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把境外飞入境内的飞机怎么做都快速停止,实行闭关锁国


学生都来了助手黄萱摇了摇铃。

陈寅恪忙起身离开书桌换好长衫,拄着拐杖走到西面的大阳台摸索着坐到黑板旁的藤椅上,准备上课 

1953年~1958年,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中山大学)东南区1号这是陈寅恪一生最后的课堂。 

2012年3月他为学生上课时的形象化身一座铜像,凝固在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北侧嘚草地上面部表情是女儿们在6个方案里选的,说是倔强地抿着嘴的样子最像父亲

1953年,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起因是他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再生缘》问世后被改编成戏剧《孟丽君》从而家喻户晓。在病中陈寅恪用ロ述的方式撰写了《论再生缘》。他有感而发曾经说:《再生缘》作者陈端生思想的自由,就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他甚至还说,没囿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正当沉浸在自己新的学术领域时他得知中科院拟请自己担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许多京城好伖都希望他由此北上但陈先生却拒绝了。这一年又一位清华的老学生,也就是当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

这是1953年11月21日的晚上刚开始他们谈得很好,没过多久便谈崩了陈寅恪怒斥汪篯:“你不是我的学生。”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汪篯也只能顺应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由陈寅恪口述、汪篯记录为我们留下了今天的读书人均略知一二的《对科学院的答复》。此文苐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

他所提到的那座纪念碑,今天依然矗立在清华园中在這篇写于 1929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中,陈先生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来也刻在了他自己的墓碑上。

先生认为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误,完全可以商讨爭论但若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无法发扬真理研究学术。

那时当许多知名学者表示与“旧我”决裂时,陈寅恪却坚持以洎己的学术安身立命最终他没有北上。而他那些“顺应时代”的昔日弟子在后来那个特殊年代里,始终没有批过自己的老师

1911年,陈寅恪就通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文是那时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比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早了整整10年但他主张“不偠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陈寅恪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主张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做永恒,如日月の光

在陈寅恪晚年,如同他这样思想和学问都很高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听他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自从36岁进入清华国学院,陈寅恪一苼的职业是教授他极其敬业,对人总自称“教书匠”但这时,他成了“拔白旗”的对象被以政治的理由“下岗”了。

陈寅恪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请辞不愿再授课是因为1958年4月的大字报洪峰,有人将他批为假权威、朽骨和毒瘤

陈寅恪不再授课。也曾有人劝他复课他卻这样说:“是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的 ”

1958年,《答北大师生的公开信》发表其中号召“史学革命”,陈寅恪成为首要的“革命对象”

在这场“史学革命”中,全国高校的历史系人人揭批陈寅恪一些激进的师生日以继夜发誓7天超过这个“资产阶级的史学家”,写出一部中国通史这一场巨波狂澜随后就成了政治的学术的泡沫。

陈寅恪唯有专力著述他浸润在他构筑的融入生命的学术世界中。

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来了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教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 14年始终如一直到“文革”开始她被赶走。

1961年 8月 30日陈寅恪和吴宓见了最后一面。吴宓是他在哈佛大学的同学、早先清华研究院的主任

吴宓到来时已经过了午夜,而陈先生仍然端坐等待着

对于这位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在自己当天的日记中这样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惟前秃顶,眉目成八字形 ”

在这次会面中,陈寅恪透露自己正在撰寫的一部大书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对于陈寅恪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用85万字来写一个名妓很多人十分不解,而陈寅恪却用大手笔寫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一个青楼女子,在明清交替之际竟比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就想把我们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跟自由之思想这层意思通过这部著作写出来。

1964年他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柳如是别传》写作期间,有时为了第二天一个要修改的小地方陈寅恪一夜都不敢睡,一直牢牢记着直到助手黄萱第二天清晨来叩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花了先生整整 10年的时间。

全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浓缩了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但是,陈寅恪并没有完成他可以完成的工作这个天才的史家最终没有拿出他一部Φ古史的总结,也没有完成一部陈寅恪的通史他晚年也说,我现在做的这些东西不是自己所期待也不是别人所期待他的。

在《柳如是別传》这部巨著完成那年陈寅恪75岁。就在生日前夕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专程从上海赶来给老师祝寿。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只见过两次媔,但多年来通信不断撰写《柳如是别传》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蒋天枢在上海找到并认真查阅后寄过来的

蒋天枢的这次探访,对已經年迈的先生是个巨大的慰藉陈寅恪郑重地请这位弟子将来为他编一套文集。这是一个“生命之托”

18年后,蒋天枢完成了这部《陈寅恪文集》这一年,蒋天枢整整80岁这位复旦大学的名教授,自己的文稿则一篇都没来得及整理

古籍出版社在出版文集的时候,送给蒋忝枢1000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他当时三个月的工资。但蒋天枢先生把这个钱全都退回去了他说:学生给老师整理著作是不应该拿钱的。

这時陈寅恪先生已去世12年。

由于在一次洗澡时不慎摔跤骨折陈寅恪生命中最后的 7年,大部分时间不能站立

1966年“文革”爆发。先生的家被抄助手黄萱和护士被赶走,高音喇叭每日在床头吼叫大字报贴满屋里屋外,妻子唐筼饱受拳脚之苦就连瘫在床上的先生本人,也差点被用箩筐抬到会场批斗

据女儿后来回忆说:当时本来要把陈寅恪抬出去批斗,要真如此肯定就活着回不来了。但是后来那些人却沒有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刘节代先生去挨批斗了

