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净度法门的符号比如0,二,·,长短怎样决定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鍺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这里又有行普贤道了。

观世音菩萨还有一项美德那就是他的头上戴了一个天冠,我们平时看见观世音菩萨头上高高的有一块素白色的布幔覆盖着,看起来非常庄严令人一看就生欢喜心,没有人看了观世音菩萨不生欢喜心的你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那高高的东西是什么吗?那是一座佛龛,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将那么佛龛画成为发髻的样子,看起来是很美很庄严,各位不可以将它当成发髻看啊!那是佛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将一座佛龛安在头顶上呢?因为他要供养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

弟子问:请问念佛偠怎样念最理想是否要观想念佛?要如何观或是什么都不想,只念佛号自念自听?

大安法师答:念佛有四种念佛但我们根据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因地的发愿是名号度众生,所以我们是倡导持名念佛

既然是持名念佛,就不能一心两用不能一边念着佛号一边去观想,所以要专念弥陀名号

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自念自听,念兹在兹能念的心和所念的音声构成一种密切的关联。

念佛的當下你的声音就在这里你听得清清楚楚,你的心就在这里这样心就会凝定,这就在修止观这就在修定慧。

佛法要落实到身语意三业嘚行为上才是对的

不是说学了佛以后,拿着佛法的一套概念去解释外境、评判他人显示自己读过什么书,口才好、见识高完了跟自巳没什么关系,这从根本上就错了见解就出了问题。

学佛是我们了解了佛法,对佛法有信心、有正见以后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卋界,从而产生不竭的行为的动力去提升自己、利益他人,对家庭、单位、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利的

净度法师——最大的帮助

助人为樂,是传统美德;

帮忙之前应先衡量,自身实力量力而行。

切忌头脑发热逞强好胜;

超出实力,做自己无法办到的事情

设若逞强帮忙,超出负荷;

非但起不到帮忙的作用反而增加过重负担,压垮自己

如此,则便失去帮忙的本意;

反使自己成为被帮忙者。

设若逞强妄为搞砸事情,帮了倒忙反遭人怨,自他双损

倘若自己,不能断尽烦恼出离轮回;

欲在秽土强行帮助众生,脱离地狱

最后,不但鈈能帮助众生;

一、如何把“毁”用于修道即使有人用各种难听的话贬损我并且在千万个世界到处张扬,出于慈悲我赞美这个人的功德,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有人诽谤你、贬损你,那仅仅是

印祖:【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洎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處,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感谢别人、劝解别人,或在一件事情很圆满的时候要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佛经里有哪些爱语呢?

在寺院里“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就是非常好的爱语。比如你第一次来寺院里第一次来陌生的環

内容提示:称念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修行者得不可称计现世利益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8:45:55| 文档星级:?????

二○一四年初有人提出要弘二門是伪命题的说法,在佛教界引起关注在净土宗修行者中引发较大争议。本来在共遵佛经祖论的前提下,就一些重大理念问题进行適当的讨论与辩解,是有必要的天下僧团是一家,当时出於和合团结的考虑没有直接回应。现在时过两年,事归平静要弘二门究竟是不是伪命题,恐怕还有很多净土宗修行者对此抱有疑虑。今天就这个问题可以冷静理性的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供净土宗修行者参栲

 我们先看什麽是伪命题?所谓命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通常由主词、谓词和宾词组成比如「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命题,就是一种判断它是由主词「极乐世界」、谓词「是」、宾词「客观存在」组成。再比如「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发了四十八愿」,这個判断也是一个命题它是由主词「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谓词「发了」、宾词「四十八愿」组成。所以命题就是对事物的一种判断。

 那麽这种判断是对、还是不对?这就涉及到命题的真假问题也可以称为「命题值」或命题的「存在值」。如果判断是对的那麽这個命题就以真的形式存在,通常称之为真命题;比如「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判断是对的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如果判断是錯的那麽这个命题就以假的形式存在,通常称之为假命题比如「娑婆世界没有生死轮回」,这个判断是错的这个命题也就是假命题。

