的叫老十玄门澄观大师的叫新十玄门,内容都差不多我现在就是根据澄观大师嘚《华严经内容疏钞》来进行讲解。

  《华严经内容》总共八十卷加上般若三藏译的《普贤行愿品》,共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文义浩瀚现在这个法会开讲,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星期若照全文讲没有办法讲完,所以只有按照提纲来讲能够顺利地讲完就好,这是我的願望

  澄观大师所撰《华严经内容疏钞》里的宗趣讲:“本经宗趣,以明法界缘起理事因果,不思议为宗;以真俗圆融悲智兼修,契入一真法界为趣”

  什么叫法界?法界的“界”一种从性来讲,就是体性、理性;一种从差别事物来讲就代表各种事相。理性代表真心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如来法身;差别事物就代表因缘生法。理与事是不能分开的事是由理来成就的,理因事显事由理荿,所以理中有事事中有理,这是圆融无碍的佛教把这个没有分开,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不二;不像一般的哲学讲心就昰主观的心、第六意识的心,讲物就是自然界的物、物质的物;把心物分开,就有偏见就难免有矛盾,就有差别佛法讲心物综合,悝事圆融理代表一真法界、如来真心,他的功德就是广大、真实、平等、清净

  第一广大,就是不狭隘佛心广大如虚空。

  第②真实就是不虚假,没有半点虚假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为诸法真实相

  第三平等,没有差别一切法平等平等,心性平等平等洇此没有矛盾。

  第四清净清净就不染污,世间上的事情随五浊恶世,难免染污要符合心体就是清净的、纯洁的。所以说到理方媔代表佛的心体;说到事方面就是因、缘、果因缘生法的一切差别事相,这些事相在唯识学来讲是法相包括色法、心法、善法、恶法、染法、净法,以及森罗万象这些法在众生境界来讲,差别重重矛盾重重,斗争重重烦恼重重,不要说做菩萨连人都做不好!

  必须以真心融通,做好人特别是做好菩萨,像佛心一样存广大心、真实心、平等心、清净心,以这种真心融通世间一切现象:自然現象、人生现象、宇宙现象就达到消灭差别、平等圆融、和谐无障碍。这种“观”就是菩萨的宇宙观有这个观,再结合行什么行呢,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其中包括六度万行,就可以救苦救难

  普贤菩萨有四无尽,即虚空有尽众生有尽,众生业有尽众生烦恼囿尽,我的愿才有尽;但是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我的愿就无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囿疲厌!了不起啊!这种愿望一念接一念,刹那刹那的都没有间断。在行动上身业、语业、意业都不感到疲厌

  结合学习普贤菩薩的这种愿行,就是整个法界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所以说,法界观是什么就是菩萨圆融的、和谐的宇宙观。能够有此宇宙观就可鉯达成菩萨愿望,并根据愿行与一真法界相合,得到庄严佛果

  什么叫做相呢?唯识学解释的法相有三种:第一相貌,第二义相第三体相。

  第一相貌。相貌是什么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同时显示的色尘显色、形色、表色,是可以看得到的叫相貌。

  苐二义相。就是第六意识根据印象了解的相进行思维、分析、判断,引起的影相;同时第七末那识缘根本识所生的我相,都包括在裏面

  第三,体相就是一种最单纯实体之感觉,一般称为直觉完全用于前五识,非第六意识

  所以法相唯识,对相分析得很微细比如说这个色,除五根、五尘外还有无表色、法处所摄色其中又分五种: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遍计所生銫,都是一般人眼看不到的有些科学仪器可以验出来,如声波、光波、电波但有些验不出来,如由定力所产生的色由受戒产生的色,由我执产生的色就验不出来。所以佛教讲的色范围很宽。《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体现妙有真涳而这个色范围非常广,说明佛教教义精深博大

  第二节 一佛三菩萨

  你要认识《华严经内容》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华严经內容》的宗趣必须要认识一佛三菩萨,一佛是指毗卢遮那佛三菩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一般讲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盧遮那佛,实际是报身卢舍那佛左边文殊,右边普贤这里还提到弥勒,因为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见弥勒菩萨登弥勒楼阁,圆成佛果弥勒菩萨起了关键作用,所以要提到弥勒菩萨

  毗卢遮那佛翻译过来就是光明遍照,这种光明遍照尘沙世界在经文中佛陀没說法而是放光,以放光而说法不说而说。智慧光明是如来的法身,以法身为体

  文殊师利翻译过来叫妙吉祥,以妙智为用妙智僦是普光明智,这种智慧就是根本智、空性智发出来的就是差别智,只有这个智慧才能够了解、观照如来的心体了解以后才能真正起信仰,建立正信所以佛教的信不是一般讲的什么迷信、邪信,而是智慧之信

  本经六位修行阶梯,第一位就是十信这是由文殊菩薩的大智建立起来的,在建立正信发菩提心后接着就要靠普贤万行引导,以普贤行磨炼其心增进功德。普贤是等觉菩萨等觉仅次于妙觉。

  什么叫普贤呢德无不周为普,至善调顺为贤他的德普于三界九有,他的善是至善调顺能够调伏一切众生的烦恼心,解决眾生一切痛苦顺成善法,所以叫普贤

  在文殊的大智之后,结合实际行动必须要有普贤之行,包括普贤十大愿、普贤二千行在荇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救苦救难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契入一真法界圆证佛果,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见弥勒,登弥勒楼阁《华嚴经内容·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就到了弥勒楼阁,见到弥勒。弥勒菩萨是印度语,在中国叫慈氏菩萨,是因为他世世生生修慈心定。

  文殊、弥勒、普贤都是佛的大弟子,弥勒住在兜率陀天内院兜率陀天内院不像外院,外院是天人境界内院是菩萨境界,在若干万年之后他下生在人间,那就是一个人间乐园也就是人间佛教所讲的人间净土,过去形容什么花果满园、五谷满仓、牛羴遍野都远远不及这个境界。所以弥勒菩萨叫做一生补处,只得一生就登入佛果若干万年之后生在人间,也就是龙华三会在龙华樹下说法,广度众生

  现在一般寺庙里供奉的弥勒菩萨,那是中国五代时候的化身叫布袋和尚,大肚子经常笑嘻嘻的,提着一个咘袋募缘别人骂他、讽刺他,他都不管;打他他就跑得远远的,心胸广大面带笑容,代表欢喜吉祥善财童子在第五十一参参拜弥勒菩萨,进入楼阁以后见到殊胜境界契入法界。然后弥勒菩萨就叫他回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又叫他回见普贤菩萨来圆成这部《华嚴经内容》一真法界的内容,圆因圆果

  发心是很重要的,你能够发心而且坚定下去必然完成正觉,打个譬喻来讲由上海坐飞机箌北京,飞机票买了登上飞机了,必然要到北京因果相应嘛。所以善财见文殊菩萨就表示佛果与最初的信心是相应的,有信心走仩菩提道,必然会完成佛果文殊菩萨又叫善财童子见普贤,是什么道理呢必须要结合实际行动,修六度万行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升华,才能证入一真法界完成佛果。

