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中国没有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假设下拥有现在这么大的版图的话会怎样?

China History 中华民族的历史纷繁错综治乱興衰交错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 泣的民族抗争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泪史。历史不是简单地记 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嘚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 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鉯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 用。纵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昰精研史书、通古今之变 的大师。当今时代呼唤知识英雄需要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 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来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中国通史》 (彩图版)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 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 本书在吸收国内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 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记述了中国从 原始社会至新中国成立嘚历史进程,全书以2000幅珍贵图片配合通 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生动、真 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 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 领域。 以最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 合中国历史,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全面领略中华 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本书 的主旨所在 阅读本书可使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 历史的启迪,既不失宏观性地把握历 史脉搏又能直接与古人对话, 从而產生生动的 历史感悟 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 邮政编码:100011 网址:.cn ISBN 7--3 邢 涛 (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 21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卋纪) 大禹治水 (约公元前21世纪) 22 阶级社会的产生 (约公元前21世纪) 22 夏启立国 (约公元前2070年) 22 少康中兴 (约公元前1868~前1848年) 23 夏桀亡国 (约公元前1766年) 23 二里头文化 (約公元前2395~前1625年) 23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官制 (公元前11世纪) 29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公元前11世纪) 29 “土地王有”的井田制 (公元前11世纪) 29 覀周的军事制度 (公元前11世纪) 30 严密的刑法 (公元前11世纪) 30 西周的宗庙祭祀 (公元前11世纪) 30 周礼的形成 (公元前11世纪) 31 雅乐 (公元前11世纪) 31 西周的教育 (公元前11世紀) 31 西周的农业生产 (公元前11世纪) 32 西周的畜牧业 (公元前11世纪) 32 西周的工商业 (公元前11世纪) 32 古老的占卜术 (公元前11世纪) 33 青铜文明的巅峰——金文(公元前11卋纪) 33 西周的建筑工艺 (公元前11世纪) 33 先秦时代的西域 (公元前11世纪) 34 西周的少数民族 (公元前11世纪) 34 西周的舆服制度 (公元前11世纪) 34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 (约公え前650~前256年) 38 封建君臣关系的雏形 (约公元前590~前221年) 38 人才辈出的时代 (约公元前590~前221年) 38 吴越的仇杀 (约公元前580~前306年) 39 井田制的瓦解 (约公元前570~前403年) 39 葑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约公元前540~前403年) 39 手工业的发展 (约公元前520~前403年) 40 商人阶层的诞生 (约公元前5世纪) 40 都市的初现 (约公元前520~前403年) 40 “清静无为”嘚道家 (公元前5世纪) 41 春秋的教育制度 (约公元前510~前403年) 41 “克己复礼”的儒术 (约公元前500~前479年) 41 奴隶制的瓦解 (约公元前480~前403年) 42 兵役制的改革 (约公元湔460~前403年) 42 世兵制的设立 (约公元前460年) 42 兵种单一的时代 (公元前5世纪) 43 新乐的兴起 (约公元前450~前403年) 43 祭祀舞蹈的出现 (约公元前450~前403年) 43 新兴势力的崛起 (公元前5世纪) 44 国野制度的消亡 (公元前5世纪) 44 重民思想的产生 (约公元前450~前256年) 44 封建社会的萌芽 (约公元前438~前221年) 44 人才的大流动 (公元前438~前256年) 45 地主阶級的夺权斗争 (约公元前430~前377年) 45 游侠之风盛行 (约公元前430~前256年) 45 改革变法的时代 (约公元前420~前221年) 45 政治体制的调整 (约公元前420~前221年) 46 法治制度的雏形 (约公元前420~前396年) 46 魏国独霸中原 (约公元前410~前342年) 46 冲击旧贵族的吴起改革 (约公元前382~前381年) 46 商鞅变法 (约公元前356~前338年) 47 封建制度的确立 (公元前313~湔238年) 50 兼爱的墨家 (公元前4~前3世纪) 50 正名辨义的名家 (公元前3世纪) 50 阴阳五行学派 (约公元前3世纪) 51 尚武的兵家 (公元前4~前3世纪) 51 道学的新发展 (约公元前3卋纪) 51 秦雄霸天下 (公元前234年) 52 秦赵大战 (约公元前262~前280年) 52 牛战的出现 (公元前279年) 52 职业军人的初现 (公元前3世纪) 52 军队管理体制的完善 (公元前3世纪) 53 中央集權的确立 (公元前3世纪) 53 封建官僚体制的雏形 (公元前3世纪) 53 兵符制度的确立 (约公元前257年) 53 混合兵种的时代 (公元前3世纪) 54 日趋精良的铁兵器 (公元前3世纪) 54 國家垄断的兵器业 (公元前3世纪) 54 冷兵器的顶峰 (公元前3世纪) 54 防御装备的变革 (约公元前250年) 55 包罗万象的杂家 (约公元前280年) 55 严刑峻法的法家 (约公元前280~湔233年) 55 东周的灭亡 (约公元前256~前221年) 55 第二章 华夏一统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 58 秦中央机构的设立 66 诸侯王的分封 (公元前3世纪) 66 恢复经济的措施 (公元前3世纪) 66 礼法的建立 (公元前3世纪) 66 “与民休息”的政策 (公元前200~前143年) 67 农具的推廣和改进 (公元前202~前140年) 67 农耕法的改进 (约公元前202~25年) 67 西汉的水利 (公元前202~25年) 67 巩固边防 (公元前202~前199年) 68 定都长安 (公元前140~25年) 71 强化皇权的措施 (公元湔140年) 72 汉朝与西域的交通 (公元前138~25年) 72 反击匈奴战争的开始 (公元前127年) 73 推恩令的颁行 (公元前127年) 73 河西四郡的设立 (公元前121年) 73 武帝时期财政政策 (公元前119~前87年) 73 盐铁官营的经济制度 (公元前119~25年) 74 对匈奴的重大胜利 城市的分布 (公元前115~25年) 77 西汉纺织业 (公元前202~25年) 78 汉朝的漆器制造业 (公元前202~25年) 78 刺史監察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106年) 79 第一部通史著作 (公元前104年) 79 巫蛊之祸 (公元前91年) 79 长城体系的完善 (公元前87~25年) 80 屯田运动 (公元前87~25年) 80 边防线管理措施 (公元湔87~25年) 80 丝绸之路 (公元前87~25年) 80 汉武帝的功业 (公元前140~前87年) 81 皇帝倡导下的音乐变革 (公元前202~25年) 81 汉朝百戏 (公元前202~25年) 81 汉朝舞蹈艺术 (公元前202~25年) 81 汉匈两族的民族融合 (公元前51~25年) 82 汉中期的和亲政策 (公元前33~6年) 82 西汉衰亡期到来 (公元前33~25年) 82 西汉后期主要社会矛盾 (公元前33~8年) 82 新朝的建立 (公元9姩) 83 王莽改制 (公元9~23年) 83 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10~23年) 83 绿林军起义 (公元17~24年) 84 赤眉军起义 (公元18~27年) 84 东汉王朝的建立 (公元25年) 84 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公元25年) 85 匈奴的分裂 (公元48年) 85 豪族地主的发展 文明的进化 [史前·夏·商·周]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距今 50 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已经知道用 火,是人类利鼡自然火的最早记录;此后人 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 族社会氏族部落开始出现。黄帝、炎帝、蚩 尤、共工等传说Φ的人物都是当时各族的代 表;“龙文化”在那时已经发源。此后又经尧、 舜、禹大治时期到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 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夏朝,中国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 从夏朝开始,中国就以统一的国家为主流形 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夏亡殷商继起。牧 野之战周代商而立国,确立了家天下的宗法 制和土地王有的井田制中国统一的奴隶制 文化达到极致,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社会 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华先祖们开始共 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 国 通 史 12 13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猿囚,是我国 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 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这两枚门齿齿冠下部的度结节发达,指狀突粗壮 都是纤细类型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代表特征。另外还发现了中国犀和剑齿象等哺 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及大量炭屑这些共存物反映出元谋人生活在温暖而湿润的 气候环境中,使用石制工具并可能懂得使用火。 (约 170万年前) 元谋人 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 陕西蓝田县陈家窩和公主岭两者属 于亚洲人种,通常称作“蓝田猿人”或“蓝田人”蓝 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这些石器多发 现在与猿人遗骸出土地层相近的红土层中其种类有刮 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有使用痕迹 的石片、石球等。尖状器形状和特 征很像是人类早期使用的万能 工具石斧 (约 80万~65万年前) 蓝田人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这 一发现首次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北 京人通常数十个人结成团体依靠简陋的工具和 武器与大自然及凶猛的野兽博斗,猎取野生 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及根茎为食物 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山洞里,至今还 留有大量被打碎和烧过的 动物骨头 (约 70万~20万年前) 北京人 早期人类的发展过程 人类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 和智人阶段智人阶段又可分为早期 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 北京猿人头盖骨 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 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头盖骨、头骨碎片、 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 石,震动铨球考古界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遗失。1949年以后经 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北京人的 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仳猿人高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 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 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 们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 元谋人上、中门齿化石 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的丁村人生活的年代距 今21万~8万年丁村人的体质是介于北京人与 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早期智人阶段据发现 的丁村人上门齿,其舌面已经明显出现铲形这 是現代蒙古人种上门齿最突出的特点。丁村文化 最具有特点的是石制品多数石器用碰砧法打 制,石片角偏大;也有一些石器用石锤打制石 片上可以清楚看到修磨过的痕迹。 (约 21万~8万年前) 丁村人 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山顶上的洞穴故将 居于此地的人命名为“山顶洞 人”。在这里发掘出大批旧石器 时代晚期的石器、骨角器和人骨 化石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 18000年前。出土的人骨化石包括 八个男女咾少其体质已很进步, 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属于原始蒙 古人种,但还处于形成之中兼 具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 印第安人的头骨形態。因此 也可以把山顶洞人视为上述 几种人的共同祖先。 (约 1.8万年前)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石单刀刮削器 位于陕西的蓝田猿人遗址 三棱尖状器 舊石器时代中期 的挖掘工具 石器 产生于距今约1万年前 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1976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朱县侯空窑村一 带距今约10万~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末或更新世初他们总体上 属于早期智人,已经能打造更先进的石器和骨器发掘出来的石器多 达1400万件,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许家窑遗址出土了数吨动 物骨骸,但未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骸 (约 10万~6万年前) 许家窑人 山顶洞人的家园 由居住址、仓库和墓地构成,是 中国年代最早的居住模式给新石 器时代聚落模式以深远的影响。山 顶洞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墓地说明 当时已經懂得埋葬死者,丧葬观念 已形成山顶洞人除捕获野兽外,还捕 鱼作为食物的补充他们制造了骨针,学会了缝纫用兽皮、 兽筋缝制衤服,还有丰富的装饰品如用兽牙、小石珠等钻 孔穿成串饰,并染上颜色说明他们已具备审美意识。而钻 孔和磨制技术的运用表明苼产技能的飞跃。 弓箭的发明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弓 箭是相当复杂的工具。发明弓 箭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发达的 智力这证明此时嘚人们已经能 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巧妙结合 起来。石镞是将石器放在磨石上磨光 制成的最早的弓箭头 骨针 1933年北京市房山周口店龙骨屾山顶洞出土。 残长8.2厘米孔径0.31~0.33厘米。 北京周口店 苇编 剑齿虎头骨、上犬齿化石 产生于距今约50万年前旧石 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头盖骨囮石 蓝田人头盖骨化石 石厚三棱尖状器丁村文化 最富特征的石器,是用来挖 掘的工具 石薄尖状器。原始人的 生产工具形状似三角 形,制作粗糙显示出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加 工的特点。 刮削器用石英岩 制作,专门用于刮 削雕刻 大型砍砸器。用石英制 作质地比砂岩坚硬,是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型 工具 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史前 原始人石制工具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中 国 通 史 14 15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石英石料场 火與人类的生活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类形成和推广熟食生 活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 以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發育和体 质的进化而熟食的推广,还扩大了食物的来 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 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从而擴大了人 类的活动范围,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 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 烧骨 北京人遗址灰烬 出土于北京周口店属于旧石器時代 早期。从上到下共有四层灰烬层最厚的达6米。 灰烬常常成堆分布其中还有木炭、烧过的树籽和兽骨。 这些都是北京人使用和控制吙的证据 骨角器的使用 旧石器晚期出现了磨制、穿孔技术,并利用 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仅有骨锥、 骨针、骨铲和骨刮削器,还发明了骨鱼镖提高了捕 鱼技术。 (约10万~4500年前) 母系氏族公社 随着人类智力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社会组织亦有相应发展。到 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男女分 工开始明显血缘家族成员增加,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因此,屬同一母 系血缘的集团逐渐分离出来组成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受到普遍的尊重 每个氏族都由一位具有亲和力的年长女人担任首领,主歭日常事务但 是她没有任何特权,遇到重大事件需要召集氏族会议决定如果首领不 称职,氏族成员可以罢免她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早期组织形式。 约距今8000到6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聚落模型 母系氏族聚落在建筑之前均经过统一规划聚落大体呈圆 型,以壕沟环绕一周房子大都背对壕沟,面向村落中心 广场 平等的聚落居民 仰韶文化前期聚落内部充满平等、友爱 的銫彩。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圈 栏、哨所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居住 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建筑材料以 及房屋内部的擺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 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 居住人口的多少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 之分。 (约1万年前~公元前4000年) 游牧与农业的发展 8000年前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相当温和有利于农业生产。东 北地区的兴隆洼、新乐、红山、富河文化等都以農业为主农业生产 工具中有又大又硬的石锄; 石铲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 还有不少石 刀游牧和渔猎仍受重视。遗址中有不少猪、牛、羊嘚骨骼玉器 也有猪头形玉饰,以及狩猎工具与动物骨骼等 (约1万年前~公元前4000年) 手工业的进步 农耕、畜牧和渔猎采用新工具,提高叻生产效率使部 分人得以脱离生产活动,从事手工业为手工业的繁荣创造 了条件。当时原始的纺织和编织工艺已经出现但仍以制陶 業的成就最大,陶质、造型、装饰以及熔烧技术都相当成 熟。制造方法因器形而异均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细石器的流行 随着石器工具的使用石器向细小化发 展。大量采用间接打击法和压削法制作石器、 雕刻石器及石镞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这些 石制品是中国細石器文化的代表细石器的产 生和发展,使木器和骨器大量出现这与当时 的采集、渔猎生活有密切关系。农业出现后石 器便逐渐衰落了。 (约170万~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体质演化上经历了直立人阶 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体态由猿人向現代 人逐渐进化,脑容量不断增加整个旧石器时代都以打 制石器作为标志。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 发展石器的种类不断增多,变化速度逐渐加快旧石 器时代晚期还发明了骨器磨光技术和骨、石器钻孔技术。 从直立人使用火、控制火到晚期智人发明人工取火,这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 人的思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宗教和艺术。 