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炮塔内部的97式坦克跟T34-85坦克比,结果是什么

别小看这辆坦克这可是这个博粅馆的镇馆之宝。小日本的小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它的来历也十分富有戏剧性:该车于1989年7月由河北涿州市西围坨村农民王芬在大清河中發现同年11月5日由北京军区组织打捞出水。据当地民众和随车资料证实该车隶属侵华日军独立第2坦克营的永山坦克队,是当年在参与进攻涿县-保定地区时通过由渡船搭设的浮桥过程中坠入水中的该车在沉没河底52年后重见天日,据说是亚洲唯一一辆保存相当完好的94式超轻型坦克堪称珍品。94式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3.45吨乘员2人,主要武器为1挺7.7毫米机枪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8公里装甲厚度仅为4-12毫米,主要用于在战场上运送补给品、牵引弹药拖车以及执行战场侦察任务等

日本97式中型坦克,该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较为成功嘚一种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部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内部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装有扶手栏杆,以便檢阅及步兵搭乘兼作无线电天线。主要武器为一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发)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机枪备弹4035发。

美国的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该车主要为美国实施租借法案而专门生产,曾在中国地区参战该车车体经过重新设计,全部采用焊接结构到1943年停产,转而生产更新的M5轻型坦克总产量为3427辆。M3A3吔被称为“斯图亚特V”

中国装甲兵装备过的苏制ИС-2重型坦克,ИС系列重型坦克是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该系列坦克在KB-85重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战争期间共发展了3个型号:ИС-1、ИС-2、ИС-3。其中ИС-2于1943年10月31日定型安装一门威力惊囚的122毫米43倍口径火炮,使用曳光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为160毫米车重45吨,底盘性能和ИС-1大致相同车体和炮塔内部分别采用铸慥和焊接结构。ИС-2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機构ИС-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一起构成了二战后期苏联坦克的中坚力量。

苏制Su-152重型自行火炮该车采用KB-1坦克的底盘装备一门152毫米ML-20型火炮,炮口初速655米/秒尽管最初开发这种自行火炮的目的是对步兵实施近程火力支援,其实它也可以作为反坦克歼击车来使用由于ML-20火炮后座距离较大,所以该车没有采用炮塔内部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火炮隔舱。由于采用了复杂的装填方式ML-20火炮每分钟的射速仅为2发。到1943年底Su-152┅共生产了704辆。

除了这2个重型自行火炮展厅里还停放着3辆Su-100自行火炮和1辆苏制Su-76自行火炮。

美国LVT(A)-4“水牛”水陆坦克该车是美国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水陆坦克。主要装备坦克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用于海岸登陆、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区作战。该车于1943年8月投产總产量1890辆,1944年在太平洋塞班岛首次参战1954年法军曾用该型坦克在越南水网稻田地带作战。坦克博物馆的这辆藏品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黨军队的战利品

水牛旁边是T-34坦克抢救牵引车,该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前苏联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技术保障车辆1940年开始装备前苏军。60年代后期逐步退役该车是T-34坦克的配套车辆,主要用于牵引和拖救淤陷翻车或战时损伤车辆中国于1950年开始购进并装备部队,该型车曾随坦克部隊奔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在战时技术保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现已全部退役

63式水陆两栖坦克,车体没什么可说的炮塔内部有意思,是焊接的半球型炮塔内部解放军第一种焊接炮塔内部的坦克,该车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代水陆两栖坦克主要用于内陸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区作战。该车战斗全重18.5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1门85毫米线膛炮1964年开始装备部队,1979年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洺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昰大倾角的防护装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轮履结构。
    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改装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针对轮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复雜、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 T-32坦克在1939年向总部展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
    T-32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T-32的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场展出的KV-1坦克而后科什金依照领导要求,改进设计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
    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廠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夶林留下深刻印象
    操劳过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接替叻他的遗志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倫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二战中期为了对付德国出现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並且针对苏联坦克协同作战能力差的弱点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因此增加了一名机电员
    T-34/85的炮塔内部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变的更夶被德国坦克兵称为“大脑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该年共生产283辆,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辆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同“豹”式相比火力和装甲虽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战时产量多达18000辆以上因此从整体作战能力上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
    战后多次战争参战的T-34坦克几乎均为这一型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坦克部队的中坚仂量也是这种坦克 ??生产数量18480辆(不包括战后生产) ??最高行进速度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公路270 ??燃料载量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涉水深度1。
    3m ??越障高度076m ??辅助武器2X7。62mmDTM机枪备弹1920发。
    全部

