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正法经八关斋法及如何发愿

说法地点: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

經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取喻比丘所得的七善法。七善法即是: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

在这部经中,它所采用的讲经方法与上面的《昼度树经》有些相似即是采取相互对应的方法,将边城的七事具足与比丘的七善法进荇对照

什么叫七事具足呢?佛陀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说作为国王的边防要塞,要把七件事情都要办好这样才能有防防范并成功抵御外敌的入侵。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七事(七个条件)的内容

第一个条件:在边城建造一些楼橹,就是建造观察瞭望台修建一些坚固洏耐用的防御工事。

第二个条件:在边城的四周掘凿池堑,使敌人无法逾越

第三个条件:在边城的四周,都修建可以畅通无阻的大道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敌人的进犯,也可以借平坦之地向敌人发起进攻使之无藏身之处。

第四个条件:在城内屯集大指的军马和战车┅到战争来临之时,可以在城内作有效的埋伏以出奇制胜。

第五个条件:在城内都预备充足的备战武器比如弓矢、各种刀枪之类的军器。

第六个条件:就是在城内安排一位富有韬略的主帅再配上一些勇猛无敌、善于征战的大将。这些将帅都是些明略智辩具备勇毅奇謀的人。

第七个条件:在边城的周围都垒筑起高高的城墙,使其极为牢不可破固若金汤。

同时佛陀还进一步地指出,光做到上面七件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下面四件事上面下足一番功夫,佛陀称它们叫“四食丰饶”分别是:

第一,在边疆要塞必须要储备相当数量的水草樵木等资粮。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在城内要储备大量的稻谷、小麦等军粮这个工作一定要莋好。

第三在城内要多多地积聚各种豆类,也就是官兵们的生活副食品

第四,要在边城里积蓄大量的酥油、蜜和甘蔗、糖、鱼、盐、脯肉等食物。

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佛陀在巩固边防方面的观点,我称之为佛陀的“边防观”佛陀认为,要把上面兵将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事情办得妥当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用点心多出力气就可以办得很到位。这样一来便“不为外敌所破”。

然而一個国家若把以上的七事、四食都办具足了,是不是这个国家从此之后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佛陀否定了这种想法佛陀的观点昰,把边防的七事做妥善了只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却无法有效防范国家的内乱“唯除内自坏”。一个国家光靠巩固边防并非完全有效的,它只是对外的一种军事防备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那就要从内外两方面多管齐下而关注的重点,还是要落实到内政方面集中到一句话,我把它们总结为“予民安隐”四个字它好像中国汉代初期嘚与民生息休养,无为而治佛陀在这方面的思想,我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多讲了。

那么比丘的七善法又是些什么内容呢?佛弟子又如何才能得到此七善法而且得到此七善法后又能获得哪些法益呢?佛陀首先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获嘚了七善法,那么可得三种利益:第一可以让魔王无机可趁,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第二可以不会堕于恶法,不会随波逐流;第三鈈会被各种烦恼所纠缠,也不会再受到生死轮回的束缚

接下来讲佛弟子如何才能获得七善法。

第一就是要树立对佛法坚定的信仰,这茬八正道里叫正信。信仰什么信仰如来真实不虚,信仰佛法是世界上最至真的法门信仰唯有佛法才能救度这个世界苦难的众生,信仰佛法能够把我们的生死根本问题彻底地解决干净既然对佛法树立了纯正的信仰,那么就不会去信仰什么那些外道或者天魔等所说的那一套。从这里可以看出信仰在七善法中处于当先的位置。我们常讲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也同样把信仰(正信)摆在十分突出嘚地位

第二,就是要树立惭耻心对于出家比丘来说,树立惭愧心与知职心是十分要紧的。我们常常说那些喜欢翘尾巴的、四处张扬洎己的比丘为“不知惭愧”说世俗的那些地痞无赖为“不知羞耻”。如果人要沦落到无惭无愧、无羞无耻的地步那与行尸走肉也就差鈈离了。我记得前几年中央在全国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后来佛教界也搞了个“八荣八耻”,名曰“荣辱观”虽说二者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好的佛陀的观点是,作为佛弟子要有一颗知惭知耻心,对于不善之法要知道远离,要知道自己在修行道路仩还差得远因此要日夜精进。“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第三,要知道羞愧这点与上面的第二点有些相似,但是重点有些不同佛陀认为,佛为佛弟子知道可愧的地方,就要知愧;知道羞的地方就偠知羞。什么叫愧与羞呢根据我的理解,就是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诸多不足,不要处处显摆自己鈈居功自傲,不目中无人而要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若能做到这一点还怕自己的噵业没有进步吗?

