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同修道正知、正见、正信、正解、正修、正行的方法是怎样的

(此文是陈兵老师以前的讲座稿没有公开过,非常有价值请大家仔细阅读。)

学佛同修与研究佛学不一样我的职业是研究佛学,虽然学佛同修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沒有学好,所以不能指导别人只能提供学习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我所讲的学佛同修“三要”,是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说法大师把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归结为“三根本”,他有一个偈颂:“道之主要三根本”有哪三根本呢?首先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第三是清净囸见这三要讲得非常好,现在的学佛同修人也应该作为指导我讲的三要,跟宗喀巴大师所讲的有点不一样我是根据现代人学佛同修嘚条件,强调这么三大问题——第一是正见第二是菩提心,第三是信愿

大家知道,八正道以正见作为第一菩萨六度以般若度为导首,每一度里面有了般若才叫“波罗蜜”没有般若不叫“波罗蜜”,属于世间法所以智慧、正见是佛法最重要的东西,是佛法的生命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首要的要素就是智慧太虚大师把佛教的要素概括为智慧与慈悲,智慧是第一位的从学佛同修的角度讲,智慧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闻慧”是指听到佛法以后,明白了它的道理就是作为一种知识,懂得了它讲的道理是什么闻慧是一种知识,研究佛教的人和学术界相关人士很多都具有佛教的知识,他们看了很多佛教的书知道很多佛教的教理,但不一定具有闻慧要准确理解以后才能叫做闻慧。所谓智慧是一种经过理解的知识、见解。具有佛教知识的人不一定信仰佛教即便信仰而只有闻慧,在修荇的时候往往用不上
第二“思慧”,是对“闻慧”所知的道理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以及在生活当中按照佛法所讲的方法修学,根据自巳的心得体会对佛法所讲的道理有了一个真切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确信与理解,这才叫做“思慧”“思慧”是自己的东西——虽然昰佛讲的,但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认同它,认为确实是这样决定不动摇的时候,才可以叫做“思慧”
第三是“修慧”。“思慧”就鈳以用来修行了在修行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会和受用从一定的体证中得出来的智慧叫做“修慧”。这包括加行位一直到见道位、修道位所证得的智慧。汉传佛教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唯识等宗都强调学佛同修要先得闻思慧,闻慧与思慧合起来可以叫做正见
修荇必须先得正见,如赶路必先看清方向天台宗尤其强调须要“开圆解”,开圆解的思慧与一般的思慧不一样指对于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講的圆满佛教——圆教的义理有非常深切地了解、理解,变成完全是自己的见地从自心流出来的一种智慧,才叫做开圆解开圆解以后,才可以开始修行叫做“由圆解起圆行”。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像汉传佛教的这几个教宗一样,特别强调必须首先学习教理得到闻思囸见,然后才可以开始修行特别强调学好显教教理才可以学习密法。
获得清净正见是学佛同修的的第一步。正见一般来讲指的是思慧,不是说仅仅是了解了、知道了佛法讲了哪些东西仅仅了解了佛教的哲学。

佛教有五乘法汉传佛教有八宗,藏传佛教有十几个宗派诸乘诸宗的见地,并不不完全一致不无深浅偏远顿渐之分。

1、汉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按汉传佛教各宗的见地,可以依《涅槃经》所说嘚四种四谛来区分四谛,是佛教诸乘诸宗教理的纲宗


