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球不懂什么意思人才战略怎么搞

——从细节看奇瑞汽车发展

一、 奇瑞产品层面:产品规划混乱,“歪瓜裂枣”一大片,浪费极其严重
二、 奇瑞品牌层面:自认为很懂品牌,其实不懂品牌的真正内涵
三、 奇瑞管理层面:一言堂,拍脑袋决策,效率低下,管理动荡
四、 奇瑞人才层面:容不下真正人才,只认可听话的人才
五、 奇瑞营销层面:不懂市场需求,听不进消费者意见
六、 奇瑞战略层面:方向定位模糊,理念思路迷茫
七、 奇瑞品质层面:真正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是因为低质
八、 奇瑞员工层面:基层员工流失率巨大,为竞争对手和合资企业培养人才
九、 结语:真正关心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人,冒着被“跨省追捕”的风险,

奇瑞吉利比亚迪,提到中国的自主品牌,大部分老百姓都能对这三个企业朗朗上口。有汽车行业内人士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外力促动吉利更好发展;比亚迪有巴菲特支持的品牌效应,且这几年发展神速;只有奇瑞汽车,似乎发展停滞住了。从高端品牌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到QQ、老风云外再无经典主力产品;结合前几年的海归高管大量离职;到品牌、产品、管理架构频繁的变动;再到“歪瓜裂枣”产品一个个落地,奇瑞汽车似乎对于如何更好发展缺少思路。而作为掌舵人的尹同耀,不管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实际上的管理经营,败笔连连、方向混乱、思路理念混乱!

    很多媒体说写奇瑞很难,首先就是奇瑞的真正亮点很少,一个小事情都邀请媒体搞什么大活动,最后媒体也就只能发发通稿。然后随着各个自主企业对于公共关系的重视,使得各类媒体真实地去探究奇瑞已经很困难,导致老百姓也不能真正了解奇瑞汽车。而对于奇瑞汽车来说,新闻和广告的“王婆卖瓜”性质越来越强,媒体在有奇瑞广告投放后对于奇瑞的吹捧又是一浪高过一浪。到最后,尹同耀自己或许也相信了媒体吹捧他和奇瑞的那些话。

之前笔者给奇瑞和比亚迪写过一个“奇瑞比亚迪龙虎斗谁称王”的调查报告,有行业知名专家说,类似的真话文章已经几年看不到了。这位业内广受企业、消费者尊重的资深专家认为,奇瑞捂着耳朵不肯倾听真实的声音,自顾自、总认为自己完全正确地“闭门造车”,肯定会给奇瑞带来巨大的隐患和伤害。尹同耀作为管理人员,作为事实上的职业经理人,一旦变化到来肯定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人必须要支持自主企业!当前老百姓和奇瑞人看到的都是对于奇瑞几乎一面倒地夸奖和吹捧,然后奇瑞强势的公关手段下,媒体们越来越多的真话不能讲出来,这都是对奇瑞有害的!笔者作为一个在自主企业、公关公司、媒体、咨询调研公司都工作过的“愤青、责任型”评论员,希望通过各种细节来探究一下奇瑞汽车的各方面。希望笔者的这种非吹捧型的鞭策,能让尹同耀和奇瑞更清醒、更有帮助。也希望奇瑞人特别是尹同耀为首的奇瑞“八大金刚”,要有充足的肚量来接受这些批评和建议谏言!

1、 奇瑞产品层面:产品规划、矩阵混乱,“歪瓜裂枣”一大片,浪费极其严重

耗费奇瑞三个亿人民币研发资金的QQ6被网友称为“中国十大最丑陋车型”之首!(奇瑞人自认为QQ6有大众甲壳虫风范,为此雷倒无数人)A5一个极不协调的车屁股,让很多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奇瑞人说是为了学习帕萨特、奥迪A6的那个天穹溜背造型而配合设计)!吉利熊猫仿生真熊猫,外形赏心悦目,而仿生鲸鱼的风云2,外形到内饰,让人惊愕不已,有网友说,汽车和一条大鲸鱼怎么也能扯上关系?奇瑞到哪里都说漂亮的A1,在网友看来,比QQ6和A5要稍好一点而已。大部分媒体、专家、行业人士不敢公开对奇瑞人讲,私底下却都在说,奇瑞产品自QQ3和老风云后,再无经典产品。 

    研发、开模费用耗去奇瑞五个亿人民币以上的A3,车身宽度(

加载中,请稍候......

