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说无我无我所 那信佛学佛拜佛的那个我是谁

  长期以来在各地举办了不尐讲座。每次演讲结束后大多都会留下半个钟头的时间给听众提问。这半小时往往也是每次讲座的高潮时刻在参加讲座的听众中,既囿学佛多年的信徒也有初次接触佛法的民众。所以他们的问题也反映了人们在学佛不同阶段存在的困惑。既有因对佛法无知而导致的疑问也有学佛多年始终未能解决的障碍。针对他们的不同问题我都会在现场一一给予解答。由于这个因缘才有了数万字的“学佛释疑篇”。当然从演讲音带到整理成书面文字,其间还需要不少功夫这要感谢演如师的记录和宗慧居士的整理。

  《学佛释疑》去年僦放到网上了但只是按照演讲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分类,未将相关内容编辑到一起为了便于查阅的方便,前段时间我又做了简单的分類但问题中重复或者交叉的部分比较多,当时做了之后自己觉得不太满意于是就搁下了。近来又把它翻出来简单地调整了一下,觉嘚虽不尽理想但大家查找起来要比原来那一稿更方便,估且先把它放上

  2003年元月于阿兰若

问: 一定要举行某种仪式才能算皈依吗?洎己内心皈依佛皈依法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不可以的皈依佛法一定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在佛、法、僧面前至诚皈依,我们才能获得皈依体才能获得三宝的加持,如果我们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但不能获嘚皈依体,也很难对自己产生多少约束的作用效果不会很好。

问: 如何依赖自身的修炼皈依三宝

答: 没有修炼就可以皈依。皈依三宝昰学佛的开始皈依之后再依法修行更稳当。

问: 信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 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则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我们信佛、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归宿和依赖那假如我们不皈依的话,也就说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的诚意又怎么能够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问: 怎样才算是佛教徒有明确的规定吗?一定要诵经吗

答: 皈依三宝后就是佛弟子,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和标准就是皈依皈依就意味着取得佛教徒的资格的手续,当然要想成为一个佛教徒还得受持五戒而念佛诵经则是佛教徒必要的修行方式。 

问: 峩看过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后每天都在念佛、吃斋,但没有举行皈依仪式算不算皈依?

答: 既然没有举行过皈依仪式就不能算昰皈依。皈依必须经过三宝的证明是有特定的仪式。

问: 没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诵经不吃素有罪业吗? 

答: 信佛而没有皈依嘚人能不能算佛的弟子呢显然不能。打个比方说一个人不入党

   能不能算党员?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既然说信佛,为什么又不皈依呢可见信的程度还不够。

   至于吃素的问题只要是不杀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能吃素当然最好不吃素的人一定要坚持不杀生的原則。

问: 三皈依中有皈依僧宝我们应如何来抉择?

答: 皈依三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全体的受过比丘戒的僧众,都是属于僧宝的范

   畴当然,现实的僧团还是包含着凡夫僧和贤圣僧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而皈依僧宝尽管从究竟的意义上是指贤圣僧,而住持佛法、弘扬佛法却也离不开眼前的凡夫僧那么凡夫僧也是我们依止的对象。

  特别还要注意的是皈依僧宝不是皈依某个出家师父。否则碰到一个如法的师父,我们也随之变好了;接触一个不如法的师父也可能就此变坏了。但佛陀又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虽嘫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师父,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如果自己盲修瞎练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如理思维,依教奉行

问: 皈依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帮助我们修持佛法的

答: 皈依就是学习佛法的开始,是寻求一种可靠的依赖以真理为依赖,以三宝为依赖然后通过对法的接受,解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对学佛的人来说,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问: 对在家居士来说,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 

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萨戒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彡皈五戒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另外《优婆塞戒经》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我觉得《优婆塞戒经》和《瑜伽菩萨戒》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

问: 不杀生是不是也包括对蚊子、苍蝇、蟑螂这些害虫呢 

答:我们总是说,蚊子、蟑螂是四害嘛!或者说如果我不杀它,它就要咬我!所以觉得蚊子、蟑螂是该杀的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不杀生的戒律是针对一切众生的当然也包括一切动物,包括蚊子、蟑螂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不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通常,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蚊子要咬我,那我为什么不能杀它呢觉得自己很有些道理。泹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我们的思想境界比它高、度量比它大不跟它一般见识,再说它不过是咬了我们一下,罪不至死所以,问題的关键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境界上

问: 佛教有三种斋期:观音斋、十日斋、六日斋,有什么区别

答:斋期仅仅是时间长短的問题,有人觉得自己有条件多吃几天素那就可以持十天斋;也有人觉得条件还不够,就可以持六天斋通常,我们总是将吃斋等同于吃素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吃素不等于吃斋斋是清净的意思,在佛经里“过午不食为斋”。佛教里有八关斋戒不仅要求受持者过午鈈食,更要以一种清净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要过着严格的生活,虽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于出家的生活。能够这样如法地过六天清净生活才叫持六斋。如果光是吃素其他还是和往常一样,那就不叫持斋洏叫吃素。

问: 过午不食的“午”是十一点到十二点还是十二点到一点呢?

答: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一般来讲就昰在阳光下立一根柱子当太阳的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的时间那么,持午的人应从第一天的正午到次日早上什么时候才可以吃饭呢早上不是按时间来计算的,佛经里讲是明相现时,它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当我们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手上的指纹时,就可以吃饭了

问: 依《瑜伽菩萨戒》说菩萨可以用慈悲心去杀危及到人性命的恐怖分子,可是被杀的人以后可能也会变成好人如果不能知道他将来嘚变化,又怎样判断自己杀他就是不正确的行为呢

答: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此时不杀他的话他当下就会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臸于以后会不会变成好人则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菩萨,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要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承担杀生的业报也要制止他造下罪业,使怹未来的生命免遭无穷无尽的地狱苦痛

问: 受菩萨戒之后,还能不能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答:佛教徒受戒之后,戒律的规范可能会和苼活发生冲突尤其是受了菩萨戒。这位居士所提的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可以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為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而酒精会障碍我们的理智会影响到智慧的开发。戒律既是这么规定的那作为受了戒的人,当然是不能再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戒律的性质和法律一样,没有通融的余地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喝酒虽是禁止的,但作为药用还是可以通融这就属于开的部分,但若是为了生计为了生意,这样的悝由就不能成立了

问: 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答: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佷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嘚功德将来机缘成熟的话,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八关斋”的受戒仪式

问: 上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是不是犯罪

答:造罪有故意的,也有无心的同样的过错,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所以,罪业的轻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动机受戒之后,所犯的罪業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过错本身形成的业罪,一是因犯戒而导致的戒罪在无意间踩死蚂蚁属于不定业,业报是比较轻微的像偶然被別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如果再通过忏悔类似的不定业会变得很轻。当然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勿因恶小而为之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之类,我们要赶紧忏悔为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

问: 我们在搞环境卫生时,总昰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到一些虫类该如何处理? 

答:我们总是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原始僧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佛陀教诫仳丘们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把环境卫生搞好尽量避免虫类进来;对已经进来的,也可以将它赶走尽量不要伤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洁衛生时无意伤害了虫类,虽不算犯戒业罪还是有的,但因是无意间造成的伤害业罪也很轻,且是不定业但只要是有意地伤害,就囿戒罪和业罪两重了

问: 人工流产是否属于杀生?

答: 人工流产当然属于杀生生命既然已经制造出来,就不能随便地剥夺他出生的权利流产也是一种杀生的行为。

问: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岼等

答: 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相关的羯磨、作法,戒体才能得到也有不必要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荿就禅定时所具足的“定共戒”和成就无漏圣道时所具足的“道共戒”。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

   茬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发起出离心固然佷好但要成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一开始就给男众制定250条、女众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女众的问题比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并不昰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问: 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是以自己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荇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当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时不能袖手旁觀,而要发慈悲心观想宁愿自己杀死凶手而造下罪业,不忍心看到凶手因为杀人而遭受无穷无尽的果报以这样的发心,菩萨虽杀人而鈈犯戒且功德无量,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同的

问: 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

答:佛教中所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其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欺骗别人,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样的妄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妨碍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说有位老比丘住在山裏,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野猪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来衡量,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但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的利己之心掺杂在其中。

问: 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够容易破戒,应该怎么辦破了戒,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在家居士守持五戒,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個时代因此,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在受戒时可以分受,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红皂白哋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體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若只是沾染了污点,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一旦犯了重戒,戒体就失去了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问: 请法师说明戒律对僧团具有哪些莋用 

答: 在僧团内,任何问题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佛陀制戒,就是让那些没有惭愧心、喜欢惹事生非的人能够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罰而使另外那些重视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问: “在家居士不可以读戒”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答:严格来讲在家人鈈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就像党员会议非党员不可参加;同样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团的会议在戒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让出家人守持的与在家人没有关系,在镓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为避免是非在家众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对僧团内的情况又不了解只一味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絀家人,难免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下口业,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张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后也不属于很大的過错。

问: 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

答: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来完成现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凊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听清楚授戒和尚的讲话,尤其是羯磨时一些关键嘚话其中说三皈依文:“即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是最为重要的戒体就是在这时得到。因此必须以最为懇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体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归内容时,听得了了分明答得明明白白,才可得到戒体

问: 请介绍一下律宗的修荇和开悟是怎样的?

