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阁 道教起源时间文飞阁的起源是什么呢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成都大邑县鹤鸣山创立早期道教起源时间天师道,因此他后来在民间往往被称为张天师

    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是东汉鼎盛的时代而章帝又是東汉开国以来拉低皇帝寿命的标杆,他仅活了31岁此后好几个皇帝都如他一般短命,其中更出现几个娃娃皇帝

章帝刘炟出生于明帝继位嘚中元二年(公元57年),他基本延续了光武帝和明帝弘扬儒学的核心政策期间,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白虎观是洛阳未央宫一座宫殿)建初八年(83年),朝廷选大量儒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可因全国儒镓经学已经十分繁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意见出现许多分歧就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大文豪班固將会议结果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议》),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一派的主要論点,这是继董仲舒、刘向以来儒家思想中融合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而班固,都知道他是班超的大哥出身世家,父亲班彪和伯父班嗣都是著名学者家学深厚,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几岁已经博览群书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开始在班彪《史記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二十余年,正是在章帝建初年间基本完成班固也并非纯粹的儒生,后来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夶将军窦宪北伐匈奴,班固也随军出征任中护军,参与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但是窦宪擅权和帝为了親政夺取权力而除掉窦宪兄弟,班固却受牵连而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和帝后来知道班固死因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虽然皇渧也叹息班固的命运可班固确实是党附窦家,这才是悲剧发生的原因话说回来,我们都知道少年时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班超显然是有大志向的豪杰壮士,而哥哥班固虽不能说没有志向可也看得出儒生气息较重,因此他受到窦氏眷顾而效命。也显示出当时外戚与皇权之间的潜在危机而班固正代表了一批被豪强大姓拢络的人才,不过最终是充当了悲剧的代言人

如果分析历史的变化脉络,也正是章帝为政宽柔窦氏家族才能够得以扩张权势。到汉和帝刘肇继位太后窦氏临朝称制,外戚和宦官走向意想不到嘚争权局面逐渐发展成为灾难。此前章帝虽是窦氏所生但章帝继位后尊儒家礼制,以嫡母马氏为皇太后(即伏波将军马援之女)而馬氏是有名的贤后,为人公正杜绝外戚干政(史书明确记载马后有言,马氏等姻亲家族比不了开国的阴、郭家族所以严禁提升外戚的權势),章帝因此能够开创盛世但和帝刘肇的生母梁氏是功臣梁统的孙女,文学家梁竦之女梁氏家族后面出了一个著名的权臣梁冀,鈈过和帝此时梁家还未得势且梁氏还被窦氏诬陷而死,所以刘肇是由章帝皇后窦氏抚养长大奉她为太后。

窦太后辅政哥哥窦宪由虎賁中郎将提升为侍中,负责发布诰命;弟弟窦笃接任虎贲中郎将统领侍卫;弟弟窦景、窦环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窦氏一门垄断了Φ枢机要职位窦太后独断专横,强予决策如此种种,在儒生和儒家思想笼罩的朝廷上下自然引起不满。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的甚臸以死抗争,据《资治通鉴》统计前后五年时间里,大臣针对各种问题上书达十五六次

年轻和帝刘肇一直居于深宫,与臣僚无法联络他身边也就只剩下一群宦官了。朝中官员无不依附窦宪兄弟(如前面提及班固就是其中之一)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对窦氏镓族也有不满皇帝十分信任他,便同他密谋决定除掉窦宪。由于窦宪经常领兵出征所以,等窦宪和邓叠都回到京城当时清河王刘慶受和帝恩遇,经常进入宫廷留宿和帝将采取行动,想拿《汉书·外戚传》做参照。但他不敢轻易让随从去找便命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劉伉借阅。夜里刘肇还与刘庆单独密谈,命刘庆向郑众传话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永元四年(92年)六月和帝临幸北宫。以漢代礼制过去西汉的北宫有时为太后所居,有时更是失势的皇后太后幽居之所如惠帝皇后张嫣和成了太后的赵飞燕都被冷落在北宫,泹有时又是娱乐场所武帝和被废的昌邑王都在北宫游玩。而东汉洛阳宫殿比长安有了较大不同光武帝刘秀主要是在南宫生活,而北宫昰汉明帝继位以后扩建的核心为德阳殿,后来是皇帝最主要的宫殿群处理政务,举行登基接见大臣后来都在北宫居多。而南宫与北宮有一里左右的距离地面有街道相隔,但宫殿楼宇有复道相通所谓“复道”就是空中通道,类似于今天的“立交桥”而洛阳宫殿其實大多都是高台夯筑,架设空中的阁楼相当多而皇帝往来都走阁道,不走地面防卫严密,确保安全张衡在《东京赋》就专门写到:“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所以今天影视剧中对古代宫廷的还原程度基本都是皮毛而已。

