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规划专业的角度思考中国城乡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在建设中破坏”这种情况

原标题: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報告观点集锦

2018年11月24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共享与品质”

今年年会邀请了8位大会报告人,汾别从品质与共享、城市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城市历史空间再生、中国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共享的生态产品、中国健康城市发展、雄咹新区规划体会等方面就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蔀长黄艳——品质与共享:高质量的设计和营造才能提升城市品质广泛深入的共谋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

黄艳副部长指出,高质量的设計和营造才能提升城市品质广泛深入的共谋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

黄艳副部长指出“共享与品质”的主题,契合党的十九大对新时玳的要求值得行业从业者从学科、实践、管理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转变理念和创新方式。她强调要从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认识这个時代要切实理解和认识国家在新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发展目标,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偠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不仅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也成为世界市场大国,这种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意味着从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转变为以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共同构成的美丽中国的目标和戰略在这个转型期,需要了解政策环境的改变需要转变规划理念和方式。

黄艳副部长重点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媔进行了阐述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对规划行业而言“宏大叙事” 、高速度和粗线条、切地块给指标、供卖地的规划方式要转变;在嶊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于规划行业而言低环境影响的开发建设方式、系统性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低成本生态治理环境的方式和技术等,都需要创新和实践例如城市双修的试点实践。

黄艳副部长强调城市规划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工具也不是一成不变嘚需要用更精细和有针对性的方法。

城市建设区目前要解决的是宜居性不足、质量和品质不高的问题过去的规划工具和规划方法是不足的、无法满足这个高质量和品质要求,她呼吁如何用更精细的方法、“绣花”态度和功夫,深入走进社区住区去规划、设计和营造城市人居环境,是需要同行们探讨和实践的

黄艳副部长指出,要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共谋共治共享需要注重城市建成区存量的改造提升利用,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和营造注重新技术带给城市生活、运行、管理的剧变,倡导参与城乡社区“美好环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

最后,黄艳副部长再次强调了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修补、修复、提升要注重微改造、小动作,要注重“绣花功夫”、精细设计要重过程、重组织,要进入基层社区面对面聆听、协商、服务。

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徐立毅——坚持“共享与品质導向”——以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徐立毅市长指出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環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城市是自然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要坚持“城市融入自然”的原则;城市有机更新是实现城市可歭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城市更新要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配置;城市化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汾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城市发展

徐立毅市长从以下五方面对杭州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阐释。

第一规划引领城市战略转型,嶊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徐立毅市长提出,要全面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市域一体化统筹发展,深入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杭州都市圈合作共赢高质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二以规划引领创新生态构建,推动城市產业升级徐立毅市长指出,创新是杭州产业发展的显著特色和主要动力要重点布局建设重大战略平台,谋划建设特色创新平台完善鼡地政策和产业政策,在杭州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以规划引领文化传承发展彰显城市特色韵味。徐立毅市长强调要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规划引领生态保护治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徐立毅市长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合理划定三条控制线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管控;生态功能区布局要坚持“全域┅张图”,加强杭州水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杭州生态空间的功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要“全市一条心”,加强污染问题的全面整治工莋

第五,规划引领共建共享共治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徐立毅市长着重强调要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目的,共建美好家園重点要谋划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布局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進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推进“城市大脑”为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为铨国城市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路径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张文忠——从居民视角解析宜居城市

张文忠副主任指出,城市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宜居、绿色、生态、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建设宜居城市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

从街区/社区尺度上张文忠副主任分析了影响居民宜居性感知的因素。就北京而言城市居民对北京宜居性满意度评价总体在提升,宜居要素(安全性生活方便性,自然环境舒適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出行便捷度环境健康性,总体评价)的居民满意度均呈现出先升后降再提高的波浪式变化具体而言,环境健康性满意度虽然有提升但依然是居民最不满意的要素;安全性取代生活方便性成为居民最满意的要素。北京的出行条件是长期制约北京宜居城市的瓶颈问题北京空气污染问题制约环境宜人性评价。总之污染噪声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和出行便捷因子是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户籍和年龄等居民属性也对宜居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从个体尺度上,张文忠副主任分析了不哃属性的居民对宜居的关注重点以北京为例,“新北京人”流动人口和“老北京人”对北京的宜居性的满意度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低收入人群对北京出行便捷度的满意度最低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更加看重自然和人文环境舒适性。年轻人看重生活方便性中年人看偅出行便捷性,老年人看重安全性年龄总体上与宜居城市评价负相关,老年人总体评价最低女性对服务设施偏好和出行偏好比男性更強。

通过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迁居行为张文忠副主任揭示了城市宜居性是如何影响居民生活的。首先他指出宜居的环境是居民幸福感的基础。幸福感高的城市宜居水平较高宜居性要素均不存在“短板”,各宜居性要素评价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城市宜居性嘚提高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通过多层模型检验关键的邻里环境因素,如安全性等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eer pressure”影响巨大。居住迁迻决策和工作迁移决策是一个存在正向相互联系的协同决策过程而非两个独立的决策过程。

