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唐英雄4新唐书李靖传杀龟灵道人是第几集

龟唐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龟唐的说法来自宋朝,认为唐代的灭亡皆因为女人地位高,称为唐女祸,所以把唐朝叫做龟唐。
新朝代建立时都会总结前朝的教训,以使自己的朝代万代留传。宋朝总结唐朝灭亡的原因是,唐朝女人地位太高,导致女人专权甚至当了皇帝,将其称为“唐女祸”,把唐朝叫做龟唐。
讲了唐朝对周边势力的关系与主要交战,不过没有讲唐朝对高句丽、西突厥等等的多次大胜。
635年,、侯君集、李道宗等率唐军大破破吐谷浑,吐谷浑臣服。《旧唐书》:未几,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 :“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曰 :“靖虽年老 ,固堪一行 。”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兵部尚书、任城王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总管征之。九年,军次伏俟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餧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吐谷浑之众遂杀其可汗来降,靖又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⑥41年,率唐军打败强盛时期的薛延陀,《资治通鉴》:“……世勣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旧唐书 列传第十七》:“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以功封一子为县公。”……  (这次大胜是唐军大破薛延陀,不是后来唐军攻灭薛延陀汗国的那次大胜。后来唐朝再次攻打薛延陀,攻灭了薛延陀汗国。)
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炀帝杨广造成隋末大乱,华夏被严重分裂内战削弱,外敌崛起入侵,形势非常恶劣。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几乎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自己,李渊才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此时还没建立唐朝(起兵约1年后才建立唐朝),李渊遣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与之约:“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还提出“愿勿侵暴百姓”。(记载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在之后的实际执行中,李渊给了突厥财物,但是并没有把财物都给突厥,而是李渊把征战得到的大量女人放回家去让她们与亲属团聚。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丙子,渊引军西行,所过离宫园苑皆罢之,出宫女还其亲属。
……渊命各依垒壁,毋得入村落侵暴。”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称臣于突厥。值得讨论的是李渊是否称臣于突厥。历史学界有认为李渊没称臣于突厥的,例如李树桐《唐书考辨》、牛致功《唐高祖传》;也有认为李渊称臣于突厥的,但说的是因为隋末的恶劣形势而伪称臣于突厥,而且很快就击败突厥,没什么可指责的,例如陈寅恪,说李渊伪称臣于突厥,但是很快就击败突厥,没什么可指责的。
历史学家李树桐在《唐书考辨》中综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证明李渊、李世民、唐朝都没有称臣于突厥,证明了是许敬宗伪造了李渊称臣突厥的说法,又被部分书收录了。李渊称臣突厥的说法是来源于许敬宗的伪造。历史学家牛致功《唐高祖传》也说没有称臣于突厥。
另外,用“启”是表示尊重,不是称臣,例如《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
“引升御坐”不是称臣,例如,《新唐书》列传第二十记载,李渊曾将自己的大臣窦抗“引升御坐”,但并不称臣于窦抗;
突厥始毕可汗死时,唐朝“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不是称臣。例如,唐朝曾为自己的部分大臣去世而用这样的礼节,甚至用更隆重的礼节,但不是称臣于这些人。例如,根据《旧唐书》记载,房玄龄去世,“废朝三日……”,李勣去世,“帝为之举哀,辍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诏勣配享高宗庙庭”,尉迟敬德去世,“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魏徵去世,“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戴至德去世,“辍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刘仁轨去世,“则天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
《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先是,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秋,七月,甲辰,上谓侍臣曰:“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
由此记载可知,武德八年之前,李渊与突厥用的是“敌国礼”,这是基本平等的,没有称臣;而从武德八年开始,李渊用诏敕,把突厥当臣,把突厥放在了比自己低的位置,这就更不是称臣于突厥了。之后李世民登基,更没有称臣于突厥。
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几乎只有太原,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自己,才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
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李渊李世民数年苦战,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击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武则天时期,唐朝(武周)内讧,武则天还害死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削弱了军事。后突厥趁机崛起强大。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时伏念屯于金牙山,务挺与副总管唐玄表引兵先逼之。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务挺善于绥御,威信大行,偏裨已下,无不尽力;突厥甚惮之,相率遁走,不敢近边。及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之,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言务挺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则天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之,籍没其家。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垂拱二年,突厥犯边,命常之率兵拒之。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三年,突厥入寇朔州,常之又充大总管,以李多祚、王九言为副。追蹑至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贼散走碛北……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
不久,唐中宗复位时期,唐朝张仁亶(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再次开始长期控制河套与部分漠南地区,唐朝有效遏制了后突厥默啜可汗。(另外,唐朝后期仍然有三受降城体系。)
