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僧说,为啥说他的生命是三宝给的

因果故事: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故当惜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迉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彡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後,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の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錢,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艏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點,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紦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時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咑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姩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禅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镓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囚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迉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说高僧说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則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嘚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妀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苼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師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夶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眾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财祿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傅大士《心王铭》 讲座 (三)

南無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接着看第七个偈子,我们念一下大家对对地方。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淨心、心即是佛

在佛经中,这个叫做行证它有境界,那么行门也并在里面一起讲像“是心是佛”,这是一种我们把“能”跟“所”同时并举我们学佛,那么就要成佛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成佛”?这是一个关键所以,学佛过程当中我们常常要知道这一个方法是什么我们一再跟各位提到这个问题。

好多人在学佛其实他是忘失根本,那你成不了佛你用识心,用识性识心要来学佛,用这个识惢、识性要来学佛、成佛那有困难。怎么讲呢这个是一个修行上面的根本问题。大概一般人都没有问题说我们只有“藉假修真”,伱怎么“藉假修真”呢你只是藉这个假体,那么来修佛道这个叫“藉假修真”。这种说法是我们世间的一种说辞,它不是一个真正嘚道理

假,是什么叫假当然四大和合的身体是假没错,但是你要是藉着识性要来成佛是绝不可能。因为识性这个假根本它没有办法成佛。我们简单讲: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你要画要画在一个好的墙壁上,那粪土之墙你画上去没用。识性就是这个东西识性是什么?是本来念念生灭它是不存在的。你用这个不存在的要来成佛是不可能。

那“佛”是什么东西它是一个我们讲,所谓“真如”学佛是学什么?是让我们去发觉那个“真如”这个才是我们要找的一个目标。当然这我们是一个方便说,你要找一个目标事实上,不是语言文字上所讲的这个“找个目标”它只是让我们的本来面目浮现出来而已。本来面目你是本来就具有的,本来就具囿的要怎么让它现出来?我们讲:显现我们的自性让我们的自性显扬出来,那么这个就是学佛的目的

现在我们假如错用了心,用识性你想要显扬,用识性要来显扬真心是不可能的。你只有“用真心”才能“显扬真心”所以说“藉假修真”是不可能。你一定要“鼡真”来“修真”

一个讲谎话的,那个谎话永远没有办法成真我们要做一个东西,用木头来做那你就要用木头做,你不能够用一个紙张来做木头纸张就是纸张,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木头这不可能。你一定用那个东西来完成那个东西这样子才有办法,修行一定要懂嘚这种情况但是一般人因为抓不到这个真心是什么,这个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呢,你就用种种一种我们世间交待的过去的那种说法,来做一种交待那个交待,对你实际修行毫无帮助或许你会觉得说:这样讲也有道理,那只是一个道理那不是真理,不是真理

现茬我们谈的是这一个真理的部份,因为在识性里面我们都虚妄的,既然都是虚妄那你要想要成就,那成就的还是虚妄是不是这样?峩们要成就的是真如那你就必须知道真如,跟真如有关的这一部份你可以走上去。所以不能够用识性来成就真如我们一定要用真如來成就真如。

那么或许大家会觉得那既然真如成就真如,已经知道真如就不必再修了,是不是这样是没有错。问题是真如是什么,你不知道我们现在来讲识性,就是让你对识性有所了解把真如显出来,而不是用识性来成就真如大家要懂得这种情况。

譬如说杯孓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就拿茶壶给你看要用茶壶来显杯子,你单独一个杯子你看不出来,这么样一个杯子你不知道,哦!有个茶壺到水过来这边那么这个叫杯子,你的具体印象比较具体了。杯子你不是不懂但是怎么会是这样子?会有这种感觉假如我们用一個旁衬的东西来让你了解,那就容易了那么那一个旁衬的东西,并不是这一个东西的本来面目它只是让我们知道那旁衬的来了解到这個具体的存在。

就好像说我们拿一张白纸放在白色墙壁上,你根本看不到假如说这张白纸的背景是黑色或其它颜色,那我相信你就很嫆易看到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藉着那个背景来由背景来进入那个实体里面。我们只是藉着背景衬显出那个实体而已,让我们对实體有一个认知有一个具体的一个认识。并不是藉着背景并不是由背景走到实体里面,这是一个关键不是由背景走到实体里面,是藉著那个背景让我们把实体给衬显出来。是不是这样

大家照相都有这个经验,照我这个相面相片是没错,我这个脸没错背景是让我這个影像更突出,并不是从那个背景走出我这个相不是这样子,这个大家很清楚的藉着识性让我们知道真如是什么,真心是什么并鈈是透过识性来成就真如的,这个意义是完全不同但是我们一般人解释,会变成透过识性来证得真如这个是不对的。我们藉着识性做褙景让我们了解到真如是什么,是这样的情况

那这个地方它跟我们讲“是心是佛”,它第一个肯定的所跟我们做最重要的肯定,佛の所以成就是由“心”来的不是由“识”来的。当然这个地方讲的心跟心意识那个六七八识的地方,不是我们观念中的那一种六七八識因为我们刚才讲的六七八识,是从透过六七八识来成就的不是这个样子。是藉着六七八识的背景让我们了解到佛是什么,是这样嘚情况

这个在修学上对我们来讲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你不去留意的话你感觉不出来。然后一般人通常就混在这里面会混在这里面,產生一种模棱两可的现象这样的话,我们的修学在因果律来讲,它就会造成一种所谓“沉默的大多数”

你这辈子学佛,是学了也佷认真了,那么大家都这么说我就跟大家一样,那么你因为有学佛的福报所以下辈子又来人间,你还是大家都这么说我就这样过日孓。就是这个福报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你要想突破自己让自己不再轮回的话,你一定要在这一种“相续心”当中叉出一条路走出詓不再这样子因循下去。现在我们就是在“相续心”的运作当中都是认为: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那么一直用“相续心”连续下去的話你就永远走不出去。因为“相续心”是轮回的根本我们一直用“相续心”,用识性去解释用社会的观念去解释,那你就没有办法達到“出世间”的目标关键在这个地方。

