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还是因缘和合而生法成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www.eorder.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惟觉法师:正知见--学佛网
&惟觉法师:正知见
发布:善因&[ &]&& 日期: 15:33:00&&
正知见──九十七年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
(一)980104
  禅七最重要的是要坐到一支好香,有了这一支好香,佛法的心要、精髓,就能够通达无碍。
  初初打坐,腿酸、腿痛、腰酸背痛,必须要忍耐,这是第一关。经过这段时间以后,这念心慢慢沉淀,心清净了,达到绝对的境界,超越时间和空间,就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个钟头一x那就过去了,这就是好香。
  佛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如果修行学佛没有在这个地方用功,虽然听了很多道理,仍然和这个理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是指心还在活动当中、还在无明当中、还在空虚当中,对于菩提和涅的认识如隔靴搔痒。如果明白心性的道理,对于佛经所说的道理就能了解,这就是理,这个理就是心性。
  「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就是寂静无为。心性是本具的,由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慢慢熏习得来的。凡夫的心就像一潭浑水,里面有泥土、有尘沙,还有很多波浪。波浪就是指妄想,一个念头就是一层浪。经上说,众生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白天起心动念,有善念、恶念、杂念;晚上作梦也是一样,不论是好梦或是恶梦,都是第六意识在攀缘、在起心动念,所以白天也是妄想,晚上也是妄想。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念头的生灭,「观」就是注意自己,注意自己的心、口、身。早上一起床,「起床了」,这是一个念头;起床以后穿衣服,这又是一个念头;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这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要穿鞋子,这又是一个念头;鞋子穿好了,就去漱口、洗脸,这又是一个念头……就是这样注意自己现在在起什么念头。观察自心的生灭,发现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就是生死。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重生死,所以,念头是非常重要的。念头有善的、有恶的,善恶夹杂。一般人善的念头不多,坏的念头多,名利财色、我执我所、人我是非,从早到晚,念念不停,就这样过了一生。这就是人之所以有生、有死。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雪山童子,在雪山打坐时,听到罗x鬼在空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一听到,觉得:「这是人生的真理!」「诸行无常」就是指我们的心从早到晚都在起心动念,白天也是生灭,晚上也是在生灭当中,这就是无常。人的一生,从小至少、至壮、至老、至死,都是无常,要悟到无常的道理。
  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是无常,是生灭,是属于大期的生灭。成、住、坏、空,成就是形成,住是安住,我们现在都住在这个地球上。现在地球慢慢在坏、在老化,到最后就消灭掉了、就空掉了,这就是无常。人也是这样,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个过程都是无常,所以我们自己要警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有生就有死,都是在生灭当中。试看,从过去到现在,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没有。因为一切是无常,有生一定有死。
  周朝彭祖姓钱名铿,有四十多个太太、五十多个儿子,他活了八百岁,照理说应该很满足了,但是他还是在向上天祷告,希望他的寿命延长。事实上,不管是人、动物或植物,有生一定有死,诸行无常。无常就不是永久存在,因缘和合了,这件事情就存在,因缘过去了,这个事件就灭掉,所以说「诸法从缘起」,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
  雪山童子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觉得是人生的真理。修行就是要追求真理,真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现代的科学、哲学都是相对的,为什么说是相对的?现在发明一个公式出来,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这就是有漏,就是属于相对的。雪山童子听了这两句话,知道下面还有两句,这两句一定更宝贵,就追问罗x鬼:「你刚才讲这两句话,很有意义,是不是还有下面两句真理和名言?希望你告诉我。」罗x鬼回答:「你要知道,这两句话是过去佛讲的,是我在过去佛那里听来的,你要听下面两句,可没那么简单。」接着又说:「我喜欢吃人肉,如果你把身体布施给我,我就把剩下的两句话告诉你。」
  雪山童子听了马上说:「我过去生生世世不断地精进行道,舍此受身不知多少劫,目的就是在追求无上道。我愿意把身体布施给你,我是不会打妄语的,就这么约定了!」于是罗x鬼就告诉他最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禅坐就是希望这念心契入寂灭境界,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成道的。证到寂灭,寿命无量,智慧无穷,十方三世所有一切时空统统都在这念心当中。雪山童子听了,忽然一下契悟了:「这是我多生多劫追求的真理,我现在死也瞑目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人生的至道,即使晚上就死,也很值得。雪山童子咬破指头,用血在岩石上写下这四句话。最后雪山童子爬上高树向下跳,准备布施身体供养罗x鬼,这时罗x鬼恢复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的原貌,接住雪山童子,并说:「我是来试验你的道心,你真正是修菩萨行的人。」
--------------------------------------------------------------------------------
(二)980111
  释迦牟尼佛将心法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有一天,阿难尊者在外托钵乞化,看到路边树林里有一位出家众在打坐,口中念念有词:「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一听,这不是什么佛法,也不是什么道,这样的知见,修几千年、几万年也不可能成道。于是,阿难尊者上前问:「您刚才念的是什么?我想再听一听。」这位沙门就说,人如果活了一百岁,没有见过水潦鹤,实在很遗憾;如果能看到水潦鹤,就算只活一天也很满足。阿难尊者说:「唉呀!您把这四句话弄错了,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这个就是无上道,是过去佛传下来的。」生灭法,就是诸行无常的道理。活了近百年,现在才听到无上的道理,死也暝目了。
  这位沙门心想:「阿难尊者是佛的传人,当然是要相信他。」第二天,阿难尊者又从这里经过,又听到这个沙门在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觉得很奇怪,问道:「昨天才告诉您,怎么今天还是念错呢?」这位沙门说:「昨天回去后,我跟我的师父说,师父听了不高兴,就说:『阿难老朽,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我说的才是对的。』」阿难一听,心想:「释迦牟尼佛的法传给迦叶尊者,再传给我,才相隔几十年时间,已没有人相信我说的法,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说我老朽不堪。」阿难尊者觉得佛法很难传承,圣人不能住世了。为什么?阿难尊者已经证到阿罗汉的圣果,毁谤圣人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不希望让人毁谤圣者造恶业。于是阿难尊者说:「毁谤圣人的罪过是很重的,我还是赶快入灭吧!」便通知他的弟子:「我明天要在恒河上空入涅,你们皆可前来礼拜。」为什要在恒河上空呢?因为在恒河这一边,对面的弟子不甘心;在那一边,这一边的居士不服气,所以阿难说:「你们两边都不要争,我干脆在恒河上空入涅。」到了中午,恒河两岸的国王、信众都到齐了,阿难尊者升到高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空中行、空中卧……现了十八种神通,然后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烧掉。舍利像雨一样飞落恒河两岸,弟子们留取舍利供养,增长福报。
