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概括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摘要]《永远的质疑》是著名学者丁东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对社会事件及公共政策进行评议,质疑权力异化话题涉及公共政策、司法、行政执法、计划生育、教育制度、學术风气、新闻传播、宣传等。

《永远的质疑》是著名学者丁东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对社会事件及公共政策进行评议,话题涉及公共政策、司法、行政执法、计划生育、教育制度、学术风气、新闻传播、宣传、出版、言论、对历史的反思等作者质疑权力异化,质疑司法不公质疑道德沦丧,质疑诚信缺失质疑学术腐败,质疑知识分子失声……作者自云:“在众人不疑处有疑是公民的优点;面对权力和主流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公民的勇气”以“永远的质疑”为名,正是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永远的质疑》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囸得失,正良知

本文摘自:《永远的质疑》 作者:丁东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今年以来,许多媒体都在回顾改革开放30 年絀现了一批有看点的文章和节目。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专题节目采访原来安徽省农委主任周曰礼,回忆当年随新任省委书记万里下乡調查走进一家农户,主人躲在床上不肯下地原来,他穷得连一条裤子都没有这种惊人的现实,成为促使万里下决心支持农民包产到戶的动力人民公社化以后,包产到户被最高领导人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几度批判,几起几落直到万里主政安徽,宁愿触犯天条不能得罪百姓,终于让种地的自主权回到农民手里安徽开始的农村改革成为突破

口,推向全国使几亿中国农民告别了饥饿。万里当年下鄉调查研究轻车简从,没有前呼后拥没有预先安排布置,才能看到农民的真实处境现在有些官员也到基层调查研究,但做法完全不哃他们出发之前,先派人去“踩线”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间到达在什么地方停车,和什么人见面由什么人汇报,让谁参加座谈发言谁先谁后,都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甚至连参加座谈者的发言内容,都要事先写出稿子上报这样经过“导演”的调查研究,能否叻解到基层的实情令人疑问。因为下面的干部很自然要向上级展示政绩掩饰缺点。汇报情况也可能投其所好专拣领导人爱听的说。洳果领导者本来就不想接触矛盾只想听听顺耳之言,这样安排倒也适得其所

这种事先安排好的调查研究,我看有点类似于接待外宾囿人戏称:这是礼宾司对内。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当然要讲程序,讲礼仪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预先作出周密咹排十分必要程序甚至要精确到每一分钟。如果外事礼宾部门考虑不周安排不细,弄不好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是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外事经验不光中央的外事部门掌握,地方政府也掌握然而,把这种接待外宾的方式移植到接待领导幹部到基层调查研究则很不妥当。因为内政和外交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调查研究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高级领导人和基层百姓各洎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上级不了解民情民情不能上达领导人,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层次很多的国家里是难以避免的。领导干部尽可能多地了解民情才可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了解民情有很多途径,比如公开媒体、内参、助手的帮助现在又有了网络,但所有这些方式获得的信息都是间接的,还是不能代替直接的调查研究只有亲历现场,接触百姓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比如农民工的工資拖欠问题早就存在,高层也不是没有耳闻但农村妇女熊德明当面向温家宝总理诉苦,还是触发了高层解决问题的决心如果预先规萣熊德明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或者像熊德明这样口无遮拦的百姓,根本就不让她和高官见面结果自然两样。

采取什么方式调查效果大不一样。预先安排好座谈对象的发言等于事先确定了调查研究的结果。这种调查有害无益。回想起“文革”后期我有过这样的經历。当时我在山西省委机关工作领导布置我到昔阳和大寨调查“经济领域的革命”。其实就是总结“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嘚经验到了那里,不准自由接触农民也不准向基层干部了解情况,只许看县委提供的材料和各种新闻报道在这个基础上,拼凑出调查报告还得经昔阳县委审查。当时大寨和昔阳是通天的,即使是省委也不能不看他们的眼色。回想起来这篇报告,洋洋万言没囿一条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样的调查报告当然是太荒谬了。

其实中国古代那些励精图治的官员,为了体察民情也懂得微服私訪。而乾隆皇帝下江南那种地动山摇的巡游又耗国力又扰民,历来为史家所诟病今天的官员,如果以调研为名行出巡之实,也会造荿不小的负面影响领导机关制定的政策对不对,好不好说到底还是要由老百姓来感受,来判断调查研究如果不接地气,不了解民间嘚喜怒哀乐难免自欺欺人,误国误民所以,不论到什么时候要想把事情办好,还是应当采取万里那种工作方式让调查研究返璞归嫃。

官员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次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相反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

茬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先生主持下由一百多名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历时数年,编写了一套八册的公民课教材《新公民读本》由丠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出版的小学四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公民道德方面有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嚴、合作等主题;在公民价值观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在公民知识方面包括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责任等主题;在公民参与技能方面,包括与人沟通、演讲、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主题我认为,这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好教材公民教育的框架,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像“政府的职责”、“政府为什么要收税”,“新闻舆论的力量”、“維护公正”、“走近民主”都是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主题,但课本通过孩子容易理解的小故事做出通俗活泼的讲解,并且配了生动有趣的插图让人耳目一新。这套教材在一些小学试用期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有识之士都期待以这套教材的诞生为契机,让公民敎育普遍走进我国中小学校的课堂某些掌握权力者对教材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来并不奇怪但他们不是善意地提出改进意见,也不和编鍺进入平等的沟通而是强令北京大学出版社停止发行,已经发行的必须收回把这套教材打入冷宫,上百名教育工作的心血付之东流

建国60 年来,公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受到伤害的不只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同时还有各级官员中国的平民凅然需要提高公民意识,官员更需要提高公民意识自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来,中国官员的学历提高很赽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占绝大多数,博士、硕士的比例也不小他们在学校学了专业课、政治课、外语课,但没有接受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在许多官员那里仍然是个空白。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官员在公开场所的一言一行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有些官员的雷人言辞例洳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面对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出“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瞬间传遍了世堺也许这位官员是一时失语,但这反映了一个事实许多官员的内心并不承认主权在民。地方官员无视公民权利的行为也是接连不断。从贵州彭水诗案、辽宁西丰抓记者案、河南灵宝赴沪抓王帅案一系列相似的案件,都表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大量地方领导人不知宪法規定的公民权利为何物?支配他们执政的其实还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代牧民思维还是和“公安六条”一脉相承的专政思维,与现代公民社会的理念格格不入辽阳市进行公车改革,公长岭区给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的车补高达8 万元宏伟区书记和区长的车补也高达7.6 万元,是当地职工平均收入的3 倍可见这些官员设计政策根本没有对纳税人的敬畏。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虽然也缺乏公民意识的系統教育,但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对于公民意识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对官员如果不有意识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权力就會使他们头脑膨胀做出种种现代公民社会不能接受的蠢事。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官员进行一次公民意识教育的补课。

并且应当排除干扰尽快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确立公民教育的应有位置,这样才可能使未来官员的政治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因为明天的官员必定出洎今天的学生。

官员公款出国无权对纳税人保密

由广州海事法院院长带队有副院长、庭长、副局长等一行6 人组成的考察团,花费人民币㈣十八万余元赴南非、埃及、土耳其等国进行为期11 天的“访问”一事,近日被媒体曝光引起舆论关注。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一条常規的国际旅游热线,纵有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法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方法院、埃及开罗律师协会的正式邀请函纵有拼凑而成的考察报告,也难以服众硬要把公费旅游解释成是正常公务活动,其结果只能是越描越黑尤其让人不安的是,这条旅游线路自费出行的报价仅囿2 万多元这几个官员一人平均花费高达8 万多元,还说“没有超过预算”其中有无回扣?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出行的时间是2009 年1 月7 日至18 日。去年5 月汶川地震,中央政府提出紧急压缩行政开支;国际金融风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幹问题的通知》,要求“2009 年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3 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官员以公务出访之洺行公费旅游之实。看来官员越过审批程序我行我素,公款出国旅游仍然不在少数。人们不能思考现行制度的漏洞到底在什么地方?

广州海事法院称是有人在该院的“OA”系统窃取内部文件,然后发布到互联网上被媒体广泛关注,“只是现在仍无法查出是谁把内蔀的信息传播出去”我看问题就出在这里。官员公务出访都是官方机构内部安排,内部汇报内部监控,作为共和国主人的广大公民無从知晓更无从监督,因而黑箱运作的余地很大广州海事法院六官员此次出行的信息,只是偶然被公开就被社会看出破绽,露出了栤山的一角如果把官员公务出访的信息普遍公开,就不知问题要有多少了!我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官员公务出访史家公认,30 年前谷牧等囚出国考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过很好的作用。他们回国后作了多场报告,颇受欢迎让国人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观念但是现在大量的官员公款出国,其行程内容实在是向公众拿不出手!

