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拯救了“大头佛广东话意思”非遗项目吗?

您的位置:
【中国梦·践行者】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两个少年积极传递正能量
大头佛当起“情景剧”主角。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大头佛表演,小学徒在一旁休息。大洋网讯 大头佛是广东众多70后、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过去每逢农历新年,在广东的一些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醒狮和大头佛的身影,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时过境迁,正当大头佛逐渐消失在大多数市民的视野时,在佛山南海九江,有两兄弟默默担起了大头佛非遗项目的大旗,他们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同时,还创新了“情景剧”,将大头佛从以往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让这项传统文化烙上时代的印记。在这个农历新年,那个笑容可掬、肚大如箩、醉酒逗狮的大头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三代人拯救市级非遗佛山南海九江镇植槐里,振兴武馆就藏身于一栋不起眼的旧民房二楼。该馆自1956年建馆以来,就以周家拳为武术根基,并传授传统醒狮和“大头佛”技艺。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武馆从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大头佛”的非遗技艺,在此得以发扬和传承。据了解,“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后来,大头佛的套路一度失传,身处澳大利亚的周家拳宗师邓炽棠在2006年回乡探亲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召集邓波棠、曾根一起回忆整理有关资料,将面临失传的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传授给徒弟关辉洪。现任的振兴武馆副馆长潘永生就师承关辉洪。潘永生说,大头佛看上去动作滑稽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不停转换。要学大头佛,要先从习武开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难有神。李应伦与李应基兄弟拜关辉洪为师,兄弟俩每年要参加约50场大头佛演出。由于佛山大头佛项目的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波棠、邓炽棠、关辉洪均年事已高,作为“生力军”的李氏两兄弟,实际上已经担起传承大头佛技艺的重任。目前南海区级非遗传承人正好有空缺,兄弟俩已经提交申请材料。“新生代”担大旗李应伦与李应基在振兴武馆习武有12年了,哥哥李应伦出生于1986年,弟弟则比他小五岁。“一开始每周五、六两个晚上,我们都要接受近3个小时的训练,扎马步就得一个小时。”李应基回忆说,从学武开始,他们一步步接触到了醒狮、大头佛这些传统技艺。随着基本功日渐扎实,从2006年起,李应基、李应伦开始独立舞狮。2009年,关辉洪将大头佛技艺传授给兄弟俩。李应伦介绍,大头佛的动作看似简单,但都要以武术为基础,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时,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因此对表演者的功力和体能都是一种挑战。“刚开始师傅让我学大头佛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毕竟大头佛是一个丑角。”李应伦说,带着这种情绪,他2012年第一次在九江公开表演后,都不太愿意摘下头套露面,场面很尴尬。直到在广州的一次演出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摘下头套后发现并非师兄弟为自己“造势”。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他的肯定,由此爱上了大头佛。如今,武馆大概有80名学员,不过李氏兄弟不会向他们都传授大头佛技艺。“学大头佛,必须要有兴趣、不害羞、不怕痛,不然教了也是白教。”李应伦说,今年15岁的陈俊轩就是“不怕痛”的学员。当了4年“大头佛”,俊轩已经去省内多地演出。他喜欢大头佛的轻松、搞笑,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李氏兄弟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长,让大头佛发扬光大。“比如粤西地区的大头佛形象更为丰富,有些还以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为蓝本,我们希望可以将各家所长融为一体。”大头佛在“舞台剧”反客为主李应伦说,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瑞佛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而且大多只有大头佛一个在唱“独角戏”。