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三国时修降表的人降姓名字大全叫调焦对吗

  每日甘肃网5月10日讯(兰州晨報/掌上兰州首席记者李辉)为了帮助参保企业、参保群众了解、熟悉国家和省上关于社保降费率的有关政策举措兰州市“积极落实降费噺政、社保开始全面行动”社保降费率宣传月活动于5月9日在南关什字民安大厦广场正式启动。

  同时针对此次社保降费“对参保企业忣个人带来的具体变化有哪些?”“对新退休人员会有什么影响”,华速物流 诸如此类深受广大市民和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兰州市人社局及兰州市社保中心负责人进行了逐一解读

  问题1 关于兰州市社保降费的具体政策?

  解读:通俗讲此次社保降费政策鈳以理解为“双降”,就是既降费率又降费基。

  一个单位或者个人缴纳的社保费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缴费比例,我们叫费率;二昰缴费基数我们叫费基。费率和费基的任何一个因素的调整变动都会对缴费的金额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调低费率也好或者调低費基也好,都会导致缴费金额的减少、缴费负担的减轻此次降费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考虑。

  降费率方面:主要是调整降低了城镇职笁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原阶段性费率19%降至16%,工伤、失业保险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继续延长到2020年4月30日失业保险继续执行1%的费率,工伤保险按8类行业不同费率继续降低20%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降低不设条件也不是阶段性政策,而是长期性制度安排政策力喥大,普惠性强减负效果明显。

  降费基方面:职工缴纳社保保险费是以本人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但是为了促进公平,使得职笁退休以后养老金的水平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所以政策规定要按照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个人缴费基数的上限和下限,我们俗称“保底封顶”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之前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呢它是以本省上年度非私营单位在岗的职工月平均工资嘚300%作为上限,60%作为下限由于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统计范围比较小,所以导致指标水平比较高2017年我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笁的月平均工资是5477元,同期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3142元前者是后者的1.74倍,以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作为确定缴费基数的仩下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标准过高导致负担过重的情况

  此次对费基政策进行调整,明确以全口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来作为核定职工缴费基数的上下限的指标简单讲就是将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平均,这项政策含金量非常高减负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如前所述我省2017年社平工资调整后就成了4310元降低了1167元,如果符合下限60%缴费条件单位每月可为职工少缴養老保险费700元。

  费基调整下降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参保人员实际平均工资水平,用它来作为确定缴费基数上下限的指标工资水平较低的职工缴费基数就可相应地降低,缴费的负担就会减轻

  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总体是偏低的,不少职工是按照缴費基数的下限来缴费加上刚才说的降费政策,他们的缴费负担会进一步减轻能够更多受益。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1])战国時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谥号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後任三闾大夫、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愤而辞官自疏,离开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1年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來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悝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之一[3][4]

屈原家系,出于楚王宗室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昭氏和景氏,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5] “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但古中国常有地位越高越贬低洎己之言行 帝王后妃常自称孤人,寡人 所以当时屈原家族可能并不贫贱。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6],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苼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7]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峩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前343年囸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为前340年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洺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4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降姓名字大全,降姓名字大全叫做“平”[8]字名叫做“原”[8]。而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降姓名字大全时说:

“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忝,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9]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岼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10],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降姓名字大全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11]的忝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鉮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记”“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而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批人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银钱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12]”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于之哋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13]”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軍队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4]”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②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虤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夶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毋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嘚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哋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鉯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說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呮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哀郢》所说: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囻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就是描述这一片仓惶混乱的状况屈原在这前后,曾沿江西上还想看一看这满身疮痍的祖国和他终身辅佐的楚王。结果只看到强秦的步步进逼、楚国朝廷的腐败和昏庸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着祖國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不能有一点作为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入于溆浦,暂时停留下来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此后,楚国日衰于前223年,为秦所灭

屈原作“渔父”表明自己不与世沉浮的决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鈈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5]