  世间修行的人很多,但成道的人很少──修道的如牛毛,成道的如麟角,主要就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无上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是佛菩萨转世。要知道佛性空寂,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我们的心当中绝对不能有一点点杂质,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这样才是圣。所谓「超凡入圣」,什么是「圣」?就是心当中达到寂静无为的境界,而且经过检讨反省,把心中的烦恼、垃圾统统漏掉,「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这样才真正是圣位。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就能判断哪些人讲话是正,哪些人讲话是邪,哪些人讲话是骗人的。佛法是最高的智慧,一个是智,一个是理。智就是能观之智,理就是觉悟之理、空性之理。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这一念心不可须臾离开,不能有一x那离开本具的觉性,时时刻刻都要有正念;因为没有正念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没有了。所以,打坐先要契悟、明白这些道理。
--------------------------------------------------------------------------------
(三)980118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把正法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给阿难尊者。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到达磨祖师是第一个阶段,只传僧、不传俗,传衣又传法。所谓传法,就是要印证此人是不是真正悟到这念心;印证了以后,就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下来。佛有粪扫衣和金缕衣,粪扫衣是平常所着的袈裟;金缕衣是用金丝打造出来的,佛佛相传。
  达磨祖师将释迦牟尼佛的袈裟带到中国,之后传到六祖大师。从六祖大师,一直到虚云老和尚,称为祖师、祖庭,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传法是以出家众为主、在家众为辅,称之为「普传」。从虚云老和尚一直到现在,称之为「广传」,是传法不传衣,传僧又传俗,希望每个人都悟到本具的这念心。
  释迦牟尼佛到达磨祖师是单传,所谓「单传」是只传僧众,传法又传衣;六祖大师以后称为普传,只传法不传衣,以出家众为主,居士为辅;现在为了弘扬佛法的方便,使更多人了解佛的心法,所以中台禅寺是广传,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在过去,居士要打禅七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对家庭都有责任,要连续参加七天是不容易的。这一次大众能来参加学界禅七,是最大的福报。明白这些道理,再来坐禅,就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否则,坐在这里持咒、祈求、祷告,甚至练气功,都不是正统的佛法。
  正统的佛法就是指这一念心,佛法是心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净了、超越了,烦恼没有了,就成无上道。虽然说起来简单,这念心要从相对心达到寂灭心,由烦恼妄想心达到清净心,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经过种种的磨炼、返照、对治,才有办法。尤其理上契悟是最重要的,如果跟理不相应,南辕北辙,不修还好,愈修离道愈远,因为这念心是寂灭的、清净的,假使在这念心当中生是非,在这念心当中做活计,就是跟自己对立,打妄想了。所以,修行先要悟道,如儒家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佛法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都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心要净、要定、要明,如《大学》所说:「定、静、安、虑、得」,跟佛法的心法是相通的。此外,《大学》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佛法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样的道理,只是有深浅的不同。八条目有八个层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致知」,就是端正知见,就是清净的学术;假使知见不端正,就是有毒的学术,会危害个人、危害社会、危害大众。格物是什么?我们坐在这里就是在格物,「格」是去掉,把心当中的贪心、_心、痴心、慢心去掉。打坐就是在澄清当下这一念心,这就是格物。
--------------------------------------------------------------------------------
(四)980125
  佛经说,菩萨向五明处学习,第一是内明,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在哪里,怎么样使我们的心净化、安定。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格物,要检讨反省,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就是用对治的方法,把心当中的烦恼去掉、化掉。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就是很枯燥、很虚伪、很虚假的物质生活,每天都在烦恼中过日子。
  社会上有许多人的思想颠倒了,积非成是,用学术自由来掩护自己的邪知邪见。假使我们没有正知见,就会随声附和。佛法就是端正知见、净化心灵,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我们的这念心要定、净、明,要平等、广大、慈悲,有这样的心,做什么事都会成就。无论时间、空间如何变换,科学如何进步,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清净心、智慧心、惭愧心、检讨心,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人格,活在世界上与禽兽有什么差别?所以,佛法就是清净知见,拨乱返正,使每个人走上光明的大路。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实践。佛法的真理,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过去雪山童子得到的佛法,阿难尊者也是这样把佛法传给大众──「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假使不了解人生的真理,活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没有用,为什么?不但死了之后与草木同朽,还要堕入六道、落入恶道。
  每一个宗教都讲修善断恶,但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例如,我们认为建道场、供养三宝、流通佛法是大善事,但其他的宗教不一定认同,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的教义才是善法。佛经里讲,善有三种:第一是假观善,第二是真空善,第三是中道实相善。
  什么是假观?世间一切万法,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假观。举例来说,有的民族把两颗门牙敲掉,露出洞来,他们觉得很美丽,有人看了却不认同。所以,哪个是丑?哪个是美?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是假相,不要执着。
  佛经里讲三假观,第一是因成假,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第二,相续假,从过去相续到现在就是相续假;第三,对待假,有明就有暗,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丑,一切都是相对的,称为对待假。世间的森罗万象,不外乎是这三种虚妄的存在。
  什么是真空呢?声闻、缘觉悟到真空,一坐就入到空定。古德云:「有形皆归坏,不灭为真空,但见曹溪水,门前坐春风。」这就是中道实相善。「门前坐春风」,悟到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很安定、很平静、很喜悦,就是中道实相。以上三种善当中,最高的就是中道实相善。打坐时,这念心是绝对的真,这念心当中不能有一点点东西。这一念菩提心、清净心、真空心、妙有心、无为心、寂灭心现前了,用金山、银山都买不到,这就是无上道。
  因此,希望大众在这念心上来用功,怎么用功?经云:「无功用行我恒摧」,通身放下就是用功,不假方便。
--------------------------------------------------------------------------------
(五)980201
  初初开始修行,诵经、持咒、念佛、修善、修六波罗蜜,忙得不得了,这是第一个阶段的用功。第二个阶段的用功,就是现在在禅堂里的用功──放下。放下到一定的程度,无为法、本具的佛性现前了,就能契悟中道实相、菩提涅。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烦恼。漏尽了见思惑,就证得阿罗汉果;破了尘沙惑,就证菩萨果;漏尽了无明惑,就成无上道。