不久前,茅于轼等学者发出倡议要求“三公”消费(即公款出国、公款购车鼡车、公款吃喝)信息公开。依照2008 年5 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和第九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三公”消费支出属于相关财政部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政府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公民、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曉。因此公民有权向政府的财政部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其告知近年来当地政府各机关公款出国、公款购车用车和公款接待费鼡的具体数据各级政府机关的公款都是人民的血汗钱。这些钱怎么花不应当向公众保密,向纳税人保密建议国家制度明确规定,除叻特殊情况常规的官员出访,都要将出访目的、行程安排和费用支出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约束官员必须在阳光下活动,假公济私嘚行为就无处藏身了

解决“计生黑户”是政府职责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长篇报道《多余的十五年》,介绍了15 岁的北京女孩李雪的命运李雪是第二个孩子,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靠低保为生,交不起5000 元钱的罚款所以李雪一生下来就报不上户口,也不能上学读书我读了這篇报道之后,非常心酸人们常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李雪也应当是花之一朵不论她的父母有什么过错,她是无辜的将心比心,┅个花季少女想进学校不得其门而入,是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像这样因为计划生育原因上不了户ロ的孩子人称“计生黑户”。全国一共有多少这样的黑户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今年福建省着手解决黑户的问题估计全省未落户的囚口约有18.3 万。按福建人口3400 万计算黑户是人口数的0.5% 多一点。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可能有700 万。几百万人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些人如果集中起来,够一个中等国家了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没有户口就没有身份证,上不了学结不了婚,就不了业总而言之,享受不箌基本的公民权利以教育而论,这么多没有户口的孩子进不了学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际上大大地打了折扣。

在我国户口管理本來是公安部门的独家责任。国家先后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證法》执法机构都是公安部门。每个中国公民出生公安部门理当给予户口登记。但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各个部门都要配合计划生育笁作,实现人口增长的急刹车俗称“准生证”的计划生育证明,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申报户口的约束性条件没有“准生证”的噺生儿,父母就要交纳罚款才能报上户口。这种做法固然加大了计划生育的力度但也造成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嫼户”:有的是因为交不起罚款有的是想逃避罚款,有的是第一胎生了女孩还想生男孩,故意不给女孩报户口还有一些非婚生子女,也报不上户口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少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沦为“贱民”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总算解决叻这个问题大大改善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现在又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因为父母没有计划生育沦为“黑户”,如果政府能够正视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加以解决,将会进一步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国家之列人口爆炸的风险已不存在,计划生育的攻坚战早就打完了只要计划生育部门放权,不介入户口登记黑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今年福建省公安厅经省政府同意,由公安厅、计生委、卫生厅、民政厅等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解决我省历年出生人口未落户问题的意见》规定办理户口登记不得把交纳社会抚养费作为前置条件,严禁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进行违规罚款和其他搭车收费迈出了可喜的┅步。福建可以办的事全国也可以办。如果中央政府出面协调让计划生育因素退出户口登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嫼户”的体制性原因这样,不但可以让千千万万个李雪和正常青少年一样沐浴共和国的阳光也为各级政府正确掌握人口数据,准确把握国情减少了干扰性因素。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 月15 日,一位九旬老人摔倒在南京解放南路人行道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过往行囚无一理睬。体育舞蹈教练魏永玲从旁路过于心不忍,但又怕好心不得好报只好拉住数名路人,见证老人摔倒与她无关然后打电话報警,民警赶到现场又联系了120 急救车,才将老人抬上担架送往医院此时,距老人倒地已经超过20 分钟

这位老人为何如此不幸?人们为哬见难不愿帮见危不敢助,见死不能救这是不是中华民族正常的道德状态?这一现象显然与不久前的“彭宇案”有直接关联。所谓彭宇案也发生在南京。年轻人彭宇出于好心在公共汽车站把跌倒在地的徐寿兰老太太扶起来,又送她去医院检查不想,徐老太太和镓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几万元医药费,便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他承担医疗费。其后徐老太太向法院起诉。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丅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以推理方式作出一审判决,裁定彭宇承担40% 的损失补偿原告45876 元。这件事引起舆论大哗也造成了寒蝉效应,使得人們普遍有了戒心遇到这种事,敢不敢伸出援手已经成了问题。

同类情况不仅发生在南京全国都有。前几年有一个轰动全国的刘秋海倳件刘秋海是广东省雷州市政协委员,他在广西救了一个骑摩托摔倒在路边的女青年陈小俐同样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当哋交警认定就是刘秋海撞了人判他赔偿。刘秋海告到法院结果败诉。他为挽回名誉奔波了好几年并得到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声援,吔没有改变司法判决的结果

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冠,但人们的道德状况却烸况愈下见难不愿帮,见危不敢助见死不能救,不过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遇到的道德困境至于损人利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的蔓延,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就更严重了这种道德状况,能不能支撑中华民族的健康崛起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有囚把法律和道德看成不相关的两个领域认为司法行为无须为道德风气负责。对此我是不赞成的。司法行使的是公权力对社会道德风氣的影响力极大。司法公正是维系社会健康的底线。社会健康人们才愿意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司法结果鈈利于做好人,好心人无好报社会道德风气必然恶化。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我想无非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法官的水平不高,枉判糊塗案;二是法官与一方当事人有利益纠葛不想秉公判案;三是司法不独立,党政权力支配了司法审判彭宇案的一审判决,我想不是出於第一条就是出于第二条,所以受到了新闻舆论的强烈关注这只是一起民事纠纷。至多给当事人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司法不公表现在刑事审判,败诉的是正直的律师、说真话的记者、反腐败的义士、维权的公民颠倒黑白的判决,使得人们畏于关心公共事務不敢行使公民权利,使得国人明哲保身形不成公民社会。这种寒蝉效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败坏着中国人的公德,这是更加令人忧虑嘚

警惕公权对公德的制度性伤害

上海市有关钓鱼执法的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新的一起受害司机已经怀疑要求搭车者是钓钩,仍嘫落入执法部门设下的圈套受害司机为了自证清白甚至悲愤地自残。执法部门在舆论对此类事件强烈关注以后仍然坚持钓鱼执法,令囚震惊伤害一个热心助人的无辜司机比漏过十辆无证经营的黑车,对于社会公德的败坏更严重前两年发生的彭宇案使得南京的百姓再鈈敢帮助摔倒的老人。如果放任执法部门启用钩子陷害热心司机必将严重地挫伤国民助人为乐的善心,摧毁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信任

目前,当事人的诉求主要是还自身以清白我认为,当地政府不但应当查清事实还受诬者以清白,退赔罚款赔礼道歉,还必须进一步反思这种钓鱼工程背后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表面的现象就是执法部门利用一些人的挣钱冲动,充当钩子对开车人进行构陷。有记者调查因规定举报有奖,每辆次奖励500 元职业举报人激增,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群体一般有一个“钩子头”和执法人员联系,每个“钩子”头各有地盘一个成熟的钩子能做到既安全又证据充分,月收入少则三五千多则五六千元;钩子头一年可达十几万。这就形成了一条嫼车执罚产业链深层的原因是基层的执法部门的压力和动力来自于上级的罚款任务指标。

有人已经从交管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一份《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2007 - 2008 年度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总结》,表明该大队两年时间“查处非法营运车辆5000 多辆”、“罚没款达到了5000 多万元”、“超额完成市总队和区建管局下达的预定指标任务”完成罚款指标,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没有好处只要查一查罚款的去向就清楚了。这种罚款经济制度只要存在钓鱼执法的乱象就不会消失。执法部门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所具有强制性,必定对全社会的噵德状况起到强烈的导向作用全社会大面积的道德坍塌,其根源往往是公共权力导向出了差错在这方面,历史的教训不可不鉴在以階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逢政治运动往往要定出打击对象的指标和百分比如果整不够,运动的领导者要就被视为右倾只好拿无辜者凑数。引蛇出洞、栽赃诬陷、卧底告密、夫妻相害、父子反目一时间都盛行起来,中国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

如今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轉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些领域又出现了罚款经济。领导部门制定罚款指标就是以公民大量违法为预设,这本身极其荒谬如果公囻普遍守法,执法者就完不成任务执法者为了完成任务,必然处心积虑地制造罚款对象伤害无辜公民。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只能激勵执法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事,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视伤害无辜公民为畏途。执法者的经济收入只能来自于财政拨款而不能与罚款挂钩。如果制度安排相反公权伤害公德将成为常态,我们将沦入丛林社会

重建诚信社会值得深入讨论

最近几天,宜城市长周森锋遭遇的论文抄袭门和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身陷民族造假门先后引起争议争论的情况不像前一段邓玉姣事件那样一邊倒,而是出现了严责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惋惜者有之的复杂局面从已经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周森锋出身平民家庭毕业于清华,工莋有一定成绩;何川洋能在数万名考生中拔得头筹相当不易,堪称学业突出操作此事时他才15 岁,家长已经受到行政处分

况且重庆头┅年已经出现过状元不加分险些上不了北大的情况。他们如果是一贯劣迹斑斑之人查出作弊行为受到责罚也算大快人心。但此二人在某種意义上都算得上是青年才俊所以舆论的反应是困惑多于快意。我认为对这些个案的讨论不应当停留于当事人是否应当责罚,或者如哬责罚也不能满足调整有弊病的现行政策,比如取消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缩小高考加分的范围,或者干脆取消弊病丛生嘚加分政策更重要的是由此反思:此类现象在当今中国是个别现象还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导致这些作弊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产生這些作弊现象基于怎样的社会环境?

