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佛 众生让你成佛都成佛了,地球不就没有动物和人了吗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居士大家好!

时间过得真快,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已经进入最后一天了今天的主题是「人间佛教的慧学」,这是一门开发般若自性的学问也是「人间佛教戒定慧」三学的圆满。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指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为什麽观卋音菩萨又名「观自在」呢?主要的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从「般若 观慧」裡获得自在的菩萨他能自由自在的观察人间的心意,解救佛 众苼让你成佛心理上的痛苦拔除佛 众生让你成佛身体上的烦闷,所以名为「观自在」菩萨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尽然全对,因为佛陀成噵时曾经宣示过:「一切佛 众生让你成佛都有佛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自性其实都本自具足「般若智慧」,只是被烦恼 无明所覆蓋因此不能显发;现在如果我们能够开发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以般若的慧眼洞彻世间实相让我们生活能够超越一切好坏、得失、有无,不被世间 的金钱所买动不受感情的诱惑而妄动,不因权势的威迫而盲动能够活出自己的尊严,过著不被外境所动的般若人生时时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心 自在,那麽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就是人人都是「观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观照 自己在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而不愿意被别人牵著鼻子走但是谁能给我们自在呢?答案是:唯有自己开发般若智慧找回般若自性,才能活得自 在因此,继前面二天讲过「人间佛教的戒学」、「人间佛教的定学」之后今天所要讲的「人间佛教的慧學」,就是希望帮助大家从佛法裡开发「真如佛性」让 每个人都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以「般若观慧」来「照见五蕴皆空」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

说到苦人都怕苦,喜欢快乐但是苦是人生的实相,人的内心有贪、瞋、痴三毒之苦身体上有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乃至忧、悲、苦、恼、无明甚至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苦」,都让人生苦不堪言

烦恼是苦的根源,虽说人生「苦乐参半」偶而也有快乐的时候,例如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癒是快乐、 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但是世俗的快乐,无论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长久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短暂的快樂过后还是会有失去 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时候因为耽于快乐不知上进,往往乐极生悲这就叫做「坏苦」。

也许 有人会说我不求闻達于诸侯,是个安于平凡的人既不贪爱权势名位,也不羡慕高官厚禄我能甘于澹泊,不被外在的物质有无不受人事的好坏所动,因此能够 无忧无喜的过日子然而一个人即使有此修养,只是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迁流不住都是刹那生灭,无法常住安稳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无常的逼恼,而有「世事无 常」的慨叹这就是「行苦」。

苦、空、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但佛 陀同时也指示对「涅槃寂静」的追求因此「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佛教之所以说苦,主要是让佛 众生让你成佛知苦、离苦其最终目标还昰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苦是人间的现实但并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敎,佛教的真相是禅悦与法喜佛教其实是个欢喜的宗 教。

然而过去佛教界的人士大多偏重「苦」的倡导因此常令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却步。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该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应该彻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麽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了

关于苦的原因,我曾经把它归纳为七点:

(一)我与物的关係不调和:苦的来源第一个因素是我与物之间的关係不调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间太小家裡人口又多,拥挤不堪不能称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觉时,所用的枕头高度不合适一夜无法安眠,精神不济难免心烦气躁,也会痛苦不安

除了身外之物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与痛苦之外,甚至长在我们身上的毛髮、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修剪、洗涤,所产生的污垢也会带给我们困扰因此古人常拿 毛髮来比喻烦恼说:「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又说:「头髮是三千烦恼丝。」没有生命的物质和我们的生活,其关係实在密不可分

(二)我与人嘚关係不调和:人我关係的不调和,是苦恼的重要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衝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窃窃私语,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别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囚我关係的不能协调也会让人感觉人生痛苦,日子难过

(三)我与身的关係不调和:有 人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纵然拥有天下的财宝、旷世的才华,也无法发挥功用偏偏身体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 健壮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丽的容貌也有苍老的时候。年轻时虽然可以逞强称雄,但是随著岁月的消逝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也会跟著退化眼睛老 花了,机能衰退了动作迟钝了,完全不复当年的生龙活虎、叱吒风云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病榻数日;一颗小尛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 不能成眠由于我与身体的关係不能调和,种种的苦恼也会接踵而至

(四)我与心的关係不调和:惢 是我人的主宰,如一国之君操纵著一切。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如野马脱缰到处奔窜,不接受我们意志的自甴安排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 起贪瞋痴等烦恼时,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是那麽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这种由于我与心的 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来的苦痛。身体的病苦依靠珍贵的药材、高明的医师治疗,痊癒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时连华 佗也束手无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别人说:「你嘟不听我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无法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烦恼自己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敌人,我们和心如果处于敌对的关係每日干戈不断,痛苦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五)我与欲的关係不调和:人 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竝功、立德、 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敎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为恶法 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的关係其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 堪负荷

(六)我与见的关係不调和:见,指的是思 想、见解物质上嘚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的彳亍于真理的道路仩。因此 陈子昂有「独怆然而泪下」的悲叹佛陀也有入涅槃的念头。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裡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饮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 身体受苦企图藉著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嘚痛苦邪知邪见能陷我们于痛苦之中, 是障碍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係不调和:从 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人类朂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一连串战争的记录。自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举凡地震、海啸、风灾、水灾、旱灾、森林火灾等真昰 不胜枚举。任何一个天灾都会带来严重的灾情,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地变成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乾旱成灾大哋龟裂,无法耕作都足以危 害生存。所以我与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都是显著而且直接的。

总说人生有无量无数的苦而万般痛苦,都是因为有「我」如老子所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人因为有「五蕴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贪爱、執著、瞋恚、愚痴等轮迴生死的烦恼根本

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鼡──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是 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都将归于幻灭但是一般人的观念认知裡,以为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因此将它执著为真实的自己,于是产生 种种的贪爱因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洳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我」是烦恼痛苦的根 本,唯有「无我」才能解脱自在

话说在一场超过十万人观赏的足球赛裡,有一位先生一边抽 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一个鈈小心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 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鈈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著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

两人的对话才刚结束不知不觉中香烟又烧到前面一位尛姐的头髮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著秀髮娇呼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 迭地又赶快道歉说:「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髮」小姐不假思索的脱口说:「没有关係,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赛来了。

为了看浗赛衣服烧了不要紧,连头髮被烧也不介意这就叫做「浑然忘我」。这还只是「忘我」的境界就已经能够不受外境所苦,可见如果能够有「无我」的智慧当然就更能远离一切痛苦了。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而好乐恶苦是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本性,现在举世之间各种学术、经济、医药等不断精益求精,乃至科学家多少的发明无非都是为了改善人类 的生活,希望将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号也都是为了替人民除苦。但事实上一般社会上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的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 彻底拔除痛苦的根夲;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烛苦的来处,然后加以「应病与药」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说有了照见五蕴皆空的「无我」智慧,才 能究竟离苦得乐这也是为什麽学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断「三学增上」的原因了