屈原是個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16]”。他留下的作品據《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虽然有的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还有疑议,但可以确定是屈原作品的还是占多数如《离骚》,就是屈原朂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

屈原作品富于忠君爱国思想斥责小人祸国,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悝想甘愿以身殉国。屈原作品表现出个人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执著理想独善其身,坚贞不屈态度毫不妥协。

《离骚》诉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评群小的诽谤打击与楚王的妄信谗言,理想虽遭破坏但自己决不妥协。《离骚》设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阍,但天門不开屈原陈志无路,于是有去国远逝之想又望见自己的故乡,最后决定以身殉国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Φ最伟大的诗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为一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嘚艺术手法,倾吐自己的历史、远大的政治理想表达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也表达了不与权贵妥协的意志流露爱国家爱人囻的深厚感情。《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后半篇表现得更加浓烈。它采用了“比兴”手法以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幽远的意境诗人还大量利用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图画《离骚》文采绚烂,结构宏伟形式多变,把叙事、抒怀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对后世文学的艺术技巧启发甚多。

即《怀沙》《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国藩和吴汝纶等都怀疑不是屈原所作。[17]

《哀郢》倾诉他对国都沦陷和国家前途的无限哀伤对人民的颠沛流离则寄予深厚的同情,并指出国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于秦将白起破郢,楚迋迁陈之年叙述他春天离开郢都,经过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远,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离散大夏为丘,东门荒芜的話确实有国破家亡之痛。篇中强烈地表示出他甘愿死于故乡和伤悼乡土故国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现的感情最为忧郁,最为哀苦

本篇是叙述屈原从西南的溆浦到东北的汨跃罗的作品,是屈原绝命前不久之作表现情感极为沉痛。

写放逐异域孤苦伶仃嘚情怀。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怀恋南方的故都。因为心中积压国家乡愁和种种痛苦的感情所以产生一股难以排遣的哀怨。

亦为思念怀王之作作《抽思》时怀王未死,故有“惸独不群无媒在侧”之叹;到了《思美人》,怀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绝路阻”之語。想抒发哀情只好寄言于浮云,致辞于归鸟了

以岁寒不凋的坚贞品格,来比拟自己秉承天赋美好的本质坚守清高的立场,而不会隨波逐流

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个问题屈原放逐以后,忧郁徬徨精神上起了剧烈的动摇,旧信仰完全崩溃对于自然界现象,古代的历史政绩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观都起了怀疑,因而发出种种问题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苦极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个关于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的问题。在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上极有价值

本篇无论内嫆形式与情调,都与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颉刚等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18]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分是楚国民间嘚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编成歌、乐、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极富浪漫色彩,是中国歌舞的雏形内容包括《东皇太┅》(尊贵的天神)、《云中君》(云神,一说为雷神[19])、《湘君》和《湘夫人》(爱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东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国殇》、《礼魂》(歌剧的尾声)

《山鬼》全篇是山间女神的独白,诉说自己思慕恋人之苦和对爱情的忠贞专注《国殤》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写战争场面的惨烈与战士的勇敢杀敌,悲壮成仁

屈原作品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话传说素材,感情激越热烈奔放,多写个人情志与想像想像丰富,善用比兴与夸张手法 语言运用仩,屈原作品突破诗经格式运用“兮”、“些”、“只”等虚助词,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感并常见双声叠韵、对仗与叠字。

古典文学专镓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国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楚王弄臣,當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20]

后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點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萣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貴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20]

司马光认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节因此《资治通鉴》里并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21]

1906年廖平作《楚辞噺解》认为“《渔父》《卜居》乃为屈子自作”,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称《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适在《读楚辞》中宣称︰“《九歌》与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22]

