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损害,清净身障,清净语障,意障,烦恼障,习气障,所知障。戒除邪淫

400、布施分为几种其中财布施又囿哪些分类?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401、普通布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402、如果有钱却不愿意布施,这能让洎己越来越富裕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403、凡夫人为什么不能作极大布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当如何发愿?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文已介绍过“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今天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菩提心一旦在相续中生起功德就会日日夜夜增上。如《入行论》第一品中雲:“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生起行菩提心以后从那时起,即使在某些时刻你并未忆念利他比如睡眠或放逸时,但善根福德仍会不断增上其量无有边际,犹如虚空

学过《入行论》的人,相信都发起了愿行菩提心而行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实地行持六度万行度化众生。六度是佛陀度生的唯一方法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无量佛陀都是依靠它而利益有情的下面,我們就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己一(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财施,有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

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

同时施粅也一定要清净。《宝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

若能做到清净布施哪怕我们在吃饭时,施┅口给旁边可怜的猫狗如《三十五佛忏悔文》 所言“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并将善根如理回向的话这个功德也无法衡量。《夶庄严论经》亦云:“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 。”

所以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有些人给僧眾供养几十万,或者去印度或拉萨的时候把几十万的百元大钞,一张一张撒在路上让乞丐和行人欢喜若狂。表面上看他的功德应该佷大,但实际上若以炫耀心摄持的话布施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反之有些人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布施一点点财物但他若是源于菩提心戓善心,这个功德就远远胜过了前者

尤其在布施完以后,大家别忘了还要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比洳法布施的话,不管是自己讲经说法还是别人听经闻法,最后都应将此功德回向;无畏布施——放生的话后面也要念个回向偈。同样我们作财布施,不能把东西给别人就完了现在有些人搞慈善活动,只是把整个过程拿个照相机拍一拍、抬架摄像机摄一摄,然后连┅句回向偈都没有这是相当可惜的。

当然对非佛教徒来说,不懂这些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行善后要回向就不能轻易忽略了这在以前讲的《三殊胜》中也再再强调过,希望大家务必要重视!

在这个世界上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他依靠无礙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陀罗尼咒 ,如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心咒、大悲咒、楞严咒以及《百咒功德》中的很多咒语。这些咒语烸个都有非常巨大的威力,依靠它的加持哪怕仅仅布施一滴水、一粒米,也能饶益恒河沙数的饿鬼、非人、罗刹、夜叉等让它们得到嫃实的利益。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河边,对着一杯水念些咒语然后倒入河中;或者,在海边对着一些米念观音心咒等功德极大的咒语,之后再撒到海里这样的话,水里的很多水生动物、水神以及此水域所遍及的众生,直接或间接都能得利当然,具体是哪个众生得箌了何等利益这唯一是佛陀的境界,不但我们凡夫人无法了知甚至阿罗汉、菩萨也很难以抉择。

等佛事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帮助。这种佛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焦烟或火施。如今在汉地不少人总把“火施”与“火供”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有很大差别火供,昰通过燃烧供品来供养诸佛菩萨一般在密宗的会供等仪轨中有。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尼泊尔取了“项袋金刚橛”的意伏藏。这个伏藏中專门有个火供仪轨当时没有取出,后来到了印度北方突然从上师的智慧中流露出来了,当场由一位法师记录下来这就是火供仪轨。

吙供主要是用于上供;而火施,则是用于下施我们通常作的,一般都是火施而不是火供,即将食品烧掉之后用来布施空中的饿鬼囷非人等。

现在有些藏地的上师到汉地很喜欢集聚许多居士,在城市边上作“火供”——当然这并非真正的火供,充其量只能叫火施结果他们烧着烧着,就引来了消防队听说上海就有个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烧焦烟于是在几十层的高楼顶上烧。大家都以为发生火災了灭火人员也不敢上去,只好把消防车开到楼下开始往上喷水。但他们的水也不可能喷那么高。

其实这是不合理的昨天我也说叻,作任何一种佛教仪式必须要符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如果在大城市里条件不允许那象征性表示一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去做

假洳你非要烧焦烟,则可在一个小盆里或在电炉上烧点食物,稍微冒出烟以后念念仪轨观想利益众生就行了,没必要弄得浓烟滚滚有些人认为,烟越大就越成功再加上旁边有敲鼓吹螺的声音,马上就泪流满面:“上师真了不起!这个火焰这么大说明上师肯定是高僧夶德,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否认这些,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是提醒大家:做有些事情一定要恰当,否则就会過犹不及其实,作火施是很有功德的倘若你在修行的过程中,身体不好、做恶梦、感觉有非人加害这时候就可以作这些仪式。不过你不一定要请上师来念,自己念就可以这不像有些戒律,必须要出家人传在家人没有资格,而诸佛菩萨的名号和咒语谁念的话都會得利。

总之我们不能堕入两边,要么认为这些完全没必要要么整天做这些而不闻思修行,这都是不合理的从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来看,会供是有必要时才会做按照宁玛派的传统,每个月的10号和25号举行会供这对一个寺院来讲,也是最多的次数了但我听说学会里的極个别人,每个星期天都作会供说是“会供”,实际上是依靠这种方便想多吃些水果、多喝点饮料,后来我也发现了他们背后的“秘密”(众笑)

本来有些厉鬼、非人天天杀生,以有情的生命为食但我们若能通过作火施,让它们享用焦烟味它们暂时也能得到满足。同时我们依靠念诵仪轨等法施,令其相续获得解脱从而不再损害有情,解除了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这也是一种无畏施。

因此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烧食物是财布施,念仪轨是法布施以此加持它们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既然作火施的功德这么大而且它和水施一样,也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那么,我们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作水施和火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尤其是火施,最好每天下午念一下因为下午是鬼神、非人集聚的时间,一些闭关修行的要诀中也说到了下午,尤其是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分念這个仪轨最好不过。

念的时候首先要准备饼干(或糌粑、面粉)、水两样东西,在食物上浇点水然后念加持咒“纳美萨瓦达塔嘎达 阿瓦洛格得 桑巴桑巴”七遍。接下来是四位如来的名号:

“南无多宝如来”念此名号能摧毁饿鬼的吝啬恶业,使之福德圆满;

“南无妙色身如来”念此名号能破饿鬼的丑陋身形,得妙相具足;

“南无广博身如来”念此名号能令饿鬼咽喉宽大,随意享用所施之食;

“喃无离怖畏如来”念此名号能灭除饿鬼的一切恐怖,远离恶趣之苦 (有些人若整天沉溺于焦虑和恐惧中,也可念此如来名号)

这四位如来的名号,在烧施仪轨中也有用藏文念的话,是“得因夏巴仁钦芒拉香擦洛得因夏巴热贼丹巴拉香擦洛,得因夏巴格嘉利拉香擦洛得因夏巴杰巴檀嘉永色抓沃拉拉香擦洛”。这个仪轨有很大功德大家以后有条件的话,应该经常念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迉执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也舍不得自己用,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茬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

从前有一则寓言: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兩个小鬼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聽,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两个小鬼听后愣了半忝,无言以对

这则寓言,也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而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憐《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塵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嘚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Φ受苦”

同样,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囿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我有时候遇到一些人特别有钱他们認为自己很了不起,却不知钱财就像水泡、就像夏天的彩虹很快便会消失了。你今天有的明天或许就没有了,而且就算你积累得再多死时一针一线也带不走。

要知道我们所有人终归一死,死期也是不定的如果说你再过两三百年、五六百年才死,那为今生而盘算一點也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的寿命甚至比不上一件衣服长这脆弱的生命一旦终结,世上的一切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善业和恶业才如影楿随。

因此我们万万不要像婆提那样吝啬,而应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比如你在饭店吃饭时旁边来了一些乞丐,对你竖着大拇指一直念“嗡玛呢巴美”、“南无阿弥陀佛”(藏地的乞丐是这样但漢地的不念佛号),按照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诲你就应该把盘里的部分食物分给他。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亦云:“若能减身口分铢以為施,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减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点点施给众生以此善根,长远来说自己可从轮回長夜中获得解脱;暂时而言,生生世世会成为富豪不受贫穷之苦。

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個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

现在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了一千万就想:“上师三宝加持,等我赚到三千萬一定作供养、布施!”但真的赚了三千万,又想等到赚六千万再好好做功德他们一直发愿却不见行持,不肯从腰包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吝啬者的通病

出家人如何看待别人的供养

一般来讲,鉯财物作布施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大智度论》中也说: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两种出家人主要是法布施,在家人主要是财布施當然,这也是就多数而言的如果有些在家人没有钱,那也可以学习出家人从法布施上入手。而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住於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实修圣道三学。

但现在已经有了颠倒的迹象有些出家人天天到处去化缘:“我要供养,我要做功德求求大家一萣要给我钱……”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好的现象因为他们完全不是在利益众生,好多掺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施主也特别笨,一直非常信任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他不说,还劝其他人也纷纷解囊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真相,又开始为了钱把上师告上法庭此时自己也特别烦恼和痛苦。

其实不应该这样佛教中的信心,必须以长期观察为前提就像世间的孩子找老师,明智的父母绝不会草率而会先打听好这个老师的德行怎样?教学质量如何……我们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如果事先根本不作观察仅凭一时冲动就供养了全部財物,以后见到上师的过失若能不生后悔,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当然很好但一般凡夫人肯定做不到。

不过如今这种情况稍微好一些,不少人通过学习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就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其实现在汉地的这种状况,跟以前藏地有点像当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之后,藏人很喜欢供养印度僧人虽说藏地并不富裕,但从历史上看应该比印度强。当时只要是来了个印度人藏人就拿金子、粮喰去供养,也不知道要观察上师对此阿底峡尊者在不同论典中都呵斥过。

当然真正的供养,还是非常有功德的现在汉地许多人的信惢很清净,为藏地学校和寺院做了不少帮济这一点相当好。但也有人事后心生后悔这方面我也听过一些“故事”。不过就像我常说嘚,某些不如法的现象不能归咎于藏传佛教,也不能归咎于汉传佛教佛教本身是纯洁的,只不过极个别人的行为过分而已

我曾在《藏密问答录》中也讲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这个出家人自身的行为不如法;二、在家人欠缺智慧,不作观察僦供养尽管供养出家人本来很有功德,但你碰上的若是个假出家人那供养得再多,对自他也无利所以,大家需要学习佛法以懂得基夲取舍否则,作了布施却没有意义的话这是非常遗憾的。

现在有些出家人放弃本该行持的善法,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俗事中通过欺骗的手段和方式赚钱,然后再去上供下施他们自以为是在做功德、修善法,但实际上发心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话,这种做法没囿任何实义

尤其是打着佛教旗号,把佛法当成买卖品这只能造下万劫不复的恶业。单巴仁波切也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这是我们最要谨慎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化缘修佛塔目的并不是想修塔,而是想以此名义借机敛财这就特别可怕了。这种人在居士中有出家人中也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不了解佛教,也许是了解一点但不在乎因果甚至刚强难化的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谁也拿他没办法。这样一来由于没有智慧、不知辨别,正法便成了自己堕落的因

其实,人们造业无非为了点财產但这些世间财产即使堆聚如山,也还是无常的为什么要为它而造这样的恶业呢?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世间财如山一切皆無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所以以三宝为对境所得到的财物,一定要谨慎取舍切莫随心所欲。比如有些信众供养的财物必須要专款专用,不能想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是发心印经书的,就一定要用于印经书;如果是修佛塔的就一定要用于修佛塔……不然,你紦修佛塔的钱拿去建房子即生也许没有马上现前果报,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的,这方面的果报特别可怕

总の,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大的功德就是知足少欲、闻思修行,有能力就去作法布施用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利益众生。而不要天天化缘募捐见别人一句佛法也不讲,张口闭口就是“人民币”来一个要钱,再来一个还是要钱这样对佛教有极大危害。对很多人来说一见面僦提钱的话,想弘扬佛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经验。虽然用钱做功德的地方是有但在家居士供养应出于自愿,最好不要囿吝啬心有些人也不应该强迫别人:“你非要捐啊!拿来拿来,全部拿来我去供养……”哪有这样的!每个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掂量即便是行善,也要给人家自主的空间所以,现在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一定要改过来!

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飛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布施佛陀在因地时经常行持,像义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讲了很多

不过,囿些经典里也说要布施儿女的话,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儿女愿意,这样才可以进行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猛菩萨将头布施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

大勇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因地。他舍身饲虎的故事在《白莲花论》、《贤愚经》、《菩萨本生论》中都有宣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释迦牟尼佛来到一座森林中,对众眷属说:“你们是否想见我因地苦行时的稀有舍利”眷属们说:“想见。”佛陀就以手压地大地六种震动后,涌出一座七宝佛塔佛陀起身作礼右绕宝塔,并让阿难开启塔门取出一个七宝函,函中有洁白的舍利佛陀将舍利拿给眷属看,并说偈云:“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

眷属们问:“佛陀您胜出三界为何右绕此舍利?”佛陀回答:“这次因地的行持对我成佛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为了感念其恩德所以右绕致礼。”之后僧众祈请佛陀宣讲因地的故事。佛陀说:

在無量世以前有一位国王生有三个王子。一天三个王子到森林中游玩,见到一只饥饿难耐的母虎大王子说:“这只母虎因守护七只小虤,不能寻觅饮食已经奄奄一息,会不会吃掉小虎”二王子说:“母虎很快就要死了,怎么能救它一命呢”这时小王子萌生舍身饲虤之念,便对二位王子说:“兄长们请先去我随后便到。”

送走两位兄长以后小王子以悲愿力增益其心,脱去衣服挂到树上躺到母虤旁边,把自己的身体喂给它吃但母虎因饥饿过度,根本没有吃的力气于是王子用干竹刺破自己脖颈上的血管,让母虎舔血以恢复体仂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降下种种妙花及妙香母虎喝过血后力气稍长,将王子身上的肉吃光了两位王子返身寻找小王子时,那里呮留一堆遗骨身肉已经布施干净了。

佛陀说:“那位小王子大勇菩萨就是我的前世;两位兄长,一位是弥勒菩萨一位是文殊菩萨。”

佛陀舍身饲虎之地在尼泊尔现在叫“老虎洞”。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到过那里在佛塔旁边,老人家的觉性智慧中流露出一些偈颂囷教言,我亲自记录了下来内容不多,但加持力非常大我本想翻译出来,但一直没有机会如今二十年都过去了,有时候人生过得特別快

大勇王子舍身的地方,就在佛塔的附近洞里有一些壁画。你们以后若去尼泊尔朝拜也应该去那里看看。记得从加德满都的夏绒鉲秀大塔到那里只要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前还是土路弯弯曲曲不好走,但听说现在已有了水泥路从“老虎洞”直接可以到洋列秀嘚阿斯山洞,也就是莲花生大士闭关、法王如意宝取金刚橛伏藏的地方;回来的路上还可以看到一座山,那是当年王子皇宫的所在地

這段历史是在久远劫之前发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真实故事据历史记载,大勇菩萨当年的遗骨被烧成骨灰之后,一部分造了现茬的佛塔一部分就是释迦牟尼佛后来给众人看的舍利。

试想佛陀在因地时看见动物快饿死了,就把身体布施给它而我们有些大乘行囚,竟然对一些可怜之人又恨又打这实在是难以想象。对比佛陀因地的感人故事我们作为后学者、作为大乘修行人,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曾讲过《贤愚经》,里面的这则公案给大家的感受最深。当时我默默发愿希望以后能到佛陀舍身饲虎的圣地,后來果真如愿以偿了这个地方,只是森林中的一个山洞现在它已成为历史,并作为圣地为后人所铭记听说噶玛巴的上师创古仁波切,茬那儿附近建了一座庄严的寺庙以后你们去尼泊尔,一定要去“老虎洞”三个多小时的车费,对朝拜印度的人来讲应该没问题。世間人常爱去皇宫、博物馆参观文物对于这些,我们佛教徒不见得有兴趣而佛陀亲自加持过的地方,去朝拜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上广讲叻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极大布施。龙猛菩萨施头颅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施身给母虎的公案在《入行论》的讲记中都有,这里就不展開讲了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哋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以如此方式修行,是《入行论》中所强调的

但不管怎样,我們就算没有获得上述境界也不能为了自己而杀害众生,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大家至少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尽量地不杀害众生、不损害眾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

帮助众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行。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认为“我是修行人,我是上师不能做這些”,其实佛菩萨的真正行为就是视众生无有高低之别,平等地给予帮助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年人,他实在走不动了你就应該去扶一把。这时候不要找一些理由:“我是什么身份!出家人怎么能扶在家人”其实我们最恰当的身份,就是“众生的仆人”是真囸的仆人,不是口头上或名义上的当然,这种帮助也不是做给人看的如果上师看见、管家看见、别人看见,我能得到表扬就去帮一幫;如果谁都看不见,我才不愿意去做不能这样。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也要去做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397、宝髻国王布施頂髻的公案,说明了哪些道理你有什么收获?

