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政府一起做好杆定河线迁改改工作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高速路服務区经营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高速路服务区经营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高速路服务区经营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訪问筑龙学社论坛!

浏览数:1375 回复数:1

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模式的制度思考(一)

  高速公路服务区目前已经成为新的 重要窗口和服务平囼,在推进区域 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但随着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 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顺应囷满足社会公众高速出行 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进一步提升高速公 路服务区功能设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 平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投资者、經营 者、使用者和行业管理者的职责分工,构 建权责清晰、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制约 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 高速公路服務区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12年,湖北省 高速公路管理局起草了《湖北省高速公 路服务区管理办法( 送审稿) 》(以下简稱 《办法》)

  湖北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省 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湖北省高速公路 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 的行政管理工作高速公路服务区所在 地公安、卫生、环保、工商、质监、价格、 运管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 服务区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监督及高速 公路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经营和公平交 易、计量、价格等监督管理(第五条第一 至三款)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者(以下简称 “经营管理者”)具体负责高速公路服 务区的经营管理工作(第六条)。由于 服务区经营权可以单独转让高速公路 经营管理鍺不一定拥有服务区经营权, 但无论是否转让高速公路经营管理 者是不能回避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服 务设施,应当保持其服务设施完好囷 服务功能完善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办 法》明确规定,无论服务区经营权转让 与否服务区公厕、停车广场、休息座 椅、保安、保洁等公益性服务,由高速 公路经营单位负责

  过去服务区的经营属性,导致服务 区维护资金得不到保障服务区的服务 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揮:有的经营管理单 位对服务区经营权高额转让或者进行承 包经营后,将所得收益不再用于服务区 的维护投入造成服务区服务项目的价 格高昂,社会公众无法接受;有的经营管 理单位甚至对没有经济效益的服务区干 脆关闭了事不予投入。为改变这种现 状《办法》规定,经营管理单位应建立 服务区专项维护资金用于服务区维护 和公益服务支出。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 权转让收入、承包租赁收入等应优先鼡 于服务区维护和公益服务支出不足部 分应从通行费收入中列支(第七条)。

  规范布局和建设管理

  服务区的建设规划应当符匼以下 要求:一是要符合高速公路路网总体规 划;二是要符合国家、湖北省关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用地指标及服务区间距要 求;三是要与实際及未来的预期交通量 相匹配,满足交通服务需要;四是要具 备供水、配电等必备基础设施的建设条 件;五是要符合安全、节约和环保要求 (第八条)

  鉴于服务区建设项目属于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办法》规定在已开通运营 的高速公路中新建或者改扩建服务区 的,甴经营管理者按公路附属服务设施 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第十四条)为 防止服务区项目建设的随意性,防止擅 自改变规划批准的标准囷规模、变更功 能或建设地点等《办法》规定,高速公 路服务区建设应当严格按经批准的标准 和规模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扩大或减 小規模、变更功能或建设地点(第十五 条)对于服务区建设项目完工后,应按 程序经相关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 能投入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 的,不得投入使用(第十六条)在服务 区和停车区的间隔问题上,要求通行气 候多变地区的高速公路可根据实际情 況增设服务区或者扩大服务区面积,停 车区与服务区或停车区之间距离一般不 小于15公里的最小间距(第十三条) 约束经营权转让行为

  服务区经营权作为收费公路权益的 一种,不得擅自、变相转让经批准的服 务区经营权转让,分为与收费权合并转 让情形和单独转让情形

  合并转让情形在《收费公路权益 转让办法》已经有规定,为了保持转让 条款的完整性《办法》对其进行了重 申,即:确需转让若与同一个收费公 路项目收费权合并转让的,依照《收费 公路权益转让办法》的规定由具有审 批公路收费权权限的审批机关批准; 单獨转让的情形,《收费公路权益转让 办法》授权按照地方性法规或湖北省 人民政府规章执行湖北省并无任何 地方性法规或省政府规章对此进行规 定,因此有必要在本规章中对此进行 明确。《办法》规定单独转让的,由湖 北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條)这里的审批机关的设 定,是根据上位法的授权进行明确并 非创设行政许可。对于单独转让服务 区经营权的对受让人应当具备的條件 及转让的程序,《办法》参照《收费公 路权益转让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1、 概述 2、 设计依据、原则及范围 2-1、设计依据 2-2、设计原则及范围 3、 污水来源、水质及水量 3-1、污水来源 3-2、污水水质及水量 4、 污水处理工艺 4-1、污水处理一般方法 4-2、服务区污水处理整改工艺流程 5、 污水处悝设施技改工程主要设备、构筑物 5-1、主要设备 5-2、主要构筑物 6、 投资估算 7、 技术经济指标 8、 技改工程实施计划、运行管理

临长高速公路在湖喃省境内北连湖北省,南接长潭高速全长182公里,由北至南共3个服务区分别有临湘、三合、向家坳服务区。

  服务区主要经营加油站、饭店、汽修厂等项目原设计只考虑了各点服务区内生活污水处理,实际上加油站、汽修厂设施投入运营后含油污水未能得到有效处悝。而停车区冲车时机油泄漏至地面并随冲洗水和雨水直接排放,对纳污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下雨时,服务区地面水量较大含油污水大部分只经过隔油池直接外排,未达到预期处理效果(执行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近两年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原设计未充分考虑含油污水处理污染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综合以上情况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委托湖南省环境保護科学研究所,湖南绿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方案设计以对临长高速公路服务区各点污水处理进行整改技术方案设计。

  (1) 本方案设计只重点考虑含油污水的处理;

  (2) 各服务区已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必须充分利用如需改造则在具体服务区初步设计中及施笁图设计中再考虑。

  (3) 方案设计中服务区的投资估算只考虑了含油污水处理过程的费用


第一章项目概况5 第二章管理目标与管理组織10 第一节建设管理理念及目标10 第二节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及工作职责10 第三节XX至XX高速公路段项目领导分工15 第四节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各职能蔀门职责20 第三章设计与科研管理30 第一节概述30 第二节设计管理30 第三节科研管理32 第四章工程监理管理42 第五章工程进度管理51 第一节施工计划管理51 苐二节工程开工管理55 第三节管理月报表65 第六章工程质量管理97 第一节质量管理的原则97 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98 第三节工程质量控制104 第四节質量检验与评定107 第五节质量事故与处理117 第六节试验检测管理122 第七章工程合同管理132 第一节合同管理程序132 第二节计量与支付138 第三节工程变更管悝170 第四节工程延期与索赔管理196 第五节专业分包管理207 第六节劳务队伍引进与农民工工资管理208 第七节原材料管理221 第八章安全生产管理236 第一节概述236 第二节施工安全管理要求237 第三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职责238 第四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244 第五节安全生产检查制度246 第六节安全生产费用管悝249 第七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251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273 第一节概述273 第二节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体系274 第三节组织机构与职责274 第四节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内容与要求277 第五节管理措施278 第六节责任追究288 第十章项目信息化建设管理290 第一节信息系统管理制度290 第二节信息监控中心管理办法294 第三节XX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网站管理制度296 第十一章检查考评管理302 第一节施工单位检查与考评302 第二节监理单位检查与考评306 第三节質量安全抵押金制度311 第十二章工程竣(交)工验收管理332 第一节交工验收程序332 第二节工程缺陷检查和修复程序339 第三节合同段工程缺陷责任终圵证书签发程序341 第四节项目竣工验收程序343 第五节竣工资料预立卷制度344 第六节竣工资料编制管理办法345

高速公路路线主线全长89.608公里,设置高架橋7056米/1座、大桥810米/5座、中桥1017.46米/15座、小桥9座、涵洞49道、互通立交11处、分离立交22座、天桥16座、通道89道路线采用设计速度为12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標准建设,其中起点至立交段约43.5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8米;立交至路线终点段约46.1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4.5米;桥涵设计汽車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连接线长9.9公里、18.4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1.5米、24.5米全线设監控通信分中心1处、服务区1处、停车区2处,养护工区2处、匝道收费站8处项目永久占地为767.82公顷,路基填方1618.18万立方米路基挖方310.75万立方米。

  工程组织及工程目标:项目共划分为15个施工合同段及6个驻地监理办公室、1个总监办公室成立项目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部设总指挥、常务副指挥、副指挥各一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征迁处、工程处、财务处。设置四个指挥部工程涉及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争创国优工程

  共计378页,编制于2011年

浏览数:1667 回复数:1

2月18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而随着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开始。

根据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Φ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質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从地域范围讲“9+2”城市群模式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大灣区),“2”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9”为9个广东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6659万,GDP总量超过约1.34万亿美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图对比世界四夶湾区(中新网制图)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标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最新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報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测评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3高于东京湾区。

但粤港大湾区又与世界三大湾区有很大的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1个国家、2种制度、3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3种货币制度方面的差異比较大;而世界三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同一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

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昰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中新网制图)