  思惑是心当中的烦恼,贪、_、痴、慢、疑……如果把这些去除了,心当中一片真空,就成阿罗汉果。什么是见惑?有很多人解释错误,说「见」是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起了烦恼,产生错觉。乍听之下好象很有道理,事实上不是的,这是属于思惑。例如,无始以来我们都在起贪_痴,造杀盗淫,这些烦恼是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产生出来的烦恼,由烦恼而产生排斥、嫉妒、仇恨;或由烦恼产生贪爱,由贪爱产生执着,由执着而占有,占有不到就产生仇杀。无论财、色、名、食、睡……都是属于贪_痴产生出来的烦恼。
  「见」就是知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见,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如果观念不正确,就是自己害自己;观念正确了,处处都是光明,不会钻牛角尖,所以,知见很重要。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什么意思?先要问你明不明白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这就是理。
  理有深有浅,有时候听来的、看来的,并没有跟自己的心相应,懵懵懂懂,似是而非。明白了知见,行住坐卧、挑柴运水都是道,都是神通妙用,所以知见非常重要。什么是见惑?举例来说,假设从来没听过佛法,忽然亲戚朋友说:「你来参加教会!人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听起来有道理,就去信了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人容易先入为主,一听说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动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给人吃的,地球的一切都是主给我们的。这个时候心里面有烦恼、心里空虚,病急乱投医,听了觉得这个道理很好,就百分之百相信。既然一切动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给人吃的,就都该吃,认为佛教吃素实在太愚痴了,落入这个见解,就是见惑。因这个知见而产生错误,由这个错误而造业,造了业就有罪过,这就是因「见」而起的烦恼。
  佛经里讲,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以禅七为例,为了利益大众所以举办禅七,这个就是根本的因;如果没有禅堂,也没有人来主七,要想打禅七也没有办法;现在有了禅堂,但是没有人来参加,禅七也办不成,就是因缘不具足。我们办禅七,又有禅堂,有住的地方,又有素斋可吃,还有法师指导,又有大众共同来参加这个禅七,众缘和合,举办这个禅七就会成功。世界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佛菩萨创造出来的,一切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
  既然一切世间法、出世法都是缘起,都是因缘和合。因缘成就了,事就成就;因缘没有了,这件事情就没有了。地球也是因缘和合,有成、住、坏、空,将来因缘散掉了,地球也没有了。未来因缘成熟了,又产生了另一个地球,又出现人类、动物、植物。如果执着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就成了见惑。见惑就是一种错误的知见,有了见惑就会产生种种烦恼,所以我们要把见惑破掉。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业,都是随业流转,一切都是业识所感,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创造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相信因缘和合的道理,一x那就把见惑破掉了,所以,见惑来得快也去得快。
--------------------------------------------------------------------------------
(六)980208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七天当中,不管开悟也好,没有开悟也好;坐到一支好香也好,没有坐到一支好香也好,都有功德!因为过去六根都是染污,现在在禅堂里打坐,两手结印、两腿盘起来,六根都是清净的,就得到清净的功德。静坐有很多好处,最低限度也可以得到这些功德。
  禅七当中,坐到一支好香,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就是菩萨行,这是真正的菩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意思?「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但是这个月亮被云遮住了;每个人都有千江水,但是这水浑掉了。静坐就是在沉淀这一念心,把遮住菩提心的云拨开,拨云见月。在禅堂里打坐是事,用事显出我们的觉性、菩提心、清净心、无为心这个道理,目的是在这里。
  所谓「万法归宗」,宗就是宗趣。佛法是以心为宗,所以禅宗称为宗门。佛法有宗门、有教门。宗门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前面所说的单传、普传、广传,就是传这一念心,传佛心印,属于宗门;经藏、律藏、论藏,佛的种种言教,称为教门。教门、宗门合起来,如鸟之二翼,如车之双轮,如果鸟只有一只翅膀,没有办法飞行,车子只有一个轮子也没办法行驶。所以除了打坐以外,还要听经闻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藉教以明心,因宗以显教」,教理是在说明这念心。听经闻法是理,然后藉由事上打坐,来达到这个理。宗就是藉由打坐清净这念心,教理一听、一看,马上就了解了,二者不能偏废。所谓「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不透过打坐沉淀心念,在经教上怎么去用功?入海算沙,好象蛇钻在竹筒里面,陷在死角中,始终钻不透的。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既然『心即是佛』,那就不用修了,吃什么素?念什么佛?心即是佛。」这是错误的知见。既然心就是佛,更要吃素,佛是慈悲的,要有大慈悲心,不吃众生肉。说得到,也要做得到,佛法不是口头禅。没有研究经教,只知道「心即是佛」,假使进一步问他,哪个心是佛?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能够通达宗、教,心就像太阳在空中运行一样,照耀十方,无挂无碍,过后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告诉我们,宗、教都要通、都要学习。「宗教元无二,同居大觉中」,宗和教不是两个,到最后都归于无上菩提,就是「大觉」。诸位在禅堂静坐,所修的就是「觉」。
  坐在这里要觉察、觉照,要保持这一念觉性。这一念心不能迷失,迷失掉了,只是得一个清净的功德。禅七即将圆满,大众就是修一个字──「歇」。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通身放下、万缘放下,看到什么都不理,过去不要想、现在也不要想、未来也不要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念觉性始终不要迷惑、不要颠倒、不要昏沉、不要妄想,坚住觉性、随顺觉性、安住觉性,这就是属于修道,把道找到了。没有在这念心上修,不算修道,只是在修加行,如:忏悔、诵经、持咒……乃至于种种发心,都是属于加功用行。修了这些加行,有了福报,打坐说放下就放下,一念相应,就成正觉。在禅堂里要放下,出了禅堂就要提得起,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就能得自在。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通灵佛教网&||||||
论宗教的教育性
论的教育性⊙杨健吾/文摘要:本文认为,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在各种自然宗教和现代宗教均有广泛的表现。文章以三大宗教为例对此论证,认为其原因是:1、宗教教义的哲理明确、深刻;2、宗教教规的条例严格、具体;3、宗教教团的成员学养深厚;4、宗教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5、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崇高、权威。各种原因之根本,是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关键词:宗教;教育性;教义;教规;教团;教学方式;地位;文化性宗教的教育性是一切关心和研究宗教问题的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应当受到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笔者对此有兴趣,但限于学力,本文只是初步地提出问题并略作述论。我的粗浅看法是,宗教的教育性是宗教诸多属性之一种,这在各种自然宗教和现代宗教均有广泛的表现;尤其是三大宗教,其表现最为充分,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其原因,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教义的哲理明确、深刻;2、宗教教规的条例严格、具体;3、宗教教团的成员学养深厚;4、宗教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5、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崇高、权威。