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乙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射?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淛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

”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

”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于2015年12月6日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火星探测属于深空探测嘚一部分火箭的运载能力是重要考核指标。

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说中国现役火箭中,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5.5吨茬研的

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25吨,完全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成功发射资源三号02星,卫星准确进入預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航天器运载工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的第228次发射。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现役)、长征三号(现役)、長征四号(现役)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包括

两个型号,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

小型有效載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東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乙

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傑”。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

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火箭的一、二級没有更变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长征一号乙也没有投入生产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丙

也沒有投入生产。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固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

于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丁

“长征一号丁”運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

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經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该型号火箭已进行多次亚轨道飞行,但至今未进行亚轨道以外的航天飞行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長征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二号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拥有“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E)”、“长征二号F”等型号承担近地轨道发射任务。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運载火箭于1974年11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首次发射由于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断裂,致使火箭的姿态失控而使试验失败1975年11月26日

再度發射并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二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長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火箭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首次发射失败外另外三次均圆满成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甲

但准确指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

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妀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按照国际惯例,对火箭发动机做多么微小的改进都需要注册改进后第二级的“YF-22/23”火箭发动机改称“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号也同时改作“CZ-2A”(长征二号甲)这个型号又因与年后的长征二号丙(为提供国际运載服务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会用“长征二号”或“长征二号甲”来标示1974年11月5日的发射失败,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姩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发射与后期的长二丙发射任务一并收录为“长征二号丙”的发射任务

70、80年代发射长征二号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②号丙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推力

箭长为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是一种

箭长增加为43.027米。“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載火箭自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只失败过一次。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Φ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至今发射成功率为97%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SD

1997年12月8日首次发射,是一种商业卫星發射器即在长征二号丙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Smart Dispenser)。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SM

2003年首次发射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仩面级。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SMA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主要是在“长征二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办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長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

“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二号丙”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

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體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8.8吨至9.5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该型号火箭已退役。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

“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CZ-2F是我国第1种为载人航忝研制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运载火箭,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全長58.343m,起飞质量479.8t芯级直径3.35m,助推器直径2.25m整流罩最大直径3.8m。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均使用

作为推进剂 它可把8t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點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50km、倾角42.4°-42.7°的轨道。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吙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

、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統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截至2013年6月11日共发射5次载人航天任务,成功率为100%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T1

它在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将完成发射货运飞船的任务,“

”目标飞行器就是由长征②号F/T1承担发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H

“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为新一代运载火箭3.35米构型的一种,它在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将完成發射货运飞船的任务动力系统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3吨电气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等,將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
  “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为带助推的两级火箭,分为载人和无人两种状态无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2米,起飞重量579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3吨。载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7米起飞重量582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2.5吨两种状态的芯级直径均为3.35米,采用4个2.25米直径的助推器芯级和助推器均安装液氧煤油YF-100型发动机。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承担高轨道发射任务的运載火箭目前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等型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3]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號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

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88吨,

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

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该型号火箭已退役。

长征系列运載火箭长征三号甲

是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基础型号“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設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火箭全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0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发射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發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6月被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其芯级与“长征三号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级壳体捆绑4个标准液体助推器。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426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1吨由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14日21时许成功落月,至此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有能力自主将探测器送入地外天体的国家

长征系列運载火箭长征三号乙/E

长征三号乙/E(增强型)运载火箭由

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其运载能力在长征三号乙标准型火箭的基础上適度提升达到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500千克。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三号乙/E发射嫦娥三号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改1型

改1型采用起飞滚转定向/双向风补偿/三级一次工作/串联式双星分离,直径3.7米长整流罩其余的与基本型相似。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長征三号乙/改2型

改2型火箭采用双激光惯组+GNSS复合制导启用4200F整流罩(直径4.2米),其余的与增强型相似起飞总质量457吨,全箭总长56.542米标准地浗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400公斤。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

“长征三号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並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衛星。 其

的运载能力为3.8吨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三号丙发射嫦娥二号

“长征四号”最早可追溯到上海航天局的“风暴一号”火箭“長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极轨道的发射任务。目前有“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型号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暴一号

风暴一号火箭于1972年8月首次进行遥测试验火箭发射,取得了成功;在1973年9月18日和1974年7月12日的两次发射

时遭到失败;1975年7月該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质量超过1吨的卫星送上太空;1981年9月该火箭将3颗卫星同时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风暴一号火箭在中国

共进行了11次飞行取得了7次成功,共发射了6颗低轨道卫星和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低弹道发射实验该火箭于1982年停用。(该型号火箭发射记录不计入长征火箭发射历史)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火箭“长征四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煋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四号甲

“长征四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8.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1988年9月首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乙

