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登封市少林武术体校与武当武术、峨眉武术这三大流派的功夫练法有什么不同?

怎样看待峨眉武术 - 武术文化 - 峨眉武术在线 - 峨眉武术联合总会
怎样看待峨眉武术
时间: 14:44:13&&&来源:&&&点击:
&&&&&&&&&&&&&&&&&&&&&&&&&&&&&&&&&&&&&&&&曾庆忠
&受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之灌溉,有近1亿人居住的天府之国&&四川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峨眉剑客、蜀州豪杰。峨眉功夫源远流长,和少林、武当三足鼎立,但更具隐秘性、神奇性。少林功夫是佛教圣地少林寺流传出来的,武当功夫是道教宗师张三丰发明的;峨眉武功则吸取了少林、武当功夫之长处,融峨眉山之佛,青城山之道,而形成佛道共创的武功,流传于世。介绍少林、武当武术的文章实属不少,但介绍峨眉武术的则不多。笔者愿意为武林同好做一向导,带大家去了解峨眉武术。
一、从&峨眉十二庄&看峨眉武术&&庄厚底雄
已故著名武术气功家周潜川先生于1959年出版的《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首次公开了峨眉十庄的口诀,并做了初步介绍;1961年他又在《峨眉十二庄释密》一书中较全面地进行了介绍。这两本书确实是把武术、气功、医学、食饵和健身养身结合起来的典范。最近几年,在《武林》等杂志上也登载过巨赞法师在京推广这套功法的情况及周潜川先生的后人周巢父、周怀姜兄弟进一步阐述这方面功夫的情况,深得各方面的赞许和推崇。
相传此功夫产生于南宋末,由峨眉山金顶寺白云禅师所创。白云禅师在入佛前是道教门徒。他精研了道家、释家中的气功和武功,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而创造出一套峨眉庄气功。从那时起,&峨眉十二庄&就成为峨眉山武功和气功的镇山之宝。它的传授很严格,历代都处于&不着字迹&,只许上师口传亲授的状态。正如周潜川先生所说:&说到动功的门派,研究这类功夫的同志大都知道峨眉十二庄,对它也有好评,只因该派保守过甚,不如太极九圈十三式流传广泛。&但它毕竟还是传了下来。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周潜川因惊恐过度而肝胆破裂,在生命垂危之际被峨眉山永严法师救活,转危为安。后周潜川追随法师上峨眉山,恳拜法师为师。永严收潜川为徒,并赐名镇健。永严法师将&峨眉十二庄&传给周潜川,周再传给巨赞法师和周巢父、周怀姜兄弟。20世纪50年代,周潜川著作上述二书,将&峨眉十二庄&公之于世。
&峨眉十二庄&是峨眉派功夫的动功部分。十二庄是: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游龙庄、鹤翔庄、拿云庄、旋风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冥字庄。用六大专修功来辅助十二庄的不足,进行动功和静功的沟通。六大专修功是: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襄功、指穴功、涅槃功。其中包括了&武术的演化&、&气脉的奠基&、&静功的前奏&、&导引的手术&等四大项,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为内行所推许。再加上静功中的&三乘功法&以及玄门大小丹药等就构成一整套系统的功法。其既有武功的理论,又有气功的理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综合了佛道两家之长,是一套很有研究价值的功法。修炼&峨眉十二庄&既可以健体强身,又可以自卫防身,还可以治病、防病、延年益寿,起到保健作用。它是武、医、佛、道、气的全面结合,是一种文武相兼,动静相宜,全面受益的混合功法。它一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影响较大。有人认为,&鹤翔庄&气功很受&峨眉十二庄&的影响,仔细研究其功法,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当然两家对自发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笔者在几年前曾经听一位练大成拳的朋友讲,王芗斋先生的&站庄功&就很得峨眉山金顶一位姓李的禅师的&立禅功&的启迪和教益。而且大成拳也沿用&三乖功法&的概念。我认为大成拳的站庄功和峨眉庄功多少还是有些联系的。&庄功&在我国武功、气功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这部分功夫可说是中华武功和气功的精华之一。《峨眉十二庄释密》是我国已出版的武功中最早以&庄&命名的书籍。它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宏大精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峨眉武术的基础浑厚、扎实深奥。
&峨眉十二庄&在南宋时就已产生。&峨眉十二庄&基本上包括了武术中的各种基本步形,即马步、虚步、弓步、歇步、丁步和各种独立步形,都能在&峨眉十二庄&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庄式。峨眉武术中,很多拳经拳谱用这十二庄来命名和描述。在四川民间武术中一般不说什么步形而说什么庄口。比如火龙拳所擅长的含机庄就是十二庄中的之字庄;还有,自然门中的七个半庄口,僧岳门中的子午庄、十二金刚庄、罗汉庄、铁汉碑庄,社会上一般流行的高庄、矮庄等等。用庄形来区分拳种,四川沿用已久。我看这种划分法比较科学。它是从根,从本质上,从基本形态来区分拳种。