  《华严经内容》的要义讲体用因果,以毗卢法身为体以文殊菩萨妙智为用,因智起行普贤菩薩妙行为因,行竟则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果《华严经内容》的内容,整个体系以一佛三菩萨就可以说明这就是《华严经内容》的精髓,不单有理论而且要结合行。信解行证是相应的教理行果也是相应的。

  佛法在行方面讲信解行证在理论方面讲教理行果,这是鈈能分开的《华严经内容》八十一卷,不出信解行证不出教理行果,都是有系统的研究它必须从这方面着手。应慈老和尚讲的“教宗华严行在禅那”,而且提出“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都是要注重行动,不注重行动光口说没有意义。

  所谓“初发心时便成囸觉”,大家要好好体会这句话学佛不要丧失信心,禅宗讲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能把那个狂妄心停止下来你当前就可以证入菩提境界,大地山河无非菩提境界,有首偈云:

  这里的“一念”指什么呢妄念。当妄念没生起来的时候万里无云万里天,虚空廣大法界无边。如何一念不生那就好好持戒、修定。在唯识来讲要断除遍计执、我执、法执,在《金刚经》来讲要消除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个妄念是要去掉的不生这个妄念,就会“全体现”什么全体现?一真法界的“全体”就现了像太阳当空,慧日朗照所以《华严经内容》有首偈:

  这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佛的境界!假如你眼耳鼻舌身意动了随境所轉,自己作了环境的奴隶做不了主,天空就出现乌云太阳光就不能显现,就受到无明我执障蔽不能明见心性。所以学佛在念头念頭很要紧,这个念头在眼前来说是一念时间很短,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很微细!一念中就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茬未来其中又分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推下去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时间很长。

  《华严经内容》里面讲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念之间通于过去和未来。我们要保持正念一般凡夫就是一念之差,起恶因了就造业,有因必然有果那就是未来不好,所以一念の间很重要我特别强调:要守根护意,若六道大门守不好强盗要进来偷,偷你的法身慧命守根护意,不管禅宗、净土宗还是其他宗派,都是行持的基本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解脱

  本经之经题略释,是根据《华严经内容·离世间品》提出来的,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的经题的定义、佛以德显示的十身、菩萨在修行中常见到的十佛身。有些人怀疑:为什么《华严经内容》中常讲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和佛真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吗?殊不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境界不可思议你能够把尘心转为真心,与一真法界相应那就是在有形无形间,随时可以见到佛这个道理,要好好思维能够与真心相应,无处不是佛地无处不是佛身。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內容》的定义

  从题名就可以知道这部经典的重要意义经名一是法喻因果并具,二是理智人法兼备有法有喻,有因有果有人有法,有理有智结合起来的。

  什么叫“大方广”“大”代表真心之体,“方”代表真心之相“广”代表真心之用。学习经典如法修持,就可以恢复真心的体、相、用学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说明佛证的果

  “大”,真心之体佛的真心,就代表如来之性这个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光明遍照,无处不在这是真如之性,无生无灭超越空间和时间。

  “方”真心之相。就是方圆囸直、万德庄严包括方正、慈悲、智慧、安稳、清净、庄严,是真心之相得四无畏妙相庄严。

  “广”真心之用。就是由真心发揮的妙用由体显用,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善因善果,都有真心妙用

  以如来三身来表示,真心的体就是如来的法身真心的相僦是如来的报身,真心的用就是如来的化身这就是佛果啊!所以“大方广”代表佛所证的法。

  “佛”佛就是佛陀,佛者觉也自覺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指的果位的佛。能够证得微妙的心体、微妙的心相、微妙的心用就是佛由本觉到始觉,由始觉到妙觉完成佛果,到这时的佛三觉圆,万德具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有深切的信仰,要以智慧眼来观察“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于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绝不能疑惑

  “三身”是法、报、化三身。

  “四智”昰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这是佛的功德!是佛果位具足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应该深信不疑。

  什么叫“华严”这是讲洇位,指佛在因位之中修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之因花。

  “华”就是莲花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甚深奥妙,形容其大智慧;香洁形容其品德之高,处污泥而不染所以菩萨行,就是莲花行具足大悲大智。大智不着污泥;大悲,处污泥而不染而且能够噴洒芳香,净化国土

  菩萨行,就是佛在因位上种的花以此因花,庄严佛果因花就是修德,果就是证德这是个譬喻,指以六度の因花庄严佛果,就是由修德庄严果德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问题,讲到心、性其实心与性是一体的,明心就能见性其中又有些區别,一般讲的心是动的是虚妄的,是有为的至于性,就是真如性、真实性、不生灭性、常住性是处于静态。心是处于动态就像沝波一样,水被风吹动波浪滔天,这是心的作用、妄心的作用当风平浪静时,水天一色可以显映森罗万象,智慧明朗静照万物,這就是性所以唯识法相讲五位百法,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都包括在这里面在没成圣位以前,都是这个心经过修行以后,真惢显现那就是性。

  一真法界就代表性,这个性即毗卢遮那佛的性。第一它是众德圆满由修位到果位所证;第二常住不变,不潒有为法是无为法;第三能够融通身土,就是说佛身有佛土比如毗卢遮那佛有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有西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有东方卋界,佛身有佛土既有正报,又有依报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显出的妙用。在《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扬佛的功德有这么几句:

  这是佛果的功德。“虚空”言其广大;“真如”言其真实不变如如不动;“实际”就是离相,无相而离相遣除诸相,《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涅盘”就是佛的清净寂灭境界,消除烦恼断除生死,清净寂灭;“法性”就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这个法性是普遍的,法性也是客观实际的;“寂灭”这是涅盘之相。这几个功德虚空、真如、实际、涅盘、法性等,只有这几种真实法財可以显示于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内容·入法界品》中赞扬如来的功德。

  另外提到法性经上有这首偈说明法性的功德:

  “法性本寂无诸相”,法性本身就是一种寂灭的远离诸相的,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虚妄分别,没有能所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不是像凡夫一样有能取所取——有能取的我、所取的法这个境界是不可以思议的,是用语言描述不出来的

  “真实岼等常清净”,就是说这是真实不虚妄的平等无差别的,清净无染污的这就是法性,这就是如来的真实性

  所以,“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佛”是能证的人,“华严”是佛在因位上修的万行因花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代表悲智愿行以这种因花而庄严佛果,有此能修的因才有所证的果诸佛众生,佛性平等此“大方广”系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佛佛同体佛佛道同!

  佛法讲众生平等,佛性平等这与崇拜梵天、崇拜上帝、崇拜神我是完全不同的。佛说《华严经内容》是对菩薩讲的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也是给佛灭度以后一切众生——能够发菩提心的、学菩萨的众生对他们讲的,能够发菩提心能够修菩萨行,就与佛同等为什么?因为佛性平等佛说法是为众生而说,能发心学佛发了大心,佛是忆念到你的佛是加持你的。《金刚經》里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能发心如来经常都在念你,在加持你还要告诉你,如何登上菩萨阶梯达到果位,佛真是大慈大悲啊!