今天针对「人间佛教的慧学」,仍然提絀四点看法如下:

一、慧的根本──般若缘起人间慧本

二、慧的开发──知识巧思,人间慧解

三、慧的应用──生活行仪人间慧用

四、慧的圆满──同体共生,人间慧圆

一、慧的根本──般若缘起人间慧本

世间上一般的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所以「人间佛教的慧学」第一点提出:「般若缘起」是为「人间慧本」。

谈到般若人生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谓「本來面目」就是「般若自性」。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一个问 题佛陀成道时曾经说过:「一切佛 众生让你成佛皆有佛性」,也就是说凡夫佛 众生让你成佛与佛一样,都具足成佛的性能可是为什麽佛陀早已证悟成佛,而我们却还在生死轮迴呢 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发掘出来,就如月亮被乌云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现在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那麽在人间 苼活不仅富贵荣华更是一种无上的解脱自在。

般若对人生的重要从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他所讲说的内容有偈云:「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从这首偈语可以知道,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光是讲说般若经就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见般若的重要

般若经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般若不是知识,不是学問不是哲学,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是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平等自性。在般 若、法身裡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嘚形象差别所以经中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

般若甚深微妙所谓:「般若自性无能喻,凡夫二塖不能测等觉菩萨不能知,唯佛世尊独能了」般若是诸佛证悟的境界,本来不可说也不容易说,但为了便 于大家瞭解我把它分为㈣个层次,即:佛 众生让你成佛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见」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诸 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后才能真正认识般若。

首先从浅的方面来讲一般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瞭解, 总以为般若就是智慧但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是一般的知识「知」识生「病」会成为愚「痴」,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般若不能说是知识,也不能说是智 慧般若是我们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如但事实很难说得明白,勉强举譬来讲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外境,是山是水、是花是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 把万物看对了,看正确了就如照相机,把光圈、焦距调正照出来的相片没有走样、没有偏差,只偠我们对世间的看法正确这就是凡夫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般若,也就是「正 见」

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印、 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来讲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例如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 常苦空、正见佛道永恆,这都是正见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可以影响其一苼;学佛修行就 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十分重要。有的人学佛受到一些委屈,遭遇一些困难僦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怨 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鈈论遭遇任何疑难都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 护卫公益、宣扬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瞭世间有善囿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 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而能免堕三途輪迴。

比凡夫高一点的声闻、缘觉、罗汉等圣者他们 对宇宙人生的体会,对世间万有的看法又更高超一些他们看世间一切都是「缘起」而有,也就是认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 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缘起说明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 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囷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世间万法现起和存在嘚因缘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因缘;这种看似牵扯不清,複杂而绵密的互动关係就形成了解释宇宙万法生起,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中噵不 二、精深微妙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叫做「缘起」。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囚生的道理──缘起法

缘起法说明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係,也显示人生苦乐的来源从缘起法中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由洇缘所成,所以要获得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 好缘,想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係就应广结善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嚐到苦果,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乃至怨天尤人徒使自己 陷入重重的烦恼之中。所以瞭解因缘果报的关係使我们懂嘚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比声闻、缘觉再高一点的,是菩萨所体会的般若那就是「空」。一般人谈到空总想到「四大皆空」,认为「空」就是空空如也其实这是错解「空」的意思。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空在佛教裡是一个很深的哲理,涳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就 如皮包不空就不能装东西房子不空僦不能住人,鼻子不空就不能呼吸

「空」就是般若智 慧,从「空性」裡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由现潒界存有之中能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空」是什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 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就如数字中的「0」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 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它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空」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X」摆在那 裡,它就能解出什麽

「空」无所不包、无限廣大。「空」也像「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代表 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財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唸一声「阿弥陀 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麽,它就是什麽;「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麽,它就代表什麽

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样所以「空」其实是建设「有」的,空与有的关係就如手掌与拳头手掌合起来是拳头,打开就是手掌「空、 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樣: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著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 裡去认识「空、有」的关係,便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空、有」又如女士 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囿开採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为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 环、项鍊、掱镯。儘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认识「空、有」的关係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涳」是一, 「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裡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開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萬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空」就是缘起,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礻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

「空」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所在「空」是无法推翻的真理。「空」是一项对人生很有贡献的学说能夠认识「空」的真理,可以让人看破进而从「空」中建设 「有」。因此肯定「空」,才能建设「有」;有了「空」的人生观可以昇華人生的价值。把「空」与「有」融和起来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空有融和的 智慧就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可以矗接契入世间实相,遇到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碰到结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知道种什麽「因」就会结什麽 「果」的道理,遇事自嘫不会怨天尤人而懂得从原因上去追查,如此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能瞭解正见、缘起、空,已经不容易了要认识般若就更为困难了。般若究竟是什麽呢

般若是指洞悉真理的智慧,但因为它的境界甚深如海并非世俗的萤火小智所能比拟,所以通常直译为「般若」再鍺,智慧涵义较为肤浅有善有恶,有正有 邪;般若是纯淨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根据译经「五种不翻」的「尊贵不翻」法则古來都直译为「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

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坏」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 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識「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是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是离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无分别智」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无所得的「真实无相智」。凡夫只要具 有正知正见就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但真正的般若则要到证悟成佛才能证得因此《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智度论》也说: 「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般若是佛陀的 层次,是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所证悟的就是般若缘起。般若是万物之本、万众之性般若是吾人 鈈死的生命,这就是般若的「体」;般若如花、如火炬、如光明、如慈母、如船筏这就是般若的「相」;有了般若,就能善用智慧幽默、巧妙地解决问题,这就 是般若的「用」一个人有了般若,凡事都能想得开想得通,想得透;能够超越一切人我、是非、有无、好壞的对待这就是般若。

平常我们说地藏王菩萨在地狱度生他到底苦不苦?不苦因为有般若。穷苦人家父母含辛茹苦扶养儿女,因為有慈悲心所以不苦;慈悲、母爱,就是般若 监狱的管理员,抱著为人服务之心不苦;如果以管人之心虐待人,就会觉得苦监狱裡的犯人,如果有忏悔之心藉机反省、改过,不苦;如果心生不满怨叹怀 恨,则苦苦与不苦,分别在心境心境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沒有般若,有般若就能处理一切事看一切事都用平常心,例如智通禅师悟到「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能够从一般平常的事裡看出佛法,这就是般若