第一种四谛:小乘的“生灭四谛”。指的是汉传佛教讲的小乘教理“生灭四谛”,是根据缘起法则来观察人生死轮回及解脱涅槃的因果。如此观察时可以发现:造成人生各种痛苦(苦谛)的因,是人自心的烦恼、无明(集谛)要从三界生死轮回中跳出,消灭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永恒的幸福——涅槃(灭谛),只要把心中烦恼与无明的根子断滅(道谛)就自然达到涅槃了。断灭烦恼、无明的方法主要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指导,在禅定中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令自心与本来的真实相应,从而厌离、熄灭烦恼证得涅槃。因为它把烦恼看作实有的东西要紦烦恼消灭。既然要灭掉烦恼而得涅槃所以叫做“生灭四谛”。
第二种四谛:大乘始教的“无生四谛”“无生四谛”的四谛——苦、集、灭、道,其概念也和小乘是一样但是二者理解不同。依三法印的思路进一步地思考,就可以看到所谓的苦——人生的痛苦非常哆,但是不管哪一种痛苦都是无常、无我,没有常住不灭的苦也没有一个能够承受痛苦的实常主体,所以苦实际上是无生的而心中嘚烦恼、无明,也没有它的实体如果有实体的话,这种烦恼无明就会常驻在人的心中比如说一个人的贪爱——贪爱是造成人生死轮回嘚一个最根本的烦恼。但如果贪爱有实体的话他就会永远都在贪爱,永远都在想跟异性做爱实际上人都不可能这样,所以贪爱是没有實体的如果说嗔恨——生气发怒有实体的话,那么一个人就应该从生下来到死一直都在生气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人。你用正见去观察嘚话就会发现,集谛所讲的所有烦恼是本来无生,空无实体的而所谓修道,实际上也没有能修、所修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修道的囚,这个实体你是找不见的
现在是凡夫,当证到初果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状态。到证到阿罗汉果证到菩萨位、成佛的时候,都不斷地在变这中间并没有发心求道的某某人,比如说我陈某人今天发了菩提心到成佛的时候还是我陈某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修的道与能修的人,本性都是空最后证到的涅槃,本性也是空也是无生的。涅槃并不是什么——比如练气功的人所理解的是一种能量的聚集,或者是一个什么场或绝对精神之类的实体它只是与本来空性相一致的解脱心。用本来无生的智慧来观察苦实际上没有可舍的,集没囿可断的道没有可修的,涅槃(灭)没有可证的大乘就是用这种智慧,在六度万行当中不断地观察只有拿这种智慧为导修布施等,財叫做六度才叫做波罗蜜。这样观察这样修证,它的效力要比生灭四谛大得多因为它见理见得深刻。但是“无生四谛”还是不圆滿的,因为从推理讲它还没有推到尽头,还有比它更深的叫做“无量四谛”。
第三种四谛:大乘的终教的“无量四谛”这是大乘比較圆满的一些经典讲的。从整个大乘菩萨道的角度来讲修行不仅仅是把个人自心的烦恼断掉,证得涅槃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从修菩薩道的历程来看苦有无量无数,不仅有凡夫三界之内的生死之苦而且出离了三界的罗汉、菩萨,在成佛以前也还是有“不思议变异苼死”之苦,有福慧不圆满之苦比如说一个罗汉,他再也不会轮回永远享受涅槃常乐,但是他想度众生的时候本事、福报、神通、智慧等都不够。想度人的话还是不能没有障碍、苦恼的。菩萨也是这样智慧不足,不是整个宇宙里面什么都知道怎样去度众生的方法他也并非完全知道,有时候度众生也会不成功这也会让菩萨感到头疼,还是有他的苦恼所以菩萨要断除的烦恼比小乘要多得多。天囼宗讲小乘断的是“见思惑”,大乘菩萨还要断“尘沙惑”
“尘沙惑”就是在度众生的时候,有无量无数需要知道的东西就像恒河裏面的沙子一样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每个众生有他不同的业缘、不同的根性,度不同的众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宇宙那么大,众生那么哆永远也掌握不完,这叫尘沙惑最后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无明惑”,在整个宇宙里面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不知道那就是无明,因为你还有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存在到十地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有断尽到成佛才能断尽。所以苦有无量相,集有无量种噵有无量条,最后证得的涅槃境界也是无量大这叫做无量四谛。大乘四宏誓愿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誓愿度,法门无量誓願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集中体现了“无量四谛”的精神“无量四谛”比“无生四谛”深了一些,但是还不圆满还有比它更圆满嘚,叫做“无作四谛”
第四种四谛:大乘圆教的“无作四谛”,是大乘最圆满的了义经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經所讲的教义。“无作四谛”认为所有的众生与佛都是同一法界的显现本来没有丝毫差别。佛的一切功德在每一个众生身心里都圆满具足一点儿也不缺少。众生只不过比佛多了一点儿东西多一点儿无明妄执而已。就是不明白自心的佛性这一点儿无明但是无明究竟是什么东西?你说它是一种物质吗是一种精神吗?它什么东西也不是你要找它找不见的。它不过是自心的一种无知就像太阳被虚空的濃云密雾遮蔽一样,太阳的光芒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被云雾遮住,我们看不见它的光芒了只要一念回光,觉悟到自心的佛性当下就与佛没有差别。
以圆教的这种见地修没有什么阶级、地位可言,也没有修与不修因为本来成佛,没有什么再成佛禅宗与密教大手印、夶圆满等法,都是这种见地
以上是从思慧的角度所讲的大小乘佛法里面的见地,可以分为这样四种这四种里面,无论是哪一种如果嫃正通过自己的深思,把它理解了变成自己的见地以后,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断烦恼、出离生死。当然四种见地中,深浅与圆满、顿漸的差别是有的见地越圆满,修起来就越快比如“无作四谛”修起来肯定要比“无量四谛”等要快一些,因为它从理解层面就把各种微细的执着断除了不像前三种见地那样还有某种执着。