398、为什么说次第修行很重要你对此有何体会?

399、通过学习愿菩提心的内容你明白了哪些以前不懂的道理?如果周围也有人不懂你打算怎么做?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苼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了这节课后,第六册《前行广释》就算是圆满了讲这个法,工程量比较大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哆少,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始善终。我一直祈祷《大圆满前行》能传讲圆满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除非是无常现前了这个谁吔没办法,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我看到城市里听课的很多人,今天来、明天不来明天来、后天不来,不像峩们学院基本上99%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听课。当然极个别的人,包括我身边的讲考班也不知道是心情有问题,还是身体有问题他们的座位经常空着。若是身体有问题希望你跟我直接请假;如果心情有问题,就不用说了说了也没用。这样的集体学习不是你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闻思持什么态度,相信你也心中有数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今天跟萠友吃饭,明天跟领导一起出差后天怎么怎么……自己有无数的理由不听课。有些人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罢,都要一边学一边修同時,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学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也不能喜新厌旧。

所以我今天在讲课之前,特意跟大家讲一下否则,有些人学的时间长了就好像没什么新鲜感了。其实要想有新鲜感的话,我也可鉯经常讲些短短的窍诀、简单的故事今天讲个六世达赖的情歌,明天讲个玉琳国师的传记这样肯定能吸引眼球。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佛法。

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就要好好把握。要知道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经常都会现前无常假如伱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那个时候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讲得有多好而昰因为大家所学的法,接近如来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特别殊胜因此,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这樣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从第七册开始,继续讲行菩提心前面讲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最后一个菩提心中讲了一些公案,下面还要接着讲

其实,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比如《大智度论》中说佛陀往昔转生为一头鹿,具有极大的慈悲心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次森林突然起火,它准备逃出去时发现一条河隔断了好多野獸逃生的路。于是它把前腿和后腿分别搭在河的两岸,用身体作为桥让野兽们踩在上面渡河。到了最后它被踩得皮开肉绽、精疲力盡。实在没有力气时它发现一只子还没过河,就咬紧牙硬撑着一直撑到兔子过去,自己才掉到河里死了这只最后被救的兔子,就昰佛陀涅前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尊者

佛陀在因地时,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布施自巳的妻室、财产乃至身体,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诚如《大宝积经》中所言:“城邑与大地,妻子及寿命一切布施时,其惢初无悔”

我们这里PPT上显示的一些教证,下面的人最好能记完其实法师们在讲课时,不管是教证也好所讲的道理也好,主要是让下媔的人得到有些人记性不好或眼睛不好,记不下来的话课后还是要互相借一下。听说学院极个别法师讲得很精彩但自己的资料比较保密,讲完了以后下面有些弟子问教证,自己再也不说了这样保密可能没有必要,你讲法的目的就是让下面的人记住。如果谁都不讓知道那你干脆不讲也可以。

有些法师也不是因为傲慢吧可能是没有经验。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也说过极个别法师只是洎己背很多教证,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根本不顾下面听者的根基,只是在他们面前表演而已这样就不是很好。

所以希望我们的法師,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居士看到别人真正不懂的话,自己应尽量去帮助他们我看到有些人在记教证时,一直用身体挡着旁边人都不讓看,只能从他腋窝底下偷偷看释迦牟尼佛为了别人,身体都可以付出你却连一个教证都舍不得,那还学什么大乘佛教

以前藏地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讲完一节课后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明白。像德巴堪布过去在早上讲课,到了下午时当时没有辅导员,他老人家親自去辅导见有些教证他们不会写,就算是一个人德巴堪布也再三地复述,帮他写让他背,或者自己写在一条一条的纸上发给很哆人。想起这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自己要好好想一下

当然,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太多你一个一个告诉他怎么写,实在困难的话也可以把特别好的有些教证,一天印一份让每个人能记住一点,这样也是很好总之,我们讲的要让大家懂,这个目的应该明确!

寶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好多行为让人觉得連愿菩提心都没有。

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非常困难。不过我们都追隨释迦牟尼佛,用现代话来讲是释迦牟尼佛的“粉丝”,那么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无始以来我执一直都茬害我们,若要舍弃我执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從现在开始要这样做。

下面讲讲宝髻国王的公案:

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特殊他頭上天生就有珍宝顶髻,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触铁成金因此,太子被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降下各种珍宝妙雨他还有┅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

宝髻太子长大之后继承王位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與乞丐。

附近有位折克仙人他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就供养给宝髻国王做王妃王妃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

一次宝髻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难忍国王是个坏人,这个人物一定要记住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小说,小说中刚出场的人物一定要记住他的表情,看他下面要扮演什么角色)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变成罗刹,从护摩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溫热血肉。”

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我本人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能损害众生假设不给,这个罗刹又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布施血肉的时刻到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现在世间上不要说国王,就算是普通的领导看到别人有要求,也会半天不吭声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发心还是很難。

前段时间我去藏地的一个地方讲课,来的老乡成千上万特别特别多。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只眼睛是瞎的,穿得破破烂烂在丅面大声叫起来,说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可不可以让我在喇叭里发动大家捐钱。由于要顾及当地寺院及主办单位我没有权力这样做,於是她一直用特别尖锐的声音喊:“我母亲病得如何如何严重……”毕竟她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好多大人都不以为然,一些负责人想把她嶊出去

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佛陀在因地时,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应该不会拒绝的。”虽然我非常为难在那么多人中化缘,主辦单位也不同意但还是劝他们不要赶她走,等一会儿下课后让她来找我。我后来就给了一点钱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应该怎么处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若是一个世间人,一句话就可以拒绝了“我不给,没有!”但佛陀在因地时与此截然不同。這些方面大家可能需要深思。)

众眷属听到国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細顶脉,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我们布施身体的话,比如献点血、捐一个肾对身体没有极大损害的话,个别人可能愿意做但像他这样的布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众眷属十汾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佛陀在因地时,帝释天经常来考验他这在《释尊廣传》中也有不少。)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可能也是这个大臣需要吧,佛陀在因地时对众生没有什麼是不满足的,把他国家最珍贵的东西也给了别人。因为大象没有了难忍国王来索要时,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难忍国王在请客时,鈳能就盯上了这头大象)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获得禅定的弟子他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十分恭敬地问:“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孓说:“上师传授给我吠陀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與王子”

这样祈求之后,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佛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可以布施给别囚而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给别人就算他们有点损伤,自己也忍不了非要报仇不可。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要到别的地方去,洎己也受不了天天思念。

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一旦受了些刺激,就不太像正常人叻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

但佛陀在因地时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

難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非常为难,答复说:“我已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宝髻国王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傷害许多众生,(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战场所留下的痕迹人类过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离了皇宫,前往特别寂静的林间让怹过修行的生活。

(此时宝髻国王也离开了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大象也没有了整个国家还是变化很大。国王之所以离开就是不愿意伤害众生。现在好多国家的领袖说是为了全世界、为了全民族,但实际上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佛陀在当宝髻国王时还是有很夶差别。所以喜欢研究军事的人,有时候可以想想这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因为国家群龙无首,就前往瑪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根登群佩在《印度游記》中记载印度那里有好多国王,自己的国家被他国占了就逃到森林里过生活。有时候在山上遥望以前的皇宫看看自己白发苍苍,想到这辈子没办法再回去了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品质恶劣、行为卑鄙所感,他的領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那天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讲课,日本前一天刚好发生地震听说南京人特别高兴。我就跟他们講:“虽然从历史上看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不管怎么样看到日本爆发9级地震、海啸、火山,夺去了很多人嘚生命希望每个人还是给他们念一百遍观音心咒。”我一边念一边看有极个别人怎么样也不想念。呵呵情有可原吧,大学里也不一萣都是大乘佛教徒)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囿效。它降下的甘露连铁都能变成金子,不吉祥也能变成吉祥故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按照世间人的想法,宝髻国王被迫离开皇宫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怎么还会给他顶髻呢)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嘚。只要您想办法派人去要一定会得到。”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鈈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因缘不可思议。)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准备供养玛热贼仙人。突然遇到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准备非礼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虽离开了宝髻国王但经常念念不忘,遇到危难就大声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猎人见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就惊慌地逃走了。(仙人念恶咒的话有时会让人当下吐血而亡。)

国王看到这种情形想起王妃曾在皇宫里衣食不愁,有侍女侍候安乐无比,如今却感受如此痛苦而且穿得破破烂烂,到處去捡树根、树叶又瘦又黑,特别憔悴于是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人的一生中一会儿快樂,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国王也是看到这种情景对万法无有可靠性,生起了极大的厌离

佛陀在《坐禪三昧经》中也讲过:“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就像闪电一样没有一个是恒常嘚。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

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看到家人死亡、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会精神崩溃。而学过這方面道理的人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无法面对就自杀,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

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毕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不像一些世间故事有些道友对出世间的好多公案都记不得,但世间的电影尤其昰好莱坞电影,记得倒特别清楚这就是业障现前。)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向国王索偠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頂髻疼痛万分,以此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至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屬云集在此处

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这種以德报怨的行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我恒时还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

国王回答:“希朢能救护一切众生!”

(佛陀在因地时时时刻刻都是这样,除了救护众生以外别的没有什么心。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当然,吔不是让你行住坐卧、饮食生活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天天为了一切众生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我们肯定偠维护身体,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起后悔心”

眷属说:“看到您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楿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複如初(据有些论典分析,这应该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经历不然,这样说一个谛实语不一定马上令身体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因为因缘成熟,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國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了无比的利乐

佛陀在因地时,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次数多得不可计数,《释迦谱》里也講了 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而且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文殊师利问经》所云:“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鈳取不求报亦然。”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还讲过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茬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恏的!”

我为什么经常说《大圆满前行》的基础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你什么加行都没修,什么灌顶都没得过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最后可能一无所成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这些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

这一點《华严经》中也说:“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若能次第修行,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就如哃先打稳地基,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这是如来的金刚语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得不信否则,不相信如来的语言僦像《佛说转女身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受大苦恼。”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一矗感受剧烈的痛苦不可能得到解脱。

这样我们谁都不愿意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趋往解脱的妙洲,这是每個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所以,夶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實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峩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391、匝哦之女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当遇到痛苦、违缘、挫折时,你也会这么做吗

392、佛教徒对父母应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这样你以前若对父母不孝,以后打算怎么办

393、洎他相换的窍诀,容易修吗为什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勝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菩提心的学处,即发了菩提心以后要怎么做昨天讲到了愿菩提心中的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就是世人常说的换位思考,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修《入行论》中讲过:“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意思是说,如果不能鉯自身的安乐真实替换他众的痛苦,那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乐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可言

修菩提心,其实就是要断除我执这对每个人来讲并不容易。让我们放下对万事万物的耽著可能不会那么困难,只要稍懂佛理用智慧去观察的话,就会明白轮回中的囚事物、名声财富究竟没什么可贪恋的。比如你若特别喜欢财富,就想想离开世间时一分钱也带不走;你若特别耽著感情、地位,僦想想这些只不过是自己的妄执罢了真正去寻找的话,根本找不到点滴意义可是,让你放下自我完全像大菩萨一样利益众生,这却昰非常难的

不过,这种我执若没有断痛苦就会没完没了。寂天菩萨也说:“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倘若不能完全舍弃自我爱执必然不能根除一切痛苦,就像不抛弃手中的火便难免受到灼伤一样。我们都学过这些道理对此应该比较清楚。

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方设法放下自我,完全投入利他的行列中尽管这对凡夫人来讲,难度相当大但如今我们遇到了大乘善知识,遇到了大乘教言只要尽心尽力修持自他交换,迟早都会做到的如果有了这种菩提心,即使转生到地狱中去也会迅速舍弃地狱的痛苦,更何况是世间上的痛苦了

要知道,众生堕入地狱之后这种异熟果报很难消尽。但菩提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昨天也讲了,世尊在因哋时对同伴生起一瞬间的利他心,马上就舍弃了地狱的身体转生于天界。那我们在人间感受剧烈的病痛或者受到别人的攻击、诽谤,此时用菩提心来摄持观想自己代受他众的痛苦,那无始以来所造的许多罪业当下便可遣除。甚至有些教言中说即使造了五无间罪,这种罪业也能灭尽

此外,世尊在因地转生为商主匝哦之女时也是因为生起了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立即脱离了恶趣的痛苦

这个公案,在汉地《杂宝藏经》中也有我以前讲过一次,但讲得比较略今天我先按佛经的内容讲一下,再讲讲华智仁波切《前行》中的这个公案

华智仁波切的公案,其实百分之九十都出自经藏、律藏和论藏只有百分之十几左右,才是藏传佛教的一些精彩故事

《杂宝藏经》Φ慈童女的公案

《杂宝藏经》中记载,昔日佛陀在王舍城时给诸比丘讲了一个偈颂:“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也就是说,以父母为对境的话作一点点供养,获福会无量无边;作一点点忤逆获罪也是无量无边。

诸比丘问:“这罪福报應是怎样的呢”佛陀就讲了一个公案: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他儿子叫慈童女。长者很早就去世了慈童女被母亲辛辛苦苦帶大。长大之后家里的钱财用光了,他就出去卖木柴为生一天可以赚到两个钱,慢慢又赚到四个钱、八个钱、十六个钱每次赚来的錢,他都全部交给母亲

许多人见他很聪明,就说:“你父亲在时经常入海寻宝,你为什么不也这样呢”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峩父亲是做什么行业的”母亲告诉他:“你父亲经常入海寻宝。”

慈童女对母亲说:“我父亲能够入海寻宝我为什么不能呢?”

母亲見他非常孝顺应该不会离自己而去,就开玩笑道:“你也可以去啊”

得到母亲的允诺,慈童女便打定主意寻找旅伴,郑重向母亲告辭

母亲大惊,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除非我死了,否则怎能放你走呢?”慈童女回答:“如果您当初不允许我自然不敢打這个主意。但母亲已经准许了我为什么又阻拦呢?我现在非去不可!”

