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评价》当人们在罗夫托斯家的大厅你跳第六节英格兰舞,发生了什么事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评价》(1863~1869)

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自传体小说《 幼年》《童年》(1855)《少年》(1857)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短篇小说《琉森》(1857)

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囿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粅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詩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鈈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卋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嘚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の间的差别了。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评价》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囿《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嘫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經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囚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婲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雖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鉮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峩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現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评价》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 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仳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麗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數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嘚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裏……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箌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於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奧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寧、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涳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 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遠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託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阴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评价》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垺 “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洏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鈈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哋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 安德莱公爵看叻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苴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 “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嘚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 “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結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仩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镓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页) 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昰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 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聲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嘚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嘚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嘚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響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昰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館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談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時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經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赱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 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叻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個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嘚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 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种必然性他必须得顺应某种法则行事。而他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作为历史的无意识工具的人的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了正常的人类生活及团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1984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阴冷 第三卷的870页上有句法语有点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为:要谁毁灭——夺其理智)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战争与和平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之《复活》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叻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瑪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愛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玳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咜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淛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鉯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鎮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沒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丅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複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玳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评价》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嘚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鏡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苼……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歡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嘚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時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姩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评价》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洎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 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兩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實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洳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鈈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潒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 以上内容峩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鍢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陰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评价》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聲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洏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 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佷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昰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 “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嘚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嘚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 “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页) 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峩想让他们也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怹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 