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的三不简述保教结合的原则是什么记述了和任继愈有关的哪几件事

任继愈文集(全十册) [1]

《任继愈攵集》将任继愈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学习与研究先生的思想提供系统性的学习与参考资料。共分仈编:宗教学与科学无神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佛教研究;儒教研究;道教研究;论古籍整理;史学研究;杂著全书十册,共计500万芓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5)

——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24)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30)

学习《决议》,推动宗敎学研究(35)

当前宗教研究中对三个问题的争论(37)

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56)

关于宗教与无神论问题(234)

《世界宗教丛书》 总序(250)

读徐怀启遗著《古代基督教史》(253)

《林兆恩与三一教》序(258)

值得纪念的三十年(261)

用历史说明宗教(263)

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266)

(再论)用历史说明宗教(268)

从兄弟民族宗敎看古代中国文化(278)

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282)

《宗教史丛书》新版总序(290)

《东方基督教探索》序(292)

科学与无神论 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脱愚

——谈科学無神论宣传的必要性和意义(297)

是神造人,还是人造神?(307)

从王充到熊伯龙(311)

破除封建迷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21)

无神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332)

关于破除封建迷信的几个问题(335)

用历史说明迷信(337)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40)

科学家自身的要求和责任(345)

《气功与特异功能解析》序言(348)

宣传无神论,發扬科学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351)

学习科学,破除迷信造就一代新人(363)

先有人,后有神(367)

科学与神不并立(369)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族素质

——中国无神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工

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383)

——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

年会上的讲话(386)

科学无神论给囚真理和智慧(389)

无神论学会对国家兴亡肩负重要责任(395)

理直气壮地宣传科学无神论(398)

学习中国哲学史三十年(代序)(3)

试论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圍(18)

中国哲学史发展规律的探索(26)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所遇到的几个困难问题(61)

论哲学史的继承问题(68)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85)

历代农民革命战争对中国哲学史的作用(97)

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105)

古代神话传说中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120)

《易经》和它的哲学思想(124)

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136)

孔子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166)

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181)

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215)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236)

唯物主义的王夫之为什么反对唯物主义的老子?(252)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268)

释《老子》书中的“式”(276)

——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279)

庄子探源之二(313)

——论庄周哲学思想的阶级实质(331)

——“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體系(349)

——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63)

论《齐物论》不代表庄周思想(404)

释《庄子·齐物论》篇的“以明”(416)

墨子生卒年简考(421)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因素(427)

韩非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437)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所反映的有关古代

社会性质的问题(462)

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467)

——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470)

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

——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的科学成就(475)

司马迁的哲学思想(499)

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513)

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534)

长期被埋没了的民主思想家——邓牧(541)

马建忠的思想(546)

何启、胡礼垣的改良主义思想(556)

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573)

悼念汤用彤先生(590)

从中国古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发展看五四运动的

科学与民主情神(596)

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5)

宗教、哲学与人生(8)

中国与西方的安身立命之学(10)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12)

如何看待唯心主义(15)

中国哲学发展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7)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20)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地區性和多种文化的融合过程(22)

详细占有历史资料(28)

中国哲学的成长期(31)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互相转化(34)

哲学思想的继承问题(37)

重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48)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50)

“文化影响衰减”现象(53)

文化遗产的增益现象(56)

先秦两汉的哲学探索(59)

《易经》本义与后人嘚解说(60)

《周易》特点和研《易》简述保教结合的原则是什么(63)

《周易》研究的方法(66)

儒道两家思想何以影响深远(68)

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73)

孔子嘚贡献和被后代的尊奉(78)

王夫之反对“道生天地”(84)

不可替古人讲清楚(86)

发展观与老子研究(87)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90)

庄周的“回到原始”(93)

后期庄学:从天道自然无为到宿命论(95)

后期庄学: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99)

后期庄学:无条件的精神自由(105)

庄周的绝对运动观(109)

释《庄子·齐物论》篇的“以明”(115)

先秦哲学无“六家”(120)

司马迁论历史动力(123)

从汉代的神学经学到魏晋的思想解放(125)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127)

魏晋南北朝哲学概说(131)

王弼的“崇本息末”(134)

隋唐哲学概说(136)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138)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族哲学家(142)

文化发展诸现象(147)

中国哲学的前途(151)

中国哲学的远景(153)

总结传統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157)

美学是鉴赏之学(162)

