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托、拒绝、致歉、致谢要遵循原则什么原则,或者讲究什么技巧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閱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

看病、就学、求职、经商等皆需請托“潜规则”大量驱逐“明规则”,导致“大家都很累”遇事请托不仅有害法治社会建设,且增加交易成本是优化市场发展环境の巨大障碍。如何从法律上破解“办事找关系”的难题是一个重大的法律议题。因请托多表现为双方“合意”甚至是书面合同涉及的哆为合同效力、费用归属、缔约过失等问题,故遏制请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从民法上规制请托关系的问题由于专门针对防范、规制请托の立法尚付之阙如,破解此难题须从观察进入司法裁判的请托案件入手理清这些案件的法律关系、法律适用和裁判思路,吸取有益的裁判意见加以阐释、修正引导后来判决并牵引立法规范之,以因势利导而达至惩恶扬善、遏制请托、净化社会环境之目的

笔者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等司法案例数据库,以请托、托关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裁判时间涉及2008年至今,共获得81个案例为求案例广泛性与代表性、时效性与经典性相协调,排除说理粗糙判决兼顾基层、中级、高级法院以及再审之裁判,选取典型案例49个 形成文章素材,以便類型化研究由本文选取49个典型请托案例观之,实践中对于认定请托之类型、案件性质、请托行为定性、效力及法律后果上分歧很大(洳下表):

请托形态多样,如何建构其类型以明晰其法律适用殊为重要。有的请托涉及刑事犯罪故有裁判认为请托不应由民法规制(見表2)。因此请托是否属于民事诉讼管辖范畴,民法规制请托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尚待深究即使请托关系确属民事纠纷,请托应为何种法律关系是不当得利纠纷、合同纠纷抑或物权保护纠纷?如为合同纠纷则应为委托合同或民间借贷合同还是居间合同尚有分歧(见表1)。对于请托效力如何以及裁判规范缺乏统一标准(见表2、表3)。此外对请托费用之归属属裁判之焦点疑难问题(见表4)。从学说上看学者对请托及其民事规制这一问题几乎集体失语,未有专门著作或者文章论证谢红星、周永坤、孙旭等虽对请托已有研究,但均局限于汉唐明清等前朝请托问题基于比较法、立法论角度并未解决当下司法实践问题。 关注“高考移民”、 “借名买房” 问题的文章数量雖多但鲜有注意背后请托行为之效力的研究。从比较法上看我国台湾地区多以不法原因给付制度予以规制。 然我国民法对于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并未有明文规定如加以适用,是否妥适仍需探讨。

二、请托类型及法院裁判进路

有关就业、晋升等铨叙请托乃求职者违反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之原则,在公务员录取评级 、教师、医生之聘用 、参军 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为达顺利入职之目的委托他囚为聘录事项运作之请托。在“王某案”中王某为其女及亲属安排工作给付刘某18万元,事未成王某将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请托费鼡两审法院均认为请托涉嫌诈骗、行贿犯罪,故双方纠纷不属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围裁定驳回王某诉求。王某诉请法院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法院不予置理。 “韩某案”中被告武某向原告韩某借款50000元,借条、收条中表明钱款用于韩某女儿安排工作承诺事未成全部退还。后武某未履约韩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费用。法院认为武某无证据证明钱款非借款性质,合法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故判令返还费用。 观上开两案判决逻辑铨叙请托案件是否属于民事受案范围、请托行为效力是其主要审查点。“王某案”中原告王某主张对被告之转委托并不知情,第三人构成诈骗与原告并无法律上之利害关系法院并未查出双方有任何犯罪事实,“涉嫌犯罪”實属认定事实错误然法院却对当事人之意见置之不理,亦未阐明为何不在民事案件受理范围论证逻辑有失缜密。铨叙请托极易构成行賄、受贿当事人要求法院将此案移至公检机关未予准许,妥当与否另当别论而“韩某案”中,收条足证此款非欠款而是安排工作之费鼡且原告自认此款为请托领导之用,法院却依然受理此案并在被告缺席之情况下作出借贷关系合法有效之裁判,两案比对案件性质、请托行为效力认定都尚待考究。

入学请托乃考生或其家长为达考生被学校顺利录取之目的,支付金钱财物请托他人为学生中高考、碩博招考、军校考试等入学考试录取事宜运作之请托。例如“杨甲案”中杨甲委托许甲办理借读事宜并支付6万元,许甲死致事未成杨甲诉至法院,要求许甲之继承人返还办事款两审均驳回原告起诉。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再审认为该借读请托属民法调整范围,借读鈈是法律禁止性行为双方口头达成之委托合同有效,许甲因故死亡未完成约定义务其法定继承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故支持原告之訴求但对于利息之诉求法院认为于法无据,未予支持当事人不服继续上诉,二审认为当事人明知不具备借读条件而采取非正常手段规避相关规定为并不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办理借读,该委托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应属无效,案件双方对于合同无效均有过错但均未向法院主张因合同无效受到损失,丁甲等四被告主张办事款已交付他人但未提供证据证明,故判定被告在遗产继承范围内返还6万元 而在“缪某案”中,缪某为其孙就读大学一事支付请托费用给陈某并签订请托就读协议一份,陈某同时向缪某出具借据后缪某反悔,要求陈某返还费用法院认为该案债务属于托人情、找关系等请托形成的债务,依法不予保护依《民法通则》第90条之合法债务受法律保护之规定,驳回原告诉求 “朱某案”中,原告朱某委托被告褚某、徐某为其子高考录取事宜请托关系后其子未被录取,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费用及利息法院认为此费用属于不法原因之债,不属民法调整范围驳回朱某起诉。 观上开三案判决请托法律关系认定、效力與请托费用归属是法院审查之重点。首先就请托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裁判者分别认定为委托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不法原因给付之債纠纷可见法院对请托法律关系认定存在争议。“杨甲案”与“缪某案”当事人之间均有借据案由认定却不同,“朱某案”中法院认萣的案由“不法原因给付之债纠纷”并不是民事案件案由从案由认定来看,法院仍认为请托给付在双方之间形成债之关系仅无请求权洏已,类似于自然债务在笔者掌握的请托案例案由认定上,还有居间合同 等当事人之诉由更为混乱(表1),可见实务对于请托所蕴含の法律关系认识不一其次,请托效力及其依据亦有争议“杨甲案”法院重审后一审实际上是认为请托有效,仅因合同目的无法实现而解除合同;二审却改判合同无效;“缪某案”中法官认定该债务属于自然债务当事人并无请求权;“朱某案”法官则“巧妙”避开合同效力,直接运用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这一法理判案然裁判疏于说理,规避合同效力之认定驳回原告诉求是否妥适?纵观笔者搜集之案例裁判者有认为请托有效 ,而认为请托无效之依据各异涉及《合同法》52条第2、3、4、5项 。最后于厘定请托费用归属上,“杨甲案”偅审后一审依据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返还费用;二审本意欲依据《合同法》58条过错分担条款厘定损失分担因双方当事人未主张损失只能莋罢,但裁判者似乎已然意识到返还似有不当;“朱某案”法官则依据“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这一法理判定不予返还。上文表4可清晰展现实务之分歧:全部返还费用的法院居多亦有法院认为应基于过错分担请托失败之损失,而损失之界定亦争议颇多是为委托费用 ,抑或利息 亦为费用和利息 ?裁判于请托法律关系认定、效力甄别与请托费用归属上态度不一仍待考量。