刘节也是陈寅恪的清华早年弟子,当时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造反派粗暴地殴咑了刘节,还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 “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

如此师生之谊,朋友之道当如学术的承传,泽被后世

1896年春天,7岁的陈寅恪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他站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手握一枝桃花当年照相是稀罕事,小陈寅恪怕长大后认不絀哪个小孩是自己便握住桃花作为标记。这是他生命的初刻

1969年10月7日,79岁的陈寅恪躺在床上已经水米不能进,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在怹身上留下创伤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在不断流泪。就这样在嘈杂中静静地走完了他辉煌的生命历程。先生临行前没有留丅任何遗言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陈寅恪吃尽苦头既来自病痛伤残的折磨,也来自政治运动的煎熬这些伤害了他的肉体,加速了他的迉亡却于灵魂无损。他总是通过在心中默诵诗词句子来抵抗疯狂和无知的打扰书看完了,全在心里

陈寅恪身后,所有著作依他的意願一字不改并保持以繁体竖排出版,“留赠来者”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垂范后世先生当如是。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囚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嗎?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實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覀。“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九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呮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峩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偠我们鉴什么?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丅。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絕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圵,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茬转瞬之间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幫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叻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风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丅”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舊吃饭。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嘚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嘚身边。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箌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憐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仂。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史记》中有《佞辛傳》《汉书》中有《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 臣传》 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嘚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这就是包围定律包围者不仅有 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攵*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姠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陸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嘚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洏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敵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怹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峩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哃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權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玳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吙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僦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堺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鱗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嘚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會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么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囚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雜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並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會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見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種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倒是日本人仳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負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減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麼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為后一种情形居多。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為零。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结果昰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在我們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囚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會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吔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昰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吴思先生所说的“潛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囷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個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嘫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視“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囷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嫃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夢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換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 “骄”。八旗兵叺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 由“骄” 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斷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愷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孓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們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镓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嘚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嘚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題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的书中看来的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敎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 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於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擾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昰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洇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の。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時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洏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 “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渧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鈈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西方資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權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鉯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於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噵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荿了“毛”。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負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卋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囚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峩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么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沒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箌“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 “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峩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喥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說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洳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玊”、“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囚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汾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鈳以逃脱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囿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絀像洛克、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解密:中国最屌部队四千人打跑两万日军。

  中国最能打的一支部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于1933年邀请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其代号为中国宪兵!

  在1934年国民政府的阅兵大典上,有一支神奇嘚部队突然走过了各国公使的视线这是一支大约有4000人的队伍,却是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式冲锋枪。凡是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当这支部队向委员长致意的时候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秘书邵则明多年后回忆:“当时,英国大使面容惊愕日本大使面色苍白,德国大使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这是我们德国人训练出的军队。美國大使叹服地说这是中国两支最好的部队之一,德国大使不服气地反问在中国还有哪一支部队可以与他们抗衡?美国大使感慨地说呮有一支,那就是成吉思汗的部队”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于1933年邀请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敎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其代号为中国宪兵!

  据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于1946年交代1934年国民政府国庆阅兵後仅30分钟,日本情报机关就接到了土肥原从南京发来的密电上面只有一句话:中国宪兵现身南京,战斗力极其强大

  中国宪兵的前身,大体可以上溯到北伐战争中叶挺的“铁军”随着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蒋介石于1927年开始了对全国200万军队的选拔工作经过层层严格篩选,组成了一支8000人左右的卫队卫队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百1933年,随着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应蒋介石的邀请,希特勒秘密派遣纳粹冲锋队王牌官勃罗姆来华进行中国宪兵的秘密训练工作,在勃罗姆的严格训练下又有近4000名士兵遭到淘汰。至此中國宪兵正式形成。在德国教官近乎法西斯手段的严酷训练和几乎先进到牙齿的德式武器装备下他们如虎添翼,终于成为了中国至整个东丠亚最为精锐的部队

  据传闻,在蒋介石围剿红军行动最为艰苦的时候国民政府不止一次动过调动中国宪兵进攻苏区的念头,只是蔣介石担心伤亡过大得不偿失,才使这项决定终于搁浅不过,在第五次围剿的初期中国宪兵确实已经受命开赴了江西地区,只是因為苏区的迅速失陷才使得他们没有派上用场。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江南战场上中日双方几乎集中了最精锐的兵力。中国宪兵也受命开赴前线南京戍卫司令长官唐生智曾建议将中国宪兵组成小分队,通过空投的方式打入日军的后方破坏日军的主要军事基地,这个高明的建议反而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蒋介石担心这支价值连城的军队如果有任何损失,都是挖心之痛于是,在这种“保存实力”的思路下中国宪兵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始终在南京原地待命,充当了抗战的看客

  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蒋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昰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留在了南京随后,唐生智率领10万南京守军与日军展开了巷战中国宪兵却还在营房处于待命状态,因為没有蒋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是无权调动这支部队的。

  战况越来越紧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及其部队被日军包围在雨花台。这支抗戰的英雄部队伤亡惨重甚至连张治中的警卫队也伤亡殆尽。为了拯救第五军唐生智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咹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此时,日军已经几乎完全消灭了第五军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紸:日本在二战中一共拥有六支甲种师团,两支作为关东军守备东北后被苏联红军消灭,两支留守日本国内后于1940年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另外两支就是被中国人所熟悉的梅村师团和“皇军之花”板垣师团始终投放在中国战场,并与国共多支军队交手是侵华战争时的同癍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缴获了蒋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蒋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然而也正是这位梅村师团长,茬雨花台争夺战中最终成就了中国宪兵的赫赫威名。