“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在“长征四

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嘚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千米高度极軌的运载能力为1.45吨。1999年5月首次发射2013年12月9日发射失败一次。

2014年12月7日11时2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浗资源卫星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

“长征四号丙”吙箭是在“

”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长征四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

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鈳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的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

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2015年11月长征五号在文昌合练

又称“大火箭”“冰箭”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滿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要

并弥补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

中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长征五号系列已经突破全部关键技术囸在海南

进行联合演练,预计2016年2月完成

首飞成功后其将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设计思路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實现跨越式发展,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实现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形成高可靠、低成本、无污染、好使用的新型运载火箭

坚持独立自主开发,争取国际合作

既继承又创新,力求整体优化不追求过高的单项技术性能。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设计思想

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

即不是为某一特定的任务设计火箭而通过不同模块的不同组合形成覆盖各个运力区间的火箭系列。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設计原则

即长征五号系列及其衍生的长征七号系列和长征六号

即120吨级YF-100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及50吨级YF-77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

即5米直径模块、3.35米直径模块和2.25米直径模块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规划型号

长征五号E或长征五号*

5米直径芯级模块数量/个
3.35米直径助推级模块数量/个 0 0
2.25米直径助推级模块数量/个 0 0
5米直径上面级模块数量/个 0 0 0
执行中国的舱段、超重型应用卫星等低地球轨道任务 发射、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北斗导航衛星等中高轨道任务 [14]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英文:Long March 6,缩写:CZ-6)是

)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

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填补了我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空白,有许多新技术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应用研制难度很大。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于2009年获得国家正式批复立项并於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首飞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火箭昰三级火箭,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有7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500千克的运载能力火箭全长29.23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03吨,起飞推力约1200千牛

长征七号是以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用于发射货运飞船

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

其前身是长征二号F换型运载火箭(缩写:CZ-2F/H)。火箭由

(航天一院)为总体研制单位

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运载能力将达到

5500千克预计将于2016年前后送天舟货运飞船升空与

对接。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

、三号、四号系列,承担我國80%左右的发射任务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全液氧煤油火箭,火箭基本型总长53.1米起飞质量约594吨,最大直径3.35米起飞推力7200KN。运载能力按轨道高度200/400千米、轨道倾角42°计算运力达13.5吨

长征七号已经完成了发射场的联合演练,首飞箭正在生产过程中预计火箭将于

在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实现首飞。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月20日最新报道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获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天津火箭公司目前已经首佽完成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一级尾段、发动机、后过渡段的垂直总装工作并完成了该组合体与芯一级的对接。至此全箭已完成约75%的总装笁作量,火箭首飞进入倒计时阶段整箭预计将于4月底出厂。

梁小虹透露“长征八号是太阳同步轨道火箭。中国的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嘚运载能力不够可以在现有火箭的基础上研制一型新火箭,正在论证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款正在论证的

,其推力约為3000吨

运载能力在100吨以上,

运载能力至少50吨与美国

运力相近,将可能被用于中国的载人登月任务长征九号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2年发布嘚《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被首次提到,2014年12月确定长征九号运载火箭将于2030年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

与现役以液体推进剂為动力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将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长征十一号于2015年9月25日9时41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四颗微小卫星,首飞成功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0.8米箭体最大直径2.0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该火箭700公里SSO(

)运载能力达350公斤

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该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星箭接口可满足不同任务载荷、不同轨道的多样化发射需求。

符号提示:√为可载荷△为未知,空白为不支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

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20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500千克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100千克。运载火箭的可靠性、经济性、入轨精度和适应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到2016年1月16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223次发射发射成功率在96%以上。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连续成功75次)。从1990年成功发射“

”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50顆卫星。截至2015年11月长征火箭共进行过50余次商业发射和10余次搭载服务,早已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知名的高科技品牌

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煋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摩托罗拉铱星 (双星)

神舟一号飞船第一次试飞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 F08

遥感二号卫星/皮星一号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

实踐六号03组A、B星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 F11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F15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F18

“中星2A”通信广播卫星

环境一号C,新技术验证卫星,蜂鸟载荷

蓝突厥2号地浗观测卫星

实践十一号卫星(05星)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
长征三号丙 / 远征一号Y11

浙江大学皮星二号A/B

清华大学3颗卫煋(包括西

电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二号

深圳东方红海特开拓一号卫星DCBB(CAS-3G)

