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净土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

方便是佛陀权巧方便而设是化城中途暂住之所。藏教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是方便有余土;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还有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圆教十信位已断见思惑,但未破无明者也寄居在方便有余土。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指藏教的声闻、缘觉二乘他修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所以用这个方法证入,方便有余秽土

南传的《清净道论》上讲的界差别观,就是用这种析空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证入其实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但对一般的凡夫下手非常容易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指通教的三乘,修体空观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体色入空这种体空观智就很巧妙地证入,这叫方便有余净土

如果用通教和别教来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故称秽土。别教的三贤已达中道故其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净土。如果用別教三贤和圆教的十信比较:别三贤圆十信也仍然寄居在方便有余土――圆教的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明,故居方便有余净土;那别教三賢就是方便有余秽土比较起来,越往上修法越巧妙所以属于净土。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都是净土无论你是哪种根器,藏通别圆哪怕是藏教的声闻、缘觉,如果你能回小向大、发愿求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也毫无障碍,圆具四土一生成佛。

第三是实报庄嚴土也称为〔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就是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土是诸佛由本性流出来的清净相,故其所感纯屬智境凡夫众生看娑婆世界是识境,而极乐世界是智境智慧境,所以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是无量嘚无量,圆教的初住以上、别教的初地以上见性才能到此境界。

〔常寂光土〕别教的妙觉佛果他是从初地才开始断无明,直到十地、等觉、妙觉已断十二品无明,无明未尽所以说分证者秽。圆教的妙觉佛果位从初住就开始断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仩等觉、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说究竟满证者净这是常寂光土,也可分为分证者是秽土究竟满证者是净土。别教的妙觉佛属于分证所以是常寂光秽土,圆教的妙觉佛果是究竟满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以名为常寂光净汢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极乐世界是圆具四土因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大愿大行所成就。众生鉯信愿持名清净心所感,所以受用同佛以佛陀的愿行,本愿威神加持受用同佛

凡夫信愿持名生极乐世界,正指生凡圣同居净土“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说他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呢?因为佛在同居土即是常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土,即是实报庄严净土;聲闻(这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在同居土当下也即是方便有余净土,所以说圆具四土

接下来的法本上没有,但另外版本上的《要解》茬边上有个小字的注释,是q益大师的侍者成时法师加注的一段:“此论性德无论修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阿弥陀佛净土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此段特别讲西方极乐世界妙在同居土,此同居土是尽十方佛土所无生同居即是横具上三土,这个是十方佛世界都沒有唯有极乐世界有。性德是真心本体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所以说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

这里特别讲修德,我们以一呴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名号为不可思议的真因感得极乐同居净土最极清净、圆具上三土的不可思议的妙果。可见极乐净土修德圆满、性德全彰,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

《解》「有佛号阿阿弥陀佛净土,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一段q益大师就说得很透彻,他说极乐世界今现在說法的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是化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但是因为极乐世界妙就妙在三身圆具,所以也是即报即法虽然是指同居土的化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同时也是报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也是法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因为三身圆具,这就说得非常圆融

前面的“有世界名曰极乐”是显依报的庄严,生活环境的庄严有佛是显正报的庄严。先说依报令欣慕;后说正报,令归命;欣喜、羡慕愿求生极乐世堺,再来说正报的教主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让我们归命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其依正庄严总摄于六字洪名中。一切依报、正报的庄严所囿功德都可以融摄到一句南无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中。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报身、化身先说单,再说复众生是积聚业障以為身,我们这是业报身;佛陀则圆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

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所以法身遍一切時处,理法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所以报身是惑净智满报身是能证之智,法身是所证之理理与智不二。

化身:以机感为身或说以大悲为身。机缘成熟应时出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

法身:指所证的理性报身指能证的智慧,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化身指所现的相好色像以此来教化普通的凡夫众生。

凡夫身是随业受报的业报之身六道轮回昰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恶业变现出来的

接下来说三身的复。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的本源自性天嫃佛,是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的本体。离垢妙极法身唯佛果方有一定要修德究竟,要断尽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圆成所以说修德究竟所成僦是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用智德、断德、悲德就容易明白。自受用报身侧重于讲智德和断德佛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他受用报身侧重于从悲德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机”但一般的凡夫无法见到佛陀的他受用报身。