除了时间长外,节奏慢、内容相对单调、对演出者的要求高,观众理解起来也不容易。2013年,他们受邀到佛山祖庙举行的佛山秋色大舞台上做非遗项目展示,而主办方要求他们将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为此,两兄弟突发奇想,将10分钟的剧情融入到套路中,并且将醒狮也带入到“情景剧”里,让大头佛当“主角”,醒狮当“配角”。长期以来,大头佛总是当醒狮的配角,这次尝试可谓颠倒了传统观念,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后来连续收到了多个文化团体的邀请,根据邀请方的要求,他们又将剧情缩减到5分钟,并且加大了互动环节的比例。在不断的表演中,他们已经创造了七八个“剧本”,常用的是《团结》和《误会》。《团结》讲述此前三个大头佛各自为战,都败给了狮子,后来团结起来一起和狮子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误会》则讲述大头佛将狮子打伤后,又用自己辛苦采来的灵芝将狮子救活的故事。“我们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希望让大头佛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让表演可以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应伦表示,虽然大头佛不能说话,却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容,观众可以从剧情中了解到互助互爱、团结等信息。大头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相比哥哥,李应基更多时候处于“幕后”。这位90后对于表演大头佛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大头佛都有自己的生命。李应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头佛也是如此。”走进振兴武馆二楼,一排排白色的大头佛半成品有序地罗列在一旁。原来,为了表现出大头佛有功夫底子的形象,有广告设计经验的李应基自行设计了大头佛头套。“在外面买的大头佛头套没有我们想要的样式,自己设计的大头佛头套则更能在细节处把握其中的神韵。”大头佛最传神、最能传达情感的位置莫过于眼睛和眉毛。“乍一看,大头佛都是乐呵呵的,但通过眼睛和眉毛,能够精准地体现大头佛‘乐’的不同程度上。”为了让大头佛的神情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他还尝试了用陶瓷和石膏制作头套,这也是对传统纸质头套的一种革新。如何让大头佛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除了教授小朋友表演大头佛,李应基还开设了手绘大头佛课程,让小朋友参与到大头佛头套的绘制过程中。李应基还计划以贴纸等形式让小朋友DIY心中的大头佛形象。在李应基看来,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大头佛艺术而言,“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代观众带来的欢乐记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王名润&图/广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 编辑: 罗伦占 ]
昨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工作方案》在市国土规划委网站公布,其中明确,在2019年底前要出台非国有历史建筑修缮补助具体办法,对非国有历史建筑的修缮按照建筑面积给予定额补助。
昨日记者在广州南汽车客运站看到,深圳、东莞、佛山、惠州、江门等地班线加密班次,客运站迎来节后返程第二波小高峰,这将持续到元宵节后。
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学生哥”们背起书包,再次走进熟悉的校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候他们的不仅有老师的笑脸,还有别出心裁的创意“利是”。
在去年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健儿一举夺魁、惊艳世界。昨日记者从广州市人社局获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拔赛将于3月正式开锣。
昨日,记者从广州开发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获悉,黄埔大沙地片区连接天河区的六段道路,包括黄埔大道、中山大道、护林路、黄埔支线、蟹山西路和茅岗立交,将从今年4月至10月实施路面和景观升级改造工程。
为方便市民自主合理安排办理户政业务,减少排队等候时间,自日起,广州市海珠区办理户政业务、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综合办证中心办理户政业务全面实行网上预约(边境管理区通行证、人口信息查询、死亡注销户口业务除外)。
因需对南越王墓室本体、陈列文物的保护与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今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临时闭馆一天。