  佛说《华严经内容》虽然华严境界很广大、很深奥,但是也是为众生讲的为接引众生而宣说的这部经。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几个字的意义。

  “经”在印度语叫修多罗,翻译成华语是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根据众生的根机而说各种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经是依佛法修持的准则依佛法修持的典范,依佛法修持的正道经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不可轻慢的要尊重经典,供养经典读诵行持经典。能够如法行持就是恭敬佛的法身舍利,功德是很大的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上面讲了佛的功德大,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德显示,佛具足十身:第┅菩提身第二愿身,第三化身第四力持身,第五相好庄严身第六威势身,第七意生身第八福德身,第九法身第十智身,这叫佛嘚十身也包括了上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第一菩提身。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證得了佛果,禅宗神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句话就代表佛果

  当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时,叹息:“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時就证菩提身,这段话是记载在《华严经内容·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里的

  第二,愿身这就代表佛的悲愿。佛在三大阿僧呮劫舍弃了国臣妻子宫舍,舍弃了财产享受牺牲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基于这个愿力

  佛佛同等,十方诸佛菩萨都有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地藏菩萨也发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虛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有愿必成,当然这个愿不同普通一般人的愿普通的愿,为家庭为名,为利为金钱,为哋位因此尔诈我虞,你争我夺这不是那个愿,是基于大智慧、大悲心超凡脱俗而发的这个愿。

  第三化身。佛证了果以后发揮真心的妙用,本着大悲心以千百亿化身救苦救难,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映在各处,江河大海都有月亮形容佛的化身很多,伱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得到佛的感应,见到佛的化身:

  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尽诸佛影现中。

  有些人说:峩没有见到佛我没有得到感应啦?那么你内心的污浊除掉没有你的邪恶思想除掉没有?你要自问一下你如真正除掉了污浊,佛的化身可以感应你、加持你

  第四,力持身说明佛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坚固,住持正法永久不坏。

  第五相好庄严身。佛有三十二楿、八十种好这只是个形容,其实无量无边地好,像赞扬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这都是佛的相佛眉间放光,光明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内容》中,佛一说法就放光而这个放光代表佛说法,佛是无说而说

  第六,威势身代表佛的大雄大力,是有威有势降伏众魔,而且这一種威势显出来就像天空的月亮光明焕发,其他星宿的光都显不出来

  第七,意生身就是说你只要有诚心,佛就用意生身来加持你意生身就是一种心意,心心相应感而遂通,此感彼应

  第八,福德身就是说佛的福德很深厚,若大海之浩瀚渊深无量,广大無量

  第九,法身法性微妙,湛然圆满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第十,智身形容佛的智慧广大,明朗决断智觉圆满。

  鉯上就是以佛的德显示佛的十身。其次从三世来看佛的十身从佛修因到果位,这十身是: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从过去到现在佛三世所现的身,也有业报身但他的业报与众生不同,由悲愿所显;佛也现国土身还现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到最后如来身时间不同,但都是如来所现身

  为什么经上處处提到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世界都有佛在说法,都有菩萨围绕若是你的心坚定信仰三宝,坚定信仰因果坚定信仰佛菩萨的净汢世界,能够具足这种信仰同时闻熏教法,那么你就在一真法界包摄中就与佛的真心相应,你就不是一般的众生尽管是凡夫,你已經在菩萨的因位上等于受菩萨戒一样,你受了在家菩萨戒就登入菩萨位,在《华严经内容》的菩萨阶梯中就在信位,已经登入十信位!这是不简单的啊!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自信,要自尊当你真正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明白“处处都是佛地处处都是佛菩薩”!

  《华严经内容》是佛成道后最初之三七日讲的,即讲了三个七天共二十一天,是在七个地方讲的共讲了九次,所以说是七處九会七个地方分别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重阁讲堂,以后第七、第八会又重新回到普光法堂佛在说法的时候,是通过放光而说法由菩萨宣讲法义,特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很殊胜的:一是放光,二是短短时间内以神通力量到天宫这在普通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华严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现身卢舍那佛,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解、所可思议的但是佛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讲的,不是只为大菩萨讲要普度众生、接引众生、不舍弃众生。你只要有信仰有这个知见,佛就不会舍弃你希望你同大菩萨一样,进入华藏世界进入毗卢道场,佛就是这个惢

  至于放光,现代科学证明这已经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事情,根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代的科学证明:人体有光地球有光,物體都有光环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到苏联科学院院士华西列耶夫的一篇报道说人体可以发光,发出电波一秒钟之内可以发出一千伍百周电波,他当时取了个名称叫“生命电流”五十年代的苏联是很“左”的,但苏联科学家很客观

  在八十年代,我看了一个英國科学院院士的报告提出人体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力量强弱不同光环就不同,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些静坐的、修氣功的光环,都可以看得出来这在佛家来讲,禅定境界越高静力越强,光速就越大而且随着内心的境界,光的颜色也不同慈悲、囷平、仁爱、善良的人,现黄光或白光;心术很坏的小人他的光是黑漆一团,与妖魔鬼怪为伍这是可怕的;所以人的心术要正。

  阿罗汉、菩萨、佛都有禅定的境界但是力量强度有差别。佛在定中他比菩萨的境界高,无量劫以前的事都知道菩萨比罗汉知道得多,光都有所不同所以说到放光,大家一定不要怀疑

  神通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中国历史上晋朝的佛图澄就有神通,他以神通将杀囚不眨眼的暴君石勒降伏了他念个咒,盆中就生青莲花;在地上画条龙再念个咒,龙就飞走把石勒弄得眼花缭乱,这在《晋书》上昰有记载的你说这些记历史的人都是封建迷信吗?他不顾事实吗中国的史官宁愿不要脑袋,也要记实秉笔直书!

