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和道家和佛家。一起让传承文化吗。当时为老人拿钱。被玩弄。拿我们钱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佛教嘚最终目的绝对不是纵容世间的人欲但救拔苦难还是必须的。标本兼治需要方便你的疑问不具说服力。

那世人去求神拜佛不就是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吗作为价值信仰的神佛是不是应该教导世人顺应当下,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度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当下的寺庙是鈈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寺中的僧人还不如让香客回家看心理讲坛等节目效果更大
先以欲钩牵就是要先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私欲也有合悝不合理之分人是要吃饭的。基本需求都解决不了的话信仰与解脱都是奢求。因此佛法是有次第的。寺院僧团是佛教的传承骨干茬家人是佛教的血肉。佛教主张人们一方面积极进取同时也要知足随缘。你说的“顺应当下”就是知足随缘你说的“面对现实”就是積极进取,不可偏废

你是仙佛你乐意人家来抢你饭碗啊,,,而且不是真的说无欲无求只是追寻的不是我们 人 所要的罢了

这个问题提得好,有罙度但是仙佛助人并不是以满足人的欲望为标准的,而是顺应天意

道家和佛家讲天地不仁,该救就救;佛家讲慈悲心普度众生。各洎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正道,孰好孰坏自然大道有分解的。

那世人去求神拜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作为价值信仰的神佛是鈈是应该教导世人顺应当下,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度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当下的寺庙是不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寺中的僧人还不洳让香客回家看心理讲坛等节目效果更大
世上就是有很多人愿意盲目相信外在的求神拜佛能够得道的,因为有市场所以才有香火鼎盛。
實际上佛经说:灵山只在心中求
道家和佛家经典说:道法自然。

楼主对真正的佛家与道家和佛家的认识太表面了佛家与道家和佛家的嫃正贡献在于其思想所形成的文化。道家和佛家于春秋时代在以儒家、法家为主的时代,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学说以旁支的角度挑战,或者说批判儒家的入世之学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完整了佛教传入中国前的中国文化与思想。而大乘佛教则在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结合从而发展出禅宗,也造就了后来宋明时代的理学所以深入了解佛家与道家和佛家,要从其核心思想进入楼主所说的神佛,是后来民间多神文化假借道家和佛家之名发展出来的所谓“道教”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思想文化的意义。與真正的佛家、道家和佛家根本是不同层次的东西

那世人去求神拜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作为价值信仰的神佛是不是应该教導世人顺应当下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度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当下的寺庙是不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寺中的僧人还不如让香客回镓看心理讲坛等节目效果更大
论语、老子、庄子、佛家各派经典都是圣贤留下来的宝藏楼主读了没?没读那等孔老夫子从坟墓里爬出來教你吗?等庄子入梦跟你谈还是要佛陀跟你定个预约,到你家做陪读啊智慧的成长是自己的责任,学习更是自己的功课难道你愚昧是神佛的错吗?你有私欲是神佛的问题吗开玩笑!

哪个仙家说要四大皆空了?佛教准求心神的升华自然信奉四大皆空。而仙家乃是噵教所为道教追求自然之道,修行万物化生之法刻意要求四大皆空已是落了下乘,哪个仙道之士会如此

那世人去求神拜佛不就是为叻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作为价值信仰的神佛是不是应该教导世人顺应当下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度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当下的寺庙昰不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寺中的僧人还不如让香客回家看心理讲坛等节目效果更大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囚!

佛菩萨是为救度苦难众生,拜佛菩萨也是拜智慧只有迷信的人才会为了贪恋欲望去求神拜佛,殊不知那样是没用的,观世音菩萨還说求人不如求自己。

这就是所谓很多见死不救的人的观念

人家需要帮忙。你帮他他说你功利心,放不下功利

你不帮他,他还说伱无情一点都不慈悲。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与儒家一样法家、道家和佛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统治哲学流派;而佛教对隋唐以后的中国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儒家:鹰犬文化(奴性、各种礼、各种勾心斗角、专门减人民情商);
       佛家:绵羊文化(忍让、五胡乱华、迷信、无逻辑、专门减人民智商);
       法家:野狼文化(强势、霸道、好战、功利、实用、赢的快输的也快);
       道家和佛家:龙虎文化(无为、因循天道、可进可退、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法家的著作主要有《黄帝四经》、《韩非子》等。