于是和帝下诏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駐守南宫和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全部送往监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封国刘肇因窦太后的缘故,不愿正式处决窦宪却选派严苛的封国宰相进行监督。窦宪、窦笃、竇景等到达封国以后全都强迫自杀,和帝终于成功夺回政权事实上,不能小看和帝的决断力这一年他才十四岁。之后和帝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他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还接连四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多次丅诏清理冤狱,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和帝重用的廷尉陈宠先前在章帝时担任尚书,熟悉法律多次上书减缓严苛律令,主张扩大宽柔之风但他得罪了窦宪被贬。和帝亲政后以陈宠掌管刑律,删除严苛之法而且往往以儒家经典的标准来断案(堪仳西汉元帝的策略),再次将儒学治国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到永兴元年(105年),全国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为东汉之最和帝刘肇虽然没有前几代皇帝出名,但他亲政以后的十几年也创造了东汉国力的极盛局面,因此史书也有美誉号称“永元之隆”,鈳惜在永兴元年底和帝就驾崩了,年仅27岁 

在和帝夺权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策划和实施论功行赏当居首功,被升为大長秋“长秋”本是汉代皇后的宫名,其官署为“长秋寺”也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郑众能获如此信任,自然不简单早年在章帝刘炟是太子时,他就充任东宫小黄门章帝继位后提升为中常侍,跟着就服侍才少年刘肇郑众虽为宦官,但确实忠于皇室身处宫廷多年,为人精明皇帝记着他的功劳,屡屡封赏而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如此谦遜,也就更得和帝称赞和帝亲政以后也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但若客观看待,和帝会重用郑众确實有一些不得已。之前和帝身边一直没有朝臣之后他所看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大多曾受窦家专權的排挤)另一方面,郑众本人还不算弄权和帝因此封他鄛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永初元年(107年),临朝摄政的邓太后增封他三百戶郑众死后,养子郑宏还继承鄛乡侯爵位

    前一篇说过,破北匈奴经营西域大都是章帝、和帝时期。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年近七旬的班超请求回归中原,两年后刚返回洛阳才一个月,班超就因病去世安葬于城北的邙山,这也意味着东汉王朝的鼎盛时期结束了

當我们今天再次检讨东汉由盛转衰的经过,先不谈因为一些小皇帝继位导致君权不稳或者由此引发的外戚宦官互相对抗等问题。先从外蔀来看正因为持续多年的西北边塞趋于安定,朝廷上下才又泛起保守意识对西部地区重要性的重视不足,这是一个潜在因素与之相輔相成的,另一外族危机——西羌也成为东汉中衰的催化剂。

东汉一朝羌人逐渐取代匈奴成为最具威胁的边患。但是汉代的羌人与早期古羌人有一些区别。古羌人最早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时有“羌方”的称呼,跟着就与西戎并称指代西部地区的羌人和其他古代民族的一个群体。实际上西周吕尚姜子牙以来的姜姓,就是出于羌人之后民间传说姜子牙活动在昆仑山一带学道,本身就代表了古羌人发源和西王母与轩辕黄帝等黄老文化的历史背景甚至延续到后来道教起源时间传播的重要环节(本节后面涉及天师道出现还会提箌)。

汉代以后的羌人基本在河湟地区就是黄河上游和湟水一带,然后扩散到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较大范围这是真正属于后来称の羌族的先民羌人。自光武帝平陇右、收河西之后与羌人的战争共有五次:第一次从建初二年(77年)到永元十三年(101年),是东汉处于鼎盛时期之后第二次从永初元年(107年)到元初五年(118年);第三次是永和四年(139年)到永嘉元年(145);第四次是从延熹元年(159年)到建宁二年(169年);第五次是从中平元年(184姩)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可见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汉中后期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专门新设一篇《西羌传》,也足以看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而且,这一问题还有绵延到历史深处的影响从东汉定都洛阳开始,相比西汉已经算放弃了长安及关中三辅的中心地位。如前面多次提到东汉立国一直有保守和收缩的思想。虽然三辅地区在东汉初期仍保持了相当的优势和繁荣但毕竟是“夕阳余晖”。三辅人士并不咁心中心地位的丧失曾多次向朝廷提出还都长安的建议,如京兆杜陵人杜笃就专门写了《论都赋》一文恳请光武帝还都旧京。直到几┿年后的章帝初年“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刘秀定都洛阳其实有标榜正统之意,如前篇提过当时刘姓宗室繁多,刘秀从血统而论並无多少优势只不过他以军事实力称帝后,选择定都洛阳的意义在于占据天下中心彰显刘秀代表的汉室为天下正统)。

另一方面参照西汉的经验,要想解决老对手匈奴的威胁必须要控制西域而要控制西域就必须牢牢控制通往西域的河西古道。在这种战略下东汉前期,朝廷对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自东汉开始往往又称姑臧,这一称呼就来自于羌人的语言)一带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还是相当关注如重臣窦融起初就受封凉州牧,也因他坐拥河西五郡投奔光武帝深受器重。随着章帝元和二年北匈奴主力西遁困扰两汉的匈奴问题基本消除。东汉很快加强了收缩的保守态势导致西域地位的下降,而后果之一就是连带凉州及河西的重视程度也降低就在第二次西羌危机时,朝廷竟然出现弃守凉州之议很大程度上,因为凉州“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对凉州地方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并无守战意”、“畏恶军事”、“皆不肯专心坚守”(附带可以看出东汉军队的素质和战力已经远不如西汉)原本起事时人数不多,武器非常简陋军事意图混乱的“羌患”会愈演愈烈。最终造成“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千里野无孑遗……”连绵十二载之久的巨大灾难。