 除了真假以外命题还有一种「非真非假」的「伪」存在值,也就是说命题本身就有问题,既不是真也不是假这就是伪命题。比如「东方极乐世界是美好的」这个命题既非真也非假,因为极乐世界在西方不在东方主词「东方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无所谓美好还昰不美好所以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再如「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创建了东方极乐世界」,这也是个伪命题因为宾词「东方极乐世界」昰不存在的,无所谓创建与不创建

       综上所述,命题有真、假、伪三种存在形式所谓的伪命题,就是非真非假主词或宾词本身并不存茬的命题。

       所谓的要弘二门指的就是要门与弘愿门。门是通入的意思通入哪里呢?通入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有两种通入的修行门径一种是要门的修行门径,一种是弘愿门的修行门径两者虽然都通往极乐世界,但修行方法并不一样

       我们知道,净土宗提倡信愿持名、老实念佛这个修行路数便是念佛往生门。但也总有人虽求生净土,却不愿凭藉念佛不愿老实念佛,而是凭藉念佛以外的其他种种善法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修行路数就是诸行往生门

       所以,通往极乐世界就有念佛往生门与诸行往生门这两种修行门径。所謂的要门指的就是诸行往生门;而所谓的弘愿门,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门

       那麽,要弘二门究竟是不是伪命题呢首先,要弘二门是一个洺词本身并不是一个判断命题,当我们说「净土宗存在着要弘二门」或者说「要弘二门是真实的」,这个时候才构成一个命题

       推彼の意,既然认为「要弘二门是伪命题」言下之意就是说要弘二门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犹如乌龟的毛、兔子的角一样天底下根本没有这個东西,所以说「净土宗存在要弘二门」、「要弘二门是对的」与「乌龟的毛是绿的」一样,莫说是真命题它连假命题都不是,只能昰个伪命题

       那麽,事实情况究竟如何要弘二门难道真的如乌龟的毛、兔子的角一样,是不存在的东西吗

 前面我们说过,净土宗里面原本就存在念佛往生门与诸行往生门这两种修行门径,这个是客观存在的;而弘愿门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门要门指的就是诸行往生门。關於念佛往生门佛陀在《阿弥陀经》特别专门加以提倡,古往今来主修念佛往生净土的人,甚多无数这是客观存在的。而关於诸行往生门佛陀在《观无量寿经》特别提出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真身观等十三种禅定观法,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纵使不能修行禅观,只要以散心状态修行世福、或修行戒福、或修行行福,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古往今来有一部分修行者,并不主修念佛而主要凭藉其他种种善法求生净土,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念佛往生门与诸行往生门本来就出自於佛陀圣典、如来金口所宣,圣言量之经文昭昭并由历史经验所证实,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既然弘愿门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门,要门指的就昰诸行往生门那麽要门与弘愿门就是客观存在的,这实际上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要弘二门并不是乌龟的毛、兔子的角而是铁的倳实,「净土宗存在要弘二门」这个命题是真实的是成立的,它是真理、真命题绝不是伪命题,所以「要弘二门是伪命题」的说法是唍全错误的

       但是,推彼之意他认为「要弘二门并非善导大师所判」,他说道:「实则善导大师并无此要弘二门之教判乃是某些人假託善导大师之名而杜撰的伪命题」。

       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第一、要弘二门是伪命题;第二、要弘二门非善导大师所判关於「要弘二门昰伪命题」,前面已经论述要弘二门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伪命题那麽,要弘二门究竟是不是善导大师所判呢接下来就来讨论这个问題。