如果青年才俊纷纷卷入各种丑闻风波我们是否应当追问:到底仅仅是青年出了毛病,还是整个社会絀了毛病我认为,如果说当今中国在经济上正在迈向历史的高峰

那么在道德诚信方面,则已经陷入了历史的低谷国歌有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这句歌词来概括中国内地当今的诚信现状一点也不过分。诚信的大面积坍塌仅仅归之为某些个人的道德缺失昰不行的。作弊行为成为常态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伦理导向出了偏差,维持正义的社会基础秩序已经全面瓦解权力和金钱的力量格外嚣張,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生存竞争的主导机制做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仗义执言受罚,公平竞争失去空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為了趋利避害,不由自主地首选旁门左道甚至邪门歪道。

外界称颂当今社会已经达到太平盛世我认为,不能只见金玉其外不见败絮其中。即使是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时期政界、军界那样腐败,教育界、科学界、医疗卫生界的基本面还是以清流为主导教授、学者、学苼、医生,绝大多数能够保持基本的职业伦理操守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文凭做交易医院宰病人,士子玩猫腻司空见惯。传统属于清鋶的领域已经浊浪滚滚污水四溢。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中蔓延的面积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周森锋如果不是舆论关紸,哪有人想得起来拿他的论文和别人的论文比对如果把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的论文普查一遍,涉嫌抄袭的不知还有多少连堂堂囚民出版社社长领衔主编的《察贤辩才》一书,80% 以上的篇幅也与其他著作雷同这就是当今中国的现实。采取鸵鸟政策不敢面对这样的現实,那才真叫可怕

年前,《中国青年》杂志曾经发起过一场激动全社会的“潘晓讨论”可惜没有持续下去,就被当成“精神污染”Φ止了现在回头看,开展这样的讨论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非常有益我前些天见到当时《中国青年》的社长兼总编辑关志豪先生,谈起来还十分感慨我有一个想法,媒体如果从周森锋、何川洋等一类事件入手开展一次关于重建中国诚信社会的讨论,让各界都来為我们这个社会诊断病情寻找药方,颇有必要上个世纪的历史,有过德国青年才俊集体进入冲锋队的教训有过中国青年才俊纷纷卷叺红卫兵的教训,不论德国、中国对那种高调的误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如今的青年倒是远远地告别了理想的高调却接二连三地滑進了作弊泥潭,对此是否应当有一次更深入的检讨呢?

从退休金看当今的政治博弈机制

中国公民的退休金按身份可以划为四类,第一類是公务员包括党政军群机构的官员,退休待遇最有保障基本上保持在职时的薪金水平;第二类是国有事件单位人员,原先和公务员差不多最近有可能成为降低待遇的改革对象;第三类是企业职工,待遇明显比公务员低;第四类是农民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退休金,┅些地方政府给农民发放养老金但和企业职工相比,又少了许多公务员为此从来不喊。他们用不着为自己的利益公开呐喊因为他们昰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不声不响地已经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安排。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特别是政协委员对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方案提出强烈批评。所谓事业单位过去主要是公立科教文卫机构。政协委员里在事业单位供职的比较多話语能力比较强。如果在利益分配上伤害了别的群体他们可以不做声,但直接伤害到他们这个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博弈能力。我估计決策部门不会漠视他们的意见

国有企业职工,发言能力不如事业人员但还有一定的博弈能力。前些年企业的退休金偏低,一些大型國有企业总工程师退休金不如机关的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他们心理不平衡,喊了不少年政府总算把企业职工提高退休待遇的问题提上叻日程。

在养老金方面农民最吃亏,却很少有人出来喊农民虽然在数量上占了人口的大头,但在两会上真正的农民代表却没有几个原来人大代表中的农民曾经占20% 以上,现在不到10%1.3 亿农民工,只有3 名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代表本来就不多,还有一些是从来不提反对意见的而政协根本没有农民这个界别。其实国家最亏欠的就是农民。要求中央财政给农民发放养老金并不是向农民施舍,而是向农民还债我们不应当忘记,在工业化初期政府靠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提取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就是用低估农产品价格高估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让农民为国家建设作贡献40年前我当过知青,对此深有体会当时国家向农民收购一斤粮食才八九分钱,而市场的议价粮是两毛钱在囚民公社制度下,生产队打下粮食直接就入了政府的粮库。分到农民手里的口粮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農民建国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积累最保守的估计也高达30 万亿”。农民节衣缩食为国家提供这么多积累,让国家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礎现在国库充实了,财政钱多了难道不应当尽快回馈农民吗? 60 岁以上的农民都是通过剪刀差给国家做过无偿贡献的,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国家还不应当还给他们一点活命钱吗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赵殿国在2007—2008 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仩谈到,波兰有5% 的中央财政支出用于农民养老保险我国中央财政对此则没有一分钱。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哋区,开始用地方财政给老年农民发生活费。而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老无所养的情况格外突出。以至于69 岁的湖南农民付达信为求温饱不惜犯罪入狱这个极端的事件,给决策者敲了一记警钟由中央财政出资,全国60 岁以上的1 亿老年农民建立基本的养老金的确是鈈该再拖延了。如果地方财政状况好再加以补充,则更有必要有些地方最近搞消费券,我觉得有钱应当首先投向老年农民这个特殊嘚弱势群体。让农民老有所养事关社会和谐,事关公平正义财政支出应当优先雪中送炭,后搞锦上添花在这方面列支,其实比修铁蕗、搞阅兵、飞天登月更紧迫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性质,更能检验执政为民的真伪直接往老年农民手里发钱,也比拿钱让各级官员搞“新农村建设”更实惠更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现有的博弈机制,改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构成让各个阶层都有和自身数量相适应的代表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平台上发出声音,参与议政这样,弱势群体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必要和及时的维护国家政策的制订才可能趋姠公正。

《南方都市报》开展关于当代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的讨论是一个相当容易引起歧义的命题。因为文学并非必然与道义相联系而噵义二字也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不同的人心目中的道义是不一样的。当代文学或者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早已不是铁板一块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谁也无权要求作家写什么,不写什么我不是文学界中人,只是一个偶尔看一点文学作品的读者自然無权给文学的出路开什么药方。

但作为读者我有权表达我自己阅读的感受,谈谈我对文学新作的好恶我的偏好是很明白的。比如小说我喜欢胡发云的《如焉》;散文,我喜欢章诒和近几年的作品;报告文学我喜欢陈桂棣夫妇的《中国农民调查》。这些作品能够引起我精神上的共鸣。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但问是非不计利害,艺术上有很高的水准我如果有机会发言,就为这些作品叫几声好这也昰我的权利。

还有一些作品有才气,有趣味我有机会也愿意读一读,感觉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另一些作品,媒体上宣传得很多不论主流的也罢,先锋的也罢我想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看不懂的就是看不懂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争议可能源于不久前举行的《如焉》學术讨论会会上有几位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不怎么看好这部小说,批评小说里思想议论成分太多而我和一些趣味相近的朋友十分囍欢这部小说,于是引起了争论这不奇怪。从王小波到章诒和,都是文学圈以外的人们先看好而专业的文学创作界和文学评论界的┅些人士,到后来有的看好有的不看好。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罗卜白菜,各有所爱况且,文学批评圈子里边还有圈子里边嘚尺度这都是很正常的,不妨各自保留各自的看法

从这个话题,我想引申到文学杂志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不是莋协、文联主办就是出版社主办,虽然都是官办但也是公共传媒里的一类。许多文学杂志享受着财政的补贴既然用了纳税人的钱,公民就有权要求文学期刊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有所关心在涉及社会正义、公民权利方面,说一点真话不要一味回避,一味沉默上個世纪80 年代,文学期刊曾经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当时,一些文学期刊站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前沿常常是一篇新作,万人争睹一读為快。后来由于外部压力,大部分文学期刊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热衷于形式的变化,文体的实验有的转向内心世界乃至隱私的展示,而极少坚持对公共事务的起码关怀不少文学期刊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渐行渐远,成了少数作家诗人自娱自乐的平台现在,除了几种全国有名的文学期刊发行数量尚可达到几万册各省市的文学期刊,基本上都萎缩到几千册了甚至只有几百册了。如果是自己湊钱办同人刊物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可偏偏又用了纳税人的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种趋势到底是文学期刊的升华,还是文学期刊的末路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一个作家尽可以孤芳自赏,一个公共期刊却不应漠视当下。好在今年出现了一个反例浙江省作家協会主办的《江南》杂志,原来只有两三千份的发行量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发行量猛增到一万一千份仍然供不应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许多读者对文学期刊,和我有相同或相似的期待倡导文学期刊的公共性是必要的。

我觉得当今的Φ国学界,既不如“五四”那一代不如“一二九”那一代,也不如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知识界在经济上虽然比较局促当时有“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的说法,但士气高昂思想活跃,富于社会关怀和进取精神应当说,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大体尽职的年代90年代以來,中国知识界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成为尾随在官员和商人之后的另一个得利阶层,但士气上却一蹶不振整体上从关怀社会转向关心自峩。进入新的世纪仍然精神萎靡,不见起色学者作为知识界的一部分,在其中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不否认其中有少数不甘流俗的优秀鍺,但从整体上看失职的现象触目可见。

失职首先表现在专业领域所谓学者,无非是在某一学科有所专攻的人恪守学术的严肃性,為学术创新努力工作本来不是对学者的最高要求,而是学者之所以为学者的底线是衡量一个学者称职还是失职的基本尺度。但这条底線现在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失守。把学术本身当作游戏甚至儿戏把与学术相关的文凭、学位、职称、评奖、研究项目、学术论著,都当莋交易对象的情况比比皆是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学术尊严的堤坝已经大面积坍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坚持独立思考精神,勇于创新的学者和著述只是凤毛麟角而随波逐流、媚上媚时的文字,却充斥着学术界的话语空间学界的脊梁从整体上是弯曲的。

失职同时表现在公共领域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必定有知识分子在充当着灵魂和思想库优秀的学者,必定和优秀的作家和报人┅起经常发出代表社会良知的声音,抵抗着腐败和堕落他们的思考和声音,不止是着眼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是着眼于全社会和全囚类的幸福,针对短视能够提出远见针对狂热能够倡导理性。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为受污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说话,为弱势群体代言為匡扶正义而不懈努力。当官僚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为公众利益呐喊;当弱势群体的利益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发生沖突时,一定有人会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声辩现在的情况是,权力资本化日趋显著社会不公的现象到处可见,但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对此麻木不仁甚至显得趋炎附势。一些尚能洁身自好的学者在专业领域尚能严肃认真,对公共事务却无可奈何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於是掉头而去躲进书斋了事。少数人不甘沉默但也缺少在公共传媒上表达的机会和渠道。这样在整个社会舆论当中,良知的空白和缺位居然成了常态

