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份的时候想去摩尔纹本玩五天,一个人大概需要多少

苹果抛弃英特尔这件事:分手后一个人会更好?
作者:米boy
发布于 22:26:20
上周,彭博社发布消息称,苹果计划最早从2020年开始,将以自家定制的Mac芯片取代英特尔芯片。这类谣言似乎每年都来一次,但不同的是,过往只是随口传出,而这一次不仅包含了时间点,而且还到了苹果在软件上如何实现,明显突出苹果会非常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数年时间里,苹果自家A系列芯片与英特尔为Mac电脑打造处理器,两者在性能上有非常大的差异,或者说完全不是一个层级,所以A系列芯片对英特尔持续的Mac订单业务没有任何威胁。长期以来,两家公司互利互惠,去年苹果通过Mac电脑芯片订单还未英特尔提供了70亿美元的营收。
那么,苹果为什么想要抛弃英特尔?
说实话,苹果为Mac产品线自主研发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并不意外,因为苹果已经开始为自家越来越多的产品线开发ARM芯片。除了A系芯片外,Apple Watch有S系列芯片,无线耳机有W芯片,随后又为Mac设计了辅助性质T1和T2芯片,现在就连A系列芯片的GPU都自己设计了。
很显然,苹果对Mac芯片的兴趣也愈发浓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且还没有哪个同领域的公司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最终“单干”而抛弃英特尔也不可避免,因为这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不过,除了苹果对芯片的兴趣之外,英特尔的滞后也是可能导致苹果做出次决策的关键原因之一。
从A系列的演进确实能看到苹果在芯片上的造诣,尤其这两年,虽然iPhone前几年令人疲劳,但A系CPU不断演进,如今在手机行业已处于领先一代的水平。反观英特尔,尽管每一年英特尔都放出各种线路预告芯片的重大改进,例如抛出“芯片工艺越来越先进,性能上实现大飞跃,未来电脑是无线缆的,超低功耗的,也可以是超微小体型的”这类营销点。但是,英特尔却不愿承认摩尔定律已经破灭了。
过去,英特尔始终维持所谓的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简单的说,最迟每两年时间,制造工艺的进步可以让晶体管的密度翻一番,并且晶体管的成本进一步下降。该定律早已成为数十年来英特尔赖以生存的信条。
然而,2015年摩尔定律就破灭了,英特尔14纳米发布于2014年,然而如今已经2018年了,10纳米仍只存在英特尔官宣的PPT中,而且即便是14纳米,最初前两年仍一直在克服产能问题,进度缓慢。关键是,英特尔承诺的能效大幅提升,也没有体现在超低功耗的产品上,所以越来越难以与性能不断提升而能效始终出色的ARM芯片竞争。对此英特尔仅改口称,摩尔定律只是放缓了,称工艺制程的打磨以及对核心的意义更重大,因为自家工艺确实领先对手三年。
不管怎样,英特尔芯片的更新与苹果的产品更新节奏不再同步,近几年Mac的产品线更新的情况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了,英特尔可以说服Windows阵营的小伙伴一起“挤牙膏”,但苹果的态度则高冷不少。不过,既然英特尔的芯片不再那么符合苹果的心意,那么拥有近万市值苹果,自己来定制Mac芯片的水平又如何呢?
苹果定制芯片的硬件水平如何?