各种原因之根本,是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既是各种宗教世代继承、长盛不衰的生命之源,也是宗教的教育性得以不断发挥、体现的基本动力。下文分别讨论。一宗教具有教育性,首先在于宗教的教义含有十分明确、深刻的哲理。这在、和等世界三大宗教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这三大宗教以精巧的说教和艰难的论证,使各自形成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的神学体系,构成了支持它们的各种宗教行为的完整的宗教世界观,对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成为宗教的教育性的核心和灵魂。如,认为,对于认识对象真实本质的认识,构成了佛教的真理。“真实”,佛教称为“真性”、“真实性”。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是着重对人生作出价值判断,即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苦。生老病死等人生自然现象是“苦”,“怨憎”者相会,相爱者别离,所求者不得等社会现象,也是“苦”。人生的一切感受都是“苦”,“乐”只是“苦”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苦”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上的逼迫性,即逼迫恼扰的意思。那么,人生还有什么理想呢?佛教认为,理想是有的。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脱离现实生活的轨范,以求得解脱。由探寻人生的“真实”,佛教还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真实”,其结论是缘起说。即,认为人生和一切宇宙事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化的“无常”。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诸行无常”。所以,人生面对的世界是“苦”。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无乐可言,只有痛苦。它像绳索一样紧紧地系缚住人生,使人生没有半点自由可言,可以必须寻求解脱的办法,破除人们头脑中的“我”。这就是“无我”的原理。这个头脑中的“我”,不过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构造而成的,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这就是说,“我”是因缘所成的。只有破除了“我”,通达了“无我”,品德才会圆满,人格才会完善,精神才会充实,心灵才会净化。人生就无苦可言,有的只是“和平与快乐”。①论述至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佛教哲学理论的精致和逻辑结构的完整。它确实反映了古代东方社会中某些失意者和绝望者的思想情绪,容易在备受压迫而无力反抗的社会阶层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又如,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宇宙被造出之前,没有任何物质存在,连时间、空间也没有,只有上帝和他的“道”(希腊文为logos)及他的“灵”。上帝通过话语,亦即通过“道”创造出一切。上帝是万能的至上神,它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为其规定了运动的法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大机器,有规律有秩序地和谐地运行,一切都是合目的性的,都是上帝安排的。基督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因为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基督。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人时,就赋予人以理性。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造后住在伊甸园里,因受蛇的引诱而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犯下了大罪,结果被逐出乐园。这一罪过株连后世子孙,成为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从此,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赎。这就是着名的“原罪说”。除原罪之外,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而犯的罪,称为“本罪”或“现犯罪”。耶稣基督是“救世主”。他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以求得死后永生。基督教强调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薮,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耶稣,一切听从上帝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在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再如,强调每一个穆斯林必须在思想上保持五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末日。五大信仰中,最重要是信仰安拉。深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独一无二,无始无终;永生自存,无形无样;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在。他没有配偶,不生育也不被生;时刻并永远和信徒在一起,万能,全知;能听,能看,能察,能言。“他凭真理创造了天地,他超乎他们所用以配他的。他用精液创造了人。”②人类一切内在外在的活动他都了如指掌。如无安拉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其次,是信仰天仙。认为宇宙是由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两个范畴组成,天仙是安拉用光创造的神,是执行安拉各项命令的无性别、无老幼的神体。每个人的左右肩上各有一个,右边的记录人们一生所干的好事;左边的记录人们所干的坏事,将来在末日时由安拉根据表现,赏善罚恶。他们遵照安拉的意志管理天园并向人类传达安拉的旨意。第三,是信仰经典。即相信安拉降给使者们的一切天经,认为安拉有许多经典颁降给众使者,其中最尊贵的是《古兰经》。其他,如《讨拉特》(《或《摩西律法》)、《引支勒》(即《福音书》)等,所有经典里全部是安拉的言辞,是他通过天仙降示给使者的。第四,是信仰使者。使者是男性自由人,安拉启示他宗教,命令他把教规宣传给人类。穆罕默德即安拉为人类派遣的一位使者,他引导人类“皈依正道”,因此要信仰他。除了他以外,还要信仰安拉在他之前派遣的各位先知、使者。第五,是信仰末日。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复活确是要来临的,毫无疑义,真主要使坟墓里的人复活起来”,“他使你们生,然后使你们死,然后使你们复活。”③届时,一切复生的灵魂及肉体都将接受安拉的最终判决:行善者进天堂,永享欢乐;作恶者驱入火狱,自食恶果。显然,对广大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教义简单易懂,切合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它为他们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指导和安慰,尤其是真主与人类的中间人穆罕默德,以自己的光辉形象成为广大穆斯林的楷模,更使信徒们感受到真主在指导他们如何生活,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安慰和满足。二宗教具有教育性,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宗教教规、礼仪对教徒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如所周知,各种宗教均有一定的教规和礼仪。原始宗教的教规和礼仪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世界三大宗教和其他人为宗教(如道教、锡克教、摩尼教、神道教等等)的教规和礼仪则是明确具体、条理分明的规章、制度,是信徒必须遵守的条令。它既是宗教信仰者的行为准则,也是宗教的教育性的行为要素。如,佛教规定,一个比丘(出家后受过足戒的男僧)应当过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需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时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中,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④基督教,有着名的“上帝十诫”,即耶和华上帝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的十条诫命。