总之,峨眉武术在其庄功上有&峨眉十二庄&从理论上做支撑。峨眉各门派都很重视庄功的锻炼。民间中有&八年不倒庄,练个武状元&的说法。要求&未学打,先练庄&,&练拳必练功,根基如山重&。杜心五的老师自然门大侠四川的徐矮师,据说是晚上睡觉也不倒庄的。四川传统的擂台赛中也以倒庄或不倒庄来论输赢,可见人们对庄功的重视。四川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门武功,加上自然门、方门、余门等拳种,各派都讲究庄法身俏。要学习峨眉武术,必须抓住其根本,抓住其在庄上的特色,才能入门,进而领悟峨眉武术的真谛。
综上所述,峨眉功夫的一大特点是庄功底盘雄厚。注意从底盘上解决问题,符合&赢人全在脚下&的拳理。峨眉功夫主张眼快不如手快,手快不如腰柔,腰柔不如步稳。
二、从《峨眉道人拳歌》看峨眉功夫&&道深法高
在清乾隆五年(1740)出版的《峨眉县志》中有一首明朝唐顺之写的《峨眉道人拳歌》。从这首诗中可见当时峨眉道人的功夫。大概意思可叙述如下:唐顺之认为和尚们多技能,少林拳法价值很高,世间稀有。但峨眉道人(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的地盘)的功夫更使人感到新奇。他所看到的这个道人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足见功力之深厚;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足见步法之快,身手之灵;不可测如鬼蜮含沙戏人,气势雄如猛兽磨牙捕食,足见其变之速,其威之猛;与人较技有形似无形,进攻快速,用足挂住对方脚跟,上肘横击,方法稀奇,真是险中呈巧,拙里藏机,使人不能不惊奇,即使是京都杂技中爬竿的人也不如他灵捷,外国耍魔术的人也不如他奇妙。道人这种功夫气势磅礴,功力大的翻身一指太阳,如像把太阳都指得停了下来,他一缩首藏身斜钻,似乎针眼都要被他穿过去;道人柔软的&百折连腰尽无骨&,如像&一撒周身都是手&。这样的好功夫,道人还说他未把自己的技能全显示出来,末了低蹲大喊一声,有如狮子怒吼。他练得正高兴的时候,回头看见自己的身影,于是若有所思地珍惜起自己的功夫来,想着一定不能使天机都泄露出来,虽然还有功夫未表演也只好作罢。他心思一动,鼻息无声,神气自守,不知不觉地已跳上蒲团,如木偶一般在那里打坐入定起来。
读唐顺之描写的这个道人打拳的情景,任何行家看了也会佩服。他既有内力,又有外形,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可说是长短皆绝。真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功无一不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除武功外,他气功的修养也极高深。在大动、急动之后能立即安详入定,即使是现今最好的武术气功拳师,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从这位峨眉道人的功夫,可见当时其他峨眉道人的武功之高深。峨眉武术与道人的联系是长期和紧密的,受道佛二家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峨眉山是天下四大名山之一,有&佛门仙乡&之称。在建寺以前就有道人在该山活动,东汉时成为佛教圣地。出名的武术高僧,代有传闻。峨眉和尚的武功直接影响着峨眉功夫,这是众所周知的。前面讲的&峨眉十二庄&也正是从峨眉山僧人流传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唐顺之说的这个峨眉山人是道人而不是和尚,是道教徒而不是佛教徒。我还认为峨眉武术受道教与道人的影响并不亚于受佛教与和尚的影响。中华武术受道教思想和道人的影响并不亚于受佛教和和尚的影响,我不赞成&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四川有道教的第五洞天,即青城山,成都有道教的著名宫观青羊宫。特别是青城山,是天下道教名山,建观比峨眉山建寺还早。张道陵(34&156),即张天师,活了122岁。他是我国道教符录派之祖,也是青城山的开山祖师。他依《太平经》创作道书二十四篇,奉老子为教主,尊《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建立了初期道教&&五斗米教。他说中建教时张天师神通广大,精于剑术,一剑劈开挡道巨石,投笔一掷,平地起深坑。至今青城山仍有&降魔石&、&投笔槽&等遗迹。张道陵之子张衡,孙张鲁亦嗣法于此。山麓长生观,传为晋代范长生得道处,现有古楠,传为长生手植。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两千年来,香火不绝,历代都有高人隐居于此。道教徒最多时达到15000人。道教也有封建迷信、神鬼箓的一面,在其基本教义中,相信人能够通过对现实的肉体修炼(内丹术)达到益寿延年乃至长生不死。其崇奉黄帝和老子,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群众基础广。道士们讲阴阳,习八卦,研究五行生克之道,将医、气、武功结合起来修炼;还讲究法自然、柔胜刚、物极必反,提倡术变,主张以变随应自然,以变求胜,研究生成术等;将道教中的辩证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炼丹、采药、自我修炼。一整套道家思想体系和道家练功方法对我国武功、气功和医术影响都很大。道教中的道功,有很大部分是讲内丹术,属气功,是武功的基础和中坚。《道藏》中有不少著作如《云笈七签》、《抱朴子内篇》、《悟真篇》、《黄庭经》等都是气功方面的经典著作。以青城山为基地的四川道家思想,以及道门功夫和道人的实践丰富了峨眉武术。因此造成历史上很多道人武功很高,他们影响于社会,而很多武功高超的人弃俗入道,又扩大了道士武功的影响力。