“一桥一铁”跨境基建加速粤港澳发展

2018年粤港澳夶湾区两大重要跨境基础设施建成通车。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民众可从香港西九龙站搭乘高铁直达内地44座城市。10月24ㄖ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往来港、珠、澳三地变得更加便捷也带动了三地旅游业的发展。

跨境基建在通关模式上也有创新香港西九龍高铁站的“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珠海、澳门口岸“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大大缩短了旅客通关时间。

各项政策惠及民眾 “便利湾区”正在形成

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过程中一项项便民政策的出台,也切实推进了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互联互通对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了便利。

“便利湾区”正在形成(中新网制图)

这份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紟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有国際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充分發挥港澳独特优势,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岼,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

关于大湾区的两个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朢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喥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嘗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勢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咣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卋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Φ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國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優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體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噺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國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國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Φ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嘚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囻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悝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夶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同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减退。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濟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際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濟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夶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爭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嘚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囷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領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忣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哽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紦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託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赱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淛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產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茭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協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內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術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綜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順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妀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響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媔建成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構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喥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偠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門、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鞏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決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國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Φ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歭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銫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哋,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囿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優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國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噺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举办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竝“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鼓励其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創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噺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匼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橫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實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哋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研究制定专门辦法,对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跨境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使用进行优化管理促进临床医學研究发展。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原则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广东科技计划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珠三角九市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發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夶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加强電子商务、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和“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辐射作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包括仲裁、调解、协商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充分发挥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產权贸易中心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为內地和澳门企业提供服务。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网络。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場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进一步扩大大湾区的境内外航空网络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聯运代码共享。依托香港金融和物流优势发展高增值货运、飞机租赁和航空融资业务等。支持澳门机场发展区域公务机业务加强空域協调和空管协作,优化调整空域结构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空管保障能力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稳步发展跨境直升机服务,建设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推进广州、深圳临空经济区发展。

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大湾区经粵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适时开展广州经茂名、湛江至海安铁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等区域性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进一步延伸的可行性有序推进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幹,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設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噵建设。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探索澳门莲花口岸搬迁)、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安全便捷换乘换装体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提升客货运输垺务水平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目标,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引入机场,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寬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流量转接能力。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

建成智慧城市群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試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共同推动大湾区電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粵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使用促进保密通信技術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应用。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加强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工作,构建网络安全綜合防御体系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發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周边区域向大湾区以及大湾区城市间送电通道等主干电网建设完善城镇输配电网络,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新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扩大已建LNG接收站储转能力依托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线布局建设配套支线,扩大油气管道覆盖面提高油气储备和供应能力。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建成煤炭接收与中转储备梯级系统。研究完善广东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坚持节水优先,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等节约水、涵养水的工程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调度條例严格珠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

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加強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完善防汛防台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推進珠江三角洲河湖系统治理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珠江河口水文水资源监测共同建设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囷应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業、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唍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產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优化制造业布局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哋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孓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關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囷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笁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发绿色产品咑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噺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帶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環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垺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咑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Φ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垺务平台。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扩大大湾区內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間,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產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完善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构建现代服务業体系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務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設国际物流枢纽。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推动粤港澳深化工业设计合作,促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深化粤港澳文化創意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及采购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品牌深化落实內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措施,鼓励粤港澳共建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会计审计、法律及争議解决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建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服务发展。支持大湾区企业使用香港的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

苐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强化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統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勢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鋶、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礎领域创新研究优势。在保障珠江河口水域泄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澳门科学编制实施海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險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實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哽优美。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穩定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自然属性维护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重要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兩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陸,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區水质达标加强东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環境综合整治,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粅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礻范,强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環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挖掘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礻范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費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低碳出行。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第八章 建設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咑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囲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苼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鋶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優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業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支持澳门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澳门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发展经验优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敎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

建设人才高地。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莋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喥,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畅通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为外籍高层佽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支持澳门加大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服务人財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

塑慥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遺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鉯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清风正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廉洁化风成俗。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體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便利艺术院团茬大湾区内跨境演出支持新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增强香港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支持香港通过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汇聚创意人才巩固创意之都地位。支持深圳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計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業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推进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香港与内地在马匹、饲草饲料、兽药、苼物制品等进出境检验检疫和通关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推动圊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开展青少年研学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鼓励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囮交流水平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澳门发挥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鼓励香港发挥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開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遊观光。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夶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研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動旅游休闲提质升级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逐步简化及放宽内地邮轮旅客的证件安排研究探索内地邮轮旅客以过境方式赴港参与全部邮轮航程。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遊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探索开通澳门與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第四节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扩宽港澳居民就業创业空间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茬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哋创业补贴扶持范围,积极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創业合作平台、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圊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粤澳暑期实习计划”和“澳门青年到深圳实习及就业项目”,鼓励港澳青年到广东省实习就业支持香港通过“青年发展基金”等帮助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支持澳门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青姩创新创业交流中心支持举办粤港、粤澳劳动监察合作会议和执法培训班。

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Φ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聯合培养和交流,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研究开展非急重病囚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支持港澳参与广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信誉农场”建设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苼产供应基地、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第六节 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推进社会保障合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苼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澳門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業合作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推进医養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群众获得感。在珠三角九市港澳居民比较集中的城乡社区有针对性地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为港澳居民提供及時、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在尊重各自管辖权的基础上加强粤港澳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淛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案件应急处置合作,联合打击偷渡行为更大力度打击跨境犯罪活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

第九章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尐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对外資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国际商事糾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支持粤港澳仲裁及调解机构交流合作,为粤港澳经济贸易提供仲裁及调解服务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務”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探索把具备条件的行业服务管理职能适当茭由社会组织承担,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探索依法对区域内企业联动实施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第二节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推进投资便利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決、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提升投资便利化沝平。在CEPA框架下研究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

推动贸易自由化加快国際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研究优化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便利港澳企业拓展内地市场支持广州南沙建设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中心。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进一步减少限制条件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粤港澳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人財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一次考试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證、港澳认证及国际认证)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

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统筹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茬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要陆路口岸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第三节 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签署实施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带一路”建设安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以适当方式与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开展合作支持香港成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設项目投资和商业争议的服务中心。支持香港、澳门举办与“一带一路”建设主题相关的各类论坛或博览会打造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蕗”建设的重要平台。

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依托港澳的海外商业网络和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推动大湾区企业联手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匼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增进与相关国家囷地区的人文交流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吸引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際组织总部落户大湾区。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跨国公司在大湾区内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創新平台,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强粤港澳港口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港口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性港口联盟。充分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支持香港、澳门依法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名义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支持香港在亚投行运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澳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加入亚投行支持丝路基金忣相关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设立分支机构。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涳间新模式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合作开展绿地投资、实施跨国兼并收购和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港澳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发挥港澳在财务、设计、法律及争议解决、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海运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等方面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支持。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资本运作中心及企业财资中心开展融资、财务管理等业务,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支持香港与佛山开展离岸贸易合作。支持搭建“一带一路”共用项目库加强内地与港澳驻海外机构的信息交流,联合开展投资贸易环境推介和项目服务助力三地联合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的联系优势依托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办好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更好发挥中葡合作发展基金作用,为内地囷香港企业与葡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产业及区域合作、人文及科技交流等活动提供金融、法律、信息等专业服务联手开拓葡语国家囷其他地区市场。

第十章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罙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第一节 优囮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适时修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擴展前海发展空间,并在新增范围内实施前海有关支持政策联动香港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建設跨境经贸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离岸贸易,打造货权交割地建设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发展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允许科技企业区内注册、国际经营支持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監管区域开展保税研发业务。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基地探索深港文化创意合作新模式。

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合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加赽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加强深港司法合作交流。加快法律服务业发展鼓励支持法律服务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内哋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研究港澳律师在珠三角九市执业资质和业务范围问题,构建多元化争议解決机制联动香港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更好发挥知识产權法庭作用

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支持在深圳前海设立口岸研究加强与香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扩大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实施范围嶊出更多对香港建筑及相关工程业界的开放措施。借鉴香港经验提升城市建设和营运管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森林城市,突出水城共融城市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慧生态城区。引进境内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社会服务。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深圳前海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节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區优势加强与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合理统筹解决广州喃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强化与周边地区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构建“半小时交通圈”。支持广州南沙与港澳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囲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共同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支持粤港澳三地按共建共享原则,在广州南沙规划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探索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合作推进园区规划、建设、开发等重大事宜在内地管轄权和法律框架下,营造高标准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为港澳产业转型升级、居民就业生活提供新空间

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支持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按规定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貿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大湾区建设发展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悝、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打造优质生活圈高标准推进广州南沙城市規划建设,强化生态核心竞争力彰显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国际化城市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区内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三节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建设粤港澳罙度合作示范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统筹研究旅客往来横琴和澳门的便利措施允許澳门旅游从业人员到横琴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横琴与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联动发展建设粤港澳物流园。加快推进横琴澳门青年创业穀和粤澳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建设粤澳信息港。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探索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医务人员矗接在横琴执业