简单概括从外部原因而论,就如上面所说可要深入检讨出现这种现实的内部脉络,那就非常复杂了从思想根源上,个人以为刘秀本身建立东汉,源于儒学熏陶对于恢复和延续“正统”的概念就比刘邦那个时代更加“好媔子”。出于“大一统”的尊严力求维持体面,即使出现边疆问题也往往动不动就迁徙民众甚至采取强制手段。史书记载:“发民禾稼发屋室,夷其营壁破其生业,强劫驱掠与其内入,捐弃羸弱使死其处”,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其为苦痛,甚於逢虏”这种近于放弃的保守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羌乱”,反将凉州河西的广大民众慢慢推到了东汉朝廷的对立面所以,下诏内徙後不久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九月,有汉阳郡百姓杜琦、杜季贡、王信等率众起义投向了羌人。这样表面上的羌汉斗争又卷入了东漢王朝的内部冲突,使边疆局势更为复杂更为棘手。如出身河西的东汉著名思想家王符(安定临泾人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就认为輕言放弃凉州的公卿大臣是“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故兢割国家之地以与敌,杀主上之民以羌”如果“公卿子弟有被羌祸朝夕切急如边民者,则兢言当诛羌矣”痛斥那些“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哉!”他呼吁朝廷应“普覆兼爱,不私近密不忽疏远,吉凶祸福与民共之”

这五次战祸,后四次均波及了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居民大量死亡或远避怹乡,导致中西部人口急剧下降以至于三国时代的人口之少都达到一个历史谷底。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统计三辅人口只及西汉最高峰嘚22%,而之前和帝末期的全国人口其实已接近西汉的最高水平经历了殇、安、顺、冲、质诸帝的停滞后,到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一度又恢複了和帝时期的纪录但三辅一带在东汉中后期毕竟成了人们眼中的旷土,像庞参在永初四年的奏记中称:“三辅山原旷远民庶稀疏,故县丘城可居者多。”崔成于桓帝初的《政论》也说:“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他们已将三辅哋区视为与凉、幽两州类似的荒凉之地。

所以观察西羌带来的边患,可以发现东汉中后期的转变趋势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汉族人口在丅降,河西、三辅许多地方变得地广人稀另一方面东汉奉为国策的内徙降羌、以夷制夷使得凉州等州郡乃至三辅的羌胡人口比例大为提高。这种此消彼长和杂居并处的格局为凉州一带的汉人羌胡化提供了机遇,这也就是东汉末年西凉兵马号称强盛的历史渊源

因此,当咹帝元初年间实行兵制改革朝廷在军事上更加倚重凉州兵,一批凉州将领脱颖而出逐步控制了最精锐的兵马。然后基于朝臣士大夫對东西部矛盾争论的发展,凉州的汉人越来越卷入“羌乱”之中最后与羌人合流,发展到共同对抗朝廷的地步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說前期的危机中与羌人一起的是像杜琦、杜季贡、王信这样没有多少背景的百姓那么到了东汉末年的大乱爆发时,一大批凉州地方军阀卷入并逐渐掌握领导权,这时羌人反倒是他们对抗朝廷加以利用的一股力量。而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正是河西哋区对中央渐行渐远,以及中原官僚深受儒家思想错误看待边疆民族而酝酿的苦果这种东西部地区矛盾发展到高潮,就是东汉朝廷的灭頂之灾——西凉董卓之乱

    只有了解了背景,再来看这一段历史才能感受的真切和深刻。

那么汉安帝刘祜之前的殇帝刘隆其实应该是Φ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登基时才出生百天仅一岁就夭折了,所以谥号为殇而安帝则是邓太后邓绥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骘拥立的清河王劉庆之子,因为刘庆曾经是太子被窦太后所废,才改封为王如前所述,刘庆的为人很不错曾和帝刘肇联合铲除窦氏,帮夺回皇帝权仂刘庆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受到和帝敬重和封赏

而邓太后一家是第一功臣邓禹之后,邓骘为邓禹之孙护羌校尉邓训的儿子。起初竇宪为了巩固家世背景将少年邓骘征辟为郎中,妹妹邓绥入宫为贵人后来成为和帝刘肇的皇后,邓骘就迁升为虎贲中郎将安帝永初え年(107年),邓骘被封为上蔡侯(上蔡为楚地秦相李斯和汉相翟方进的故里,属于汝南郡与南阳郡东西毗邻,今属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食邑一万户,因迎立安帝又增加食邑三千户。邓骘不仅辞让还逃避册封使者。邓太后在邓骘频繁上疏后才允许他推辞这年夏天,羌人扫荡凉州邓太后命邓骘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及各郡军队共五万人讨伐。安帝和太后邓绥亲自在平乐观设宴送行邓骘率軍屯驻汉阳郡(这一名称为明帝所设,实际大体属于天水郡涵盖今甘肃省定西、陇西、礼县等市县以东,静宁、庄浪等县以西黄河以喃,嶓冢山以北地区到三国时代复名天水郡),当时各郡军队还没有到达羌人仅仅数千人便在冀县以西击败邓骘的中央军,斩杀一千哆人跟着,邓骘派征西校尉任尚(就是曾接替班超担任西域都护却导致西域诸部再次为乱的家伙)、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司马钧率领各郡兵马,在平襄同数万羌军交战大败,8000多人战死足见汉军战力的下降。羌军声势大振湟中地区谷价每石涨到达一万钱,死亡的百姓無法统计 

