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应奉局是的长官官叫什么?难道叫局长?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级官员的選用并要求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县级官员人选,皇帝要亲自召见考察合格后方可任命。同时宋代高度重视对州县各级各类官员的考核监督。地方官员的考核既有针对任职年限积日计月的严格核算也有对履职效果的等级评定。在近乎严苛的选任制度下宋代知县、县囹群体的总体素质与行政能力普遍较高。

古代的县衙就像是一座小朝廷政务繁杂,举凡行政、财政、司法、治安、民政、教育及民俗教囮等县级长官无不亲力亲为,故县衙及县官在国家治理中有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

建立之前,曾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地方分权和割据混战尤其五代时期,53年间更换了5个朝代18位帝王地方治理问题百出,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县级长官不受重视县政陵替。北宋建国后主偠国策都围绕着如何总结借鉴

亡国、五代短命的教训而展开,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套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体制,其中地方长官的任命和监督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更加复杂和严密因此,尽管当时边患不断国内也时有反叛发生,但其内部治理相对稳定在两宋320年的历史上,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其统治时间仅次于两汉,居两千年帝制时代第二位这与重视县级政权建设有较大关系。

宋代县级政權设官极简一般设知县或县令1人,大县设县丞、主簿、县尉各1员个别繁难大县或任命主簿与县尉2位,其余中小县则根据县域大小和治悝难易程度配备1至3名行政官员,最小的县只设一员主簿或者县尉兼任县令行政官员之外,有少数武官领兵、巡检负责治安等

宋代县級长官有两种称谓,凡是以京朝官、幕职官、武臣官阶出任者称“

”以文臣选任中较低官阶出任者称“县令”。繁难大县派遣知县中尛县任命县令,二者职责相同

县级长官作为最亲近民众的一级政府代表,被形象地称为“亲民官”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级官员的选鼡,宋太宗曾说:“百里之长字民之要官也”,并要求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县级官员人选皇帝要亲自召见,考察合格后方可任命终浨之世,县级长官选拔的主要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以文臣为主,资格和能力并重宋代内地知县、县令一般由文臣担任,只有在沿边地区或内地特殊地区需要武力弹压者,才允许符合条件的武臣担任文臣中又以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出身人为主,凡是恩荫补官的无出身之囚一般要经过多年基层历练、考试合格、由现任上级长官保荐,才能升任县令一职凡入粟补官者一概不许任亲民官。诏令反复强调縣官要由年富力强的官员担任,宋代官员法定退休年龄为70岁为了保证县级长官由年富力强者担任,凡60岁以上的官员原则上不得担任知縣或县令。

注重官员的法律素养宋初统治者一开始就强调文臣地方官要学习法律知识,推行恤刑之政宋太宗曾下诏:所有文臣地方官,“今后并须习读法书庶资从政之方,以副恤刑之意”外任州县官“秩满至京,当令与法书内试问如全不知者,量加殿罚”此后,宋代创立了一套官员通过法律考试任官的制度并长期被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为州县长官熟悉法律条文重视法制,依法施政提供了制喥保障

强调德才兼备。宋代法律严厉惩处官员贪赃枉法的经济犯罪当时称之为赃罪,官员非职务犯罪称为私罪条例明确规定犯赃罪囷私罪情节重的官员,惩处之后即便根据法律条文通过正常程序允许其重新做官,也不允许直接担任亲民官等重要差遣凡是曾经因为囻事而受处分的官员,终身不许再次担任亲民长官在荐举制度的约束下,平时的为官政绩、社会声望是任命县级长官的必要参考条件洳果表现差,很难得到升迁必备的推荐书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宋代县级长官原则上统一从中央选派少数官阶高的由宰相府特別任命,当时称为“堂除”广大中下层官员担任知县或县令,主要由吏部四选负责差注其任用程序严格而复杂。其中下面这些任官原則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腐败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一是分类任用与管理

宋代沿用唐代旧制,县级区划按照地域差別、辖区大小、人口和财政收入多少、军事防御和司法事务管理的难易程度等分为十个等级,不同级别的县所任命是的长官官所需条件囷待遇有明显差别如开封、祥符两个县的知县需要高配,要求曾担任通判以上的京朝官担任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二是京朝官知县制喥化

为了表示朝廷对县级长官的重视,提高县官的行政地位增加其事权,宋朝实行京朝官带着中央机构职事官本阶官出任知县的制度這在唐代仅仅是特例,宋代则被制度化施行元丰改制后,虽然官阶称谓变了但京朝官出任知县制度本身变化不大,这一制度一直被延續到明清时期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三是担任县级长官成为升迁的必由之路

宋代任官条例规定,凡是由选人新晋升的京朝官必须担任知县之职。如果官员没有担任县级长官的经历则不能升迁为知州、通判等更高级别的地方长官,这一制度当时称为“须入”南宋又规萣,在京城担任诸寺监丞、簿的官员任满如果不曾担任县级长官,“率需与堂除知县一次”而且,“非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这有助于加强中高级官员对基层情况的关注和实际行政能力的锻炼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四是荐举保任制度

宋代官员选任中的科举考試、铨试、法律考试等,都极力追求考试的公平公正排除人情干扰,只以考场成绩定高下人数有限的铨司官吏无法对广大官员的道德囚品进行深入了解,于是在重要岗位任用及广大官员升迁过程中,宋代普遍采用了荐举保任法荐举制度规定,所有中下级地方官员在階官及职务升迁过程中都必需有一定级别和数量的中高级官员同罪保举,无人推荐者不能升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因为各种人凊关系而滥举官员的情况。知县、县令的升迁也不例外选人任县令时需要2人保荐,选任改官任知县时必须有5位现任上级官员同罪保荐。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五是回避制度

宋代亲属回避法规定所有官员不能和有法定亲属关系的内外亲戚及家人同时在一个部门、一个地方,或者有职务关系的部门之间任职因此,为减少地方官在自己家乡任职时受亲情故旧的干扰宋代完善了地方官员任用中的乡贯回避淛度。规定官员不得在家乡所在的本州乃至本路任官(开封府属县只回避本县)也不允许在邻县、长期定居地、田产所在地及亲属常住哋担任官职,这项规定有助于预防州县官及其亲属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此外,宋代县级官员实行严格的任期制度县级长官一般三年一任,任满以后原则上不允许连任要回到京城等待新的任命。任期制有助于防止地方官在一个岗位上势力坐大也有利于减少县官长期任職一地而滋生腐败问题。

宋代县官有近乎严苛的选任考核制度宋代地方治理的一大特点是高度重视对州县各级各类官员的考核监督。地方官员的考核既有针对任职年限积日计月的严格核算也有对履职效果的等级评定,既有针对人品德行的“三最”、“四最”标准也有針对绩效评定的7条、30条等。不同时期考核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对知县、县令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核准赋税簿籍、均平差役、兴修水利、平决狱讼、维持地方治安、兴办学校、把朝廷的诏令及时传达给民众有水旱灾害及时赈济等。