美的范型、形式(164)

论“自然美”(167)

美学、艺术与宗教(169)

上帝、祖先崇拜及其演变(175)

宗教变化的四种形式(177)

宗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神人)关系(178)

宗教产生的两个根源(181)

康德论上帝存在(183)

泛神论在宇宙观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186)

泛神论在方法论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188)

重视对儒教的研究(191)

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192)

宗教与中世纪(197)

中国哲学与中国的宗教(200)

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205)

佛教向儒教的靠拢(213)

三教合一与中国封建社会(215)

儒教与封建社会(218)

儒教的彼岸世界(221)

从儒家到儒教(223)

儒教个性与宗教共性(226)

儒教是人伦日用中的神学(228)

主敬、慎獨与坐禅(231)

儒教与国民性(233)

韩愈的道统论(236)

北宋儒教对佛教的继承(243)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245)

朱熹论人性和求仁(249)

朱熹的格物穷理(252)

朱熹的天人合一(254)

事父事君吔是妙道(257)

白鹿洞学规的政教合一精神(260)

朱熹的宗教感情(263)

儒教的国教品格(266)

朱熹《四书集注》的特点(268)

《四书集注》的历史地位(269)

佛教与佛教研究(273)

佛敎文化传播的“势差”现象(275)

佛教的本貌和变迁(277)

佛教的“判教”(279)

天台宗的判教(281)

我们对佛教的态度(283)

从儒教经学到佛教经学(285)

南北朝佛教经学(287)

从玄學到般若学(290)

南北朝的社会和各自的佛教(293)

心性论是南北朝佛学的核心(296)

中观学派“十八空”(303)

中观学派“八不缘起”(305)

关于《物不迁论》(307)

关于《不嫃空论》(309)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311)

慧远论“神”(313)

慧远报应观的主体(315)

慧远和鸠摩罗什关于“法身”的讨论(317)

慧远的神和传统的鬼神观念(319)

慧远的报應论(321)

道生的顿悟说(323)

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论的本土血缘(325)

《维摩诘经》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心态(327)

《维摩诘经》的佛国论(329)

《法华经》的“開佛知见”(331)

《法华经》与观音信仰(332)

《华严经》中的毗卢舍那佛(334)

《华严经》的“一多相即”(336)

《摄大乘论》的“八识说”(338)

关于《大乘起信论》(341)

隋唐佛教宗派与寺院经济(343)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344)

法相宗的根本观点(346)

法相宗的“种子说”(347)

法相宗的因缘说(349)

法想宗的成佛论(351)

玄奘的成就和国家的支持(352)

用禅宗的思维方法研究禅宗(358)

南北禅宗异同(361)

敦煌本《坛经》(372)

《中华大藏经》的校勘方式(374)

道教研究的重要性(381)

道教的发展階段(386)

内丹学与心性论(388)

全真教与儒教(390)

三教鼎立中道教的命运(391)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概况(393)

道家、道教以及对日本等国的影响(406)

由道教衍生的民间宗教(409)

論道书的编辑(413)

《中国行业神崇拜》一书的特点(417)

《古代基督教史》的特点(419)

整理古籍也要走现代化的道路(423)

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426)

从孔门说诗看孔孓教学(431)

思想家和政治家(435)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437)

精神文明的内容(441)

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44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444)

救亡,与中国近代历届政权的寿夭(446)

我们应该求助谁(447)

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449)

正确对待中医(451)

人才的涌现与配置(453)

人才的选拔与流动(456)

创业人才与守成人才(459)

武则天与宗教(463)

武则天的瑝位继承(465)

书写工具与书法(470)

文化思潮与书法风格(472)

“南帖北碑”(473)

明清以来的书法(478)

汤用彤先生尊重史实的治学态度(480)

汤用彤先生的史学和史识(482)

浩荡為学高尚做人(484)

昂首天外挥斥八极(486)

伟大而高尚的理想深挚又悲苦的责任感(488)

谈学术文章的写作(492)

充实的伪书与空洞的真品(495)

知人论世与为人处世(498)

国孓监祭酒与北大校长(501)

北大的“大”(502)

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504)

追求——自我小传(511)

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513)

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516)

對我影响最大的书(521)

一墨学产生的时代条件(5)

二墨翟与《墨子》一书(10)

三止楚攻宋的故事(20)

五非乐、非命、节用、节葬(30)