在四川,峨眉道人、青城道人可能比峨眉僧人对峨眉武术的直接影响还大。峨眉山的九老洞据说便是峨眉山请有武功和有道的道士来山居住或交流武功的地方。峨眉山建寺以前就有道教的活动,道教的修身法则、武术方法和道教的哲理经常影响峨眉山的和尚。僧道之间的武功是有所交流的。和尚的武功师傅可能是道人,道人的武功师傅也可能是和尚。新中国成立前,重庆出名的&南侠&兰伯熙和僧人僧本立本是师兄弟,他们同时师事的一个老师是火居道道人张裕龙。而兰伯熙的另一个老师就是峨眉派名家陈元庆老道。我1977年在上海遇见过一老人叫叶丹一,他是冯玉祥将军在青城山的贴身侍卫,此人练有道门金钟罩铁布衫功夫,武功堪称上乘。他说在青城山时遇见的道人郭少鳌,其自然门武功登峰造极。而据四川现在练自然门武功的人讲,郭现已一百多岁,属万赖声的师叔一辈,现仍在华山一代云游。重庆著名武术家吕紫剑的老师是峨眉山九老洞遇仙寺的长寿道人李长叶,李收吕为徒时已108岁,他传给吕紫剑游身八卦掌。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化门著名武术家,曾创办成都私立平民国术学校的杨石澄(又说杨石臣)①,他的老师是四川府瓦片沟的道人。据杨的徒弟景书堂讲,杨的功夫能一指破牛腹,练功时,手上冒出的天罡&剑气&有一尺来长,是白色的气带。近年来,既高龄又武功好的道人还时有传闻。现举例如下:前几年在四川活跃一时的115岁的老中医,绵竹县罗旺山老道,据说他能一连呼49口气而不换气,可见肺活量之大。他在临弹簧门时将治疗多种常见老年病的&百草丹&贡献了出来,成都军区军医刘正才就是他在医道上的传人②。1986年逝世的安岳县的彭老道,活了104岁,和中江朱智函交厚,精通武功、藏经和医术,当地群众每天前往求医看病的,有时高达数百甚至上千人。1976年逝世的青城山道人易心莹,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他就精研《云笈七签》,在气功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关于会高深武功的道人在四川创拳的传闻也不少。如白眉道人创的白眉拳(该拳现在广州、澳门、香港一带流传),神灯长老和清虚道长共创火龙拳(另说是黄林道人创火龙拳),青城山纯阳洞单正道人创青龙拳,盘龙拳是模拟成都著名道教宫观&&青羊宫的八卦亭亭柱上的盘龙形象而产生的拳术等。
总之,峨眉派武术和道教、道家思想、道家功法、道人的武术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从拳种的来源和分布看峨眉武术&&博采众长
四川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北越秦岭入陕和陇海线、黄河流域相连,东接三峡入鄂和长江中下游相连。它本身则山势环绕,形成盆地,土地富饶,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形复杂。一到战乱年代,黄河流域的人就过秦岭而入川西成都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人就过三峡而逃亡到川东重庆地区。其中会武功的人也随之而进川。如抗战期间,中央国术馆1943年由南京迁到重庆,大批武林高手涌进四川。其中著名的有郑怀贤、朱国祯、朱国福、李雅轩、张腾蛟、张英振、吴梦侠、杜心五、万赖声、张文广、温敬铭、李锡恩、蒋浩泉等。上述人中,前六人后来就定居四川,在川安家落户,教徒传艺,把外省的武术融会于峨眉武术之中。
笔者相信,历代战火动乱之秋或改朝换代之时,也正如抗战期间一样,外省武术家大批涌进四川。又由于四川地处西南,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向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和平时期的皇犯、死囚等逃犯中会武功的人也逃往四川来避难。过去成都有句谚语:&搞烂就搞烂,搞烂过灌县。&意即官逼民反在川则是走投有路的。实在无法生活了(搞烂了),那就跑过灌县到山林中去当&绿林好汉&。所以白莲教、一贯道等会道门都容易在四川滋生繁殖。现在四川的会门功夫,观师默像一套做法和会道门有联系。晚清石达开到四川被击溃后,其中逃亡的太平军将士流落隐藏下来。较有影响的是石达开的记室(秘书)后在川削发为僧,法名湛然法师,继续进行反清活动,此人就是《拳乘》一书的作者。成都僧岳门老拳家罗谦文,新中国成立前打过金章,技击很有水平,壮年时能双手提起2500公斤重的水泥板的一端。他的老师刘意诚就是跟一个受伤潜藏下来的&绿林好汉&张子良学的武术。僧门、岳门、赵门追本溯源都能触及清朝中叶的&皇犯&、&逃犯&等。