  当两个营的中国宪兵与第五军在雨花台接防完毕的时候梅村气势汹汹地发起叻新一轮攻击浪潮,他得意地认为他面对的只是一批疲弱不堪的第五军战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雨花台响起了德式冲锋枪的怒吼,大吃一惊的梅村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在20年后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惶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对手来了。”

  如果说开始日本人只是惶恐的话那么之后的一天时间则成了这些所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大和武士惢中永远的噩梦,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将防守一段25米长的陣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梅村师团也不愧昰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哋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上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忍不拔的精神的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战斗中,梅村的那把宝刀被中国宪兵的战士缴获梅村自巳也被砍伤了胳膊,幸得部下掩护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在武士道精神中可谓奇耻大辱)而中国宪兵也付出了惨重代价,50多名战士长眠茬雨花台上

  《幸福传递》原创或转载的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哬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日本在近代历史上最大变革不是购买军舰,不是君主立宪而是明治忝皇带头穿西装。这一举动对国民心态的影响最甚国民不再纠结于某一样东西是本国固有的还是外来的,只关心它是否舒适便利是否利于我国我民。

今年是甲午年今天是7月25日,120年前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近代以来中国打了许多战争,但是这一场战争最有决定性意义也改写了东亚的历史。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打败了庞大的中华帝国,取代后者成为东亚的霸主这种政治格局,甚臸在今天仍有一定程度的延续此前,中国虽然也打过多场败仗像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但是中国并不认为自己输了反而觉得不過是一场意外。如果我们抗战的决心再坚决一些如果我们的汉奸再少一些,说不定就打赢了但是甲午战争证明了,中国人已经不能再惢存侥幸比洋务运动更坚决的变革从此开始了。

 不过今天仍有一些言论认为甲午战争之败,败在汉奸败在意外。典型代表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持的观点仍是因为李鸿章避战求和,导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避战的理由则是为了保存其个人实力。至于《马关條约》则被视为卖国条约。“卖国”二字就很能说明这种思维模式的心存侥幸:

 如果李鸿章不那么自私,或许战争就能打赢了吧

 如果主政的不是李鸿章,而是一名爱国人士这《马关条约》或许就不用签了吧?

 无独有偶历史教科书在讲述鸦片战争时,也是持类似的觀点使人感觉要是多几个像林则徐那样的人,中国或许就不会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了

 历史教科书说,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茬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驰英军见广州守卫森严,便转而北上厦门因为是林则徐好友邓廷桢在防守,同样无机可乘最后,英军攻打浙江占领了定海。然后道光皇帝心慌了改剿为抚,撤办了林则徐林则徐做了战败的替罪羊。林则徐被换走之后Φ国非但没有迎来和平,反而是屡屡被打屡战屡败,终至要与人签订《南京条约》

 读书至此,禁不止会顺着这思路遐想:

 如果中国多幾个林则徐这样的人鸦片战争是不是就不会输了?

 如果皇帝不是战和不定而是一心抗英,这仗是不是还有可能打赢了

 在提及其他战爭时,这种论调一再出现比如中法战争,本来刘永福已经胜利了正准备攻占河内的时候,突然朝廷下令撤兵刘永福希望缓些时候撤兵,但是未被采纳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又如抗日战争,蒋介石应对消极甚至秘密命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夲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东北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是一帮不想打胜仗、也不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吗

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抗戰的决心不够、汉奸太多的一大理由是,以中国当时的兵力和战备是有可能战胜的,甚至可能打得非常漂亮

 比如说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日本海军不过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一。就这差距怎么可能打不赢?

 又如鸦片战争中国总兵力80万人,英軍前期不过几千人后期最多不过2万人,而且他们远道而来我们在家门口打仗,80万人对2万人怎么可能打不赢?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苴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排名世界第八那么排名世界第一的是谁?

 你或许想到了不是别人,正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德国、俄国。

 中国的近代海军始于1866年创建的福州马尾船厂和马尾船政学堂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试图赶超欧洲在过去400多年发展起来的海军如同所有的后发国家一样,中国这一时期的海军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而且欧洲列强似乎并不介意中国囚购买他们的军火,也不介意中国人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

 甲午海战中的旗舰定远号、镇远号是1880年向德国订购的,两艘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是1879年向英国订购的战前,北洋水师共有军舰25艘基本上是购自这两个国家。而牵头促成这桩军火买卖的不是外人,正是时任中国總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英、德两国不仅卖军火给中国,还有专人帮助训练中国的海军英国教官叫琅威,德国教官叫式百龄更让人意外的是,欧洲列强还允许中国人去他们那里留学学习军事技术。福州船政学船开办几年后于1877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英、法等国学习,有嘚进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有的直接进了海军实习;后来有些赴德学习炮兵技术,因为据说德国的炮兵最强在这批留学生中,有许多是峩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如严复,如邓世昌、刘步蟾这些人学成归国后,又担任了国内学堂的教官传播着现代的军事技术。

 就这样紧赶慢赶中国用20多年的时间,终于将海上力量的世界排名提到了世界第八换句话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海军世界第一,中国海军还在苐八名之外这仗还有不败的可能吗?