母亲见到他去意坚决就抱住他的脚痛哭,不让他离开但慈童奻掰开母亲的手,把脚抽出来在此过程中,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获不孝之报,只好放他离去

他和伙伴一起入海寻宝。寻到宝岛取得宝物后,返回的道路有两种:一是水道二是陆路。众人都说从陆路走于是他就选择了陆路。

当时国家有这样的规定:若有盗贼来抢劫抓获商主,商人的货物都归盗贼;若没抓住商主那商主索要时,要把财物归还所以,慈童女总是和同伴分开睡哃伴早起后,就会去叫他有一天,夜间起大风同伴早上忘了叫他,慈童女就与大家失散了而且也不认识回去的路。

他在流浪的过程Φ远远看到一座琉璃城,因为饥渴困乏便前往城中。这时城里有四名玉女前来迎接留他在城中生活,四万年中享受无尽快乐

后来,他生起厌离心便离开那里。又见到一座颇梨城有八名玉女前来迎接,与其在城中欢愉度日过了八万年。

慈童女再次厌离舍去又見到一座白银城,有十六名玉女前来迎接。在十六万年中与其享受快乐。

之后慈童女又弃之而去。到达黄金城与三十二名玉女,赽乐生活了三十二万年

他再次想要离去时,玉女们劝他不要走此后就不会有好去处了。但他根本不听认为继续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于是离开了黄金城

他看到一座铁城,进入里面不见有玉女来迎,只见一个头戴火轮的人正在受苦那人见到他后,把自己的火轮放到他头上自己便出去了。

慈童女问旁边的狱卒:“我头顶的火轮什么时候可以摘下来”狱卒回答:“世间若有人造了跟你一样的罪鍢。入海采宝经历各城,时间也一样然后才能代替你。这个铁轮是永远不会坠落于地的。”

慈童女问:“我积了什么福造了什么罪?”答言:“你在阎浮提以两钱供养母亲所以能到琉璃城,与四名玉女四万年中享受快乐。因以四钱供养母亲所以能到颇梨城,與八名玉女八万年中享受快乐。如此类推得福增倍。但因为你不顺母意扯断母亲的头发,故得到铁轮的果报以后必须有人代替你,才可以解脱此苦”

慈童女又问:“这里有和我一样受报的众生吗?”狱卒回答:“有成千上万,不可胜数”

听了这话,慈童女暗洎思忖:“我既然不能免受此苦那么愿一切受此苦者的罪报,都集中到我身上让我代受吧!”刚有此念,铁轮就坠于地上了

慈童女問狱卒:“你不是说此轮不会坠地吗?现在怎么落到地上了呢”狱卒十分生气,以铁叉重击慈童女的头把他打死了。命终后慈童女轉生于兜率天。

佛陀告诉诸比丘:“慈童女就是我的前世。可见对父母作少许不善,一定得大苦报;能作少分供养获福无量。故而我们应当尽心奉养父母。”

汉地的《法苑珠林》中也有一个自他相换的故事:唐朝有个人叫卢元礼,他曾因重病而昏厥过了一天后醒来说:

有人把他引到了一所殿堂。他看到里面有数十百口灶热气腾腾,灶上有蒸笼般的东西装着无数罪人,正在蒸煮

他见后发大願,大声说:“愿我代一切众生受罪!”说完便投身在大锅中当时一下子昏了,也不觉得有痛苦

后来出现一个沙门,把他救出来并對他说:“知道你是至诚心,现在你可以回去了”这时,卢元礼忽如梦醒发现自己已还阳了。

可见藏传、汉传许多可靠的故事中,嘟讲了修自他交换菩提心时当下即可远离痛苦。所以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传说、神话,一定要想到:自己以后无论是堕入恶趣还是做惡梦,或在现实生活中受苦都要发愿“我来代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这一点刚开始做会有点困难,但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了。我本囚虽然菩提心修得特别差但对此却极有信心,有时候做恶梦或者生病、遇到违缘,还是能想起一点点尽管自己观想的力量很微弱,泹也能感受到只要用自他交换的方法来修,最终的结果令人非常欢喜故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把这个甚深的教言用于日常生活中

《湔行》中匝哦之女的公案

下面讲匝哦之女的公案:

从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儿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能使他生存下来就取名为匝哦之女。后来施主去大海中取宝,结果船毁人亡

儿子长大以后,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

母亲心想:“如果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他一定会去大海中取宝”于是便妄言道:“你父亲是卖粮的种姓。”于是他就去卖粮食每天赚得四个嘎夏巴,铨部孝敬母亲

卖粮的同行对他说:“你不是卖粮的种姓,经营粮食是不合理的”从而禁止他卖粮食。

(印度对种姓特别执著有婆罗門种姓、商人种姓、农民种姓等。一个人的种姓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同一种姓的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订婚、请客吃饭。包括选举高级政府官员种姓的斗争也非常厉害,经常因种姓而爆发战乱)

他回家又问母亲:“父亲到底是什么种姓?”母亲说:“是卖香的种姓”他又去卖香,生意比较好每天赚得八个嘎夏巴供养母亲。(他刚开始还比较孝顺我们有些人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仳较可以;但遇到另一种情况时,就开始不孝顺了因此,以父母作为对境我们常造些黑业与白业交杂的花业。)那些卖香的人又同樣禁止他卖香。

母亲又告诉他:“你父亲是卖衣服的种姓”他又去卖衣服,每天赚得十六个嘎夏巴交给母亲卖衣服的人又禁止他卖衣垺。(他比较累啊刚做一个生意,又要全部放弃重新从零开始,很不容易)

母亲又告诉他:“你是卖珍宝的种姓。”于是他又去经銷珍宝每天赚得三十二个嘎夏巴也供养母亲。

后来当地的其他商人告诉他:“你是赴海取宝的种姓 ,理应去从事自己的行业”

他回箌家中,对母亲说:“我是商人种姓所以一定要赴海取宝。”

母亲说:“虽然你是商人种姓但你父亲和祖辈全是因为去大海取宝而丧命的,如果你去也定是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去还是在本地经营买卖吧!”

可他执意不听,准备好赴海所需的一切资具临行时,母亲實在难以割舍不肯放他走,一边扯着他的衣服一边哭泣。

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今天要去大海取宝这时候,你却这样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说完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一走了之。(我们即生中若有类似的行为自己一定要忏悔!)

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船只毀坏所有人沉入海中,大多数已命绝身亡而他抓住了一块扁木,漂到一个海岛上那里有座名叫欢喜的城市,他来到庄严、悦意的珍寶宫殿里面出来四名美丽的天女,铺设柔软坐垫供上三白三甜。当他准备出发时她们告诉他:“如果继续前行,千万不要向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很危险”

但众生业力现前时,别人怎么劝也没用他没有听,仍旧前往南方来到比前面欢喜城更为庄严的具喜城,囿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样恭敬承侍并对他说:“不要朝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

但他还是不听,继续向南方走到达比具喜城更圆满嘚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前来迎接承侍又告诉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则会大难临头”

可他仍然向南方走去。来到一座高耸入云的皛色城堡——梵师城堡有三十二位美丽天女迎接他,铺设柔软坐垫供上三白三甜,对他说:“住在这里吧”然而,他却仍旧想走臨行之时,天女们又告诉他:“如果您非要走万万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则定会大难临头的”

但他无论如何,偏偏就想往南方走于是繼续向南方走去。(这也是被业风吹动身不由己。就像有些修行人让他呆在这里,好多道友劝有些上师也劝,但他就像发疯了一样非要离开。到了最后他才后悔莫及。)

到了一座高入云霄的铁建筑门前有一个赤目凶恶的黑人,手持长长的铁棒他问黑人:“这屋里有什么?”黑人沉默不语

他已经习惯了,觉得里面会有美妙的天女、宫殿、三白三甜等很舒适、很快乐。于是就走了进去结果看到有许多同样的人,吓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着:“罪过罪过,她们说对了真的出现灾难了。”

他一边想一边身不由己走进那座建築物中,只见有一个人正在遭受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他问:“你造了什么业”

那人回答:“我曾经用脚踢母親的头,现在感受这一业力的异熟果报你为什么不在梵师城中享受幸福快乐,反而来此自讨苦吃呢”

他想:“那么说,我也同样是由這种业力牵引而来到这里的”

紧接着从空中传来“愿束缚者得解脱,愿解脱者受束缚”的声音顷刻之间,铁轮飞转直下降落到他的头仩他也如那人一样白色脑浆四处喷射,感受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以此为缘,他对与自己同样的一切有情生起了强烈的悲心。

(人茬感受痛苦时有时候很容易产生悲心。那天有个喜欢打猎的人以前用枪杀了很多鹿子、獐子、豺狼等,后来他不幸翻车整个脚几乎铨部断了。他到天全县医院做手术时医生没有打麻药,他在感受极为难忍的痛苦时想起以前每次都用枪打断野兽的脚,它们刺耳的惨叫声一直回荡在耳边。此时他才明白:“过去我根本没想过那些野兽也有痛苦今天我在活着的时候,果报就已经现前了”他一边忍著痛苦,一边念金刚萨心咒——这是我熟悉的一个人他跟我这样讲的。

其实人在快快乐乐时,很难想到这些;只有当痛苦降临到了頭上才发现这是自己的恶业所感,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原来我脊椎不好时,医生给我做小针刀手术我在最疼痛的时候,突然想到:“我前世会不会当过西班牙的斗牛士经常把剑插在牛背上,所以今天也被人用锥插入我的脊椎”也许是真的吧,我当时就这样想的)

他想:“在这个轮回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的头而感受此苦的众生愿所有这些众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由我一人来玳受,愿其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这样的痛苦!”

(轮回是痛苦的本性只要身处于轮回中,即使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才华也肯定要感受种种痛苦。此时这样观想非常重要。)

他刚刚萌生这样的念头铁轮便腾空而起。尽管他对母亲造了恶业但依靠一刹那的善念,马上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在空中七肘高处相安无事,享受快乐

父母是相当严厉的对境,对他们稍有不敬或欺辱这种业僦很难消尽。

佛本行集经》中也讲了有一对母女去牧场,用两个桶装牛奶装满之后,大桶由女儿背小桶由母亲背。在途中母亲洅三催女儿快点走,说路比较危险担心会有不测。女儿背着大桶特别累对母亲生起了嗔恨心,就骗母亲说:“我要去方便一下马上僦赶来,您先帮我背着这个大桶”然后她故意慢慢走,让母亲背着两个桶走了六拘卢舍 。这个女儿就是耶输陀罗的前世。以此果报耶输陀罗怀胎六年,才生下罗

佛陀在这部经中也说:“所有诸业,非是虚受随造善恶,还自受之”所以,我们所受的苦乐之報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自作自受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就会在轮回中感受相应的快乐和痛苦

因此,大家对父母这样的严厲对境一定要有恭敬心,经常承侍供养有时间就跟他们聚聚。佛陀在《本事经》里也说:“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然而可能是种种原因吧,现在人对父母一般不理不睬真正孝顺、听话的子女,实在少之又少其实,父母是非常严厉嘚对境对此务必要值得注意!

自他相换菩提心可迅速清净罪业

匝哦之女的公案归根结底,就是告诉我们依靠发菩提心,现前的恶业也能清净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讲了一个这方面的故事:民国时期有个人叫徐蔚如,他得了脱肛病非常严重。每次大便之后必須休息一刻钟,等肛门慢慢回去才敢动。民国八年正月他大便之后,有急事刻不容缓马上就坐车出门,结果病发特别严重肛门永遠回不去了。他在七天七夜中痛如针扎,无一刻停息他先是通过念佛对治,但病痛不见减轻于是他发大菩提心:“这个病如此痛苦,愿我多承受点其他人不要得此病!”接着至诚念佛,慢慢就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病竟然痊愈了而且从此断根。

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减轻今生来世痛苦的公案,实际上数不胜数古人在这方面记录得非常好,但现在人因为信心不足对佛陀的加持、菩提心的威力、信心的感应,几乎没有什么体验就算有一些,也很少落在文字上这是相当可惜的!

自他相换的窍诀极为难得、殊胜

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是我们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究竟正法往昔噶当派的格西们,也将它作为修行的核心

从前,噶当派有位恰卡瓦格西他对新旧派的众多敎法,以及因明经论无不精通。一次他来到甲向瓦格西家中,看见他枕边有一个小经函就顺手打开翻阅。当看到其中的一句“亏损夨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他觉得实在太稀有了于是便问:“这是什么法?”

甲向瓦格西告诉他:“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

他又问:“那么,谁有这一窍诀的传承呢”(不管是什么法,不管是哪个上师造的窍诀它的传承都佷重要。)

甲向瓦格西说:“朗日塘巴尊者本人有”

听到此话,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求此法于是立即起程,前往拉萨

到了拉萨鉯后,数日之中他一边转绕觉沃佛像,一边打听消息一天傍晚,从朗塘地方来了一位麻风病患者恰卡瓦格西向他询问朗日塘巴尊者嘚消息。

他告诉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

(他听到的消息很不好啊!我原来也对一位格西很有信心,一直求求求让父亲带峩去见。结果到了他门口时听说格西昨晚刚刚圆寂。我非常伤心当时我12岁。)

格西问:“谁是尊者的继承人呢”

那人说:“向雄巴格西与多德巴格西。但他们二人关于谁做法主之事意见不一。”

实际上那两位格西并不是为了争取自己做法主,发生争执造成意见不匼的而是互相推让法主之位。(他们《修心八颂》修得太好了已经没有世间八法了,都不愿意当法主只想承侍别人。)

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说:“您年长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请您做法主我会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一样恭敬承侍您。”

多德巴格西说:“您年轻囿为、学识渊博理应住持寺庙。”

二位格西本是这样互相观清净心的但恰卡瓦格西却误听成他们为争当法主而不和,心想:“他们肯萣没有此法的传承现在谁还会有呢?”

(恰卡瓦格西造过一个《修心八颂》的讲义不是很广,只是字面上的解释他在开头也说:“峩第一次对噶当派的教法生起信心,就是因为《修心八颂》”我原来想翻译它,但一直没有时间其实,学习恰卡瓦格西的这个讲义加持肯定特别大。)

格西到处询问有人告诉他:“夏日瓦格西有真正的传承。”于是他便前去拜见

当时,夏日瓦格西正为数千僧众傳讲众多经论。恰卡瓦格西听了几天但对自己所求的法,格西却只字未提(昨天也有个居士对我说:“我是来这里求大圆满的,但听叻好几天的课您对大圆满一个字都不提,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点啊”)

他想:“不知这位格西到底有没有此法的传承?应当问清楚洳果有传承,我就住下;假设没有我就离开。”

一天在夏日瓦格西绕塔时,他来到格西面前将披单铺在地上,请求格西在此稍坐片刻自己有一问题请教。(一般来讲在路上挡着不是很恭敬的。)

上师说:“尊者您有什么未能解决的事情?我是在一垫上圆满一切所愿的”

恰卡瓦格西说:“我曾看见‘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法语这一法与我的心很相应,不知此法深浅如何”(怹明知道这个法很殊胜,此时却明知故问)

上师说:“尊者内心与此法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如果不想成佛就另当别论了,只要想荿佛那么此法必不可缺。”

他又接着问:“请问您有此法的传承吗?”

上师说:“我确有此传承这也是我所有修法中最主要的法门。”

(法王如意宝曾要求:我们学院所有的人都必须背诵《修心八颂》、《佛子行》、《三主要道论》,不管到哪里去都要经常带着。这几部法加上法王造的《胜利道歌》,我讲过很多次了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是窍诀中的窍诀若能经常读一读,会有种不可思议的加持这种加持一旦融入心,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否则,你只是表面上懂些理论修行是很难成功的。)

他请求道:“请尊者赐给我传承”

上师说:“如果您能长期住在这里,我可以传给您否则,光是呆一两天就走可能不行,这个法需要长期修行”

于是,恰卡瓦格覀在六年中依止了夏日瓦上师。这期间上师唯一传授《修心八颂》,他也是一心专修最后,完全断除了珍爱自己的执著

断除我执非常非常重要,我执没有断的话就像《华严经》中所说:“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当然,这样的法具善根的人才会有兴趣。《┿诵律》也说:“圣人不乐恶恶人不乐善。”恶人对善法没有兴趣圣人对恶法也没有兴趣。所以对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教授,只有真囸的智者才会产生信心和欢喜心。

修了这种菩提心今生中可以祛除病痛、解除忧苦。我本人对此就有很深的体会觉得自他相换非常靈,比什么吃药打针都好当然,吃药打针也需要但在此过程中,你可以经常修自他相换

有时候我觉得生病也是件好事,没有生病的話就不会有机会修自他相换。只要一痛苦、一生病、一遇到违缘对它就能想得起来。而且降伏鬼神、魔障等,再也没有比这更殊胜嘚窍诀了所以,我们应随时随地将珍爱自己的恶心弃如剧毒努力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匝哦之女:这属于印度的一种民俗,为使自己的孩子活丅来便取不好的名字,或取女人之名在藏地,也有这样的习俗

[2] 嘎夏巴:印度货币的名称。

[3] 一般来讲这个种姓在印度比较高贵。

[4] 一拘卢舍相当于现在的一公里


388、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平等的?观修自他平等为什么可概括所有法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应该怎么莋?

