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文是什么意思一心归命,怎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界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先净三业,十指合掌,面向诸佛,口陈辞句,作如是言:

    弟子比丘某甲(余众各准此称名),稽首和南,一心归命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尊法、般若、十二部经真净妙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诸贤圣僧、常住三宝。唯愿

神力,慈哀护念。愿当证知,以此念诵,善根功德,专用庄严四恩三有、尽十方法

    愿共法界诸众生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昏沉倒惑,六根、三业造一切障

道之罪,若粗若细,齐佛所知,一时消灭。生生世世,永离地狱、饿鬼、畜生身,

永离女人身,永离边地、下贱、八难身。

    愿共法界诸众生等,若于此生,若于余生,常值善知识,常闻无上大乘正法。

即于此身,悟解常住佛性,大涅槃海,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具大菩提,了达根尘

能所,一念起心,具一切法,百界三千,空、假、中,即法界印,不可思议。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体权识实,发大菩提心,上求下化,拔生死苦,与究竟乐。

修牢强精进,四种三昧。只不思议一观三观,观不思议一谛三谛,观谛冥一。即四

魔三障,历缘对境,以妙十法成圆乘。行解更资,心心明寂,发真中道。开佛知见,

心心现前。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住无生忍。具大智慧,成摩

诃衍,通达渐顿诸教,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晓。觉佛慈悲,

无诸悭吝,说于止观,遍施一切,开门倾藏,舍如意珠。理即、名字、观行、相似、

分真、究竟,圆伊三点,不纵不横。正法大城,金刚宝藏,一切佛法,自行化他,

一生有办。设未明了,非因之因,从因感果;不果之果,获胜果报。

    愿共法界诸众生等,临命终时,七日之前,自知时节。心不颠倒,心不错乱,

心不共念,身心无诸苦痛。跏趺正念,身心安乐,入深三昧,见十方佛。愿弥陀世

尊、三世诸佛、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一切圣众,不舍本誓,悉现在前。同时放

大光明,照触身心,所有罪障,一时消灭,诸根豁然,深入知见。以大神力,摄受

身心,授金色手,摩顶接引。欢喜踊跃,乘佛愿力,坐金刚台,随从如来圣众,于

一念顷,上品上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金莲化生。悟入无生寂灭诸忍,超登上

地,获六神通。住首楞严,不动法性,于一念顷,游历十方,奉事三世一切诸佛。

一一佛前,悉有我身,修诸供养,闻法受记。一时普能受持三世如来甚深法海,即

自明解,不由他悟。大理,大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

大利益,大无住,诸佛所有一切波罗蜜行,一时修习。与文殊、普贤等诸大士为伴

侣,具足一切诸菩萨无量无边广大行愿,得诸大陀罗尼门、诸三昧门,普知诸佛刹

严净佛国。于刹那顷,普于十方一切微尘道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度脱众生。

无缘慈悲,普覆法界,不动真际,普入三世,度脱一切众生。或作佛身,施权实。

或为九界像,对扬渐顿,请转渐顿,弘通渐顿。三轮摄化,摄化无穷,同虚空遍界,

而作佛事。从本垂迹,摄迹还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自他行圆,常住秘藏。法


如何理解善导大师思想的“就行立信”?
   第十八愿里的信愿行里的信、愿:至心信乐是讲“信”,欲生我国是讲“愿”。今天接着前面的讲“行”,乃至十念就是“行”。
   我们讲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就是“乃至十念”。但具体的意思我们放在后面详细讲,先大致的说明一下。前面讲信——“至心信乐”,然后信的目的是“欲生我国”,欲生我国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这三者是一体。先阿弥陀佛发愿,我成佛之后,十方众生你要至心信乐的相信我,相信我的目的是要发愿往生到我的净土来,然后往生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
我们讲念佛,念佛具体怎么念,念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就跟乃至十念有关系。乃至十念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设定的一个往生方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往生方法。为什么净土宗注重念佛往生?就是跟这个乃至十念有关。我们读《阿弥陀经》经文里面讲到“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解释、来发挥“乃至十念”的意义。我们很多人读《阿弥陀经》在这里会有几个疑问被卡住。
