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已经快被德国有实力打败苏联吗打败,而日本为什么还不敢出兵打苏联

1941年,德国人出动550万大军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和德国在苏德战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争很快进入了白热化,就在两国进行决战的关键时刻,德国的亲密盟友日本却按兵不动,没有如约进攻苏联,坐看德国兵败。很多人不禁遗憾,认为日本拥有军队数百万,假如配合德国夹击苏联,德日1000万大军将踏平苏联。那么假如日本进攻苏联,轴心国是否能搞定苏联?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日本参战也打不赢苏联。

第一,日本兵力有限。1941年苏德爆发的时候,日本兵力虽然扩充到300多万,但真正的精锐部队数量不足百万,大部分被拖在中国战场,除去守卫本土、驻防占领区的部队以及数量庞大的海军,日本可以抽调的兵力非常有限。日本能抽调的主力部队最多几十万,即使疯狂补充两百万临时征召的炮灰也打不过苏联。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兵力始终保持在100万以上。1942年是苏联最困难的一年,但就在这一年,苏联远东地区仍然高达145万,有火炮1.1万门、坦克2500多辆、飞机3000余架、舰艇107艘。苏联人无论在军队数量上还是武器质量上都比日本陆军强一个档次。诺门坎和张鼓峰两场战役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被苏联人打得闻风丧胆,日本想进攻主力部队比自己同样多的苏联简直是妄想。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直接碾压日本皇军之花关东军,70多万关东军如土鸡瓦狗般被抓到西伯利亚挖煤修路,所以借给日本两个胆子也不敢打苏联。

第二,苏联远东地区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让人非常头疼,特别是当地的严寒,几乎能把日本军队折磨死。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除了芬兰人还真没人能干的过苏联人。1918年,日本跟随英美等西方列强干涉苏俄革命,联军十几万人,被苏联2.5万非正规军轻松的赶出了远东,作为主力的苏联伤亡过万,让他们去西伯利亚和苏联百万大军作战,纯粹是找死。

第三,日本当时被拖在中国战场,又遭了美国的制裁,日本处境维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国内资源极其紧张,财政捉襟见肘,处于破产的边缘,日本根本无力进攻苏联。日本进攻南洋正是被资源所逼,尤其是石油已面临枯竭,不得已才铤而走险进攻南洋,靠着南洋丰富的资源以战养战才能和美军掰腕子。西伯利亚除了积雪要啥啥没有,日本和苏联开战估计撑不过当年的冬天,中国军队估计提前就能反攻了。

第四,日本最强大的是海军,资源和资金几乎都给了海军,所以造成了日本海军世界一流,陆军却是三流的尴尬局面,用德国人的话来讲,日本陆军还停留在一战的水平。日本能在太平洋战场和美军掰腕子靠的是倾全国之力打造的海军。但打苏联海军根本派不上用场,让战五渣的日本陆军打苏联简直是开玩笑。就是苏联人不抵抗,日本人也拿不下西伯利亚。就日本人的补给水平,估计还没走到乌拉尔山即使没有冻死,也都饿死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柯瑞思的博客;欢迎您的关注!

过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总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德国为什么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苏联?

传统的历史书和教科书似乎都有明确答案,那就是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十分仇视社会主义苏联,但又都语焉不详,很难令人信服。也有人说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需要大量的粮食、棉花、铁矿、有色金属、煤炭以及石油,而苏联的资源丰富,侵占苏联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战略资源和能源,以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也经不起推敲。

苏联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

毕竟,根据苏德两国战前几年签订的《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前,在德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欧洲国家的战争中,苏联一直通过贸易等多种方式,积极向法西斯德国提供大量的粮食、棉花、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众多的战略物资援助;德国也向苏联提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等军事技术、装备、各种先进的军工技术和设备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关于这方面情况,一切都有案可查。冷战时期,欧美各国专家都有大量的深入研究。虽然苏联对此百般抵赖,拒不承认,但事实胜于雄辩。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有关证据也就越来越充分。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以前,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资保障是充足的,这与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分不开。德国所有有关侵略战争的物资需求都在苏联方面得到满足。同时,德国也因此克服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和严重的经济、财政危机,并使德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苏联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可靠后方,就战争资源的筹集来说,德国没有理由侵略苏联,反而应该感谢苏联,与苏联建立更牢固的友谊才更符合德国的现实与长远利益。

