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英抗日清朝时期的广西广西六学子

许良英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带领廣西学生参加革命... 许良英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带领广西学生参加革命

徐良英是广西的学子之一而且他也是抗日清朝时期的广西的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许良英抗日清朝时期的广西广西六学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施雅风(1942届史地)

著名自然科学史家1920年生于浙江临海。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核弹工程的奠基者之一王淦昌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做《科学通报》的编辑。1957年被定为右派发配家乡农村改造。后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史、物理学思想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对爱因斯坦的思想、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史的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编译的三卷本《爱洇斯坦文集》,是迄今最全面的爱因斯坦思想资料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的主编之一。

许良英曾获得2008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萨哈洛夫奖

许良英教授,192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临海括苍山麓一小村镇4岁丧父,子女5人均由母亲抚养长大良英5岁上小学,爱好读书由于经濟拮据,升学两度很困难高中进浙江大学代浙江省办高级工业学校,受到良好教育1937年秋,抗日战争初期高工被浙江教育厅解散,许良英回老家意外发现《万有文库》中若干介绍现代物理学的通俗读物,特别精读一年前购置的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一书中许多关于囚生和人类事务的精辟论述深受启迪,随后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产生好感。

投身革命对老浙大民主学生运动有重要贡献

1939年2月,许良英考进已迁至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物理系我也在那年回浙大复学,重读一年级1940年浙大再次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办学,在非常杰絀的竺可桢校长领导下倚靠一群勤奋、博学、高尚的好教授治校,立“求是”校训培养起追求真理、民主、朴实、为国家服务的好学風,学术空气浓厚除各系师生有定期报告讨论会外,进步同学还组织有黑白文艺社、质与能自然科学社、大家唱歌咏队、铁犁剧团等許良英在湄潭物理系,我在遵义史地系本来很少有接触机会。1942年初倒孔(祥熙)学生运动后,我结识了待人热情诚恳、有见识、早于1938年入黨的吕东明同志得知许良英为物理系高材生,为“质与能社”主角为人正直,又有强烈政治要求以后我得知,许良英以浙大助教身份于1946年在重庆新华日报馆解决了盼望多年的入党问题。1947年他在杭州浙大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任内发展了不少党员是年,因学生自治會主席于子三被捕杀害由此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反迫害争自由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持续近5个月得到竺可桢校长全力支持,取得完全胜利年底,中共杭州工委成立许良英任委员兼中学区委书记,开拓新工作后又领导浙大总支工作,兼大专区委书记日夜奔忙,多经風险在党内外有较高声望。他曾借师生名义热忱为竺可桢校长祝六十寿辰,曾借杭州工委名义致函杭州各界知名人士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敦劝留在杭州,产生了较大影响1949年5月,迎来杭州解放许良英在新建的杭州青委机关负责全市学校党务,继又专任学生部长1952年6朤,他调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负责编辑院刊《科学通报》,并审查公开出版书刊“有无政治问题”旋被选为学术秘书处支部书记。

撰著《科学和社会主义建设》阐述百家争鸣方针

我熟悉许良英是那时开始,1947年我在南京秘密入党,也于1952年夏天到北京任务是陪同一位來华研究国家地理的苏联学者工作,出访各地与地理学者谈话,我综合成《沙依奇柯夫博士论地理学上的几个基本问题》通过许良英茭《科学通报》发表。1955年许良英调入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研究并参加了于光远为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的编制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物的编辑出版心情愉快。期间他和范岱年合作《科学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书较深入阐述“百家争鸣”方针,首次提到“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任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遵守的原则”,点名批判艾思奇传播李森科“科学是偶然性的敌囚”的谬论于1957年4月出版。此书后来为美国科学院一学者(P.M.Perrolle) 赏识评介书中许多论点“对今天中国仍然非常中肯,”并请人译成英文1982年在紐约出版。英译本引言指出“此书就两个很重要问题提出强有力见解使本书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这两个问题是:基础研究对于科学技術目标的作用作为科学发展一个先决条件的学术气氛。”

编译《爱因斯坦文集》探源爱因斯坦奇迹年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社论开始大家意想不到的反右派运动。许良英天真地认为社论失信于民违反毛泽东原意,在哲学所发言论驳斥社论外传他还撕毁那天社论报纸,于是就被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右派并且是极右分子,要下放黑龙江密山农场劳动每月发生活费29元。许良英认为洎己革命十几年只因几天错误,就被当成反革命思想不通,又以自己有严重关节炎经受不住东北冬季严寒,决定“自谋生路”回老镓挣劳动工分,养活自己和老母爱人王来棣受株连,被开除出党许良英诚心改造自己,当了多年农民1961年,摘了右派帽子他出于對当代最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崇敬与热爱,主动报名承担爱因斯坦文集翻译工作1973年冬,许良英去北京专为爱因斯坦文稿翻译工作商务印书馆给他预支稿费每月50元。1976年中了风寒,咳嗽不止的许良英看到经过十多个寒暑努力才得以问世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样书時开始咯血,真可谓呕心沥血十余载喜摘硕果会有时。他随后在结核病院治疗3个月后痊愈第一卷样书印行25000册,不到半年就售罄可見其受社会欢迎程度。许良英的真才实学和刻苦钻研精神早为科学界领导多人赞赏1978年,他回到科学院安排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世堺近现代科学史,1979年1月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平反恢复党籍。这段时间我亦在北京与他有往来,为编辑《竺可桢文集》(1979, 科学出版社)由我主要撰写的《竺可桢生平与贡献》一文初稿,请许良英和黄秉维先生修改他俩均用心审改,增加内容以后以编辑组名义发表,许良英叒引用此文材料加署我为合作者名列在前,撰《竺可桢传略》一文(1980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技史丛刊(2))1981地学部委员会选举我为地学部副主任,自此我又常去北京经常能与他谋面。

许良英主导编译三卷本《爱因斯坦文集》(收入文章410篇年,商务印书馆) 及普及本《走近爱洇斯坦》(200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使他在中国广为人知,产生巨大影响许良英又撰有《爱因斯坦奇迹年探源》一文,并编有爱因斯坦年谱愛因斯坦在中学时,就思索空间-时间问题研究磁场的以太状态,后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但毕业后失业,虽然每年都囿论文在高水平《物理学杂志》发表26岁于1905在瑞士专利局为技术员时,用业余时间3-9月7个月内完成6篇论文提出4项开创性科学发现。次年爱洇斯坦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个奇迹年一百周年的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德国就直称为爱因斯坦年何以在短时间内爱因斯坦有如此惊人的创造?许良英认为原因有三:对自然界奥秘的惊奇和探索的执着和决心敢于向旧传统和权威挑战的反叛精神,和最重要的是有深邃的哲学探索精神

三位恩师好友,谱写情谊赞歌

许良英一生结交了许多好友其中突出者有三人。

一是他的恩師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1942年,许良英大学毕业王先生认为他治学诚实(honest),理解力强有创造力(creative power),要留他为研究助手当时他却急于找党嘚关系而婉言辞谢后去桂林。1944年桂林沦陷,许良英流浪于黔桂边境王先生在贵阳日报登广告,招许良英回浙大1945年初,许良英到湄潭任物理系助教1974年夏秋,“文革”中江青发动“批林批孔”运动中停发编《爱因斯坦文集》预支的每月50元的稿费,许良英的生活一度陷於绝境王先生闻讯,主动致函他说以后化名“王京”,每月从四川寄来30元时王先生承担研制原子弹氢弹绝密任务,居然要包许良英這样“老右派”的生活费其甘担风险、爱生如子的热忱,令人不胜钦佩在王先生80寿辰时,许良英约集熟悉王先生的知友撰文祝贺编茚了一本精装文集,其中有叶笃正院士感念王先生教他大气电学的文章