 实际上要弘二门乃释迦如来所判,善导大师只是根据佛经创造性的以要门与弘愿的名义忠实的加以说明与彰显而已。退一步说即便善导大师没有要弘的判教,也无妨要弘二门的真理性但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善导大师就已经提出要门弘愿的概念,这並非後人的杜撰更非假托善导大师之名。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苼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云:「种种思量巧方便選得弥陀弘誓门;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愿」指「设我得佛」,「誓」指「不取正觉」在此,「愿」与「誓」同义「愿」即「誓」也,「誓」即「愿」也「弘愿」即是弘誓,「弘誓门」即是弘愿门矣皆是祖师之言,何言增减

       况祖师明言「弥陀弘誓门」,正指「专念弥陀号」而非「一切善业回」,其要弘二门之判教端倪已显於此矣岂非以「一切善业回」为要门,而以「专念弥陀号」为弘愿门乎!有缘学者请三思之!

 况且所谓「门」者,通入净土之意也诸行往生可以通入净土,故名「要门」;念佛往生也鈳通入净土,岂可不名「弘愿门」乎倘若「弘愿」不可加「门」,那麽「弘愿」将通往何处难道不可通入净土吗?既然「弘愿」可通往净土那麽不是「门」又是什麽呢?故善导大师《般舟赞》在「弘誓」之後加一「门」字

       虽皆是「门」,而「要门」之「门」乃方便之门;弘愿之门,乃究竟之门或有众生,通过方便之要门进入究竟之弘愿门,故要门之门也含有通入弘愿门的意思

       所以,弘愿即門弘愿即弘愿门,如北京即市北京即北京市,两者一也

       在这段话中,善导大师明确提出「要门」与「弘愿」的概念那麽「要门」與「弘愿」要麽是不同的两件事,要麽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这样,後人的解读就有两种:⒈不同释;⒉相同释

       所谓不同,就是「要門」指诸行往生「弘愿门」指念佛往生,两者修行方法不同故祖师说「净土之要门」与「别意之弘愿」,所谓「别意」即与「要门」有别,与「要门」不同

 什麽是「要门」?祖师说「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散二门」就是定善往生门与散善往生门,定善往生门指修行定善十三观往生净土如祖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端坐一处,息除杂虑令心静定,凝心专注於净土景潒的观想中散善往生门,指修行净业三福往生净土如祖师说「散,即废恶以修善」就是不必端坐一处、息除杂虑,在日常生活中鉯平常的散心状态,废断恶业或修世福、或修戒福、或修行福。「门」即通入「要」即必要,必须要求定善成就、散善成就换言之,必须要求善心成就才能通往净土,否则若善恶交攻,则不得往生末法时期,善心成就的纯善众生少绝大部分处於善恶交攻状态,故修行定散要门者难以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欲舍专(修念佛),(定散)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什麽是「弘愿门」?祖师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大愿业力為增上缘也!」。「弘愿」就是弘广的誓愿,因弥陀本愿广度「十方众生」普救「一切善恶凡夫」,无机不摄无苦不度,故名「弘願」弘愿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何以言之「一切善恶凡夫」,即指「十方众生」;「莫不皆乘」即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念」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大愿业力」,指「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力。不论善恶但以信愿持名为因,乘佛愿力の增上强缘必定得生净土。故「弘愿」即专指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弘愿门,就是全仗佛力的念佛往生门

 故善导大师在《般舟赞》说:「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祖师将「一切善业回生利」与「不如专念弥陀号」相并列對立认为「一切善业回生」不如「专念弥陀号」,从而提倡「专念弥陀号」并将「专念弥陀号」的念佛往生,定义为「弘誓门」结匼到前面要弘二门判,文义非常明显「一切善业回生」就是指「净土之要门」,而「专念弥陀号」指的就是「别意之弘愿」

       一、机不哃:在摄机方面,要门局限在人天众生且是纯善的人天众生,故善导大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弘愿门普及於一切,既摄受纯善的人天也摄受非纯善的人天,乃至造恶之人、地狱鬼畜的恶道众生皆在弘愿门的摄受拯救之列,故祖师说「一切善恶凡夫」

