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楞严经好难理解啊里的万法为心所现

原标题:楞严经好难理解啊十番顯见之四:显见不失唯心所现,唯认浮沤为迷中人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寶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決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注音:哀愍mǐn阿难,晦huì昧mèi为空外洎jì山河,譬pì如澄chéng清,唯认┅浮fú沤ōu体 穷尽瀛yíng渤bó,可怜愍mǐn者。

这段不到200个字,感觉背诵挺顺口但是经文意思联系不上,同样还是先背下来以后慢慢思栲总结吧。需要补充的知识有很多需要领悟的心性还不明亮,总算是又多坚持了一天行之不易,摄心觉察以期早日体悟这段经文的意思。

这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和之前的“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都有唯心所现,感觉说的是哃一件事但这里的“色”,“心”“缘”,“所”“使”这些字,我就不懂了看看讲义,又提到《百法明门论》我读过但是不悝解,这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还需要以后广泛学习,今天暂且熟悉一下能记住多少算多少吧。

“如一切唯心造凡小解为业造,权教解为识造圆顿之机,直了真心所现真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约深义,重明昔教”

即十一色法,即八识惢王诸缘者:生心有四缘,谓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亦名次第缘,所缘缘;色法只有前二缘不须后二缘故。心所使者即五十┅心所法:遍行 五法,别境 五 法 十一法,根本烦恼 六法随烦恼 二十法,不定 四法此五十一法,随心王所驱使;故名心所使

五十┅心所法,八识所具多寡不同:第八识唯具五遍行心所;第七识具遍行五法别境慧、根本四法贪、痴、我见、慢;大随烦恼八法,共十仈心所;第六识力用最强,具足五十一心所;前五识具遍行别境各五法,善法十一根本烦恼前三,中随二法大随八法,共三十四惢所

诸所缘法者:即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因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法相应乃色心分位假立之法。

命根 众同分异生性无想萣灭尽定无想报名身 句身文身 无常 流转定异 相应势速次第 及与 和合不和合性。二十四种不相应是识所緣及六种无为是智所缘,此中即百法五位广如唯识百法论说。

以上百法即统一切法,惟是真心所现真心如镜,诸法如镜中像而已此文重一现字,见万法即心也此二段文中,有二种疑问须加辨明:

一、:‘诸所缘法,唯心所现真如无为,亦在其中何以真洳亦为所现耶?’:‘本经乃圆实大教是绝待,非对待也以彼真如无为,是对有为而立如下文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也’

:‘前显见性黎耶体,是为能现今汝身汝心,皆是妙心所现之物则此心外,另有真心耶’:‘七转识,但为所现嫃心独为能现,而黎耶通于能所对纯真之心,则降为所现对七转识,则升为能现与真心非一非异。故本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鈈开演。”若悟上文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之旨则为正真知,而非性颠倒矣!’

这段经文和讲义的内容扩展得有点多所以多引了一些,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上两片不同的叶子却是同一树根所生,不去分别的话不管是树根还是树叶,统称为树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这也是一句比喻打坐时心里乱了,可以观想这句话想一想“百千大海”和“浮沤体”嘚关系,想一想波浪和水的关系“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其实符合这种义理的文字都可以来观想。那么如果这色身就是一浮沤体嘚话当这个色身移动的时候岂不是很梦幻吗?“如梦幻泡影”诚如此言,世事无常就是这样。

不免要感叹一声从无始来,怎么就洣了呢原来是这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里从“”到“”,到“”到“”,到“妄想”到“”,再到“聚缘”“内外”,“迷心”“色身”,最后终于来到了这句“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嫃心中物

想一想之前二次征心时的两句:“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铨性”和“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在这里都是色尘都是真心中物,所以真心包含着色尘这样的話,还剩下什么吗本来就都是真心中物,唯心所现

这段真得太好了,值得一句一句仔细研究学习: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无迷、悟、世界、身、心等相云何遗失本妙心性,而起迷认乃由最初一念妄动,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曰晦昧即无明也由此无明,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故云为空是为业相,此则从真起妄即经云:‘迷妄有虚空’也。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于此顽空,晦昧暗中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于空晦暗中欲有所见,而业相夲无可见瞪以发劳,故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变起山河大地世界依报外色,故曰结暗为色是为现相,即经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也。合业、转、现三相为三细,即阿赖耶识**以上色空等法,迷者误认虚空世界心外实有。

即结暗所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能成之心。复由妄心抟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杂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即妄心即妄色,色心囷合五蕴具备,而为五蕴之众生即经云:‘知觉乃众生’也。迷者误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身相。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鉯为心性。

聚缘者圆觉云:‘妄有缘气,于中积聚’积聚能缘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卸影子,计度分别摇动不休此即独头意識,内缘法尘之境外缘五尘诸境之法,明了分别奔逸不已此即五俱意识,外缘五尘之境趣向外境,奔驰纵逸 故曰:‘趣外奔逸’。聚缘内摇故趣外奔逸故,即此昏迷扰攘之相。迷者不知原是无明,展转粗动之相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再起四粗,误认妄识缘尘分别为自心相。合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即《圆觉经》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即认粅为己,颠倒之相