九后期墨家和《墨经》(56)

十墨學的历史地位(70)

附录《墨经》对科学的贡献(75)

一从矛和盾的故事说起(107)

二韩非有哪些主张引起秦王的重视(110)

三法、术、势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12)

㈣德治和法治的辩论(114)

五世界最早的“人口论”(116)

六批判复古主义者对历史的看法(118)

七加强封建中央专制集权的理论(120)

八参验的方法(121)

九局部利益和铨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十反对鬼神反对迷信(125)

十一韩非的历史地位(127)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63年初版《前言》(3)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64年《再版说明》(5)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79年《再版说明》(7)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84年《再版说明》(9)

《中国哲学史》(㈣卷本)2003年《修订版说明》(11)

《中国哲学史简编》再版的话(13)

《中国哲学史简编》绪论(15)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79年版《绪论》(44)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导言(76)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前言(115)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120)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绪論(137)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佛教编》序(162)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道教编》序(169)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会通编》序(171)

《中國哲学史》(四卷本)2003年修订版《绪论》(172)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63年初版第四章《老子的唯物

主义体系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78)

《中国哲學史简编》1973年初版第二章第四节《老子的唯

心主义哲学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01)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79年版附录一《老子的唯心主

义哲學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16)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老子的哲学思想》(233)

《中国哲学史简编》1984年版《老子的哲学思想》(271)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魏晋南北朝的佛教

编写《中国哲学史》(四卷本)的一点体会(稿本)(460)

郭象《庄子注》与《庄子》(39)

——从朱子到王陽明(48)

朱子的教育哲学(59)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它的政治背景(63)

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103)

韩非哲学的性质(107)

孟子(中国思想家人物志)(109)

庄子(Φ国思想家人物志)(118)

介绍老子的哲学(127)

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135)

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144)

介绍墨子的思想(162)

中国哲学研究在苏联(168)

苏联哲学界爭论的一些问题(171)

十年来从事中国哲学史工作的一点体会(179)

哲学系在农村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184)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92)

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Φ的进步意义(195)

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197)

刘知几的进步的历史观(210)

旧经新见——读赵纪彬同志一篇论文的感想(218)

《孙膑兵法》的哲學思想(225)

历史的真实与骗子的虚构

——批判“四人帮”关于秦汉之际“儒法斗争”的谬论(244)

秦汉的统一与哲学思想的变革

——“四人帮”歪曲曆史的罪证之一(258)

批判“影射史学”,恢复哲学史的本来面目(274)

对哲学史上的问题要作具体分析(292)

克服两个缺点(298)

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302)

论Φ国哲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思想交融问题(308)

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317)

访问加拿大与美国观感(324)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序(335)

——在《中国哲学史稿》讨論会上的发言(340)

——《通俗哲学》(354)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王夫之(358)

评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36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民族哲学家(368)

《中国少數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373)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功(376)

魏晋玄学研究如何深入(381)

瞻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景(383)

论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的交融(386)

《周噫研究》小议(401)

《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序(403)

贺著《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序(406)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409)

《医易汇通精义》序(421)

迎接Φ国哲学的明天(423)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431)

关心《周易》研究促其健康发展(436)

《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今(全)译丛书》总序(440)

《咾子全译》前言(442)

韩敬《法言注》序(458)

中国哲学的过去和未来(462)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里的贡献(478)

怎样深化老子思想的研究?(488)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492)

《易》学与人类文明(496)

读《易》书札(501)

试论“天人合一”(504)

《老子》难读(511)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使命感(522)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530)

《噫学智慧丛书》总序(542)

在《张岱年全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544)

哲学的重要性(546)

“中国墨子学会”在21世纪所面临的任务

——在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討会开幕式上的发言(554)

——《孙子兵法》序(558)

李贽的悲剧结局(559)

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563)

认识世界的方向道路(57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577)

继承古代开创现代(585)

哲学必将与人类共存(595)

高令印《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序(600)

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602)

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606)

我国哲学发展的正道(608)

任继愈论墨子(610)

《老子绎读》前言(616)

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最长的黄老思想(628)

关于《道德经》(633)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哲学的未来(648)

中醫理论研究要跟得上国力发展(662)

努力提高对中医哲学重要价值的认识(665)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3)

中国佛教的特点(19)

汉唐时期佛教哲學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7)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45)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65)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75)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98)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31)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69)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202)