至于和平时期,来川交流武术或朝山拜佛、问道求仙的人也不少。孙禄堂年轻时就不远千里云游来川找知真大师学武。形意著名拳家宝显廷民国初年也来川授徒著书,《形意十段内功》就是他在川的著作,他后在三台县安家。形意拳和峨眉武术另一可能的联系是万县地区的&金家功&。此功由鹅、猿、龙、蛇、虎、鹰、鹞、鹤、熊、燕、鸡、猴十二形构成,与河北形意拳的龙、虎、鹞、熊、燕、鸡、猴、蛇八形重名,而与河南派十大形则有龙、蛇、虎、鹰、鹞、燕、鸡、猴八形相同名,仅猫、马二形不同。形意拳和金家功有何联系待进一步查证。少林武术入川则更是源远流长。在徐哲东先生的《国技论略》中就讲到:&少林手技,以五拳为上乘,五拳者,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自清道咸以来有一贯者,以少林派而兼习内家,为此术巨子。传胡某。胡某专肆力于一指。胡之弟子中以杨独眼、马北雄为最。马则游旅川蜀,以飞腿著称于荆益渝间,至今成都等地,犹有传其衣钵者。若以五形名称而论其流,而今在成都的拳师侯仲约一支僧门,亦称为龙、虎、豹、蛇、鹤五拳,自说是由少林寺传来的。成都著名老拳师彭元植和侯仲约是师兄弟。若以腿法著称而论其流,则当与赵门直隶派有关。成都著名拳师马镇江、马鹤亭、丁国基、曾全忠等所操习的赵门拳术都善于腿法。现在四川蓬溪县传播的少林六合拳则是由四川蓬溪县磨刀溪人喻祯麟,&于清道光三年间前往河南少林寺,在释光大师门下苦学八年,得少林六合拳技&③。另据《武术情况概述》④讲到,清雍正年间,番毛牛、朱沙观、吕烧酒等三人刺杀雍正失败后逃往四川,在荣县一代广授门徒。朱沙观派系的十二韦陀法至今传播。这些都是少林武术直接传入川蜀的例子。除河南嵩山少林派对峨眉武术有直接影响外,湖北武当派对峨眉武术也有很大影响。民国初年,四川武林公认的武技最高深者李国超,湖北人,为湖北隐士樊益良的门徒,属武当派。李在川期间,广授门徒,其中有名的有唐伯丹、唐公辅、陈大章、冯道生等。现代成都拳家高春和、杨宗林就是武当派陈大章的徒弟。另外,关于火龙拳起源的各种说法笔者都不甚满意:(1)说火龙拳源于道家&太阳宗&的功法火龙功。关于火龙功,书中较早见于《气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作者周潜川从未提及&火龙功&有一套火龙拳,不能因为&火龙&二字相同就认为&火龙拳&和&火龙功&有联系。(2)说火龙拳来源于清嘉庆年间一个叫黄林的隐士在峨眉山长期观察两个大青猴互相格斗而创编的拳术(火龙拳传人钟俊艺曾这样说过)。但黄林的直接传人不知是谁。一旦追溯到刘松云前便无确实证据。现他们推测,火龙拳很可能是由武当剑派流传下来的拳术,在刘松云少年时由湖北传入川东,在隆昌授予刘松云;刘艺成后到成都而逐步传播开来。我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原因是刘松云本人是隆昌人,隆昌接近川东而不接近峨眉山。火龙拳派确实是因刘到成都后广泛授徒而兴盛起来的。查火龙拳的身手、步形和李景林的武当剑确有相似之处。只不过火龙拳以剑指和剑捶(凤眼捶)代替剑而已。想把火龙拳的源流搞清楚,关键在于找出刘松云的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今后定会查清的。另外,&松溪内家拳&在四川南充也有传人,传说是清朝末叶,张松溪的九代孙张午亭来南充传授给陈晓东而流传下来的。现上海的王维慎就是此派中的著名人物。四川赵门中的直隶派和河北的武术有关,而三原派则和陕西的武术有关。绵阳地区吴炳奎所习的方门和福建方七娘的鹤拳有联系。四川的字门也和江西的字门有联系。我认为凡字门中讲&缠、推、援、托、牵、拿、逼、吸&八字诀应和江西的字门是同一拳派。江西字门八法中的八字是:&残、推、援、掇、牵扯、捺、逼、吸。&凡取这八字为法的字门,我认为应以江西这八字为原始标准。如据《江北县武术流派的调查》一文中讲到刘镇江是江西高安县人,清朝咸丰年间为一清将的贴身侍卫(镖客)。清将死后,刘流落于江北县华蓥山附近,以教拳为生⑤。新中国成立前八卦掌在四川有影响的人物是郑怀贤,现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的八卦掌基本上属郑老所传;查拳则因张英振在成都的传播而影响全川;太极拳则因李雅轩在成都的传授而推广于全川。张腾蛟在重庆、成都一带传三原派武功也有较大影响。以上这些都说明峨眉功夫这一武林中的奇葩很受祖国其他著名武功的影响,并直接流传于四川,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发展保存下来。武当剑派和松溪派内家功夫,外省都不好觅,而四川却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峨眉武术,广采博集,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滋生繁衍,相互影响而自成系统。有的行家说:&国内的拳种,四川基本都有,四川有些拳种,省外却少见。&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这是和四川特殊的位置和环境分不开的。
川兵自古以来勇敢善战,川人习武之风一直很浓,武术在全川流传开展很是普遍。那么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峨眉武术到底有哪些门派呢?据晚清湛然法师所著《拳乘》(残本)一书,其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这里一树指的是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灌县的青城、丰都的青牛、通江县的铁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县的点易。其代表哥老会五处帮派集中的召集地。因湛然法师当时是在动员和组织哥老会进行反清活动,这首诗反映了他联络各地武林高手反清的基本情况。八叶指的是&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门派,意即要八个门派的武林高手都要在这个召集地组织支持哥老会的反清活动。证明这八大门派当时在全川这五个地区都有所分布。八大门派各有特点。僧、岳门比较亲近。凡习僧门者也多习岳门,有时称为僧岳门。