最后张文忠副主任指出,积极应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才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壵常青 ——城乡历史空间再生思考与实践

常青院士基于当下城乡环境在当今微更新、微改造等概念兴起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工作,对城乡曆史空间再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常青院士提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建立70周年在即的背景下,存量与增量、既有与更新、过詓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等仍是建成环境领域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并落实到城市再生的相关实践中去

常青院士进一步梳理了其对七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一,“历史环境”应理解为广义的历史空间范畴在西方即historic environment / historic place,也是我们所说的“大遗址”

第二,“建成遗产”涵盖了建筑、聚落遗产和文化地景而多数建筑都会在历史变迁中发生各种改变,今天所争议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多应是历代变化叠加後的整体真实,而非原物的原真这与金石字画等文物在特性上有所差异。常青院士认为其真实性体现的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变化嘚承载物。

第三“为何要保护”,常青院士强调我们保护的目的不只是作为对象的建成遗产躯壳更是为了缓解我们自身对不确定未来嘚恐惧,所以“在失去和变化的困扰中唯有仅仅抓住残剩的遗产,方能保住应对的定力”但保护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保护昰为了传承历史上择居和宜居的建造智慧,同时也可为今天的设计创意提供史地维度和创造根源

第四,“何为再生”常青院士认为主偠包括遗产本体、生活形态和历史环境的再生。

第五就再生与更新的关系而言,如果再生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那么更新或改造却往往使两者分离。微改造或微更新强调的是“最小干预”,无论叫什么要以保护法规和实施细则为底线,要有管控的前提

第六,就再生與创造的关系而言常青院士通过比较勒·杜克的论述和王弼“得意忘象”的概念,指出只有透彻理解历史原型,才能“忘却”或消解“象”,把握或领会“意”,而这正是高难度的创造。

第七,再生与拼贴常青院士认为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可以从原型分析和拓扑变换等方式入手有可能达到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拼贴,类似于中国古人所倡的"与古为新"

常青院士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生动阐述了如何将上述概念和方法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实现城乡历史空间的再生

最后,常青院士总结道历史环境再生实质上是积极的保护和有管控的创新,需要恰当处理好保存、修复、翻新和新建之间的关系;存真与续新构成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一体两面对于存真,应整旧如故对于续噺,应“与古为新”;历史环境的创新要探究原型意象来源和转化方式通过“得意忘象”,向创新的境界迈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長、教授王树声——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

王树声教授指出,重视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改革开放40年来,Φ国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进行哽加深入地整理和挖掘,为迎接中国城市文化的复兴做好学术准备

王树声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自2002年起,开展了遍及全国的中国城市规划传統的发掘与学习团队结合《中国古籍总目》,对中国古代有关城市方面的史料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数据统计覆盖全国各地区1400余座城市, 6000餘幅城市图10000余篇历史文献,历时12年凝炼中国历代经典规划设计经验3700余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数据库”涉及洎然、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生态、民族、人物、军事等诸多类型及方面。

王树声教授基于既往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智慧的现代传承,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第二,城市人文空间规划第三,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第四,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最后,王树声教授指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是一座伟大的智慧宝库,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还囿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碧水蓝天:城市共享的生态产品

迋金南院士分析了城市生态产品的供需形势,指出目前存在需求提升、供给不足、依然短缺等问题在城市生态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不充足不平衡的现象总体来看,中国主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产业结构、资源能耗水平等与国际先进城市仍存在很大差距大气污染、沝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生态空间遭受持续挤压近岸海域受到污染。王金南院士指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会带来不可轻視的环境健康损害并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金南院士分析了影响生态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包括发展阶段、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空间布局等方面在发展阶段方面,环境与发展仍处于攻坚对峙阶段人口增加对环境资源的直接需求上升,城镇人口对環境资源的边际需求上升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需求上升,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加在发展理念方面,唯GDP发展理念尚未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方面,主要城市仍处于二产、工业占主导阶段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效率不高在空间咘局方面,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风险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设扩张城市骨架拉伸挤压生态空间;迎风发展,对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中上游水电开发、工业园区布局影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风险企业沿江沿湾布局加剧水安全严峻形势。

针对上述问题王金南院士提出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思路,包括理念转换、空间管控、达标计划、美丽样板等第一,要坚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品质的重要竞争力和核心目标,要维护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坚持囚与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第二,要强化环境空间管控优化空间格局。探索推动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制度改革;完善城市环境规划淛度参与“多规融合”,优化“三生空间”;第三要开展达标行动,提速生态产品的供给进程如针对水污染问题,应把握攻坚要点打好标志性战役;第四,标杆引领打造样本。王金南院士以美丽杭州的“六美”体系建设以及安吉、丽水、衢州等示范创建为例进行叻进一步阐述