德国不登陆英国而转攻苏联不合逻辑

图为德国轰炸机飞临英国上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41年以前,德国正在倾全力准备实施跨越英吉利海峡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希特勒公开宣称:“要给英国最后的一击。”

当时的状况是,虽然英军有30万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狼狈逃回,但是几乎所有重装备和辎重、大部分轻武器损失殆尽,英伦三岛上的陆军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随后的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颠上空之战,英国皇家空军损失达到了极限,总趋势是越战越弱,已经快顶不住了。尽管英国海军还保持着强大阵容,但是德国潜艇战已经对英国的生命线——海上运输的商船队构成实质性威胁,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殖民地运进英国以维持战争潜力的物资越来越少,已经到了入不甫用的地步。

图为大轰炸彻底摧毁了许多英国城市,造成平民重大伤亡。

昼夜不停的大轰炸,严重破坏了英国的港口、重工业企业、军工生产和交通枢纽等设施,一个个重要城市在大轰炸中化为废墟,平民伤亡数字迅速上升。英国赖以抵抗的资本就剩下皇家海军和部分海外殖民地了。只要德国再加一把劲,只要跨过英吉利海峡,登上英国本土,那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希特勒虎狼之师的铁蹄了。面对穷尽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浴血奋战,用无数生灵涂炭即将换来的胜利;面对唾手可得的邪恶荣耀,即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贪婪成性的希特勒怎么会在英国“再踹一脚,这座大厦就会倒塌”的情况下,轻易放煮熟的鸭子飞掉,令第三帝国所有努力在一瞬间功败垂成?如果不是发生了比侵占英国更让德国认为紧迫的事,德国放弃登陆英国转攻苏联就是一件完全不合乎逻辑的事。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德国放弃战胜英国这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转而入侵苏联呢?

苏联奉行扩张政策不断侵犯德国核心利益

图为德国机械化大军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两天后,波兰的盟国——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然而直至亡国,波兰也没有盼来英法两国的援兵。眼看德国在波兰取得决定性胜利,苏联决定出兵波兰。不过,苏联出兵并非为了抗德援波,而是急于从德国嘴里分一杯羹,也侵占一大块波兰领土。随后苏联把这些领土并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为自己乘人之危背后捅刀子的侵略行径找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是波兰曾在十月革命后武装入侵苏联,并支持白匪军打击布尔什维克,侵占过苏联领土,苏联要解放被占领土。二是德国入侵波兰使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受到威胁,苏联政府不能让德国法西斯侵占这些地区,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也不能坐视这个地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遭受法西斯统治。

不明就里的波兰人还以为红军到来是帮助他们抗战呢。于是大批波兰败军投靠红军,然而这些波军却被缴械关押,甚至遭到大屠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卡廷森林屠杀两万多名波兰军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卡廷惨案有关档案移交波兰政府,事情才天下大白。

图为抵抗德国侵略的波兰骑兵

无疑,苏联在德国侵略波兰中的趁火打劫行径实在不光彩,最让德国难以忍受的是苏联竟然毫不费力的从它嘴里生生抢走一块大肥肉,希特勒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打败英法这个主要敌人,德国强忍了苏联对它的羞辱,把大军调往西线。

在侵占和肢解波兰中尝到甜头的苏联扩张野心进一步膨胀。它把下一个扩张目标选在弱小的芬兰,侵略理由也更加荒唐——芬兰边境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只有几公里,芬兰大炮能够打到列宁格勒,苏联感到不安全。要求芬兰将距离列宁格勒上百公里左右的大片领土割让给苏联。