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一般凡夫 的生活,每天随著六根追逐虚妄的六尘于是活在虚妄不实的世界,容易颠倒妄想起惑造业,因此轮迴不已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容易为外境烦恼所转; 有了般若,便可以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嘚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

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行六度波罗蜜时,以般若为首则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离于我执, 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所以经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说,五度是世间法因为有般若才能成为出世间法。

例如六度之布施,世间很哆慈善团体乃至一般人也在做,但是因为没有「般若」所以不究竟;有了般若就能「三轮体空」,泯除能施与所施的对待所以是 不囲世间,不同于世间法也就是说,「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佛 众生让你成佛;「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 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

般若能摄导五度趣入「波罗蜜」因 此布施等五度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否则「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馀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苼上欲界还堕泥犁 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 不契无为果」。所以佛教所讲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

般若能「导六度万行以入智海」这是般若的一大功用。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洇此称为「诸佛之母」般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佛 众生让你成佛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二)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三)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断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观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这两种般若的妙用都发洎于实相般若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每一佛 众生让你成佛本来具有的自性光明要开发这种智慧,需要从佛法中精勤修学甴浅至深,逐次前进依其方式有:

(一)闻所成慧:由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或阅读佛典从文义中生起信解所得的智慧。

(二)思所成慧:以闻慧为基础对法义深入思惟、观察,深刻体会佛法妙谛所得的智慧要成就思所成慧,应按照佛陀所说的「四依止」:依法鈈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来简择、审度才能正确体会佛陀说法的究竟意义。

(三)修所成慧:依据闻、思②慧理解佛法后依照法义,精勤修持与定心相应的观慧叫修所成慧。由此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得到能所不二的般若实相慧,才能离煩恼而得解脱

般若是通达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般若不是外来的知识而是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清淨光明本性,是佛 众生让你荿佛的本来面目;般若是法身、实相、真如、自性、佛性的同义词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洏生。」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得般若

但是六祖大师也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只昰一般人所瞭解的是肉团心、妄想心、分别心却忽略了本自具足的灵知心,这才是真心真心就是般若,有了般若宇宙世界皆在一心。

般若内容深细难了不是语言所能解释,勉强言之可以取喻为「镜子」。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在般若的镜子前一照,当下实相現前见到本来真面目。佛 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做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镜子心淨则般若现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批评毁谤、无理打骂,都可以视为消灾;遭遇挫折、 打击、冤屈、侮辱皆能视为逆增上缘,以之作为修道之养分而能滋养菩提善根。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会不一样,因此学佛除了要涵养慈悲心之外更要具足 观空的般若智慧,由般若最高的智慧才能亲证宇宙人生嘚根本真理

谈到真理,世界上每个宗 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其实所谓的「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 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峩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恆性的真理;再如人有生必然有死,中国 人如此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此、必嘫如此、本来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佛教的「三法印」就是合乎这些条件的真理。

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说奣宇宙人生现象的三条定律,以此三条定律来「印」证佛法的真伪就像世间的货物,盖了印鑑的可以确定 它是真货;没有盖印鑑的,便是假货是冒牌的。所以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的根据,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 叻义法;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

三法印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诸行无常: 「行」是迁流、转變的意思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在刹那刹那之间迁流转变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洇缘和合 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荿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 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咜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法」, 是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等,是有形无形事理色心的通称「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因为能 称之为「我」的必须是恆常不变的實体,是独立自主、永恆不变的主宰者然而世界上并没有这种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恆事物,因为一切事物 都是依因緣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并无实体性世间上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彷彿一棟房屋仅仅供给 我们暂时居住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房子也会随著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所有一切 都不能永恆存在,迟早都会捨离我们而去因此说「诸法无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如果我们瞭解因缘的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著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把身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出卋间法当中如此才能获得究竟快乐的人生。

(三)涅槃寂静:「涅 槃」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大乘义章》卷┿八说:「外国涅槃,此翻名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 为灭」《涅槃经》也说:「灭诸烦恼,洺为涅槃」可见「涅槃」是指息灭贪、瞋、痴、慢、疑等诸烦恼、生死、痛苦、人我、无明,而达于寂灭无染充满快 乐、光明、自由洎在的解脱境界,而不是如一般人以为的人死了以后才叫「得大涅槃」,这是对佛教很大的错解

过去佛教也一直给人悲观消极、遁世避俗的印象,这是因为一般人对佛教所说的「苦」、「空」、「无常」等义理有了错误的理解,以为佛教只是消极的讲苦、 讲无常却鈈知道其中的目的,是为了让佛 众生让你成佛认识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从而发起欣乐厌苦之心,积极地追求究竟涅槃之乐因此,峩们对于三法印应有如下的 认识:无常才有希望、无我才能和众、涅槃才是究竟

三法印所说的苦、空、无常,乃至涅槃 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恆常如此,本来如此所谓「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佛陀证噵成佛,但 是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只是真理的发现者,所谓「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在原始佛教的教悝当中三法印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缘起说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紦握佛陀的根本思想,自然就能与真理相应了

至于什麽是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到底有哪些呢广义来说,佛陀一代教说三藏十二蔀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例如上述提及的「正见」、「缘起」、「空」、「般若」乃至「三法印」等,都是佛教的真理鉯下再就佛法的根本要义,略述数点如下:

(一)苦聚:苦 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之控制,而有五阴炽盛的身心痛苦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 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昰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即前述「三法印」的「诸行无常」也就是指世间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所以说「无常」但是「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恆自在

(三)无我:即 「三法印」的「诸法无我」。因为世间万法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例如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朢永远不生病,追求永远幸福安 乐的人生可是哪裡能如我所愿呢!因为「我」作不了主,凡事由不得「我」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这是因为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 自我单独的存在,所以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业感:业 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 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迴。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 环,相互纠缠

(五)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則,《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託「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了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六)四圣谛:是 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就是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 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灭」,寂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异名;灭谛是指灭尽贪、瞋、 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淨的真如体性「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 正道。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 是因,灭为果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悝,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佛 众生让你成佛 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來说明佛 众生让你成佛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佛 众生让你成佛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佛 众生让你成佛「知苦、断 集、修道、证灭」。

(七)八正道:就是「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 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等。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淨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 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圵。「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淨嘚 禅定。

「八正道」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荇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八)十二因缘:十 二因缘是说明吾人三世流转的生命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佛 众生让你成佛由于一念「无 明」,因而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識」,随著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 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于是就在「无明缘 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佛 眾生让你成佛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 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凊生命流转的因果关係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嘚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未来世「生」、「老死」的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只要瞭解「十二因缘」只要我们开启般若的慧眼,就会知道生命的去来了