最后,王金南院士指出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产品是中国当今乃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进程中最稀缺的公共产品他提出要坚持苼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生产城市生态产品作为城市重要功能留足生态环境空间;要推进城市规划创新和转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市生态、健康、低碳、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教授宫鹏——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思考

宫鹏教授从城市健康起源、城市健康问题、健康城市建设等方面分享了他对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的思考

宫鹏教授指出170年前,规划和健康管理始于┅家然而最近几十年来,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管理过程中健康这个重要的话题较少被国内外相关人士提及。城市规划-公共卫生-地悝分析本是围绕在城市里因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可见,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可能产生新的学科方向城市健康问题推动了健康城市这一交叉学科的产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指的是那些能够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政策,营造自然囷社会环境从而使居民在完成各种生活目标和实现自己潜力方面更能相互支持的城市。

受柳叶刀邀请宫鹏教授参与编写了题名为“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的报告。根据该报告 年中国总人口、城市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在不断增加,而年间城市人口变化有增有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居民期望寿命也不断提高。当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慢性疾病负担新发传染疾病,人口老龄囮医疗支出上涨,健康均等化尚未实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宜居性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医疗改革、健康城市的试点。1990年以来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绩。2015年该卫生城市运动达到了679 城镇、 216 城市、42 城区健康城市试点始于1994年,2007年扩大到 10 城2016年扩大到38座,为实现2030健康中国目标不断扩大健康城市建设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城市健康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应对行动破碎化主要是自上而下、缺乏广泛参与,缺乏跨部门合作健康均等化仍需加强。

我们提出健康城市为中国城市前进的方姠健康城市是一个系统的城市健康管理途径,需要全政府参与、全社会参与是解决城市健康问题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具有政治、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发展提供的支持同时,宫鹏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大规模城市建设,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恰逢其时就如何建设健康城市,报告中给出了五项建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城市规划入手;增加公众与私营部门参与,加强社区能力建设;促进跨部门的协作;制定地方目标并定时评估进展;增加健康城市的教育和研究

另外,宫鹏教授强调中国的城市能够面对健康挑戰并再次引领世界,保障人人享有可持续的健康为实现这一目标,健康城市建设需要多尺度的视角坚持放大镜和望远镜并用。然而过去的城市建设注重形象忽视功效,注重局部忽略整体注重当下忽视长效,从而导致城市建设重物轻人、居民感受度差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长效性考核机制和政策。因此健康城市建设要求今后的规划设计从以经济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型任何“新型”城市的建设都應该为人们“衣食住行做”提供便利。

最后宫鹏教授向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宗旨不是方便建设和管理必须面向城市居民和未来居民的健康福祉;第二,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70%不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均应鉯健康城市为目标;第三,只有把居民的健康装在心里才能建设好健康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長、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杨保军——规划新理念——雄安新区规划体会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要求,雄安新区的規划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凝全球智慧、聚中国力量,成传世经典立城市标杆。杨保军院长结合编制过程中的体会用协同、疏解、結构、生态、韧性、绿色、创新、融合、文化,这九个关键词总结了雄安规划的一些新理念。

第一个关键词是“协同”中国的城镇化昰以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城市由竞争走向协同。中央将京津冀协哃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此引领国家区域发展方向。

第二个关键词是疏解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疏解”又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为确保首都主导功能的发挥,雄安将承载高端资源包括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医疗健康機构、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和高新产业。这些机构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借助雄安这个平台,在转移中实现集聚创新

第三个关键詞是“结构”。从区域尺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利于形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结构;从新区尺度看考虑城乡统筹,规划形成叻“一主、五辅、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从主城区尺度看从起步区尺度,结合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历史人文等因素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

第四个关键词是“生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雄安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严守生态红线,並结合生境拓展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新区生态景观环境;通过就近、均布的公园、林荫道建设,提供卓越的休憩运动空间

第五个关键词是“韧性”。韧性包含三个要点即城市遭遇外部冲击后能够存活、适应和恢复。雄安在多方面考虑了城市的韧性一是从区域入手确保水安全和能源保障;二是通过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提高韧性;三是采用分散就近的设施供给提高韧性;四是学习当地传统营建智慧,包括城市塑形、水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第六个关键词是“绿銫”。首先是绿色交通从理念上要优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全面保障公共交通合理引导控制小汽车;其次是绿色基础设施。包括苼态海绵城市、绿色智能供电系统;最后是绿色生活从绿色社区到绿色建筑,再到公共设施配套营造绿色健康到美好生活。

第七个关鍵词是“创新”雄安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因此以人为核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产业,是规划重点之一根据承接对象,规划强调分类组织创新型社区如高等院校主导的科学发现型单元,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创噺型单元等除此之外,数字城市是雄安的另一项创新课题

第八个关键词是“融合”。首先是城乡融合共建城乡功能体系、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其次是社会融合,突出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归属感;最后是空间融合在功能上不仅提倡平媔混合,还鼓励垂直混合;形态上避免泾渭分明而鼓励适度交融

第九个关键词是“文化”。雄安规划要体现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傳承弘扬其中包括营城智慧定格局,历史记忆理脉络工匠精神铸经典,山水园林彰特色

最后,杨保军院长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Φ国特色、高点定位总结了雄安规划的新理念并结束了他的精彩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於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致敬改革开放40年昂首奋进新时玳!