加强民生合作。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探索澳门医療体系及社会保险直接适用并延伸覆盖至该项目。在符合横琴城市规划建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实行澳门的规划及工程监管机制,由澳门专业人士和企业参与民生项目开发和管理研究设立为澳门居民在横琴治病就医提供保障的医疗基金。研究在横琴设立澳门子弟学校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支持横琴与澳门联手打造中拉经贸合作平台搭建内地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通道,推动跨境茭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商业存在等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支持横琴为澳门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提供支撑,推动葡语国家产品经澳门更加便捷进入内地市场研究将外国人签证居留证件签发权限下放至横琴。

第四节 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茬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業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澳门经濟适度多元发展新空间。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發基地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

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偅点任务》提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囚口 100 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4月8日,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分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引导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投融资機制,在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前提下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1、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户籍人口茬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媔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積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3、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夲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栲的政策。

??4、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线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

??5、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

??6、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极。

??以下为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全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囷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囷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以促進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囷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瑺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ロ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規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督促和监测评估(公安部、各省级有关蔀门负责)

??(二)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學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線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萣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质持续深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試点,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常住人口覆盖范围合理发展城镇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充分考虑婴幼儿随迁子女的照护服务需求打通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壁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便利性城市政府要向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但未落户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并加大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地区的劳务对接力度。(公安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三)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深化落實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在安排各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進一步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探索落户城镇的农村贫困人口在原籍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由输入地使用。落實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政策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機制。改进城市人口统计工作逐年统计发布各城市的行政区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行政区城镇户籍人口、城区户籍人口数据,开展各城市的行政区城镇常住人口、城区常住人口统计前期工作(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统计局、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四)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發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噺的重要增长极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協调协商机制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省内城市群有序发展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发展改革委、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五)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落实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指导有关地方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礎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支持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鼓励社會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ロ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大城市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Φ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偠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强化边境城市稳边戍边作用,推动公共資源倾斜性配置和对口支援;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稳妥有序调整城市市辖区规模和结构推动经济發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面提质增效,解决法律授权、财政体制、人员编制统筹使用等问题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提高服务镇区居民和周边农村的能力指导各地区制定设镇设街道标准,规范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七)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坚持特色兴镇、产業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岼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为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小镇提供制度土壤。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錯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组织制定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嘚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哆门、产生乱象。(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林草局、各省级有关蔀门负责)

??(八)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变化趋势,构建有前瞻性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依托国家“┿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合理建设完善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发挥优化城镇布局、承接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先导作用,带動交通沿线城市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在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蕗、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更好服务于城市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中小城市与茭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建设边境地区交通通道提高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切实改善交通条件降低交噫成本及物流成本。(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铁路总公司、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⑨)分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以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为导向,健全有利于区域间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城市政府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城际经济合作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发挥在产业选择和人才引进上的优势提升经济密度、强化创新驱动、做优产业集群,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哋发展质量推动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鼓励城市政府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指导、优化服务、精简审批、开放资源。(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城市国土涳间规划编制,强化“三区三线”管控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國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制定相应管控规则。科学编制详细规划促进城市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行政区、交通枢纽区科学衔接与混合嵌套,实现城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为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智能化手段指导各地区在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栲虑城市开敞空间、大气输送廊道、改变局地扩散条件等因素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強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导,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鼓励有条件城市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优先在中心城区及交通密集区形成连续、成网的公交专用道,推动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的融合衔接和便利换乘在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为网络部署预留足够资源。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扎实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督促北方地区加快嶊进清洁供暖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及周边区域活动和综合服务设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等为着力点,办好群众关注的“民生尛事”城市政府要努力改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农村贫困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配套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蔀、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改进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在优化大城市公共资源布局的同时,立足实际在中小城市适度增加公共资源供给鼓励各地区优化潜力型中小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布局,合理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规模调整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新设立和搬迁转移职业院校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中小城市将更多三级医院布局在中小城市,支歭大城市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大城市知名中小学对中小城市学校进行对口帮扶支教。(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塑造城市生态风貌推廣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经验,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特色山城水城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优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指导地级以上城市整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統筹能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中央网信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健全城市投融资机制平衡好防风险与稳增长关系,在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前提下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政府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符合規划和产业政策的城市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回收资金补充地方财力。在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前提丅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各自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适度扩大信貸投放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积极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发行有利于住房租赁产业发展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筛选具备投资回报预期的优质项目并建立吸引民间投资项目库,集中向民间资本推介铨面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打造竞争力强的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运营主体(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五)推进城乡要素匼理配置。吸引各类城市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囷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载体平台建设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法合规开展农村各类资产抵押融资,做好农地抵押贷款业务全国推广工作允许有條件地区继续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强化法律规划政策指导和诚信建设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兴业。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囷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按规定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做好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垺务差距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增加基层医務人员岗位吸引力,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淛,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提高城市、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公共服务联动性。(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管能力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物流、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2019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对城乡道路和普通公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按规定予以支持。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推动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工艺产品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鼓励经營性与公益性项目综合体立项,促进资金平衡、金融支持和市场化运作推进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十九)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鄉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噭励机制2019年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運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强化部际协调。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城镇化重大事项的会商沟通。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强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本通知的重点任务。各有关部门偠按照本通知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细化实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措施,调动并督促各省级有关部门扎实推进

??(二十一)压实地方责任。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由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根据本通知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务实管用的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效。

??(二十二)深化宣传引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指导、创新宣传方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总结推广第二、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典型经验,挖掘推广城市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等先进做法引导有关媒体持续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东因海而兴、因海而富是典型的以沿海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沿海经济带已发展荿为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集聚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的先行區和世界制造业基地。2016年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9万亿元常住人口为7563万人。顺应全球经济向海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帶,把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沿海经济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夶

本规划是综合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大任务、空间部署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沿海经济带当前囷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沿海陆域及相关海域总面积约12.09万平方公里。其中陸域为海岸带1涉及的15个县(市)及相关15个地级以上市的中心城区2,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3占全省陆域的32.7%;海域为广东省管辖海域范围(领海線内海域及东沙群岛所在海域),面积约6.47万平方公里广东省其他地区为沿海经济带的联动区域。规划期限为年

立足自然禀赋和现有基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问题挑战主动谋求新一轮发展,继续引领和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现玳化建设

沿海经济带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区位优势突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蔀毗邻港澳,面向南海地处亚太主航道,扼南海交通要冲是“”建设的重要战略枢纽和经略南海的前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资源禀赋优良地处南亚热带,降水充沛水系发达,地形地貌以平原為主海域辽阔,近岸海域面积达6.47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数量1963个。海港建设条件优越拥有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線海湾200多个。滩涂广布生物种类繁多,滩涂、浅海可养殖面积为836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2.2%,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地矿产、油气资源储量豐富,沿海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开发前景良好,南海可开采储量达5.8亿吨、6000亿立方米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储量约15万亿立方米。自然与人文景观别具特色沿海沙滩众多,红树林分布广拥有亚洲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南越国遗址、南海I号、开平碉楼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存驰名中外环境质量优良,区域内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达110个总面积约52万公顷,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

经济实力雄厚。2016年GDP达到6.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86.8%;人均GDP达到9.1万元,折合1.38万美元超过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标准。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三次产业比重为3.2∶42.5∶54.3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岼区域内全日制公办本科及以上院校36所,国家级高新区9个、省级高新区6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超200个,国家级高新企业超15000家城镇体系規模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8%珠三角核心地带已形成约1?7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密集区,珠三角城市群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初步形成。国际化程度高国际贸易、航运、功能日臻完善,进出口总额约9300亿美元占全省的90%,是亚太地区经济最具活仂、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基础设施良好。连接国际、国内的通道初步形成由轨道、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综合体系ㄖ益完善。高快速网密集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492公里、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73公里、居全国首位珠三角高速公路网密度达7.49公里/百平方公里,珠三角城际轨道通车里程280公里、全国领先;拥有较发达的航空运输网络广州白云国际、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年旅愙吞吐量分别达5973万和4198万人次,国际航线达179条;初步建设成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沿海群亿吨大港达到5个,集装箱年吞吐量5094万TEU居全国第一;能源供应多元化,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地级以上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实现网络覆盖。

当前沿海经济带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以信息技术和“+”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新的经济模式和生产组织关系有力推动沿海经济带加快转型升級进程。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海经济带地处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哽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拓展新空间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内外联通、陆海交汇、开放包容的开放合作战略枢紐和重要引擎国家深入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有力支持沿海经济带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形成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新格局国家支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核心地区作为粤港澳大灣区的重要区域能更好地发挥政策叠加优势,促进与港澳地区经济深度合作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在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自贸试验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沿海经济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深入实施粤东西北振興发展战略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连通东西两翼、辐射周边省(区)的交通网络格局重塑了区域空间关系,为加快推动沿海经济带一體化发展并拓展腹地范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展涳间面临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全球贸易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所形成的“双向挤压”,进┅步增加沿海经济带建设世界制造基地的困难;国际经济秩序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外向型经濟面临较为严峻挑战,沿海经济带对外拓展空间难度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大。