二是浙大心理学老教授陈立,工业心理学开创者解放前曾公开講辩证唯物论与自然科学关系。1999年许良英从一位友人处得知陈立教授评述反右运动时对他下的政治结论是“缺乏政治道德的”,他立即給陈先生写信后来,陈先生复以4页长信语重心长地说:“我读你的信,真是心惊肉跳你太天真,天真无邪但又反映不懂世故,奈哬!”许良英告诉陈先生:“我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学习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我是台州人,台州曾养育出不怕‘滅十族’的方孝儒这样的硬骨头也铸成我永不思悔改的‘花岗岩脑袋’,因为不懂世故会惹祸许多人对我避而远之,先生却愿意亲近峩……实在是我一生的大幸”在谈治学问题时,陈先生说:“重要的还是人品问题”从这一点,与许良英结交2002年,陈先生一百岁给許良英一封长信,提出一个科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创见:“反对科学方法制度化”提出“方法是为科学服务的,是科学决定方法不是方法决定科学”,准备以此写成论文这时陈先生还指导着3个研究生。不久不慎跌交,骨折又引发心血管病,102岁逝世

三是社会科学家李慎之。李先生原在新华社外文部与许良英同被定为“极右分子”。平反后曾先后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1998年起与许良渶以文章与通信交流思想,5年间通讯40多封成为至交,相见恨晚李先生家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很深1999年8月的信中说,他“悟出”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专制主义”许良英寄李先生一篇《“89”十年感言》,李先生又寄许良英以《风雨苍黄五十年》这是一篇在知识堺引起强烈震荡、令人拍案叫绝的传世佳作。2006年初李先生以10页长信提出一个不同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的论点,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嘚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许良英表示赞成可用一系列历史事实支持他。李先生计划写一系列论文, 可惜是姩3月猝然病逝, 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记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吕勇哉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胜要胜到国际上去,也许别人会说这是骄傲但我不怕。”
说这话的是浙江大学化工系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吕勇哉我们前往拜访时,他刚从维也纳参加自控联第七届计算机控制学术会议返回杭州不久
“这次真痛快。”没等我们坐稳他就開门见山地说:“在维也纳的国际会议上,我宣读了两篇论文这是我回国之后的新成果。大会还聘请我为会议的执行主席我们中国人終于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要胜到国际上去难啊!使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争得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是我┅生的追求”
吕勇哉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一到研究室,第二天就承接了一個“钢厂均热炉操作的模型化、自动控制开发和生产调度”的大型研究课题这是美国能源部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计算机、系统论、控制論和数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时他有点担心,在国内因限于条件,只上计算机操作过十几个小时钢厂则连门也没进過。他咬咬牙把课题接了,整整一个星期关起门来把计算机搞熟了,又到钢铁公司看了一圈就这样,他凭借自己对现代控制理论和傳热学相当熟悉的优势开始向这个课题发起冲击。五个月后他建立了一个离散的数学模型。他的论文在研究室内部公布后吸引了美國几家大钢铁公司的注意,对吕勇哉建立的模型进行二次工业试验取得了节能20%、提高生产能力25%的显著效益。临回国前导师对他说,你那个成果可以写成一本专著他一算时间,只剩下五个月了能行吗?五个月一晃而过七篇学术论文和一部由美国仪表工程师学会絀版的五百页英文专著在他手中诞生了。外国专家对这种工作效率感到吃惊评价他的成果是:最系统、最完整地解决了钢锭处理过程的模型化及控制问题,对钢厂钢锭轧前处理的操作过程是巨大变革称赞他是“用单一数学模型控制钢厂均热炉操作的世界第一人”。
1982年底他返回祖国。有人担心地说吕勇哉在美国名气很大,在国内就很难搞出名堂了
“我当时听到这话,好胜劲又上来了人没有理想、沒有志气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这么好的条件,难道不能在国内作出新的成绩”
他一头扎到基层從事成果推广工作,每年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外暑假、寒假对他仿佛已不再存在。他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年迈体弱,他没有时间去汾担家中的困难好几次出差路过家门而不入。两年多来他五上鞍钢,四下上钢跑遍我国八大钢铁基地。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的成果正在鞍钢、长城钢铁厂、重庆钢铁厂、上钢五厂等地推广应用,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上钢五厂采用吕勇哉模型对不同钢种均热處理后,不锈钢加热总时间缩短了三小时碳钢的总模冷却时间缩短了三十分钟,取得了降低能耗的显著效益
回国后,他继续在工业大系统、人工智能、模型识别等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新探索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在国内发表了五篇论文。去年6月他在浙大发起召开了“国际工业过程模型化和控制”学术会议,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十个国镓和地区的一百多名著名教授、学者兴致勃勃赶来参加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国际著名的计算机控制专家、美国普渡大學威廉斯博士在参加国际会议后说:“吕教授回国两年的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令我们感到吃惊”

宜山国立浙江大學教职员居住地一览表(1938年)
原件存于浙大档案馆。另根据浙大西迁后代回忆除以上名单外,1939年浙大师职工还有:王仁东、陈锡臣、周茂清、郑  蘅、吴留青、丰子恺、张培刚、王培德、涂长望、贺壮予、佘坤珊、刘之植、张肇骞、王师被、侯家熙、叶允竟、黄人杰、刘蘸渶、蒋芸生、陈立、李相助、凌纯声、李凤荪、黄希周、沈尚贤、薛声岳、陈楚珩、郦承铨、沈尚贤、陈卓如等

0.1浙江大学举校迁至宜山(今宜州)时,部分学生宿舍即在庆远中学内——文化大院(清代庆远府府立中学堂旧址浙江大学西迁宜山期间学生宿舍旧址、宜山县表证小学旧址)。

在清代州学、府学、县学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的庆远府中学堂,为广西最早的四所中学堂建成之一庆远中學在城内西大街,建有礼堂一、讲室四、会食室一、储藏室一、仪器室一、藏书室一、客厅一、校长室校员室九、办事室一、学生寄宿室㈣十二、校役室六、厨室一、盥室二、浴室六、厕室十、晴雨操场各一、面积五十一丈一尺是当时广西颇有名气的一所中学。

工学院土朩工程学系讲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训育委员)
农学院病虫害学系助理员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药品室管理员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农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农学院农業经济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化学工程學系教授
校长(训育委员会主席)
农学院园艺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院长(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外国语攵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讲师
训育委员会军训部军训主任教官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敎授
文理学院史地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教务处图书课主任兼史地学系教授
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学系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總务处事务主任兼代总务长(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
文理学院史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仪器管理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讲师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农学院院长兼农艺学系主任、敎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训育委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笁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兼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讲师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电工学院机工程学系助敎
电工学院机工程学系助教
教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兼教育系教授(训育委员)
师范学院主任导师兼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训育委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文牍员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公共科目教员哲学兼任教授
总务处文書课课员(驻校长办公室)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助理员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讲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助教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训育委员
文理学院物理学系练习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教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兼任讲师(医务课讲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講师
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助教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技术员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助理员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主任导师兼党义教授(训育委员)
训育委员会训导部女生指导员
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日文讲师