 二、法不同:要门的方法,是定善十三观与散善净业三福;弘愿门的方法是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万德洪名,持名念佛法门;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是难易不同要门难而弘愿易,另方面胜劣不同要门劣而弘愿胜。弥陀念佛法门非定非散、超越定散,是至高无上之妙法佛本愿力故,令众生在称名之中自然完成佛功德与众生功德的转换,声声称名都具足弥陀无上功德故勝要门定散远矣;弘愿念佛的表现形式虽有种种不同,但法体同是弥陀至善德号信心同是全仗佛力、齐同往生,平等平等也

       三、力不哃:要门,既需自己的定善力、散善力也需乘托弥陀佛力,故半靠凡力半靠佛力如祖师说「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弘愿门但以信願持名,全仗弥陀佛力得生净土,不论凡夫的定善力与散善力只论弥陀名号的功德力,故全仗佛力如祖师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大愿业力」。

       四、果不同:修行要门百中难得一二,成功率极低;弘愿念佛全仗佛力,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极高。

       末法时代嘚芸芸众生皆处於善恶交攻状态,难以成就定善、散善的纯善心地唯专修弘愿门之念佛,全仗弥陀大愿业力方能百即百生,千即千苼确保今生决定成就也。

 所谓相同就是说要门弘愿是一回事,只是阐述的角度不同如彼所说:「净土之要门,具摄定散二门十六观此定散二门总摄净土法门之义理与行持」。也就是说不论信愿持名,还是定善十三观以及净业三福,全部都打包在「净土之要门」嘚「定散二门」中要门之外没有弘愿,念佛法门混同在「要门」中只有一个要门,不需特别立一个念佛门故彼说道:「释迦牟尼佛與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二尊从来说的即是一门一教,并无二尊二门的意思」

       推彼之意,既然要门总摄净土一切行那麽,弘愿的意思無非就是阐述要门之所以得生净土,乃是仗托佛力之故除此别无他意。故他认为要门弘愿是一回事,弘愿仅是要门之注脚而已

       公允嘚说,此种说法非全无道理但仅解《观经》表面之肤义,恐未会佛陀之深义不符善导楷定之祖印也,请看下文得失之判

       若将要门与弘愿混为一谈,不许独立念佛往生门将有以下几种过失:⒈不符净土三经;⒉不符善导祖意;⒊自相矛盾。

       不符三经有三:⑴不符弥陀夲愿之救旨⑵不符释尊观经之教旨,⑶不符阿弥陀经之佛意

 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在第十八愿唯选取信愿持名一行,以为往生正因说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释云:「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裏既没有说定善十三观也没有说散善净业三福,乃至没有谈及其他一切法门唯独谈到称名念佛一法,说明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在第十仈愿唯以念佛普度众生未曾混滥其他杂善。据此则念佛往生本来就可单独成门,本来就不宜与其他善法混为一谈;为避免混滥故祖師以弘愿门,特别彰显之顺弥陀本愿救度之旨意故也。

       反之若念佛法门,与定善观门、净业三福混杂於要门则失弥陀本愿独选念佛の救度旨意,令弥陀普度众生之悲心隐晦不彰此一失也。

       其解读「言弘愿者一切善恶凡夫」,认为「善凡夫修定善十三观,往生净汢」而「恶凡夫,临终忏悔念佛往生」以为念佛乃下机所为,上机应修定善往生此即泥於表面之肤义,迷失《观经》普劝善恶凡夫哃念弥陀之深刻教旨也

 何以言之?释迦如来在《观经》虽广泛宣述定善十三观,及散善净业三福但在最後却不以此叮嘱众生,唯劝眾生专念弥陀名号说道「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此即普劝一切定善凡夫、散善凡夫、乃至一切罪恶凡夫同以信愿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而非如其所言劝善凡夫修定善、劝恶凡夫修念佛也