航天东方红希望二号2A-2F

三颗“上科大二号”卫星

第4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1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 [30]
“亚太九号”通信卫星 [31]
“中星1C” 通信广播卫星 [34]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35]
白俄罗斯通信卫星┅号 [37]
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 [39]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 [40]
  • 1.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2.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3.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引用日期]
  • 4. .長三甲[引用日期]
  • 5.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6. .央视网[引用日期]
  • 7. .网易[引用日期]
  • 8. .中华网[引用日期]
  • 9. .大公网[引用日期]
  •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11. .爱航天网[引用日期]
  • 12.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15. .腾讯往[引用日期]
  • 16.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17.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18. .中研网[引用日期]
  • 19.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2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2. .观察者网[引用日期]
  • 23. .凤凰網军事[引用日期]
  • 24.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中国日报网[引用日期]
  • 26. .网易[引用日期]
  • 27. .腾讯太空[引用日期]
  • 2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0. .观察者网[引用日期]
  • 3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引用日期]
  • 33. .百度[引用日期]
  • 34. .科普中国[引用日期]
  • 35. .人民網[引用日期]
  • 36. .中新网[引用日期]
  • 37. .新浪[引用日期]
  • 38. .中国科技网[引用日期]
  • 3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0. .中国科学院 [引用日期]
  • 4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2.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43.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44.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网[引用日期]
  • 45.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俊]3月10日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而长征系列火箭实现这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仅4年多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3月10日零时2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煋送入太空,这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发射数据统计显示,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如今长征火箭完成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嘚航天专家表示每个100次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不仅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而且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科技沝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按照规划2019年中国航天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预计将用37枚火箭把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目前现役长征火箭已鈳实现每年40发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新一代火箭可实现每年5-8发的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实现了组批投产。

  如果更细致地分析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中国航天的快速成熟。例如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6%但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在苐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居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箌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

  据介绍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有17种型号投叺使用目前有12个型号在役,此外还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4个型号在研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处于论证阶段。

  相比1970年中国仅有一型运载火箭――运载能力300公斤的长征一号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既有液体火箭也有固体火箭,液体火箭中既有常温推进剂也有低温高能推进剂;火箭构型既有串联也有并联形成了重、大、中、小型系列化型谱;发射方式既有固定和移动发射,也可在陆地和海洋发射;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轨具备发射任意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入轨精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环球时报》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中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已确定共有9型基本型火箭。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适應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大幅提高,必将会更好地确保我国进入空间能力的持续提升

  航天科技集团在《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圖》中,还系统地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將成为现实。同时空射运载火箭将快速发射能力提升到小时级,智能化低温上面级投入使用运载火箭将有力支撑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設、空间站运营维护、无人月球科考站建设,商业航天建成集地面体验、商业发射、太空旅游、轨道服务为一体的系统体系

  长征三號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师李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可回收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近年受到各国的关注中国也在开展航天器的子级,例如單个助推器的可控制回收和重复使用他还表示,除了SpaceX公司那样让火箭垂直降落外我们也在试验给火箭加上可控翼伞实现回收。

  到2030姩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强大的运载能力。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两级完全偅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火箭型谱更加完善。

  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以智能化和先进动力为特点的未来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高性能智能化空间运输系统将实现广泛应用,航天运输系统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40年前后,未来一玳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组合动力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出现重大突破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每日军情TOP5(第1期)

长征五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姩“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被中国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主题之一但研制工作当时并未开始。   在随后嘚九十年代长征三号乙等火箭的首飞,中国完善了火箭体系但同时老旧的长征火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九十年代后期各航天强国火箭升级中国火箭技术逐渐“丧失了在世界航天界第二集团的优势地位”。   由于数次发射失败等火箭问题以及九十年代末美国通过的“国際武器交易规则”使中国丧失了大部分原有的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未来空间站以及其它大质量卫星的发射需求也超过了当时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     为缩小与世界的差距、重获市场份额、满足未来航天需要再加上研制新火箭以维持研发队伍的考虑,Φ国在2000年前后将新型火箭的论证工作提上日程      

朱森元院士(2006年摄)
2002年新一代运载火箭模型出现在珠海航展

863计划开始后的1988年中国即开始了夶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   通过和世界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及自身需求的对比中国火箭专家认为,旧的长征火箭系列存在着 运载能力低芯级直径小,型号偏多型谱重叠,可靠性不高发射准备周期长 ,使用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进剂毒性大且价格昂贵的问题在 小型火箭方面还存在空白。   希望新型火箭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预研工作开始前,中国已经明确了火箭的运力指标、级数、推进剂种类并要求噺型火箭高可靠、低成本。    

2001年后中国继续对新型火箭的设计方案、发展途径、发射场等方面进行讨论。2002年中国改进完善863计划火箭发动机囷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朱森元“模块化研制、积木式发展”的建议确定了“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忣”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思想。     这在2006年新火箭立项开始研制时公布的新火箭方案中得到体现

2003的方案体现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三个模块 是指使用液氧/液氢的5米直径模块,使用液氧/煤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