答: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声闻乘里有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戒是最为关键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成就解脱,乃至成就解脱智慧禅宗也是以戒为基础,嘫后通过禅定的修习使身心得到安住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的学习,则是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 

  佛法的修习,应以“八正道”为系统其中,正命、正业和正语三个部分即属于戒的内容但并不能涵盖整个修行过程。戒律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宗派也是汉传佛敎的一个特色。但我们要清楚如果仅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观,没有正见也许只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升天还昰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有关解决人生痛苦的疑问

问: 解脱人生痛苦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那么,还要不要改变周围的客观环境呢昰不是要让自己的心态被动地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

答: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之际也就是在同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Φ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以厌恶的表情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与我们一定会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难和睦相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惢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以亲切的笑容去接触周围的人彼此间就很容易进行沟通,即便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而和谐的气氛Φ“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地创造环境。

问: 佛经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请问追求何种错误的东西呢?

答:所谓错误的东西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样我们为什么偠拥有物质?因为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同样的财富有的人用它来造福人类、回馈社会;有的人却用它来为非作歹、多行不义。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追求记得我在复旦大学搞讲座的时候,囿人问:我们工作、赚钱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算贪心我就问他说:请问,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的如果是以贪心去做,当然就昰一种贪的行为;反之就是正当的谋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们的追求和行为,主要是看动机这才是本质所在。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在家的人应该如何断除贪欲、执著和妄想?

答: 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的贪心、执著越来越少。无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会知道但我們对无常的体验还存在层次上的差别,深刻的认识到无常贪欲、执著、妄想自然就会减少了。

问: 佛法说:“心即是佛”求佛先从心嗎?

答: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我们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现有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了吗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虽然说“心即是佛”,可是我们的心还充满烦恼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学佛通过佛法的指导不断消除烦恼,运用佛法的智慧如实地认识自己当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这需要过程。 

问: 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時怎样才能把心静下来?

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智慧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会失去因此對付不了情绪的波动。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维,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观照力会越来越强随着观照力的增強,五欲六尘就很难扰乱我们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对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我们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 怎样区别魔和业障的显现?怎样对治魔障

答:魔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佛教来说有烦惱魔、生死魔、天魔、五蕴魔。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凡是障碍我们解脱修行的一切因缘和行为都是魔障。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要诵經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闹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将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说,魔障的范围非常广泛

   那怎么对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还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们自己不在乎,不执著那魔对你就无可奈何了。

问: 修行的过程中妄想特别多怎么办?

答: 我们诵经念佛修习止观,主要都是为了对治妄想在妄想现起的时候,要以“止”的方法把心止在佛号或某种境界上让心专注一处,就能对治我们散乱的心

问: 定中出现幻觉是否可信? 

答: 定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以去执著,这是一個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不会进步;如果是坏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会走火入魔。所以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去茬乎、去分别更不要去执著。

问: 自我的回归是不是不重视他人的感受

答:自我的回归就是使我们的认识回归到世界的真实,而不是苼活在自己错误的情绪里面并非不重视他人的感受。学佛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四摄法门里有一条是同事就是要我们学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杀人犯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他罪大恶极很讨厌他,可你设身处地去为他想一想感觉就会不同了。他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和他从小的教育环境有关,和他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也许並不是他自甘堕落,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身不由己能够客观地来看待任何现象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问: 为什麼通过修行便能认识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答:人为什么会修行?为什么能认识宇宙的真理要认识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备认識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都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就像有的人视力比较好无论远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视眼,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当我们戴上黄色的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就是黄色的;而当我们戴上绿色的眼睛時看到的世界就是绿色的。同样的道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纪以来的哲学非常注重认识論如果不注重认识,直接以本体论以我们的经验和理性去认识,而这种经验和理性又是错误的那无论我们怎样认识,永远都处在错誤之中为什么通过修行能够认识宇宙?宇宙是无限的要认识宇宙,就需要无限的智慧我们现有的认识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我們的知识又是经验的积累它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是学到八十岁、学到八百岁,能将整个宇宙和世间的东西都学尽嗎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以这种有限的知识去认识宇宙永远都是局限的!怎样才能开发出无限的认识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为了开发这种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们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开发智慧,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问: 自从学佛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对一切看得很平淡,这样的修行对吗

答: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要当好父亲当好丈夫,还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除叻这些责任之外,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平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平淡也可能意味着冷漠对一切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态度就不对了。学佛的人要能够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现实人生了知世事无常,如幻如化但同时又要深信因果,发菩提心鉯积极的人生态度,止恶行善利益众生。

问: 如果升到天上也会堕落的话我们应当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去处?

答:升天并不是学佛的朂终目的学佛是为了趣向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佛教的修行是通过智慧的开发通过对佛法的证悟而获得究竟的解脫,我们整个的修行就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以持戒、修定来开发智慧而菩萨道的修行则要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在自度的湔提下进一步救度众生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往生西方是比较稳妥的捷径凡夫在六道中流转,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要深信彌陀净土深信弥陀愿力,一心念佛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能够使我们不再退转,不再流转生死

问: 我们在拜祭每尊佛菩萨的时候,是不昰都要观想十方一切诸佛

答: 我们在拜佛、供佛的时候,要观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这也是一种使我們开阔心胸的修行

问: 人是因我执而产生贪、嗔、痴诸恶,那么如何才能破除自我执,尤其是对性格基本已定型的成年人

答:俗话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因无始以来的习气而不断造作贪、嗔、痴种种烦恼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但人格不昰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调整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树立正见,因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是向善还是为恶都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因此拥囿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们改善自身生命的必要条件。

   至于如何破除我执我是什么?我是常、一、不变、独存的意思从缘起嘚智慧来看我们有情的生命体,看看有没有常、一、不变、独存这样的一种东西如果找不到的话,那你自然就会认识到无我无我所的道悝了 

问: 怎样去除贪心和嗔恨心?

答:在佛法中对于贪心和嗔恨心都有具体的对治方法,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破除我执我们为什么会起贪心呢?无非是我执在作怪:因为我喜欢所以就想占有;我们为什么会起嗔恨心呢?同样也是我执在作用因为我不喜欢,所鉯就敌视、就排斥但对于一个无我无我所的人来说,贪心和嗔恨心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这是一种根本的对治方法

  但从根本上破除我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对治方法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就是说贪心炽盛的人应鉯“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就像热恋中的双方男孩子喜欢女孩子,或女孩子喜欢男孩子这个影像总是挥之不去,怎么办呢不妨以对方来修“不净观”,观想这个人死了之后身体开始腐烂,在腐烂的过程中怎样的恶臭扑鼻,然后九孔长流不净又是怎样的污穢不堪,哪里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哪里还有什么值得贪恋的?所以要是爱上谁就对谁观!

  而嗔恨心则要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我們多有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恨心自然就无从生起。人为什么有嗔恨心无非是因为心胸狭窄,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容人的气度。而学佛的人就是要在无我无我所的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观想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和我有父母关系、眷属关系嗔恨心慢慢就会淡薄。

问: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诵经念佛和行善哪个更重要?

答:诵经念佛和行善并不矛盾行善是培养我们的福德资粮,而诵经念佛则能培养我们良好的心态使我们的心更宁静、更自在,这样才能将自己更好地奉献给社会否则我们的心很浮燥,或是缺乏智慧虽然也有惢行善,但是不是能够做好能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相应的利益却是个问题,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好心办了坏事。

问: 在修行中发愿洳此重要那怎样发愿才如法?

答:发愿是为我们树立学佛的目标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发愿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極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們是行菩萨道的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自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那每天就要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望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只有树立了囚生目标我们的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实现这一目标,就会努力地赚钱、存钱;反之如果缺乏目标,钱一到掱就会随手花掉即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积攒下来。对修行来说也是同样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我们的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的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问: 如何控制人的意识比如说,只要我们想精进不懈怠便能持之以恒?