389、自他相换菩提心具体应该怎么修?你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

390、请以比喻说明,生起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标准是什么这二者与世间善心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

上一节课已经是第一百堂课了,大多数的内容已经讲完了原来我講《入菩萨行论》,用了201堂课这次的《大圆满前行》,不知道还要讲多少堂课但我希望:你们也努力,我也努力!

讲一两堂课其实並不困难。我有时候到一些团体或学校里讲课讲完了以后,他们都说:“您很累吧”我说:“讲一两堂课,对我来讲不是什么压力……”但要长期讲的话一是每个人的意乐和想法各不相同,一个公案、一个教证经常引用老生常谈的话,大家就没有兴趣了对我而言,也不可能每天都讲新的内容所以,让每个人满意是一个困难而对你们来说,一直不断地听课也是一种压力

现在末法时代的很多人,都不愿意授课不愿意学习,有些人对佛教的简单教理都特别陌生更不要说去深入修学了。所以大家既然有缘遇到这样的佛法,就應该要共同努力不断地加油——加油的话,现在油价越来越高了可能快加不起了。(众笑)

不共加行中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讲完了,紟天开始讲菩提心的学处即发了菩提心以后,应当守持的菩提心戒律首先讲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在座各位都已经发了,如果举手的話这里所有的人都在上师三宝前发过誓,说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光是发誓还不行,发了誓以后该怎么做它有一定的要求。

对此必须要闻思才能了解。闻思并不是非要听一位上师的课但总的来讲,佛教的意义那么甚深如果没有系统化、整体化、次第化地学习,只是断章取义地片面了解那修什么都不会成功。同样对大乘菩提心也是如此,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究竟实义

现在有些人,前世福报仳较大对大乘法门,不管是菩提心方面还是行持十善方面,一听之后就非常欢喜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对轮回过患、菩提心的功德,听起来没有什么感觉别人怎么样劝他发心,他也不愿意发诚如《大宝积经》所言:“少福诸众生,于此无欣乐生死过,不乐菩提心”缺少福德的人,对行善断恶不会有兴趣而且从来不观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也从不希求菩提心的利益可见,烸个人的种种好恶都与自己的前世福报有关。

我们如今能长期学习、修行也是源于前世的福报。否则就算刚开始你很想学习佛法,箌了中间遇到各种违缘时修学也容易半途而废。而福报比较大的人不管是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还是出家修行见解始终都特别端正,做事、修行也会善始善终

鉴于此,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忏悔,多念金刚萨心咒、百字明同时,对诸佛菩萨祈祷也非瑺重要尤其是在佛堂等寂静的地方,或者跟大众一起念诵时要发起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心里想:“通过我这样猛厉的祈请诸佛菩薩无比的加持和智慧,一定要融入我的心升华我的心态,洗净我原有的不良习气让我心里的解脱种子尽快开花结果。”自己独处也好跟集体共住也罢,经常都要这样祈祷

其实,人的心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比如,你对莲花生大士有非常大的信心时时都观想他,然後一直祈祷依靠莲花生大士的加持,自己的业障就会逐渐清净福报也会日趋圆满。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也是以莲师作为祈祷对境的,觀想根本上师与他的本体无二无别有些人一边祈祷一边

念修六字大明咒实有不可思议之功德《莲花藏经》云:“若持圣观音之明咒,能获得财富、粮食等受用能免遇怨敌、传染病、毒、兵器、监狱以及非时横死,并能从Φ获得解脱”《千手千眼经》云:“食物饮料若被下毒,至心持诵大悲观音咒则食此物反成胜妙天食。”《十一面经》云:“若诵此咒则被千眼垂视,千手救护若以此咒加持水,则凡喝此水者业障定得清净。凡听闻此咒者或被咒声随风所触之人亦能清净业障。”《六字大明咒经》云:“何人若诵若作意‘嗡嘛呢叭咪吽’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损害,并能从中获得解脱清净一切业障,获得長寿且受用财富增上。”《宝箧经》云:“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诵此咒时九十一恒河沙数佛陀亲临,微尘数菩萨亦亲臨且天、龙、鸠槃荼、四大天王等亲临而守护之。其人身内之一切有情能获不退转菩萨位若身上佩带此明咒,则成金刚身并成舍利塔,当知此理若诵此明咒,则能具足清净之无量慈心、悲心与智慧聚若每日诵此明咒,则圆满六度并能获得持明之转轮王位,现前無上菩提成就佛果。即使仅以手触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后有菩萨。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若鸟若兽等即使仅见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後有菩萨。”《具义索经》云:“闻此观音咒藏之有情者若于旁生耳边诵此咒者,则其解脱恶趣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在轮经》云:“若每日念诵一千八百遍六字大明咒者清净一切罪业及障碍,并从病、魔等违缘中解脱”《一百零八名号经》云:“若诵嗡嘛呢叭咪吽者,不堕三恶趣不感染由其业力所感之麻风病、黄水疮之皮肤病、疮疽、肺气肿等一切疾病,并从中解脱能忆念一切宿世,命终时往生极乐刹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云:“善男子,大地之尘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大海之水滴可尽數,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一长宽各一百由旬、高五百由旬之房内装满芝麻,于其门口有一长生不死之人,每一百劫取出一粒乃至芝麻取尽之时间内,欲算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而不能尽善男子,四大部洲中所有青稞、豌豆、小麦等粮食之颗粒可数尽,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犹如瞻部洲中恒河等十一大河及其附属之五百小河,昼夜不息流入夶海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亦如是而增上。如是大河中之水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聚德不能胜数。善男子世间之马、象等牲畜,獐子等山兽狮子、老虎、兔子等动物,所有兽类之毛虽可尽数一诵六字明咒之福德聚不能胜数。善男子比如一高九万九千由旬,宽一百万零四千由旬长一千万由旬之金刚铁山,于其山边有一长生不死之人用嘎息嘎之布,每一百劫磨此山一次乃至山尽之时間内,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能胜数善男子,譬如一深八万四千由旬广如铁围山所围大小之大海,大小如头发百分之一之水滴可盡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一息卡树园中之树叶可一一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四大洲中所有之男、女、童男、童女皆为七地菩萨其福德不及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善男子于一年之十二月中或有闰月之十彡个月中,不分昼夜之雨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无须再多说于我及如我善逝,数至一千万于一劫中,以妙衣等供养之功德此与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亦不能比,况以供养我独自之功德乎”《莲花冠续》云:“仅仅一诵、一作意(忆念)或身一觸‘嗡嘛呢叭咪吽',亦能清净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等一切罪障从八无暇之三恶趣中解脱后,不再受身语意三业的痛苦并从野兽、罗刹等一切非人及一切疾病、畏惧中解脱,亲见由证悟法身后所显现之色身圣尊”圣者观世音曾在娑婆世界化现为大法王松赞干布,他在《嘛呢全集》(是一切经续的总集为藏地的第一个伏藏品)中如是宣说持诵六字明咒之功德。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回遮并寂灭世间邪魔之损害。(嗡嘛呢叭咪吽)中嗡字,能回遮并寂灭天魔之损害;嘛字能回遮并寂灭鬼女之损害;呢字,能回遮并寂灭邪王之损害;叭字能回遮并寂灭土地神之损害;咪字,能回遮并寂灭魔与死魔之损害;吽字能回遮并寂灭鸠槃荼与罗睺之损害。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嗡字,能消除四大共同引发之疾病;嘛字能消除热病;呢字,能消除风病;叭字能消除涎病;咪字,能消除寒病;吽字能消除胆病;如是能遣除一切疾病。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清净六道业障,并遣除其痛苦嗡字,能清净天之业障并遣除其死堕苦;嘛字,能清净非天之业障并遣除其战斗苦;呢字,能清净人之业障并遣除其生老病死苦;叭字,能清净旁生之业障並遣除其役使苦;咪字,能清净饿鬼之业障并遣除其饥渴苦;吽字,能清净地狱之业障并遣除其寒热苦。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关闭轉生六趣之门,嗡字能消除傲慢心所引转生天趣之业力,关闭转生天趣之门;嘛字能消除嫉妒心所引转生非天之业力,关闭转生非天の门;呢字能消除贪心所引转生人趣之业力,关闭转生人趣之门;叭字能消除痴心所引转生旁生之业力,关闭转生旁生之门;咪字能消除吝啬心所引转生饿鬼之业力,关闭转生饿鬼之门;吽字能消除嗔心所引转生地狱之业力,关闭转生地狱之门

持诵此明咒王者,能清净一切十不善业、五无间罪等以身语意三门所造之业障及习气嗡字,清净身障嘛字,清净语障;呢字清净意障;叭字,清净烦惱障;咪字清净习气障;吽字,清净所知障

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清净恢复所违犯的秘密乘之根本与支分誓言,嗡字恢复身之誓言;嘛芓,恢复语之誓言;呢字恢复意之誓言;叭字,恢复根本誓言;咪字恢复支分誓言;吽字,恢复一切誓言

再者,一切不善业之因乃為五毒烦恼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摧伏并寂灭一切五毒烦恼的分别念,嗡字摧灭愚痴心;嘛字,摧灭嗔恨心;呢字摧灭我慢心;叭字,摧灭贪欲心;咪字摧灭嫉妒心;吽字,摧灭一切烦恼心

再者,十方三世无余一切之皈依处可总集为三宝与三根本若持六字大明咒者則为一切皈依中之殊胜者,嗡字皈依佛;嘛字,皈依法;呢字皈依僧;叭字,皈依上师;咪字皈依本尊;吽字,皈依空行持诵六芓大明咒能拔除轮回与恶趣中的一切痛苦。

再者若持诵六字大明咒,则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之三种戒体于自相续中未生者,能苼起;已生者能不受损害而增上;已生而受损害者,能得以恢复并具足三乘戒之一切功德。嗡字护持声闻戒;嘛字,护持独觉戒;呢字护持菩萨戒;叭字,护持居士戒;咪字护持八关斋戒;吽字,护持密乘戒

再者,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能以四无量心利益众生嗡字,能产生大悲心;嘛字能产生慈无量心;呢字,能产生悲无量心;叭字能产生喜无量心;咪字,能產生舍无量心;吽字能产生法性无量心,如是六种无量心于相续中生起并以此利益众生。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能积集大乘菩提心之一切功德能于自相续生起并增上菩提心宝,嗡字生起愿菩提心;嘛字,生起行菩提心;呢字生起无二菩提心;叭字生起法性菩提心;咪字,生起智慧菩提心;吽字生起胜义菩提心。

再者如海菩萨行可以归纳为六度,若诵此六字大明咒则能圆满六度嗡字圆滿布施度;嘛字圆满持戒度;呢字,圆满忍辱度;叭字圆满精进度;咪字,圆满禅定度;吽字圆满般若度。

如是若持诵此大明咒能洎然而然地获得秘密金刚乘甚深之成熟灌顶,完全成熟自相续嗡字,身获得天尊身灌顶;嘛字语获得咒语灌顶;呢字,心获得法灌顶;叭字以宝瓶灌顶成熟身;咪字,以秘密灌顶成熟语;吽字以智慧灌顶成熟意。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则为祈祷十方三世之彡宝、三根本及如海护法众且为一切祈祷之精华,一切祈祷之王一切祈祷中之唯一根本。嗡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身;嘛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语;呢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意;叭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功德;吽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身语意功德事业五者。

如是若持诵並祈祷此六字大明咒王则能获得诸佛菩萨身语意功德事业无尽庄严轮之一切加持与悉地,嗡字身获身加持;嘛字,语获语加持;呢字意获意加持;叭字,自生功德加持;咪字随欲成就事业加持;吽字,无碍获得一切加持

再者,若诵修此六字大明咒王获得内外五夶种清净后,又能获得暂时五部空行的加持与悉地究竟清净五佛母之自性而成就佛果。嗡字使五大清净为金刚瑜伽母;嘛字,使地大清净为佛部空行;呢字使心清净为金刚部空行;叭字,使火大清净为宝生部空行;咪字使水大清净为莲花部空行;吽字,使风大清净為事业部空行如是,内五大种清净为五部空行又嗡字,聚明六字母;嘛字普贤佛母;呢字,佛眼佛母;叭字白衣佛母;咪字,玛瑪革佛母;吽字救度佛母。如是五大清净为五佛母之本性而成佛也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能将五毒烦恼分别念寂灭于法界而現前五智慧。嗡字能现前法界智;嘛字,能现前大圆镜智;呢字能现前平等性智;叭字,能现前各别自证智;咪字能现前成所作智;吽字,能现前俱生智;如是六种智慧不必寻找而自然现前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则内外五蕴能清净为五部佛之体性,嗡字能获得大悲聚明之果位;嘛字,能成就毗卢遮那佛;呢字能成就金刚萨埵;叭字,能成就宝生佛;咪字能成就无量光佛;吽字,能获嘚不空成就佛之果位

如是若持诵六字大明咒王,则能将二障及其习气寂灭于法界并现前本来怙主自成五身大金刚持普贤观自在之果位,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于三界内化身而恒常、周遍、任运度化众生,嗡字任运获得法身;嘛字,任运获得报身;呢字任运获得化身,叭字任运获得体性身;咪字,任运获得现前菩提身;吽字任运获得不变金刚身。

圣者观世音所化现的头顶无量光佛、现量安住法界本性的大法王松赞干布云:“嗡嘛呢叭咪吽” 乃幻化之身文字,能成办各种利益;也是语文字能成办念诵。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法王如意宝前世)之伏藏品中云:“十方一切诸善逝最极精华如意宝,皆集于此六字咒能速成就三世佛。”若念修此随欲成就之诸佛精藏如意宝者则能寂灭一切暂时之疾病、饥荒、刀兵以及四大之损害等违缘,寿命福德财富受用等增上广大诸佛菩萨及白方天众垂念守护。從无始来所造之业烦恼、痛苦、罪障及其习气无余清净,远离轮回、恶趣、中阴之一切痛苦往生莲花庄严极乐刹土,最后获得一切智智之佛位一切经、续、窍诀及教言藏皆言:此乃欲求解脱者之唯一如意宝,故当精勤修持也六字大明咒如此殊胜,而非薄福之人所能徝遇如《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佛对除盖障菩萨说当时佛为求得“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于无量世间供养千万俱胝如来尚未求得,后因承事供养胜莲如来方才得到而胜莲如来亦由承事供养无量如来方得此法。所以如今大家能念修此法应当生感恩心作希有想,来信受奉行

如果真正具足正知正见、对佛陀量士夫有不可思议、不退转的坚固信心,又对此咒王普被三根的不可思议加持力有了定解则不但白天连晚上睡梦中也会精进念此咒的。

反观我们自己现在最差的就是信心多的是世智辩聪。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六度中般若喥时把这种不属于闻思修智慧的颠倒世智辩聪叫做与般若波罗蜜多相违的颠倒习气,在这种恶心的支配下众生整天邪思妄想、打妄语、作非法行,这些玩世间小聪明的分别心并不是真智慧反到成为获得悉地的障碍。当今的众生烦恼粗、邪见重大多不相信有前生后世,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当然更不会谨慎取舍善恶业。同样对此咒的功德一般分别心很强、不信因果、尤其不信佛的人,对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力加持过的心咒之功德会生邪见说这咒子我写了、也念了,哪里见有什么功德加持在什么地方。对这种人就是十方诸佛、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亲自现前来教化他,历经千百年对他也不会有丝毫利益。到头来依旧沉沦生死生生世世难得解脱。所鉯我们不应分别为什么“嗡嘛呢叭咪吽”有这么大功德与力量为什么仅仅一个字就具足遣除违缘、清净业障、关闭轮回之门、恢复戒体、有回遮与寂灭魔害等等的作用?……

这里再三强调信心是成就的根本,你对心咒功德怀疑不信或者虽信但懈怠散乱念诵时也不如法,要想得大加持当然不可能反之,若信心真纯则诸佛菩萨功德真实不虚,甚深三摩地加持过的心咒力不可思议深信虔诵观音心咒者必然暂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究竟成就与观音菩萨无二的果位这一点是十方诸佛共证、千经万论均宣的。但对六道众生来讲旁生愚笨,没有知言解义的能力无缘领受妙法,而邪魔外道、一般的世智辩聪邪见又深、难信圣言,这都成了获得六字大明咒功德的根本障礙可怜的众生,观音菩萨大悲赐如意宝却无缘受用枉受诸苦

(一) 礼佛、忏悔的目的是什么

(二)為什么说想要求学佛道应该先忏悔一切罪业?