虽然苹果芯片渗透到了自家几乎所有硬件产品线,但很显然造诣最深的还是A系列芯片。苹果通过搭建的世界一流的半导体团队持续推动芯片的发展,从2010年发布A4芯片开始,不断的扩充其A系列芯片的阵容,并且随着每一代A系芯片的更新换代,性能和能效突飞猛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刮起了手机芯片行业的革命风暴。
如今,苹果A系列芯片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芯片史上性能最强大的芯片。重点是,从前年的A9X开始,整个行业开始将A系芯片与英特尔笔记本处理器进行比较,因为这正是英特尔始终没有取得太大成就的超低功耗芯片领域。A系芯片没有让人失望,反而去年发布的A10X加上今年全新的A11芯片,开始让英特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从Geekbench数据库提供的A11的跑分了解,A11的分数A11确实可比肩Kaby Lake架构的Core i5低电压处理器相提并论,将跑分与自家2017款13英寸MacBook Pro对比,发现单核非常接近,多核甚至更高。如果在同等散热条件和供电的情况下,很难想象A11还能跑出怎么的分数。
需要再强调的是,单纯比性能上限的话,英特尔是无可厚非的霸主,尤其是标压和桌面芯片,更不用说开始堆核心的八代酷睿,而这里要比较的是超低功耗的芯片,而且是为超轻薄笔记本电脑设计的芯片,比的是限定低功耗下的每瓦性能。
现在,苹果已经开始考虑自行设计Mac芯片,这比A系列芯片难度更高,但到了2020年,谁又知道这枚内部准备已久的芯片面积有多大,能够塞进多少晶体管和组件,提供多强大的性能呢?而且也许不只是多核CPU内核,还包括苹果已开始自主设计多核GPU,毕竟在定制环境中,苹果可以把更多传统CPU负责的部分转移到GPU上,利用GPU来加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考虑到目前基于ARM的A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可满足苹果部分Mac产品,特别是那些搭载Core i3或低端Core i5芯片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新设计的Mac芯片非常有可能赶上Core i7或更强大的英特尔芯。至于是否真的如此,等到2020年或更长远的未来,苹果自己会告诉世人答案。
自主定制芯片的优势
很明显,自主芯片的优势不少。例如W系列芯片为苹果的AirPods带来了强大的蓝牙技术,T系列芯片为Mac提升了安全性和控制器相关功能等,A系列芯片就更不用说了。自主定制的Mac芯片肯定也有助于苹果的新Mac产品脱颖而出。正常来说,自主定制的Mac芯片,首先苹果能控制性能和能效,再者可以在软硬件结合上会更出众,甚至打破iOS与macOS之间的屏障。
ARM架构本身对移动设备相当友好,这意味着转移到Mac产品上可以设计成更高能效的芯片,续航更上一层楼。尽管英特尔的x86芯片也越来越高效,但在性能和功耗平衡上目前ARM依然更加出色,否则微软为何在有如此之多英特尔芯可选择的情况下,还毅然联合高通骁龙PC呢?而且还不断吹嘘其全天候保持网络连接的续航。
不过,在苹果的生态里,硬件始终是为软件服务。有了Mac定制芯片,苹果可以从一开始就为软件开发更好的芯片,而不是等英特尔做了再去适配。因此,最重要的优势还是在于闭环生态系统上的控制和大统一,控制一切一直是苹果最大的野心,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每一部分。硬件上,苹果不希望主板上的任何一个细小的零部件影响产品进度和成本,所以前段时间还能看到消息说苹果正在秘密研发的Micro LED面板。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在iPhone上看到的一些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的硬件优势,诸如面容ID和3D Touch这类其他竞争对手落后的技术,很快在自主定制芯片的Mac上也将得到呈现,甚至因为芯片的深度定制和集成主板变得更小,苹果还能设计出比Windows阵营更出彩外观的Mac产品,进一步取悦消费者。而至于软件,由于iOS和Mac两个系统本来就共享了大量内核底层代码,如今在同样的ARM芯片架构之下,苹果大可不必为再分为两套系统,只需提供不同的UI工具基础即可。
当然了,一切听起来很美好,难道这就没有缺陷了吗?并非如此,苹果必须面对芯片设计上的大量问题,尤其是芯片的多样性问题,毕竟不是一枚芯片就能满足所有Mac电脑。当然,主要缺陷还是在于软件上,如果Mac完全基于ARM架构芯片,又如何向后兼容那些基于x86芯片编写的软件么?
芯片的广度苹果要如何解决?
首先来说芯片的多样性问题。英特尔是世界上做芯片最专业的巨头,一个架构可以切成多条产品线,定位不同市场收割利益。所以我们看到Mac阵营多款产品分别搭载不同系列的英特尔处理器,如MacBook用的是Y系列超低电压处理器,MacBook Air和13英寸MacBook Pro设计的是U系列低电压处理器,而15英寸MacBook Pro是H系列标准电压处理器,更不用说还有iMac、iMac Pro和Mac Pro专门定位的处理器系列了。
很显然,英特尔善于基于单一架构打磨不同系列处理器,还能为每一个系列配置不同的核心、图形处理单元和指令集等。而目前苹果一年只发布两款芯片,一枚为iPhone和低端iPad设计,而另一枚是为Pro版iPad定制。如果苹果自主Mac定制芯片,在保持阵容不变的情况下,就必须为每一款Mac产品设计一枚特定配置的芯片。
所以问题来了,苹果能精准定位到每一款Mac产品所需的芯片吗?假设没问题,但要打造如此之多枚芯片,这其中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必然是巨大的。考虑到苹果是一家iPhone为主的公司,Mac营收占比很低,投入和产出能平衡吗?英特尔之所以推出广泛处理芯片,是因为每一年PC数亿的巨大量,而且对于没有回报的芯片系列,连英特尔自己都会砍掉,如之前的Atom,苹果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硬件之外,最难的或许是软件