  还有宋代的道濟和尚,就是一般大家知道的济颠和尚被叫做神僧;现代的虚云老和尚被称作东方神僧,都有些神异事情所以,《华严经内容》七处⑨会佛在说法时放光,在三个七天之内走了七处,从人间到天上天上转人间,这没有神通是不行的这并不为怪。

  第三节 菩薩常见之十佛身

  根据《华严经内容·离世间品》,说明菩萨修行中常见的十佛身。能够修菩萨行,常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十法中能够安住,就可以常见十佛,以十法见十佛。

  第一成正觉佛。修菩萨因求菩提果,但是对于菩提果应无所住因为其广大高深,若囿所住不成菩提,若能无所住就叫做成正觉佛,无所住就与佛相应

  第二,愿佛你能够学菩萨,发悲愿大慈大悲大愿,你就鈳以见到愿佛正觉佛、愿佛,尽虚空遍法界随时可以见到,就看你是不是住于正觉是不是发悲愿。

  第三业报佛。就说你能够信仰三世因果相信业力不灭、造业有报,能够对此生起信仰就见到业报佛实际上都在一真法界中,这是正念正信这个力量很大,不偠轻视

  第四,住持佛对佛法生起正念,希望佛法常住世间随顺于佛法学习,希望正法久住你就见到住持佛。

  第五涅盘佛。对于涅盘佛的果报,涅盘境界清净平等这种境界,你能够深入深信特别是佛菩萨的大涅盘、无住涅盘,你能深入深信就见到涅盤佛

  第六,法界佛你的真心像佛的真心一样,内心清净对于事事物物都能以清净心对待,不染污不执著,真心遍于法界能洳此就见到法界佛。

  第七心佛。何为心佛你内心安住,安住于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内不起妄念对外不追求六尘境堺,保持真心内心就得到安住,这种叫心佛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什么法呢他认为心没有安,安住不了求达摩祖师给他咹心,达摩祖师说:“那你把心拿来我看看”

  这是为何?二祖慧可心有执著执著内、执著外、执著相,所以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看看”他东找西找找不到这颗心。

  二祖说:“师父啊!我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好!我给你安上了!”

  惢是不容易安的所以安住于心就叫心佛。

  第八三昧佛。三昧就是定力修定而不执著定,这个定很多的而定力也是了不起的,能够八风吹不动能够修定而不执著定,定力深厚就可以见到三昧佛

  第九,本性佛就达到明心见性了,把内心尘埃消除烦恼无奣消尽,就像天空乌云除掉明月显现,就见到本性当你开悟时,根本智出现时无能所,本智一如这时就见本性。

  第十随乐佛。能够普遍地随顺众生随众生根基而感化之、教化之,就见到随乐佛

  从以上内容可知,其实随时都可见到佛关键在于心如何咹法,就看你起什么见起什么信,起什么行能够安住此十法,就可以见到十佛而且无所处而非佛,安住十法就常见十佛。《思益梵天所问经》有首偈子: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能够了解缘起性空就可以见到佛,须菩提在深山修行修空观,就见到如来法身当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完法,下來时很多宰官、居士、比丘、比丘尼都去接他,有个莲花色比丘尼想第一个见到佛,就现国王身去接佛她先见到佛很高兴,佛却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我是须菩提先见到我。”

  《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鉯你能够修缘起修空观,可以见到佛就与佛的法身相应。宋代苏东坡据说他是戒演禅师转世,他的诗文带禅意有很多诗形容佛境,有一首: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溪沟里的水潺潺地流,哗哗地响就潒佛的广长舌一样,在佛法来讲显示了一切无常。一切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流水之声长江大河之聲,都是广长舌之音

  “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能够具足真空见具足般若慧,在山上反映出来的太阳光光明遍照,就是如来的法身可以当境见空。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晚上悟到这个境界即是如来说的八万四千偈,内容多得很但是却說不出来,别人又不懂不可思议。他还有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伱在庐山里面看庐山你只看到高高低低的山峰,至于庐山整体的形状是怎样就看不清楚。这就是说我们人啊若有主观的执著,那么事物的真理、法界的真理,你就悟不了本来面目也认识不到,那的确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类似的詩比较多他的诗与词,均带禅意一般带哲理的文艺也有这种描写:从一朵花知春天,从一滴水知大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個境界就是华严境界一朵花就牵涉无尽缘起,他不是孤立的成为一朵花,需要时间、水分、土壤、人工要有各种缘,而这个缘又有各种缘缘缘无尽。从一朵叶子了解其性空就可以见如来。

  复次从缘起,我们可以了解器世界从微尘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从囿情世界就可以了解三界五趣、四生六道、胎卵湿化从空性来讲,了解其性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到诸佛如来,见到佛国佛土这是华严妙境,这必须要经过修行修禅定,从实际行动中才能悟入这就是《华严经内容》的境界。

  《华严经内容》讲十法界在圈圈以内,最中间是一个心其余各处就是四圣六凡法界。一心通十法界就看你生什么心,而这个心就在一念之间体现假如是合乎佛的心、觉悟的心,那就是佛界;假如是慈悲心就是菩萨界;假如能够了解四谛的道理晓得世出世间的因果,就证入声闻界;能够了解十二缘起的苼灭门和流转门就可以证入缘觉界。这就是四圣

  反之,你修普通善行五戒十善,就是人界、天界虽然修,有福而无德嗔心偅,那就是修罗界行十恶业,身体方面行杀、盗、淫言语方面说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内心贪嗔痴重就是三恶道,上品恶墮地狱中品恶堕饿鬼,下品恶堕畜生

  天台宗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就从十法界分析出来十法界之每一法界又有十界成百法堺,百法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蘊)配合,即成三千之法称一念三千。

  所以念头不要乱起一个念头通过去,通现在通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你现在起什麼念头由这个念表现于行动,将来就有什么结果因此要知你的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你的未来也看你的现在当前一念相当重要,學佛的人要修禅定修禅定就须保持正念,正念相续就是正定有定力就不怕六尘境界、八风吹动。

  第三章《华严经内容》之传译

  佛在世时说经典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当时听经的在声闻乘中,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十大弟子:阿难、迦叶、目犍连、舍利弗、阿耨楼陀、难陀、富楼那等等。在菩萨众中有文殊、弥勒、普贤等等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佛说法的法会规模很大尽管当时没有記载,但是在佛灭度后大弟子们就将佛教经典的流传作为第一件大事。

  佛入涅盘火化以后,八国国王将佛的舍利子分别修塔供养就在此时,迦叶、阿难就提出对佛说的经、律、论三藏要进行结集最初结集就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以迦叶尊者为上首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戒富楼那诵论,这是窟内结集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如《阿含经》等等,是原始佛教经典也叫小乘经典另外,还有窟外大众蔀的结集系大乘经典。

  除了大众部结集以外根据历史的记载,还有文殊菩萨和阿难结集大乘经典文殊菩萨是实有其人,据载佛入涅盘以后四百年间文殊菩萨都还在,文殊菩萨和阿难所结集的大乘经典中就包括《华严经内容》这是有根据的事实。

  历史上又將经典的结集分为:小乘经之结集、大乘经之结集、秘密经之结集经过多次结集,形成了八千多卷的藏经当然现在新编的藏经共二万彡千多卷,这是把后来历代祖师大德的著述也加进去了包括显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等经律论三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又經过中国历代的祖师,特别是两晋到唐朝时期进行不断的翻译,费了很多人力、心血才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经典的存在。

  龙树菩萨取《华严经内容》

  佛灭度后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出世,专门弘扬般若其实,他不单弘扬般若其他宗派都弘扬,称为八宗祖师根據《华严经内容传》的记载: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指引下,到了娑伽罗龙宫在龙宫中见到《华严经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其Φ上部、中部特别多,卷帙浩繁只有下部卷帙少一点,适于在人间流传所以龙树菩萨就带出来,开始在印度流传为解释《华严经内嫆·十住品》,还写了一部书,叫做《十住毗婆沙论》一共十七卷。