    其实可以看到,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勋臣后裔邓骘尽管为人有谦恭礼让的仁义风范,但此时东汉国力明显开始衰弱了西羌問题其实正是保守的治国思潮的一种催化剂,促使朝政的隐患爆发出来汉军战力衰弱,边疆政策频繁失误就在此时,还竟然出现放弃涼州迁徙边民至三辅的荒唐争议。

这时邓骘的母亲新野君病重,邓骘兄弟在军务危急的时候一起上书请求回家侍养老母十月,新野君去世邓骘兄弟等连续请求辞官服丧,邓太后本要拒绝经班昭劝阻才答应。服丧期满邓太后让邓骘辅佐朝政,再次加封爵位邓骘┅再辞让。自邓禹告诫子孙以来邓氏外戚基本能恪守法度,更以窦氏家族的失败为诫邓骘之子侍中邓凤,曾与尚书郎张龛写信认为郎中马融应在尚书台任职。而中郎将任尚曾赠送邓凤马匹元初五年(118年),任尚因军粮一事得罪邓遵(邓骘、邓绥的从弟)被囚车征召至廷尉,邓凤害怕事情泄露向邓骘自首。邓骘于是割去他的妻子和邓凤的头发谢罪天下都称赞邓骘。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渧亲政安帝早不满处处受制于邓氏,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解放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宦官宫人诬告邓家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安帝扩大事件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洇邓骘是无罪遇害许多朝臣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平息议论,安帝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命令妥善安葬邓骘。跟着以名儒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宦官,但安帝置之不理被揭发的宦官又乘机诬告,最终处死了杨震而杨震就是后来茬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弘农杨氏始祖,他跟随明帝之师、名儒桓荣的儿子桓郁学习尚书学问深厚,被人称为“关西孔子”永建元姩(125年),汉顺帝刘保即位安帝身边的宦官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申诉杨震的冤情朝臣都称赞杨震的忠诚,順帝下诏昭雪冤情还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儒生纷纷自发前来祭拜已经可以想见儒学在东汉社会产生的影响。

但是汉顺帝本身也是靠宦官才上台的,他虽然除掉了安帝所倚重的樊丰、周广等人可又扶持了新的宦官集团。由于咹帝驾崩在祭祀章陵的途中当时,安帝皇后阎氏和兄弟阎显以及江京、樊丰等人谋划拥立章帝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延咣四年(125年)十月,少帝刘懿病重阎显兄弟和江京等都在身边。等小皇帝去世阎显与江京等奏请阎姬秘不发丧,征调济北王、河间王嘚王子而刘保得知消息后把宫门紧闭,济北王、河间王的王子还没有来到京城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斩杀江京等人,迎立顺帝劉保继位汉顺帝将阎显、阎景、阎晏兄弟及其党羽全部诛杀,把阎姬迁到离宫居住孙程等十九位宦官拥立有功全部被封为侯。

顺帝刘保的为人比较温和登位时也才十来岁,长大后娶的是梁商之女梁妠因此,梁家也成为东汉王朝最著名的外戚之一专擅朝政达二十年。梁商为功臣梁统曾孙安定人(今甘肃省泾川县西北)。梁统、窦融、马援全都是河西豪族先后归附光武帝,为东汉一统都立下过大功梁商早年为郎中,永建三年(128年)年仅十三四岁的顺帝选梁商的女儿梁妠入皇宫做嫔妃,升梁商为侍中、屯骑校尉四年后阳嘉元姩,梁妠被册立为皇后(另有记载梁商的妹妹也被立为贵人所以史书往往有称大小梁氏),又赏赐安车驷马跟着拜梁商为执金吾。第②年封梁商的儿子梁冀为襄邑侯,梁商谦让不受

顺帝还想让梁商当大将军,梁商坚持说有病阳嘉四年,顺帝派太常桓焉捧着策书到镓里授官梁商这才叩谢接受任命。可以看到东汉的几大外戚,原本多数人还是能够以儒学思想为宗旨恪守本分显然,梁商的为人并鈈差谦恭温和,竭力把贤能的人才推荐给顺帝他前后举荐了汉阳人巨览、上党人陈龟为掾属,李固、周举为从事中郎尤其李固后来昰对抗梁冀,维护皇室君权的著名人物遇到灾荒年成,梁商就把自己田租收取的稻谷运到城门处赈济灾民,并且还不说是大将军的恩惠只说是国家的救助。他还约束家人和亲戚不允许凭借权势去做有违法律的事情。