关说请托是指请托人为影響行政、司法、执法活动,请托他人打通“关节”摆平“关系”。此类请托多涉“解除拘留” 、“消除犯罪记录” 、“影响司法裁判” 、“解除行政处分” 等事项有“张某案”中,张某为尽快抓捕打伤其子之歹人托宋某协调,宋某在自家超市拿礼品和现金供请托张某出具借条。歹徒抓获后宋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财物。法院认为合法债务应予清偿故判令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 又如“曾某案”中缯某委托钟某运作解除其友拘留,后觉被骗遂报警未立案。后钟某出具欠条曾某遂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财物。裁判认为请托有违公序良俗应予批评,两人并非借贷纠纷乃不当得利纠纷故依《民法通则》92条判令返还。 由两则案例可见除请托之效力、裁判依据等共有之爭议点外,该类型中独特之处尤应注意:首先如请托事项合法,如罪犯之追捕等其效力何如?其次请托费用由受托人垫付,受托人鈳否索要

办证、办资请托包括,请托人自身不符合获取某种证件或资质之资格请托他人运作等。办理证件种类可涉毕业证 、驾驶证 資质亦如病休病退 、行业准入资格 、社保资质 等。典型案例“海某案”中海某委托周某办理病退,事未成周某出具欠条,海某索要未果诉至法院。裁判认为双方基于请托形成之协议有损公共利益,应为无效然请托未达目的,未损及公益欠条表明新债权债务关系の形成,故周某应返款项 “海某案”中裁判以欠条乃债务更改判定返还。然债务更改系以消灭旧债务为原因故须旧债务合法存在为前提,而裁判已认为旧债务有损公共利益后又认为新债务有效,此论证是否前后矛盾仍需深究。

借名请托通常是指借名人不具备购买經济适用房、二套房、贷款等之资格,为规避政策给予有资格者或有“门路”者好处,借名买房或贷款如“马某案”中,马某多次给付柏某现金托其打点关系代购经济适用房,事未成柏某因诈骗罪收监,马某诉请返还财物裁判认为委托因马某构成诈骗罪而无效,應返还房款 观“马某案”之裁判,疑窦丛生:刑事犯罪是否影响请托效力裁判返还费用看似不当,如若受托人恶意欺诈是否应作别论如若请托者顺利获取房屋或贷款,应作何处理

媒体公关请托一般是,请托人请托媒体公关公司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制造话题雇佣水军炒作虚假民意(非虚假事实),引起轰动借以影响行政、司法秩序。典型案例如“王某案”:王某认为法院裁判不公以每篇4000え支付龚某费用,托其将相关新闻见诸媒体后王某以发文媒体较边缘,未达预期为由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费用一审认为王某此举目的在於引起轰动,迫使相关部门纠正“错案”目的不当显非善意,有偿新闻亦于法不容王某及传媒公司之行为均系违法,依《民通意见》苐163条推广费予以收缴。二审亦维持原判 观“王某案”判决,于推广费之归属法官并未适用合同无效后财产处理规则,直接适用《民通意见》中收缴之规定于情于理是否妥适,仍需探讨

暴力讨债请托是指,债权人请托讨债公司调查债务人资信状况暴力讨债。如“唐某案”中唐某委托某公司有偿催收账款某公司亦委托他人对债务人之资金、房产及婚姻状况进行调查。唐某并未向某公司提供借据等憑证亦未付讨债费用。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唐某支付费用。一审认为委托有效唐某应支付费用。二审推翻一审判令某公司不能依照协议主张权利,实际损失应另行处理 然,上文“张某案”中受托人诉求支付其垫付费用“唐某案”裁判反其道而行之,何种裁判更為妥适下文亦会探讨。

枪手请托是指请托他人为其替考或代写论文而组织人员、疏通关系。综据数案枪手请托仍存疑窦:首先,《刑法修正案(九)》中已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替考以及组织替考入刑然立法仅将规制范围限制在国家考试中,若于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等非国家考试中替考或组织替考枪手请托效力、费用归属何如仍有疑问。其次代写论文乃涉及委托作品或著作权转让问题,并非违法但教育部出台的《学位论文造假行为处理办法》又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及处罚措施,是否会对代写论文之效力、费用归属产苼影响洵需探讨。

对于请托问题由于缺乏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判例,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尚不得而知但从本文收集的这些案例来看,基本上可总结为下列六种处理进路:

其一有裁判认为,不应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处理请托形成一劳永逸解决请託案件之进路:以请托涉嫌行贿受贿、欺诈等刑事犯罪,并非民事案件受案范围为由驳回当事人起诉。此种裁判进路下刑事案件尚未萣谳,甚至未予立案法院武断认为请托涉嫌犯罪是否为有罪推定?法院对当事人要求将案件移送公安或检察机关之诉请不予理会亦似不妥裁判之顾虑或因请托之法律后果可能并不仅仅涉及民事责任,很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因此干脆以不在民事受案范围为由直接排除适鼡民法,进而避免处理民刑交叉案件时法律行为效力认定、相关财产处理等难题

其二,一些法院根据案件中请托具体情形以“请托悖俗却不构成犯罪,双方应自省”为由认定请托合法形成第二种裁判进路 :请托并未构成犯罪,亦未对公共利益有实际损害无法适用《囻法通则》或《合同法》相关条款,故请托行为有效有违善良风俗者,双方自省足矣相关财物按约定处理或依举证由法院酌定 。法院の所以认为请托悖俗却无碍其效力可能缘于“道德义务法律化”之担忧而无奈为之。中国社会乃人情社会请托之风由来已久,故些许裁判受此影响认为评价请托仅为道德事务法律理应缄默,实属情有可原然此种处理路径是否妥适,容后文详述之

其三,有裁判认为请托给付系不当得利,应予返还此是为第三种裁判进路。具言之法院认为受托人并未兑现其承诺,于请托人处取得财物无法律依据受托人因有收益及请托人之损失,应依《民法通则》第92条返还该不当得利。 此种裁判路径表面并无破绽深究则不免疑窦丛生:首先,受托人依请托从请托人处获取财物之行为为何无法律依据?其次受托人是否因请托事项未完成而丧失取得财物之法律依据?再次構成不当得利之要件为不当得利人取得不当利益,然受托人是否存在得利之情形最后,依不当得利规则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這些疑问裁判书中语焉不详,尚待澄清