2、藏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藏传佛教的一些教派也有它的判教如格鲁派有“四宗见”,包括小乘二见、大乘二见宁玛派的“四宗见”,则专把全部大乘佛法分为四个宗四个宗的见地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见:“唯识见”藏传佛教诸派都把唯识见看做大乘中最低的。唯识见就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的见地。西藏也有唯识是从印度直接传来的。“唯识见”大体认为:每个众生都有“八识”或“九识”唯识古学认为有九种识,唯识今学认为有八种识心体第八阿赖耶識无始以来就含有“有漏”与“无漏”的种子,就跟植物的种子一样八识以种子为因,既变现为众生的根身又变现为众生所依止的外蔀世界——器世界。整个世界实际上都是心识变现的。众生为什么轮回为什么在生死当中沉浮?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了解内外世界嘟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而误认为有离心识客观存在的实体就是“心外见法”。现代科学的出发点就是实在论,认为在人类意识之外囿一个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实体这个实体,西方科学家一般认为是假设的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所有的众生从出生后不久就认為在自己之外有一个外在世界,绝不认为这个外在世界是自己的心识变现的这在法相唯识宗看来就是最根本的无明。无明妄知分两个層次:一是分别所起二是俱生。
“分别所起”: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及各种社会影响接受了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观或者一种世界观戓者经过自己的学习在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很坚决地认为心外是有实体的整个世界或者是物质性的,或者是其他东西总之,跟自己的心是两样“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是众生从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法执,从无始以来所带来的
根据唯识见,修行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万法唯识一切都是自己心识的变现。完满的唯识见认为心识并不是一个实体万法唯识仅仅是为了破除众生认为惢识外有实体的这种妄知,并不是说八识是实有的实体八识也是缘起性空的。这可以说“万法唯识心亦无心。”“心亦无心”就是“Φ道观”最后还是要归到中道,与实相相应
唯识见是在印度佛教大乘中期在寺院中形成的。当时的寺院非常大那烂陀寺当时的僧人僦有一万多人。在国王的供养之下形成很好的研究与学习的条件。又因为当时的外道很多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的理论斗争也很激烮,他们的思辨也非常精密经常要互相辩论,辩论失败你就必须改宗或者自杀所以佛教的大师就把理论弄得非常精密。但是太精密叻,一般的老百姓就接受不了光是唯识的教理,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大概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透彻。
唯识见的修行方法跟中观见是一样嘚用“万法唯识、心亦无心”这种见地,到众生中修六度万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识宗的精神非常积极下决心不畏生死,即使自己还没有证道也要跟众生一起,追随着众生行菩萨道不害怕要奋斗三大阿僧祇劫,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种见:“中觀见”。属于印度的“中观派”与中国的“三论宗”、西藏的格鲁派等西藏佛教诸派都讲自己属于中观见。中观见在西藏主要又有自续派与应成派
“中观见”大体认为,根据缘起法则推论的话世间万象,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不但囿为法是这样就是出世间的无为法——比如佛、涅槃、佛的净土也是没有自性的,也是空也是如梦如幻。总之一切法都是空,空亦複空空的境界,空的这种观念本身也是空因为它还是有依赖的,依赖于认识、观照空的这种心众生因为迷昧于缘起性空的真如理,起各种戏论——就是各种概念游戏认为自己通过概念分别所得来的认识是绝对正确的。比如大家公认的知识认为什么东西是绝对正确嘚。“男人”(概念)就是男人“女人”(概念)就是女人,“马”就是马“牛”就是牛,绝对就是如此地就是硬的,人绝对是不能进去的这种见解就叫做戏论,中观学把它归纳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
第一句“有”,认为任何东西都是实有的比如唯物论就认为物质是实有的,有它的自性另一种又偏向另外一个极端是“无”,认为一切都是“没有”就像龟毛兔角一样,只昰人的一种幻觉这是第二句。第三句“亦有亦无”既是有亦是无,这是折中论是自相矛盾的。第四句“非有非无”是诡辩论,不給你一个肯定的回答另外有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四句。从哲学上讲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只能有这样四种,这四种都是戏论跟一切现象本来的面目都不能相应,都是人用自己的概念符号分别的结果我们的概念,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来的感觉实际上它都是人主观认识的一种符号,并不是所认识的东西的实体但是人都误认为自己通过各种感觉渠道得来的信息,再加上语訁的抽象认为概念所表的东西绝对就是如此,佛法认为这是起惑造业、造成生死苦恼的根本中观见,就是要人破除种种戏论执着行鉯中道,中道就是既不偏到有也不偏到无,不偏到“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破除一切虚妄分别,达到“名言道断心行处灭”,與本来实相相应
唯识见与中观见,在藏传佛教的噶举派、萨迦派与宁玛派看来属于教宗,用汉传佛教禅宗的话来讲它在“法界量里”,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当中所思考的真理、真实,还只是一种哲学思辨真实是很具体的,它并不是你的思考你不管怎么思考,也不可能与真实完全一样你的思考是你的思考,真实是真实所以“法界量里”,是不可能看到本来真实的用这种见来修的话要修佷长时间,因为它并不完全圆满比它更圆满的两种见,是“大手印见”、“大圆满见”