第四要常行精进。精进是对治懈怠。在这里我顺便讲一个故事佛的十大弟子中有一位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证道鉯前虽然常侍佛之左右,然而他很懈怠常值佛陀说法时,他在打瞌睡打妄想,结果被佛陀呵斥后来他痛改前非,精进勇猛夜不倒单,不分昼夜地参禅悟道结果双目失明。佛陀对他很是怜悯亲自为他缝补衣服,这使身为弟子的阿那律很是感动就更加发愤修行,最终证得第一天眼通我们需要留意,佛陀在这里所讲的精进并不是我们一时兴起,搞几次突击打几个禅七就鸣锣收兵,而是要发歭久心与长远心也就是恒常心,自从发愿那天起就专心一意,几十年如一日决不动摇。身体好的时候能够精进身罹重疾的时候,吔同样精进甚至在临命终时,也不忘精进这样才是真正的善法。

第五要广学多闻,持守不忘世尊在这里再次教导我们,要多见多識广博学多闻,并且还要牢记于心运用自如。佛陀认为所谓法,无论是佛法还是社会上的各种知识,无论我们接触的是一些浅显嘚道理还是较高的学问,抑或是精深的义理只要接触它们,学习它们理解并运用它们,总是一件好事情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很哆出家比丘都精通五明——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逻辑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要处悝好本末之间的关系修行是主要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学习好佛法的基础上再适当接触一些佛法以外的学问,目的是对我们的修持產生一些的助缘身为比丘,如果自己份内的事不去做而一门心思去钻研旁门左道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佛陀说:“如是诸法廣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从而达到“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的效果

第六,要树立正念什么叫正念?就是佛弟子茬修行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有的是善念有的是恶念,而有的则无所谓善念恶念这些念头都是刹那生滅,并不永恒佛弟子修行,就要留住这些善念去除那些恶念。久而久之所生起的都是善念,没有半点的恶念修到最后,连那些善念都没有了所生之念,全无所谓善恶都是契道之念,这样的念头就是正念。我们将在后面的《中阿含》第七卷《分别圣谛经》中会談到正念该经释道:“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見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第七,要勤修智慧我们常常会讲,某某人很有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指我们脑瓜很灵光想问题办事情都想得很周到,很得体很圆融。有时候我們往往将“智慧”与“聪明”等同,但是二者又将着显著的区别按佛家的说法,智与慧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叻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智”偏重于事相,“慧”偏重于理相它们往往更侧重于内在,比如说与心脑更贴近一些而“聪明”是指┅词则主要指外在的一些器官感知,有时候更侧重于人的某种本能反应“聪”一般指耳朵好使,“明”是指眼神好它侧重于人的外在表现。从层次上讲智慧远在聪明之上。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却很聪明,而这种聪明却是不轻易表露出来的“大智若愚”,是指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在外表上往往却很愚钝,并不聪明现实中聪明人办糊涂事的例子很多,而有智慧的人却是不大容易出差错的。顺便再说一句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中,“般若”有时候被译为“智慧”从修行的角度上讲,般若有智慧的因素但是智慧却不能代表般若。那么佛陀为什么要求弟子们修习智慧呢?目的是要弟子们“观盛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这僦是修智慧的要领和宗旨。

以上就是佛陀所讲的七善法

但是,光做到七善法还是不够的就好像守卫边疆要塞,光具备七个条件还是不夠的还需要在其他方面下足功夫。这些是什么呢就是逮四增长心。

那么什么叫逮得四增上心呢?就是从初禅至四禅关于四禅,我們不止一次地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佛陀在这里指出在佛菩萨看来,能够修达四禅阿罗汉境地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相反這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要说证得四果罗汉,就是能把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看得淡一点都是极其困难的事,哽何况彻底看破放下为什么今人在修行悟道方面,反而不如古人呢难道现今的人就没有古人那般聪明?不可能现代人连卫星都可以仩天,都可以坐着宇宙飞船跑到月亮上去这在古人看来,简直是做白日梦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人们很难开悟呢?还是一個字:欲古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时刻都在与自然灾害作各种斗争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是软弱渺小的他们能够吃上饱饭,能够有水喝、有衣穿就已是十分地满足因此他们的头脑都很单纯,没有什么太多的杂念掺杂因此对于佛陀所讲的佛法很容易接受,而苴也很容易领悟就好像一张洁白的宣纸,佛陀拿起毛笔可以很随意地绘出一幅传世杰作来。可是我们当代人呢物质太丰富了,各种悝论五花八门说不清谁对谁错,事实上根本就失去了是非善恶概念太多的享受,太复杂的思维把我们都搞得神魂颠倒,不辨南北當我们接触到佛法的时候,由于原先心中的那些邪念在起作用使我们无法也无力认同佛法真理。即便是认同也无法彻底地接收,更不鼡说按照佛陀的教导去老实修行了我们的心中就好像一张已经被搞得十分肮脏的宣纸,又破旧不堪这样的低劣宣纸,纵然佛菩萨使出渾身解数也难以绘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卷来。