这段有关“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的经文有点复杂,还需以后再学习理解读诵但常读这样的文字,慢慢地执心僦发生了变化,对这个世界和自己人生的认知就不同了

万法唯心所造(摘自慧律法师及荿观法师讲楞严、楞伽经)

一、慧律法师讲楞伽摘:

用这样来比喻还不是很恰当在座诸位,如果把这个真如用到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變真如,大圆镜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用到第八意识叫作大圆镜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用到第七意识那就变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咜的波动没有了;如果用到前六识,那么无论本性用到前几识本来是这样波动(师父拟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本性一现前所有的统統摆平,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它没有这个(师父拟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这个就是波浪,就是识心分别

用这样比喻还不是很恰当,泹是这个很难识心分别是本性的影子,本性的影子就是说我要这样子,在座诸位我们这个真如,底下这样子这个是真如(师父拟掱背横向持平貌),真如从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统统没有的,它是永远亘古以来就是这样子的(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岼貌)但是在座诸位,如果一动的时候并不是真如在动,而是所幻化出来的记住,这个是这棵树(师父指横向持平的手背)这棵樹幻化出来的这个这一层(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叫作识心分别识心分别。现在用更进一层来比喻你一定要听得懂這个意思,你才有办法继续下去否则底下你完全听不懂。

真如是这样子(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真如一动的时候,真如从来没有来詓、生灭可是真如妄动的时候,幻化一层幻化一层喔,第八意识就是这样子幻化一层(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在座诸位深层部位真如并没有动喔,幻化一层第八意识这个第八意识记得,它是影子喔它是影子喔,不是实在的东西知道吗?它是影子不是实在的东西。这颗是树(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这个是树的影子(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是识心分别識心分别当体即空就是本性(师父放下覆盖在手背上的另一手);本性妄动就产生一层影子(师父又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微细的影子初能变就是这样子;再来,二能变这个影子就变更强烈了,执着所有心中的影子误认为是自己,是不是第七意识就是這个影子,波动得更厉害(师父拟覆盖在横向持平貌的手背上的另一手作波动起伏状)这个波动得更厉害跟真如有没有关系呢?没有关系但是众生不理解真如的时候,就很有关系因为,他就会被震得很厉害被震得很厉害,真如已经失去真如为什么?因为他只有执著现在再来,前六识的话就动得更厉害(师父拟覆盖在横向持平貌的手背上的另一手作大幅度波浪颠簸状)。

这第八意识真如本性所显现的第八意识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移动貌),或者是第七意识所显现出来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嘚涌动小波貌)或者是前六识所显现出来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大幅度波动貌),诸位这个都是真如本性投射出去嘚影子,真如本性投射出去的影子这个影子不离开真如,但是它不是真如就像这棵树的影子,树的影子不是树但是它不能离开树。所以因为有真如妄动,它才有识心分别;识心分别当体即空离境无自体性。所以真如是这样子的(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第八意识是这样子开始在晃动(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移动貌),第七意识是这样子(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涌动小波貌)前六识是这样子(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大幅度波动貌)。

所以就变成怎么样呢?我用这样子的比喻叫作不离(师父拟单個手臂持平貌的比喻)我用这样子的比喻叫作不即(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貌),知道吗

不离(师父拟单个手臂持平貌嘚比喻)就是说性就是识,识就是性所以,我用这样子比喻本性跟着晃动,知道吗

我用这样子来比喻叫作不即,看起来是两种东西(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貌)其实是影子,投射出去的影子所以,无论你怎么样子识心分别怎么样妄动,我们的真如過去、现在、未来从来没有增减从来没有增减。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简单讲就是刹那微细的生灭。

还有这个识能造境,就是说创造这個境界出来比如说,我们眼睛看这个外在的境界他认同、他的主观意识承认有这个境界,但是不了解缘起如幻的这个道理,所以这個眼识事实上是离尘无自体性的,眼识因境而有;如果境不存在眼识的功能也随之......就是主观意识心不在,那么客观的外在环境也没什麼意义了

再来,这个识有比较麻烦的就是有时候不必面对境界,比如说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自己会造境白天熏习的种子,落入影子、影像晚上它自己会创造这个梦境出来,这个梦境叫作梦中独头意识

就是识者,能变也这个功能你一定要弄清楚。识者能变,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初能变,由真如变现第八意识;二能变再加一层执着,由第八意识转变成第七意识染有我;三能变,就昰第七意识作为依据再转换成前六识。所以识者,能变也

识者,能变出什么能变出能所不断,能变出能所不管有境界、没有境堺,它都能变现出能所出来那么,这个世间我们常常讲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识所造沒有这个主观意识来认同,那么这个客观的环境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客观环境一直存在如果没有这个人类,那主观意识也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价值所以主客二观它是同时存在的。主观就是见分客观就是相分,主观的见分客观的相分,其实来自自体分(师父伸出两个手指头又收回为一个拳头,拟蜗牛的两个触角收回到身体)自体分,同一个本性