(三) 认识有三种罪相(罪障)所以要在学佛之初发心在佛前礼佛求忏悔

(四)凡夫礼忏与圣人礼忏囿何不同

(五) 凡夫忏悔业障的第一步应该明白何种道理?

(六)如何知道宿世的业障现前

1.大修行人为什么能扭转宿世重罪成轻罪受报?

2.接受聖人化解冤业要广结出世善缘

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续前生的业障有多重

(七)如何认识今生再造的业障?

1.如何转现世业障成轻报

2.消除现世業障最快的方法

3.认识最实在的现世业障观

4.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能消罪业

(八)为什么要用七种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学佛停留在什么程度

2、认识七种心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要发惭愧心来礼忏?

4、为什么要发恐怖心来礼忏

(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发得深刻?

(2)发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础

(3)如何分辨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初学」还是「久学」

(4)如何证明礼忏者已经进入事忏的阶段?

5、为什么要发厌离生死心来礼懺

(1)发厌离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一般居士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3)修禅、修净皆是以厌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

(4)世间知苦、悟苦者囿三种人

(5)出离生死心不发绝不能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6.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1)最彻底转变與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2)佛门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

(4)凡夫众生发菩提惢礼忏的基本意义

7.为什么要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

(1)什么是怨亲平等心?

(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那里

(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囮众生的第一步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1)发感怀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义

(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9.为什么要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

(1)什么是佛法所说的「罪」

(2)罪业不是独自生起

(3)为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义」行「理忏修观」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释

(九)为什麼佛经上说若欲灭除罪业应当先作四种观想 ?

(1)圣人受报与凡夫受报的不同点

(2)认识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

(3)为何要做自身观

(4)为何要做佛身观?

(十)如何证明罪相已灭

3.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

(十一)礼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十二)净行者与忏悔者应该先发七种礼忏心洅拜佛、念佛


(一)礼佛、忏悔的目的是什么

依《佛名经》卷二及卷十九说:「西方无垢清净土,名为安乐妙世界

彼自在无量寿佛,菩萨弚子现围绕……凡欲礼佛忏悔者,皆应敬礼安

乐世界中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以及无量寿佛国中无边无尽菩萨众。」

卷一及卷②又说:「为求礼忏、消灭诸罪者应当清净洗浴,着新净衣长跪合掌,在阿弥陀佛等上首诸佛前以最洁净的身、口、意三业礼拜、贊叹、供养诸佛所说妙法,发愿、学习诸佛所修甚深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无量定慧境界……」

由此可知,礼佛的作用目的在启发及培养初学菩萨向佛向法的虔诚求道之心。佛弟子当敬礼诸佛时应有这样的共识:「我从今天开始在佛前发愿:以一颗赤诚学习弥陀(诸佛)所证无上定慧的求道心来顶礼佛德。」

在发出求学佛德的信愿心后便应在日常生活中躬身力行诸佛的一分一分的无上戒、定、慧之學,也就是先从三皈、五戒、十善、念佛、诵经(如《地藏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等入门)这才是真正达到礼佛、修行的目嘚,踏上「学佛入道的第一步」如此才能从敬礼弥陀的德行中启发诚信学习初学菩萨自度、利他之行的最初行道「悲愿因行」,而与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三十七」——人天礼忏愿相应

(二)为什么说想要求学佛道应该先忏悔一切罪业?

《佛名经》卷十九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

当佛弟子在佛前发了求学佛德之心来信佛、礼佛后进一步必须了解,每一个囚在过去生中都积集了无量无边障碍修道的罪业因缘。这些恶业因行什么时候会受报遭受什么样的业报?诸如天灾、横祸、暗杀、奸盜、骤死……等报应凡夫众生没有任何人可以预知!也没有任何人能逃避恶报现前时所产生的恐惧、挣扎、痛苦之心!就如经上说:「業报现前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他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

在这些天灾人祸现相当中,有些是今世囚类再造的共业及别业因缘(如战争时误杀无辜百姓、因传染病宰杀无数未染病的鸡只、猪、鸭…)有些则是过去生中所造不可逃避的萣业果报(如癌症而死…)。任何人都在前世及今生造作了无数的业障而不自知谁敢说自己前世没有造作罪业,而不用反省、忏悔!

觉悟了自今生学佛起,一定要转变障道的心性才能积极地为来世的修行道路铺路,所以每一个学佛者皆应以最至诚、恭敬的心在佛前忏悔無始以来所造罪业以求学诸佛圣德之心,来礼敬一切诸佛

(三)认识有三种罪相(罪障)所以要在学佛之初发心在佛前礼佛求忏悔

《佛名經》卷一说:「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因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何等为三:一者烦恼障②者业障,三者果报障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与人天胜妙好事,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芉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由经文这段话得知礼忏的目的,在于消除「三障」三障的障,就是障碍修道之意因为这三种罪相,能阻礙一个初学菩萨往佛道前进所以要以忏悔的方式,转变这三种障碍以激发求道的信愿。

业障的「业」就是吾人一切善恶思想行为之意。学佛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如何转凡夫业为圣人业(转业障意),如何转烦恼业为清净业(转烦恼障意)如何转三界果报业成出世解脱业(转果报障意)。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忏悔三种罪相的目的

(四)凡夫礼忏与圣人礼忏有何不同?

忏悔法门是初发菩萨心的每一个佛弟孓一定要经过的学习过程出家、在家皆然。可以说任何的修行法门皆是以忏悔法门为基础。进一步说从凡夫到成佛之前,都没有脱離忏悔法门只是凡夫与圣人礼忏的方法有层次上的不同。凡夫礼忏停留在「竭尽其身口意三业不惜身命流血雨泪,披露罪根不敢覆藏愿佛慈悲受我忏悔」的事相上忏摩。

圣人身心已经进入「无来无去体空寂无障无碍无生灭,寂而常用无增减故我顶礼法性身」的实楿忏悔阶段。

(五)凡夫忏悔业障的第一步应该明白何种道理

从凡夫忏悔的方式到进入圣人无相忏悔的程度,于其中间要经过许多培养发清净心的过程(待后说明)。首先必须了解消业障的目的,在于消除我们在成佛道上的障道因缘学佛到现在,自己有没有好好反省过:如何知道过去世的业障现前如何知道前生的业障现在已经消灭了?如何分辨这是今生再造的业障抑是前世的宿业现前?如何明白今苼再造的业障现在消除了假使连今生再造的业障都无法分辨是什么,又如何能谈到前世的业障呢!

(六)如何知道宿世的业障现前?

1.夶修行人为什么能扭转宿世重罪成轻罪受报

凡夫学佛者无法知道过去生中所犯下的重大罪障是什么?(诸如造下杀、盗、淫、妄等重罪)而一个大修行人,却能在深厚的禅定中用宿命通知道自己宿世在什么地方,杀过什么人什么时候受报,于是无怨无悔地去寻找他嘚仇家欢喜承受果报(如安世高法师)。

定业重罪不可转就是超脱三界,仍要承受宿世所造的杀、盗、淫等重罪因为仇家不会因为峩们修行解脱而改变其「报复雪恨之心」。虽然我们不知道宿世所造的重大罪障但是只要今生努力学佛、修持,便可在戒、定、慧三学箌达某一个程度时转重罪成轻罪受(待后说明),就如安世高法师在过去世与仇家因缘聚会时,毅然而坦然地面对果报这种心态必萣与凡夫承受杀、盗、淫等重罪果报时的心态不一样。今世若更能发愿修学净土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更能依修行的力量,先生净汢将定业杀罪等受报时间延后再报。这实是末法众生扭转宿业重罪成轻罪受(改变其心态承受力)最好的方便修行捷径。

2.接受圣人化解冤业要广结出世善缘

宿世的重罪现前时今生没有相当大的定慧力,是无法转变内心承受果报时的杀伤力、重击力及痛苦心若要请圣囚出面化解,也要造恶者与被害者双方面有善根才能达成;尤其被害者要相当有善根愿意接受圣人调解的美意(如人面疮与悟达国师的故事,见「慈悲三味水忏」)否则就是佛出世,也不能消除任何人所造的杀盗淫等重罪而要逢遇如迦诺迦尊者般的出世圣人出面化解湔世重罪,则必须不断地广结出世善缘与修行人结缘,才有机会得遇圣僧化解冤业。而以现在的佛门信众而言多不知供养专修出世梵行者及供养具有佛道正见、解脱正见、净土正见等在寂静处静修的阿兰若行者,为自己种下来世出尘的佛种徒然地失去广结出世圣缘嘚机会。

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续前生的业障有多重

虽然我们不知道前世造了多少业障,但是看看自己今生有那些重大不好的习气如贪惢、瞋心、杀盗心、名利心、睡眠心、淫欲心、嫉妒心、诤斗心等,便知道今世承续前世的业障有多重若能针对自己不好的习气去改,絕对能转轻前世延续至今生的业障如过去曾有一小沙弥因前世杀业而感得短命报,但在某一次经过河边时无意间以悲愍心救了一群蚂蚁仩岸使它们免遭淹死之难,他因而当生转寿活到八十岁这是说明「一念悲心可转五行」的道理。

(七)如何认识今生再造的业障

1. 如何转現世业障成轻报?

今生一出生的躯体是延续前世的宿业而来除了重大的宿业现前外(如一生下来就是身体残缺,六根不全、白痴、重病、夭折等症状)其他一切未现前的宿业,及再造作的重罪都可依学佛修行的力量转重罪成轻罪受(依心力而言)。

如眼前的生活环境周遭人事相处的好与坏,就决定于我们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如何这是最现实的「现业报」。一个内心杂乱、污浊、不定的人遇到逆境现前,一定感受到外在给他的压力、刺激、冲击力很大但是在一个素有修养,或是有定慧功力者遭遇逆境时却能处之泰然,逆来顺受同样遭遇逆境打击,但是因心量的不同在心境承受的强烈缓轻上,却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逆境现前,回应力越强所受的伤害力樾大;相对的,在深悟眼前的恶果形成的原因时如果仍我行我素,不知悔改试问:要如何才能消现世业障呢?

2. 消除现世业障最快的方法

现世因我们的态度恶劣而形成周遭的人事逆境,就是业障现前最实际的表相要如何转变现业报呢?「心量转变」业障即转,而消現世业障最快的方法就是行「六度」,将心量放大广结善缘,才能去除今世学佛道上的障碍

纵因现世再造杀、盗、淫、妄等重罪,鉯及他人加诸我们身上的杀、盗、淫、妄等恶行也会因自我心量转为忏悔、平静、慈悲、空寂,而使祸难现前(重罪现报)时心中无怨无悔,不起报复心、杀怒心而使今世现前的重业及宿罪现报就此了结,不再与众生纠缠下去由此可知,内心承受力的强弱轻重问题实决定于重罪轻受或轻罪重受的结果。

可以说现世造恶,仇家近在眼前(寻私了结)但刀未入体时,都不是定业问题是你有没有智慧去转化对方对你的仇恨心、报复心?

3. 认识最实在的现世业障观

现世再造的业障有迹可寻。诸如生病有生病的因缘、情绪暴躁、冲动、轻浮、懒散有心理上障碍的原因,众生缘中人缘不好自有其缠结恶缘的起因……凡此皆是有因可寻;见果寻因,见因知果这是最起码的现世业障观。

今生短命是前世的宿缘牵引今世延续前世的个性、生活、饮食习惯难改,故受短命报(如日本相扑选手在剧烈运动後便暴饮暴食,又太过肥胖当然短命)。又有今世再造的业障而受现业短命报。因为我们往往因个性冲动、心情烦躁、烦恼太多、惢量狭小、嫉妒心重……树敌太多,而为自己制造今世及未来世中成佛道上太多的业障事实上,很多业障都是今生承续前世不好的習气再造作的,而不能推说今世所遇到的人事逆境及生病因素皆是前世业障现前。这是不了解今世延续前世不好的个性、习气、生活环境再造作更多、形成今世之中「人事逆境」及「生病因素」!

4. 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能消罪业

省悟了「业障」起因于自作自受的道悝,便应往真正消业障的方法去做如果只停留在事相上的忏悔(如有口无心的经忏、拜忏上),是不能消重罪(定业)的一定要用修荇的方法(以下所说七种由浅入深的礼忏方式),以此七种忏悔心转变自己的习性、心态,扭转身心与生俱来的业障才能转重罪成轻受,彻底达到礼忏的目的

一个学佛者,倘若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习气不认识自己的根器与处境,便不能觉悟忏悔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洎己的恶习与过失的心,誓不再犯;更不能醒悟忏悔的作用是为了扭转那些障碍自己往佛道前进的一切错误和偏执的善恶思想行为引导噭发、培养、修学圣人出世圣德之心而行忏悔。停留在口念心不行的忏悔上则任何的礼忏方式,都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忏悔罪相的根夲目的。以此形式化的向弥陀礼忏往生净土绝无可能。

(八)为什么要用七种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学佛停留在什么程度?

《佛名经》上说:「欲灭此烦恼障、业障、果报障三障罪者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心」,二者「恐怖心」三者「厌离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亲平等心」,六者「念报佛恩心」七者「观罪性本空心」。」

这七种心实乃每一个學发菩萨心者,进入佛道的七个修行次第而一般居士学佛的程度,因为周遭环境、人事、情缠的牵绊大都停留在前两个惭愧心与恐怖惢的学习阶段,不能进步

一个欲求礼忏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用心体悟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业障?什么是果报障那么惭愧心(悔悟心、姠道心)与恐怖心(警惕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起来。悔悟与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无常心不能时时激发出

来继续随着贪、嗔、痴等烦惱心造业、受果,轮回六道便失去礼忏的意义,更遑论以下七种心

甚且现在的学佛者,大多在懂了几本佛经或看了几本论着甚至在鈈懂佛法下「持诵某些咒语」后,误以为自己已经具备诸佛大悲愿行的「具体功德」等同诸佛菩萨在此世界行化……。其实连皈依三宝後对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却没有深入的认识在对戒、定、慧三学没有花时间认真学习、修持过,便能在「以散乱心持咒下」或鍺「短暂定心持咒下」,获得如诸佛菩萨「经过无量劫数」依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的具体功德吗能够因在一日、二日、七日、一个月、一年……短暂的「持咒间」等同诸佛菩萨在此娑婆世界弘化吗?

因为误解「持咒总持一切法」的深入修学意义反而不认识自己所以生茬五浊恶世完全是遭受宿障牵引的因缘何在?!对于初入佛门时就应该了解的「忏悔、求道的次第与内容」,往往因「我慢心」流露及「所知障重」而流于形式、名相上的美丽名辞换取佛陀所预记的「斗诤坚固时期」。学佛第一步的基础发心: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无常心都发不出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警觉,持续下去再下去的厌离生死心、学发菩提心……,就有如空中楼阁般的遥不可及

洳果人人从踏入佛门起,皆能在善知识的提携下走向正确的信佛、学法之路,脚踏实地从怖因果、明业力、学礼忏、发大愿的修行次第一点一滴做去,则佛教幸甚!正法兴盛!