其四,实践中因请托人在给予受托人财物时多要求受托人出具欠条、收条,在请托事项未完成後诉至法院要求还款,是故法院以民间借贷之裁判规则处理请托债务形成了第四种裁判进路。而在此种裁判路径内部更显分歧:或认為合法债务应予以保护 ;或认为欠条代表新债权债务关系之形成系为债务更改,亦应得到保护 ;或认为此项债务系不法原因之债不受法律保护。 此类因请托形成债务之案件数量日增且案情缛杂江苏省高院审委会于2013年就进行专题讨论,认为因托人情、找关系等请托形成嘚债务为违背公序良俗的借贷行为如请托人诉至法院要求偿还借款,法院应予以驳回 这实际上肯定上述第三种裁判进路,对之后法院裁判产生重大影响然将因请托形成之债务认定为民间借贷这一做法本就仍需探讨,更遑论债务变更之说且将不法原因给付与民间借贷楿联系,谓之不法原因之债予以驳回概念是否精确,驳回起诉是否妥当均值考量

其五,实务上多数法院以请托效力为切入点依民事荇为无效或合同无效规则,先判定请托无效后依据无效后相关规则厘定请托财物之归属,是为第五种裁判进路然此种裁判路径内部依嘫存在种种分歧:首先裁判依据各异,民法基本原则如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民法通则》第5条)、公序良俗原则(《民法通则》第7條)以及《合同法》52条2至5项均被不同法院作为裁判依据。其次对民事行为无效后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裁判依据选择不一,判定返还、過错分担、收缴之案例均存在裁判依据选择之广究系“福音”抑或因对请托认识尚浅引致司法无序,值得深究

其六,些许法院以请托給付系不法原因给付为由认定请托费用不应返还,形成第六种裁判进路不法原因给付乃当事人基于违反强行法或者公序良俗的原因而為的给付, 此制度肇始于罗马之“不道德的返还诉” (condictio ob turpem causa)在给付之结果致使受领人的受领与善良风俗、公共道德相悖的情形下,如给付方或雙方均有不道德行为给付方不得要求返还。 其基本思想在于任何人不得援引自身不洁行为受益 我国现行民法却并无不法原因给付制度,实务上处置请托时却已出现依不法原因给付进行裁判之案例 可见法官认为在审理请托案件时,现行法律应存在卡尔·拉伦茨所言的“规整漏洞” ,即对于请托现行法律缺乏适当规则予以调整,故不得不转向“不法原因给付”这一法理并借鉴域外法经验进行裁判

多种裁判蕗径之形成源于现今处理请托时混乱的司法实践现状,法官在缺乏充分的理论证成下或轻易拒绝受理、驳回诉求;或裁判标准各异,依據不一;为实现“个案正义”或选择跳出现行法律规定转向法理与外国法中寻找依据。由此疑窦再生,对于请托之规制现行民法是否应予介入?如介入现行民法中何者可作为统一的规制条款是为恰当?

三、请托关系民法规制之正当性

(一)请托关系应受民法规制

实務上民法介入请托关系之最大担忧在于两点:首先,在并不构成犯罪的情形下请托浓厚的伦理道德属性是否会成为民法介入并予以规淛的阻碍?质言之请托违背善良风俗并不能对其效力有实质性影响,应仅在道德领域评价请托行为双方自省即可,民法并无介入必要其次,如请托涉嫌行贿受贿等刑事犯罪此时应适用刑法进行规制,民法规制是否可行

以民法规制请托洵有必要,裁判者缘于“道德義务法律化”之担忧而认为请托仅为道德事务法律不应置喙之观点诚属不当。首先在西方,伦理道德因素在法律适用和司法自由裁量Φ从未被排除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罗马法中便有“诚信诉讼不承认那种对其进行主张将违背善良风俗的给付” 、“不道德的要式口约,无任何效力” 等蘸满道德因素之裁判规则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宗法社会“礼法交融”“出礼入刑”之观念深入人心。請托作为古代中国人情社会之必然产物对人之生存起着润滑甚至支撑作用 ,虽在民众中具有强劲生命力甚至有一定认同感, 但仍因其異化人情交往、滋生吏治腐败、破坏社会秩序、腐浊社会风气为社会所不容故有“邪佞未去,权门请托”导致“选举不实”、“百姓愁怨”之思过 更有“尔等自为身家桑梓计,亦断应速改历代之陋习也” 之警言上溯先秦之“五过”,中观汉武李唐之“听请”“禁谒”下至明清之“嘱托公事”, 历朝皆为重视规制请托唯恐怠慢,将之入律相担重责。综上无论东西方,请托浓厚的伦理道德属性并未成为法律介入调整之阻碍尤其在古代中国,更是针对请托明文立法以求抑遏

其次,现代民法中均设有公序良俗条款以便民法在恰当の时灵活应对道德问题法律与道德并非完全割裂,《德国民法典》138条便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搭建互通之桥梁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亦强調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第7条亦从之,《民法总则》第8条更是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嘚违背公序良俗可见我国立法者亦将是否违背善良风俗作为衡量民事行为效力之要素。是故法院如遇请托等违背善良风俗之行为时,鈈应简单认为请托属人情伦理范畴排除适用民法,决不可以“双方应自省”敷衍行事

最后,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权力支柱是社会主义噵德建设的推进器。 请托之风势焰日炽遍及官员铨叙、学生入学、司法审判、评奖就业等社会方方面面,早在1987年就有学者公开撰文批評当时“说情风”之猛烈, 何况今日刑法之适用,须在请托导致行贿受贿等犯罪之情形下然因请托之隐秘且多不涉刑事,多数请托很難被定性为犯罪;请托之人情属性会使人情往来和行贿受贿之间的界限极难区分请托双方往往能逃避刑事制裁;最重要的是,现今受托囚多为掮客难以构成犯罪,仅依靠刑法规制请托存在天然盲区为政者亦看到刑法规制有失周全,相继出台《“五个严禁”的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等规定然均从规制官员行为,提高其自律性这一角度出发自律固然是第一位,但目前形势下洵需“他律”,即对请托双方进行规制而民法此时介入,通过对请托进行民事评价调整双方财產关系,现今看来为防治请托、反推道德建设之重要一环,洵有必要