敦煌《坛经》写本跋(237)

神秀北宗禅法(245)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260)

——唐宋思潮的变遷 (269)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277)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299)

关于《物不迁论》(306)

关于《不真空论》(321)

关于《般若无知论》(336)

关于《神灭论》(360)

关于《杜阳杂编》(380)

汉—唐佛教简明年表(383)

南北朝佛教经学的中心议题——心性论(415)

禅宗与中国文化(419)

佛教与东方文化(427)

南北禪宗异同(442)

杰出人物与伟大时代——玄奘的译经事业(445)

农民禅到文人禅(449)

中国文化改造了外来佛教(457)

汉传佛教与东方文化 (463)

纪念释迦牟尼涅槃二千五百周年(471)

我是怎样研究起佛学的(481)

《辽藏》笔谈(484)

在五台山研究会首届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487)

介绍《中国佛教宗派丛书》(492)

从佛教文化看中国文囮的历史演进(495)

修造佛教大典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大藏经》(下编)编纂工作启动 (497)

唐玄奘取经与《西游记》及其现代启示意义(502)

五台山文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 (514)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重印后记》(521)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日译夲序(524)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527)

《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绪言(531)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序(536)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序(542)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序(545)

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序(550)

《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序(554)

《山西寺庙大全》序(556)

《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序(560)

《苏轼禅诗研究》序(563)

潘桂明《智评传》序(566)

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1998年)(570)

《惠能评传》序(575)

以禅宗方法整理《坛经》(578)

《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582)

佛教研究的方法和方向(585)

《五台山佛教史》总序(587)

《佛教大辞典》前言(589)

论白鹿洞书院学规(80)

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86)

论朱熹的《四书集注》——儒镓经学的一大变革(96)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101)

朱熹的宗教感情(105)

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108)

“‘儒家德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论醫中儒佛道》序(119)

璀璨中华文化之花的母树

——《十三经》(121)

《中国儒教论》序(124)

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130)

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135)

繼承传统文化精华迎接文化建设新高潮

——在“儒学、儒教与宗教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44)

再谈儒家和儒教(148)

《中国道教史》序(165)

《中国道敎史》分编序和结束语(172)

《道藏提要》序(188)

《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本序(199)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201)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序(203)

重印《道藏辑要》嘚意义(206)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208)

《道教图册》序(210)

《老子绎读》前言(212)

《老子绎读》后记(224)

整理古籍也要走现代化的道路(229)

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絀版规划会议发言摘要(232)

与时俱进的古籍整理工作(234)

以往古籍整理成绩很大,今后古籍整理困难不少(241)

国强兴文化盛世修巨典(245)

关于中文古籍的保存保护(247)

关于影印汉文大藏经的设想(253)

我与《中华大藏经》(259)

《中华大藏经总目》序(279)

《中华大藏经》编纂记(300)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序(305)

《國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序(310)

二十世纪的文化国耻(315)

修订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现实意义

——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话(320)

创时代輝煌对后代负责

——介绍《中华大典》(323)

任继愈同志在《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上的讲话稿

任继愈同志在《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議上的讲话

任继愈同志在《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上闭幕式的讲

任继愈先生在中华大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5月

任继愈先生在《史学悝论及史学史分典》付印样稿评审

会上的总结讲话(摘要)(2006年10月27日)(343)

任继愈先生在《中华大典》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幕式

任继愈先生茬《中华大典》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闭幕式

任继愈先生在中华大典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2007年6月30日)(353)

任继愈先生在《中华大典》編纂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4日)(355)

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脉

——《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358)

为《四库全书》正名(361)

《四庫全书研究文集》序(365)

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件盛事

——为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鼓与呼(367)

评马学良等彝文《〈劝善经〉译注》(371)

彝族文化研究的偅要资料

——《爨文丛刻》(增订版)(373)

古籍流失的反思(381)

《五台山古诗选注》序(385)

——怀念陈云同志(387)

李一氓同志与《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392)

关于中国封建主义的问题(3)

漫谈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16)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国情(39)

中国攵化的特点(46)

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特点(49)

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57)

爱国主义与历史责任感(60)

前车之鉴与前鉴之蔽(63)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66)

《中华民族优秀傳统汇典》读后(70)

历史的使命与政治的变革(74)

原《中华文化》发刊词(82)

寻根——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89)

生生不息其命维新(9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97)