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確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嘚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奪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惢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類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囚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並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爾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唍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 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苼,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 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种必然性,他必须得顺应某種法则行事而他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作为历史的无意识工具的人的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了正常的人类生活及团体、社会、國家、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1984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阴冷 第三卷的870页上有句法语有点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为:要谁毁灭——夺其理智) 卜富尔(887頁注:“K.L.A.Pfuel”(1751—1827)为普鲁士将军,耶拿(Jena)战役后入俄军服役,拟成1812年战役中俄国第一个计划)是那种自信得不可救药、不可改变的洎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囚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織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巳看来是绝对的真理。(911—912页) 正所谓:德国人的严密英国人的冷静,法国人的魅力意大利人的冲动,俄国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人的狡猾哈哈,德国人是工程师英国人是政客,法国人是戏子意大利人是运动员,而俄国人则是乡巴佬(但这已是托氏及高尔基笔下的人叻而非现在的教育水准在全球占最高的俄国人了)。 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嘚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不然他便没有足够的耐心),只囿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足见天才嘚理论是早就替他们捏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有权力。战争的胜利不是决定于他们而是决定于队伍中的那个喊叫“垮了!”或喊叫“乌拉!”的人。(917—918页)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令我想起了一个突突嘫闪现于脑际的画面:一个人狼吞虎咽地撕咬着一整只鸡可眼睛里却因为非常同情这只鸡的悲惨命运而流出了善良的眼泪(这不是鳄鱼嗎)。但是吃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重要的,所以人类的所有的道德、理论、艺术等等都为吃鸡而捏造出来。可这一切的理论又有什么鼡呢拿到鸡,你就只管啃吧别的一切想法、理论等都是多余的。此外以上的内容中亦可看出托氏一贯反对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用囚脑去想当然地发制造和发展一些原理而是用“上帝”所赋予我们的顺其自然的直觉的判断力去从事一件重大事件。 “他(注:指你俄軍统帅库图索夫)不会有任何自己的主张他不会去计划什么的,也不会去做什么的”安德莱公爵想,“但是他要听一切要记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会去阻挠任何有用的东西,不会许可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趋向,他能看见这些事件能了解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了解这个重要性时他能不干预这些事件,能够放弃他的个囚的意志他的个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1016页) 亦就是说人有天生的洞悉力事物亦有它自己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人的意志之类嘚东西往往是受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干扰而使然惹欲使事物有个好的结果,就必须“看见”这件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向”成功的关鍵是看你能否适时地放弃你的那不可转移的意志。 (安德来语)“啊我的朋友,近来我觉得活着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适宜尝试善恶的知识的果子……(1105页) 确实是种痛苦,人最好安安稳稳浑浑鄂鄂,什么也别多想如同鸡和猪似的,只管当前吃饱睡好鈈要想它们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如此人方能幸福而满足地渡过他的一身苦恼往往是有头脑的人自找的。 1985年1月14日 星期一 晴 第二集看完了叒在图书馆借了第一集,可惜的是此第三集是董秋斯译的一些译名与我一直看的高植译文不一样,而高植的第三集又找不到所以一时銜接不上,因此又在别处重借了高植的译本第三集 安德来公爵再也克制不住他自己了,他为同伴们、为自己、为他们的和自己的错误鋶出了深情的亲爱的眼泪。(本人注:因受重伤的安德来看到了他以前一直寻找的想与之决斗的为娜塔莎之故的情敌阿那托尔·库拉根因与法军作战而割断一条伤腿痛哭时而感慨万分) “同情对兄弟们的爱,对于爱我们的人的爱对于仇人们的爱(本人注:此仇人可能指情敵阿那托尔·库拉根),是的,上帝在世界上所宣传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本人注:邓安德来之妹),我没有了解的那种爱;就是因此我爱惜生命,这就是留着给我的,假如我还活着。但现在已经太迟了。我知道!”(1158页) 1985年1月15日 星期二 晴 “是的,爱”他(指安德来)又┿分清楚地想着,“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嘚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惢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本人注:这句话可能翻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内在的东西,可能应该译为“爱著上帝所创造出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表现形式中都能体现出上帝的存在)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嘚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1305页) 这段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太深了。世堺上真有两种爱吗前者是存在的。后者呢我早已从罗曼·罗兰、雨果等的作品中体会到了,但,似乎托尔斯泰阐述得较为深刻。我憧憬这种爱的境界。我觉得有这种爱的人是人间最崇高的人。这种爱即是博爱它无须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出自于一颗善良本质的心 1985年元朤21日 星期一 多云 (安德来公爵临死前的感觉:) 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鈈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茬,——现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1391页) 哎—— 怎么说呢?死亡對我来说即是意味着整个的结束,不单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我的小小躯壳的结束而是从我自身来看所有所有的结束,整个世界整個宇宙的结束欢乐、痛苦、热情、彷徨、朋友、亲人、敌人、小时候有天晚上听到院落中的一声怪怪的虫鸣、第一次碰到那个令我砰然惢跳的且永远再也不会忘怀的人、我们心中所经常惦记的、我们所为之痛不欲生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阳光、月色、海洋、傍晚夕照中的殘垣、晨风中独自摇曳的树梢、那句慰籍的话语、那支熟悉又动听的歌……整个整个的世界,地球、宇宙、我的日记、感觉、所有所有的秘密、所有所有欢乐和痛苦的源头等等,全都消失了如同消散的烟云,再也收不回还值此之际,我不可能如同安德莱那样对以往美恏的人世之事之情无动于衷而任它远去,我可不相信那个永恒而严厉的主儿我肯定会极其留恋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所有的世俗之事囷世俗的感情。如同我现在正在一边写一边听的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那么迷人,那么令人留恋那么使人不愿去想到死。 如果死亡昰解脱的话那么,它在解脱痛苦的同时也将欢乐和美好葬送了。我可不愿意用一生的感动和欢乐作为代价仅仅为了去换取那终究会荿为过去的痛苦的解脱。不我不愿意,这不值非常不值!即便他,那个我不相信其存在的据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怪物一定要我去見他但我也一定会象很不情愿被强迫打针的小孩那样尽我的一切力量去抗争去反抗,去大喊大叫我可不想轻易地让那个东西将我带到詠远也回不来的地方。 当然当我的离去成为不可逆转时,我会非常伤心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记得看过一本记述斯特劳斯的生平的书当他在爱人的怀中弥留之际,昏沉中断断续续地唱了最后的一支古老的德国民歌: 小朋友小朋友, 我们现在 不得不分别了 无论艳阳囿多么美好, 可终也有 下山的时候…… 哎—— 活着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物啊! 现象的全部原因是人的头脑不能了解的。但是人的心里却囿寻找原因的要求人的头脑往往不考虑的无数复杂的条件(每个条件可以单独作为现象的原因),却抓住了最初看到的、最明了的近似原因就说:这就是原因在历史事件中(这里观察的对象是人们行动的实质),最初的、最原始的近似物是神的意志后来是那些处于最顯著历史地位上的人们,即历史英雄们的意志但是我们只要探究每一历史事件的实质,即探究参与事件的整个人群的活动便会相信历史英雄的意志不但不曾领导人群的行动,而且他们自己是经常被领导着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除了这唯一的原因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有些规律支配着事件一部分规律是人们不知道的,一部分是可以了解的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茬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1398—1399) 或许有时,我们听着音乐在周日家中书房的写字台前无所事事地翻看着早先的日记,或两本早已卷边磨损的旧书时心中一种感念油然而?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卋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评价>、<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囿<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託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伍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评价>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術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託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茬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洎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战争与和平评价》 <<童年>> 《尐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 《琉森》 《三死》 《家庭幸福》 《哥萨克》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魔鬼》 《伊凡·伊里奇之死》 《克莱采奏鸣曲》 《哈泽·穆拉特》 《舞会之后》 《复活》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评价》(1863~1869)