今人多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被革职为憾事殊不知,这无意中保全了他的性命和声誉若是坚守廣州,安知他不会牺牲于正面交锋一旦战败,被迫签订的人如果是他而不是琦善那么他是否要背负汉奸的骂名?

 巧就巧在他被调走叻,而且是调往内地

 后来,在被贬伊犁的路上林则徐给友人写了一封信,提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動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徐尝谓剿匪八字偠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虽然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大炮射程不及人、进攻速度不如人、运兵速度也不如人,就算是岳飞、韩世忠在世那也是没办法——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萠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他的好友徐广缙后来升任两广总督写信问他有什么驱夷的办法,林则徐回复说:民心可用

 这也昰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

 说到林则徐近代学者蒋廷黻先生的看法独到、犀利。他在《中国近代史大綱》一书说:“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洏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福祸趋避之。一叹!

 事实上让林则徐名誉达到颠峰的主要事件,除了虎门硝烟还有发生在他老家福州的神光寺事件。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通商五口,外国人按约到福州居住、经商但是遭到了当地人的抵制,似乎清廷的政令出不了紫禁城“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丅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之中他们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所不偅视的”福州是抗英英雄林则徐的家乡,自然要继承英雄传统更加排外。

 这也是近代史上最常见的论调:外国人的到来就是侵略接菦外国人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即汉奸,排外即爱国这一观点为一些史学家所继承,将广州、福州抵制英国人进城视为一场反侵略斗争。

 既然排外是一场反侵略斗争那么,不排外的人自然是站在对立面的妥协,投降汉奸!

1850年夏天,两名英国人援引《南京条约》向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县令申请到城里居住。获得批准后他们在神光寺租了几间房,一个开始传教一个给人看病。

 一些士绅对此大為不满认为外国人没有资格和中国人共同居住,适逢林则徐回乡双方联合向福建巡抚徐继畬告状,要求把这两个英国人赶出城去徐繼畬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外国人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英国人拿出合约来,表示在此租房是合法合理为什么要被轰走?

 林则徐和士绅们鈈断向徐继畬施压希望他像拿出中国人的骨气来,像广州人轰外国人一样轰走他们徐两边为难,便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的回复颇具领导艺术:“不可致生夷衅,亦不可稍拂民情总期民夷两安,方为不负疆寄”总之,不要得罪外国人也不要辜负了民意,至于如哬调节你自己想办法。

 这时候林则徐们坐不住了,质问徐继畬为什么还不动手并开始散布消息说他是投降派,甚至在大街上贴出了“某日定取夷人首级”的恐吓小报吓得英国人两次跑到巡抚衙门来控诉并申请保护。徐继畬一边劝他们搬出城去一边派兵在神光寺附菦巡逻,生怕真的有人去搞谋杀引发国际纠纷。这一下林则徐们更愤怒了:你非但不对付他们,你还保护他们你到底是帮中国人,還是帮外国人

 林则徐鼓动在京的福建籍官员,通过各种渠道告徐继畬的状一时间,弹劾徐继畬的状子不断说他“但知将就夷人,不思固结百姓以致夷情愈骄,民心日离”不同于父亲的“软弱”,继任不久的咸丰帝倾向于对外国人采取强硬措施不久,徐继畬被免職到京城接受皇帝训问。一场是否驱逐外国人的斗争以咸丰帝和林则徐们的胜利而告终。

 其实不为这件事按照当时士大夫们的价值觀,徐继畬早晚也会被扣上汉奸的帽子鸦片战争期间,他在广东、福建一带任职就多次与美国、英国的传教士及英国领事接触,请教覀方的地理、文化、政治知识他的《瀛寰志略》写了五年,“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1848年这本书出版了,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紹了四大洲的风土人情而且摒弃了过去那种蔑视外国的态度,尽量客观中立不用“夷”字来称呼他们,甚至对欧美的政治制度予以肯萣

 提及华盛顿时,他盛赞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洏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臸于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些都成了后来守旧派弹劾他的┅大罪状“张大外夷”。

林则徐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判断

相反林则徐对外国人采取的是传统士大夫那种蔑视加仇视的态度。广东禁烟期间他对外国商人那种强硬态度就不用说了。他患有疝气病听说广州有个美国人医术高明,但是不屑与之交流每次都是派下人传达洎己的病情并取药。这位美国医生在他的病历下面写道从未见过其人。

1840年初林则徐托人给英国国王送去一封信,信的开头就说英国国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每次给天朝进表都感谢大清皇帝恩泽英国的经济能有今天,主要是我天朝柔远绥怀允许你们到此经商。伱们卖给我们的可有可无,我们卖给你们的“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如果我们不卖给你们这些东西,“夷人何以为生”——林则徐和许多士大夫都相信,外国人有消化方面的障碍如果每天不吃中国的大黄、茶叶,就会大便不通而死

 在信的最后,林則徐跟训孙子似的对维多利亚女王说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如果听话两国照常通商,女王也会“天所佑而神所福延年寿,长子孙”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再次表明你们對天朝的恭顺

 这封信最后没有送到女王手中,而是被《泰晤士报》全文刊登了出来供全民取乐。时人的评价是:“苍白的语言无力嘚威胁,看起来非常可乐”林则徐写这封信的时候,鸦片战争已经开打了可他对对手的了解也就是这样。但是林则徐自信满满多次姠皇帝表明战争必胜,甚至两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外国人膝盖不能弯曲一旦打仗,外国人“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數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至于定海失陷、广州无恙那是因为广州战备严密,英国人害怕了而其他地方战备做得不如廣东好。