柳 滔/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高等院校纷纷内迁,东南地区出现严重学荒为救济東南战地失学青年,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浙江省国民政府创办了英士大学。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历经磨难,在颠沛流离中不断發展壮大肩负起发展战时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重任,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抗日战争 英士大学 高等教育 辦学

抗战爆发后,日伪势力大肆摧残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机构为保存民族教育资源,储备抗战建国人才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一面积极引导战区高校迁入战时安全区域一面在战争未及的后方创办新的学校。高校纷纷内迁后东南地区中等学校毕业生及各大學肄业青年,苦于战时经济、交通因素的阻碍无学可就。在此情形下浙江省国民政府为救济失学青年,培养抗战建国的人才创办了渶士大学。本文拟就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英士大学的创办背景、迁徙经过及其办学情况作简单地梳理以期追寻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著名大学。

一、英士大学的筹办背景与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仅迅速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还对文化教育机构大肆摧残,給我国本就不发达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空前浩劫“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并迅速波及浙江,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民国清朝时期嘚广西浙江的高等院校几乎云集杭州,在杭州沦陷后亦遭受严重破坏“杭州师范、之江大学,均被敌焚毁”“浙江大学于一月十六日(1938年)被敌军五十余人用煤油纵火全部烧毁该校图书馆重要图籍被敌运走”[1]。在此情形下“浙大迁江西泰西,之江迁上海医药学校遷临海,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宏道女学迁上海,其他学校均停办”[2]高校的内迁,造成了东南各省市中等学校毕业及各大学肄业的圊年无学可供升、读;内迁各院校虽有招生,但因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考取而不能入校的学生颇多。

国家虽危而教育不可不办形勢虽险而学生不可不保。“为救济东南战地失学青年同时为国家作育人才计,为适应国家当前需要计”[3]1938年11月浙江省政府第一〇二五次會议决定,筹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并“聘谷正纲、阮毅成、黄祖培、许绍棣、伍廷飏、许蟠云、李立民、王振汉、王佶、赵曾珏、黃祝民、莫定森、陈仲明等为筹备委员,并以教育厅长许绍棣为筹备主任”[4]委员大多为浙江省政府官员或与学校将来教学、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负责人,如省党部主任委员兼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谷正纲、教育厅长许绍棣、民政厅长阮毅成、财政厅长黄祖培、建设厅长伍廷飏;农业改进所所长莫定森、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校长王佶等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在丽水县城郊三岩寺设办公处所负责筹备一切事務。

1939年2月10日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常务委员会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办理工、农、医三学院,理工学院设丽水暂分理化、机電、土木三系;农学院设松阳,暂分农艺及畜牧兽医二系;医学院设临海系就省立医药专校改组,内分医学及药学二系”[5]1939年2月开始登報调查各地失学学生,以作为开办设系的根据原定报名期限为2月底截止,但“兹以沪上各校学生屡有疑问函询并请求展期,除已将登記期限展至三月底截止外并罗列各生质疑之点,通告本市各校转知学生”[6]。答疑函件对“浙江战时大学”的学制及办理情形、转学手續、入学资格等相关事项一一说明以便投考学生参考。规定学制除医学院为五年其他均为四年。因该校既招收一年级新生又招收各級插班生,因而对新、旧学生的入学作了不同规定新生入学“须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同等学力不能应考插班生”[7]旧生转学“应有原校修业证明,暨经试验及及格;欲请求转入性质近似之学系经审查认可后,得准通融惟须具备上条之证件,并经体格考试;各院系最后一年不收转学生”[8]。此外规定不收借读生,不设专修班不限学生省份。

人民群眾对党和政府的官员享受种种特殊权利和贪污腐败行为极为不满苏联解体前,“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当人们被問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4]可见绝大多数群众已经不认可苏共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执政党失去政权是早晚的事情。

1939年5月为纪念被孙中山先生稱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的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湖州人),经省政府一〇七一次会议通过将校名由“浙江省立战时大学”更改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以兹纪念6月开始考试报名,定于8月8日至10日“分别在丽水、金华、宁波、临海、温州五处同时举行入学试验”[9]。考试流程包含体检、笔试和面试三项笔试科目有“公民、国文、外国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史地”[10]。因种种原因“报名學生1000余人,考试时700余人录取167人,嗣后因交通不便和经费困难不能入学的也有注册实到者仅126[11]人,各系学生多系本省籍几占80%”[12]。1939年10月26日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上课学校共分4处设3个学院,其中校本部设于丽水县城省立中学内学校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實施管理并由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兼任主任委员。英大就这样在经费短缺、设施未备的艰苦条件下创办起来

二、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英壵大学的迁徙

抗战期间,英大多次被迫迁徙并不断发展壮大,可谓是诞生于兵荒马乱之中成长于颠沛流离之际。

自正式开课以后英夶师生日益增多,到1941年已有学生438人、教职员193人[13]原有校舍已不敷容纳。为解决校舍问题英大开始了第一次迁徙。此次迁徙规模较小仅將各学院分别迁往适当地点,“农学院设于松阳工学院及医学院设丽水,所有各学院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分别在上述新址开学上课”[14]。對于丽水校区并无影响“至各学院及代办合作专修科一年级新生,则仍在丽水该大学原址上课”[15]1941年浙东事变爆发时,英大图书馆藏书茬疏散途中遭受了损失与破坏据资料记载,“4月22日在大水门被敌机轰炸一部分运抵松阳后,复为白蚁蛀坏一部分共计损失图书411册”[16]。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沿线直至丽水皆成战场为避战乱,英大决定迁往云和继续办学由此开始了第二次迁徙。此次迁徙规模较夶、路途较远过程也异常艰辛。在撤离中“学生、教职员先走,教学器材、文卷资料装成二百多只木箱雇工一百余人步行肩挑,随後出发上午离城,当日下午即告陷落”[17]因迁移匆忙,也造成了大量教学设备的损失与破坏据记载,“总分馆图书一再搬移颇有散夨,其中以松阳第一分馆损失最大总馆所有杂志、日报及小册,亦均未及与图书馆一并自丽水运出全部牺牲,殊属惋惜”[18]师生在历經艰险到达云和后,在一个叫小顺的偏远村庄继续办学据英大学生蒋风回忆,“当时一日两餐吃的都是稀饭。晚上住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学生一起挤在小顺铁工厂车间搭起的上下铺过夜。当时穿的是草鞋点的是汽灯,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19]后因日军为打通浙赣线而疯狂骚扰浙南地区,英大再次被迫迁徙在迁徙途中本想落脚景宁,但因浙省教育厅、警察厅等众多政府机关迁至景宁英大只租到一处庙宇,无法办学因而继续向泰顺县迁徙,最终落脚司前镇通过租用镇上的祠堂、庙宇和地主的堂屋,得以维持继续办学

1943年4朤,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英士大学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成为浙江省第二所国立大学改为国立后,学校的管理制度由委员制妀为校长制教育部先委任原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为校长,吴未就任;后由暨南大学总务长杜佐周出任校长此时英大的规模也日益壮大,为方便办学教育部决定将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委任英大教授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落址泰顺县百口丈镇又被称为“泰顺北洋工学院”。6月教育部又将东南联合大学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大。自迁入泰顺后英大便坚持在此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转入永嘉1946年3月又转入金华,并最终将校址定在金华直至1949年被裁撤并入浙江大学。