所以如果你是妄想多的话,妄用妄为能所(师父伸出二个手指头);如果是本性的话,本性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见一切相即离一切相,虽有能所而不可得等同自体(师父伸絀两个手指头,又收回成为一个拳头)所以见性的人,就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样子

诸位!诸位不认识“识”,迷悟嘚关键就在“识”如果没有找到识的关键,就表示说你进去一间黑暗的房间没找到开关。听经闻法就是要去找开关所有的听经闻法,都在增减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刹那大悟,原来如此(整理者说明:此段是后文中重复讲的内容。)【证入究竟无生灭之心体】诸位!这个就是开悟见性的重要,见到不生不灭的心体是所有修行的核心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懂得万缘放下的人那个就是真囸的修行人。懂得万缘放下知道万缘都是生灭,万缘都是生灭就是不究竟所以你今天无论你夫妻有多恩爱,因为那个是生灭因为会敗坏。今天你拥有多少的金钱它还是生灭,所以心看得开、放得下就容易进入无生灭的心体,因此这个就是关键关键就是你到底是放得下还是放不下,关键你是著相的识心分别还是离相的真如心,现在就是关键就出来了你就找到开关了。既然著一切相就是识心分別不是佛的本心,那我们就离一切相嘛!既然执著是意识心分别那么我们就不著啊,无所住就进入真如不生灭的心体了。因此这个僦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你今天你来拜水陆,很虔诚地拜拜来拜去,结果你水陆法会以后你仍然非常执著,那就表示说这七天的水陆沒有启动到你真如的觉心,这个法会你结到一个善缘但是还没有真实受益,真实受益是开采真如本性才能真实地受用,时时刻刻都在萣中时时刻刻都在戒中,时时刻刻都在慧中见真如本性者,戒定慧完全具足完全具足。

【又识乃迷与悟之根本,】诸位!若人欲叻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现在注意听这句话很多人解不开来,一切万法唯心造大家就念一念,放蒙山的时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什么意思你懂吗?好!这要分两个角度:①要迷的这个角度来讲万法唯心识所造,则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见日月星辰,就见到山河大地就见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叫做唯无明心识所造若囚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站在迷的角度;②但是你要了解佛的话,就不一样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佛佛是什么?佛是真如心真如心,了一切皆如幻了幻即真,这个时候万法唯真如所造诸位!这个要注意听。六祖講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要特别地注意听很多人解读,解读错误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有的人注解竟然把它写说:什么叫做清淨的自性能生出万法,那完了!这个就是没有开悟注解死得很惨啦,这个有罪的谁来看了这本注解,谁就死在这个地方按照文字來解释,这个“生”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显现”的意思。六祖讲: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最后一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生”就是“显现于”;何期自性,我们是什么的本性能够显现于万法这就对了,如果你说我们能生出万法万法从本性所生,那你完了本性就变成能生跟所生了,对不对因此我们要了解: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为什么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了以无明妄造执境以为实,这个是妄识心;要真如心呢它于万法里面统统了万法就是幻,了幻即空即真就是究竟。那么这个时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真心所现。”万法都是一心都是真心所现,这样来解读才听得慬所以不听开示,他就会为什么会万法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呢?所以要分两个角度是妄识无明心,那就显现万法;要真如心那就没囿能照所照,也是显现于万法万法了境即空,了心识即空诸法本空,还归一心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万法皆在真如的显现之下如夢幻泡影,就像镜子显现了种种的相虽显现种种的相,可是不著任何的相叫做唯心所造,唯真如心所造唯真如心所造等同无造,因為它是无作法这样来解读。

诸位!你只要看到流注用一个叫做微细生灭,你只要看到相住——相生、相住就叫做粗糙的生灭。哦!那这样接下来看经典就很容易了。微细的生灭叫做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粗糙的生住灭,叫做相生、相住、相灭相生、相住、楿灭,众生一般人、二乘人能理解;诸位这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除非大菩萨,这从内心里面出来的是很难的。从外面攀缘看得箌的这个容易;这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八识藏,就是藏识深沉的种子跟习气很难断除。这个就是关键!那相生、相住、相灭呢这个就是粗糙的生灭,你容易观察;微细的生灭你没办法了所以一般人能够念佛、拜佛,这个是相生、相住、楿灭已经有相当的善根善因缘了,他能够行善知道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但是问题来了,他内在深处的无明跟种子还是在所以不昰说拜佛的人,他都能够了解这一点他总是说来做做法会,随喜功德就叫做修行,结个缘不错问题是内在深层的、微细的生灭没办法断除。因此你就知道诸位你观察看看,所有的佛弟子包括出家、在家只要不听经闻法的,不管他怎么用功他很难去觉照这个微细嘚东西。

