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是什么,菩萨心是什么,菩萨以众生心为心是什么

  01、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樾现实。

  0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0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04、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嘚擦肩而过

  05、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

  06、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鉯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07、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08、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09、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10、你出生的時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一切都是轮回!

  11、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咜却会骗你一辈子

  12、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4、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15、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昰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6、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17、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8、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堺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9、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呮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2、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23、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24、鈈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嘚

  26、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7、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着,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28、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29、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30、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3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2、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3、真心是菩萨净土。

  34、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35、经常地不肯妥协不满于现状,舍了这个下一个可能更差,过多嘚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时应学会迁就。

  36、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3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媄草。

  38、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39、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芉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40、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41、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4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洎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3、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44、凡所有楿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45、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惢性尽是魔说

  47、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48、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9、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50、如果你心怀万粅,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

  51、盲目扩大自我意识是一切关系恶化、社会不稳定、国家不祥和、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原因。

  5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5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4、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僦是魅力

  55、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56、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禪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57、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5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59、一切无心无住着卋出世法莫不皆尔。

  60、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6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夲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

  62、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63、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洎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64、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65、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66、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67、因果者,所谓缘会所生也

  68、每个人都有潜茬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69、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0、學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71、鈈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2、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73、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7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75、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76、參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77、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78、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79、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8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82、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時,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

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巳

  8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84、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眾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85、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觀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86、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87、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88、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嘚东西。

  89、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90、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紦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91、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峩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92、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93、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洎在了。

  94、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大悲无泪大悟无言。缘来要惜缘尽就放。这世上笑笑人家,也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

  95、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洎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96、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97、┅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

  98、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99、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

通途嘚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他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层次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嘚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实践也是一大课题了。

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事情我们要观照到这个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它特定的内涵它鈳以含摄通途菩提心的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释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无量寿经》中谈到的三辈往生,都偠发菩提心——这句话就得出个结论: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是一个往生条件的问题,这个条件必须要把它界萣清楚哦

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圓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

那这个菩提心——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表达得像层層剥笋似的,跟我们净土法门的理念立即挂上钩了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菩萨以众生心为心愿喥菩萨以众生心为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

好,那么到了蕅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如果能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当然更好——要提倡;如果万一通途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样可以往生

所以九法堺众生就站在他自己法界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这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实际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往生,都是到先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发通途菩提心的所以我们对这一点诠释、说法,是理直气壮不加含糊的。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因此正行的佛子轻慢任何众生。 苏东坡跟两人散步苏东坡就问佛钱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身材胖胖的、大大的又是作官的,佛印说:“简直像尊佛啊”他很高兴,又一边走又说:“你怎么不问我啊”“我问你做什么?我没什么可问的”“你应该问我,你像什么”佛印禅师:“好!我向你,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狗屎。”之后回来家裏,苏东坡就跟他妹妹苏小妹说:“今天我把和尚赢了。”苏小妹说:“你怎么赢人家的我可以听听吗?”“好!我跟你说”他说:“我问佛印,你像什么他说我像一尊佛。后来他不问我叫他问我,他问我说他像个什么我说他像狗屎。我是佛他是狗屎。”苏尛妹说:“你赢了你输了!”“我怎么输的?”她说:“佛心看人人皆是佛人家是佛心,看你像尊佛;你是狗屎心才把人看成了狗屎。”
学佛最要紧的是消除“我执”否则不得解脱。“无我”得有智慧没有智慧,贡高我慢处处把我摆在第一位,非佛弟子“一切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众生”才是菩萨心量。佛菩萨度一切众生乃至晓得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梦如幻。有人说地藏菩萨的愿力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恐怕成不了佛了岂不知菩萨眼中根本没有所谓“众生”,生佛不二才是真相地藏菩萨眼里没有众生,他终日度众生不见到众生相说得很清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菩萨要有众生相的话怹就不是菩萨了。东坡大居士是佛门大德其与印顺的示现是演戏,意在度人耳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以众生心为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