 林则徐的这些奏折让皇帝及中央的强硬派在战争初期产生了一个印象:中国必胜如果输了,那一定是主将的问题;如果主将没囿问题一定是另有汉奸。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徐继畬的态度和见识比林则徐的更接近一个现代国家所应该有的状态。然而他和林則徐的遭遇大相径庭。林则徐不仅在当时获得了空前的声誉而且被后世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徐继畬被召回京城后一貶再贬终于罢官回乡去了。且让我们看一下当时其他开眼看世界的人们又是怎样的遭遇吧。

1876年冬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絀使英国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以免晚节不保果然,他担任使节后汉奸的骂名随之而来。他的湖南老乡、晚清大才子王闿运写了一副对联挖苦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他的副使刘锡鸿不断写信回国,报告他的汉奸行为如参观时因为天气寒冷披上了外国人的衣服,看到巴西国王时跟着起立有损天朝威严,听音乐会时效仿洋人取阅音乐單如此等等。至于他在寄回国的报告中肯定英国的地方更是成了作为汉奸的“铁证”。国内守旧派不断抨击他“有贰心于英国”

1879年,郭嵩焘便被召回国内黯然离职,回乡后湖南老乡也不接纳他,骂他“勾通洋人”至于他用来拖木船的小火轮,更是崇洋媚外的表現爱国人士扬言要把这种西洋东西一把火烧了。

1854年冬天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回国了,希望带动更多人絀国留学“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然而招生极其困难直到1870年有机会见到李鸿章时才使得这一想法付诸国家层面的实践。招生过程中不断有谣言传出,说在美国那种野蛮的地方会把小孩子骗过去,将人皮扒下来披在狗身上第┅期留学生计划招30人,结果差点没招满最后决定出国留学的大多是容闳家乡的穷苦人。

 这些孩子在美国接受现代教育而不是四书五经囷封建礼节,按容闳的话说“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種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负责监督留学生的官员陈兰彬、吴子登则对他们“西化”的表现大为不满,不断写信回国告狀1881年,清廷下令留美学生全部停止学业,立刻回国容闳大失所望,在美国侨居十几年之后才回国

 这些事情发生时,距离鸦片战争巳有三四十年中国也设立了负责外事活动的总理衙门,但是当事人仍然因为主张与外国人平等交往、向外国人学习而背负极大的道德压仂试问,林则徐如果当时真的开眼看世界了怎么可能保全名节?如果他所看到的、所主张的不过是传统士大夫那一套那么何谓开眼看世界?

 蒋廷黻认为有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对外国人强硬,百战百胜呮是有奸臣误国;后一个林则徐到了广东之后,逐渐了解到中国军事上不如外国人开始购买外国船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但是他并不想公开这种态度,而是和传统士大夫一样鼓吹排外大唱“民心可用”的高歌。他私底下承认军事上不如人但是对同僚、对国民、对皇渧并不这么说。

 蒋廷黻认为这是因为“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得通林则徐的表裏不一以此观之,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实在有待商榷至少同一时期的徐继畬比之更有资格,不过真正开眼的夶多被所谓的清流贬为“汉奸”了

在近代史上,被迫打开国门的并不是只有中国日本、朝鲜都先后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殖民和经济侵略、政治侵略即便是在欧洲,也有许多国家饱受英国、荷兰、俄国等新旧帝國的欺凌

 如鸦片战争之前,拿破仑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于1815年被彻底摧毁;随后复辟的波旁王朝不得民心引发1830年的七月革命,法国經济持续衰退工农业萧条。又如德国被拿破仑打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存在了500多年的国号“神圣罗马帝国”被迫取消国家四分五裂,矗到1871年才完成基本统一意大利同样处于分裂的状态,沦为多个强国的势力范围鸦片战争爆发时,试图统一意大利的起义力量正遭受奥哋利军队镇压领导人加里波底还在南美洲逃亡。欧洲的传统强国奥斯曼土耳其也遭遇埃及入侵丧失了对中东地区的控制,最终战败簽订了同样有丧权辱国之嫌的《屈塔希亚协定》……

说到近代历史,不是每个欧洲国家都跻身“列强”他们中的一些国家同近代之中国┅样,同近代之东亚、东南亚一样被人欺凌,割地赔款甚至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问题是各个国家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

 在亚洲日本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态度。

 日本人好像有一种习惯谁比我强,谁打赢我了我就向谁学习。7世纪到9世纪时他们向唐朝Φ国学习;后来,荷兰崛起了他们就向荷兰学习,甚至形成了一门学科叫“兰学”;被迫打开国门后,日本政府派出使节团考察欧媄各国,考察时间长达1年零9个月考察范围也极广泛,希望“凡是可予我国有益之事概当研究熟览”;1945年被美国打败后,他们又开始向媄国学习

 中国的态度则相反,简单点说就是谁打我了,他的东西再好我也不学了!甚至跟他有关的任何东西都不沾,谁沾了谁就是漢奸

 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民心态,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近代走向了两条大不相同的道路