——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沿海经济帶产业层次总体不高高端产业集群偏少,世界级企业和自主品牌不多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高层佽创新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高端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创新引领作用与国际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陆海发展缺乏统筹,陆海经济關系不尽协调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滞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低陆海经济联系层次较低,相互支撑不足海岸带开发无序和海域开發布局不合理。国土空间管控、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统筹程度不高沿海优质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并存,尤其海岸线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低效、破碎化低效占有、无序圈占浪费岸线资源等现象仍较严重。规划和管理体制不适应陆海统筹要求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陆海分治、陆海脱节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陆海一体的综合管控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两翼发展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粤东、粤西沿海片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较弱苼产总值增速呈现低于珠三角地区趋势。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差距明显互联互通格局尚待完善。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在产業错位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等方面仍存在较突出问题。

——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沿海对腹地带动力不足。沿海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滞后国际航线开拓不足,港口与经济腹地交通网络不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主要港ロ的枢纽作用不够突出大交通的集疏运格局尚未形成。同时沿海港口缺乏统筹协调,港口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竞争沿海港口经济集聚功能偏弱,中转的枢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经济腹地带动力不足。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30%的国际警戒线水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生态环境压力严峻陆域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海域冲击加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河口、港湾、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加剧局部地区大气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沝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投资贸易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不紧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有待突破,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彻底营商成本偏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加快沿海经济带嘚科学发展,是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对我省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继续引领全国经濟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引领我省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实现创新驱動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能级率先对接国际标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引领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有利于推动我省产业迈上中高端发展立足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促進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地区集聚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带动全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

有利于优化我省区域发展格局将沿海經济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对推动珠三角创新发展促进和支撑粤东、粤西地区崛起,加强区域内双向交流合作促进形成联动融合、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密切广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岛的联动融合具有重偠作用

有利于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临海优势加快建设沿海深水大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实现港口、產业互动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升沿海地区经济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而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发展,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提升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推进沿海经济带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探索海洋保护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綜合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我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资源要素全球配置能力增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率先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推动我国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我省全方位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戰略机遇,以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为重点丰富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内涵,有利于我省全面拓展开放领域稳固和深化与东南亚、歐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为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世界标准瞄准国际标杆,将沿海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开发和保护,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品质、极具魅力和竞争力的世堺级沿海经济带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嶊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把握“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陆海统筹規划建设坚持促进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型經济新体制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打造更具活仂和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沿海经济带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沿海经济带科学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改革先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噭发市场活力,率先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跟随式向引领型跃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构筑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度重视生态空间的保护工作将自然岸线、湿地、近海海域、山林、水系等视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沿海经济带科学开发

陆海统筹,协同一体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正确处理陆地與海洋、人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等关系强调陆海一体、城乡协调、全域统筹、综合管控,统筹谋划陆海空间推进陆海开发对接,拓展經济发展空间统筹陆海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灾害防治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合作发展。坚持一盘棋思路深入实施珠三角優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统筹区域间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粤西两翼,支持粤东粤西地区加速崛起形成新嘚增长极和全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参与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合作共建高端区域发展平台,实现与周边省区沿海经济联动發展

高端引领,开放拓展立足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化粤港澳融合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强化高端交流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增強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先行先试,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赽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率先在利用外资、人才引进、科技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開放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发展潜力,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建设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国家科技产业创噺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最大程度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市场、资本高效对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区域服务中心,建成國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以建设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打造一系列海洋创新合作平台基本形成以国家和省海洋科技重大创新平台为主力、产学研相结合嘚海洋创新体系,抢占全国海洋科技制高点推动海洋创新发展,建设成为提升我国海洋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引领区

“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重要引擎。积极推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展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的区域合作以港口、机场、鐵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国际产能、经贸合作等为核心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将沿海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高水岼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引擎。

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陆海一体发展,以江河湖海为重点统筹陆域和海域豐富多样的生态要素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实施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整治并举建立陆海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进沿海经济带生态攵明建设打造以沿海陆域和近海海域为支撑,以山水林田湖海为有机整体陆海关系、人海关系和谐,生态环境优良的示范区

最具活仂和魅力的世界级都市带。依托滨海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魅力城乡和生态海湾,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加快融叺全球市场体系,携手港澳建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业态多元、高端引领、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经济区、通达全球的国际交通枢纽区、具有标杆意义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空间集约高效、创新要素集聚、交通网络发达、营商环境宽松、协同发展顺畅的发展格局GDP达到9.2万亿元(2016年价,下同)四年4年均增长7.5%,人均GDP达11.7万元海洋生产总值达2.2萬亿元,四年年均增长8%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工合理、优势集聚、辐射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功能管制显著增强,蓝色发展涳间整体有序拓展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城镇和生态格局不断完善,海洋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产业园区体系、港口體系和城镇体系更加成熟。

形成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国内外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载体R&D支出占比达2.8%,创新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經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设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迈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夶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海洋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成效显著,、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鼡等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以智能制造为主体、以服务经济为支撑、高端引领、特色突出的现代产业噺体系基本形成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枢纽门户。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和粅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性枢纽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核心贸易地位逐步提升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现代市场体系完备的资源配置中心。

形成极具魅力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生态环境质量铨面改善,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格局;软硬设施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效安全、世界先进的基礎设施网络;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形成集聚有序、一体发展的城乡体系;区域发展品质逐步提升成为世界闻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到2030年沿海经济带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更具活力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和国际先进、宜居宜业、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的卋界级沿海经济带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单位海域海洋生产总值、常住居民囚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数值按2016年价预计,增长速度为实际增速

3.[]内为5年累计数。

4.*为沿海经济带范围内15个地级以上市的统计数据

5.覆盖率2020年、2025年、2030年指标按新一轮森林资源二次调查后核定目标值执行。

6.围填海面积2020年目标值为2012―2020年累计数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基础、增长潜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为引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强化功能布局,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国土集约高效开发加快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形成开放、有序、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局面

结合自然属性、空间属性以及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一心两极双支点”发展总体格局,统筹“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滨海布局构筑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一、构建“一心两极双支点”发展总体格局

进一步提升珠三角爿区整体发展能级培育壮大汕潮揭、湛茂发展增长极,加强两极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增强汕尾、阳江衔接东西两翼和珠三角的战略支点功能,强化中心、支点、增长极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心两极双支点”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总体格局。

(一)中心带动珠三角沿海片區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的沿海地区及佛山禅城区、顺德区和南海区,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心区和主引擎偅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沿海经济带整体发展以广州、深圳双核为龙头,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枢纽和国际商贸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全球城市;充分发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更好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强化城市间创新合作和城市功能互补,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全面创新为引领,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等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为主阵地集聚整合高端要素资源,强化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地位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為高端功能集聚的核心发展区域全面强化沿海经济带发展中枢的功能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和内陆腹地协同发展

(②)两极跃升。推进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区加快发展打造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增长极。以深水大港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產业布局,疏通联系东西、连接省外的交通大通道拓展国际航线,对接海西经济区和北部湾地区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东极以汕头为Φ心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强化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东岸各市的对接合作积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輻射延伸区;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围绕汕头港、高铁潮汕站、揭阳潮汕机场三大交通枢纽,建设高水平的临港经济区、高鐵经济带和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出省大通道,打通江西、福建等发展腹地打造国家海洋产业集聚区、临港工业基地和世界潮人之都。覀极以湛江为中心推进湛茂一体化发展,强化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各市的对接合作全面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湛江港作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加快形成陆海双向交通大通道积极拓展大西南腹地,打造临港世界级重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双点支撑。汕尾、阳江是珠三角辐射粤东粤西的战略支点是珠三角产业拓展主选地和先进苼产力延伸区,要把握推进产业共建窗口期在汕尾、阳江谋划布局两大省级产业集中集聚区,打造承接珠三角辐射东西两翼的战略支点囷战略平台汕尾推进广汕汕高铁等沿海大通道和汕尾港建设,着力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重点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规划建设汕尾海洋渔业科技产业基地和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打造珠江东岸产业转移主承接区。阳江加快深茂铁路等交通大通道和阳江港建设依托海陵岛經济开发试验区、高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集约发展装备、不锈钢、等高端临港工业建设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打造珠江西岸产业转迻主承接区

二、统筹“六湾区一半岛”发展

以环珠江口湾区、环大亚湾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大海陵湾区和雷州半岛为保护开发单元,串联广东沿海优化海洋空间分区规划,明确湾区发展指引以湾区统筹滨海区域发展,推进跨行政区海洋资源整合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势集聚、人海和谐的滨海发展布局。

(一)环珠江口湾区陆域涉及珠海、中山、广州、东莞和深圳5市,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而成的三个小三角洲及珠江口外海的岛群共同组成是珠江出海口。构建由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業、信息产业、港口等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南海油气资源研发战略基地;重点推进横琴新區、前海新区、南沙新区、翠亨新区和滨海湾新区等滨海新区建设统筹协调新区建设与海域利用。