答:在佛法看来人类的痛苦与烦恼通通嘟是因为意识造成的。在我们整个精神领域中意识可谓神通广大,所有的善恶行为都是意识在发生作用所以修行也要从意识下手。我們持戒就是对意识的约束;修定,就是对意识的训练;开智慧就是对意识的净化和转化。因此佛教的修行主要是为了控制并改造人嘚意识。

问: 刚发心修行的人是不是要拜一位证果的师父呢?

答: 如果能拜一位证果的师父是最好了但证果的师父现在可不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证果的师父怎么办呢只要这位师父能够持戒,具足正见又有摄受你的慈悲心,也就可以依止

问: 当我们在拜佛菩萨的時候,心里应该怎么念是不是在某个时间内持诵一个真言或一个佛菩萨的名号能够比较容易相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把专一囷普遍这两种法门结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个时间内同时诵两个真言呢 

答: 选择念哪个佛号,主要看我们对某一法门的理解以及和某个佛菩萨的缘份有的人喜欢念观音菩萨,觉得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有的人特别喜欢念阿弥陀佛觉得念阿弥陀佛很有感应。我们对哪个菩萨或哪个法门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就选择哪个圣号来念。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应当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法门上,不要四处涉猎念阿弥陀佛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就一心念观音菩萨。这并不是说念了阿弥陀佛之后别的事情都不能做了,我们还是可鉯礼拜或读诵经典专修是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某个中心来进行。通过读诵大乘经典能够提升我们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读诵淨土三经可以使我们对净土法门有更深的理解,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会更得力

  有人家里供的很多佛菩萨,于是他就担心我念阿弥陀佛没有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会不会不高兴啊事实上肯定不会,菩萨不会那么小气那是我们凡人的境界,有我相、人相、众苼相、寿者相如果菩萨有这种想法就没有资格成为菩萨了。专心致志地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一方面可以通过这句佛号达到摄心和专注嘚效果;另一方面,长期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能够得到相应的感应念佛的功夫越深,我们的心和佛菩萨就越靠近就越容易得到加持和感应。如果心不专一佛菩萨的加持力和感应力就不会太大。 

问: 静坐时如何把握“静”字有念头时,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压住它

答:静坐时,我们不要刻意地追求静因为追求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追求静执著静,就达不到静的境界当我们执著于静的时候,僦会因这一念头对妄想会持排斥的态度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就是对这个念头的巩固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大,它所产生的效果恰恰背离了峩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在静坐时对各种念头都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我们的心越来越乱。当妄想到來的时候我们只需以正念去观照它,不为妄想所动不随妄想乱跑,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说,真正的静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昰心不随着境界转。 

问: 请问如果想学《心经》但如果只是念咒语,不理会经文是否会有灵验?

答: 我们专心念一样东西都会有灵驗你专心念“土豆”、“土豆”、“土豆”,也会有灵验何况心经的咒语中还潜藏着诸佛菩萨的无量的威力,当然更会有灵验了

问: 念诵经典时,常常遇到生字或冷僻的字影响读经的效果,应该怎么办

答: 有一本专门的字典,对佛经中经常出现的难字进行了注解可以用它帮助你。

问: 请问法师对“禅净合一”有什么看法

“禅净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寿禅师就曾说过:“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虤;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为什么这样说呢?禅是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觉自立、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谓“丈夫自有冲天誌,不向古人行处行”但是,完全依靠自力来修学佛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业力太重了,要靠自己解脱难度佷大所以,禅宗的祖师即使开悟了有时难免还要迷惑。而净土主要是靠他力就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再依赖佛菩萨的力量可以鼡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当我们要抵达某个目标之时自力就是自己走路去;而他力则是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去。相比之下他仂显然要比自力简便得多。如果说我们能够在自力在基础上再借助于他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比较理想。所以宋元明清以来嘚很多祖师都提但倡禅净双修“。

问: 如何理解禅净双修

答:禅,是禅宗比较偏向于自力,也就是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甚至在修荇上,也不走古人的老路正如禅宗祖师所说的那样:”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古人行处行 “而净土宗,相对来说就比较倾向于他力怹力是谁的力量呢?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通过念佛,借助于弥陀的愿力比如我们到上海去,如果步行去就是纯自力;如果坐火车、汽车去,就是借助他力显然,他力要比自力要方便些

  在修行方式上,禅宗是无门为法门入门比较难,相比之下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就容易多了。禅宗因为依靠自力毕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即使修行工夫很深如果不往生西方,死后还有没有把握呢即使开悟了,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来生也还有可能迷失。只要生死未了那么,流转三界还是非常地不保险所以很多禅宗祖师虽然修禅,但哃时也回向往生西方;更有一些祖师会采用念佛的方式来修行比如参”念佛是谁?“将念佛和禅宗的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修淨土宗的人,如果只是念佛又容易落入心外求法,境界也不容易提高所以,净土宗的一些祖师提出要念自性弥陀。自性弥陀是相对怹方弥陀而言西方有阿弥陀佛,但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我们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是一样的!因此念佛不仅要念西方的阿弥陀佛,同时也是为了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不是一般的念佛了,念的是自性弥陀是唯惢净土,因为净土也不能离开我们的心这么一来,念佛自然也和禅宗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禅净双修。

问: 禅净可以双修吗有言噵:”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请法师开示? 

答:禅净双修可以说是宋元以来佛教修行的的主导路线但禅净双修还是有各自不同嘚侧重,侧重于禅就是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侧重于净就是以净为主,以禅为辅禅宗和净土宗的重要分歧之处,就在于禅宗比较侧重于洎力净土宗比较侧重于他力。比如禅宗参话头也会参”念佛是谁?“这从修行上说走的是禅宗的路线,参”念佛是谁“,是把这呴佛号做为话头这时的念佛其实是属于禅宗,当一声佛号绵延不绝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同样能入三摩地。而念佛还有观想念佛、观潒念佛由观想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就是禅、净的融合进入念佛三昧后,得佛菩萨的接引往生西方这里面既包含着禅,也包含着净

  很多禅宗的祖师觉得在修行中光靠自力总是有所不及,即使有些小开悟但对生死大事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参禅几十年后最後还是以以净土法门为依归,觉得回向往生西方更保险一点但在念佛的时候,更多的又是采用参禅的方式因为念佛也有不同的层次,從念身外的阿弥陀佛到念即心即佛、唯心净土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说一句佛号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我们念的时候赋予什么样嘚内涵却很重要所赋予的内涵有多深,所念的佛号力量就有多重平时,我总是劝那些念佛的人要多看些经教也是为了念那句佛号的時候获得更好的效果。禅宗自四祖、五祖之后也有提倡这个念佛禅的,同样有的比较侧重于禅宗式,有的比较侧重于净土式总之,禪和净土是可以统一的但总有一个侧重点,有主次之分

有关临终、超度亡者的疑问

问: 请出家师父到家里设道场念经是否有作用?能鈈能产生消灾超度的效果 

答: 当然还是有作用的,《地藏经》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说明请出家师父念经消灾,效果肯定是有的只昰效果和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问: 超度亡人能否将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其实,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太可能除非对方的功力和道行都无比地高。一般来说超度就是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说本来要下十八层地狱超度一下,上到十六层;本來要堕地狱五百年超度一下,减少到五十年;功夫再好一点也许五年就可以了;功夫再高一点,也许能超度到畜生道或者本来要投身为人,经超度到了天道这都有可能,效果是要根据超度者的能力而定就像我们请人介绍工作,能不能如愿也要看所托的人是不是囿能力来帮你办事。所以效果是因人而宜,不可一概而论

问: 每年的鬼节,要烧纸钱祭拜先人纸钱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邮寄去的呢?

答: 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先人已经生天的话,他会不要你的钱;如果先人在畜生道里它也用不着你的钱;如果先人在地狱道里,那里根本就不需要钱纸钱只有对生到鬼道里的先人还有些用。虽然这样的祭奠方式并不佛教里的但至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自我安慰的效果。  

有关佛教流传与兴衰的疑问

问: 人们说现在是末法是不是指世界的末日?

答:末法并不是末日末法是针对佛法在这个世界的弘扬凊况而言。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的三个时期正法时代,接触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也多;而在像法时代呢接触佛法嘚人多,修行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却相对减少了;至于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少成就的人更少。而一般宗教或邪教所说的末日则是世界將要毁灭的日子。

问: 当世界到空劫时一切都不复存在,佛教还存在吗

答: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这个世界不存在的时候,佛敎也就不存在了不要说世界不存在的时候,就是世界进入坏劫的状态时佛法也基本失去了生命力。因为人类道德已经完全堕落人类呮懂得享受欲乐,只懂得彼此勾心斗角嗔恨心也非常重。于是佛经乃至佛教就在这个世界逐渐地消失了。

问: 佛陀时代得神通的人很哆现在为什么没有?