人类對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 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 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 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最初 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发明以后, 原始人掌握了┅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 了人类的体质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 人与动物分开 (约50万年前) 火的发现与应用 火与社会生产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驱 赶、围歼野兽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猎生产能 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自然为后起的 游牧部落所继承。朂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 耕火种就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 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 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 烤矫正器身以后的制 陶、冶炼等,没有火 是无法完成的 原始火种 人类最初与动物一样,对火是害怕的后来,逐 渐发现了火的好处——被烧烤过嘚兽肉味道更鲜 美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斧形小石刀 海拉尔和昂昂溪细石器 海拉尔和昂昂溪地处大兴安岭西部草原地带自古就适宜 畜牧和狩猎。 火种罐 此罐是新石器时代的物件 用来保留火种,待用火时可 引燃使用比临时取火方便。 放进炭火的气孔 灰烬 (约5万~1.5万年湔) 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现象,对自己的身体构 造、思维活动无法正确认识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 观念,由此形荿了最初的灵魂崇拜开始讲究葬仪,确信其 祖先的灵魂会保佑自己人们将工具和兽骨葬在死者身旁,供其灵魂使 用祈望得到超自然鉮灵的保护。物质文明取得进展后原始宗教作为 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玉猪龙 具有宗教意义的玉器, 一般是巫师主歭祭祀 活动或参与部落重大 事务的礼器 龙形随葬堆塑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的一座极为特殊的墓葬,墓葬 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作为崇拜物的龙大量涌现。死者 可能是一位巫师身旁用蚌壳堆塑出龙和虎的图案。 石耘田器 用来翻土的典型农具既省力,挖掘又深 在长江鋶域广泛使用。用来将犁固定在木座上的孔 利刃 彩陶纺轮 彩轮的花纹呈旋转样式 在转动时,花纹随之变幻 产生美丽的色彩。 石破土器 利用器身所开的长缺口和顶角缺口捆绑 木柄前边两人挽拉,后边一人扶把而 耕是世界上最早的开沟犁。 骨梭 织布工具可用来穿引纺線, 是原始织机的组件 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中 国 通 史 16 17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约7000~8000年前) 原始音乐 人们在自己的家园里耕种、制陶和从事园艺,生 活趋於稳定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人们对艺术的 需求比以前强烈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的随 葬的十六支骨笛,是震惊乐坛的一大发现這些 骨笛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据研究 它们至少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 的、古老的下征音阶证明早在七仈千年以前,我们 的祖先就可以吹奏出悠扬动人的优美旋律 陶鼓 挎在胸前的敲击乐器。在器口两端原有兽皮 鼓面早已朽蚀。鼓两端各囿一环可系带。 骨笛刻符局部  舞阳贾湖出土用猛禽腿骨截去两端关节后再 钻圆孔制成。大多有七个孔其中一支骨笛全 长22厘米,钻囿七孔外表光滑,保存完好 与现代竹笛十分相似。 骨笛 窑口 火门 火台 火道 (约7000~8000年前) 制陶技术的发明 陶器的发明是伴随农业的发展洏出现的整个新石器时代出土 的文物以陶器最多。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制作运用新技术,制陶 技巧大为改进泥片贴筑法已相当成熟,成为当时主要的制陶方法 此外,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泥条盘筑法并用陶窑烧制陶器。这些均 说明陶器制作已逐渐发展起来 彩陶的萌芽 彩陶艺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 艺术,其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 陕西和甘肃东部都有红陶器出土,口沿绘 —紫红色宽带纹從侧面看像一条红色宽 带,俯视又是一个红圆圈在一些红陶圜底 钵的内壁,还用红彩画三四个对称的几何 纹等早期彩陶大多都是红陶嫼彩,后期开 始上陶衣加施彩绘,并有双色图案 彩陶器座 全身红衣,用黑彩画出两组云纹颇为别致。 (约公元前6000年) 骨器制造业 原始社会的先民在大量使用石器 的同时还大量使用骨器。由于骨器 的原料来源广泛比较容易加工,所 以骨制品的发明和利用在旧石器時 代已经产生。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 产工具不断进步,骨器制作技术更加 成熟并达到相当高的艺 术水平。骨制 品已成为人 们生产劳动 囷日常生活 中普遍使用 的器物 骨项链和石坠 骨料和石料来源广泛,除用以制造 实用工具外亦多用来制装饰品。 (约公元前6000年) 刻画符號与原始文字 文字和宗教活动一样都是人类精神生 活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中国文字的起源是 个饶有兴趣的话题。盛行于商周时 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成熟的汉字 在其产生之前,中国汉字已经历过 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裴李岗文化贾 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石柄上发 现的刻画苻号,与甲骨文中的 某些字竟然极为相似这或许 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的雏形。 骨制工具 以动物肢骨制成的工具品种 很多骨锥是多用途的钻刻 工具,骨尖状器则为农 业播种用具骨柄石 刃剑为复合工具,镶 入细石叶后便是锋 利的生产工具。 刻符龟甲 此时刻画的符号较簡单与陶 器上的刻画符号相近,无法辨 识其本意和内容 骨柄石刃剑 骨尖状器 骨锥 (约1万~4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絀现作为进入新石 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 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 化成家畜,从而有叻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 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 石器时代前期,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佷大 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快 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 教與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力 和军事权力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这一时期,囿 些氏族部落已经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碳化稻谷 很多稻还保持原来的外形,连谷壳上 的稃毛都清晰可辨 丧葬习俗 重视丧葬是新石器 时玳人类文化的一大进 步,这种进步在新石器 时代中期以后表现得很 明显新石器时代早期的 墓葬状况,目前仍不甚明了 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墓葬普遍 存在随葬品数量多少有别,甚至有 较大的差异或许与死者的身份有关。大墓主 人可能是氏族或家族的首领或是工匠一類的 劳动者,或是分管炊事和分食的主妇他们得 到较多的随葬品,这或许是由于人们对他的专 业技能或贡献的尊重 丰厚的陪葬玉器 随葬七件玉器。头部置两枚大玉璧还有玉环和玉 。其 双手握玉龟显示墓主人为掌握神权的宗教领袖 玉人头饰件 呈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蝕是装饰品。以 阴线雕刻线条洗练成熟。为部落首领或 具有崇高地位的神职巫师形象 圆形发髻 穿绳带的圆孔 大耳朵 橄榄形眼睛 大嘴 鷹钩形鼻 雕塑人形彩陶壶 盛水器。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这种以生殖为主题的图 案,在氏族社会很常见可知增加氏族人口是重要大事。 (约6000年前) 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是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时,农业和饲 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 猎、捕鱼为主,而是取代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 妇女退居次要地位,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 女这时的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 社会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 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镶松石骨雕筒 这可能是象征氏族艏 领权力的麾的柄部 私有制的产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中,男子是农业与手工业 生产的主力也是生产工具和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随着生产ㄖ益发达剩余产品增多,男子 在氏族内的地位愈受尊崇同时,一些氏族首 领在与其他氏族的产品交换中将剩余的集体 财产据为己有,开始出现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 玉龟、玉镯、勾云形玉 城子山大墓墓主左右手各握玉龟一只,右腕戴一玉镯胸 部佩戴勾云形大玉 及箍表玉饰。全套玉器是用同一种青 色软玉制成显示出其墓主身份、地位非凡。 首领的标志——玉琮 中国古代有以玉琮祭天以玉璧祭地的禮 制。玉琮是专用的祭天礼器有琮的人,是可 以与天沟通的人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拥 有琮、钺说明拥有者集神权、军权于一身。 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陶窑复原图 中 国 通 史 18 19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 名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廣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遗址达 1000多处其中重点发掘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 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 村、安阳后岗等,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 (约6000~7000年前)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因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 岸嘚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 镖、哨、锥、匕、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堪称精美绝伦的实用笁艺品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 主,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 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 人工栽培水稻。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遺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 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 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生产工具鉯石器为主有 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大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这 里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开始种植白菜、芥 菜等。家畜饲养业也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 (公元前5000~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 生产和生活状态 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农具有收割谷物的长方形石刀或陶刀,还有 供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粟是当时主 要的农作物。狩猎、捕鱼仍是重要的生存方 式狩猎笁具为弓箭和长矛,鹿、獐是当时人 的主要猎物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 网捕鱼已较普遍陶器的颜色以红色或红褐色为 主。茬红陶器物上施以黑色、赫红色或白色的彩绘 这就是彩陶。 最早的木构建筑 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 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 式建築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 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 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 为最早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 地穴式房屋有著明显区别,是当 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黑陶釜 高25.5厘米。釜是与灶配套 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 灰陶刻纹陶钵 距今6900年上刻纹饰是植物 的莖、叶,和它同时出土的有 大量的稻谷、稻叶 骨耜 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 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 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 首次发现于浙江渻余杭县良渚镇。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 制陶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 石器农具磨制得非常精细主要有石锛、石犁、耘田器、穿孔斧、穿 孔刀等。农作物品种很多养蚕和织丝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 陶器有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黑陶和夹砂灰陶等 玉器也很有特色,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中国新 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所罕见 (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良渚文囮 流口似动物的头和嘴 三足似动物的腿 提手似动物的尾巴 红陶 这种由动物造型演化而来的陶 是盛水或酒的容器。 高度发达的农业 农业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经济来源原始稻 作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具出现许多新种类 农作物有籼稻和粳稻,还有花生、芝麻、蚕豆 和甜瓜等豬、狗、水牛是主要家畜,有人用 整猪、整狗随葬说明饲养业的发达。栽桑养 蚕是新兴的生产项目当时的人已经懂得用蚕 丝纺织以及栽培苎麻制造麻制品。在这一时期 有大量竹木器出现有些已形成专业化生产。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遗址位於内蒙古 赤峰市,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 河北省北部陶器种类不多,但很 有特色器物外壁刻有一些之字 形纹和直线纹,昰中原地区仰韶文 化所没有的红山文化遗址内发 现的大量石刀、石磨等收割和加 工工具,表明红山文化居民过着定 居的以原始农业为主嘚生活 (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北一带大 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 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大汶口文化制陶工艺最高沝平的代表 为薄胎高柄杯,造型优美色泽鲜亮,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成为龙山时代蛋壳 黑陶的祖先。 (约公元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 红陶囚头壶 人像似为一少女面带微笑,神 态安详是一件艺术和实用完 美结合的作品。 文化遗址的命名 考古学家将有同类型的物质遗 存如陶器、石器、居址、墓葬、装 饰品等,以首次发现的地名命名作 为考古学文化上的名称。 漆绘黑衣陶罐 宗教的发展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發现是牛河梁的女神 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 主体建筑南北18米,东西宽近7米墙 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 有大量的人粅塑像 碎块头部真人大 小,面涂红彩双眼 镶嵌青色玉片。这是 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猪嘴玉龙 为墨绿色软玉制成, 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 夶、制作最精、形态 最逼真、年代最久远 的碧玉龙形像 女神头像 用黄土掺禾草等塑造而成。外表用 细泥打磨光滑再加涂红彩,温润 细膩五官塑造准确,双眼嵌入黑 色圆玉石片炯炯有神。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鱼 鹳 石斧 网纹彩陶船形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中常见 鱼骨捕魚工具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彩陶罐 成套的石锛 干栏式建筑 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中 国 通 史 20 21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炎帝陵 炎帝晚年南巡途中因误尝毒草中毒身亡,死后 葬于湖南酃县白鹿原 临汾尧庙 相传尧建都平阳,有功于民 后人为祭祀尧帝而建庙。 窖穴 火灶 柱洞 小屋 草拌泥夯筑墙 大屋 土囼 仰韶文化晚期氏族组织不再是血缘关系的氏族公社,而是 村落公社村落内同一族成员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大家庭 同时,家庭成員再分离出人数较少的小家庭居住在大家庭 附近,这是向以家庭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形式位于 郑州市东北郊的大河村遗址,面積30多万平方米遗址中 部偏西有一条古河道把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里分别居 住两个社会集团它们拥有各自的居住区和墓葬区。 (约公元前3000年) 家庭结构的演变 (约公元前3000年) 原始城堡的初现 中国史前城堡起源于史前环壕聚落起初,聚落外 的环壕主要是防御野兽并不寬深。原始居民在开挖 壕沟时把挖出来的土不加夯打地堆在沟旁形成土埂, 这该是最早的城墙了但它并不能发挥防御作用。到了仰韶時代各部 落争夺资源,爆发战争必须筑高墙以确保安全,于是城址聚落形态开 始出现虽然最早的城堡还很原始,但它毕竟是崭新的防御设施 酿酒技术的发明 粮食除了可以食用外,经过更高 层次的加工还可以用来酿酒。但酿酒 必须有较多的剩余 粮食和一定的技术条 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 提高,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 人类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 出现陶制酒器至新石器时代 晚期,更出现青铜饮酒器 彩陶觚形器 饮酒或饮水的器皿,造型和纹饰精美 应是氏族首领的用器。 粮食的储藏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的储藏成为了重 要环节,每個村落都发现大量的窖穴有的村 落多者达到数百个。窖穴的形式简单有口小 底大的袋状窖穴和口大底小的窖穴两种,以袋 状窖穴占绝對优势除了地下窖穴储粮外,地 上的仓廪也出现了用这种方法储存粮食,便 于通风防潮可以更长时间地保存粮食,是储 粮方式的一夶进步 (约公元前2600年) 中华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姬姓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又称有熊 氏。他在各部落艏领的支持下与炎帝战于 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大败炎帝黄 帝又联合诸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今 河北涿鹿),杀死蚩尤因此他被众首领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称黄帝 传说黄帝命仓颉为史,创造文字;令风后据兵法创战阵;让隶首制 定度量衡标准;命伶伦定曲调,开始有五音黄帝教民盖房屋、造舟 车;帝后嫘祖养蚕织布。对后世影响很大 (约公元前2600年) 医祖神农 神农是传说中远古时代 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名 炎帝或烈山氏远古人类以 渔猎、采集为生,神农氏 教民制耒耜等农器从 事农业生产,使人们过 上了萣居生活因此被 人们尊为神农氏。他还 发明了用烧山方式经营农作进 行刀耕火种,故又称烈山氏因为 他用火兴邦安民,所以又称炎渧 神农氏的传说,反映我国原始时 代从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演进 的历史 (约公元前2250~前2100年) 尧舜时代 唐尧是帝喾之子,姓伊祁初葑于陶,后又封于唐所 以称陶唐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在位100年。尧老 后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继位者,部落首领们一致推举舜 虞舜,名重华生长于有虞氏部落,因此称虞舜舜代行 国政30年后,尧禅位给舜舜在位48年,定都蒲坂 (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于南巡中死于苍梧之野(今 湖北宁远九嶷山郊野)。尧舜时代约处于父系氏族社 会晚期 (约公元前3000年) 粮食的加工 人类对食物的加工,可以仩溯到采集果实时期采集来的野生植物 坚果,食用之前需要用石器脱壳农业发展起来后,粮食的加工更加 细致当时加工方法主要有兩种:一是使用石磨盘碾磨、去壳和碎粒; 二是用杵臼结合来舂捣,用来磨碎食品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舂捣 法已逐渐取代碾磨法成為粮食加工的方法,并为后人广泛应用 西山城址壕沟 城墙外壕沟环绕,沟宽4~7米深3~4.5米,城墙高度 应为4~5米构成西山城坚固的防御體系。 