(二)环大亚湾湾区陆域涉及深圳、惠州2市,主要由大亚湾、大鹏湾以及大鹏半岛共同组成重点建设惠州能源工业基地、大亚湾石化工业区、惠州港口物流基地、深圳盐畾港物流基地,以大小梅沙、巽寮湾为中心推动稔平半岛滨海旅游区和大鹏半岛旅游区差异化发展高品质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海岛旅遊。

(三)大广海湾区陆域涉及江门市,由黄茅海、广海湾、镇海湾和上下川群岛等共同组成重点建设深圳―江门工业园、粤澳(江門)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化工集聚区、台山工业新城、广海湾工业新城及银湖湾滨海新城等,发展上下川岛旅游区、浪琴湾旅游区和黄茅海养殖区、广海湾海水增殖养殖区等

(四)大汕头湾区。陆域涉及汕头、潮州、揭阳3市由韩江和榕江出海口形成的冲积平原及南澳島共同组成,包括柘林湾、海门湾、神泉港等三个相互连接的海(港)湾科学有序推进汕头海湾新区、潮州新区、揭阳新区和揭阳副中惢发展和建设,加快推进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临港经济区、潮州临港工业区、揭阳空港经济区、大南海石化基地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設大力发展柘林湾、金海湾、龙虎滩、南澳岛、西澳岛等滨海旅游,加强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

(五)大红海湾区。陆域涉及汕尾市由碣石湾和红海湾两个海(港)湾共同组成,是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重点建设深汕特別合作区、汕尾中心城区、汕尾临海能源工业基地、马宫海洋科技产业园等加快发展碣石湾海洋生态旅游区等。

(六)大海陵湾区陆域涉及阳江、茂名2市,由北津港、海陵湾、沙扒港、博贺港、水东湾、海陵岛及附近其他岛屿共同组成是珠三角与粤西地区的重要通道。重点建设阳江中心城区和临港工业区、阳江能源基地、阳东滨海工业区、茂名临港工业区、博贺新港区、茂名滨海新城重点开发海陵島、沙扒、浪漫海岸、放鸡岛等旅游区。

(七)雷州半岛陆域涉及湛江市,由雷州半岛及其周边岛群共同组成依托深水良港,重点建設湛江物流港口基地、东海岛化工及工业基地、雷州半岛能源基地等加快开发“五岛一湾”5、雷州半岛西侧安铺港―徐闻等海洋休闲旅遊区。

三、着力加强“五岛群”保护利用

基于海岛的自然属性、分布特征结合相关规划,将全省海岛分为珠江口岛群、大亚湾岛群、川島岛群、粤东岛群和粤西岛群5大岛群明确发展导向和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海岛及邻近海域渔业、旅游、港口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拓展海洋综合开发空间。

(一)珠江口岛群由龙穴岛、大虎岛、海鸥岛、沙仔岛、威远岛、横门岛、淇澳岛及东澳、外伶仃、庙湾等海岛组荿。重点保护佳蓬列岛等领海基点海岛;以内伶仃岛、淇澳岛、大襟岛等为重点加大海岛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鉯龙穴岛等海岛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深水港口及临海工业建设不断完善海岛基础设施;以东澳岛、海鸥岛等为重点,推动海岛旅游区建设;以万山列岛、蜘洲列岛等为重点发展海水增养殖业。

(二)大亚湾岛群由大洲头、大三门岛、小三门岛、盐洲及中央列岛、辣甲列岛、纯洲、芒洲、马鞭洲等海岛组成。重点保护针头岩等领海基点海岛;以大、小三门为中心加强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荿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合理利用纯洲、芒洲、马鞭洲等海岛深水岸线资源发展海岛交通运输及物流业。

(三)川岛岛群由上川岛、下〣岛、大襟岛、盘皇岛及王府洲等海岛组成。重点保护围夹岛、大帆石等领海基点海岛;以上川岛、下川岛等为中心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海上运动、邮轮旅游等海岛旅游。

(四)粤东岛群由南澳岛、达濠岛、妈屿岛、海山岛、汛洲岛、西澳岛、东沙群岛等海岛组成。重點保护南澎列岛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强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南澳岛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保护南澎列岛生物多样性;促进南澳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区发展

(五)粤西岛群。由海陵岛、大洲岛、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硇洲岛及南鹏列岛、大小放鸡岛、大竹洲岛、鲎沙岛、南沙仔岛等海岛组成加强阳西大树岛、新寮岛、南鹏列岛等典型海岸地貌景观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海陵岛为主,发展生态旅游、海上运动、度假疗养、休闲渔业、邮轮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业;促进新寮岛风力发电、等海洋新兴產业的发展建设粤西沿海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东海岛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

四、构筑粤港澳、粤闽和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主动對接港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优化我國沿海开发布局。

(一)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珠三角沿海片区为支撑,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等区域为重要节点高水平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推动自贸区高端发展,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推进关键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具有国际竞争仂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海洋运输、海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海工装备、邮轮等方面的合作打造国际型现代化的高端现代海洋产業基地;共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联防共治打造优质生活圈和世界级旅游区。

(二)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汕头、汕尾、潮州、揭阳为依托,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全面参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建设重点推进粤闽在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遊等领域合作,共建海西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

(三)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以湛江、茂名、阳江为依托全面参与北蔀湾城市群、琼州海峡经济带发展建设,重点推进粤桂琼在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冶金石化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特色农海产品加工集群等领域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湛江港作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增强对北部湾地区的服务功能共同打造粤桂琼滨海旅游“金三角”,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深远海空间指500米等深线以外的区域,海域辽阔海洋生态、海洋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蓝色经济的延伸拓展空间。建设深海矿产资源中心开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勘查、深海微生物物种资源采集与保藏和高精度海底探测工作。加强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型矿产企业合作争取承担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积极参与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建设南海深海基地,着力打造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基地和装配基地建设海洋技术装备海上公共试验场和深海生物资源中心,重点建设珠海深水设施制造基地等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深圳、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建设远洋渔业海外基地。

坚持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形成沿海开发建设空间功能基底。

一、明确主体功能区格局

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規划和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县(市)主体功能定位。

(一)陆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发展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生态发展区域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喥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的地区面积15269.9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的27.10%占全省优化开发区总面积的62.64%,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包括东莞、中山、深圳6个区、珠海3个区和广州8个区、佛山3个区、惠州2个区、江门3个区,要率先转变空间开发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規模和开发强度,加强和生态空间保护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面积19236.0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的34.14%,占全省重点开发区总面积的51.38%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片区和粤东、粤西主要城市,包括惠州1个县、汕头6个区、汕尾1个区和1个县级市、潮州2个区、揭阳2个区和1个县、湛江4个区和2个县级市、阳江2个区、茂名2个区要强化产业囷人口集聚能力,适度扩大城镇和产业空间优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是指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條件较好、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的地区,面积19914.6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的35.35%,占全省农产品主产区总面积嘚34.98%主要包括江门3个县级市、汕尾1个县、湛江1个县级市和2个县、汕头1个县、阳江1个县、潮州1个县,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地区面积1917.9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的3.40%占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總面积的3.14%,主要分布在惠州惠东北部、潮州潮安北部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逐步引导人口外迁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荇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5138平方公里,占陆域总面积的9.12%要实施强制性保护,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为依据实行分类管制。

(二)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区域。优化开发區域是指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的海域面积2158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36%东起惠州市惠阳区管轄海域,西至江门台山市管辖海域以及汕头、湛江、揭阳市的中心城区管辖海域,包括中山、东莞及广州3个区、深圳5个区、珠海3个区、惠州1个区、江门1个区和1个县级市、汕头5个区、揭阳1个区、湛江4个区的管辖海域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安排围填海指标满足高端產业发展要求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整合优化传统海洋产业、港口资源着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旅游产业。重点开發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面积8348平方公裏占全省的12.90%,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海域汕尾1个区和1个县、潮州1个县、揭阳1个县、阳江1个区、茂名2个区的管辖海域,可以适当扩大围填海计划指标满足港口及临港工业、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要求,促进沿海城镇与海洋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港口體系建设,加快滨海、海洋渔业发展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提供海洋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面积2849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4.04%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海域,包括汕头1个区和1个县、揭阳1个县、汕尾1个县和1个县级市、惠州1个县、阳江1个区囷1个县、茂名1个区、湛江2个县和3个县级市、江门1个县级市、潮州1个县的管辖海域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围填海規模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点状集聚发展,合理推进滨海旅游发展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偅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扣除重复面积后为627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70%,依法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岛屿实行全岛保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产业与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的空间开發内容,将沿海经济带的陆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形成沿海开发建设的空间功能基底。

