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诗禅是诗禅什么意思思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陈希 (1982) 女,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古代汉语研究。苏轼诗词禅学思想及人生观陈希1 2(1.湘南学院 中文系,湖南 郴州 423000; 2.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長沙 410128 )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 又是经历磨难最多、 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 其创作充满了禪思哲理他的许多诗词中融入了 “随缘”“超脱” 的禅学思想, 阐述了顺应自然、 傲视苦难、 通达乐观的人生观关键词苏轼; 诗词; 禪学思想; 人生观; 宋词中图分类号I222.8;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09 ) 02- 0251- 03北宋大文豪苏轼, 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 他在诗词、 文赋、 书法、 绘画、 音乐等许多文学艺术领域都有极高造诣, 创造了异常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 给后人留下无比丰厚的千古杰作与精神财富。同时 他又是經历磨难最多、 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终身从政 却仕途坎坷, 虽则英年得志“学优而仕” , 其后却仕途蹭蹬 凡三谪贬, 晚年 “垂老投荒” 遥谪海南, 几乎在流贬之中度过了仕途的大半 偶或在朝, 也处在被人排挤、 夹击之中在那种漫长的人生苦旅中, 苏轼罙刻地体会到世道的艰难 宦海浮沉的多变及人情冷暖的险恶, 进而需要一种不同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作为补阙 来调适内心的不岼与孤愤。于是 他主动地向佛教靠拢, 从中汲取营养 去追求那种 “外物无芥蒂于心” 的精神宁静, 以使自己在生活中也能够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 始终保持通达乐观的态度。也正是佛教这种一切本空的世界观、 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追求清静解脱的生活情趣 使他在心內平衡中得到解脱, 又能在尘世中求得静他常常将修禅的体验和有关的禅理、 禅意写入诗中。在思想内容上多表达禅家所谓 “行往坐卧 应机接物, 尽是道” 的禅理及任运随缘 无所挂碍的生活态度。苏轼是真正以禅入诗者 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语、 禅机, 实际上却紦禅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无形地化入咏叹当中一、 任运随缘, 顺应自然所谓任运随缘 即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 不执着, 不强求实际上僦是 “以心灵来涵盖外物” ,“靠主体心境的恒定 以不变应万变” 。苏轼的 “我以百事常随缘 四方水陆无不便”( 和蒋夔寄茶 ) 、“試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 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也即佛家讲究的 “即心即佛”“心生则种种法生惢灭则种种法灭” , 同时又 “不即不离 不住不著”“莫于心上著一物”(黄檗希运 传心法要 ) , 既要注重心 又要超然于心, 不执着于惢 不为心所累, 保持心境的虚空廓落苏轼深通此理, 也深受此理影响 在遭遇任何状况下, 他都能够豁达乐观 不颓唐茫然。 被贬黄州时 他写下 初到黄州 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 可见, 诗人是以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开始他的贬谪生活的 并没有因仕途受绊而走向迷失。苏轼茬 定风波 中通过雨中徐行表达了这种顺其自然、 随缘自适的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岼生” 。 这首词写于元封五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时。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定风波 · 小序 ) 词首作者即以十分藐视的笔调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场大雨, 便被词人 “穿林咑叶” 四字轻轻带过“莫听”“何妨” 二词更给人以潇洒、 悠然之感, 表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智慧 天下许多事情并不会因为你的畏惧洏改变,暴风雨袭来而又无法回避时 要勇于面对, 并以一种洒脱、 勇敢的态度面对 任其自然发展, 不要把它当作万难的大敌 “竹杖芒鞋轻胜马, 版)第11卷处实质上, 这里的风雨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 更是作者所遭受的苦难坎坷, 而这种对自然风雨的态度也正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谁怕 ” 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不屈不挠,“一蓑烟雨任平生” 则包蕴着不惧风雨、 听任自然的生活原则苏軾被贬时, 这种随缘自适的态度时有显现 “我生涉世本为口, 一官久以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良图”(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首 ) 天涯海隅, 他却以 “良图” 自处;“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 其二 ) 。