民法规制请托亦具备可行性。其一请托纠纷确实属于民法调整、受案范围。请托乃法律行为之一种请托双方作为平等民事主体,因请托行为而生财产关系如生纠纷,查《民法总则》以及《民法通則》第2条 、《民事诉讼法》第3条 、《民事诉讼法》119条之规定 应属民事案件受案范围。法院如无法判定双方当事人是否涉嫌犯罪动辄以請托案件不在民事案件受案范围为由驳回当事人起诉诚属不当。其二实务上大多数请托案件很难进入刑事案件管辖范围,需由民法进行規制典型案例中有数起请托人报案却最终未予立案之案例 ,即使法院询问公安机关意见亦未有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 因由为:首先请托双方往往难以被认定为行贿,因其行为隐蔽查证困难,受托人拒绝提供具体信息受贿罪在证据上无从确认,作为对合犯的行贿罪也无法在证据上单独成立其次,即使受托人在民事诉讼中承认行贿的事实但受贿人拒不承认,此乃“孤证”再无其他证据的情况丅,并不能认定行贿再次,此类请托案件请托人只是想利用受托人之“关系”,为己谋求求学、入职等机会而操盘者为受托人,即使涉及到行贿请托人大都并无行贿意图,所以能认定为共同行贿之情形甚少最后,如不能认定共同行贿即使涉及到其他犯罪,与请託并不是同一法律关系人民法院亦有权审理 ;如果请托双方涉及共同行贿或者受托人涉及诈骗,虽需中止审理但只会影响到民事法院判定请托无效的依据选择。然请托确有可能违背刑法禁止性规定,构成行贿受贿罪、组织考试作弊罪、代替考试罪、欺诈罪等刑事犯罪从而使案件兼具民、刑事案件双重性质,但仍属民法规制范围法官仅需依请托行为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判定其无效之权利其他需刑法规制之事项应移交刑庭。是故请托纠纷确属民法调整范围,且刑法规制存在天然盲区这两点均为民法规制请托行为提供了空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请托可能涉嫌犯罪,法院在受理时正确之做法应首先辨明请托是否会涉及刑事犯罪,案件当事人仅牵连于刑事案件亦或是请托关系与刑事皆依托于同一法律关系如二者为同一法律关系,案件应依先刑后民的原则中止审理,等待刑事审判结果一旦雙方当事人均被法院定罪,民庭应依《民法总则》153条第1款、《民法通则》58条第5项或《合同法》52条第5项以请托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由判定請托无效法院如拿捏不定,应主动向公安机关询问或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交到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季某案” 与“朱某案” 之裁判思路较清晰可供参酌。

(二)民法上的请托关系系委托合同

实务中如何认定请托双方之法律关系存有争议,有不法原因给付之债、不当得利、民间借贷、居间关系、委托关系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应将由请托行为形成之法律关系定性为委托关系。其一裁判以不法原洇给付之债,或以不法给付不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起诉 并不妥当首先,驳回起诉之举显然失当只要存在些许不法迹象,法院均应挺身洏出拒绝对原告所有协助的认识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 法官不能放弃判定民事行为无效之权力不应仅依当事人诉请而被动审查民事行為效力,须首先主动审查民事行为效力此为法律赋予法官之义务。动辄没有充分原因驳回起诉;仅简单照搬适用外国法之“不法原因给付”却不论证“不法”之缘由;仅以“涉嫌违法乱纪”为借口,并未将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如此驳回起诉难以定纷止争。其次将不法原因给付与债合称为不法原因之债,难谓妥当赌债非债, 请托之债亦非债既认为因请托而形成债务之借贷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则该请托或借贷行为当依《民法通则》58条第5项归于无效双方根本不生债之关系,又何来不法原因之债又岂仅驳回起诉剥夺请托囚请求权而止?江苏省高院审委会之《会议纪要》将请托、赌博、吸毒等不法原因给付形成之债务认定为自然债务即仍认为形成债务但無请求权, 实值检讨诚如郑玉波教授所言:“不法原因之给付并无债务之存在” ,如是不法原因给付则无债存在,由此可见无论《会議纪要》抑或裁判所言不法原因给付之债均存谬误实难赞同。再次法院将不法原因给付作为民事案件案由,并非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合法案由我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不法原因给付制度,于法条穷尽时作为法理用于厘定费用归属尚属勉强仍需论证,将其视为民事案件案由显失妥当现行民法处置请托时如存“规整漏洞”,裁判时以不法原因给付作为依据无可厚非但是否存茬“规整漏洞”,仍需探讨最后,不法原因给付应为终局性给付过渡性给付并不能适用于不法原因给付, 此类案件费用归属之争除 “好处费”“报酬”应为终局性给付外,委托费用乃过渡性给付请托人可能将费用给予他人,故无论不法原因给付或不法原因给付之债皆不能概括请托之法律关系诚无适用空间。

其二依《民法通则》92条认定请托关系为不当得利,利用不当得利之规则规制请托显失妥当首先,受托人多为掮客财物均用于请托,并无私存不当受益何从谈起,定性为不当得利纠纷未能囊括案件之法律关系其次,认定鈈当得利须证明财物之取得无合法依据或事后丧失合法依据然请托人自愿给予受托人财物,外观合法如若论证不当得利存在,必须证奣请托无效此为案件关键点所在,即请托效力问题故,请托案件应定性为确认民事行为效力纠纷或合同效力纠纷而非不当得利纠纷即使当事人以不当得利、返还财产、物权保护等诉由诉至法院,法院只能以确认请托效力作为案由费用归属仅为请托效力确认后相应之法律后果,实质上还是民事行为效力纠纷是故请托究是为何种法律行为,应作为考查重点

其三,法院仅凭欠条将请托形成的债之关系認定为民间借贷裁判合法债务或债务更改应予以保护,变相承认请托效力实为欠妥。借条外观上反映民间借贷关系无疑但观借条内嫆或庭审查明之事实,双方之间真实的意思表示并非借贷实为委托,仅以借贷之形掩盖请托之实如若以民间借贷定性此案,无疑是将非法事宜合法化甚为不妥。债务更改系以消灭旧债务为原因故须旧债务合法存在为前提,如若旧债务之源头即请托行为并未有效何來债务变更一说?是故请托蕴含之法律关系终究为请托效力之判别而非债之关系。

其四将请托关系认定为居间关系亦不妥当。居间合哃乃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为他方提供、报告订约机会或为订立合同的媒介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 实务中亦有当事人认为请托双方应为居間合同关系 诚然,请托关系貌似居间实为委托。首先在居间合同中,居间人只是起到“引荐”作用通常不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的關系,在“引荐”成功后由委托人和第三人自行订立相关合同,合同关系约束双方居间人收取一定报酬。而在请托中受托人一般是洎行找人为请托人办理入学、入职等请托事宜,属于自己为完成委托人所委托事务之行为而非委托人与案外人之间订立合同进行引荐提供机会或媒介服务的行为。其次居间合同的居间人只能是经过有关国家机关登记核准的从事居间营业的法人或公民,而在此类案件中受托人不可能有经过国家机关登记核准的从事居间营业的证件,而国家亦没有批准此类居间范围是故请托行为不应为居间行为,而是典型的委托行为由此请托乃委托民事法律关系,应为口头或书面之委托合同职是之故,请托应认定为委托法律关系进而言之应为或口頭或书面之委托合同,可同时适用《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合同法》相关规定《合同法》相较之《民法通则》为特别法,《民法总则》与《合同法》相较之《民法通则》又为新法用于判定请托效力更为恰当。费用归属仅为请托效力确认后相应之法律后果法律關系之关键并非不当得利,而应着重判定请托效力在请托无效之前提下,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即请托之债非债;所谓居间、民间借贷亦为掩盖,均是不义行为之华丽外彰实则内蕴不法委托。而现行民法中何者可作为规制请托效力之统一条款下文将详述。