  一、现在是人力资源管控过度、干部部来自业务一线的人员较少,对业务的具体运作、变化的战略洞察知之的更少。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总的体系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把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分开。

  要让懂业务(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能力+主航道业务洞察水平等)、有能力的人员上位担责,不懂的要赶快补课,人力资源优化变革的主力部队应该从在一线实践优秀、具有很强洞察与思维能力的指挥员群体或优秀专业人员群体中产生。

  总体来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这30年来有很大贡献,但是还不够科学。现在公司18万多名员工、170多个国家,没有评工资的大困难,没有评奖金的大困难,没有配股票的烦恼与困难,就是基本平衡了的成绩。现在这些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但是没有大的问题和大的矛盾。应该我们从0到80%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但是从80%到100%的判断还不够准确、管理也常出现波动,这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缺点,如何优化,如何使机关从管控型走向服务支持型,让公司上下左右部门全体全力朝向“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而奋斗,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问题。

  公司现在的作战方式等各方面都在改变,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管理为什么跟不上?

  大家都在批判说我管得细,其实我就是去抓了一些点,通过这些点来激活原有政策这潭水,因为如果大家只是按分层分级、按部就班的去管,经过层层的官僚主义,关键问题可能就得不到应有重视与及时解决,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点激发起来后,后面跟上的改革还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不能任意性,政策的优化首先一定要深入基层,主动到一线调研,了解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使政策不断地被优化,不断地滚动变化,而不是采用摆开架子,大批判、大变革,搞乱了阵脚。也不能等着人家半路来汇报的方式。我们要逐步从管控型变成服务支持型的机关。

  以前我们的人力资源整体是政策规则要管,具体的人也要管,变得过于权力中心化,也造成两件事都没有完全管好。首先要明确 未来人力资源总的体系的整体定位是为公司找英雄、找领袖、鼓励员工冲锋的 ,管缺点的是道德遵从委员会,管坏人坏事的是审计部。我们一定要首先将HR整体的工作方向明确下来。而且我调查了一些基层HR,基本上不主动学主航道业务,工作时间、业余时间也不下战场,用主观意识管控行使权力,而不是服务。 不懂业务怎么服务呢?你不懂什么人是人才,怎么用好他呢?每年流走许多人,流走的会不会是“油”呢?那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应该怎样为业务服务呢?首先自己要深刻明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板、方法,帮助业务主管识别员工、评价员工。怎么帮助,你不懂作战,如何对选拔的干部、专家、职员做客观的评价呢?若果主管一对照模板,觉得画得挺像,就照着模板自己画,也学会了用模板去看干部,这样你的作用就发挥了。主管重要的是管什么?主管就是要管干部,管干部能做出主要贡献,能作战、会管理,不是找“内衣模特”。 如果你都不会识别、认识干部,怎么能做得成功呢?最后的结果就是日常管理的僵化。

  我强调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主张政策制定的权力在董事会,人力资源部管规则与监督,干部部管人。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干部管理都是推动公司前进的动力。因此, 未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总的体系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部体系两个系统 (到了基层组织,两个系统可以融合,以提高效率与协同),他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两个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同的系统,我没有说绝对要画一条线来区隔两个系统的责任边界,但要有各自的工作重点。总体上,

人力资源体系主要负责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与规则的体系性、专业化的建设;而干部部体系主要负责在人力资源政策与规则框架下,将政策与规则与业务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具体执行人的管理,最终让政策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符合差异化实际需求。

  所以,在顶层组织设计上,我们要把原来在人力资源部具体管人的权限拿出来,建立一个总干部部,总干部部本身是要管人的,管全局范围协调干部队伍,管跨领域成长、流动,管干部能力成长,管干部的后备平衡体系……,但现在总干部部连市场都没管过来,还达不到公司的目标要求。但中央组织部怎么就能管住全国的干部呢?为什么他们可以管好,而我们却管不了呢?我们要学习,要去研究这些问题。