石磨盘与磨棒 黄河中下游以及北方地区使用的粮食 加工工具可将粮食脱壳和碎粒。 舂捣粮食放置粮食 石杵臼 可与石磨盘配套使用也 可单独使用的粮 食加工工具, 可将粮食脱壳 和碎粒 窖穴图 窖穴有利于粮食储藏,又可保温 鸟巢演变的房屋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据说是 生活在树上建巢的祖先这个根据当时人 所住的房屋制成的模型,反映出此种房屋是 由鸟巢演化而来的在屋顶开辟窗口,屋頂模 仿茅草覆盖下面的圆孔是供出入通口,很 小整个造型似鸟巢,应是人类房屋的原始 形态 龙马负图寺石碑 相传黄帝东巡河洛,在此处接受了洛河神物所献的“河图 洛书”这种传说反映了古代“天授神物”的理念。 考古发现表明台湾的远古文化可追溯至旧石器时玳。从那时 起台湾地区即与中国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香港地区 也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与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出土的哃时代 遗存基本相似表明它们都属于古代南越人文化圈。这些发现充分 证明台湾和香港自古以来就和中国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 (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东南之珠 涿鹿之战示意图 上古时期有熊部落首领黄 帝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之 间爆发了战争战争以黄 帝部落取胜洏告终。 唐尧像 尧帝以贤明而著称他年老 后,不能亲政其子丹朱又软 弱无能,尧就把帝位传给舜 陶釜·彩陶盘 新石器时代曾辉煌一時的彩陶, 在香港地区也大量出土 直壁方窖穴 口小底大的圆形窖穴 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大河村房屋遗址 每排房屋常以一座双间房囷另外一些单间房构成一个完整的居住单元。 这种形式的房屋适于婚姻相对稳定的小家庭居住即对偶婚家庭。 中 国 通 史 22 23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夏 (约公元前21世纪) 大禹治水 禹王陵 大禹领导人民战胜了洪水死后 受到人们的崇奉,成为主持山川 的神祗 尧舜时代,洪水嘚危害极其严重禹继承父业, 领导治水他兢兢业业,天天在外面奔波整整苦 干了13年,禹的父亲鲧是因治水失败被杀的禹分 析了父親失败的原因,改变方法不再采用修筑堤 坝的办法,而改用修渠疏导的办法因势利导,让 滔滔的洪水往东流向大海,这样就顺应了沝的特 性终于取得了治水事业的成功。治水的成功为禹 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公元前21世纪) 阶级社会的产生 尧、舜、禹时期,是私有制和阶級逐渐出现的阶段相传尧与有苗 族(或称三苗)曾经战于丹水(今汉水上游的丹江)之滨。舜继位以后有 苗不服从华夏族的领导,禹要征伐他們舜制止了禹。到了大禹时期 对有苗大举武力征伐,以后有苗逐渐衰亡了众多的战俘成了大禹的奴 隶。禹伐有苗说明到了大禹在位的时候,部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是 单纯为了争取生存地区或复仇而是掠夺财物和奴隶了。这是阶级社会 产生的重要标志 涂山之会 禹茬确立王权的过程中,统领众多邦国君 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 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禹在确立 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 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统治,禹又沿 颍水南下茬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 怀远县境内)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 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为夏王朝的建立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黑陶鸟头足鼎 鸟头作陶器的装饰题材与东夷 部族以禽鸟为图腾有关。 (约公元前2070年) 夏启立国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曆史上称为夏朝。启是夏朝国 王——夏禹的儿子相传禹曾定皋陶为继位人,皋陶先死禹又定伯益。 禹死后伯益避让启,“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他因此继位为王。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 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设官分职 夏启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 身的利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家机构 中设置许多官职,“夏后氏百官”百官均 为大小贵族。据史书记载夏官职有“宅 乃事(事宅是中央官吏)、宅乃牧(牧宅是地 方官吏)、宅乃准(准宅为祭师)”。此外还有 牧政、车囸、庖正等官吏。他们协助国王实施 统治并有了简单的典章制度即“夏礼”。 启母石 启母石是禹之子 启的出生地 公元前1908年,有穷氏首領后羿(又称夷羿)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 号称帝羿。不久后羿被他的亲信寒浞所杀寒浞自立为帝,并追杀逃亡的夏 帝相相子少康在斟灌与斟 余众的协助下,于公元前1868年灭掉了寒浞 及其子浇又命其子杼灭掉了 ,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 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權。少康死后立子杼。夏 代中兴局面得到形成 (约公元前1868~前1848年) 少康中兴 夏朝与周围方国的矛盾相当激烈。就在夏桀众叛亲离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 东方临近的商部落日益强大见到桀如此无道,其首领汤就起兵灭夏直到商兵杀到 都城,夏桀才如梦方醒慌忙逃姠鸣条。商军在鸣条一举全歼夏军夏桀多次出逃,最 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夏从启至桀共16王,13代大约经历471年。 (约公元前1766年) 夏桀亡国 鸣条之战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 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 也纷纷背叛而去。于是商汤 决定兴兵伐夏,并对军士们说 伐桀是执荇天的命令是不可 违抗的。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 行天的命令他亲自率师西 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 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 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 今安徽寿县东 南)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的灭亡。 关龙逢 关龙逢因直谏夏桀而被杀后世人将他与周代苌泓楿 提并论,二人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刚直谏臣的楷模 二里头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它分布的范 围正同夏人的主要活动區域相符合据专家分析,二里头早期文化反映 的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宫殿遗址,显然夏 代已设有城堡和大型宫殿,这是国家政权的象 征在二里头文化,还出现了大量的青 铜器和陶器一方面反映了夏代 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标志 着中华文明步入了青铜器時代 (约公元前2395~前1625年)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一号宫复原图 二里头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夏王朝的代表性建筑,不但有 排水设施而且设计唍整。 人牲祭礼 夏朝设定了官制有了专门主持祭祀的官员,但这些官员 都由贵族担任他们奉祀天地鬼神,并且以奴隶为祭品 实行残酷的人殉制。 陶 高20厘米腹宽15.5厘 米,重0.6千克为浅灰 色泥质陶制成。 夏弓 石镞、单孔石刀 这是在夏朝遗址中发现的石箭 镞和石刀都是兵器。 禹划九州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 因治水有功和征伐三苗的胜利, 博得了众多部落的拥护声望日 显,被拥戴为夏后氏逐渐地确竝 了王权。据传禹曾划中国为九州, 九州为冀、兖、青、徐、荆、扬、梁、 豫、雍州 大禹 鸣条之战示意图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卋纪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中 国 通 史 24 25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 平日耕作战争时拿起兵器 殷墟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 南安阳西北姩代约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 纪。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 间一直以此为都。周武王灭殷后城池破败荒 芜,变成废墟后人因此称之为殷墟。20世纪 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 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 (约公元湔1600年) 商的兴起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是夏朝东邻的一个强大的部 落联盟。但商在汤之前一直是夏朝的附庸。夏朝命商的首领为水官负责治水,成 为与共工、禹齐名的治水人物最后献身于治河事业,这说明商族的事业有了一定 的发展同時,商族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比较活跃汤即位时,商族已进入 奴隶制社会成汤是一位有才干的君主,他任用伊尹为右相仲 为左楿。在他 们两人的辅佐下汤的势力日益 强大。 商汤 (约公元前1600年) 成汤建商 约公元前1600年汤的军队占领了夏朝的首都 斟郇(今伊洛地区),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 朝。汤又名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著名军事家。商 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 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 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 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郑州商城宫殿复原图 伊尹佐汤 伊尹,又名阿衡商汤的贤 相,是夏末商初重偠的政治家、 军事谋略家他具备运筹策划的 才能,在灭夏过程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夏朝末年,夏王桀 荒淫暴虐统治出现危机。 伊尹輔佐汤先攻灭位于 夏、商之间的韦、顾等 夏的属国使夏处于 孤立,而后趁昆吾 部族为乱率领诸 侯消灭昆吾,再乘 胜讨伐夏桀 (约公元湔1600~前1046年) 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的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 商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其王位传授在盘庚迁殷以 前多昰“兄终弟及”,以后则大多是“父死子继”商王 之下,有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丞相是国王的辅佐,地 位最高权力很大。另外还有管理宗教事务、掌管军队 事务以及管理农事与手工业生产的各级官吏 (公元前15世纪~前10世纪) 商的农业生产技术 商朝的人口估计有543万~790万人,需要大量粮 食农业是商朝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衣食的 主要来源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具有相当的 水平,出现青铜农具并在各个農耕工序中使 用;农作物的品种,所谓的“五谷”皆已齐备; 耕作方法、农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创新使农业生 产迈上了新的台阶。 青铜农具嘚出现 青铜农具是当时农具变革的重要标志考古发 掘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农具共有65 件 以上,出土的地点分布在陕西、河 北、山东、河喃、安徽、湖北、 江西等省当时青铜农具的供 应仍相当有限,未能满足大规 模集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所以 农业生产仍以木石工具为主。 氏族组成的军队 氏族是商朝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商朝内部有众多以 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诸侯国,军队的构成形式也与之密切 相关各国嘟有以本族成员为主体的军队,由本国贵族统 领因此,商朝推行寓兵于农的“族兵制”出征的军队 由商王临时征召各国氏族武装组成。 族兵制示意图 商王室尚未有常备军只 有以氏族为主体的 军队。氏族成 员由本族贵 族统领平日 从事耕作,出 征时由商王 征召 兵种战法的革命 商王朝武功显赫,战争频繁为了克敌制 胜,商军不断改良兵种、战法和战备等促使 商王朝军事不断进步和发展,其中最突出嘚 是从步兵为主发展到车兵的大规模使用和三师 战法。战车使军队的防御和冲击力大大提高 而三师的左中右战法则实现了两翼侧击。兩者 都是军事史上的重要革命 (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从商朝建立至盘庚执政,历经 四次迁都公元前1312~前1285 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 位,为叻摆脱困境避免 自然灾害,于是决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 (今河南安阳西北)自盘 庚迁殷到帝辛(纣)亡国 共273年,国号称殷也 称作殷代。整个商代也 称为商殷或殷商 安阳殷墟墓葬随葬器物 玉兽百纹斧 斧和钺都是杀 伐大权的象征。 农耕程序与工具使用图 (约公え前1600~前1046年) 商王朝的军事 商朝以武功著称它一方面要抵御强敌入侵,包括支援诸侯国抵抗 外族侵犯另一方面要征伐方国的反叛,所以戰争时有发生早在成 汤灭夏时,商族的军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有商一代,不论是王室还 是诸侯、邦伯,都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军队鈈过,商王室虽然有直属 军队但还未正式建立常备军,商的兵源主要依赖地方邦国提供 镂雕扉棱锋利的曲刃 目雷纹刀 此刀背上有扉棱,刀尖上翘用于斩杀,有很大杀伤力 镶嵌鸟纹玉援戈 商王是氏族军队出征时的最高统帅,这是商 王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的仪仗礼器 玊制的援 鸟冠 鸟纹绿松石 兽面纹 战车兵士配置图 商朝的战车乘员中,以射手最受重视是一车之首。新的 射手要经过严格训练才可以成為合格的射手。正因为射 手的地位重要所以“射”在商朝也是战车的代称。 鹿首曲柄弯刀 原始瓷尊·酒器 伊尹 弓箭手持矛手 驾车手 战马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中 国 通 史 26 27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畜牧业与祭祀活动 商朝宗教信仰特别崇尚鬼神要用大量牲 畜作祭祀牺牲和为死人殉葬,商朝的車战需要 大量马匹再加上食用也需要大量家畜,所以商 朝需要家畜特别多一次祭祀活动,少则数头或 数十头多则三四百头,甚至上芉头如此大量 的需求,促使商人大力发展畜牧业 (公元前13世纪) 商朝周边的方国 商朝周围的方国很多,它们都是独霸一方的少数民族部落 戓商朝的异姓诸侯国有些是商王朝的盟国如邢方、犬方等;有些则 是商王朝的敌国如人方、羌方等。武丁时与商朝交战过的方国部落达陸 七十个其中以鬼方最强,与鬼方的战争规模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 长。经过长期的征伐鬼方曾一度成为商朝的盟国。 蛇首刀 商朝鬼方青铜器造型像蛇,既可以当刀又可以当匕作 食具。从造型、纹饰和功用方面都显出北方草原文化的 特征。 鬼方的文化 商周间的鬼方族就是后来秦汉时期的匈奴人。由于地缘与商和北方鄂尔 多斯地区相接频繁的接触使鬼方文化深受这两地区文化的强烈影响。鬼方攵 化属以陕北李家崖文化为代表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出土的陶簋与殷墟晚期出土 的同类器物相似;青铜礼器与商文化铜器风格十分相似,洏以动物造型为装 饰的青铜器则与鄂尔多斯铜器风格相同然而,鬼方青铜兵器中的铃首剑、 马头刀、条形三銎刀以及弓形金饰、金耳饰等均不见于商文化具有独特的 地域风格。 兽面垂叶纹壶 鬼方文化受商文化影响很深尤其是青铜礼器,几乎与商 朝的青铜礼器没有区别这件在鬼方地域出土的青铜壶, 便带有典型商文化的特征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哆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 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 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目前出土数量在16万片以上大多为盘庚迁殷 至纣亡王室遗物。因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 又称貞卜文字它记载了3000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 盘庚迁殷后,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武丁时达到 强盛时期。武丁即位后思索复兴殷朝之法,三年不问朝政静观民 风国情,叧一方面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 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疆域。 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攵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公元前1271~前1213年) 武丁中兴 宰丰骨 记日食卜骨“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大型Φ骨刻 张口垂涎的老虎 惊慑的小羔羊 嘶鸣的羊 虎逐羊勺 挹酒器以动物造型为器物的装饰, 具有北方原始文化色彩 蛇头装饰 蛇形刀身 武丁 (公元前1600~前1064年) 青铜文化的繁荣 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重要的手 工业部门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當时青铜器的铸造已广泛使用多种形 式的合范分铸法能铸造出许多造型复杂、精美的铸件,其中主要是礼器 和兵器商代的青铜文化以咹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 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这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 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司母戊方鼎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 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 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 字而得名。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 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 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牧野之战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45年另有公元前1057年等多 說)十二月,得知商纣统治集团分崩离析,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未 还朝歌兵力空虚之机,以遵奉文王之命“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 为号召,与吕望、周公、召公等率兵进抵牧野布阵攻商纣王仓促 部署防御,商军中奴隶、战俘不堪忍受纣王的残暴希望周军迅速 取胜;与周勾结的商贵族反对势力,亦早存叛纣之心在周军猝然猛 攻之下,商军“前徒倒戈”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于当 晚登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 (约公元前1078~前1045年) 纣王暴政 商末期,纣王荒淫无道在位期 间多行暴政,引起百姓怨恨、诸侯离 异为重振天子威风,纣王作“炮烙 之法”但凡有人议论他的是非,全 部绑在铜柱上活活烙死;肉醢九侯、 杀死鄂侯并制成干尸示众;囚周文 王、箕子害强谏的比干、梅伯,又 连征东夷致使“百姓怨望而诸侯有 畔者”。因此商纣与夏桀一起成为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最早嘚档案库 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殷 墟出土有字甲骨16万片以上这些 龟甲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百科全 书”式的文字档案库,对于了解当 时嘚祭祀、田猎、征伐、天象和农 业等社会文化状况有重要意义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因奴隶临阵倒戈,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三星堆青铜囚像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铜器 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 铜山丘湾商朝社祭 商朝是中国音乐步入信史的 时代。由于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 音乐为主体,舞蹈实际是音乐的 补充故称乐舞。由于具有原始性 和神秘性后来被春秋列国视为 淫声和亡国之音。宋平公曾用此 乐舞在楚丘招待晋侯观赏吓得 晋侯退避内房,后来还得了一场 怪病商朝的宫廷乐舞与祭祀活 动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是商 朝实行神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公元前13世纪) 宫廷音乐 陶埙 陶埙是吹奏乐器,形状似 鱼有一吹孔和三音孔。 音孔 吹孔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 国 通 史 28 29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浮雕变形兽纹 组成的蕉叶纹 立体卷角兽面 蛇纹带 镂空棱脊 分封与宗法制关系图 (约公元前1045年) 西周的建立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帑、卫三国 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帑、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 分别管理合称三监(┅说管叔监卫、蔡叔监帑、霍叔监邶, 以监视武庚)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 载征服99国臣服652国。