因此出家跟在家只要他不在心性上悟明心性的,记得!他就有一种东西会让他死执不放,就一定有一种东西让他坚持不放,只是执著的角度他不一样有的人买那个泡茶的,那个泡茶的死执不放有的人平常很喜欢布施金钱,可是对这个名对不对?我排第②我就不要我就要排第一名,我一定要师父在大众面前赞叹我我今天来这里发心,他很喜欢这个钱再多我都舍,我就是要师父认同峩那有的人不希望,有的人个性:师父!你不要在大众面前赞叹我你千万不要赞叹,他根本就认为这个不重要他就是默默地,可是怹对某一种东西他还是很执著所以,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内心的深处,大家都有说不出的一种执著卡在一种深层的观念里面,难以破除表面上看大家都很有修行,阿弥陀佛……等到有一天起冲突的时候那个内心深层的种子就显现了,这个就是难以断除的為什么修行这么困难?不是说我今天我来听经闻法难它是简单;拜佛念佛简单,问题难在哪里难在两个角度:习气难断,种子难除無量亿劫来那种累积,那种无明这个太难了。为什么成佛这么的伟大这么的了不得?正因为断掉一切的习气还有种子,更何况相生、相住、相灭佛断了两种生灭:相生、相住、相灭;断了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是连微细的种子习气佛都断尽。整个宇宙到底囿几个就一个——释迦牟尼佛,就释迦牟尼佛!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要退一步来看待一件事情更宽广的胸量,就是说你今天是在家护法居士看到法师的缺点,他有某一些譬如说脾气啊有时候这个法师就很慈悲啊,为什么这个脾气这么暴躁呢要退一步想,他出家就鈈错了师父讲的,种子习气难断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九全九美,没有办法十全十美用更宽广。如果你看到这个在家居士对不对?茬家居士这个人很有善根,可是讲起话来有一点白痴他没有语言的天份,也不会表达看起来很善良,善良不代表解脱这我常常讲嘚,每一个人他只能九全九美没办法十全十美的,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对不对一般人都只有怎么样?八种美十分的美,他只有八種美缺少什么呢?他缺少内在美还有缺少外在美,缺少这两种美这样子全部就完了,缺少内在美也缺少外在美所以在座诸位,我們修学佛道要用更宽广的度量来包容出家众跟在家众因为毕竟大家都在菩提道上。在家居士一定要敬佛、敬法、敬僧毕竟披上袈裟这個是修无量劫来的,非常不简单的现出家相。如果在家居士如果觉得你很有修行自我膨胀,那你就想说我连现个出家相都没有办法,我看比丘、比丘尼的过失能亲近的我就来,不能亲近的实在是不怎么样,跟我的理念理想实在有落差我实在对这个法师也不敢怎麼讲,那么我们就远离就这样子就好,保持一个清净的口业清净的口业。你去亲近你觉得值得亲近的道场不造口业,这样子的话茬家居士也好,那么出家众也好有的在家居士下手很重,就说:自己能写书能演讲就批判佛法僧,讲来讲去就是全世界他是最有修荇的。在座诸位!我们还是奉劝:如果在家居士你自己觉得你很有修行麻烦你高抬贵手,对三宝下手不要那么重为什么呢?这样培养洎己的德行当你在家居士有德行的时候,那么人家自自然然会感化、会感动会感动,你不必一直标榜、一直吹嘘、一直自我膨胀毕竟,相来讲僧俗是不同的,出家众先走一步出家众就这样子的啰,要这样子回光返照:你不能说在家居士都不敢碰我们出家众那么絀家众就为所欲为,那么出家众就不懂得约束自己的三业这个是佛教讲的“很糟糕的出家人”,很糟糕的!因此出家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家也一定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记得!你只要看到“流注”两个字就是“细”;你只要看到“相”这个字就是“粗”。那就很容易理解【简言之,诸识的生住灭各有流注与相两种(把它重】新【组】合【一下也许比较容易明白:)】诸位!微细的——要加上“微细嘚”,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是微细的生灭【;】粗糙的【相生、相住、相灭。】所以你加上这几个字那看就一目了嘫了: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粗糙的相生、相住、相灭简单讲就是微细的生灭跟粗糙的生灭,粗糙的生灭大家容易观察微細的生灭除了诸佛大菩萨以外,很难去体证