大洋社区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大洋网的互动平台,致力打造广州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论坛。报料投诉民意通,同声同气老友记,我爱我家亲子乐,广州生活百事通。【中国梦·践行者】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两个少年积极传递正能量【中国梦·践行者】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两个少年积极传递正能量中国日报网百家号大头佛当起“情景剧”主角。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大头佛表演,小学徒在一旁休息。大洋网讯大头佛是广东众多70后、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过去每逢农历新年,在广东的一些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醒狮和大头佛的身影,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时过境迁,正当大头佛逐渐消失在大多数市民的视野时,在佛山南海九江,有两兄弟默默担起了大头佛非遗项目的大旗,他们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同时,还创新了“情景剧”,将大头佛从以往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让这项传统文化烙上时代的印记。在这个农历新年,那个笑容可掬、肚大如箩、醉酒逗狮的大头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三代人拯救市级非遗佛山南海九江镇植槐里,振兴武馆就藏身于一栋不起眼的旧民房二楼。该馆自1956年建馆以来,就以周家拳为武术根基,并传授传统醒狮和“大头佛”技艺。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武馆从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大头佛”的非遗技艺,在此得以发扬和传承。据了解,“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后来,大头佛的套路一度失传,身处澳大利亚的周家拳宗师邓炽棠在2006年回乡探亲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召集邓波棠、曾根一起回忆整理有关资料,将面临失传的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传授给徒弟关辉洪。现任的振兴武馆副馆长潘永生就师承关辉洪。潘永生说,大头佛看上去动作滑稽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不停转换。要学大头佛,要先从习武开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难有神。李应伦与李应基兄弟拜关辉洪为师,兄弟俩每年要参加约50场大头佛演出。由于佛山大头佛项目的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波棠、邓炽棠、关辉洪均年事已高,作为“生力军”的李氏两兄弟,实际上已经担起传承大头佛技艺的重任。目前南海区级非遗传承人正好有空缺,兄弟俩已经提交申请材料。“新生代”担大旗李应伦与李应基在振兴武馆习武有12年了,哥哥李应伦出生于1986年,弟弟则比他小五岁。“一开始每周五、六两个晚上,我们都要接受近3个小时的训练,扎马步就得一个小时。”李应基回忆说,从学武开始,他们一步步接触到了醒狮、大头佛这些传统技艺。随着基本功日渐扎实,从2006年起,李应基、李应伦开始独立舞狮。2009年,关辉洪将大头佛技艺传授给兄弟俩。李应伦介绍,大头佛的动作看似简单,但都要以武术为基础,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时,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因此对表演者的功力和体能都是一种挑战。“刚开始师傅让我学大头佛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毕竟大头佛是一个丑角。”李应伦说,带着这种情绪,他2012年第一次在九江公开表演后,都不太愿意摘下头套露面,场面很尴尬。直到在广州的一次演出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摘下头套后发现并非师兄弟为自己“造势”。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他的肯定,由此爱上了大头佛。如今,武馆大概有80名学员,不过李氏兄弟不会向他们都传授大头佛技艺。“学大头佛,必须要有兴趣、不害羞、不怕痛,不然教了也是白教。”李应伦说,今年15岁的陈俊轩就是“不怕痛”的学员。当了4年“大头佛”,俊轩已经去省内多地演出。他喜欢大头佛的轻松、搞笑,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李氏兄弟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长,让大头佛发扬光大。“比如粤西地区的大头佛形象更为丰富,有些还以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为蓝本,我们希望可以将各家所长融为一体。”