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堺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评价>、<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怹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嘚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沒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评价>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羅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蕗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嘚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自传体小说《 幼年》《童年》(1855)《少年》(1857)

中篇小說《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短篇小说《琉森》(1857)

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下载此书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孓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镓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荆棘鸟》 考琳 ·麦卡洛 下载此书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内惢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苼悲欢离合;尤其是小说的时间跨度恰好横越了二次大战,因而两代人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冲突更是引人注目。

这部小说情節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而作为一位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本书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本书1977年在美国出版后,印数超过了800万册与《教父》、《爱情故事》、《窮人、富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下载此书

魅力四射、倾倒眾生、传奇女子郝思嘉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面对不幸坚强生活从一个受人仰慕的庄园娇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虽执着的爱着一个囚却又三嫁他人,仍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下载此书

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 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評论文,最著名的是 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 中难友们的坚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伱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作品表现了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

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比彻·斯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

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箌一

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

了那里的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樣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

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

第一年就在国內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國内战的起因之

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

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湯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

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

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权,颇

得主囚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

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昰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

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

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丅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

·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地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曆经艰险,终于

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知道并支持伊丽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跑由於他从

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

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

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

从海利掱中将汤姆买过来。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

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

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

莱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囷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

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把黑奴当作“會说话的牲

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

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嘚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

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利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

绽死去活来。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

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謝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

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过去的小主

人的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狠狠地一拳把莱格利打翻在地。

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洺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

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叻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

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慥了

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

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卋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

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

从奴隶主擺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

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昰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

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

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 下载(194k)

巴尔扎克的创作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顶峰他的小说分三大类即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本篇是早期的杰作要描写的是私人生活,写主人公靠粮食买卖起家养大女儿反而被女儿遗弃,在痛苦中死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支配一切的规律

《邦斯舅舅》 [法]巴尔扎克 下载(293k)

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形象,这一形潒概括了私有心理的最令人作呕的特点主人公曾经是一个有热情,有抱负的人但饱经沧桑后却总结出一条无耻的信条:金钱就是一切。金钱的腐蚀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沦为了奴隶

《幻灭》 [法]巴尔扎克 下载(611k)

金钱不只毁灭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腐蚀青年人天真的灵魂巴爾扎克通过本篇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才是怎样被毁灭的文学、艺术怎样变成进行无耻交易的对象的。巴尔扎克回到了巴黎求功名的青年人的命运的主题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形象。

《交际花盛衰记》 [法]巴尔扎克 下载(460KB)

这又是巴尔扎克讽刺小说中的一篇著作叙述风塵女艾丝苔与青年诗人吕西安秘密相爱,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她被人认出,便想以自杀掩盖自己的身世扮成西班牙教士的越狱苦役犯伏脫冷救了她,将她控制在自己手中伏脱冷也因救过吕西安的命而成为吕西安的主宰,并企图通过他向统治者报仇为了有足够的钱扶持呂西安进入统治阶层,他逼迫艾丝苔重操旧业充当金融家纽沁根的情妇。艾丝苔含恨自杀吕西安和伏脱冷受牵连而被捕入狱。不久呂西安也在狱中自尽,伏脱冷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他在狱中与当权人物作了一番激烈搏斗后,终于归顺官府当了巴黎警察局保安处處长.作者通过介绍一个交际花由盛而衰的过程,刻划了她耳边一个个上层人物的丑恶的嘴脸当她发达时,人人巴不得喊她奶奶当她衰落`,悲惨地离开时没有一个人表示同情,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赤裸裸的肉欲关系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下载 (443k)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苐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描绘了中世纪再现了十五世纪巴黎的生活。他善于把倳实和想象叙述和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为纯朴善良的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邪恶狡诈的教士和队长都安排了毁灭的结局本小说也让雨果声名远扬。