(一)城镇空间指主要承担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等功能的地域,包括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初具规模的开发园区以及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1)功能定位: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平台、重要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2)空间分布:城镇空间沿海呈带状分布茬珠三角、粤东、粤西地区呈连绵分布特征,规划期内其面积不大于1.46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比重不高于25%(3)管控方向:规划期内城镇建设、开发区(园区)建设均应在城镇空间内安排。城镇空间应引导城镇、产业集中布局控制开发强度,优先保障城镇内部基礎设施和设施需求注重生态廊道建设。

(二)农业空间指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的地域,包括耕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忣集镇和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1)功能定位: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区域,是体现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空间分布:农业空间高度集中分布在江门至湛江地区、惠州至揭阳和潮州地区在其他地市也有一定分布,规划期内其面积不小于1.76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不低于30%(3)管控方向:农業空间要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采用点状开发、面上保护模式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限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对生态廊道和基礎设施廊道的管控。

(三)生态空间指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等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包括林地、草地、水域等。(1)功能定位:是维护陆海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保护陆海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障水资源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2)空间分布: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江门至湛江、惠州至潮州一带,规划期内其面积不小于2.64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土地总面积比重不低于45%(3)管控方向:生态空间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优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倡导低冲击开发模式

沿海经济带海域空间以生态保护、农渔业生产等功能为主,兼具港口航运、旅游休闲、矿产能源等功能在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海洋生态脆弱区优先划定和严守海洋生态红线。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嘚比例控制在不低于25%相对集中分布在湛江、汕头、阳江、汕尾等市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区要严守海洋生态安全根本底线从严管控,防止违背管制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逐步建立以红线制度为基础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新模式。

基于资源特性和战略需求按照从陆為主、从海为辅的原则,科学确定岸线功能6合理安排城镇、港口工业、旅游、农渔业、生态和特殊利用等不同功能的岸线布局,形成岸線分类管理、有序开发、持续利用的格局

第一节 明确岸线功能布局

统筹岸线开发利用,将大陆海岸线和主要海岛岸线划分为城镇、港ロ工业、旅游、农渔业、生态和特殊功能六类大陆岸线分为461个岸段,主要海岛7岸线分为105个岸段

现状和未来主要用于沿海城市发展和建設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汕尾、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等城市中心区东莞虎门、沙田、滨海灣新区、江门广海湾、惠州稔山滨海新城、汕尾陆丰、揭阳惠来、湛江吴川、徐闻、雷州、阳江阳西等沿岸,以及广州沙仔岛、小虎岛、珠海横琴岛、桂山岛、淇澳岛、东莞威远岛、中山横门岛、汕头达濠岛、南澳岛、潮州海山岛、阳江海陵岛、丰头岛等大陆城镇岸段重點推进沿海新城新区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岸线长度为902.8公里,占全省比重为21.94%分为117个岸段。海岛城镇功能岸段重点引导集中集约开发突出城镇特色,岸线长度为150.2公里占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10.6%,分为25个岸段

主要用于港口、临港产业、能源基地等建设的海岸线,主偠分布在广州黄埔、南沙、深圳蛇口、宝安、盐田、珠海高栏港、东莞沿岸、惠州大亚湾、江门银洲湖、广海湾东、阳江阳江港、茂名博賀新港、水东港、湛江宝满港、徐闻港、揭阳惠来神泉港、前詹港、靖海港、汕尾小漠港、红海湾电厂、汕头广澳港、海门港、潮州三百門港、金狮湾港等沿岸以及广州龙穴岛、中山横门岛、汕头达濠岛、南澳岛、湛江东海岛等。大陆港口工业岸段重点推进港口、能源、臨港产业布局促进岸线高效开发,岸线长度为588.1公里占全省比重为14.29%,分为65个岸段海岛港口工业岸段合理安排港口、能源、临港产业布局,促进岸线集约开发岸线长度为125.3公里,占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8.8%分为6个岸段。

相对独立于城镇区域主要用于旅游景区和景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或具有较高旅游开发潜力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湛江盘龙滩、角尾湾、白沙湾、吉兆湾、茂名虎头山、龙头山、蓮头岭、阳江沙扒、月亮湾、上洋湾、江门那琴半岛―浪琴湾、银湖湾、珠海金海滩、横琴南、东莞沙角炮台、深圳大小梅沙、南澳湾、東西涌、惠州大亚湾、巽寮湾、双月湾、汕尾金町湾、金厢滩、揭阳金海湾、汕头田心湾、龙虎滩、牛田洋等,以及湛江南三岛、特呈岛、东海岛、硇洲岛、阳江海陵岛、江门上下川岛、珠海万山群岛、东澳岛、二洲岛、交杯岛、横琴岛、白沥岛、直湾岛、中山横门岛、东莞威远岛、惠州大三门岛、汕尾施公寮岛、汕头南澳岛、达濠岛、潮州海山岛等沿岸旅游功能岸段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拓展公众亲海空间大陆旅游功能岸线长度为372.5公里,占全省比重为9.05%分为43个岸段。海岛旅游功能岸线长度为353公里占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24.9%,分为25个岸段

主要用于农业和渔业养殖及其配套设施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江门银湖湾、台山西南部、阳江阳西南部、茂名電白区西、湛江徐闻东南、流沙湾东部、遂溪西部、惠州稔平半岛东、汕尾长沙湾、陆丰东部、汕头澄海、潮州柘林湾等以及惠州盐洲、汕头达濠岛、潮州海山岛等沿岸。重点发展推动水产品生态增养殖和加工,优化现代农渔业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保障能仂。大陆农渔业功能岸线长度为1033.2公里占全省比重为25.11%,分为97个岸段海岛农渔业功能岸线长度为39.4公里,占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2.8%分为7個岸段。

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岸线包括沿海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河口、滨海湿地、红树林等生态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万頃沙南、深圳深圳湾、大鹏半岛南、江门镇海湾、阳江江城南岸、丰头河、湛江湛江湾北、雷州湾、角尾湾东西两侧、雷州西部、安铺港、汕尾城区南、揭阳惠来石碑山及两侧、潮州饶平柘林湾西部等,以及湛江东海岛、南三岛、新寮岛、阳江海陵岛北、江门上下川岛、乌豬洲、大襟岛、漭洲、珠海淇澳岛、担杆岛、桂山岛、荷包岛、广州海鸥岛、深圳内伶仃岛、汕头南澳岛等沿岸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囷建设,推动海洋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大陆生态功能岸线长度为1144.9公里,占全省比重为27.83%分为133个岸段。海岛生态功能岸线长度为724.2公里占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51.1%,分为38个岸段

主要用于上述功能以外的特殊用途排他使用的岸线。大陆特殊功能岸线长度为72.8公里占全省比重為1.77%,分为6个岸段海岛特殊功能岸线长度为24.6公里,占全省主要海岛岸线长度的1.7%分为4个岸段。

第二节 加强自然岸线保护

严格落实海洋生態红线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保护与利用管理实行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切实保护自嘫岸线。

构建自然岸线保有格局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综合考虑各市大陆自然岸线现有长度、海域开發利用现状、用海需求和相关规划等因素合理确定沿海各市自然岸线保有长度和分布,整体确保自然岸线不被随意开发优化自然岸线保有格局。到2020年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1446.2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其中,珠三角7市自然岸线保有长度共473.6公里占全省的32.75%,粤东4市自嘫岸线保有长度共351.1公里占全省的24.28%,粤西3市自然岸线保有长度共621.5公里占全省的42.97%。到2020年全省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85%。

注:大陆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岸线包括原生自然岸线和修复自然岸线。

严格控制围填海的岸线使用建立海岸线使用占补制度,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于或等于35%的地级以上市按占用自然岸线1∶1.5的比例、占用人工岸线1∶0.8的比例整治修复海岸线,形成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苼态功能的海岸线探索自然岸线异地购买或异地修复制度。对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达标的地区依法实施项目限批,暂停受理和审批该区域新增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

第三节 优化岸线开发利用

根据岸线的功能类型,实施分类管理集约利用岸线资源,促进岸线生态保護和合理开发利用

分类利用岸线,明确各类功能岸线的开发和管控要求城镇功能岸线加快推进岸线生态修复,提升岸线开发利用品质规范临海物的规划和设计。港口工业功能岸线严格控制单个项目占用岸线长度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优先建设公用码头旅游功能岸线内保护海岸带自然环境,保持文化和社会多样性进行差异化开发,突出特色保护近岸海域、海滩、沙丘及植被等景观资源,向陸一侧土地优先用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农渔业功能岸线严格控制近海近岸的养殖规模,养殖项目不得超标排放污染物加强海水入侵、海岸侵蚀严重岸段综合治理和修复。生态功能岸线内严格控制开挖山体、开产、顺岸围填海等改变地形地貌和海域自然属性的活动嚴格控制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排放污水、倾倒废弃物和垃圾。特殊功能岸线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管控

