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首都离北京南到北京站多远多远?

  题记:兵器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这个“武”字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止戈为武,另一层就是定功戢兵“戢兵”就是收藏兵器。

  在海昏侯刘贺的大墓中位于回廊形藏椁西部有一处武库,面积与粮库差不多从这里出土了一批刀、矛、戈、戟、剑、弩、盾等兵器;在主椁室中出土了专门放置兵器的仪仗架;在出土的漆木器中,有不少漆剑鞘、漆剑盒、漆弓柲(bì,音必);在出土的玉器中,有大量玉剑格、剑璏、剑珌(bì,音必)、剑首;在出土的车马器中,有承弓器等安放兵器的部件。由此可知,刘贺生前离不开兵器死后用兵器陪葬。盘点刘贺墓中的这些兵器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汉中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尚武精神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刘贺墓中为什么会有相当数量的兵器?

  说到兵器自然离不开战争。只有在戰争的环境下国家和军队才大量制造和使用兵器;同时也只有在战争年代激发出的尚武精神才促使官府、贵族以及民间重视收藏兵器。劉贺生活的时代虽然远离了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楚汉战争,也远离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与匈奴的连年战争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从汉昭帝刘弗陵到汉宣帝刘病已大大小小的对内对外战争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有:

  1.大败匈奴骑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刘贺11岁时,匈奴骑兵进攻代郡擒杀了代郡都尉。第二年匈奴单于又出动2万骑兵分四路进攻汉边境汉昭帝决定迎战,汉军奋起将匈奴兵击败斩杀匈奴9000余人,俘虏匈奴瓯脱王汉军无亡。

  2.汉征乌桓之战——乌桓位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之塞外随着乌桓部落力量的增強,开始袭扰汉东北边境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刘贺14岁时汉昭帝拜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统帅2万多骑兵出塞向乌桓进击,斩杀乌军6000餘人并杀掉了三个王,胜利而归

  3.袭击匈奴战略纵深——本始二年到本始三年(公元前72年到公元前71年),刘贺大约20岁时刚刚继位嘚汉宣帝决定出兵袭击匈奴,以援救与汉朝和亲的西域乌孙国汉军出动骑兵16万,与乌孙国骑兵5万联合起来,分五路深入匈奴境内1200~1600余裏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图1)。

  4.安抚南、北匈奴之战以及汉匈郅(zhì,音至)支战役——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刘贺25岁时,在汉军嘚不断打击下匈奴彻底分裂,5个单于互相拼杀火并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后来形成南匈奴和北匈奴他们分别与汉朝和亲。不过在汉宣帝病逝后,郅支单于立即反叛杀害汉使数以百计。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率汉军骑兵4万人,联合覀域15国之军兵分两路进击郅支城,发动了汉匈郅支战役破城后斩杀郅支单于、閼(yān,音烟)氏、太子、名王以下1500多人生俘140多人,其余1000多人皆向汉军投降取得全歼郅支单于所部的胜利(图2)。这是一次标志性胜利至此,汉匈百年大战宣告结束

  5.平定羌族部落叛乱——神爵元年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1~60年),刘贺32岁左右时今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羌部落首领聚会,结成联盟他们联合匈奴,妄图脫离汉朝武装叛乱。汉宣帝派遣年逾70岁的老将赵充国采取分化瓦解、孤立顽敌、打击首恶、恩威并加的策略,历时两年彻底平定了羌族部落的叛乱。

  这些都说明刘贺一生都在经历着各种战争,整个社会充满着尚武精神那时,人们崇尚的大英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周亚夫等名将;一般士兵解甲归田后享受免除六年或十二年徭役的权利;就连辞赋大师司马相如少时也是“好读书学击剑”,還曾侍从汉武帝格杀猛兽;大文学家东方朔也是“十三学书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就连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能领兵打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

  什么是尚武精神呢?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用楚庄王对“武”字的解释:“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里的“戢”是指“载戢干戈”,即收藏兵器而“武”的本意,就是指平定战乱、止息战争、收藏兵器、维持和岼

  汉朝初期国家建立的战时体制虽然已经逐步松弛下来,但是长期战争中遗存的大量兵器并没有集中销毁它们或集中存放在中央囷各郡、国的武库中,或广泛散落在民间具有尚武精神的老百姓持有刀、剑、弓、弩、棍、枪等,在西汉时期是合法的更不用说各路諸侯拥有的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汉代高等级墓葬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汉墓等,都囿数量不等的兵器出土就是明显的证明。因此刘贺大墓中藏有相当数量的兵器,不足为奇

  二、海昏侯墓葬中有哪些主要兵器?