(关于唐朝的三受降城,具体见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317页至329页。)
默啜可汗派其子与婿率军进攻唐朝北庭,其子被杀,其婿投降于唐军,
《资治通鉴》:“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将兵围北庭都护府,都护郭虔瓘击败之。同俄单骑逼城下,虔瓘伏壮士于道侧,突起斩之。突厥请悉军中资粮以赎同俄,闻其已死,恸哭而去……突厥石阿失毕既失同俄,不敢归,癸未,与其妻来奔……”《旧唐书》:“开元二年,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精骑围逼北庭。右骁卫将军郭虔瓘婴城固守,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于城下,斩之。虏因退缩,火拔惧不敢归,携其妻来奔”,
突厥人不断投降于唐朝,“明年,十姓部落左厢五咄六啜、右厢五弩失毕五俟斤及子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睟跌都督崿跌思泰等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阿布思率众来降。”
……默啜可汗被拔曳固的残众击杀,其首级被送到唐朝京师。
唐玄宗时期,唐朝与突厥总体保持了良好关系,突厥毗伽可汗(默棘连)认唐玄宗为父。
后来,突厥内乱,王忠嗣等唐军与回纥攻灭了后突厥汗国,部分突厥贵族、部众归降于唐朝。
《旧唐书》:“毗伽可汗……本蕃号为小杀。……又遣使请和,乞与玄宗为子,上许之。”《新唐书》:“毘伽可汗默棘连,本谓‘小杀’者,……固乞和,请父事天子,许之。”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时突厥叶护新有内难,忠嗣盛兵碛口以威振之。乌苏米施可汗惧而请降,竟迁延不至。忠嗣乃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米施可汗走之。忠嗣因出兵伐之,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因加左武卫大将军。明年,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天宝三载,突厥九姓拔悉密叶等竟攻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二十八年,上遣右金吾将军李质赍玺书,又册立登利为可汗。俄而登利与其母诱斩西杀,尽并其众。而左杀惧祸及己,勒兵攻登利,杀之。自立,号乌苏米施可汗。左杀又不为国人所附,拔悉密部落起兵击之。左杀大败,脱身遁走,国中大乱。西杀妻子及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勒、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颉利发等,并率其部众相次来降。”《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下:“……其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率五千帐降,以葛腊哆为怀恩王。三载,拔悉蜜等杀乌苏米施,传首京师,献太庙。其弟白眉特勒鹘陇匐立,是为白眉可汗。于是突厥大乱,国人推拔悉蜜酋为可汗,诏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以兵乘其乱,抵萨河内山,击其左阿波达干十一部,破之,独其右未下,而回纥、葛逻禄杀拔悉蜜可汗,奉回纥骨力裴罗定其国,是为骨咄禄毘伽阙可汗。明年,杀白眉可汗,传首献。毘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自归”……
公元638年松州之战,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引兵而退,退出了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松赞干布遣使谢罪,并再次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作为聘礼。公元⑥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敦煌吐蕃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 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新唐书》:“……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进封賨王,赐饷蕃渥。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诏许。”
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周)多次内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还自己害死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素罗汗山之战,高原加之统一的吐蕃,易守难攻,高原反应削弱唐军、以及唐军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军战败,吐蕃占领青海西部,但是夺取安西失败,
(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与西域安西北庭,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
(大非川之战,副将郭待封不遵薛仁贵将令,兵败失去辎重,最终唐军大败。青海湖之战,李敬玄非将帅才,懦怯按兵不救,前军刘审礼战没,李敬玄军被困于承风岭,黑齿常之夜率敢死之士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李敬玄得以率众返回。黑齿常之挡住吐蕃军。后来,武则天害死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名将。《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
“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资治通鉴670年没说,有记载说率众十余万,《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  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罗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尔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地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青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论钦陵(噶尔钦陵)虽然赢了几次,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与西域安西北庭,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朝继续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
最后,论钦陵评价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1]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败吐蕃军,
不久,唐蕃再次联姻。(
唐朝和亲吐蕃,都是在唐朝打赢了、并且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吐蕃和亲小勃律、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这类和亲不是那种处于劣势的一方嫁出公主的那类和亲。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而且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败吐蕃军,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即赤德祖赞)。)
(《旧唐书》:“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