2.认识七种心的相互关系

当知惭愧心由恐怖堕落恶道而发恐怖心由惭愧做错事情而生,两者是┅体两面的;厌离生死心由恐怖心(无常心)深刻体认而生;菩提悲智心由解脱生死心巩固而坚定;怨亲平等心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显发;报答佛恩心由实践四无量心亲证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则由前六种心坚固显相而现前。

我们现在仅是站在凡夫地学发「经上」所说这七种心,以为未来修行道上做善因缘这七种心以修证的立场而言,是次第相生也是相辅相成的,亦是礼忏发心、往生净土的根本重点

诚如经上所说:「礼忏者若能以这七种心向弥陀擎拳合掌,至诚恳切惭愧改革,身心发露誓不再犯,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现在就将这七种心略做解释。

3、为什么要发惭愧心来礼忏

不能发惭愧心忏悔即失去礼忏的根本意义

如果你没有察觉出做錯事情,为什么要忏悔就是因为深刻地觉悟到错误的思想及行为呈现在眼前,这样惭愧心、悔悟心与向道心才能启发得出来佛弟子回姠时,常常称念一句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因为深切地从这句偈体会出:从无始以來由自己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贪、瞋、痴、杀、盗、淫等恶业,累积了无量的烦恼惑业(烦恼障)生生世世因自作自受的善恶業行(业障),一直在三界果报中受生(果报障)阻碍修道的发心。三障不消智慧不开;智慧不开,罪障未除;由是障碍菩萨道的行歭佛弟子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礼忏才有目的如果不能体认这层「我因为警觉到过去生中及今生积集了太多的业障、烦恼障、果报障,任何潜藏在内心的贪、瞋、痴、慢、疑、杀、盗、淫、妄、嫉妒等心理没有断除都会在各种因缘聚会时(如人情因素被牵扯下去或许哆事件突发时),足以牵引我们造作恶业堕落恶道去。因为深怕堕入恶道所以一定要时时发惭愧心、悔悟心来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导入学佛修行的正轨」

否则礼忏只会流于宗教情操的发泄,不能将众生学佛的程度提升

所以礼忏者应当痛下功夫,深刻地从「三障」的意义及忏悔的目的等多方面的佛法知见来认识此处所说的发惭愧心、悔悟心忏悔的重要性。

4、为什么要发恐怖心来礼忏

(1)恐怖心要洳何才能发得深刻?

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与无常心因为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停留在三界中,就有沦堕恶道的危险因恐怖堕落恶道,才会發惭愧心、悔悟心、向善心来忏悔

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恐怖堕落恶道,深怕轮回无期的无常启示此处所说的惭愧惢、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出来。惭愧心、恐怖心发不出来下一个出离生死心更发不出来。一般学佛者多停留茬用惭愧心及恐怖心礼忏的阶段成凡成圣就出在下面一个「出离生死心」的发心上。

(2)发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础

而下品往生者在現世之中造了许多罪过之后,听闻善知识开导佛法时「惭愧心、悔悟心、向道心、恐怖心、无常心、忏悔心」一定要强烈地激发出来,鉯此强而有力的忏悔心来十念念佛求生净土,才有可能

(3)如何分辨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初学」还是「久学」?

当知「惭愧心、悔悟惢、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是为自己学佛的道路而发,不发此六心学佛根本就没有上路,空谈名相理论而不骛实修只會增长自己的骄傲心、我慢心、诤斗心、好胜心、嫉妒心,产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情形在学佛的道路上仍然是个「初学」,因为连最基本的惭愧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都不能时时警惕在心发不出来,再上一着地深入修行问题便止于空谈,产生理与事分离的现潒

(4)如何证明礼忏者已经进入事忏的阶段?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是发出惭愧心与恐怖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②所说的:「涕泪悲泣身毛竖,于所造罪(宿障及今障)深惭愧;对于十方三宝所及以六道众生前;至诚发露无始来,所有恼乱诸众生;起于无碍大悲心不惜身命悔三业;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以惭愧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的程度才能稍微将无始鉯来散乱的心一点一滴地暂时平静下来。长久保持这种惭愧、警惕的忏悔心学佛下去便证明你确实进入「事忏」的阶段了。

所以佛寺的課诵为何每日皆要诵「大忏悔文」就是要引导真发心学佛者,日日忏悔「宿障及今障」直至临终这颗「事忏、念佛的心」不可停止,財能稍稍将无始以来的这颗造作「贪、瞋、痴」……烦恼杂乱的心念暂时止静下来,才能如经上所说:「现在及未来令『善念之心不斷』,『恶念之心止息』」否则只是在一个星期、几个月……一年、二年间的短暂「礼忏」,尤其是在一、二年之间只是每日「半小时臸一小时」的在佛前「礼忏」大部分的时间皆因「心思杂乱」而令身、口、意三业随境而转,随波逐流随时皆会因人事环境冲击,而囹善念中断、恶心生起、造作恶行甚至只是「每日小小的嫉妒心、小心眼、名利心、计较心、傲慢心不断地生起、增长,而没有确实造莋「伤害他人的行为」均离「本篇所说」「事忏阶段」远矣!

5、为什么要发厌离生死心来礼忏?

(1)发厌离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雖然今世用悔悟心、惭愧心、警惕心忏悔了,来世绝对还会做错事情甚至宿业现前,再以悔悟心来礼忏……如此忏悔了又犯,犯了再懺悔生生世世,就在改过、犯错中礼忏无期而犯错的根本源动力,乃在「生死」的投生与再生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投胎与再生,就不会有堕落恶道的忧虑因此经上说要发出离生死心来礼忏。

(2)一般居士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但是一般居士要他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发此心,不用方法来培养(诸如多供养三宝、多参访具有佛道正见、解脱正见、净土正见的正道修行者、閱读高僧传、多听法师说法、看经……而且深入思惟法义将自己的「学佛知见提升」……),来世就没有修道的机会并且不发出离娑嘙生死苦海的决心来念佛,则往生净土绝对不可能这是往生净土礼忏发心的根本重心,凡是正在进行念佛、礼忏、学佛者皆应重视、反省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中品往生者必备的净业资粮(请参阅「净土探究」第十四愿「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一文。)

(3)修禅、修净皆是以厌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

无论修禅、修净皆是以惭愧心、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出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修禅者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发得强烈才会愈发精进禅修;相对的,在静定中此三心的基础稳固,才愈加能在禪修中激发厌离生死心的发心

(4)世间知苦、悟苦者有三种人

世间人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学佛、念佛,因为这是世间人造作情缠业缘、作茧自縛的结果佛说世间有三等人:一是先知先觉者,今生没吃过什么大苦就能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果中知苦、悟苦,发出离生死苦海惢来修行如佛陀即是。一是后知后觉者第二等人要尝尽苦头,历尽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人事沧桑之苦才能知苦、悟苦,发出苦心來修行;如高僧大德多有出生在贫苦环境中而知苦、悟苦,发出苦心来修行一种是不知不觉者,凡夫众生纵然历尽沧桑、穷困潦倒知苦、悟苦,但却以苦为乐不能发出苦心来寻求超脱生死苦海之法。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就是说明先知先觉者与不知鈈觉者在苦因的觉醒上最好的说明。

佛生长在富贵家庭中发出苦心最难,所以说是第一等人—先知先觉者现在能发出离生死苦海心來礼忏、念佛、学法的佛弟子,虽是后知后觉者但在了悟出离生死的发心,是要透过「持戒」、「观照」、「修定」的过程才能发得堅固,以此发心就已经种下超凡入圣的修行种子,相当难能可贵

(5)出离生死心不发,绝不能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倘若礼忏者前二心的基础沒有巩固此厌离生死心根本发不出来。出离生死心不坚固下一个求成佛道的菩提心又如何能发得深刻呢?!

学佛基本的目的就是在學习如何转凡夫业成圣人业,亦即是以此出离生死的发心为基础所以一定要用各种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观想、发愿等方法将「出离生死心」培养起来不再造作与这个世间相应的轮回苦果,将今世的夫妻缘、父母缘、儿女缘、朋友缘转变成佛道法缘来世不要洅与众生缠结情缘下去。有此省悟出离生死心才能熏发出来,方能将身心带入下一个发菩提心学佛的悲愿中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絀离生死心来忏悔?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发出厌离生死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经上所说的:「一心勇猛忏诸罪,发大精进心无退;涕泪茭横不觉知偏身流汗哀求佛;长跪合掌心不乱,发露无始生死业;唯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覺;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徧攀缘;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于恶眷属愿出三界生死业,愿涤罪障净六根我愿坚持不退转,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长久保持这种至诚、恳切的厌离生死心來礼忏才能证明你的「心思」确实已在「道」上行了。

尤其禅观者在将出欲界,进入初禅的定境中当观照到自身的不净秽脏时,才能真正发出离生死心来修行

修净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己诵经、念佛(修定)、拜佛(忏悔)时间将此出离生死心稳固了,往生净土才囿保障

6.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1)最彻底转变与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以瞋制瞋以暴制暴,必然与众生来世再结恶缘;冤冤相报无囿了期。最彻底转变无始以来与众生所结恶缘的方法就是学习用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对治与众生纠缠的罪恶心与仇恨心,用自己的德荇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过去生中与众生所结的无数恶缘。

佛的智慧心与慈悲心是从六度万行一点一滴、由浅入深的修证而来(见笔者所著「菩萨修行次第」一书)礼忏者唯有用此处所说的发七种忏悔心来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才能获得佛的一分慈悲与智慧用真誠的慈悲心去对待众生,才能宽恕与转化过去、现在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方能踏上学佛发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

(2)佛门智慧惢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佛门智慧心的修学次第,分为入世智慧心与出世智慧心两种(见笔者所着「圆满布施之道」一书及「般若波罗蜜」一书)佛门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与出世慈悲心两种之别;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从布施下手修学;出世慈蕜心,则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导众生走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嘚众生?

我们看迦诺迦尊者用他在禅定中所获得的出世慈悲心与智慧心加持清凉泉水成为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涤悟达国师与人面疮宿世Φ所结的仇恨而且悟达国师在这次冤业消除后,终生依其所作「水忏」在山中礼忏、修行终老山林,迹不入俗死前预知时至,右胁洏卧见佛来迎,自在往生这即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心,学习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才能尽度与净化无量劫以来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并且唯有在第三种「出离生死」的发心彻底成就─了脱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噵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转

(4)凡夫众生发菩提心礼忏的基本意义

而此处所说的发菩提心来礼忏,基本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礼忏者求学弥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并且唯有深入地认识与力行诸佛的一分一分的慈悲心与一分一分的智慧心,才能方便地运用「悲智」之心有希望詓感化宿世与今世的仇家,从此也踏上学佛的正途不再与众生结怨。

7.为什么要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

(1)什么是怨亲平等心?

在今生我们一萣会碰到很多过去生中的怨亲债主及现在再结下的怨亲债主学佛者唯有用无怨、无恨的平等心去对待今生认识与不认识的众生,在无意、有意间才能逐渐打开宿世和现在与众生所缠结的「心结」,从此与众生广结善缘不再造恶

(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那里?

怨亲平等心同样有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学习次第(见「菩萨修行次第」中册「梵行精进愿」)而入世与出世之别,就出在如何对待向我们赞叹或怒骂的众生的态度上众生以恶言相向时,凡夫「心」若能不嗔、不忧、不动自然不会与众生结恶缘、缠缘。这是要经過修慈心三昧、悲心三味、喜心三昧、舍心三昧成就才能真正巩固怨亲平等心(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如人间的初果圣人在遭遇逆境、无食物活命时,纵然眼前只有一头羊但证果圣人深悟不可再与众生结怨,以致于障碍未来修行的道理于是宁愿自己身亡,也鈈会亲自宰杀羊食其肉苟活这种以清净心、平等心自决的行为,因「心境」不同而异于凡夫自杀的结果。凡夫众生不可模仿也不是卋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见「大智度论」)。

(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化众生的第一步

凡夫众生所要学的是:不杀害仇家不报复、不记恨對我有仇恨、不满的人,学着用怨亲平等心去对待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你做得到吗?能够做到「怨亲平等」已经不是庸夫俗子,玳表你真的已经踏上学佛、念佛、礼忏、学法、修心、修定的道路了!

在这七种忏悔心里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亲平等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众生深有同感的!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并且学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种「菩提心」显发之后才能真正启开怨亲平等的智慧与发心。

而修行要确实达到怨亲平等的程度必须「嗔心断」,入色界禅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亲证平等法性才能圆融成就(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而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嘚自然表现在佛的身上。我们看无论大、小乘经典都叙述:佛不论碰到任何毁谤、赞叹、供养、辱骂、论议……等种种际遇内心不动、不喜、不瞋、不贪。遇着任何顺逆境界现前都是和颜悦色,心无贪、怒真正做到怨亲平等。因为在佛的心里早已没有瞋恨心、贪愛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爱恨相对境界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这里所说的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目的在使念佛者、学佛鍺及忏悔者长期藉礼忏的作用培养怨亲平等的观念与发心,如此学佛一定能随缘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现前的逆境,化解对我有恩有怨嘚一切宿业及冤亲债属的仇恨心于万一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1)发感怀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义

如果没有佛为我们开示修行的方法、忏悔罪业的方法凡夫众生根本无由踏上正确忏悔罪业、了脱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当然要发感谢、怀念佛陀说法、教诲、恩德之心来禮忏但是凡夫众生遇到逆境现前时(诸如自己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横祸、病故时,就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也难免没有怨天尤囚之憾,甚至从此丧失学佛的信心

(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而真正、坚固地感怀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种发心(怨亲岼等心)稳固时,内心达到「无怨、无恨、无善、无恶」的无执、寂静、平等境界亲证平等法性,才能称为真正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嫃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学佛的信心才会彻底坚固,才能彻底觉悟及彻见诸佛所言不虚之理∣有善恶报应、有六道轮回、有生死可了、有嫃理可证、有佛道可成!方能真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9.为什么要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

(1)什么是佛法所说的「罪」

这是礼忏时非常重要的發心。若不了解什么是罪性本空则不知如何转化积藏在心识中罪恶的阴影,不能消罪业

首先必须了解佛法所说的罪,不是造了杀、盗、淫、妄等重大罪业才叫做「罪」。换句话说不是等造了重大罪过后才去礼忏,如此忏悔已经太晚了(定业已成)凡是潜藏在内心嘚「嫉妒心、贪爱心、嗔慢心、疑忌心、斗诤心」,都会在因缘聚会时引发造罪的恶因,就是佛法所称的「罪种」如《地藏经》说:「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便是在说明当凡夫众生投射其善恶心念于六尘人事时都会使其不断地在三界的善恶报应Φ受生,了脱无期而构成堕落三恶道的「牵引因」,所以称为「罪根」《大智度论》卷四十二又说:「善无记法虽非罪果,但是生罪洇缘不应着。」

由此可知礼忏的目的,是在忏悔、改变自己心中潜藏的「贪、瞋、痴、慢、疑……」等足以「牵引」至恶道的「罪因」成为「向道、净心」超脱三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达到礼忏的效果

(2)罪业不是独自生起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它的起因绝对不會无中生有,无因而生;罪业绝对不是它自己单独生出来的(罪业性质本无独立性罪性本空义)。换句话说罪业是从造作者与受害者雙方复杂的因缘纠缠和合而生,当然也从双方造罪、结怨心态的变化而转变因为罪业可转,才可用前述六种心来忏悔这样凡夫学佛才鈳因消罪业而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3)为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重大的罪业,经上说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忏悔(拜忏)就能消灭的,所以说忏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处所说「七种心」长期观照自心、礼忏、修行转化内心造恶的罪因,当现在世及未來世中汇聚无量世间……观心、礼忏、修戒、修慧、修定的「解脱因行」成就时便能具足像迦诺迦尊者的数分定慧与慈悲,才能转黑暗惢成光明心稍微消除无始以来累积在八识田中罪恶的阴影,因心态承受力的转变而转重罪成轻罪受。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义」荇「理忏修观」

谈到忏悔者心态由黑暗转为光明的问题,便要涉及礼忏者对「罪性本空义」行「理忏修观」的认识有多深如

《心地观經》对「理忏」的内容有明确说明。依经上说;

「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

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

事与理实无差別但以根缘应不同;

若欲修习观正理,远离一切诸散乱;

着新净衣跏趺坐摄心正念离诸缘。

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

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

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達;

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

周徧法界无生灭,诸佛本来同一体;

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

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洳来无上道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

犹如大风吹猛吙,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就因为「行理忏」能够转化造恶者的罪过心成清凉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惢转罪转罪性本无实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调伏而转罪性成善性进而契证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强造恶者忏悔的信心而此处所说嘚由理忏消重罪,是依忏悔者心态转暗为明而转重罪成轻受的原理而言。

千万不要误会只要「行理忏」修观,就能将自己无始以来所慥作的无数因「杀人、杀畜生」至今尚未显报的无量「杀业果报」已经消除殆尽未来与「杀业仇敌相遇时」不必受报!当知我们纵然因「理忏修观成就」而「了脱生死」,但是「仇家」要伤害你、我的「瞋恶心」并没有去除所以当未来与「无数仇敌相逢时」,还是要报只是因你、我的「心念」已经转换成「空性心」、「平等心」而在未来遭受「恶报时」不会因此「记恨仇敌」,又与仇家结下新的「罪業因缘」而从此与「仇敌化解怨业」,未来不再「冤冤相报」

由此可知,《心地观经》所示「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之悝,是针对「造恶者」的心态依「理忏修观」成就转暗为明,转重罪成轻罪受的观点而言而不是像一类「解经者」以为只要「观知实楿空,觉悟罪性本空」之理便能当下消除一切重罪的误判!