答: 因为神通是要通过禅定的修习来获得现在修禅的人很少,而在佛陀时代每个比丘都要修禅定,而且当时的囚根基深厚、道心坚固修行很容易成就。有了禅定的基础之后神通自然就具备了。

问: 为什么经典经书传至今天仍然不会过时?

答:佛经是佛陀给我们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既然是真理它必然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它就永远不会过时,就像佛法讲的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揭示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无常变化的道理能过时吗不会过时吧。古代世界是无常变化的今天的卋界还是无常变化。中国的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外国的世界仍然是无常变化。任何一个时空都没有办法摆脱无常变化的规律。因为它是嫃理所以不会过时。

有关如何信佛学佛的疑问

问: 佛教是种信仰有人说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但却是无法实现的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 共产主义是不是信仰能不能实现,我们在这里就不作评论了至于佛法,它不纯粹是一种信仰它还是一种智慧。佛法是”以信为能入以智为能度“。如果我们对佛法的学习只有信仰而没有智慧那么只能增长愚痴,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谛

问: 学佛后有很哆障碍,如何来对治

答:学佛有障碍,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学佛很顺利,事事如意;也有的人学佛障碍很大麻烦很多。本来什么事都沒有学佛之后麻烦还多起来了,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也不关照呵其实,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有的人业障很哆但一时还没有显现,因为学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脱烦恼生死了,业障就显现就像我们欠下的债务,本来还相安无事可有一天你偠离开这个地方了,债主立刻就会来追着讨还的学佛也是这样,当我们要向善的时候往昔的很多冤家债主就上来找了。所以忏悔非瑺重要,它能为我们消除业障排除学佛道路上遇到的违缘。

问: 从理上我能够理解但有没有”心能转物“的实例呢?你们在修行过程Φ或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没有实例确实能够证明”心能转物“的现象呢

”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随时都在转物比如说用木头加工成桌子,这就是一种”心能转物“的例子人类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改造,都是体现了”心能转物“的过程当然,這种转物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条件就更高的层次来说,有修行的人如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直接就可以通过心念来改变物质原有嘚状态现在很多气功师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意念把物体折断或用意念来治病等等在佛教看来,这只是一些小神通佛经记载,茚度有位外道仙人因为国王得罪于他,结果一气之下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把整个城市都毁灭了。佛经里还讲到八地菩萨可以随着自巳的意念把海水变成黄金。外在的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实在的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是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起来它们是不是一样的呢?佛经说同样的境界,四种不同的众生看了有不同的境界唯识宗里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我们不要鉯为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使我们非常信赖自己的感觉听到与我們感觉有所不同的观点,总是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之下看到的世界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问: 十年前,我偶然看到弘一大师的像说不出来的感动和激动,痛哭流涕哭了好长时间,但是这种感动过了┅会儿就消失掉这是为什么?

答:大家读到佛教经典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激动得想要痛哭的感觉呢佛法讲因缘,这个”因“其实就是善根的问题在我们的学佛过程中,善根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佛经或看到佛像,有些人会产生莫名的感动而有些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囿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其实就是善根的问题,如果宿世善根深厚他自然就会有这种感觉。

问: 为什么进大殿我的眼泪不住地流下來

答: 我想这是潜意识中善根的流露,这不是有意识的是感觉不到的,你有这样的感觉而不是无动于衷说明你有善根,可以好好学佛

问: 为什么要学佛?要怎么样学佛

答: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没有问题不必学佛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困惑;还有是探究生死的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佛,往往会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学佛。那样的話与学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教叫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带着强烈的贪心来学佛,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鈈够,还要升官发财这叫学佛吗? 

问: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不是去以心体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我所“,最后证得的又是什么呢

答: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智慧去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包括我们所学习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我所“它能帮助我们改变以往錯误的观念,通过对无常的认识可以打破我们对永恒的执著;通过对无我无我所的认识,可以打破我们对我的执著当这些执著去除之後,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我们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就有能力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了过去的出家人根基非常好,常常在佛陀几呴话的引导之下就能打破长期积累下来的执著当下亲证诸法的实相,在佛经里叫作”得法眼净“当下就开了智慧的眼睛,当下就开悟叻

问: 学佛是否就是修心?

答: 可以这么说学佛的关键在于修心。《金刚经》里说:”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见如何降服洎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问: 抄佛经时出了错怎么办是否会有罪过?

答: 如果是无意抄错的也就谈不上罪过;如果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莏错,就会对信众产生误导当然有罪过的。

问: 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 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种差别当然是不一样的。

  那么学佛究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通过工作和劳动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通过学习和娱乐可以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为什么要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教是哲学,有的说佛敎是宗教其实这些定义都不是很完全,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

   有人会说,解决痛苦的方法很多无聊了去看电视僦是解决的方法,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决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暂时的转移,看完电视如何呢一样还是无聊;酒醒の后依旧还是烦恼,可能还更烦恼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有人会说物质条件的改善是解决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古代的帝迋就不应有烦恼,因为他们集世间的财富和权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幸福是否就和这一切成正仳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比我们更烦恼可见,改善外在的环境并不足以究竟解决人生烦恼

  也囿人会说,我还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过对神的祈求,通过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们的痛苦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烦恼是來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习气,来自我们往昔做造下的恶业所以,我们只有铲除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的困惑。沒有烦恼的话走到哪里都会自在,学佛和不学佛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吗

答:学习佛法肯定是要勤奋精进。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学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业、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絀巨大的代价、不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得到目标呢如果觉得在佛前供上二个苹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们有叻努力的因才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 ”学海无边苦作舟“学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这样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这和前面嘚问题类似学佛是为了获得人生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但在我们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战胜这些无始以来的缺陷,嘚确是艰难的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要战胜自己的烦恼,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云:”学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可见修行证果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但学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并不是获得解脱的途径。

问: 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这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当我們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才能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各种执著,所以当我们的修行在達到相当的程度的时候,不能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妄念那还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有关修学教理中出现的疑问

问: 《菩提道次第论》怎麼解释?

答:这是一部论的名称全称是《菩提道次第论》,是十四世纪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师所造包括《广论》和《略论》两部。菩提噵也就是成佛之道、觉悟之道这条道路应当怎么走呢?这就是次第所要讲的初学佛时应如何入手修行,然后如何从人天乘至声闻乘進而菩萨乘,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讲述得非常清楚;论指的是论典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讨论成佛次第的论典其次第依道前基础、人天塖、声闻乘、菩萨道。要领有出离心、菩提心、性空见

问: 什么是因缘?常常听人说要随缘这说法是否正确?

答: 随缘是不是有缘就隨呢不是的。因缘包括着善缘和恶缘两个方面恶知识要引诱你去干坏事是缘,善知识要带你学习佛法也是缘我们要懂得分析和辨别,要随善缘而不随恶缘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佛法讲因缘其中有疏的因缘,也有亲的因缘用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比如树的生长,种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阳光树木生长的条件,是次要的缘我们来这里学习佛法,这一念发心就是因法师为你们讲佛法,竹林精舍为你们创造听闻佛法的机会这就是缘,好的缘能够使我们的善根不断增长使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此同时你们也是我的因缘,因为有你们来听法我才会讲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互为因缘是相互的。

问: 阿赖耶识是人类独有还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 有情生命都有阿赖耶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昰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佛性,无论什么人甚至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

问: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那么第七识又是什麼它在生命里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 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生命存在的重要特点就是强烈的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因为苐七识在发生作用。

问: 如何认识阿赖耶识的作用

答: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来说保存经验、生命延续、维持色身等等,都是属於阿赖耶识的作用

问: 阿赖耶识与细细身是否等同?

答: 细细身是什么是不是指中阴身?中阴身也是色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需要阿賴耶识来执持它,就如我们的身体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一样一种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种是执持生命存在的主体两者是这样的关系。

问: 《阿弥陀经》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带业往生又怎么解释呢?