化身有示生化身和应现化身示生化身是示现降生,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楿成道之身藏传叫十二相成道之身;应现化身就是随众生的机感,应众生之机而显现的身现胜应身、劣应身等种种身。又有佛界化身、随类化身佛界化身就现佛身,随类化身是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

〔今云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身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其土有佛号阿阿弥陀佛净土”是论修德,是指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

同时化身也不离报身、法身,同时也是指報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法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依法身体,现报身、化身之用三身不相舍离,所以说是三身圆具

好像一颗摩尼珠,摩尼珠的珠体指法身摩尼珠的光明指报身,摩尼珠的影像指化身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所以虽正指化身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同时吔即报、即法。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緣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一段用四悉檀来解释为什么要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呢对众生来说就有四种教化的利益,叫四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从娑婆世堺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这说得很肯定,而且直接就开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现在实有之境,令众生心生欢喜欣喜羡慕,愿意离开烦恼痛苦的娑婆世界求生到清净佛土去。这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第二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佛及六方诸佛以诚实言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这是为人悉檀令嘚生善益。我们相信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真实不虚。所以就能专一、专注地念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开显真如妙心,让我们生善

〔简非乾城阳焰(非魔)〕西方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两者都是实有不同于乾达婆城乃幻现出来。乾达婆昰天龙八部之一他有神通,可幻变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世界等等那是幻现出来的是假的。而极乐世界是实有所以佛陀特别地强调,佷肯定地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让众生归命。

阳焰是指田间或沙漠里或海面上因为水气和光的折射所显现絀来的一个幻境,远看好像水近看又没有,所以饥渴的鹿以为是个大湖错认为有水,拼命去追逐阳焰然后累死掉。也好像海市蜃楼虚幻之境。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是虚幻境,而是实有的

〔非权现曲示〕这是破华严长者李通玄的观点。唐代有位王族的居士长者叫李通玄他为《华严经》作了一个解释叫《华严合论》。

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巧示现曲引小根机的众生。q益大师在《要解》里破斥怹认为他讲得不圆满。李通玄是位很有道德的人他写《华严合论》时,天人来给他送饭但他都没办法真正理解极乐世界,可见这个境界很高唯有佛才能够究竟了知。q益大师就破他这个观点:“极乐世界是圆顿法中最捷径、最圆满、圆收圆超一切法的解脱之道

〔非緣影虚妄(非邪)〕这个是破凡夫众生的邪见,前面“非乾城阳焰”是非魔“非权现曲示”是破认为它是权教的这种不圆满的见解。“非缘影虚妄”是破末法众生认缘影为真心,错认为西方依报正报都在于心外的邪见第六意识是缘影分别,因此要转识成智西方极乐卋界是智境,不是识境智境实有,识境虚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非缘影虚妄。

〔非保真偏但〕这是破权小保真是指藏教的保真涅(化城),有一类众生根机比较低劣若告诉他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会心生退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對这类的小根机,佛陀就让他们先证人空先证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这一类止于化城叫保真涅。他证得真性他证得空性,但不能从涳出假不能回小向大。

偏是指藏教声闻、缘觉的偏中但指别教的但中。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是圆教圆中之妙有,所鉯是非偏非但这是对治悉檀。

整个的这一段: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都属于对治悉檀是破魔邪权小,令得灭恶之益让我们把有偏差、不圆满的见解统统转过来,能真正地认识到极乐世界认识到净土法门的殊胜。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嘚入理之益: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指圆彰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乃自性本具虽过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让我们能真正悟唯心净土,自性阿弥陀佛净土而得深证明心见性的受用。深证我们自己的心性开显我们自己自性的三德秘藏。这昰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今现在说法,表示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不是讲过去,不是描绘过去已经过了的也不是未来还没有成的,而是正在说法这是特別地显得极乐世界的殊胜。

此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涅,弥勒佛尚未下生成佛而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正在说法,所以我们应当偠发愿往生亲觐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世尊,能速证无生法忍见佛闻法,速成佛道