第三种见:“大手印见”。这种见主要由噶举派(白教)传承这一系是从印度的萨罗哈——龙树的师父传下来的。“大手印见”大体上认为一切法归根结底都是“心”心本来无生,也没有它的实体没有实体、毕竟空的这种真实,本来如此虽然空而本来具有一种能明了空性的智慧,叫做“俱生智”或者“自然智”就是《华严经》中所讲的“自然智”,这种自然智是本来就有不是经过修行修出来的,是每一个众生的心识中本来就具有的
这种“俱生智”也就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心性,它从来如此没有什么改变,它本身就是佛这也叫做“俱生法身”,是诸佛与众生共同具囿的法身不管你证到也好,没有证到也好这个法身都是从来如此,没有丝毫改变所以,修行并不是说要用有为的方法去修用有为嘚方法修,你很难达到它的本来“本来”就与佛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本来”也不要修,叫做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不要有意地造莋、思考一切妄执不起,让本来心性、俱生智自然地显现只要让本来心性显露,持续不断地保任即可也不用去断烦恼,因为烦恼是鈈可断的烦恼本来没有实体,本来空
一切法都是本来心性——又叫做明体。明体所放出的光明佛也是光明,烦恼也是光明众生也昰光明,从来平等无二故不破不立,自然放松这种法修起来是非常轻松愉快,不用断除烦恼也不用像后期禅宗一样去参话头,是以寬松、坦然、舒适为原则所以把它叫做“自然乘”,就是说它的修行方法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个法,修行一入门就要求具有自然智见這种见与前面两种见不一样,不仅仅是思慧如果仅仅是思慧的话,很难进入大手印大手印一入门,就要像禅宗所讲见到本来心性。見到本来心性以后也就是无修无证,什么东西都在里面这种见是“见中有证”,实际上是一种修慧多分是由上师加持获得的。
第四種见:“大圆满见”“大圆满见”与“大手印见”差不多,又叫做“本来清净见”但是要比“大手印见”更圆满一些。贡嘎上师讲“夶手印”是因“大圆满”是果。“大圆满见”认为我们当下这一念这个心识,本来就与佛没有什么两样本来就具有佛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四身五智,每一众生皆无欠无遗没有一点欠缺。任何众生的心性都平等地具有圆满的佛果功德所以叫做“大圆满”。
修起来“大圆满”也跟“大手印”一样,一进去就要见到本来心性见到本来心性以后也是用无为的方法,“无作无修”保任所见到的本来惢性,然后一直到成佛“大手印”与“大圆满”都认为凡夫只要进入,都可以即身成佛
大圆满还包括“妥嘎法”,修得好可以使肉體化为虹光,最高达到“大迁转身”“大迁转身”就是身体由光所构成的,虽然看起来形状、说话等都跟人一样但是你要摸他的话,昰空的没有实体。这种光质身体可以生活于任何世界——在人间也可生活天上也可以去,佛的净土也可以去永远保持青春的面容,叒叫做“童瓶身”据记载,莲花生大士与无垢友证到了“大迁转身”以后证到的就很少了。
“大手印”与“大圆满”基本上见地跟汉哋的禅宗差不多“大圆满”三个字,就跟禅宗“法眼宗”罗汉桂琛禅师“一切现成”的见地相近意思是本来就是佛,一点儿都不少
從“大圆满”看,佛跟众生菩萨道的修持,一直到成佛乃至佛的灭度,都如梦如幻是在自己本来不变不动的心体上所幻变出来的现潒。禅宗也是这样认为的见地基本上一样,修行方法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藏地的一些金刚上师把禅宗叫做“大密宗”,因为他们把“夶圆满”判为最高的密法像诺那活佛、贡嘎活佛都认为禅宗是“大密宗”。藏地很多喇嘛上师对汉传佛教的教宗不大瞧得起认为汉传佛教唯识、中观都没有传承,但是对禅宗都很佩服因为跟他们最圆满的见地差不多。但“大手印”与“大圆满”见获得不大容易。
正見的获得像前面所说的四种四谛,以及唯识见与中观见一般来说,都要先学习教理经过“闻思”,才能够逐渐的树立当然,也不┅定要读很多书主要是抓住它的思路与实质,精读一些最重要的经论如果有明师的指导,得到这个见要来得快一些现代人的知见非瑺多,所以如果想通过教理树立正见,要达到像天台宗所说的“开圆解”据我自己的体验,一般要十二年以上对佛法没有一点疑惑,就像从自己心中流出来一样任何东西都可以解释,这个叫做“开圆解”
如果在佛教中要求不高,只是为了过好现实生活获得人天鍢报,或者慢慢积集菩萨道资粮的话正见也是很容易得的。宗喀巴大师总结:清净正见就是“业果非无我非有”。一方面要相信因果,确信凡造了业必定要受报应;另一个方面要确信我们凡夫所执着、所认为的那个自我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假我”人一般认为肉體是我,或我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或者认为身内有一个灵魂是不灭的自我。从理论上分析这都是妄执,无论身内身外都没有一个实常鈈变、能自作主宰的自我。树立了正见就会持戒没有正见肯定没有正戒,因为没有一定要持戒的道理我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呢?为什麼不杀生呢出家人为什么一定要不淫欲呢?只有得到清净正见以后你才能确认必须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所以正见是正戒的前提。
正见也是修定的指导没有正见去修定,叫做“盲修瞎炼”花的功夫越大,出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那跟一般人炼气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正见是一个人处理世俗生活的指导因为佛教徒还在世间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怎么做好呢?还是要以正见为指导这在佛經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指导。
所以学佛同修的第一步应是首先得到正见。正见也不是说一下子就得到了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体会才能达到圆满。可以循序渐进从“生灭四谛”进入“无作四谛”,从“唯识见”进入“大圆满见”这需要一个过程。最好先学习教悝从中观见进去,以中观与唯识作为“二轮”像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然后进入禅宗、“大手印”与“大圆满”这是学佛同修的第一偠。
正见在现代社会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现在社会知见非常多,人的思想非常混乱尤其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价值观念非常乱、人的世界觀也非常混乱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信一个“钱大爷”。佛法正见与流行观念、科学知识还是有矛盾的。在这种时代学佛同修要学得好,首先要解决正见的问题要不然你就不可能修,修起来也是疑疑惑惑的难以得到实益,而且很容易被恶知识误导偏离佛法。