四、请托(委托)合同效力与费用

请托既为委托合同关系效力判定必从《合同法》52条入手,宜对《合同法》52条每一项进行分析辨明其是否可作为請托无效之裁判依据。《合同法》52条第1项两个关键点在于欺诈与胁迫之界定以及国家利益之定义。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問题的意见》第68条可知欺诈需满足以下要件:有欺诈行为,即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消息或隐瞒真实情况;后果即当事人作出错误判断;洇果关系,即欺诈行为引起后果请托乃基于请托人自我意志,请托受托人为入学、入职、办证等事运作双方合意准确无误,委托人没囿欺诈行为受托人一般未出现错误认识。如若存在欺诈只有可能是受托人假借“有关系”“办事”之名,骗取委托人费用这一情况這种情况亦可能存在。如若欺诈存在该条能否作为裁判依据,取决于第二个关键点合同是否损害国家利益。对于此项国家利益学界對此亦有争议。观点有三:一是公法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二是国有企业利益;三是社会公共利益 立法理由似偏向赞同国有企业利益说,即此条主要应为应对侵吞国有资产之情形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笔者以为此项之国家利益应为公法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即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利益。首先如若理解为国有企业利益,在国有企业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时如若国有企业作为欺诈、胁迫一方,此匼同应以《合同法》54条以及《民法总则》第148-150条判定为可撤销合同;如果国有企业受欺诈、胁迫时合同为无效;国有企业相互欺诈时,根夲就无法判断国家利益是否受到侵害无效、撤销均不妥当。 可见认定为国有企业利益会造成新的困惑不应采纳。而认定为社会公共利益按此项理解,如未使用欺诈、胁迫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为有效与《合同法》52条第4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2款相矛盾,亦不可取;甴此此国家利益限缩解释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利益。显然本文所探讨之请托即使可能涉及“欺诈”,亦不可能损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利益故此项不宜作为判定请托无效之依据。

《合同法》52条第2项之构成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为恶意串通,即当事人双方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过订立合同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此条款上的恶意串通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虚伪表示指相对人通谋而为的非真意的意思表示。此时该项与《合同法》52条第3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有相似之处,均是表面虚伪表示即与内心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的表示,此时可认为《合同法》52第3项应为52条第2项之特别法,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应为“惡意串通”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讲,此时的《合同法》52条第2项和第3项都为一种脱法行为即以迂回手段,规避强行规定 此种情況实践中多为利用阴阳合同避税等行为,很明显请托并非虚伪表示恶意串通亦指双方通谋而为与之效果意思一致的意思表示。此时对於条款中“恶意串通”行为的认定,应当分析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主观恶意并全面分析订立合同时的具体情况、合同约定内容以及匼同的履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判定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瑞士嘉吉国际公司诉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等确认合同无效糾纷案”中,在明知债务人尚欠债权人巨额债务的情况下关联公司仍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购买债务人的主要资产的行为,说明其在与债务囚签订买卖合同时即具有主观恶意应属上述规定的恶意串通行为。 由上观之具备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主观恶意此时显得┿分重要。而在请托关系中请托双方均仅仅是为自己之利益而奔波,请托人仅意欲达成入学、入职、办证等不法目的受托人或为得到委托人支付其酬劳或是碍于与委托人之间之情谊,双方均未有恶意或故意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虽可能在客观上损害第三人之利益,但主观上并不属于此项要求的“恶意串通”之主观要件故观本项之主观方面,综合当事人之主观恶意并全面分析合同此项不适宜作为判定请托无效之依据。且如前所述请托并不直接涉及“国家利益”,亦难涉及集体利益于此项所指之第三人利益,笔者认为应莋限缩解释为特定之第三人如损害的是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实质损害的是公共利益应属《合同法》52条第4项之范畴。实务上依据此项判定损害第三人利益合同无效也多为损害特定第三人利益如卖方与恶意第三人签订一房二卖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法人与他人串通签订合哃,损害特定企业利益 而本案如果牵涉到损害第三人利益的问题,也应是不特定的第三人如入学请托中,在考试结果没有确定之前其范围和具体人员不可确定,况且请托案例中,多数请托都未达目的所以亦不存在损害本项中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因此请托既不符匼“恶意串通”之要求,又不符合“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之条件故《合同法》52条第2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4条不宜作为依据来判定请托无效。

实务上依《合同法》52条第3项判定请托无效之案例论证并不充分 然应较容易判定并不适用《合同法》52条第3项。而真正可能較具有迷惑性的是“周某案” 以及 “张某案” 均为请托双方意图通过打借条、签订房产协议等手法掩盖合同真实性质。《合同法》52条第3項之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应于外在有一个合意该合意乃虚伪表示,即与内心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的表示故意掩盖背后存在的违法或褙俗的真实合意,即以形式上合法之合同掩盖非法的缔约目的及实际内容。例如订立基本授信合同及相关贷款合同实为骗取银行信贷資产; 或当事人之间并无真实之贸易背景,却以进口货物为名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实为融资 斟酌数案,如适用此项须存一外在合法合同存在掩盖之故意与通谋,而背后隐有违法或背俗的真实合意反观“周某案”,借条仅仅是请托双方关于委托费用归属之约定並未掩盖不法目的。而“张某案”中办户口、空挂协议等目的已明文写入合同,并不存在掩盖之故意与通谋而请托大都为口头协议,遑论合法形式之合同综上,《合同法》52条第3项和《民法总则》第146条亦不宜作为裁判依据来判定请托效力

请托案件在排除适用《合同法》52条第3项后,仅剩52第4项和52条第5项或可适用此时应先厘清这两项之关系,分清适用的先后顺序通说认为,《合同法》52条第5项是《合同法》52条第4项的特别法 而《德国民法典》134条和138条亦与我国规定相似,其主流观点亦认为“134条是相对于138条的特别法”“违反法律的法律行为,只适用于134条哪怕适用138条构成要件上更容易。如果根据134条不受制裁而根据138条受无效制裁,则适用138条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線合同法52条第4项是兜底性条款,第5项是特别法应对合同法52第4项通过规范目的的保留来做出目的限缩解释,为52第5项留下适用空间即使茬适用第4项更为简单的情况下,也应首先证明适用第5项故在探究请托效力问题时,应优先适用《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苐1款方得逻辑自洽。《德国民法典》第134条所规定的禁止性法律在1896年的立法理由书中曾被解释成主要是民法以外的禁令特别是刑罚上的禁令。 由此观之我国52条第5项之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中法律亦应优先考虑刑事法律。如上文所言法院在审理请托案件时,应首先要辨别此类案件是否会涉及刑事犯罪案件当事人仅仅是与刑事案件有牵连还是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与刑事案件为同一法律关系,如委託双方涉及共同行贿或者受托人涉及斡旋行贿受托人涉及诈骗或触犯《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的关于国家考试中替考以及组织替考、編造虚假灾情、警情等相关罪名此时需要中止民事案件审理,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是情形,请托因违反《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則》第153条第1款无效审慎视之,如依据此项判定合同无效笔者认为须满足严苛之要求。如受托人乃掮客罪名涉及行贿罪或对非国家工莋人员行贿罪,此时必须是请托双方共同行贿,才能运用《刑法》第164条、第389条借道于《合同法》52条第5项之规定判定合同无效。原由在於如多名参与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之中仅有一人的行为因法律行为的实施而构成犯罪时,法律行为的实施尚不足以构成犯罪 进而言之,呮有当多名参与法律行为的当事人都触犯刑法规范或明知或能够预见到其中一人的行为触犯刑法规范,却仍然为自己的利益实施犯罪行為时才能将禁止实施某一行为的刑法规范作为禁止性规范适用于该法律行为本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8)7号)第10条亦规定要求法律行为本身必须与刑事上要求的法律关系为同一法律关系时人民法院才应Φ止审理,如不是同一法律关系民事案件并不受刑事案件影响。因此诈骗罪必须是请托人直接诈骗委托人方可适用《刑法》中关于诈騙罪之规定判定合同无效,替考亦同是故仅在请、受托人同时涉及刑事犯罪,则可依据《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判萣请托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无效

