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事力量最弱的国家那么弱,为何还能苦撑300多年而不灭

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将之身夺得天下后,他对唐末五代那种藩镇割据引起战乱不止的局面感受颇深。当他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这种局面,采取了抑武扬文的办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宋太祖为选拔出色的儒士文人来为朝廷效力,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开始的时候,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负责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就行了。

开宝六年(973年),一场科考结束后,新录取的进士们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结果,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宋太祖发现新录取的进士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而武济川恰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

后来,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取舍不公平。宋太祖震怒之下,便把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两百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他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此后,殿试就成了宋朝科考的最高门槛。

宋太祖武夫当国,自然更喜欢那种手疾眼快的武将,在殿试中,他也喜欢那种下手快的儒士。为此,他规定,凡是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却遇到了同时交卷的两个儒士,举子王嗣宗和陈识同时完成,同时交卷,这一下让宋太祖犯了难,自己定的规矩,谁快谁是状元,可是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

该怎么办呢?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灵机一动,干脆让他们两人在朝堂上打一架吧,谁赢了就封谁是状元。

天子一声令下,王嗣宗和陈识瞬间就扭打在了一起,文人为了得状元,却需要依靠武斗来决定,这大概也是古代科考历史中一次罕见的现象吧。

文人武斗,打的自然也是难解难分,最终,王嗣宗摔倒了陈识,宋太祖看的哈哈大笑,便把状元授予了王嗣宗,王嗣宗因此又有了“手缚状元”之称。

通过这件文人武斗来获得状元的事,只能说明在封建专制的古代里,一切的事物全凭帝王的喜好来决定。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又把答卷快慢为标准取状元的规矩废除。

本文参考文献:《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历代王朝军队里,最让人看不懂的,当属北宋军队。别看顶着“弱宋”的名号,可只要稍熟悉北宋历史,就知道宋军非但不弱,相反强得登峰造极:独特的职业兵供应训练体系,严格到极致的训练操典,六十斤重甲加长刀巨斧的恐怖装备,床子弩神臂弓抛石机各色大杀器一应俱全,再配上一拨名垂青史的名将们。这哪是什么弱旅?分明是无坚不摧的魔兽。

  可放在真实的战场上,宋军这只“魔兽”,却是从开国起就不停吃瘪,最后更被凶残金军反过手来暴打。可怜大宋繁华江山,就这样活活打成靖康之耻。

  为什么一支良将云集装备精良的军队,非但不能彻底战胜强敌,相反却在一次次遗憾之后,最终迎来山河沦陷的悲剧?

  看过下面几条冷知识,就知道“悲”从何来。

 一:被迫自杀的大宋功臣

  宋初最出名的武将冤案,就是杨业之死。但比起被瞎指挥坑进辽国包围圈的杨业老将军,宋初另一位开国功臣,却简直比杨业还冤:殿前都虞侯张琼。

  说起这位张琼将军,那跟宋太祖赵匡胤真是过命的交情,赵匡胤还是后周大将时,他就已是赵匡胤的贴身跟班,还曾在战场上救了赵匡胤的命。后来赵匡胤风光登基,把弟弟赵光义调任开封府尹,可弟弟之前的殿前都虞侯职务谁来接?宋太祖想都没想:“非张琼不能统制!”可见彼此关系之亲。

  但交情亲密的张琼将军,也是一身毛病。此人一身精湛武艺,外加常年在战场出生入死,早养成了粗鲁脾气,经常是一言不合就开骂,骂不过就干脆打。结果稀里糊涂得罪了宋太祖身边的军校石汉卿,被石汉卿诬告说培植私人卫队。就这么个捕风捉影的事,居然就惹得宋太祖大吃一惊,急火火把张琼绑来讯问。

  可事情严重到这步,张琼竟还浑然不觉,被宋太祖问了几句后,一听自己被扣了这黑锅,立刻火冒三丈,在宋太祖面对粗暴狂吼起来。但率性惯了的张琼万没想到,以往总由着他性子的宋太祖,这次竟然一反常态,当场命人拿住张琼,然后大棍子啪啪狠打。打到昏厥后又抬到了御史台继续审。可怜张琼一辈子哪受过这窝囊气,还没等着再审,就含恨自杀。

  直到抄过张琼的家后,宋太祖才惊呆了,别看张琼平日跋扈粗鲁,家里却只有三个奴婢,真是个廉洁认真的老实人。悔恨不已的宋太祖抚恤了张琼的家人,可对乱告状的石汉卿,却只是大骂一顿了事。对比杨业冤死后受到的待遇以及相关责任人的惩罚,张琼真是冤到家。