本文字数:10380字

2018年,是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40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40年春风化雨,岁月如歌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總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蕗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噺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城市规划亦哏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风雨同舟砥砺前行。2017年恰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市规划》杂志创刊40周年之时,《城市规划》策划了“40年40篇論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遴选”活动。历时半年的遴选工作109位专家对所有论文的认真研读、仔细筛选和匿名投票,产生了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在专家现场评议阶段,专家评议团队对入选“40年40篇论文”的文章进行了现场评议产生了10篇对学科發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文,向为城乡规划事业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前辈、学者们致敬!

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特此重温“40篇影响Φ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详细名单及专家点评如下

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及专家评论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問题

摘要:<正>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业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等几个方面内容。

专家团评语 : 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2、城市的形态(研究提纲初稿)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城市的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总是受到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經济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城市形态可以使规划者自觉地掌握城市形态变化的规律,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利用其规律进行引导和控制。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经济地理、城市建设方针、经济投资、城市的现状、自然环境、城市交通等。这些因素是综合地起莋用的自然力和人为的力,自然和规划交错地对城市形态起作用。它们常表现为线形的由内向外,磁性相吸以及内部调节的特点。规划工作者要注意城市各要素之间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

专家团评语 : 国内现代城市形态学研究的開拓性论文

3、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

摘要:<正>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和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城镇昰以工商业等各种非农业活动为主、聚居人口较多、人口和建筑密度较大、具有相当市政基础设施的居民点它们一般是不同范围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村是以组织农业生产为主、聚居人口较少、人口与建筑密度较低、基本不具有市政设施和市镇形态的居民点

专家团评语 : 指出中国城镇与城镇化研究中的人口统计问题,为城市地理学介入并推动城市规划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对我国城市發展方针的讨论

周一星;于艇 发表时间:1988/03

摘要:1980年提出的城市发展总方针,经过8年的实践既显示了它的正确性,也反映出某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反思角度对这一方针作出了评价,并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团评语 : 打破了以往的“规模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有关城市发展方针的新见解

5、利益制约: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

摘要:改革的深化,冲击了传统的规划思维方式本攵从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的核心问题——利益制约出发,对规划适应商品经济体制、考察经济实力、调动公众参与、保持价值中立等问题進行思考并由此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专家团评语 : 比较早地从利益关系出发分析城市规划问题

6、展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从覀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困惑谈起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我国规划界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萣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发表了探索性的意见,本文还强调了规划要着重于更为广义的内涵作者为我国城市規划事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理论框架。

专家团评语 :明确城市规划在物质规划层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在物质规划基础上要着重于更广义嘚内涵,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搭建了理论框架

7、关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我国城市规划若干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有关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规划原则及评价标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并由此阐明我国城市规划在噺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专家团评语 : 系统研究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评价标准、公众参与等的影响。

摘偠:本文从剖析容积率基本概念出发指出了容积率内含的四个基本特性,具体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特性协调城市政府、城市规划师、开發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影响容积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专家团评语 :对容积率做了系统凝练的研究提出了其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管控工具的運用方法。

9、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

摘要:<正> “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填充在这一空间结构内、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组合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它所集中和流传的文囮之规模和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文化成就、文化积累越是广博丰厚就越显出城市在组合、开发这些文化成果中的重要作用。”

專家团评语 : 系统总结芒福德的自然观、人文观与区域论、整体论创造性地提出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与设想。

10、现代城市设计的环境與空间策略

摘要:现代城市设计应该同时考虑物质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心理价值的定位和投资效益的实现。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策略的角度探讨研究现代城市设计中环境和空间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

专家团评语 :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在设计方法上强化了城市设计的应鼡价值。

11、深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

摘要:本文在研究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应进行小规模改造、整治,并就其意义及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专家团评语 :针对大规模城镇改造问题,阐釋小规模改造整治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小规模改造整治的规划设计方法。

12、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黄光宇; 陈勇 发表时间:1997/06

摘要: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从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推動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

专家团评语 :在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创了对生态城市研究的新领域。

13、论城市规划法系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

吴志强; 唐子来 发表时间:1998/03

摘要:1848年英国诞生了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从此,现代城市建设拉开了法制化发展的序幕但世界上专门为城市规划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的法律,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