  二、人力资源体系要认认真真把各种规则管好,交给干部部体系去统筹应用;各级干部部是业务领导的助手,要更加贴近业务,把人管好。

  1、人力资源部主要管好规则,包括规则的建议,以及对规则执行的监管。

  人力资源体系包括人力资源部,以及人力资源部根据必要向下延伸到一定层级的部分专业化组织,共同构成人力资源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对于规则的制定建议负责、对于规则的执行予以监督,并辅助相应的干部部更好地将规则应用在各部门的实际管理中。

  人力资源部所拥有的权力是规则的草拟权力,而规则是由董事会决策的,这就是规则制定的权力体系的基本结构。当然人力资源部也可以草拟一些授权下的规则制度,董事会允许人力资源部可以审批,这时候人力资源部就批了,但这只是授权,不是你天然的政策制定权力。比如说出差补助啊,一些小事情或者专业的操作啥的,可以授权人力资源部来定。

  人力资源部要梳理公司存在的结构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协助公司建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标准、框架和机制。

  比如今年我们要提拔大概2000个小火车头,单板王、项目王、各种模块干将、“螺丝”能手、每个业务的大拿就是小火车头,要在一、两年内逐步涵盖全公司所有岗位的优秀专家、职员。现在研发里面有A角、B角、C角,其实B角和C角的工作难度可能要比A角更大,过去我们评了很多的A角,却没有B角、C角的,所以,我们强调这次申报破格必须要有B角、C角。小火车头职级调整了,明年我们就要对各种做出各自应有贡献的一些重要的岗位、角色(车厢挂钩、锅炉、电刷、道工……各种角色)进行梳理,解决“全营一杆枪”下相关人群的职级配套问题,这样不断梳理,最后就把落后的人分离出来了。

  人力资源部若不把这些结构性问题理出来,只会越管越细,越管越严,却管出了一批乖孩子。

  岗位称重和个人职级晋升管理现在存在一个大问题,过去简单的强调结果导向,也阻碍了员工专业能力的强化。比如说你打了200斤粮食,那时打下了200斤粮食就奖励你80斤或给你五级专家了,但你的实践能力可否持续呢?而且是否有200斤粮食可能是前任土壤肥力大而产生的,你是如何持续增产的呢?能持续贡献当然应该升级,不管怎样做出成绩,奖金是应该到位的。再者, 现在AT团队的权力太大了,特别是全面掌握了对专家的评定,往往容易指鹿为马,也一定程度妨害了各项专业通道的建立,导致不重视专业能力的切实提升,我们劳动质量和能力一直都在下降,往往一大批人哄拥而上,却做不成事情,现在公司里的南郭先生还是有一少部分的。 我们要看到,过去依赖AT线管人也管能力,是因为主管本身是从业务中来的,对业务能力熟悉,业务种类也不多,所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现在,业务种类大大增加、复杂性越来越大、业务发展又快,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主管原有的技能与过去的经验积累可能很难跟上当前与未来业务变化,过度依赖AT可能影响到我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的行政主管也必须要持续学习,不断洞察业务变化、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公司不存在只做管理、不作战的主管 。所以,人力资源及干部体系,要帮助主管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根据业务发展,我们要不断建立和更新很多标准,人力资源部就是要从管规则角度去思考,而总干部部更多的是要从管人的角度去思考,两个方面都一定要真真实实的管理到位,才能帮助打胜仗。

  我们也看到有些规则是正确的,比如说,荣耀去年有一个14级干部拿了100万奖金,广州企业网的一名14级员工也拿了100多万的奖金,但是没有提到18级。为啥?就是

  提级还要看他有无持续贡献能力 ,他的能力没有跟上来,那奖金是不能少的,但反映任职能力的个人职级暂时不能给他,因为能力没跟上,也可能是偶然做出大贡献,一次两次碰上了,但不可持续。所以人力资源部就是要认认真真把各种规则管好,包括内外合规,总干部部就是要去管好规则的运行与适配。