    第一个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少善根,什么是多善根呢?《阿弥陀经》没有告诉我们,就靠我们自己的理解。但实质上,佛已经告诉我们了。前面告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后面告诉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就说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是少善根。
    怎么念佛呢?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很多人在这里对“一心不乱”的理解,就觉得很艰难了。我们念佛好像要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但是我们看十八愿讲:乃至十念都往生,《阿弥陀经》为什么讲“一心不乱”呢?我们首先要站在佛的愿力,站在十八愿来看,我们理解了第十八愿,再来看《阿弥陀经》,它的意思就非常明了。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讲“念佛”,没有讲其他的。这是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一行作为他的往生本愿。
    我们讲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愿在哪里呢?本愿就在念佛。念佛顺佛本愿,念佛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选择的往生方法,这就是多善根。阿弥陀佛为什么选择念佛,这里为什么只选念佛往生,不选其他的呢?不选读经往生。为什么“乃至十念”? “乃至”什么意思?“十念”什么意思?这个具体的意思我们会做个详细的说明。这个“乃至十念”是往生方法,佛约定的一个方法,我们要往生西方,你就必须随顺佛的愿力。只有念佛才是最随顺佛的愿力,善导大师讲:念佛是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我们为什么修其他的少善根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往生之业。比如我们读经,我们持戒,我们修五戒十善,这些是不是佛法呢?也是,但是如果从往生讲,这些功德就不够了。这些功德只能达到基本的要求,比如我们持五戒可以得人身;我们修十善可以升天道;我们读经可以开一些智慧,可以消业障。但是靠这一点功德来往生西方净土就非常难,它就属于少善根。
    “少”不是说他不是功德,不是善根,它也是善根,但是它很少,它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我们打个世间的比喻,小孩子读书,小学毕业了,他成毕业生了,但是他跟高中毕业生比呢?他那点成绩,不算什么了。这就是大小的问题,功德的大小。
    “乃至十念”就是往生的方法,因为他是与极乐世界最相应的一个方法,跟佛的功德最相应的。极乐世界是一个高妙的净土,非常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有世间善法它都不能达到这种功德要求。只有佛的名号功德才跟极乐世界相应。所以这个“行”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选择的往生方法,它叫“本愿之行”,“选择本愿”。
    但在成就文里面,十八愿有愿文,有成就文。成就文对“乃至十念”讲的更简单,前面是“乃至十念”,成就文讲“乃至一念,既得往生”。十念就变成一念了。我们一般说念十声佛可以往生,成就文告诉我们念一声就可以往生,这就是释迦佛对“乃至十念”的诠释。往生不在这个数量上,在哪里呢?后面会详细说明,现在简单说明一下。
“乃至一念”就是我们众生“信受的一念”,前面乃至十念是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约定的往生方法。“乃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量,乃至十声,乃至百声、千声、万声都包含在里面了,乃至八声、九声,乃至一声,也包含在里面,上下通摄。所以成就文里讲的最低,乃至一声,乃至一念就往生了。这是把净土的往生方法发挥到了极处。 
我们要看往生怎么往生?你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欲生我国,乃至一念,既得往生。为什么一念也可以往生呢?这是因为佛的本身功德,具足了我们众生的往生功德。一念可以往生,十念也就可以往生,百念、千念都可以往生,所以善导大师总讲第十八愿叫念佛往生。它不在数量上,是在于佛号功德具足一切众生往生功德。我们只要来念,来信受,来归命,就可以往生。这就是往生的行法,这里大致说明一下。