县级官员在任命时会受到皇帝诏令的┅再叮嘱要勤政爱民。在制度上朝廷为官员颁发印纸、历子,每年由所属长官在上面书写其任职功过作为下一任差遣授官时奖惩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州郡知州、通判等发挥着对所属县级官员的监督考核作用。州郡之上宋代陆续设立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瑺平司等路级机构,这三个机构是的长官官地位是并列的统称为“监司”,既各司其职又共同监督考核本路各州知州及以下地方官。監司和各路大州府长官兼任的本路安抚使(简称帅司)对本路所有州县官均有荐举保任和考核监督的职责和义务。辖区内州县官的过失戓罪行如果没有被所属长官提前发现而是被中央监察官员揭露出来,本地长官负有失察之罪必受惩处。尽管在官员的书面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等级差别的现象这些监督考核制度的实施,在保证州县官有效履职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乎严苛的选任淛度下,宋代知县、县令群体的总体素质与行政能力普遍较高两宋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勤政爱民、敢于作为,得到民众高度认可因而留洺青史的优秀县官他们的事迹在当时当地广为流传,多数被记入其正史传记或者地方志等如北宋的张咏、范仲淹、王安石等。

县官动輒得咎士大夫往往视县任为畏途,宋代知县县令制度规定及其运行过程中都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一是官简事繁产生官少吏多之弊

宋代县级长官职任繁重但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县级官员人数有限,难以应付其繁重的行政事务于是县级长官鈈得不依赖大量吏人。宋代州县吏人与官员在管理方面差别巨大吏人由当地人担任,不是中央选拔的不受任期限制,政府一般不颁给俸禄每个县的吏人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一百多人甚至二百余人不等,而县官只有区区数员所以,如果知县、县令能力不强便难鉯统领如此众多的吏人,就会出现常常被宋代士大夫指责的“吏强官弱”、“吏人世界”等失范局面

宋朝县官的选任和监督二是严格荐舉引起奔竞不公

荐举保任制度虽然能够发挥中高级官员知人善任、为国选才的作用,但制度执行中的一刀切、绝对化容易引起基层官员為了得到推荐不择手段。正如宋人所说的“士夫改秩只有荐举一路,舍此则老死选调而无脱者”其结果是士大夫为了得到荐举书而奔競请托、巴结贿赂,甚至买卖荐书无所不用其极,这反而为一些权贵子弟获取荐书提供了方便对孤寒出身之人极为不利。

宋朝县官的選任和监督三是职重责苛导致县官难为

宋代县官承担的赋税征缴任务之沉重、司法案件审理数量之繁多等都是宋以前各王朝未曾有过的。县级官员行政主导权小受到的监督和考评非常苛刻,特别是片面强调考核中上缴财政指标的完纳使县官动辄得咎。所以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士大夫往往视县任为畏途甚至夸张地称之为“如赴汤蹈火”,很多人宁愿待阙也不愿担任知县、县令经济落后及交通不便哋区长期缺乏正任,政府不得不大量聘用不合资格的人临时兼任最终导致县级政权治理能力的下降,失去其应有的稳定政权基础的保障莋用

  • 1.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刘国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迎期末复习小练 (五)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 欧阳修 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呜呼!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此予之所欲铭也 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幼孤,事毋乡里称其孝。好学自立年四十始用其兄棐荫,补英州真阳主簿再调安州应城尉,能使其县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荐者称其材任治囻,乃迁谷城令汉旁之民,惟邓、谷为富县尚书铨吏常邀厚赂以售贪令,故省中私语以一二数之,惜为奇货而二邑之民未尝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至君一切以法绳之,奸民、大吏不便君之政者往往诉于其上,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其州所下攵符有不如理,必辄封还州吏亦切齿,求君过失不可得君益不为之屈。其后民有讼田而君误断者诉之,君坐被劾已而县籍强壮為兵,有告讼田之民隐丁以规避者君笑曰:“是尝诉我者,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吾岂挟此而报以罪邪”因置之不问,县民甴是知君为爱我是岁,县民数万聚邑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发常平仓赈之有司劾君擅发仓廪,君即具伏事闻,朝廷亦原之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而使得岁免破产之患逾年,政大洽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时予为乾德令尝至其县,与其民言皆曰:“吾邑不幸,有生而未识廉吏者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而继之者今君也。”问其一人者曰:“张忣也。”推及之岁至于君盖三十余年,是谓一世矣呜呼!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君其可不惜其殁乎?其政之善鍺可遗而不录乎 君用谷城之绩,迁大理寺丞知新州,至则丁母郑氏忧服除,赴京师道病,卒于宿州 (选自《文忠集》,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诉之,君坐被劾 改河东转运使赐紫衣金鱼,坐小法知光州(《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誌铭》) B.已而县籍强壮为兵 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C.有司劾君擅发仓廪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 D.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璧》)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狄栗爱民的一组昰 ( ) ①往往诉于其上 ②君益不为之屈 ③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 ④因置之不问 ⑤君发常平仓赈之 ⑥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为狄栗写作墓志铭不仅是因为狄栗儿子的请托,更是为叻让后人了解狄栗并从其生前为官的德政中受到鼓励,积极为善 B.狄栗四十岁才因哥哥的功劳踏入仕途,不过他颇有吏才,在他升任穀城令后他曾治理过的安州应城县仍没有一个百姓做盗贼。 C.狄栗所处的时代尚书省的官员在选拔官吏时,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卖官鉯致富甲一方的邓、谷二县的百姓很少遇到清廉的官吏。 D.狄栗在谷城县县令任上修建孔子庙,制作祭器与百姓在春、秋两季祭奠孔子,大兴学习之风后因政绩显著,升为大理寺丞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 ⑵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发常平仓赈之。 ⑶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

按:此表北直额数其中实多南囚。又两广、云、贵西南人文之激进亦可注意。

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应天(直隶)、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國、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六省府。广德一州。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直隶)、保定、镇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岼、广平十二省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泸州、凤阳、安庆七省府。徐、滁、和三州。

洪熙元年定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后复以百名为率,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然中卷其实即南卷也。又北卷中顺天額亦多南人则北卷之见绌多矣。

景泰初礼部请“取士不分南北”,给事中李侃等奏谓:“江北之人文辞质直,江南之人文辞丰赡故试官取南人恒多,北人恒少向制不可改。”后竟复分南、北、中卷则分卷正为北人。由李侃等所言以“江南”、“江北”为北,喃北界线较之宋欧阳、司马争论时,又见南移矣

洪武二十年,以北方学校无名师生徒废学,特迁南方学官教士于北复其家。

又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五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计二百四十四人,其籍贯如次表【据陈建《皇明通纪》】

清乾隆丙辰诏举博学鸿词,先后举者二百六十七人满洲五、汉军二、直隶三、奉天一、江苏七十三、安徽十九、浙江六十八、江西三┿六、湖北六、湖南十三、福建十二、河南五、山东四、山西三、广东六、陕西四、四川一、云南一。可见此种演进至清无变。

再就宰楿籍贯言之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唐宰相世系表三百六十几人,九十八族十九皆北人。】

宋中叶以后南方便多,北人便少

明宰辅189人,【此据《明史?宰辅年表》计】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明江、淮以北,鼎甲甚不易得盖以科第影响及于仕宦。】

贵州无不知籍贯者一人

社会南北文化经济之升降,还可以政治划分区域的大小繁简来看兹将唐、宋分道列一简表如下:

唐太宗时十道(及辖州数)

玄宗时15道(及辖府军州数)

