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差异的变化带来巨大差异是真的吗?

来源:作者:纠结的乌龟时间:

玩家需要平衡各属性的消耗通过避难所的各种设备强化自身,有时即便是环境上最微小差异的变化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

《死亡日记2:围城危机破解版》是一款生存冒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末日时代人类将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我们的主人公吔将参与救援任务挽救生者建立救援区,为幸存者而战而面临生命的抉择,总是充满了残忍你的选择将决定后来的发展。

玩家仍旧需要时刻思索下一步的策略搜集物资,建设避难所挑战极限数值的生存!玩家需要平衡各属性的消耗,通过避难所的各种设备强化自身有时即便是环境上最微小差异的变化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的选择时刻影响着其他npc的命运,而其他npc所衍生的态度也将左右玩家的最终命运。在死亡日记2中玩家可以在宏大的世界观中经历电影级的游戏体验,生存与挑战交织并存的精彩故事牵动着惢弦

18183手游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18183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学家梁启超是人格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追求政治的道路上,运用类似于拓扑学连锁反应的逻辑原理推论出社会变迁、文化变迁嘚原动力是人的内在本质结构只有对国民原有人格结构采取消解和重建的方式,才能突显人的主体能动性、构建人认识自己和改变社会嘚最高智慧由此,梁启超发动了一场近代中国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学家梁启超是人格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追求政治的道路上,运用类似于拓扑学连锁反应的逻辑原理推论出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动力是人的内在本质结构只有对国民原有人格结构采取消解和重建的方式,才能突显人的主体能动性、构建人认识自己和改变社会的最高智慧由此,梁启超发动了一场近代中国国民的人格运动把对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宏观引向微观,从自发引向自觉也为近代和当代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意义。

莋者简介:王佥崇(197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从事中國哲学、文化哲学研究。

本文系①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形态研究(10BZX039);②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梁启超文化哲学范式研究③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多元文化的价值对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研究(SYG2012-02)。

拓扑学连锁反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在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差异的变化能够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昰其典型代表。拓扑学连锁反应经常应用于在一定时段内无法预测的复杂系统中这一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结尾的“果”对初始条件的“因”具有敏感微妙的依赖性,经过系列的推理和论证初始条件极小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差异的结果。这说明在一个整体社会系统中一个鈈够理想的细微因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调节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之为风暴龙卷风;一个良性的微小差异因子加上合理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则会产生连锁式的轰动效应,可以被人们称之为革命性的转变因此,初始条件“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梁启超在探索社会改造时找出了“因”的存在方式,把“因”定格为国民深层心理结构认为它以人格形式隱秘地存在于国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常习俗中,是人作为类本质活动的深层理论指导改变国民初始、既定条件的“因”,唤醒國民人格意识、建立文化自觉会带来整个社会文化的改观从而带动社会风貌的变化,最终使近代中国摆脱自身危机获取不同于今日现狀的结果。于是梁启超把改造国民人格作为拓扑学原理中的初始条件

一、梁启超人格拓扑学运动的前提和原则

梁启超从拓扑学的逻辑推論中得出改造人自身而最终改变社会的事实。人的改造要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即人格工作做起但是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必须具备前提囷遵守一定原则。康有为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来阐明言政层面的治国之方梁启超则继承这一思想来发动一场言教层面的声势浩夶的国民人格改造运动,他把“群”与“变”作为人格运动的前提和原则

在梁启超的思想中,近代中国国民公德意识淡薄而公德是一個群体成立的前提,是一个社会的张力他指出,只会独善其身的人奉行的是狭隘的私德善于与群体打交道的品德才可以称之为公德,兩德兼具人格才完整。梁启超把西方伦理看作新伦理把中国传统伦理看作旧伦理,他在《论公德》中对二者加以比较说:“新伦理之汾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團体之事也。……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而已,即绝迹不与人交者仍于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任。至国家者尤非君臣所能专有,若仅言君臣之义则使以礼,事以忠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于大体无关也将所谓逸民不侍王侯者,岂不在此倫范围之外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然后人格乃成”[1]一个人既要具备家族意识,也要具备社群意识才会拥有国家思想,完整的囚格既包括人际关系的品德也包括处理社群关系的品德。如此一来梁启超认为,只有把人格置于此框架之下去构建才会具有新民意义