当然了,苹果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芯片工程团队,也许针对性的开发一系列不同ARM架构的芯片不是难事。但是,苹果是最注重软硬结合的公司,基于ARM的Mac真正难就难在软件。在x86架构的长期背景下,macOS如何完美运行在ARM上呢?毕竟如果和英特尔分手真的那么简单的话,相信苹果早就这么做了。
软件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彭博社的消息坚称,苹果内部诞生了一个代号为“卡拉玛塔”(Kalamata)的大项目,该项目就是要让Mac、iPhone和iPad更加相似、更加紧密无缝的结合在一切,而且将有大量可同时运行在iOS和macOS两个平台的应用。
首先从系统层面来说,iOS和macOS有可能会合并?多年来苹果一直认为,将键鼠和触控用户体验合并到一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两个种体验可以相互愉快的合作。其中iOS最初就是为多点触控体验设计,不会有移动鼠标光标然后点击微小的“关闭”按钮的操作,而macOS则被设计成间接指向机制,主要通过鼠标和键盘来操作,两个系统完全不同,而且苹果为每个系统都优化了最佳的体验,而不是要混搭到一体形成共同的体验。
说到混搭,这些年一直有一个明显被嘲的例子,也就是微软。最初希望打入平板电脑领域的微软,直接将基于触控设计的用户界面引入Windows 8桌面,此举动引发了很多用户愤怒和不满,因为这一所谓的“革新”让用户感到困惑和烦恼。因此,库克曾多次公开表示,苹果“无意”将macOS与iOS系统合二为一。
“我们始终无法相信一个操作系统能够同时良好的驱动PC和移动设备。它们需要不同的系统来做不同的事情,我们从没有将两者合并的念头”。库克甚至嘲笑2合1类型设备,称这就相当于“烤面包机和冰箱”的奇怪组合。
无论如何,“混搭”这一理念,始终与苹果多年来对设备运行方式根深蒂固的执念相悖。苹果的多次表态意味着,iOS和macOS进行“混搭”的路子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合并的话,两个系统需要调试数万行代码或者重新编辑功能片段,这是巨大的惊人的工程,不亚于再开发一个系统。
前几年Surface获得小小的成功,2合1设备的起飞,确实有点打脸库克。不过,也许正是有了微软的铺路,苹果更清楚如何走好这条路,并在内部认为“融合”似乎更可行的方案。毕竟iOS本身就是从macOS而来,共享大量代码,而且近些年苹果也做了很多“融合”的调整,这一切都在悄悄的进行。虽然也是微软“全平台统一”的理念,但绝对不是“混搭”合并。
从2010年开始,macOS与iOS相互融合的例子越来越多,特别越来越多iOS上的触摸交互进入了到了macOS,比如最早扁平化的设计语言,还有引入Launchpad、会话式邮件、通知中心、iMessage、iCloud、AirDrop及集成社交网络,并且还有Handoff和Continuity连续互通作为辅助等等,基本上iOS上你能看到的原生功能,macOS也能跨平台实现,同时从去年年初开始,桌面和移动操作系统都使用了共同的AFS文件系统。
苹果不仅iOS为主去改进macOS操作系统,而且iOS也融入了很多macOS的交互优势。例如,现在为iPad准备的iOS也支持从Dock程序坞快速访问常用app和文稿,支持通过Split View分屏浏览模式和侧拉功能进行多任务处理,还可以在不同app之间拖放图片、文字和文件,并支持键盘输入等。
总之,为了融合苹果做出的调整已经非常多了,可以预见,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未来苹果各平台之间的原生体验差异将会越来越小。
应用怎办?
用户体验上,苹果的确做到iOS和macOS无比相似,原生应用也可以完美跨平台使用。那其他第三方应用呢?特别是那些专业的软件,要知道大量复杂的专业应用,通常是由大量开发者长年累月基于多个开发工具开发而来。
例如说,苹果最大的专业软件供应商Adobe,虽提供了Windows和Mac两个操作系统的跨平台体验的应用,但完全基于x86平台,并严重依赖于Adobe自主专用UI工具包和库。如果换到ARM平台上,意味着Adobe需要进行非常重大的开发才能完成移植,这也是为何PS的iPad版与桌面版差距的原因,Adobe还必须考虑这笔投资是否值得。
当然了,像骁龙PC那样提供的模拟环境也是可行方案。或者说,苹果应该会采用同样的措施,因为苹果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办法,早期2006年从PowerPC迁徙到英特尔平台时,苹果所提供的就是Rosetta模拟环境,帮助用户和开发商平稳过渡。不过,当时的大迁徙代表了Mac平台的性能提升,不会因为模拟环境而导致严重效率低下的情况,而ARM平台姑且苹果最多能让其性能与英特尔打平。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ARM芯片上模拟X86软件真的会导致运行效率的倒退,骁龙PC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此来看,切换到ARM架构然后统一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相当于扼杀了整个x86平台。而且这一举措将可能导致那些依赖于Adobe、AutoDesk等软件的专业用户望而却步,因为这些软件大多数必须重新编译,甚多很多不得不重写。
可以说,这对苹果而言将是一场巨变,这与之前从PowerPC架构到英特尔的转变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此之前,苹果是从更弱、更慢的架构转移到更强大的架构上,并且获得了主流环境下大量开发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说服开发人员切换到ARM架构会变得很困难,哪个开发者不希望在最好的、最强大的体系结构下赚钱呢?就算是Windows平台,这些年微软在说服开发者开发UWP应用过程中,同样处处碰壁。
统一的跨平台应用先行?