大头佛在“舞台剧”反客为主李应伦说,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瑞佛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而且大多只有大头佛一个在唱“独角戏”。除了时间长外,节奏慢、内容相对单调、对演出者的要求高,观众理解起来也不容易。2013年,他们受邀到佛山祖庙举行的佛山秋色大舞台上做非遗项目展示,而主办方要求他们将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为此,两兄弟突发奇想,将10分钟的剧情融入到套路中,并且将醒狮也带入到“情景剧”里,让大头佛当“主角”,醒狮当“配角”。长期以来,大头佛总是当醒狮的配角,这次尝试可谓颠倒了传统观念,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后来连续收到了多个文化团体的邀请,根据邀请方的要求,他们又将剧情缩减到5分钟,并且加大了互动环节的比例。在不断的表演中,他们已经创造了七八个“剧本”,常用的是《团结》和《误会》。《团结》讲述此前三个大头佛各自为战,都败给了狮子,后来团结起来一起和狮子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误会》则讲述大头佛将狮子打伤后,又用自己辛苦采来的灵芝将狮子救活的故事。“我们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希望让大头佛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让表演可以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应伦表示,虽然大头佛不能说话,却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容,观众可以从剧情中了解到互助互爱、团结等信息。大头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相比哥哥,李应基更多时候处于“幕后”。这位90后对于表演大头佛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大头佛都有自己的生命。李应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头佛也是如此。”走进振兴武馆二楼,一排排白色的大头佛半成品有序地罗列在一旁。原来,为了表现出大头佛有功夫底子的形象,有广告设计经验的李应基自行设计了大头佛头套。“在外面买的大头佛头套没有我们想要的样式,自己设计的大头佛头套则更能在细节处把握其中的神韵。”大头佛最传神、最能传达情感的位置莫过于眼睛和眉毛。“乍一看,大头佛都是乐呵呵的,但通过眼睛和眉毛,能够精准地体现大头佛‘乐’的不同程度上。”为了让大头佛的神情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他还尝试了用陶瓷和石膏制作头套,这也是对传统纸质头套的一种革新。如何让大头佛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除了教授小朋友表演大头佛,李应基还开设了手绘大头佛课程,让小朋友参与到大头佛头套的绘制过程中。李应基还计划以贴纸等形式让小朋友DIY心中的大头佛形象。在李应基看来,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大头佛艺术而言,“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代观众带来的欢乐记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中国日报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天候传播权威国际、国内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一样”的大头佛九江大头佛传习所的生力军教练义务传授学员技艺作者:杨韵仪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欧阳云蔚近日寒风冷雨,但西樵国艺影视城振兴武馆内锣鼓喧天,一群人一件单衣笑意盈盈,动作傻憨、逗趣可爱,引得路人阵阵爆笑。原来这是武馆学员在为大头佛演出做热身准备。 & &武馆学员在九江烟南南水村进行大头佛集体演练。 & &兄弟二人在教学员使用钹、锣。 见习记者 杨韵仪 摄 & &学员在国艺影视城展示周家拳。 & &李应伦、李应基打算申报大头佛区级非遗传承人。近日寒风冷雨,但西樵国艺影视城振兴武馆内锣鼓喧天,一群人一件单衣笑意盈盈,动作傻憨、逗趣可爱,引得路人阵阵爆笑。原来这是武馆学员在为大头佛演出做热身准备。“我们是有套路的大头佛。”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佛山大头佛项目有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其中邓波棠年近80,只能通过口述形式传授;邓炽棠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外派到澳大利亚任教头;关辉洪也已移民出国。如今,传授大头佛技艺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应伦、李应基的身上,兄弟二人现已提交申请材料,打算填补大头佛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空缺。“食过夜粥”的大头佛锣鼓声起,以锄头为枕,身穿绿色佛公衫,四肢瘦细,肚大如箩的大头佛打着哈欠醒来,伸伸懒腰,与观众互动,醉酒逗狮……短短8分钟的情景剧,大头佛用他的诙谐幽默引得观众阵阵爆笑。