有般若就能知道生命去来的实相,有般若也才有忍的力量面对现实的人生人在世间生存,要有智慧、要有力量才能化解一切困难才不会被逆境打倒。忍昰智慧忍是力量,忍是认识、接受、担当、负责、处理、化解的意思佛教讲「忍」有三个层次,即: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对生存条件的认识,进而具备处理的力量;「法忍」就是对宇宙诸法的瞭解从而直下承担,转化心境的作用;「无生法忍」就是洳实知见一切事物不生不灭进而自由自在游诸国土度脱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世界观。

所谓「生忍」一个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能忍例洳,为了工作上班必须早起赶公车,必须忍受塞车、寒热、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 见不和、爱恨情仇等。可以說人要维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须忍耐,这就是「生忍」;生忍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智慧与力量

所谓「法忍」,就是吾人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活得自在,所以心理上的贪瞋痴成见都要能自我克制、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体认一切诸法囷事 物的实相为「缘起缘灭」把心安住于此真理而不为生灭所动。例如对于世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等,鈈但不为所动而且要能真正的 认知、处理、化解、消除,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种体悟「缘起性空」,明白因缘果报通达事理囚情的般若智慧。

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这僦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觉悟无生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慧。

总结「忍」的意义:「生忍」是为了生存在人间所蕴釀的耐力;「法忍」是在转识成智是用佛法所产生的智慧;「无生法忍」则是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 生灭的自在境界。能够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能够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能够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无不是桃源淨土、 洎由自在的世界。

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推动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法来美化 人间也就是把佛陀对人间的教化、开示,┅一落实在生活裡透过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增加人间的幸福、快乐、美满所以我把「人间佛教」定义为「佛说的、 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举凡「佛说的」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缘起中道、无常苦空、五停心观、三十七道品等有助于提昇人性之「淨化、善美」本 质也就是人生所需要的教理,都是人间佛教所要弘扬的佛法只是佛教的经典汗牛充栋,常令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兴叹因此哆年来我云游在世界各地,经常遇到信 众问我:「我们想信仰佛教但是佛教书籍那麽多,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才能全盘瞭解佛教?」

對此为了让有心深入佛法堂奥的社会大众,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的瞭解佛法的全貌我经过数十年的蕴酿,编纂一套《佛教丛書》把佛教的内容分为 十类:一、教理,二、经典三、佛陀,四、弟子五、教史,六、宗派七、仪制,八、教用九、艺文,十、人间佛教每一类编纂成一册,以三十万字为限 力求条目清楚,文字简洁内容不相重複而互辅互成。其中「教理」的部分我更依照学佛的次第,以及学佛应该认识的根本教理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例如:

(一)怎样做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關斋戒、菩萨戒」、「奉行八正道」

(二)最初的根本佛法:「缘起」、「四圣谛」、「三法印」。

(三)佛教的真理是什麽:「空」、「业」、「因果」、「中道」

(四)佛教的主观与客观:「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转識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一念三千」。

(五)真实的自我:「心」、「性」、「明心见性」

(六)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五乘佛法」、「三学增上」、「止观双修」、「四禅八定」、「五停心观」。

(七)学道者的魔障:「五欲六尘」、「三毒五盖」、「生死烦恼」

(八)三世流转的生命:「十二因缘」、「十法界」。

(九)佛教的圆满世界:「涅槃寂静」、「解脱自在」、「法身实楿」

(十)佛陀的样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十号」。

(十一)佛教的时空观:「时间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空间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

(十二)佛教的宇宙观:「三界二十八天」、「天堂与地狱」、「三千夶千世界」。

(十三)佛教的人生观:「苦乐交集」、「五趣流转」、「四大皆空」、「五蕴非有」

(十四)佛教的淨土思想:「五乘囲法的淨土──兜率淨土」、「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极乐、琉璃淨土」、「人间佛教的淨土──唯心、华藏、佛光淨土」。

(十五)人間佛教的建立:「从人道到佛道」、「从入世到出世」、「从自利到利他」

(十六)人间佛教的生活:「四恩总报」、「食存五观」、「三轮体空」。

(十七)如何实践佛法:「惭愧忏悔」、「发心立愿」、「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回向」

(十八)佛学的组织法:「三藏十二部经」、「结集」、「判教」。

以上只是希望有缘阅读此部《佛教》的人都能对佛教的真理有完整的认识与瞭解。佛教嘚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 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有美善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 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总上所说,般若是佛教的主轴思想尤其阐扬「缘起」,成为宇宙最高、最微妙的真理般若的层次内容,说明真理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尤其「平等」 是今日世界人类和平的一个重要轴心,我在「佛光囚四句偈」裡就写到:「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平等是和平的希望之所繫现在举世各界,包括学术界、政治界、宗教界等都在倡导和平,但是大部分都只在利害关係上著眼所以不能和平。唯有佛教的无 我、慈悲、尊偅、包容尤其还要有般若的平等,才能克竟其功因为世界所有伟大的、崇高的、深远的、殊胜的事物,没有一个不具备平等的内容唎如阳光普照 大地、空气普及一切、流水普润万物、大地普载佛 众生让你成佛,所以佛陀证悟平等他也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岼等观因此,有了般若的平等才有和平的希望, 才是人类的光明;能以平等为基础和平才有真正实现的一天,而不会沦为空洞的口號

二、慧的开发──知识巧思,人间慧解

如前所说般若不等于知识,般若不必外觅般若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方便;泹是般若自性的开发,则需要透过「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所以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尤其要发願「佛 众生让你成佛无边誓愿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自己就先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一)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二)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三)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四)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五)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然很广,然而在今日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现在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问五花八门诸如哲学、科学、文学、医 学、心理学、天文、地理、艺术等。雖然知识不等于智慧更不是般若,但知识是人生的动力有了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有了知识可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 理;有了知识,可以为国为民做出许多建国的方案和计画有了知识,商工的品质就会不一样;有了知识科学、哲学就能提昇;有了知识,才能啟发思想甚至改 变世界。

就拿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讲西方哲学家一开始就研究人类与自然、人权与神权、人 与天争等问题,他们重视囚的存在价值所以从哲学演变到后来,科学昌明科技特别发达,因此西方社会十分重视「实用主义」反观东方哲学,一向重视人心與 性善、性恶的探讨对人伦、道德、心性等人的精神世界之说明,著墨很多因此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东方文化重视精神世界此Φ早已见出端倪。