  针对代表处的考核基线,怎么就建立不起来呢?考核基线就是在不断循环评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比如把过去3年代表处的考核指标数据拿出来评估一下,求出平均值,就能确定一个假设,再以此假设就能建立一个有激励的基线,这个假设基线推广以后,看看是否有垂直进步,每年再循环评估一下,三年就明白合理点在哪儿。非洲业务很艰难,基线再稍微差异化调整一下,一点点无穷地逼近现实,就形成不同地区的考核基线,这个基线用过去的统计和方法就能得出来。

  确定这个基线以后,我们就会发布一个白皮书,一国一制、一品一策就出来了。 当然若产业环境、客户方面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或者业务发展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就要实事求是的及时合理调整基线。人力资源部就要在不断循环评估的过程中提出规则并持续优化。

  2、总干部部是公司整个干部管理的COE (蓝血研究注: centerof expertise,领域专家 ) 。要把干部、专家、职员全部纳入进来,面向不同业务和对象进行政策适用的差异化匹配。

  人力资源部体系管理的规则就是长江的河道,管好两侧的堤坝;干部部体系就是管好水里的船和人,让船及人在河道内的主航道里跑,追逐百舸争流,冲击上甘岭。 干部管理的理念、标准、流程、授权原则的建设管理,要导向科学的管理和冲锋。干部部体系包括总干部部以及在各部门的干部部。干部部体系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总干部部要引领好各级干部部履行好管人的职责,但总干部部的职责不是调配到具体干部与人才,总干部部要对各部门、区域的关键干部与人才拿出评估意见,帮助公司培养关键干部与人才梯队建设,协调关键干部与人才流动,让公司整个干部与人才盘子灵活运作起来。

  总干部部也是公司董事会干部管理上的支撑机构,对直管干部、专家、高级职员进行考察、评价,与AT团队建议成为两个独立的意见。

  总干部部也要分层分级去授权,干部与人才任用的权力执行应该在各部门主管与相应的干部部。使用部门有提名权,上一级部门有审批权,这就是两级审结,针对少数特殊的情况,可以有三层管理。不要一个基层系统部主任的任用都要报到公司来批,有必要吗?地区部就可以批了。

  但监管权是中央直接到基层,人力资源部对政策在公司范围内的执行、总干部部对各部门干部与人才的日常管理都有各自的监管权,中央没有放弃监管权。

  3、公司通用规则的架构与方法管理在人力资源部,规则的应用与适配管理在总干部部。在公司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总架构中,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体系是规则制定与应用的分工,干部部体系在人力资源体系提供的量化框架下做事。人力资源部还要管好考核支撑、员工招聘、全员学习与发展等人力资源专业支撑工作,总干部部要重点管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弹劾。

  考核报表的责任主体是人力资源部,考核报表是给总干部部及各级干部部开展考核工作提供基础,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确定的虚拟计算考核模式,确定各部门岗位工资、奖金管理等有关框架,然后就交给干部部体系去分配。配股、调薪、奖金评定等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操作也归干部部体系管,由各干部部去和各自业务主管讨论,形成发放清单,交给人力资源部共享服务去发放。配发不公平、不正确,审计部门、有关业务部门,还有群众自然会提意见。但不是提给人力资源部的,而是提给那个干部部和业务主管的。

  人力资源部要负责好公司专业的人力资源支撑服务,比如招聘政策与专业操作平台、针对不同人群的任职资格和学习发展宏观框架等,这样,各部门的主管和干部部就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化的支撑体系,开展各部门差异化的考核、招聘和员工能力提升工作。干部部体系要切实做好干部与人才的资格认证管理,以牵引干部与员工在作战胜利的同时持续提高,避免南郭化。干部部体系要特别注重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弹劾,要学会与实践新方法,让自己的人员选拔视线穿透厚重的组织层级、到深海中去识别自己涌现的“自然领袖”,为他们提供挑战性机会。通过压强式考验,检验干部苗子的真才实学,相信那些心怀高远、绩效优良、敢于担当、朝气蓬勃的苗子一定能突破层层组织、在风雨中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就能构建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干部后备队伍。

  三、人力资源体系要从权力中心变成服务支持中心。人力资源改革首先是强调深入战场,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要懂业务、做好业务的助手,多一些适应业务的构想。