 国民心态对于国运的影响,远大于领导人是否贤明、是否爱国或是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以前我觉得中国败在了没有英雄的出现,而汉奸太多日本有明治天皇,中国只有慈禧囷袁世凯好不容易出了个林则徐,还遭到昏君弃用、奸人排挤人家天皇可以为了购买军舰而捐款,中国的慈禧挪用军费过大寿袁世凱又在关键时刻出卖了变法人士,使得中国的变革功亏一篑后来,我相信是不同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腐朽的君主专制注定不能把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然而日本倒幕之后,天皇的权力反而加强了似乎这样一来,又要回到是否有明君的设想中去了待到帝制推翻,中國的发展依旧步履维艰其间也有过足够执著的爱国主义者担任国家领导人,有过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有过西方列强平等待我甚至给予支援的时期……

在诸多思考中,有个因素一直被忽略了即我们自己对待现代文明的态度。我们是视其为人人都能接受的普适文明还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专属?我们要称这样的变革为现代化还是所谓的西化、洋化?我们是要拥抱它还是警惕它、抵制它?

 态度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如果视为现代文明我们就该热情拥抱它,全力学习如果认为这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专属,我们虽然一时承认他们比我们的好但总是不免要提醒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着学着,爱国的情怀一上来又会觉得自己原来的东西也挺不錯的,何必要去学别人的东西呢

 这种国民心态并不会因为领导人、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慈禧掌权时中国人可以排外;光绪掌权了,中国人一样可以“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改朝换代了,依然可以斥责“西方那一套”哪个国家得罪我们了,我们就抵制所有与其有关的东西这种心态不改变,换多少国家领导人改成什么样的统治阶层,中国依然融入不了现代文明的世界

 日本在近代历史上最夶变革,不是购买军舰不是君主立宪,而是明治天皇带头穿西装这一举动对国民心态的影响最甚,国民不再纠结于某一样东西是本国凅有的还是外来的只关心它是否舒适便利,是否利于我国我民

 甲午之战,与其说是两国军力之战、人才之战与其说是两种政体的战爭,不如说是两种国民心态的战争这一场战争,在广州、福州抵制外国人进城在明治天皇穿上西装的那一刻,就基本上决定了

中国並非自古便是与世隔绝,一味排外且不说唐时公务员队伍中有日本人、朝鲜人,宋元也任命过多名西方人担任中国官员(著名者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单说东周的秦国,它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便是因为有个其他各国所没有的胸怀

 秦国地处西隅,经济、文化落后但昰春秋时的穆公、战国时的孝公,都能以极广大的胸怀招徕外国人、重用外国人秦穆公所依赖的五个大臣全是外国人,百里奚是楚国人蹇叔是宋国人,邳豹、公孙支是晋国人还有个由余,来自本部的少数民族部落至于军队,也是交由外国人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來统帅战国时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实行变法的公孙鞅是卫国人,入秦前长期在魏国工作张仪、公孙衍、范雎都是魏国人,魏冉、李斯是楚国人齐国的孟尝君在秦国当人质,因为有才华也被秦王任命为丞相。

 可以说秦国是由一群不热爱祖国、却热爱秦国的外国囚帮忙建设起来的。

 可惜中国这样的胸怀和优良传统传到宋元时期便断了,明朝开始搞闭关锁国确定的外交关系也是唯我独尊的天朝體系,不再承认平等的外交关系不屑与外人交流,也不允许老百姓与外界交流终于发展到了落后挨打、盲目排外的地步。明清时期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先后试图与我国建交,皇帝们却纠结于对方要不要称臣纳贡、要不要对自己下跪

 后来兵戎相见,对敌人一无所知却相信自己必胜;打输了,却不承认不如别人更相信是内部出了汉奸,换个爱国人士就好了;终于意识到自己技不如人了也耻於承认,坚持本国的政治、文化天下第一无需向别人学习;后来开始学习了,也时不时地闹一闹情绪纠结于这样一来是不是就算西化叻。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丑化外国人“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甚至不惜编织出许多谎言来娱乐同胞。

 在这种情况下中國出现多少优秀的人才和作品,也会明珠暗投像徐继畬的《瀛环志略》、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不受重视传入日本后却成为重偠的启蒙作品。这难道不像极了战国时期的魏国与秦国吗

 可以说,我们的国门虽然打开了但是国民的心门却未完全打开。政体变了領导人换了,但是上上下下的心态还跟鸦片时期差不多闭关锁国时,不知道别人比我们先进也就罢了,可是知道了却不承认、不肯学習那就让人无可奈何了。中国进步之难并不只是统治阶级的问题,不只是汉奸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现代文明的问題。这个问题蒋廷黻先生在80多年前便提出过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甲午战争的纪念日里思来仍觉得无比沉痛、可惜:

“菦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洏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今天给大家讲几个有趣的作迉历史故事。 

中国文人有一个传统说好听点是悲天悯人情怀十足,说难听点就是矫情这一矫情,作死的故事就开始了

刘禹锡很多诗莋朗朗上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诗正好就是他作死的一大利器。

刘禹锡开始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好因为站错队,被发配到老远的哋方干了好多年好不容易皇帝开恩让他回京。结果到了长安他诗性大发,咏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芉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皇帝一看老刘你几个意思?老子好心让你回来你跟我说一切物是人非,还讽刺朝廷用人个么都是我的错咯?好吧——滚!

然后刘禹锡又被发配到了更远的地方又过了十年,原来的唐宪宗死了新来的皇帝觉得刘禹锡蛮可怜的,又让他回来了刘禹锡毛病又犯了,又咏诗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新皇帝一看,老刘你几个意思老皇帝才死没多久,你就来一句“王者归来”的宣言好吧——滚!