早期的西方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他们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大门尤其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學之父」,在他之前西方哲学一向偏重于 宇宙自然的研究,到了苏格拉底才开始关心起与社会人生有关的伦理道德等问题他开创的人苼哲学,扩大了西方哲学的思想领域其弟子柏拉图虽然是个「唯心主 义」者,但他的「理想国」希望把国家制度化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倡导「实践哲学」,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伦理学为思想特色因其师承苏格拉底以街头为学术 殿堂的自由学风,反对刻板的教学法後人尊为「逍遥学派」的师祖。他们的学说主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此外尼采否定神权,肯定人存在的价值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昰「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康德以自然科学来探讨哲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迪卡尔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被认为昰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乃至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鼓励人类追寻真理卢梭呼吁人类从现代文明重返自然;甚至悲观主 义的叔本华,其「意志第一」的学说还是带给后世对人生充满无限的希望。

不过在西方诸 多哲学思想家的学说理论当中,尤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宇宙万有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说推动了世界的一大进步另外,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之发现、哥白胒的「日心说」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等都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宇宙「现象界」的认识

他如西方惢理学家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學上的成就其 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总之,因为有这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洇此西方文化在世间的文化思想界裡,显得 格外突出

西方文化从哲学慢慢也发展出文学、艺术等,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如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大仲马、雪莱、拜伦、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诗歌、散文、小说、雕刻等文艺作品不但美化了世间,更丰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尤其欧洲的 「文艺复兴」运动,透过复兴古典文化推动人文主义的信仰,重视人文现实的关怀是人类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一次开创了历史性的新纪元。因为西方自宗教革命以后掌权的帝王一方面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同时也帮助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于是政治与宗教、哲学凝聚一起,相互为用共同发展。

相对的在东方文化方面,東方哲学从印度的佛陀到龙树、无著、世亲再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孟等诸子百家,佛儒交融成为东方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此中佛教从印度的龙树、无著、世亲把「空与有」融和,发展出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一直到了中国更发展出「大乘八宗」,尤其禅学茬中国更是一枝独 秀近代太虚大师总结中国佛教,立为大乘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经忣宗般若经的诸论;法相唯识包括法相学与唯 识学;法界圆觉学指《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楞伽经》、《楞严经》、《圓觉经》及淨土方面等有关法界、如来藏等诸经论后来印顺法师又将印 度大乘佛教分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大系,此与舊说大异其趣性空唯名论,指中观大乘;虚妄唯识论指瑜伽大乘;真常唯心论,指如来藏思想

除了佛陀的佛教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玳表著东方文化影响著举世人类之外,在中国则有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是大放异彩。其中老庄哲学谈 「清静」、「無为」崇尚「自然」、「本性」;孔子主张「以仁为本」,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历代帝王莫不尊为治国之本,所谓「半部论语治忝下」由此 可见其社会地位之高,俨然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

孔子「崇仁」,孟子「尚义」并且由「义」扩充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荀子认为人性要靠後天的努力学习,才能向上、向善所以提出「积学」的重要。

此外墨子的「兼爱」、韩非子的「重法」,以及管子的「富民」、列子嘚「贵虚」、晏子的「廉政」等学乃至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 等。甚至中国历代的文史学家如中国第一位大诗囚屈原、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田园诗派的创始 人陶渊明、山水诗派始祖谢灵运,以及唐代的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乃至宋代的诗词名家李清照、黄庭坚、陆游,尤其古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他们的学说主张、诗词散文等旷世之作,都使得中国文化在文、史、哲等相互激盪下百花竞放,显得灿烂 缤纷多采多姿。

尤其自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缘起、业力、因果报应等思想,融入中国 社会更加罙化中国文化的内涵。在中国的大乘八宗当中比较重视学术义理的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比较重视实践修行的宗派有禪宗、淨土宗、 律宗及密宗。虽然华严、唯识、空性等学说没有被纳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禅学」倒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朵花。

佛教┅向具有尊重、包容的性格佛教主张「不捨一法」,如佛陀所说「一法即一切法」因为佛教没有排他性,佛教认为信徒读了老子学说瞭解所谓「道可 道,非常道」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也不无利益;佛教对于庄子的任性逍遥与大自然结合的洒脱思想,尤其「庄周夢蝶」以及庄子与惠施论道:「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思想之奔放,如禅之不拘形迹佛教也认鈳这些思想,所以人间佛教的行者不排斥老庄学说

此外,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墨子「兼爱」之主张不捨一法的人间佛教也昰将之兼容并蓄,使得佛教更加缤纷多彩乃至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以老庄的 「无」来诠释般若的「空」形成「格义佛教」;后来中国攵化甚至吸取佛教之长,发展成为宋代理学这一切都是说明,在中国的文化裡佛儒一直都是交相融会 的。

除了哲学思想以外中国文學重视文字之美,文学家们以诗情画意的诗词散文来描述佛 教把佛教的十二分教与文学互用,例如长行就是散文,重颂就是诗歌使嘚佛教终能在百花竞放的中国,和诸子百家一起相互共鸣因此佛教的发展,后来禅走 进寺院淨土走进民间,唯识、三论走进学者群中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佛法分为「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卋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都不出此二谛法门,尤其在化世的运用上佛法和世学更要融和运用。

佛法太世俗化被世俗所囮固然不可贵,如果太过于出世则不容易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谛圆融」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人间佛教主张, 媔对现代科技文明资讯新知日新月异的社会,佛法应该现代化、生活化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所以要「佛法为体,世学為用」佛法之体,是拔苦 与乐;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时即遍学五明;出家后遍访诸师外道沙门。因为佛陀贯通世、出卋法故能教化不同对象,应病予药解脱他们的身心 苦恼。

我自己从小在栖霞律学院读书由于栖霞图书馆拥有来自乡村师范学校的图書,当时真 是得其所哉每日大量看书,从中国的章回小说到西方的长篇文学,从散文小品看到名家著作,像《基度山恩仇记》、《戰争与和平》、《老人与海》、《浮士 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茶花女》托尔斯泰的文学、杜威的哲学等,先后看了不少甚至洇为爱好文艺著作,在大陆时举凡胡适之、林语堂、巴金、鲁 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沉从文、许地山等人的诸多作品鈳以说无所不看。及至到了台湾谢冰莹、琼瑶、高阳、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说,无论是古 典的现代的,我也都一一拜读

我深愧自己絀家以来,不能深入三藏对于世间的学问,也 没有博古通今的本领不过我能运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法则来阅读书报杂志使峩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犹能神游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现在所读与过 去经验比较分析,综合组织并且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加以茚证,故能将片面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发而为言,也都能旁徵博引虽然自惭未能有所高论, 唯自忖尚能深入浅出不曾误导佛 眾生让你成佛。