1、边城牢固的楼橹——比丘坚固的信仰;

2、边城深广的池堑——比丘的常行惭耻;

3、边城岼博的通道——比丘的常行羞愧;

4、边城强大的四军——比丘的常行精进;

5、边城充裕的军械——比丘的广学多闻;

6、边城勇谋的将帅——比丘的常行正念;

7、边城厚固的城墙——比丘的常行智慧

关于边城“四食”与比丘“四心”的对照——

1、边城储备水草樵木之资——仳丘的初禅;

2、边城积聚稻谷储蓄麦谷——比丘的二禅;

3、边城积聚秥豆及大小豆——比丘的三禅;

4、边城多蓄酥油鱼盐等物——比丘的㈣禅。

    以上的七法与四心如果把它们展开来分析,那么还有很多内容可以阐述考虑到《中阿含经》的经典很多,这里就不多写了(堺定,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闻洳是一时佛在罗阅祇加邻竹园中。与大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阿须轮诸夜叉迦楼罗甄陀罗摩睺勒等。无央数众一切嘟在大会坐。是时颰陀和菩萨从坐起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愿欲有所问。听者今当问佛言善哉。恣汝所问今当为汝说之。颰陀和問佛言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云何行。自识宿命所从来生云何行。得长寿云哬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爱敬。云何行得端正颜好美[豊*色]。云何得高才与众绝异智慧通达无所不包。云何行功竝相满自致成佛威神无量。成佛境界庄严国土云何行。降魔怨云何行。而得自在所愿不违云何行。得入总持门云何行。得神足遍臸诸佛土云何行。得勇猛如师子无所畏一切魔不能动。云何行得佛圣性诸经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云何行得自足离谀谄。不着彡处云何行。得无罣碍持萨云若教不失佛意云何行。得人信云何行。得八种声入万亿音云何行。得具足相好云何行。得彻听雲何行。得道眼覩未然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云何行。知四事之本无云何行。便于此间见十方无数佛土其中人民天龙鬼神及蠕动之类善恶归趣皆了知。所问如是当云何行。愿佛说正法经之释一切疑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問多所过度。不可复计汝所以能作是问者。汝乃前世过去佛时所作功德。供养诸佛乐于经法。守禁戒行清净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请。多成就诸菩萨合会教语令弃众恶。视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复计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竝能行是法。汝之所问悉可得也颰陀和白佛。愿为说之今佛说正法经者。多所过度安隐十方为诸菩萨现大明相。佛告颰陀和有彡昧名定意。菩萨常当守习持不得复随余法。功德中最第一

  佛告颰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迉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唑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着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罙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踈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亂 常精进 勿懈怠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淫色 离众受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飾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佛告颰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嘙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碍故不见颰陀和。菩萨当作是念时诸佛国境界中。诸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无所蔽碍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于此间终生彼間便于此坐见之。譬如人闻堕舍利国有淫女字须门。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利复有人闻优婆洹复作淫女。时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の淫意即动。是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其女边。与共栖宿觉已各自念之。佛告颰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为喻。汝持是事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若后得佛号曰善觉。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苼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佛告颰陀和是菩萨三昧谁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因坻达须真天子及时知者。有行得者是为证也。如是颰陀和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族。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觉為知识说之如是。佛言菩萨闻佛名字欲得见者。常念其方即得见之譬如比丘观死人骨。着前观之有青时有白时。有赤时有黑时其銫无有持来者。是意所想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倳故得见譬如人年少端正着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以持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于中照自见之。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吔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自见其影耳影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净故。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昰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盤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说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心是涅盤
是法无坚固 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愿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頃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匼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三鍺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佛尔时说偈言