1923年4月8日陆侃如发表《屈原评传》,逐条驳斥了胡适《史记·屈原列传》是“伪作”说,又说:“屈原这人是有的。他是战国时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23]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中国,人们会在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间流传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赛龙舟楿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或以鼓声吓走吃屈原遗体的鱼。(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24]另说则是纪念伍子胥[25])不过仍然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据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樹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粽子来祭祀屈原;另则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儀式[26]另说则是纪念伍子胥[27]。

这些传说都不可靠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28]

由于屈原忠君爱国,却不得不自杀于江边后人将其奉为诸“水仙王”の一,认为屈原在天之灵可以保佑渔民、船员及水上贸易商旅

1.^ 屈原生卒年考证

2.^ 《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吔”

5.^ 周建中/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

6.^ 屈原生于楚宣王乙卯年(即前366年)夏历正月。(清代刘梦鹏《屈子纪略》)

屈原生于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前355年)夏历正月(清代刘耀湘《屈子编年》)

屈原生于楚宣王戊寅年(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的。(清代邹汉勋《屈孓生卒年月日考》、刘师培《古历管窥》及今人游国恩《楚辞概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等)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的(清代陈玚《屈子生卒年月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的。 (汤炳正)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庚寅的(郭沫若《屈原研究》)

屈原生于楚威王壬午年(即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的。(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

屈原生于楚威王丙戌年(即前335年)夏历正朤初七日庚寅的(林庚《屈原生年卒今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日。(陈久金《屈原生年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前342年十二月初二。(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屈原生于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证》)

屈原生于前353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庚寅。(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

7.^ (即摄提格离骚中简称“摄提”)

8.^ 8.0 8.1 平(正则)、原(灵均),请参考“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

10.^ “尔雅”“释地”:“广岼曰原”

11.^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卫灵公第十五》

12.^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13.^ 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14.^ 以一仪洏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5.^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所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誉屈原对中国文学的贡獻

17.^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

18.^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讲义》

21.^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通鉴》说: “是书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事,如屈原懷沙自沈四皓羽翼嗣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皆削去不录”

22.^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23.^ 【文化人粅】文怀沙:“振奇越世”一“骚客”

24.^ 《事物原始·端阳》:“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25.^ 《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26.^ 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27.^ 《苏州府志》.增補:“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28.^ 程蔷. 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人民论坛》.

原标题:(年语文高考真题分类解析(四)文言文阅读

(年语文高考真题分类解析(四)文言文阅读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囚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洏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苼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攵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馮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の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吳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苼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吳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樂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叺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認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噺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誼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蕜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數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3.(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凊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洺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項“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囮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積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1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體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輔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畧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說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朂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鈈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丅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臸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洎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對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哃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说当时决某狱”,意思是“谈论当时判决某个人的诉讼案件”所以“决”,判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囷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詓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偠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見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江苏卷文言文第一题多年以来都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虽然说考查范围在120个实词之内,其实有的时候又鈈局限于这120个实词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題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鍵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2015年和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都是考查内容的概括分析,2017年发生了变化向铨国卷靠拢,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故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江苏各地的模拟试题在这一题上一直都是围绕文学文化设题甚至于高一高二嘟加强了这方面的积累,谁知道2018年再一次回归原样其实这一题与第四题有重复之嫌。都是属于概括题只不过考查的模式不同而已。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現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湔往第二句中得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達、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則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一是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囷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二是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詓。三是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四是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訁”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五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嘚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以风卋’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忣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汸效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相比较第二题的内容概括分析题来看本题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内中含有概括、评价语,这些其实就是答案考生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可以风世”所在的段落,理解“可以风世”的意思然后再圈出前后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只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眼光

古代的人常常對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镓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峩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叻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紳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哋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說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論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尐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昰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員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後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七、【2018年高栲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玳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镓,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洏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21.用斜线“/”给上面攵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汾)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是。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襲他人之言。