《资治通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昏。”“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派遣他的大臣尚赞咄等一千余人前来迎接金城公主。“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别筑城以居之。”
吐蕃通过贿赂唐朝边官杨矩,取得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但是唐朝郭知运等人大破吐蕃于九曲之地,九曲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重新控制九曲。
唐玄宗时期,唐朝总体上多次大胜吐蕃,唐朝在东边攻占九曲之地与青海湖等地,并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
(《资治通鉴》:“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
“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济城,破之。”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
(另外,《旧唐书》《新唐书》对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吐蕃军的记载,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从安史之乱开始,之后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朝数次内斗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安史之乱时占青海东部、陇右,787年占河西,790年左右占北庭,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
唐安史之乱严重削弱自己,763年冬天,朔方军等唐朝军将因为与唐廷的矛盾而放吐蕃东进,吐蕃趁机占长安15天,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立即撤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掠走士、女、百工,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立即撤退,没来得及掠走士、女、百工。
在唐朝被自己数次内斗削弱的情况下,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仍然多次重创吐蕃军,消灭大量吐蕃军。
九世纪中期(850年左右),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不久之后,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旧唐书》:“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新唐书》:“朔方朔方先锋兵马使白元光合回纥兵于灵台,会雪雰严晦,吐蕃闭营撤备,乃纵击之,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
“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
“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传》:“(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资治通鉴》:“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崔旰)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
“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州台登谷,大破之……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复州之境。”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死者太半(即三分之二)。”
“吐蕃节度论三摩等将十五万众围盐州,党项亦发兵助之。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敬奉自它道出吐蕃背,吐蕃大惊,溃去。奉敬奋击,大破,不可胜计。”
“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新唐书》:“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
《资治通鉴》:“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总的来说,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高宗后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斗,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数次内斗削弱了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占陇右、河西,但是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消灭大量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不久之后,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唐太宗时期,契丹臣服于唐朝。
《旧唐书》:“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太宗伐高丽,至营州,会其君长及老人等,赐物各有差,授其蕃长窟哥为左武卫将军。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显庆初,又拜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其曾孙祜莫离,则天时历左卫将军兼检校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又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
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朝(武周)内讧,削弱了自己,还自己害死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公元696—697年,契丹李尽忠(尽灭)、孙万荣(万斩)反叛,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孙万荣(万斩)为帅率部起兵,击败唐(周)军,攻破唐朝控制少数民族的营州、幽州,李尽忠病死,孙万荣(万斩)代领其众。
苏宏晖、王孝杰率军征孙万荣,王孝杰率少量先锋,且战且进,而后方的唐军主力没有跟进、没有来支援。王孝杰以少打多,被孙万荣击败,所率先锋死亡殆尽。此战,“虏甚众”,王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见《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深入敌境以少打多,兵数远少于孙万荣,王孝杰所率的是少量兵力。而“既无后继”“后援不至”(见《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说明苏宏晖与大军主力没有前去支援王孝杰。最终王孝杰率领的少量先锋死亡殆尽,而唐(周)军主力没有全军覆没。[2-3]
后突厥默啜掠契丹老弱妇孺,唐(周)朝杨玄基等击破契丹,万荣(万斩)被杀,其头颅被送到唐朝东都。  公元700年,武则天用李楷固、骆务整率军平定契丹余部。  《旧唐书》:“俄而奚及突厥之众掩击其后,掠其幼弱。”  《资治通鉴》:“时万荣方与唐兵相持,军中闻之,汹惧。奚人叛万荣,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击其前,奚兵击其后,获其将何阿小。万荣军大溃,帅轻骑数千东走。前军总管张九节遣兵邀之于道,万荣穷蹙,与其奴逃至潞水东……奴斩其首以降。”  《旧唐书》:“万斩穷蹙,乃将其家奴轻骑宵遁,至潞河东,解鞍憩于林下,其奴斩之。张九节传其首于东都。”  《资治通鉴》:“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馀党,悉平之。”
唐玄宗时期,契丹再次归降。