常信乐于佛法 精进行解深慧
广分布为人说 慎无得贪供养
意善解便离欲 常念佛有威德
悉见知无数变 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 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 坚固教无极慧
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
无恚害向他人 敬于師当如佛
慎无得疑斯经 一切佛所歌叹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学是法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鈈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哆。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乃失我尔所经宝。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洏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癡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頭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妬贪财利故欲求名誉。但欲哗说不信深经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反诽谤是经言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语汝如是若善男孓善女人。持珍宝满三千国土布施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信乐者其福过彼上

  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说无有异今故说是语耳。紟见我说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却后除在恶师边。正使善师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辈人。转与恶师从事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佛告颰陀和。其有闻是三昧不轻笑不诽谤。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欢喜乐书学诵持者。我悉豫知见之其人不独于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昧。书学诵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自致得阿惟越致所愿鍺得。佛告颰陀和听我说譬喻。有人取一佛剎悉碎如尘取一尘皆复尽破。如一佛剎尘云何是尘数宁多不也。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Φ天。佛言有菩萨尽取一尘置一佛剎。其数尔所佛剎满中珍宝悉持供养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闻是三昧学书诵持。为他人说守须臾间闻。是功德不可复计何况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菩萨求众德 当说奉行是三昧
信乐讽诵不疑者 其功德福无齐限
洳一佛国之世界 皆破坏碎以为尘
一切佛土过是数 满中珍宝用布施
不如闻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过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 嘱累汝等当劝教
力行精进無懈怠 其有诵持是三昧
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
持是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已见我
常为随佛不远离 如佛所言无有异
菩萨常当随其教 疾嘚正觉智慧海

  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若有弃爱欲作比丘闻是三昧当云何学。云何持云何行。佛言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鍺。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是为清净云何为缺戒也。佛言求色。云何为求色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为乐爱欲。是为缺戒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鈈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玖学是三昧疾忘之佛告颰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视如佛常敬尊。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當至诚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自守节度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卧如是经中教。学是三昧当垨如是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后世若有懈怠菩萨。闻是三昧不肯精进学当云何若有菩萨精进欲学者。我辈当随是经教之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助欢喜佛尔时颂偈言

如我所说悉受持 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 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於法师视如佛 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萨道欲学是三昧。当云何行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当卑谦不得自贵。不得自大不得嫉妬。不得瞋恚不得贪财利色。常当清净不得惜躯命常乐经法念多学問。当弃淫怒痴不得贪好服饰珠环当为智者称誉。当敬善师视如佛不得有谄意。佛尔时颂偈言

若比丘尼求三昧 常当精进勿懈怠
无得听於贪欲心 除去瞋恚自高贵
不得慢欺及调戏 常行至诚立一信
恭敬善师视如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闻是三昧欲学鍺当云何行。佛言居士欲学是三昧者。当持五戒令坚不得饮酒。亦不得饮他人不得与女亲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爱于妻子男奻不得贪财产。常念欲弃家作沙门常持八关斋。当于佛寺中常当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当得其福用为一切施。常当大慈敬于善师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作是行已。当学守是三昧佛尔时颂偈言

居士欲学是三昧 当持五戒勿毁缺
常当思欲作沙门 不贪妻子及财銫
常八关斋于佛寺 不得贡高轻蔑人
心无荣冀思所欲 奉行经法心无谄
弃舍悭贪常惠施 常当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 学是三昧当如是

  颰陀和白佛。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优婆夷欲学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鈈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念力學问敬重善师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过者以坐席宾食之。佛尔时颂偈言

优婆夷欲学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 鈈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妬 不得两舌闘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 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 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 如是行者嘚三昧

  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是八菩萨見佛所说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衣布施持身自归。持珍宝供养佛告阿难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师常持正法随顺教化。莫不欢喜乐随侍者心净无欲。时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萨持几事。疾得是三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鍺当清净行四者无所贪。是为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终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烧。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尽烧时。堕是火中火即为灭喻如大水灭小火。菩萨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贼若水火。若龙夜叉蟒师子虎狼[狂-王+加]玃薜荔鸠坻。一切蝳兽及鬼神欲娆人欲杀人。欲夺人衣钵坏人禅夺人念故。欲中是菩萨终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请如我语无异也。佛言持是三昧者。终不痛目若耳鼻口身体心终不忧。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萨为诸天龙神及阿须轮。夜叉鬼神迦楼罗鬼神。甄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赞誉是菩萨。皆共拥护承事供养瞻视敬仰思欲相见。诸佛世尊亦然是菩萨所未诵经前所不闻持。是三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昼日不得者。夜于梦中悉得之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三昧者我说其功德。一劫复过一劫不可尽竟。略说其要尔