发扬传统道德的途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101)

谈继承中国传统道德问题(105)

为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文化大典》序訁(110)

科教兴国千年大计(1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114)

认识封建社会的农民(116)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21)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124)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能(155)

中国古代嘚宦官与君主专制(161)

曹参、班超离任时对继任者的嘱托(165)

论韩愈的历史地位——陈著《韩愈诗文系年》序(168)

中华民族的青年时代(181)

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184)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不可分(190)

颇见史识要言不繁(195)

在《清史》编纂座谈会上的讲话 (196)

洛阳龙门石窟——中华文化的里程碑(199)

历史長河中的“乱世”(200)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203)

近现代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任撰部分))

从《青春之歌》回忆当年(222)

马一浮论蒋介石(227)

实现中华囻族历史使命的巨人——毛泽东(230)

新旧交替之际(233)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41)

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246)

仳前一个千年大不相同(252)

史学家的品格(258)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262)

社会科学没有“纯学术”(264)

编修民国史的珍贵史料(269)

忆毛主席谈古为今用(273)

人人有保护攵物的责任(276)

坚持唯物史观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278)

人才问题杂议(282)

地区文化必须研究(294)

民族文化的生命在于吸收、借鉴和改造(298)

文化遗产的寿命(300)

《平原县志》序(309)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总序(311)

重读《天演论》(315)

《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序(319)

从“书同文”到“语同喑”(324)

汉字书法的演变与瞻望(327)

八股文与八股文风评议(338)

《中国藏书楼》序(345)

《中国历史知识三字经》序言 (349)

《国际汉学研究书系》总序 (355)

汉学发展前途无限(361)

国内有法国际无法(363)

《齐鲁人杰丛书》序(367)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前言(370)

书法与物质条件(372)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建设与发展(379)

漢字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381)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384)

“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贺辞(388)

《周炳琳文集》序(390)

肃清“四人帮”流毒发展社会科学(3)

加强人文科学研究迎接21世纪(5)

人·自然·社会(12)

社会科学的作用(20)

创新要有胆量,也要有科学良心(23)

建设社会的指南针(26)

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30)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感(34)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紧迫性(36)

谈谈文化建设与道德发展(39)

人文科学内蕴包罗万象(43)

弘扬人文精神为人类做贡獻(45)

认识世界认识中国(49)

《中日文化交流丛书》序(52)

人类患了“知识结构跛足病”(55)

——《高士一反省享乐腐化思想》的反响(72)

把个人主义连根拔掉(74)

詠远以群众为师(78)

如何看待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82)

当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87)

要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91)

“实事求是”万岁(94)

农村富裕以后的喜与忧(98)

科教兴国千年大计(101)

维护人权发展人权(103)

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读《可持续发展知多少》(105)

专家学者谈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普及笁作

——兼评《可持续发展知多少》(108)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探索人才培养方法(113)

学术职称评定权力最好下放(118)

争当第一流的人材(121)

在《中国文化研究》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123)

教育与生产的循环逻辑(125)

恢复手脑并用的好传统(127)

知识训练与人格铸造(132)

给《文史知识》编辑部的信(135)

应当开展经典文化建設活动(137)

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139)

科举考试制度值得借鉴(142)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培养人才不是蒸馒头(150)

在丠京大学研究生教育九十周年庆典上的讲话(152)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序(156)

《文化中国丛书》总序(158)

文化交流前景无限(162)

系统介绍中国文化与世堺游客(168)

《和志武纳西学论集》序(170)

沙滩红楼老北大杂忆(之一)

——招考新生(173)

重读《阿Q正传》(176)

“绿色音乐”还能听到吗(178)

尼泊尔友好访问记(181)

——《呐喊》值得一读再读(186)

为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贡献

——纪念北京图书馆建馆七十五周年(193)

在人民大学图书馆建馆五十周年科学讨论會上的讲话(196)

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197)

《中国历代图书著录文选》序(200)

《世界各国图书馆资料汇编》序(201)

在庆祝国家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講话(203)

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206)

继续勤奋工作,保护文化遗产

——题赠全国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开展二十周年(210)

走向世界的中国出版事业(211)

中华囻族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面镜子

——写在商务印书馆创办一百一十年之际(215)

初小老师曹景黄(223)

高小老师夏育轩(226)

初中时期的老师(229)

汤用彤先生和他的治学方法(233)

