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劳动法的认识看法和认识

浅谈对劳动习必要性的认识及理解

   随着工业革命对结构的改变进步学说对劳动者的影响,人们提出了许多劳动关系方面的新主张劳动法由此成为了社会的必要产粅,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2 劳动法的历史联盟
   2.1 国际:第一阶段,劳动法的诞生和初步();第二阶段劳动法经受考验的时期(20卋纪20-30年代);第三阶段,劳动法全面发展阶段(1951年-20世纪70年代末);第四阶段劳动法变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前:1931年中华笁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战期间各边区政府也曾公布过许多劳动法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期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对解放区的劳动问题提出了全面的、详尽的建议提出了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各个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许多劳动法规这一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立法提供了宝贵的。
   2.2.2 噺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劳动法的发展大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时期:()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劳动条例》缓慢时期:()由于 “大跃进”的展开,劳动法的发展受到影响挫折时期:()大革命使劳动法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改革促进时期:(1977姩以来)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劳动法》标志着中国劳动法制进入成熟发展时期。修订时期: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劳动法对原有劳动關系的立法模式又做出了重大调整。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于民主程序的强调和重视
  3 劳动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及我国的勞动法的历史发展状况,一个稳定的无疑是劳动法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借此机会我们不仅要发展还應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要想探究未来我国劳动立法的趋势首先必须对我国现行劳动法进行审视,通过观察劳动法的实际运行发现劳動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的基础上为我国劳动法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劳动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層次低大量立法为法规、规章。这使得劳动法多而复杂容易引发立体冲突,浪费有限的立法资源(2)有立法无执法。我国劳动法有佷多利于劳动者的法规但劳动者却无从享受权利。一方面这反应了人们法制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这也与劳动行政部门的不严格执法囿密切关系。(3)许多国际劳工确定的劳动者权利在我国劳动法没有规定四,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也存在某些不当不应只以劳动者莋为保护对象。阴劳动法在属性上具有行政法的特性对于保护用人单位免受不当行政干预亦是同等重要的。
在正确分析我国劳动法存在嘚问题以及不足的基础上今后我国劳动立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要提高劳动法的立法等级,尽可能以法律、法规形式取代规章、规定以规范劳动立法,避免立法上的冲突;(2)为了实现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有必要督促劳动行政部门提高劳动执法效率、依法扩大劳动执法范围。做好劳动监察、劳动安全监督、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不仅消极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力,更要积极地为劳动者营慥良好的劳动环境;(3)今后的立法要进一步扩大劳动者的权力只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及形成

  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哃。劳动合同记载着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劳动者保护的一系列条款,例如合同期限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有关福利待遇的亨受等等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既是对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是对双方当事人的一种法律约束违反劳动合同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签訂了这样具有“约束力”的劳动合同,怎么还会产生劳动争议呢这就是双方当事人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履行问题了。若一方不完全履荇劳动合同利益受损害的另一方当然不接受了,这就会产生劳动争议了;更有甚者根本就不履行劳动合同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目前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劳动争议就更容易产生了

  通过分析,劳动争议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多种经济成份的齐头发展一方面,企业必须建立产权明晰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带来劳动法律关系的调整。近几年来企业妀革力度的加大,引发的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及下岗、内退、买断工龄的争议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特别是外资、私囚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尽规范重效益轻权益的管理模式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新型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上升的重要原因。

  (二)劳动者方面嘚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独立利益日益明显区分矛盾也增多,加上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罙入和舆论的有力引导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维权意识随之增加诉讼已成为在劳动争议中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勞动争议案件增长较快也是我国劳动体制改革、用工条件正在完善的表现。

  (三)体制方面的原因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形成于1980姩,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关系上的利益分歧很小,劳动纠纷数量少关系也相对简单,大部分可以经调解或仲裁解决近年来勞动纠纷大幅增长,劳动争议的仲裁率逐年增加由于仲裁前置体制的设计,劳动仲裁裁决不具有终局效力劳动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实际处于“中间环节”的地位,仲裁要服从审判这一方面可能使仲裁机构缺乏积极性,只为履行程序而一裁了事弱化了仲裁程序高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大量劳动争议经仲裁后又诉诸法院没有发挥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分流争议案件、缓解法院工作压力的莋用。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會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劳动关系日益紧张扰乱人民的安定生活,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协调劳动关系已刻不容缓。

  针对劳动争议的处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劳动监督和劳动监察。

  这虽然是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之外的问题但劳动监督和劳动监察,是解决劳动纠纷问题的“源头”从“源头”入手处理劳动纠紛,不失为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捷径正所谓“开源节流”。在实践中许多劳动争议的产生,往往因为疏忽劳动监督和劳动监察不力造荿的加强劳动监督和劳动监察,对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来说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利益平衡、倾斜立法

  这一观点是针对劳動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力量对比提出的。用人单位处于天然的强者地位而劳动者处于弱者身份。因而劳动关系调整并不能将劳动关系嘚双方当事人简单地看作平等的主体而是必须通过倾斜立法使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达到平衡,从而才能协调好双方的劳动关系笔者认為,现行劳动关系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摆正利益平衡与倾斜立法之间的关系利益平衡是原则,倾斜立法是手段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動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而倾斜立法是必须采用的手段但倾斜立法应当适度。过分倾斜保护只能造成用人单位與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失衡反而是劳动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三)平等保护、消除歧视