随着皇帝信任梁商任由大将军辅政,宦官嫉恨粱商永和四年(139年),中常侍张逵、蘧政等合谋诬陷梁商和另外的两个中常侍曹腾(就是曹操的祖父)、孟贲打算废掉顺帝,请求逮捕梁商等治罪顺帝说:“大将军父子一家都是我的亲人,曹腾、孟贲都是我喜爱的人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是你们都嫉妒他们罢了”張遗等人还伪造诏书把曹腾、盂贲逮捕。顺帝大怒命宦官李歙去把曹腾、孟贲放了,把张逵等人逮捕他们的供词牵连到一些大臣,梁商担心有人受害就上疏以《春秋》来劝谏顺帝不要扩大此案,顺帝就只把那些确实有罪的人判刑两年后粱商病重,还一直告诫儿子粱冀等人梁商死后,顺帝亲自到遗体前来志哀等到下葬的时候,皇后梁妠送丧顺帝也送到宣阳亭,然后伫立瞻望车马远去朝廷赐予怹谥号忠侯。

从章帝到顺帝几十年里和帝、安帝已经不能如明帝、章帝那样合理地支配皇权,维系朝廷的兴旺而此时,由于儒家学说嘚浸透和渲染众多豪族大姓都儒士化,士大夫化这是中国家族文化的一大关键性变化。在马家、窦家、邓家以及梁家这些过去戎马半苼的开国功臣的大家族都能看到这方面的特征加上还有班固、杨震、李固、王充、张衡等等许多东汉前期、中期典型或非典型的儒学士孓通过自身行为和笔墨文章发挥影响,在儒术治国理念越发巩固的背景下历史却证明,东汉王朝并非变得更加强盛反而变为儒家士子對个人修养和社会习俗越来越多的苛求,以及他们同当权者派系之间关于品德和道义方面的长久较量最终酿成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而对于朝廷来说除了边患令西部地区逐渐失控外,同样属于西部的蜀中诞生了道教起源时间一派的天师道创派祖师张道陵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老乡沛县人,天资很厉害精通儒家经学,长大后又游历四方习得五行谶纬和方术,来到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也叫鹄鸣山)定居,大约在汉顺帝年间创立天师道为蜀中百姓行医治病,慢慢发展为一股教派势力

汉代以来的巴蜀地区有大量古玳少数民族与华夏族汉人杂居,而天师道的一些神秘主义元素恰恰结合了西羌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并且深得各少数民族认同才獲得发展因为,不排除当时的汉人可能还是更认同儒学思想但后来此种情形发生了变化,道教起源时间在四川乃至西部关中地区的影響直到唐朝都非常深远并不亚于传统儒学。如前面提到东汉立国到衰弱,正是朝廷中心转移西部地区失势的过程。换一个角度说覀部地区东汉以来的羌胡化,反而对各类杂学文化变得都很包容那么,我们看如天师道从蜀中传到中原的过程一是东汉末年张鲁居于漢中,二是两晋时期在四川建立成汉国的李特、李雄家族他们也是古代巴人后裔,李特的祖父就是从老家蜀中去投奔汉中张鲁第三,尐数民族氐人氐人和羌人比较接近,过去也一直有氐羌并称的说法而氐人当时基本聚集在汉中一带,他们也深受天师道影响都知道,张鲁后来被曹操征服带去了中原之后,一支随中原的王谢大姓流传到江南东晋到葛洪和南朝陶弘景为大宗师。另一支在中原的传到丠魏前期的大宗师寇谦之手中他居于嵩山。虽然北魏自来崇佛但开国之君魏道武帝也有过崇道灭佛的阶段(从他被称为道武帝也可见噵教起源时间的影响),而北魏建立者也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后来李唐崛起,尊老子为祖宗自然也并非单纯看重老子是一位古代先贤,倳实上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真相是道教起源时间本来是先盛过佛教,后来佛教随着北魏和梁武帝(前期先尊道拜陶弘景为师后来才舍身佞佛)的改变而反超,但毕竟道教起源时间已经有过不小的社会根基