《旧唐书》“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种落内附。失活,即尽忠之从父弟也。于是复置松漠都督府。封失活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其所统八部落,各因旧帅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以镇抚之。”
契丹可突于造反,唐朝李祎、张守珪平定之,可突于被传首唐朝东都。
“诏礼部尚书信安王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击破之,俘获甚众。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祎乃班师。”
“诏以张守珪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以经略之。可突于渐为守珪所逼,遣使伪降。俄又回惑不定,引众渐向西北,将就突厥。守珪遣管记王悔等就部落招谕之。时契丹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分掌兵马,情不叶,悔潜诱之,过折夜勒兵斩可突于及其支党数十人。二十三年正月,传首东都”
契丹、奚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将两个外姓贵族女封为公主,和亲契丹、奚的首领。
但是,安禄山为了取得边功,多次杀掠契丹、奚,导致已臣服于唐朝的契丹、奚杀死两个公主(假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且不是宗室女,而是外姓贵族女)而造反,安禄山率军多次与之交战,先败后胜,擒获奚王李日越。[4-5]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天宝四年……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天宝九年……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九:“天宝十年,安禄山诬其酋长欲叛,请举兵讨之。八月,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就潢水南契丹衙与之战,禄山大败而还,死者数千人。”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四:“发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乡导,大战潢水南。禄山败,死者数千。自是禄山与相侵掠未尝解,至其反乃已。”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安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李日越。”“安禄山奏破奚、契丹。”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安禄山节度范阳,诡边功,数与鏖斗,饰俘以献,诛其(奚)君李日越,料所俘骁壮戍云南。”
不久,契丹、奚再次归附于唐朝。
唐朝后期,张仲武、刘济、李载义还多次击败契丹、奚。
唐朝灭亡前,刘仁恭还曾令契丹献马乞盟。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大中元年春,张仲武大破奚众。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李载义……(太和)四年,契丹寇边,以兵击走之,仍虏其名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贞元四年,(奚)与室韦攻振武。后七年,幽州残其(奚)众六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大和四年,(奚)复盗边,庐龙李载义破之,执大将二百余人,缚其帅茹羯来献,文宗赐冠带,授右骁卫将军。后五年,大首领匿舍朗来朝。大中元年,北部诸山奚悉叛,庐龙张仲武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京师。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刘济)……奚数侵边,济击走之,穷追千馀里,至青都山,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张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获杂畜不赀。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复败约入寇,刘守光戍平州,契丹以万骑入,守光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唐朝曾令南诏长期臣服于唐朝。
《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后来南诏造反,杨国忠昏招迭出、唐玄宗糊涂,无将才的鲜于仲通、李宓先后率军进攻南诏,补给短缺,瘴疫病饿而死者众多,损失惨重。第一次唐军士卒死六万人,第二次唐军士卒罹瘴疫及饥死战死七万人。
但是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旧唐书》:“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仲通率兵出戎、巂州。阁罗凤遣使谢罪,仍与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俱来,请还其所虏掠,且言 :‘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兵逼大和城,为南诏所败。”
《资治通鉴》:“(鲜于仲通)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6]
《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不久,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
《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 :“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
唐朝后期还曾驻军于南诏。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皋令免按兵巂州,节级镇守,虽南诏境亦所在屯戍。”(《二十四史全译注新唐书》将这句译为“韦皋命令武免在巂州按兵不动,统军镇守,即使南诏境内也处处屯兵守卫。”)
829年,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
《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宋威、高骈等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南诏衰落。唐朝高骈的数次大胜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骠信送子入朝为质。
南诏曾与唐朝商议和亲,一度达成和亲的协议,但是最终没有执行。最终唐朝没有和亲南诏,唐朝的公主没有去南诏。
唐朝害死南诏三个重臣(南诏宰相赵隆眉、杨奇混、段义宗),南诏也不敢报复。
南诏曾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浅蛮部族与唐朝作战,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被王建杀死。最后南诏灭亡比唐朝灭亡还早了数年。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7]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
“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
“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
“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
“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
“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唐朝前中期,回纥(回鹘)臣服于唐。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之后,唐太宗后期、唐高宗前期,回纥(回鹘)在唐朝的统治之下。
武则天时期,后突厥崛起,唐朝不再控制回纥。唐玄宗时期,回纥正式建立汗国,仍称臣于唐朝。