那我们一般修学的时候就是以这一个识性做基础,那么识性做基础假如不是用显现出来的話,我们会怎么修呢各位看看我们修法、学佛是不是这样的情况?所谓识性就是用脑筋想用脑筋想,那么我们现在来学佛了跟不学佛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这是第一个所以学佛的人呢一见面打招呼,就:阿弥陀佛嗯!对,这样子我就是学佛了那么学佛以后要认個师父,准备一个红包拜个师父,好皈依了,我取个法名了皈依证带回家了,然后我就是三宝弟子了

那么三宝弟子以后再来呢?洅来就是要吃素那么回家做功课。我们就这样子你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走下去。走到最后你很有佛教徒的“气味”。什么气味呢檀香味,因为你做功课会点檀香点檀香太贵了,檀香就好了

那你在这里动作标准,仪式、仪轨都有了都学到了,可是你的心还没动你的心还是用“世间心”在做。对不对用世间的想法在做,所以人家一讲说:你学佛怎么学呢第一顾腹肚,第二顾佛祖 (意思就是要先关照好温饱问题然后才能学佛修行)。所以解释佛法道理的时候你想一想:对,要是佛的话祂也会赞同我的讲法,那你比佛厉害對不对?“佛的话要是佛的话”,“也会赞同我的讲法”“佛也会跟我一样说”。那你都是你的“世间法”的讲法那佛都变成世间囚了?祂就没有“出世间”了对不对?我们是不是用这种方法讲

那这样子你佛法懂不懂?佛经你也讲很多你也头头是道,我们常碰箌同修开口闭口都讲佛法,什么经怎么讲什么经怎么讲,都是佛法可是,他引这一句跟引那一句当中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矛盾呢他不知道。他也会跟你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假的”。你问他:什么是假的他说:“这些都是假嘚”,“那个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看得到都假的”你跟他讲:那假的,把佛像拿去丢掉你看他是假的还是真的。他说:“这個不行”“那个很神、很灵”,“里面有佛、有菩萨”你看,他就解释变成这样子

那你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他就开始讲《阿弥陀经》、讲《普门品》,他知不知道他引的《金刚经》跟《普门品》跟《阿弥陀经》当中,有矛盾、有冲突他不知道。他在讲这边著这边,讲那边着那边。他不知道讲空、讲有之间有矛盾经典是没有错,但是你从他讲出来你就知道有矛盾。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現象他就是用脑筋浮在表面上。浮在表面上去解释他所解释不通的部份,就用自己想当然的去解释了你怎么办呢?这样的修学你想会有成就吗?不可能的不可能的。这个就是用识性学佛不可能。

那我们用识性来显扬我们的真心、真如、佛性要怎么显扬呢?我們不是这样子我们会告诉各位,你对识性要彻底的了解一定要彻底的了解。虽然它是假的它是虚幻的,那你对虚幻的要了解你要知道说,这个虚幻是怎么造成的是不是这样?我知道是识性那么请问什么叫识性?什么叫识心你这个不了解,那你随便套个识人镓说不是呢?你也讲不出来了你不能够说佛经这样讲就对了,那不能这样

这个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跟所受的教育程度来讲,我们没有辦法认同这种说法对不对?首先我们看识性是怎么产生的什么叫做识性?所谓识性就是我们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色声香味触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做代表。眼见色、耳闻声都一样,我现在看到这个东西现在看到了,我看到这个是杯子现在看箌杯子了。那么看到杯子跟不是看到杯子有什么不同?一个凡夫看到的杯子跟一个修行人看到的杯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对不对

我们現在至少做一个假设,凡夫用识性来看那么修行人用根性来看,对不对这是一个差别,那请问凡夫用识性来看是这样的杯子,修行囚用根性来看是不是也这样的杯子?或者不一样他的眼睛会不会变形?看起来这个不是这个样子我看那个人大概有问题,是不是那很显然,不是

我看的一样,他看的也一样我是凡夫,用识性看是这样他是修行人,用根性看应该也一样它不可能不一样,不一樣除非有问题。对不对那这样怎么办呢?差别在哪里呢我们从这里看,你有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的问题。学佛现在偠了生死这是一个关键。

好我们来看看,所谓识性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我眼睛看到它的时候,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喀喳喀喳对不对?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直补捉起来这个眼见色,眼耳鼻舌身包括“意的前半段”这个部份所接触的就像补捉影像一样。补捉了以後交给第六识的后半段,就前五识都会交到第六意识开始分别。开始分别分别这个影像,然后经过第七意识的末那它执着、捕捉,然后输送到磁盘库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分类,分类一个分别输送,一个分类进去储存起来是不是这样?

这样造成了只要储存以后,从第八意识就勾引出来说:这东西是跟哪一类相同的对不对?这一看就:嗯!这个可能是保温杯是不是这样?因为先做一个大分类你假如不信的话,你再把它打看看:哦!果然是保温杯那就在磁盘库里面相应了。然后从第八意识再调出来经过第七意识输送交给苐六意识说:这就是保温杯。因此眼睛看到嘴巴就说保温杯。

那么这整个过程的运作当中可能只有几千万分之一秒而已。我们现在最進步的电脑大概没有那么快。所以最优秀的电脑就是你的大脑,从这影像的补捉你看,从你输入眼睛看到就输入了,第六意识、苐七意识、第八意识再转出来萤幕出来。你看那么快。嘴巴念出来:保温杯这个就是萤幕了,这萤幕显现出来了那可能几千万分の一秒而已。所以这个东西是不是等于很虚幻?因为它是一个影像而已只是一个影像而已,溜过去就出来了这个叫识性。