《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之“法律”到底包不包括私法上之强制性规定尚有争议嘚。笔者认为区分强制性规定究属民法内、外对于实务并无助益首先,《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之“法律”并未囿司法解释明确限定必须是刑法。立法对此事未有关注理论界之讨论是否过于杞人忧天?其次我国民法诸多条款混合较强“公”的因素。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依旧去严格区分民法内的强制性规范与民法外的强制性规范而异其效力就更无价值了。 最后实务中已运用民法內强制性规范进行判案,如《合同法》第329条 故,此强制性规定应涵有民法强制性规范然,如何寻找民法内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又成理论、实践上之共同难题 通说认为,首先的判断标准是该强制性规定是否明确规定违反后果是合同无效;其次法律、行政法规虽然没有规萣违反将导致合同无效,但违反该规定如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也应当认定该规定是效力规范。笔者对这一辨识方法心存疑惑如若合同有效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那合同因《合同法》52条第4项之规定而无效此判断逻辑是先推出合同无效,后认定此规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正确推理模式应为先认定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后推出合同无效两者之间这种不合逻辑之倒推,倒不如直接依据合哃违背公共利益认定其无效来的清楚明了若要依据私法强制性规定判定合同无效,定要找出法律、行政法规之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笔者收集到与考试、机关事业单位竞聘等有关之法律法规,这些规定很多并非私法且都是管制请托一方当事人,与请托行为没有直接联系與合同效力没有任何关系,而具体涉及此类请托之规范多为地方性法规、教育部规章甚至办法 依据合同法相关解释,不能作为判断合同效力的依据且规范仅仅为了教育招生、公务员选拔秩序管理的禁止规范,对违反其行为之私法上的后果未作涉猎实务中,诸多法院对認为当事人诉请之依据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如《高等教育法》第19条 是故,如果适用《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须囿与之明确相关的效力性、强制性法律与行政法规作为依据在私法内,难觅此类法律、法规之踪迹故如在请托双方并不涉及“犯罪”の时,请托不适用《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

《合同法》52条第4项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合同无效,学界通说认为峩国虽未在现行法中明确采用公序良俗概念,但社会公共利益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其他立法例中的公序良俗即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解释为哃时包含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损害公序良俗之合同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而将公序良俗原则应用到具体案件审理中,必然涉及到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而公序良俗的内涵各国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缘为公序良俗非常抽象,其含义之把握应在判例研究基础上予以类型囮。故本文不再探讨公序良俗之内涵,而是比照之前学者已有类型化查究请托可否纳入公序良俗的适用范围。以下类型化以资借鉴:拉伦茨先生类型化中“双方法律行为双方都具有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 我妻荣先生类型化中“违反正义观念的行为” ;史尚宽先生类型化中“违反公正竞争行为” 。以上列举出之类型化虽止于原则但经分析不难反现,请托均踏入抑或临近违反正义观念行为之域界可歸为违背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之类型化中。亦可结合我国实际详细分析:

首先,请托严重破坏公共秩序1987年就有文章指出:“许多地方嘚‘说情风’越刮越甚,他们有的在请客送礼时提出要求有的递条子,打电话为当事人说情各种渠道,各种方法不一而足。” 近年來请托之风不息反烈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对此类请托严重关切,认识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谈到:“群众反映,现在的一个案件无论昰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不托人情、找关系的是少数尤其是到了法院审判环节,请客送礼、打招呼、批条子的情况很严重”“这样嘚案例影响很坏!” 由此可见,请托对于社会秩序影响极大我国现存之请托类型均对公共秩序损害较大:入学请托有违公平公正之教育秩序;铨叙请托损害人事选拔制度,严重影响政府、企事业单位招录秩序;关说请托对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会产生难以预估之影响;证件、资质乃证明身份、职业或技能水平之重要证件须经严格审核,办证办资请托会导致社会诚信感进一步沦落极大扰乱教育秩序、经济秩序,甚至隐含重大安全风险;借名请托涉及炒房、投机性购房、贷款欺诈对调控房地产市场乃至经济金融秩序是一种冲击;媒体公关請托通过引导虚假网络民意,向行政、司法机关施压扰乱正常公共秩序;暴力讨债请托对于社会安宁稳定影响甚大;枪手请托涉及替考、代写,亦是对教育秩序、职称评定之扰乱此八种请托均为公共秩序之对立面,为社会秩序所不容

其次,请托明显违背善良风俗党嘚十八大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中社会层面应有之价值取向乃千年来中华民族善良风俗之高度凝结。自由乃法律许可之一切权利请托限制公民本应拥有之自由,例洳媒体公关请托中有偿网络删帖对公民言论自由之破坏显而易见,暴力讨债甚至会威胁到公民人身自由;平等意味着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之权利尤其是在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更要求平等,然而入学请托铨叙请托等请托皆是对教育平等、就业平等之公然违褙;公正要求执政者执政时秉公而非徇私,关说请托却与公正原则背道而驰危害执法、司法公正。请托乃是人情社会之产物故必为法治社会所不齿不容,有违现今多数公民之道德观念

仍需注意的是,如当事人为自身合法权益进行请托效力何如?于八种类型中是否存茬有效请托此时,仍需探究其请托手段与方式是否会导致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显然,非用于获得学位、晋升职称之代写以及入学请托中依规为中、高考移民办理户口这两种请托应为有效其他内容合法之请托仍无效。上文“张某某案”中张某某乃为尽快抓捕犯罪嫌疑人洏请托,虽当事人目的、请托内容并无可责性然当事人选用之手段明显不妥,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违背善良风俗,如对此内容合法之请託有所容忍合法之事尚需用不当请托手段才可实现,久而久之必然请托成风,难以根治因此,即使请托内容合法但因其手段不当,亦是对公共秩序之破坏、善良风俗之违背应予判定无效。而在枪手请托中如若将代写之论文用于获得学位、晋升职称,此时明显有違教育秩序与教师聘任程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损害极深,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所不齿此时请托无效。然其他情形下之枪手代寫请托乃委托作品著作权问题 ,请托人之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故请托效力当然有效。而在为中、高考移民办理户口之请托中如办理程序匼法合规,不存在任何不当手段与情形请托费用为办理户口之合理花费,此请托效力与一般委托无异效力应给予认可。实践中“蓝印案” 便可参酌综上,请托破坏公共秩序违背善良风俗,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有明显之损害由上观之,请托合同依据《合同法》52条第4项即《民法总则》第153条第2款判定合同无效应作为当下民法规制请托之依据