虽然大头佛是一个逗趣顽皮的角色,但如果没有“食过两三年夜粥”,表现不出传统大头佛的味道。在九江镇植槐里有一间武馆,以周家拳为武术根基,并传授传统醒狮和“大头佛”技艺。该馆自1956年建馆,最初在九江下北古滘村内,现为租用地方。2009年起,武馆成为了“大头佛”们食夜粥的基地——— 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副馆长潘永生提到,目前武馆的教练基本是义务教学,他们所收的学费几乎全用于武馆租金,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付教练工资。这批教练和潘永生一样,都师承关辉洪,在武术中浸润了十年以上。生于1986年的李应伦是教练之一,也是九江大头佛的生力军。他入馆习武已12年,是武馆的理事之一。初入武馆,李应伦和早几个月入馆的弟弟李应基(1991年生)一起学习周家拳法套路、传统醒狮,“弟弟负责狮头,我负责狮尾。”后来,师傅关辉洪有移民计划,便将一些技艺一点点地教授给武馆中合适的学徒。其中,关辉洪建议李应伦试试大头佛,这一试,就让李应伦对大头佛一发不可收。李应伦的性格与大头佛的诙谐幽默比较像,加上前辈和观众的认同,让他更加喜欢这项技艺。一次周家拳同门聚会,李应伦表演大头佛,听到前辈说他演出了传统大头佛的味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传统大头佛是什么样的,都是按照师傅说的去做。”能带给观众惊喜的演出才算成功。2013年,佛山秋色大舞台上,李应伦扮演的大头佛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他原本以为是武馆的兄弟在现场“造势”,当他摘下头套才发现,台下都是不认识的人,是真正的掌声!同样对大头佛套路、演出、鼓乐都掌握得比较全面的,还有弟弟李应基,副馆长潘永生就推荐兄弟二人申报大头佛区级非遗传承人。大头佛看上去动作滑稽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等步法不停转化。“大头佛和狮子一样,当他发现一样东西时,会去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抢食,再慢慢靠近,小心翼翼地确认没有危险后再出手。”另外,九江周家拳大头佛的表演一定要配上其独创的佛鼓。大头佛会跟着鼓点来变换动作,视听结合,更能带动现场气氛。如今,李应伦偶尔才会表演大头佛,他把机会让给十几岁的学员。当学员演出几场后,自己再上场表演一下,好让学员学习更多技巧。武馆里的“义务”教练大头佛传习所(即武馆),如今的所在地是一个300平方米的仓库,经过简单的布置,就变成了学习周家拳、咏春拳、传统醒狮、搏击、散打等的训练基地。每逢周五、周六晚,都有四五十个学员在武馆学习,年龄从5岁到50岁不等。刚入门的学员在用稚嫩的童声喊着“嘿哈”,练习上马冲拳。学得快的可能会跟着教练学习咏春、散打等。每天晚上大概有八九个教练在现场,按照各个学员的学习进度,分批教学。这批80后、90后教练都曾是武馆的学员,有动手能力非常强,样样精通的“万能标”吕国标,边防武警退役的关绍祥,特警退役的关志锋,2017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伏虎拳冠军邓佳毅,巾帼不让须眉的邓秀菁等。邓秀菁说,“13年前,我们几个老表一起‘入侵’武馆,因为兴趣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平时是一群嘻嘻哈哈的青年,一闲下来就组团玩手游,但当起教练来非常严肃。软萌少女邓秀菁教学时,原本笑得像月牙般的眼睛一下子变得犀利,一个一个动作地纠正学员。“做得好就早点休息,做不好就训练久一点再让他们休息。”有调皮捣蛋的,比如倒数5秒后还没回到原位的就会被“奖励”做50个俯卧撑。即使是自称风趣幽默的李应伦、李应基两兄弟,在当教练时也会瞬间变脸,仅一个眼神就能让调皮的学员立马安静下来。不过一到休息时间,兄弟二人又会变成“孩子王”,跟学员打成一片。基础训练是不容马虎的。李应伦指出,“大头佛的套路是有周家拳的功夫底的,没有两三年的武术功底,玩不出九江大头佛的味道。”当发现有适合的学员就会教他们大头佛的技艺。“我们希望能够发掘一些10来岁的学员,让他们能够早点接触大头佛,积累更多的演出经验。”除了要有一定的功夫底子之外,在选择学员方面,首先会考虑对大头佛有兴趣、有搞笑天分的学员。周家拳的大头佛讲究腰桥马步,动作变换与鼓乐搭配。另外,兄弟二人在大头佛表演剧目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大头佛套路有四套,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为了适应现在的舞台表演,兄弟二人重新编排故事,将传统套路都浓缩在了5- 8分钟的演出。而且还会在新编的剧中融入互助互爱、团结之类的正能量,让学员在练习和演出中也能从中学习传统文化。“我们的大头佛头套是自己设计的。”在外面买的大头佛头套没有他们想要的样式,于是他们干脆定制一些半成品回来,自己重新设计。“自己设计的大头佛头套更能表现出大头佛有功夫底、有仙气的老者形象。”背景大头佛 有段古“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约在1955年,周彪(福军总教练)的徒弟关铁、陈伟雄来到九江古滘村开武馆,组织七八十人学武、学狮、学大头佛。村民相当踊跃,学武热潮一时高涨。“文革”时期,玩狮人都分散了,学武的人少,学大头佛的人更少。当时九江的邓波棠、邓炽棠兄弟,还有师弟曾根,时不时还玩玩,所以才能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1979年前后,邓炽棠因参加武术比赛获奖出名,1982年被指派出国,将拳棍刀枪、狮子、大头佛、锣鼓钹等传授到澳洲。