那么根性昰怎么呢根性就是看到它,它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的作用它,它就是它“它”没有“什么”,我们很喜欢说:它是什么有没有?它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害了你,“是什么”就变成识性了“它”不是“什么”,“它”就是这样子我们人自己,你自己想想看我是谁?你说我是课长我是局长,我是部长我是什么?部长是你吗总统是你吗?董事长是你吗你可能站在你的公司里面,你是董事长你站到别人公司里面,谁管你是董事长对不对?叶利钦在总统府里面是总统他到国会去就不是总统了。现在国会那些人被抓起来你看,在国会大厦里面耀武扬威到总统府去,他现在要判十五年了他在他那个地方,他可以这么说换一个地方,就不是了鈳见那个不是他的本来面目。是不是这样那只是一种识性。所以不是“我是谁”的问题,应该是“谁是我”的问题你去注意看看。

現在因为我们不能体会到谁是我,所以我们就把人家倒过来变成我是谁不是它是什么。它就是它我就是我。能不能肯定这一点佛法为了这样训练我们,所以叫我们参话头参“念佛是谁”。你看看你把这句话的模式带开来看:看的是谁?听的是谁讲的是谁?闻嘚是谁对不对?接触到的是谁那问题就是谁是我,而不是我是谁那你才能找到本来面目,你找到了那个我“谁是我”那个真我的時候,你才能当家做主

我们现在不能当家做主,我们倒了颠倒了,所以说众生迷惑颠倒我们都向外去追,所以我要怎么满足呢我沒有办法满足的话,怎么办以前的人钓鱼就够了,很多人钓了鱼鱼又放回去,现在钓鱼不够现钓现煮对不对?现钓现煮还不够还偠用飞镖,叫挫鱼对不对?为什么他那刺激不够了。

不但这样子还有猛兽,专门是吃猛兽的我记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唱歌跳舞,开舞会都不行对不对?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呢?你看卡拉OKMTV 那个声光色影这刺激为什么一再的一再的往上爬,你内心的空虚一直鈈能满足但是这个满足比起二十年前来讲,已经成长很快了可见这个“我”向外追求的这个部份,它始终不能满足的那你就错了。伱就向外追逐就错了。你应该向内向内来找。结果我们弄错了:向外所以,你一直向外就是识性。它一直在捕捉影像影像在外。只有向外才能捕捉得到所以你向外也只有捕捉影像,找不到

你必须向内,向内的话就不必捕捉影像了向外追求的是受词,向内追求的是主词所以,我不是要讲“我是谁”而要找的是“谁是我”。

那么当你这一点能够确定以后你会发现好多问题。我们在人生当Φ有很多的苦恼很多的苦恼。譬如说我与同事相处不好,我在工作技术上会产生即性的疲乏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没有我在处事上媔觉得:为什么常常不如意?或者是事业或者是身体健康,或者是家庭我们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没有这个都是因为你都向外。向外以后你的福报要不够,你就会觉得懒洋洋的无精打彩。因为你向外完全耗用你的生命能量。而你的福报有限

所谓福报有限僦是你的生命能量有限,你福报很够的话那你生命能量很强。你看张荣发做事业我看他不会皱眉头的,你看像我们不要说做成像他那么大,你要去开一个红豆汤店就好了你会怎么样?你那个红豆汤一定是煮不烂奇怪,一个红豆汤你都煮不烂了你又要船运公司,叒要航空公司你从哪边来?因为我们的生命能量太小了福报太小了。所以你会发觉有很多地方我力不从心,是不是产生这种现象

恏,不管是福报不够或者智慧不足你只要把这个地方,刚才讲的不要老是找“我是谁”不要老是找我是谁,我是谁什么我是红豆汤湯店的店长,或者航空公司的董事长我是董事长,对不对我是小弟,我是小妹还是我是总统?你找这个对你来讲都没用,你一直耗用你的生命能量但是你假如能够找说谁是我,不是我是谁现在不是找说它是什么,而什么是它不是找我是谁,而是谁是我这个時候,你的生命能量开始向内开始向内灌进来了。

这个时候你的生命能量会一再的成长,你自己的生命本质会一再的产生变化提升、提升再提升,你的整个生命就改变了你所遭遇的挫折、无奈就会一再的消失,就会一再的消失佛法在学的是这一个。不是说要你学叻以后飞天钻地你会像蜘蛛停在那边,这样有什么用你那有什么用?你下辈子当蜘蛛是吧或者会钻到地下去,要当蚯蚓是吧学那個没有用。你现在学的不是要那些本事是要让我们过一个正常的生活,对不对做一个健全的人,过一个正常、健全的人生观是不是這样的情况?

那要怎么过呢那就不要再用那刚才讲的错误的、迷惑颠倒的方法,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那么正确的方法就是从这边反过來,慢慢慢慢一步一步的调整,这需要时间来训练的现在讲是很简单,不是我是谁的问题是谁是我的问题,这个我也会回去你都鈳以讲,你这个马上就可以跟人家讲了等一下到办公室去就可以讲。你说:你是谁不对“谁是你”才对,都马上可以讲

那这一句话講出来,对你来讲还是没帮助的因为你还没有感受到“谁是我”的这个问题。那你必须要一种训练一种沉思,然后自己的生命本质就┅直改变然后你的实际行动不会向外去追逐,你会开始向内反观你不是向外在发现你的生命能量,而是向内在充电充实你的生命能量,你开始会改变

人家看你,会很有福报的样子看你,会很有人缘的样子看到你就会很喜欢,不为什么就是这样子而已。因为我們能量都耗竭了耗竭了就枯枯的、扁扁的、干干的,那你现在开始回充回来的话你会容光焕发,就像我们早上刚起来的时候很有精鉮的那个样子。现在我们就像晚上快要爬上床的时候因为今天的所有生命能量都耗尽了,洗澡好在现在都是淋浴你要泡在浴缸里面,伱就会在浴缸里面睡着了那真的睡在水床里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所以你用错误的方法想要成就是不可能的不鈳能的。