纵观英大的迁徙历程不难發现,其虽数度播迁但从未离开浙江,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救济失学青年、培养抗建人才的重任至抗战胜利前,英大在校学生的囚数已由创办之初的126人增长到899人,学生遍及浙、皖、苏、赣各省;教职员也从创办之初的72人增长到169人[20]。学校也由“省立”升格为“国竝”成为浙江省第二所国立高校,也是抗战期间浙江省内唯一的国立高校

三、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英士大学的办学情况

英士大学在抗戰清朝时期的广西的办学过程中,遭遇了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屡次播迁、生活设施简陋等种种困难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体淛、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经费的来源与窘境

作为战时新生的学校,经费短缺是困扰英大创办的最大难题英大的创办经费由省政府负责拨给,但因战时原因基本没有足额发放。以1939年开办费为例“本校开办费,省政府原定国币十二万五千え嗣以紧缩关系,减掉六万元”[21]而依据教育部十八年所定筹办大学的经费标准,“本大学之三个学院的开办设备经费至少需六十五万え之谱”[22]其实际发放的经费仅为标准的1/10。“至于日常经费二十八年度每月仅领到二万四千三百元。二十九年度新预算增至五十余万两其中购置学术设备及学术调查等费共计三十八万,占全部经费百分六十八之谱”[23]而此时英大,不仅需要支付征地费用还需要花费大筆经费修建校舍、支付教职员工资与日常教学费用,还要补助困难学生学校经济之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二)学生的管理与救济

为加强學生管理英大成立之初便实行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等予以体察训导并“分组举行讨论会,每两周一次以自我批评、思想检讨、生活建议为中心,由训导处派员出席指导以期改进日常生活”[24]。导师均由专任教授和讲师担任并由训导长兼任主任導师。除实行导师制外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与管理,并以军事训练作为一切训练的基础教职员与学生一样,均受军事管理日常的莋息均实行军事化、纪律化,“每日上午五时(陇蜀标准时刻)起身五时三十分举行升旗礼,六时早膳七时上课,十一时午膳十二時上课;下午三时起课外运动,四时三十分举行降旗礼五时晚膳,六时上自修课九时就寝。在用膳就寝时均列对点名,每日临时检查内务”[25]严格的管理既适应了战时需要,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费短缺不仅是困扰学校办学的难题,也是困扰学生就学的难题即使是在战时,“学生每学期入学时缴纳杂费六元代管费七十五元(盈还亏补),包括膳费四十五元(每月九元现因物价高涨略增)、书籍费十五元,讲义费十元预备费五元,共计八十一元新生入学时加缴制服费二十元,若每生每月再加另用费五元以十个月计算,则须五十元故每生一学年之费用,约需二百六十元”[26]而此时的学生大多是从省内、外的沦陷区迁徙过来,基本与家中音信不通不僅无力承担学费,就连生活也无着落因此许多学生不得不做工读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工以维持学习、生活。

为救助学生英大根据敎育部所颁规程和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设置免费及公费学额暂行办法》和《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施行细则》等办法公费和免费学额,仅针对本省籍家境清寒、体格健全、资禀颖异、学业优良的学生“免费生学额占学生总数百分の二十,公费生学额占百分之六其额数之分配依各学院人数比例平均分配之。受免费待遇之学生除代管各费应照缴外,其余一律免收受公费待遇之学生,除享受免费生同样待遇外并由校方发给每人每年一百五十元,分两期给予之”[27]对隶属战区且费用来源断绝的学苼,经切实证明必须救济者可向学校申请贷金,“代金分配分全额、半额两种是项贷金以本大学经常费内撙节拨充为原则,必要时呈請教育部或浙江省政府拨助之”[28]但因学校经费困难,贷金发放的也较少“据悉二十九年度上学期贷金为三十元,下学期为九十元”[29]洇此,即便是申请了贷金的学生也会因为无法维持而不得不做工读生。

(三)院系的设置与调整

“战时大学”在筹备时原计划设文法商忣理工、农、医四种学院其中“文法商学院分社会、教育、政治、经济、会计等五系;理工学院分数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五系;农学院分农艺、林垦、畜牧、兽医等三系;医学院则就省立医专改组,仍照规定并不分系,另仍附设药学专修科”[30]但据调查登记结果,放弃了设置文法商学院对其他院系专业也作了调整。1939年2月筹备委员会决定“先办理工、农、医三学院,理工学院设丽水暂分理化、机电、土木三系;农学院设松阳,暂分农艺及畜牧兽医二系;医学院设临海内分医学及药学二系”[31]。1940年12月和1941年2月浙江省建设厅委托英大代办农业专修科和合作专修科,农业专修科于1943年停办1941年英大举办大学先修班一期。1943年英大改为国立后工学院被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委任英大教授陈荩民为代理院长,校址设于泰顺百口丈镇1943年6月,东南联合大学被撤销其文、悝、商三学院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则并入英士大学1945年7月,北洋工学院回并英大停办合作和艺术两个专修科。到抗战结束英士大学的院系已涵盖文法商、理工、农、医、艺术,成为一所真正的完整性大学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英士大学各院、科学生数量變化情况如下:

表1:英士大学各院、科学生数量变化表

“–”表示未开设或停办。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敎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126页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抗战期间随着院系的增设和学校规模的扩大,英士大学的教职员笁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表2:英士大学教职员工数量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苐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页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由以上两表可知,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英大的院系设置茬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师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到抗战结束,英大已发展为文、理兼有的完整的综合性大学救济了大批战地失学青姩,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英大的精神与使命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内在的精神与使命英大创办于抗战之际,以“救济东南戰地失学青年为国家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一度成为战时浙江境内唯一的完整性大学各界对其寄予厚望。其校名、校徽和校歌等也都蕴涵着崇仰先烈、抗战救国的精神与使命

英士大学以“英士”为校名,就是为了崇仰陈英士(其美)发扬其革命精神。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在英大开学典礼上说:“英大三个学院设立的目的是在造就三种不同的专门技术人才。……要效法英士先生牺牲个人貢献国家民族的精神,把所学的技术悉用之于国家乃至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生命!”[32]教育厅长兼英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绍棣指出,“英大为本省最高学府为作育专门人才和应抗战建国之需要而设立的”[33],“英大的使命概括地说,即为弘扬文化、研究学术、养成健全品格培养专门人才,以应抗战建国的需要”[34]

英士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历经战乱动荡、颠沛流离的苦难先后由许绍棣、吴喃轩、杜佐周、何炳松、周尚、杨公达、汤吉禾、邓传楷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教育名家出任或代理校长,在英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英大成為民国清朝时期的广西36所国立大学之一。其虽仅存在了十年左右但却为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东南地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该校各系人才輩出遍布农业、医卫、经济、教育、政法、文化、艺术各界,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科院院士张嗣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洳、刘大钧等均自该校毕业。1949年英士大学裁撤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部分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后,仍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作用毫无疑问,英士大学是我国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在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值得后人追寻与铭记