  我们要把权力分开,业务领导直接管干部与人才,不再两张皮运作,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体系都是支撑机构不是权力机构,从权力中心变成服务中心。要搞明白服务对象,为谁服务,首先就要懂得谁。谁是最好的HR呢?赵刚,李云龙的助手,他和李云龙配合很好,学明白了战争,最后升得比李云龙还快。政治部主任也要会打仗,你要不会打仗,你怎么为军队服务?消灭满广志的112师,所有师旅长都在演习中“牺牲”了,是一个政治副主任带着打赢的。这是全军唯一一个战胜满广志的师。我们的改革落后队,落后于国家。人力资源的改革首先是强调人力资源与干部部人员要深入战场,自己独立承担一个任务的计划、预算、核算,我就算你开始搞明白了一点。

  我对法务部的批示,不要做世界最好的法务部,我要的是最适配我们生产的合作者。我对财经管理部的批示,不是要做世界最好的财经管理部,而是要屁股往下坐,要解决一些纬线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纬线问题,什么叫纬线呢?就是你服务谁就要懂谁。财务不懂的时候就要让一些懂业务的干部转到财务,财务的干部也去业务实操,要去懂业务。我们的人力资源也是这样,就缺赵刚,优秀的HR就是赵刚呀。不实战,你是学不了赵刚的,也要学邓小平,邓小平不会打仗,他是个政治家,但他脑子是有构想的。你们去好好看一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是邓小平改革管理时期的讲话,看看他是怎么做好一个政治家的。我们的HR其实真正扮演的角色就是去做业务的助手,我们自己也要多一些构想。我希望总干部部和人力资源部认真反思,带动整个人力资源团队与人员,深入业务,好好研究,搞明白。

  9月6-8日 上海

  战略班学如何确定前进的方向、节奏和路径

  9月13日起 北上深

  创始人班系统学习思想,成就创始人格局

  任正非讲话合集,管理大智慧

  《华为方法论》,收录任正非讲话353篇(带大量导读、批注和参考文献),分上中下三册,共1200页,133万字,标准16开本(210*285)。定价980元/套,销售。购买请联系微信:lanxueziben。目录详见左下角“ 阅读原文 ”

  任正非讲话在线阅读版,点击打开

(责任编辑: HN666)

原标题:All In丨凤凰网李琳:不懂业务的HR就是耍流氓

“我愿意比业务更懂业务,这样我就可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为业务提供助力。”

站在高处,赏景的是游客,共情的将成为主宰

“HR是我转角的那个遇到。”初识李琳,相向而坐,谈到如何走上了人力资源这条职业之路时,她如是说:“初入职场,一次特别的经历,不但让我体会到了自知自醒、不断反思对成长、进步的重要性,更意外的收获却是被“批评”开了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做人力资源的工作,这一罚,塞翁失马,至今受益。”

李琳的一席话,让我对当时的情况产生了好奇心。“事情发生在我硕士刚毕业,在公司担任一名小助理。虽然是职场新人,但在关系要好的同事闲聊涉及到薪资问题时,我还是有基本的保密意识的。在友情面子与职业操守前,我用了当时自认为很巧妙的一句话回复了对方:‘咱们都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每个人的薪水也都差不多。’谁承想,这样的回答,并不正确严谨。事后,领导的批评让我备感委屈。”

在职场中,面临困境,有人消极颓废,有人觉悟反思,前者止步不前,后者积聚心能、不断超越。李琳虽然心中不解,但也深知上下级间,信任才是合作的无价利器。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一直趋使着自己要想明白这件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李琳反复思考领导的忠告和建议,发觉领导的批评非常有道理。同时,李琳的领导在事后的工作安排中开始有意识地让她接触人力资源的相关工作。

“当年公司有很多外包员工,老板就让我负责这些员工的管理及人力等一系列工作。从筛选简历到面试,从考勤到薪酬奖金发放,从培训到人员管理。”由于工作井井有条,渐渐地,除了外包员工,编制内员工的一些人力资源工作,如考勤、培训、福利等也落在了她的肩上。