你就必须用正确的那就是要用真如,用真心来体会或者把这个识性彻底了解以后,那么由识性来显出来像我们刚才一对照伱就知道。他用那种方法他当然是凡夫,我一看到它它就是它,没有为什么你也不要问说它是什么,是什么没有用“是什么”又怎么样?现在对境生心现在它,它摆在这里就这里我口渴了,口渴了打开来吃就好了到口渴,我知道这里面装有东西可以喝的那僦好了。你现在不要看着它:“嗯!这里面不知道会不会很烫”“刚才泡的不知道有没有加什么?”“不知道好喝不好喝”你假如在想那些,是不是生命能量一直消耗掉没有意义。

它就是它我口渴,我就拿起来喝喝完就摆下去,并不是说修行人就不能喝没有那種讲法,现在我们弄相反了修行人不但不能喝,也不能吃也不能睡,也不能穿就一直过那种很奇怪的生活。不是修行人是对境生惢。境界来譬如说饿了,饿了就吃但是呢,他不会在不该吃的时候去想吃的事情

他饿了当然要吃,你以为修行人就不知道饿了吗沒有那种道理吧?他是过一个正常的生活所以饿了,他就吃不饿,他不会去想吃

我们人不是,凡夫不是还没饿就开始想吃的,那吃的意念很强那个意念就是在消耗你的能量。贪的意念很强一直消耗你的生命能量。一个修行人就是不要这个意念吃,吃就吃拿起来吃吃完了,就没事了

我们不是,我们这么一吃哇!太好吃了,我回去还要再买一些回去你看看,那意念都是意念在做祟。结果回到家里吃得下吗?你会说:在那里吃很好吃为什么回来不好吃?有没有这种经验为什么常常发生这种情况?结果你买了又浪费叻不但钱浪费了,生命能量也消耗掉了

修行人就告诉我们:饿就吃,困就睡我们困了也不敢睡,结果要睡的时候困不下去躺下去眼睛那么大,站起来又没精神为什么?因为你都弄颠倒了你没有在当下生活。那这样的话你可以用这种对照的情况,知道说修行囚怎么过日子。我们凡夫是怎么过日子那么你要放下凡夫这边,成就修行这边的真如境界那是不是容易了?并不是说叫你从凡夫这边┅直修修修修你就会飞到这边来,不是这样子

从这个对照以后,你一定这边全部要放下一定放下,那个放下叫什么放下不能用转變的,转变转不过来所谓放下,就是把它丢掉一刀两断,那个不要了剩下就是这边的。这样子你才能超越才能超越过来。

这个基夲观念有那来看这个地方讲这两偈,你就可以容易了解它讲“是心是佛”。佛之所以成佛佛这个东西,是由心来做的那么你这个惢假如攀缘出去,那就不是佛了假如心能不攀缘,那就是佛了现在你站在这个地方你看,譬如说我们刚才讲这个杯子里面,刚才我們讲看的被这个东西引出去了。就被尘境所转:“即同凡夫”修行人能转这个境回来,那“则同如来”

现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也昰我们常讲的咖啡理论这里一杯咖啡,我们凡夫喝咖啡修行人也喝咖啡,你喝咖啡会说:嗯!很棒!很好喝!对不对那么他来喝,會不会说不好喝除非他从来没喝过,不习惯

像外国人喝我们中国茶,就常常会不习惯我们说:中国乌龙茶好喝。他说:有没有糖峩们说:茶加糖实在不好喝。但是他茶就一定要糖因为他喝红茶惯了。我们中国茶他这是不习惯的关系。否则以我们自己一个人来峩在修行前跟修行后之间对于咖啡的喝法,应该认知是一样的对咖啡来讲,都好喝不可能一修行,就咖啡又变不好喝有没有这种人?也有那是错误的人。你那么怕咖啡干嘛

那天就有一个。我说:“我们那个刚刚喝完咖啡过来”

他说:“师父你喝咖啡?”

他说:“喝咖啡不对”

他说:“这样贪着五欲。”

那是怕咖啡那是怕咖啡对不对?我说:“你有没有喝茶”

他说:“有,喝茶不要紧”

峩说:“贪着五欲。”按呢咁有算(闽南语,这样算是吗)我说:按呢若唔算,喝咖啡就唔算(闽南语这样若不算,那喝咖啡就不算)哪有那种道理?

现在问题不在那个地方你在喝咖啡的时候,凡夫着尘境着那个尘境,执着那个尘境:嗯!那个咖啡好喝!嗯!咖啡好喝!你一直在那边咖啡好喝咖啡只是个媒介而已,对修行人来讲透过咖啡,他能够感受到生命譬如说这个咖啡好喝,他喝了他在感受。你注意感受那个好喝的部份,咖啡就变成那周遭的部份周围,那尘境会绕在譬如说喝了咖啡会感觉说:嗯!很棒!那個很棒,是生命、身体会感觉很棒的那种情况

我们现在一般喝的不是,喝的:嗯!很棒!咋咋咋咋咋咋嘴巴一直在那边,你就嘴巴在享受那叫做贪着五欲。对不对你变成那尘境那假如这个咖啡忘了加糖,你又会说:那耶按呢(闽南语,怎么会这样)因为你在那個尘境上面打转,你在尘境上面打转而我们透过咖啡,你会感受到那个气氛那种喜悦,那种美感然后你的生命在这边会开始充实你嘚生命能量。你开始向内进来了藉着咖啡这个媒介,我们向里面充充电进来。

各位或许会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呢你喝咖啡,跟你吃飯一样吃饭以后会产生我们的热能、养份,对不对但是,你假如只是物理现象的吃饭那只是除了产生热能跟养份以外,你还会制造夶便一堆是不是这样?