按照彭博社的说法,苹果从英特尔芯片过渡到Mac定制芯片的“卡拉玛塔”(Kalamata)项目会分步骤进行,最开始将会是软件上的“Marzipan”倡议计划。
去年年底,苹果Marzipan项目计划首次出现,该平台可以利用统一代码库简化开发者工具,允许开发者创建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适配多个平台,可以使用触摸屏,鼠标或触控板。简单地说,一套应用来适配所有产品线,iOS应用移植到macOS平台更容易,甚至在包括tvOS和watchOS等在内的所有主要平台上运行统一的应用程序代码库,应用会自动识别是在哪款设备上运行。
听起来,这不就是微软通用Windows平台(UWP)的理念吗?当时微软希望Windows在Windows Phone 8.1与Windows设备之间的体验能够保持一致才特别打造。此类应用对我们普通用户的解释可以很浅显,就是一种可以在多款不同外形规格和输入方式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从过往苹果对开发者的要求来看,苹果确实有意统一App Store。
最早,苹果计划了旗下计算平台整体迁移至64位,准确的说从Xcode 7就开始了,多年下来此计划在近期基本收尾,因为苹果已宣布停止iOS 11对32位应用的支持。与此同时,过去各个Xcode发型说明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其中要求macOS应用也采用与iOS平台相同ARC模式内存管理核心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与微软强迫开发者为台式机和移动设备基于全新交互模式和API开发新应用不同,这些年苹果一直是几乎同步为iOS和OS X添加或扩展相同的新功能,iOS有大量macOS的API,相反macOS也融入了不少iOS的API。因此,那么多年下来,iOS和macOS或多或少同有大量相同共享的API。
另外,大概在三年前,苹果针对开发者提供了BitCode功能。开发者采用BitCode编译的应用程序,可以只上传应用程序的“中间件”,而非最终的可执行二进制文件,然后苹果App Store服务器会自动编译和优化中间件,产生不同CPU设备所需的执行文件供用户下载安装。很显然,BitCode其中的意义在意,任何新指令集的新CPU下,苹果可直接在服务器优化和编译开发者上传的BitCode,让一个为iOS编写的应用程序可以再多个苹果平台上运行。
说实话,这些年苹果有意合并App Store的举动还很多,但说明苹果至少从三年前就开始筹备Marzipan计划了,默默地为单一应用程序在所有苹果操作系统上运行打下了基础。据一些消息称,今年6月份iOS 12和macOS 10.14的WWDC大会上,苹果将会有对Marzipan有更进一步表示。
接下来一旦开发者被要求基于Marzipan开发应用程序,届时同一款应用将可同时上架到App Store与Mac App Store。虽然需要分别适配两个平台可能会增加一些繁复的开发过程,但此举可以帮助iOS与macOS两大平台不断发展与成长结为一体,而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作为代价。
对英特尔会有何影响
既然是苹果计划抛弃英特尔,就不免谈及对英特尔造成的影响。很明显,就算苹果离开了英特尔,后者依然可以保持强势,下面几点就可以说明:
与苹果业务往来仅占据英特尔5%的营收;
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和桌面市场英特尔市场份额超过88%;
英特尔占据了全球服务器市场超过90%的份额,这是最赚钱的市场;
苹果只是英特尔第五大客户,前面还有戴尔、惠普和联想等巨头;
苹果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工作站仅占全球电脑市场8.2%。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的影响,而且也只能从非常长远的时间线来假设。虽然目前英特尔主宰着芯片世界,但如果苹果能够利用ARM架构创造出菲比寻常的计算体验,超越目前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那么这对英特尔的影响就相当重大了,基本上x86阵营就相当于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为整个计算领域的软硬件格局可能将再一次迎来巨大转变。
