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要变天了,真的要变天了吗

楼市参考(ID:house0929)编辑综合自明源地产研究院(ID:mydcyjy)陈劲松《房地产的下半场与新机会》

10 月份以来各地陆续出台房价调控政策并不断升级加码,政府就像老练的驯兽师不断的用皮鞭抽打着楼市这匹烈马,桀骜不驯的楼市终于被按下了高昂的马头!调控威力强劲,地产界遍地哀嚎,楼市已出现大规模量价齐跌的局面。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客,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那么未来楼市又该走向何处?房价会继续下跌吗?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11 月 25 日,明源地产研究院和中城联盟在上海联合主办的 " 房地产总裁峰会 "。业内大咖云集,共同探讨了下半场楼市走向。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先生在现场演讲了《房地产的下半场与新机会》,阐述内容深究精辟,详细的解读本次楼市调控,以及对未来楼市大胆的预测了一番。本文提炼了其中精粹部分,供读者阅读。

全文共 3049 字,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房地产 30 年,规则要改了

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 30 年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房地产走过 30 年以后,规则要改。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还一路高歌猛进,结果 9 月份 "930" 黑天鹅突然就出现了。全行业可能对本轮调控的力度以及结果的估计不足。

此前有一段时间搞房地产论坛大家不积极,因为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好问的。现在大家又积极踊跃了,不是因为转型成功不成功,而是因为黑天鹅一个接一个到来。

中国房地产从上半场走到下半场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已经变天了!

过去 30 年里房地产的逻辑,到今天已经用上了。之前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内,房地产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地方的土地财政;第二个是房地产的预售制度;第三个是持续的巨量增长(今年房地产全年的销售额可能会达到十万亿,破去年的纪录一点问题也没有);第四个开发红利,没开发红利就没有地王!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是资本稀缺的时代。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中国房地产的根本制度:政府没钱靠土地财政;开发商没钱靠预售;老百姓没钱靠按揭……现在资本稀缺变成了资产荒。大家不知道应该把钱投到哪里去。城市化已经到了部分城市要限制人口的程度了,北京、上海的土地指标没有一年能够完成,这跟 30 年前是不一样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因此规则肯定要变。

房地产依赖的市场背景是资本稀缺、城市化人口流动、供不应求、基础设施不足才能有所作为,而如今我们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也从供不应求发展到要国家号召老百姓去库存的尴尬局面。

没有产业,仅靠轨道交通的城市没有前途

首先,城市变成大都市圈,大都市圈化跟原来的城市化存在区别;其次,过去我们讲的基本是增量,但其实存量也是房地产。这两个问题,都是下半场需要极度关注的。

非洲的摩洛哥其两个主要城市,马拉喀什和卡萨布兰卡的房屋质量比中国差很多,相当于深圳的农民房,但房价在人民币 12000 每平米左右。因为这两个城市是核心城市。但那个地方的土地几乎一钱不值。而那里的中国人也多,特别是华为、中石油等中资企业的人多。但是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就卖不起价格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上海、北京、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房价大概是 3000 到 5000,只有马拉喀什和卡萨布兰卡的一半。

因此,未来房价变化的核心逻辑将跟都市圈的改变紧密相关。

未来一两年,在核心城市限贷限购的情况下,房地产的发展空间在于整个大都市圈,比如深圳外围的中山、东莞等;还有北京外围的六环到七环之间不限购不限贷地区。

不过,光看到都市圈中心的距离和交通也不行,轨道交通规律不一定是对的。以日本的户田为例,户田的交通非常好,但是它没有产业,是全日本房价最低的地方。

所以对于房企来说,如果在北上深周边的城市高价拿了地王,但缺乏产业支撑,即便轨道交通十分发达,也不一定卖得起价格。

一定要轨道交通加产业才能让城市焕发活力。

城市是创新的发动机,所有创新都发生在核心都市,包括所有房地产的创新,违背这个逻辑做事就很可能会头破血流。

核心都市是人群的大容器,有一个容器规律。所有高大上之所以有效率,是因为有脏乱差,脏乱差让高大上凸显。纽约的华尔街跟中国城距离很近,二者形成互补,毫不违和,非常协调。因为只有有脏乱差的地方服务人员才住得起,进而能够低成本的提供 24 小时的服务。