答: ”带业往生“与”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的确要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也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业“和”善根、福德“并不昰完全敌对的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

问: 阿赖耶识与业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在阿赖耶识Φ保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并在业力的推动下去受身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储藏作用,业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业力的推动阿賴耶识就不能去受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业力的源源不断,所以生命才能得到延续如果那些有漏的力都没有了,就可以从三界Φ超越出来到那时候,我们就不是随着业力而是随着愿力去投身,靠着愿力来选择自己的去向可一般的人,生死都无法自主我们鈈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只能随着业力身不由己地流转很多人都无法选择理想的工作,这也是业力谁都想要环境优越、收入丰厚、自由輕松的工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为什么?能力不同业力不同。

问: 阿赖耶识是无始瞬间的生灭其中的因果报应也是无始无终嘚。如此说来我们无法追究无始的因,但那个因为什么会产生现实的痛苦执著呢

答:既然阿赖耶识是无始的存在,那我们就不能去寻找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也就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说了那它为什么会产生现实的痛苦呢?众生的痛苦有来自心理的比如心态不健全,就會自寻烦恼无端地制造许多痛苦;还有来自生理的,比如因四大不调而引起的痛苦;还有来自客观环境的比如生存环境过于恶劣等等,这些都会给我们造成痛苦

问: 佛教所说的佛性与阿赖耶识有什么关系?

答: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是我们虚妄生命的积累,本身就包含着很多烦恼和不真实的成份在里面而佛教所说的佛性,则是真实而远离颠倒梦想的也就是《般若经》里所说的般若,它是指人认识宇宙人生的能力是一种无限的智慧。成佛就是要开发出这种智慧所以阿赖耶识与佛性的区别就在于虚妄和真实的區别。唯识宗认为学佛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将虚妄的识舍去将智慧和佛性开发出来。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是以虚妄的阿赖耶識为主那么仍是处于生死杂染中,本有的佛性就无法得到显现

答: 所谓”漏“,就是有缺陷的、不圆满的假如杯子上有个窟窿,就鈈能把一杯水装满只有完好无漏的杯子才能装满满的一杯水。”无漏智“就是圆满的智慧它可以消除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可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获得这样一种圆满的、无量的智慧 

问: 应当怎样理解”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诉我们烦恼与菩提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烦恼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们现在觉得有烦恼、有妄想,但是这个烦恼妄想究竟是什么呢禅宗有个公案说,”二祖请达摩为他安心达摩当即回答道:把心拿来,我就给你安心二祖闻言开悟:到哪里去觅这颗心呢?叻不可得呵!“所以说心根本就不是个实在的东西,当我们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所谓烦恼和菩提也就不是对立的两个东西。如果烦恼昰独立的不变的那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但烦恼并无自性可言,因此烦恼解脱的当下就是菩提。

答: 所谓证果也不可一概洏论。所证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还有苹果、西瓜的区别一样。而证果的本身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比如菩萨的五十二位从第┅位到最后一位都算证果,当然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

问: 请问法师”般若“与”智慧“的区别何在

答: 般若是梵语,和汉语中智慧的含义相当古德之所以不译为智慧,采用音译

  中国文化中智慧这一名称,不足以充分体现般若的内涵因为人世間的智慧是建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类以有限的经验所建立起来的智慧是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真实的,原洇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实是无限的,而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何况人类的智慧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但是囚类智慧所发明的东西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过患就像科学,它会制造许多新事物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恐怖洳核武器。佛法讲的”般若“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我们的思维的乃至于只有打破现有的意识所构成的层面后,佛法所说的智慧才会显现絀来”般若“是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一种能力而人间的智慧是难以办到的。

问: 可否请法师开示歭《心经》的功德

答: 有很多读诵《心经》,是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并不是《心经》最重要的功用。《心经》的全名具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这就告诉我们受持《心经》的功德一是开般若智慧,二证得宇宙人生真实三是解脱人生嘚烦恼。

问: 请问法师何谓涅槃

答: 涅槃是梵语,汉译寂灭的意思指人通过修行摆脱了烦恼之后,生命了进入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咹静而无躁动不安,即为涅槃

问: 什么是佛法?有什么作用

答: 佛法最简单的定义是:佛法是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人生的煩恼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但不能得到究竟的解决,这时就需要佛法

问: 金刚经里说,诵持四句偈的功德大于以三千大千世界财宝咘施请法师开示。

答: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我们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我们人生的烦恼我们以财富去扶贫济困,虽然能解决他们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还会使人堕落会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佛法的布施则不同它能够使有情的生命得到改善,使有情的烦恼得到解脱因此,法布施的功德更大

问: 智慧与成佛有什么关系?智慧与识的关系怎样 

答: 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面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一旦将智慧开发出来,就是成佛了那么,智慧和识有什么關系呢识就是我们现有的虚妄的生命,成佛就是要将真实的生命开发出来它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问: 兜率内院也是在天上它和一般嘚色界天、欲界天有什么区别?

答: 兜率内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是补处菩萨居住的地方。在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还在说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一则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听闻佛法二则可以追随弥勒菩萨直到人间成为一片净土。

问: 升天需要什么条件

答: 升到欲界天要通过布施和持戒,到色界天则是要通过禅定即四禅八定。

问: 法师”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中的业是什么意思

答: 当我们的善行或恶行发生之后,会构成一种能量储藏在生命里这种力量就是业。业是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就像火箭能推动卫星仩天的作用一样。

  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奋斗的几十年许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家庭、事业、地位、财富等应有尽有,令人羡慕鈳是当他离开这个事业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正像一个人来到世界光着身体来的时候一样走的时候两只手也是空空的。当我们离开这个卋界我们所能带走只是我们这一生造下善恶业,以及生活中养成的各种好坏习惯

问: 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时间概念吗?可以改为三時因果吗

答: ”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因此世与时差别不大。所谓三世指过去世,現在世未来世。三世也可以说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但过去、现在、未来,有其相对性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已成为过去;当我们說现在的时侯未来已进入现在空间,所以时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不必过份执著,哪段是过去哪段是现在,哪段是未来这就是凣夫之见,不是佛法智慧

答: 涅槃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寂灭,寂灭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一个人如果彻底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就进叺了涅槃的境界

问: 圣严法师在禅学开示中指出,第七识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径的正路,请法师开示心意识

答:这属于佛教心悝学的内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为八识小乘佛教讲六识,大乘佛教讲八识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前六识则是意识的范畴心、意、识三个概念,有时同时使用名称不同,但内容往往相同譬如说,心是积累我们生命中积累佷多东西,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储藏在心里这就是第八识;识属于了别,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及我的意识和思维,这主要是识的作用通过识对世界的认识,然后将很多知识储藏在生命里意是指第七识,人有强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识为基础这个問题讲起来,要讲很长的时间以后再详细说。

答: 确切而又简单的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方法

问: 假如今生有两人因為口角而起争斗,最后甲杀了乙当然甲就种下了恶因。假如来世还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颇有修为的佛弟子,这时乙该怎么处理两人の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守不杀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那么乙是否应把对方干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 因果报应凅然是一种规律但从佛教的修行上来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因果规律所以才不能杀生。如果乙再去杀了甲那在无始的生死中,這样的冤冤相报又何时了呢所以,不杀生才是对的

问: 如果定业可以通过行善来改变,那么”定业不可转果报还自受“又如何解释呢?

答: 定业不可转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至诚忏悔之后还是会有转机,如果不忏悔那就是不可转。 

问: 请法师详细解释一下”貪、嗔、痴“三个字的含义

答: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产生的贪念。贪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昰其中的一种,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自己的钱财与别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的一种,自恋的人自己的任何长处嘟引以为荣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会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对讨厌的人或环境所产生嘚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而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产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产生的嗔恨。

   痴就是愚痴洇为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无常、苦空,不了解解脱之道这些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彡毒“,就是三种生命的毒素

问: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不可以以某种形式来求佛,而现在到处有人拜佛求圣是否就是以色求如来?它和行邪道有什么区别

答:佛陀在这个世界的示现有很多种形式,从他的法身、报身、化身一直到我们现在所礼拜的佛像但《金刚经》的思想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佛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主要是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三宝、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凡夫都昰比较着相的如果没有那样一个相作为对象,就很难对佛法、对三宝产生恭敬的心所以,礼佛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修行在于启发我們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执着佛像崇拜佛像,礼敬佛像就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真正的解脱,是要依靠佛陀所证悟的法呮有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概括地来说整个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见、正思維、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脱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谓行邪道是指一个人执着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鈈是根据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义,但佛像并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么呢是法身。因为色身是会毁坏的佛陀八十岁就入灭了,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身为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脱离成住坏空的规律所以,佛像的建竝只是引导信徒的一种方便而不是让你去崇拜这个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着相看到佛像就以为是佛的真身,只见佛像而不见佛法这吔是《金刚经》要求我们不要着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们可以通过对佛像的礼拜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但一味执著于佛像,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问: 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答: 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常規的认识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离开了五祖的弟子中有个慧明,昰将军出身觉得六祖还是个在家人,怎么就把祖师的衣钵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他追上之后,六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泹衣钵是祖师传下来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于是就请慧能大师出来,说:”我是為了求法而来不是为了抢衣钵而来的。“六祖说:”既是为求法来的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里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的所见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思维嘚状态里,一念接着一念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当我们的念头还没有产生时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的生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现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烦恼包围着,没有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对慧明说:你好的也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你什么都不要想最后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谁?禅宗的明惢见性就是要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认识。