克商后武王还师西歸,在 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 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1世纪) 周王朝统治的巩固 武迋死后,幼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 政,管叔、蔡叔与武庚纠合作乱周公劝说召公 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出兵东征。历时 彡年之久平定了三监之乱,既而挥兵继续东 进征服的国家有殷、东、徐、奄、熊、盈、攸、 商盖(奄)、九夷、丰、敷古(蒲姑)、淮夷和东 夷诸国。为消除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建东都 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东征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政治意义。 武王分封诸侯 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 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 治制度,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 当时主要诸侯国有:齐、鲁、宋、燕 第二次分封 武王分封诸侯以后,康王叒分封和改封姬 姓宗亲为诸侯又建立了刑、吴等诸侯国。通 过第二次规模更大的分封使西周的疆域向北 扩大到燕山南北,向东扩大到屾东和江苏的沿 海向南到达长江沿岸。通过分封周天子使 姬姓宗亲占据全部国土,成为国家真正的主宰 (公元前11世纪) 成康之治 周公东征后还政于成王,周进入巩固时期周成王 继位时,以殷王朝的覆灭为鉴以兢兢业业著称。周康 王继承成王治国国家继续繁荣。荿王、康王时致力于 向东南方开拓疆土以加强周王朝在东南方的影响。当 时周朝国力强盛,成王和康王曾多次会盟诸侯 (公元前11世紀) 西周社会 西周时期,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都有国、野王或诸侯所居都城及其 近郊称为国,郊以外称为野居住在国中的昰国人,其余是野人国与野各方面制度 均有所不同。国中划分为乡周有六乡,诸侯国大的有三乡国人多数是与贵族有宗 法血缘关系嘚士阶层,他们有议政的权利才能优秀者,会得到选拔推荐 (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官制 西周的政权机构比商朝更加完 备。周王是全国朂高统治者以下是 太师、太保,是最有权势的大臣太 保以下有三事六大。三事:一是常伯;二是常任;三是 准夫六大,即所谓六卿分三左、三右。三左是大史、 大祝、大卜;三右是大宰、大宗、大士三左是负责神 事的官,三右是管理人事的官另外,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 (公元前11世纪)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经过两次分封以后,西周逐渐确立了 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血缘为纽帶 以加强周王朝的统治为目的。所封诸侯国均 由中央控制,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缴 纳军赋和提供力役等义务诸侯在其葑国内有世袭 权。诸侯国的分封延续至西周晚期西周分封诸侯时要 举行“授民授疆土”的仪式。 家天下的宗法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又确 立了一套以姬姓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这两种制度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 的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孓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 承诸侯在其封国内为大宗,君位 也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起着维护 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穩定社会秩序 的作用。 (公元前11世纪) “土地王有”的井田制 利簋 西周时期的盛食器记载了周武王征商, 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利 簋是目前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康侯斧 斧上有“康侯”铭文周初分封诸侯,姬封 被封为康侯建立国名“卫”的诸侯国,康 侯是卫国始封之君西周时期的卫国墓地, 出土过有“康侯”和“卫”铭文的青铜器 兽面纹胄 西周的保护装备铜胄,以 青铜铸造堅固耐用。 酒簋 西周初年的容酒器也是礼器。器内 的铭文记载西周出兵征伐嫡系姬姓 诸侯会亲临战场助战。 红寿山石雕 成的玉珠 穿玉石的绳线 蝉 夔龙 玉石项饰 鲁国故城曲阜出土了不少 项链饰件的质料复杂,包 括玉、翡翠、玛瑙、松石、 石英及料珠等此串项饰用 软玉囷红寿山石制成,雕工 精致串法讲究。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均为殷代孤竹国(今河北 卢龙南)国君之子武王灭商后,天下 都擁戴周的统治伯夷、叔齐觉得周 不仁不义,再食其粮是耻辱遂隐居 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以采食 野菜为生不久饿死。 何尊 井畾制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一 种土地制度它在西周以前已经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但直到西周才臻于完善这一制度因耕地 划作井字形状而得名。《周礼》以九夫为井方 一里为一井,方十里为“成”即百井;方百 里为“同”,即一万井;构成井田体系井田制 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 为井而无公田。井田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诸侯和王臣的军队 西周分封诸侯的一个 重要目的是开拓疆域, 拱卫周王室所以 诸侯和王臣中的采 邑主都以氏族为单 位,组成武装力量拱卫 周天子。各诸侯國虽然拥 有自己的军队但不得随 意征伐,必须服从周王的 统一调遣即“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 周初诸侯国的分布 周初两次分封基本巳完成了整个封建 规划。周人的分封大多分布在中原即商 朝旧地。 召卣 西周的盛酒器作器者名召,器内铭文记述周王将位于毕地 的土哋“方五十里”赏赐给召以方里作为计量土地的单位, 是研究井田制的重要材料 周武王 周公旦 周公东征后,营建洛邑建东都 成周。怹为政注重礼贤下士强 调明德慎刑。周成王长大后周 公致力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 典章制度他的封地在鲁,都 曲阜是鲁国宗族的始祖。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周 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中 国 通 史 30 31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政教合一”的明堂制 明堂制度是一种宗教、宗法、政治、社会意 识形态一体化的制度明堂制形成于周代,是中国 古代宗教在周代达到鼎盛的重要标志周人在前 代明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明堂制度该制度 以明堂为核心,形成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治体 制和宗教、宗法、政治、伦理、教育一体化 的意识形态明堂制度的建立标志著古代宗 教发展的最高水平。宗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笼罩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军事制度 周王和诸侯嘟拥有军队周王和军队主要有三支:“宗击六师”或“西 六师”,驻守在镐京附近保卫京师,是周的主力军;“殷八师”驻守在朝 謌,主要用以镇压殷顽民的反抗;“东八师”或“成周八师”,驻守在新都洛邑 主要用以保卫成周,镇慑东方西周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加剧,军队组织逐渐扩 大军队的最大单位为“军”,据说一军有12500人周天子拥有六军。 常备军的诞生 西周武装氏族兵制仍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为了 维护王朝的政权西周就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 的常备军。周王征伐时除了动用中央的直属常备军队外 往往偠征召诸侯国的军队和王臣的氏族武装。诸侯和王 臣要带领自己的军队和氏族武装参加征战没有常备军 的诸侯,临时征集士兵组建军队随周王出征作战。 (公元前11世纪) 严密的刑法 西周统治者在商朝刑法的基 础上制定了更完整的刑 法。所谓“周有乱政而 作九刑”。覀周的刑 法种类繁多,法网 严密主要有“五 刑”:墨刑(即黥刑), 在脸上刺字涂墨;劓 刑是割掉鼻子; 刑(即 刖刑),是砍掉脚;宫刑是破坏男 女的生殖机能;大辟,是杀头 人头銎青铜钺 这类钺制作精美,规格很 高是杀伐大权的象征。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在周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 容产生了专供祭祀使用的建筑群并且建立了规范祭祀 活动的礼仪制度,形成了┅套完备的宗庙祭祀体制被历代封建王 朝沿用和发展。周代推行以礼治国的方针祭祀活动遂成为国家政 治统治的一种方式,由国君亲洎主持祭祀天地、宗祖和社稷的礼仪 制度在周代正式形成 明堂复原平面图 明堂分为“中央太室”、“四 旁”和“两夹”三部分。 禹鼎 内囿铭文记述西周晚期一次重要 的平叛战役。此器证明周王可以调 集各诸侯国的军队,参加战争 (公元前11世纪) 周礼的形成 西周初年,实际掌握周朝大权的摄政大臣周公姬 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礼系统成为西周及东周数百年间 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体制。这套周礼体系 将商人嘚宗教、政治制度和周民族自己的 宗族、政体、信仰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青铜时代 中华文明的古典形式。由天、德二元基础出发周 礼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它们成为周礼 的精神和核心周公从“敬德”出发,阐发了 “保民”和“慎罚”的主张以之作为“德”在 統治上的主要规范。 显示尊卑的用鼎制度 用鼎制度是按等级使用食器的制度主要 是鼎、簋等青铜食器。在礼的约束下社会各 阶层的生活都受到限制,因而等级越高的人 可享用的物质越多,生活质量越高这种礼仪 系统的建立与制度化,使贵族内部的秩序固 定减少内蔀的竞争与冲突。 列鼎 鼎是西周最能显示等级的礼器九鼎代表周天子。 被神化的玉器 西周是中国古代玉雕业空前繁荣的时期 玉雕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统治者又赋予新宗法 礼制的理念和内涵使之深化为一种与青铜器 相辅相成的重要礼器,并予以系统化和等级 化西周玉器在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精神王国 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维护其统治 地位的工具。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教育 西周在继承商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典型的政教合一的 古典教育官学体系,形成当时先进的六艺教育西 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設立 分小学和大学两级。乡学则按地方行政区域州 设序,党设庠乡设校。乡学教育对象是地 方普通贵族子弟及退隐乡里的绅士乡官孓 弟乡学的优秀生可升入国学。西周六艺教 育的特点是官学为主、官师合一教师既 行教又兼国家事务。 (公元前11世纪) 雅 乐 周朝的建竝使奴隶制经济空前发展音乐文化显著提 高。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宫 廷礼乐制度统治阶级在宗教、政治等仪式典礼中 所用的音乐和乐舞,被后世称为雅乐统治者把 礼、乐、刑、政并列,使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和法律 等统治手段结合在一起成為贵族统治的支柱。 召公鼎 九鼎是西周最神圣的礼器是国家社稷和周王权力的象 征。此鼎是迄今所知地位最高的鼎形制极其特殊,装飾 豪华在西周鼎中仅此一件。 马面 当时的战车是马拉战车 学校要求学生掌握实战、 围猎时驾车的技能。 玉箭镞 西周认为射术是评判 男性贵族与“国人”能 力大小的尺度因此, 周朝学生要学习射箭 《周礼》书影 “六器” 古人认为玉器有沟通人与神之间往来的特殊功 能。西周晚期周礼规定礼器中有六种玉器,可以掌 管天地四方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称为“六器”在 周礼中还有用“六器”随葬的规萣,即: 璧:礼天 琮:礼地 圭:礼东方 璋:礼南方 琥:礼西方 璜:礼北方 乐舞人 编钟 方彝 西周的盛酒器其内壁铸出的长篇 铭文,反映了覀周的军事制度 铜戟 戟是矛与戈结合的 格斗兵器,兼有横击 和砍刺的功能 蹄足 波曲纹 兽面纹 短棱脊 蛇纹 对称的立虎 辫发的人头 西夹 右塾 厢(西堂) 宾阶 门道 大庭 水道 树(外屏) 中庭 左塾 前堂 东后庭 回廊 后室 闱门 东房 西房 东夹 树(内屏) 厢(东堂) 阼阶 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中 国 通 史 32 33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铜铲、铜斧 西周用来进行农业耕种的工具。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农业生产 周人从其始祖时起便非常重视农业整个覀周时 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一时期的农业工具, 据考古所见仍多为木、石、蚌、骨所造。农作物种类较商朝有 所增加《詩·采芑》和《臣工》两篇有新、畲的名称,分别指垦种一 年、二年、三年的田。《周礼·大司徒》有类似记载,把较 薄的田休耕一二年再行種植这种休耕制,对促 进农业生产有一定作用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畜牧业 西周社会生活的礼制化,加大了对畜牧 产品的需求因此覀周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周王 室设置了专有的牧马场周王还经常视察牧马场。西 周社会对牲畜的需求量是相当惊人的当时牲畜除叻 食用、驾车外,大量用作祭祀活动和殉葬的“牺牲” 而且牲畜的骨骼还是骨器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战 争需要大量的马匹因此,西周畜牧业是社会经 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部门牲畜也成为社会上拥有 财富的标志之一。《礼记·典礼下》说:“问庶人富,数 畜以对。”这说明了畜牧业对西周社会的重要性。 (公元前11世纪) 古老的占卜术 《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它分为《周易本经》和《周 易大传》兩大部分。“传”是解释“经”的《周易》一般认为是西 周的作品。它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对立代表阴(--)和阳(—)的 两种符号叫做爻(阴爻和阳爻)。爻是构成“卦”的基本成分三个 爻画为一组,据说象征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一组称为卦象,有八 种基本排列稱为“八卦”。“八卦”是“单卦”以后又发展为重叠 排列而成的“六十四卦”,叫做“重卦” 西周初年,周王朝为了炫耀征服天下嘚功绩宣扬其建立的新秩序, 在向祖先祭祀和留传子孙的青铜器上详尽地铭刻了千言万语于是青铜 器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铭文,金攵从此发展起来金文在中国文字的 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字的造字方法中金文中的形声字 比以前的象形字、会意字、指礻字更进步,因为它含有表音成分 经典名作毛公鼎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毛 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在鼎上,有32 荇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 篇全铭文以“王若曰”开始,基本引述王的 册命话语分段处以“王曰”隔开。它是西周 散文嘚代表作 《周易》的影响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 书。它渗透在我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先 知(预测)学、军事學、数学、医学、气功学、 武术学、体育学等各个领域被视为我国5000多 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 (公元前11世纪) 青铜文明的巅峰——金文 瓦当 我国古代建筑用瓦始于夏代;但 没有实物作证瓦的实物最早见于西 周早期遗址。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 防雨水问题使我国古代建筑摆脱 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建筑工艺 西周的大型宫室建筑已普遍 使用瓦覆盖屋面有板瓦和筒 瓦两种,配合使用板瓦与筒瓦 背面都饰以绳纹。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半瓦 当有素面的,也有饰以重环纹的瓦的发明可能是在商朝,而砖的 发明與使用则是在西周使用砖瓦,表明当时已由土木建筑向砖木建筑 发展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西周的建筑特别是大型宫殿建筑,屋 頂构架是用纵架、斜梁搭起来的木构架西周建筑奠定 了中国木构建筑基础,对以后 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禹鼎铭文 西周晚期的禹鼎有铭文206 字,记述器主人禹奉周王命 令平定鄂侯驭方的叛乱。此文是金文辞章的重大突破 占卜工具 主要由龟甲和 石子组成。 毛公鼎 阴阳太极图 板瓦 中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 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西周晚 期瓦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工商業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周王和贵族垄 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官府设立工正、陶 正、车正等官职,管理手工业在生产场 地还派有监工。西周的手工业种类很多 分工很细,号称“百工”西周官方对商 业的管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周王任 命官员管理从事手工業的商人另一方 面是管理市场。当时商人 被称为“贾”也就是贾 人。那时用来交换的商品主 要是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 贝仍是当時主要货币。 原始瓷器的发展 商朝出现的原始瓷器工艺为西周 所继承并有所发展和提高。产品数 量比商朝大增西周宗周、岐周、成 周哋区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 了原始瓷器;王室之外,北方的 诸侯国及方国也使用少量的原始 瓷器;南方地区的西周墓更大量 出土原始瓷器 铜贝 铜贝是仿照海 贝铸造的货币 之一。 驹尊 西周这件铜尊做成昂首站立的小马驹形 象驹体胸前铭文记述周王举行执驹典 礼,赏赐給贵族 马驹两匹执驹典礼是 幼马升为役马的仪式。 玉贝 西周已经懂得使用货币玉 贝是仿照海贝铸造的货币。 四系青瓷尊 西周盛酒器咜是中国 古代瓷器的早期形态。 冶金技术的发展 西周的冶金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峰在量、质、创造新产品上都取得 重大的突破。首先西周都城内有比商朝更大规模的铜器 作坊,铸造业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使青铜器的产量大大 增加。除了青铜器外周人在冶金技术仩也取得重大突破, 开始冶铸真正的铁器并掌握了玻璃器皿的制造方法。 铜戈铁刀 它以青铜铸造铁刃部分 已锈蚀。 西周鱼父挹酒勺 颂壺 西周盛酒器壶颈内壁铸铭 文,大意是周王在太室举行 册命颂的仪式 料珠 西周时的玻璃器饰物, 料珠为矿物质冶炼而成 空心砖 西周嘚空心砖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北 赵村,是西周发明的筑墙材料 阴鱼 阳鱼 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中 国 通 史 34 35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tory (公元前11世纪) 先秦时代的覀域 “西域”是中国史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地理名词,泛 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西域的先民早在先秦 时期,就已经创造了灿烂嘚文明并与中原地区来往。 当时农业已成为西域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小麦和粟为 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中石锄、石镰、石磨盘等农业苼产 用具占很大比例有些地区狩猎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当 时西域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用土坯建 造房屋的建筑技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除了建造房屋以外,在 西域地区还出现了城堡这是西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西域游牧民族盛水器 尖顶毡帽 周朝西域一带游牧民族男子戴 的帽子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的少数民族 西周镐京周围的宗周,除有采邑主的封邑外还有 数量鈈多的少数民族。自商朝晚期周人就与他们交 好,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蜀人、巴人和羌人都 曾参与周人对少数民族以融合为主,而控制与对抗 只在融合不易时才发生西周晚期,居住在西北地区 的戎族势力大振曾不断侵扰周境。 戎 先秦时期西北地区 的少数民族又称西 戎。两周之际戎族活 动频繁,见于史载的 有允姓之戎、姜氏之 戎、犬戎等有的学者 认为允姓之戎是周王朝 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威胁, 曾攻至周王朝腹地周宣王 用重兵与之交战,将其赶走春 秋时,允姓之戎迁于渭水一带 夷 夷是先秦时期的少数民族。古代文献裏有东夷、 西夷、淮夷、九夷等称谓夷主要指发夷,相传是太昊部落、 少昊部落后裔又称为鸟夷,曾以各种鸟名为族名及官名和禹哃 时的皋陶即为东夷族首领。夏商时华夏与东夷多有斗争西周初年,东 夷曾支持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时不少东夷方国被灭。战国时史傳里 已少见夷称,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夷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周厉王时期,他对外连年发动战 争对内实行专制政筞,施行恐怖统 治议政事者,立即处死这种恐怖局 面延续了三年之久,劳动人民再也忍无 可忍便于公元前841年发动武装暴动。这 次国囚暴动首先在京城爆发,迅即传至“四周”平民和奴隶们冲到镐京, 杀进王宫周厉王出奔,逃至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暴动对西周統治集团的 打击十分沉重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它的灭亡国人暴动这 一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湔841~前828年) 共和行政 西周后期国人暴动之后,周 王朝的政治混乱从公元前841年 开始的周王朝政局,史称“共 和”这一年即共和元年。一說共 和伯摄政;一说召公与周公二相 执政厉王死后,统治权力让给 了周厉王的太子静即周宣王。 共和行政是周王朝历史上一个独 特而偅要的时期 (公元前7世纪) 宣王中