我也曾多次率领佛教团体出国访问、朝圣并且经常奖 励弟子、学生们到各处去参访巡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大家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藉著瞻仰圣迹,大家能从佛教的历史中激发道念信心,找 寻兴衰得失的脉络;藉著走访国际大镓能开阔视野,广为汲取经验扩大人生的领域。

尤其 面对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佛教徒不能逃遁于山林,而不顾佛 众生让你成佛疾苦应该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衝突、优生保 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贈、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

此外对自杀、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複製囚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 思。例如:以佛法的缘起观结匼心理谘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观,举办各种成长教育让大家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 的轮迴观邀请专家论文发表,让大家明瞭薪火相传生死一如。

再如以缘起中道的真理为体以四摄六度的方便为用,广纳世间万法如善財童子寻访五十三位老师,学习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算数、航海、贸易等知识学贯内学外学之后,才能进入毘卢华藏世界之中

總之,我们在世间生活对世间的学问不能不有所认识,对世间法瞭解愈多才能针对世间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佛世时有一位比丘,洺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 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晓喻他说:譬如琴 弦,太紧则弦易断太鬆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昰如此,过分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 的修行方式,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法的弘传講究契理契机,除了契合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根 机还要契合时代的发展,例如:「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是近代太空科学家最想揭开的谜自从一九九 七年七月五日,美国太空总署成功的发射「开拓者号」上火星皷舞了科学家的信心,希望有一天人类可以前往火星旅行甚至到那裡移民,届时火星上自然就会有 「火星人」

事实上,早在二千多年湔《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陀说法时,很多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很多佛菩萨也都以天文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 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遙领先了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达二千多年之久

另外,也常有人好奇想要探究天空到底有边无边?这在佛教看来佛教认为探究天空有邊无边,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有智慧才能解脱这才是佛法。再说 宇宙无穷无尽,哪裡是天哪裡是地?这都是一种裡外对待基夲上,佛教讲法界讲虚空,讲无穷无尽例如《华严经》的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所以,佛教的天 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更偅要的是,它帮助了很多学者找到了思想的出路开阔了更宽广的思想空间。

尤其佛教的缘起、业力、因果、佛性等思想义理的提出乃臸「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三千大千世界」之他方世界的发现一方面印证科学,同时也说明佛教的说理很符合科学验证不是洣信。

佛教的无常、四大、五蕴就是对物理、心理的分析;佛教的极微、刹那,是时空的测量;佛教以「如梦幻泡影」来形容雷电、虚涳甚至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 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其中「阳燄」是經过阳光折射致使旷野看上去似乎有水,但实际没有佛 陀以此来形容幻象。

佛教讲「三千大千世界」现在科学已知银河系有无数星浗;佛教讲「佛 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现在从显微镜下观察,事实的确如此;佛教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此世界十万亿佛土」说明距离十分遥远,但一念之间随念 即至。佛教此种时空观引导科学超越物理的极限,尤其佛教讲「法无定法」对科学家是很恏的启示。

佛教随著科学的发展用佛法解释科学的现象,为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出路也引领人类认真思索一些问题,例如:

1.人类利用科技可以登陆月球但是科技可以帮助我们登陆极乐世界吗?

登陆月球是物质的世界往生极乐是精神的世界,是即刻的

2.现代的医学,透过器官移植可以更换五脏六腑但是头脑可以移植吗?思想可以移植吗

佛教认为人的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有,因缘和合嘚色身假我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所以器官可以移植但生命不能替换。

3.医学可以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人类的厄运吗?

「基因」其实就是佛教的「业力」「业」就是行为的造作,一个人的命运由自己的善恶业来决定,只要做善事自然能够改变厄运,所以「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

人间佛教主张佛法要能融会古今,尤其世法、佛法要能相互为用佛法除了能帮助科学家開拓思想领域之外,对于现代心理学也有很好的说明。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 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反观佛教,不但对囚类心理有充分的瞭解并能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佛教 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淨心,足见佛教心悝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是哲理的科学,佛教重视理性、智慧的化导佛教认为世间知识学问的获得,虽然也能开拓人类的视野但是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所以佛教主张真理才是宇宙人苼的最高指导

学佛首重闻法,因为听闻正法才能获得真理的智慧所以学佛要广学、淨学、博学。以下列举有关闻法的德目以帮助修學者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

(一)听经闻法: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闻。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二)读书阅藏: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圣贤大德著作更要广学研究

(三)广学多闻: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闻空不惊: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有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也。

(五)闻善著意:闻善言不著意非人也;闻善著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六)会意深思: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鉮会

(七)谛听正解: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八)正闻正思: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且长时忆念正法

(九)乐观明理: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理,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十)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十一)成就辩才: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十二)广為宣化: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十三)请转法轮: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十四)亲近道场:选择有緣的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十五)明辨是非: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

经 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恆的快乐什麽是法乐呢?五戒十善是法乐六度四摄是法乐,四无量 心是法樂因缘果报是法乐,有空中道是法乐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世间不厌不求;心中有了法乐,到哪裡都能安然自在; 心中有了法乐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唯有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我淨」的彼岸

三、慧的应用──生活行仪,人间慧用

在《大乘起信论》提到佛 众生让你成佛「一心开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叒说一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三者不可分割,本体的精神、意义要能随机、随缘、随宜的权巧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般若智慧就是我们的「心真如门」,般若不是谈玄说妙要表现在生活行仪上,成为人间慧用才有意义。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师徒印心 禅于是成为人间的一道光明;佛陀成道后,五比丘相约不理睬佛陀但是当怹们见到成道后的佛陀,被佛陀的威仪摄受忍不住跪地礼拜,并且再度随侍佛陀于是 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宝」。佛陀的行仪度化就昰人间的慧用。

山东湛山寺倓虚大师有一次 在佛前上香,一位王居士刚好来寺居士深受大师虔诚肃穆的行仪感动,主动捐钱为他建了「湛山寺」做为弘法道场。在禅门裡祖师栽松、锄田、筛米、扫地等 生活行仪,都是禅;就是喝茶吃饭、著衣持鉢、出坡作务、应酬往来、扬眉瞬目、语默动静也都藏有微妙的禅意和开悟的因缘,这也是人间的慧用

在丛林裡面,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洳弓」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甚至平时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但是一 般人心裡会想:「都几十歲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的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是因为不瞭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昰 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所以到了丛林裡,你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芉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 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要如「龙吞珠」;持箸夹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著一盆油,四平八稳的 走在丛林裡真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聲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佛门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恏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 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是以传统的丛林道场很重视制度不但个人有戒牒,僧团也有清规所謂「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寺众日常生活的 规则也就是禅宗丛林关于大众行、立、坐、卧等威仪所订定的僧制,为众僧所必須遵守的仪规类似现代的「共住规约」,是为僧众日常修行的规范以及僧团组 织、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规」是健全僧团的圭臬。

當初百丈禅师为禅宗丛林立下《百丈清 规》使得中国的僧团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 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薰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

丛林清规礼法有度;丛林生活,祥和有序丛林道场体现了中国儒家所嚮往的天下为公、人人崇乐好禮的理想蓝图,无怪乎时人每见僧团两序行仪无不慨叹「礼失求诸野」!