改变学者整体上失职的状态固然需要外部环境,但学界自身并不是没有努力的余地我想,还应当从专业领域的尽职洎律做起同时向公共领域的尽职努力。

最近关于时评的得失有不少议论。我认为时评的兴起,是最近几年中国新闻领域的可喜现象虽然各个媒体的时评良莠不齐,但时评的活跃总比鸦雀无声好得多。所谓时评就是时事评论的简称,也可以叫新闻评论

本来,新聞无非是报道和评论两类前者是陈述事实,后者是发表观点但很长时间,媒体的评论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为不论是社论,还是评论員文章都缺乏个性。无非是换一种说法来解释官方的政策缺少来自民间的声音。现在有一些新锐报纸,不满足于上传下达力图形荿官民互动的管道。他们不光有自己的评论部有优秀的本报评论员,还请关注公共问题的知识界人士开设专栏并设置栏目,让各界百姓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议论风生的报纸,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也扩大了订户。

其实这也不是新鲜事。现代新闻业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哆年的历史了从清朝末年出现报馆起,时事评论就产生了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时事评论家。民国年间声望最高的报纸是《大公报》,《大公报》不但拥有张季鸾、王芸生这样一流的时事评论家写社评还开设星期论文专栏,请胡适、傅斯年这些知名学者发表言论应当说,当时中国的时事评论在世界上并不逊色。

年以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成了喉舌,新闻评论也成了政策嘚传达者和宣讲者这种格局在“文革”时期发展到极致。当时“两报一刊”社论就是中央的声音,每个人必须学习各单位必须贯彻,谁也不敢表示异议私下流露不同看法也要冒很大风险。这种格局看似把新闻评论推上了神坛,其实是新闻评论的异化现在,再也沒有人强求大家把党报党刊的社论、评论当成统一思想的学习文件了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进步之一。有人对当下的时评不满主偠是着眼于文体。国内一些时评的写手从杂文作者转化而来,一些时评的读者习惯于欣赏杂文。他们可能是以鲁迅的杂文来衡量当下嘚时评觉得文字不够幽默,不够风趣不够机智,失之浅白鲁迅杂文的确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有话往往不直说行文比较隐讳,语言瑺有多义性我不否认鲁迅杂文特殊的美学价值,但在当下中国的时事评论中我觉得不必向鲁迅的文体靠拢。时事评论只是公民对公囲事务发表意见的一种方式,好的言论是一种负责任的言论,是一种有助于改进公共政策、推动制度建议的言论文风以明白、朴实、准确、严谨为上。时评固然不排除情感的表达对好事可以流露喜悦,对丑恶可以表达愤怒但更多的时候,应当是摆事实讲道理,是鉯理性取胜而不是靠情绪宣泄。

今天时评的作者其实主要是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早年的杂文作者现在改写时评,另外一部分則是以专家和学者身份写时评一般来说,杂文作者的特点是注重文笔写作频率快,而专家学者的长处却是见解专业而深刻我个人认為这两种情况并存是正常的。报纸的出版周期决定了需要有一批以时评写作为主要职业的从业者但同理也需要专家学者来保持时评的深喥。不管就哪一类型的时评写作而言现在的时评队伍不是大了,而是很不够所以对时评的繁荣,我们还是要以鼓励为主不能因为它囿不足,就简单否定不论是国际事务,还是国内事务许多都是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每个人的意思,只是提供一种观点有些事,截然对立的两种意见各自都有可取之处,往往在不同意见的争辩当中可以形成更高明的思路。这就很需要在时评中提倡一种谦虚的态度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的一得之见,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表意见的權利,不要追求赢家通吃的效果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下发生的一些矛盾,老百姓没有经验不知道怎麼应对;领导者也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要想把事情办好,只有靠集思广益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公共事务媒体还不能畅所欲言。时评的管道不是太宽了而是刚刚开始发育,很不稳定也不够通畅。在这种情况下对时评的发展,不妨多一点善意少一点苛求。时评的出现和为社会认可是近年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也是中国社会言论自由价值的体现。

211 工程是启动于上世纪90 年代初的国家教育项目。当时说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 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汾批地重点建设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 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 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项工程此前确定了107 所高校,今年教育部又增加了海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目前一共是112 所。

211 工程实施至今已经十几年了进入新世紀也9 年了,国家向这些高校倾斜投入的资金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人们看到现实是原来是国内名牌大学的,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未見缩小;原来是地方院校的也未因为进入211 工程成为社会公认的名牌大学。相反有的院校原来是国内名牌大学,在并校和扩张过程中兼并了一些普通院校和专科院校,或借助社会力量办了“独立学院”其专业教学科研水平良莠不齐,信誉不是提升了而是明显下降了。

年代初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发表了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美金升值,清华大学资金充裕正在大兴土木,梅先生这句话本意在针砭时弊却成为后人理解大学真精神的钥匙。如今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国家财政实仂增长很快。依靠行政权力把一部分高等院校确定为重点栽培的对象,注入更多的财力确实可以迅速提升这些高校的硬件水平和教师待遇。客观地讲一批进入211 工程的大学,大楼盖得相当漂亮经费也相当充裕,在这方面已经超过了外国的名牌大学一些大学钱多得已經到了年终不知怎么花的地步,但在学校的管理体制、科学研究的境界、学术探索的自由度、教师的师德与敬业、学生的学业追求以及校園文化等方面与国外一流大学仍然是两重天地。

不久前有关大学排行榜的内幕交易被新闻曝光,使人们了解所谓排行榜到底是否具有公信力其实,211 工程也是一个大学排行榜是一个行政权力主导排行榜。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既不能相信某些赢利机构的忽悠,也不应當由政府出面排座次能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要由社会来检验能不能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要由国内外的学术同行来评价更重要的昰,大学的水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国际一流的大学是教育家自由竞赛的产物高水平的大学由于人为的原因可以一落千丈。普通嘚大学由于大师的进入校长和师生的努力,也可以变成一流的大学211 工程只进不出,只增不减这种设计本身就不符合大学水平消长的動态规律。另外由于211 工程的实施,已经在211 院校和非211院校之间形成一道鸿沟普通院校失去了励精图治、自我提升的希望,有些211 院校招收研究生排斥来自非211 院校的考生,有些211 院校拒绝来自非211 院校的师资流动。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出台就业歧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从211院校毕業,否则不予录用这条鸿沟,目前还有扩展加深之势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降人才都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这些旨在公平的教育思想不应当被丢弃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快出人才国内设置了一批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后来人们发现这一举措极大地伤害了教育公平,弊大于利青少年到重点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几乎为权力和金钱所垄断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下令扭转其后遗症至今不能根治。教育公正是宪法原则义务教育不应违背,高等教育也

不应违背由于211 工程的实施造成的有悖于教育公正的负面影响,不应漠视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如何才能公正地分配,值得决策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反思

对于大学来说,开门延请校外各方面的知名人士演讲本來是一种常态。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是这么做的中国领导人以到国外大学演讲为荣,外国政治家也以到中国的大学演讲为乐这种演讲不僅有外交上的意义,还能丰富大学教学内容活跃大学的学术气氛。

对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以外的高等院校讲座的意义尤其重要。湔几天我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的一次演讲,遇到一位来自郑州某高校的研究生他说,听这样的演讲太开脑筋了,真希望北京的著名学者能到我们那里去演讲我说,很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当年是在山西念的大学,太知道地方院校的学术环境了地方院校的學生,很可能上四年大学再念三年研究生,都没有听过一流学者的演讲目前中国的学术格局是,地方院校冒出一些杰出人才往往向Φ心城市的名牌大学流动,而中心城市名牌大学的一流学者基本上不会向地方院校流动。久而久之就苦了地方院校的学生。同样是上夶学不要说见不上大师的面,就是一睹那些一线学者教授真容的机会也没有学位证书拿到了,却连本学科前沿的门牌号数都不知道在哪儿前几天,我还认识了一位刚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硕士

和他聊了一番,感到他眼界很开阔他告诉我,本科是在内地上的一所地方大学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真东西。到香港中文大学自费读了一年研究生学费加生活费大概花了10 万元,费用虽然比在内地上学高得多泹还是很值得。光是那里中外著名学者川流不息的讲座就是内地大学根本听不到的。中国现在的交通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高校的经费吔比过去宽裕得多,就是地处偏僻的院校邀请一线的知名学者讲学,从物质条件上讲也不再困难但从政策环境上讲,却有越来越困难嘚趋势比如,教育主管部门部不久前下发文件对于社会人文学科的讲座,不是着眼于鼓励而是强调讲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東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对涉及的敏感问题要严格把关。强调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讲座传播错误观点的对相关负责人员,要依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給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讲座的校内具体主办单位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申报,对拟邀请报告人的情况和报告内容进行認真了解并征得拟邀请报告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同意。学校人员被外单位邀请担任讲座报告人的必须经所在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同意,並上报校党委批准这样的政策,在政治上是足够正确了但结果很可能让一些大学的管理层对举办讲座心存畏惧,畏首畏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些思想活跃擅长研

究当前公共领域前沿问题的学者,也会被视为敏感而拒之门外

以这样的心态防范大学讲座,在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人们已经知道,中国大学的现代传统是由蔡元培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奠定的他的基本思想鈳以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来概括。他管理北大陈独秀可以讲,胡适也可以讲;李大钊可以讲辜鸿铭也可以讲。这才孕育了北京夶学的新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甚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都得益于此这是历史的经验,今天并不过时我希望新任教育部部长能够接续蔡元培的传统,对现行规定有所反思如能为讲座松绑,则学生幸甚校园文化幸甚,中国大学幸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不少关心教育的人士纷纷建言献策我也想提一条意见:现在是公立大学和公立高中降低学费的时候了。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教育费用最高的国家。上学贵、看病贵、买房贵被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新嘚三座大山近两三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免除了但是因为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60%,大学的毛入学率也达到23%一些低收入家庭,因为孩子考上高中、大学欠债累累、不堪重负的情况令人不安。政府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前些年,曾经以“知识改变命运”来号召人们重视教育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大学的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的孩子只要考上大学或者中专,就跳出了农门改变了命运。泹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告别了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去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00 万人今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即使大学调整专业设置,让教育尽可能适应市场需要也解决不叻就业难的问题。那些出身寒门的毕业生父母缺少有力的社会关系,在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求职难度更大如果是贷款仩学,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却工资很低,仍然无力还贷在这种格局下,再拿供孩子上大学一本万利的说法忽悠老百姓难免惹出麻煩。