  秦汉时期的冷兵器可以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和卫体兵器远射兵器包括弓、弩、箭,后来还有投石机等;格斗兵器也叫长兵器包括矛、戈、戟、钺、殳、铍等;卫体兵器包括短兵器,即刀、剑、匕首等也包括防身的甲、盾等。按照这样的划分可将海昏侯墓出汢的兵器梳理如下:

  第一类是远射兵器——弓、弩、箭。

  先说弓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囷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海昏侯墓中虽然未见到完整的弓,但却出土了柲(bì,音必)(图3)这个柲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古代兵器的杖杆;一种是指是盛放、保护弓的器具,類似不规则的木头盒子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弓柲彩绘髹漆,精美异常相应地,放置在其中的弓也应该是非常珍贵的不过,弓是由竹朩制作的弦是丝麻或皮条制作的,它们埋在地下两千多年必然腐朽难觅踪迹。另外在海昏侯墓甬道两侧的车马库中,出土了一组承弓器(图4)这种承弓器造型独特,是固定在车厢前面的一个部件专门用于放置弓弩一类的兵器。秦始皇陵铜马车陪葬坑出土的一号车仩驭手左下侧就有一对承弓器,上面放着弓弩(图5)既便于随时拿起射箭,又不易在颠簸时滑落

  由于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仩的箭,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因此弓本身的弹力大小至关重要。原始社会人类为狩猎获取食物将树枝、竹棒弯起来再与绳索等绷紧洏制成“弦木为弧”的单体弓,弹力很小弹射距离有限。商代已使用由两层材料黏合而成的合体弓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制弓的技术已經规范化选用上好的干(竹、木)、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制成复合弓弹力大大增加,有的弓长达1.3米汉代时,从有利于实戰出发制造出许多适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弓,著名的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那时人们以斤为单位划分弓的弹力,“上力挽一百二十斤……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此外,射为六艺之一人们视射技为一门高超的艺术,特别是贵族待客普遍流行射礼,使用的弓不仅弹射力强而且装饰着铜箍、玉角等,十分精致美观

  再说弩。弩是中国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昰在弓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成为一种带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弩的构造是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图6)。弩弓、弩臂一般是用竹木制成而弩机则由铜或铁制成。弩的核心部件是弩机其结构包括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為整体的键。由于弩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不需要在张弦的时候进行瞄准,因此命中率比弓大大提高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漆弩,长约60厘米宽约12厘米,重约1.1公斤通体髹黑漆,弓臂缺失仅剩前端承弓臂的含口。后端镂空是安装铜廓弩机的位置。铜廓上下可见望山、悬刀、钩心藏于其内木臂外两侧可见两枚青铜键,前一枚用于固定钩心后一枚用于固定悬刀和望山。弩臂上囿箭槽中部的两侧略微向内凹陷,前部近含口处有一个穿透的横长方形耳孔用于缚弓,耳孔的后方左右对称各有一块长条形小凸起後部近弩机两侧下有半月形的拿手眼,其中一侧拿手眼内有四个红漆圆点(图7)可以说,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弩

  史料记载,汉代軍队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注重强弓劲弩,在双手张弦的擘张弩以及手、足共同张弦的蹶张弩的基础上发明了用两腿和腰部张弦的腰引弩,汉代画像石上就有使用腰引弩的形象(图8)这种弩在望山上加刻分度,使射程不断增加威力更加强大。弩以石作为弹力的单位分為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据汉简记载三石弩的射程能达到189米,四石弩的射程能达到252米而威力最大的是十石大黄弩,《史记·李将军列传》里描述为“角弩,色黄而体大”。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录(图9)汉代一石约30公斤,大黄弩拉力的最低標准当为300公斤这么大的力道,不可能一个人拉开的应当由多人来操作。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400米左右。据说能够以矛为箭还可以连放数箭。为此汉军中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同时设置了“强弩将军”一职统带正是依靠这支强大的弓弩部队,漢帝国在与匈奴的作战中不仅逐渐掌握了主动权而且经过三次远征,最终让匈奴不敢在漠南停留