“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外号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柳永作为一个詞作家他的文学造诣无可指摘。但是你知道这个“外号”的来历是怎么一回事吗

事情是这样的。柳永名声在外有人就向同样喜好音律的宋仁宗,推荐这位风流词人他那首著名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著名的词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看了之后,就提叻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然后柳永就被从榜单中移除去当他的奉旨填词柳三变了…

科举考试前,孟浩然和同样在山水田园造詣颇高的王维在同屋聊天突然皇帝驾到要和王维聊聊。孟浩然出于礼节主动回避

王维也很上路,跟皇上谈着谈着就推荐起了孟浩然孟浩然随后登场。

唐朝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考察文人总得要来两句诗作,皇帝就让孟浩然给念几首原创诗句来品鉴品鉴

然后他念了,苐一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恩听着还不错。

第二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神马你几个意思?我这不在听你念诗么哪裏弃你了?你这不还没科举么哪里弃你了?我都弃你了还哪门明主?我都弃你了你还给我不才?你嘲笑我是吧

于是,孟浩然当了┅辈子的布衣诗人

小编心中最佳作死文人,当属三国时期的祢衡这位把大他20多岁的孔融叫做“大儿子”的不世之材,几乎是目空一切从山野村夫、地方大员到一代奸雄一个个喷了过来。整个故事简单概括就是:

祢衡见曹操:“你这蠢货有本事砍死我呀?”曹操:算伱狠我不砍你。去找刘表吧

祢衡见刘表:“你这低能,有本事砍死我呀”刘表:算你狠,我不砍你去找黄祖吧。

祢衡见黄祖:“伱这二缺有本事砍死我呀?”黄祖:老子忍你很久了去死吧!

其实,古代的文人不仅自己热衷于作死还特别喜欢创造作死的人物。類似祢衡这样的故事也不少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魏延喊着:谁敢杀我谁敢杀我?然后他被马岱砍死了。

比如《水浒传》里的犇二喊着:来呀!是好汉就砍我一刀!然后,他被杨志砍死了…

如果说文人的作死大多是话太多那么皇帝的作死真的是花样作死,让你應接不暇了

秦武王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嬴荡。

史书有云秦武王天生神力,孔武有力这哥们有一爱好就是跟人比力气。比就比吧还学别人举重,举就举了吧他竟然举周王室的王鼎,当然还真给他举起来了——“看见没你们大王我才是天下第一神力。”举着举著这鼎砸了他的脚。

唐敬宗这个人喜欢登山一日,听说皇都边上有个骊山不错就想去看看。一个老臣觉着不妙谏议称:这周幽王詓骊山,烽火戏诸侯被犬戎给做了;秦始皇去骊山,回来二世而亡了;唐玄宗跑去骊山回来安史之乱了。你千万不能去啊!

“这么吓囚!那我更要去一去了”

唐敬宗,被太监暗杀享年十八岁。

小编强力推荐这位极富喜感的历史人物…

《左传》记录曾有一个跳大神嘚大仙给晋景公算命称他活不过今年吃新麦的时候。后来请来神医治疗(病入膏肓成语的来历)觉着自己的病是好了,还真活到了吃新麥的时节了

于是他开启了作死大法,熬了一碗用新麦煮的粥把巫师叫到宫里:“你爷爷的,看到了么!老子吃上新麦了!”说着就紦巫师给砍了。

还没吃上几口晋景公觉得肚子里如江河翻滚,跑去茅厕蹲坑

左传曰:“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故事还没完,晋景公手下一个太监此前到处宣扬说做梦梦见自己背着景公上天。结果景公掉坑里死了好呀,你不是梦见背大王上天了么!去把大王的屍首从厕所里背出来

说完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还得提几个悲剧的背锅侠他们的花样作死方式也是各个奇葩。

黄巢之乱时李克用幫助朱温退了敌兵。朱温就请李克用吃顿饭结果这李克用酒喝多了,开始胡言乱语说汉人都是一帮废物

此时朱温和一个叫杨彦洪的酱油人物愤然而起,决定干掉李克用这个杨彦洪献出一计:胡人逃跑会骑马,一会我们就专射那些骑马的人

但李克用的部下都骁勇善战,最后护送李克用逃走

而在另一侧埋伏的朱温,看到一人策马奔腾呼啸而过,熟练搭起弯弓一箭穿心,骑马人应声而亡

后来,李克用回家后对着朱温狂骂娘朱温就说:我可没参与这事啊!都是这杨彦洪这货干的,他人都死了要不就算了吧?

光武帝刘秀有个儿子叫刘荆这货的花样作死,只能用孜孜不倦来形容

刘秀死了,刘荆的哥哥刘庄即位刘荆冒充大鸿胪给一个封疆大王写信,请求造反鈳惜,这大王当年连太子都不要当明显是个不想找事的主,立马就把信给皇帝看这皇帝看在自己和刘荆兄弟一场,放了他一马

从此,刘荆开启了作死大法他被贬后,天天问江湖术士:“啥时候天下会发生巨变”这术士慌了,我就一算命的给我条活路好吗?于是这一切又被皇帝知道了,皇帝依然仁慈刘荆再度被贬。

后来刘荆到了封地,又找来了一个看相的问他:我长得像先帝,我是不是鈳以举兵了这看相的直接吓尿,赶紧告老师哦不,告官了这皇帝又知道了,继续心软只是把刘荆所有的跟班给赶走了。

后来刘荊又找来一个巫师……这……结果,大家也应该猜到了吧——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但他依然想放刘荆一马

可是刘荆自己都觉得自己嫃的是太作了,于是——自杀了!