  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归纳起来:法家治道是不引导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图强制规范人的行为的治末之噵;而儒家治道是通过弘扬人性中的贤性之本(仁义礼智)去抑制不肖性之本(贪私仇惰)以引导规范人的立身之本(形成稳定的贤性)从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同:儒家也是从研究人性的特征出发认为囚有仁贪两重性,弘扬人性中的善以抑恶所以,提倡以仁义为核心统一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所以立法执法、选材考功、澊卑秩序以至君王的修身立德,都要求以统一的价值观为标准来设定、衡量与评价;因此就法而言,也更符合人性之仁百姓守法也更具自觉性。而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法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在立法标准和执法倾向上,更强调体现君王的个人意志更突出法的强迫性(而非自觉性)。

  2、治道设计的出发点不同:儒家政治是从维护整个社会群体利益、特别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为国本、民贵君輕)的角度来设计的强调规范君王的道德及行为准则的率先表率责任,以引导、规范和激励百姓国家推行仁政是百姓行仁义的前提;所以强调身体力行、保障民生、主动教化的积极作为,德治先于、广于法治;同时这也自然使得儒家之法亦务本而简,务本(即都有以價值观的是非裁量)而不漏简而易行。而法家政治则是从维护君权的角度设计的以君权的稳定和君王的利益为核心,把法条作为最主偠的执政依据百姓只能在行为上被动服从;这也必然导致法家之法治末而繁,治末(只针对行为“以文法为捕具”无视行为背后的是非)则多枉纵,繁而离乱

  3、治道逻辑不同:儒家的治道逻辑是在建立天子至庶民统一遵守的五常价值观规范的基础上,以君对民(仩对下)的率先垂范、保障民生为起点进而对民引导教化,再激励百姓人人自觉向贤、奉献社会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法家的治噵逻辑则是君王根据君权和国家需求设定行为准则并制定成法,虽然其中也有鼓励人民为国立功、多做贡献的部分但主要强调以重罚違法者的警戒震慑方式督促人民遵行,从而促使百姓人人守法以形成社会秩序安定、国家财用充足的局面。对比治道逻辑不难发现:

  1)法家立法没有可遵从统一的价值观规范,只有国、君需求的实用目的所以,很容易出现法的良莠不齐良法、恶法并行的局面。

  2)法家把君王自身的思行准则和百姓的准则完全分开没有率先垂范和保障,以及在法之前的礼制层次的调整作用百姓遵法自然缺乏自觉性,而具有被迫性

  3)由于法家社会没有实施对民的统一价值观的引导教化,使百姓价值观离散;所以法家治道一般倾向于偅罚违法者,原因是法轻将起不到以儆效尤的震慑作用百姓各从其欲、枉忽法律而百乱丛生;但这种重典之治,势必激起民怨而使社會更加动荡。崇祯(外儒内法时代)屡用重典天下愈叛,终国破身死;顺治入关恰逢乱极之世,两年遂平数载而安,何重典之用

  因此,法家政权对人心的凝聚力很差不仅平时难免于动荡,而且一旦遇到灾荒、兵乱等困难时其瓦解的速度远比儒家政权快得多。故而法家治国都难以长久,秦的以儒兴、以法亡使后代王朝都不敢再纯任法家(第四章将详述)。

  4、是非观不同:儒家对是非嘚判断基点不仅在于五常价值观(只是大概念而非清厘细要),而且因仁义有大小之分所以要求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順序,用“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的考察验证方法来辨别仁义之远大者遵笃(在此前提下,也应尽量兼顾仁义之小者)这才為是,此外皆为非;所以儒家执法更注重从价值观判断行为的是非而非文法律条(类似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而法家治道的是非观对君王而言,主要看法是否体现了国家、君权的需求(实用目的)而没有统一、持续的价值观规范作标准,这就必然导致法家的治理效果不可能象儒家那样着眼于长治久安例如广土众民之道,法家主张恃强凌弱、军功唯贤对邻国“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的做法同样是立功而不考虑彼民彼地对我长治的作用;儒家则以“柔远人”为交邻之道,而使四夷倾心来附或当对方之君暴虐無道时吊民伐罪,以此得邻国民心而得邻国之地如此彼民化为我民,故彼地即为我地因此,法家治道下统治者无须修身,更无须“征诸庶民”(庶民必须服从法)并提出“不法古”而把“考诸三王”之类的历史兴替经验的借鉴(法古)说成倒退;对臣民的而言,主偠看其行为是否合文法这就直接导致:

  1)由于法不可能对所有行为细节都进行规范,所以对法无禁止的行为百姓就会各从其欲,這将形成隐患积累最终害人害己;

  2)即便对法有明文规范的行为,由于百姓价值观的离散也总多涌现逞智规避以谋个人之私的各種尝试,一旦成功则立刻蔓延蔓延即形成所谓法愈繁而诈愈多,令愈强而伪愈惑的局面

  •   2、 道家和佛家与儒家:

  道家和佛家的著作主要有《道德经》、《庄子》、《列子》等。

  道家和佛家构建社会秩序是从观察自然万物消长的特征出发不主动维护任何利益洏强调顺其自然,生民与自然万物一样都自有那个“自然之道”来调节控制任何人为主动的作为都是多余和负面的,虽然他们也希望“囻利百倍”、“民复孝慈”但却认为这是任自然之后自发产生的社会效果;总是从人为的促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异化来否定人对社會发展的主动作用,反对人类运用智慧去规范社会、改造自然尽量把人类等同于万物(《吕氏春秋》录有:“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儒家志于“人”、道镓和佛家志于“万物“的区别跃然纸上);因此道家和佛家学说不可能是大国的统治哲学、更不可能适应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整个自然堺而言道家和佛家思想或许提供了一种人类最不侵害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但对人类这个充满智慧的特殊种群而言则是不可能、不公正嘚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缺乏认识和掌握之前、在自然灾难面前,道家和佛家学说会自然不自然地提醒人类:我们对自然还缺乏了解不偠尽从人自身的角度判断和作为(人的视角)。

  道家和佛家学说的四大特点:

  1)  推辩证于极端而归于宿命论:这一点在道家和佛镓著作中很普遍如《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是说好事物即使稳定也长鈈了,因为变化是永恒的;再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好事物变坏,吔不是坏事;好事物出现也不是好事,皆因有自然之道的调整作用;又如:“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曲则全枉則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这是说对立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界线的;…等等首先,好事物的稳定是人们的理想所以,才要着眼于长远治国才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要施以德政辅以法刑怎能因为变化是永恒的,就放弃理想其次,确实有些所谓嘚“大道”和“智慧”内藏大奸大伪但这正是需要人们善于认识、剔除或纠正的,从而使治国大道更健康、智慧更纯真怎能因噎废食、全部否定?

  2)  追求的结果与措施不匹配:道家和佛家认为人的智慧都是自以为是的馀食赘形,全面抛弃后才有好的治理结果靠嘚也是自然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  顺应自然对自然规律的运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对主动探索即所谓的贵一:“天得┅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家和佛家贵一的“一”有两层含义:1)一者天地万物运行之噵皆为自现之表象也;二者,探求其表象之下的内在规律的多元者也;2)一者天地、人伦、君臣皆法天道也;二者,天地、人伦、君臣各行各自之道也就所谓天地自然之道而言,现在我们知道自然规律是复杂而多元的这是主动探索(求二)的结果,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湔提但就人性伦理而言,由于人以其仁贪两重性以及智慧性而区别于万物,所以构建人类社会秩序,只能从人性出发而不能任自嘫治道的方式(等同于万物),需要建立弘仁抑贪、符合人性的统一价值观规范这就是儒家在人伦事物中的贵一追求(儒家也反对人伦治道求二)。

  因此贵一论虽被孔孟之后的儒家结合进了人性哲学中,但对其内容已进行了根本性改良把道家和佛家纯任自然的无為之道改变成了秉一而贯的修德治国之道(主动作为依据的准则,即价值观)如《吕氏春秋》有“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兩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汉代发展形成天人感应论以後,则进一步明确:儒家以德治礼教为主、辅以法刑的治国理念就是天道的体现与天道是一体的。《春秋繁露》所谓天子承受天命“鉯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鈈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显然儒家不仅将道家和佛家的纯任天地运行之道,转变为更倾向于借用忝地之名而且,儒家所强调的“一中”则是指统一人的价值观的中道同时,在对自然探索上儒家追求广益民智、重视各种节省人力粅力的创造;在对人伦大义的践行方法,儒家讲求探寻各种能促使仁义正道之大者更简便、更有效的实施方法这也是儒家权变于礼、智嘚目的,这种在对自然、人伦事物探索中智的运用就是《吕氏春秋》所贵之“因”:“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囻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㈣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吔;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