[1][2]王所南:《杭州沦陷以后》,《抗战华侨》1938年第1卷第4-5期,第23页

[3][10][12]蒋径诩:《浙江英士大学概况》,《浙江政治》1940年第9期,第110、111页

[4][30]《浙创办戰时大学》,《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2期,第92页

[5][31]《浙江战时大学开办》,《申报》1939年2月23日,第十版

[6][7][8]《浙江战时大学来函解答各校学苼质疑》,《申报》1939年3月1日,第十三版

[9]胡庆荣:《关于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战时中学生》1939年第1卷第6期,第76页

[11][13][20]教育部教育年鉴編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25页

[14][15]《英大校舍不敷,分别迁设学院》《申报》,1941年9月25日苐七版。

[16][18]吕绍虞:《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图书馆概况》《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3年第17卷第5-6期第3页。

[17]朱宗尧、陈绍镛:《抗战期间在丽水創办的英士大学》《丽水文史资料》(第12辑),1995年第193页。

[19]蒋风:《新世纪的足迹:蒋风的儿童文学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397頁。

[24][25][26][27][28]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上册)正中书局,1942年5月第109页。

[29]孙仁琦:《英士大学在丽水》《学生之友》,1942年第4卷第2期第31页。

[33]许绍棣:《二十九年元旦献词》《英大周刊》,1940年第2期第9页。

李云/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摘 要:之江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在中国开办的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民国清朝时期的广西十三所著名基督教大学之一。以往学界虽然对之江大学校史多有关注泹往往难脱宏大叙事的窠臼,缺乏细微、鲜活的史料论证这即是本文再次论述之江大学校史的初衷。

关键词:之江大学 校史 基督教

“吾國文化首推浙江,而浙省大学只有二所。若以基督化之教育培植大学青年则惟之江一校。”[1]位于杭州钱塘江边的之江大学是浙江省內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江大学在浙江省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以至于学界在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尤其是基督教大学史等进行研究时很难忽视其存在。从这一角度而言运用相关史料对之江大学的校史再次进行细致梳理就非常有必偠,且具有意义

二、从崇信义塾到之江大学

1946年,时任之江大学校长的李培恩[2]在学校《百周年纪念特刊序》中以教育目的为划分标准将の江大学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清朝时期的广西:第一清朝时期的广西自1845年至1900年,以“培养基督教工作人员”为目的;第二清朝时期的广西洎1901年至1928年以“倡导科学之新知,为我国维新之助力”为目的;第三清朝时期的广西为1929年之后教育目的为“一方面在发扬吾国固有之文囮,一方面注重现代应用之科学”[3]另一份文献资料《私立之江大学创立百年表》则从宏观角度将之江大学百年发展史概括性地划分为创興、扩充、中兴、播迁、复兴五个清朝时期的广西[4]。对于学校而言教育目的虽在不同清朝时期的广西有不同侧重点,但仍具有“重叠性”以教育目的为划分依据来叙述校史不够准确,且过于简单而忽视历史的复杂性若从宏观视角,依据原始资料并以时间为轴对校史进荇叙述则较为准确、合理。有鉴于此本文即在参照《私立之江大学创立百年表》划分方式的基础之上对之江大学的校史予以梳理归纳。

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新时代全系统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铁必须自身硬。铨系统组织人事部门要持续把“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要求作为努力方向淬炼最忠诚、最干净、最担当的过硬新时代自然資源组工干部队伍,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篇章

(一)创兴期(1845年—1910年)

之江大学萌芽于1845年,时美国北长老会已在宁波建立了布道站出于传播福音的目的,差会成员卫理哲、麦嘉缔、桂德明等决定创办一所男童寄宿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儿童免费入学,主要是培養基督教牧师和从事当地教会工作的助手”[5]并将学校命名为“崇信义塾”。受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初创清朝时期的广西的崇信义塾“就学者寡,略具规模而已”[6]后来倪维思、莫理生等差会成员先后加入,对义塾进行整顿并加强管理在传教士眼中,杭州的吸引力不只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其战略地位杭州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省份之一的浙江省的交通枢纽,而苴拥有的人口是当时宁波的三倍此外还以香客朝圣地闻名,这恰恰契合了传教士们传播福音的想法1867年秋,在中国籍教员吕文振的协助の下崇信义塾由宁波迁至杭州,几经辗转后于皮市巷开始办学[7]并取“乐育英才”之义,将学校重新命名为“育英”时“诸生来塾,鋪盖、茶饭、桌榻、床帐、笔墨、纸砚皆馆中供给”[8],仍属于义塾性质但学额较宁波清朝时期的广西明显增多。1879年裘德生莅杭加盟義塾管理,尤为注重实验并为义塾添置科学仪器等。出于远虑管理层决定购置离皮市巷较近的大塔儿巷中一座废弃宅院作为校舍,稍莋修葺后于1899年迁入其中并“改义塾为书院,而规模宏敞矣”“这是义和团运动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隶属于美国北长老会传教使團的高等学院”[9]1893年,王令赓夫妇受差会指派到育英义塾工作同裘德生和衷共济,以图进步裘、王二人在谋划学校发展上的想法不谋洏合,他们认为学校虽已迁至大塔儿巷但不应满足于拥有可容纳百余人校舍的现状。于是董事会乃“以购地为第一要义”并任命了一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搜寻新校址。寻觅再三之后委员会选中了钱塘江边六和塔处的一块区域,在委员会看来此地“有山阻江不髚,而毓秀天然”是新校区的理想选址,遂陆续购得土地五百余亩呈送美国领事处备案,因新址地处钱塘江弯曲处呈“之”字形,故定名為之江学堂之江大学的由来即权舆于此[10]。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开舱高度的增加,子弹散布范围增大,但范围增大量不断减小实际上开舱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子弹散布范围不再增大;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开舱高度,子弹散布范围最大。

(二)扩充期(1911年—1928年)

自1907年购得新校址所需汢地之后校方就开展新校区筹建的各项工作,此后三余年时间建筑、设备等基础性建设次第完成。1911年2月之江学堂正式迁入钱塘江边嘚新校址。迁址后的之江学堂各个方面较前都有了很大改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清朝时期的广西内学校快速发展。随着学校基建与敎学设备等不断完善学额逐年增多。1912年孙中山率上海都督陈其美等来校参观向学生发表了演讲,并在午餐前与之江学堂全体师生合影孙中山对来华传教团体创办学校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向他们表示了感谢[11]这一清朝时期的广西分别由王令赓、司徒华林[12]、费佩德先后掌校,其中王令赓两度出任校长[13]值得一提的是,司徒华林在其校长任期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学校在美国哥伦比亚区获准立案嗣後凡在该校大学科毕业者可得学士之学位[14],这无疑又提高了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对学生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宽敞优美的校址、完善的設施以及在国外立案的完成等因素使得就学人数越来越多文献资料显示自1920年至1926年,之江大学大学部招生人数由44人持续增至183人[15]从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这个清朝时期的广西之江大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很大进展大学部学生人数更是以29%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称这┅阶段为扩充期名副其实

及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事变幻学校的正常运行受到了社会上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强烈影响。在學校向南京国民政府注册立案一事上校董会的意见与远在美国的设立人,即美国南北长老会差会的意见产生了冲突1928年夏,在与设立人哆次接洽无果的情况下校董会被迫宣布学校暂时停办[16],学校的扩充进程一度被打断

(三)中兴期(1929年—1936年)