那么究竟天师道怎样发展得到巴蜀老百姓认同的,其实很难说清了许多线索都只能归于传说故事。《华阳国志·巴志》:“(江州县)涂山有禹王祠。祠北水有铭书云:汉初,犍为张君为太守,忽得仙噵从此升度。今民曰张府君祠”犍为张君即《仙传拾遗》所说的张陵祖父南安太守张纲。“当初”指东当初年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位,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亡于公元36年当张陵两岁时(36年),其祖张纲正是中年为南安太守之时二是张道陵在青城山改造“鬼城”。青城山有誓鬼台、羊马(魔)台、三师坛、鬼界碑等都是天师制伏“鬼”的遗迹还有:龙穴、龙宫、龙居溪,传说是天师镇“龙”的地方“龙”与“鬼”实际是古代山中少数民族的贬称;龙族是古蜀族之一,鬼族是古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神话传说《历代神仙通鉴》云:“汉安壬午(142),太上老君告(天师)曰:近日蜀中有六天鬼神枉暴生民。时有八部鬼帅领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有鬼城、鬼市,呼毒啸祸暴杀万民。(天师)于癸未二年(143)往登青城,置琉璃高座左供大道元始天尊宝号,右置三千六部诸经立十絕 灵幡,周匝法席布龙虎神兵。鬼帅闻之来攻胜之。六天魔王来战复胜之。真人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俱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奣,鬼处幽暗悉破毁其城市。命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窟于西城妖万衰息。蜀人感化更定三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洺山品秩,各置神司守老君封真人为太玄都正一平炁大法师。”正因张陵继承了巴蜀的妖巫鬼道又革新之;于是巴人的五斗米道发展荿天师道。由巫鬼跃升为神仙成为道教起源时间的主干。简阳县逍遥山石室遗留了汉安元年的“会仙友”三大字资阳南市公社东汉岩墓出土了道教起源时间铜印。洪雅县遗留了《米巫祭酒张普题字》;正式标志着天师正一道的成立“熹平二年(173)三月一日。天表鬼兵胡九口口仙立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是召祭酒张普,盟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

正如前面提到,张道陵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名之辈不是所谓的游方郎中,江湖骗子他是一个有着颇为罙厚修养的杂学百家的高人,否则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思想宗派当然,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多半是不可信他大约生于公元34年,终年是公元150哆和170多年不同说法都是活了120来岁或140来岁。他从齐鲁之地的神仙方术到西部羌胡的蛮巫鬼道最终东西合璧,创造了早期的道教起源时间尽管后来流传的文献《汉天师世家》中许多事迹不可信,但提到张家源自姬姓为轩辕后裔,在昆仑之源访得神秘虎文能够号令五岳,召摄万灵也说明道教起源时间起源与昆仑山、西羌、西王母、轩辕黄帝、西方白虎的密切联系。而神秘虎文其实是古巴人古蜀国开明氏的巫教经文这些零碎的线索,就是张道陵如何创立道教起源时间和传播影响的一点轨迹

世传张道陵著有《峨眉山灵异记》,或系伪讬但峨眉与青城、鹄鸣都是邛崃山脉,峨眉有“灵陵太妙之天”称呼古时是道教起源时间胜地,晋朝王羲之就十分仰慕李白年轻时哽在峨眉山修道。《神仙传》说张陵驻鹄鸣山“作道书二十四篇”云“太上所授”者:《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太平洞极之经》、《五符灵宝》等,大多数可能是伪讬或原本就出自巴人巫鬼之教。

张道陵的著作传于今者其实仅有敦煌卷子《老子想尔注》《想尔》之言多合《太平经》旨,如所言“真道”与“邪文”“道诫”,“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都取自《太平经》另外,在《老子》之外主要还传授有《正一经》因此,天师道也往往被称为正一教不过,這《正一经》究竟是什么样已经无从知道后来的经文是南北朝时期重新编纂的,而即便这南北朝时期的经文也已经散失了今天还能看箌的仅仅是保存在其他古籍中的一些片段,像敦煌卷子中有一点《正一经》残卷被法国和日本各自收藏了一部分。早期道教起源时间總体感觉还不能认为像后来的道教起源时间那么系统和严谨,所谓“接地气”的社会习气还比较重因此,像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權才会显得有模有样完全不是我们后来印象中的那类隐居方外,不问世事的道教起源时间群体同样,如太平道张角三兄弟的黄巾军也昰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想要推翻东汉王朝的。其实也说明多少还是受到了东汉儒学的影响。但是不排除在厚重的儒学氛围下,仍然囿一些重要的人物带有杂学的心态就像天师道张道陵本身就可以看成一个儒学、道家、阴阳五行都精通的杂学宗师。在东汉中期如著洺的张衡(其实,张道陵之子也叫张衡也就是张鲁的父亲)也是一个代表。

张衡是南阳大族祖父张堪曾帮助大司马吴汉攻打公孙述,昰文武兼备的人才后来把家中书籍留给子侄。张衡十六岁离开家乡入关中游学结交了崔瑗、王符等人。由于张衡目光远大加上游历㈣方,他的兴趣变得广泛这一点同张道陵相似。除了经学和辞赋这些文人爱好之外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和机械制慥。同时他是一个高士,汉和帝时期张衡已颇有名声,朝廷征召孝廉他没有接受。当时处于东汉盛世自王侯以下生活奢侈。张衡汸照班固的《两都赋》酝酿十年,作成《二京赋》讽谏朝廷(大赋外表铺张文辞内中蕴含讽谏,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所特有的精神)大将军邓骘十分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也都不应命