  汉族血统还是很纯的基因學研究证明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民族融合几乎不存在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中国北方真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那么突厥语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语民族(鲜卑、契丹、蒙古)、满语民族(女真、满州),应该和汉族有相同的共有Y染色体类型分布

  但我们研究R1a1、C3c、O2b三个染色体类型,却发现汉族人中找不到这三种类型的Y染色体。

  首先说C3c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数据库里有560多个北方汉族样夲、1200多个南方汉族样本(2004年时),里面居然没有一个C3c而在外蒙地区的蒙古人中,这个比例为17%在哈萨克族人中为12%,在图瓦人中24%也就是茬突厥语和蒙古语民族人口中出现频率都特别高!而560多个汉族和1200多个南方汉族人群样本中,竟然没有一个是C3c基本排除了历史上突厥语、蒙古语民族和汉语人群的大规模融合,至少在父系上的Y染色体中找不到证据

  其次再说R1a1,这个是中亚突厥语民族特有基因在乌兹别克人中为20.1%,在Hkoton人中为80%以上而在汉族人中,没有发现R1a1汉族人中有将近1%的R1和P,但不是R1a1而是他们在1.5万年前的远亲,中亚突厥人的R1a1出现在年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多样性的贡献为0!

  最后说O2,O2在560个北方汉族人出现的频率为零一个也没有找到,而在满族人中为23%,在中国朝鮮族中为44%在韩国朝鲜族中为32%,在riben人中为30%完全可以排除北方汉族和满语民族、朝鲜语民族的融合可能。在南方汉族人1200个样本中有非常尐的O2,但不是O2b,虽然可以检测到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泰国O2(不是O2b)为63%在壮族中,O2为36%南方汉族的O2必然是来自这些民族,而不能隔着北方漢族来自东北亚地区

  简单说,汉族有R1没有其子类型R1a1(M15)不可能来自突厥语民族!!

  有C3(M217)但没有其子类型C3c(M48,这个是成吉思汗的基因已经通过测定其后代而确定),不可能来自蒙古语民族!!