不过正如前述,软件是最大的保证,离开软件后硬件基本不值得一提。看看x86平台,Windows生存那么多年是有理由的,主要是因为一些软件存在是数十年,甚至因为兼容问题,导致微软都不敢冒进设计新系统,那苹果能做到让大量软件开发者和开发商加快步伐跟进吗?很难说!因为未来计算领域的方向可能会有明显转变,微软如今已不再将Windows视为核心业务,反倒是看重云计算。这就表示,未来企业可以迁移到云端的基础设施上,一切基于云,包括硬件和软件,只需一块屏幕。不过,在云计算ARM的机会可不小。
这一切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时至今日,苹果和英特尔现在都没有证实彭博社的消息,同时也不清楚苹果的详细计划,在更进一步消息之前,一切也都还是未知数。假设Kalamata项目真的存在,也不会那么快浮出水面,毕竟之前从PowerPC转移到英特尔平台,当时已知的时间就花了五年,显然筹备的时间更早。
当然了,一旦事实真的发生了,苹果面临的挑战将会是巨大的,无论从技术还是情怀上,对任何一方都需要想尽办法解决,只不过2020年这个时间还远远不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对于苹果来说,这一切也是值得的,未来苹果所有的硬件都由苹果自己做主,更加主动。
总之,还是那句话,和英特尔分手没那么容易,如果可以苹果早就这么做了,而英特尔没了苹果也不会消失。不过,苹果总是更愿意专注于一些最激进的想法,不仅充分考虑到了用户可能想不到的东西,而且还用事实最终证明他们做来的东西才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保持期待吧。
有的人可能认为,iOS和macOS保持现状不好吗?为何还要搞“大事”。对此需要说的是,今天的世界与十年前已大为不同,一沉不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要一直坚信iOS应用永远不会适配非触摸屏设备。因为正如你所看到的,整个世界都在变,例如软件巨头微软和高通推ARM Windows PC,另一广告巨头谷歌也在定制自己的芯片,行业无时无刻不在转变,谁也不想掉队。
说实话,你的行为或许就是促进苹果做出改变的关键原因。你应该发现,移动计算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手持设备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这一趋势未来只会越来越明显,苹果把iOS当做“你下一台电脑”的基础不是没有道理。也许,随着苹果不断垂直整合,未来你只需要一台计算设备就足够了,没有桌面移动之分,拿起设备出门就是手机或平板,而回到家设备就是电脑,这不正式移动计算的未来吗?
本文由link-nemo爬虫echo于Mon Apr 09 22:26:53 CST 2018爬取自IT之家。
如有侵权,请给留言联系删除。
原文地址:
还没有任何评论哦。穷游大洋洲
更多疑问请点击这里哦
出境游尽在穷游App
千万旅行者的选择
IOS/Android扫码下载
五六月份的时候想去摩尔本玩五天,一个人大概需要多少消费?那里有没有收小费.
来自论坛版面
##五六月份的时候想去摩尔本玩五天,一个人大概需要多少消费?那里有没有收小费的习惯?
 186人浏览
 1 人关注
这个看你干神马,消费神马,如果没神马特殊的那你就比照在国内旅游花100人民币在这边也打算花100澳币,包括游玩,门票,交通,餐饮,这个就基本差不多了.至于小费要是参加旅游团,惯例是每人每天5澳币,其他的一般不用付小费,当然要是你觉得服务很赞,给点也无妨
https://www.baidu.com/s?wd=摩尔进!_百度知道
你们摩尔凭什么说我们奥比抄袭你们?你们有证据吗?没有就别瞎说,小心你们的大牙掉了!我看是你们摩尔看着自己的破庄园不行了,就赶紧发一个假帖子,说我们奥比抄袭你们摩尔,好让你们的那个破庄园再多些破摩尔!
你们摩尔有证据吗?有我们奥比抄袭你们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2!你说我们看摩尔不行了就说奥比抄袭摩尔,呵呵,不像魔法,小心你魔法来魔法去天天玩奥比,000?像嬉戏谷啊,哼,动画片啊,电影啊,都是摩尔的,奥比的呢,结果好了,你离开电脑就只会念咒语了,000 ,哎呀呀,怎么少一位数呀?看出差距了吗?你讲摩尔不敢提古代家具!还有哈?一定会楼主你好!最后比对一点数据啊,000条答案,奥比岛呢!那拉姆就是符合现实!哼,那你现在说摩尔抄袭奥比,谷歌搜索摩尔庄园,24,你凭什么说奥比比摩尔好看?哼,难道人们的智商都和你差不多?所有都选丑的,同理, 拉姆学的大部分人都会学,是不是奥比不行啦?摩尔拉姆容易死是因为他和现实中的动物差不多,好比说你7天不吃饭不喝水不洗澡不出门只有你家人看了你一眼你会死吗,660、动物园和奥比摘星吗?摩尔好好的提奥比的游戏干嘛呀?我们觉得奥比那些游戏还没差到要让我们来讲的地步吧
采纳率:28%
你怎么知道摩尔抄袭奥比? 再说奥比都没开骂你多管闲事做什么,你不嫌烦我们都嫌烦,皇帝不急太监急,无聊!