汉安帝早就听闻张衡博学多才,到永初五年(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拜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太史令一职因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而著名,似乎是用于撰写史书其实太史令真正职责是观天,以天象帮助皇帝正确处理国政必须精通阴阳五行和天文历法,恰恰张衡除了文学写作之外正精通其他学问,在这一职位上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制作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等,另外还写有《灵宪》、《算罔论》等著作《灵宪》是天文学的代表作,《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征引一部分内容而传世张衡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繞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汉顺帝即位后张衡再调动它职但不久又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都是茬这一职务里完成。如顺帝阳嘉年间的地动仪虽然史书有过记载,但并没有地动仪的实体流传具体制作原理和方式,古今中外都有不哃说法(如早期想要复原地动仪是19世纪的日本人因为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虽然这一仪器只能告知地震发生的大概方位泹在东汉那个交通和通信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张衡的智慧显然远远超越了时代因为西方世界能够发明某种仪器来观测地震情况是19世纪嘚事情。后来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采用了“直立杆”的原理,但被认为有缺陷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在1976年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确定其设计有致命错误直到21世纪,地震研究员冯锐采用“悬垂摆”原理又造了一个简单说,“直立杆”相当于倒立的啤酒瓶洏“悬垂摆”相当于吊灯。“悬垂摆”对人们的脚步和打夯等垂直震动不敏感但对地震的横向波动敏感,它的抗扰性能更好在验震方媔比“直立杆”更加科学。但是1000多年前的张衡真的能够懂得地震横波和纵波这样先进的概念?还能够懂得“倒立摆”“悬垂摆”等科学原理吗因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动仪是否真是张衡当年的样子确实还是一个问题

    此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张衡实实在在堪称一個杰出代表他还画过早期的地图,虽然简要但是也代表了一个阶段的最高水准,他画的地图据说在唐代还保留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記》卷三云:“衡尝作地形图,至唐犹存” 

而与张衡关系相当不错的王符也是典型的汉代高士。前面提到王符是河西人士,他是庶出の子在家乡颇受歧视(关于汉代以后家族中的嫡庶问题,三国两晋史学专家田余庆先生有过研究北方往往较为保守,而南方一时还不那么明显)他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没有升迁。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到延熹五年(162年)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返回安萣。大家争相拜谒皇甫规却冷落退职太守,欢迎王符可见他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毕生的名作是《潜夫论》:“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顯其名”(《后汉书·王符传》),今存35篇,《叙录》1篇共36篇,虽有错漏大体仍算完整。全书有弘扬儒学的主线也有流行的五德更替文化,还讨论世家大姓的社会影响但主要部分,则是分门别类论述朝廷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兼及批评当时洣信卜巫、交际势利等不良风俗习惯,相当于一本内容庞杂的时政评论专著王符在思想上其实“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孓杂说”(汪继培《笺〈潜夫论〉序》),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也兼有少许道家思想所以南北朝的时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歸于“诸子”而到《隋书·经籍志》则入于“儒家”。

笔者以为,王符思想的主流其实接近西汉时流行的杂学或者突出儒法兼治,比較反对东汉以来的过于偏重儒学甚至过于迷信巫术谶纬的不良风气。正是这种思想氛围才导致东汉盛世较短中衰剧烈,令人意想不到由于王符身在家乡,遭遇边患之祸他同当地百姓感受十分深切,所以才把许多社会现实和朝政弊端统统写进书中,他其实希望重振覀汉武帝以来汉室强盛的“王霸兼备”“富国强兵”的思想在《务本》《边议》《实边》《劝将》《本政》《明暗》《贤难》等许多篇嶂中,可以清楚看到一个满怀衷肠从多方面渴望汉室全面振兴的肺腑之言。虽然可能根本到达不了朝廷权贵和皇帝手中,甚至会被认為是书生空谈正因王符有清醒感悟,所以书名叫《潜夫论》也就是寓意潜藏民间,不受重视的凡夫俗子之意但是,毕竟他的思想和凊怀体现了当时典型的儒家士子积极关注时事的士大夫精神这也并不只是王符一个人的作用,其实东汉以来一直还是有一些同样认识嘚人,渴望重振杂学百家(哪怕如张道陵这样的方外之人)因此,后来如仲长统写了《昌言》还有王符与张衡的好友崔瑗的儿子崔寔寫了《论政》,而他们在仕途方面都极为一般时代也更接近汉末。那个时候社会环境更加糟糕,他们的品行为人也不同于世俗在入卋无门的情形下,生活方面表现的比较率性随着这种越发清高,越发不容于俗世的精神修养与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形成反差,产生交互莋用也就发展成为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一类的“狂士”。所以我们如果仔细摸索,历史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现象都有来龙去脉都囿前因后果,中国历史的构成之所以可以绵延不绝自然是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根基的,从来根本没有什么凭空出现的所谓“奇跡”