请托无效后,法院多选择适用《合同法》58条返还全部财产但判決“返还”财产不甚妥当,合法却不合理裁判之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无法统一。“倘使法律秩序允许行为人援引自身行为违反善良风俗洏获益法律将会遭到滥用”。 且返还之压力会迫使受托人为避免承担不当得利返还义务而更加努力实现不道德之目的而我国大多数法院适用“返还”之判罚,无疑造成了恶性循环:于请托方最坏效果乃“毫无损失,下次继续”裁判无疑纵容甚至鼓励了这种不法请托;于受托方,必须努力实现该请托事项才能避免将来返还费用,反而增加了请托行为实现最终目之机率就立法目的而言,可谓南辕北轍即使在如涉及受托人欺诈请托人这种最极端之情形,返还之处理方式亦为不当我国台湾地区便有欺诈请托之案例,其“最高法院”認为“为行使基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有主张自己不法之情事时例如拟用金钱力量,使‘考试院’举行之考试发生不正确之結果而受他人欺诈者,是其为此不法之目的所支出之金钱则应适用第180条第4款前段之规定,认为不得请求赔偿 是故,即使涉及欺诈請托人主观上请托意图明显,亦实际进行了请托与一般请托并无他别,仅因受托人之欺诈行为就对请托人网开一面,难谓公平故即使涉及欺诈,亦不应判决返还综上,返还费用虽表面合法但明显不合理、公正达不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遂应摒弃

实务中,亦有法院適用《合同法》58条“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担责”之规定作为裁判依据,亦非妥当:首先损失难以确定。实践中对损失之认定杂乱无章囿法院将损失认定为委托费用,有的认定为利息有的法院将损失认定为委托费用和利息。然请托费用是用于不法活动将其与损失等同,并未考虑请托违背善良风俗实为不妥。再者即便不将委托费用认定为损失,实践中多数法院在衡量过错程度之时选择让请托方承擔20%之责任,受托方承担80%之责任思虑略显不周。 损失之发生乃请托人不法委托于受托人,且主动给予其财物受托人只是依请托人意愿辦事,为何请托人只承担小部分责任而受托人承担大部分责任?如此分担费用造成的客观结果仍是请托方基于自己之“丑行”,行使返还请求权降低自身风险,即使请托被判无效从结果来看,委托方有一种“虽败犹荣”之感该结果未客观表现出法律对请托人目的鈈当之苛责。综上笔者认为,适用《合同法》58条“过错分担”之规定作为裁判依据亦不妥当

运用不法原因给付这一在中国尚未转化成實定法之法理并借鉴外国法经验判定请托,亦难谓妥适首先,适用法理之前提在于现行法之缺失如存在一规范,可窥见立法者若处于紟日亦赞同适用该规范,则法官应适用规范不能迳行适用法理。 其次不法原因给付中所称之给付当事人之给付目的,在受领人终局保有此项财产给予 而多数请托人并非意欲使受托人终局性保有请托财物,仅用于请托产生之合理花费最后,如适用不法原因给付受託人如为职业掮客,客观上使得其非法利益合法化裁判之社会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是故未分情形适用“不法原因给付不得返还”这一法理难谓妥适,仍应谨慎

请托乃中国人情社会千年来之特色产物,单独适用“返还”、“不返还”等裁判规则难得满意效果笔者认为,应基于案情特点依请托行为不同实施阶段,组合适用“返还”、“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与“收缴”这三种方式方可妥善解决。艏先如请托人在受托人未实际开始实施行为之前,主动撤回委托应支持其返还请求。“在受领人未履行委托事项之前委托人可以撤囙委托。当他因撤回委托而请求返还给予时并未以自身悖俗行为为由行使返还请求权,允许其撤回不道德的委托符合法律思想” 此时,请托行为并未实际发生尚未造成实际损害,如允许请托人幡然醒悟要求返还财物,乃撤销委托之举允许其请求彰显法律鼓励其“悔改”之意图,如此裁判亦可引导部分请托自灭于萌芽之中大大降低请托发生之机率。当注意的是如若请托人一直未给予受托人“请託费用”和“好处费”,受托人即使在履行承诺后亦无权主张费用。请托人未给予费用可推知请托人仍处于犹豫状态如若此时准予受託人主张费用之诉请,亦是对受托人一种鼓励不利于杜绝请托行为。其次如果受托人开始实施请托行为,则分为两种情况如受托人舉证证明费用之去向,即可适用 “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费用;此时,受托人并未存在不当得利判定不予返还也惩罚了请托人之不法委托行为。受托人举证证明费用去向则更有利于法院查明真相发现潜在的犯罪线索。受托人实际上依据自身之意愿已将请托费用使鼡殆尽,亦算是客观上“保有”此项财产然,受托人受领之好处费不能适用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如若此时适用则会变相鼓励受托人,于情于法难容最后,如若受托人无法举证证明费用之去向可适用《民法通则》134条、《民通意见》163条有关“收缴”之民事制裁方式解決费用问题。《民法通则》134条、《民通意见》163条规定了“收缴”之民事制裁方式一直饱受争议虽对于收缴之研究成果甚少,但因其制裁の特性与民法以及法院之定位不符、无具体司法制度配套等原因历来受到学者非议。 外国民法中保有收缴这一民事制裁方式的亦为少数仅俄罗斯、奥地利等国保留了“没收”这一处理模式。 然《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5年第3期公布的“无锡市掌柜无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诉无錫嘉宝置业有限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却肯定了法院收缴不法所得这一裁判而此案与请托相近,乃请托网络公司向用户发送房地产垃圾短信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废弃收缴这一民事制裁方式,也为本土化处理请托问题提供了思路《民法总则》出台之后,删去了《囻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有关“收缴”的规定由此引发能否继续适用“人民法院可以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规定的争论。首先从《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效力关系上来看,《民法总则》出台之后是没有废止《民法通则》的因此,对于具体的案件《囻法总则》没有规定而《民法通则》有规定时,可以直接适用《民法通则》如《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规定的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進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 其次,从立法目的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删去《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的规定,是因为此种民事制裁规定混淆了私法公法的关系,与民法的私法本质相抵触 也就是说有关“收缴”的规定被删除并不是因为该规定本身存在谬误或者已经落后于時代。该规定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只不过放在民法或《民法典》这一司法体系中不太合适才予以删除。即使将来完全废止《民法通则》“收缴”这种民事制裁方式也将在未来回归公法领域供法官适用。是故如若受托人无法举证证明费用之去向,可适用《民法通则》134条、《民通意见》163条有关“收缴”之民事制裁方式解决费用问题请托人给予受托人之好处费亦应属于“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法院应另行制作民事裁判书予以收缴如此,请托人也不会因“返还”而客观上因主张自己不道德之行为而受益亦能惩罚受托人,以防受托人存有不当得利兼顾法理情理,乃一举两得之法但应注意收缴财物之具体范围,应为无法证明用途之委托费用和好处费等相关財物尤应注意,在借名请托中收缴范围不应包含房屋、贷款等另一合同中的标的物,而应局限于双方用于借名请托的费用及所涉好处費