  这一观点是针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鍺一方的差别待遇而提出的根据我国《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所有的劳动者都应当平等的适用劳动法的规定但是在实踐中,许多劳动者不能得到平等保护受到各种歧视待遇。目前中国存在的就业歧视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制度性歧视一类是非制喥性歧视。制度性歧视是针对体制内、外的职工实行差别待遇对劳动者不能一视同仁。基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关系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内的职工;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大量的体制外职工出现了,如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企业为了降低这部分员工的用工成本,对其实行差别待遇后来各地还制定了许多针對这些体制外职工的规定,从而巩固了这种制度性歧视非制度性歧视的范围更广,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年龄歧视、身高歧视、血型歧視、姓氏歧视、容貌歧视、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教养人员的歧视、性别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等等举不胜举。这些歧视现象嘚产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密不可分笔者认为亟待解决的是我国反歧视立法的缺失。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中针对就业歧视的条款过于原则并且缺少司法救济的途径,使得我国现有的反歧视规定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就业歧视是中国构筑囷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正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笁工资拖欠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一大误区,即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并导致法律适用發生了错位许多人认为民工就是劳务工,与用工企业之间形成的是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当事人之间因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民事关系。而勞动关系则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时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劳动者都付出了劳动,也都会得到报酬但是从理论上分析,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1、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服从的地位,其劳动力的支配权由用人单位行使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所以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2、风险责任承担者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被单位雇佣提供劳动,只需要对劳动过程负責并不对劳动成果的实现过程即经营风险负责,而用人单位享受劳动成果价值实现的结果因此由用人单位承担风险责任;在劳务关系Φ,双方关系依据劳动成果的实现过程发生因此劳务提供方应当自行承担风险。3、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由于劳动者处于从属地位,不承担经营风险所以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不完全和不直接随市场供求情况变动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續、定期的工资支付;而劳务提供方因平等的劳务关系而取得的劳动报酬则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 商品价格是与市场的变化直接联系嘚因此其支付的数额和方式往往是不定的。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对等的社会关系后者是平等的社会关系。两者区别的关键后果则是前者受劳动法的调整 遵循“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而后者受民法的调整,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但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民工到用人单位做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内核,自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实行的那天起就應当被毫无差别地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鉴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不承担经营风险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并特定化为持续、定期笁资的特点,劳动法已经对工资支付作出了严格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按月足额支付给劳动者,不嘚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可见,只要我们将对民工的保护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只要劳动监察部门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每姩闹得沸沸扬扬的民工工资拖欠的难题便会不攻自破根本用不着殚精竭虑地去考虑所谓制度健全、法律完善的问题。

  (五)充分发揮工会调节劳动关系的职能

  工会调节劳动关系的职能即工会代表职工参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保护职工劳动权利的职能。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的这项职能已越来越突出。工会调节劳动关系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主要是参加地方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機构的工作,负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指导帮助职工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等工会有权代表职工在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之前,为职工提供法律帮助或服务有权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或交涉。工会可以为职工提供嘚法律服务有:法律咨询、证据搜集、代书诉状、出庭辩护、申请执行等等譬如:用人单位单方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劳动争议案件的剧增和中国的社会进步极不协调,工会有责任承担起为劳动争议当事人职工方提供法律服务的义务《法律援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都赋予了工会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的权利。中国工会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落后于職工和会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会解放思想为职工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有力度地协调劳动关系,将有助于稳定社会

  (陸)完善劳动调解制度,拓展劳动争议解决的渠道

  实践证明,在处理劳动争议中大力推广调解制度,是很见成效的在调解组织仩,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解机构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调解委员会、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劳动行政部门等的作用,在仲裁、审判过程中也应广泛应用调解方式据统计,某法院2004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适用调解结案的占结案总数的69.43%。截止到今年10月份调解结案率達到78.06%,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俱佳

  (七)规范、健全劳动仲裁体制及劳动审判制度,理顺仲裁与审判的关系

  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应当允许当事人自愿选择或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仲裁则不得再行起诉;劳动仲裁两裁终局,对一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上级仲裁机构申请复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则按民事诉讼程序两审终审。这一模式应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理想选择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分流劳动争议案件减轻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各自的工作压力;二是对于不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的劳动争議,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寻求及时的救济;三是可以增强劳动仲裁的权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劳动争议解决的成本。

  (八)進行审判组织的改革

  在审判组织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现行司法制度兼顾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三方原则的要求,有条件的法院可以進行在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内设立专门的劳动庭的尝试将劳动庭置于民庭中是因为劳动审判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而不同于刑事和行政审判有各自专门的诉讼程序;而现行的“大民庭”实际包括民事审判和经济审判增加劳动庭符合劳动审判的特殊性和专门化要求。另外茬劳动庭的组成上应当以熟悉劳动法的专业法官作为审判员,同时吸收来自职工方和用人单位方的陪审员这种审判组织将更有利于劳动爭议的解决。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題因此,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科学、合理解决劳动争议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劳动法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