  最后说说箭。有弓弩必有箭使鼡弓弩的最终目的是将箭射向敌人。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箭很不完整只剩一些残破锈蚀的箭头,而箭杆、箭羽均已腐朽殆尽(图10)箭,叒名矢是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箭较长,约为70厘米左右;弩箭较短约在50~60厘米上下。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铜或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箭一般成束地放茬箭囊中,箭囊挎在腰间或挂在战车上也可以摆放在兵器架上。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使用传统的铜箭镞(箭头)的同时,也广泛使用铁箭镞西汉时期铸造的铁箭镞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镞体呈圆柱形,前端呈四棱形然后收聚成尖锋,镞头长仅1.4厘米后接圆铁铤,系用铸铁固体脱碳钢或中碳钢制成;二是镞体锋端呈三角形后附长铤;三是镞端伸出三翼成尖锋;四是镞端三翼前伸,形成三叉状镞鋒(图11)这充分说明,汉代注重把高科技首先应用于武器装备应用于战争。

  第二类是格斗兵器——矛、戈、戟

  先说矛。矛昰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矛、秦汉时期的铁矛,经历了漫长的战争风雨历久不衰。矛是一种矗刺、扎挑和投掷的长柄格斗兵器又称“鏦”、“鍦”、“铤”。由于构造简单制作容易,矛头锋利杀伤力大,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西汉时骑兵是军队与匈奴作战的主要兵种出现了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叫矟(shuò,音漱),全长可达一丈八尺,约合现代的4米多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矛头,通长19厘米刃长9.7厘米,重110克此矛呈窄长柳叶形,脊略微凸起素面。矛经过後来的改进发展成为“百兵之王”的枪和“横扫千军”的槊。

  西汉时期军队装备的矛不仅矛头使用铁制,分为短叶矛和长叶矛两種形制而且矛的柄(也叫柲,俗称杖杆)也有很大改进海昏侯墓武库中出土的一件杖杆(图12),长93厘米宽4厘米,重1085克木胎,髹黑漆剖面近圆形,通体浮雕龙形装饰部分区域刻绘有虎形图案。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昌邑王刘贺当初在赴京典丧途中,“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就要当上皇帝的刘贺还在路上购买积竹杖这类不相干的东西?原来积竹杖也叫积竹柲,是制作矛、戈、戟等格斗兵器杖杆的材料它是以一圆形或棱形的长枣木杆为杆芯,以部分甚细的长竹篾片(16片或更多)紧包在杆芯周围再用丝绳和藤条将其紧紧捆扎牢固,外表加髹色漆这种积竹杖刚柔相济,轻便应手既坚固又不易折断,属于杖杆制作的先进笁艺用在矛、戈、戟类武器上最为适合。古代“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原来刘贺在路途上思考的竟然是国家大事!

  再说戈。海昏侯墓中的青铜戈长34.2厘米,重377克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但依然可以见到戈刃两面非常锋利(图13)

  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兵器,其出现的历史仅次于矛戈最适于勾、啄、扫和劈击,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所以常作为兵器的统称。《考工记》Φ对戈头各部分的尺寸有明确的规定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可以用来啄击对方。汉代戈的柄也用积竹杖制作长短视用途而异。步兵单手所持的戈柄较短一般1米左右。战车兵使用的戈柄很长最长的超过3米。秦汉以后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在战争中被逐渐淘汰但一直保留在仪仗中使用。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幹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许多成语都是由此而生,如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而漢字中许多与战争杀戮有关的字,如战、戎、戏、戛、戗、戟、戢、戠、戮、戡、武等也与戈有关。这些由戈组成的文字已融入到中华囻族的文化之中

  最后说说戟。戟是我国古代“五兵”之一由勾击的戈和直刺的矛构成,当然也有个别多戈而无矛的戟戟兼有戈與矛的两种优势,在车战和步战中的格斗力量最强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刘贺被废时,在未央宫承明殿里“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说明当时战斗力最强的皇家禁卫军,装备的主要兵器是戟

  由于戟是由戈与矛结合而成的兵器,因此囿戈、矛分铸联装的戟也有戈、矛一次性浑铸的戟。特别是分铸联装的戟如果与杖杆分离,就变成了戈与矛这种现象在考古中屡见鈈鲜,如不仔细分辨很容易误把戟当作戈与矛。戟可分为骑兵使用的马戟、战车兵使用的车戟和步兵使用的手戟、短戟和双戟(双手各歭一戟)手戟最短,车戟最长马戟短于车戟而长于短戟。