    我们把信、愿、行总的来看,第十八愿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是阿弥陀佛发的愿,我们现在在佛这边看,这个信、愿、行是佛成就的。信愿行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站在佛这边看,另一面站在我们众生这一边来看。站在佛这边看,是佛成就了我们众生的信、愿、行。
    至心信乐,他讲如果我成佛,十方众生,你要成佛,你要至心信乐,是以他的功德来成就我们,让我们至心信乐的。就像世间一个人格好的人,有能力、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的能力、德行、智慧可以让别人相信他。是靠他的德行成就别人的信心。
我们众生的信心是靠谁来成就的?是靠佛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么以他的功德让我们至心信乐,这就是佛力的“信”。阿弥陀佛给我们十方众生的信心。欲生我国,这是佛成佛之后,他要摄受,要救度我们,要召唤十方众生,你要欲生我国。“欲生我国”是希望你要到我的净土来,犹如世间人要请客,要发出请帖,主动发出邀请对方到我家,是我们请对方,不是他要到我们家来。
    我们往生西方,表面看是我们发心,如果从源头讲,是佛在召唤十方众生。你要至心信乐,你要往生到我的净土来,这是佛在发愿的时候,在修行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十方众生。他成佛之后,要让十方众生相信他,而且要真实地相信他,相信之后,发愿往生净土。往生的方法——乃至十念。
    这三者是连贯一体的。你要相信我,你要发愿往生,你要念佛。念佛后面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要你信愿我,愿意往生净土,乃至十声,你不往生,我就不成佛。
信、愿、行都是佛成就的,不是靠我们自己成就的,不是我们自己努力怎么相信他,是以他的功德。那么他的功德在哪里呢?这就是前面其他愿,十二愿:光明无量,十三愿:寿命无量,十七愿:诸佛赞叹,这些愿力就是在成就第十八愿,让我们要至心信乐。所以整个四十八愿都是围绕第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就是告诉我们:佛的功德成就之后,要让十方众生都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我们能够发起这十念,就是我们众生这边的信愿行了。
    众生的信、愿、行,就在成就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其有众生闻其名号”,这是讲众生,前面讲“设我得佛”,是讲佛,我们众生“闻其名号”,这里要注意,大家读经文要特别用心,佛经的用语是非常讲究的,非常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文字的标准,是与义理相吻合,表达非常准确
净土法门的信心从哪里来?“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信心从哪里来?从名号里面来。我们很多人讲信愿行,都以为我自己要努力地去信,我要至诚地发愿往生,所谓“真信切愿”,那么“真信切愿”从哪里来?从“闻名”当中来。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这就是佛,设我得佛,我成佛之后,以我的无量光寿功德,回向給十方众生,我们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什么会信心欢喜呢?因为名号有功德,名号能保证我们往生,名号具足我们往生功德,名号能够让我们往生成佛,这样你才会信心欢喜。
如果我们闻到名号,念佛能往生么?不知道;念多少才能往生呢?也不知道,能有信心欢喜吗?我们很多念佛人会念得很辛苦,念得很烦恼,很担心,“哎呀,担心我业障重,往生不了,担心有障碍往生不了,担心自己心不清净往生不了,担心自己法义不懂,教理不懂,往生不了。”那么这就跟佛号不相干了,这就是没有闻到名号,不知道名号的真实功德。
闻其名号,就是我们要知道名号的真实功德在哪里。让我们了解名号的真实功德,自然就信心欢喜了。这种信心不是我们发起来的,是佛力加持,名号功德加持,名号功德摄受,我们自自然然就从“无信”到“有信”了。我们很担心往生大事的时候,一听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信心就起来了,这个信心是自发地就增长出来了,就像种子一样,种子是可以发芽的,但是它遇到缘——遇到阳光,遇到水分,遇到温度,遇到土壤等等,你如果把种子放在一块干的地面上,它不会发芽。缘分一成熟,它就发芽了。它发芽是它自然发出来的,不是我们努力怎么想让它发芽。
我们的信心怎么来的呢?也是佛号功德加持,靠佛力加持,让我们信心开发。所以蕅益大师讲的很好:“能令体性开发”,佛的功德能够让我们本身的自心的佛性,体性的功德开发出来。没有信心的人闻到佛的名号,信心就起来了。有了信心你就会欢喜,信心和疑心是对立的,我们如果有怀疑,担心往生不定,那么就有疑惑,有疑惑就有顾虑,就有担忧,就不会有欢喜心。
    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可以保证我们往生,那这个信心自然就欢喜了,这种欢喜是发自内心的,是佛力的摄受,让我们本身内在的心性的功德引发出来的。所以净土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怎么样,我要努力至诚地相信他,我要恳切真诚。其实想一想我们凡夫能努力恳切吗?