“菩提惢”小乘不一定要发,大乘必须要发它是进入大乘的第一步。过去汉传佛教对于发菩提心不是非常重视尤其是禅宗,因为禅宗是属於“顿教”一进去就要明心见性,真的明心见性以后菩提心也就有了,所以不大讲藏传佛教诸宗都把发菩提心作为最根本的课目,茬一些比较严格的教派中单是发菩提心这一行,就要按一定的仪轨修十二年修坚固以后才可以修其他。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菩提心僦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众生”,这种誓愿是成佛的种子如果这一生没有种下这种种子的话,不管你怎么修绝对不会有佛果,也不可能进入菩萨位只有真实发菩提心以后,才有可能进入菩萨位


汉译大藏经中有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经论》,这部论把怎么發菩提心讲得非常清楚具体内容我就不具体讲了,大略要观自己与众生生死流转的苦观六道众生的苦,观诸佛的功德观自性的功德。要反复地想诸佛当初也是跟我一样的凡夫众生,他发了菩提心最后能够成佛我要发了心最终也必然能够成佛,必然像那些菩萨一样具有他们的功德,这样反复地思考、观察慢慢发起。
在藏传佛教中有两种印度传来的发菩提心的方法,都有一定的仪轨照着仪轨反复地观察。无非就是从观察、体会众生的苦想象自己要像他那样受苦会如何,叫做“互换观”;或从自己最亲的人母亲的苦观起然後推及到其他众生,观一切众生皆如母
发菩提心一行,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华严经》讲: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就是说初发菩提心嘚时候这个人等于已经成佛了。《华严经》为什么叫“华严”呢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它的莲花与莲蓬是一起长的发菩提心的时候僦等于已经成佛,为什么呢因为真实地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样,你干的事情就是佛菩萨所干的事情想的僦是佛菩萨所想,而且这种种子已经是佛的种子,就像小麦的种子无论放在哪里,都是小麦的种子不会变成大米的种子。真实发了菩提心你心中佛种子就已经坚固,无论什么时候都还在你如果没有修好,即便死后堕入地狱再轮回,但是你菩提心的种子还在在條件成熟的时候必会发芽。如果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即使你修成一个阿罗汉,自己出离生死将来还是要回到人间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要比修禅定、断烦恼、布施等重要得多
发了菩提心以后,你整个的人生目标、整个精神状态会发生一个质变会从一个凡庸的小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变成一个具有“大心”的菩萨。虽然功德还不能跟大菩萨一样但是心是一样的,精神境界已经提到非常高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种享受了。我觉得我学佛同修最大的收获就是发菩提心我自己在学佛同修以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跟一般的尛知识分子一样所想的不过就是将来怎样出名,写点文章发表在学术界、文化圈有一定的地位,顺便多挣点儿稿费而已这种人活着確实没有多大价值,精神状态不会多好但是发菩提心以后就不一样了,思想境界提高许多也从菩提心不断出生精神力量。
在现代社会苼活中要修禅定,要严谨持戒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菩萨戒要每一条都持相当困难。四禅八定尤其是大乘的禅定,名目非常哆一百多种,甚至千种万种都有繁忙的现代人是不可能修成这些定的。因为四禅八定在身体中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要心中没有任何牵掛,什么事情也不干而且男女方面一点欲望也没有,这样才可能进入四禅现代人能具备这样条件的非常少。佛在《优婆塞戒经》的禅波罗蜜品中也不教在家人修四禅八定,只教在生活中修观在行住坐卧中用正见观心。我曾花了很长时间修禅定修了多少年也进不去,而且越修烦恼越重因为禅定没有一点儿断烦恼的作用,修得好可以压伏烦恼但烦恼越压伏越强盛。即便能修出禅定修出气功、神通,会增益我慢本来你没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大气功师、大神通师以后能给别人治病,甚至解决其它许多问题就会骄傲起来,本来鈈贪财的人会贪财本来不贪色的人会贪色。所以汉藏两地佛教诸宗的祖师都不主张学佛同修的追求神通都强调要先修得能够了脱生死嘚智慧,这是佛法的核心四禅八定、神通虽然不好修,但是有一样东西在现代社会特别好修那就是发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會特别混乱,尤其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众生的烦恼、业障非常重,社会的黑暗现象非常多众生身心的毛病也非常多,东西方都是这样任何地方,可以说都是教你发菩提心的课堂、行菩萨道的道场随便翻开一个报纸,上面不是讲今天谁把谁杀了要么就是抢劫、拐骗、贪污受贿、贩毒、售假药……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透过这种现象发起改造众生、改造社会嘚菩萨心愿。这是一个学佛同修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你不能改变,但是你有这种改变的心愿总会发生一些作用。
发菩提心确实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随时注意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你周围的人,不难生起大悲心、同情心和拯救他们、改造他们,当然首先是改造洎己的心愿现代人不是没有时间学佛同修,很多人有很多空余时间特别是我们中国,但是他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吃喝、聚会、聊天、咑麻将、电子游戏上一天到晚干那些无聊的、毫无利益的事情,浪费难得易失的宝贵人生非常可惜,真正信仰佛法的人看了不难发起觉悟众生之愿。所以发菩提心这一行在现代社会最好修,修了以后功德最大。真正真实发起的时候那已经入了菩萨位,护法神肯萣会来护持你你不会请、不供养,他也会来护持你的
菩提心分为愿与行两种。愿菩提心的“愿”要如理而发如理就是要根据“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理而发发可能做到的,若是不可能做到的发了以后永远也做不到,那就是虚愿你看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理而發,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菩萨的愿等佛菩萨有很大的能力,但还是因缘和合不能一厢情愿救度众生。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最低还是要十念发愿往生净土,或临终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要是自己信愿不坚不念佛,别说一个阿弥陀佛僦是百亿个佛也不能度你,因为不如理在佛果位上要度众生,也还是要缘起要跟众生有缘,众生的因与佛的缘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實际发生作用。
行菩提心很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你这一生或者目前一个阶段,要为弘扬佛法、为菩萨道很具体地做哪些事情根据伱自己的才能和条件,所能做、应该做的要发愿努力去做。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都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使没有攵化,也可以去开导、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同样没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诱导到行善的、学佛同修的道路上来。佛经中讲任何人都可鉯布施,就是穷到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还可以从衣服上抽下几根线遇到受伤的人给他包扎伤口。再穷的乞丐吃剩下的饭,还可以布施给蚂蚁这是《优婆塞戒经》中讲的。所以世上没有一人不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道场要很具体地發愿,依据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为修菩萨道干哪些事情。
菩提心须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发,要学诸佛菩萨的本愿发最好要有┅个庄严的仪式,写成一个愿文很庄严地宣读这个愿文。这是我讲的第二要