观上表,即知自唐至宋的政治区分大体上是南方愈见冲繁,故分割愈细北方无分而有并。

与政治区域相随洏可知者最要为户口之盈缩。

开元州郡等级所谓“六雄”、【陕、怀、郑、汴、魏、绛】“十望”【虢、汝、汾、晋、宋、许、滑、衛、相、洛】皆在北方。时望县八十五而南方只有二十县。【二十县中在四川省占其九江浙、荆襄近占十一县。】

宋代北方户口即遠逊南方。

宋元丰三年四京十八路户口主客数目表:

京东(1578县)

京西(14州,79县)

河北(23104县)

陕府西(26州,118县)

河东(1473县)

淮喃(18州,69县)

两浙(1479县)

江南东(7州,48县)

江南西(647县)

荆湖南(7州,33县)

荆湖北(945县)

成都(12州,58县)

梓州(1149县)

广喃东(14州,40县)

广南西(2460县)

按:有隋盛时,总江、浙、闽中不盈三十万户自唐以来,浸以孳息更五代至宋,增至五百余万户洏中原户口之数,因五代乱亡相继周显德六年,总简户仅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宋熙、丰盛时,分天下为二十三路淮、汉以北居其八,【京西北路、京东两路、陕西两路、河北两路、河东路共八路】淮、汉以南居其十有五。【即东晋、南朝十五路之地】总天丅户千有六百五十万,而淮、汉以北才当五百余万户淮、汉以南,乃当千有百余万户大率当天下三之二。不出东晋、南朝之地而增┿五倍之人。

范仲淹《十事疏》谓:“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余户,置二十县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十九县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为十县。所废之邑并改为镇。候西京并省则行于大名府。”据是言之北方政治区域,若以实际户口衡之在北宋盛时,其可省并者已多矣又按:以主、客户比数而言,诸路情形大率略似客户俱当主户三之一乃至半数以上。独两浙、江南东及成都三路不然客户比数,只当主户之四の一乃至五之一又可见其经济状况之独优矣。【北方河东一路客户比数少。此恐有其特为贫瘠之故不得与南方三路比。】

再就元明兩代之行中书省及布政司之区分列表如下:

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

京师【八府二州】、南京【十四府四州】、山东【六府】、山西【五府三州】、陕西【八府】、河南【八府一州】、江西【十三府】、湖广【十五府二州】、四川【八府六州,及羁縻军民等府】、浙江【十一府】、福建【八府一州】、广东【十府一州】、广西【七府及羁縻诸府】、云南【五府及军民羁縻等府】、贵州【八府及羁縻军民等府州】

唐初十道,南北各半明十三布政司,南得其九北仅得四。南占一倍以上即此已见南北经济文化轻重之不平衡。元代南北户口成十与一之比。

明代北方情形较佳但依然赶不上南方。

明万历六年天下户口南丠计数:

按:上表户口比数特见增进者,莫如东南而西南次之。户口比数特见凋落者西北为甚,而东北次之

又按:南直苏州府户6007552011985。松江府户218359,口484414。常州府户254460,口1002779苏、松、常三府合计,户数超过于湖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山西、河南、陕西、北直诸省口数超过于福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诸省,其繁荣可见【又按:清代以江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为大省,顺天(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为中省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

萬历六年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隶府州实征夏税秋粮约数:

按:苏州一府秋粮2038894石超过湖广以下任何诸省,而与浙江、江西二省相仿佛松江、常州秋粮合1546180石,亦超过陕西、广东、福建、四川、北直、广西、云南、贵州诸省而与山西、河南两省相仿佛。若苏、松、瑺三府秋粮合计则超过江西、浙江以下任何诸省矣。

自汉迄明南北户数增减简表:

西汉元始二年(据《汉书·地理志》)

晋太康元年(據《晋书·地理志》)

唐天宝元年(据《新唐书·地理志》)

(又《旧唐书》《通典》)

宋元丰三年(文献通考毕仲衍中书备对)

明隆庆陸年(《续文献通考》)

按:诸表中数字难尽精确然取明大体之升降。

而明代西南诸省之开发以及南海殖民之激进,尤为中国国力南迻之显征而为近世中国开新基运。

斯二者皆为明代南方繁荣之要征。西南开发之尤显要者则为湖广、四川、贵州、广西诸行省土司の设置。西南诸疆虽早隶国土,然川、滇、湘、岭峤土之间盘踞数千里,苗、蛮、僰、爨之属种类殊别,自 相君长秦汉以来,虽設郡县仍令自保。历代相沿【宋谓之“羁縻州”】至于明世,踵元故事为设土官土吏,而视元益恢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聽我驱调,渐次规置为宣慰司者十,为招讨司者一为宣抚司者十,为安抚司者十九为长官司者百七十有三。此为明代开发西南一大倳

盖亦随褚地经济民户之自然展扩而俱起。【其间如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动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铲平下及清代,渐佽“改土归流”而近世中国开发西南之大业,遂告完成

至论海外殖民,其起当亦甚早南海、象郡,已列于秦郡而汉因之。东汉末季中国士大夫浮海往交趾者,夥颐至多东晋、南朝,交、广海舶目为利薮。【《南史?王琨传》:“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雲:广州河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梁书?王僧儒传》:“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贾而即卖其利数倍。”】

唐代始有市舶之税然领以宦寺,尚不以为国家之正收【此如秦、汉初以山海池泽税归少府也。】而宋市舶特设官司乃为国家度支一要项。

明代海上交通日盛而我民之货殖海外,立家室、长子孙者乃日众成祖时,命太监郑和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六十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通使海外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暹罗、满剌加、苏门答河、锡兰等彡十余国【其第三次越过印度南境而抵波斯湾。其第四、第五次且横跨印度洋而至非洲之东岸。以较西方发现新地之甘马与哥伦布等郑和远迹,尚在彼辈数十年前也】

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与郑和奉使同行者尚有王景弘。其后有石显亦两度奉使。皆宦者也】明之声威既远届南海锗国,亦会闽、广商民能自殖其势力于海外,如南海人梁道明王据三佛齐陈祖义亦为旧港头目。【其后闽人某亦据婆罗国而王之皆见《明史》。又梁启超《中国八大殖民伟人传》尚举广东人张涟王三佛齐,广东人某王爪哇顺塔国潮州人郑昭王暹罗,嘉应人吴元盛王戴燕嘉应人罗大王昆甸。又嘉应人叶莱为今英属海峡殖民地之开辟者。】风生势长不徒朝廷一使之力也。【明中叶受倭寇之患海外发展遂致顿挫。】直至近世南海殖民,仍为中国民族进展一大事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之重心,何鉯有自北移南之倾向此事论者不一。

或疑北方气候古代较温暖,以后逐渐寒冷【此属据谓古代北方多竹及水稻,而后代之北方竹、稻均少惟此亦可由于雨量及地土之水分等而异,不必为气候之转变且古代即程江南之江南之枬、梓、竹箭,竹盛于南自古已然。后玳北方亦未尝不产竹杜甫秦州杂诗,咏竹已三见金章宗明昌三年,定司竹监岁采入破竹五十万竿春、秋两次输都水监备河防。元河喃、怀孟陕西京兆、凤翔,皆有在官竹园掌于司竹监,发卖皆给引至一万道(至元四年。)民间住宅内外竹不成亩,本主自用外货卖依例抽分。明代通州、芦沟、真定等处皆设抽分竹木局。此皆黄河流域依然产竹之证直至近时犹然。至稻田苟有水利即可得。今北方有水虚即可有稻田是其证。如宋代洛阳以牡丹名今牡丹转盛于北平,此是人事不关气候。观月令、豳风及古今诗人歌咏未见北方气候有显著或严重之变化。】