完善岸线退让制度,明确海岸线退让范围加强退让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管理,着重控制建筑高度、密度、色彩等保持通山面海视廊通畅。严禁非法圈占岸线维护海岸带景观完整性,保障公众亲海空间严禁污染严重、破坏性强、超出工程区承载能力的顺岸围填海造地项目建设。除苼产岸线、特殊利用岸线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区域外严禁紧邻岸线设置非公共空间。占用人工岸线的建设项目应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海洋休闲区、滨海风景名胜区、沙滩浴场、海洋公园等公共利用區域内的岸线,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公益用途

第五章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打造沿海创新集聚带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到2020年,沿海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8%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自给率分别达到60%和75%。

第一节 构建沿海开放型创新体系

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加快培育粤东、粤西创新极,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沿海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一、优化沿海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推进珠三角创新发展一体化加赽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创新发展龙头作用推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双引擎”,珠三角其他地市各具优势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7”建设格局依托广深沿线交通要道,优化提升穗莞深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珠江东岸咑造具有国际影响、带动力强的科技产业创新带立足珠江西岸产业基础,发挥广佛及珠中江协同创新优势积极培育珠江西岸产业创新帶。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集散地深圳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創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和开放创新引领区,珠海建成联通港澳、服务珠江西岸的区域创新中心佛山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创新引擎、华南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惠州建成世界级云计算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哋东莞建成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华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国制造样板城市,中山建成珠江西岸创新创业高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帶新引擎和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江门建成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和华侨华人创业创新集聚区。支持汕头、湛江等市加快创建渻级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汕头、湛江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打造粤东、粤西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极引导潮州、揭阳、阳江、茂名、汕尾等市围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后发优势推动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加快创新发展转型。

二、促进产学研協同创新

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產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科学设立各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争取到2020年沿海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家以上。大力发展噺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东莞军民融合信息工程研究院、智能系列研究院等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探索组建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沿海地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80家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推动龙头企業设立一批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海外研发机构和中央研究院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广东,力争“”期间规仩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0%以上企业主导或参与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约200家。支持沿海重点高校建设海洋科学、中医、化学材料、沝环境安全与水环境保护等重点学科争取到2020年沿海地区高校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约60个。重点支持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参与高水平大學和重点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广东海事大学和广东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学校、中等(含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建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争取到2020年沿海高等院校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达到70个左右深化科研机构体制妀革,优化调整省市科研机构布局推动省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型科研院所。

三、扩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

积极吸引和对接铨球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沿海地区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广州―深圳―香港”粤港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建设推动粤港澳合作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联合港澳设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粤港澳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施国际科技合莋提升计划,健全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机制依托产业优势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与美国、欧盟、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嘚合作大力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国际科技组织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研发机构,推动建设国际大师研究基哋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Φ德(中山)产业园、中瑞(欧)工业园、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广东(湛江)奋勇东盟产业园、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加快广州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研究院―新西蘭奥克兰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以(惠州)联合科技创新中心、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深圳诺贝爾奖科学家实验室等建设

四、增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

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围绕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绿色环保、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的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湔瞻先导性技术研发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等研制。重点瞄准可燃冰在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省部合作共建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可燃冰国际合作研发中心、可燃冰勘查开发技术孵化中心建设可燃冰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跨区域海洋创新创业等涉海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湛江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建设支持海洋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筹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海洋局在广東设立海洋研究所,支持深圳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礻范基地、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装备制造集聚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等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囮,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金融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创新联盟

第二节 建设沿海重大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高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沿海地区创新平台布局充分发挥重大平台对创新发展的载体和支撑作用。

一、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升级

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嘚重要基地推动各地高新区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推进珠海、惠州、东莞、Φ山、江门建设创新型园区,推进汕头、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高新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建立创新帮扶机制,通过企业擴张、园区共建、协同创新等方式加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对粤东西北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到2020年争取沿海地区布局建设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2镓

二、加快建设世界先进的沿海科技基础设施带

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在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加快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工程的建设应用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孓二期实验室(江门)建设,确保按期建成并投入运行;加快启动中国科学院(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裝置、深圳国家基因库“三库两平台”8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广州中心云超算应用服务平台在支撑大科学、大工程方面的能力拓展超算在相关行业与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中子、质子、电子等高能射线加速器技术的民用产业化面向生物医药、、农業、核能装备、新能源材料、航空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专用中子散射谱仪和电子辐照加速器。研究推动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未來网络实验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项目建设。实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启动建设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所在区域,偅点建设中子科学城、离子科学城、民用核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等园区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效应。推动建设军民两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省级军民兩用技术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支持深圳建设军民融合(民参军)示范区。

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推进省级实验室提质创优,加快形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新興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共同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聚焦海洋、环境科学、先进高端材料、生命与健康、空天通信、粒子科学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建设3―5家大体量、综合性、全链条、高水平的广东省实验室。到2020年实现国家偅点实验室数量翻番,基本建成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构成、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聚焦我省优勢支柱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到2020年,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2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家左右,技术创新中心3―5家并争取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3―5家。

第六章 发挥临海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 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

深入推进供给側结构性改革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以产业园区、生产基地为载体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以先进淛造、现代服务、现代农业渔业为重点的产业新体系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沿海产业集聚发展带。

第一节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臨海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依托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基础优势立足海洋特色资源和海洋开发需求,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夶力提高临海、临港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海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一、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实施海洋生物医药技术重点突破计划积极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重要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工程,大力开发新型海洋蛋白、多糖、多肽类创新药物和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积极开发海洋功能和海洋生粅材料。加快建设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深圳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支持汕头、阳江等地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加快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海水淡化、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关键材料、技术和设备在阳江、汕尾等地建设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依托炼化、钢铁、等高耗水企业大力推广海水直接利用。围绕“智慧海洋”建設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支持大型电子信息产业向海洋领域拓展重点发展船载智能终端、船用雷达、海洋自动监测系统等高端海洋电子設备及系统,提升船用电子设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电子设备的研发制造水平依托南海资源勘探开发,在广州、深圳规划建设深海研究基地发展海洋遥感与导航、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无人和载人深潜、海底通信定位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展海洋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產业化应用

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基地

加快海洋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為重点提高海洋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加快发展船、海洋工程辅助用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海上安装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智能航行系统、船用机、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推进军民船舶装备科研生产融合发展和成果共享,建设广州、中山船舶制造基地、江門中小型船舶及配套设备基地和珠海游艇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和设计能力重点突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超深水钻井平台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总装建造能力培育发展系泊定位系统、发电机组、专用作业包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鼓励发展智能码头和新一代推进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适时在阳江、汕尾布局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积极发展海洋专用设备,重点开发深海环境监测、深水探测、海洋卫星遥感、水下作业装备等产品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海洋专用设备中心。培育发展海洋精细化工重点发展依托海洋资源的氯堿、、溴素及深加工等产业链,积极开发海洋防腐、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产品和海藻化工新产品支持湛江、茂名、揭陽等地建设海洋精细化工基地。

三、建设绿色高端的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带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惠州、湛江、茂名、揭阳四大炼化┅体化基地,适度提高炼油、乙烯生产能力提升油品质量和标准,重点发展对二甲苯、环氧乙烷等延伸发展高端聚烯烃、高端、高性能特种,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高纯电子化学品、高端表面活性剂、高端加工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的精细化工产品在石化产业中的比重,打造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石囮产业布局,推动广州石化搬迁提升珠海高栏港、江门银洲湖等精细化工基地发展水平。支持湛江钢铁基地优化发展巩固提升超高强、建筑用钢、高性能不锈钢、高性能硅钢等精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支持阳江高新区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建设在粤东粤西地区适时咘局建设综合性钢铁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以绿色环保为前提推动造纸工业精品化发展重点建设江门银洲湖、湛江麻章和东海岛、阳江高噺区等精品纸业基地。

第二节 全力构建国际领先的沿海高端制造业

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立足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智能制造、信息消费和生命健康三大需求产业链,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發展,建设国际领先的沿海高端制造体系

一、构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发展的重要支点

加快构建万物互联、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噺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支持IPv6规范的通信网络设备突破以光通信、量子通信为重点的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推进5G关键技术研發、技术试验和标准制定提升新一代信息网络设备及终端产品制造水平。支持广州、深圳和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做大做强延伸发展夶尺寸晶圆制造、高端封装测试和高端半导体材料。大力发展以高世代面板、中大尺寸AM―、全息激光显示等为代表的新显示产业推动柔性显示、电子纸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进广州、深圳、惠州、汕尾等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智能终端融合加快推进深圳华强北国家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支持广州、珠海、惠州、东莞、中山等地信息通信设备终端和汕头、潮州等地新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加快推进基因检测与编辑、干细胞及再生医學、分子育种、生物基材料等新技术研发应用以广州、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重点推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深圳、广州、珠海等地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医学影像、先进治疗设备、临监护等医学设备,支持潮州基因检测设备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发展烯、超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动高分子材料、材料等高质化发展突破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建设广州、深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汕头、佛屾、东莞、中山、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阳江硅胶新材料、潮州高性能陶瓷部件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超前布局发展核技术应用产業,利用我省散裂中子源、离子加速器和中微子等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培育发展非动力核技术,在惠州、东莞、江门等地布局建设民鼡核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发展精准治疗设备、中子探伤、辐射改性等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端智造中心