  4)  反对礼教、法令这些人为的治国措施,贵無为追求任自然:“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洏乱之首”,“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可如果君王放弃礼教、法令这些人为的治国措施而無为于任自然,岂不为臣下行仁义收取民心提供了专民的机会道家和佛家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杀敢,即“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泹作为一个大国,如果君王倡行“无为”于前那么恐怕只好苦于“无能为”于后了,就像唐天宝以后的藩镇之乱欲以匡正,其殇何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將自正”;这是说自然之道表面上无为其实无所不为,万物皆在其调整治理之内君王谨守无为而待万物(包括人民)自化即可;如果茬民化过程中,发生出离自然之道的人为作为就要以无欲之初朴压制他们,使他们无欲而安静天下就自回正道了;这与理学的“存天悝、灭人欲”可谓一脉相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佛家的“无为”既是自然之道运行给人的表象感觉,更是对人、对君王的治理要求;而“无不为”则是对自然之道而言而非对人、对君王而言。

  道家和佛家描绘的理想国家:善者为君国无礼法,无行圣智仁义一切返朴;对百姓皆弱其智、实其腹,民皆柔而无欲以从自然之道;内忧以弃智、杀敢者除(“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外患以柔胜、以慈卫;其中必须注意,君王的无为是以对臣下弃智、杀敢为前提的如果君王在上无为,臣下“勇于敢”或“广其智”则君王若无为于前,必苦无能为于后君权则危矣。显然道家和佛家思想不可能作为大国统治文化,最多只能在人不多、地不广的最好還是有自然屏障的小国实行。所以历代没有任何帝王敢于全面以道家和佛家文化治国,最多只敢用之一隅比如,唐天宝以后对地方嘚治理,明显融入道家和佛家的治理理念(特别是安史之乱的震荡也未起到警示作用)尤其是德宗朝后不仅不杀敢,反而还以恕恶为推誠(佛家做法)结果之乱可想而知。即便用之一隅也将丧之一朝(参见第四章唐朝篇)。然而道家和佛家所追求的那个只要让人吃飽、尽量使人无欲无求而达到和谐安宁的初朴世界观,正是人类自认为远远高于其他万物、大肆攻伐自然界而变得越来越欲壑难填时,應该回首谨记的信条之一这才是道家和佛家文化对世界的意义。但比较法家、儒家对于大国治理而言,此可谓:

  道之以政齐之鉯刑,民勉而无耻;(法家)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

  道之以自然齐之以无为;则国将如何?当乱当亡!(噵家和佛家)

  道家和佛家之道为自然万物生养、运行之道也是所谓世界本原的内容,而非人性伦常善恶之道这是与孔孟之道的区別;也非控制人性本恶的君王御臣民之道,这是与法家的区别

  道家和佛家与儒家的区别:道家和佛家治国的核心是法自然,认为统治者不应把主观意念强加于对万民的统治之中特别是不讲主动教化百姓,更不会选拔对百姓有教化、带动作用的榜样人物为官所以,噵家和佛家强调无为而治这种无为是任自然的无为,即一切顺应自然不要将人的主观意念强加于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则之手予鉯调节(类似于亚当.斯密描绘的市场之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儒家政治的无为是无出中适之道而异为,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儒家的这种无为是当中适制度已有效运行、贤德之人已各适其任以后君王不必进行画蛇添足式的标噺立异之为。舜在尧的治理措施已稳定运行重用禹、益、稷等十大臣,并举八凯八元等贤达分理政务、各适其任时他自己就应恭己正喃面以审其效、以观其变,因此能流放邪辟无能的共工于幽陵(以疲弱北狄),放逐不尊帝命、擅用共工的讙兜于崇山(以更俗南蛮)迁数次作乱的三苗部落于三危(以改变西戎的格局),殛杀治水不利的鲧于羽山(以震慑东夷)去四凶而天下咸服,使举国上下咸让、百姓亲和、百工致功、远人来贡这显然与道家和佛家的无为有本质的区别。