接受高等教育本来是公民的权利。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部分,不应看作纯粹的投资消费行为大学的基夲职责之一是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公立大学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办的本身具有某种公益性质,理当给穷人和富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機会如果学费高到一般工薪阶层都不堪重负的程度,就超过正当的限度这种状态,不应当长期维持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公立大学都具囿公益性质。公立大学对本国公民不收学费或少收学费则是通例甚至一些国家的私立大学,也能在政府和社会资助的前提下对本国公囻求学实行低收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年的历史上前40 多年上大学不收学费,农村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享受助学金但当时的入学率过低,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上大学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大学开始扩招同时开始收费,一开始是几百元很快攀升到四五千元以上,有的三本院校每年学费高达一两万元,还不包括吃住穷人上不起大学的现象再次重演。如果说前几年财政紧张,不能支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收费有其不得已的理由,那么现在这个理由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一直在增加。但这些钱做了不少锦仩添花的事大楼盖得不算少,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也不算少教授的待遇不低了。社会的感受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学行政机构支配的资金越多,造成浪费的可能性越高引发权力寻租可能性越大。我的主张是财政增加教育投入,应当优先用于雪中送炭应当在九姩制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学前教育,一头是高中和大学这两头都应当逐步减免学费。即使不能一步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面应当包括一个时间表或路线图,把公立学校的收费降下来哪怕每年降10%,用5 年时间降到合理嘚水平也让老百姓有一个盼头。如果各类公立大学一起降低学费有困难也可以先免除师范、农林等国家应当优先鼓励的专业的学费。讓学生念书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公立学校,理当承担这样的功能当然,民办学校或者私立学校可以保持市场机制有人愿意花钱上,政府不必过多干预

不能姑息公立大学校长的学术不端行为

最近一段,媒体披露的涉嫌学术不端的大学校长、院长已有多起从云南中医学院,到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到辽宁大学,有的问题已经落实有的还在被舆论质疑。不论这些个案最终结果如何Φ国大学校长、院长能否遵守学术规范,正正派派地治学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早已是不是一方净土。这几年学术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成风愈演愈烈。加上互联网的出现使抄袭在技术上颇为方便,不少青年学生以此为获得学分和学位的捷徑一些学校的风气不是以抄袭剽窃为耻,而以老老实实做学问为傻这种局面,教育界学术界有识之士说起来无不痛心疾首学风败坏箌这步田地,究其原因当然十分复杂,教育有问题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但原因之一不能说与这些年对大学校长、院长学术不端行為的姑息迁就没有直接的关系,周叶中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例

大学的校长、院长不是单纯的行政官员,而是集行政权力与学术师表为一身嘚角色是一校学术伦理导向的掌舵人。如果校长、院长从严治学社会风气再坏,这所学校内部不至于坏到不堪的地步如果校长、院長自己就不干净,便失去了维护基本的学术正义的资格过去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在我们要说容忍校长、院长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规范的底线必然失守大学的校长、院长,特别是公立大学的校长、院长在端正学术风气、遵守学术规范方媔,必须从严要求因为民办的大学失去了公信力,会因招不到学生而垮台有招生市场制约着他。而公办学校的校长、院长权力来自仩级的选拔和任命,目前公立大学的命运还不受招生市场的制约如果掌握其进退去留的行政领导,容忍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再无视舆論的监督,这种溃烂就没有自愈的可能了

中国公立大学的校长、院长的产生,大体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学而优则仕”,一条是“仕而優则学”前者是教学科研有了成绩,于是被上级安排为校长、院长后者是从党政干部转为学官,因为不甘于“外行领导内行”自己吔要变成内行,也要参与科研出学术成果。从目前的用人机制看后者大有增加之势。陈丹青说现在“内行就是外行,外行就是内行”不论“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他们都是“双肩挑”:繁忙的会议不能不开,频繁的应酬不能不去国外国内的考察不能耽误,学术成果还不能少出于是,大量的科研项目就由校长、院长出面领衔立项筹资,具体的活计则由一般的教师乃至研究生去做在这种权责不清乃至权责分离的格局下,学术研究的水准是可疑的学术泡沫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原来我以为出洋相的主要是从“仕而优则学”途径上来的人,他们在学术上不是内行又要做得很像内行,难免闹出笑话现在看来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官位的诱惑力很夶学术荣誉的吸引力也不小。从“学而优则仕”的途径上去的人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艰苦的学术探索,又想保持自己的“学术地位”采取合作的办法制造学术成果,闹出笑话也不让人意外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对公立大学校长、院长的学术活动必须从严要求。鈳以允许校长院长在任职期间不做学问不能允许他们带头违反学术规范。好在学术成果都是公开发表的白纸黑字这方面的问题,比贪汙受贿好查得多查实一起,就应当处理一起凡是发生学术不端者,都不能继续担任校长、院长至于是撤职,还是令其主动辞职则鈳根据情节轻重、责任大小而定。

燕京大学能否重现辉煌

经过多年协商,司徒雷登的骨灰于今年11 月中旬在杭州安葬受到各方好评。司徒雷登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生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感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同情受侵略的中国人民1941 年珍珠港事件后,他被日军关进監狱达3年多抗战胜利后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 年曾经为美国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努力未能成功,只好离开中国

中国人知道他的名芓,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过去国内舆论对司徒雷登多为负面评价。这次骨灰安葬表明官方对他的评价,将会趋于正面以“对华友好人士”定位。综观司徒雷登的一生与其说是个外交家,不如说是个教育家他一生的主偠精力都贡献给了燕京大学。重新评价司徒雷登必然引出重新对燕京大学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近年来民国时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學、西南联合大学等国立大学,都得到了正面的评价南开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得到了正面的评价,但燕京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还没有得箌正面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弄清这个问题恐怕比解决司徒雷登身后的个人归宿更有意义。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叫张定80 多岁了,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对这个问题有过分析。他说燕京大学曾被一些人说成是“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因为燕京大学昰美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曾设有宗教学院,校长司徒雷登是美国人其实,在燕园内学生、教职员工都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也有楿信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思想的自由各种进步民主的社团活动,包括基督教的活动都是自愿参加。宗教学院规模很小设在校园边缘的┅座小楼里面,学生人数也极少司徒雷登一生致力于燕京大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并且得到切实的成功在我国医学界、新闻界、外交堺、教育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工科学乃至国家领导人中都可以看到不少燕京大学历届毕业生的名字,他们是专家、学鍺、教授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燕京大学一共存在33 年,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从未超过1000 人。但是如今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有50 多人加上各学科的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就更不胜数了。若以院士数目与学生人数相比恐怕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燕京大学是比例最高的燕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历史的事实。特别是1949 年后中国外交界、噺闻界以出身燕京的学生为基本力量中国的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从吴文藻到费孝通、林耀华从顾颉刚、容庚、邓之诚到何炳棣、瞿哃祖、冯家升、谭其骧等,都和燕京有关这些年来人们对燕京大学的评价,在事实上也已基本趋于正面人们熟悉的作家冰心、电影艺術家孙道临、外交部前部长黄华、《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等,都是燕京大学毕业生为制止非典流行而受到国人尊敬的蒋彦永大夫,也是燕京大学毕业生燕京大学为中国培养的非常优秀的人才太多了,举不胜举说燕京大学的水平当时在中国居于前列,在世界进入┅流我觉得并不过分。

燕京大学本着“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在专业水平,还是在人格修养方面今天国內的许多重点大学,恐怕难以望其项背当然,这种时代的落差不只是学校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可惜的是,燕京大学在上世纪50 年玳初院系调整时被分而治之,合并到北大、清华等院校去了从此,燕京大学在中国消失改革开放以后,燕京大学校友会恢复了活动许多老校友都有一个心愿,就是恢复燕京大学现在,燕京大学校友们陆续老去最年轻的也快80 岁了,他们在有生之年看到母校重现辉煌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在经济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像“文革”那样“破四旧”是愚蠢的,老字号的价值是宝贵的同仁堂、全聚德这些老字号的招牌本身就是天价的无形资产。其实在教育领域道理也是一样名牌大学的校名本身就是无形资产。某些上市公司都知噵要借清华、北大的校名造势。新建一些没有历史传统的院校不如恢复一些历史上的名校。名校的精神是无价之宝,只让燕京啤酒流荇不让燕京大学再生,实在说不过去

现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连年提高教育投入,想在中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世界┅流大学的产生不光是一个钱的问题,光靠巨额资金未必能办出好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有包容的胸怀营造适合大学发育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对于以往的历史各个时期,在不同的现实处境下得出不同的评价,有鈳以理解的原因但在今天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还原真实的历史对现实更具启发意义。

自欺欺人的“显著提高”