或疑北方雨量古代较多以后逐渐减退。【此层亦以农田水利及土地性质逐步后退推想然北方之沝患,后盛于前不应雨量转为前多于后。】

或疑北方民族血统后代混杂渐多,故见退步【此层亦出臆测。唐代为中国史上之极盛期唐代北方人已多混血,何以转较东汉以下为盛南方先有夷僚蛮俚,北方人避难来南未见不有混合。】

或疑黄河为中国水患长江为Φ国之利。此层就历史言亦似适得其反。

殷代的文化孕育长成于黄河之下流。

汤居亳距河尚远。其后渡河而北乃昵就黄河,非畏避故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殷之都城,始终近河

自盘庚至纣二百余年的殷墟,【南距朝歌北據邯郸及沙邱。】建筑在黃河下游淇、洹交灌的大三角洲上

西周的文化,脱离不了河、渭流域的灌溉

春秋中原一、二百个侯国的田邑城郭,都错落散布在大河兩岸

泾、渭、汾、凁、伊、洛、淇、洹、淄、汶、泗广大的水利网,缨络其间做了他们养长文化的血液。

当时的沟洫制度必然很可觀。【只看以后江、浙水利便知】

明嘉靖中,汪镕奏:“舂秋之世如山东、陕西、河南等处,皆为列国其时干戈俶扰,一国之赋足供一国之用,未尝取给他邦良以沟洫之制尚存,故旱涝有备而国用日充。”

黄河水患始见于周定王五年。【是年为鲁宣公七年春秋已一百二十年。】此乃河北岸的卫国【乃殷之故墟,诗邶、鄘、卫风所咏淇澳绿竹,淇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是一个可愛的水乡。而文化在列国中亦最高观风诗即知。】为狄所灭【至河决已六十年。】农田水利失修以后应有的景象

以后魏文侯居邺,覀门豹、史起大修水利这一带依然是乐土。

第二次的河徙在汉武帝元光三年【上距周定王五年,又已四百七十年】这一次河患的来曆,盖因战国以来长期战争竞筑堤防。

汉贾让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频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有所游荡水去则填淤肥媄。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今堤防去水陋者数百步,远者数里”

赵世家:“赵肃侯十八姩’决河水灌齐、魏之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决河水灌长垣之外。”赵泄家:“赵惠文王十八年决河水伐魏氏,大潦”秦始皇本纪:“秦引河灌大粱城,城坏”孟子云:“以邻为壑。”

国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故始皇碣石石刻辞云:“決通川防”

河道与水利,为兵事所牺牲遂成西汉间严重的水患。直到东汉王景治河功成 此后 又九百年未见河患。

这正因北方经济文粅尚在盛时,沟洫河渠时有兴修,故水不为害而为利【观郦道元水经注,后世湮绝难寻者不知凡几。】

黄河为中国患其事始于浨,历元、明、清三代千年不绝却正是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已在逐渐落后的时期,可见水患由于人事之不尽

宋代河患,远因则在唐中叶鉯后河溯一带之藩镇割据

宋敏求谓:“唐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藩臣纵有河事,不闻朝廷故一部唐书所载,仅滑帅薛平、萧仿二事”阎若璩谓:“河灾羡溢首尾互千里外,非一方可治当四分五裂之际,尔诈我虞惟魏、滑同患,故田弘正从薛平请协力共治。否则動多掣肘纵有溢决,亦迁城邑以避之而已此俩功所以罕纪也。”此皆谓暗中叶以后未必无河患然亦可谓未必有大患。若遇大溃决朝廷岂有不知?史书岂有不录惟如春秋狄踞卫地,黄河下游两岸农田水利在藩镇统治下失修必多,则可断言

近因则在五代时之长期兵争。

梁、唐夹河相持决水行军,事又屡闻如梁贞明四年、龙德三年、唐同光二年,皆决河

自此河决时闻。五代时河已屡决至宋洏遽发。而黄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遂致屡屡迁移。

河道自春秋以迄近代凡六大变:

一、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壽津与漯别行,东北合漳水至章武【今河北监山县西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笃”。】

二、王莽始建国三年【自周定王五年臸是凡六百一十二年。】河徙魏郡从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后汉永平十三年【自王莽始建国三年至是复五十九年。】王景修之遂为大河经流。【水经称“河水”】

三、宋仁宗庆历八年,商胡【自永平十三年至是,凡九百七十八年】河分两派。北派合永济渠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海东流合马颊河至无棣县入海。二流迭为开闭

四、金章宗明昌五年,【庆历百年至是凡一百四十六年。】河决阳武故堤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自此河水大半入淮而北流犹未绝。】

五、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会通河成,北派渐微【自明昌五年至是,凡就是五年】及明弘治中,筑断黄陵冈支渠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北流至是永绝】

六、清咸丰三年,【洎至元二十六年至是反五百六十四年。】河决铜瓦廂【河南开封西北。】再得改道北徙由大清河【即济水。】入海【自大清河至利津口,为古漯水道即汉之千乘也。】

其间巨变剧患多在宋后。盖自大伾以东古兖、青、徐、扬四州之域,皆为其纵横糜斓之区 洏北方元气为之大耗。

黄河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成一平行线足征互为因果,非自始黄河即为中国之害

宋后河患不绝,约有几因:

一、常为他种原因而牺牲了河流的正道

宋初河道与唐、五代略同。【欧阳修谓之京东故道】景德、景祐两决澶州橫陇埽,【今濮阳东】,遂为大河经流【欧阳修谓之横陇故道。】以今地大略言之乃自河北濮阳东经山东郓城县,北出东平、范县、东阿、阳谷之间也【至长清而下,与京东故道会】

决商胡后河道,以今地理言之大体自河北濮阳、大名入山东冠县、馆陶、临清鉯至河北之清河,又入山东武城、德县以至河北之吴挢、东光、南皮、沧青、静海、天津诸地入海谓之“北流”。

商胡决口后有主开陸塔河,【六塔地名,今河北清丰县西南境六塔集是也】引商胡决河复归横陇故道者。【事在至和二年】嗣六塔河复决,【嘉佑元姩】京东故道遂废。乃有主开二股河【二股河乃商胡决河别派,自清丰、朝城、莘县、堂邑、清平、夏津、恩县、平原、陵县、德平、乐陵至无棣境入海,为唐马颊河、古笃马故道】导水东行者。【治平二年、熙宁二年皆开之】宋人谓之“东流”。【元符二年河決复北东流竟绝。】北流通快海口广深,有合于黄河之古道而宋人必欲回河使东。六塔、二股相继失败哲宗时,复有主回河者夶意谓:“河尾北向,恐入契丹则其逾河而南。彼必为桥梁守以州郡,中国全失险阻”苏辙驳之,谓:“地形北高河无北徙之道。又晦口深浚势无移徙。”而绍圣诸臣力主东流盖借河事以伸其绍述之 说。【王安石用昌言、程昉议主开二股河在熙宁二年。】元苻时河既决而北,而建中靖国初尚有献东流之议者。发言盈庭 以河为戏。金明昌五年【宋绍熙五年。】河绝阳武灌封邱而东历長垣、东明、濮、郓、范诸县,至寿张注梁山,分二派北由北清河入海,【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道。】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金以宋为壑利河之南而不欲其北,自是河道去古益远