僧门有大练、单鞭、缠丝、虎豹、六通五路拳,有的人又称为龙、虎、豹、蛇、鹤五形拳。岳门有头部、二部、三部及岳门连成等拳。赵门又分直隶和三原两派。习越门的往往与三原、直隶同习。杜门以用器械练功力为主(四川称为&操家具&),拳路较少,功夫实在,主要是练磨盘劲、缠绞手等。化门以巧化制敌为主,不承受对方的力量。成都化派高手杨石澄一派,主张一下将对手打服,叫&一字清&。化门的另一支较有名气的当数重庆赵子虬,他以化门&三十六闭手&为其主要拳法。洪门(又称鸿门),在气功、力道上注重于武当功夫,为李国超所传;在拳术上借重于洪拳、洪门手、洪门捶、武松手等。洪门可能是这两门功夫的结合。因李国超是这派的祖师,其主要传人陈大章一方面继承了李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加上了他自己所习的其他老师的拳路。字门、会门往往又联系在一起,其在气功上有些特殊的功法。八门功夫互有穿插融合,有些是几派同习,有些是习这派的功而习那派的拳,不能过细区分。但总的说来,直隶最展开,长于腿法;三原多矮庄;整个赵门受北门的拳种影响较大。僧门的五路主拳是清楚的,即大练、单鞭、缠丝、虎豹、六通甲级拳受少林拳影响较大,但其中又分支派,有的支派身法柔和,手带曲势;而有的支派提倡刚猛,身架正直,善于长击,但整个僧门都较重视捶法,且多以弹捶劲为主。岳门则是架低步稳,身正步直,主张直臂挑劈,肩脊用力,讲究硬、重、快、挨肩挤靠,重视力量,也比较重视捶法,但以劈捶、提捶、杀捶、横扫捶、贯捶等直臂重力性的捶法为主,而不如僧门的弹性捶法多。岳门、杜门、化门、洪门、字门、会门较接近南拳风格,用手较多,用腿较少。除这八大门外,还有黄林派。有人把黄林派归入僧门,这不恰当,因黄林派的主要套路是火龙拳、火龙滚、四平等拳路,和僧门的基本五种拳路完全不一样。其入口劲路(即折招、喂招时的劲路)、身法、劲法、技法、步法、源流、传系、特色风格都不一样。有人只把黄林派称为峨眉武术,认为黄林派才是峨眉武术的代表和精华,而认为其他八门武术都不属于峨眉武术。这种以点带面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黄林派属峨眉武术这是无争论的(虽然它的源流还有争论查证的必要)。但我认为,八大门派也应基本属于峨眉武术。为什么呢?首先要对峨眉武术进行定义性的说明。什么叫峨眉武术呢?我们说凡是四川地区流传较久,有影响、有传人,只要能自成门派和传系,有自己独特的套路体系、练功方法、技术特点和风格(包括劲法、身法、技法和步法等)的武术都应叫做峨眉武术。这当中有三种情况:(1)在川土生土长,发源流传的;(2)外省传来但已起了质的变化的;(3)由川流传到外地,且外地承认是峨眉武术,但已找不到的(如在广州、澳门、香港、南洋一带流传的白眉拳等)。现我们按上述定义,对这八门武术逐一做初步检验。比如僧门,在成都就有三种支派。一种是以侯仲约、彭元植为代表,自称是由少林五行拳传衍而来的。清朝中叶由&皇犯&马朝柱(绰号赵麻布)传入四川,由于时间较久,起了质的变化,和本来的少林五行拳套路已完全不一样了,套路的名称已变为大练、单鞭、缠丝、虎豹、六通。而原少林五形拳,即龙、虎、豹、蛇、鹤,主要在于练功力。即&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套路较短,马步姿势较多⑥。而四川这五路拳套路要长得多,不是以练功力为主,而是以打法、用法、技巧为主,身法变化大,主要讲究捶法,重点在技击用法上,马步则较少。另一种是郫县周大鹏传下的,套路结合和劲路与前一种僧门又有所出入,但和少林五形拳区别更大,有质的差别。第三种是以刘意诚、罗谦文为代表。劲路和结构和前两支又有所不同,因为是&绿林好汉&张子良传下来的,自己都不能说清门派。三支僧门的套路、名称基本一样,大结构有相似之处,劲路和技法有区别,应看成是僧门中的三个流派,但都是和少林五形拳有区别的峨眉武术,属上述定义中的第二种情况。岳门有的人说来源于山西,是清朝中叶由&皇犯&张天虎(绰号麻利张)传入四川,自认为是岳飞传下来的武术。直劈硬进,六合归一,和形意拳在劲路上有相似的地方。形意拳在近百年来分为李洛能派和河南马学礼派,四川这支岳门是不是山西形意拳最原始时传入四川的一个分支,很值得研究。形意拳在河北仍叫形意拳,在河南则叫心意拳,在山西和河南有的又叫六合心意拳。北京还有一种岳氏连拳。四川的岳门有形意的意,但却更接近岳氏连拳的形。即使是由外地传进来的,但已起了质的变化。全国其他地方也找不到这种岳门头部、二部、三部连城等套路体系结构的拳类,应属于峨眉武术的范畴。赵门因为和全国太祖门长拳,大、小红拳有相当部分基本相同,所以这一部分应该不属于峨眉武术。应找出其已起了质变的拳术,且外地没有的套路作为四川赵门的基本拳系,这才属于峨眉武术。所以建议对赵门大路进行鉴别,以定出其属于峨眉武术的部分。杜门,应抓住它由&一个老道传给一个磨豆腐的,以磨儿手为主要手法&的这一支为峨眉武术,而应区别出那些是与杜官印有联系的(杜是江西人)。又说杜门的杜是从诸葛亮的八阵图中杜字演化出来的,以专练家具为主,尚功力,由此看来杜门属土生土长和外来变质两种情况,应属峨眉武术。洪门情况和赵门类似,要进行一次鉴别,才能定出其中的峨眉拳术。化六、会门基本上属土生土长。字门和赵门、洪门情况类似,应进行鉴别,去掉江西字门的套路,找出四川字门拳系。以上通过对八门武术的宏观分析可以看出,杜、化、会基本属土生土长;僧、岳属外地传入而变质类的可能性大;赵、洪、字门要进行鉴别,从中抽出和外省武术套路基本相同的部分,保留其独特的部分。所以说八门武术基本属于峨眉武术,但需要做一定鉴别、整理、查实核对工作才能具体定下来。峨眉武术除上述八门外,还有以下门派影响较大:方门,即新中国成立前以吴炳奎为代表的&拗九捶&派,现在射洪县的苏建江老拳师就是吴的高徒、方门好手。成都高春和也拜过吴为师。此门拳绷弹劲特好,丢肩卸胛,对肩头和身架的柔和有特别的训练法。