基督教新教传诵的“十诫”是:1、除上帝外不可敬拜别的神;2、不可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人的财物。同时,基督教规定了洗礼、坚振、告解、圣餐、终傅、圣职和婚配礼等七件圣事(天主教和东正教都认为有这七件圣事,基督教路德宗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英国国教会除承认洗礼、圣餐外,还承认婚配。也有些教派如公谊会等不承认有任何圣事)和礼拜、小斋、大斋等礼仪。洗礼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基督教认为领受洗礼可以免除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记”,成为教徒,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未受洗者不能算作正式的教徒。坚振是入教者在受洗一定时间后,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认为这样可以使“圣灵”降于其身,坚定信仰,振奋心灵。告解包括忏悔、告罪、补赎三部分。先由教徒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的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庄严守秘密,并向教徒指明应如何赎罪。圣餐亦称“圣体圣事”(天主教)、“圣体血”(东正教),其仪式因教派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主礼人(神父或牧师)对面饼和酒进行祝圣,再将它们分给教徒,认为这样就领受了耶稣的圣体和圣血,因而也就分享了救世主的生命。终傅即教徒临终时,由神甫用经过“祝圣”的含有香液的橄榄油,敷擦在教徒的耳、目、口、鼻、手、足,并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受敷者缓解病痛,赦免一生的罪过,安心地去见上帝。圣职亦称“授圣职礼”,是信徒担任神职时举行的祝圣礼。其时须经神甫或主教念一段祈祷经文,宣称任神职者可以“圣化”,成为“圣者”,今后有资格主持“圣事”。婚配礼则是教徒在教堂内按教会规定的仪式在神甫主持下进行的结婚仪式。显然,各种神秘、郑重的仪礼具有震撼信徒的心灵,使其永久难忘的功能,对增强他们信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伊斯兰教,则有念、礼、斋、课、朝等着名的“五功”,是每个虔诚的穆斯林应严格遵守的五项宗教功课。念即以诚信严肃的态度用阿拉伯语念“作证词”(舍哈德)。证词的基本内容是:“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他独一无二;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奴仆,是真主的使者。”礼即礼拜,是穆斯林面向麦加的“克尔白”(麦加禁寺内的一座方形石殿)作祈祷的一种宗教仪式,有一定的时间、仪式和要求。伊斯兰教规定每天礼拜五次:①晨礼(从拂晓到日出之间),②晌礼(从中午刚过到日偏西之间),③晡礼(从日偏西到日落之间),④昏礼(从日落至晚霞消失之间),⑤宵礼(从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之间)。此外,每周一次“聚礼”,在周五的晌礼时间,要求穆斯林都到清真寺集体礼拜。一年两次“会礼”,在开斋节和宰牲节举行。斋即斋戒。白天应不吃不饮,戒房事,戒恶语,以日出来前一个半小时到当天日落为限。坚持一月,故称“斋月”。课即天课,为伊斯兰教的一种施舍,又称“清贫税”。按规定,凡金银财帛、粮食果品、骆驼牛羊以及其他动产等,达到一定数额,即为“满贯”者,每年必须按规定的税率交纳天课,商品和现金交纳2.5%;农产品根据不同的灌溉条件交纳5%或10%;驼、牛、羊和矿产等也各有不同的税率(各伊斯兰教国家征收情况不尽相同)。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是有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朝觐麦加“克尔白”一次。朝觐的时间应是伊斯兰教历的12月至10日,重要仪式有受戒,转“天房”,住“米那”,站“阿拉法特山”,在“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跑,射石(投石打鬼)等。综上可见,各种宗教教规和礼仪是以集体崇拜为核心的宗教行为,是在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宗教信仰者接受宗教教育、培养宗教感情、交流宗教思想、巩固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它们规定了各种宗教活动的基本方式,约束着宗教信仰者的个人行为,具有强制性、经常性、重复性和长期性。这些教规和礼仪本身具有的宗教性,使宗教传播者能够借助它们对信徒行为的约束,达到其所需要的传教目的。宗教传播的长期实践证明,各种宗教教规、礼仪所具有的教育性确实是十分显着的。三宗教教团的成员学识广博,是宗教具有教育性的基本条件,也是宗教的教育性的典型特征。如,世界三大宗教,都有人数众多、终生传教的宗教教职人员,佛教的和尚、喇嘛,基督教的主教、牧师,伊斯兰教的掌教、阿訇等等,他们绝大多数从小即接受严格、系统的宗教教育,前辈的传授和自身的努力,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积累了丰富的宗教知识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一些人还潜心着述,成为学养深厚、着作等身的大师。这类例子可以说是遍布全球,数不胜数。如,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的唐代僧人一行(683—727年)(此据《旧唐书》。《明皇杂录》中说他是钜鹿〈今属河北〉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俗姓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自幼聪敏过人,博览经史,不仅过目成诵,还能深刻理解,引申发挥。因避武三思之类的权贵招纳,他21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助译《大曰经》,并根据善无畏的宣传,撰写了《大曰经疏》。他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十二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他留有遗着五十二卷,修订的《大衍历》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的鸠摩罗什(344—413年)、真谛(499—569年)、玄奘(600—664年)和不空(705—774年),也是个个满腹经纶,学识渊博,成就非凡。鸠摩罗什在众多助手的协助下,译有佛经35部294卷,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影响。真谛译有各种经论48部232卷,正式把大乘唯识学说传入中国,在陈隋之世影响巨大。玄奘历经千难万险,从印度搜集、带回佛典520夹657部,在数十名高僧协助下,译经十九年,共译经75部1335卷,并编纂了《大唐西域记》,论述了西行见闻,不仅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极为珍贵,而且对西域及印度史的研究,对中西交通史、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空一生从事译经活动达四十余年,先后译经111部143卷,对密宗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又如,在基督教世界,修道院曾经垄断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对青年人进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七艺”〔全称“七种自由艺术”。指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中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中世纪称逻辑为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七科。前三科称“三艺”(亦译“三学”),后四科称为“四艺”(亦译“四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学校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科,逐步建立起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教育。古代文献多保存于修道院之中,使其成为中世纪西方学术活动的中心,这也是中世纪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等学者多是修士的原因。⑤中世纪的欧洲,包括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许多着名的教育、研究机构最早都是由基督教会兴办的。它们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和政治家,其中也包括像哥白尼、伽里略、牛顿那样的科学家。这对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萌生和发展极为重要。⑥中世纪修道院的兴起,使屡经战乱的人们有可能在遁世隐修中过上稳定而安全的生活,受福音故事的影响,修士们认为治病救人是其神圣的义务,从而潜心于医学的实践和研究。