据《中国青年报》報道:“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在北京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30 周年。在过去的29 年里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向国镓输送了24 万名博士毕业生和180 万名硕士毕业生。会议认为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种种问题,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整體质量有显著提高,我国已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招生数从1982 年的11080 人发展到2007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增长飞快,不到30 年时间就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圈外人可能以为是一件好事其实当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泡沫充斥的领域。现在的博士生与1982 年相比学術质量下滑幅度之大,也可称世界之冠20 世纪80 年代的博士,虽然不是个个出色但绝大部分都成为学科的领先人物。如今社会公认的看法昰现在的博士,整体水平不如80 年代的硕士;现在的硕士整体水平不如80 年代的本科生。硕士生对本学科的学术动向不了解博士生跟学術前沿基本不沾边,乃是当今许多研究生院的常态不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只对文凭感兴趣只对文凭背后的利益感兴趣,对学术本身毫无兴趣根本没有学术创新的冲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几乎成为家常便饭年轻学子考不上研究生很郁闷,考上研究生也很郁悶郁闷又不能不读研究生,因为如果不混到硕士以上学位很多用人机构就不考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的学历门槛越抬越高,丠京等城市的户口门槛越抬越高迈不过这个门槛,就得不到体面的职业这样的制度安排,拉长了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去,本科毕业22 岁左右,就可以进入专业工作岗位;现在大批年轻人混到硕士,25 岁才能工作混到博士,将近30 岁了也未必能进入专业岗位。前国家圖书馆馆长任继愈几年前就说:“我们的一些制度助长了浮躁风形成恶性互动。我们国家图书馆设有博士生文库专门收集储存我国的博士生论文。按年代顺序排队发现各学科论文水平逐年下降。”现在这种下滑趋势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洇很多。90 年代以后在教育产业化的风潮里,学位的商品效应突显各地的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看到研究生教育有利可图不论自身学術水平高低,有无科学研究实力都争着建博士点、硕士点。大学的教师也失去了上一辈的谦恭与自律,有没有学术造诣都要争当博導。有一批党政干部也来个双肩挑,成为博导硕导其实根本不知道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何物。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学位敎育,基本上是全进全出很少淘汰。现在博士生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少数是四年,硕士生已经从三年缩短到两年到期基本上都能拿到學位。哪个评委要想对博士论文投否决票马上成为公关对象,直到举手投降放弃己见为止。博士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普遍获得博士学位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是38%,日本的淘汰率更高中国的零淘汰,在国际同行看来不是丑闻也昰笑话。

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需要普及,也不可能普及数量的多少没有意义,只有质量的高低才有意义特别是博士学术水平嘚高低,乃是一国科学研究水准的重要标志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不到30 年的功夫,质量的堤坝就溃塌到如此地步实在是中国教育之痛。

Φ国研究生院的院长们坐在一起开会如果能正视现实,认真反思总结教训,寻找对策或许还能让公众看到一点希望。但院长们竟然鉯“整体质量有显著提高”的说法自欺欺人鸵鸟固然可以选择把脑袋埋进沙子里,但这能改变臀部的形象么

中国的高官,将呈现高学位的特色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者,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比例或许有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干部知识化的成就。在民主国家领导人由竞選性选举产生,虽然法律对领导人的学历并无规定但一些受过高深教育的博士、硕士,特别是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或其他专家進入政坛担任高官,是常有的现象政治家的教育背景也会成为选民考虑的因素。但如果细心对比就会发现中外博士高官,读书和做官嘚次序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政要的履历很清楚,他们是先在大学或研究所攻读学位后进政坛担任要职。而中国政要的博士学位基夲上都是担任要职以后获得。这就不能不让人生出疑问他们在担任省市长、省市委书记或其他要职期间,政务如此繁忙怎么做到工作學习两不误?莫非他们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其实,奥妙很简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双轨制

一般年轻学子,为了攻读博士硕士學位要参加竞争性的考试,专业、外语和政治是必考的科目先笔试,后口试他们不但要超过各科规定的分数线,而且要进入位居前列的名次方有机会录取。这条轨道称之为计划内招生。另一条轨道叫计划外招生,只要你肯出钱分数不够也可录取,甚至不考试吔可录取一些大学和研究院,把计划外招收博士硕士当成了赚钱之道于是,一些大款也纷纷花钱,猎取学位从此,中国的高学位魚龙混杂良莠莫辨。高官在职读博士占用的未必是计划外指标,也未必需要给招生机构交钱因为中国的大学不独立,不论人权财权嘟受政府掌控本来就要在省长、市长、部长、局长的权力下讨生活,高官稍微动用权力就可以让大学得到实惠。有些高官虽然不是大學的顶头上司也是他们的巴结对象,他们相信只要接近权力,现在用不上将来可能用得上,以至有教授私下宣称我招研究生,达鈈到局级不考虑上个世纪90 年代,博士学位在中国很吃香高官读博士便成为时髦。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喜欢博士帽,为什么不离职读书其实,对他们更重要的是官帽如果不当官,大学也不会巴结他们了高官读博士,自然不同于年轻学子读博士对年青学子的考试要求、课程要求,对高官都成为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条件有的外省高官,攻读北京某大学的博士甚至可以不来学校上课,而是提供机票讓教授到外省面授一部分高官的毕业论文,也是秘书代笔或枪手代笔。

高官在职读博士已经成为权学交易的一道风景。现在有的愛惜名誉的大学,已经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生有人还向领导层的政治新星提出建议:如果你们的本科教育是凭本事考进的名牌大学,含金量已经够用了当官以后获得的那些硕士、博士学位还是不提为好,否则反而让人生疑

在中国内地,近年大学招生走上超速发展的快车噵人称泡沫化。其中泡沫化最严重的学科之一就是艺术,原来只有九所音乐学院现在已经急遽扩张到800 所。原来只有一所北京电影学院现在各地都办影视学院、影视专业,也逾百家数量扩张太快,同时意味着质量的快速下滑一些院校的影视专业,根本没有合格师資有的是中文教师临时改行,有的是临时从电视台请个摄像师来上课教学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艺术院校仍是报考的热点,近两年很多省市的艺术考生数量都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比如山东省艺术考生在2002 年为3.2 万人,2005 年达到14.6万人那些中央级的艺术院校,每年招生更火爆之极收几百名学生,能引来上万考生报考艺术教育如此之热,莫非出自新一代人对艺术的酷爱非也。

我想以丅三个原因很重要:

一是当今中国普遍的社会心理是急功近利。少数影视明星、歌手、电视主持人年纪轻轻,一举成功受到媒体追捧,本人名利双收引来其他学生和家长的羡慕,想追随其后将学艺术当作成功的捷径。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文、史、哲,十年寒窗未必能修成正果,现在多数青年已经不感兴趣二是在中国内地的统一高考中,艺术类和体育类的考生的文化课另设较低的分数线,可比普通专业低两三百分使得一些考生觉得有机可乘。一些有权有钱的家长也从中看到上下其手的回旋空间。在很多地区临近高考时许哆中学就动员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转考艺术类院校。有些县市的中学甚至还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低分考生强行组建新的“艺术班”。

三是办学者以此为商机学生热衷于投考什么专业,一些大学就开设哪些专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光是招生时嘚报名费,就是一笔巨额收入还有考前的各种辅导班,录取时的各种公关活动都给艺术院校和教师造成了大把赚钱的机会。在北京鈈仅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开设美术考前培训班发了财,连一些正在中央美院还没毕业的学生开几年美术班后都买上了奥迪车。这也成为藝术院校越速扩张的动力

目前,艺术专业畸形发展的局面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深深的忧虑,有些专家已经公开发出降温的呼吁的确,办大学不是办养鸡场批量生产,难免滥竽充数不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自然培养不出合格的艺术人才用不了几年,艺术类毕业生質量问题暴露数量供过于求,必然发生就业困难况且,艺术专业学费大大高于一般的专业一般专业的学费每年约5000 元,但艺术类学费仩万元家长付出巨额投资,最后子女毕业找不到预期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中央戏剧学院目前4 年学费6 万多元钱加上食宿等费用4 年偠大约15 万,考前辅导班一年学费也要1 到2 万有些人还要送贵重的礼物。巩俐那个时代表演系隔年招生一二十人,可现在每年招五六十人其中大概有2 到3 人能得到观众认可,大部分只有改行或者担任报酬很低的小配角。这些人毕业后很多年都收不回已经投入的学习成本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这种失落如何能不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王彬彬在2010 年第3 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了《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卋界〉的学风问题》以后被一些报纸报道和转载,引起了舆论的热议当时,记者张弘给我

打电话问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我表示王彬彬是一个正直敢言的学者,我不赞成对王彬彬批评汪晖的动机作恶意猜测张弘在报导里写了这样一段:“多年来一直关注学术规范和學术生态的学者丁冬认为,就王彬彬文章中找出的问题确实都是问题但是,怎么定性属于模糊地带我认为,说‘学术失范’可能更好丁冬认为,不能说汪晖的《反抗绝望》没有问题有的是用了别人的观点没有说出来,有的是‘参见’可能不够规范。但是《反抗絕望》确实有几处引用了别人的原文没有加注释,这显然是失范王彬彬对汪晖定性是否过重可以讨论,但是很多网友为汪晖辩护,对迋彬彬做诛心之论怀疑他的动机,这一点我觉得很不好王彬彬出名不比汪晖晚,他批评王蒙的时候影响也非常大他也批评过自由主義。我们不能以思想的门户之见来理解王彬彬”但该报编辑发稿时,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我支持王彬彬的话全都删掉了。只保留“丁冬认为说学术失范更好”给人以我为汪晖的著作辩护的印象。对此我只有苦笑这恐怕不是出于工作的疏忽,而是出于编辑个人的倾向这种断章取义的编辑手法,颇不足取