肩关节很灵活,身子也很灵活,从小就习练此门拳的好手,凡头能穿过的壁缝,身子也能过去,有其独到之处,且技击性强。新中国成立前,化门高手杨石澄和方门高手吴炳奎为全川公认的一等&打手&。据说杨和吴一次在成都骨简直医师、拳术家杨天鹏家中喝酒,二人酒后打赌,杨一砍掌,吴一拍掌都分别将一个3厘米厚的长板登时给打成两节,可见这二人功力之深厚。余门拳,历史悠久,传播面较广。新中国成立前,余派以余发斋和余鼎山为代表,在重庆打擂期间,余门弟子很出人才。抗战前夕,余鼎山和张裕龙为峨眉武术&领袖&,号称余张两派,属&本帮&主力人物。即使在抗战时期,全国武林高手大量涌入四川,形成&客帮&势力时&客帮&的&威名&和打擂成绩从来就未超过&本帮&。就拿张裕龙本人在武术上的造诣而言,那也是相当高的。他有三项绝技:(1)能单臂直伸,拳头上任吊一人行走三圈。(2)炒菜的铁锅铲放置于石桌上,他能一指将其打穿。(3)十几斤重的大南瓜,放置于石桌上,他能一抓抓出南瓜的瓤子来。这是笔者亲眼所见。可见传统峨眉武术的实力很高,只是宣传少而不如少林、武当有名而已。新中国成立前&本帮&高手,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五龙二猴子&,指的是重庆张裕龙、万县陈祖龙、宜宾李云龙、成都李飞龙(又说是邓跃龙)和龙犹龙为&五龙&;&二猴子&指的是侯坦(侯仲约之父)、侯万里二人。此外,自然门武功在川也颇有影响。现简阳老拳师刘兴武即是习练此派武术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前他获得过蓉城擂台赛的金奖。自然门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声望,其产生的源流和门系望能进一步查清。民间中有一种经常听见的传说,说峨眉武术中有一种峨眉拳、峨眉剑、峨眉刺(峨眉簪)为出家女子所创和专长。有人认为确有此派⑦。此派中有峨眉拳谱内手拳法和外手拳法各四种。其主张&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用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拳术的理论来制敌,并且在内功心解上有独特之处。其心解篇中讲:&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又讲:&意在形对,其体自松,其气自盈,其道自通,内劲通灵,玄妙自生。&又讲:&意摧筋节,每见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锋。&这些真知灼见很是实用独到,和少林、武当功夫立意差距较大,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这门武术应列为峨眉武术进行研究,能为女子习武提供一种好的模式,让众多的弱小女子有强大的自卫能力。总之,凡符合峨眉武术定义的武术都应属峨眉武术,凡不符合这种定义的,虽然在四川习练也不能称为峨眉武术。最近有人称峨眉太极、峨眉八卦,但太极、八卦和全国流行的并无质上的差别,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妥。这是把在四川地区习练的武术和峨眉武术混为一谈。一定要把四川地区习练的武术和峨眉武术区别开来,强调少林、武当、峨眉三派武术鼎立的传统说法,对峨眉武术进行定义,对峨眉派武术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只有这样,峨眉武术才能称为三足鼎立的角色。
上述各种峨眉武术,就地域而论,在四川分布很广。武术活动开展,以成都、重庆为最。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仅重庆就先后办过国术馆校11所。除成都、重庆外,据不完全统计,自贡、荣县、富顺县、达县、宣汉县、南充地区、乐山县、隆昌县、宜宾、万县、汉源县、安岳县、资中县、灌县、郫县、威远县、康定等地都办过国术馆校。就人员而论,除政府组办的国术馆校外,也有私人武馆、武场。军、农、工、商、学等各行业都有习武之人。另外有官僚、军阀、政客、道人、和尚、尼姑、镖头、走闯江湖的、卖艺杂耍的、唱戏卖药的、船夫、樵夫、脚夫,乃至土匪、强盗,涉及三教九流。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总之,武术活动和相当大部分人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不少地区还普遍开展过打擂活动。可见武术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很盛行,门派的确繁杂。除城镇人口较普及外,农村有的地区也习武成风。比如郫县,新中国成立前各乡、各镇就基本普及。除官方主办的擂台赛外,逢年过节,民间常邀约&枪手&进行私下的打擂台比武活动。
四、从新中国成立前打擂成绩看峨眉武术&&人才辈出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地区武馆很多,打擂之风盛行。这里重点介绍成都和重庆两地擂台赛的结果。从中可看出峨眉武术中哪些派别培育出的人才多,也可看出峨眉武术的高手并不逊色于少林、武当等其他各派的高手,的确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能培育出一代武英的优秀武术,和少林、武当鼎足而立是当之无愧的。