苏联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被芬兰拒绝,于是1939年冬,苏联发动了侵略芬兰的战争。尽管芬兰政府和军队在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打得红军尸横遍野,以极小代价取得歼灭百万红军的重大胜利,但终因小国寡民,战争潜力不足,几个月后,芬兰被迫向苏联割土求和。苏联如愿以偿。战败后的芬兰为避免再遭战祸,与德国结为盟友,这下苏联真的不安全了,然而踌躇满志的苏联却猖狂地跑到德国发出威胁。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

原来,与苏联签订《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西进免去了东顾之忧。但苏联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1940年7-8月间又相继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三国,并将其并入苏联版图。接着,红军又占领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推行扩张政策,欺压弱小邻国,苏联西部边界所有的小国都把德国看成是他们的保护者,这也就是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国都和德国并肩作战的原因。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能源体系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中东地区石油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中东石油到不了德国。美国消费的石油主要产在本土和拉丁美洲。苏联石油供应来自本土。日本消费的石油主要依靠荷兰、英国、法国控制的东南亚。欧洲大陆消费的石油很大部分来自东欧的罗马利亚。罗马利亚是欧洲最大的传统产油区。德国石油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来自罗马利亚油田,二是从煤里提炼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成品油。

显然,苏联的这些扩张行动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和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一旦苏联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也就等于卡住了德国脖子,希特勒怎么可能对此置若罔闻。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必须消灭俄国,而且越快越好”。他对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很明显,苏联的扩张都是在变本加厉挑战和侵犯德国核心利益。尤其是苏联进逼罗马尼亚油田,对希特勒来说,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可以说,正是苏联不断侵犯德国利益,才招致希特勒侵略苏联。

图为希特勒和他的助手共同策划侵略苏联

面对着即将被打垮、只在苟延残喘的英国和咄咄逼人的苏联,应该怎样应对?被逼到墙角的德国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没有退缩和等待的余地。毕竟,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强者。虽然英国还没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坚信,如果进攻苏联,不会面临两面作战危险。德军高级将领中除雷德尔海军元帅提出反对意见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第21号指令,以德国皇帝菲德勒巴巴罗萨名字为代号的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此出笼。巴巴罗萨计划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大战进行中才制定出来。这一点很耐人寻味。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1830架飞机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进攻。

在德军突然袭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内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800多架被击毁在地面。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推进300-600公里。

德国重在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和摧毁战争潜力

希特勒侵略苏联的军事思想非常先进,他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把歼灭苏军重兵集团、摧毁苏联工业生产能力及战争潜力、打垮对手抵抗意志作为首要目标。

图为苏军冒着德军炮火英勇作战

1941年7月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将领们准备杀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也欲挥师东进,提前占领苏联权力中心。但希特勒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侯,再来攻占莫斯科。”

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苏军进行大包围战。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

苏联为自己的扩张政策付出惨重代价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损失极其惨重,光人员死亡就达2500万。约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被苏联骄傲的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打死、打伤和俘虏德军30万人,但自己损失数倍于敌。今天,苏联时期档案不断解密,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伤亡数依然高度保密。西方学者研究称,是役,苏军仅死亡就高达百万人之多。

苏军最大的耻辱在基辅。1941年9月26日基辅歼灭战结束,苏军第5、21、26、37集团军成建制被歼灭,第40、38集团军部分被歼灭。包括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和近百位将军在内的近70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多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参谋长、政委均阵亡。

图为德军俘虏苏军高级指挥官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歼灭战。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评价说:“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俄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