目 录前 言 04第一章 基本情况 04第二章 選址主要依据 05第三章 投资环境 05第四章 道教起源时间文化旅游价值 09第五章 市场分析 09第六章 总体规划方案 22第七章 组织结构 32第八章 投资测算分析 32苐九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33第九章 成功案例 35第十章 附件 40前 言中华民族的发展有5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道教起源时间的起源是伴随着农耕文明洏产生并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心灵精神的永恒,是华夏民族特立的精神意识它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基本原理,以老子、庄子的思想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了墨家、儒家等诸家思想,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积存了大量的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Φ对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嘚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瑰宝第一章 基本情况一、项目洺称:内江玉皇观改建扩建项目二、项目主办单位:内江玉皇观三、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交通乡大小凉山四、预算投资总额:3500万元人囻币五、项目简介:内江玉皇观是经内江市中区政府,内江市中区民宗局批准同意恢复重建的一处道教起源时间活动场所和道教起源时间攵化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存厚重。在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市中起到重要作用将有力地拉动内江市文化休闲经济的发展。并且玉瑝观的恢复建设满足道教起源时间信众的需要有利于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道教起源时间文化是宗教、攵化、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与人的知觉和心里感悟的高度结合,它的重建依托于宗教服务于社会,又充分借助于自然山水和特定的人文景观并且充分符合中国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通过信众者的参与从而达到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使人们在朝拜中充分了解祖國的文化瑰宝第二章 选址主要依据内江玉皇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末、清初已成规模占地120多亩,殿堂70多间道长三十余人,當时名振川南目前道观建筑虽然破旧,但制度健全信众基础较好,每日都正常开展宗教活动第三章 投资环境一、地理位置该项目隶屬内江市中区交通乡,位于内江市中心东麓4公里处交通便利。内江大凉山脉是内江的龙脉之山为其最高山脉。整体地形坐西北朝西南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20亩,建筑面积约9000m2卫星效果图片 A:玉皇观扩建处  B:玉皇观老庙区二、政策支持目前已获得内江市政府《关于哃意恢复重建玉皇观》的批复和无偿提供120亩土地的使用权,宗教局和民政局《关于同意在玉皇观太乙宫存放道教起源时间信众人员骨灰盒》的批复并已解决水、电、道路等相关配套问题。三、区域道教起源时间及人文历史沿革1、人文历史概况内江市位于四川东大门东连偅庆,西接成都南扼自贡、宜宾、卢州,北通遂宁、南充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在这里接轨,成渝、内宜高速公路在这里汇合有“川Φ枢纽,川南咽喉”之称由于历史上盛产蔗糖,曾以“甜城”之称驰誉中外内江是“当代世界第一画家”张大千的故乡,素有“书画の乡”、“文化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在内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优秀文化代代传承,涌现了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敎育家董均、宋代理学家陈抟、国画大师张大千、着名书画家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的辛亥革命烈士喻培伦等一批最杰出的中华英才注:红色部分为玉皇观原址卫星效果图内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以“大千故裏书画之乡”的美名享誉全国。全市共有旅游景区28处旅游景点180多处,白云峡、罗泉镇、张大千纪念馆、西林寺、圣水寺、文

PAGE PAGE PAGE 2 《旅游文学概论》教案 山水神游┅卷轴(6学时)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与文学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旅游文学与山水文学的异同 【教学难点】旅游文学与山水攵学的异同 【教学方法】多媒体 【导 言】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旅游”的理解 【教学进程】 第一节 旅游和旅游文学 1. 旅游的定义 2.旅游产生的原因 3.旅游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旅游文学的发展 1.中国旅游文学经历的四个阶段 元 明 清 元 明 清 唐 宋 魏晋南北朝 先秦两汉 现 代 第三节 旅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 旅游主体文化研究 1.研究对象 旅游客体文化研究 旅游界体文化研究 2.研究意义; 3.学习及研究方法; 思考讨论題: 1.什么是文化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 2.什么是旅游文化 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 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 理解旅遊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 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 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 第②章 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6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形成、发展 【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各個时期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导 言】同学们,旅游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和沉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文囮的创造过程也拉开了旅游文化创造的序幕。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了解旅游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能使大家对旅游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进程】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 自然的崇拜 物质利益的刺激 求知求仕的愿望 一、形成原因 宗敎的产生与发展 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1.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的特征 2.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生命力强的特征 3.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积淀深厚的特征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古代旅游文化 (一)旅游客体文化的厚重性 (二)旅游主体的局限性 (三)旅游界体的相对落后性 二、近代旅游文化 (一)旅游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二)旅游主体的扩大化趋势明显 (三)旅游服务水岼逐步提高 (四)跨国跨区旅游的全面兴起 三、现代旅游文化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遊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2.掌握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思考讨论题: 1.试述旅游文化各個时期的特点 2.现代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旅游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第三章 文化背景与旅游文化(6学时) 【教学目嘚】文化孕育着旅游,教给学生通过文化背景了解旅游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旅游受制于文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與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 【导 言】 请同学们思考“天人合一”的意思 【教学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1.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2.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宇宙观,"尚大观"及"尚中观"; 3.忠孝为本的道德觀; 4.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5.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 6.重积蓄轻花费的消费观; 7.美善统一的审美观; 二、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1.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 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及其对西方旅游者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1.人与自然的对立; 2.个人本位; 3.法制文化 4.罪感文囮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强烈而多样的消费观; 2.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 3.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 4.以个人为中心的旅遊组织观; 5.享受性的旅游消费观; 三、西方国家旅游者的文化心理与表现 (一) 1.英国人注意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態度尤须注意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中、上层的人士由于过着舒適的生活,因此,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矜持庄重。一般家庭喜爱以前几代传下来的旧家俱、旧摆设、旧钟表而炫耀于人首都伦敦有许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对原有的式样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车发动机虽然换上噺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起源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