《旧唐书》本纪第三: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
《旧唐书》:“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铁勒十一部皆来言 :“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麕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 。”有诏张饮高会,引见渠长等,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
明年复入朝。乃以回纥部为瀚海,多览葛部为燕然,仆骨部为金微,拔野古部为幽陵,同罗部为龟林,思结部为卢山,皆号都督府;以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羽为榆溪州,奚结为鸡鹿州,思结别部为带林州,白?为窴颜州;其西北结骨部为坚昆府,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皆以酋领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即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六都督、七州皆隶属,以李素立为燕然都护……渠领共言:“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乃诏碛南弟鸟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肉待使客,岁内貂皮为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铁勒即敕勒,回纥是其一部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
《旧唐书》:“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
“以贺鲁种落分置州县,西尽波斯。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天宝初,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封奉义王。三载,击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册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借兵于回纥(回鹘)。唐肃宗借兵回纥表面上是为了尽快收复长安,实际为了把回纥拉到自己这边、防止回纥帮助叛军,而与回纥约定,后来回纥没劫掠长安(回纥想劫掠长安,但是被唐朝太子广平王阻止了),而是劫掠了洛阳。(如果回纥帮助叛军,那么安史之乱祸害的地区范围更大、时间更长。做出这样的约定以拉拢回纥,是牺牲洛阳的利益而保护其他地区的利益。)“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 这是回鹘第一次劫掠洛阳,主要劫掠财物三天,唐朝拿出财物,使回鹘停止了劫掠。
安史之乱后期,叛乱复起,叛军拉拢回鹘攻打唐朝,唐朝郭子仪说服回鹘与唐朝联合。但是,在随后的平叛中,回鹘第二次劫掠洛阳,《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洛阳人躲到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回鹘防火,导致一万余人死亡。
而这次部分唐朝军队也在劫掠。这当然是负面的事。但是看看历史就知道,实际在古代历朝历代战争中普遍发生过军队劫掠自己百姓的事,战争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历朝历代反而是少数现象。
但是,在次之外,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鹘(回纥)大酋不敢为暴。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李正己……宝应中,众军讨史朝义,至郑州……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因与其角逐,众军聚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领而批其背,回纥尿液俱下,众军呼笑,虏惭,由是不敢为暴。”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在阻止回鹘(回纥)劫掠长安时,唐朝太子(广平王)拜回鹘叶户太子,只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肃宗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
(当时的“拜”与“跪拜”有区别,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立即又拜又跪。)
回鹘(回纥)曾是唐朝被唐朝控制,后来回鹘正是建立汗国之后,臣服于唐朝;安史之乱等唐朝内斗,回鹘强盛一时,趁火打劫,但回鹘最强盛时其可汗也只是与唐皇帝约为弟兄,地位从来没有高于唐皇帝;
香积寺事件,回鹘可汗要求雍王行叔侄礼“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被拒绝,争执起来“力争久之”,回鹘打死了雍王的两个随从,回鹘可汗的母亲亲自赔罪道歉。《资治通鉴》:“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亲送陛下乘马而归”。
辛云京、张光晟防备回鹘。回鹘入寇,唐朝张光晟等击退回鹘。后来,张光晟等杀死为非作歹的回鹘贵族董突(武义可汗之叔父)等。
《旧唐书》:“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
《资治通鉴》:“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董突者,武义可汗之叔父也”
唐朝与回鹘(回纥)的和亲,是双方实力差不多时的和亲,而且互有嫁娶。
回鹘可汗女为唐朝煌郡王承寀之妃,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旧唐书 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旧唐书 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唐朝公主嫁给回鹘可汗作可敦(可汗的妻子),回鹘可汗站着接受唐朝诏书册命(而不是坐着接受),
《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
后来,从唐德宗开始,回鹘可汗上表称臣称儿,回鹘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
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鹘人的朝拜,开启了回鹘人朝谒可汗时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禄毘伽公主及大臣妻并国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馀人来迎可敦,辞礼甚恭,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旧唐书》:“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入贡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大量回鹘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大批回鹘侯王贵族;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
“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会昌三年:“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安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李日越。”“安禄山奏破奚、契丹。”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安禄山节度范阳,诡边功,数与鏖斗,饰俘以献,诛其(奚)君李日越,料所俘骁壮戍云南。”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塘关李靖和唐朝李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