基督教本笃会修士最早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与生理学着作,率先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治病的实践之中,并将之传播到西方各地。欧洲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便是13世纪基督教修会方济各会的修士。在当时炼金术和实验风气的影响下,他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药、炼金术和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认为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实性。所以,他曾在修道院中利用当时的条件做过光学与磁铁等实验,对历法、地理、机械及火药制造等都提出过颇有价值的见解,写出了《大着作》、《小着作》和《第三着作》等研究成果。而基督教会宗教礼仪对于葡萄的要求,则使修道院广泛探究酒精的性质和葡萄酒及啤酒的生产,研究制造中世纪欧洲的各种名酒。所以,有人说,从13、14世纪修道土培根、福尔、拉尔等人的科学活动中,能透过中世纪修道院生活的“黑暗”而看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微光。是一点也不过誉的。⑦再如,伊斯兰教因为提倡掌握知识,重视发展教育,因此造成了一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氛围,致使历代穆斯林中涌现了不少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在天文学、地理学、自然史、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十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早期伊斯兰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比鲁尼(970—1038年),是着名的定量、描述性的和文化地理学的先驱。他刻意追求数学的精确和论证的严谨,完成了《城市方位坐标的确定》这部数学定量地理学的杰作。曾对印度恒河平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认定它原为海洋,是经河流不断冲击形成的沉积平原。并以各种地质观测结果为据,在其名着《印度史》中公布了上述结论,在国际地质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将岩石视为地质研究的珍贵资料,来推断久远年代以后可能产生的地质变化。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成果。⑧又如,被誉为“光学之父”的穆斯林物理学家伊本·海赛姆,长于数学分析和实验论证,一生撰写过很多光学着作,其代表作《光学之书》曾对西方光学,特别是开普勒和牛顿的光学研究产生过影响。他在反射光学、折射光学和大气现象研究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先证明了折射的第二定律,即入射线、法线和折射线处于同一平面上。光学中关于球面镜的“阿尔海森问题”即是他用几何学原理解决的。这一问题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海赛姆在光学实验上也有创造,曾自己设计了一个车床,用来加工实验用的透镜。他最早用数学方法研究暗箱,并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光线是沿直线运行的科学结论。他的一系列贡献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科基础,他也因此而成为光学史上欧几里德与开普勒之间最重要的人物,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⑨其他,如医学家、哲学家伊要本·西拿,植物学家迪那瓦里,动物学家贾西兹,达米里,数学家阿布·瓦法、穆萨·花拉子密,物理学家拉齐、巴格达迪、哈兹尼,化学家贾比尔·伊本·哈扬等等,都在各自的领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广泛的影响。⑩四宗教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是宗教得以广泛传播、世代延续的重要原因。这种传教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贯穿着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地理条件密切结合的基本精神。这尤以世界三大宗教为甚。如佛教,从初传之时起就重视建寺。佛教各宗派均建有宏扬其宗旨的根本道场和主要阵地。在中国,三论宗建有户县草堂寺,天台宗建有天台山国清寺,华严宗建有五台山显通寺,禅宗建有嵩山少林寺、韶关南华寺、浏阳石霜寺、宁乡密印寺,净土宗建有文城玄中寺,律宗建有西安净业寺,密宗建有西安青龙寺,等等;还有佛教徒认为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个菩萨修行或显灵说法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此外,江浙一带的天童山、雁荡山、栖霞山、虎丘山、狼山,江西的庐山,湖南的衡山,陕西的终南山,云南的鸡足山,辽宁的千山等等,都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实为不虚。这些名山大寺驻有大批僧侣,他们在此研究佛典,讲经说法,使之成为佛教徒集中顶礼膜拜的圣地。寺庙既是收藏、翻译、整理佛教典籍的重要场所,更是僧侣们传授佛教义理,讲解佛教知识的主要阵地,历史上一直具有图书馆和学校的文化功能。僧侣们还在各地广建佛教石窟、石塔,其中综合了壁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千姿百态、法相庄严的佛祖、菩萨、罗汉、飞天、金刚、魔鬼,曲折逼真、栩栩如生的母亲哺乳、舍身饲虎、农女喂鸡、大将出征、长老聚会的画面,巍峨高耸、庄严肃穆的佛塔,都成为了宣传佛教义理的直观、生动的教材,使无数人为之感染,为之礼赞。佛教的各种节日(孟兰盆节、佛诞日、观音诞日、观音成道日、观音出家日、弥勒菩萨诞日、阿弥陀佛诞日等等)、法会(水陆道场、浴佛法会、瑜伽焰口等)、拜忏、庙会等等,更是僧侣们利用佛事活动进行宗教宣传的大好机会。不少人就是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而接受了佛教信仰,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尤其是佛教讲究真俗二谛,肯定以俗谛显示真谛的必要性,为佛教深入世俗生活提供了根本的依据。这就使俗讲(对佛经的通俗化演讲)在历史上十分盛行,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俗讲先是有转读(念经)和梵呗(以旋律感较强的唱腔进行的歌赞),后来又出现唱导(即说唱教导,为演义式的譬喻、发挥,其特点是因时制宜,随类化俗),既讲演佛经故事,又演述和佛教没有什么关系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就极大地增强了佛教对世俗社会的渗透力,为佛教教义深入民间打开了方便之门。⑾又如基督教,从耶稣布道之日起,就挑选了十二使徒作为自己传教的伙伴。基督徒社团产生以后,他们就以耶路撒冷为中心逐渐扩大传教范围,直至成立教会。教会规定,加入教会为基督徒者必须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认罪悔改,接受洗礼,过基督徒的团契生活;生日要举行礼拜,包括读经、讲道、唱诗、祈祷、全体会餐与圣礼晚餐。又出现了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着作家和称为为护教士的为基督教辩护的神学家、哲学家。教父们写出了《耶稣言论注疏》、《反异端论》、《劝告异教徒》、《论原理》、《忏悔录》、《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上帝之城》等大量的基督教着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哲学化、体系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护教士们则从多方论证基督教是一种比罗马帝国多神教优越得多的新宗教,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对社会有很大的益处,与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不相矛盾,在许多方面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相吻合。公元3世纪基督教修道院的建立,使基督教的传教体制和修道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修道院建有学校、图书馆、印刷所,既是宗教组织,又是经济社团,还是教育、文化中心,培养出大批修士、修道院长、主教,其中包括不少文人学士,为欧洲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历史发展,教会除了对传统的隐修制度进行改革,还创立了许多新型的修会,它们主要以文化教育的慈善事业等形式从事传教活动,扩大教会在各地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会会议又公布了《修会生活革新法令》。