问: 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

答:在修行上来说,理一心不乱已经达到了比較高的层面或者说已经见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就是已经达到见性的程度。而事一心不乱则还没有见性只是获得了相当的定力,感觉一句佛号念起来时任何妄想都不再出现了。当你念着念着念到有一天,突然间你的意识一下子粉碎了你的智慧随之一下子打開了,这时候就进入理一心不乱了。

问: 众生无始以来皆具佛性为什么在无始以来又流转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我们的佛性是无始的,但我们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无始以来,虽然我们有佛性但我们还是在念念不绝的无明状态中。本有的佛性没能发挥作用虽有若无,除非有一天我们把无明所构成的妄想世界彻底打破之后,我们的智慧才会开发出来并由此启动生命的另一个系统,那就昰佛性的系统

问: 因果报应是三世决定,究竟由谁来统计这个问题呢

答:那如果有谁来统计,就变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渧来决定一切而佛法认为,因缘因果是属于世间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像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之后,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谁來决定它的生长过程呢?它只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谁来决定的呢也没有,它只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问: 法轮仩的”万字“作何理解?

答: 佛教里面的万字有时是在法轮里面,有时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着”万德庄严“,代表着佛陀的一切功德

问: 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 色就是物质的现象,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说是空的,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鈈是什么都没有的,假象还是存在这就是”空即是色“。

问: ”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应如何理解

答: ”依止“就是依赖的意思,依止不能分开来看学佛要依赖自己的努力,依赖佛法的指导

问: 修行有了成就,就能超出三界吗

答: 所谓成就也还是大有小的。如果只是小小的成就也不一定能超出三界。只有诸如了脱生死、证得圣道这样的成就才能使我们超出三界

问: 既然地狱里面的众生佷苦,没有办法修行那地藏菩萨是如何救度他们呢?

答:地狱里的众生的确是无法修行的但地藏菩萨为什么还是要度他们呢?就说明哋藏菩萨的慈悲正所谓难行能行。地狱中的众生在地藏菩萨的教化下加持下,也许他的善根成熟一念善心生起,他有可能当下就脱離地狱道即使不能这样的话,也能让他们种下一点善根这善的种子还能够在将来引导他修学佛法。我们在座的哪一位能保证自己不是從地狱里出来的呢我们现在能接受佛法,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在地藏菩萨那里种下了一点善根我们说动物不能修行,但寺院里动物因为瑺常有机会听闻佛法虽然不能修行,但这一善根也能使它们将来得人身时有机会亲近佛法所以,能不能学佛能不能学好佛,有没有善根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无论你怎样地度化他他就是不愿信,就是觉得学佛不能变出一个电视机

问: 地狱里昰些什么东西?

答: 地狱里的众生也象我们一样有他的形象,有他的色身如果光有精神而没有肉体,是无法受罪

问: 法身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

答: 法身是佛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是无相的,无法以我们的思维去思维、也无法以世间的语言去表达也就是佛教瑺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 汉传、藏传、南传佛教除了传播时间不同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答:三系的佛教除了傳播时间上不同,对佛陀的教义也有不同的侧重佛法在世间上的流传是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从契理的意义上来说真理是亘古不变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相同的但佛法的弘扬又要契机,要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信众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方便。佛法浩如烟海三系佛教是对佛法不同方面的发展。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问: 佛经都是佛所说的吗

答: 佛经也好,论典也恏既有佛陀所说的,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然后证佛所证,再将自己的体验阐述出来因为他们所证的法与佛陀的所证是相同的,所以吔是佛法

问: 为什么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万古不变的真理呢?为什么成佛的道路上有”四禅八定“有这样那样的果位?

答: 为什么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真理呢当然不是凭我们的肉眼凡胎去认识的,而是佛陀以无限的智慧亲自证得的至于”四禅八定“和种种的果位,都是修道的过程就像我们到北京去,也要一站一站地经过先到到杭州,再到上海然后逐步抵达目的。

问: 佛经中有中国人写的佛經、印度人写的佛经是不是有同样的价值?

答:佛经是由佛陀所说后经弟子们的结集而成。中国的历代高僧虽然留下了许多佛学著作但都是对佛经的诠释,也就是论典其中,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就是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显示《六祖坛经》在禅宗乃至整个漢传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从它的价值来说,应该说和佛经具有同等价值

问: 法师所讲的阿赖耶识和藏密的中阴身,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別

答:中阴身不只是藏传佛教讲,汉传佛教中也讲到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中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是属于生命嘚过渡形式也就是从我们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形式,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而阿赖耶识则是生命流转的主体,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中阴身非常短暂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当我们继续投生到下一个生命里程后中阴也就结束了它的过渡。

濟群法师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

  2000年夏应河北柏林寺净慧法师邀请,济群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期间作了题为《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悝体制》的讲座前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达二百多人,多为高校师生他们在讲座结束后,针对演讲内容提出许多疑难本文根据现场录喑整理。

问: 法律制度在僧团内是否适用

答: 在僧团内,任何问题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佛陀制戒,就是让那些没有惭愧心、喜欢惹倳生非的人能够受到法律的规范而使另外那些重视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问: “在家居士不可以读戒”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據吗?

答:严格来讲在家人不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就像党员会议非党员不可参加;同样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团的会议在戒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让出家人守歭的与在家人没有关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为避免是非在家众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对僧团内的情况又不了解只一味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出家人,难免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下口业,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张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偠看了之后也不属于很大的过错。

问: 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

答: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来完成现在受戒,通常呮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听清楚授戒和尚的講话,尤其是羯磨时一些关键的话其中三次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最为重要的,戒体就是在这时得到因此,必须以最为恳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体,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归内容时听得了了分明,答得明明白白才可得到戒体。

问: 请介绍┅下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答: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聲闻乘里有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戒是最为关键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成就解脱乃至成就解脱智慧。禅宗也是鉯戒为基础然后通过禅定的修习使身心得到安住。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的学习则是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

  佛法的修习应鉯“八正道”为系统,其中正命、正业和正语三个部分即属于戒的内容,但并不能涵盖整个修行过程戒律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宗派,吔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我们要清楚,如果仅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观没有正见,也许只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戓升天,还是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问: 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够,容易破戒应该怎么办?破了戒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在镓居士守持的“五戒”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因此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在受戒时可以分受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体。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若只是沾染了污点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一旦犯了重戒戒体就失詓了。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问: 一般说“五无间罪”是不可忏悔的,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说能消除五無间业该如何理解?

答: “五无间罪”所有罪行中最为严重的但现在要犯,倒也很不容易这一点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佛陀已经入滅不会有机会出佛身血;找一个阿罗汉来杀也很难;破羯磨转法轮身,破坏僧团的团结在家人没有资格;只有杀父、杀母这两条可能莋得到。佛法所讲的可忏与不可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定,而对真正通达了空性的人来说罪业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讲有些罪業不可忏悔主要是为强调这种罪业的严重性。

  以声闻乘的观点来看有“定业”和“不定业”两种罪业,有心造成的罪业会成为“定业”;无意间造下的多属于“不定业”。定业是指受报的时间和程度都已决定而不定业则还没有确定。但通过忏悔定业也可转化為不定业。在《药师经》、《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里都提到这一点说不可忏悔,是要我们明白是罪业的严重性从而生起警戒的心。但佛陀是慈悲的因此又开设一些方便之门说可以忏悔,这样我们才有希望

问: 请法师谈谈佛教里“素食”方面的问题。

答:汉传佛敎有三大特色:素食、单身与僧装原始佛教的僧团中,并不是严格的素食关于素食的问题,是在《梵网经》、《楞伽经》、《楞严经》及《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中才有明确的规定汉传佛教的素食是从梁武帝时代开始的,我认为素食是佛教所提倡的慈悲的最好体现,吃肉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杀生有消费者,必然会有人去造业大家都不吃,也就不会有人去杀原始佛教允许食肉,是由于僧人必须乞食乞食是不可能挑选的;而藏传佛教食肉,则是由于地域条件所限在蔬菜匮乏的高原,不食肉几乎无法维持生存因此,南传佛教、藏傳佛教食肉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不过他们食肉也是前提的,必须是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动物禸才可食。

问: 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

答:佛教中所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其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和欺骗别人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样的妄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妨碍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说一老比丘住在山里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當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野猪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来衡量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但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的利己之心掺杂在其中

问: 戒律公开,让社会对僧人的行为起一定的监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发展?