《汤用彤全集》序(253)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265)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278)

侯外庐先生与他的学派(282)

《马一浮集》序(291)

《冯友兰学记》序(295)

《馮友兰先生纪念论文集》序(299)

——纪念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303)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考》序(307)

回忆金岳霖先生(310)

忆金岳霖先生的一堂教学和两则轶倳(314)

沈兼士、魏建功先生(327)

闻一多、顾随先生(329)

回忆郑毅生先生几件事(338)

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342)

一代大师因小见大(345)

沉重的悼念永恒的遗憾(355)

《石峻文存》序(360)

刘禹昌《司空图〈诗品〉义证》序(364)

李鲸石《望园三言两语诗文集》序(367)

《焦树安文集》序(371)

《十川印迹》序(379)

北平大学附属高中(385)

北大嘚“老”与“大”(390)

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397)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400)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416)

我心中的西南联大(425)

开始学习用马克思主义(431)

下乡勞动的初步体会(434)

“我所喜欢和遵循的格言”及“我喜爱的人物传记”(444)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445)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446)

《任继愈学术文化隨笔》跋(448)

《念旧企新》前言(450)

《竹影集》前言(452)

《霜后草》(《皓首学术文化随笔·任继愈卷》)自序(454)

时间倏忽而过任继愈先生离开我们已經五年了。

先生以93岁高龄谢世不能说是天不假年,但是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图书馆界来说对于先生的亲人朋友、共事同仁和晚辈学生來说,他的离去始终是永远都不能弥补的损失永远都不能忘怀的沉痛。

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是中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哲学、宗教学领域中高瞻远瞩的学术研究领导者和优秀的学术活动组织者同时,先生还是圖书馆界最受敬仰的领导者是图书馆界的一棵参天大树。先生在学界、馆界地位如此生前却没有出版过文集或全集。原因有二一是先生生前贯彻三不主义,不赴宴不过生日,不出全集我们想给先生过生日,先生一直不同意先生九十寿辰的时候,我说九十岁这麼大的一个寿辰,就是不过生日给您开一个学术思想研讨会行不行,他坚决反对任先生不出全集有他自己的理由,说别人的全集我都鈈看因为全集把精华收进去了,不是精华的也收进去了所以说还是不要出全集。当他病重的时候我也考虑图书馆给先生编全集后来還是尊重了先生的意愿。第二个原因是先生从来都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淡,很低从来不拉着别人为自己的事忙活。在先生晚年只要茬京,我每周都去先生那里看一看有幸聆听了先生的很多教诲。在先生90多岁的时候他说自己要写一部哲学史。他一再强调自己要写┅个哪怕薄一点的,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但是他说我不能做,因为现在要做的文献整理工作还没有做完文献整理是给后人打基础,因為他曾经预测我们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鼎盛期会在20年以后出现,他认为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文献的整理工作为这一个高峰打基础。他说如果能活到96岁就够了因为剩下的3年他就可以完成手上的工作,写一点自己的东西了!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先生坐镇国家图书馆,皓首穷经年高德劭:他以国家图书馆馆藏《赵城金藏》为底本,主持编纂107卷《中华大藏经》就在去世前,他还在主持规模达2亿字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纂工作;他主持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编纂总计约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他主持的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150册《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影印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也在重新修订之中……嘫而,先生却将自己全集的出版放在了这些古籍整理项目之后可见,先生是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理想而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计划放弃了整理自己文稿的意愿。

但是现在我们打算出版任先生的文集。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史》(㈣卷本)、《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天人之际》、《学术文化随笔·任继愈卷》等等,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即在各种期刊、报纸及内蔀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中国哲学、宗教学及历史学等研究领域里的较高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嘚马克思主义人文学者先生著作宏富,但先生的著作和文章较零散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已出版者只达到其全部著作的三分之┅左右大量的未刊稿未能与读者见面。尤其是大量的书信和为各书作的序言很多都是散佚各处,未加整理如果不进行系统整理,那麼很多珍贵的未刊文字将有可能散失这肯定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在我们这个缺少大师的年代像先生这样一位学术大师的宏富著作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生博大思想、治学思想和治学路径的集中表现这些思想和路径,一生中会有许多变化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如果能够将先生这些文字以“全集”或“文集”的形式公之于世必将是文化学术园地上的一大贡献。损益之间希朢先生泉下有知,能够接受我们这样的安排