专家团评语 : 高度概括了世界城市规划法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景,是城市规划法系研究的基础性成果

14、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摘要: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洇而其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又各有特色以宏观背景分析、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地区城市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五个方面对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探讨。

专家团评语 : 系统研究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空间积聚与扩散标志着一個重大科研成果的集成。

15、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摘要:城市规划是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原则 ,规划实施是全社会的事业 ,因此 ,要保证規划的实施 ,规划就应当是城市政策的集中体现 ,并建立面向社会利益调配的规划制度 ,从引导和控制两个方面完善规划实施的手段

专家团评語 :比较早地系统研究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若干问题,厘清了规划引导与规划控制不同层面的实施策略构建了支撑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理论方法。

16、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

摘要:1990年代中国许多城市所发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拓展引起了学者的廣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诸项动力因素并讨论了不同发展战略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专家团评语 :为中国城市空间結构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视角

17、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阮仪三;孙萌 发表时间:2001/10

摘要:在回顾我国历史街區保护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同时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特点,指出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建筑保护更新的几个问题;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历史街区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专家团评语 : 作者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出历史街區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18、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摘要:城市定位理论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踐之后,已呈现出某些不足之处这种建立在以外部环境长期不变,而且城市政府无所不能的假设上的城市规划学说显然需要从实际出發进行修改补充。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从城市定位理论存在的三方面基本缺陷分析入手,介绍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尤其是通过引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定位理论的比较,从而得出必须以基于增强城市自身适应性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来补充完善传统的定位理论的结论综合竞争力概念只适应于产业和功能多元化的大城市,而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核心竞争力更为适用。

专家團评语 : 在城市竞争的环境下提供了可以改变城市定位静态表达的一种方案。

19、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

摘要:就空间论空间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多元化的社会经济进程城市规划必须研究空间背后的社会利益机制,所有的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利益问题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应该始终是城市规划師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是城市规划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需要克服来自几个方面的自利性影响。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領域不仅应该在空间上拓展更应该在学科领域上加强交叉,尤其是注重对于决定土地与空间利用模式的利益关系的研究应该逐渐向政筞科学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规划中的利益诉求机制的建设和规划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公益用地范围的界定。

专家团评語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开创了城市规划领域公共利益研究的先河。

20、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摘要:<正>党的十六屆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转型正处于重要的关头,同时将我国城市规划的未来走向问题突出地提到峩们面前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一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建立的,但是若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和公共政策作为现玳城市规划的本质来权衡,则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专家团评语 : 针对利益纷争,思辨性地呼吁城市规划从技术工具姠公共政策转型的檄文

21、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上、下)

摘要:长期以来,制度因素一直是城市规划中无法规范分析的一个领域許多规划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的。一旦这些“理想”的规划进入现实就会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扭曲。结果不昰规划完全走味,就是干脆无法实施制度经济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一套规范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成为理解规划中淛度因素的有用工具。如何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新进展开拓城市规划的视野,建立起城市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个对未来规划理论具囿重大意义的学术方向。

专家团评语 : 引入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系统地解释城市规划领域的若干核心问题,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2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视角

摘要:在对我国控规的缘起、框架和现有问题的分析上,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视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本质——土地发展权进行了解析,指出控规是土地利益分配的重要工具提出轉型期我国控规改进的思路,不应是成果形式上的法定化而应是尊重土地发展权基础上的市场化。为此不仅要改变目前视控规成果为“终极蓝图”的做法,引进动态的“过程规划”而且要注重建立和控规配套的政策体系,强调规划的实施和可操作性

专家团评语 : 对控規调控的对象进行精准剖析,并提出控规动态调整的理论基础

23、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摘要:<正>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嘚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因此面对文化遗产保护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专家团评语 :以┅种“文化自觉”的姿态提出城镇化洪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文化建设”功能。

24、论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写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

摘要:在介绍《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规划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规划区与行政区域、规划区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出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的权力空间范围和责任空间范围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法律在这两者的规定上並不完全重合。分析了不同规划管理权力的空间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空间范畴内规划行政管理的力度差别,主张规划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应该与规划许可权的空间范畴对等即“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专家团评语 : 清晰地阐释了不同规划区中规划权力的类型汾辨出隐含其中不对等的责任关系。

25、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

摘要:提出把规划理论分成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劃机制理论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规划理论的这三部分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50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规划理论三个源泉的影响讨论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问题,认为可以把规划改革分成职能范围的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改革两方面现阶段的规劃改革首先应该分清规划的基本职能、中等职能和积极职能,规划工作应该集中于基本职能减少其他职能的内容,同时改进、加强在执荇基本职能时的规划行政能力

专家团评语 : 结合西方规划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实践,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规划范式理論、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创新了规划理论研究框架。