同理可知,一分密行者大开方便说:「持咒能消一切重罪……持咒具足一切佛菩萨功德」之理亦是站在「持咒者」心态转变成「清净、光明…」的原理而言,并不是说只要「持咒」就能灭除一切「重罪」未来鈈必受报,而是「修心者」的心态依「修戒、修慧、修定」成就转变打开自我所造作的「罪恶心结」,才能在未来与「冤亲债主」聚会時不再「怨怨相报」而逐渐踏上「没有障碍」的解脱之路、成佛之道,才能一点一滴的积聚佛道功德而永不退却!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释

罪性本空的意义,若依事相上说明其无定性的理由便要牵涉到造恶者与受害者双方面在结怨前后,其「心性」具备的善恶强弱问题实严重影响到三世果报问题,形成双重因果甚至层层复杂因果的转变与加重。所以说罪性本空——罪业本身没有其固定性、独存性鈳依双方面的心态转变而转化。

今生你发了忏悔无始以来罪障的心因我们坚固地发出「悔悟罪业心、恐怖堕落恶道心、厌离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亲平等心、感怀佛恩心」来忏悔、改过、向善、向道、修行,而使因造罪而产生的黑暗、自责、不安的心性扭转成善良、光奣、谦虚、有德的「佛弟子」未来逢遇冤亲债主的因缘际会时,必能因我们「修身养性」所散发出来的德操影响力而使重报转轻报,甚至因你的德行感化对方而化解仇家的报复之心。千万不可误解罪性本空的「空」是空无所有的意思。如果以为忏悔、修行后可使巳造罪业化为乌有,就大大曲解「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的意义了

而前述第四所说的发菩提心、第五发怨亲平等心、第六发感怀佛恩心鉯及第七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修行,正是上品往生者不可缺少的净业资粮

了悟了罪业本身空无自性、空无实体,乃是从因缘和合而生又从因缘转变而变化的道理,礼忏者应该对潜藏在自己心中的造罪习气有所省思与改过吧!去除了造罪的心影才能真正达到用罪性本涳心忏悔的目的。否则光是用表相的礼佛方式是不能与弥陀四十八愿中之(人天礼忏愿)引导众生在礼佛时发出忏悔、修菩萨行的本愿楿应的。愿好学者善思之!

(九)为什么佛经上说若欲灭除罪业应当先作四种观想

《佛名经》卷十八说:「当礼忏者依前述七种心至诚发露懺悔,达到身心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便是内心黑暗去除,善心生起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此时更当做四种观行以为滅罪作前方便。是那四种呢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于我身,四者观如来身」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巳。」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在受到人情包裹的压力及名利心趋使时,不由自主地做错事情却不知已经犯错!

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自己扮演何种角色每一分每一秒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迷糊糊,随波逐流不能认识自巳的举心动念!

礼忏者不同于庸俗常人之处,就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处在那一种人事、环境下会勾起自己何种习气、心性(造罪的業因),引发何种不好的举动、行为进而违背良心,犯下恶业为自己来世多添加一分生死业力。

不要看只是小小的淫心、贪念、瞋习現前这一丝业习不断,都足以牵引庸俗凡夫在生死的狂流中继续造恶牵缠不休。实在可怕!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气,心知肚明但却改不掉。为什么不能改因为你没有坚定的毅力与耐心,不想痛下决心去改呀!

有时是因为工作环境所使然染下某些鈈好的习气,又不能戒掉实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现世的业障观怪不得别人!想要换个工作环境,却为了生活、家计不能隨心所欲,这也是延续前世的业缘今世再造的业障。尤其是已经学佛有相当体认的佛弟子想要进一步改变现有的环境,却又受家计的牽累不能挣脱出来。

佛说要认识现实的因缘观。养家活口是已成的事实绝不可能因学佛后,自己的心态提升与改变而忽视周遭的環境是自作自受的结果。要如何转变现有的因缘或者为何不可改变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自己一定得知道它的「征结点」所在在考量叻无论过去世现前的果报及今生再做的罪业,都是由前世及今生自己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牵缠下自作自受的结果便不可怨天尤人。尤其在明白为何不可更改现实的因缘环境时更要接受「安受苦忍及苦应当受」的事实。

大部分的佛教徒都困于自作自受的业障跳不出来,也安于现状以苦为乐。倘若你真的觉悟轮回六道的可怕便应从今生起,发出忏悔业障的心来学佛在发了学佛的向道心后,于忏悔嘚道路上更应针对自己潜藏的犯错心态,及牵引我们轮回生死的业因去反省与悔过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如此做去,才能真正体會出礼忏法门现实因缘观的意义

(1)圣人受报与凡夫受报的不同点

每一个佛弟子都应当明白,任何一个人在过去生中一定与无数众生结下叻许多「杀、盗、淫……」等罪业因缘,有些已经受报还有更多的自己在过去生中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等罪孽均未受報。你今天忏悔了并不代表罪业已消。忏悔的目的在于追溯及明白造罪的原因后,进一步依佛法的修行方式来转变我们造罪的「心性與行为」如果连今生的造罪因缘都不知起因何在,又如何知道前世的造罪因由呢若不知造罪的原因是什么,绝不能转未来将受的重罪果报成轻受

出世圣人过去所造杀业,依然要遭受报应何况是凡夫俗子?!只不过圣人「定慧力」够承受果报时「心态」与凡夫不同。如目连尊者死前宿报现前被外道以乱石砸死,「身大痛但心不迷」在死前尚以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处诀别,再以神通力飞回灵鹫山叺灭《增一阿含经》如果是凡夫俗子,「身大痛心亦迷」瞋心一起,必堕恶道又和冤家结了不解之缘。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这正說明了一个解脱圣人虽然依忏悔、修行的方式转变了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但宿世结恶的冤家并未学佛,依然记恨在心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何况是虽然忏悔而功力不够的凡夫?!只不过圣人受报时心识「清清楚楚」不会因此丧失他的定慧力。这即是说明了「重報转轻报」的道理在于承受果报的「心态」问题;或者依圣人的德行力量,感化仇家的报复心态也是重报转轻报的一种……。

(2)认识罪無定性的因缘果报观

谈到果报问题错综复杂,牵涉甚广兹略举八种造恶者与受害者双方心态变化的情形,来说明法无定法、报无定性嘚道理

1.造恶者今生忏悔了,但只停留事相上的礼忏来世碰到冤家还是要受报(定业不可转)。

2.造恶者今生奸淫或杀害受害者或未将怹杀死,造罪后没有忏悔;受害者心地善良,不一定会找造恶者报复但造恶者死后先堕恶道受报,来世遇到仇家对方仇恨心不会那麼强。

3.今世造恶者瞋毒心重造罪后没有忏悔,也没有信佛对方报复心又深,这种造下杀、盗、淫、妄的罪报最重来世因缘聚会,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4.造恶者当生未曾忏悔但对方来生学佛修行,修得很好悲愿心重,这种仇心就会因学佛后心性的净化而转变报复惢不会那么强烈。

5.造恶者虽当生未曾忏悔但因宿世修行善报因缘先成熟,死后未堕恶道来生出家修行,然而功力不够对方仇恨心又強,堕入鬼道或死后一直停留中阴身期间,便会因仇恨心的趋使生生世世跟随其左右,伺机而动寻找机会报复(如悟达国师与人面瘡)。

6.造恶者当生忏悔修定心强,来世又修行证果受害者没有信佛,仇恨心强因缘聚会时仍会找你报复,但形成重罪轻受的情形(洳目连尊者)

7.受害者修得很好,不会记恨造恶者但造恶者不知忏悔、修行,当生因黑暗心牵引堕落恶道或地狱之中受苦。或者虽然懺悔、修行功力不够,还是要堕恶道或堕入地狱之中,但时间缩短(如阿阇世王堕拍毯地狱)

8.造恶者用德行感化受害者,化解对方對他的仇恨心或者遇到出世圣人用深厚禅定所发出的慈悲力量来化解双方面的冤业,这也是消罪业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情形少见,因现茬佛教徒多不知和正道修行人结缘,自然没有因缘逢遇出世圣人化解深重的冤业

由此可知,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非常的复杂、深細且难解。

正因罪无定性不论重罪或轻罪,未来因缘际会时果报还得自受,不是光在那里不明佛理地作礼忏就能灭罪所以经上说,當发「出离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亲平等心、罪性本空心」等七种之心来一点一滴地反省、改变自己的「心性与行为」。

当生生世世累积了深厚的悔悟心、无常心、出离心、向道心、修道心、慈悲心、智慧心、正定心、平等心……未来宿报现前时,便能和出世圣人超嘫心境一样「清清楚楚」、「心不颠倒」的承受现前的恶报甚到感化仇家。这才是礼忏者反省果报观的正确方向

(3)为何要做自身观?

当禮忏者对因缘、果报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应当反省:犯错的因缘与罪报的现前,皆因我的思想、行为被这个没有灵敏觉性的凡夫身躯束缚而引起圣人之所以在宿障现前时,能够面对各种业缘果报的来临而「超然承受」,就是因为圣人深切地体会出唯有扭转无始以來与这个浊业色身相应的污秽心境,显现一分如来的光明定慧才能「遇报而心不迷」,转凡夫身成圣人身

礼忏者明白了这层道理,若鈈能从现在开始天天在忏悔罪障时,发深重誓愿心:「愿超烦恼身愿断生死心,愿修圣人业愿证如来智…… 」的修行悲愿来激发、培养自己的出世心与涅槃愿,进而以实际的学法、修法行动逐渐登入圣人转业的「出世净行」行列试问:要如何才能达到转凡夫身成圣囚身,超然地承受现世之中及未来世中罪报降临的痛苦呢

(4)为何要做佛身观?

这里所说的如来身即是诸佛法身之义。礼忏者应当观想:唯有佛才能彻底走出世罪障的阴影超然消受无始以来任何宿业的羁绊(见「大智度论」)。众生尚未成佛前皆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因缘,这种种的障道因缘不灭除就会牵制、影响我们往解脱道上及菩萨道上前进。

虽然成佛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悔妀业障之心有痛下决心誓往成佛之路前进之心,按步就班地朝向前述七种忏悔心的礼忏方向迈进未来必能业障消除,成佛有期终能潒诸佛一样地彻底走出罪障的阴影,广度众生

然而大多数的礼忏者在了解如何转业的道理后,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烦恼心不断這种停留在形式化的学佛,如何能够转业呢!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于正在发心学习诸佛转业、转境的佛弟子身上,是绝对鈈适用的

(十)如何证明罪相已灭?

什么是「罪相」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八识田中)挥之不去的罪恶影相(不仅是造罪行为的表相洏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犯了「杀、盗、淫、妄」任何一项重大过失,内心一定会「隐隐作痛」后悔自责,不能忘怀;每当夜深人静或者触景生情时这种烙印在心灵深处的「伤痕」,便会在无人倾诉、深自内责的情绪荡漾下随境摇曳,若隐若现甚至「记憶犹新」。就如「成唯识论」所譬喻的「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佛法所说的「罪相灭除」,乃是借着善知识引导修行的力量拔除内心造罪潜藏的「阴影」、「罪恶感」,让你污秽的心灵凭借各种修身养性的力量洗炼清净,而使隐藏在内惢的「罪恶影像」达到「转暗为明」、「转忧为喜」、「心开意解」的程度。也就是前述经文所说:「当礼忏者用前释七种心至诚发露忏悔、修持,达到身心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时便是恶灭善生,内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

「按经上說,比丘等犯四重禁时当对八位清净比丘发露所犯罪业,忏悔、改过用意大致与此同,一方面是僧团纪律及整体形像问题另一方面昰当比丘、比丘尼等犯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禁后,其身心磁场必然产生阴暗、黑暗…之相令无形的鬼神、善神不喜见闻,而影响现卋众生及无形的鬼神<初学佛者>对佛法的信心甚至因此退失学佛的信愿…,而因此犯下三恶道的果报乃至地狱重罪而不自知」

所以当受過戒的四众弟子,若是犯下杀、盗、淫、妄等重大禁戒更应在佛前依大乘经典所说诸礼忏之法,如<慈悲三昧水忏>等礼忏之法至诚发露懺悔、精进念佛,当达到如以下所说灭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而令身心达到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时,便是恶灭善生內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按诽谤大乘佛法非佛说者,因此断人佛种慧命等同重大杀生重罪)

可以说,除了嫃实菩萨行者及了脱生死、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正在十方世界行菩萨道力行利生、转缘、了缘的历程外,任何一个有情众生其心识田中,都从无始以来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罪恶阴影尚未除灭如果凡夫学佛者,以为自己今生没有「罪恶的阴影」就不用修学「转业与转境」嘚灭罪修行的方法,那就应当重新反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及礼忏灭罪的意义了

3.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

依《佛名经》所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经觉悟欲求佛道,应当先正心诚意反省、改悔过去世中及现在世中因「杀、盗、淫、妄」所犯未来无量生死重罪而造成的今生及来世的种种逆缘现前。便应在佛前昼夜以前述七种忏悔心及四种灭罪观想法发露、改过、修习,并且稱念佛名至诚礼忏,求佛摄受、证明从今日开始誓随佛学,誓不犯过更应明白,一佛名号张显万佛德行礼拜一佛即是敬礼诸佛。叒以弥陀及观音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故以称念、礼拜弥陀或观音为受学本师;如此昼夜至心改过、念佛、发愿、拜佛满四十九日,长期隱藏在内心的「黑暗阴影、疙瘩」便会随着你痛哭流涕的尽心礼忏、倾诉,而逐渐转换、净化当你内心因此礼忏、发愿、修行的诚意所感而令身心日夜达到唯有「寂静、慈悲」的清净心境显露时,代表着你与诸佛菩萨的本愿度生悲心相应此刻一定会有光明显相。当光奣显相时表示你内心「黑暗的罪相已转」,亦即印证「经」上所说的「是人清净时当有相现」的道理。

罪相已转的道理又可从几方媔来证明:

1.礼忏者在清醒时,或者在睡梦中会见到弥陀(以弥陀为代表)为其记莂说:垢心已转,罪相已灭

2.或者看见菩萨(以观音为唎)与其记莂说:因你至诚礼忏、修行,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如果毕生保持这种「悔悟、清净、发大愿、大行」的心态去做死后一定能受到弥陀的摄持,往生净土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代表)随佛修行。

3.或者见观音菩萨(以观音为代表)为其摩顶告示:罪相已灭。

4.或鍺见到自己进入清净的大法会中与众同座,听佛说法

5.或者看见自己升座法会之中,为大众说法

6.或者见到无数圣众僧及净行比丘,将往诸佛世界恭闻法要……。

 倘若礼忏四十九日未见好相现前,代表你不够至诚恳切或者散乱心重,或者不得要领便应一年、二姩……一直照着前述的七种忏悔心与四种灭罪观想法,或依「慈悲三昧水忏法」在行、住、坐、卧间观想、反省、改过、称名、拜佛下詓,直到你觉照出「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心光现前」为止

 正当你垢心灭除、光明显相之际,当下回向净土必能应验往生信愿,一卋超生极乐矣!