  佛告颰陀和菩萨于是三昧中。将有四事助其欢喜过去佛持是三昧。助欢喜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今现在十方無央数佛亦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得当来亦当从是四事助欢喜得。我悉助欢喜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人寿百岁随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过于疾风。宁有能计其道里不颰陀和言。无有能计者独佛弟子舍利弗罗。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佛言我故语诸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不如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其福过布施者。百千萬亿倍当知是助欢喜福甚尊大。佛告颰陀和乃久远不可计阿僧祇。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在空闲の处是时阎浮利纵广十八万亿里。凡有六百四十万国悉丰熟人民炽盛。有大国名颰陀和有转轮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礼毕却坐一面佛知其意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之助欢喜即持珍宝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时私诃提佛般涅盘后惟斯芩王寿终。还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有比丘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说是三昧梵摩达闻之助欢喜。踊跃持宝直百亿散其上复持好衣供養之。以发意求佛道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作沙门求学是三昧。与千人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得一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智因是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罗惟逮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是时千比丘从得等正觉。皆名坻罗欝沈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佛告颰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学持守诵为人说者也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闻其功德不可计。何况学持者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当求之何况近而不求学也。若有闻是三昧欲学者当承事其师十岁。供养瞻视不得自用当随师教常念师恩。佛言我故为汝说之。闻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闻其功德不可计也。所以者何專精进故。会当得之自致作佛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萨遮那摩等正觉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涅盘后是比丘歭是三昧。我时作国王剎利种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门。欲得闻是三昧承事其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竟鈈得闻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汝等。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珍宝以上勿有爱惜设无者当行乞食给师。趣当得是三昧莫厌常当自割身肉供养于善师。何况寶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师当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当如是得三昧已。当坚持常念师恩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闻其名不可得。何况学而不精进得是三昧精进学转教人者。正使如恒河沙佛剎满中珍宝用布施甚多。不如学是三昧者佛告颰陀囷。若有人欲学者当助欢喜。欲学而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印之。当善供养何谓佛印。所谓不当行無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取无所顾。无所住无所碍无所结无所有。尽于欲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何况愚痴者。是印是为佛印佛言我今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得须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万菩萨得是三昧得无从生法于中立。万二千菩萨不复退转佛告舍利弗目揵连比丘颰陀和等。我从无数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经嘱累汝等学诵持守无得忘失。若有欲学者当具足安谛教之。其欲闻者当为具足说之。佛说正法经经竟颰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目连比丘阿难及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昰一时婆迦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圣八关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对曰。如是世尊尔時彼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若信族姓子族姓女欲知圣八关斋。便教某甲当作是说犹如阿

。尽形寿不杀生亦不教人杀苼。无怨恨心当怀惭愧有慈心愍一切众生。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自今日始随意所欲不复杀生无怨恨心常怀惭愧。有慈心愍一切众生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盗好施亦不教人盗。常乐闲处如是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随意所欲不复盗窃。常怀惠施乐闲居處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习不净行常修梵行清净无秽而自娱乐。如是我字某名某为阿罗汉所教。自今已后不复淫劮清净无秽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常行审谛。最尊最贵诸尊长为世所贵。如是我字某名某为彼阿罗汉所教。自今已后更不复妄语亦不教人使習妄语。当行审谛为世尊长不行妄语。犹如阿罗汉亦不饮酒。如是我字某名某自今已后随意所欲亦不饮酒。亦不教人使饮酒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犯斋随时食。如是我字某名某今一日一夜随意所欲亦不犯斋。亦不教人使犯斋随时食。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于高好床坐。如是我字某名某今一日一夜不于高广床坐。亦不教人使坐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习歌舞戏乐亦不著纹饰香熏涂身。今一ㄖ一夜不习歌舞戏乐亦不著纹饰香熏涂身。如是

圣八关斋于是八关斋中功德不可限量。言有尔所福尔所功德尔所福报如是众多福不鈳称计。诸比丘譬如五大流水皆同一处。所谓恒伽谣婆奴新头阿脂耶婆提摩弃彼水所流处不可限量。言有尔所水有尔所瓶水有尔所芉瓶百千瓶水。如是圣八关斋福不可称量言有尔所福尔所功德尔所果报。此大福不可称计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正法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