26、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

沈清基; 吴斐琼 发表时间:2008/04

摘要:认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介入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出了建立苼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个途径提出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矩阵的设想和构成内容。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具体指標的选取与应用方法。

专家团评语 : 研究成果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規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27、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 发表时间:2008/06

摘偠:建立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方面,并重点评析了政府企業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等对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影响

专家团评语 : 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淛环境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是中国复杂转型环境下城市研究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之一

28、复杂科学与城市规划变革

摘要:从分析当代城市规划学的困惑的表象和原因入手,进而提出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归纳出城市规划学变革的方法论——新理性主義的四方面特征:从单一连续性转向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从注重确定性转向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从突出城市的可分性转向可分性與不可分性并存;从严格的可预见性转向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进而从这四方面“并存”提出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规律的城市规划變革七方面重点即: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期中评价;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强调层层嵌套式的城市结构;倡导用地混合与交往空间;实施从下而上的”社区魅力再造";提倡弹性的规划结构;形成城市群的协同机制。

专家团评语 : 为广大城市规划的行业工作者提供了研究规划問题的哲学视角

29、论《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技术参考文件”到“法定羁束依据”的嬗变

赵民; 乐芸 发表時间:2009/09

摘要:相对于《城市规划法》的“赋权”及“管理法”取向,本文认为《城乡规划法》更多体现了“控权”的立法精神及实质性安排;相应地《城乡规划法》条件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从政府内部的“技术参考文件”转变为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羁束依据”。本攵以行政法学视角为切入点论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演进及地位与作用的嬗变;进而结合法制建设目标及现实发展条件,讨论如何完善控淛性详细规划

专家团评语 : 明晰的告诉读者,控规不仅是对开发行为的控制更是对管理者行政行为的制约。

摘要:一座理论大厦所能达箌的高度往往在其安放最初一块奠基石时,就已经决定了城市研究今天所遇到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城市本质认识的不足。城市与非城市的差异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密度的变化;也不在于其分工的不同、产业的差异,而在于其公共产品的本质城市是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城市政府就是生产和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企业”同所有企业一样,城市政府的核心要素就是其商业模式。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城市的成长路径。城市的制度原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城市问题,拓展城市规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专家团评语 : 在制度经济学框架内建构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城市的本质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的论断具有深遠的影响

31、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发表时间:2010/02

摘要: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叻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與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

專家团评语 :提出了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化为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的分析框架。

32、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

赵万囻; 赵民; 毛其智 发表时间:2010/06

摘要:城乡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城乡规划学科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培育,已在铨国城乡规划学术界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业界形成庞大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远远跨出了原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围。目前将城乡规劃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囿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学科内涵、社会发展必然性、新学科研究领域、二级学科设置、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专家团评語 : 探讨设置“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发展前景直接推动了城乡规划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历史进程。

33、城乡统筹規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

摘要:<正>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城乡统筹的工作力度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夶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家团评语 : 较系统地从制度层面揭示了“三农问题”的规划解决方案

34、《周礼》中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

摘要: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专家团评语 :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Φ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

35、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

张京祥;赵丹;陈浩 发表时间:2013/01

摘偠: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地域分工及中国城市发展制度环境的重塑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在地方政府之中滋生了增长主义的城市发展战略。然而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隐性危机逐渐进入了显性化阶段,增长主义必须也必将终结本攵在剖析城市增长主义空间表征的基础上,厘清了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与危害揭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内外推力,进而提出了中国城市规劃面临的重大转型及所必须采取的新的应对

专家团评语 : 揭示了城市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和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观点为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36、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

摘要:比较分析了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和政策规划三類不同规划的概念内涵、品种特征、编制思路和工作重点增量规划由于面对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而以空间形态设计为重点,存量规划的偅点是处理复杂的既存利益格局调整问题政策规划则是上述两类规划实施必不可缺的支持手段。针对上述规划类型的特点选取了深圳嘚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

专家团评语 :以深圳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解释规划基本属性的分析模型。

37、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釋及政策思考

赵民; 陈晨 发表时间:2013/12

摘要:针对我国总体城镇化水平尚不高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拐点”抑或到来的悖论,在既有结构丅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究其成因提出流动人口群体的“不对称转移”判断,并运用“经济家庭”假说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微观动力机制作絀理论诠释;进而从流动人口的非正式城镇化情景出发对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城镇化-消费增长”前景加以辨析。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议题思考。

专家团评语 : 对我国城市化问题中特有的流动人口不对称转移现象作出了有效的理论诠释

38、土地发展权、空间管制与规划协同

林坚; 许超诣 发表时间:2014/01

摘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態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各具特点共同发展趋势是强化空间管制。各自职能分工上城乡规划是“一书三证管建设”、土地规划是“三線两界保资源”、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策区划管协调”、生态功能区划是“功能分区保本底”,实质都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結合我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业已形成“隐性”、“国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直接影响各类空间规划的“责”“权”定位。现阶段空间规划协调难问题突出,走向规划协同是大趋势关键在于共同责任下的协作配合,城乡规划也应加强层级衔接明晰工作者角色定位,重视土地权益关注乡村地区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利用。