    我们如果对佛一点不了解,我们也不知道佛是什么样?我们的至诚怎么发得起来?因为对佛一无所知,你要我相信佛,相信什么呢?不知道。真实的相信是来源于佛力加持,以他的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保证我们的往生,那么我们闻其名号自然信心欢喜,然后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信心欢喜的时候,就自自然然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这时就是“至心”的了。因为真正在生死苦海里面,要寻找离苦得乐之道,我们都想离苦,我们在烦恼当中都不愿烦恼。知道有生死轮回,不愿意久沉苦海。这时我们知道了阿弥陀佛名号可以成就我们往生,我们自然欢喜接受,感恩顶戴,然后就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一念之间心就回过来了。
    我们以前是轮回的心,现在闻到了佛的名号,知道有极乐世界可以依靠,这时就一念回心,愿生彼国,心就自然回过来了。“愿生彼国”就是我们众生发起来的,前面是阿弥陀佛“欲生我国”,他的召唤:你要往生我的净土;我们现在听到佛的召唤,然后“愿生彼国”。这是佛力加持,佛的召唤力量,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就愿意往生到净土去。
那么只要我们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的时候,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时就得到往生的资格,“即得”,就是当下得到。所以往生不是看临终,我们很多人以为往生要等到临终,要临终没有障碍,要临终心要清净,要临终心无挂碍,要临终正念分明,好像才能保证往生。其实临终的所有一切都是一个结果,不是条件。不是要临终正念分明,一定要心不颠倒才能往生。临终的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是佛力已经加持的结果,不是一个条件,是一个结果了。我们“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时候,此时就注定了往生的结果。
    佛法讲的是心法,不是看时间,不是看现在,看临终。什么时候是临终呢?。我们生死轮回的大海到此为止,这个时候就决定是往生的资格,往生的身份,所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我们一旦回心,来信受佛力,一心归命的时候,我们和佛心就相应了。
心心相印,《念佛圆通章》讲:“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就是如母忆子,你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他的慈悲心,在忆念我们十方流浪的众生,然后我们闻其名号之后,“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这就如子忆母。“母子相忆,不相舍离。”互相不相舍离,佛不舍弃我们,我们也不舍弃佛,这样“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心心相应,与佛心相应的时候。
    我们与佛心相吻合,相应的时候就是决定往生的时候,这与临终与否已经没有关系了,临终只是生命的结束,这个心念是在当下解决的,这叫“平生业成”。
净土法门的往生是什么时候决定的呢?不是看时间,是看你什么时候信受佛号功德,相信佛力能够救度我,在你相信的时候就决定往生。有些人是临终才相信,那么他临终也决定往生。我们如果现在相信,现在就决定往生,你现在就会安心,这是真正的“信心欢喜”。
如果我们念佛念得很烦恼,担心往生大事,担心不能往生,怀着恐惧的心来念佛,这就是对名号功德还不了解,还要去“闻其名号”,要了解净土的教理,要知道四十八愿为我而发,尤其第十八愿是为成就我们凡夫众生的往生。我们越了解,我们的信心就会越增长,心中就有喜乐,这就是众生的信、愿、行。所以佛力加持,佛是主动的,佛在召唤十方众生,佛成佛以他的信、愿、行,促使我们众生有信、愿、行。
    前面讲“至心信乐”,后面讲“信心欢喜”,两边来讲是有所不同的。“至心”就是真实的心,你要真实地相信我。“真实相信”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信心欢喜”。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我了解一个人,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能力,确实让我们放心,我们心中就有欢喜了,我遇到他感到很感恩,很喜悦,那么见到他就自然有一种很喜悦之感。
我们对佛有真实的放心,自然就信心欢喜,这个“信心欢喜”,与其他宗派讲的信心是不一样的。其他法门也讲信心,比如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因果报应,相信靠修行得到功德利益(佛法有功德利益)。比如读《地藏经》有二十八种功德利益,这也要信,但信了之后,不一定得到利益。他只是一个理论,比如我们相信因果轮回,不论我们如何相信它,我们无法靠此出离轮回。我们相信其他大乘经典讲的理论很多,讲什么空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我们空不了。我们只是一个空洞的“信”。