辛亥革命后,成都的武术打擂,从1918年正式开始,在青羊宫进行;1922年还开设了女子组和少年组,中间也曾中断过。但从1940年至1947年连续进行,只是1942年中断了一年,地点改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其中1941年举行了春秋两次,1942年增加了女子组,1944年增加了军士组。这样共进行了十次打擂,产生30人次的金奖获得者(前3名)。其中景书堂曾获4次,朱仲康、张福全各获2次。这样共25人获金奖,其中女子3人,军人3人,其他男子19人。现将这一段时期的金奖获得者列于后面,并写出其师承和门派作为参考,以便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前峨眉武术各派的实力有一客观的评估标准。
(1)景书堂:师从张玉龙、杨石澄、颜联五,属黄林、化、岳门,获奖四次(1940年第1名,1941年3月第1名,1941年10月第3名,1944年第2名),成都选手。
(2)朱仲康,外号朱贯捶。师颜联五、杨石澄,属岳、化门,获奖2次(1940年第2名,1944年第1名),眉山选手。
(3)张福全:师从刘玉斌,属僧门,获奖2次(1941年3月第3名,1941年10月第2名)。
(4)卢从壁:属赵门,获奖1次(1940年第3名),资中选手。
(5)徐德:师从杨石澄,属化门,为杨石澄女婿,获奖1次(1941年3月第2名),成都选手。
(6)杨金龙:师从颜联五,属岳门,获奖1次(1941年10月第1名)。
(7)梁绍武:师从王远罄,属黄林、僧门,获奖1次(1943年第1名)。
(8)陈用和:师从尹鸿年,属僧门,获奖1次(1943年第2名),郫县选手。
(9)张俊良:师从张益民,属赵门,获奖1次(1943年第3名)。
(10)陈相如:师从陈子庄,属赵门,获奖1次(1944年第3名),隆昌选手。
(11)刘文龙:师从李少海、张玉龙,属僧、黄林门,获奖1次(1945年第1名)。
(12)吴世荣:师从刘玉斌,属僧门,获奖1次(1945年第2名)。
(13)邵教仪:师从陈壁全,属僧、岳门,获奖1次(1945年第3名)。
(14)兰久成:师从叶南,属僧门,获奖1次(1946年第1名),郫县选手。
(15)玉兴字:师从刘玉斌,属僧门,获奖1次(1956年第2名)。
(16)李孟常:师从杨石澄,属化门,获奖1次(1946年第3名),成都选手。
(17)黄刚明,外号黄改匠:师从江文玉,属僧门,获奖1次(1947年第1名),郫县选手。
(18)方金山:师从周春山,属僧门,获奖1次(1947年第2名)。
(19)陶光华:师从岳品鑫,属赵门,获奖1次(1947年第3名)。
(20)曾淑律:师从曾治堂,属僧门,获奖1次(1943年女子组第1名),系父传女。
(21)陈淑萱:师从尹鸿年,属僧门,获奖1次(1943年女子组第2名)。
(22)尹国术:师从尹鸿年,属僧门,获奖1次(1943年女子组第3名),系父传女。
(23)王俊杰:获奖1次(1944年军士组第1名),炮兵师学员。
(24)王学儒:获奖1次(1944年军士组第2名),炮兵师学员。
(25)郑荣山:获奖1次(1944年军士组第3名),炮兵师学员。
重庆市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十几年内,有全市性的武术活动1次。从1927年开始在重庆珊瑚坝举行比武打擂。当时由余鼎山、张裕龙二人作评判长。规模较大的是1942年&陪都第二次国术观摩比赛大会&。张之江为大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一切比赛事务由重庆国术馆朱国福负责组织。项目有拳术器械、套路表演、散打、拳击、摔跤等。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林好手300多人参加。获得散打第1名的是徐俊,第2名是江青云,第3名是刘艮章,都是练习峨眉武术的四川好手。重庆总的情况是,早期余派和张派实力相当,并驾齐驱,越往后张裕龙派的实力日增,到1949年前张裕龙派的实力最强。
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成渝两地打擂情况,峨眉武术中较出人才的有僧、岳门,化门、余门和赵门、黄林派等,方门和自然门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和声望。这些拳种的总的特点是重实战,讲技击。拳种只是个外壳,但有和少林、武当完全不一样的拳套体系结构。习拳者往往加上了峨眉山之佛,青城山之道派的气功、内功、武功,与峨眉十二庄,佛、道思想有极密切的联系;吸武当、少林之长而长期融会贯通,流传演变,起了质的变化,构成了一整套和少林、武当不相同的峨眉体系;在长期的打擂活动中,成绩突出,显示了峨眉武术的实力。
如何看待峨眉武术是四川武林同好和全国武术爱好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参考了尽可能多的资料,走访了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多的思考&怎样看待峨眉武术&这个问题。而今,我从峨眉武术的庄功底基、武功底基、成拳思想过程、历史,从佛、道思想和功法及人物对峨眉武术的影响,四川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外来武术对峨眉武术的影响,峨眉武术的定义及检验,峨眉武术的分布及民间流传的峨眉武术的突出人物,成渝两地打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的观点是想用尽量多的事实和道理来明确地提出峨眉武术的存在和位置。峨眉武术应是中华武术中和少林、武当鼎足而立的武术奇葩。它完全能自成体系,我们有能力将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只要我们努力,我相信,峨眉武术一定能发扬和光大。