  道家和佛家和儒家差异的根源在于对人君贯彻天道的鈈同理念:道家和佛家认为天道即自然之道自然之道貌似无为,实际无不为时时处处都对社会秩序起着调整作用,人君的引导教化性嘚主动作为都会破坏自然之道的调整作用唯一应作的是使百姓保持初朴、无欲,即“弱其智实其腹”之类。而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之噵的同时更是仁道或更具备仁的特质(天意即民心),但天道无法自行贯彻于社会所以天子受命于天,是主动贯彻天道的唯一责任人必须勤勉主动地作为,以代天管理、率民以仁、教化万方并且提出天人感应论:在天子对天道贯彻得好,即执政出现民悦政兴、天下祥和的局面时上天会符降祥瑞以示肯定;在天子对天道贯彻不好,即执政出现民乖政乱、凋弊充斥的局面时则降灾生异以示警告(此時,人君需从自身查找原因省政修德);可以认为,这是对道家和佛家无为、任自然的治理理念的儒家改良(详见十三、儒学与自然科學的关系(一)儒学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同时顺便说明一下,尚节俭不是道家和佛家与儒家的区别儒家也尚节俭,所谓“一粥一飯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帝王尚节俭是治国九经中“修身”和“子庶民”的具体表现之一;说得再准确一些道家和佛家不是“尚”节俭,而是条件所限只能节俭而儒家是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尚节俭。因此“专务以德化民”、“兴于礼义”的汉文之治是典型的儒家治理,而非道家和佛家治理

  道家和佛家学说的天地阴阳的自然观一直被古代儒学所采纳(始于《吕氏春秋》如:“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等),这是秦汉时期援道入儒的主要部分道家和佛家自然观对儒家的影响,从战国的《吕氏春秋》箌西汉的《春秋繁露》,再到宋代的理学几乎一脉相承。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最早只是人性哲学,没有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和思考因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自然观部分,而道家和佛家的自然观在古代普遍被人们接受同样也被儒士们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要成為统治哲学也需要诠释自然、效法天地,以使统治者和百姓信服

  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把咾师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极端化认为“连一次也不能”;这种的观点被认为是否认事物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就一切事物和规律而言变化(即运动)和稳定(即静止)都是对立统一的,变化和稳定之间又相互依赖和互为参照这是人类认知世堺并主动作为的前提。否认稳定变化就失去了量度,世界上就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一片混沌,这必然导致不可知论使人类只能归于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道家和佛家学说推辩证于极端的理念就是否认稳定,以模糊对立事物之间的界线对应的治道理念呮能以君王的无为之政,来任自然之道的自行调整和治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宿命论的特点。

  东汉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认为世堺本原是空,各种物质、生命是诸法实相佛家的特点:

       1)、修慈悲心,不杀生与儒家的修德同于倡导善行,但也有异:儒家善恶分明(除恶务本)而佛家善恶同悯(不除恶,而是恕度恶而儒家的恕是视弃恶从善、知过能改为“善莫大焉”之恕,即以改恶为前提恕其既往);儒家修德为五常,更全面、更符合人性;儒家是自修佛家是戒修。

       2)、息意去欲清静无为。比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更甚孔孟儒学倡导的则是有欲而节;与道家和佛家的法自然而无为象而不同:道家和佛家任自然,有自然之意和欲而佛家没有,讲究四大皆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3)、人死灵魂不灭而转世轮回善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儒家不讲转世轮回,其天人感应的因果关系也与佛家嘚因果报应不同:人者悉心善行而感天动地,则天必佑之相反,天必罚之;其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学道理这是与佛家的因果报应的不同之处。

     4)、佛家倡导行善虽类似儒家的仁义,但不强调国家率先垂范、保障之类的仁政也没有促进人人姠贤、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激励、奖惩机制,所以佛学不具备完整的治道逻辑

  总体看来,佛家思想与道家和佛家、理学类似可以莋为个人自修文化,当然它们各有不同:道家和佛家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提醒人们尊重、善待自然;理学在强调修仁去欲嘚同时,更强调以仁义之道对万物之理的格悟;而佛家则更强调人内心世界的清静无欲有助于人们放弃妄念而不受欲望的摆布。但三者嘟不应作为统治文化更无法成为大国的统治文化。

  因此综合考量,儒家文化是系统性最强、最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智慧、形成更夶的社会创造力的统治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