    但是净土法门的“信”不一样,“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它会有力,这是阿弥陀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最早我们讲‘出世本怀文’讲到,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在哪里?就是让我们信心欢喜,让我们安心,对生死无恐惧,所谓“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们心中有欢喜,这种欢喜不是断烦恼得到的,不是靠我们修行得来的,是靠佛力加持让我们对生死无所恐惧,让我们知道生死大事从此了断,那么这种欢喜就起来了。这种信心是建立在佛力的基础之上的,其他法门的信心是建立在很多理论基础之上的,信心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佛力成就信、愿、行,以佛力的加持主动召唤十方众生,让我们众生来归命,来信受的时候也就自然有信愿行了。众生的信愿行是靠佛力加持得到的,佛是主动地要救度我们,众生是被动地来接受佛的救度。我们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主动、被动的关系,就是“如子忆母,如母忆子”,这是从信愿行的两个角度来看。
    下面我们单独来看信、愿、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信”,至心信乐,它的目的是要导归“愿”,欲生我国。“信”的目的是要启发愿往生心,那愿往生启发之后呢?是要导归“行”,乃至十念,前后是一个次第顺序。
    我们分开来先有信,再有愿,再有行,其实这“先后”是完整一体的,你一旦有“信”之后,就会发愿往生了,一旦发愿往生之后,就会来念佛了。有些人说我也相信了,但是我不念佛,不愿意往生,这个信就不是真实的,不是至心了,他只是在理论上相信。信心欢喜的人,他就一定愿意往生,那才是欢喜的。不然他不会有欢喜心啊,他不会接受.
      如果我们只是相信一个普通的教理,相信因果轮回,相信生死解脱,相信成佛之道,那么这个理论我们相信之后,但是不一定能够理解,不一定能够做得到,不会有欢喜心,也不会把它作为生命的依靠。净土法门能够让我们作为终身的依靠,能够让我们来完全地信受,完全信受的表现就是“愿生彼国”。
所谓普通的信仰,有些人说,我也相信佛,我也相信阿弥陀佛,那只是一种泛泛的信仰。这里的信心就是很深层的发自内心的,把我们生命都可以交给佛的,叫“归命”,一心归命于佛。信启愿,愿导行,引导我们来念佛。
    所以,净土法门最终的归宿是“行”。前引导后,后自然就摄制前面了。我们念佛求往生的时候,“信、愿”就自然在其中了,不是我先信,再愿,然后再行。行的时候还要去想信,去想愿,不用去想,我们念佛的时候就只管念佛,念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往生西方净土。念佛安心,知道我这样念佛可以往生,信、愿、行都在其中了。
    信愿行是一个整体,可能有时会分开讲,但是如果从根本讲、从心性讲,它是心性一体的,我们心中有信,我们心中有愿,我们心中有行,都在心中,它是完整一体的,不能把它分割来看。如果分割来看,就是割裂了,先来想信,再来发愿,再来修行。“信”的本质就是“愿”,“愿”的体现就是“行”,这是信愿行的关系。
“信”就是信佛的本愿,“愿”是愿生净土,“行”就是称佛名号,这是“信愿行”。
《无量寿经》讲信愿行,跟往生极乐世界是“法尔自然”的,“一体不二”的,“法尔自然”就是同时完成。我们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它是一体的,同时完成。当我们听闻到净土教法,我们在生死恐惧之中寻求了生死之法的时候,突然听到念佛可以往生西方,如果我们一念接受,这个时候信愿行就同时完成了,然后就会自然去念佛了。不是我先去听,然后再去发愿,再去修行,这是普通人才会分开来讲。所以有信即有愿,有愿即有行,它是完整的。
    虽然是完整的,但是它里面一是三,三是一。这“一”里面包含三个内容,讲“信”的时候就包含“愿行”,讲“愿”的时候,也包含“信行”,讲“行”的时候,包含“信愿”。
“信愿”的目的是导归“行持”,“行持”自然就会摄持前面的”信愿”。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信愿”自然在其中。当然有个别的人,对净土法门还不了解,他只是念佛,他这个时候还没有信愿,表面看没有信愿,实质上有没有呢?如果他没有“信,他会来念佛么?他只要在念佛,说明有“信”,只是“信”的深浅问题,多多少少他能接受这句佛号,他能念。但至于说往生呢?他还不知道往生,这个观念还没起来。一旦他知道念佛是往生西方的时候,这个愿心就起来了。