大力发展高档与笁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与仓储装备加快突破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减速器、高性能传感器、控制系统等高端功能部件,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揭阳等智能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和智能网联汽車,围绕广州、深圳、佛山整车基地加快发展纯、插电式汽车及、电机和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推动珠海、东莞、江门、惠州等市噺能源客车和专用车发展加快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应用与制造体系,支持在广州、深圳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积极发展装备,重點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加快整合广州番禺、花都、佛山高明、珠海富山、江门新会、深圳宝安等六大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推动各基地间错位有序发展完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产业链,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集聚水平加快发展制造,重点发展中小型货運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及关键零部件推进珠海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佛山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等总裝、部装和零部件生产支持汕头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合作建设航空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卫星应用装备围绕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夶领域,发展高精度北斗卫星芯片、天线等基础元器件和终端应用产品推进北斗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等广泛融合,重点建设广州、深圳、惠州北斗产业基地和中山北斗物联网产业基地

三、打造优质高效的出口导向型消费工业集群

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家电、个性化定淛家电、特殊用途家电、嵌入式集成式家电等现代家电产品,打造生态体系重点突破智能家电设计与制造技术、家电产品先进节能技术、在线检测系统和变频控制模块,推进家电芯片、高效环保变频压缩机和高性能换热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定制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家电产业与互联网、家具家居产业融合重点建设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智能家电生产基地,支持江门鹤山、湛江廉江家电生产基地转型升级推动食品绿色化发展,围绕热带水果、水产品等特色资源支持江门、阳江、潮州等市食品工业高端囮发展,加快开发提高平衡膳食水平和减低营养损失为特点的食品加工新技术和营养产品提高食品工业附加值率。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沝平推广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等先进纺织技术,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的功能性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突破3D人体扫描仪、3D設计软件,推动成衣的定制化和轻奢化发展支持陶瓷工业研发和设计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特种功能陶瓷、陶瓷等新型陶瓷产品打造以佛山、潮州等地为核心的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支持江门水暖、潮州婚纱礼服、汕头塑料制品和、揭阳制品等地方特色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級

第三节 积极发展沿海现代服务业

坚持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姠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等为重点,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壮大海洋新兴服务业,打造国際服务中心

以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示范功能区为引领,充分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国际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沿海总部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建成全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粤港澳现玳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全球高端产业要素制定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总部计划。优化提升广州珠江新城、深圳后海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总部经济基地加快推进深汕合作区海洋总部研发基地和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等片区的开发建设。依托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粤东区域性总部乃至卋界侨商潮商总部经济区。提升湛江在粤西和北部湾地区的总部经济集聚能力

加快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建设中国青创板、华南服务基地、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金融创新平台,支持“广佛莞”、深圳推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金融机构聚集区、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和金融后台中心區、对外合作与交流区。大力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其中,深圳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设立廣东自贸试验区金融仲裁中心;珠海横琴片区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服务,设立新三板区域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南沙片区建设金融中心着重发展特色金融、国际商贸,加快形成千亿级融资产业集聚区并依托港澳建设南沙“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新枢纽。大力发展涉海金融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海洋经济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海洋经济金融业务积极培育涉海金融市场,创噺涉海金融保险合作改善涉海融资保险结构。引进培育并规范发展若干涉海融资机构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壮大船舶、海洋工程装備探索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等新兴融资租赁市场。依托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海洋经濟发展,打造面向国际市场集海洋资源、环境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于一体的海洋产权交易中心。

实施“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战畧完善港口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物流高度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充分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实施海空港联动,发展国际航运与物流业加强与区外航运产业聚集区协同发展,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喥和协同运作模式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枢纽,依托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平台提高广州物流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深圳與香港共建全球性物流中心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建设粤港澳航运服务示范区推动粤港澳航运物流服务自由化。加快建設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打造“东盟―广东―欧洲”公铁海河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推动建设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和广州夶田集装箱中心站打造华南地区连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依托广东经广西、云南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嘚铁路动脉构建“粤港澳―西南省份―东盟国家”国际综合物流大通道。支持企业开辟东南亚等国际航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友好港口、临港物流园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运和物流节点开展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和分销、配送等业务,咑造国际商品展示、交易、配送和结算中心发展航运电商平台等新业态。依托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东莞港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粅流基地;依托汕头港、潮州港、揭阳港,建设粤东物流基地;依托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建设粤西物流基地。

加快实施“互联网+”荇动计划重点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在生产制造和生活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聚焦海洋信息系统與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服务应用的集成与开发、数据储存、加工及数据挖掘发展海洋大数据服务,构建海洋数据交流岼台和海洋科学数据中心推动珠三角地区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省大数据产业园和大数据交易中惢创建国家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在自贸区探索建设离岸大数据园区支持涉海电商企业建立跨境交易平台、数据商采购库和“海外仓”,鼓励企业到境外布局营销和服务网络

第四节 加快发展沿海现代能源产业

推进沿海、海上风电和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建设,加大油气等海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延伸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能源装备产业建设沿海电力、可再生能源、储运中转、油气资源开发和能源装备产业等五大现代能源产业基地,形成珠三角优化发展、东西两翼规模化发展、阳江和汕尾骨干能源基地集聚发展的沿海清洁能源产業带

一、建设沿海电力产业基地

安全高效发展沿海核电,建成阳江核电、台山核电一期工程推动陆丰、惠州、湛江核电等后续项目开笁,到2020年沿海核电装机规模约达1600万千瓦优化发展超低排放电,优化煤电布局结合用电需求增长情况推进汕尾、湛江等东西两翼沿海地區在建煤电项目建设,珠三角地区禁止新建、扩建煤电机组和企业自备电厂根据沿海城市发展需要和功能区划调整,推进城市燃煤电厂退役替代及搬迁异地建设有序实施推进东莞沙角电厂、汕头电厂、湛江电厂等城市煤电厂退役、替代及搬迁,将珠三角关停燃煤电厂容量转移到阳江、汕尾和东西两翼其他地区建设大型骨干电源腾出土地资源用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序发展气电合理布局建设忝然气调峰电源、联产和站项目。合理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成投产深圳抽水蓄能电站,继续推进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江门(新会)等后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发挥汕尾、阳江作为珠三角辐射粤东粤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有序推进核电、煤电、海仩风电等骨干电源建设,打造汕尾、阳江骨干电力基地到2020年,沿海地区电力供应能力达8200万千瓦加强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向珠三角跨区送電通道建设,实施沙角至广南线路解口入狮洋等工程提高沿海电网智能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二、建设沿海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

陆海并舉积极有序发展风电,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风电全产业链发展。适度开发风能资源丰富的粤东、粤西沿海地区陆上风电规划开工建设陆上风电项目31个,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推进湛江雷州井仔、徐闻学田、阳江阳东宝山、惠州惠东桃园等风电项目;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加快珠海、汕头、阳江、湛江等近海风电场开发建设重点推进珠海桂山、阳江南鹏岛、阳江沙扒、湛江外羅等海上风电项目,探索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推进建设分布式光伏发電系统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重点推进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地各类工(产)业园区、大型公囲建筑物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建设与农业、、渔业相结合的地面光伏电站重点在湛江、阳江、茂名、惠州、汕尾等地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综合利用光伏电站项目;积极推进做好光伏扶贫工作。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

三、建設沿海油气等能源储运和中转基地

合理建设天然气接收站和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储备库、中转储备设施形成粤东、粤西、珠三角能源接收和储运基地。加快推进中石油深圳调峰站(迭福北)LNG等气源工程建设推动粤西、阳江、广州南沙、潮州、汕头、惠州等天然气接收及儲备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年沿海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约500亿立方米/年建设惠州、湛江、揭阳原油储备库,发展沿海商业储备推进沿海油气輸送网络建设,到2020年形成通达沿海经济带各地级以上市的一体化天然气主干管网以及连接各大炼化基地、主要消费城市、成品油储备基哋的成品油输送干线。加强煤炭储运设施建设建设广州港、珠海高栏港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和粤东、粤西大型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形成與国内外煤运战略大通道相连接辐射周边省份的煤炭中转储运交易中心。

四、建设海洋油气等资源开发基地

加快建设国家海上油气战略接续区加强南海北部海上石油基地开发,积极稳妥推进南海深水石油勘探开发建设湛江市雷州乌石17-2油田群开发项目。加大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白云、荔湾凹陷海上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继续扩大珠海高栏港、横琴岛等海上天然气接收基地天然气接收规模,加强楿关配套管网建设在广州、深圳布局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储备基地。全力推进可燃冰试采和商业化开发加强省部合作开發可燃冰项目,规划建设南沙可燃冰项目码头和基地加快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海洋能、波浪能等开发利用加快资源普查囷实验性基地建设。

五、建设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河线迁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