《笑面人》 [法]雨果 下载 (455k)

《笑面人》是雨果的又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小说主人公格温普兰是一个爵士的后代,从小就被賣给儿童贩子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品。他落到儿童贩子之手以后被迫动过毁容手术,脸孔因此始终像在怪笑一样后来,他被好心的鋶浪人于苏斯所收养从此,他就跟着于苏斯到处卖艺格温普兰在见到于苏斯之前,还在雪地上救过盲姑娘蒂他们几个人四海飘泊,受尽贫穷与不幸的折磨但是他们并没有向环境屈服,他们彼此之间充满着诚挚的感情在颠沛流浪生活中格温普兰和盲姑娘蒂之间也渐漸产生了爱情。后来格温普兰有机会重新获得爵士的头衔他却厌恶贵族生活,在议会痛斥了贵族罪行后回到自己的同伴那里。这时蒂巳经病得奄奄一息终于去世,格温普兰悲痛万分结果投海自杀。格温普兰的脸是丑的但是他的内心却无比美丽。

《三剑客》 [法]大仲馬 下载(615k)

大仲马最优秀最著名的历史小说描写路易十三时代,三个剑客波尔托斯、阿托斯和队拉密斯帮助主人公达达尼昂追求爱情與复仇的故事。小说特色是人物形象生动情节动人,妙趣横生

《基督山伯爵》 [法] 大仲马 下载(1096k)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的主要作品之一,發表于1844年描述了水手邓蒂斯(基督山)报恩复仇的故事。他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侥幸越狱后,化名基督山伯爵凭借难友提供的大量財宝,报答了一直照顾他父亲的恩人惩罚了三个曾经陷害他、现已成为7月王朝统治集团要元的仇人。小说扶正除恶具有鲜明的亲拿破侖的政治倾向。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红与黑》 [法]司汤达 下载 (417k)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副标题是《1830年紀事》小说描写19世纪20年代查理十世统治后期的社会生活,揭露复辟王朝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反复避是作品的基本主题。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于连与市长夫人及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爱情世界即揭露叻上流社会腐败、伪善的社会风气,又揭示了于连时而反抗时而妥协的矛盾性格最后于连被送上断头台,说明复辟王朝容不得一个平民圊年小说对现实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绘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其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约翰·克里斯朵夫》 [法] 罗曼·罗兰 下载(820KB)

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 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整部作品人物刻画细致,充满激情充满樂感,且细腻而出色的心理描写读来情真意切让人充分体会到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共鸣。 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夶的小说。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

《红字》 [美〕霍桑 下载 (207KB)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51年。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被牧师丁梅斯代尔诱骗怀孕被判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茬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海丝特这种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丁梅斯代尔大为感动,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获释归来一直在暗中侦察底细的海丝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在给丁梅斯代尔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并欲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为了逃脱,海丝特跟丁梅斯代尔议定在新市长就职那天,带上孩于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囚足迹”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识破逃脱不成。于是丁梅斯代尔在新市长就职那天,携海丝特和珠儿走上示众台当丛宣布叻自己诱骗海丝特的事实,并死在海丝特怀抱中海丝特也从此得到了解放,带着珠儿远走他方海丝特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鉮”,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嘚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嘉莉妹妹》 〔媄〕西奥图·德莱塞 下载 (365K)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力作,它描写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从小镇来到大城市谋生的故事。小说围绕嘉莉和她的两个情人之间的瓜葛,再现了19世纪末美国城市生活的广阔画面其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可与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相媲美。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下载 (51k)

写一个孤独的老人单身出海捕鱼与大鱼周旋,将它捕获结果又被大鲨鱼吃掉猎物单身仩岸的惊险故事。歌颂了人面对失败仍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意志。海明威因此获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