就这样,非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李琳“意外”地开启了自己的HR职业之路。

2010年,李琳离开google.cn。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三年,对李琳来说,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在这样一个体系完整、制度健全的企业环境中,李琳学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论,意识到好的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体悟到一套合理的人员管理体系和架构有多么重要。

站在高处,大多数人只是欣赏风景的过客,而智慧的人却会在共情中主动学习主宰未来的方法。当然,永恒不变的,还需要有一份持之以恒的坚定。离开第一家公司后,李琳加入了赶集网。彼时的赶集网还是一家不足百人的创业公司,没有成型的人力资源部,更不用说体系和制度。像办理入离职、领取社保卡这类基础事务性工作,都需要人力资源总监亲力亲为。面对一系列困境,李琳并没有退缩,而是深知对于一家高速发展的创业型企业,既要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重要,更要有一颗经得起摔打的内心。“如果说在大公司做的是‘贴瓷砖’的工作,那么在赶集网,我就是那个‘盖房子的人’。”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轻描淡写,但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在亲手把赶集网的人力资源、法务、政府关系等多部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搭建成功后,李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全身而退,加入了凤凰网。

“我愿意比业务更懂业务,这样我就可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为业务提供助力。”

经验不再让未来已知,但科技却让一切未知

今天,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驱动着世界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带给人们更多全新的体验。人力资源行业在互联网和技术的加持下,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化和数据化。技术带来裂变,传统的思维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陈春花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上说到:如果经验被证明有效,经验就是陷阱。尤其在技术迭代过快的当下,单纯靠经验往往难以推动组织向前发展,甚至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陷阱”。

在凤凰网的工作实践中,李琳认识到经验需要转轨、工具需要迭代、流程需要赋能。作为一位拥有十余年职业经历的互联网HR“老兵”,李琳深知经验的确有助于决策,但经验难免掺杂主观因素,而工作则要尽量做到客观,尤其是在这个数据时代的当下。

李琳工作方式的转变,从加入正值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转型的凤凰网开始。“在这儿,我所做的是把原来已经建好的房子推倒,然后重建。”刚踏入新公司的李琳这样定义自身的工作价值。对李琳而言,转型是挑战、是一次痛苦的蜕变,更是让她打开新世界、拥有新体验的过程。她享受于此、乐此不疲。“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是对我自己的考验,也是涅槃的机会。”这一刻,可以感受到李琳对于新生的期待依旧鲜活。

亲历了互联网技术对人力资源的冲击,李琳意识到以往经验至上的习惯已经不再适用。一改过去更习惯凭经验做事的方式,因时而变,开始依靠数据、逻辑和原则开展工作,同时,也更加重视科学性的体系和方法论,重视信息化建设。

在不懈努力的几年中,李琳不仅收获了卓然的业绩、健康的团队、优质的口碑,更用人力资源的专业与业务的视角,诠释着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首席人才官这一角色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走出去勇者无畏,“折腾”后才会有口碑

“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销售,我平时都在忙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我是一个产品经理,那我所要考虑的又是什么?”这是现在李琳经常思考的问题。

戴维·尤里奇提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业务和来自业务的挑战。李琳深谙其道。

“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很大,其价值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最基础的价值,可能是有些HR不愿意听到但又不可否认的,就是服务价值,例如帮员工办理入离职手续、发放工资、缴纳社保公积金等。除了服务价值,还有业务价值、战略价值,如何扮演好业务伙伴的角色,与公司的战略和业务共舞。”李琳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凤凰网的大BP(Business Partner,业务伙伴),也正是这样自省的定位,让如何支持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不但成为人力资源团队共同的目标,更是使命的召唤。

“你可以把它称之为战略价值,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能更好地推动业务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今天的你所获得的认可,则是你昨天的努力成就的。为了真正了解业务,扮演好业务伙伴的角色,李琳回忆起为了和业务“同频”的过往,把笔者带回到了她带着团队与各业务部门可劲儿“折腾”的时光。

一次,听闻业务部门要开总结会,在没有得到邀请的情况下,李琳二话不说带着团队直奔会议室。到了会议室后,在软磨硬泡、同时保证只听不说的保证之下,业务老大没有“逐客”,李琳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与业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之后的你来我往中,在李琳的睿智沟通下,业务部不仅答应了李琳的请求,更在合作中把临会变成了例会、把游机变成了日常。