  为什么会有这冤事?因为这桩诬告,戳中的正是北宋皇帝最大的忌讳,哪怕空穴来风,也是宁可信其有。亲密如张琼,一不留神都摊上这冤枉事,北宋武将们从此被当贼防的悲催命运,开国就已注定。

  二:靠老清洁工传递军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北宋与西夏爆发好水川大战,在文官主帅范雍的胡乱指挥下,宋军刘平部万余精锐,在好水川陷入西夏十万大军的重围,浴血奋战后全数壮烈殉国。如此惨烈败讯,传回到汴京后,却成了各级官员层层瞒报。以至于西夏那边都欢天喜地庆贺胜利了,皇宫里的宋仁宗,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直到有一天清晨,早起的宋仁宗正走到化成殿,突然听见一个扫地的老兵在唉声叹气,随口一问就惊了:原来这老兵的女婿跟随刘平奔赴前线,已经在好水川血战里为国捐躯了。而刘平率领的这支曾经痛击契丹的英雄部队,也已大多埋骨于好水川上。看过了老兵呈上来的家书,宋仁宗这才五雷轰顶:国家竟遭到了如此惨败!

  愤怒的宋仁宗立刻召集各位宰执大臣,怒问为什么战败的消息要给自己瞒这么久?因为他分明记得,就在宋夏战争爆发时,正是眼前这几位宰相们,各个满嘴盲目乐观,扬言团灭西夏就是分分钟的事。自己也因此望眼欲穿,就盼着大军打一场胜仗回来。可笑穿帮到这地步,这些文臣们居然还振振有词:我们是接到败报了,只是想商量怎么给您说比较好,毕竟怕您担心嘛!气的宋仁宗一声怒喝:都到这地步了还让我宽心?你们可真能忍啊!

  如此关乎国家命运的军事行动,身为天子的宋仁宗,竟然还需要从扫地老兵处得悉消息。如此低效的军事运转体系,想打胜仗真不易。

  三:八十万禁军有多水

  野史小说里形容北宋禁军数量之多,常说“八十万禁军”,可在北宋中期,这话真是客气了。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禁军总数早已突破一百二十万人,每年单养这群兵,就要花掉国家财政的六分之五。那么“养兵”成果如何?欧阳修《原弊》里说的好:自从和辽国签了和约后,老一代的兵死的差不多了,新一代的兵别说战斗力,领军粮的时候居然连担子都挑不动,甚至还要雇人代领。

  就连作战最起码的武器,发展到北宋中期,质量也是严重坑。以次充好成了常事,偷工减料更是司空见惯。以欧阳修的揭发说,哪怕是边防要地的精锐禁军部队,兵器勉强能用的也不过两三成。这样的部队拉去打西夏?就凭手里的家伙,也是必然稀里哗啦。

  至于曾经无比严格的禁军训练,到了宋仁宗年间时,更是常比演小品还热闹。以宋仁宗的枢密使田况的如实汇报说,就算是北宋骑兵里比较精锐的部队,训练时也经常连硬弓都拉不开,而且就算拉得开,练骑射时也只是拉个弓弦摆样子。因为一旦尝试弯弓搭箭,不留神就要从马上摔下来。这种搞笑的训练水平,上了战场只有白白送死。

  如此坑爹战备,也叫人一声叹息:倘若不是宋神宗深谋远虑,信用王安石启动变法大业,重建一支战斗力铁血生猛的大宋西军北,宋能不能撑一百年,那都是个问号。

  当然,那些反对变法的“旧党”们,是绝不会承认这条的。比如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在反对军事改革时,就曾冒出十分奇葩的言论:契丹党项精于骑射,大宋军队别管怎么摸爬滚打苦练,照样打不过人家。万一部队再哗变造反更不得了!所以哪怕被西夏打的再惨,也是坚决不能改革!

  可事实却无情打了“旧党”的脸:从王安石变法起,北宋军力满血暴涨,在对西夏的战争里彻底转守为攻,十五年里夺取多处西夏战略要地。不料宋神宗驾崩后,执掌大权的“旧党”们为了证明自己正确,竟采取了最雷人的方式:把宋军男儿浴血收复的米脂四寨战略要地,全数割让给西夏,美其名曰土地换和平,却给西夏打了鸡血。西北的战火,此后持续近十年。

  如此荒唐表现,也叫几百年后的明朝学者们,发出一声悲情叹息:靖康之祸自君始。(司马光)严格点说,说亡于司马光是过分,亡于这种“忘战必危”的态度,才是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力量最弱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