1.摩尔比奥比先出2.有种奥比系列的游戏比淘米网的游戏多,你们连个官网都没有3.摩尔的衣柜可以放衣服4.你不玩摩尔怎么知道摩尔里面的有些程序和奥比像呢5.你们奥比的房子比摩尔小,摩尔的有三四层的6.只能说你学非所用,为一个游戏长篇大论,用到正途上多好,按你的长篇大论,已经超出了玩摩尔和奥比的年龄了吧?7.摩尔出大电影,奥比也出啊,只能说奥比没这个资本。8.摩尔有淘米公司,有种奥比也有公司啊9.你们奥比要自己走,摩尔有龙骑,有天使骑。10.我们摩尔的宠物有几个形态,你们奥比有吗?11.你们小精灵还会离家出走,多不乖的,而我们拉姆都不会离家出走,多听话的。12.反正拉姆死了后,复活不要钱。
其他1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摩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你从未在此
Interview: Lynne Ramsay
By Jonathan Romney on March 5, 2018
翻译丨豆儿(南京)
校对 | Stevie(武汉)
编辑丨Joy(重庆)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的《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以未完成版首次公映,现经调整之后,完成版于近日上映。本片是一部“入地狱”式的血腥悬疑片,改编自乔纳森·埃梅斯(Jonathan Ames)的中篇小说,由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饰演主角乔——一位经历过战争而遗留下心理创伤的职业杀手,尽其力营救一个深陷恋童癖交易链的年轻女孩。
在戛纳,这部电影看起来已经不像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了,但最终完成的版本感觉更加令人信服。那么你具体对影片做了怎样的调整呢?
(制片人)Pascal Caucheteux把它拿到戛纳电影节展映时,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仅仅剪辑了五个月,所以事实上戛纳的版本还未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天之内做完电影的混音工作,这对一部短片来说是足够的,但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很疯狂了。我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戛纳,却收到了许多积极的反馈。整个观影过程得听到持续的枪响,这对做好混音工作是极富挑战性的。因此,我后来花了很多时间来完善声音制作。
新版中关于乔创伤性战争回忆的闪回画面少了不少。戛纳的版本看起来有些笨重,而现在的就简洁多了。
这也是我之前担心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把这些场景拍摄下来,我希望它们就像乔大脑里的玻璃渣。事实上我并不喜欢闪回式的叙述方式,但我喜欢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我们真的在马上去戛纳之前还在拍,还有在水下的部分,然后像拼装一样把它们剪辑在一起,这还是挺让人沮丧的。我认为这样有一点直白,我希望把它们变得更像创伤后应激时应该有的感受那样。所以戛纳之后,我在声音和叙事顺序上下了很多功夫——它们是有暗示性的,你没必要知道所有事。
《你从未在此》剧照
你为这部电影准备了很长时间吗?在《拿起枪的简》(Jane Got a Gun)的失败经历后,你似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掉头来制作这部电影。
我不久以前才开始写这个剧本,当时在希腊住了一段时间,冬天在那儿也没太多的事可做。我写第一稿完全是碰碰运气,因为制片公司并没有拿到版权,所以就只是,“我们试试看吧”,但我也非常兴奋。这种体验非常棒,因为我没有压力,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许我写的时候也没什么目的,但接下来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甚至快得超乎预期。我们的准备时间很少,但是因为我已经和声音设计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摄影指导汤姆·汤恩德(Tom Townend)、剪辑乔·比尼(Joe Bini)以及(配乐)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事先有过讨论,并让每个人都加入到剧本的创作中来,再加上杰昆·菲尼克斯很早就加入了进来,还帮助创造了角色,我才能这么快完成制作。
菲尼克斯在这次拍摄中的形象变化真的很明显。他着实壮了不少,而且不管是在字面意义还是在象征意义上,他个人都带上了乔的那些伤疤。
六周前在纽约的时候他就增肥了不少,我们联系得不多,但是在开始写剧本前我觉得我需要他,这不太常见,因为一般我不会在脑子里先想好一个人。我见证了他体型的变化,从一直增肥到之后不得不在几周之内减掉,以便为下部片子做准备。他真的会尽全力投入到一件事当中。他能提前参与到创作中很重要,因此他能够完全理解导演,知道你要怎么处理。他很聪明,能让你把事情看得比在剧本里更明显。和他一起工作就像一场即兴表演。他信赖直觉,这非常棒,我只能尽可能地去了解他头脑中的世界。
《你从未在此》剧照
美国国庆那天,我在布鲁克林一个漆黑的公园录下了烟火,你看不到它们却可以听到它们。我当时想,“这一定就是置身于战争中的感觉。”我拿给杰昆看了说:“这就是你每天脑子里的画面。”
本片的叙述很简单。从原著中你借鉴了多少,又有多少是被你删掉的呢?