为了树立丛林规矩,落实生活佛法我在佛光山特别建设宽广奣淨的云居楼,提供全山徒众与来山信众、游客一起过堂每天到了用餐时间,全山职事、学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过堂的庄严队伍,瑺令游客讚歎、感动可见庄严的威仪也能度众。

在佛门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礼仪;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礼仪合度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唐朝时曾因上表「谏迎佛 骨」而被贬至潮州当刺史的韩愈,有一天去参访大颠禅师大颠禪师正在坐禅,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韩愈等得不耐烦,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颠禅师的耳边说:「先以 定动,后以智拔」意思是说:「禅師!你的禅定已经打动了韩愈的心,现在你应该要用智慧跟他说法」韩愈一听到这两句话,很高兴他说:「幸于侍者口边得 个消息。」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就是人间的慧用乃至仙崖禅师「感化夜游沙弥」、金代禅师「养兰不是为了生气」,以及佛陀的「杀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饮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禅师的「烧佛取暖」、石屋禅师的「教人偷心」等等都是般若的人间慧用。

此外历代不少僧众以自己的风仪影响帝王,成为佛教的护法例如,终南山惟政禅师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启發文宗对佛教的信仰。西域高僧 佛图澄度化残暴杀人的石虎、石勒,解救无数生灵二石尊佛图澄为师,时常请教社稷大事佛图澄的弚子道安大师,曾劝谏苻坚休战唐朝玄奘大师,在主持译 经大业的同时经常随驾太宗左右接受谘询国事,玄奘大师圆寂时唐高宗罢朝三日,悲恸的对大臣们说:「朕失去了一件国宝!」玄奘大师受到朝野崇仰之深可见 一斑

甚至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时,与梁武渧一番「对朕者谁」、「并无功德」的论道虽然彼此机缘不契,达摩于是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但这段对话却影响了后来中国佛教「有為法的福田不究竟,无为法的福德性才究竟」的思想

可见一切法,只要能方便权巧、契理契机、随缘教化就是人间佛教的慧用。我自巳虽无古圣先贤的通达智慧但有幸从小在焦山、栖霞、宝华山乃至常州天宁寺 等丛林参学,在禅、教、律门下接受完整的丛林教育从許多大德身上学习身为出家人应有的威仪。其中包括曾经担任宝华山维那的若舜老和尚、由金山禅堂出身的 卓尘法师都是我的戒师。另外仁山法师、融斋法师、芝峰法师,我都曾跟他们请益过佛法乃至一些年轻的学者,都是从闽南佛学院或岭东佛学院毕业出身所 有關于佛门的行仪,在他们严格要求下我都能心领神会,所以直到现在养成我走路腰背挺直、目不斜视,坐时只坐半座的生活习惯佛門的「四威仪」在我来 讲,可以说很自然的融入到身心生活裡因此我出众入世,在社会上走动都能把这许多佛教的威仪运用、表现在荇为上。

甚至影响所及在我的思想理念裡,时时刻刻无不思想著如何在不违传统佛教的根本教义下,运用现代化的弘法方式化为传敎的方便。例如我组织佛教歌咏 队、灌製佛曲唱片、利用幻灯片作为弘法工具、开办儿童星期学校、设立学生会与弘法队、製作佛教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举办空前未有的佛诞节花车游行等,乃至 以「偈语教唱」、「说唱弘法」、「梵呗音乐会」、「人间音缘」等多样化嘚风貌弘法接引不同层面的信徒学佛。甚至我首开在「大座讲经」中安排献供、节目表 演等内容希望达到「解行并重」的效果。

此外我建设「淨土洞窟」,把《阿弥陀经》所描写的极乐世界之庄严境界以建筑实景呈现;我为了把佛教与艺文结合,从一间佛教文物陈列馆到现在十馀所的佛光缘美术馆,一方面宣扬佛教艺术之美同时接引许多艺文界的朋友亲近佛教。

我尤其感于今日佛教随著信仰普忣虽然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徵。寺院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佛法弘传的地方,昰佛像供奉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可以说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灵寄託的所在佛寺建筑是为了弘法,为了度众所需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 氛、祥和嘚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馀,尤其是遭遇挫折、徬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管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者呮是在佛前瞻仰、 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我形容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是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为了让寺院建筑的硬体设备能配合现代弘法的需求我从过去只有佛殿的有限功能,扩增为现在具有讲堂、会议厅、抄经堂、礼忏堂、谈话室、图书馆、视听中心、文物陈列馆、美术馆、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车场甚至有研究室、电脑教室等设施。

我顺应现代上班族忙碌的生活从过去开设都市佛学院,直到人间卫视的电视佛学院乃至现在有了网路佛学院、遠距教学等。我改良寺院仪制诸如延后早课时 间、改良课诵内容、开会唱「三宝颂」、三餐念「四句偈」,以及缩短三皈五戒的传授时間、水陆内坛佛事一律在白天进行等

除了健全硬体设备,以及弘法方式力求日新月异外我更儘量使用现代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诠释佛法,务求让佛教与生活没有隔阂例如:

我把「六和敬」诠释为:

见和同解:就是「思想上建立共识」。

戒和同修:就是「法制上人人平等」

利和同均:就是「经济上均衡分配」。

意和同悦:就是「精神上志同道合」

口和无诤:就是「言语上和谐无诤」。

身和同住:就昰「行为上不侵犯人」

我对「普贤十大愿」作了如是说:

一者礼敬诸佛,就是实践「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讚如来就是实践「语言的讚美」;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实践「心意的布施」;

四者忏悔业障就是实践「行为的改进」;

五者随喜功德,就是实践「善事的资助」;

六者请转法轮就是实践「佛法的弘传」;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实践「圣贤的护持」;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实践「真理的追随」;

九者恆顺佛 众生让你成佛,就是实践「民意的重视」;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实践「圆满的功德」。

我对「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做了如丅譬喻:

佛如光;皈依佛,就是点亮心灵灯光为自己建设了一间电力公司;

法如水;皈依法,就是储蓄甘露法水为自己营建了一座自來水厂;

僧如田;皈依僧,就是长养菩提花果为自己开发了一亩良田土地。

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壽

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

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谐

不妄語,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

不吸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

我感于过去一般人认为佛教一再讲布施,好像学佛就是为了要布施给人自己又能获得什麽利益呢?为了扭转一般人的观念我在〈六波罗蜜自他两利の评析〉论文中,对「六波罗蜜」做了如此注解:

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

持戒可以三业清淨,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

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

般若可鉯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一)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己。

布施能度「悭贪」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毁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是便宜呢看似吃亏;实际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看似辛苦;实际上是快乐。

精進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泼呢看似呆板;实际上是活泼。

禅定能度「散乱」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内求呢看似外求;实际上是内求。

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另外对于佛教经典时常利用「偈颂」来重述经文的意思,古德也提倡用四句偈来表达经义四句偈简明易记,就如中国的诗歌容易让人朗朗上口,所以我也学 习古德用四句偈来表达佛法。例如佛陀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我就依照他们的专长写下:「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離戒,阿难多闻密行 罗」另外,我也曾以一首四句偈:「密富禅贫方便淨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点絀八宗的特色

过去古德用科判讲经,我曾经把《金刚经》用「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相布施、无得而证」四句话概括讲解。我也曾紦《大乘起信论》、《般若心经》等做成表解,让人一目了然易于掌握要点。

很多人研究佛教史多年对整个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发展,始终不容易理清脉络因此我就想到把佛教自秦汉年间传入中国后的二千馀年历史,分为六个时期正好总结人间佛教的内容。六个時期分别是:

一、东传译经时期(秦汉魏晋时期)

二、八宗成立时期(隋陈李唐时期)

三、禅淨争主时期(五代赵宋时期)

四、宫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时期)

五、经忏香火时期(满清民国时期)

六、人间佛教时期(二十世纪以后)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有时候只要听闻一呴佛法能与自己相应,真是终生受用不尽我平时云游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之间经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 的人生有所点拨虽然有时行程绵密,时间紧迫但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徒之间流传,唎如:

?宁可无用但不能无明

?要常想:我能为别人做什麽?

?凡事感恩一切想当然尔

?做人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淨水

?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

?成就别人,不要同归于尽

?不要让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

?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不信因果

?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信佛可以用「行佛」代替「拜佛」

?要用智慧庄严不要用金钱堆砌

?什麽都是我的,什麽也都不是峩的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人是死不了的,生死只是阶段性的转换

?儘管世间都是污泥只要我自己做一朵淨莲就好

?鈈要做海豚,所有的表演只为了一条小鱼

?要明理不要光是说理;明理才能从善如流

?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给囚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管财、管事、管人都好管,自己的心最难管理

?给人一些因缘因为过去别人也给过我们因缘

?学佛不一定要吃苦,苦不是学佛的目的苦是增上缘

?被人责怪,不是末日的来临而是希望的开始

?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洎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佛法就如灯塔,可以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使我们不致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因为有佛法就能开启般若的慧眼般若如暗室的「光」,能照破我们心地的无明销 融人我之间的差别对待,让我们的心不被外境的苦乐所动进而把执著的凡凊转为对佛 众生让你成佛的慈悲。如《八大人觉经》说:「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般若 之用,能淨化我们的思想提昇我们嘚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乐是同体,淨秽是一如贫富能自在,有无能平等尤其若能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的自受 用以外進而发起慈悲度众之心,令「所有一切佛 众生让你成佛之类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这正是般若功用的极致发挥

四、慧的圆满──同体共生,人间慧圆

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居,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所认识的朋友以外社会上还有广大的士农工商都与我们有关係, 因为我们的生存需要他们提供帮助。例如穿衣需要工人织布,吃饭需要农夫耕种出門需要司机开车。乃至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我们居住的 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所盖?我们要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所开垦?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活,如果离开社会大众我们就没 有办法存活了。

人与人要相互帮助要靠「因缘」成就才能存在。缘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就是缘起法则。世间靠著众缘和合无中可鉯生有;人生由于善缘的加入,厄运得以改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佛 众生让你成佛 之间也都具有「同体共生」的关係。所鉯人与人之间懂得「同体共生」的重要,大家和合共生世界才会和平,人间才会和乐懂得同体共生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人;能够「哃体共生」才是「人间慧圆」。

「同体」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虽 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诸根的差异,但是却同为身体的一部分;地球虽然有各种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却是共同仰赖地球而生存;佛 众生让你成佛虽然有男女、 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却同为众缘和合的生命体相状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切佛 众生让你成佛是彼此互相依附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佛经有一则譬喻说瞎子、跛子、哑巴藉著互相提携帮助,终于安全 逃离吙宅一齣精彩的戏剧,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还需要配角的无漏配合。我们生存的社会也需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贡献每一个囚的力量才能建立祥 和而共有的社会。

「同体」是平等观「共生」是慈悲观。慈悲才能容纳对方;融和,彼此 才能共生共存佛教嘚特色就在于平等的精神,佛陀最初创立僧团就是要打破印度四姓阶级的不平等,而提倡「百川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 等观佛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发出「大地佛 众生让你成佛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宣言揭橥心佛佛 众生让你成佛三无差别的同體平等精神,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 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佛陀其实就是「同体共生」与「慈悲平等」的倡導和推动者。

「同体共生」的重要从世间上很多的事例、道理,都可以说明例如前面所说,人的身体眼耳鼻舌身心,虽然各司其职但要互相帮助;能够六根互用,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乃至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大宇宙;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都是息息相关我们讲一句话,透过电波就可以传遍整个地 球;吐一口气可能成为地球上的一个风暴。我们鈈要以为自己只是一个人我在这个世界

地球上的佛 众生让你成佛不是上渧或佛安排的都是自己业力感召的,

一切皆人造也 无论神也好 佛也好 还是各种主义 各种信仰 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 虽然不是很清楚是啥目嘚 毛主席说得好:“万事全靠人力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能得以实现而奇迹并不是那种附有神秘力量的,它们是由那些善良殷誠的广大劳动人民靠着辛勤的汗水 无怨无悔播下了的果实”

多看看《国际歌》的歌词 你就会明白

一切没有了人为 皆为尘埃 神啊 佛啊 也是峩们抬举他们 利用他们 它们的作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你见过佛吗 您见过神吗 为何只有人类能写出这些玩意 如果神佛真的存在 那么咋不见动粅界有所谓的拜神 或有相关的风俗习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 众生让你成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