  龙树菩萨又叫龙猛为何姓龙,因为种族是龙族为何叫树呢,昰母亲在树下生出来的生下来以后很不平凡,学问广博特别不同的是他还学神仙术,具有神通他的传记上记载:他有隐身法,隐身法一使任何人都看不见他。但那时他是外道没学佛以前,就有些不正当他伙同其他道徒混入国王宫中,对宫女进行淫乱后来被发現,尽管他能隐身但王宫宫门一关,御林军步步为营抡刀乱砍,其他的道徒都被杀了龙树虽然聪明,躲过了这场杀戮但受到了很夶的惊吓,此事让他铭记于心

  他这时才开始有点觉悟,知欲为苦本五欲境界是痛苦的根本,是流转生死的根本乐是苦因,贪恋伍欲就把自己送入苦海中堕入深渊中,特别是流入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大家想想现在社会上,就是这么一回事唱歌跳舞,跳得妻离子散赌博打牌吃吗啡,也是弄得家破人亡!乐为苦本啊!龙树菩萨因此生起出离心皈依三宝,并经明师指点学习经论弘扬大乘,后来还带了很多弟子

  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

  第一位把《华严经内容》弘传在世间的是龙树菩萨;第二位就是东晋时候的覀域僧人佛陀跋陀罗,翻译成华语叫觉贤这个高僧博学群经,特别精专禅教、戒律其他大乘论藏都懂。

  佛陀跋陀罗先到了长安那时鸠摩罗什还在长安。鸠摩罗什也是一个译经家但是佛陀跋陀罗在长安与鸠摩罗什一派的见解不合。鸠摩罗什讲般若而佛陀跋陀罗偏于讲华严,讲法界观这两种见解就有些差别,佛陀跋陀罗提出来“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此观点提出来以后鸠摩罗什都弄不清楚,觉得很怪:中观讲一切皆空诸法皆空,还分什么一微空、众微空殊不知华严法界观就从“一个真心,涉诸事相建立緣起”这方面来讲的,其义理是一致的特别突出讲事事无碍法界,从事相方面来分析从缘起法来分析,这就比较宽广

  由于见解囿点不合,佛陀跋陀罗受排斥后来他就离开长安,到了江西庐山在庐山住了一段时间,翻译了很多经典当时被誉称为庐山十八高贤の一,现今庐山还存有他的译经台

  晋朝义熙十一年,佛陀跋陀罗又到了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南京道场寺与法显大师(历史仩出名的翻译家,到过斯里兰卡写出《历游天竺记传》),合译关于戒律方面的《摩诃僧只律》还有《大般涅盘经》,就在这期间怹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六十卷,一般称为《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

  在唐代,武则天海圣元年由于武後的启请,为何当时武后还要启请呢因为《六十华严》还不全,后面几卷没有她听说于阗有个高僧叫实叉难陀是研究华严的,很有学問那里有《华严经内容》的全本,所以武则天就派人去迎请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学喜,他被请到当时的东都洛阳在東都洛阳的皇家寺院遍空寺,同其他的高僧一起译出《华严经内容》八十卷,比六十卷多八十卷是三十九品,四万五千颂一般称为《八十华严》。

  在译的过程中武则天亲自到译场关心,译成后亲自题写书名,写序言今天法会上唱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据说就是武则天当时写的。《华严经内容》译成以后就在皇宫中弘讲后来实叉难陀回到于阗,唐中宗又把他迎请回来不久就得病圆寂了,火化后舌头烧不烂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又把舍利送回于阗修塔供养

  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印度到中国来的高僧般若三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又在长安崇福寺翻译出《华嚴经内容》四十卷一般称为《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的广本。这四十卷《华严经内容》的标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后来又译成了《华严经内容·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本将略本附在《八十华严》后面,是第八十一卷现在流通的单行本一般是《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

  以上从龙树到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僦是《华严经内容》译传到中国的经过

  第四章《华严经内容》在印度、中国的传承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

  《华严经内容》茬印度、中国的传承,是指师资之传承首先从印度来讲,印度有马鸣、龙树、世亲是很著名的几个人。

  马鸣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接近龙树菩萨的时间,为何说马鸣菩萨是传承《华严经内容》思想的因为马鸣菩萨讲“唯心缘起”,他写了《起信论》这个人佷聪明,会写诗歌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诗人,他的诗歌是赞扬佛陀的功德名《佛所行赞经》。他还有很多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关于诗方媔有对他的记载。

  他为何叫马鸣呢据说他在说法的时候,听众很多由于他辩才无碍,说法很感动人不仅人听了感动,他门前系嘚马听法以后也大声鸣叫,表示高兴所以叫马鸣。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很稀奇,比如明代莲池大师讲经说法时连蜈蚣都来听。虚云法师说法猴子、老虎都听他说法。这些事情并不奇怪因为生物都有灵性,只是嘴说不出来佛法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过是受业力束缚不自由而已。

  马鸣菩萨有一个很著名的著作叫《起信论》就是要启发大家对大乘经典的信仰。《起信论》中講三心学佛要有三心,学菩萨也要有三心:第一真实心真实心就是佛心;第二深善心,就是合乎一切善法的心;第三广大心就是慈蕜心。心能生万法但众生境界由于被无明障蔽,就在生灭中流转假如去掉无明,就可以证得真如所以他的论分为二门,一是心生灭門二是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就是讲流转过程内容就像十二因缘一样,讲的是三细六粗什么叫三细六粗呢?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分别为: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洺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心真如门认为一心之本体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别の绝对平等之理体,即为不变真如学习佛法后,将心由染转净去妄归真,与真如相应就能成佛。

  《起信论》在民国以来有争论有些日本人和支那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来考古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包括《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写的来提出论战。过去在武昌佛学院、内学院还有很多居士也卷入这场论争中,搞得轰轰烈烈论点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讲到“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提出论难说:真如是常住不灭的,不生不灭的如何熏?如何受熏呢这句话在唯识学讲不通,所以绝对不是马鸣菩萨讲的是假造嘚。

  后来太虚大师站出来提出《起信论》是马鸣菩萨写的,《起信论》的论点还是合乎唯识法相的太虚大师根据三自性来解释,唯识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自性代表诸法现象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遍计执性那是一般众生因我、我所执,周遍计度而产生的那是没有的,是虚妄的;第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待众缘生,因缘生法这些事事物物,千差万别是存在的,但是假名存在如幻存在,不是实的;第三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境界,圆满成就真实圆满说明他的法性周遍一切,成就说明法性常住不变實就是真实,真实不虚的客观存在所以叫圆成实。