2006年邓炽棠回乡探亲,发现当地表演的大头佛,只有街头引狮的玩法,传统四个大头佛套路却很少人玩,学大头佛技艺的人少之又少。为了让大头佛得以保存,邓炽棠迅速召集邓波棠、曾根一起回忆整理有关资料,重复多次演习,终于将面临失传的传统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将其传授给徒弟关辉洪。传承“谁想试试的,都去试试吧”因为学员的学费仅能勉强维持武馆的日常运营,所以武馆的教练都是义务教学。武馆也会接一些商演活动来帮补武馆,“2017年可以说是收支平衡。”“如果靠醒狮、大头佛能够维持个人生活,我们就不用一边打工,一边用业余时间教学员。”武馆的教练都有一份正职,如果演出时间刚好在工作日,就要向单位请假,再来武馆帮忙。有意思的是,大头佛、醒狮在外面很受欢迎,武馆经常受邀去香港、澳门等地演出;相对而言,本地就没那么重视。此外,训练场地也是武馆比较头痛的问题。虽然说现在武馆租有仓库作为平时训练的场地,但毕竟是租的,房东不愿意租了,就得重新寻找地方。而醒狮、大头佛的训练都要配以锣鼓,训练时可能会扰民,所以需要一个固定的户外环境供学员练习。幸运的是,从日开始,武馆在国艺影视城设立训练基地,让他们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训练场所。今年1月28日,上午9点,武馆的学员准时出现在国艺影视城,为一周一次的大头佛演出做准备。在仅有11摄氏度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训练。“谁想试试的,都去试试吧。”十点半开始演出,在表演开始之前,学员都有机会去试试醒狮中常用到的锣、鼓、钹,前辈也会手把手地去教他们,鼓励他们什么都试试。也许,代代传承就是,前辈通过大手抓小手的互动实践,将技艺完完整整地教给更加年轻的一辈吧。04-05版采写:见习记者 杨韵仪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南海|大头佛|头套_新浪新闻
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大头佛当起“情景剧”主角。
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大头佛表演,小学徒在一旁休息。
  文/广州日报记者刘艺明、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记者何波  大头佛是广东众多70后、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过去每逢农历新年,在广东的一些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醒狮和大头佛的身影,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时过境迁,正当大头佛逐渐消失在大多数市民的视野时,在佛山南海九江,有两兄弟默默担起了大头佛非遗项目的大旗,他们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同时,还创新了“情景剧”,将大头佛从以往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让这项传统文化烙上时代的印记。在这个农历新年,那个笑容可掬、肚大如箩、醉酒逗狮的大头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三代人拯救市级非遗  佛山南海九江镇植槐里,振兴武馆就藏身于一栋不起眼的旧民房二楼。该馆自1956年建馆以来,就以周家拳为武术根基,并传授传统醒狮和“大头佛”技艺。  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武馆从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大头佛”的非遗技艺,在此得以发扬和传承。  据了解,“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后来,大头佛的套路一度失传,身处澳大利亚的周家拳宗师邓炽棠在2006年回乡探亲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召集邓波棠、曾根一起回忆整理有关资料,将面临失传的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传授给徒弟关辉洪。  现任的振兴武馆副馆长潘永生就师承关辉洪。潘永生说,大头佛看上去动作滑稽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不停转换。要学大头佛,要先从习武开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难有神。  李应伦与李应基兄弟拜关辉洪为师,兄弟俩每年要参加约50场大头佛演出。由于佛山大头佛项目的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波棠、邓炽棠、关辉洪均年事已高,作为“生力军”的李氏两兄弟,实际上已经担起传承大头佛技艺的重任。  目前南海区级非遗传承人正好有空缺,兄弟俩已经提交申请材料。  “新生代”担大旗  李应伦与李应基在振兴武馆习武有12年了,哥哥李应伦出生于1986年,弟弟则比他小五岁。“一开始每周五、六两个晚上,我们都要接受近3个小时的训练,扎马步就得一个小时。”李应基回忆说,从学武开始,他们一步步接触到了醒狮、大头佛这些传统技艺。  随着基本功日渐扎实,从2006年起,李应基、李应伦开始独立舞狮。2009年,关辉洪将大头佛技艺传授给兄弟俩。