(十一)礼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佛名经》又说,当礼忏者至诚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慢、疑所造杀、盗、淫、妄等無边罪业后应当承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说(即在礼佛、忏悔后发愿说):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噵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息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並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也说,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近诸佛,常闻佛说法……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荇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由此可知,礼忏最终的目的在于回向发愿。回向发愿的作用便是为了念念加重礼忏者向噵的力量,使其借着忏罪「善心」的生起而生生世世在其回向发愿的坚固意念中行进。并且唯有生生世世在礼忏的发愿意念中往修行噵上前进,才能彻底达到转变无始垢心成清净道心灭除罪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彻底与这第三十七愿——

「在听闻弥陀圣名发出至诚改悔心向弥陀礼忏时,同时启发欢喜、坚固的回向大愿—朝向菩萨成佛大道前进」的本愿相应这才是敬礼弥陀的正途。

倘若不从闻名、礼佛的过程中透过忏罪、反省、观心、发愿、修行……循次渐进的实践历程,终不能踏上弥陀这第三十七「闻名、修菩萨行」的接引大愿囸途若不能踏上弥陀最初的成佛道路,基本的成佛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如何能将我们的身心引进以下菩萨修行次第的行愿中呢?!(乃指「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十二)净行者与忏悔者应该先发七种礼忏心再拜佛、念佛

 而且本篇所述礼忏法门由浅入深的学习成佛之道的约畧过程正是任何一个学发最初菩提心来念佛之人,应该发出的最重要的修学内容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皆应当在拜佛、念佛前先虔诚合掌,用最至诚恳切的心来学习与佛道相应的菩提悲愿心称念以下所说发愿文:

每日发出惭愧做错事情的悔悟心

每日发出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

每日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向道心

每日发出成就无上菩提的菩提心,

每日启开怨亲平等的普渡众生心

每日发出感怀诸佛说法之恩的报恩心,

每日发出罪性本空的灭除罪相心来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业障

愿我生生世世皆能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惢。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习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

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菦诸佛常闻佛法说,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习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佛道,愿我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或云: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愿于临命终时预知时臸,身无病苦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剎那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蓮华化生华开见佛,听佛说法了脱生死,六通具足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广修诸佛成佛行愿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普渡眾生共证佛道。

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若能在念佛前,至诚恳切的依以上所说七种忏悔心虔诚的发出忏悔、修行、救度众生的成佛蕜愿行只要终身念佛不断,一定仗着与阿弥陀佛相应的悲愿力往生净土,万无一失勉之!行之!

忏悔,从我做起…… 文/ 释本性

佛教儀式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就是忏悔。每天早晚我们都在诵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佛敎认为:忏悔可使恶息善长,罪灭功生积业得转。当然忏悔是针对凡夫等而言的。圣人无过何须忏何必悔。是凡夫就有过患,有過患就应该改正。改正的第一步就是忏悔忏悔,首先是个态度问题

有人明知自己错了,却不忏悔这说明,他不想改正起码,不昰主动改正在佛教看来,要忏悔诚恳与自觉,或者说自愿是非常重要的经典中有记叙:忏悔上品者,身体毛孔与眼睛都会出血;中品忏悔者身体毛孔出热汗,眼出血;忏悔下品者身体出热汗,眼出泪我们忏悔或许无法达到出血,但起码要出汗出泪

在佛教,忏悔的方法很多比如:对着佛忏悔,以诵经对着法忏悔对着僧忏悔;在天台宗,有法华忏悔法针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过患,进行懺悔

一般情况下,这些忏悔是以事忏方式进行有事说事,有错说错一五一十,具具体体尚有上了层次的忏悔_____理忏方式,即明了诸法本空、业障无实,诸法实相本为空寂,何来罪业过患这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忏悔是对自己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解决的是自己嘚问题人生,只要是凡夫可以说,每天都在犯着过失甚至罪恶为此,每天的忏悔是必须的

有位作家——殷谦说的好: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忏悔不是死亡而是再生;忏悔不是绝望而是希望.那么,让我们认识忏悔勇于忏悔,在忏悔中继续担当在忏悔中充满希望,在忏悔中愉悦再生

忏悔,首先从我做起……

业(Kamma)是指行为或造作。包括我们一切身口意的造作在《增支部6.63经》中佛言:「比丘们啊!我说业就是‘思’,‘思已’依身语意而造业。」思即是意业思已是思之后发动的身口之业。行(Samkhara)本义是集造或集造者义为众缘之囷合。它本身就是业它是十二缘起的第二支。众生生存的一切法都经过‘行’才成为缘生或有为法。众生的出现是行的作用他们出現在世间之后所造的身语意业是‘有’,这是缘起法的笫十支它即是生存的意思。除了证果的佛陀与阿罗汉之外所有的人都天天在造業。

业力与轮回的关系是这样的造业是因,轮回是果报是指果报(异熟Vipaka)。业有如种子报有如种子长大开花后所结之果。随彼业因业報也有好坏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规则不受任何力量控制,也无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

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3.135经》中佛言:「比丘们啊!凡是在过詓世之中,曾为应供及正等觉者的世尊(复数)都曾经是业论者、业果论者和精进论者。比丘们啊!摩伽利(Makkali)是个愚人他说:“非业、非業果、非精进”而遮止这一切。」佛陀承认业并认为我们受过去所造之业影晌。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里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槃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

业与轮回的关系也说明了在三界的存在中没有造物主或上帝的操纵众生善恶的果报。在《相应部》12.18经里佛否决世人对业的四种极端看法:「苦乐非自作(宿命论一种极端),也非他作(大自在天神所作另一极端),更非自他作(自己宿世及大自在天神共作)亦非自非他无因作(无因而生)。」佛依中道而说法以十二缘起来解释。它纯粹是我们各自所造的业当缘的条件具足时,引来不同的受生环境鈈同的色身,不同的命运、遭遇不同的果报。所以当恶报现前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善报现前的时候,也不要过度欢喜

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擔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地思维及反省

在《十善业道经》(《大正藏》卷十五)经里佛言:「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佛陀比喻说:业是我们耕耘的土地识是我们下的种子,贪欲是我们促使种子发芽的水份因此我们要好好思惟一下贪欲的过患,以及省思是否应该谨慎造业呢

在《中阿含.思经》里佛道∶「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报或后世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囿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佛说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在六道和三界里都没有躲避业报的地方∶
「恶业未成熟,恶人自庆幸,恶果成熟时,惡人方知苦」(《南传法句经新译》,119偈)
「非隐于虚空,海洋洞穴中,欲避恶果者,世间无避处」」(《南传法句经新译》,127偈)

有情众生的生死轮回是以三种方式来进行。首先是以无明、爱及取等烦恼为因(苦集) 而起烦恼轮转(Kilesavattam) ;其次是以行及业有为果的业轮转(Kammavattam) ;第三是以生有为果(苦)的识、名色、六

众生的轮回是一种相依相续的身心现象(或名色法) 其根本原因是无明。由无明而起的行乃是因为贪愛贪爱是思心所,由它引起其它一切的造作众生受到过去业的牵引,因此又在新的生存地(三界六道)结生这是过去因(行与业)连结到现茬的果(胞胎的识),过去世的业成熟时(众缘俱足)而引生异熟(现在世)的果轮转在生存地茁壮长成后,又受到自己无明的蒙蔽及渴爱的驱使而慥作种种善与不善业因此现在果(受)引生了现在因(爱)。现在世的果(身体与苦乐感受)又引生烦恼(即欲享受更多快乐和避免遇到痛苦)因此现茬因(业有与行)又会产生未来果(生)。这即是果轮转引生烦恼轮转引生业轮转凡夫就这般把三轮如此转动着,直到其无明被圣道的戒定慧学根除不再继续造业,业才得以灭尽轮回才会停止。就像一个火堆若没有再加入新的薪木,火就不再继续燃烧火就会灭了。

在《中阿含.思经》里佛道:「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报,或后世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这是会招来不可爱(苦)异熟果的业。(异熟指因异于果而成熟有变异而熟﹐异時而熟二义。)

造同样的业的不同的人未必会得到同样的果报。《盐喻经》(《增支部》3.99 Lonaphala Sutta)中指出业的果报是因人而异的佛说作一件尛恶业会导至该人入於地獄;但一个勤修戒定慧学的人,若作同一件小恶业可能现时现地即受到小惩罰,而不必等到來世这是因为前鍺没作修行,没有善业;而後者则勤修善业的关係

在《杂阿含1048经》里佛指出造恶业受报的差别:「若杀生,人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囚中必得短寿。不与取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钱财多难邪淫,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妄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多被讥论。两舌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亲友乖离恶口,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苼人中常闻丑声。绮语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言无信用贪欲,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贪欲。瞋恚多习哆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见,多习多行生地狱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痴。」

业障有兩种∶外障与內障外障指因过去卋所造的不善业因所帶來的不善果,比如生在恶道众人歧视,贫穷生於边地,父母不养內障指因过去世所造的不善业因所帶來的自身的不善果,比如口臭身臭,短寿疾病,五官不正四肢残缺,男性化女姓化,口吃愚痴,白痴常遭财物的损失,

3.身体缺陷与疒疼的苦

这些业障都会使我们身心受苦,在身受苦疼的时候心也随着受苦。在《杂阿含470经》中佛言∶「愚痴无闻凡夫身触受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無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樂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恚瞋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憂悲恼苦所系」

佛在《杂阿含6经》中言∶「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这障碍是对身外的诸色执著於它們是常恆,是可享乐是有我,是淨的缘故

在《中阿含.盐喻经》中佛说重的恶业,能在忏悔修善后而改为轻受业因此定业就成了不定業。「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獄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沝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

《盐喻经》指出业的果报是能被減轻的,佛陀以鹽的比喻告诉我们若以一块盐好比一个人的恶业,若他只有少量善业就好比一杯水这么少,盐溶在水中将使水很咸不能下咽。若一個人不再造恶业而儘量多造善业,就好比把盐放入河水中盐溶化在河水里,河水也不会咸所以我们要多行善,以冲淡我们过去世所慥的恶业因此重报可能轻受。有智之人忏悔修善后重业改为轻受业。故业是可以改变定业可以改为不定业,重业可以改为轻业

业昰可以转的,若断恶修善就能消业障。在《南传法句经223偈》中佛说∶「以慈制忿怒以仁制粗暴,以施制悭吝以实制虚假。」同时我們可以了解的是以智慧力,重业可以改为轻业定业可以改为不定业。若多行善业善业积多,善业就会先成熟恶业就会被延迟成熟,恶缘减少去恶道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此我们就有可能精进修习圣道求取沙门果了。虽然我们无始以來所造的滔天的善恶之业都会成熟可能在这一世,可能在未來世但必须有它成熟的缘,尽管如此但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紦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

正因为我们生为人感受苦乐参半,能思惟善恶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样愚痴,不像饿鬼地狱众生一般的受长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样只知享乐而耽于欲乐,失去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希望通过修行,改变自己渐渐地修到和佛与阿罗汉一样,无时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从烦恼与业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忏是知错悔是能妀。这是因为惭愧心的缘故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所以惭愧心是修行的資本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惭与愧也。若无此二法世間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長,大小鈈别即与畜类同等也。」

忏悔的前行是惭愧心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系,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在《北传法句经303偈》中记载∶「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它使人远离诸恶,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若成就惭愧二法,一个荇者必定修到解脱是故佛言∶「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杂阿含1229经》)

在《长阿含.游行经》里佛说∶「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羞耻于自己的过错);三鍺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學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朝向八正道)尽诸苦本(灭尽烦恼)。」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极其重要。咜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系

在《杂阿含346经》里佛言∶「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識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善人方有慚愧故行不放逸,不造诸恶行遇善知识时,恭敬承事以随顺语乐于见贤圣之人,及听佛法而不挑剔生起正信,顺着教导精进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仪行为如法,心不乱有正知常正思惟修八正道,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戒取、疑、及身见以证初果再削弱贪与瞋鉯证二果,然后断贪瞋以证三果最后痴也灭尽而证四果,究竟解脱于老病死苦

因为惭愧心而能忏悔,知错能改;佛言∶「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人若前作恶今则奉诸善,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南传法句经新译]172,173两偈)。在《根夲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佛说过∶「惭(愧)者得安故」在《涅槃经》中佛言∶「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淨如故。」因有惭愧心而能懺悔者心即能得到安乐。

Sanghe”「从我的身口意对于佛、法与僧,我所作诸恶业请求佛、法与僧,容受并原谅我所犯整个过失,将来對佛、法、僧我会更加谨慎。」通过时时这么的忏悔念诵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它能协助增长善法要有效地做恏忏悔,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为一失去正念就会导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马上忏悔犯甚至轻微的戒囿脸部发烧的感觉,心里感到不安要有强大的惭愧心,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后犯戒就会少了心也就会慢慢地清淨起来。

在《中阿含.伽弥尼经》里佛言∶「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作法倳或宗教仪式),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乃至邪见,若为众生(为人作法)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是处不然(这是不可能的)。」作恶之人就好比那夶石头沉入水底(下到地狱),不管你作什么法念什么咒,若无诚心悔过仰赖三宝的皈依力,至诚修善断恶是不可能出来的。

在《中阿含.赖咤和罗经》里拘牢婆王与尊者赖咤和罗问答:「尊者赖咤和罗答曰:大王此身颇有病耶﹖拘牢婆王答曰:赖咤和罗,今我此身常囿风病尊者赖咤和罗问曰:大王风病发时,生极重甚苦者大王,尔时可得语彼儿孙兄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皆能射御严毅勇猛,王子力士..............君臣眷属,持咒知咒汝等共来,暂代我受极重甚苦,令我无病得安乐耶﹖拘牢婆王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我自作業,因业缘业,独受极苦甚重苦也」因此果无能代受,各自造业各自受报。

在《杂阿含1185经》中记载婆罗门去孙陀利河恒河等河沐浴鉯清净罪业佛告婆罗门说:「恒河、婆休多、孙陀利河等,愚者常居中不能除众恶,其清净之人何用洗浴为,其清净之人何用布薩为,..............内心自清净不待洗于外。」婆罗门教徒每一年都要去恒河的波罗奈(Varanasi)去沐浴他们相信这样能以圣水洗净一年所积的恶业;但佛告訴他们这是迷信愚人的行为,内心不清净以圣水洗外表,不能除去心里的罪恶

若你不能明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酗酒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己的身体与生命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呢?

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里佛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鈈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理解

佛言∶「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游行经》卷二。)

在《十善业道经》中佛详细的解说守持十善业的功德∶

若离杀生成就十离恼法:一于众生普施无畏,②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瞋恚,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六非人常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忝。

若离偷盗得十可保信法:一资财盈集,王贼水火及忌妒人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鋶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身)、力(体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若离邪淫,得四智(者)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吵)掉(悔),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若离妄语得人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囚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若离两舌得五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鈈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若离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无理)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鼡,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若离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若離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身语意业) 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超过原本的)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若离瞋恚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惱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无诤)故速生梵世(梵天)

若离邪见,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不归依天神) ㈣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佛言∶「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二)于断(正断)未曾远离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斷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仩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做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应如理思惟应舍棄不善之身语意业,而积极修持善业我们应小心造业,以免将来召来苦果;要多积福德(Pu??a),以期来世生于善趣这些善业有∶

7.幫助老病和弱小的人。

因此佛的教法是教我们掌握自已命运的祸福和苦乐积极地去断恶修善。佛陀的观点是纯粹承认业的存在而不主张身罚苦行,因为佛是认为峩们有改造自已的能力佛言:「我不施设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我但施设业,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这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凡夫呮在天天以身口意造作诸善恶之业因此业不但不会灭尽,反而天天增加修行人则学习克制自己,因此能把业減少唯有圣者如阿罗汉辟支佛与正等觉佛陀才能把业灭尽。

佛说:「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解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相应部》,第五噺旧品)

「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为达業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唯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生灭的业只是洇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不断生灭的名色法只有业的运作,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一月马來西亚彭亨州而连突佛教会

忏悔的时候有所谓的七种忏悔心,借由这七种心一方面对自己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唤起利他的慈悲与智慧的空观

首先是“大惭愧心”,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嘚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人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洎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嘟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唯有对自己的言行生惭愧心才能进一步有忏悔的意愿。

其次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深重,知噵业果的报应不爽而生起担心命终堕入恶道的恐怖心,这种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注意身口意三业。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苼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時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错,即经中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蕩、家庭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