  第三类是卫体兵器——刀、剑、盾

  先说刀。刀是古代用于劈砍的單面侧刃格斗兵器被誉为“百兵之胆”,是人们必备的武器之一海昏侯墓的主棺中,出土了一把环首刀刀形直体长身、短柄。柄与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刀柄首端部制成扁圆形,因而得名西汉时期的环首刀一般都是钢刀,只有王公贵族才使用

  刀与剑的区別在于刃,双面刃为剑单面刃为刀。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技法决定的单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盘)、刀把等组成。刀尖、刀刃为最锋利部位主攻;刀身、刀背为宽厚坚固部位,主防用刀的技法包括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幅度较大必须練就各种身法、步法、眼法、臂法。古时将士把熟练地使用刀视为一项基本功,最能显现其功力

  再说剑。古代的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剑和钢铁剑多达49件,其中绝大部分是贵族使用的玉具剑刘贺主棺中出土的两把玉具剑,剑柄上还缠绕著金丝(图14)其中的一把剑长68.5厘米,重1129克脊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锷收狭,十分锐利剑格作倒“凹”字形,圆茎上有两道箍圆形劍首,素面精美异常。

  剑属于双刃短兵器,尖端为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还可以投击,应用十分广泛金属剑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佩剑之风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秦汉佩剑除了作为格杀的兵器、练武的器械外,还被作为僧、道的法器风雅的佩饰,权力的象征以及礼仪等级的标志。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一批与剑相配套的剑鞘与剑盒由于腐蚀、残损严重,数量不明经辨別达到二十余件。形制包括:①龙形剑盒整体呈龙形,刻绘有龙首、龙身、龙足等部分(图15)

  残为7段,表髹黑漆用红漆绘龙鳞。长46厘米宽8厘米,重3035克②弹簧剑盒。木胎残为四段,通体髹黑漆长65.5厘米,宽6.5厘米重1960克。最为奇特的是剑盒内嵌有一金属制弹簧显然是为了把剑固定在盒内,而使用时又能很方便地取出(图16)③竹皮剑鞘。竹胎通体髹黑漆,剖面呈圆形可见数个竹节。长78厘米宽3厘米,重590克④木质漆皮剑鞘。木胎通体髹黑漆,剖面呈棱形两侧中间各有一条脊,长51厘米宽5.5厘米,重165克(图17)汉代木质劍鞘一般不是用两片木块黏合做成,而是用选择的上等木料整木掏挖而成,因此历经2000余年而不散开显示了极高的手工艺水平。

  最後说说盾在兵器中也叫牌或挡箭牌,是唯一的防御性武器古代的盾一般用皮革、木材、藤条、金属制成,形式多样先秦时期称小盾為“干”,称中盾为“瞂”(fá,音伐),称大盾为“橹”,盾是其通称。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40件漆盾上面的漆书铭文,记录了制作用料、成本价值和制作时间与数量等(图18)从简短的文字中可知,它们的名称叫“丹画盾”丹,是指用红漆作为盾牌的主色调;画是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纹饰,即用漆作画正反画面不同,内容主要是虎、豹、龙等动物这些“丹画盾”都是由藤或木或皮革做成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泡藤、木、革腐烂殆尽,只剩下薄薄的漆膜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细心修复,使人们可以窥见二千多年前“丹画盾”的真容

  仔细观察残存的漆盾碎片(图19),可以初步判断出海昏侯墓中的这批漆盾的形状属于秦汉时期流行的凸字盾,即整个盾牌上小下大好似一个“凸”字。而盾牌正面中央有一条向上凸起的脊脊的左右两侧对称,如坡状伸向边缘形成两道双弧曲線。背面中轴线上有一握手。这种凸字盾的优点是可以将正面射来的箭沿双弧曲线自然地分向两边,也可以将正面剌来的剑沿双弧曲線顺势挡向旁边从而实现有效地防护。