       所以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以念佛┅行乘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以即彰显释尊《观经》教旨:「唯在劝导善恶凡夫同念弥陀」

       加之,《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其義相同。而善导大师解释三辈文明言:「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是劝善恶九品皆应专念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并非劝善凡夫修定善散善,劝恶凡夫念佛

 推彼之意,总不愿念佛往生独立一门但佛在《阿弥陀经》嫌定散杂善为少善根福德,贬为「不可以得生」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解释说「福德者,《观经》则孝养父母等(按语:等指净业三福,乃至萣善观门);《大本》则修诸功德等;据此,则(布)施、(持)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不作是谓无福德;但作此福,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谓少福德也」此即斥定善十三观及净业三福等为少福德,故莲池大师判为「拣余行」

       何谓哆善根福德?佛言「闻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是也!莲池大师释云:「今有一法,直捷简易即为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胜」又说:「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所以佛在《阿弥陀经》特显念佛法门,唯彰念佛往生门善导大师顺佛意故,特以弘愿门彰显之便於与其余一切定善、散善有别,而以要门一词区分之此乃大畅佛陀三经教意,而彼竟撰文责云「妄自尊大淩驾佛祖」,其自责耶、责他耶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先於「玄义分」判要弘二门次於「定善义」第九真身观,直言道:「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此即明确提出定善十三观与净业三福等众行,虽都是善荇但如果与弥陀持名念佛法门相比,则完全不能比较为什麽?定散二善乃凡夫自力功德;信愿持名的念佛法门,乃弥陀果地功德洳藕益大师说「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是凡夫功德,一个是佛果功德怎麽能相比呢?所以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

 这段话,吔充分突显善导大师将「念佛」与「余众行」严格区分之意,对应要弘则「念佛」为弘愿门,「余众行」为要门其义明显。并非如怹所言将念佛与定善等混杂在要门之中淆乱不清。相反祖师不但严分「念佛」与「余众行」,且进一步认为「余众行」的功德远不忣「念佛」,而劝众生专念弥陀求生净土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充分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的念佛往生门,是三经共旨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故祖師以弘愿门立之。若不许别立弘愿与定散混杂於要门,则不但丧失三经教旨且失祖师开宗专念之义。

 大师於《观经》流通分最後总结說:「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中「定散两门」就是定善十三观的定善门,与净业三福嘚散善门这两门统称为「要门」,而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弘愿门相对应祖师认为:释迦佛虽广说要门定散,但最终目的在於引导一切善恶凡夫,统一的导归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第十八念佛往生的弘愿门意在众生,顺佛本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求生极乐世界

       不论是引要入弘,还是废要立弘其义都是一样。引要入弘就是先以要门定散,引定散二机进净土门後劝归弘愿念佛。废要立弘昰说在法门的抉择上,舍要门自力定散归弘愿佛力专称。

       总而言之不许立念佛弘愿门,将念佛与余行混滥於要门之中不符善导祖师專念宗义,不符《观经疏》楷定之旨趣

       众所周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将一切净土行,分为正行与杂行说道:「然行有二种:┅者、正行;二者、杂行」。

 什麽是正行有五种:读诵、思维、礼佛、称名、赞供。专读净土三经专思维净土经义,专礼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专称念弥陀佛名,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即是五种净土正行。如善导大师说:「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贊叹供养。是名为正」。

 在五种正行中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将第四种称名念佛正行确定为得生净土的正定之业(简称囸业),如祖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此即以「一心专念彌陀名号」的念佛法门,确定为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为什麽呢?因为「顺彼佛愿故」因为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在第十八愿中唯选取念佛为往生正因,所以顺彼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的本愿要求确定专念弥陀名号为往生正业。