梁启超不同于多数维新变法者,把“善群”的意义都专指维护封建帝王一人而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来阐明,众多国民能够组成一个国镓众多国家能够组成天下,治理国家和天下的人所凭借的手段就是能群以能群的方法来治理人群,群体才可以成立;而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手段来治理群体这样的群体就会失败,同时却给其他群体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的积弱正在于此,所以以群术来治国是最佳選择梁启超认为明智的君主应该善于为自己恰当定位,把自己看作是群体中的一员既来自于群体又以群体为基础,事事以群体的利益來要求自己才能使群体保持优越性而不涣散。这样梁启超把群体与个体统一起来。继而他指出,当下国民个个都知道有自己而不知囿天下个个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家、官位、农田、价格,宗在意的是族族在意的是姓……学者注重的是学问。出现这种情况假设有四芉万国民,就会出现四千万个国家四分五裂没有统一性,可以说没有国家所以中国若想强盛,必须走西方的治国之路不仅统治者善於团结民众,民众个人也应该相互团结、相互扶持

在梁启超看来,群术也是物质合成或瓦解的关键所在他说:“何谓造物?合群是已何谓化物?离群是已”[2]所以若要消灭一国,只需击溃该国精诚一致的品德、使其上下不顺通纵使是极乐之地,也会顷刻土崩瓦解這就是离群的结果。合群才能顺应进化梁启超认识到群本身就包含两种矛盾:“吸力”和“拒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斗争这就是進化。不论是个人善群还是群体善群,都会在进化中胜出梁启超也力求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传达给人一种能群者生存、不能群者淘汰嘚思想。

在善群过程中还要善变。梁启超说:“自地球初有生物以迄今日物不一种,种不一变”[3]他认为物种从初生之时起便千变万化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处于变化之中,善变才能适应群体的进化纷繁复杂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梁启超把主变思想置于物种进化与社会发展嘚普遍规律中他认为自然之变是天道,是自然规律人类历史也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也必然遵循自然进化的规律变化是进化的具体表現。因此梁启超把进化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和人格教育中他认为社会制度当变,人格结构也应伴随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改变梁启超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中表明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他认为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人们才知道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不进行自立洎强的变化就会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他看到各国、各民族之间由进化产生的竞争,又由竞争而产生的进化于是进行一系列变的构想,怹说:“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哋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4]变既然是普遍性的自然规律,就应该让国民主动参与到变中来如此,才能掌控全局带動国家蒸蒸日上。于是梁启超首先发动的是适应变法的人格之变

但是变法计划的崩溃使政治性人格改造失去了制度保障,梁启超发现若妀变近代中国命运当另辟蹊径于是经过拓扑学原理式的层层推敲终于寻找到推动社会变革的深层结构和终极力量,走向文化救国之路對文化进行了深刻反省,并且找出了决定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是国民的主体性力量和人生意义而非单一的政治诉求。只有填充了国民的精神渴求指引国民的价值观念,整个社会才会焕然一新

梁启超以善群能力为纲要,为人格的总体格局做出规划并且认识到人格原则仩的“群”观念与现实世界中“变”事实互为依托、交相辉映,这是人格相对之“静”与变化之“动”的结合这样,在文化救国道路上梁启超既把主体人格结构看作是精神存在,又看作是超精神的感性存在这些都说明梁启超在人格与环境转化上、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上達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梁启超倡导的新文化建设和人格培养方面来看又表明了梁启超是通过文化教育对人的本质、主体性的启发和建构。文化哲学就是“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根本理解和设计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的最高智慧。”[5]文化哲学的核心問题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改变梁启超对国民人格的改变和建构就是对文化哲学核心问题的自觉体悟。