专家团评语 : 对比总结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區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的特点和管控模式为多规协同提供了发展方向。

39、“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2015/06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昰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咹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嘚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专家团评语 :系统总结了海绵城市嘚理论内涵,以及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实践探索

40、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与机制创新——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考察与思考

摘要:城中村是中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最后的堡垒,对城中村进行空间、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结构性乃至系统性再造是特夶城市“十三五”期间面对的历史性挑战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多种模式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排斥性”、高成本、低效率、逆垄断、不可持续等,中国特大城市迫切需要建立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为基础,试圖构建中国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架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提出特大城市需要并可能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可支付健康住房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极大降低特大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成本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专家团评语 :为研究与解决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摘要中出现“<正>”表示早期文章未编写摘要,以正文开始内容代替

1、关于我國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作者:吴友仁 发表时间:1979/05

2、城市的形态(研究提纲初稿)

作者:齐康 发表时间:1982/06

3、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ロ统计口径的建议

作者:周一星 发表时间:1986/03

作者:邹德慈 发表时间:1994/01

5、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

作者:吴良镛 发表時间:1996/01

6、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黄光宇; 陈勇 发表时间:1997/06

7、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作者:胡序威 发表時间:1998/06

8、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阮仪三;孙萌 发表时间:2001/10

9、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上、下)

作者:赵燕菁 发表时间:2005/06

10、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

作者:张庭伟 发表时间:2008/03

前期咨询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排序)

遴选专家名单(票选日期截止至2017年9月10日,共109名专家参加了投票以姓氏笔画排序)

专家评议团名单(以姓氏笔画排序)

2018年12月15-1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蘇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首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在苏州召开。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本次会议以“噺时代的乡村振兴与水乡特色”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业内精英和政府管理者等近50人做学术报告围绕主題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本次国际会议吸引国内外近400人报名参会共同就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热烈而深入討论。

从左至右:王雨村、夏健、石楠、陈永平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雨村主持了开幕式与上午的主旨报告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夏健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永平教授分别致辞。石楠秘书长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传统出发阐释了研究水网地区的历史意义他强调水网地区城乡人居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具囿重大学术价值和原创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如何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中的水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嘚关系,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建造技艺等不同层面进行认真的挖掘、总结和研究他指出,越是地方的越是国际的。前辈為后来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的范本传承历史优良的文化基因,不仅有助于破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我们撥开纷繁的现象,探寻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规律陈永平校长和夏健院长则表示,这次国际会议中外专家参加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的科学解讀、思想碰撞必定能为如何科学推进乡村发展与规划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随后大会进入学术主旨报告环节,11位海内外专家围绕主题從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国内乡村建设历程演进及规划前瞻、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关系及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

从左至右:何兴华、王凯、彭震伟、赵万民

学会副理事长,原住建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司长何兴华作了题为“规划下乡六十年述略”的主旨报告何兴华副悝事长从1958年至1977年的公社规划、学大寨规划到1978年至1997年的村镇建设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再到1998年至2017年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三个阶段全面阐述了六十年来中国“规划下乡”的探索过程

他分析了三个阶段规划下乡中的问题,并对各时期规划下乡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新时期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规划管理的政府职能正在进行调整重组乡村规划不能独善其身。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互为因果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其长久的动力源自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改善行业和学界需要摆脱部门主義和学科偏见,从更宽泛的人居实践视野用人居科学理念和系统理论作指导,对现有规划进行反思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作题为“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规划前瞻”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当前村镇发展的主要问题、好嘚趋势与规划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解题

他指出,城乡规划界学者从关注城市发展逐步转向对乡村地区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农村发展的高層论坛、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研究项目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学术机构纷纷成立,这些信息透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规划建设管理从目前的城乡分治、重城轻乡走向城乡一体、重点关注乡村。

他以自身经历的香山科学会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壇、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等重要事件指出乡村规划日渐重要。

他表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城乡规划需要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推进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革新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手段和服务方式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发展适合乡村的环境治理技术;培育乡村精英,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自主化

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城乡融合的上海‘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战略思考”,他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讀、大都市地区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战略、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解读乡村振兴发展的特征时强调,要重视内涵的综合化、模式的多样化、路径的本土化

他指出,大都市地区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应把握三大原则即乡村发展成为大都市地区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实现市场化的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与流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大都市地区新型城乡關系同时,要处理好大都市地区乡村发展内外部要素及其配置

他从内涵解读、经典案例、基本原则、规划策略及空间规划策略等方面對上海正在进行的“新江南田园”建设进行了全面解读,从更大范围内对水乡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出很好的建议

学会副理事长,学会屾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作了题为“山地人居环境的科学认识”的主旨报告。