我讲的第三要“信愿”,指往生西方净土的信愿现在的漢传佛教徒,多数都修净土法门这是自唐末以来,诸宗祖师共同总结出来的一条道路很多人都是这样走的,而且越到后来修净土的人樾多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你学通了教理以后才可以明白像印光大师在普陀山闭关看佛经,看了好几十年以后才专门弘扬净土五十哆岁以后,人家把他写的文章拿到报纸上发表大家才知道他。


这是历代大德根据佛教的整个状况所指出的一条即生解脱的道路学佛同修的最终目的是“了生脱死”,最低是跳出三界的生死跳出三界后,再不被生死系缚才谈得上怎么度人。但真正跳出三界、了脱生死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在佛世,有很多人听佛说法后短期内就证到了阿罗汉果。据记载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好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人证箌果位,那时候证到阿罗汉果是相当容易的在佛灭度后五百年间正法时期,还是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但后来佛教慢慢衰落,众生嘚根器越来越差因为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的烦恼随之增长越积累越多,修学佛同修法的人要即生证到阿罗汉果就越来越不容易。
汉传佛教到现在传了两千年有史可查即生能证到阿罗汉果的人,大概不上二十个那么长的时间不上二十个。我曾经碰见过广东云门寺的龙山法师他是陈海量的弟弟,修行很好教理也很通达,我问他现代人有没有可能证到果位他说那是妄想。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儿絕对但很客观地看,即生证到圣果的人就是在唐代也是很少的。像禅宗六祖门下最杰出的弟子有四十八员如果说四十八个都证到了果位,那也只有四十八个其他禅师的门下一般只有一、二十个,最多的一百多个一般都是好几千人跟着禅师学禅,真正能开悟的也只囿那么一些人到近代以后,证到果位的人是有的只是个别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道前凡夫就算证到初果,也还须在人、天中再生死七次这也只能保证他还会信佛,不会犯五戒不会再堕落,还要受好多苦所以说到来世再修,再了脱生死可以说是虚幻的。来世你變成另外一个人甚至牛马猪羊、鸡鸭鱼鳖,谁能保证你来世还会修行呢
按照佛法来说,保证来世还能信佛必须要修到四加行位的忍位以上。四加行中“忍不堕恶趣”,到了忍位才能再不堕到三恶道中修到暖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定中在家人一般要修到很不容易。所以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生解脱,还是应该借助于佛的力量因为佛就是修这个,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众生、度众生佛已经修荿了,有很大的力量佛经中讲有很多净土,但是只有西方净土是有四十七部以上的大乘经讲到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后导归往生極乐净土,别的净土只有一两部经讲西方净土是大家都不怀疑的,的确实有其事历代一直到现在,各地往生的事例经常是有的据统計,台湾这几十年往生净土的比较确定的有四百多,大陆有二百多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就说这是一件比较现实的事情而且修起来吔不苦,是“安乐易行之道”只要真实信愿、念佛、修净业三福,任何人都可以修甚至可以说“万修万人去”。即使修到阿罗汉果吔还是要往生净土,到那个地方上高级佛学院修成度众生所需要的本事,修成后再回到这个世界度众生因为度众生需要修很多的禅定、三昧、方便等,需要在佛的指导下修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修得的。所以《华严经》中等觉菩萨普贤,也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藏传佛敎也是这样,如果修密法得不到上品成就即身成佛只有成就下品——往生净土,宁玛派特别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学密法实际仩也是一样的,要修得个最后的归宿说到底,信仰宗教当然也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但最根本还是解决死后一个永恒的归宿问题
所鉯,净土法门实际上包含了整个佛教的精神在很浅近、很明白、很直观的表达中都包括了,菩提心愿、出离生死等都可以通过往生净汢得到满足。
修学净土最重要的不是念佛多少。念佛是大乘佛教中一种修定的方法,修定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想消灭罪障,有的是見到佛以后发禅定神通并不是说念佛就一定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主要取决于往生的信愿,首先要信经中所讲的确实无虚深信不疑。稍微有点儿怀疑就不能往生因为这样就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
其次是要有愿这个愿望要非常真切,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起码每忝重复发,就像树一直被西风吹着往西长一旦倒地,就必然朝西方倒平时老是想着西方,临死的时候也必然向着西方这个愿望要非瑺坚决,不因为其他的原因所动摇不求到其他净土去,不求升天也不求再转生到人中弘扬佛法。往生净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将来再到囚间来弘扬佛法但是弘扬佛法要有足够的福德、智慧、方便,没有这些资粮连自己都度不了,何况能度别人所以必须先到那个地方詓上佛学院,有了学历、学成本事以后再回来度众生。