这佛号自然会带动,尤其我们念佛多的人,我们慢慢就会感受到佛力加持会让我们心中有喜悦,让我们少烦恼,少业障,让我们过得很安乐。这样我们就会喜欢念佛。越喜欢念佛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欲望——“欲生我国”,你越喜欢,你就越喜欢念佛,你的心就跟佛心越近了,只是观念还不明显。但是我们越想念佛,这个愿往生的心开始越来越明确了,一旦哪一天你知道要往生西方,这个观念突然就开发出来了。所以信愿行是一即三,三即一的,这在蕅益大师的《要解》有讲: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我们讲信愿行是依照我们的一心来讲的,依一心来说信愿行,非先后,不是靠先后,不是先有信,再有愿,再有行;非定散,因为(这里有一句话没听懂) 因为有些人是一信之后,一信到底,然后后面都解决了。有些人就老实念佛,可能他什么也没有,他也能往生西方。鹦鹉八哥念佛,鹦鹉八哥就是靠行来摄信愿。它有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它这样专念,一向念下去,它的信愿都包含在里面。也许它不懂这个理,但是它“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跟佛的愿心自然相应,是自然之所牵,是法尔自然的事情。
    然后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讲到“信行一体,”我们的信和行是一体的,不需要把他们分割开。我们有时讲,往生的正因在信心,有时讲往生的正因在念佛,这两者不矛盾,不冲突。信行一体,善导大师讲: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信心就在其中了。
    有时讲我们要至心信乐,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只要你信愿之后就能往生了,好像重点又在信愿,这两者是一个并列的关系,也是一个融合的关系。我们有信愿的人就必然念佛,你念佛求往生的人,他前面就有信愿,那么这就叫“信行一体”。
   “信行一体”可能在某些人身上不能反映出来。有时念佛他会担心:我念佛能往生么?我修行不好,我有烦恼,有业障,我这样念能往生吗?这时他就有疑惑心了,这是不了解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这叫“不如实修行”。表面在学净土,还没有如实。什么叫如实呢?要能够完全了解这句名号,我相信名号功德真实不虚,相信念佛决定往生,这才叫“如实修行”。
所以净土宗的修行,实质上有两种心态:第一种人就是完全信顺的人,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人,那么这种就是安心,从闻到净土法门他就彻底安心。然后安心念佛,老实念佛了。这就是《阿弥陀经》讲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临终佛就来迎接他了。这就是相续,他一信之后就有永信,一行之后就永行,他信顺之后就不再改变了。
有些人可能就信为安,听说念佛好,听说念佛可以往生,就念一念。念一念之后听说其他法门讲:“光念佛不行啊,你要读读经,你要学学其他法门”,他又跟着跑了,跑了一阵发现不行,又回来念佛了,念一阵烦恼起来又不行了,又去读读《地藏经》消消业障,他这个心是犹豫不定,为什么会犹豫不定呢?不是佛力没有作用,是我们自己对佛力不了解,对名号功德还没有完全接受,所谓“信心欢喜”这一念没有发起。
    那么这种人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就是闻法,净土法门需不需要闻法呢?需要闻法。我们没有安心的人尤其需要闻法,任何一个法门都需要闻法。闻法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理、安心,然后起行,老实念佛。
    印光大师经常告诉我们:老实念佛,但是很多念佛的人不能老实,他老实不下来,这个心总是蠢蠢欲动,想看书想学其他的,他没有办法老实平衡下来,为什么没办法呢?因为他对佛号不了解,还不知道这句佛号足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像印光大师讲的:念声佛,成佛有余,其他法门不学又有何憾呢?
我们念这句佛,成佛都有余的了,都有多余的功德了。我们如果知道念佛可以成佛,其他学不学已经不重要了,就不需要再学了。这样的情况下,你那颗心自然就老实了,为什么不能老实就是不知道。觉得我念佛之外还要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我要多深入佛法,这个就是在念佛中寻找东西,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所谓的“杂修”,为什么“杂修”不能够决定往生呢?因为心没有死,心还要靠其他的,他还没有完全归命阿弥陀佛。
     我们闻法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心中的顾虑、疑惑,我们对净土的不信任,对阿弥陀佛的不了解,等等这些观念把它清除掉,然后安心念佛。这就是闻法获其信心。
当然有些人闻法有些难度,或者没有机缘,遇不到善知识,自己看书有困难也不能理解,甚至可能还会错解。比如我们读《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下子就被“一心不乱”吓住了,好像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这就是我们理解上的问题,就需要善知识来引导。如果我们有些人没有闻法的因缘,你能够安心念佛,也是一样的,念佛也可以得信心。