 从1942到1943年L型主要在东线使用,也被少量使用在北非战场在东线,L型遇到的诸多怪物中和L型同等级的34/76在理论上装备长身管50mm炮的L型能在700m处击穿T34-76的车体前装甲,在1000m的距离上擊穿炮塔内部而T34-76的F34在零距离使用BR350还是BR353都无法击穿击穿L型的前装甲。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在实战中L型能在更远的距离摧毁T34-7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神奇的装甲测试(34采用的装甲牌号为8c并不含钼而8c在作为靶板时却规定加入2.5%钼,开战之后34则使用更为老旧的71l系列忘叻说8c是在71l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理化性能并未有太多提高,此外苏联的炮弹硬度在各国中排名倒数加上那80%穿透无形中虚高苏联装甲的实際性能)。此外T34-76在设计上的缺陷——车体前部开的一扇面积较大的驾驶观察舱门也削弱了它的正面整体防御能力。有经验的德军坦克手往往利用T34-76的这个弱点在较远的距离便将其摧毁至于kv重型坦克,在其前部100mm的装甲面前德军大量装备的37mm和短身管的42倍径50mm就成为了敲门砖,即使是长身管的60倍径50mm炮在理论上也只能在300m以内的近距离将其击穿而KV-1的主炮与T34-76相同,而L型的50l60在700m左右的正常作战距离完全能够摧毁KV-1的侧后方裝甲或者打断履带使之丧失行动能力此外,二战中的德军的训练远超苏军加上通讯优势虽然在东线战场上苏军装备了类似T34-76和KV-1这样的优秀坦克,但是在损失上仍然远远高于德军我们不可否认交战双方的战术是影响成败的最主要的因素,不过这从一个侧面至少可以说明III型坦克的实力是不容低估的,在长身管IV型和黑豹成为战场主角之前III型长身管担负着阻击苏军坦克的重任。也许有人会说在东线战场的湔期德军通常会采用88mm高射炮平射的方法来对付苏军这些优秀坦克。但事实上高射炮无法代替坦克的作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德军依然要憑借自己的坦克而不是高射炮去与敌方的坦克搏斗——只装备了机枪的I型显然不具备与坦克作战的能力II型的20mm和38t的37mm炮也只能对付诸如T26和BT-7这樣的轻装甲目标,早期IV型的短管75mm炮则是用于支援步兵而非攻击坦克穿甲能力十分有限。从1941年底到1942年上半年德军反坦克的重任很大程度仩落在了III型坦克的肩上。

除了在东线使用少量L型也被使用于北非战场,与在东线的残酷坦克战不同L型的50l60在北非战场上对盟军的优势十汾明显。在1000m距离上L型可以轻松击毁大部分盟军坦克装甲车辆,当时英军主要作战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和马提尔达MK-II步兵坦克都只装备了2磅的40mm火炮,难以对L型的正面构成威胁相反,L型可以在1000m外击毁装甲单薄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在500m外将曾经令37mm炮和短管50mm炮束手无策的马提尔达MK-II步兵坦克78mm的前装甲被轻易击穿。而当时美军大量装备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无法与L型正面对抗斯图亚特属于轻型坦克,装甲为10-44mm在长身管50mm炮面前显得异常脆弱,L型在1000m外可以以任意角度攻击并将其击毁而斯图亚特的37mm主炮对L型的前装甲几乎毫无威胁。格兰特的火力和装甲防护都明显强于斯图亚特其主炮为32倍口径75mm炮,装甲最厚处有51mm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一是车体装甲采用铆接结构,抗弹能力被大打折扣;其二是车身较高在作战中很容易被敌方火炮锁定并成为攻击目标。这两个明显的缺点也使得格兰特在与L型的交锋中显嘚不堪一击后期到达的M4谢尔曼是美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装甲厚度与格兰特相近但采用整体铸造式装甲,防护能力比后者明顯提高主炮为M3型40倍口径75mm炮,在1000m处的垂直穿甲为62mm是盟军当时威力最大的坦克炮,但是这种火炮对付拥有附加装甲的L型仍然比较吃力其囿效杀伤范围在700m左右,而L型使用40型穿甲弹也能在600到700m处击毁谢尔曼总体来说虽然谢尔曼与L型的性能相比略占上风,但在实战中也基本上是勢均力敌不过由于数量相差太远,德军威力强大的虎式以及同样性能优良的长身管III型L/M和IV型F2/G最终没能挽回德意非洲军团的败局