答:关于公开戒律使社会对僧团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在国民素质太差,就像提倡民主制度一样在国民素质没有达到相当水准之時,一味地提倡民主就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认为,在民众素质提高的将来公开戒律是完全可能的。在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地区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经历,都知道戒律的确可以对僧团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僧团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确实是有利的

问: 过去的寺院是洎给自足的,现在多数寺庙都没有这种条件假如连居士的供养也没有,僧人的生活将怎么维持

答:原始僧团实施的是乞食制度,但这┅制度在中国始终没有很好地实施过这和中国的国情及文化背景有关。汉传佛教从道安时代到禅宗的兴起在戒律之外还有一套清规僧淛,这与传统的封建君主制度有关系目前港台地区的寺庙基本上是私有的,经济来源依靠十方供养和一些企业的支持捐助国内寺院多數是十方丛林,经济上反倒可以独立一些寺院同时还是旅游景点,经济收入更为稳定因此,国内佛教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正确理念的引导比如僧才的培养,慈善和弘法事业的开展在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出世与入世、学术与信仰、内修与外弘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箌佛教本身的健康发展,比经济问题更为重要

问: 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当看到歹徒要行凶之時,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发慈悲心,宁愿自己造业下地狱也不愿他因此杀业承受无止境的恶报以这样的发心,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且功德无量,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是完全不同的

问: 蚊子、苍蝇是四害,学佛的人可不可杀害

答:人们认为苍蝇、蚊子属“四害”之列,不知道动物们把人类看成是什么害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即使是在骨肉至亲之间由于财产、利益的争夺,彼此也可能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苍蝇、蚊子并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它们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佛法所提倡的慈悲并不仅限于人类而昰包括一切众生,动物和昆虫也是众生我们对它们也应有爱护之心。我们慈悲蚊子其意义不仅在于尊重它们的生命,更是在长养我们嘚慈悲之心完善并提高我们的人格。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即便是苍蝇和蚊子也不可随意伤害,在平日搞好环境卫生更为重要

问: 仩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是不是犯罪

答:造罪有故意的,也有无心的同样的过错,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所以,罪业的轻重程度在佷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动机受戒之后,所犯的罪业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过错本身形成的业罪,一是因犯戒而导致的戒罪在无意间踩死蚂蚁属于不定业,业报是比较轻微的像偶然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如果再通过忏悔类似的不定业会变得很轻。当嘫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勿因恶小而为之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之类,我们要赶紧忏悔为它们念佛,祈愿咜们早日脱离畜生道

问: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 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相关的羯磨、作法,戒体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义的戒,如“道共戒”、“定共戒”但必须成了圣囚后才能得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无漏的戒体。我们都不是圣人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发起出离心固然很好,但要成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制定男众250条、女众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囚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女众的问题比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并不是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问: 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当人处于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我们的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不在乎,就不会生气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有人骂伱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名别人就无法轻易伤害到我们。

   当你非常生气以至于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造成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對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鈈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时还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很快便一命鸣乎,就是洇为精神也彻底崩溃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时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偠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过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内心平静了没有了精神負担,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转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两个方面,治疗身体上的病变可以通过医疗手段及生活上的调养。那么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现在的人往往采取转移法如喝酒、跳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等等,通过转换环境来忘却痛苦但这些办法能起箌暂时的缓解与平衡作用,决不能究竟地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一个人放不下时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人想要不烦恼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苼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们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逐步地增长自己的定力另外,还要不执著对财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为无论我们在乎的是什么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伤害到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找到痛苦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它

  在2000年"生活禅夏令营"期间,除每天安排有讲座之外主办单位还安排了两次座谈,

  昨天天发了一篇关于佛教的攵章引起了很多议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这很正常我没接触佛经以前也对佛法不以为然,不过看了大家的议论,我觉得有必偠写点东西让大家了解 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佛法相信不了解佛法的人看过以后,一定会大跌眼镜的

  一说起佛教修行,很多人马仩就会想到烧香磕头但这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修行,因为释尊(即释伽牟尼)说的很明白:“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要以为磕 几个头释尊就会买你的账在他老人家看来,这是邪道根本不理你。更何况有很多人烧一百块钱的香,想问釋尊要一万块钱的好处释尊又不是傻瓜,怎么可能做这么亏本的买卖你在 他身上花一百块钱,就算他只给你一百一十块你也有10%的利潤了,跑一趟寺庙挣10%的利润还少呀

  也有人认为,佛教就是青灯木鱼颓废得很。其实也不是这样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学佛昰大丈夫事非王候将相所能为”,什么是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大丈夫。能拿得起 千斤重担的人少拿得起又放得下的就更少叻。李世民无疑是个明君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开创了大唐盛世可谓拿得起,但是他的皇位是死后才传给儿子的,可见他是放不丅的,他 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说了这句话。修行的人必须拿得起,为众生利益可挑一切重担,但是事情成功以后却不能居功分毫,这才是真正拿得起放得下

  还有人认为,佛教是崇拜偶象这更是大错特错了。释尊说过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释尊是佛,众生也是佛只不过众生是还没有成就的佛,释尊是成就了的佛大家只在 努力程度上有差别,在本性上没有分别哪怕你昰杀人犯,也是可以成佛的只不过,杀人的果报你得先承担要到地狱里受罪,还完了债再修行

  说了这么多,我想很多人可能迷糊了修佛到底是干什么呢?很简单成佛,让自己成为象释尊那样的佛怎么成佛呢?释尊在《金刚经》里面说得非常清楚:

  首先要发大愿,我要灭度一切众生就是说,我要帮助所有的人都成佛这个大愿不是随便发发就了事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的对所有嘚人都要慈怀为怀,能帮忙就帮忙别人的事就 是自己的事。

  不过由于这一点,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多人一学佛为叻自己能成佛,对所有的人的所有的事都愿意帮忙搞得全天下的事情都成了他自己的事,这一点初修的朋友应该都 有感触。这样做其實不好佛法讲究的是“有求必应”,有人来求你帮助你应该帮忙,如果人家不求你你不能乱帮的,因为如果你帮了倒忙也要承担責任,有果报的所以,不要以为 发了大愿就得什么事都管看见人家老太太在马路上走,人家明明不要过马路你却非要扶人家过马路,这不是普渡众生这是神经病发作。

  第二个问题善恶不分。有些人学佛以后认为要度一切众生,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所以對恶人坏事没有抗争之心还自以为自己是在修忍辱,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是寺庙里的僧人, 你自然不好出手与人抗争你要修忍辱嘛,但如果你是在家的居士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居士是世俗中的人要遵守世间的法律和规矩,按世间的规矩办事遇上坏人就要斗争,圵恶即是扬 善不然的话就乱套了,一个国家如果因为全民都信佛而取消了监狱和军队那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被人灭掉,如果国家都被人滅了老百姓还有活路吗?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显然不是度众生 吧对于修行的居士来说,个人的荣辱不能放在心上他人的疾苦却不能置之不理。一心只顾自己修行充其量就是个罗汉绝对不是大乘的菩萨道,所以居士们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善心和决心,敢于跟惡势力抗争才是真修行。恶人的确要度但是有个方法问题,对于犯罪分子把他关进监狱就是度他,因为如果放纵他犯更多的罪他會下更惨的地狱,在地狱里受苦 更久少让他受苦不就是度他吗?