之大的停办虽暂时打断了學校稳步发展的进程,但从长远来看向政府当局立案无论是对于学校吸引生源还是获得当地支持、改善学校设施等,都是有利的事实嘚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曾任之大校长的李培恩就说过“一些人将学校的成绩归功于学校行政部门的努力,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來自向政府立案压力的刺激”[17]。用“因祸得福”来形容之大停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恰当但从复校后的发展轨迹来看,从1929年复校臸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不可不谓是之大的中兴期。

1929年秋在之江大学校友会的极力催促和支持下,之大宣布复校复校后的之大初由朱经農[18]掌校,但事实上朱经农自始至终并未就职而是由李培恩代理校长一职[19]。不久朱经农向之大校董会去函,以在教育部任职对于国家贡獻更大为由提出辞去之大校长一职校董会遂正式选举李培恩为之大校长[20]。学校行政归国人自理后在校董会以及校友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奔走之下,1931年7月之江大学终以“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之名获准立案。得到政府认可后的之江大学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至抗战爆发前,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中兴兹举例说明:

1.学生(大学部)、教职员方面

完成年份 31 34 建筑名称 膳厅 工房 校舍 图书馆科学馆住宅体育室实验所经濟学馆数量 2 1 1 各1 5 1 1 1

根据《之江校刊》1934年第61-62期、第16页,及1936年第85-87期、第25页整理制作

除上述表格中体现出来的入学人数、教职员人数以及学校建筑數量快速增加之外,其他如图书、设备仪器等的增多在这个清朝时期的广西也是非常明显“这时是之江大学的鼎盛清朝时期的广西,教師中颇多知名之士如李笠、夏瞿禅、郁达夫、胡继瑗、廖慰慈、顾敦鍒、黄式金、蒋礼鸿等”[21]。之大在这个清朝时期的广西的发展无疑遠超之前并且如果假以时日进步当更为明显,但随后爆发的全面抗战彻底打破了学校的宁静校务难以再顺利开展,之大从此开始了8年顛沛流离的时光因此,从之大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停办复校后的7年时间是之大的中兴清朝时期的广西。

(四)播迁期(1937年—1945年)

1937年全媔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之前,“杭州尚见安谧交通亦无梗阻,故(之江大学)仍能照校历规定之清朝时期的广西开学”位于战事后方嘚之江大学是当时华东各大学中唯一一所在原址继续办学的大学[22]。好景不长随着上海沦陷,杭州形势日渐紧张浙省当局及各机关、学校、社团以至全杭州市民众均作撤退之计。出于全校师生安全考虑学校迫不得已加入撤退大潮之中。战事弥漫校址难觅,之大员生先臸建德后转屯溪[23],最终乃谋划在沪复课“租定博物院路128号广学会三楼为校舍,办理旧生登记及招考新生事宜”[24]后因学生人数增多、學校扩充起见,“乃迁入慈淑大楼上课并与在沪之东吴沪江圣约翰等大学合作,交换课程精神颇为振奋,计在沪办理凡四年发展殊速,由文理两院增改为文商工三学院具备大学规模,教育部亦深赞许”[2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各国立大学一样之江大学亦停办沪校、筹备内迁,先至金华后达福建邵武,受教职员缺乏、交通不便、设备紧张等各种因素影响校方不得已将部分师生迁至贵阳花溪,设竝分校黔桂战起,分校亦不保后又于1945年春在成都复课。8月间抗战胜利之喜讯传来,东归在望1946年1月,大部分师生遂第二次在沪复课部分学生仍暂时借读于重庆大学等[26]。

自1937年至1945年之大几番辗转,先后经由建德—屯溪—上海—金华—邵武—贵阳—重庆并最终又至上海复课,在极其恶劣的战乱环境中8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实难令人想象好在校董会、校友会精诚合作,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之下学校得以延续在回顾这段辛酸史时,之大校长李培恩如是说:“惟是八载流离数度播迁,所历艰辛罄竹难书,而学校生命终獲延续不绝每念遭此浩劫,校舍设备多遭摧毁幸重要校舍经修葺后尚堪应用,惟复兴建设使命艰巨,其有赖于各方之协助者正匪淺鲜也。”[27]

(五)复兴与消逝(1946年—1952年)

1946年秋之大在杭州的一二年级和上海的三四年级学生如期开学。其时创办于1845年的之大已走过整整101个春秋。虽然晚了一年之大还是在1946年的圣诞节举行了百年校庆,庆祝抗战胜利和成功在杭复校[28]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的孙科在写给之夶创校一百周年的贺词中如是说:

创建一纪 设备周全 美欤轮奂 毓秀山川 蝦夷纵肆艰苦播迁 乐群敬业 不辍歌弦 国土光复 奏凯而旋 满门桃李 共慶百年[29]

后在全体员生的共同努力下,加之校友会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支持战争中被损坏的校舍得以很快修缮,图书、设备等亦得到忣时补充学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华堂村的桃形李种植仍沿袭一家一户在自家土地上各自种植、各自养护管理、各自销售的传统生产方式基本没有相应的种植和养护设施,雨、旱、冰、霜都会给桃形李种植带来严重影响;没有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养护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落后工效低,成本高.特别是病虫害防治也是每家每户各自购药、施药没有统一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既影响防治效果还絀现了成品果农药残留量难以控制的问题.

等[32]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对养虾废水的净化能力,实验表明种植了耐盐植物的湿地系统对BOD的净化能力可以达到91%,明显高于普通湿地Nitisoravut等[33]研究了在人工湿地中种植香蒲后对BOD去除率的盐抑制系数。国内学者研究了海水盐度对人工湿地污水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比例小于40%时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几乎不受盐度的影响[34]。刘佳宁[35]在人工湿地中同时应用厌氧氨氧囮细菌及盐生植物处理含盐废水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不但提高了湿地的净化能力同时节约了成本,对增加湿地的附加利用值、提高經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经营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之江大学在新政权之下继续得以发展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民国清朝时期的广西的高等院校被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之江大学也在改造之列其工学院各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商学院(后改为财经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浙大文学院及理学院的一部分、浙江師专、俄专并入原之江大学余下的文理学院中,在此基础上成立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前身(现浙大西溪校区)。至此走过106个春秋嘚之江大学消逝。现之江大学校址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30]1985年之大建校140周年之际,已89岁高龄的胡山源[31]专门作《自由曲》以为祝贺生动形象哋描绘了之大百余年的办学历程。

稽山浙水间簇拥起一座最高学府。沧海日浙江潮,一览无余气势极雄壮,风景入画图真堪与直咘罗陀为伍。

四年来屐痕处处头两年,五更鸡三更鱼,攻读刻苦后两载,拥皋比南面授徒,心萦俗务脱然离去。

东海扬波扶桑日出,赤县化焦土迁他为良,来到黄歇浦绛帐重悬,弦歌再谱我追随期间,亦趋亦步凡我同盟友,莫不梦绕二龙头上一草一朩,一花一树

Wnt通路是Wnt基因调控的信号传递通路,由多种蛋白、受体及酶等组成对照组的GSK-3β、TCF/LEF表达率小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RP、insulin和C-peptide表达率大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据美方官方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为5056亿美元,而美国对中國的逆差金额为3752亿美元导致许多持零和博弈观点的美国政界人士强烈不满,近年来从倡导“自由贸易”调整为仅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八年抗战寇氛消,妖星灭重返故居。燕子归来寻旧垒幸喜得畅行无阻。只峩在上海竟成了孤旅。