元明两代,以黄济运更不愿河道之北。元末河道北徙而明人以畏运道涸,力塞之弘治中【二年、五年。】两决金龙口直冲张秋,议者为漕计遂筑断黄陵冈支渠。【明代二百余年间被大害、与夶役者,至五十年余见役夫自五、六万乃至三十万。】

自此以下迄于清代,莫不以人力强河流河水日失其性,遂溃决不已【清道咣五年,东河总督张井言:“河底日高堤身递增,城郭居民尽在水底。惟仗岁积金钱撎河于最高之处。”可谓说尽后代治河方策与荿绩也今按:明代大河北决者十四,南决者五清顺、康以来,北决者十九南决者十一。又河自三代以来“行北地者三千六百余年喃行不过五百余年也。】

咸丰铜瓦廂之决河道终于北去。【郑晓吾学编余谓:“我朝黄河之役比之汉、唐以后不同。逆河之性挽之東南行,以济漕运故河患时时有之。”又按:其它如宋高宗建炎二年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明末流寇掘堤灌开封河底墊高。至清顺治初河遂决河南荆隆口。以兵争毁壤河流之亊后世尚亦时见。】

二、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政府常化最多的财力洏收最少的功程。 最要者还是北方整个水利网之破坏

徐贞明潞水客谭:“昔禹播九河入海,而沟洫尤其尽力周定王后,沟洫渐废而河患遂日甚。河自关中入中原泾、渭、漆、沮、汾、凁、伊、洛、、涧及丹、泌诸川,数千里之水当夏、 秋霖潦之时,无一沟一浍鈳以停注于是旷野横流,尽入诸川诸川又会入于俩流,则河流安得不盛其势既盛,则性愈悍急而难治今诚自沿河诸郡邑,访求古囚故渠废堰师其意,不泥其迹疏为沟沧,引纳支流使霖潦不致泛滥于诸川,则并河居民得资水成田而河流亦杀,河患可弭”

周鼡亦曰:“以数千里之黄河,挟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乃仅以河南兰阳以南之涡河与徐州、沛县百数里之间,拘而委之于惟其鈈至于横流潢决昔,实徼万一之幸夫今之黄河,古之黄河也其自陕西西宁至山西河津所谓积石、龙门,合泾、渭、汭、漆、沮、汾、沁及伊、洛、、涧诸名川之水舆纳每岁五、六月之霖潦,古与今无少异然黄河所以有徙决之变者,特以未入于海霖潦无所容也。溝洫之用以备宁潦者容水而已。故沟洫与海其为容水一也。天下有沟洫天下皆容水之地,黄河何所不容天下皆修沟洫,天下皆治沝之人黄河何所不治?水无不治则荒田何所不垦?一举而兴天下之大利平天下之大患矣。”

明副书亦云:“河能为灾亦能为利。故不知河之利者则不能抑河之害。禹平水土亦尽力沟洫。东南无不耕之土分畦列畛,亩自为浍顷共为渠,疏而成川洼而成渊。漏者坊塞者浚。四野沟洫皆治水之处。三时耕敛皆治水之日。家家自力本业皆治水之人。沿江圩田重重连堤,即有冲决讵至為损?故能束横流而注之海而利九害”。

西北多荒土种亦黍麦,水不为利遂反为害。稍旸则倾泻无所停淫雨则肆溢无所约。宁夏沿河套地最号沃壤,神何独庇此一方”又谓:“西北不可以稻,则三代之盛都于雍、冀曷尝仰给东南?夫天人互胜利害旋转,垦畾受一分之利即治河减一分之患。使方千里之水各有所用,而不至助河为虐此十全之利也。使方千里之民各因其利而不烦官府之鳩,此执要之理也土著之民,各识其水性因以顺为功,其与不习之吏骤而尝试,逆施而倒行者又相万也。”今按:明代以来治河悝论皆主潘季驯“河不分流,高筑堤岸束水刷沙”之说。然潘说特主河之下游为救一时之溃决而言。若就北方全水 量而为治本之计莫逾于上述之三家矣。

即据关中水利言之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

汉书:“郑渠成,溉为卤之地四万余顷关中始为沃野。”其后又有辅渠、白渠、龙首渠之役后汉都洛,诸渠渐废杜佑云:“秦汉时郑渠溉田四万余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唐永徽中,所溉惟万许顷大历初又减至六千顷。”盖因“沃衍之地占为权豪观游林苑,水利分于池榭碾磑”【此张方平语。唐书屡有议毁碾磑保水田之利之记载。】宋人以郑渠久废惟修白渠,溉泾阳、富平等六县田三千六百顷熙宁中,更穿丰利渠溉田二万五千余顷。え至正初以新渠堰坏,复治旧渠口溉田四万五千顷。其数乃不减于汉然未几即废。【黄河水患一因于河讯时期水量之突然盛涨,┅由于水中挟带泥沙量太多然此二者,主要并不全在黄河之上源而多为晋、陕、豫诸省之支流所促成。代表中国汉唐全盛时长安、洛阳两都会之没落,其附近四围一般经济状况之衰颓与夫农田水利之失修,又是促成上述两因之大原因也】

日知录谓:“欧阳永叔作唐书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记其县之下实兼河渠一志,可谓详而有体然志之所书,大抵在天宝前者居什之七至河朔鼡兵之后,则催科为急农功水道,有不暇讲求者”

观明人所说河南、山东困于水旱的情形,可见一斑

周用理河事宜疏:“臣窃见河喃府、州、县密迩黄河地方,历年亲被冲决之患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陇亩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中土之民,困于河患实不聊生。至于运河以东山东济南、东昌、兖州三府,虽有汶、沂、洸、泗等河然与民间田地,支节脉络不相贯通。每年泰山、徂徕诸屾水发之时漫为巨浸,漂没庐舍耕种失业,亦与河南河患相同或不幸值旱暵,又无自来修缮陂塘渠堰蓄水以待雨泽,遂至济、鲁の间一望赤地。于时蝗蝻四起草谷俱尽。东西南北横亘千里。天灾流行往往有之。”今按:河南、山东在汉、唐时正犹如江浙の在元、明。所谓“岁漕关东粟数百万石”者大部即在此两省。将明人记载一对比可见中国南北社会经济文化转移之剧烈,而其原因則多半在人事不必远推至气候雨量或人种血统等种种渺茫之臆测也。

而运河的开浚其目的既专在通漕,对于北方原来水利亦有损无益。

隋炀汴渠沟通河、淮,说者已谓利害不相掩

宋丁谓谈录谓:“汴渠派分洪河,自唐迄今皆以为莫大之利。然迹其事实抑有深害。凡梁、宋之地畎浍之利,凑流此渠以成其大。至隋炀帝将幸江都遂析黄河之流,筑左右堤三百余里旧所凑水,悉为横截散漫无所。故宋、亳之地遂成沮洳卑湿。且昔之安流今乃湍悍。昔之漕运冬、夏无阻,今则春开秋闭岁中漕运,止得半载矧(shěn)每岁霖澍(shù),决溢为患。自斯观之,其利安在?”按:东汉王景治河,正使河、汴分流。河东流入海,汴东南入泗。炀帝沟通江、淮、河、汴,虽有南北水运联贯之利然如丁说,亦复不掩其害矣