这也说明,即使是核心城市的房价也在分化,而且未来会越来越严重:一些资产在高速流动,另一些则根本就没法卖,只能租出去。

量变到质变、服务红利、大都市圈化、存量这四点是抓住市场契机和创新本质的关键。

地产下半场可能会出现很多黑天鹅

地产下半场,极可能会出现很多我们以前预料不到的黑天鹅。

首先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中国房地产的根本制度,怎么变?值得大家密切关注。

其次是预售制度改变。我们可能会从中国香港的预售制度,过度到欧美的预售制度,时间节点是 2019 年之前。一旦预售制变更,那么房企的负债率会随之变化,也许不再会有没交房就按揭,就无法用预售的钱作为融资利器了!

环保一定会变成强制的要求。目前,加入绿色供应链的只有 70 余家房企。这也逐渐成为房屋建造的趋势所在。

150 万亿,市场存量依旧惊人

人的变化是下半场服务红利最主要的变化!

这两波人很重要!一个 60 后,一个 85 后。而且这两波人通常是一家人,父子关系。但两波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85 后和 90 后许多家境殷实,这些人是消费的主力军;而 60 后则可以推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

还有核心区的资产泡沫化,户型都不再是传统户型。香港 70 年代卖出的的户型,全部在改造成小房销售。价格太贵,过大的话,租也租不起。

未来,中国核心城市中心区的户型也会变,内容会取代功能。比如,客厅和厨房可能就不需要了,因为他们的时间不花在客厅,厅就没有用了;还有居住共享,美国试验证明,除了冲凉上厕所睡觉不能共享,其他都可以……一旦这样,户型自然要跟着改变……

当然,所有的变革一定是要基于产权的分割的实现。房地产是不动产,不动的东西很难流通的。要能流通,要诞生一系列的创新,必须在房地产一系列的权利的分割的前提下,在共享的前提下,这是未来房地产一切创新的根本。

在国外,拥有一套房产会有一本公共契约,

目前中国是公共制度还没有,但未来一定有。

因为,所有的创新都需要在权利中加入规则予以约束。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还能改变使用权,照样能抵押、上市流通,进而对其进行拆分。未来,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这个实体背后可以拆分的权利,这与房地产的新金融紧密相关。

目前新房市场每年销售额 10 万亿左右已经足够吓人,可是,我们背后还有一个 150 万亿的存量市场,空间非常非常大。

编者注: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得到陈劲松先生的观点:全行业可能对本轮调控的力度以及结果估计不足;中国房地产走过 30 年后进入下半场,规则和逻辑都变了;下半场,地产会遭遇诸多黑天鹅;不过,150 万亿的存量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那么接下来房价会进一步下跌吗?

统计局数据显示 10 月下半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除深圳和成都 2 个城市继续下降外,北京、天津、上海、厦门和郑州等 5 个城市也由升转降,降幅在 0.1 至 0.4 个百分点之间。

而在 11 月上半月,多地调控持续加码,多部门联合整顿楼市,另外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微博称从近期高层表态来看,2017 年调控政策仍将持续。楼市调控俨然上升为政治任务,出于稳定因素,在明年之前,这一轮调控恐怕都不会有丝毫放松,楼市过热的行为也该放放,不要再怀揣幻想了!

这些都足以说明,楼市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都会处于下行阶段,会有一些区域出现量价齐跌局面。我们仍然处于去库存去产能阶段。

但是一线城市和一些强二线的核心区域,价格松动可能并不会很明显甚至难以下跌。诸如北京三环内,上海内环,深圳关内等这些具有人口红利,交通发达并有强力产业支撑的区域,房子一直都处于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局面,有的地方甚至都无房可卖,怎么降?