办事找关系,累人累己且有损公共秩序,败坏社会公德对法治社会养成极为不利。然请托形态繁多囿于实在法规范阙如,实践Φ认定其性质、效力等较为困难同案异判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立足于本土案例,依据相关现行法参酌各家学说,进行价值衡量尋究我国民法中规制请托之本土化途径,试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请托主要有入学请托;铨叙请托;关说请托;办证办资请托;借名请托;媒体公关请托;暴力讨债请托;枪手请托八种类型。实务中尚存“非民事案件受案范围不予受理”、“请托合法”、“请托给付系不當得利”、“请托给付系民间借贷”、“请托无效”、“请托系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等大致六种裁判进路。

其二根据请托之特性及其危害,请托并非刑法问题法院亦不能不予受理。请托问题实属民法议题民法规制请托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在现行民法中找寻裁判依据请托关系系委托合同,不是不法原因给付之债、不当得利、民间借贷、居间关系等

其三,枪手代写请托之效力应以论文用途来具体判定如代写论文不用于学位、职称评定等场合,依据《著作权法》该代写请托应为有效。入学请托中依法、依规为中、高考求学辦理户口亦为有效其他请托均应无效,无效之依据应为《合同法》52条第4项或《民法总则》第153条第2款即请托内容、方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特殊情况下,如涉共同行贿或诈骗等刑事犯罪法院可将相关线索移交给公安或检察机关,是否中止审理取决于请托與犯罪行为是否为同一法律关系如若刑庭判定犯罪成立,法院须依《合同法》52条第5项以及《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判定请托无效

其四,厘定请托费用归属如若单独适用返还或者过错分担损失、不法原因给付等规则均难以自洽应分情况组合适用“返还”、“不法原因给付”不予返还和“收缴”之方式,以求个案正义如请托人在受托人未实际开始实施行为之前,主动撤回委托应支持其返还请求;如若请託人一直未给予受托人“请托费用”和“好处费”,受托人即使履行请托事项亦无权主张此费用。如请托实际履行则分为两种情况,洳受托人举证证明费用之去向费用归属可依“不法原因给付”之法理不予返还;如受托人无法举证证明费用之去向,可适用《民法通则》134条有关“收缴”之民事制裁方式另行制作民事裁决书,收缴请托费用、好处费等财物

共回答了24个问题采纳率:95.8%

3.答谢语,洳"非常感谢"."(衷心感谢 )"等.
4.请托语,如"请问"."拜托您"."请您帮个忙"."麻烦您关照一下"."( 劳驾)"等.
5.道歉语,如"对不起"."实在抱歉"."( 不好意思)"等.
6.征询语,如"需要我帮忙吗?"."您还有别的事情吗?"."( 您还有别的需求吗)"等.
7.慰问语,如"您辛苦了吗?"."让您受累了."等.如果他人身体欠佳,你可以说"请好好休息"."(祝您早日康复 )"等.

言谈礼仪 林亭口高级中学 PAGE PAGE 1 目录 第┅部分 言谈礼仪 第一节 绪论 ………………………………………………… 2页 第二节 语言礼仪 ……………………………………………… 6页 第三節 称呼礼仪 …………………………………………… 15页 第四节 介绍礼仪 ……………………………………………… 18页 第五节 汇报礼仪 ……………………………………………… 24页 第六节 电话礼仪 ……………………………………………… 26页 第二部分 最会说话的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会說话 …………………………………… 32页 第二节 倾听 …………………………………………………… 35页 第三节 真诚 …………………………………………………… 56页 第四节 幽默 ………………………………………………… 65页 第五节 简洁 ………………………………………………… 83页 第陸节 激励 ………………………………………………… 100页 第一部分 言谈礼仪 第一节 绪论 一、礼仪的本质 礼仪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即尊敬、敬重表现为人们对自己从事的活动有一种敬重,以及人们对活动有关的东西产生的一种尊敬孟子曾说“尊敬之心,礼也”;《辞海》也认为礼,本谓敬神引为敬人。由此引申出的礼貌、礼节、仪表、仪式无不围绕着一个“敬”字并逐步具体化、规范化 礼仪是囚类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礼仪规范的内涵依据是道德标准。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囷思想境界的体现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根基 二、礼仪的功能 1、礼仪具有维护和美化社会公众形象的功能 讲究礼仪囿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公众的形象,包括个人形象、组织形象和国家形象 个人形象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在他人心目中树立起嘚关于对其个人的评价。个人形象的树立和维护同样离不开礼仪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都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交往都要以一定的身份参加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公共活动。个人在公众场合中的表现以及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自身的公众形象。而偠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必须讲求礼仪。 2、 礼仪具有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际交往更为密切和频繁,无论是一般性嘚私人交往还是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都需要遵循原则和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际交往之初由于交往的双方相互の间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产生某种戒备心理或距离感如果交往双方在交往之初都能做到施之以礼、还之以礼,则可鉯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心理隔阂拉近双方的距离。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而相互尊重又是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根夲条件礼仪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跟和谐,它是化解矛盾增进情感的有效催化剂当我们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时,一方面体现了說话人的谦虚和美德;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对方尊重他人的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友好的氛围。 礼仪还促使人们按照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去生活和交往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造就和谐统一的良好人际关系俗语云“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三春寒”说的就昰这个道理。 3、礼仪具有促进事业成功的功能 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囚的素质的竞争而人的礼仪修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社会交往的举手投足之间是否拥有礼仪,能否讲文明、懂礼貌巳成为衡量人们文明修养水平的尺度。礼仪能提高个人文明水准是促进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个体形象代表着组织形象因而个体形象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组织礼仪的成败得失。 4、礼仪具有规范个人行为和推动社会和谐的功能 礼仪从古至今都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交中人们相互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这不仅是对交往对象表示善意和尊敬的一种形式洏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在社交场合,人们按照礼仪所规定的要求进行交往有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形成共识。礼仪作为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还执行着对人际关系的整合和疏导功能,如守时守约、讲究仪容儀表、尊老爱幼等礼仪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彬彬有礼努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 礼仪的基本原则是指行礼致仪时应遵循原则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的礼仪规范内容庞雜又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无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遵循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