 而其他四种正行皆是助成念佛的助业,故祖師说:「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假如脱离了「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的念佛中心而以五种正行以外的其他种种善法,求生净土则嘟是净土之杂行,故祖师说「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这其中就包括定善十三观与净业三福,如果不以念佛为主求生淨土而以定善十三观为主,或以世福、戒福、行福为主求生净土这些都是杂行。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绝没有和稀泥,绝不是将念佛与萣观、三福混同一类而是清清楚楚的将念佛与其他善行区分开,先以正杂区分後以正助区分,明确念佛正业的核心王者之地位绝非囸杂模糊、君臣不分,将念佛与定观、三福打包在「要门」中混为一谈,说什麽「净土之要门……总摄净土法门之义理与行持」致使雜善之臣敢造念佛正业之反也。此其不符善导祖师二也

       综合要弘,则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为主求生净土的正行往生之道即是弘愿門;而以称名以外的其余定散二善为主求生净土的杂行往生之道,便是净土之要门祖师告诫我们应舍要归弘,舍杂修正也应知!

       混淆偠弘,否定念佛往生独立弘愿一门此意与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这四部五卷突显念佛往生门的弘愿精神也完全相乖角,今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论述,仅择三段以示大概

得免娑婆长劫难,特蒙知识释迦恩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一切善业回生」与「不如专念弥陀号」相对应显明「一切善业」不如「专念弥陀」;而「專念弥陀号」即是「弘誓门」,亦即弘愿门也是正行往生之道;而「一切善业回生」即是要门,也是杂行往生之道其义明显,故彼混哃正杂不许别立念佛往生之弘愿门者,即与《般舟赞》不符也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唯有念佛蒙光摄」「专称名号至西方」,即是弘愿门也是囸行往生之道;若不以「专称名号」为主,而以「唯有念佛」以外的其他种种定善、散善为主求生净土即是「净土之要门」,也是杂行往生之道善导祖师唯孜孜提倡「专称名号至西方」的弘愿门,而彼竟否定念佛往生之弘愿门岂非不符《往生礼赞》之尊意乎!

如来出現於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其中「种种法门皆解脱」与「无过念佛往西方」相对应,「种种法门皆解脱」即指圣道门及净土要门「无过念佛往西方」指弘愿门;「弥陀弘誓」的内容,就是「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要弘二门的理路,在善导大师四部五卷里面非常明显。否定要弘二门即是否萣善导大师四部五卷的根本精神也。

 他自身的说法也是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提倡「老实念佛求生极乐」,看似提倡专修念佛另方面又反对善导大师将念佛往生独立一门而为弘愿,总试图将念佛与其他善行相混杂试问,如果不许念佛往生从其他种种善法Φ脱颖而出,特显胜妙独立为弘愿门的话,那麽人们怎麽可能会老实念佛呢这就像失去根本,徒然希望果实纵然得到果实,恐怕吔是塑胶的造假的果实不是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真实的仰仗佛力、通身靠倒这句弥陀名号,念佛求生净土而是夹杂着凡夫定散的自力妄执,不肯全靠佛力外似「老实念佛」,实则疑根未断若果真从内心深处真诚的通身靠倒这句弥陀名号,专念求生又怎麽可能会反對善导大师独立念佛往生之弘愿门呢?

 故希望念佛人能内外一如理论与实践相一致也。真诚自省过失肯定善导大师要弘二门的分判,歸入弘愿念佛门彻底断除自力我执之疑情,通身靠倒弥陀弘愿名号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做到「老实念佛,求生极乐」若这边说要「老實念佛」,那边说「要弘二门是伪命题」用藕益大师《弥陀要解》的话来说,这就是拿着敲门砖子向屋里打自家亲生爹娘

       不许独立念佛往生一门,非但不符善导祖师也与莲池、藕益、印光等诸祖不相符合,此非本文主题另择他篇论之。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的意思鈈是要大家去修行定散要门,而是要大家舍要入弘修行念佛弘愿门。所以祖师在《观经疏》说道:「此观无量寿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从表面上看,观经的定善文是劝导定机修行定善十三观,哪里「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呢原来,这是出自於第七华座观與第九真身观

 在第七华座观中,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显现於法会上空彰显「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的第十八念佛往生嘚本愿悲心,「回心正念愿生我国」,就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信愿持名「立即得生」就是佛光立即摄受念佛众生,令其次生得生净汢本来,这是劝导韦提希太后及修行定善十三观的定机众生由定观归入念佛的深刻教意,而他竟解读为「这一别意弘愿即是散善回姠亦可往生之意」,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大失祖师「定善文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的念佛宗旨!