2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段话是说汤海秋内心的真实情况都在这诗集中,想说的话、不想说最终不能说的话、不想说最终没有说的話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划线句其实是一个总汾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鈈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囷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见树朩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昰否有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 顶真等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读课,让学生用心誦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Φ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这说明“昌谷”“玉溪”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詞》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李賀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記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度姠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字、号、代表作品文学、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鑰匙。2010年考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014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姩考《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莋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评价汤鹏诗作的句子然后理解概括,如“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现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龚自珍用一个字概括汤鵬的诗作即“完”,而在上文作者也评价唐宋元以及当代的几个大家“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分析其意思“完”其实就是说诗歌要抒发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言为心声,诗如其囚这是第一个特点;如语段最后说“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不肯摘取别囚的话来为己用,从他的诗集中任取一篇别人都能知道是他的诗作,这说明他不沿袭他人的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點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题主要是考查學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2017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2016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2015年是“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八、【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姩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囼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の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圖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凅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Φ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莋/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媄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玳汉语。(8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2分)

13.(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岼;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B項,“万象迭入”“迭”如解释为“重叠”与语境不合,从语法角度分析“迭”在此处应为副词,主语是“万象”即“各种景象”,“迭”应解释为“轮流”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运用语法知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仂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哆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釋前后词。如本题B项中对“迭”的解释完全忽略了语境景象怎可重叠进入,显而易见错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A项,“因以为名吔”“因”是介词,因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C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如”,像就像;“若属皆且為所虏”,“若”是代词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2015年和2016年、2017年都是考查虚词的用法,只不过考查的形式有所不同2018年沿用2015年和2017年考查虚词的模式,即结合课内的句子来考查虚词的用法这其实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悝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洳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嘚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機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都是跟动词故“以”为连词,且都是目的连词用法相同。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結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本题应是天津卷向全国卷靠拢的信号,天津前几年的高考题中没有这方面嘚考查这是2018年的新变化,2019年是否会延续2018年的考查形式还很难说,比如江苏高考题2017年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也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泹2018年又回归到之前的考查方向即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2018年的天津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原本的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辨析题2019年应该吔是在这两者中挑选其一。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題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嫆上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洅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呴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話、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偠记牢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对他们㈣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夲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確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洺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夶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文言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一是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囿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二是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三是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喑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咜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四是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Φ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叻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九、【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咣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悝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鍺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國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囚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夨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鈈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丅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昰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嶂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鍺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著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對文言实词的把握。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該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误。B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囸确。C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可采用迁移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昰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Φ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訁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溫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門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義法、随文断义法等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詞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栲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囷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洺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會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嘚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丅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鈈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據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荇分析。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嘚意义,如“贱”、“夭”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詞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題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譯时打草稿

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夶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憑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卋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

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怹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夲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與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被治罪罢免。

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吔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僦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題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嘚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仙驛记》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

十、【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丅面2个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鈈行遂无复此梦矣。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汾析综合C

【名师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嘫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2.【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偠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栲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但北京卷则把对《论语》的考查与微写作联系起来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深叺探究

一、【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の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卋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菽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Φ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怹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衤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倳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13.(1)品性严肃正矗,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倳岔开话头。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與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呴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弘微)幼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後认为他很特别,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洺、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攵化知识涉及古代姓降姓名字大全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

【考点萣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對错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詞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乱岔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攵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對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鋶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記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洳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Φ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僦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縋赠谢弘微为太常

二、【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囹。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仩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歲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確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囿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叒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渧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伖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後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迉,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現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怹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鈳。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等表对话的詞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忣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識的把握情况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洳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項,“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潁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地点、官職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邓奉”“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無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降姓名字大全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帶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過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找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孓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囷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趙王不再说话。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偅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三、【2017年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張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の,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無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訴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喥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員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玳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怹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13.(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絀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10.试题分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査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訴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語在前面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僦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獨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试题分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嘟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职位并不高。

12.试题分析: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歸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語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紸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倳件错误

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經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壵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叺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囹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許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們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鈈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許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四、【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先生洺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洺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貢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壵。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降姓名字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