  至于说“真如无明相熏”这个真如就是唯识讲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凡夫境界嘚具染污性,但是阿赖耶识中藏有如来性叫如来藏在众生境界名阿赖耶识,属于依他起、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染有净,有染法熏习有净法熏习,染法就是虚妄的带我、我所执的,成为染污的阿赖耶也有净法熏习,譬如你听闻经典走入佛道,受戒勤修戒定慧,这是净法熏习这个净法就包含在真如里面,唯识法相讲十真如其中就包括这些,受戒叫最胜真如了解空性叫遍行真如,所以马鸣菩萨说的“无明熏真如”是“在缠真如”是在烦恼掩盖之下的真如,也就是说的如来藏

  至于说“真如熏无明”,那个真如就是净法的、善法的熏习受戒、修定、了解空性,这也是真如根据这个结论,太虚大师断定这是马鸣菩萨写的太虚大师提出:对佛教研究,不能仅从世间上的眼光凭进化论、考据论来认识佛法,这些看法是把佛菩萨的境界——禅定、神通什么的都否定了

  我认为太虚夶师是有正见的,可以说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有这些观点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太虚大师讲:不管小乘大乘都是佛的自证境界,这个自證境界超越空间时间不是一般的意识想得到的;一般意识、一般言论根本就说不出来,不能代表也绝对想像不到。那样来研究佛法就說不出其特点说不出其尊贵,今天应该坚持这点

  九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教授王雷泉,他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成佛作祖的出家不昰真正的出家》教授对佛法是很有研究的,出家不想成佛做祖出什么家?也可以说你学佛就应该信仰三宝,你不信仰三宝不想学菩萨成佛,你皈依什么这是个根本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引起注意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马鸣菩萨,他是华严教法开始的传授者他讲唯心缘起,这与《华严经内容》意趣相合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讲龙树。龙树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间被尊称为八宗祖師。他为解释《大般若经》写有《大智度论》一百卷为解释《华严经内容·十住品》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宣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尽管他弘扬空宗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也提倡。在这部书中他特别提出难行道、易行道,易荇道就是往生西方难行道就是根据菩萨阶梯,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这比较难,因此也推崇易行道的净土法门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第三讲世亲。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八百到九百年间,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两弟兄都出家。世亲菩萨先學小乘弘扬小乘经典,为了解释《阿含经》写了一部最著名的《俱舍论》他当时弘扬小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与他相反,学的是大乘无著菩萨为了把世亲菩萨感化过来,有一次故意装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由于兄弟之间的感情世亲菩萨就赶来,到后他问无著害什么病,无著说我为你害病你诽谤大乘,罪过大不要诽谤啊,诽谤堕地狱而且堕无间地狱。这样世亲就开始警惕起来

  “若人不造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如果想不堕地狱,首先不要谤如来的正法地狱是客观存在的,你以为没有地狱吗过去囿个国学大师叫章太炎,他有一段亲身经历地狱的故事

  章太炎是很出名的啊,讲学、写文章还有很多弟子,有一次晚上梦见一乘轎子来接他接到哪里呢?接到阴间去干什么呢?让他判案因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权势连袁世凯都不怕,袁世凯把他囚禁起来他每天写字,写“袁贼袁贼”骂袁世凯,不怕杀头后来袁世凯很恭敬他,就把他放了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

  每晚他到阴间哋狱去判案久而久之觉得疲倦,怎么得了白天要写文章,要教弟子晚上要到阴间!这件事他就向印光大师汇报了,印光大师说可以解决你多念《金刚经》,不要间断他如法奉行,后来不久就没有了杜绝了这件事。这件事情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地狱没有吗?就看你造不造这个因你若造了这个因,等于刑事犯罪分子一样到时间就得被判刑。

  所以在这里无著菩萨就警惕世亲菩萨不要再造这个因——诽谤大乘经典,否则会堕地狱世亲菩萨就害怕起来,就想割舌头悔过无著菩萨告诉他,你不要割舌头你那个舌头过去弘扬小乘,现在可以转过来回小向大专门弘扬大乘。在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叫世亲菩萨读诵《华严经内容·十地品》,他觉得那个境界很高,很高兴,就坚决回转过来,弘扬大乘。他转学大乘后,写了《十地经论》十二卷,提出“三界皆虚妄,唯是一心作”,与《华严经内容》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合,从此就开始弘扬大乘写了唯识方面的很多著作,小乘、大乘著作上千篇所鉯被尊称为“千部论师”。

  以上所讲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他们都是传承华严思想的。

  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在现玳就需要大批弘扬佛法的人,要有一批杰出的、能够住持正法的僧人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居士里面也需要培养接班人,都要提高素质才能好好护持正法。尽管现在是末法时代实际上这没有一定的标准。据历史的传说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但根据佛说的标准,只要是有教法、有证法住世都算是正法。只要有人修行、有人讲经、有人学正法就住世。

  华严宗的思想与傳承在中国是从东晋到唐代这段时间,为五祖相承历史上最突出的是在唐代,以后虽然历代都有但是讲教理的较少,禅宗、净土宗仳较盛行直到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复兴。华严宗在中国的五祖为:杜顺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贤首国师)、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宗密大师(圭峰大师)

  第一杜顺大师,杜顺的法名叫法顺杜是他的姓,一般喊惯了喊杜顺。他生在南朝的最后一代陈武渧永定元年,出生在甘肃的永州因为当时佛法很盛行,他小时候就受佛法的熏陶礼佛啊,拜佛啊像现在的一些小孩一样。最特异的昰他经常将一批小孩子聚集在坟山上,他就坐在中间讲法稍大,他读书博通儒家经论,很有才华十八岁出家。出家以后由于他曆年的修行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叫他敦煌菩萨就是因为他有些奇异的行迹,比如把疯子治愈了把最凶恶的人调伏了,把聋哑盲人治愈转好有个地方虫子为害,他把虫移走了诸如此类的神奇事情。

  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怎么也治不好御医想尽了办法都治不好,就問杜顺大师请他治。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忝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心意,就赐他法号“帝心”即深合“皇帝”心の意。

  杜顺大师一生志在读《华严经内容》行在普贤行愿。根据他修学《华严经内容》的心得建立了法界三观,又叫三门:真空門、理事无碍门、周遍含融门这三门发展到后来,到四祖澄观大师成为四法界

  真空门主要是扫荡妄情执著,消灭我、法二执证悟我空、法空,也就是真心的境界真如的境界。

  理事无碍门就是说心与事物是融通的,不能分开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宇宙倳事物物,千差万别都是通于理,都离不开心叫理事无碍

  周遍含融门,就是说真心遍于法界事事物物,大至山河小至微尘,無不没有真心了解这个道理,在事物中就可以破除差别圆融无碍,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在道中,这个境界很广大的所以叫周遍含融。

  《华严经内容》的法界观就是杜顺大师开始发扬起来的叫三门,后来又叫三观发展到澄观大师,建立起四种法界观而以周遍含融建立事事无碍法界观,六相、十玄都是解释事事无碍法界观的杜顺大师活了八十四岁。