相信很多HR对于业务的熟悉,都是从一些文词天书开始的,李琳也不例外。“七日留存、用户点击时长、LTV(生命周期总价值)、DAU(日活跃用户数)、CPC(Cost Per Click,每次点击付费广告)……”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懂变为熟悉才是成长状态的满血大法。她把所有不懂的词,一个个记在本子上,资料查阅、同事咨询、多方验证,找到了打开业务第一道关卡的神秘钥匙。

仅仅带领团队内部深挖还不够,李琳认为,掌握外部行业发展动态也很重要。她通过同事、朋友寻找相关人脉,请求他们牵线去结识同行业的能人,慢慢的,从陌拜到成为可以一起喝咖啡的朋友。也因此得到了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和我的小伙伴会告诉业务部门其他公司是怎么做的,因为我们拿到的都是一手信息,比业务部门自己掌握的还要全。现在,各业务条线会主动向我的团队小伙伴发出邀请去参加他们的会议和团建。”

李琳用自己的谦虚与好学影响着周遭,成长的路上总是孤独的,但智慧能让你的独行趣味横生。

专业深耕是态度,关注细节系成败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其收入来源不外乎电商、游戏、广告、互金,以及当下大热的数字货币、区块链等。

“凤凰网是一家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公司,比如广告售卖,我们不只有品牌广告,也有程序化购买等。人力资源要想真正做到推动业务发展,必须真的懂业务,除了知道CPC(Cost Per Click,每次点击付费广告)、CPA(Cost Per Action,每次行为付费广告,)、eCPM(Earning Cost Per Mille,千次展示可获得的广告收入)这些名词,还要懂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皮毛谁都懂,但深层次的东西,就看谁肯下功夫去学习。”

2016年末,凤凰网引进了一位做程序化购买的专业人员,有次他发了一封关于业务的邮件,看完邮件后,李琳给对方回复了她的意见和建议。事后,这位同事不解的问同事:“她到底是干嘛的?不是HR吗?怎么懂这么多?”

“互联网公司会做渠道推广,比如厂商预装。每家手机厂商的预装费用都不一样,效果和转化率也不同,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另外,我们还要了解同行伙伴的相关情况,他们会购买哪些线上渠道,如果他们预装了某个厂商,我们要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家,他们的流量和厂商预装有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业务部门需要考虑的细节,李琳也常去思考。

李琳经常告诉自己的团队,要比业务更懂业务。同时也会告诉他们,口头上懂业务和真正懂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懂业务一定建立在细节上,于细微处见精神。”

智慧是成长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常有朋友问李琳,这么懂业务,为什么不去做业务。

“我愿意比业务更懂业务,这样我就可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给他们提供助力。我喜欢做HR,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李琳这样回答。

除了业务,李琳还非常重视数据。“公司所有的数据权限我都有,财务数据、业务数据、技术数据等,这些数据帮助我更全面的了解业务、判断决策。”经过几年与业务的并肩作战,如今,老板只需要看到李琳发给他的业绩追踪报告就能对公司业务的现状、动态和趋势尽收眼底。

赞誉容易让人膨胀,而智慧之人却最懂得谦卑。过去几年,行业峰会、论坛,总能看到李琳的名字出现在各个宣传海报上。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她分享新生代员工的激励,分享如何让90后更敬业……如今,跟李琳同期活跃的HR们,依然在乐此不疲地分享,一场接着一场,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塑造个人品牌,唯有她,却选择渐渐淡出这个圈子,淡出人们的视线。

“真的太忙了,当你懂得越多,越会发现知之甚少,我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的亮点可以帮助弥补我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技巧、战略思维、眼界、心胸等,都有很多需要锻炼和提升的地方。从业务上来说,我现在只懂一些皮毛,尤其像区块链、比特币这些领域,虽然和我现在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对业务有全生态的了解、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时刻紧跟行业发展的浪潮。”

经历了三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一直在做加法充实自己的李琳,如今开始归零,她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保持初心,向着未来,相信李琳已经做好准备,再出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求不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