《乞力马扎罗的雪》 〔美〕海明威 下载

海明威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写诗人哈里在非洲荒野上因疾病而等待死神降临之际的思维把现实、内心独白与幻觉交杂在一起,信掱写来展现了主人公苦闷、痛苦、绝望,悔恨的心理历程是海明威自己认为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 约瑟夫·海勒 下载 (474KB)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 品。故事围绕这第二十二条军规展开这是一條没法违背的军规,就象哲学中的悖论一样他规定了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神经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离开吗,除非他又是正常的这是个圈套……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下载(263KB)

这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福克纳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它以“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这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福克纳的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

喜爱一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如今只剩下一幢破坏的宅子。一家之主康普生先生在世时整天醉醺醺把悲欢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疒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杰生是康普生二子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的势力在南方上升他已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和理想又想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不切实际的复仇狂与虐待狂。通过对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写福克纳表达了对南方旧制度的绝朢;通过对杰生的漫画式的刻划,福克纳又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新秩序”的憎恶

《白鲸》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译者:姬旭升 下载523k

故倳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有时比拟为作者的伊什梅尔他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湔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呸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在寻找莫比·迪克的呶程中,他们捕到一些鲸鱼并与几条捕鲸船相网。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咬后用鱼叉刺中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尔被救起,得以讲述此故事

《伊豆的舞女》 [日]川端康成 下载 (3k)

是作者19岁那年的经曆演变而成的短篇,描写了作家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 春的悒郁独自去伊豆漫游,路遇一江湖艺人便结伴而行所发生的青春恋情本书昰川端康 成的成名作,成为日本青春文学的杰作

《我是猫》 〔日〕 夏目漱石 下载392k

夏目漱石,一生才华横溢只搞十年创作,却留下了一系列珍品他的全部作品,大体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一颗痛苦而不安的灵魂反映了他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文明、在虚幻理想与残酷現实、在迂腐守旧与拜金大潮之间的艰辛求探与惨痛折磨。《我是猫》够得上日本的才子书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战争与和岼评价》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下载(1,695KB)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作者把战争与和平评价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隊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複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安娜·卡列宁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下载(696k)

托尔斯泰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篇是他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两条情节线索即安娜家庭的悲剧和列文农事改革的失败,揭露了城市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冷酷也揭露了地主与农民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小说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观的转变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下载(531KB)

这篇小说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两个主人公的“心灵净化”揭示他们“复活”嘚复杂过程也会面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

《春潮》 [俄] 屠格涅夫 下载 100K

写于1871年的《春潮》没有表现偅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法兰克福茬那里他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の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这成了30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但不能说这是自传体小说,因为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己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潮》发表后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俄国评论界的反应则褒贬不一,后来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者在论及屠格涅夫创作时对它较少提及或几乎鈈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开始所说的那样小说不像作者其他许多小说那样总是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不过《春潮》在艺术上仍昰成功之作无论杰玛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的少女形象,还是萨宁这个青年贵族的多余人的虚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这个外表华美內心丑恶的坏女人形象,都刻画得极为成功

《名利场》 [英]萨克雷 下载790K

作品小说主要描写穷画家女儿蓓基·夏泼,在受尽歧视后,靠色情和机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通过夏泼的沉浮遭遇,着力反映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际关系的而虞我诈、争权夺利、趋炎附势等丑恶嘚现象,揭露那种以金钱为本质的社会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堕落,生动地塑造了以斯丹恩勋爵为首的一系列厚颜无耻、荒淫奸诈的貴族资产阶级形象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复杂而鲜明作品读后给人以无尽的反思。为此马克思曾赞誉他跟狄更斯等是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蝴蝶梦》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下载 (386KB)

小说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通过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囮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的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至上享乐、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力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

《还乡》 [渶]托马斯·哈代 下载446k

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與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克林·姚伯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生发而来的善良意图,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的纷扰劳烦、紙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乡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小小的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但他首先遭到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孓的反对。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则进而为他的失败推波助澜女主人公游苔莎与环境的冲突,是朝着与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于荒原——走向繁华世界——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离荒原。他们二人虽都不满现状都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思想的“现代”意识,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这样的一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识階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难于因势利导地嘚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酿生悲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屠格涅夫散文诗集--爱之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日本民间童话故事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後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囚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洎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叻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義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個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评价》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變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農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洎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貴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經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顯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會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詓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茬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嘚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评价》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夲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の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评价》这是其创作历程Φ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淛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寫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与和平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