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为什么没文明时:明朝却被满清按

原标题:金军一百年都打不下南宋,八旗数年就统一全国,原因令人深思!

文|夏彦(读史专栏作者)

宋朝和明朝作为最后两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最后都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灭亡。

不同的是,南宋在金军的打击下居然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甚至最后还把金朝给耗死了,才被蒙古所灭亡。

而南明却仅维持了几年的统治就分崩离析,被八旗兵一统天下。

其实,在大家的印象里,宋朝重文轻武,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宋朝军队给人的印象是弱鸡般的存在,打个西夏都打不过。

相比之下,明军一直都很硬气,想当年明成祖朱棣五次率军远征蒙古,横扫漠北,而即便到了亡国的四十年前,还吊打日本,明军的战斗力应该很强才对。

那么为什么弱宋能抵挡金军一百多年,南明却迅速灭亡了呢?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南宋后方稳定,南明后院起火

宋朝虽然对外屡战屡败,但是国内却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虽然历史上宋朝爆发的农民起义次数多,但质量都不高。

即便是钟相、杨幺这样的农民起义,也只能算是大规模犯罪团伙,完全威胁不到南宋的政权。

而像其他那种规模较小的顶多算是聚众闹事,根本不用出动军队,地方维稳的县衙刑警大队就能平定。

究其原因也很好解释,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是重文轻武,社会风气比较宽松。

其次宋朝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之最,老百姓衣食无忧,谁脑子进水去造反。

宋朝的没有后顾之忧,枪口一致对外,用现在的话说,民族矛盾远远大于阶级矛盾。

但是,相比之下,南明就不一样了,大规模的农义遍布全国各地,内部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李自成、张献忠等已经把大明的江山搅了个底儿朝天。

南明是内忧外患并存,而且内部的威胁比外部还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便清军已经入关,南明却仍然将李自成、张献忠视为明朝的最大敌人。

南宋神队友,南明猪队友

赵构虽然是自封为皇帝,但人家可是正统的皇子,这个老大名正言顺,大家都还是认可的。

而且宋朝军权集中,没有出现地方军阀拥兵自重的情况。

所以,南宋虽然出了秦桧这样的奸相,但是领兵在外的将领却很少叛变。

而且还出现了像岳飞、韩世忠、张浚等抗金名将。这些将军可能政见不合,但是大敌当前,大家都相互助攻,同仇敌忾。

反观南明,崇祯的皇子一个没跑出来,四个朱家的王爷争皇帝,大臣们一人拥立一个,严重削弱了南明的凝聚力,整个朝廷就是一盘散沙。

再说这些军阀,打仗不怎么滴,扰民、投敌个个在行。

他们对朝廷都心怀鬼胎,更有甚者,还领兵到南京砸场子。

不仅如此,大家还相互看不顺眼,三句话说不完就开打,而像郑芝龙这样的地方军阀也是只想保存实力,坐立观望。

更可笑的是,当八旗大军已经抵达南京城下,打到家门口时,南明朝廷内的东林党和军阀们还在互撕。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所以,当清兵南下的时候,各路军阀各自为战,汉奸频出,八十万南明军队在十万清军面前不堪一击,纷纷投降。

南宋送礼磕头,南明死要面子

面对金军南下,南宋就跟路边小贩遇见城管一样,乖乖交钱纳税,绝口不提什么家仇国恨。

虽然岳飞曾一度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南宋军事实力弱于金军的事实。

宋高宗以后,南宋也组织过多次北伐,但均以惨败告终。

没办法,战场上打不过,只能割地赔款装孙子了。

再看南明这边,大家一直都说明朝不和亲、不称臣、不割地,明朝的皇帝都有种。

比如说崇祯皇帝,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愣是不和清军议和,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1645年,明军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率军顺江东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要一锅端了南明的弘光政权。

这个时候,朝廷有人建议和清军议和,先解决内患。

但是此话一出,立马被满朝的东林党骂了个狗血淋头,说我大明两百多年从没跟外夷有议和之举,谁这么大胆,本来已经有意和谈的皇帝也不敢再提此事了。

这样,本来就不团结的南明还死要面子,苦苦在两线作战,叛军还没剿灭,正面就被清军攻破了。

其实,如果当时明朝能跟南宋一样先议和,腾出手来先解决国内叛乱,明朝是有可能避免灭亡,至少还能延续几十年。

金军是野蛮强盗,清军是战争机器

南明之所以迅速灭亡,而南宋能够持久抵抗,他们所面临的对手也是不一样的。

金朝在建立之初,还处于野蛮的部落时代,文明程度不高,虽然其在灭亡辽国之后建立了真正意义的政权,但这个政权还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部落特征。

金军的对外战争有严重的掠夺倾向。

就以金军几次进攻南宋来说,每一次都是掠夺财富、人口后班师。

金朝从朝廷到军队的观念还很落后,在南宋稳住阵脚后,就完全丧失了灭亡南宋的机会,甚至还屡屡被南宋北伐。

而清军则有所不同,虽然清军在努尔哈赤时代与金军一样充满的掠夺性质,充其量算是大规模抢劫杀人的军事集团。

但是在皇太极即位后,他迅速完善八旗制度,对内重用汉人,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到了皇太极死之前,大明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体制完善的国家,一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的军队。

因此,当满清八旗入关之后,腐朽的南明军队根本挡不住这样一个已经发动起来的战争机器,在数年之内迅速灭国。

  战争的基础是人口。据史料统计,清军入关前共三十四万六千九百三十丁,实际控制人口更加庞大。已经可维持十万级野战军规模,“其兵有八部,二十五哨为一部,四百人为一哨”“八部约九万六千骑也”,这样的兵力规模已经足以在东亚横着走了,再加上作战时包衣大量以后勤辅兵性质存在,给与战兵支援。所以,明朝面对的满清,并不是游牧蛮夷,而是对明朝而言有巨大威胁的军事集团,实力远远超过了发动土木之变的也先。