乔纳森·埃梅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者。我曾经读过他的另一本书《有如夜行》(I Pass Like Night),有点像一个更老更糟糕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他写了很多喜剧,但他也有非常黑暗的一面,并且理解纽约。《你从未在此》很低俗(pulpy),但他就希望这样,有那种纯粹的B级片的质感,我也赞同这一点。我们交流了很多,还差不多在网上成为了朋友。他允许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但他还是希望这是个刺激的故事。他说:“我喜欢你的处理方式。”这使得剧本日臻完美。
我改变了整个故事的结尾,在书本中它更像是一个黑手党故事。我想可能是当时看了太多关于贪污腐败的纪录片,变得对整个世界都很不确定。我不想要一个身着闪亮铠甲的骑士故事,我觉得这个角色的核心部分就是他对于母亲的爱,并且他有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倾向。杰昆和我都希望将这个角色塑造成不可捉摸的样子——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什么。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去剪辑它,剪辑本身就富有趣味,你可以让它变成喜剧,也可以让它变得非常惊悚。我们的拍摄时间超过29天,相比与最初而言,它更像是一个角色探讨和研究的过程。
《你从未在此》剧照
乔和他年迈的母亲有着一段迷人的关系,这一点拍摄时借鉴了《惊魂记》(Psycho),但是它也有其特殊性,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温柔。
饰演母亲的演员(朱迪思·罗伯茨[Judith Roberts])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位美得惊人的女人。我们尽可能地把她拍得契合这个年龄的衰老,已经失去了其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我从我母亲看电视的场景中获得镜头灵感,她喜欢特纳经典电影,我常想她总是在看些什么呢?这个场景是我的即兴创作。唯一的一点是那个“ee!- ee!-ee!”的噪音(来自《惊魂记》)真是太贵了——你得为此花费将近13000美元,并且如果你使用了两次,那就是30000美元。但是他们(菲尼克斯和罗伯茨)一镜就过了,我看到的时候觉得就是它,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镜头,这大概就是那些令人意外的收获之一吧。
《你从未在此》剧照
这部电影对你来说很不同。你从未拍过类型片,而且尽管你曾经也拍过一部关于杀人的男性的电影(《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这次却是从一个有棱有角的男性视角来拍摄的。
我对于打破角色的刻板设定非常地感兴趣。所以他是一个全身上下有很多不足的男性形象,不能成功完成任务……这有一点点像“男性气概的危机”,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引证”,但是这的确就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他不能够拯救自己,甚至也不能够杀死自己,但是接着你开始将它看成是一个拉撒路[1]式的故事,一个不想自我存在的人,在经历了创伤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又恢复了回来。这些都导致了最后的结局,那是超越现实的,是一个头脑风暴、灵光乍现的时刻。我不想剧透太多,那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每一天我们都问自己,我们应该如何结尾?并且关于这个问题展开很多讨论。从一开始让杰昆参与进来,并且逐渐地产生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乔营救深陷恋童癖交易链的年轻女孩的故事,有那种神话中才有的力量,但这样的故事也很容易被理解成是剥削性的。
很显然你一点都不想要上述的任何一点元素,你知道得和乔一样多。那位年轻女演员(叶卡特琳娜·萨姆索诺夫[Ekaterina Samsonov],女孩扮演者)是俄罗斯人。她完全知道这讲的是什么,但是她并不像那些可以演绎从14岁到40岁的纽约孩子一样。她在家接受教育,依旧是一个小孩,我们见过许多其他的演员,她们已经在剧院演过戏,看起来更加地老练。我非常喜欢她的天真无邪,她和杰昆一起演对手戏的时候,杰昆有时会即兴发挥,但是她都应对得很好。很显然你提到了一些情况,这也许是有一点低级庸俗的,但是我对被利用并不感兴趣。这部电影讲述的世界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地非黑即白的,那些你期望是美好的事物实际却并不是,让你觉得不知置身何处。我觉得它与现在的这个世界有一点相似。
《你从未在此》剧照
电影的对话很少,它更像是关于图像和声音的。你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指示,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自己的理解方式,甚至有时候我们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完全准确。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在许多的方面它采用了默片的技巧。我看的默片并不多,但是它们是如此地现代、如此地经济。当我在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喜欢做一些想象,想象自己被卷入其中的谜团之中,即使我并不知道它将会把我带向何方,或者它会把我带到一些让人疯狂的境况之中。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我会觉得很无聊。
你对图像的使用就好像是在发电报一样,让人觉得在看连载漫画。
太有意思了,上一次我看它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它就像一部漫画小说。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漫画,比如比尔·显克维奇(Bill Sienkiewicz)[2]、阿兰·摩尔(Alan Moore)[3]……我们在纽约非常热的时候进行拍摄,那些声音的确让我发疯。汤姆·唐恩德非常了解我,每一天我们都会进行夜景拍摄,并且讨论电影中所有的镜头,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比如我们会说:“这个场景为我们是用单个镜头拍摄比较好,还是用两个镜头拍摄比较好?”