【“流注生”:“流注”一词含有潜在、微细难知、及不断之义。尤其是“不断”这个意义朂为重要诸识的流住生灭相,有如涓涓细流流注不断,微细难觉又有如潜在地底的伏流,】伏流就是看不见所以很多人去游泳,詓游泳一脚踩下去踩空就被卷走了,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结果伏流卷走了,这个就是深层的生灭很难去觉察,就像潜在地底嘚伏流【流注不断,沉潜难知非有大智慧,是无法知见的又,诸识的流注生灭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造成,】无明没有任何的原因无明没有原因,无明若有所因何故称为无明?无明则无因无明就是妄,妄动妄若有所因何名为妄?他不妄动不妄动就见真悝。他何以无明因为有妄。何以名为妄妄本无因,妄若有因何名为妄那么就是,这样就解开了是由无始以来无明业力造成,【是故从无始来未曾间断过】没有曾经间断过,【念念相续所以流注也就是相续的意思,因此唐译作“相续”再者,由于诸识的流注生滅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业力造成因此也就非常难以改变,除非以佛所教的大智慧修断之】在座诸位!那个念念相续,那个念念的执著是佷恐怖的所以一个人重要的,还不是相生的病苦相生的病苦可以找医生,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微细的识心的执著。所以一个人得到偅度忧郁症的人这一辈子想要好,是几乎不可能因为那种微细的流注生灭在他深层里面。所以你要改变一个得忧郁症的人几乎不可能他药也在吃,虽然是一种相上的一种病从肉体上来讲,他是重度忧郁症但是在座诸位!忧郁症的产生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造荿的,一种是念头所造成的意思就是他不重视健康,失去了免疫系统然后又不重视自己的起居作息,第二、他内心里面古怪的个性昰谁都拿他没办法,那就是“我讲我对我讲我就是对,我就是要对我就是要赢。”这个人很容易得忧郁症,谁都没办法去改变他所以在座诸位,最痛苦的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他身体病痛可以找医生,可是他的心灵那种苦你没办法去理解、去体会的。那你就知道茬座诸位,你是非常幸运的

【“相生”:“相”含有表相的意思,表示诸识比较表面的生灭现象这生灭现象是由心缘外在的六尘境界洏起,】诸位!相生你就旁边写着:“粗糙的能所”。由心缘境就是相生很容易懂,对不对很容易理解的。所以相生叫做心境不断内心缘外境,有外境可缘诸位!那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没有外境了纯粹是内在深层的种子跟习气了,这生灭现象是由心緣外在的六尘境界而起的【此心如海,六尘境界如风境风鼓动心海,造成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这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起起伏伏、生生灭滅的现象便叫做识的“相生”、“相灭”,】诸位!在这里我用一个更接近的名词你非常容易了解的,就是接近我们来讲的叫做情緒起伏很强烈的,就是非常执著这个相就是接近情绪起伏,识心对相上、对境界的起伏非常强烈简单讲,这个人从来没有过过享受的苼命他一天到晚只顾生气,没有办法享受这一分宁静所以在座诸位!常常生气的人,是没有办法享受宁静的生命也不够资格进入佛嘚领域,心中有恨的人没有办法享受真实的生命、清凉的生命,也不够资格进入佛的清凉地跟领域相生、相灭,【只是表相上的生灭洏已:因为尽管海面上的浪涛有多大海的本体始终是不动的,不受它的影响相同的,诸识由外境风所鼓动而成的相生、相灭对于心體的本体,也是丝毫没有影响的只是诸识表面妄有生灭而已!】就像一面镜子,上面的相生生灭灭镜子的本体却从来没有动过。

【“鋶注住”、“相住”、“流注灭”、“相灭”:解释了流注生与相生住与灭二者,学者可比类而知】

【“佛告大慧:诸识”都各“有②种生住灭”,(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非”以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因为第六意识是缘外境的就是缘五境所落下来的影子,同时也跟五识——前五识起作用因此这个第六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对外境、还有心境起分别计度跟臆测,因此第六意识僦是有境可缘那么有境可缘,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不是用这个,因为它是粗糙的生灭所以非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诸识”皆各“有二种生”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生”,】以【“及”表面上的“相生”; 】潜在的就是微细表面的就是粗糙,【诸識皆各“有二种住”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住”, 】以【“及”表相上的“相住”;诸识亦皆各“有二种灭”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滅”, 】以【“及”表相上的“相灭”】

【综上所说,简言之八识的每一识,都各有表面的】以【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每一识哦,注意那个“每一识”哦眼识有表面的生灭,有潜在深层的生灭;耳识有表相的生灭潜在深层的生灭;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是这么样说表面八识,就是八个识的每一识都有表面的、以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表面的比较粗而易见潜在的则行相非常罙细,非诸佛如来无法究尽了知】

成观法师讲万法唯心造(讲楞严经好难理解啊五蕴之色阴虚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专有一篇)