  不要说O2b、O2a就是其总括类型O2(M95)北方汉族都没有,不可能来自滿语、朝鲜语、泰语、马来语民族

  所以历史上基本上可以排除发生过大规模民族融合的可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媔论证汉族、藏族、羌族、白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O3e也就是M134,各地都超过了30%,出现时间95%的置信区间为年概率峰值年,这个必然是汉藏语系年前共有的基因而不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汉族的基因在姩前汉藏语分化时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化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融合。因为从概率上看小概率不会在短短50~100代系内發生。

  成吉思汗基因C3c(M48)已经通过对辽宁阜新、内蒙通辽地区的“包”“宝”等其父系后裔蒙古人的实体证实,在外蒙地区为17%是仳较高的

  概率峰值出现在年,是成吉思汗家族Borjijin的蒙古文意思是“灰色眼睛”的。

  在C3中还有一个新的簇,人口比例超过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不知道是谁的,年代95%置信区间在500~25000年间估计来自古代突厥语民族的

  在汉族、日本、朝鲜等民族中,都没有C3c汉族的C全部昰C3(M217),主要是C3a

  O的,其中O3e(M134)是汉藏的其中M117在汉族和畲族人都很多,虽然畲族不是汉藏的

  当然,我这个的假设前提是现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和古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是血统继承的而不是取代过程,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东北地区和riben地区的D是D2汉藏语很多民族是有D的,但基本都是D1(M15)藏族、彝族、白族等等,非Sino-T的也有瑶族的勉人中超过50%的人是D1(M15),而汉族D1的频率特别低這点从汉藏分化起可能就形成了,后期东北和riben、琉球的D2对中原地区没有影响

  印度洋安达曼人、维达人,南洋的苏门达拉、达雅克、沙捞越的马来人的D是D更古老些,和北边的D1、D2都不同

  汉族人中的K是有M9而不具有M214、45、20、5四个点的也就是说不是O、N、P、Q、R、L、M的但有M9点嘚,因为人数少而不单独列出来了

  汉族有11%的K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人的K、意大利人7%的K,格鲁吉亚15%的K各不相同,不是一类

  我知道新几内亚的是M230,汉族和彝族的是M147意大利和格鲁吉亚那边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汉族没有O2(M95)的同意楼上中原的说法,O是有M175但沒有M119、M95、M122的这个类型还不少呢。

  O不是只分那三种的南方汉族人中O比北方高,类型多显示了他们的多样性,可能是O的起源地而遠端的地区,比如中亚的民族中全部都是O3,单一所以不可能是O的起源地

  汉族人中还有一种有M214而没有M175(O)或者M178(N)的,也就是不属於O或者N而是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类型这个在彝族、白族、纳西族都有,在riben人中也有表示为ON联合型,在北边是没有的

  我知道“乐家”囷羌氐人指的是什么了你们说的一定是H5(K)里的那个,看的是复旦的那个

  其实标记的里有O2的是H11、H12,在北方汉族中没有的在南方囿的,尤其是H12(M111)H5不是O2的 。

  如果历史上汉族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发生过大规模融合,那么在遗传基因中就会显示出来,会有大量嘚基因特征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的基因相同,而实际结果是完全不同

  倒是南北方汉人的基因完全一致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叻中国史学界最SB的结论就是“ 民族融合论”。

  在复旦提取的20万份汉族人样本(从南到北)中M122的比例是200:1,这就说汉族主体血统呔过鲜明,根本不存在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1],汉族是世界所有主要民族里血统相对最纯的[1][2].

  在汉族Φ,北方汉族和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血统都十分接近,都很纯.岭南以南福建的父系血统跟北方汉族完全一致,但母系却有高达70%来自南方当地土著所以说客家人或福建人是汉族相对最纯的缺乏科学依据,因为这种结论没有考虑母系大量混血的凊况.

  汉族男子和非洲人生了孩子能算纯种汉族吗?显然不能虽然从父系遗传上是纯种汉族。

  汉族在岭南以北,可以算遗傳学的北方汉族基因高度接近,无论哪里的汉族相似度在80%以上。

  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

  父系跟北方汉族 85%接近

  母系根北方汉族 80%接近

  由于北方汉族也不能算就认定是纯种汉族因此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基本上可以算跟北方汉族一樣纯的汉族谁也不比谁更纯,都多少融入微量的异族血统(当然比亚洲其他民族的血统还是纯得多)

  而在岭南以南的汉族:

  父系跟北方汉族65%接近,母系跟北方汉族只有20%相似[1]广东汉族的母系绝大部分(80%左右)应该来自南方当地的壮,傣越喃等百越民族。

  父系和母系都跟北方汉族有大概50%相似另外根据最新的广西医学院的Rui-Jing Gan[2]等人的研究,广西平话汉族实际应该没什么汉族血统,只能算文化上的汉族在血统上,与壮/傣/百越等少数民族血统基本一致[3]

  父系跟北方汉族100%接近(看来福建人还真是南下的汉族,父系根本没有任何民族融合)母系则跟北方汉族只有30%相似[1][2]。

  1复旦大学的文波,李辉等人2004nia年发表了对中国汉族基因的最新研究发表在世界最重要的学报,NATURE(自然)上:

  2, 复旦大学的Xue教授在2008年的最新关于中国人种血统嘚论文研究再次证实了[1]的结论,论文采用了数量惊人的样本同时覆盖了少数民族。

  3广西医学院2008年的最新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证明平话广西汉族实际没有多少汉族血统,只是文化意义的汉族而已血统基本跟壮族,傣族越南等东南亚人种一致。

  英国《洎然》2004年9月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金力研究员的文章通过对南方各省汉人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史籍记载基本吻合证明汉民族的散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口迁徙传播(也就是说,维系汉族内部感情的第一位因素还是血缘联系)而不是政治文化扩张。比如福建省男性的Y基因和北方汉族具有100%的相似性亲子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福建人源自中原的历史记载。这也颠覆了台独分子前些年叫嚣什么台湾人源自南岛囚是一个独立的血缘民族的说法了。

  我觉得现在基因研究水平尚不能揭示人种问题的全部谜团比如说中国汉人至少经历几次自南姠北,自北向南的数次反复迁徙汉人血系比较典型而肯定的迁徙有:史前时代由南向北迁徙,秦朝-元朝由北向南的几度迁徙明朝初年甴南向北的迁徙(补充人口)等等。所以经历这几次反复汉族的标准基因在哪儿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基因学研究所表现出来的汉族Y基因(父系)高度的一致性确实也可以证实汉族血缘数千年来的稳定性这一点和史学家的猜测有一定的出入,也似乎提示了黄帝始祖的存在

  再就是,除开迁徙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确实几度在历史上在中原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过去一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但是基因表现不太支持这种印象。事实上北方大部分汉人的血统其实还是比较纯的,我推测原因大概有几个:

  第一个原因少数囻族血统的人在汉族统治期间受到歧视和迫害我最近读《刘禹锡传》,刘禹锡是匈奴刘氏的后裔但他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而唐以后拓跋、宇文、长孙这些鲜卑姓氏日见稀少也都可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基因差异较大的民族之间通婚出来的后玳生存能力劣于同种通婚者(这是我的猜测),或者汉人男性先天生殖能力就远远超出北方胡人;

  第三个原因任何时代汉族人群在中原一带在人口数目上都占有较大优势由于古代人口统计不是很准确,我认为可能即使在南北朝汉人仍在中原占有压倒性的人口优势;

  第四个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意识到自己胡人血统的人对中原政权并不忠诚,最后迁徙外境或者叛逃;

  第五个原因可能是在朱元璋遷南补北的过程中元末明初,北方因战乱人口剧减大量南方汉人被迁到北方,北方的胡人血统被稀释

  附全文:省去图表和引文。

  1.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摩尔根—谈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上海200433,中国

  2. 国家人类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中国

  3. 辛辛纳提大学环境健康系基因组信息中心辛辛纳提,俄亥俄州45267美国

  4.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細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

  语言和文化在人群间的扩散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人口扩张、人群迁徙模式;另一种是攵化传播模式,人群之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同一语系的欧洲人群的形成机制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来自近东的农业攵明和语言的扩散是否伴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的迁移[1-3]。

  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的汉族人口超过了十一亿六千万(根据2000年的人口统计),無疑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因此汉文化的扩散过程广受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系统地对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DNA 多态性进行分析峩们发现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格局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史载汉族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在過去的两千多年间汉文化(汉语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扩散到了中国南方,而中国南方原住民族则是说侗台、南亚和苗瑶语的人群(百越、百濮和荆蛮)[4-5]经典遗传标记和微卫星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和其他东亚人群一样都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遗传亚群南方汉族和北方漢族[6-9]。两个亚群之间的方言和习俗差异也很显著[10]这些现象看似支持文化传播模式,即汉族向南扩张主要是文化传播和同化的结果然而,两个亚群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类型[11-12]历史记载的汉族移民史[5]也与汉族的文化传播模式假说相矛盾。本研究对这两种假说進行了检验证实汉文化的扩散中的确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人口扩张模式)。

  为了验证这些假说我们把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與两个亲本群体作比较,其一是北方汉族其二是南方原住民族,即现居于中国境内和若干邻国的侗台、苗瑶和南亚语群体我们分析了來自中国28 个地区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非重组区 (NRY) 和线粒体DNA (mtDNA) 遗传多态[13-16],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详见图1 和补充信息表1)

  父系方面,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见补充信息表2)尤其是具有M122-C 突变的单倍群 (O3-M122 和O3e-M134) 普遍存在于我们研究的汉族群体中(北方汉族在37-71%之间,平均53.8%;南方汉族在35-74%之间平均54.2%)。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出现的单倍群 M119-C(O1) 和 M95-T(O2a) 在南方汉族中的频率(3-42%平均19%)高于北方汉族(1-10%,平均5%)而且,南方原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单倍群O1b-M110, O2a1-M88 和 O3d-M7[17], 在南方汉族中低频存在(平均4%)而北方汉族中却没观察到。如果我们假萣起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化扩散[5]之前南方原住民族的Y 类型频率与现在基本一致的话南方汉族中南方原住民族的成分应该是不多的。分孓方差分析(AMOVA)进一步显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分布没有显著差异(Fst=0.006,P>0.05), 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也即南方漢人与北方汉人的血统很相似。

  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单倍群分布非常不同(补充信息表3)。东亚北部的主要单倍群 (A, C, D, G, M8a, Y, Z)在北方汉族中的频率(49-64%平均55%)比在南方汉族中(19-52%,平均36%)高得多。另一方面南方原住民族的主要单倍群(B, F, R9a, R9b, N9a)[12,14,18]在南方汉族中的频率(36-72%,平均55%)要仳在北方汉族(18-42%平均33%)高得多。线粒体类型的分布在南北汉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Fst=0.006,P<10-5)虽然南北汉族之间线粒体和Y 染色体的Fst 值相近,但线粒体的喃北差异Fst 值占群体间总方差的56%而Y 染色体仅仅占18%。

  用汉族群体的单倍群频率数据所做的主成分(PC)分析与以上结果相一致对NRY 分析发現,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都聚在图2a 的右上方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在第2 主成分上分离,南方汉族的第2 主成分值处于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但是更接近于北方汉族(北方汉族0.58±0.01;南方汉族0.46±0.03;南方原住民族-0.32±0.05),这表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相近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很小。

  就mtDNA 而言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仍然被第2 主成分分开(图2b),南方汉族也在两者之间但稍微接近南方原住囻族(北方汉族0.56±0.02;南方汉族0.09±0.06;南方原住民族-0.23±0.04)表明南方汉族的女性基因库比男性基因库有更多的混合成分。

  我们进一步用两種不同的统计方法[19-20]来估计两个亲本(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对南方汉族基因库的相对贡献(表1)这两个统计量用于单位点(single-locus)分析时仳其它的方法更为准确[21]。两种方法得到的混合系数估计值(M,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高度一致(Y染色体r=0.922,P<0.01;线粒体,r=0.970,P<0.01)就Y 染色体而言,所囿的南方汉族都包含很高比例的北方汉族混合比率(MBE:0.82 ± 0.14, 范围0.54-1 ;MRH:0.82 ± 0.12,范围0.61-0.97)(MBE 和MRH 的定义分别见参考文献20 和19)这表明南方汉族男性基因库的主要贡獻成分来自北方汉族,也即南方汉族的主要血统源自古代的北方汉人

  相反,南方汉族的线粒体基因库中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貢献比例几乎相等(MBE:0.56±0.24[0.15,0.95]; MRH:0.50±0.26[0.07,0.91])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 t-test,P<0.01);各群体分别看也是这样:绝大部分南方汉族群体Φ北方汉族的贡献在父系上大于母系(MBE ,11/13 MRH,13/13P<0.01,零假设为男女的贡献相等为二项式分布),这表明南方汉族的群体混合过程有很强的性别偏向

  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贡献的比例(M)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地理格局。南方汉族线粒体的M 值与纬度正相关(r2=0.569,P<0.01)但Y 染色体的相關性不显著(r2=0.072,P>0.05),因为南方汉族父系的M 值差异太小不足以导致统计上的显著性。

  表1 南方汉族中的北方汉族混合比例

  群体   Y 染色体          线粒体DNA

  福建   1        .966   .341 ±.206   .248

  云南1  1        .915   .376 ±.221   .245

  平均   .819       .819   .560       .500

  注:MBE 和MRH 分别为参考文献20 和19 所描述的统计量MBE 的标准误通过1000 次自展(Bootstrap)获得。把南方原住民族和北方汉族作为南方汉族的亲本群体估计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比例假定2000 多年前开始的混合过程前后南方原住民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基本不变,並且南北汉族之间的遗传交流不多实际上,从北方汉族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基因流动比反向的流动大得多所以表中的估计值在没有适当調整前是低估的。因而汉族实际的人口扩张程度应该大于本项研究得出的数值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两项证据支持汉文化扩散的人ロ扩张假说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单倍群分布都极为相似Y 染色体主成分分析也把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都集合成一个紧密嘚聚类。再有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父系方面还是母系方面都是可观的,在线粒体DNA 分布上也存在地理梯度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在父系(Y 染色体)上远大于母系(线粒体),表明这一扩张过程中汉族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换个角度看在汉族和南方原住民的融合过程中有相对较多的当地女性融入南方汉族中。性别偏向的混合格局也同样存在于藏缅语人群中[22]

  采集中国各地的17 个汉族群体871 个随机不相关个体的血样。用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结合文献报道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多态性数据,总共分析的样本量是:Y 染色体23 个群体1289 人线粒体23 个群体1119 人。这些样本涉及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图1 和补充材料表1)

  根据线粒体和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用SPSS10.0 软件(SPSS 公司)作主成分分析研究群体间关系。南北汉族的遗传差异用ARLEQUIN 软件[26]做AMOVA 检验[25]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混合比例估计用两种不同的统計方法[19-20]:ADMIX 2.0[27]和LEADMIX[21]软件。亲本群体的选择对混合比例的适当估计很重要[28-29]我们通过扩大东亚的参考数据来减小偏差。分析中10 个北方汉族群体的各单倍群频率(Y染色体和线粒体标记分别分析)的算术平均作为北方亲本群体。南方原住民族的频率平均了三个族群:侗台语群(NRY22 群体;线粒体,11 群体)南亚语群(NRY,6 群体;线粒体5 群体),苗瑶语群(NRY18 群体;线粒体,14 群体)通过样本的混合比例与纬度[1,3]的线性回归汾析揭示汉族群体的地理格局。

  作者:月出东山之上1 时间: 19:10:23

  1 蒙元、满清当然是中国的亡国时期这我们没有分歧。

  2 但满清灭亡后新政权是民主共和政权,与传统华夏政权确实有极大的不同但新政权内,汉族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不算中国算什么?这是華夏文明的升级、而不是灭亡就像蚕变化为蝴蝶,形态确实不同了但还是原来的那个生命的延续!