李应伦介绍,大头佛的动作看似简单,但都要以武术为基础,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时,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因此对表演者的功力和体能都是一种挑战。  “刚开始师傅让我学大头佛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毕竟大头佛是一个丑角。”李应伦说,带着这种情绪,他2012年第一次在九江公开表演后,都不太愿意摘下头套露面,场面很尴尬。直到在广州的一次演出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摘下头套后发现并非师兄弟为自己“造势”。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他的肯定,由此爱上了大头佛。  如今,武馆大概有80名学员,不过李氏兄弟不会向他们都传授大头佛技艺。“学大头佛,必须要有兴趣、不害羞、不怕痛,不然教了也是白教。”李应伦说,今年15岁的陈俊轩就是“不怕痛”的学员。当了4年“大头佛”,俊轩已经去省内多地演出。他喜欢大头佛的轻松、搞笑,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李氏兄弟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长,让大头佛发扬光大。“比如粤西地区的大头佛形象更为丰富,有些还以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为蓝本,我们希望可以将各家所长融为一体。”  大头佛在“舞台剧”反客为主  李应伦说,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瑞佛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而且大多只有大头佛一个在唱“独角戏”。除了时间长外,节奏慢、内容相对单调、对演出者的要求高,观众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2013年,他们受邀到佛山祖庙举行的佛山秋色大舞台上做非遗项目展示,而主办方要求他们将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为此,两兄弟突发奇想,将10分钟的剧情融入到套路中,并且将醒狮也带入到“情景剧”里,让大头佛当“主角”,醒狮当“配角”。长期以来,大头佛总是当醒狮的配角,这次尝试可谓颠倒了传统观念,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后来连续收到了多个文化团体的邀请,根据邀请方的要求,他们又将剧情缩减到5分钟,并且加大了互动环节的比例。在不断的表演中,他们已经创造了七八个“剧本”,常用的是《团结》和《误会》。《团结》讲述此前三个大头佛各自为战,都败给了狮子,后来团结起来一起和狮子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误会》则讲述大头佛将狮子打伤后,又用自己辛苦采来的灵芝将狮子救活的故事。  “我们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希望让大头佛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让表演可以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应伦表示,虽然大头佛不能说话,却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容,观众可以从剧情中了解到互助互爱、团结等信息。  大头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相比哥哥,李应基更多时候处于“幕后”。这位90后对于表演大头佛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大头佛都有自己的生命。李应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头佛也是如此。”  走进振兴武馆二楼,一排排白色的大头佛半成品有序地罗列在一旁。原来,为了表现出大头佛有功夫底子的形象,有广告设计经验的李应基自行设计了大头佛头套。“在外面买的大头佛头套没有我们想要的样式,自己设计的大头佛头套则更能在细节处把握其中的神韵。”  大头佛最传神、最能传达情感的位置莫过于眼睛和眉毛。“乍一看,大头佛都是乐呵呵的,但通过眼睛和眉毛,能够精准地体现大头佛‘乐’的不同程度上。”为了让大头佛的神情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他还尝试了用陶瓷和石膏制作头套,这也是对传统纸质头套的一种革新。  如何让大头佛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除了教授小朋友表演大头佛,李应基还开设了手绘大头佛课程,让小朋友参与到大头佛头套的绘制过程中。李应基还计划以贴纸等形式让小朋友DIY心中的大头佛形象。  在李应基看来,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大头佛艺术而言,“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代观众带来的欢乐记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堂非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