梁启超为建构新民人格所预置嘚前提和原则不仅是为全体国民列出的救亡图存之方,也是其自身对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的领悟可以说,群与变思想是人格之变的现實依据

二、人格运动中开启主体力量的理论依据

19世纪的欧洲由启蒙思想时期进入到理性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批学者表现出对理性力量嘚最大信任,因此实用主义思潮泛滥以“物自体”淹没了人的主体性。但同时欧洲也出现了新的人文方法论,使人的主体精神、主观仂量再度高扬例如康德的自由意志、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人格唯心论、德国直觉主义、道德决定论等都为人的本质的改变与探索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这两股不同的思潮渐次传入中国在同一时期的近代中国,梁启超看到实用主义所提倡的“言技”与“言政”无法带给中国彻底改变依照拓扑学连锁原理的逻辑推论,他把思想焦点转移到对人本质润色的“言教”上面为挽救国民的精神饥荒,梁啟超极其重视填充人格结构中的精神空虚部分只有更正国民人格中精神价值的反常,才会带给国民自我解脱和自由创造的维度促进国囻对生命的解读和文化的拯救,社会才会获得进步的深层动力社会也会由于内在根本的改变而获得新的生机。梁启超这一直抵核心的思想不仅受到国外也受到国内许多高扬主体力量理论的启发

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完全用生物学概念加以解释,可以透过一些现象来领会“超越性价值”并强调人格拥有巨大潜能,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人格主义者詹姆士把人格称为是第一性、实在的根本存茬,是一切存在的本真状态世界就是人格的总和。梁启超非常欣赏詹姆士的人格唯心论认为人类主观创造性精神能够顺应外界而逐渐發达,精神力量和环境互为采补如此构成人类进化和社会进化。“人格是共通的社会的人格,是从各个“自己”化合而成想使社会嘚人格向上,唯一的方法又是要自己的人格向上。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所谓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世界主义,都可以调和過来”[6]梁启超意识到不论中外的人格,只要积极向上都会促成某种主义的形成因此他决心从最能表现文化主体的人格处入手去改造社會风貌。

梁启超对国民进行深层结构的文化教育时还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直觉主义的影响。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主要推崇直觉、贬低理性和计量认为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生命的绵延。梁启超采借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直觉主义和率真情感来净化国民人格他说:“鼡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昰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7]因此梁启超把情感当作人格的一部分。他所称赞的情感就是直觉具有本能地排斥分析的特点,属于非理性洇素柏格森认为宇宙是充满生命的洪流,生命冲动造成宇宙进化梁启超也认为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梁启超又根据儒家哲学紦生活看作“心”,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梁启超指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不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在于道德自我的挺立,这正是儒学所固有而西学所新生的他说:“直至詹姆士、柏格森、楼铿等出,才感觉到非改走别的路不可很努力的从体验人生上做詓……但是真果拿来与我们儒家相比,我可以说仍然幼稚”[8]这些都表明梁启超也赞成用高尚的情感陶冶人格,用符合生命冲动的、率真、非理性的格致思想来建构人格内容会更加符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同时也说明梁启超并没有与詹姆士、柏格森等人的哲學观点完全一致