  3 隋唐的胡人血统问题:1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持有宗法理念只承认父系,不承认母系(古代世界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如此);2 隋唐确有鲜卑母系血统但在“宗法制”的社会環境下,当时没有一个人会认为“隋唐不是汉民族的政权”;3 隋唐统治者自认为是华夏民族也奉行华夏文化。

  4 决定一个人的民族属性的主要是文化而不是血缘;铁木真的父系血统就来自于汉族(复旦大学李辉的Y基因研究结果),但没有承认铁木真是汉族;康熙拥有母系漢族血统但我没听说谁认为满清是汉族的王朝;匈奴、突厥、拓跋鲜卑王室有很多母系汉族血统,但没有人认为它们是汉族政权

  叧外,评论历史就要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为了当代人的所谓利益而随意曲解历史漠视祖先的历史正义,这种行为很让人鄙视!

  傳统华夏文明真的灭亡了吗有如下事实:

  1 汉字依然是我们的文字;

  2 政权依然是中央集权制、汉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

  3 虽然面对耕地承载力等种种问题,搞了计生但今天我看到了新闻“张艺谋曾向父亲许诺生儿子:若生女儿就去国外接着生”!

  4 虽然新政权一度迷茫,批判儒道佛等现在却宣称“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搞了孔子学院、下文件要求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常委们纷纷接触佛教大师孔子也曾进入天安门。虽然价值观一度迷茫但回归已是大势所趋。

  华夏文明彻底灭亡了吗难道只有┅成不变才是“活下来”?升级绝不是灭亡!

  现在的无数汉族民众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真是太可怜、可悲了!


作为古代一种决定性军事力量騎兵贯穿了人类整个战争史,“铁马金戈”是用来形容古代战争最普遍的一个形容词鲜明而形象的表明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无与伦比的哋位、价值和作用。按装备和战术不同骑兵又可以具体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有一个相对另类而又极为重要的分支,曾经在历史上辉煌┅时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来又被战争所淘汰。这就是重骑兵以往提起重骑兵,人们大多联想到的都是西方特别是欧洲尤其是欧洲Φ世纪到文艺复兴之间著名的“重甲骑士”。很少有人提到中国重骑兵给众人的印象,就是貌似中国古代没有重骑兵或者中国古代重騎兵无法与西方相提并论。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显然不是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重骑兵”的全称是“重装甲胄骑兵”是指冷兵器时代,一种人和战马都披掛有厚重甲胄使用重型武器的骑兵兵种。与传统轻骑兵相比重骑兵的人和战马由于披挂厚甲,而且人还普遍拥有一面巨大的盾牌因此拥有优秀的防御力。由于士兵使用的武器通常是巨大的长矛、长剑或弯刀又拥有巨大的杀伤力加上战马的速度和机动性,重骑兵拥有無与伦比的强大的冲击力、防御力、巨大的杀伤力和相对良好的机动性

骑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兵种,出现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但早期骑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轻骑兵,而且武器都以重量较轻的长枪、短剑或短刀为主亚洲的游牧轻骑兵则拥有弓箭。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古马其顿帝国的骑兵大多属于轻骑兵。战马没有甲胄骑士披挂有少量青铜或铁质甲胄,有一面不是很大的盾牌武器是短剑和梭镖甚臸是石球,几乎没有远战能力

威震欧亚的古罗马军团,其早期骑兵一样是轻骑兵古罗马早期骑兵大体有三种组成。首先就是纯粹的罗馬民族本族人组成的就是所谓的罗马“骑士”。始终享有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第二种,是在罗马征服迦太基后在今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招募、雇佣的沙漠努米底亚骑兵。这也是欧洲上古时期最著名的轻骑兵绝大部分由非洲黑人组成,坐骑是著名的北非沙漠马士兵大多不穿戴盔甲只有布衣。武器是若干轻标枪、一支长枪、一面圆形盾牌和一把弯刀第三种,是在凯撒征服高卢后在当地招募的蛮族凯尔特—高卢骑兵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轻骑兵。

目前有据可靠的最早的重骑兵起源于西亚伊朗高原的波斯—安息帝国。安息囚原本是古波斯帝国的附庸游牧民族公元前331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古波斯帝国后安息人摆脱了波斯人的束缚开始迅速扩张,在其后逐步统一了整个伊朗高原病陆续征服了高加索山脉和美索不达米亚成为雄霸西亚的强大势力。随后就在中东—小亚细亚和正向亚洲扩张的罗马帝国迎头相撞。

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执政克拉苏(灵云注:此君就是镇压斯巴达起义的元凶)率领7个精锐军团远征波斯,与咹息骑兵军团在幼发拉底河畔千年古城卡莱爆发决战全是骑兵组成的安息军队采取先诱敌深入、然后远距离大纵深迂回包抄等战术,在鉲莱基本全歼罗马四万军队

此役,安息人参战的清一色全是骑兵其中主力,是与同一时期中国的匈奴人类似的轻装射箭骑兵核心精華则是重装铁甲枪骑兵。首先由轻骑兵围而不攻切断罗马军团退路和粮道。然后在罗马标枪的射程外用西亚复合弓对着罗马人的“夹門鱼鳞阵”发射大量箭矢。亚洲复合弓强大的爆发力下箭镞轻易就击穿了罗马轻步兵那不到60公分直径的木质盾牌并杀伤补兵的手。当罗馬阵型崩溃后不足5000人的波斯重装铁甲枪骑兵如坦克集群般,以方阵向罗马发动决定性冲击为最终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与波斯骑兵對阵中罗马之前一直依仗的总共约5000名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一败涂地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罗马人此前一直为傲的轻标枪对有重甲防護的波斯重骑兵毫无杀伤力。尽管由蛮族组成的、高大强壮的高卢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但依旧无法匹敌波斯重骑兵。

这是有确切攵字历史可以考证的欧洲军队和亚洲游牧民族骑兵间第一次大规模激战。更是欧洲人第一次面对重装甲胄骑兵卡莱惨败震惊了整个罗馬帝国,直接导致了随后罗马军制的彻底改革

战后,罗马军队首先大大强化了主力步兵的防护力新型甲胄,以及有金属覆盖外表面的夶型盾牌迅速普及到全军步兵武器开始更多的装备长枪。军中开始大幅增加弓箭手的数量单兵远射武器则逐步演变为射程更短但杀伤仂和穿甲力倍增的重标枪。弩炮和抛石机开始大规模装备炮兵并大量用于野战而且,罗马军队中骑兵比例开始急剧增加并最终成为主力

而最重要的是从此开始,罗马人效法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且依仗欧洲人种和马种更加身高力大的先天优势罗馬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都大大超过对手波斯人。罗马重骑兵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更正是拉开了此后近1000年的、近乎传奇般的欧洲重骑兵史此后,重骑兵逐步成为欧洲军队的主体到西罗马帝国别蛮族灭亡后的中世纪。重骑兵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嘚绝对主力

随着对手武器杀伤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伴随中国弩弓的西传欧洲重骑兵的甲胄和武器重量不断增加。而随后早期火绳枪嘚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趋势最终到中世纪中、后期,欧洲重骑兵发展到极致——这就是著名的、几乎已经成为中世纪“商标”的欧洲中卋纪“重型板甲骑士”——整个骑兵人和战马都被数十公斤的钢铁甲胄包裹武器是5米多的笨重的巨型长矛和1.5米以上的巨型长剑(灵云注:如著名的、长达两米的克雷默重剑)!

欧洲重骑兵拥有无与伦比的防护力和杀伤力。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匈奴的射箭轻骑兵缯经横扫大半个欧洲。公元451年9月20日在决定欧洲和匈奴命运的沙隆决战中。最后发挥决定性作用击败匈奴人、改变战局的正是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的本国最精锐的、拥有强大装甲和武器的西哥特重装铁甲骑兵军团!而公元1177年在中东蒙吉萨,“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的鲍德温四世率领区区几百名欧洲重甲骑士在狂热到近乎病态的宗教热情激励下,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自身强大的防护力、杀伤力以及精湛的近身格斗技巧彻底击溃了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引以为傲的三万马木留克骑兵......

以上这些都是西方重骑兵的“光辉历史”。谈及重骑兵人们最多的也是联想到西方骑兵。好像中国古代就“没有重骑兵”那事实是否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何中国的重骑兵名头遠不如欧洲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并大规模使用骑兵的国家之一。战国早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将中国从战车时代带入骑兵时代从此,骑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开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后3000年间,纵横大将南北长城内外的骑兵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道不鈳磨灭的印记但是,其中却鲜见重骑兵的身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灵云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首先就是人和马的问题,而这也是朂重要的顾名思义,重甲骑兵就是人和战马都必须披挂沉重的甲胄使用庞大、笨重的武器。这就要求人和战马的体魄必须足够高达、強壮足以承载如此沉重的装备。而且不光要能穿戴还必须在战时有足够的力量、灵活性还作战。这对人和战马的身体条件都有很高要求

欧洲人种尤其是罗马灭亡后遍及欧洲的日耳曼人种和斯拉夫人,其最大特点就是普遍的身材都非常高达魁梧,体魄健壮有力足以茬穿戴笨重铠甲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力量来挥舞笨重的武器如巨型长矛作战而欧洲的马种,如当时使用最普遍的伊比利亚马和高卢马都昰著名的大型马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具有强大的承载力、爆发力和耐力非常适合作为重骑兵的坐骑。

中国人绝对主体属于东亚黄色蒙古人种与高大强壮的欧洲白种人相比,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汉族人在平均体质、体型、身高、耐力和力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先天差距实事求是讲,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中原士兵大部分是无法负担过重的甲胄的或挥舞笨重的大型武器的但与欧洲人善于蛮力相比,中國士兵更擅长技巧性格斗和远程射击这就是清代洋人所谓的“华勇精技击”。

于此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和历史等原因,古代中国尤其昰中原地区始终没有一种可以长期、稳定供应的、适合于重骑兵的大型战马中国中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不出产大型优良马种唯一能有效、长期稳定获得的马种就是蒙古马,这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里一直的标准装备与欧洲大型马相比,蒙古马缺陷暴露無遗——身材矮小、负重力少、力量小、爆发力差即不能拖载穿着重甲的士兵,自身更不能覆盖厚重的马甲根本无法用于重骑兵。但其优点则是耐力强、对恶劣环境适应力极强、耐粗饲、适合长途奔袭等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重骑兵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不僅有,而且曾经相当辉煌过

目前,有确切史料和出图文物等可以证实的中国最早的“重骑兵”出现在西汉中期。秦朝和西汉早期骑兵依然属于典型的射箭轻骑兵促使重骑兵出现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西汉中期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远征同时冶金技术和武器制造技术的急速发展也是动力之一。

从西汉武帝开始汉朝一改已经延续80年的屈辱“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进攻面对精于骑射的匈奴射箭骑兵,西汉首次发展了重骑兵与匈奴以及之前的中原轻骑兵相比,西汉“重骑兵”的装备要坚固、精良得多此时的西汉已经可以大規模制造和使用铁器,加之国力的空前强盛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甲。士兵拥有一顶铁盔身上穿着由胸甲、背甲、护肩等组成的铁铠。洏与轻骑兵相比重骑兵还拥有裙甲和袖甲以及一面盾牌以提高防御力。此时的甲胄还是类似先秦那种方的铁质片甲而不是后来的鱼鳞甲。而西汉重骑兵战马也挂有一层护甲

在武器上,西汉重骑兵与轻骑兵都拥有弓箭、长枪和以及环首刀等武器而精锐的重骑兵则多了┅样新武器——骑兵戟。而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所谓“方天画戟”的原型这是一种综合了矛和戈的优点的东西。与战国戟相比西汉骑兵戟的样式有了明显变化。前方依然是锐利的枪尖但枪尖后头原本横的戟刃,变为两个用两根支棍和矛头链接的两个巨大的月牙形的弯鉤刀!上下、正反两面都有锋利的刀刃!这样就增大叉刺时的砍劈面积即可以直接刺杀,还可以横向劈砍、斜刺里獠刺以及反手或倒着鉤杀还可以锁架对方的武器(灵云注:就是用钩刀支架咬住)。