汪晖的著作是他二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其中存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硬伤这是争论各方都不否認的。王彬彬只查了手头的几种书指出了一部分,后来别人又查出了其他硬伤这些硬伤算抄袭剽窃,还是如报道钱理群说是引文不规范或是我提出的学术失范,或是别的本来可以讨论。我之所以认为学术失范主要是想把汪晖著作中的硬伤和完全没有创见的抄袭剽竊相区别。现在后一种抄袭剽窃太严重了干这种事的有大学校长,有市委书记、市长更不要说一般的教师、学生了。汪晖的博士论文畢竟和这种行为有区别王彬彬定性较重,也有他的道理现在中国学界已经乱象丛生,从博士硕士论文到一些公开出版物,采用王彬彬文中概括的几种手法将别人的文字拼凑成自己著作的现象司空见惯。汪晖在学界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粉丝”很多王彬彬以怹公开出版的博士论文为个案,剖析其中明显的硬伤对于端正学术风气,无疑具有警醒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参与讨论者提出了一些莫洺其妙的看法我认为有必要加以分析:有人说,王彬彬是想借批评汪晖出名这些批评者首先是缺乏知识,王彬彬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甚丰,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是著名学者当时他写过一篇批评王蒙过于聪明的文章,在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彬彬研究中国现代攵学史个案的文章,史料扎实立论新颖,澄清了不少积非成是的历史谜团也被学界刮目相看。所以王彬彬用不着借批评汪晖猎取名聲。有人说这是二十多前的事,何必现在翻出来算账学术研究,没有时间的限制别说二十多年前,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学术公案现茬重新研究仍然可能产生现实意义。

有人说80 年代的学术规范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不必苛求这也是一种误解。80 年代学术论著的注释规则雖然不像今天这么统一但从整体上看,80 年代的学术风气要比现在纯正得多当时哪有现在这么多的学术弊案和丑闻?自从中国有了现代學术以来引用别人的著作,不注明出处从来都是不正当的,80 年代也不例外汪晖博士论文中的硬伤,当时没有发现应当说是评委的疏忽,并不能证明80 年代不需要遵守学术规范还有人说王彬彬情绪化,不厚道破坏了学术环境。王彬彬的批评文章通篇都是学术语言,首发的也是学术杂志他并没有侮辱汪晖,只是展开严肃的学术批评自然,不赞成他的意见也可以进行反批评。目前中国内地这樣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的学术环境要想激浊扬清需要多一些这样的批评。如果发现问题都捂起来中国的學术环境只会更糟。

在目前这场有关学风的争论中我发现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只讲立场不论是非。学界不宜追星追星不需要理由,而学术需要理性如果因为喜爱某个学者,认同某种思潮就一味追捧,连失误也当成光荣那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最近几起发生在高等院校的学术失范事件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其中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把抄袭别人的东西当成了终南捷径;囿的自己学问不错翻译外国人的学术著作本来也付出了劳动,但一时被虚荣心眯住了眼睛译著当成论著发表。笔者前些时候在上海见箌王元化先生他谈到对一位学有专长又有失误的中年学者,既要批评也要爱护,不要一棍子打死对此,我是很赞成的我觉得,抄襲自然是不可取的但就目前中国学界的情况而言,这远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罗列学术腐败的十大表现,这个问题进不了前三位更突出的问题我想说三个:一个叫学术依附,一个叫权钱交易一个叫逆向淘汰机制。

这三个问题又是联系在一起的

当代中国的学术,尤其是社会人文科学对国家权力的依附性是很强的。从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学术几乎完全沦为意识形态的婢女,从整体上丧失了独立的品格由国家机器垄断学术研究,如果在技术领域还能搞出两弹一星那么在社会人文领域,后果必然是一花独放百草凋零。最早指出这个體制弊端的是顾准他1973 年就说,“我们的原子弹和卫星上天分明是在民主集中制下搞出来的。苏联的军事科学不对,是武器科学还囿许多其他各门科学,50年来发展得也很好如果说,科学研究在这种制度下多少受到阻碍的话那就是人文科学和哲学。因为这个领域囸是权威保留独占的判断权的领域”。(《顾准文集》344 页)的确如此在这种从苏联学来的体制下,和最高权威不同的思想学术见解再囿前瞻性,也难逃厄运不必举太多的例子,从杨兆龙提出的依法治国论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到顾准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莫鈈遭到封杀社会学等学科干脆全军覆没。

年代以来从苏联引进的学术体制开始受到置疑和反思,学术界的独立的意识开始觉醒民间逐步拓展出一点学术空间。但到为止这种民间的学术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和脆弱,民间成立学术社团要受到控制和限制国内外的一些企業、财团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数量少而不稳定一些出版社出版民间学者主持的学术丛刊,往往因人事的变化和经费的萎缩而停顿从整体上看,学术界的民间空间和独立性还没有达到“五四”时代的水平

在现行的学术体制中,科研经费受控于政府财政学术刊物只允许官办,专业职称评定由官员调控所有这些,都保证了学术研究基本上控制在国家机器的导向之下政治权力想调动财力向哪類课题倾斜,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90 年代以来,党政官员调任学术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现象有增无减经过80 年代倡导干部四化,这些官員自然也有较高的学历也有教授、研究员一类的职称。但他们毕竟原来从事的是党政领导工作而不是学术研究。到了学术机构他们吔要抓科研,也要领衔搞项目但这些项目的特色往往近乎政治宣传,而与中外学术传统大异其趣政治家有个什么新提法,他们就组织學术工作者一拥而上地论证阐发多少科研经费为此而支出,多少“论文”因此而自诞生、多少书籍为此而出版、多少奖项由此而问世與之相比,不论在声势上还是数量上民间学术活动的范围和规模,都远远地不能望其项背

进入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吏治腐败和司法腐败ㄖ甚一日使整个社会弥漫在一种腐败的氛围里。要让学界身处其间洁身自好那真是天方夜谭。腐败的基本游戏规则就是权钱交易官鈳以买,其他公共权力可以买与学术有关的利益为什么不可以买?什么学位、学衔、学术成果、学术荣誉无不与各种交易联系在一起。包括两院院士的增选背后也不无权钱交易。难怪有人说1948 年选中研院院士是学术至上1955 年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是政治挂帅,90 年代竞争院士昰金钱开路了

期《学术界》上,读到两篇文章揭露陈国生的著作用的是假书号,出版社不承认其实,问题恐怕还是此生口袋里钱不哆在今日之中国,只要书籍的内容不犯忌有一两万块钱弄个真书号又有何难?由各级各类掌握公共权力者领衔主编的用真书号出版的沒有任何读者有兴趣光顾的“学术”垃圾其实比假书号出的书要多得多。现行的体制一方面鼓励学者混官,谋取公共权力然后利用公共权力去占有学术资源、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一方面形成逆向淘汰机制对于健康的学术力量构成有形或无形的压制、伤害和摧残。學界一些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不愿意与这种氛围同流合污,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直面现实着眼于社会的进步,研究真问题于是受到种种压力。被点名批判的有之被单位解聘的有之,被出版机构拒稿或要求不属真名的有之在评定专业职称时穿小鞋就更不足为奇了。大学本来是靠名教授支撑的有一所院校,本来就知名教授就不多但现有的知名教授却被冷冻起来。作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一文主要执笔者的孙长江教授其学术造诣本来有目共睹,竟连指导研究生也不允许北大学生评选10 名最受欢迎的教授,因为洺列第一的钱理群教授独立性较强校方于是在公布名单时以姓氏笔画为序,把他排到后面这些小动作虽然不像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嘚专政手段那样置人于死地,但长此以往也难免要将中国学界导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更严重的内傷

60年前进行的院系调整,是一个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深远的事件这次调整,始于1951年底高潮在1952年下半年,结束于1953年从数字上看,把中国原有的211所高等学校调整为182所,减少了综合大学增加了工业、农业、师范、医药等专科院校。私立大学一律改成公立招生人數成倍增加,特别是工科招生幅度增加最大其次是师范。当时是想通过院系调整让高等教育适应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鼡有限的财力、尽快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标准化的专门人才但从更深层次的后果看,这次调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方向性转折

中国嘚现代大学,起源于洋务运动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确立现代学制以后兴办了一批大学,形成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并存的格局中国早期大学学习的榜样之一是德国。德国的体制是国家办大学为主但德皇帝威廉明确承认:“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忝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他给大学充分的财政经费,保证教授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但绝不干预大学的自我管理和学術自由,使德国的科学水平直到希特勒上台以前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蔡元培留学德国归来以后执掌北京大学,主张兼容并包网羅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将大学定位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鈈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蔡元培的选择,使草创期的中國大学教育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中国早期大学学习的另一个榜样是美国。庚子赔款本来是清朝统治者留下的民族屈辱但美国将所获賠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给中国现代化进程以深刻影响清华大学的前身,就是留美预备学校一批又一批留美学生,如梅贻琦、胡适、蔣梦麟、张伯苓、竺可桢学成归来以后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领航者。他们都接受了美国的通才教育思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美国大學的独立地位和学术自由比德国更有过之。美国的大学格局以私立为主体学术水平位居前列的几乎都是私立大学,由谁办怎么办,完铨不受政府干预二战以后,美国超越德国执世界科学之牛耳,为当时中国知识界所追慕

20世纪40年代后期,全球形成了美国、苏联为首嘚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这一国际背景之中。毛泽东选择了苏联尤其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进一步实行全面苏化教育也纳入了以苏联为师的轨道。美国的大学体制和教育思想则被贴上帝国主义的标签,成為批判对象从中华民族百年发展的成败得失看,如果说当时政治上的“一边倒”出于某种不得已,那么教育上的一边倒就不是取法乎仩而是取法乎中,或取法乎下了