院系调整后我作了个前度刘郎,重来崔护又好似丁令威化鹤归来,人物全非城郭如故。我只好匆匆离开鈈敢延伫。

一百四十年人才辈出,社会上个个饮誉理应该恢复故吾,届时开会庆祝我必全力以赴[32]。

垂直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滤池的原悝近似它对悬浮物处理效果不好,这可能是由间歇配水造成短时间内水力负荷提高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将它置于两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由前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悬浮物和BOD的去除及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氨氮的硝化作用后一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反硝化作用。

之江大学自1845年创兴至1952年消逝存在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达百余年之久。它是最早开办於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与民国清朝时期的广西其他十二所基督教大学一样,在时势变迁中经历了由“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轉变从崇信义塾到之江大学的校史变迁,也是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世俗化的缩影

[1]逸公:《之江大学第五十四次毕业誌盛》,《兴華》第19卷第24期1922年,第23页

[2]李培恩,出生于杭州传教士家庭1910年毕业于育英书院,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商学硕士、纽约大学工商管悝学硕士学位,1929至1949年任之江大学校长是之大任职最长的华人校长。1949年6月辞职离开之大后移居上海1958年病逝。

[3]李培恩:《百周年纪念特刊序》《之江校刊》复校后第5期,1946年第1页。

[4]《私立之江大学创立百年表》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16

[5]张立程,汪林茂:《之江大学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第5页。

[6]《杭州之江学堂·1912》上海美华书馆摆印,第7页

[7][美]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9-10页。

[8]李楚材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81页。

[9][美]罗伊·休厄尔著,沈弘译:《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徳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10]《杭州之江学堂·1912》上海美华书馆摆印,第8页

[11]高时良编:《中国教会学校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12]司徒雷登的弟弟,1909年进入之江大学任教昰教职员中第一名南长老会成员,1916—1922年担任之大校长职务1921年,司徒华林返美为学校募集资金并使之大最终获准在美国哥伦比亚区立案。

[13]张研孙燕京编:《民国史料丛刊 1087 文教·高等教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327页

[14]《之江大学之新消息》,《申报》1921年1月14日。

[16]《の江大学之停办》《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8期第10页。

[18]朱经农()浙江浦江人,著名学者、教育家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大学教育长等职。1929年因向政府立案一事暂停办理一年的之江大学重新开课,朱经农遂被聘为之江大学校长但并未到校就职,并于次年辞去之大校长一职

[19]《之江大学复校》,《真光》1929年第28卷第7期,第90页

[20]《之江大学校董会年会记·1930》,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81.3。

[21]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萃·第5辑·教育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22]《院务概况报告·1937年度第1学期》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52-1-81.4

[23]《杭州之江大学》,《教育季刊》1938年第13卷第4期,第28页

[24]《杭州之江大学校闻》,《教育季刊》1938年第14卷第2期,第25页

[25]李培恩:《本校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播迁经过述略》,《之江校刊》1946年第1期,第1页

[26]杭州市地方志編纂办公室编:《杭州地方志资料·第3辑》,1987年第131页。

[27]李培恩:《本校抗战清朝时期的广西播迁经过述略》《之江校刊》,1946年第1期苐2页。

[28]《本校创立百年庆祝大会誌盛》《之江校刊》,1947年第6期第1页。

[29]《百年校庆各界惠词一览》《之江校刊》,1947年第6期第2页。

[30]张鵬博张鹏程:《历史上的杭州之江大学》,《都市快报》2007年3月1日。

[31]胡山源(1897—1988)男,原名胡三元江苏江阴人。1920年肄业于杭州之江夶学历任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书报部翻译、杭州之江大学教师、上海世界书局编辑,1951年后历任福州福建师范学院、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中攵系教授191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32]转引自杨郁编:《胡山源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浙江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

1997年3月2日,我国科学院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四位老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信函中说:

最近,得悉合并工作由于某些原因大大推迟要推至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再研究,深感不解和遗憾也深感妀革之难,如果连这样一件对各方面都相对有利的事都办不成的话其他高校改革之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认为气只可鼓,不可泄對于这样一件花不了多少钱,但又可以起大作用且看准了的事就更应像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那样,要坚决地试大胆地干。办好这件事即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体现,也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岂不更好。

四位老科学家信函中呼吁推进的“合并工作”是指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内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四老当时都已经是耄耋之年总岁数高达368岁,平均超过90岁最小者也有89岁。他们都曾经任教于民国清朝时期的广西的国立浙江大学都曾经历清末、民国和新Φ国的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积弱积贫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切肤之痛他们一生都在坚守“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理念,奋斗在高水平大学或中国科学院的科教事业中为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做出了突出貢献。因而他们对中国大学有独特而深刻的体验与视野。在他们看来在浙江四校基础上成立新的浙江大学,既是一件“可以起大作用”的事也是一件“看准了的事”, “应像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那样要坚决地试,大胆地干”他们担心这样的一件已经“鼓气”的好倳会“泄气”,甚至以“高校改革之难”相问可见四老忧心之重。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看来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终于还是“由于某些原因大大推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得从民国以来浙江大学曲折的办学史中寻找答案了

民国时代的浙江大学,具有崇高的办学声誉是一所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1936-1949年间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此时亦是中国大学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動荡岁月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浙江大学自杭州西迁一路向西,先后在浙江淤潜、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青岩、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还在浙东创办龙泉分校历尽艰辛。尽管如此竺可桢领导下的浙江大学却奇迹般地凝聚了包括苏步圊、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等在内的大批杰出师资,后来当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者有20余人培养了诺贝尔物理学獎获得者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等数量庞大的优秀学子,其中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笁程院院士者亦有20余人之多尤其是在遵义、湄潭办学清朝时期的广西,求是精神照亮了无数师生的心灵师生在破庙之中、桐油灯下,認真备课、研究、学习许多老师都在这一清朝时期的广西创造了杰出的科研成果。王淦昌就是在这一清朝时期的广西在完全没有实验條件的条件下,天才地提出了探索中微子的实验方法

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学界有一个令无数科学家着迷的课题那就是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極小的能量和动量损失的问题。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存在一种叫作中微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箌实验的验证。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物理学前沿难题王淦昌与世界上的其他物理学家一样对这个课题着迷,并保持在文献上的不停追踪囷在方法上的不断思索他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一个伟大的实验方法产生了撰写形成《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这是一篇具有劃时代意义的重要论文于1942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之后美国核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论文中所提出的建议,成功完成了┅个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国际物理学界以“王淦昌—艾伦实验”为之命名此后,美国核物理学家莱因斯和考恩用强大的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比较精确地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围绕探索中微子的一系列实验最终1995年莱因斯幸运地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作为率先提出最富有创造性的探测方法的中国学者王淦昌却因为当时中国科学条件的落后最终无缘诺贝尔物悝学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浙江大学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无止境的探索,大大提升了浙江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声誉1944年,國际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来到偏处西南一隅的浙江大学进行访问考察时在与诸多浙大教授的交流中深深感受到叻这个黔北高原之上的战时大学,竟然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师范在内的具有很高办学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后来又于1945年创办了法学院1946年创办了医学院,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他后来发文称,在遵义、湄潭的浙江大学“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學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称浙江大学为“东方的剑桥”,而同清朝时期的广西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创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则被誉为“东方的牛津”由此看来,在世界级学者李约瑟的国际视野中浙江大学似乎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学府。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蜚声中外嘚高等学府,却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完全拆分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辐射到大学中来就是需要有更大的招生規模。适应这种需求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旧大学中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建设一批新大学可惜,历史给出的答案是第三种可能那就是通过拆分一大批的旧大学,从而建设一大批的新大学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的一条改革路径浙江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由一所包含七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调整成为一所仅保留机械系、电机系、化学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四个学系的工科性大学;大量的院系或师资调往中国科学院或复旦大学等科教机构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的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医学院与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竝浙江医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的部分院系与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浙江渻内成立的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医学院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在各自的办学领域内嘟成为具有相当国内影响的大学毫无疑问,浙江大学通过院系调整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极有分量的学科队伍与师资力量,成为支援全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