不过明朝综合实力强大,内部如果没有问题,满清是没有能力灭亡明朝的,主要原因还是明朝自己出了大问题。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内部朝政腐败,党争不断,朝内局势总能左右边关局势,让边臣无力贯彻守边策略,无论是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王之臣,袁崇焕等等,不论他们的策略是对是错,事实上都不能很好的贯彻下去,在辽事上朝令夕改成了家常便饭。主攻与主守的不同意见互相扯后腿,边臣一方面要面对复杂的边防局势,一方面要担心朝内对己的各种攻讦,稍有不慎未败于敌手,却败在自己人手上。

  二,明自中后期随着卫所制的败坏,事实上已经转变为依赖募兵的镇守营兵制,但是并未解决好正兵(普通营兵)与家丁的矛盾。将领们依然习惯依赖少数精锐家丁作战,从而忽视正兵的作用。为了养家丁,往往克扣普通营兵的兵饷,甚至冒空饷。以宣镇为例,甚至出现了七八种兵饷,士兵与将领分亲疏远近兵饷差距巨大,导致虽然账面上有很多兵力,实际能打的兵力并不多。即使是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关宁营兵,事实上也很快演变成了依赖少数家丁作战的军队。以吴襄为例,他曾上疏给崇祯说全辽能战的兵力只有数千家丁,这基本是吐露了实际情况。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辽东战场上,少数精锐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战果,大凌河之战祖二疯子带少数家丁突袭就能差点砍到皇太极坐骑,松锦曹变蛟乘乱突袭了皇太极大营,这类战例都是辽军这些精锐的表现。然而面对八旗这种数万兵力全部都堪战的军队,这些家丁数量太少,不足以抗衡满清八旗军队。

  三,明朝在辽东持续不断的投入下,每年几百万军饷,财力已经过度透支,在过度征税的作用下,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基本处于失控的状态。当时陷入了一个怪圈,政府拼命的加税,总的税额很高,但是政府却看不到钱,各地欠饷,永远无法收齐税,某些省居然连续三年未缴赋税。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却因税家破人亡,即使将所有农田的收成上缴,也依然缴不齐税。而因为士绅优待的政策,大量田地也以各种方式寄在士绅名下以逃避赋税,掌握大量田土的富户们却少交税不交税,甚至大量拖欠。这个怪圈一直未能解决直到明亡。就是在税赋的作用下,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而辽东这个又是个无底洞,致使明朝陷入两线作战,此时明朝已经无力维持九边体系,九边处处是窟窿,这为清军数次入关提供了先决条件。

  所以对明清战争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明朝输也不是单纯输在军事,而是死于各种陈年积弊的总爆发。

  确实,17世纪已经属于近代史范畴,随着科技进步引导出的工农业生产力的爆发式发展,在以英国、荷兰、法国、瑞典为代表的西欧诸国的国力发展上可见一斑。相当多的科技进步被用于军事技术的改善,大口径火炮及轻便的枪械开始装备于各国的军队,这不但导致了英、荷、法、西等国海外殖民地的大幅扩张;法国、瑞典步兵在对阵西班牙方阵、德意志和波兰骑兵时的优势;更在对以往畏惧三分的游牧民族骑兵时,也逐渐从被动挨打、转变为收复失地、甚至主动攻伐。

  例如著名的1683年维也纳围城战中,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遭遇到了被称为转折点的大溃败,标志着这个来自中亚的突厥专制帝国对欧洲的威胁的结束,在西方列强此后的不断打击下,它沦为“西亚病夫”的日子即将到来。在波斯,利用先进热兵器重新武装起来的萨法维王朝军队,在阿拔斯一世国王的率领下,先后击溃了以往嚣张的乌兹别克骑兵和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边境掠夺者。。。。

  而题目中提到的满清征服中国则彰显了另一种情况,大明帝国在军事技术上可以说领先于东亚诸国,这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可以得到某种验证。但仅仅依靠在武器上的些许进步,远不足以改变战争的结果。经过多年国内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多省的糜烂,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吏治腐败、内讧激烈,大明王朝早已是个摇摇欲坠的巨人。相反,虽然处于奴隶制的建州满人政权,但其作为新兴的政治势力,极具自我学习的能力,拥有强大的机动能力的军事力量,更在几代杰出领导人的统领之下,在一些貌似偶然因素的造就下,成为新的统治政权并不奇怪,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也不算罕见。(另外,有一点需要明确:构成满清政权主体的所谓建州女真,属于通古斯民族群体之一,准确来说是渔猎族群,从来不算是游牧民族。)

  而作为游牧民族在十七世纪肆虐天下的事情,当时仍然多有发生,例如克里米亚汗国的骑兵几乎年年扫荡南俄及波兰、摩尔多瓦等国,掳掠走大量人口予以贩卖;来自阿富汗、乌兹别克等地的游牧部落对波斯东部呼罗珊地区的扫荡;卫拉特四部对西域和甘肃地区的侵袭。。。。就军事技术本身来说,虽然火炮、快抢提高了步兵对付骑兵的手段,但骑兵本身也很快用上了枪支,在缺乏地理屏障的情况下,仅靠当时的枪炮依然难以抵挡大规模骑兵集团的冲锋,(即使到了十八世纪,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杜兰尼王朝的艾哈迈德沙等领导的骑兵部队,仍然纵横四方、所向披靡)。真正令大规模骑兵突击彻底失败的时代,得等待马克沁重机枪的诞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牧民族为什么没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