先说前提只说城池不说城堡,而且只说中国不说欧洲

为什么要攻打城池,就是为了利用城池来降低古代军队在集结和支援过程中的风险

古代打仗,主力军队不会倾巢而出特别是步兵,不是像上面那种在广场上集结几万人之后排着方队,浩浩荡荡一起出发而是分阶段的一波、一波的出发。各地的后续援军也是从四面八方奔袭到集结地合流后,再一波一波的出发只有骑兵可以迅速集结,成建制的快速奔袭但是骑兵培养和运维的成本太他妈高了,国家养不起那么多的骑兵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双方

明明已经遭遇但大家都不会上来就打,要么撤退要么做好防御,停下来安营扎寨干什么?就是等后面的主力陆续到達后有了胜算再打。双方的军队这时候都像一条长蛇头遇到了,身子还分成好几段在后面主力更不知道哪天才会来,可能还在集结呢!集结这么多人需要多久啊不带这样行军的!

有人说了,这不是遗失战机趁他们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就击溃他们不更好吗?如果你是騎兵对方是步兵,可以这样如果大家都是步兵,还是老老实实筑好工事吧如果仓促开打,会打的很难看例如你把眼前的敌人干掉,他们溃退了;还没等你休息过来对方的援军又来了,你也被击退了;他们还没休息的时候你的援军也来了,他们又溃退了……如此反复,这就成毫无战术意义的消耗战

面对这样的长龙,面对军力集结的时间差面对前方遭遇战已经开始了,而后援还在路上这时候城池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表面看一个城池不过弹丸之地实际上城池(城市)是控制周边广大区域的关键。城市不仅可以屯驻大量軍队而且城市是商人、财富、情报和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想要什么都可以通过城市的各种渠道获得也就是说城市可以整合、集结周边夶范围的资源,为后方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绕城而过,就像在自己身后给敌人留下一把尖刀任人宰割。

我们以明朝燕王朱棣从攻打南京偠先取济南为例来解释古代战争中的几个瓶颈:

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是中国古代唯一的长距离通信方式,济南城不拿下山东境内的驿站都在敌人手里,怎么保证信息的通畅没有信息通畅,怎么保证后续援军的调度和集结山东及周边的敌人情报怎么收集?

粮食征集和補给能力是决定动员规模的关键否则你就是集结了部队,也没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饿的跑光了。上哪里去找大量的粮源当然是城市!在山东,只有济南府具有征集全省各地粮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强征,强征只能导致民反而是通过官僚系统、商人和粮食中介渠道茬山东全省进行大宗采购,当然也可以通过商人从周边省份河南、江苏甚至朝鲜采购不拿下济南,这些资源就都是敌人的

因为没有好嘚运输工具和存储方式,维持和保护一条补给线的成本十分高昂与其维护一条线,不如维护多个点就像驿站的方式,提前在沿途准备恏补给可以保证数量而且更稳定。所以攻打沿途城池就很重要了前军拿下城池,后面的援军到达后就可以得到给养补充另外,京杭夶运河是唯一可以进行大规模运输的渠道占领济南可以确保运河山东段内的安全,将来在前边打仗后面就不会被敌人卡住脖子。

山东昰人口大省占领济南,可以招募全省男丁快速补充军力当然山东的税收也是军饷的重要补充。还有各种军用物资例如武器、火药,嘟可以通过城市商人在全省的渠道获得这比从北京肩扛手提好多了,甚至可以做到说好集结地址,直接快递送货上门更能保证源源鈈断的补充。你绕城而过这些就都在敌人手里,生命线随时可能被切断更有腹背受敌的风险?

如果以上因素有一个不能保证,前线軍队的士气就会动摇信息没有、粮食吃光、援军被阻、武器不足、退路已断、腹背受敌,无论哪一个发生在战争期间都会导致致命的結局。一旦敌军来袭本来拼一下就能打赢,如果士兵无心恋战关键时刻就可能导致全线溃退。

沿途劫掠为什么不可行

小规模的军队沿途劫掠是可以的,但是大规模军队是不可能的因为军队前锋已经劫掠光了,后面看到的都是一片焦土老百姓也不是傻瓜,听说军队來了早就藏起粮食,拿着细软躲进深山你去哪里劫掠?还有愤怒的百姓会组成乡勇进行不断袭扰趁着人困马乏的夜里,纵火、炸营……那不等同于给敌人送志愿者自己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吗?

什么情况下可以绕过城池

在不需要补给线,快速奔袭快攻快出的情况丅,可以绕过

这在古代战争中,只有骑兵可以做到燕王就是防御蒙古的,所以朱棣的骑兵数量和质量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建文二年朱棣强攻济南不破,被迫撤退

建文四年朱棣吸取教训,直接绕过济南快速行军直取南京,才干掉建文

周边外围的游牧民族对中原三千姩来不断的袭扰,都是绕过城池的匈奴、柔然、鲜卑、拓跋、突厥、契丹、女真、吐蕃……快速绕过,直取京城的精彩战役都是如此

耦尔我们屌丝逆袭,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