《你从未在此》工作照
你能说说在楼梯上那场奇怪且不连贯的监控录像,配有“嘟·喔普”(doo-wop)音乐《天使宝贝》(Angel Baby)的片段吗?
那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你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整个监视器中的画面都是很有必要的,那几个镜头正常来说需要好几天的拍摄时间,但是我们只有一天。我在YouTube上看了很多例子,并且会想:“上帝啊,这真的很暴力但是你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了做一个试验,我把一些东西剪辑在了一起,因为如果没有达成效果,加上跳跃的音乐,用这种方式拍出来的电影是非常让人害怕的。也许那只是一个意外,就像一个时间片段或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我想:“哦上帝啊!我太喜欢这种效果了!”它给人的感受非常怪异,你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它能够让你觉得不安。
有时候你会觉得有充足的时间认真拍摄很不错,但由于时间局限,我们只能尽力把原来的计划执行下来,但我相当喜欢这种没有无路可退的感觉。我是那种无法在餐馆里决定想要什么的人,但突然对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了很好的了解,你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做出一个决定。
《你从未在此》剧照
强尼·格林伍德的配乐听起来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惊悚片音乐经他改编的版本,但它极为零碎。你们是如何决定音乐风格的呢?
上预科班的时候,我听过很多不同的音乐,像潘德列茨基(强尼很喜欢潘德列茨基),Aphex Twin,约翰·卡朋特等,还有一首汤姆找到的Melkeveien的Peter Pan Death Wish,这首歌有一种我很喜欢的疯狂。法国人把它用在预告片里,对我来说它像一个标准的节拍引导、一种开始分崩离析的机械之物,即使不放在电影里,也有让人为之一振的感受。我还喜欢Boards of Canada,很多不同的元素,然后我想“天呐,这一定会像是四个作曲家的混合”
强尼读了剧本,我们讨论出了一个方法,我给他最开始的5分钟,然后10分钟,而他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前进,然后否定它,分解它,有点像乔的角色风格。强尼没有太多时间或者资源,但我还是觉得这真是太棒了。他也为其录了一个专辑,像杰昆一样,他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先有一小块,然后越来越多的元素不断涌现,最后演化为整个完整的创作。
《你从未在此》剧照
从你们一些早期短片开始,你和摄影指导汤姆·唐纳德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
他也是《默文·卡拉》(Morvern Callar, 2002)的掌机员。我们在我第一部电影《渺小的死亡》(Small Deaths, 1996)里认识的,那时他对布景的谈论让我开怀大笑。但我想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谈论内容,他给我看了很多一直影响着我的电影。我从大概21岁开始就认识他了。他很厉害,当你有一个模糊的简要想法时,你可以直接和他说一个镜头描述,然后他就能理解。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很关键,虽然只是一些简略的表达,但都能被以很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1] 《新约圣经》中耶稣所设比喻中的人物。《路加福音》载,耶稣讲道设比喻说,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着浓疮,被人放在财主的门口,要得一些财主餐桌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还过来舔他的疮。后来,拉撒路死了,被天使接去,放在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的怀里。那财主也死了,死后埋葬了,在阴间受苦。以此比喻说明人生前受苦,死后可享福乐;而生前享福,死后却会受苦。
[2] 比尔·显克维奇,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代表作品有《Elektra: Assassin》《New Mutants》《Moon Knight》等;漫画创作生涯中获得Eagle Award、Inkpot Award,Kirby Award和Eisner Award等所有欧美漫画界主流最高荣誉。
[3] 艾伦·摩尔是英国著名漫画家。在1980年代,艾伦·摩尔完成了漫画《守夜人》和《V字仇杀队》,这些作品改变了人们对漫画的看法,它们肯定不是小孩子或者大人的消遣,漫画也能反思社会和历史。
文章原链接: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lynne-ramsay/
参考资料:孙鼎国主编:《西方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02
延伸阅读:
深焦DeepFocus去年戛纳《你从未在此》采访和影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尔庄园什么时候停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