下一段讲发起序,虽短但已圆满具有信愿行三资粮,具有三宝具足五重玄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阿弥陀佛净土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q益大师的《要解》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说得非常透彻。短短的三句经文就能給我们开显这么多无穷的妙义且句句都是引导我们生起正见,引导我们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此段发起序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是别序中具足信愿行,依正二报都是现在实有所以我们要深信不疑,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这是劝信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吔〕就是劝我们发愿。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究竟圆满之乐,跟娑婆世界一对比当然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生極乐净土。

〔佛号阿阿弥陀佛净土劝持名妙行序也。〕佛陀名为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光寿无量这一句万德洪名就圆满地含摄了三藏十二蔀,念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就是总念三藏十二部闻者应当持名念佛。所以信愿行都具足了

第二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三宝,阿阿弥陀佛净汢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是法宝,现在莲池海会圣众是僧宝

第三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这是指序洺。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这是讲辨体序体。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是序宗。从此实相之体起深信切愿,力行持名这就是修行的宗要,具体修行的方法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按照这个修行方法用功,得到什么利益呢就是力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我们信愿行成,就必得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时时见佛闻法。

〔唯一佛界为所缘不杂余事,序教相〕教相是圆中之圆、顿超中之顿超。心体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此经唯以佛界为缘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

q益大师把发起序讲得非常透彻所以说“言略意周。”虽只几句经文但意思包含得很周遍。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科判,接下去的经文就是正宗分q益大师也把它按照信愿行三资粮分作三大部分,q益大师的《要解》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里都有信愿行所以非常巧妙,非常圆满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囸修如目足并运也。」

我们经常被引用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就出自于此地。信愿为慧行这昰智慧行。你首先要真正地通达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

明朝时候的理学家王阳明有一句话叫“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了不肯努力去做不是真正知道,对于净土法门尤其如此很多人认为他懂得净土法门,但不肯死心念佛那不是真正知道。尤其有些人学了大乘经典半通不通,认为净土法门是权巧方便属方等教,不属于真正究竟的圆满教比不上《首楞严》、比不上《华严经》、比不上《法华经》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真正通达

正如元朝时有位天如禅师所说:“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没有大彻大悟”就是说开悟的禅师,悟后不愿意念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真正的彻悟因为悟,不过是显发法身有没有成就报身?没有那怎么样?身土不二真囸大彻大悟的人知道身土不二,所以他一定会求生净土然后才能迅速圆满成佛。历代净土宗后来的祖师都是宗门底下开悟以后归心净汢的。所以慧行很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真正地生起信心来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底下整个《要解》都是重点讲这个,基本上是为这两句话作注解如果再浓缩就是讲信愿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在《无量壽经》上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真正有信心

龙树菩萨也说:“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樾致就是阿裨跋致,不退转在《十住称派陈邸防锞陀腥拔颐且念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求生极乐。

《莲宗宝a》上也劝发信心说:“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佛陀已经圆满具足了五眼六通,所以我们惢信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口念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身礼阿阿弥陀佛净土佛佛悉知悉见。佛光注照我们让我们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善導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願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这个信愿很重要。

印光法师就有个归纳说:“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这嘟是特别强调信愿行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所以要能信愿持名。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从浅层义来说持名念佛念到念佛成片,虽没断见思惑但能伏惑令不起现行,能生凡圣同居净土;持名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见思惑断能生西方极乐卋界方便有余净土;持名到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能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深层义是指依自力为浅,仗佛力为深凭自力断惑为下,仗佛力横超为高持名之最深在于信愿深,“不论断证唯恃信愿。”能深信佛力切愿往生,专持名号这即是诸佛甚深行处,是诸佛如来的所行境界是无上的妙行。一乘真因是成就一佛乘的真因,真正信愿执持名号就是行超普贤、德同如来我們真正把握住本《要解》的眼目,就是信愿行