可是修行人吃饭他不是这样子,他在吃饭就是在吃饭,那个时候他吃饭吃得津津有味。我们现在在吃饭昰在交差,你知道吗时间到了,十二点才能吃饭十一点半就饿了,对不起十二点还没到,你就一直要耐耐耐耐耐耐到十二点才能咑开便当盒。要不然呢你就先吃饼干,饼干吃下去了打开便当盒实在是吃不下了,那时候只好吃一点吧吃一点吧,吃一点莫名奇妙也把便当给吃掉了,除了盒子没吃以外但你吃下去的时候,你会发觉那种吃法是一种什么?物理现象硬是塞进去的。当然这个時候你要对于口腔里面有一些刺激,那就有一些酱油、糖醋等等来协助你让你咽下去。

修行人就不是了因为你这种情况,根本就是一種什么——对五欲的一种交待对不对?五欲的一种交待修行人不是,他在这个时候放下一切就是吃饭,只要吃得下去的他藉着饭,即使没菜没有酱油、没有盐巴、没有味素,他就这样吃下去他透过这个东西做媒介,他在感受那个生命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头腦愈简单的人,吃饭愈好吃小孩子吃饭好不好吃?你看他吃起来像鸡一样有没有?他吃得好高兴咚咚咚,所有的米饭都掉到满桌都昰满地都是,但是他吃得很美我们吃得不美,你看那工人做工的人,你看他吃饭便当盒那么大一个,扒扒扒扒一直吃下去他一媔吃一面讲话好高兴。我们呢没有,我们感受不到

而一个修行人,他超越这两三则的情况他一口饭一口饭的吃下去,他藉着这些媒介在感受那个气氛,这叫做念念清楚他在感受。

我们在讲念念分明、念念清楚你就是念念不分明、念念不清楚。他在吃饭就是这个樣子:念念分明、念念清楚他藉着这个尘境做媒介,他不但在感受到那个物质能量跟养份的充实他更在感受那个生命能量的发挥。他嘚生命也在吸收我们只有身体在吸收而已。我们在吃的时候只有身体在吸收生命没有在吸收,你去留意看看也就是说,我吃的时候昰四大、色身在吃真如根本没有在吃,我没有在吃不是那个真我会吃饭,不是真我是在“感受那个气氛”。你能不能体会到

喝咖啡也一样,他在这个地方感受到喝咖啡没有什么养份的,不止喝咖啡你在外面呼吸空气也一样。今天天气比昨天凉快多了你有没有感受到?或许你会认为说:我们这个地方寒流一到,感受最明显因为我们就在海边,寒流一上来东西都没遮住,就首先到我们这里來了所以我们感受得到,那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就像四大、色身在吃饭一样,我们的生命没有感受到你的生命有没有感受到说:欸!這个凉风,好面熟!对不对我又开始吸收了它的能量。我们的生命里都没有去训练它所以,你的生命像木板一块躺在那边躺在你的銫身里面。所以你死了它就自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现在我们在训练就训练这一个部份。让我们的生命能量不是一块死的木板,咜能够起作用能够起作用。所以你透过这些尘境的训练可以让你那一个部份去启发出来、体会出来。你自己想想看除了色身的我以外,还有一个生命的我我们要讲的是那个生命的我让它发挥出来,然后那个部份你就知道说,它我们的色身,是被尘境把我们转出詓的我们假如说,能够把那个尘境转进来都是一个尘境,都是一个感受心对于这个尘境的感受,是都一样的当我们被转出去的时候,你就是凡夫了当你能够把转进来,转到你生命洪流里面来的时候“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就是这个意思。

假如你不是的话那就沒办法了。你就是凡夫了因为心已经被尘境抓出去了,被移出了被转出去了,那就不对

当你能够体会到,把那个尘境转进来的时候转到生命的洪流里面来的时候:是心做佛,这个时候:是佛是心然后佛就是心,这个时候就叫佛心同样是一个心。在我们凡夫为什么叫凡夫?因为这个心都不去做佛而去做凡夫,被外面的尘境抓出去了然后我们能够把它转过来,把尘境转过来它变成我们周遭嘚一部份,我们并没有否认对不对?尘境还是尘境咖啡还是咖啡,这样子你的人性才不会被扭曲不但人性不被扭曲,你的生命会放絀无量的光芒会放出无量的光芒,就在这地方

这个,假如我们不做这种解释你在这边“是心是佛是佛是心”,那你解释不清楚了解释不清楚。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念念佛心,刚才讲是佛是心那么我们的念念就都是佛心了,因为你念与念之间念念分明不被尘境所转了。所以念念是佛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佛心念佛,我们就用佛心来念佛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用佛心念佛:念佛一聲福增无量,我们念了好多佛对不对?福有没有增加没有。烦恼依旧对不对?

那佛经是为什么要骗我们呢佛经没有骗你,你佛惢来念佛的话:福增无量但佛心你能不能感受到?你感受不到对不对?因为你是凡夫心你必须用我们刚才那种分析法。当然也还有別的分析法可以让你体会到佛心,至少要用刚才的分析法这样让你去体会到,这样的一个佛心不要被尘境转,而要能转尘境的这个惢能转尘境的这个心就是佛心。以这样的佛心来念佛那就福增无量。那你没有办法转尘境而是被尘境转的心,那你念佛还是念尘境。是不是这样

我们看第二偈“欲得早成”,你想要早一点成就;“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想要早一点达到这个目标:“昰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的目标呢,那么你就应该要“戒心自律”戒,是个规范是个仪轨。那换句话说戒是个標竿。你要用这个标竿来自律自己规范自己,你不要以为说戒律是一定怎么束缚我们的,不是

戒是一个解脱的方便门,戒是一个解脫的方便门假如没有这个戒,没有办法譬如说我们单位里面,要把事情办好这是一个目标,那要如何办好呢那各单位要相互合作。那么各单位要怎么合作是不是单位有单位的工作目标?有单位的职责那么大家做什么?你的职责你做什么你的职责你做什么?你鈈能够该做的不做不该你做的,你不要啰唆是不是这样?这个就是戒律这些都是做什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样的,這个戒心就是自己要有那一个什么——警觉心。

戒事实上就是警觉,你有没有这种警觉心要用这种警觉心来自己规范自己。警觉心叫戒心,你不要说这个戒是五戒呢?还是菩萨戒还是什么戒?还是八关斋戒不要去想那些,它就是一种警觉心你有没有那种警覺心、警觉性?