卫国战争仅仅打了一年多,苏军就被消灭了700多万人。苏联在1921年到1941年前半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持续高速增长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损失殆尽,斯大林甚至准备流亡印度。这就是苏联坚持扩张政策侵犯德国核心利益的收获。如果苏联能够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正确处理国家的对外关系,那么遭到德国铁蹄蹂躏的也许是英国,甚至美国也未可知。毕竟,德国的宿敌是英法而不是苏联。那么,今天苏联可能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解体。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1、以身作则,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当班长? 2、人缘好,我就是由于人缘不好,才改当副班长的。 3、团结同学,我们班有一个班长就是由于不团结同学才不当班长的,他现在是体育委员。 4、要有管理能力,首先要有大嗓门,我们班有位学习委员就是由于声音太轻才以3票之差当不了班长;其次要口齿清楚,让同学能听得懂你说的话;第三要说出有道理的话,让吵闹或打架的同学心服口服;第四,不能包庇好朋友,公正;第五,要搞好师生关系;第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班的第一任班长就是因为“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才不能继续当下去的。 5、要坚持,我们班的纪律委员就是由于没有恒心,原来的大组长、卫生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小组长等(每个学期都加起来)都被免除了,现在的才当1天的纪律委员要不要免除都在考虑中,还要写说明书。 6、提醒班干部做自己要做的事,要有责任心。我们班的纪律委员就是没有责任心,班长的职务都被罢免了。 7、不要拿出班长的架子,要虚心。 8、关心同学(包括学习)。 9、要及早发现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早日让班主任解决。 10、要发现班级的好的地方,及时表扬。让全班都照做。 11、不要太担心学习,当个班干部,对以后工作有好处,这是个锻炼的机会,好好当吧,加油! 在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的规定一般都是为了学生的成绩着想,执行老师的话,其实也是为了大家好。即使有时候打点小报告,只要你的心态的好的,也不是坏事。比如A学习不专心,你用个适当的办法提醒老师去关心他,其实也是为了他好。 总的方针:和同学们组成一个团结的班集体,一切以班集体利益为上(当然不冲突国家、社会和学校利益为前提)。跟上面领导要会说话,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能满就满,这对你的同学好,也对你的班好。 再说十五点 一,以德服人 也是最重要的,不靠气势,只靠气质,首先要学会宽容(very important)你才能与众不同,不能和大家“同流合污”(夸张了点),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他们都怎么样怎样,我也。如果你和他们一样何来让你管理他们,你凭什么能管理他们? 二,无亲友 说的绝了点,彻底无亲友是不可能,是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就要有朋友帮助你。不是说,不要交友,提倡交友,但是不能把朋友看的太重,主要不能对朋友产生依赖感,遇到事情先想到靠自己,而不是求助! 三,一视同仁 上边说的无亲友也是为了能更好的能一视同仁,无论是什么关系,在你眼里都应是同学,可能比较难作到,但没有这点,就不可能服众。 四,不怕困难 每个班级里都会一些不听话的那种,喜欢摆谱的那种,不用怕,他们是不敢怎么样的!知难而进才是一个班长应该有的作风。 五,带头作用 我想这点大家都有体会就不多说了 六,打成一片 尽量和大家达成共识,没有架子,不自负不自卑,以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不可以有歧视心理,不依赖老师,有什么事情自己解决,老师已经够累的了。 七,“我是班长” 这句话要随时放在心底,但是随时都不要放在嘴上,有强烈的责任心,时刻以班级的荣誉为主,以大家的荣誉为主。什么事情都冲在最前面。遇事镇定。 八,帮助同学 帮助同学不是为了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等利益方面的事,是你一个班长的责任,是你应该做的,只要你还是一个班长,你就要为人民服务(夸张)为同学服务。 九,诚实守信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是很容易作到的,也是很不容易作到,然这两句话并不是矛盾的,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和班级责任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品质。但你必须作到,连这样都做不到,就不可能做成一个好的班长。 十,拿的起放的下 学会放弃也同样重要,学会辨别好与坏。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十一,谦虚 认真分析同学给你提的意见,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提出来就有他的想法,有他的动机。要作到一日三醒我身。 十二,心态端正 总之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把事情往好里想,但同时要知道另一面的危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别的! 十三,合理的运用身边的人和事 主动,先下手为强,遇到不能够管理的,就可以和其他班干部一起对付,实在不行,就迅速找到老师陈述自己的观点,免得他倒打一耙(尽量少打小报告.) 十四,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 威信可以提高,你说的话老师也比较相信,可以简单一点的拿到老师的一些特殊授权,而这些授权往往对你的帮助很大. 十五,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权利和魄力 对付难管理的,权利在他的眼中已经不存在的,就运用你的魄力,用心去交流,努力感动身边的人,感动得他们铭记于心,你就成功了. 一点要加油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有实力打败苏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