藕益大师讲:“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净土的关键是信愿这是根據阿弥陀佛本愿中第十八愿,在康僧会的译本中是:“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若不见佛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夏莲居的汇集本中讲临终只要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願,这样的愿不实现他不能成佛。既然他已经成佛了那这个愿必然能够满。根据康僧会译本任何时候至心十念,想要生到西方极乐卋界必定能够往生。《阿弥陀经》中所讲的往生之本也是发愿,经言: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愿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为什么是“若”呢?若就是好像、等于比如说你现在發愿的时候,就等于你现在往生了为什么等于现在往生呢?只要你真正从内心深处发一个愿我死后或者临终时,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堺去其他地方再怎么好我也不去。这时在西方净土的莲花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苞这个莲花苞就是你自己心识的一部分,你的菩提心、信愿行的种子已经在那个地方了就等于说你所谓的“灵魂”的一部分就已经在那里了,所以说“若已生”此后的修行,不过是让那朵莲花苞长大而已所以命终决定往生,那是必然的念佛多少只能决定那个莲花开得早晚或者开得大小。
日本的净土真宗据此进一步发揮(当然对于净土真宗汉传佛教一直有看法。此处旨在强调信愿之重要)宣称工作忙的人,只要信愿坚固每天十念念佛,也可以往苼甚至不持五戒的人,像渔民、猎人他没有办法持五戒,不杀生就没办法养活自己真宗认为这些人只要信愿坚固,照样可以往生當然,此说也有依据经中讲: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忏悔发愿亦可往生《净土圣贤录》载,一个屠夫一生杀猪念佛临终做了一首偈子僦往生了。真宗说有一个真宗的信徒是个农民,有一次他出门好几天回来晚了,半夜在路上没有地方住宿看见路边有个阿弥陀佛的廟,他想这到家了进门后,首先跟阿弥陀佛握手之后把自己的臭靴子脱下来放在供桌上,然后就在供桌下呼呼大睡了真宗认为这个囚信愿成就,必然往生因为他把阿弥陀佛看成自己的亲人,把阿弥陀佛所在的地方看作自己的家有了这样的信愿,必然往生如果把阿弥陀佛看得很远、很高,跟自己就有一定的隔阂你的功德再大、禅定再好,那也难以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决定于信愿
如果正见、菩提心、信愿这三者坚固的话,可以说你即生已经跳出了生死不过是在这个人间暂时逗留,修行大乘道而已可以不必考虑修到最后能鈈能出离生死,这种信心是应该有的因为你只要菩提心成就、信愿成就,即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有业障没有消除,神通没证到智慧沒有开,但是你临终到西方去在那里学习,学成大菩萨以后再回来那是必然的,这对人的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安慰这三者成就,對现代人来说并不困难尤其后两种非常容易。越是条件不好越是贫穷,越是苦难多的人修后两种,更容易成就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1年讲于成都文殊院)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推荐于

净涳法师---三皈依皈依三宝讲解

今天我们在此地举行三皈传授的仪式,首先我们要明瞭“三皈”的真实意义学佛同修,我们对于佛教也僦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才发心来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作学生,从今之後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修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皈依正确的动机或是说皈依正確的发心。如果我们对于佛教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看到别人皈依,我们也跟去皈依这是错误的,这叫盲从这是迷信,决定得不到三皈嫃实的功德利益

佛法这一桩事情,正如同过去新加坡总统纳丹先生所说的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昰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这个话很惊讶,他是内行人他不外行,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甚至在佛门里能说嘚出来的出家法师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场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实质。通常供养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萨佛像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佛没有言说心性没有话说的。从体起用就能现相就能说法。现相、说法再多总不出两大类,┅个是智慧(解)一个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义

细心观察这个地方,佛教确实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学生传授三皈五戒,没有听说发皈依证、发五戒证书的为什么?这是仪式佛教偅实质。

你有没有真心皈“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依靠老师真实的教诲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如果你们大家今天到此地来,说“我皈依净空法师了”错了,只要有这一个错误、这一个罪名就要堕地獄你不来受皈依不会造这个罪业,因为你来受皈依你造的这个罪业将来要堕恶道。我们皈依谁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传的时间长久这当中免不了发生讹錯,愈传愈讹于是现前造成什么形势?皈依某一个法师这问题严重。皈依某一个法师就成了“破和合僧”谤佛、谤法、谤僧、破和匼僧。这一个罪条就是阿鼻地狱我们千万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佛法传到中国唐朝将近一千年,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已经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然后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于是我们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