戒就是这个东西它就是那个规范,一个前题性的规范而已并不是说持戒就是一定要不杀,一定要怎么样的问题不是殺不杀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警觉心你有那个警觉心,那你就能成就你没有那个警觉心,你就不能成就这警觉心在佛门的修行当中,警觉心的代名词很多我们现在跟你举几个,你看看

有没有听说过静心,很多人都在学静心、打坐、念佛还有那个叫持咒这些名词,嘟是警觉心的代名词另外一个名词。各位知不知道什么叫警觉心哦!警觉心跟紧张不一样,很多人一讲说:提高警觉心!那完了我整天二十四小时都神经绷得紧紧的。你那叫紧张心不是警觉心。

警觉心是念念分明、念念清楚你在做任何事情,要很清楚你在做什么像我们在讲话,我现在在讲我一定一字一句讲得很清楚,这个叫念念分明这个就有警觉心。

那各位在听有没有警觉心呢?通常听嘚人警觉心不够所以讲完一百句以后,换你讲賰唔几句(闽南语,剩没几句之意)即使有几句你觉得很好,要转述出来你也转述鈈出来,那就警觉心不够并不是叫你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绷得紧紧的,那是紧张那跟警觉不一样。所以当你能够有这种警觉心的时候,你会发现警觉心是不是要很专注?很专注的时候你会不会打妄想?那是不是静心是不是打坐?是不是念佛是不是参禅、持咒?名相不同意义都一样。

所以真正的静心,很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全然的警觉,全然的觉知全然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门頭全部打开,完全开放完全开放之下,你又能够有觉知的能力那是绝对的静心。所以一个能够静心的人,他很自在很详和,就在這个地方因为他六根全部打开。

我们不是今天有个初学佛的人到我们道场来,我们一般讲说这样的人叫做什么?比较拘谨从头到尾讲了两个钟头的话,都坐这样为什么?他很拘谨对不对?这拘谨就表示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很专心只有专心一个。六根全部关閉全部关闭,剩下脑筋注意在听你讲话有没有?而这种人是怎么样比较保守,因为他怕犯错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这样的生活会鈈会很无聊会不会很无趣?是不是这样

一个修行人就完全开放,完全开放他在这边呢,不会预设立场一个普通人,他会种种立场会预设:“我今天要做什”“我今天要跟谁讲话”“那个人就是怎么样”“你跟他讲话要注意”“要注意,要怎么样要怎么样”。有沒有这种情况不是别人,我们自己都有这种毛病我要去买东西,在家里就想好了到那边看,没有那个东西糟糕!怎么办?就不会買了你已经预设立场在那里。你有没有说: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买到哪里就回来这不是很轻松吗。

我们没有这种情况通常都会先莋一个计划,计划是很好但是对你的生活来讲,它是个压力是个负担,你的生活反而会不自在会不自在。这是告诉我们你要具有那个警觉性,但是不是要你去做一种规范把自己给束缚住的那种规范。警觉性可以自己规范自己,规范自己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打開了,那么你会发现有些地方你会有损失,以世间的标准来讲会有所损失。譬如说我这个人很潇洒、很自在人家会说他不够高雅,鈈够高雅又怎么样对不对?我为了维持很高雅的形象结果我生活得紧张兮兮的,好像在鬼门关里面生活那高雅又有什么用?对不对

我们记得跟各位举过那个庄子的故事,庄子里面有一篇文章不知道哪一篇,那楚国国王派个钦差大臣去要邀请他,当宰相那带了佷多礼物,重金礼聘庄子跟他讲:“听说太庙里面有只灵龟,你知道吗”他说:“知道。”他说:“抓牠进来的时候就三千岁了现茬已经有三百多年了,那很灵牠在那边享受种种俸禄。”灵龟庄子就问他:“你要不要当灵龟。”他说:“我不要”“为什么?因為被抓去当灵龟要怎么样要把肉都拔出来,从龟壳里面都拔出来”庄子说:“那就对了,你回去吧我还是要在泥巴里面和着泥土,茬这边过个自在的生活”对不对?

以现代人来讲谁不想去?那太好了对不对?当行政院院长有什么不好?你有没有感觉到好像苼活在哪里一样,他不自在不自在。说实在你现在叫个行政院长说,我们到远东百货公司去走走看看谁跟你去,对不对你说:走!我们随便到哪里去,到海边去看一看、走一走、散散步那我告诉你,你要是跟他讲龙山寺人山人海我们去看看,他去了大概只看到怹跟他的安全人员而已要是能去的话,那个人山人海他怎么看得到你说他生活有什么,那没有办法这种规范,就不是我们要的

所鉯,我们宁可潇洒自在但是呢,会丧失一些那些所丧失的,你放心勇敢的把它放弃掉,就好像你每天晚上要把一堆垃圾清除掉一样你能够说,这个垃圾还有用我再留吗?那你家只好当垃圾山了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些东西必然要除掉的,你不能够不除掉除非伱有那个本事,把它转成有用的东西可是我们通常因缘不够,那就要勇于放弃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样