    越念佛我们身心越柔软,然后我们会感受到佛力真实不虚。感受佛力有两种:一个是从理上了解,就是闻法;第二个就是从事上体会。你安心念佛,老实念佛,你会感觉到在我们生活当中,阿弥陀佛时时存在,随时在关照我们,随时在加持我们,提醒我们,摄持我们,你不念佛就感觉不到这种力量的。
有些人说佛法好像很迷信,很神秘,佛法本来是很神秘的。你不信仰它就没有,你信仰它,去实践它,你就会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我们的身心在变化,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来自于佛力加持,三宝加持。你如果老老实实来念佛,你就会感到佛力真实存在,这样我们的信心也会增长起来。然后在这种信心增长的同时,如果能够闻到一点正法,那么这个信心就坚固稳定了。
所以信心的获得,一方面我们要多听闻,另一方面要多念佛。根据个人的特长,有些人喜欢看书的,喜欢教理的,你就多看净土的理论。有些人喜欢念佛的,你就安心念佛,理论可以放下来。能够安心念佛的人,从某种角度讲比喜欢理论的人更强。因为理论很深,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深通教理,我们有时理解不到,或者错误地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但是念佛绝对没有任何偏差,念佛稳稳当当的,不会有任何的差错。念佛有佛力加持,自然和佛心相应。
    一个是“潜通佛智”,一个是“明信佛智”。要“明信佛智”很难,但是“潜通佛智”很容易。明信佛智就是要有智慧,要懂教理,我相信了,心中就很踏实了。当然明信佛智的人比较安心一点,一旦明白之后,任何理论,任何教法都不会动摇他的心,他是真正的彻底老实。
    因此印光大师讲我们学净土有两种人最容易得到利益。第一个就是智慧高明的人,他能够深入经藏,他能够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这种人越有智慧就越老实,他会老实念佛。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老实念佛;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老实念佛。
    所有的净土宗祖师可以讲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早期都是学其他法门,深入经藏,然后了解所有的法门之后,就选择念佛了。这就是明信佛智,知道念佛的殊胜。
    第二种人就是愚痴的,我们所谓的愚夫愚妇,没有智慧没有能力看书,或者是不想看书,而不想动脑筋。这种人如果老实念佛,潜通佛智,顺佛本愿,他自然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相应了。
你看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你不往生,我不成佛。他不讲:乃至不读经不往生,我不成佛,讲念佛,你念佛不往生,他不成佛。读经与往不往生不相干,我们持戒啊,读经啊,做功德啊,这些在第十八愿里面没有讲。第十八愿只讲念佛,那么我们就安心念佛。我们如果不想看书,自认为是愚痴的人,我们下根,我们安心念佛,这种人跟大智慧的人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异,这叫“信行一体”。
    我们安心念佛,老实念佛的人,要把这个信心和念佛融为一体来看,我们念佛要相信念佛能往生,如此“信”就在其中。我们信往生的人,应该相信我们靠佛力能往生,然后你来念佛。如果只相信靠佛力能往生而不念佛,这个信心不真实,这不是至心,不是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信心欢喜的人一定是至心回向求往生,求往生的表现就是安心念佛,他的生命就是以念佛为真实的生命。我们学佛法的人,世间的生命不是我们的生命,念佛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么过日子呢?就是念佛。世间事只是随缘分的,我们过去的业缘没有了,随缘消旧业,然后真实的就是安心念佛。
    从信、行两者来看,要获得信心比较难,要念佛比较容易,有些人要研究理论,让内心完全没有疑惑,不容易。恐怕有些人听了很多法,看了很多书,还是有疑惑。但是净土法门的根本在哪里呢?在念佛。
    我们即使有疑惑,不能完全的彻底的安心,你只要安心念佛,还是可以往生。所以法然上人有一句话:边疑边念佛边往生。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会怀疑,这样能往生么?但是你只要念下去,虽然在怀疑,还是继续念,这样就不障碍往生了。
所以善导大师思想里最重要的是:就行立信。我们这个信心怎么建立呢?通过念佛来建立,你相信念佛能往生,然后安心念佛。这个行当中就有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每念一声佛号都要想到,这一声佛号具足无量功德,每一念都能往生,所以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得往生,是因为名号有往生功德,只要我们来念就能往生。我们在念的时候相信能往生,这叫“就行立信”,在行的当下就让我们安心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