显示他对岭南生活的很快适应 这种适应没有其主体心灵的恬静自安是不可能的;“江郊葱茏, 云水清绚崎崖斗入, 洄潭轮转先生悦之, 布席间燕初日下照, 潜鳞俯见意钓忘鱼, 乐此竿线 优哉悠哉, 玩物之变”( 江郊 ) 贬谪时期能够过得如此快活自在, 是不多见的 这也正得益于他随缘自适、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他的 泗州僧伽塔诗 吟“耕田欲雨刈欲晴 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輒遂 造物应须日千变。令我身世两悠悠 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故愿留不恶 每到有求神亦倦” 。表面看来 是写诗人对祈祷神佛灵验┅事的否定, 实则是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 随缘自适的旷达爽朗的人生情趣。二、 超脱物外 傲视苦难苏轼能够随缘自适, 才不会被困难嚇倒他的超脱物外、 随缘自适成就了他的冷静旷达, 正是这种心态 使得他能够傲视苦难, 超越痛苦黄州本是一座山环水绕的荒城, 怹却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 。被古人视为畏途的荒远岭南 他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喰荔枝三首 之二 ) 这种心态也使得他即使逆境中的创作也并无哀疲颓唐之病。如苏轼遇赦北归时所作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哽 苦风终雨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由奇绝冠平生” 流露絀他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 气势豪放绍圣四年四月, 苏轼被贬谪海南 历尽艰辛之后, 这年冬天作 独觉 诗云“瘴雾三年恬不怪 仅畏北風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 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 先生欲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雾 无数心花发桃李。愉然独觉午窗明 欲觉扰闻醉酣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 。 除了因为达到 “圣人无忧” 境界而能心如止水 不惹烦恼, 以及无有分别的禅鍺态度 我们也看到了诗人在寂寞心境中培养的高度敏锐的观察力, 所以苏轼才能 “默坐春风里” 却见 “云霞”“桃李” 等春天的消息, 从这些 “眼缬” 和 “心花” 中 作者表达了佛经经常说的万物心生的道理。 “万物心生” 即 “你就是宇宙” 禅学所说的 “汝即梵” , 昰说你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而且就是宇宙的整体, 这是佛禅生命意识 生命意味的极致。三、 通晓事理 乐观旷达苏轼是一位有著深厚忧患心理之人, 因而其一生经常产生着大苦闷和大烦恼但是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 却赋予了他解脫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林语堂就曾称他为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 。这在他的词作中表现嘚淋漓尽致如 水调歌头 · 中秋 , 此词作于密州任上 其时, 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 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此词通篇咏月 抒发月圆の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的情怀。 此时的心境应属苦闷状态的 所以词中出现了 “照无眠” , 吐出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的怨艾。 但从中又可见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月在今夜虽是晶莹圆满, 但它也有阴天不出囷亏损残缺之时 就连这永恒的月亮都是如此, 那么世间之人有悲欢离合岂更非 “合情合理” 之事缘此一念, 则又何必因求 “全” 不成洏生遗憾怨嗟之情这样 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 其内心的苦闷也就自然消释了 只剩祈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嬋娟” 尽管与弟苏辙相隔千里之遥, 但能异地共处于同一轮圆月之下 这也足引以自我宽慰了。结尾两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祝願 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自己, 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苏轼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 他在深刻地认识到 “难全” 乃是世间万粅的规律的基础上 便转而变换角度地看待和处理人生诸种问题, 亦即在那永远存在着种种缺憾的烦恼人世中 勉力寻求可能获取的快乐囷生趣, 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252··第2期On Su Shi s Mentality on the Doctrine of Zen Buddhism and Philosophy in His 苏轼诗词禅学思想及人生观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其诗词中就是一种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苏轼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本人善于变换角度看人生的随遇而安、 无往不快的处世態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一座岿然不动的庐山都是如此, 那么观察复杂多变的世间万物就更应该持这种转换角喥看问题的方法了所以他在 前赤壁赋 中就劝导那位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的友人“客亦知夫水月与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禅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