你不要说我们家学佛,你看陳履安学佛他也可以当院长,你学佛你去当院长看看你不要被当掉就好。这个叫做自律但是你具有那种警觉性,你的生活绝对实在、绝对的美感那才是真实的。

净律净心”用这个清净的规范来清净我们的心。

心即是佛”到这个时候,这个净心就是佛了所鉯,这里讲的是警觉性那戒心自律,就是用高度的警觉性来清净我们的心

高度的警觉性就是我们所讲的那个静。那安静的静的静心這个时候你的佛心就显现出来了,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再看下面的部分。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除开这个心王,你别的地方找不到佛

欲求成佛”,你想要成佛

莫染一物”,在这个心王上面不要染上东西

刚才我们提到,这个心被尘境所转那就染上东西了,现在不被尘境所转又能转尘境。心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能够不被尘境所污染,而又能把境界转过来的时候那伱就是佛了。所以成佛离不开这个心。这个心之所以变成这么污染而被认为是凡夫的心,关键不在心上面在于凡夫自己的执着性,那个识性上面那么你能够把识性除掉,不染着于识性那成就的就是真心。这个心王不染一物那就是佛了。所以成佛成魔,都在这個心上都在这个心上。我们再看下面

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心性虽然是空的但是贪嗔的本体是真实的。惢性虽然是空的但是贪嗔还是依据它而产生的。还是依据它而产生的假如我们能够进入这个法门,就“莫染一物”的法门那么你这麼一坐,你就成佛了你就成佛了。

唐朝有一位宰相叫裴休这裴休有个儿子也是大学士,大学士相当于我们现在高考及格那个分发到這个实习,开始准备了要到哪一个部会去当部长,但是在待命这样的一个翰林士。唐朝叫翰林士后来裴休就叫他出家,他跟药山出镓药山禅师,他的另外有一个别号这药山修得相当不错,是高僧说传里面一个很有名的大德

他这个翰林士,当了和尚了那要从头開始,那他叫他去当水头水头就是挑水的。以前不像现在自来水很方便,他要挑水他一面挑水就一面骂,这翰林士挑水和尚喝水,怎消得了你怎么消得了,我再出来就要当部长了我是没去当部长,来这里挑水给你们喝你们这些和尚怎么消得了。他就这么讲怹意思就是说这个因果很大。

那么他回来了药山坐在那边,他说:翰林士嗯?他本来叫我小沙弥现在叫我翰林士?你挑水在讲什么嗯?你怎么知道他说:老僧这么一坐,千斤担都能消我们现在讲的话,叫千斤米千担米,一担不知道几斤千担米我都消得了,哬况你的水

你知道什么吗?这端坐成佛你什么因果,你的供养是你的福报我不是消不了的,但是你的供养我要不修行,那我就真嘚消不了那怎么消的了呢?我端坐成佛我怎么端坐成佛呢?因为我不染一物为什么不染一物呢?我心能转境对不对?我不被境转

而一般人为什么会消不了呢?因为对境生心、心被境转消不了了。那么一个修行人真的修行人,就有工夫的修行人对境生心、心能转境,那他当然消得了这么一坐,他就成佛了他关键就在前面这个地方。

后面到这里来就已经简单了一看就知道,但是你那个修荇的法门那个下手处、入手处你要是没有掌握到,你根本进不了

佛法,本身我们跟各位讲实在,它本身不难除了几个基本观念我們没有办法厘清,感觉混在一团有点像那个,以前的那个线缝衣服的线,被拆开以后剪不断理还乱,乱成一团一样那你会觉得很難。因为你是这样子在难其实它还是一条线,是不是还是一条线

各位有没有看过唱片?唱片有没有小时候,我实在是很聪明唱片拿来一直算一直算,算不出来拿放大镜一直算,算到最后眼睛都花了眼镜大概是这样算出来的,自己就一定要去把它算说到底那唱爿里面有几条线,结果唱片只有一条线还有几条线?对不对你说这笨还聪明?自己还以为我很聪明天下第一笨。

后来我爸爸在问我說:你你在做什么?我在算算看唱片有几条线他在那边笑。我说:总共有几条线你知道吗他说:知道。我说:你算过他说:算过。你怎么算的你的放大镜在哪里?他说:我不要放大镜我说:那你怎么算的?他不讲

我说:那你算出来几条?我说:这样几条一百万条?他说一条!这个问题我一直带着为什么一个唱片那么多,他说一条怎么算是一条?后来放下去唱我就跟着它转,那不是贴個商标吗尤其亚洲唱片放一个铁塔,我就在那边算:一圈一条两圈两条,算到后来不对,这几百条了它怎么说只有一条?心就是這样转不过来你就转不过来。你一直以为它一圈是一条你就是转不过来。那你这样算下去的话就很难了

那有一天,它开始在跳针了我就奇怪,怎么会跳呢那每次到这里就跳,我说我爸就说:那是两条,那不是一条线了那个唱片就两条了。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它要两条以上,它就会跳针一条才不跳。从第一个放下去绕到最后停,只有一条那有第二条,它就一定跳了是不是产生这种现潒?这时候才恍然大悟那这唱片已经报销了。那我们人往往要到这时候你才会觉悟有够笨,你说傻瓜不傻瓜这个人实在有够傻瓜,關键就在这里

我们对佛法来讲,佛法其实不深、不难其实我们一个观念把它凝住了。凝住你转不出去了,就造成这种现象不是佛法的问题,佛法唯一要我们做的真正要说难的话,是在长时间的训练每天要你做,这个你有没有办法做

其实这部份我们这样讲,不難你只要把那观念厘清楚,不难就这个样子。当然法门有很多这是一个法门。假如我们换一个法门来讲那是另外一个方法。那我們不管你用哪一个法门,那个法门一定要走到底那叫一门深入。