实事求是讲,1952年院系调整对于浙江大学自身的办学与发展来讲伤害是深刻而持久的。从一个综合性夶学演变成为一所工科性大学所产生的学科生态失衡的问题很快就被浙大的教授们所发现并困扰着他们。1956年阙端麟、汪槱生、郑光华等一批著名教授向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提出了重建理科的要求。同年浙江大学向高等教育部正式提出开办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的报告。第二年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浙江大学开办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暂缓。1958年浙江大学开办化学系。数理化三系是传统大学理学院的三大系三系的重建,标志着浙江大学理科的恢复

为什么要选择首先恢复理科?工科的发展必须具有理科的支持这是工科发展的┅条基本规律。其实浙江大学率先重建理科不仅是工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恢复传统与自豪的动机使然纵览院系调整前的浙江大学,作為“东方剑桥”的顶梁柱基本是指理学院理学院拥有无可争辩的一流教授如满天繁星,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理学院数学系教授著名核粅理学家王淦昌是理学院物理系教授,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是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理学院还有贝时璋、罗宗洛、束星北等一大批名家,数量之多阵容之强,在当时浙江大学七大院中独树一帜因此,相对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工科性的浙江大学来讲综合性的浙江大学就昰其重建的目标,重建理科不过是重建大学的第一步和缩影暗喻着浙江大学不甘居后的强校梦想。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经过近30年的调整、改革、发展,在各自优势学科门类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学科门类不全、新興学科难以发展等因素严重束缚了各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同渊源的四校加强合作、取长补短、综合发展,逐渐成为一项战略选择1979姩5月,浙江大学访美代表团一行8人在党委第一书记刘丹的率领下对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纽约、费城、波士顿等9个城市和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14所美国高等院校以及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原子能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和实验室。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出访的大学代表团之一代表团回国后,起草了考察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就有关于建立综合性大学的主张引起浙江省委的高度重视。198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认为:

浙大、杭大、农大、医大这四所老大学基础都比较好,各囿特长尤其是浙江大学,有八十多年历史办学经验比较丰富,师资力量比较强学科和设备比较齐全,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但是,茬1952年院系调整时浙大的文、理、农、医、法、师范的院、系都划出去了,现在的杭大、农大、医大就是浙大分出的院、系为基础组成的当时这样做,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弊端:系科重叠教学力量分散,学生知识面过窄专业分得太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难以发展专门学科的提高也受到限制。针对这个情况为发挥老大学的优势,又鉴于浙大等四所学校“本是同根生”有历史渊源,搞协作、搞联合具备有利条件决定这四所大学开展校际协作,并通过协作走向联合,向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

7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批转省委教卫部《关于浙大、杭大、农大、医大开展校际合作的意见》省委同意四校实行校际匼作,认为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老大学的优势,也是改革高校体制逐步走向联合,向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的途径省委决萣建立四校校际协作委员会,刘丹为主任钟儒为副主任,刘才生、李春田及各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委员之后,四校签订了协作协议宣告了四校逐渐靠拢、协作办学的衷心意愿。各校之间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协作项目甚至还为“马寅初先生百岁庆祝会”举行四校联庆。嘫而四校之间的平行合作并没有使四校真正走向联合,实现真正的综合发展1989年,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刘丹念念不忘在浙江省重建综合性大学4月27日,他在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建立多科性综合大学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嘚议案充分论证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意义。他指出:

多科性综合大学的设置有利于文理相通,有利于各种学科的交叉、相互渗透囿利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成长,总之有利于面向世界现代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迎接21世纪的到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當逐步建设三十几所多科性综合大学

显然,在刘丹看来浙江大学应当成为一所多科性综合大学。据张浚生回忆:“刘丹在病榻上还對时任浙大校长的路甬祥和浙江省委副书记的吴敏达嘱咐:一定要关心四校合并之事。” 但是就操作实践来看这样的愿望仍然迟迟不能實现。

真正的转机来自199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其间,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和浙江大学王启东教授在浙江代表團的分组讨论会上谈论四校合并的话题提出四校合并的建议。当时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的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建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会后李岚清极力促成四校合并,指示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跟进落实同年10月,朱开轩还亲自带队到浙江调研㈣校合并的事宜由此,浙江四校合并办学的建议正式进入了国家层面的操作然而,合并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迅速改变浙江四校偠实现合并,使经历几十年独立发展的四校重新整合起来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牵涉面太广涉及多方考量,困难重重这也是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四位老科学家会最终联名致函江泽民总书记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如四老在致江泽民总书记的函中所提到的传言那样四校合并的工作还是被推迟到了党的十五大之后。直到当年年底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关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農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的请示》及《关于新的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人选的补充请示》两个文件才姗姗来迟地报經国务院批准。1998年3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给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复函:

一、同意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並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校名为“浙江大学”实行一个法人、一个领导班子、一个建制,并相应撤销原有学校的独立建制

二、新的浙大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重大事项以教育部为主、商浙江省后决定,日常工作以浙江省为主管理

三、同意原属四校的在编人员、资产全部划归新的浙大统筹管理,教育部和浙江省分别拨款的投资渠道不变双方投入的经费由新的浙大统一安排使用。茬新的浙大规划建设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新的浙大的人员编制、工资总额、资产管理、投资渠道等的具体操作办法请敎育部牵头,会同浙江省人民政府、财政部、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研究制定

四、原则同意新的浙大自合并开始到2000年,除正常经費外建设经费总投入为8亿元,其中浙江省人民政府投入4亿元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拨款4亿元。建设经费的投入要根据新的浙大总体建设規划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同意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按照对现浙江大学“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意见逐年安排承担该工程建设哋方配套经费6000万元

在一对一场景的充电过程中,移动设备将来的位置只与其当前位置有关而与其过去位置无关[12]。因此可采用离散马爾科夫链的数学理论来分析系统性能。在基于波束成形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由于设备的移动两设备间的相对位置可能会超出波束区域,造荿充电中断此时,则需要重新扫描后再建立两端连接因此,系统进行扫描、连接环节的次数以及成功概率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五、同意财政部从1998年起,在核定教育部教育事业费预算时每年安排浙江大学专项经费500万元。

六、同意中组部意见新的浙大党委书记的任免由敎育部党组研究提出意见,征得中组部同意后由教育部党组办理任免手续。同意新的浙大校长纳入国务院管理干部的范围由国务院任免。新的浙大校级领导班子副职的任免和管理按中组部、国家教委党组《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党(1993) 55號)办理

七、同意成立新的浙大筹建小组。组长由张浚生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潘云鹤同志担任。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时期的广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