可见教会确实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教、隐修策略、规定,以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基督教传教方式的灵活、多样,不仅表现为其入教手续方便,宗教礼仪简单,组织结构完善,活动随意多元,还表现为率先注意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当代基督教的传播,不但早已广泛运用印刷传播方式,使大量表意准确、检索方便、造价低廉、易于保存的宗教印刷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十分注意运用电子传播方式和宗教电台、电视台的传播方式,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着名传教士查尔斯·富勒就在电台里主持宗教节目;1952年,罗马天主教神父富尔顿·辛成为第一个在电视台的宗教节目里主持弥撒的传教士。到20世纪末,基督教在西方各国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联网电脑等现代电子传播手段;一些电台、电视台不但有偿播出宗教节目,也在特定的时间里无偿播出服务性的宗教节目;某些发达国家的基督教组织,还独立地建立了电台、电视台,使宗教传播的点、线、面形成网络,影响空前扩大。一些国家还组成了跨越地理空间的电子教会,教民与教会通过各种传媒建立起新型的单向的或双向的联系。他们在特定的频道上聆听具有高度的宗教学识修养和个人魅力的主持人(布道者)的说教,既节约了进教堂的时间和劳顿,又增加了视觉、听觉的美感,增强了宗教的感染力。如,世界着名布道家、美国的葛培里,从他被传媒大亨威廉·赫斯特捧红以来的40多年里,他的现场受众已逾1亿,媒介受众已逾2亿。他周游了65国,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会晤。1995年1月,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一场布道大会,拉丁美洲共有852个传播点为他现场直播。⑿各种现代电子传媒手段和灵活的传教方式也被佛教和伊斯兰教广泛采用,使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如,在欧美一些国家,佛教组织有的也称为教会,宗教活动改为星期天举行,在钢琴伴奏下诵读英文佛经代替了晨钟暮鼓和焚香叩拜。而伊斯兰教不同于佛教和基督教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是以全民信教的方式传播。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单一民族的宗教演变为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首先是和穆斯林军对外扩张、征服广袤地域,伊斯兰教在征服地得到广泛地传播分不开的;在随后的发展中,也和穆斯林到征服地和其他地域经商、移民以至于殖民有关。这些商人、移民在新居地与当地土着居民通婚(往往多妻)、蓄奴、收养外族子女等而使他们的后裔随之信奉了伊斯兰教;各征服地的异教徒因种种原因(政治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的)改宗、皈依也是伊斯兰教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而某些部落酋长的皈依导致整个部落的皈依,更是伊斯兰教在各地获得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⒀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宗教。它缺乏类似基督教那种统一的中央教会。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不管它所在的国家是否采取政教合一的体制,也不管它所在地区穆斯林在当地是处于多数或少数地位,都担负起组织穆斯林日常生活的作用。它具体表现为穆斯林聚居区内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制度。⒁出生于穆斯林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诞生之日起,就浸润在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之中;他耳闻目睹的,是穆斯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宗教生活。这使他从小就接受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按时履行伊斯兰教的宗教职责,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奉伊斯兰教的礼仪和教法。这种教法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穆斯林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信仰、礼仪、饮食、节日、婚姻、遗产、孤儿、家庭、丧葬、贸易、借贷、债务、战争……,还涉及有关通奸、杀人、饮酒、盗窃……的惩法条款。它不仅有明文规定,而且有种种伦理规范,作为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⒂显而易见,“一个自幼就接受某种行为程式教育、训练的人,同时也接受着行为程式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传统使他相信,他的行为方式是天经地义的,他的精神品格也是最正确的。在他看来,只有那些符合他的精神品格的行为方式才是合适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危险的,必须加以制止。”⒃总结世界三大宗教进行宗教教育的方式,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五种,即:经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它们在发挥宗教教育功能方面都能以其自身的特点而各施其能。经堂式教育是对广大教徒进行终身定期日常教育的一种最为广泛而持久的宗教教育方式。基督教徒周日在教堂里聆听神父、牧师的讲经教育,穆斯林在清真寺接受阿訇的读经教育,佛教徒在寺庙里聆听方丈讲经,都是保存和传播宗教文化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宗教的学校教育把宗教教育和国民的普通文化教育相结合,对于系统地保存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育在神权教权国家、国教制国家和具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中较为盛行。神职教育是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一种宗教教育。基督教的神学院、伊斯兰教的经学院、佛教的佛学院,分别担负着专门培养神父、牧师、阿訇、和尚的重任。宗教的传播教育是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刊、报纸、电脑等传播媒介进行的,它使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自愿地进行。家庭教育使信教者自幼在家庭中受到宗教的熏陶,在培植宗教感情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显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功能是其他教育不能够代替的。⒄由此可见,宗教教育的方式确实是灵活、多样,无处不在的。正是这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推行,才使各种宗教在不五宗教在社会上享有祟高、权威的地位,是宗教教育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宗教曾普遍受到各民族先民们的祟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祟高地位是勿庸置疑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宗教的形态更为成熟,绝大多数统治阶级都曾扶植和利用它们,以之作为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从古至今,世界三大宗教在不少国家被举为国教,教权与政权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上享有极其祟高、显赫的地位。各种宗教异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遭受各种残酷的迫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信奉统治阶级推祟的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在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犹太和印度,由于宗教意识的普遍和强大,由于原始宗教与政治浑然一体的影响,各国政治制度都或多或少包含着神权政治的成分。在这种制度下,宗教是维护统治的巨大支柱;重大政务往往以宗教形式作出决定,宗教上的考虑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政治活动的成败得失往往被归于神意;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或代理人,他们或者出身于祭司或僧侣,或者兼任祭司或僧侣,总揽教权和政权;上层统治集团包含大量的宗教上层人物,一般僧侣或祭司也兼教务政务。又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渗透到政治法律的一切方面:帝王即位要由教皇加冕,主教同时拥有世俗权力,其中包括领地内的司法权,教会法规取代了罗马法,异端裁判所一度凌驾于世俗法庭之上。