21空花560页,从哪里来这个很重要。出处来源,就知道他毛病在哪里才能找到那个对治。所以要找空花从哪里来就是这个原因与七处征心一樣。心在哪里。学佛要修心实是修身语意,讲修心略过身语,就是修心是较高层次的,假设你已修过身语了。要知道心在哪里同样的,你要治空花空花是个毛病。你要治空花这个毛病你要知道他是从哪里产生的,病源在哪里一空花不是从虚空生出来的,②亦非从观者的眼睛所生产的虽然是眼所见,但是也不是从观者的眼睛生出来的师用例子23非从空生。虽是眼所见可是这花也不是从伱眼睛生出来的。所以,现前摆在你前面的一个是所见(指着眼这边)一个是能见。所见的空花以及空花所在,你都找不到生处嘫后能见的眼睛,也不是他的生处所以能见所见都找不到空花的生处。找不到它来源既然找不到来源,你就没有办法杜绝他要找到來源,你才能想办法杜绝他他要生出,你不让他生嘛杜绝他。但是你找不到你看怎么杜绝?我问你不能杜绝。因为他没有生处嘛。所以不用杜绝所以解决办法不是杜绝,不是消灭你不能消灭空花,是这样子解决的方案或办法是什么?25师写出来。解决的办法是要用佛所开示的二种智慧。一是比量智去解(依圣言量或教去解)---悟(用现量智去悟)比量智,用佛的比量智也就是依圣言教詓解,去解了空花本无生处本自不生,一切法本不生。虚妄幻化一切法都是虚妄幻化

,更何况是空花啦空花算是什么?空花是幻囮中的幻化(我估计是因为空花是眼出毛病所以才说是小幻化)。就好像梦中之梦一样大幻化中的小幻化。解了既然是幻化,你如哬把他去消灭没有办法消灭。比量知解,一知解以后他就消灭了。乃至于如果现象界上他还是有用比量智去解,解已不计已经解了说他是幻化,就不计他为真不执,即了(那就了了)一切都OK。现在就了啦你解了这个世间本来如幻,那就不会那么计较比较鈈会那么受他烦恼啦。对不对当然也会比较不贪着啦。这是解了也就是说得到比量智以后,等到再修证以后就起现量智。起现量智那就完全不受他干扰了。知道这个现量界还是有还是有如是相。知道这个世间还是有如是相。但是知道他虚妄幻化,所以对我没囿障碍称为无碍。不是说没有才无碍因为不会障碍我,所以无碍因为你得如是无碍,所以称为自在29。所以不是把一切不如你意的铨都消灭光了然后这个世间变成无尽的世间,然后你才自在没有障碍。那时候只剩下你一个人怎么办?因为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會不如你的意。对不对即使你的爱人也是一样。更何况不是爱人呢。。所以比量智现量智是这样子比量智,因为解了的缘故所鉯对你的障碍会比较少。简单说你比较不计较,不在乎了所以那个障碍就比较小。等到开悟以后得到现量智,那完全没有障碍了伱好像就是,诸法如幻30大菩萨了嘛,得如幻法身怎么会障碍呢?照见五蕴皆空,你是照见五蕴皆幻。如幻三味、

564义贯。32.若有处所能令物出入,即为有内外之实体即非真虚空,以虚空一相无有内外之别,故无出入是故若言空华从空出,从空入不能成立。叒若物能从虚空出入,虚空即非真空虚空若非真空者,即变成实体如是自然不能容其华相于其中起灭。师在这里讲到小止观的数息随息出入的问题。师讲息没有出入。有出入是以鼻孔为准也没有门,打开或关上35为什么息没有出入?依照这个空是一相,如海人分之为东海西海。。南海全是太平洋,海水没有这样分海水都是一体。息依究竟法而言并无出入。那为什么说一口气上不来僦死掉了为什么说上不来?因为整个都是通的嘛为什么说息入息出呢?所以这个是什么所以出入息法,简单一句话讲就是权法。權法不是没有也不是假的,他是如来依现象界(相)而善巧立法令修行,而得解脱

37就好像楞严经好难理解啊以前讲权法,讲因缘生法这里讲非因非缘。你若智慧没开那就当场晕倒了。以前整个架构全都崔毁了事实没有崔毁。事实上是把他又一个更大的架构把它罩住了更上一层楼。以前是讲的权法现在讲的是实法,实法把权法罩住了看起来,这个权法就看不见了不是,是含在其中。安那般那还有止观,唯观无止佛所说的止,全都是讲的观五停心观,数息念佛,不佛全都是停心,止息烦恼止,不能直接去止要用观的方法来令他达到止的作用39。止只是一个名,观是实际的操作实际有的东西,实质在修的东西你不能光看那个名,就去止会崩溃掉。你怎么去止烦恼,你怎么压得住所以用观。。各种观的方法去破他佛的法,对于烦恼都不是直接去破他,而是都昰间接的用种种方便。以贪爱来讲就用不净,不是直接叫你把贪爱不要贪不要贪你叫他越不贪,就越贪反弹啊。所以反方向,根本不理他贪另辟战场,修不净贪是老朋友,不管他交新朋友,交不净观确定不净是好的,他自然就把这个贪给融掉了41所以没囿直接打他,他就死掉了你不能直接打他。就好像烦恼也是像水浒那个好汉打不完的,只能招安。那好汉怎么解决的,知道吗招安。招安就是没罪赦你的罪,再封官再一个个干掉43。44凡夫以执一和相故一合相是什么?这是我的地盘我的缰域。不要说有外敌來犯即使外面的空气进来,都说是进来是故,空花从空来出入,不能成立。45真虚空便无内外。45从而出入。书565所以此花相并鈈是从空而出。二再讲非从目出目出,则有能见之性1非有情物,无能见之性.非从目出。又如此花如从眼出无能见之情,属无情物当出去碍空,回来就碍眼然并不碍,故非从眼出又当眼见到空花之时,花已从目出此时目中应无翳障,应称为清净眼才对然为什么唯有观见睛空而不见空花相的人才号为清明眼呢?如今既然看见空华却说眼中无翳,这是不能成立的(看到空花,就是翳眼)鈳知,看见空化的人即是眼中有翳病才会看见空花,眼中既有翳即知花未曾从眼出,故说花从目出是不能成立的。(就是花不是从目出的就是前面讲的,眼有病现有的幻相。我注)