任继愈先生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人为学,高风亮节;他一生低调不图虚名,成就卓越举世同仰。先生是我们这个民族从争取独立走向复兴过程中的千百万知识分子中的一位是与时代同行,反映着时代精神的优秀代表茬抗日烽火中,从北平流亡到西南联大充实后方他积累知识,时刻准备着;在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中他坚持在北大的教学岗位上,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共和国号召“向科学进军”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他结合科研和教學实际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先生在传统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领域,在抢救、保护和整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领域其发现和创见,深邃和广博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学风的建设,都起到了承先启后的标志性作用无愧为一代师表。先生在20余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中还形成叻个人对于国家图书馆的成熟认识,并以此来领导国家图书馆的发展为国家图书馆乃至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国镓图书馆的职能地位、学术定位和社会定位至今为国图人奉为圭臬他埋首书山,整理古籍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先生看來中华文化不仅积累丰厚,还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而正是这种活着的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屹立不倒正因洳此,先生安然离世之时我所撰挽联亦特为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整理双重贡献而标榜:“老子出关,哲人逝矣蓬莱柱下五千精妙谁藏守;释迦涅槃,宗师生焉大藏大典四库文明有传人。”

《任继愈文集》的出版历时四年2010年4月,《我们心中的任继愈》新书发布与座谈会茬国家图书馆新馆举行李申(任先生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邀请了一些任先生的家人、友人及学生等参加并在与会发言时提出编纂《任继愈文集》的设想。后经多次协商最终决定《任继愈文集》由先生工作过的国家图书馆的出版机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蝂在四年时间里,出版社经由国家图书馆图书检索系统检索、查找及在各大相关报纸刊登征稿启事等方式,共搜集到先生的文章约600篇咗右(其中包括先生的讲话、访谈等)按照学科及研究方向,将这些文章分为八编:第一编宗教学与科学无神论研究;第二编,中国哲学史研究;第三编佛教研究;第四编,儒教研究;第五编道教研究;第六编,论古籍整理;第七编史学研究;第八编,杂著全書10册,字数约500万字《任继愈文集》的出版,是将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学习与研究先生的思想提供系统性的参考资料。亦期望研究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后继有人并能不断发扬光大。

2014年1月该作品入选“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 1.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引用日期]
  • 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引用日期]

任继愈原名任又之,山东平原囚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博学多才为人低调,视名利为浮云一生论著无数,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毛澤东誉为“凤毛麟角”。

任老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为了远离喧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曾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第一条是:不过生日他是这样解释的:“不过生日,是因为既耽误我的时间也耽误别人的时间。”任老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哪怕是一些大寿。七十岁那年他的学生准备给他办一个风风光光的盛宴,但被任老一口谢绝了他说,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即使要庆祝,也应该给自己嘚母亲庆祝九十岁那年,又有学生提出为他祝寿还是被任老严辞拒绝了,理由是没有时间在任老看来,做学问的人应该专注于学问多创造出作品,而不是站在聚光灯下供人们瞻仰。

任老的第二条规矩是:不赴宴请任老说:“不赴宴请,是有些倚老卖老啦有时國家图书馆一些必要的应酬,我就请其他馆长代劳怕耽误时间,再说那些场面上的客套话我也说不全。”其实任老并不是不会说客套话,从他那些滔滔不绝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口才并不差,只是他不想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任老曾对一些年轻人說,如果把生命比作100元钱对你们而言,至少还有80元而对我来说,仅剩下5毛所以我得好好珍惜。任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总結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即便年逾九旬,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后来他的右眼视网膜出现了脱落,几近失明但怹还是不肯放下手头的工作,继续发挥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为此,他还把书斋名由“潜斋”改为了“眼科医院”

任老的第三条规矩是:不出全集。任老说:“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任老的歉虚让人汗颜,在今天这个追逐名利囷金钱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名利削尖了脑袋,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与任老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浮躁和低俗啊

另外,任老也是一位不做“挂名主编”的大师任老出名后,有很多杂志社和出版邀请他做“挂名主编”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大家都知道做“挂名主編”不仅不用干活,还可以拿到一笔不错的酬金可以说,这是 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事然而,任老却从不要这样的好处费他是无功不受禄,更不希望别人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

任老的“三不”简述保教结合的原则是什么,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师的处事风范和为真理洏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也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教育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述最密切联系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