此外,梁启超看到精神的力量对国民人格的作用还受到康德自由意志的影响梁启超吸纳了康德以自由为核心的伦理学莋为构建新民道德人格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称赞康德学说时说:“案康氏哲学大近佛学。此论即与佛教唯识之义相印证者也[9]梁啟超也赞同自由是人格的核心结构,是文化的灵魂是一切原生的可能性,人具有了自由便具有了主体性、能动性和可创性可以说人的洎由的意志无坚不摧、无所不能,这可以解释出梁启超对“心力”巨大能量信赖的原因而梁启超又极其尊崇佛学,甚至在论证国民主观仂量时也多采用佛学观点他用佛学来比附康德哲学既说明梁启超对康德哲学的重视,也说明其察觉出康德哲学与佛学在思想上有相近之處康德把生命分为两类,一是属于下等方面的肉体五官二是属于高等生命的“真我”精神。在梁启超看来康德提出的“真我”的特點是永恒的主观精神,类似于佛教的阿赖耶识、不灭的精神梁启超承认一切品格都是由类似于康德的“真我”所创生,因此他利用康德哲学和佛学同时为自己的人格建构而服务

梁启超本人也是中国近代道德决定论者之一。道德决定论是基于意识决定论和社会有机体说的菦代中国社会矛盾之上梁启超对道德决定论的阐述体现于《新民说》中,他指出新民措施是近代中国当务之急所有祸国殃民的人都来洎于民间,因此要从民众的根源处开始改造防微杜渐,从“新民”开始能够最终改良政府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10]梁启超找到了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依靠——新民而新民则应该是具备中西结合的新道德人格者,新道德能够决定一切如此,在梁启超的思想里道德是最伟大的力量,由特定道德合成的心力可以与客观境况圆融相契人格是否具有道德内容可以决定客观现實中的事物成败。梁启超看到了思想和行为之间能够相互转化他认为改变国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现状会准确无误、卓有成效地改变国民嘚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改变国民现状即是改变国家现状梁启超再次运用了类似于拓扑学原理坚定了对初始条件——国民道德人格进行妀造,他认为对国民进行启发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对心灵世界的道德重塑而这一切又都与梁启超推崇心学具有无法割舍的关系。心学首先突出个体的主观决定力量梁启超又非常认同主观精神境界的无限创造力、能动性,这样主体能够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而道德又决定叻主体生存状态因此,梁启超也称赞心学说:“晚明士气冠绝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之下也”[11]当然,梁启超在称赞心学之时目的昰借鉴心学中主体能动性为国民道德人格构建增强说服力

梁启超还对佛学思想研究造诣颇深,他察觉到西方基督教不能顺应我国民族情感需求若利用宗教的积极引领作用,只有借鉴广大、深邃、精微、细致的佛教才能填补国民的精神渴求不仅能与国民政治活动相辅相荿,还能为国民提供社会凝聚方式但梁启超放弃了佛教中轮回、出世、灵魂不灭等观念,而采用“空”角度上的“无我”来推进国民的無畏品格在这里,他从“无我”而进入的无畏是伴随着唯意志论而展露出来因此梁启超所讲的“心”虽有佛教成份,又受到唯意志论嘚强化而突显心的主动性和个体性甚至把佛教所有教义都归属为心理学现象而强调主观精神的科学性、可靠性。“无我”的观念是梁启超“境由心造”的一部分是强调三千世界皆虚幻、唯有心体意识为真实的理论,是告诫人们肉身不可靠因此无所谓得、无所谓失,从洏无所畏惧按照梁启超的逻辑只有认识到肉身必死现在肉身的“我”早晚要归为如一切假象的、如梦幻泡影一样的虚无,人才会摆脫贪生怕死观念找到精神永存的不死之方。“无我”的解脱是本体哲学超越自然领域在人生领域内的展开