教育全由僧侣或修士主持,“七艺”成为神学的附庸,神甫成了乡村和基层社会生活的指导者。而在伊斯兰教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教合一的倾向特别显着。作为教俗最高首领的哈里发,名分仅在安拉和穆罕默德之下,犹如中国的天子名分仅次于“天地”一样。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元首至今仍然采用“苏丹”或“埃米尔”这样的政教合一称号,其教律往往被作为民法以至刑法,并形成了“佥议”、“类比”等宗教性的立法原则。⒅传统的宗教法庭仍然存在,教职阶层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权力。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将某种宗教定为国教。如,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有玻利维亚、哥斯达利加、巴拉圭、西班牙、多米尼加等国;以福音派路德教会作为国教的有丹麦、冰岛、挪威、瑞典等国;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有伊朗、阿富汗、约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以希腊正教作为国教的有希腊;以佛教为国教的有泰国。虽然其中大多数已不是原来的政教合一而是如英国的圣公会一样,属于公认教会制度而不排斥其它宗教。⒆在大多数不将某种宗教定为国教或政教分离的国家,宗教虽然不能够直接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但仍然受到社会的尊重。宗教界人士只要不执意与政府作对,一般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以后更为普遍。许多国家的宪法中都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在多数国家,由于浓厚的传统影响和对人类心灵特殊的慰藉功能,宗教仍然受到社会各阶层(包括许多具有科学知识的人)的信仰,仍然以曲折的方式对社会的文化、教育、道德、舆论、观念等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宗教界人士仍然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张节奏和激烈竞争,导致了人们对宗教的特殊需求。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宗教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祟拜,从1990年到1997年,全世界人口总数从53亿增加到59亿,信教人数从42亿增加到47.8亿,占到了总人口比例的81%(据英国《国际基督教传教公报》1998年第1期发表的统计数字。转引自龚学增《世界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宗教》1998年第6期)。显而易见,绝大多数人信仰的某种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氛围和组织团体,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会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而当代宗教发展的世俗和多元化,则使许多人感到宗教的神秘性减少,与人类进一步亲近,使各种宗教多样的布道方式更容易收到显着的效应。尤其是各种宗教组织大批地参与商业、金融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等世俗经济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使其更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更具有传播的后劲。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性,预示着宗教在人类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历史趋势。六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宗教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丰富的文化性。即如宗教自人类文化起源之日起即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一样,文化是一切宗教特别是人为宗教的核心和精髓。总览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代表的成熟的现代宗教,令人处处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这不但表现为它们的教义深刻明晰,教士博学多识,更表现为其典籍浩瀚精深,思维圆融精致。人们步入宗教殿堂,首先在视觉上感到心灵的震撼的,是那高大巍峨、肃严的宗教建筑;深研各种宗教典籍,更为其洋洋洒洒、博大精深的内容所陶醉。显而易见,各种宗教所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是其吸引众多信徒的根本原因,也是其能够广泛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世代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宗教的文化性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并通过这种创造转化为不同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的标志,成为各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文化象征。我们可以设想,没有历史遗留的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今天的人类文化面貌将会是怎样的贫乏单调,多么的苍白无力。宗教的文化性的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宗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启发和促进了我们的思维,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使我们与地球上所有繁衍生息的生命有了根本的区分。人类得益于宗教的文化因素从而发展自己的实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宗教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它的文化性,文化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宗教的文化性是宗教的教育性的灵魂──本文的全部论述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笔者相信,任何熟悉宗教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的人都会肯定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当然也会肯定宗教的文化性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认识、分析和研究宗教的这种特殊功能,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频繁的国际争端中包含的繁复复杂的宗教原因。参考文献:①圣辉:佛教为什么要求人们寻求“解脱”[J].佛教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1~354.②古兰经[M]16:3.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③古兰经朝觐[M].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2~258.④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M].中国佛教协会印行.⑤⒅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70.⑥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基督教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⑧⑨⑩周国黎:伊斯兰教育与科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5页98~102.75~116.⑾何云:佛教文化百问[M].今日中国出版社,1.⑿⒄陈麟书主编: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M].四川大学出版社,1.290~292.⒀⒁⒂金宜久主编:当代伊斯兰教[M].东方出版社,~29.7~8.⒃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中国书店,.⒆罗竹风主编:人·社会·宗教[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因缘和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