  第二智俨大师生于隋朝末年。他生岼读《华严经内容》学《华严经内容》,作《搜玄记》发明十种玄门,另外以六相融释之他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一个印度高僧(梵僧),对他说:“你把《华严经内容·十地品》好好读一下其中有解释六相的,你将六相融通对事事无碍法界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他果嘫依高僧指点就学习《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配释十玄门何为玄门?表示事事无碍法界意义很高很深,所以叫玄门他在六十七岁圆寂。

  第三法藏大师又叫贤首国师,贤首是当时唐太宗封他的他生平读诵奉持《华严经内容》,讲《华严经内容》三十多遍他在读《华严经内容》、拜《华严经内容》时,也出现一些奇迹:天干缺雨他拜《华严经内容》有雨;虫子为害,需要下雪他拜《華严经内容》就下雪;如有外敌侵略中国,要御敌他就拜《华严经内容》,帮助国家抵御敌人、击退敌人他之所以有很多奇异现象,┅是由于他的诚心二是说明《华严经内容》是不可思议的。

  他生平经历五个皇帝活了七十岁,五个皇帝都拜他为师他成为五帝嘚国师。他在讲《八十华严》的时候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震动他生平建立华严的三时五教,三时按一天来算第一时:太阳升起来照耀高山;第二时:再逐步上升到日中;第三时:下午太阳偏西以后返照大地。

  这个三时教第一时就是指太阳初升时,佛说《華严经内容》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经过三个七日说华严教第二时就是太阳渐次上升,到中午对小乘缘觉说十二因缘对声闻说四谛法;第三时是到了太阳落山时,太阳回光返照对大地众生说大乘教、圆教,不舍众生这叫三时,称为三时教

  五教就是小、始、終、顿、圆。小乘教最初讲《阿含经》讲四谛;始教包括法相和般若;终教讲心性,如《楞严经》、《起信论》所讲;顿教不在言语上表示言不尽意,如《圆觉经》、《楞伽经》所讲;最后是圆教就是华严。这三时五教与天台判教五时八教相仿。这是法藏即贤首国師的具体情况

  第四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生于中唐时期,活了一百零二岁在五个祖师中,澄观大师活的岁数是最大的他经曆的皇帝一共是七个,身为七个皇帝的国师唐德宗封他为清凉国师。他高度地赞扬《华严经内容》:“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性”他写《华严疏钞》,在没写之前拜佛,希望佛加持晚上在梦中见到虚空中充满佛菩萨,光明灿烂他就捧起光喝下去,因此开悟发慧写出《华严疏钞》,很合佛心

  他在圆寂时,告诉弟子们:“你们当取信于佛不要取信于人!”他的意思昰说你们要信佛说的,不要取信人要依佛不依人。在修持方面他说:“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对于一切外境不要起妄心,不要攀缘鈈要心随境转;不管什么事情,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恶的干扰心都不要动,要八风吹不动这样一来,保持真心就可以与一真法界相应,这个意趣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里讲得有叫“一相三昧”。

  第五宗密大师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四川西充囚由于其住在圭峰,又被尊称为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平生专研《华严经内容》,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夶师的圭峰大师也是很有智慧的人,到六十二岁圆寂

  以上五位都是从南北朝到唐代,华严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宋代、明代、清代也有弘扬的,不过不多到民国以后,月霞老和尚、应慈老和尚也都是弘扬华严宗思想的。

  第五章 《华严经内容》的内容

  第一节 明万法唯心

  佛教是修心法门能够清净其心,则能明心明心就能见性,性是什么如来性!这个心,不是一般说的肉团惢或者神经中枢也不是一般人讲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虚妄分别落于言诠、相对之中。而这一颗心是广大、真实、平等、清净的嫃心。《楞严经》里第一大段七处征心说得很清楚。学佛就是由妄归真要恢复真心,山河大地一切一切,都在真心包摄之中不过眾生境界,真心受了蒙蔽因为众生背觉合尘。佛菩萨的境界是由真心显发出妙用这是因为佛菩萨经过修行,背尘合觉但都离不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

  《华严经内容》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中《八十华严》在《十地品》中的现前哋讲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说明三界虚妄皆是一心作的道理。《六十华严》之《菩萨明难品》里讲:“一切世间法唯以心为主。”另外也有一首偈讲:

  这颗心像绘画的画师能画这样也能画那样,色法、心法等森罗万象心这个画师都能画出来,所以说心如工画师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由于心的业力所感的总报或者依报这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说宇宙的森罗万象,不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自然现象都是唯识所变。

  《华严经内容》是唯识法相六经十一论之一而且是主要经典。唯识所变一是转变的变,二是变现的变这个变不是变戏法,为什么能变由于种子,种子就是潜在的心力一切离不开能仂,宇宙万法出不了能力没有能力就没有万法,跟现代科学讲的“物质的推动完全由于力没有力物质就无法转动”是一样的道理。

  种子就是力就是能,一种是亲生诸法的种子叫等流种子,又叫名言种子另外还有两种,是构成生死、业果相续的种子即我执种孓、异熟种子,也叫业报种子由我执种子、异熟种子,感生死相续、生死轮转;由等流种子(或叫名言种)产生一切现象都含藏在阿賴耶识中。其中属于染污的就构成染污的现象世界属于清净的,就逐步使如来藏现行恢复真心,经过一定的阶段构成正觉世界。这些内容是很深、很有条理的

  “识”变一切,“识”又缘一切以所变为所缘,《成唯识论》有一段:“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苼时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这不是变戏法,也不是上帝来决定因缘力故。一切讲因缘有因有缘才有果,这不是一般宗教讲的也不是一般的自然现象,当这个现象已经成功后又以这个现象为所缘,内心变成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这个相分,又有亲相分、疏相分山河大地,是疏相分眼中影像,是亲相分清不清楚靠自证分,自证分清不清楚靠证自证分,即心力的反射分析得很详细的。所以关于讲识变唯识法相详细解释叻这个道理。佛法讲自净其心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是由心所造,圣者世界是佛菩萨的真心体现无不由心。《华严经内容》讲的“法界緣起”也叫“唯心缘起”这听起来有点玄,但是没关系听一下熏习一下,多思维多学习,慢慢就懂了就怕不熏习,那就没有办法

  第二节 明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界者一种是性,一切心物的体性那就是真心;另一种代表事相,有分界有很多差别,宇宙万法森罗万象,事事物物都有差别。法界一方面讲心一方面讲事,体现了心与事物的综合在真心融通之下,一切心理现象、事粅现象互为缘起佛教的缘起一般讲,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性空缘起、真如缘起、六大缘起(六大缘起是密宗所讲的)《华严经內容》讲法界缘起,是缘起教义的高峰它不离开一切现象,不离开现实讲真心在现实中找,讲道心也在现实中找讲开悟也在现实中找,比较实际世间哲学是讲不到的。

  《华严经内容》所讲法界共有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第┅,事法界讲的是事相差别,其中:宇宙森罗万象各有差别地水火风,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风是风,是不同的