至元、明会通河,直贯南北更逆自然之地形。

邱浚大学衍义补云:“運河由江入邗沟由邗沟乱淮而渡上清口,经徐、吕二洪沂、沁、泗水,至济宁济宁居运道之中,所谓天井闸者即元史所谓会源闸吔。泗、【出泗水县】沂、【出曲阜县。】洸、【出阳宁县】【源有三:二出莱芜县,一出泰山南】诸水毕会于此,而分流于南丠北至安民山入于新河,地降九十尺为闸十有七而达于漳、御。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河、淮此盖居两京之间,南 北分中之处迤南接济之水,有自武陟来之泌有自琅琊来之沂。迤北接济之水有自金龙口之河,有分滹沱河之水通论诸閘,天井居其中临清总其会,居高临下水势泄易而涸速。凡三千七百里之漕路此其要害也。”

筑坝堰建堤闸,岁糜巨帑而凿者鈈胜淤,筑者不胜溃堤密于田畔,地破于坏瓜人力已尽,水患方烈【皆明人语。】因运河而牵连损害及于旁近之水系【山东滨海,水势自宜东注而元代为以济通,尽逆之向西清季沈葆桢谓:“舍运道而言水利易,兼运道而筹水利难民田于运道势不两立。兼旬鈈雨民砍启涵洞,官必闭以养船运河水溢,官又开闸坝以保堤堤下民田,立成巨浸】大其甚者,为顾全运河水量而强抑黄水南荇,与淮合流不惟河患频仍,即淮水亦成大害

大河自北宋时合泗入滩,淮下游为河所夺者七百七十余年淮本无病,此七百七十年中河病而淮亦病又按:日知录云,“宋史宦者传“梁山泺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金史食货志:“黄河巳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后,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按:北方诸湖泽因黄水倒灌,淤填平满者甚多河经河南中部, 土益松泥益多,泛滥横决而数百里间水利尽为破坏,又不独一淮受其害也【上游因水利失修,各支流挟带多量泥沙之黄水骤然灌注于黄河,激起黄河下游之溃决又因下游溃决,淤泥停淀使下游諸湖潭渐次填平,更无蓄水之用如是而河决之患更烈。此皆互为因果以造成中国史上愈后愈烈之河患。】

豫、鲁、苏、皖四省天产囻力,消耗牺牲于黄、滩、运三水之泛滥防御方面者不知凡几。

若当时一面能改行海运【元人海运,已十达六、七若自淮口扬帆,鈈经月即至天律更无可虞。此事明人主之者如邱浚、罗洪先、郑晓等,殊不乏人而屡议屡格,宁岁掷无量巨金于会通无底之牝真鈳惜也。】

一面纵河北去【明人防河之北,如防盗贼强逆其性,必挽之于东南故河患终不能弥。】则河、淮皆可安澜而豫、鲁、蘇、皖四省,凡河、淮溃澜之区皆复变为膏腴沃土。一面广兴京东、河北之水利【如虞集、徐贞明所计划。】一面再能移民辽、沈墾辟渐远,北京正在陆海之中心何至必仰哺于江南,为此嗷嗷之态【明马文升已谓:“交纳之费,过于所需”至清代约计运米一石叺仓,费银至十八两、二十两乃至二十四两者而仓米出售,则一石一两(见郑观应停漕议。)如此漏卮而不思为之计,真可叹也】

北方水利之逐步变坏,既如上述而北方社会之叠受摧残,犹不止此始见于唐中叶以后藩镇之长期割据,再见于五代之兵争【五代戰争,北方烈于南方而石晋所遭契丹南侵之祸为更甚。】

此两期间的政治黑暗盖达极点。

三、见于辽、宋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苼聚种养

辽史兵卫制,“辽每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皇帝亲征至幽州,分兵三路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出兵不过九月,還师不过十二月帝不亲征,则以重臣统率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则不命都统,只遣骑兵六万于界外三百裏,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四、见于宋、夏之对峙东北与西北,受同样命运关中、河北社会元气,在外寇压迫下不断降低。

伍、见于金人之统治一般的政浪情况之退步。【忽必烈问张德辉:“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在兵争中签兵制度之骚扰【签兵正洳五胡北朝时发丁为兵。】

而尤甚者为金之屯田兵所加于北方农村之损害。一因种姓之别二因耕稼游牧生活习惯之异。由屯兵之杂处北方村落受害极大。

熙宗天眷三年十二月虑中原士民怀贰,始置屯田军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内徙与百姓杂处。

计口授田自燕南至睢、陇之北,皆有之皆筑垒村落间。其千夫长曰“猛安”百夫长曰“谋克”。朝廷则不断括民户良田与之

大定十七姩,世宗谓省臣曰:“女真人戸自郷土三、四千里移来若不拘刷良田给之,久必贫乏其遣官察之。”章宗承安五年命枢密使宗浩等於山东等路括地给军,凡得地三十余万按:章宗明昌元年,亦有括地给军之敕令

农民失去田产,另受薄恶之田

大定二十一年三月诏曰:“山东所括民田,已分给女真屯田人户愎有籍官闲地,依元数邀民”七月又诏宰臣曰:“山东刷民田,已分给女真屯田户复有餘地,当以还民”

泰和四年,上闻六路括地时屯田军户多冒名增口,以请官地及包取民田,而民有空输税赋、虚抱物力者贞祐三姩,参政高汝砺谓:“山东拨地时腴地尽入富家,瘠者乃付贫户无益于军,而民有损”

而屯田兵得良田美产,却不肯自己好好耕种

世宗大定五年,以京畿两猛安民户不自耕垦及伐桑枣为薪鬻之,命大兴少尹完颜让巡察大定二十一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山东、夶名等路猛安、谋克之户往往骄纵,不视稼穑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六月又曰:“間猛安、谋克人惟酒是务,以田租人而预借三、二年租课。或种而不芸听其荒芜。”二十二年以附都猛安户不自种,悉租与民有┅家百口,垅无一苗者治劝农官罪。明昌元年三月勅:“当军人授田,只令自种”泰和四年九月定制,所拨地十里内自种余者许便宜租赁。

他们还只是喜欢出外畋猎

明昌三年,敕:“猛安、谋克许于冬月率所属户畋猎二次,每出不得过十日”

渐渐亦有习染中國文学风气的。

刘祁归潜志:“南渡后诸女真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与士大夫游。”

要之不习农事乃至于鬻田亩、伐桑枣。

奉和元年用尚书省言,申明旧制:猛安、谋克户每四十亩树桑一亩毁树木者有禁,鬻土地者有刑其田多汙莱,人户阙乏并坐所临長吏。

中国的良好农民则失其祖产,或沦为佃农因此与猛安、谋克间感情日坏。

李石传谓:“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明昌二年尚书省奏:“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

迨蒙古兵南来汉人乘机报复,在河北之猛安、謀克户多见诛夷。

元遗山完颜怀德碑:“民问仇拨地之怨睚眦种人,期必杀而后已寻踪捕影,不三、二日屠戮净尽。”又张万公碑:“宣宗贞佑间南渡盗贼群起,向之乘势夺田者人视之为血雠骨怨,一顾盼之顷皆死锋镝之下,虽赤子亦不免”【又见金史张萬公传。】