这篇文章未涉及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醉拳、地躺拳、猴拳等突出表演性武术的评议。这类型的武术是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作为体育艺术大类的武术活动,它的内容和发展形势也直接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随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变迁、人物的更迭而演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武术发展方向比较一致,武术逐渐由民间走向学院派和专业化,有相当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表演上和套路上,更加美化、规格化和系统化。高难、跳跃动作有所增加。为武术的健身、艺术、美化和表演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些武术源于中华传统武术,不可能是按哪一派传统武术模式发展来的,所以它既不是少林武术,又不是武当武术或峨眉武术。它是起源于这三种武术而渗透了体操、戏剧、杂耍等成分。所以它对待传统武术的继承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变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所提高。
武术在1949年至1965年为正常发展期,1966年至1975年为混乱停顿期,1982年12月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则作为武术运动发展新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这次会议把我国武术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1)城乡武术活动更加得到普遍开展,鼓励私人创办拳社,民间武术活动更加活跃。(2)连续三年进行了全国武术观摩比赛(),各省也相应进行了推荐和选拔。(3)各种武术刊物相继创刊。如《武林》、《中华武术》、《精武》、《搏击》、《武术健身》、《武魂》等都是全国发行的。各省也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刊,为宣传、交流、普及、推广武术起了较大作用。(4)进行了全国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并使用武术研究院、所、馆、站等形式开展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获得了很大成效。本文就是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下,利用了许多挖掘整理的成果而撰写的。
本文基本上属于对1911年至1949年峨眉武术的评述。
我认为在民间开展的武术,技击性更明确,实用性更强。它与祖国的哲学思想、气功、道功、佛功、医学、养生等联系更紧密。我认为国家派也好,民间派也好,只要是好的都应汇集起来。近年来外来武术(功夫)对中华武术影响也日益加剧。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剑道等,韩国的跆拳道,泰拳,西方的拳击、自由式摔跤和自由搏击等,属于武术范围,其影响也不断在国际上扩大。如何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四川的武术爱好者如何扩大峨眉武术的影响,让众多的中华武术项目早日进入世界的体育赛场,这是每个中国武术爱好者所追求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愿望。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四川体育文史资料,宗教学研究以及各类武术刊物和书籍。走访了景书堂、何绍清、陈志清、侯仲约、高春和、彭元植、罗谦文、刘秉谦等成都老一辈的名拳师,在此表示感谢。原文载《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之二》,1987年。)
①民国18年10月8日4版《民力日报》曾报道有化派高手杨石臣私立平民国术学校一所的消息。
②《他从中医领域探索长寿之道》,《成都日报》日2版。
③《广传川罗的喻家六合拳》,《武魂》1986年第1期,第20页。
④《四川体育史料》1984年第5期,第19页。
⑤《四川省体育史料》1984年第5期,第31页。
⑥《少林武功》,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⑦河南峨眉武术研究会:《峨眉拳》,《武林》两期连载。
相关热词搜索:
峨眉派传承人
蜀 民在全国武术表演大...
巴蜀多名酒,武林有六醉...
在为峨眉武术作出过贡献...
他来了,还是那样精神抖...
&&友情连接
峨眉武术在线&&nbsp峨眉武术联合总会主办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佛光南路274号峨眉山大佛禅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林武术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