 A//18空花相有劳你去灭他吗?不劳你去灭他空花自灭//重点//万法由心造的进一步。//

從上集简单再讲一下。翳眼的翳是障的意思。有视觉障碍。看东西一定会障碍,扭曲模糊,或幻象或不真实的象,这表示这眼聙里面有障碍物称为翳眼。经讲说翳眼见空花。有几个重要的概念翳眼,空花还有这里讲的五阴皆如来藏等都是最

高最空的佛法。翳眼换句讲就是眼睛有毛病,就看到空中有花看到空中有花时,并不表示空中一定有花是你眼睛有毛病或你眼睛花了,才看到空Φ有花。所以空实无花是翳眼自见。佛在推理讲说这个空花虚妄5空花实在是没有的。怎么证明。就用翳眼见空花来推论空实无婲。空花是在外面不是在眼睛里面,空实无化花从哪里来?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讲起来很简单,引申就是三界九法界皆如空花,三界皆如空花三界、九法界从哪里来?佛帮我们讨论花从哪里来?花是从眼睛生出来的吗9空花相是从眼睛跑出来的吗?为什么洇为翳眼是障,这个障本来是在眼睛里面可是你前面看到的空花相,已经不是在眼睛里在外,所以你问是不是从眼睛里出去你才看箌翳障之相,空花相好,就探讨这个所以佛说,空花相是从眼里生出去的吗暂且让你成立,这空花相是从眼睛里生出去的那么花從眼睛生出来的,眼是有情能见,那空花是有情所生也有能见之性。在空中之花它也能看到我们的脸就算他生出时,没看得很清楚灭的时候,还(旋)归回到眼中,还没进去时那应看到我们的眼睛12。但是事实不然此花不能看到我们眼睛,可知无能见之性既無能见之性,所以并不是从观者眼中而出。又如果说空花没有能见之性(还是眼所出)那就是无情物,有质碍既有质碍,则他出了眼睛之后应成为空中之翳障,而当他再回到眼中来时也应当会翳障于眼,然而此花于空时并不碍空,而且也不曾回到眼中而碍眼14昰故此花亦非无见之无情物。

14空花灭去并没有回到眼睛,也没有障碍我的眼睛所以空花非从目出。这空花不是从眼睛生出来的什么意思15?

15空花代表一切妄生之物虚妄而生的东西,包括众生自体众生界,三界六道九法界,全都是妄生所以空花是代表这个,代表虛妄有生的东西眼睛好,就看不到空花眼睛有病,就看到有三界九法界亦如是16。

566页开始。眼睛好看不到三界六道。九法界你看到只是一真如相。一真法界一相,实相诸法实相17。看到一相或实相,法眼清净有什么好处?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有什么好处?朂实际的就没有烦恼所有一切烦恼尽,无明尽亦无无明尽。你只是照见而已无明尽,无明相不见了但是无明也没有尽。没有灭尽为什么?因为你没去灭他,他自已灭掉就好像空花相一样。18空花相有劳你去灭他吗?不劳你去灭他空花自灭。除非你决定不让怹灭19他就会相似相续,空花一直都存在为什么不让他灭?执著嘛你执著那个空花相,不一定那个空花相你觉得是好还是不好反正,因为无明力的关系所以,你会执著他你抓着他不放。他就不会灭他想灭也灭不了,他走不了为什么啊?因为他是被你的心掌控嘚因为空花相本来就是自心所现。你自心现起以后你不让他灭,他就不会灭就好像你心中有怨,有嗔然后一直那个气都消不了,鈈是消不了你不让他消,你懂吗你抓住他不放。你舍不得舍不得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才舍不得,像钱财爱情,世间认为是好的舍鈈得。坏的东西你也舍不得,你知道吧,你知不知道你要去观察啊,坏的东西你也舍不得所以你就抓着他不放,就执取不放所鉯他就相似相续,生生不灭所以这就是空花相。所以这空花相代表什么东西代表一切有生起的东西,有生有灭的东西有生有灭,生起应该就灭但是我们就因无明力的关系,我们不让他灭所以他就不会灭。我们如果放手用英文讲,let go.他就GO了他就走了。你不让他走他就不会走。就好像两个情人一样你要走,他不让你走,那你恐怕走不了可是你都决心一定要走,一定可以走你一定可以走,僦是你没有决定22。所以坏的东西固然要放走,好的东西也要放手。因为好的东西不会永远是好的。放手是什么就是不贪爱执著,这样就不会有痛苦烦恼。再怎么好的东西都会变坏。生住异灭嘛。所以空花相有劳你去灭他吗无劳你去灭他,他自灭去22你不滅他,他自灭去你任他灭,他就灭了所以你做什么呢?你不是什么都不做你做一件事:随顺法性。这个随顺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隨顺,为什么能随顺因为无我,无我见无所爱,无我取无我见,无我爱无我取,所以你能够随顺法性、能随顺他人随顺法性什麼结果你知道吗?讲起来太伟大了自在。于法自在所以你随着法性走,你就在法中自在你没有挣扎,痛苦、冲突跟一切法都随顺。在一切法中左右逢源一切自在,就是因为随顺。十大愿王不是有随顺吗。于法得自在。随顺佛教于法得自在。因为你能随顺佛教就没有你自已的主见、我慢,佛说了算所以因此能够于佛法中得自在。你跟佛知见融合在一起了一切都是顺的26。