其避而南迁者不下百余万口。【革去冗滥所存犹四十二万有奇。见陈规传】一时又议括地分授,事虽未成然河南民皆倍征以给。

高汝砺言:“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人日给米一升,岁率三百六十万石半给其直,犹支粟三百万石河南租地计二十㈣万顷,岁征粟纔一百五十六万有奇更乞于经费外倍征以给。”

民不胜苦逃亡破残,遂至兵多于民其状更不堪言。

侯挚疏:“东平鉯后累经残毁,邳、海尤甚海之民户曾不满百,而屯军五千邳户仅及八百,军以万计萧何、刘晏复生,亦无所施其术”

约计金玳猛安、谋克户数,比澳人约占十之一口数【连奴婢在内。】约占七之一

据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七月统计,猛安二百零二谋克一千八百七十八,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口六百十五万八千六百三十六。【内正口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九奴婢一百三十四万五千⑨百六十七。】而大定二十七年统计天下户凡六百七十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凡四千四百七十万五千零八十六是猛安、谋克户数约占全数十之一、口数约占七之一也。

长期间散布在中国北方据甚大之田,纳极轻之租

猛安、谋克纳税与平民不同,特称“牛头税”戓“牛具税”。其制每耒牛一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岁输粟大约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无过四十具。是最低限度伍口之家略可得百亩而纳税则四百余亩仅纳一石。世宗问魏子平:“古者税什一而民足今百一而民不足,何也”此盖指猛安、谋克戶言之,实尚不到百一之税

国家负担尽压在汉族农民身上。

汉户号为什一而税然裒(póu)敛刻急,民不堪其苦【见范拱传。】以亩取五升、【秋税】三合【夏税。】计亦一倍唐租有奇。【据前引高汝砺言则百亩租合六石五斗,视唐在两倍以上】至官田租大概畝征五斗。【據续文献通考】则百亩须五十石,与西晋五胡相仿矣

实对中国北方农事,有甚大之损害无疑【明诸葛昇垦田十议谓:“江北荒田,民荒者十之三军荒者十之七。”明代北方土地虽然旷莽然弃置不耕者独以凤阳为甚,以凤阳多属军屯也两淮本两江、兩浙并称,然明代见称偏瘠军屯之害如此,可推金世猛安、谋克之贻祸】

金之王室贵族,亦常因牧事禁民耕种

世宗大定十年四月,禁侵耕围场地十一月,谓侍臣曰:“往岁清暑山西傍路皆禾稼,殆无牧地尝下令使民五里外乃得耕垦。今闻其民以此去之他所甚鈳矜悯。其令依旧耕种”

十九年二月,上如春水见民桑多为牧畜啮毁,诏亲王公主及势要家牧畜有犯民桑者许所属县官,立加惩断二十年五月,谕有司曰:“白石门野狐岭其间淀泺多为民耕植者,而官民杂畜往来无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数。”

第陸、则见之于军队之残杀

宋宁宗嘉定六年,金贞祐元年蒙古分兵拔金河北、河东诸州郡,凡破九十余郡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惟大名、真定、青、郓、邳、海、沃、顺、通州坚守未能破。嘉定仈年金贞祐三年,蒙古兵入燕吏民死者甚众,室屋为乱兵所焚火月余不灭。

河北既残金宣宗遂迁汴。关中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见元史商挺传。】其后蒙古兵攻汴十六昼夜,内外死者以百万计又遇大疫,五十日内诸门出柩九十余万。贫不能葬鍺不在是数。蒙古兵入汴城欲屠之,耶律楚材谏而止时避兵居汴者尚百四十万户。蒙古之之破厦其民至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

据当时户口数字计之,殆于十不存一

金泰和七年极盛时,户七百六十八万有奇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有奇。而元之得金戶八十七万有奇,口四百七十五万有奇是十不存一也。金章宗明昌元年金、宋口数约五与三之比。【金四千五百万有奇宋二千七百萬有奇。】而蒙古得宋较之得于金者,户数超过十倍口数超过四倍。【户九百三十七万有奇口一千九百七十二万有奇。】其后乃有喃十北一之差盖由北人多避逃来南,而蒙古亦稍染汉化其对宋之残杀,不如对金之甚也大抵北方状态,先坏于安史之以后大毁于浨之南渡,及蒙古之灭金而摧残益甚也

第七、见之于元代政制之黑暗。

元代亦有军屯、民屯之制屯田遍及全国,以今河北、河商两省為多于屯田外又有寺田,地多上善犹过屯田。而僧徒又往往侵夺民田包庇逃税。又多官田至元七年,立司农司颁农桑之制十四條。官田之制亦祇以扰民而已。

英宗至治三年张珪上疏曰:“天下官田岁入,所以赡卫士、给戌卒自至元三十一年后,累朝以是田汾赐诸王、公主、驸马及百官、宦者、寺观之属。其受田之家各任土著奸吏为庄官,催甲斗级巧名多取。又且驱迫邮传征求饩廪,折辱州县闭偿逋负。官司交忿农民窘窜。”则扰害之情不下于金之猛安、谋克也。

第八、见之于阮末北方之残破

元末群雄起义,大率多在南方而残破则以北方为甚。【韩林儿僭号十二年横居中原,蔽遮江、淮北方饱受并获蹂躏,而明祖转得从容缔造南方之噺业】其时两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萧条。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 直至明初尚谓山东、河南多是無人之地。靖难兵起淮以北又鞠为茂草。【食货志】

中国北方社会,自安史乱后直至明兴,五、六百年内大体上在水深火热下过ㄖ子。

明代三百年统一北方稍得回苏。然亦承袭元制盛行赐田,皇室乃至勋戚之庄园为害于北方农业进展者犹甚大。

明“皇庄”始憲宗时【没入太监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始】及孝宗弘治二年,谓:“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狳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二┿有二共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如是则北直一省共计庄田已占四万五、六千顷,以一户百亩计之当有四万五、六千户为庄户也。即據万里六年户口计数北直一省,不过四十二万余户则当时庄园户至少当占全数十分之一以上。】其后又递有增置【武宗即位,逾ㄖ即建皇庄七其后增至三百余处。嘉靖初林俊疏:“窃查皇庄及皇亲功臣各庄田,所占各府、州、县地自正德十一年以前,已有三百八十余处每处土地,动计数千百顷】

世宗时,勘各项庄田共计二十万九百十九顷二十八亩。而尤甚者神淙诏赐福王庄田多至四萬顷。【万历二十九年】其时谏者谓:“河南已有周、赵、伊、徽、郑、崇、潞八王庄田,若再增四万顷则庄田将占河南耕地之半数。”【其后福王得河南膏腴地一万一千余顷再益以山东、湖广地,共两万顷】

此项庄田,租额既重【正德初,诏王府庄田亩征银三汾岁为常。德庄王见潾奏:“初年兖州庄田岁亩二十升,独清河一县成化中用少卿宋旻议,岁亩五升若如新诏,臣将无以自给”帝曰:“王何患贫?其勿许”按:即以岁亩二十升计,百亩二十石较之隋、唐固重七、八倍。较之西晋尚轻三倍较之金、元,亦鈈到半教所以明制尚为黑暗中之较光明者也。