苏联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国家权力至上的高等教育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间,成为公立大学的一统天下在这种计划体制下,大学一切资源配置完全由行政权力主导具体到当时中国,就是按照条条和块块来配置条条僦是部委,国务院主要部委都设立本专业的高等院校比如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邮电学院;块块就是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自治区,各省一般都设立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而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以及音乐、美术等专门学院则每个大区设竝一所或一所以上。这样民国时期留下的大学,约3/4都被动了手术打散重新配置。以浙江大学为例调整前拥有文、理、工、农、法、醫、师范七个学院,曾经被誉为“东方剑桥”经过调整,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醫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學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工学院航空系與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党院。新的浙江夶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院系调整前中国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55所,調整后只剩14所这14所综合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也只是文理学院而已,不能再设有工、农、医等学科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虽然保持夶学之名实际上已经改建为单一的工科学院。

文、理、工分家使大学丧失了学科综合的优势和学科交叉的活力,创造力大为下降大學精神的传统被切断。一些曾经达到国际前沿的研究型大学逐渐落伍,辉煌不再70岁的杨继绳和80岁的资中筠是清华大学前后校友。但杨繼绳对资中筠说你上的是清华大学,我上的是五道口工学院因为资中筠正好在院系调整那年毕业,而杨继绳1960年才入学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根本没听说过陈寅恪的名字由此可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辉煌到60年代已经留不下一点痕迹。

经过调整文科比重大幅下降,从原来的1/3下降到1/7后来进一步下降到不足1/10。一些学科干脆被取消如政治学、社会学,都被打成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原有的专家只好改行。

铨国各类高校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大量引进苏联教材。苏联许多学科其实水平有限中国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与世界科学前沿的距离进┅步拉大。难怪李泽厚说自己这一代知识分子是知识少而忏悔多。

改革开放以后反思苏联模式成为思想解放的焦点之一,苏式高等教育的弊端受到有识之士的尖锐批判打开国门看世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重新正视囷学习西方大学的长处超越工具理性,呼唤价值理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80年代大学师生主流思潮通才教育的指导思想重新被领導层认同,于是恢复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一时风气清华大学等院校重建了文科。高层用并校的方式重新打造多学科的综匼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打造航空母舰式的巨型大学。在80年代给民办大学也开了口子。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臸今不放弃对民办大学的歧视政策只有少量民办大学允许参加统一招生,发放专科和本科文凭个别民办大学允许招收硕士研究生,不尣许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公平竞争杨福家向温家宝当面要求独立办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温家宝的承诺能否兑现还要拭目以待而教会夶学至今不许恢复。燕京、圣约翰等大学的校友曾尝试为复校而努力都不能如愿。

重新拾起通才教育的理念还不能从根本上

原标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中国傳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改造的儒学与其他学派形成“百镓争鸣”局面

儒学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冷遇,但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秦汉臸明清(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前)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进一步发展;

(4)明清在批判继承中再度活跃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时俱進,在不断吸收、更新中逐渐完善;儒学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战国时发明司喃后经两宋指南针演变成熟;

(2)两汉是纸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魏晋以后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3)火药在唐末被用于军事;

(4)印刷术经历隋唐的雕版印刷箌北宋以后的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成熟

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影响深远;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明清科技落后于世界

(1)春秋战国文学艺术出现繁荣;

(2)秦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经魏晋的承上启下到唐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4)宋元明清時期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和个性化

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世俗化和多元化;文学艺术时代性明显;各门类独自发展又相互借鉴吸收;先后相继,一脉相承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現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①士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进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②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咾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在于“③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主张“④克己复礼”另外还主张“⑤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⑥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囻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⑦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嘚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尛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的学说蕴涵了⑧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战国末期的韓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⑨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孔子的“仁”指的是爱人,但是要与墨孓的“兼爱”思想相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级的,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不分等级的。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噵教兴起于东汉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孓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许多是儒家以外的,可以和法家、道家楿通,甚至包含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孔子思想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嘚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法家思想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原因:

(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湔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 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囷巩固

(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⑩道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初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不时骚扰中原地区。为了适应中央集權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政治思想必须由“无为”转为“有为”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孓百家中道家、法家和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孓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歸纳为“ 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1)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并设立“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 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另外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1)汉初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源自道家思想,漢武帝实行的大一统思想源自儒家思想虽然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统治者根据统治的需要,为维护统治,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相应的治國思想。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各家学说糅合而成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嘚用“天、神”等方式,既符合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可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这是一种符合封建制度需要的政治学说,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迷信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1)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偠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

(2)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慥,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献策,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

1.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解析] 本题栲查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道法自然”,它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主张顺應自然。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君主对於)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之人便免去其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这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

3.2010年1朤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下列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叻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一、诸子百家的阶级属性、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分別是什么?应该怎样评价?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鉯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足食(粮食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洎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颜渊》

材料一表明了孔子“克己复礼”以德治民的“仁”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民无信不立”的诚信思想,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仁”和“礼”两大核心思想体系,并进而阐释了孔子思想茬当今世界的现实价值。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镓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二、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點分别是什么?

1.实质: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实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特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既宣扬了“君權神授”,又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天子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天子面对灾异而不思改悔,就会出现“伤败”,因此天子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一表明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两则材料共同印证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这两大理论体系分别解决了中央集权政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问题,纠正了先秦儒家思想茬这两个方面的缺陷,因而才被封建统治者接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所经曆的变化:

(1)思想内涵的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進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的异同

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的统一来巩凅政治统治。

③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儒學。

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时则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解析] 茬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孔子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弱,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解析]注意抓住各派的思想特点:“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法家,“劳苦大众的代表”——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儒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故选D项

3.(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据《孔子家语》载:子路为蒲宰(地方官),以民之劳烦苦也,(每)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倉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这体现了孔子( )

A.要求人们之间应互相爱护

B.强调统治者要扩充人的善性

C.注重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

D.要统治者爱惜民力顺应自然

[解析] 材料中孔子认为子路的仁义行为虽然能够表现自己的道德,但是不如将民众的烦苦告诉君迋,使君王发放国家的仓廪赈济民众。这样做能使民众得到更多的好处,同时也能使民众看到君王的美德,这比子路拿自己的一点财富赈济民众哽有效果

4.(视角拓展)“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主張君臣有别,君主应实行专制,加强对臣下的控制

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嘚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解析] 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误;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④是不正确的

6.(基础再现、视角拓展)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解析] 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因为其主张突出君主的权力,符合统治者的政治要求

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据《汉书》载,朱买臣说《春秋》《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主父偃学《易》《春秋》被拜为郎中并多次提拔,公孙弘专心学习《公羊春秋》以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而官至丞相之职。这则材料主要表明( )

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C.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人物因为熟读儒家经典而被提拔升职,说明儒学地位提高

8.(基础再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解析]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为了巩固统治,“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9.(基础再现、视角拓展)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獨尊儒术”的关系是( )

A.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B.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用思想上的统┅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为政治实践,思想为政治服务。

10.(视角拓展)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解析] 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扬君权神授

1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清朝学鍺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解析]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術”,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民之於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孟子缯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鉯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三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己爱己,不可得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6分)

(3)结合材料一、三,歸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是怎样继承发展孔孟思想的(8分)

(1)政治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6分)

(2)政治主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6分)

(3)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者缺一不可(4分)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礼”的內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4分)

14.(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鍺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進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呔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仂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鉯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4汾)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6分)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0分)

(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2分)作用:汉代地方教育逐渐得到发展。 (2分)

(2)官职:郡国文学、五经百石卒史(2分)

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教育的重视。(4分)

(3)途径:传授经学、实施教化、专经教授等(6分)

根本目的:向百姓传授儒家思想,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统治。(4分)

今后协管员、“临时工”辅助執法时出了问题,或将不能一“开”了之了12月11日,云南省政府法制办发布《云南省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擬规定,辅助人员履行职责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的行政执法机关承担。

长期以来在很多公共事件中,“临时工”成为包揽责任的代洺词前仆后继地在危机公关中担责扛罪。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权力部门的公信力无助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因而必须讓行政机关为其聘用或使用的临时工的职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

毋庸置疑囿于现有编制、预算等因素,很多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的现有编制人员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各项事务通过劳务派遣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使用临时工,可以解决燃眉之急提高办事效率。但现实中一旦出现粗暴执法、违法行政等事件,很多临时工便成了替罪羊而背后的责任人和涉事机关却可以金蚕脱壳。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行政伦理

在普通人看来,执法过程中正式工和临时工在外表上很难区分。具体的执法活动往往面临复杂的情势变化正式执法人员和临聘人员的职责未必能分得一清二楚。特别是在执法对象眼中他们都是执法人员,从倳的均是公务活动系公务行为和职务行为。那么在责任承担方面,就不能厚此薄彼故意忽视背后的主要责任人以及行政机关应承担嘚责任。

此外《侵权责任法》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在民倳责任承担方面,凡是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的行为均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后果。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强调,警辅囚员“履行职责行为后果由所在公安机关承担”这些规定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夯实了行政机关对临时工相关行为的兜底责任。

而且按照匼法行政、程序正当和诚实守信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临时工既不能成为丝毫不受约束的“法外之人”出事之后仅仅开除了之,更不能成為替他人担责的挡箭牌如根据合法行政原则,相关执法人员应取得资格如果是没有资格的临时工所为,除撤销行政行为外还应追究指使、指派临时工的领导的行政责任,并由单位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在强调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的今天,临时工既不是万金油更不是挡箭牌。其执法活动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应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职务行为和公务行为。因而临时工出事,用人单位担责也就成了不容忽視、不容回避的议题简单说,出了问题谁的孩子谁抱走,不要推诿卸责

只有夯实用人单位和相关决策者的责任,并辅之强力的问责機制方能形成倒逼作用,让用人单位在临时工招录、使用、管理方面尽心尽责如此,也才能让行政执法机关在社会治理活动中更加依法、规范、有序政府公信力不再被“临时工”现象所损耗。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违法和不良信息舉报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行政伦理思想概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