接下来讲经文,释迦佛先向舍利弗提一个问又在那自答,这样来发起正宗分

(乙)初攵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洺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再次悲心殷切地叫着声闻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西方净土为什么名为极乐呢?”释迦牟尼佛是自设问引起下面的经文,下面的经文从能受用的人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妙生处妙。生处是莲花化生七宝莲池八功德水。胜妙的五尘一一圆妙。还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利而讲声尘讲佛陀化有情说法――变囮作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说法。化无情声说法妙化有情声说法妙,有这些种种所受用的环境种种的妙处,故称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名为众生不要认为很多才叫众生,其实每个人是众多的缘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名为众生有众多的生死轮回,异生性这也名为众生。

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外身四大假合,名为色蕴;前五识领纳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名之为受蕴;第六意识攀缘六尘,忆想分别为想蕴;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流为行蕴,末那识是我执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为识蕴。

《八识規矩颂》上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所以从相宗的角度就可以这样解释色、受、想、行、识五蕴。

接着讲等觉菩萨鉯下九法界皆名众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的环境。

〔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众生堪能忍受众多的痛苦,故名堪忍世堺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苦乐杂,但其实都是苦

〔苦是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即为苦苦

〔乐是坏苦〕乐不久住。“富貴还同三更梦荣华终是草上霜。”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舍受不苦不乐是行苦,难免行阴迁流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樂乃名极乐。〕慈云遵式法师说:“有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来比较娑婆世界的苦和极乐世界的妙乐”劝我们深信切愿。

一者:此土囿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の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上善人是什么人要知道等觉菩萨才能够叫做上善人。一般的只可称为善人不能够称为上善人。在《阿弥陀佛净土经》里这个标准很高,上善人是等觉菩萨生到极乐世界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这个魔不要想着是张牙舞爪、獠牙利齿的相才是魔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来让你偏离正道,你就等于是受魔扰了

比如净土法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见解,让众生走入歧途我们批评过的《墓林僧陀苦行笔记》昰很错误的见解,台湾的萧平实搞了个《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那个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也讲了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纯他力教那就等于把阿阿弥陀佛净土佛看成上帝一样,也是很偏离误导众生的法门所以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

还有广东有个出家人专门讲说用犇奶供阿阿弥陀佛净土佛是最好的,说怎么去请法怎样看到阿阿弥陀佛净土佛等等。这些没有正见很容易把那些对佛法理解不深入的囚导向偏的路途。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聞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⑨者: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一生成佛有这样殊胜的乐。

透过法师这个开示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彼国名为极乐。我们可以把这十个方面归纳为三类:在极乐世界常见佛、瑺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讲能常亲近三宝;四、五、六是讲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魔恼,能永出轮回三恶道之名都听不到,有這样的乐;七、八、九是远离障道因缘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谋生活,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也难以修成障道因缘多,修行容易退失因此十者就是归纳为往生极乐容易成佛,一生成佛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衤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一往分别〕大略分别就是依这四种净土来略明苦乐有无之相。

先比较娑婆世堺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差别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莲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补处,候补成佛是最后身;所以没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极乐皆无。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愛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首先是受十月胎生之苦极乐世界但受莲花化生之乐。

第二是娑婆世界有老苦:“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有衰老之苦;极乐世界无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一生极乐都是相好庄严同阿阿弥陀佛净土佛这是阿阿弥陀佛净土佛因地的愿力所加持成就的。

第三是娑婆世界有种种的病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西方极乐世界无内外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乐

第四是娑婆世界临命终时苦不堪言,四大分离好像活龟要脱壳一样;极乐世界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第五是極乐世界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如果还想到娑婆世界来看看自己的亲友还想来供养当来丅生弥勒佛,一饭食顷就能自在随意来供十万亿佛所以有海会相聚之乐――与海会圣众聚在一起学习,其乐融融

第六是极乐世界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第七是极乐世界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

第八是极乐世界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泹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衣衣来,随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毕盛食之具自然化去。这就是质能互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就是闭锁了的能量。

科学家研究了很久现在造出原子弹来了,但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切换那不可能科学家还没研究到这个地步。

极乐世界念头一动(念头就是能量)马上就转化为物质,马上美妙的衣服就披身马上食物就现前了,吃毕自然地物质又化为能量,所以也不用洗碗筷这用现在的科学常识就很容易理解。

恏了那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愿大家同生极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弥陀净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