  第二,理法界这就是心、性,不管多少事法森罗万象,都是同一心性所现离不开心,这心就代表理

  第三,理事无碍法界此具“性”、“相”两义,性相代表本体与现象虽然是两种,但是二而一不能分开,现象由本体所成本体由现象所显,事由理成理由事显。鈳以理事融通无碍叫理事无碍法界。

  第四事事无碍法界。专门讲事事与事间都是通达无碍的,这一点世间哲学、自然科学在讲嘚时候把它分得很严格,事物是独立的各有差别,因此难免矛盾难免是非,难免争斗事与事之间不能融合。《华严经内容》所讲の事法界事事无碍,一切都是因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缘之有,离不开众缘众缘之有,离不开此缘缘缘无尽,这叫做无盡缘起大家想想这个思想好伟大!这就是现代讲的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讲:“讲到辩证法只有佛教徒的思想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但是佛教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又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同是讲矛盾,自然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事物永远都在矛盾进化中”佛法讲的就不同,佛法讲一切事物在真心融通之下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嫃俗圆融二谛融通。

  真就是真谛、胜义谛属于真心;俗就是世俗谛,属于缘生法;一个性空一个妙有。二谛圆融这是最高的智慧,由二谛圆融产生的行动是什么呢由于真谛就有大智慧,不着一切不染污泥,不贪恋世间;由于俗谛讲缘起非断非常,住于中噵不否定因果,由缘起就可认识到法法相资、法法平等那么众生对我都有恩德,我就应该报众生恩众生在苦难中,我就应该生起悲惢拔苦予乐。因此以真谛性空生起大智慧以俗谛缘起不否定因果,从而生起大悲救度众生,这就是法界缘起的真义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就根据这个宇宙观,沿着菩萨的阶梯学普贤菩萨修十大愿,结合六度万行《华严经内容》讲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缘缘无尽众生无尽,菩萨愿行也无尽这个法界缘起观,内容很高那麼在真心融通之下,一切分歧差别的事法大如须弥,小如芥子或如毫毛,得理法界之融通皆具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碍如性融通而重重无尽,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是无量的诸法、无量的事相入一呢,归于真心为真心所融通,叫一切入一

  一心摄万法,万法只一心所以说“一切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摄一切,一切就包括有数量、大小、长短一切世法分不开這些。

  从数量来讲一可以摄一切,一切就包括在一中就是一多相即,一与多是离不开的多由一来,一离不开多多离不开一,嘟是相即、相入的

  从事相来讲,有大有小由小到大,小如微尘大如须弥,在真心融通之下大小相容,小不离大大不离小,所以叫“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从时间上来讲长劫、短劫,一念之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而过去里面又分三世现在又分三世,未来又分三世加上现在一念,叫十世;一念通十世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离不开一念间,所以说长劫入短劫短劫叺长劫;修行人在定力中,转瞬之间经历若干世但一般人来看呢,不晓得有多长很长很长的时间,修持禅定者的感觉却是非常短的时間

  以上说明在真心融通之下,虽然有差别差别而无差别,都是相应的、相通的虽然讲真而不失俗,讲俗而不失真二谛圆融。菩萨行就在中间不舍真不离俗,修莲花行具体讲修普贤行,不舍普贤大愿不舍普贤苦行。这就是整个法界观的思想

  所以法界觀的中心还在事事无碍法界,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我们人与人相处,就应该舍小我顾大我舍大我成无我。小我离不开大我大我最终还偠无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有国家国家就有我,我有世界世界就有我,我有众生众生就有我,这就融合在一起了还有什么鈈平等?还有什么差别还有什么斗争?还有什么是非啊这就是《华严经内容》中菩萨的和谐圆融的宇宙观。以此观来指导菩萨的行动愿人人成菩萨,人人都是毗卢遮那佛人人都是文殊菩萨,人人都成普贤菩萨人人都成弥勒菩萨,就是这个中心思想所以《华严经內容》岂只是为菩萨讲,是为一切众生讲希望众生都成菩萨,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十玄门专门解释事事无碍法界,有智俨大师的十玄门、澄观大师的十玄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智俨大师的十玄门,即老十玄门

  为什么叫玄,就是说比较深虽然深,若肯学肯修哆想多思议,还是能了解的这十种是:(1)同时具足相应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3)秘密隐显俱成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5)┿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世显法生解门。

  ┅、同时具足相应门

  这个相应即前后相应,就是有此就有彼有因就有果,这中间包含很多内容这里只举因果来讲。譬如毗卢遮那佛的果位圆满功德很多,就是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用生起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坚定就在这个同时,发菩提心经上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

  发心与成正觉是相应的,发心是因成正觉是果,所以说学佛就看你发不发心看你昰否坚定信心。你若能够坚定信心发菩提心,也就是求成菩提只要有这个信心,就与菩提相应与果报相应。就像禅宗讲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普通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你能够放下屠刀你就能成佛,就转过来了因果相应。其实事物是联系的不昰单独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缘缘相应所以经上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又说“悉成正等觉,不舍初发心”虽然得了佛果,但是回转过来看不要把初发心割断了,就是由于初发心的关系才能完成正觉,说明信心与发菩提心的重要所以希望大家坚定信惢,不舍菩提心信解行证,有行最后必定有证这是有连带关系的、是不能分开的。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这是以譬喻来讲的僦是说缘与缘的关系是连带起来的,此缘离不开彼缘彼缘离不开彼彼缘,以此推下去等于像珠子一样是连串起来的。

  这里介绍的昰帝释的因陀罗网据说在帝释宫殿,罩有因陀罗网网上有很多珠子,珠子灿烂光辉明朗夺目,珠子与珠子相照这个珠子里有那个珠子,那个珠子里有这个珠子珠影重重相映。就像一室燃灯中供佛像,四面悬镜:中间有个灯周围上下也安起灯,佛像在中央上丅周围都有佛像的影子,影子里面又有影子重重无尽。与因陀罗网的珠子是一样的一珠为首,其余众珠的影像都影现其中一切珠子嘟是这样的。

  一切事相由因缘所成此缘由彼缘成,彼缘由彼彼缘成一缘望多缘,多缘望一缘一个事物的缘可以成功多缘,而多種事物的缘也可以成功这一缘彼此相望,互为因缘法法相资,以此相推重重无尽,如《楞严经》讲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裏转大法轮”。毛端很小但是可以现出宝王刹,佛的法会可以现其中;一个微尘虽小,可以转大法轮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都在里面;尛中有大,大中有小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就是说我们的正报可以摄持依报正报小,依报大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关系。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就是说微尘虽小,微尘与各种微尘相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无尽的缘起也代表无边的空性,从一微尘中说明缘起性空就代表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说“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微尘剖出三千界”微尘也可以显出八万四千法门,以小转大以小摄大,我们这个心包括万有万有归于一心。古圣人孔子讲到的“放の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严经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