而本轮调控从根本上也仅仅只是打击投资客,抑制购房者,严控房价上涨过快,进而引发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来加快楼市泡沫的破灭,以及恢复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

2015 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 69.2%,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弱。经济学家任泽平 9 月发布的房地产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占 GDP 的比例为 411%,远高于全球 260% 的平均水平,泡沫愈发危险。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确实是处于一个历史高点,但我们对于房地产依赖过大,贸然抽离房地产,只会适得其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房价泡沫也不是几次调控就可以解决。

理性分析,房地产依然我们的重要支柱之一,依旧是刚需品。我们的许多制造业也都是围绕房地产而运营发展,而房屋也是我们(无论租还是买)丢弃不了也替代不了,它的刚性属性不可否认。

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已过,迎接我们的是下一个白银时代。

也许正如陈劲松先生所言:30 年为一世而道更,道就是规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房地产走过 30 年以后,规则要改了。

楼市扑朔迷离,让我们告诉你真相。欢迎关注位居中国房地产类微信号前 10 名的 " 楼市参考 "

我们是勤奋、专业的 " 楼探 ",为你在深圳购房、租房提供帮助

以独立、个性的视角带你体会不一般的财经观点。欢迎关注 " 财经韬略 "!

陪你聊聊投资理财的那些事儿。欢迎关注 " 读懂财富 "!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又一个“黑色星期二”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A股市场就遇到了“大霉运”

截至下午收盘时,上证指数已下跌3.78%,直接击穿徘徊已久的3000点这个重要的信心关口,地产股首当其冲,133家房企有100多家大跌,几十只股暴跌或跌停。

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很多人都将当前中国股市的极端反应归结为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战。一些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受贸易战带来的悲观情绪传染关系很大。

先是500亿美元,后又追加到2000亿美元,数额不断加大,市场担忧情绪上涨。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胁称若中国再次加征关税美国将进一步加征关税。

问题是,地产股为何会领跌、暴跌?实际上,跟贸易战相比,美元加息对中国房企来得似乎更致命,因为这直接关乎其资金链状况。

13日,觅窝刊发《美元加息,调控更猛!2家一线开发商“大栽跟头”》,一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资金额共计451.17亿元,环比减少41.34%,创下一年来新低。

一个是国内楼市调控从紧,对房企融资拿地或开发的形势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受限购限价等影响,房企销售回款压力加大。两个方面叠加起来,对房企的影响不一般。

一位资深观察人士说,当前中国楼市处在一个“涨又涨不得,跌又跌不得”的尴尬境地。虽然住建部将因城施策的尚方宝剑给了地方, 但很多地方除了房地产短期内难以找到其他可替代的经济支柱,就出现了抢人落户等所谓的人才新政,表明上跟房子无关,但抢房还是很火,所以才有12城被约谈之说。

从根本上讲,调控都是短期的,未来必然要退出,谁来接棒?大家都想到了房地产税,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突破,出台时间也不清晰,未对市场产生较为明确的预期引导。

然而,楼市积累的风险却不容忽视。4月12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结果显示,32.8%的受访者认为2018年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增长最显著的是制造业,30.3%的受访者认为是房地产业 。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46.6%的受访者认为可能使银行面临显著压力的房价降幅为20%-30%,29.2%的受访者认为是30%-40%。

有研究机构曾总结了当前房价下跌已暴露出四大征兆,读来颇有意思,再次给大分享一下。

其一,住建部出手约谈12城,调控或密集来临,直指高房价;

其二,打击炒房大招频出,炒房客逐渐离场,房价回归理性;

其三,开发商步履维艰,“断臂”求生主动降价成较后的选择;

其四,利率不断上浮,购房需求得到抑制,炒房客难觅接盘侠。

数据来源:2017年胡润全球房价指数

以成都为例,住建部约谈之后的成都,立马实施更严格的“5.15”新政,摇号中签率立竿见影,不少100%中签!个别楼盘出现排号严重不足的情况,开发商急了,要抢人。

详情,请看觅窝近期独家刊发的《一夜之间,成都从购房者抢房,变成开发商抢人》、《成都频现100%中签楼盘,开发商慌了,购房者笑了!》两篇重磅稿件。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楼市要变天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