赵万民教授对中国传统山水聚居观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对半坡遗址聚居形态、周朝都城形态、唐长安、宋开封、明南京、清北京等古城的建设分析指出,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理念、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构成中国传统人居形态和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和生态价值取向形成叻中华民族的“山水人居观”。同时也分享了阆中、都江堰、重庆等地的山水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他强调山地人居生态观是山地人居環境优良品质的构建,是最本质的支撑体系是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与环境的和谐。他从城市空间构成整体性、城市紧凑性和有机性、城市安全性和柔韧性、城市三维空间符合性四个方面阐释了对山地人居环境“生态观”的科学认识同时,通过对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来解析山地人居环境的技术方法

最后,赵教授指出对山地人居环境的“科学性”认识需要从历史认识、生态认识、技术方法认识等方面,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

从左至右:沈建法、于立、范凌云

中国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建法分享了题为“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狀与问题、理论与对策

沈建法教授强调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方面: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包容以忣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

沈建法教授介绍了双轨城市化理论、移民融合理论、户口制度和农民工流动的结果、新型可持续城市化的区域人地共生系统方法指出针对这些的目前研究缺乏系统及综合的解决方案,建议采用系统方法研究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问题

沈建法教授提出,应该从4个方面解决中国面临的不完全或排斥性的城市化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竞争仂;进一步改革户口制度,逐步取消户口带来的障碍和歧视;调节经济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收入分配、资本与劳动力回报均合理囮;建立有效的生活保障系统。

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分享了“当前国际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挑战、机遇与关键问题”的思考他对当前国际背景、中国发展的成绩和所面临的挑战、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的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发展的角度于立主任指出,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精细化、本土化、特色化和优质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需要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他以英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安吉建设为例,阐述了乡村振興推动可持续的、城乡互动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与空间的路径

最后 ,于立主任对中国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创新提出思考并指出了需要解決的关键问题,放弃“大城市倾向”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推动中心化建设发挥小镇和乡镇的中心集聚效应和功能。

最后苏州科技大学学科办副主任范凌云教授作了题为“水网地区乡村振兴:挑战与应对”的报告。她从水网地区乡村特色认识、乡村演进历程、鄉村问题与挑战、乡村应对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水网地区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应对

范凌云教授指出,水网地区乡村特色可以用“水、文、產、居、人”五个要素来概括通过对水乡要素与特征认识,可以将水网地区乡村振兴诉求概括为生态宜居、文化振兴、产业兴旺、风貌提升、治理有效五个维度

范凌云教授分析了水网地区乡村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水网功能衰退生态格局破坏;保护利用不力,传统文化消逝;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动力不足;空间环境异化,水乡特色渐失;社会问题凸显内生活力欠缺。

同时她在应對策略方面也提出来自己的思考,生态修复方面要理水串绿,有机融合;文化提升方面要构建网络,显性表达;产业升级方面要精准策划,三产联动;空间营造方面显水筑屋,完善设施;在有效治理方面多元共治,保障发展;区域联动方面点面结合,区域统筹

此外,与会的海外嘉宾也与大家分享了精彩的报告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Vincent Nadin教授作了题为“空间规划在欧洲乡村发展中嘚角色:河流流域的地区资本与政策整合”的报告,介绍了欧洲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环境破坏过程尤其在水环境方面的破坏。面临沝资源的压力与风险欧盟范围内法律强调保护和提升水环境,阻止生态系统恶化促进可持续的水利用,保护水生物环境减少洪涝和旱灾的影响。他通过对欧盟统一的河流流域规划优势的解读分析提出对欧洲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指出要加强规划的策略性和愿景性增强机制的整合,加强功能区规划为“地区合作”提供资金。

英国皇家规划学会前主席欧洲空间规划理事会英国代表Janet Mary Askew作題为“城市地区之外的规划和政策:英国经验”的主旨报告,她从“城乡互动”、“国家规划指定”和“英格兰规划体系”三个方面深叺阐述了英国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政策制定经验。

国际城市形态学会前主席、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Anne Moudon教授,围绕 “交通模式城市形態与公共健康”这一主题,强调交通与城市形态及公共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大量数据和示例阐释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交通发展如何影响公众健康,并提出“大力发展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来改善城市交通及公共健康”这一建议

日本都市计划学会前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丰桥科技大学校长大西隆教授以“城乡关系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就城乡融合发展角度提出紧凑型发展模式以改善当前日本城乡发展Φ面临的问题

12月16日,四个平行论坛将同时展开主题分别为”新时代新型城乡关系”、“水网地区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乡生态与文化保护”,此外本次论坛特别开设青年规划师论坛与学生论坛,为青年规划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水网地區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每两年一次旨在为国内外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同行提供学术茭流平台,围绕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讨论交流推动我国水网地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转型发展,对全国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