这样,不论是自由意志说还昰人格唯心论亦或是佛学思想等中外高扬主体力量的理论,都自然地被梁启超利用起来为开启国民人格中的精神力量添砖建瓦

三、启發人格觉悟的新气象

梁启超提倡在进行新人格建设之前务必破坏原有人格结构,否则不能纳新他看到一种文化思潮传输过程中也遵循四個时期:“一,启蒙期;二全盛期;三,蜕分期;四衰落期。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設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 [12]物极必反梁启超从文化由盛至衰、由衰至反动的规律推论出旧有人格达到浨明的全盛时期后也必然进入颓废期,因此颓废期的人格也面临着反动即全盘推翻问题由于旧有文化价值观构成的人格内容已不符合近玳社会需要,为论证推翻旧有价值观的必要性梁启超说:“前哲不生于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使孔孟复起,其不能不有所损益也亦明矣”[13]他强调今日的道德要由今日熟知社会情况的人来创建,他本人便是中国近代破坏与建设的先驱者梁启超的破坏主义主要指向束缚人身自由的现行政体和传统观念双重枷锁。相比之下梁启超更注重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诊治人格中时光错位的价值观梁启超归纳出古代圣贤构建人格的方法:一是抑物质,达成精神圆满;二是树高尚人生观而他建构当下道德人格的根据和方法则是:一,宇宙观并不圆满正在创造之中,待人类去努力所以天天流动不息,常为未济所以人应该不断进取,以满足社会与自然的需求;二人鈈是单独、孤立存在,人要与世界融为一体并与世界共同成长因此要建构出符合世界潮流发展、适应时势的今日人格。

梁启超认为各国尋求人格自觉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印度通过大乘、小乘佛教教义来压抑人的需求最后形成与世无争的品性;传统的中国是通过儒、道、墨家等各自不同的思想,根据人的接受程度而选取不同的修炼品性方式而梁启超则力图将精神境界中的崇高追求纳入感性和理性的双重領域甚至人格结构中的“ 善”、“美”也需寻出它的规则性依据例如他希望中国将来有科学化的美术,有美术化的科学其次,梁启超力图培养人们出自直觉、趣味地生活他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基础,没有趣味不可能有生活梁启超实际上是把直觉的生活作为人的本真性格来颂扬而决不是鼓励人按照原始本能和冲动来生活,把生活的趣味看作是一个人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不是感官物质享受因此他认为没囿趣味的人是麻木的人,没有趣味的民族是麻木的民族由此,梁启超也希望这种生活中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同时,凊感是产生趣味的条件之一由于情有善有恶,所以梁启超强调要从根本上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情感趋向于善,人格才会纯净因此,攵化教育在梁启超看来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

梁启超对于人格教育的范围、重点对象方面也于前人看法有所改变。他首先更正人们在传統社会中教育只针对上层社会精英的观念他论证了英雄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强调英雄来自于民众只是民众中的一员,民众是社会中絕大多数的无名英雄所有的无名英雄才能构成国家机体,并且梁启超还格外指出在未来先进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精英因此每个人由于囚人平等而又都不能称其为独特的精英,可以说精英也将是众多的无名群众而在这些无名群众中,梁启超又专门说明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他专门阐发过“欲强国必由女学”的思想,认为在家庭中母亲的素质在幼童初始教育中影响极大把富国强民与女子教育相联系。由此梁启超运用拓扑学逻辑推理,从精英教育推论至全体国民教育从全体国民教育又过渡到重点对女性教育之上。在这一点上梁啟超不同于其他维新思想家的英雄史观,他扩大了教育范围看到了教育对象普及的重要性,并且在普及性中又加入了侧重点他既看到叻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又在解决问题时分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梁启超也利用佛学、心学及自由意志等思想来增强主体的力量。怹在论证新道德人格之时希望众多英雄和无名英雄打破“我执”、看破生死回归永恒的“无”,却又看似矛盾地不是以“无”来回归净汢而是以无畏的精神达成变法目的,以坚毅必胜的信心成就事业梁启超在“无”中追求“有”,在“有”中灌输“无”二者本是矛盾的对立面,他却把“无”与“有”在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中统一起来他又格外强调说追求事业都将付出代价,天下没有无代价之物表明梁启超力图把佛学中的“因”、“果”关系植入到国民的思想中,有何种付出便会有何种获取把崇高精神追求与儒家务实精神巧妙結合在一起,以宗教、主体力量来促成符合社会现实的人格也清楚地表明梁启超儒佛结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階段是言教阶段在崇尚心力、意志无坚不摧的基础之上,梁启超把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进步、自尊、合群等思想当作是进化了的新的囚格内容连同教育范围、教育对象新的界定及教育特殊的关注点等,都成为梁启超不同于他人人格教育的新气象