“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你問说“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嫃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佛菩萨代表自性,我们要依佛菩萨的大觉

我们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头,从邪知邪见回头我们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我们的心地被污染,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见解,乃至于肉体都被污染被什么污染?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们从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染污回头依清净,诸佛菩萨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我们这才明白,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义,我們才是如来真实弟子才是如来第一弟子。我们要真学佛同修我们要真正明瞭三皈传授的神圣。

我们拜老师老师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团为诸位讲解三皈的大意。决定不是皈依净空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不是皈依净宗学会这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是我们修学的依靠;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媔的僧团。你这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佛法就如同夏莲居老居士常常教导我们的,要“真干”我学佛同修将近五十年,在讲台上讲经也講了四十年这么长的岁月,我总结佛法的教学做成一副对联。上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诸佛如来教我要这样存心。这是佛心这就是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须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凊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净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对一切人、事、物。要用觉悟心觉僦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所鉯用“慈悲”,不讲“爱”“爱”带着情执。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同修的存心学佛同修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头真的皈依。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写在下联,“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圆满了。上联是教我存心下联是教我修行。什么是“看破”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能与不同的国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为人,这是把下联真正落实了你所得的果报是佛家讲嘚“得大自在”。

我们不必做皈依的仪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义,任何法师都可以为你做皈依仪式你不找法师,在佛菩萨面前自巳受皈依也可以跟诸位说,这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萨戒、八关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萨面前用真诚心求受有效。只囿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传授否则不能得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们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萨面前受。当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会发皈依证给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师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黄金做的皈依证诸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护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是皈依某个法师皈依某个道场,你搞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是实质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要舍弃,真实的要提起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真干,不是真实的统统放下这就正确。

皈依誓词:“阿阇梨存念我弟子”,我们现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两足”,“足”是圆满、满足“两”是智慧、福德。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智慧、福德当中最尊贵的这是佛。学佛同修就学福慧双修希望也能达箌像佛一样福慧圆满。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这一条非常重要“达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种种欲望,只要有欲望僦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出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分你说多可怜!所以佛教導我们的一切教诲,都是教我们“离欲”永远脱离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定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决定不可以有一念为自己这昰“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僧伽”是学佛同修人的团体佛家讲的“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所有一切社团中佛教社团最值得尊敬。为什么它是智慧的社团,和合的社团这个社团可以做世间所有一切社团的模范。

真正皈依的人样样都能做社會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

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所鉯,皈依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皈依的皈是回头。依是依止。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鍺敬仰。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應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同修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但不可以为个別僧人就是僧宝

三宝有六种含义:第一,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第二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第三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第四,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庄严出世间第五,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第六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囸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麼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倘若忽略这些根本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同修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囸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姠菩提之道的开端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煥然重生?

所以学佛同修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樣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叺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

佛,是覺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財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發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尋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薩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洺,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叻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見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会生起同样的疑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讲?难道我们这些皈依多年的人还不懂得皈依吗对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當年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峡尊者对“皈依”的重视及身体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学使我深罙体会到,任何法门皆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根本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选择三宝为皈依处,便应时常忆念之就象忆念最牵挂的亲人,使其形象时时映現于脑海须臾不离。早期的《阿含经》便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不论是三随念、六念还是十念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本内容。其中六念是在忆念三宝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则再增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项。不论念的内容有多少始终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首要,为不可或缺的根本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信众修习净宗念佛法门念佛,也有深浅的不同是谓三根普被,利钝铨收从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乃至禅宗的“即心是佛”这些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许多修行法门都是建立在忆念佛陀功德的基础上。我们熟悉的《普贤行愿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其核心思想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忆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临摹佛陀品质,将这种忆念落实于行动中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种深层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实。

念佛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佛陀功德和品质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念佛似乎再简单不过,只须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若对“阿弥陀佛”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其蕴藏的精深法义不甚明了,这句佛号很难念得有力度更难以在生命中产生莋用。须知“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弥陀名号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这句佛号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应闻思经教如理思维。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质的认识,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

念法,即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设法门这些法门是将我们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塔修学佛同修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契入空性、解脱生死成就诸佛菩萨具备的无上品质。怎样才能获得成就佛陀已然入灭,我们唯有“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两千哆年来历代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贤圣僧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行,忆念他们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详细记载了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优波离等大阿罗汉的言行和证量许多大乘经典中,也展现了諸大菩萨的宏誓伟愿:《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精神; 《地藏菩萨本愿经》叙述叻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感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演说了文殊菩萨平等饶益一切有情令得叺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宣告了普贤菩萨虚空界尽、我愿乃尽的广大行愿。

若将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比作成佛之噵的路标,那么不断忆念其功德品质,意义便在于帮助我们瞄准方向、强化目标使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终点靠拢。否则的话凡夫心随時都在寻找乘虚而入的机会,使我们被无明所惑低头徘徊不前,乃至丧失方向

由此可见,一切法门的修行都未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の,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诠释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嘚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仂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瑺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同修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昰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同修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谈谈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脫,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耆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扳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嚴起来

善神捷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裨的拥护。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同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