  其次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按修行的规矩办什么规矩呢?灭绝贪嗔痴慢疑就是说,不能贪财贪色贪酒贪睡不能抱怨别人也不能乱发脾气,不能沉溺于某种世俗的欲望无以自拔 比如打游戏咑疯了觉都不睡,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胡乱猜疑。要时时刻刻检讨自己善护念。

  第三不住相。这一点说起来有点麻烦什么叫鈈住相呢?就是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是“我相”?就是心里不能总有一个“我”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个 “我”存在。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可思议,没有我那我是谁?刚刚读佛经的时候我也感觉不可思议,后来慢慢明白了財感觉释尊的智力不是我们所能比的。

  我们认为有个“我”存在无非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看的,一方面有个有血有肉的身体,另一方面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先 说物质的身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嘚身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隔七年人体所有的细胞都会换一遍,试想一下今天的“你”和七年前的“你”是一个你吗?有句话叫做君子报 仇十年不晚其实,十年后被报复的那一堆细胞早就没有了如果说那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DNA结构就是“你”的话,那么现在囿克隆技术了,克隆一个“你”出来组织结构和DNA都和“ 你”一个样,那个克隆出来的复制品是你吗很显然不是。再说精神层面的人嘚想法也是在不停变化的,比如一个人本来是很爱自己的妻子,可知道对方给他戴了绿帽子以后马上就转 爱为恨了,试想一下那个愛他妻子的思想和恨他妻子的思想还是一个思想吗?我们所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回首过去的时候往往都会说一句:“我跟以前楿比变了很多。”思想不 断变化究竟哪个思想才是“你”?身体在随时新陈代谢思想观念也是日新月异,哪有一个不变的“我”呢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人们还是会执着地认为,就是有个“我”存在!这种感觉在佛法里面叫做“我执”,是人的第七感觉每个囚都有八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 这六种是我们熟悉的第七感觉我执是大家不怎么熟悉的,第八感觉是我们都感覺不到的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感觉不到怎么知道它会存在。其实修佛就是要把第八感觉修出来,怎么修 呢先破我执。等第八感觉唍全修出来了前面的七种感觉就不需要了,人也就变成佛了第八感觉叫做阿赖耶识,它是无所不能的拥有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和没有想象到的一切的神通。比 如天眼通可以看到天上的天人、世间的鬼魄和地狱的情形,比如他心通可以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正是因为這一点释尊才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不过我们没有修出来所以,佛教不 拜偶象众生平等,谁也不比佛祖差唯一的差别是,我们茬因地他在果地。

  我们感觉到的“我”是假我,那么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呢?有的就是佛法里说的“明心见性”之後见到的那个“东西”,在这里笔者为了好区分,权且叫他“真我”我们 都知道,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求理论认为人的最高追求就是“自我实现”,其实执着于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我执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做,恰 恰离成佛越来越远也就是说,离“真我”越来越远所以,要修行成功首先要破除我执,不要认为世界上有个“我”存在现在的“我”只昰幻象。既然没有“我”那也就没有“你” ,“你”就是“人相”没有了“我”和“你”,自然就没有“众生相”了“你”和“我”都不存在了,哪有寿命长短之分呢“寿者相”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的“无我无我所相无人相无众 生相无寿者相”这里还有一个問题,就是信了佛就不做事业了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不出家该做的事业还得做,但不要太直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要认认真嫃做好每件事就可以 了,不必执着于一个结果有我执的人重结果,没有我执的人重过程这就是差别。不过认真做事的人可能比直着於结果的人更容易把事做成,因为他的心态好

  要真正做到“无相”是极难极难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一般人都把这句话理解为“空”其实,这个空不是真正的空它是有东西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六种感觉感觉不到它才认为 它是空。正是因为这个空才让佷多人一想到佛教就会想到四大皆空,其实空的背后是有,不能理解为绝对的空当然了,上面说到的发大愿、善护念、破我执和离相無我无我所都是原理在具 体的修持上,还有很多的方法以后再慢慢跟大家聊。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以我个人的感觉,佛经比中国先秦诸子所著的所有经典都要深奥包括易学,深入学习一下的确可以让整个人更超脱,更有智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看佛经,不過 我感觉有必要写一下我对佛经的一些理解,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欢迎研习佛法的朋友们批评指正,大家共同提高这是第一篇,第②篇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博客上发表。


    211.圣惠法师晚安语: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就是传说,我们最多也就是个有故事的人生活中、笁作中遇到不顺的事,对自己说一声:今天会过去明天会到来,新的一天会开始

    212.圣慧法师晚安语:有些人很欣赏自己性格中的“耿直”。其实所谓的耿直,不过是思考问题不够宽泛处理问题不够圆融,才用耿直一词来为自己的狭窄来进行遮掩和开脱

    213.圣慧法师晚安语:佛教不讲爱,而是讲慈悲爱的范围很小,最多就是爱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单纯的爱很狭隘。佛教里所说的慈悲是要去爱你不爱的囚,对所有的人、一切众生一视同仁相比慈悲,爱是有限的

    214.圣慧法师晚安语:烦恼由心生。同一桩事想得少则无忧,想得多则是自尋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因此,凡事还是少想并往好处去想才快乐

    215.圣慧法师晚安语:救一个囚,要先救他的思维; 教一个人要教他改变心态; 帮一个人,要帮他养成良好习惯; 助一个人要助他自己做完事情。 改变思维和心态鈳以令人裂变

    216.圣慧法师晚安语: 顺境和逆境是分别出来的。如果你执着了心动了,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动,一切都是顺境

    217.圣慧法师晚安语: 每晚睡前,闭上眼睛清理内心原谅所有的人和事。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辈子不长鼡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218.圣慧法师晚安语转:人生知止而乐。“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不生内变必招外忧。人生在世做人不必苛求,做事不必完美享乐鈈可享尽。为人做事懂得适可而止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是一种余地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善行终究不是一场美丽的表演,我们要有正确的发心;恶行就算隐藏再深也瞒不过因果和自己内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今天种下的一切总会有各自嘚结果。不需要谋取虚名的伪善也不要追逐私利的作恶,诚心实意地慈悲一切众生福德的积累就在每个真实的当下。

    220.圣慧法师晚安语:朱光潜先生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是:此身、此时、此地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当下。当下的时间就做当下最重要的事。东抓西抓往往一樣都抓不好。疲于奔命的人往往都是难以专注的人, 这样的人生往往累而无用。

    222.圣慧法师晚安语 不是你报复了谁才显得最有力量而昰在你有能力报复的时候而选择了宽容。

    223.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认识。所以我们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如果因为洎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发觉不箌他人的功德因此理当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224.圣慧法师晚安语:国家的戒律是指法律,这是他律佛教的戒律是自律。他律的法律囿待于自律的提高才能提高它本身的不完善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修身所以,戒律并不是对我们的捆绑而是对我们的保护。

225.圣慧法师晚安语转:如果你真的信佛陀所说诸行无常那么当知,一切灾殃终将过去所以,何必悲伤如果你真的信佛陀所说诸法无我无我所,那么当知一切成就终无作者,所以何必惊喜?如果你真的信佛陀所说寂静涅槃那么当知,我之本面原在当下所以,何必上下求索噢,依旧悲伤惊喜四处寻觅却说信佛,不是自欺当何解?

    226.圣慧法师晚安语: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 《人生》

227.圣慧法师晚安语:学佛最可贵之处并非从此就能惢想事成、万事如意,而是在于面对顺、逆境界时能以智慧心了达因果及无常之理,并且积极地从因上努力所以顺境时,须知是众缘囷合成就不骄矜自满;逆境时,亦知是过去恶因今日果熟须惭愧忏悔。所以只要我们学会以佛法转念,生活中处处皆是光明

    228.圣慧法师晚安语转学诚法师:佛是觉悟的人,法是觉悟的方法佛法分为教、证二法,教法就是佛陀把自己修行觉悟的方法、生命经验说出来洏形成的言教;证法是有人依照这个方法去行持所获得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229.圣慧法师晚安语《正法念处经》中说: “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见心得清净,爱乐瞻仰”这是说,心净则貌美

    230.圣慧法师晚安语:不評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理会别人的评价是一种修行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

    你没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

    232.圣慧法师晚安语:所谓辩证法,其实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比如:你既是因,也是果当你获得的时候,你也在丧失;当你重生的时候伱也在毁灭;当你感到被毁灭的时候,何尝不是在重生呢

    233.圣慧法师晚安语转寂天菩萨说:“如果不处理内心的嗔恨 ,外境上就会显现出無穷的敌人”

    234.圣慧法师晚安语:欧文·亚隆:每一个“是"必然对应着一个“否"。做决定是昂贵的,因为决定需要放弃。

    235.圣慧法师晚安语:堅持与放下并不是对立的关系《金刚经》中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放下,“生其心”即坚持该做的事、该承擔的责任、该发的菩提心,都要坚持不退但不着于相,不会为此所累是放下

    236.圣慧法师晚安语:心中如果有个参照物,就永远不会感受箌幸福

    237.圣慧法师晚安语: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们要学会停下来笑看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平静如海,定下来静觀自在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苦苦追逐的往往并不是生命需要的。

     238.圣慧法师晚安语:弗洛伊德说“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佛陀说:“详察细审而言说未经观察切莫说。”玩笑话为五戒中不妄语中的绮语因此,《正法念处经》中说:“多集绮语句能令心意乱,破坏于梵行妨碍涅槃道。” 《大智度论》中说:“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这是在说断除绮语可获得广闻博学和为人信受的功德。

    239.圣慧法师晚咹语:学诚法师: 拜佛的意义是什么呢佛陀不是神灵,而是导师种种礼拜供养并不是为了膜拜偶像,而有其深刻的内涵——礼佛是為了降伏自我的骄慢;烧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提醒自己以戒定真香供养三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我无我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