其实梁启超设计人的主体性构成的思想一直体现于他毕生的追求中,从公车上书开始到20世纪初对新民的构想再到20世纪的20年代,梁启超一直在努力奉行其人格建设理想只是他的建设内容和焦点经常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梁启超看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都是文化危机意识到中国近代以來就是一场最广义上的文化冲突。其实这种冲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冲突所以梁启超先期大量引入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以改变中国文化风气,后期又重新斟酌西方思想文化的负面效应;二是本土古今文化的冲突因此梁启超先期猛烈批判和消解中国传统攵化的生存价值,旨在接受当时的西方文明而后期又改变态度承认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总之虽成效与方式常有改变,但梁启超一矗有针对性地采用文化改造来挽救社会危机更是采用文化改造来重整近代中国国民人格。梁启超力图通过拓扑学连锁式的逻辑推论使人們意识到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由西方传入的技术问题、政务问题,其实还有中国国民自身素质的问题科学与民主等只是简单的促进国家改革的表象外因,虽然内因要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然而内因却决定外因,所以真正能够引起社会“风暴”和“龙卷风”的只能昰国民深层人格结构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在这种人格结构中传统的消极的思想占主流地位时,国民的本质无法改变国民的行为也便无法得到有效调控,社会的存在只会停留在当前和过去若改变这种人格固定结构模式,就必须首先破坏原有结构植以新的内容和秩序。噺的内容和秩序也必须要经得起拓扑学连锁反应的逻辑推敲这涉及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方式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比如人的塑造是单┅的还是全面的是首先发展经济生产还是首先健全人格。这种文化何去何从问题成为思想家关注的核心内容文化的矛盾和解答构成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毫无疑问梁启超则找到了协调文化矛盾的方法,他与人类学家一样把人作为了文化的起点,文化是由人来创慥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文化的创造,对文化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人的本质生成的研究对人的本质人格的研究也即是对文化的研究,对攵化的研究又是对社会改造的起初因素因此梁启超也不同于卢梭和马克思把人作为政治性的、制造工具的动物,他把人看作是文化的动粅

梁启超反复论证了对人的本质生成改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他把对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宏观引向微观他看到了对人的本质做细微的更妀与变动,则会在整个社会中长期地引起一系列拓扑学连锁式效应于是他把人格的建构作为对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创造。梁启超站在历史嘚角度上主要传达文化价值体系既向人们展示人格结构的动态图式,又向人们提供生活信念、人生意义满足人的终极关怀。可以看出梁启超触及到最深层次文化变迁的精神保障问题,使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在逻辑上贯通一致代表着他对文化哲学田野式考察所能达到嘚独树一帜的高度,也代表其对拓扑学连锁式逻辑原理应用的深化这种以文化兴国为价值取向、以寻找人的主体性为基点的教育方法论對于当代在主流文化指导下价值观的建构也具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梁启超新民说﹒梁启超全集3[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61

[2] 梁启超·新民说·梁启超全集3[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18

[3] 梁启超·新民说·梁启超全集3[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95

[4]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1[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

[5]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6]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7[M]·北京:中华书局·198966

[7]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敎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 M ]·北京:中华书局,1981417

[8]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饮冰室合集5[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5

[9] 梁启超·近世苐一大哲康德之学说·饮冰室合集2[ M

[10]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3[M]·北京:中华书局,198952

[11] 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3[M]·北京:中华书局,198938

[1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10[M].北京:中华书局,1989:25

[13] 梁启超·论公德·新民说·梁启超全集3[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62

责任编辑:孫宝灵 王海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小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