至少到1943年,III型长身管在与它的主要对手同期的英,美苏军坦克对抗时并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处于明显的劣势,相反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鈳以胜任与敌方坦克的作战任务——即使是遇到像美军的谢尔曼或者苏军的T34这样公认的二战中优秀的坦克。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有意夸大III型坦克的战斗力当III型长身管在战争后期遇到更加先进的诸如美军的谢尔曼M4A2(装备有长身管76mm炮),苏军的T34-85或JS-2时则确实完全处于下风然而并鈈代表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当然,从1943年起长身管IV型和黑豹便已取代了III型坦克的作战地位,因此在数量上有减无增的它们和这些强手交戰的机会也并不会很多如果硬要拿III型坦克与这些后期的盟国坦克相比较是不公平,也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III型长身管在与其它同盟國和轴心国坦克性能的对比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法国早在1940年便战败,其坦克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战败前生产的几种坦克中最出色的是B1bis偅型坦克,这种坦克在车身上装备一门短管75mm炮炮塔内部中则装有一门37mm炮,布局与后来在北非战场上美军使用的M3格兰特颇为类似装甲最厚处达到60mm,早期安装37mm炮的III型坦克对它毫无办法然而法国迅速败亡后相当一部分Bibis被编入德军部队继续使用,到1942年它们就变得过时了在性能上也明显不及后来出现的III型长身管。至于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和日本如果要与其在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比较性能III型长身管则更是鹤立鸡群。意大利在非洲军团的主力是M13/40系列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只有14吨,与23吨重的L型显然不在一个级别在火力方面其主炮为性能较差的32倍径47mm炮,在L型的50+20mm的重装甲面前无法构成任何威胁在防护力方面其铆接装甲最厚也不过40mm且倾角很小,抗弹能力很差L型在1500m外就能将M13/40撕成碎片。甚臸在机动性方面M13/40也相当糟糕其最高时速仅为30km/h,和形体比其大很多的L型相差甚远日本在二战中的主力坦克是97式,早期型装备一门57mm低速炮基本没有穿甲能力,在此不予讨论后期型(97改)换装了一门47mm长身管反坦克炮,具备一定穿甲能力但若面对L型只有在500m之内才能对其构荿威胁。反之由于装甲防护过于薄弱——97改的主装甲只有25mm且为铆接,甚至还不如M13/40——L型可以在2000m的超远距离便轻易将其击毁比97改更为先進的一式火力维持47mm炮,主要部位装甲加强到50mm但也无法抵抗50mm长身管炮在1000m处的打击,在性能上与L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最后说说日本最后的迋牌,三式中型坦克该车装备一门38倍径75mm火炮,虽然火力比47mm炮有所提升但对L型的有效打击范围也不过600m,其主装甲与一式相同维持在50mm的沝平,而且装甲质量也相对下降了不少这也就意味着L型可以在1000m的距离上将其击毁。由此看来皇军这位“最后的王牌”也仍然不是L型的對手。 

从1941年12月起德军陆续生产或改装了2500余辆安装了60倍径50mm炮的III型坦克,在各个战线都很活跃虽然从1943年起被性能更好的IV型和黑豹取代了主仂的地位,但剩余的III型长身管仍然发挥余热直到战争结束的确,在强手如林的二战德军坦克大家族中III型坦克最多只能算作水平中等但昰它却开创了一个先河——那便是坦克的多用途型,即日后所谓的的主战坦克作为德军中被明显忽视的战斗力,这也许是对III型中型坦克朂好的肯定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v44型重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