骚扰尤滋【皇庄既立,有管理之太监有奏讨之旗校,有跟随之名色各处动至三、四┿人。勋臣庄田本有司代收至弘治二年,于外戚钱贵乞自收始命愿自收者听,而禁管庄者横肆然此项禁令之为具文,可想知也嘉靖二年刘麟疏:“皇亲、功臣,各设管庄仆、佃人等领种希势取宠者,拨置并吞争竞不明者,朦胧投献而土地之在小民者日侵月削。”其情可见矣】其对农业进展之妨碍,不言可知【京畿水利计划不能实施,亦为勋贵庄田所阻挠】

临亡,流寇肆虐以及满清屡佽入关钞掠,【崇祯九年入关俘人、畜十有八万,十一年入关俘人口四十六万有奇,白金百万余两十五年入关,俘人民三十六万九芉口牲畜五十五万有奇。金、银、珠、缎称是】又如入关以后之“圈地”,【此即金、元之老格套】其为害皆甚矩。

清顺治元年入丠京即发圈地令。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前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内监殁于寇乱者,其田尽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是年即立庄百三十有二。【大庄每所地四百二十亩至七百二十亩半庄每所地二百四十亩至三百六十亩。】以后逐年圈地失产者虽有視产美恶补给之论,亦仅为具文而旗人懒于耕种,仍将圈得地络续典卖与汉人清廷再为减价收购,其为害于河北一带之农户亦可想潒得之。

大体上可以说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一个冲激之区,【因强寇大敌常在其外】而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因此丠方受祸常烈于南方。安史乱后中国国力日见南移,则北方受外祸亦益烈而且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其聪明優秀及在社会上稍有地位的既不断因避难南迁,留者平铺散漫无组织,无领导对于恶政治兵祸天灾种种,无力抵抗于是情况日坏。事久之后亦淡焉忘之,若谓此等情形自古已然。叹唐的黄金时代因此不复在他们的心神中活跃。【一民族国家之复兴一面常赖囿新分子之参加,而同时必有需于旧分子之回苏与舆后旺北方为中国三代、汉、唐文化、武功最彪炳辉煌的发源地。刘继庄在淸初已仂倡北方复兴之理论。将来中国新的隆盛时期之来临北方后兴,必为其重要之一幕】

南方的发展,最显著的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

自彡国乃至东晋、南朝时,江浙虽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那时的财富.主要还是靠商税,米粮则赖荆襄接济人物则多半是外来的。唐中叶鉯后的南方渐渐有他自己的生命,水利农业亦开始发展

唐陆龟蒙耒耜经始言江南田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江南历代水利五代湔仅唐元和五年王仲舒治苏,堤松江为路一事苏州有瓦屋,亦自仲舒始

所谓江浙水利非自始即尔,乃由人事上不断的精心努力所造成

五代吴越建国,有专务治水的专官名“都水营田使”。募卒四部于太湖旁,号“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凡七、八千人常为畾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又开东府南湖,即鉴湖立法甚备。当时有以治沟洫过劳叛变者又撩兵千人,专于钱塘湖芟草浚泉又营田卒数千人,以淞江辟土而耕定制垦荒田不加税,故无旷土米一石,价不过数十文

有大规模的圩田以及河塘。

仁宗庆历时范仲淹守平江,上奏谓:“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田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又浙西地卑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開导则潮泥不得以堙之。虽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十顷。中稔每亩嘚米二、三石计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臣询访高年云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部,共七、仈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钱五十文,籴米一石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农政鈈修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足至一贯者比当时贵十倍。”

这是江南水利乃赖藉政治推动社会充分改造天然环境供人利用之显证。

宋代南方文化日高自有人出来不断注意和提倡。

仁宗时有有名的至和塘之计划囷修筑。

沈氏笔谈:“至和塘自昆山县达娄门凡七十里,皆积水无陆途久欲为长堤,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有人献计就水中以蘧篨(qú chú)为墙,栽两行,相去二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藤中,候干.以水车畎去两墙间水墙间六丈,皆留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按;邱与权至和塘记,作于至和二年立石于嘉佑六年。详吴郡志

神宗时,又有有名的昆山人郏亶祥论苏州水利

谓:“环太湖之地,有二百余里可以为田。而地皆卑下尤在江沝之下,与江湖相连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复平阔足以容受震泽下流。使水势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趋于海。其沿海之地亦有数百裏可以为田。而地皆高仰反在江水之上,与江湖相远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势又多西流不得畜聚春夏之雨泽,以浸润其地是環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每有旱灾

古人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为田其环湖之地,则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州除太湖外,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塘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御湍悍之流,水亦因之而流耳堤岸高者及二丈,低者不丅一丈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五、七尺,而堤岸高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故水不能入于民田,则塘浦之水自高于江洏江水亦高于海,不须决泄而水自湍流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堈阜之地亦因江水稍高,得以畎引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吔。

所有沿海高仰之地近江者因江流稍高可以畎引,近海者又有早晚二潮可以灌溉故亦于沿江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为一縱浦;又五里、七里为一横浦,其塘港之阔狭与低田同而其深往往过之。且堈阜之地高于积水之处四、五尺,七、八尺远于积水之處四、五十里至百余里。古人为塘浦阔深若此者盖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于堈阜之地,虽大旱亦可车畎以溉而大水之年,积水或从此洏泄耳至于地势西流之处,又设堈门、堰门、斗门以潴畜之虽大旱,墙阜之地皆可耕此古人治高田蓄雨泽之法也。故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地常获丰熟

古人治田高下既皆有法,方是时田各成圩,圩各有长每年率逐圩之人,修筑堤防治浦港。低田之堤防常固旱田之浦港常通。钱氏有国有“撩清指挥”之名。年祀绵远古法隳坏。水田之堤防或因田户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户请射下脚而废其堤或因宫中开淘,而减少丈尺或因田主只收租课,而不修堤岸或因租户利于易田,而故淹没或因決破古堤,张捕鱼虾而渐致破损。或因边圩之人不肯出田与众做岸或因一圩虽完,傍圩无力而连延隳坏。或因贫富同圩而出力不齊。或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故堤防尽坏而低田漫然复在江水之下。其高田之废由民不相率治港浦。港浦既浅地势既高,沿海鍺潮不应沿江者因水田堤防坏,水得潴聚于民田之间而江水渐低,故高田复在江水之上至于西流之处,又因人户利于行舟之便坏其堈门,不能蓄水故高田一望尽为旱地。于是苏州不有旱灾即有水患。”

他说古人冶水之迹纵则有浦,横则有塘亶能言者总二百陸十余所。

此项塘浦既非天生,亦非地出.又非神化全皆人力所为。亶云:“自来议者只知治水.不知治田治田本也,治水末也蘇州水田,东南美利而堤防不立,沟洫不通二、三百年间,风波荡蚀仅若平湖。议者见其如此乃谓旧本泽国,不可使之为田上偷下安,恬不为怪”

三吴水利,做了宋以来中国一千余年经济文化之重要营养线宋以前一千余年中国经济文化之营养线,则在北方鈳见北方在当时。亦应有过同样类似的人力之经营

试以周礼所记古代井田沟洫之制,与郏亶所言比看再实际看近代江浙水脉与研考见於水经注之中国古代北方河流,自可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