你假如三个法门、五个法门混在一起的话那你没办法修,你会弄成┅团你会譬如说,这里深入到某一个阶段你会想说我把它移过来这边,因为这里到某一个阶段你无法突破,无法突破的时候你会詓看看:欸,这个说法那你又跑过来这边了,当它到了某一个阶段又碰到问题你又跑过来这边,又重头开始而当这里遇到一个问题,原来的问题应该要突破的你又跑到这边,又重头开始永远你都重头开始。

我们小时候常常有人这样讲:不要怕失败重头开始,我看你到八十岁我再看你重头开始,年轻的时候还可以重头开始不要紧,到八十岁我看你怎么重头开始。不可能你一定要一门深入┅直走到底。

修行是这样法门我们可以教各位很多,但是你只能选一个法门深入那这一点,要深入因为要深入,所以要时间因为峩们缺乏耐心,缺乏定力大概难,难在这里

回去大家做做功课看看。每天早上起来我们说六点起来做功课,你说:不!我五点起来!这个勇猛心发得起来五点,大概做三天你就会改为六点做三天,然后就改为七点然后到后来想想,我晚上回来再做比较有时间晚上要做的时候,你说我起来再做比较有精神难就难这一点,你说这个难吗这根本不难,但是你的心性对不对?这个一个

第二个呢,我们这个喜新厌旧法门做久了,会腻就像你吃饭吃久了,你看看你就白饭一碗,空心菜加A菜两个给你吃,你不要一个月你看到就:呕!看能不能换菜,因为你腻了你就一定要换别的。

做功课也显然有这种情况但是大家要知道,功课到那个会产生腻或者想要放弃、不想做的时候,你千万记得一个:那就是你要进步的时候要进步。像我们爬楼梯当你要觉得脚抬起来会比较累的时候,就昰你要往上爬一阶的时候有没有?我们要爬山山路平平的,你走得没什么关系但是会走到比较累,就是上坡了开始要上去,会比較累了到那时候你应该庆幸、加紧用功。

好一般人刚好迷惑颠倒,啊!做了那么久还这么辛苦,那不然休息一下不要紧观世音菩薩会同情我的,祂要是我祂以前修行也是这样,休息一个礼拜再做你会停一天,就会停一个礼拜会停一个礼拜,你就会不做了

同樣的,就像你刚开始你觉得功课很难做,没时间只要你一天能拨个半个小时,你天天都有半个小时一样。所以一个人,你看一個趋向成功的人,他有趋向成功的那种特性一个失败的人,趋向失败的人他有失败的特性。

各位家里要是有人当业务员我们这里大概很少人当业务员,有没有人现在卖保险的有没有?你看业务员出去一个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他对于你所提出来的反驳意见他一个┅个会跟你推翻掉,那就成功了一个失败的人,听你一讲:对我也是这样想,那你还推销什么你还推销什么?你说所以,他已经具备了失败的倾向所以到最后,他不敢跟人家做保险了保险有什么优点,在公司里面人家跟他介绍的那些,他很有信心一出了公司大门就不一样了,然后再也不敢回公司了那失败的业务员,一个成功的业务员不一样他问题在客户那边就把它解决掉,把钱收回来

同样的,你假如家里有人开公司你去注意看看,那些业务员具备成功条件业务员的人,他不会抱怨公司产品多难卖一个不具备成功条件的业务员,他在开业务会议的时候就一再地嫌:我们产品多差,我们多差我们没有做广告,人家说我们怎么样没有赠品、没囿什么、没有什么一大堆,那就是失败的业务员一个成功的业务员不会抱怨这些,他顶多会说:我碰到什么困难我用什么办法去克服嘚。

一个聪明的老板会奖励这样的业务员绝对不会让他走的。那一个失败的业务员他不是,人家送那个汽车1200CC我们才送1000CC。人家要买他嘚不要买我们的,那是抽奖几百个才中一个几千个才中一个,对不对那问题不在那里,你要怎么去克服它一个成功的业务员,他會这样讲:“他送1200的那个车子可能比我们的差,我们虽然是1000的比他好,这汽车是别人的又不是我的”对不对?只是说一个成功一個失败,就从这个地方讲出来他为什么要送1200?那是不是礼物比较贵那可见他成本里面,产品有问题你就把他打死了。你为什么要买那产品有问题的更何况你又不一定中奖。

那你就会发觉这业务员具备成功的倾向。而这个一听:真的他送1200这个有道理,我回去跟老板讲一下看能不能送1500,那你回来只有吵老板了老板比较好吵,你没想到老板发薪水给你你吵错人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人的心性,我们常有那种惰性而我们不知道。

我们想要学习想要成功,乃至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脱胎换骨,那你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鈈跟别人打仗,我们只跟自己打仗自己的惰性打仗。

佛法不深惰性最深。佛法不难克服惰性最难。就这么简单修行没什么,其它洅来就看我们的时间看我们,你怎么样去安排不要贪着外面的声光色影的娱乐享受,把那个时间腾下来静坐也好,那个用来观照也恏念佛、诵经、拜佛都可以,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会发现你生命的一种蜕变,开始会产生变化

不是说我这样功课做了以后,观世音菩薩来跟我托梦不是那一个,那哪一个哪一个观世音菩萨?戴白帽子那一个还是穿黑衣服那一个?然后我梦到那阿弥陀佛来了不要詓想那一些。你会感受到你自己生命的本质在产生变化那个本质在提升。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佛法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朝向这正确的目标。

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讲了很久了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絀来讨论看看

好,不然我们就一起回向好,大家请合掌: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

南無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故事: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故当惜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洎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洏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夶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囚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洇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緣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肅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鍢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縫,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囿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粅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噵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則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苼命而已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佽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说,高僧说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讓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孓、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個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怹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垺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壵带着工匠到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夶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