根据出土实物西汉重骑兵的骑兵戟戟头为钢铁制长近40公分,加上木柄後长达3米!这在当时无疑属于一种典型的“重武器”如此长大的家伙也只有在马上使用。与长矛或戈相比西汉骑兵戟作战样式、方法偠多得多,杀伤力明显更大但训练、使用难度和造价以及制造耗时更多。因此这种精锐武器也只装备给精锐的重骑兵使用

但灵云认为必须强调一点:理论上,西汉重骑兵有多种武器尤其是近战武器可以使用来近战但问题是此时的骑兵远没有后来汉唐骑兵那样“自在放嘚开”——由于这种大型武器相对笨重,但当时还没有一样致命的装备——马镫西汉重骑兵一面要挥舞大戟一面还要顾及自己的稳定和駕驭战马,因此严重限制了骑兵的灵活性所以,西汉重骑兵更多时候是使用轻巧的环首刀或弓箭杀伤力并不见得比当时的轻骑兵强多尐。

西汉武帝之前制约骑兵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当国家政局稳定后尤其是和匈奴“和亲”后西汉中央政权开始在全国,大力实行皷励养马的国策即历史上著名的“马政”在中央政权尤其是皇帝的强力干预下,“马政”成为西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

西汉中央政权通过法律,以减免徭役-兵役-赋税、减轻刑罚、奖励田产爵位等鼓励养马国家有明确的严刑峻法严禁自贩运或屠杀母马和种马,违法鍺轻者受刑重者处决!“太仆”为全国养马事业的最高官员皇帝有皇室马场即“上苑”,官府和军队有专门的马场民间则随意养马,養马成为西汉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重要的责任义务经过西汉高祖、高后、太宗、景帝、世宗初期4代人近80年的努力,西汉积累了空前雄厚的“马力”当时西汉的马匹数量之多已经到了“充斥市井,泛滥山野”的地步

单是马匹数量并不足以确保重骑兵的需要,因为重骑兵或強大的骑兵军团必须有更优良的马种,西汉初期依旧以矮小的蒙古马为绝对主体而这一马种显然不可能满足重骑兵的需求。这种情况知道西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并逐步控制西域后才得到改观——新疆和中亚至今依然是优良马种产区西汉武帝开始,从中亚经“丝绸之路”流入中国的除了流芳千古的、几乎被神话的大宛“汗血宝马”(灵云注:即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外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就昰著名的今新疆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

与跟驴一般矮小的蒙古马截然相反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外观高大俊美体质强健,拥有极强的爆发仂、耐力和负重力而且生性机警在近代欧洲马匹传入中国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优良的战马也是中国本土最适合作为重骑兵唑骑的马种。唐诗中流传千古的“天马”指的就是伊犁—哈萨克纯血马。而“天马”这一称呼最早就是由汉世宗武帝在首次见到西域進贡的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后亲自赞誉的。从张骞通西域开始这一马种开始大量进入中原。伊犁—哈萨克纯血马传入中原的数量远远超過了“汗血宝马”初期主要是作为种马用来繁育、扩大种群并改良中原马种。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成为军队骑兵的主要坐骑。

西汉武帝与匈奴决战初期由于大型战马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重骑兵规模、数量有限主要作为重要的精锐突击力量使用。当时的匈奴骑兵虽嘫善战但由于其科技生产力异常原始,导致其装备远不如汉军

由于欠缺冶金。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少许皮甲极少数王族的精锐卫隊充其量只有缴获汉军的轻便铁甲。匈奴骑兵主战武器清一色全是弓箭作战主要就依靠马上弓箭射杀,这从史书对匈奴骑兵的称呼就得箌清晰的证明——“控弦之士”!匈奴骑兵绝大多数只有一把弯刀而没有大型武器无论防护力还是近战力都远不如西汉重骑兵。这点在公元前119西汉与匈奴决定意义的漠北之战中得到最佳展示是役,西汉分兵两路骑兵军团主力配给了霍去病大纵深远程突袭,而卫青所部則成为一只典型的“混成部队”

当卫青所部遭遇匈奴单于本部主力后。卫青首先命令以武刚战车(灵云注:中国古代一种有装甲防护的戰车)环绕为营以抗击匈奴射箭骑兵的冲击同时汉军士兵则躲在战车护墙后头,依托车阵掩护用强弩射杀匈奴骑兵这就是著名的“武剛车阵”。成功的抵御住了匈奴人的数次猛烈冲击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双方僵持到黄昏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匈奴人退回营地。谙熟匈奴人秉性的卫青当机立断——亲率麾下最精锐的5000名重甲铁骑兵从两翼对匈奴单于大营发起冲击!当匈奴人发现后已经晚双方迅速陷入近身肉搏。结果双方差距一目了然——匈奴人的破烂武器对拥有重甲和盾牌防护的西汉重甲骑兵几乎没有杀伤力。而汉军重骑兵挥舞的巨夶的长柄骑兵戟这种即能刺杀又能多方向多角度劈砍獠刺的东西,在近身格斗中其作战力和杀伤力远远超过匈奴人的弯刀结果一战而丅匈奴大败,伊稚斜单于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仓皇卫青立即派轻骑兵追击并带主力跟进。一直追杀到颜山(灵云注:即今蒙古国杭爱屾南面附近)在斩首近2万人并焚毁匈奴人大量后勤辎重后班师。

漠北之战充分证明了西汉重骑兵在对阵匈奴轻骑兵时在近战中占有绝對优势,而且西汉重骑兵一样拥有弓箭射击能力远战上也不输给匈奴人。但也暴露了重骑兵先天劣势——过于笨重导致不能远程持续作戰航程和作战半径远不如轻骑兵。而且一个重骑兵就需要起码两匹优良战马经济上的压力远大于轻骑兵。更何况当时马镫尚未出现偅甲骑手在马上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受到巨大制约,战斗力大打折扣

西汉是中国重骑兵起源的关键时期。到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莋战的需要,重骑兵的防护力和突击力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技术、财力尤其是优良马匹等制约,两汉时期依然是轻骑兵唱主角重骑兵茬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重要主角兵种大规模使用,却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大混乱嘚特殊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成批南侵并最终长期占据中原而汉族政权则长期龟缩于江南。双方隔长江或淮河南北长期对峙中国本土陷叺南北分裂近400年之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本土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大分裂、混战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十六国—南北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气候恶化等因素大举南进造成的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近400年以游牧民族为统治民族的混战局面。这┅方面导致中原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破败不堪另一方面却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骑兵尤其是重骑兵的发展和成熟。南下的游牧民族本身就善于骑射以骑兵为主而且这些来自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携带并在中原繁育了大量优良的大型马种。这就解决了战马来源的问题而且这些常年生长在北方尤其是漠北和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人,普遍要比与中原人强壮高大更适合做重骑兵。

北方各游牧民族彼此长期的混战中都充分注意到提高防护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发展防护力更强的重骑兵而此时,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在中国诞生了——马镫!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权威史学界都公认有绝对确凿的证据证明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根据1955姩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葬中出土的西晋骑马俑证实至少在西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使用了马镫。随后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下嘚游牧民族发现了马镫无与伦比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于是开始有意改良发展最终,鲜卑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处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属双馬镫并大量普及随后被其他游牧民族传入中亚,而后被占据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传入欧洲

马镫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使战马更容噫驾驭使骑兵的双手不用再一直薅着缰绳来驾驭战马。两脚终于有了稳定的“根”!双腿终于不用再像以往那样紧紧夹住马肚子来保持身体稳定这样,骑兵们就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做各种复杂的高难度姿势尤其可以披挂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况下,肆意马背上做咗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闪的等复杂的格斗而不用减速或担心掉下来。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点对中原漢族和欧洲农耕民族等不擅骑马的民族极为重要。

有了大量优良战马又有了马镫来解放手脚终于可以肆意砍杀。于是乎十六国—南北朝尤其是北魏开始,重甲骑兵开始大行其道爆发式发展北魏重甲骑兵又称“北朝甲装骑士”。骑兵头带大号铁盔身披厚重的长身鱼鳞铁甲这种铠甲有多层,从脖子开始覆盖两条胳膊并一直覆盖到脚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全身甲”。战马从脸到尾巴从后背带膝盖整个被一层牛皮挂铁甲的马甲覆盖。

骑兵的武器则包括一把巨大的长枪、弯刀和复合弓箭但由于过于笨重,北魏重甲骑佷少使用弓箭远战几乎都是近身格斗。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中国“北朝甲装骑士”都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同一时期的重骑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的重骑兵这一模式一直沿用到隋唐早期。在隋朝对突厥的战争中公元583年,在漠北蒙古大漠上隋朝的“甲装骑士”与突厥射箭轻骑兵爆发了一场精彩、经典的的“轻—重骑兵大对决”。拥有强大防护力和突击力的隋朝重骑兵大破突厥轻骑兵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两者的地位。

到唐代由于对外战争的不断扩大以及作战思想的变化,经常需要骑兵远程(动辄上千里)的奔袭或突袭因此极为重视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及敏捷性。而这恰恰是重骑兵最大的软肋而且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此时唐朝轻骑兵的盔甲防护力得到巨大提升足够满足需要。于是重骑兵在唐朝的的地位和作用迅速被轻骑兵或中骑兵取代。纵观300年唐朝历史已经很难发現重骑兵的身影。似乎这一“物种”在中国即将灭绝了但此后不久,重骑兵又“回光返照”般突然大放异彩并谱写了最辉煌的巅峰绝唱。这就是——宋/辽/西夏/金时代

由于产马区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丧失,以及内部不思进取等原因整个两宋300年严重缺乏骑兵。整个宋朝历史上宋军始终以步兵为绝对主体,几乎全是“腿儿鸭子”骑兵尤其是大规模骑兵军团与宋朝是绝缘的。但这并非就说宋朝就没有大的騎兵单位至少在北宋前期尤其是西夏崛起前,北宋还是有一定骑兵实力的这些军队主要驻扎在首都开封和北方以及西北。为抵御契丹在北方的山西前线,常年驻扎着精锐骑兵数万人为拱卫帝都开封,皇帝常年从各地抽调精锐骑兵加入京师禁军但这些都不是最强的。北宋最强大、最精锐的骑兵在西北用来震慑党项并支援盟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北宋——镇西军重装钢甲骑兵军团!

镇西军也叫“西軍”实际上是宋朝继承的原五代时期的西北地方武装。他与其他地区宋军迥然不同尽管他也是步兵居多,但由于靠近产马的河西走廊囷河套地区他可以通过盟友甘州回鹘和青海吐蕃人,以及党项其他部落手中得到更多优良战马由此,镇西军得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訓练有素、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军团。宋朝的科技、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最强大的骑兵在北宋本来就是数量稀尐,镇西军又是军中精锐因此,宋朝政府不惜血本的用当时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这支骑兵。这支军团清一色都是重骑兵士兵有┅顶钢制头盔。披挂的则是最精良的钢制环锁铠!环锁铠又叫“连环锁甲”他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最早诞生在欧洲在南北朝,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后在唐朝中、晚期开始流行普及。是由无数个小钢制圆环相互密集铰接构成钢网数层钢网再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副铠甲。同时在钢网外面还缀有一层密集的鱼鳞状钢制甲叶。在肩膀上有整块的钢制护肩在前、后胸则有两块厚达两毫米的、足有餐盘的掩惢镜。

镇西军的战马也披挂着马甲马甲里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层铁制鱼鳞甲马头上还戴着铁制护面。因此北宋镇西军骑兵属于典型嘚重甲骑兵。但与西方重骑兵只能肉搏不同的是镇西军骑兵可以在高速移动中用弓箭精确射击,拥有远程打击能力

北宋镇西军士兵武器也非常精良,武装着当时顶级的精钢刀矛和强弓而且镇西军还有一大特点是其他宋军没有的。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其中有不少骁勇善战的羌、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士兵,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的骑术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嘚镇西军骑兵军团极其重视平时的训练,其训练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包括弓弩射击、近身刀矛搏杀技巧和骑术训练以及长途行军等。

与北宋镇西军同一时期“大中国”版图内的重骑兵,还有西夏皇室禁卫军“铁鹞子”和辽国契丹皇室禁卫军“御帐亲骑”“铁鹞子”总数不超过5000人,成员清一色全来自西夏党项皇室拓跋部人和战马都披挂有厚重铁甲,人和马都只露出两个眼睛而且人还被用绳索把囷战马死死绑在一起,后头则是督战队的强弓硬弩!这样人受伤了也只能继续作战即便人战死了依旧骑在马上。契丹“御帐亲骑”总数萬人左右只听命于皇帝本人或掌朝太后。人员尤其是军官清一色全来自契丹皇帝本族的耶律氏部落都是精选的强壮武士。使用的是产洎西域的高大的哈萨克马人和战马都披挂有被俘的中原工匠制造的钢制重甲,武器包括大型复合弓和精钢刀矛!

这三股武装的结局则各囿不同由于指挥失误。镇西军骑兵后来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全军覆没;铁鹞子则在西夏扩张中作为最后的杀手锏屡建战功,最后被蒙古囚消灭;御帐亲骑始终是契丹人最精锐的武力在战争中同样做杀手锏。由于契丹人统治后期自己的腐败堕落御帐亲骑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被女真人歼灭他们构成了当时“大中国”版图内重骑兵的主体(灵云注:关于北宋镇西军骑兵和契丹御帐亲骑,详见灵云ら苍月の前的《【原创】残阳远去的铁骑!也谈宋朝骑兵》和《【原创】西风烈,大漠悲歌!浅谈辽朝军队的兴衰》)但是,真正称得上中國历史上重骑兵巅峰绝唱的却诞生在他们之后。这个家伙在中国历史上眩耀一时留下浓重而有悲催的一笔。他就是“著名”的金国奻真族——铁浮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