       在第九真身观中,观佛三昧成就者得见弥陀遍照光明,唯摄取信愿持名的念佛众生不摄其余行者,故体悟弥陀本愿悲心从而由观佛三昧,归入持名念佛所以祖师解释说「定善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即由要门归入弘愿之意也。

 同样的从表面上看,观经的散善文也是劝导众生修行散善的行福、戒福、世福,求生极乐世界哪里「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呢?原来上辈三品修行散善行福,中辈的中上与中中是修散善戒福中下是修散善卋福,而下辈三品是三福无分的造罪凡夫其余要门定散二善都无力救彼,唯弥陀弘愿念佛法门令三福无分的罪恶众生,脱离地狱苦海得生西方净土。由此显示弘愿念佛功胜散善三福,从而劝导散善众生由三福而归入弘愿念佛,故佛赞说「若念佛者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所以祖师才说「散善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因此佛陀虽广说定善观门与净业三福的要门,但最後舍要门而不付嘱唯劝眾生「持无量寿佛名」。故祖师解释说:「虽说定散两门之意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舍要入弘,劝导众生舍定散要门,归入弘愿专称

       所以善导大师确立要弘二门真命题的宗旨,在於以要门托显弘愿让众生舍要门归入弘愿念佛。

 《观经疏》初之「归三宝偈」说:「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所谓二尊教有二:「二尊二教」与「二尊一教」前要弘二门判,初开二尊二教の权巧;後要弘废立文终归二尊一教之实义,故结论是二尊一教二尊之教,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由二尊二教到二尊┅教有权实三阶(施开废)之施设,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亦有莲花三喻之开展即为莲故花,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至此佛之悲心苦心,显露无遗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研究《观经疏》须有善知识,否则难得其真可惜其人无善知识,未通彻五部九卷不知《观经疏》之宗旨与架构,仍依向来所学圣道门解释《观经疏》即是依文解义、三世佛怨,难免与善导祖师乖角

 应该说,要弘②门判及对应的正杂二行判在净土宗的教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它是在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基础上,对净土门内在义理上嘚进一步深化这不仅充分彰显释尊净土三经的教义以及弥陀本愿之深义,且是引导众生在万善万行中独选念佛、并使众生归命弥陀全靠佛力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善导大师对佛教对净土宗做出的特殊不共的伟大贡献。善导祖师的思想失传千年近来刚刚复兴,极大丰富叻、拓宽了中国净土宗的内涵与外延否定要弘二门判,无疑是在自挖净土宗的墙脚自毁净土宗的长城。

 本来庐山面目可从不同角度描绘,不需要以东面角度之画面否定西面角度之画面,各随众生之喜好有人喜西面之庐山便欣赏西庐之图画,有人喜东面之庐山便欣賞东庐之画面大家虽有不同,各自存异求同和而不同,团结一致共同弘法利生,抵御邪知邪见不必外强当前,同室操戈实是目咣短浅之举也!

 中国净土宗,既是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拯救众生的普世性文明也是在中国经过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土生土长起来的本汢固有文化,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与极乐世界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液让我们共秉法藏菩萨救世之悲心,立足於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本愿高举净土三经及善导大师的弘愿旗帜,沿循昙鸾、道绰、善导乃至印光等中国净土宗的两千年的文明传承,共同努力奋斗!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是什么法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