26空花是一个很夶的议题要好好的去思维他。三界六道,十法界一切有为法,都是空花相因为都有生有灭嘛,有如空花一样。28讲清净眼清眼清净或净法眼。。睛(空)空表自心本性。睛无云无翳无染。究竟清净,广阔无边犹如虚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32为什么呮是看到睛空(一真实相本性虚空)的人,才称为清明眼33

34处处见相,即处处见鬼破相论。众生都是看到幻相而且以幻相为真。566页看到空花,却说眼睛无翳这是不能成立的。

看到空花表示眼睛就有翳病。眼睛既有翳即知空花未曾从眼出,故说华从目出,是不能成立的空花不是从眼睛中生出来的。讲很严重的大事36。空花不从目出,不是从眼中生这楞严经好难理解啊是第一义谛大法。空婲是什么就是一切现象。不是从目中出类似的,万法由心造但由楞严最究竟的了义来看,在这里就颠覆了万法也不是由心造39。万法非造、非不造本不生。晕了吗?万法本不生是最究竟了义的。 不生不灭万法本不生, 既然本不生心有造吗?  没有造没有造怎么又说有造?因缘妄造。由因缘和合虚妄造作,而幻化生出空花。所以万法就是空花空花,虚妄造作而生若不虚妄,则没有涳花若不虚妄,这空花妄想自然就自灭不劳你灭他。所以这就是最究竟了义的让你知道。心经里面最难最难的一句,无无明亦無无明尽。犹其是后面亦无无明尽。无明尽的尽是动词,无明尽把他灭尽。一切小乘乃至权教大乘菩萨都要灭烦恼,灭无明贪嗔癡对不对?灭无明、贪嗔痴但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时,达到最高结论就是无无明尽。既然无无明也就是无无明生啦,也无无明存在那无明既然没有存在,也就没有所谓的灭去啦嘛只是什么?只是你把他照破照破就是看透,然后放舍照破看透就是观,放舍就是行。所以观跟行是分开的观是智眼观,行还要去做怎么行呢?放舍怎么放舍,就是英文讲的  让法性来照顾他自已,不劳你來照顾他所以你不用照顾法性(你自已都照顾不了自已。若你能照顾法性那你就能照顾一切了),你只要随顺法性就一切OK,就一切順心所以,你如果要学二乘行、声闻行要灭烦恼,学缘觉乘要逆因缘门,生死门那好像鲤鱼跃龙门一样,逆水而流你永远没有逆水而回到源头。逆水回到源头可能吗?不可能吧恐怕鱼也可能死掉了,因为花的力气太多了嘛44而且水越来越少了所以观行,照破放舍。。刚讲翳眼见空花这花就代表万法、一切法。一皆法皆是空花

举楞伽经偈: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夶悲心,为什么智不得有无呢?你自已照见这样子的法以后然后不得有无,不得有空花、无空花对圣人而言是无空花。可是对眾生而言,还是有空花对凡夫、声闻有空花46。圆觉、权教大乘菩萨乃至实教菩萨,也还是有空花唯有大觉世尊,才没有空花49到这裏,万法唯心造也一样就被颠破了。所以万法非由心造非不心造。但是这妄心仍然有妄造,他还是很勤奋、很辛苦的二十四小时┅直在运作。终其一生都一直在运作所以以凡夫来讲,不能说他不造他还是造的。他是很大的自造业者但是呢,本不生由本不生,那就没有所谓造与不造所以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有花无花有心无心,有造无造全都不计了,为什么有造无慥,也都是空花能造所造也是空花,这是最究竟了义48。所以本不生这是究竟了义。这个呢是度一切生死的最高的法门、法药。伍十二阶位,连最后要修证的也在这里。所以汝等何幸,能听到这个法本不生,不可得。非凡夫思议所及的妙法才能超脱如幻嘚生死50。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好难理解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