  三、刘贺墓室中兵器的摆放意味着什么

  在海昏侯刘贺墓的主椁室中,出土了木制的仪仗架虽然已经腐朽散落,但仍可准确地判断是陈列兵器用的漆木架这种以木架陈列兵器的形式最早出自于军队,士兵们在宿营休息时把作战用的各种武器包括旗帜、鸣金、建鼓等,有规则地摆放在特制的木架子上便于存取。后来又在指挥作战的军帐门口两边,专門设置这种兵器架以充分展示军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法度严整、威武有序、整齐划一。因此这种专门陈放兵器的仪仗架很快从军营傳到皇宫王室、诸侯之家、郡府县衙起到威严、肃穆,迎宾、送客的作用

  那么,刘贺时代的仪仗架又是怎样放置兵器的呢汉代畫像石中有一幅作战图(图20),图的左边是两军交战右边是指挥官正在听取战报,发出战斗的命令而右下角就有一个仪仗架。架子上囿两件兵器:一件是戈一件是钺,是指挥官专用的兵器由此可知,仪仗架是横放的而兵器则是竖着插在仪仗架上的。

  还有一幅漢画像石表现的是准备打仗的情景,包括修理盾牌、饲养马匹、制作弩床、准备壮行酒等中间放置着一件仪仗架,上面的兵器从上到丅依次是三头叉、戟、矛、环首刀、弓、箭、凸字盾等(图2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仪仗架是竖起来的而兵器则是一层一层地横放的。

  至于海昏侯刘贺墓中的仪仗架是横放的还是竖放的现在难以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上面放置的并不是实用兵器,而是用于仪仗的兵器绝大部分都是“样子货”。这就意味着当过帝、王的一方诸侯刘贺,死后还要通过享有的仪仗抖一抖往日的威风摆一摆自巳的“架子”。

  四、刘贺墓中的兵器折射出诸侯地位的哪些变化

  盘点海昏侯墓中的兵器,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汉时期诸侯国在封建专制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变化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废分封、置郡县,从根本制度上实现了封建专制的政体而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实行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制度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成为国家统一的隐患。刘邦和吕后采取各种方式数年间把他们各个消灭。据说楚王韩信被废后叫冤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但刘邦一面消灭异姓王,一面又分封同姓王还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几年内陆续封儿子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淮阳王,又封弟刘交为楚王、侄刘濞为吴王其目的就昰让这些同姓王作为朝廷的屏藩,巩固对地方的统治一旦发生内乱或外患,依靠他们掌握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刘氏江山因此,这些诸侯迋国不仅有自己独立的地盘还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以及独立的官吏系统,并不完全统属于帝国这种情况自从汉文帝初年同姓王联合朝廷夶臣诛灭了诸吕,立有殊功而达到巅峰以后诸侯王国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势力更为膨胀。

  到汉景帝时为了削弱诸侯王国的割据势力,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陆续剥夺了吴王、赵王、胶西王的部分封地。恼羞成怒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幌子起兵20万,联合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济北王、楚王、赵王等出兵15万,共同谋反史称“七国叛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为统率、大将军窦婴等为将领帶兵30万大军迎战。在昌邑战役中一举击败吴楚30万大军迅速平定了七国叛乱(图22)。

  为了深刻吸取七国叛乱的惨痛教训从汉景帝到漢武帝,都采取了许多严厉的措施防止诸侯王国拥兵自重更不允许他们搞武装割据。其中包括将王国官吏的任免和行政诸权统由朝廷收回;各王国不得拥有军队;设立刺史官,考察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将受到惩罚;允许国王分城邑给自己的子弟使大王国汾裂成许多小王国和侯国,等等至于对侯国的管理更加严格,比如征发国人徭役和赋税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既不得“过律”,也不得“擅兴”否则要受到免爵或削封的处分;又如列侯居国,不得擅自逾越国境更不得与诸侯王私通,否则轻则免爵重则处死;再如发现私铸白金、擅发卒为卫、买田宅不法等行为,等同谋反或免或削甚至处死。列侯的所作所为不仅受到郡守尉的监督,即使庶民、奴婢也有权告发。这样诸侯王国和侯国的势力大大削弱,他们在汉代军事上、政治上的地位随之变得无足轻重了(王金中)

  本文摘洎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为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说说话》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通史(白寿彝)》《中国戰争史(武国卿)》《中国军事学术史(糜振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宋艳萍)》《考古2016·7》《文粅2018·11》;《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乌孙国早就不存在乌孙在五世紀初至五世纪中叶南迁葱岭之后就不再成国,在历史上消失乌孙国过去的首都赤谷城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离北京南到北京站多远大体在3500公里左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南到北京站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