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兵器排行榜第一的是秦始皇

为什么后世会对秦始皇的历史功业评价那么低?
[摘要]始皇帝并未得到后世较高的评价,甚至还留下了为政无道的暴君的恶名。实际上,司马迁在著述《史记·始皇本纪》时,其文笔风格也体现出对始皇帝的批判态度。本文节选自《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第一章第四节“始皇帝的功业”,文章有删节。始皇帝并未得到后世较高的评价,甚至还留下了为政无道的暴君的恶名。实际上,司马迁在著述《史记·始皇本纪》时,其文笔风格也体现出对始皇帝的批判态度。例如,他通过尉缭之口描绘秦王政称帝之前的面貌时,就将其写为高鼻长目,胸突如鹘,声厉如豺,恩寡情薄,心若虎狼。那么,为何汉代以后的历史学者对始皇帝的评价如此之低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秦陵兵马俑第一,汉朝在赢得秦朝天下后,为了使汉朝政权正当化,必然需要宣传和夸大前朝的政治过失。汉初贾谊在其著作《新书·过秦论》里就曾论述了秦的种种过失,司马迁《史记》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在考察记载着始皇帝基本资料的《史记·始皇本纪》时,必须注意到司马迁对他的否定评价与其身为汉朝史学家的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始皇帝弹压儒家的政策使其成为后世人眼中的儒家大敌。上一节曾谈到,始皇帝的政治立场立足于法家思想,采取了废儒家学说并镇压儒者的政策。因此,当儒家思想被定为国教、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时,曾经下令焚书坑儒的他必然成为世人批判的对象。然而,仅从以上两个立场出发,则无法完全正确理解始皇帝的历史功业,还必须从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皇位的最高君主的立场以及从他实施的各种政策来解读他的一生。(编者注:除了封建制的废除与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外,巡幸地方与泰山封禅之外,始皇帝以下的活动则是他主要的恶名来源。)收缴民间兵器在实施郡县制的同时,秦朝还禁止民间收藏兵器,将天下兵器都收缴至咸阳,并熔铸成钟鐻、十二金人。钟鐻为乐器,而十二金人是青铜铸造的人像,据说每座铜像都至少重千石(12万斤、约30吨)。秦朝政府收缴民间兵器,目的是让郡县制之下的人民丧失武装能力。据说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后也采用了这个政策。另外,日本历史上的丰臣秀吉颁布狩刀令,其目的也如出一辙。但是,历史上只有始皇帝将收缴来的兵器熔解铸造成了钟鐻和金人。这也表明,当时秦政府收缴来的兵器,不是铁制兵器,而是青铜兵器。上文曾提及,中国从春秋末期就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得到普及,由此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始皇帝统一时期,兵器却仍以青铜制造。这是由于中国的铁器时代始于铸铁,但锻铁技术比较落后。制出的铁硬度高、质地脆,不适于用作兵器。因此,直到秦朝,人们还仍旧使用青铜兵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朝不存在铁制兵器,只不过数量极少罢了。汉代以后,社会才全面完成由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的过渡。甚至到了3世纪,魏国曹操的军队还在使用青铜制造的箭镞。秦始皇收民间兵器,铸以为金人十二万里长城琅琊台刻石文中有这样一段描绘始皇帝统治领域的刻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今陕西省太原市)。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尽管刻石文如此颂扬始皇帝的丰功伟业,但实际上,北方的匈奴始终是秦国束手无策的大敌。匈奴原本是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通过各部落的不断统一,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精于骑射,以骁勇称霸于北方。因而匈奴便成为秦国平定战国六雄后继续向北方扩张时的心头大患。公元前215年,始皇帝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原为燕国人的卢生进献给始皇帝一本名为《录书图》的预言书,书中写道“亡秦者乃胡”,正是这一预言才引导秦国打败了匈奴。然而这一历史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也有可能是司马迁考虑到不久后秦国在秦二世胡亥的统治下走向灭亡的事实而虚构出的历史故事。实际上,秦国北伐匈奴的真正原因在于,建国后逐渐强大的匈奴国与秦国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在这一年激化。蒙恬率军北伐,将秦国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继而又下令沿黄河建筑要塞,设34县,让大量汉族人移民戍边。秦朝还修建了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达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长达一万余里的城墙,也就是万里长城。秦始皇与万里长城不过,这个长城与现今的长城不同。我们所常见的长城修筑于明代,其位置与始皇帝时期的也不相同。此外,人们常常会误解长城由始皇帝首次修造。事实上,早在战国时代,各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修建与邻国之间的城墙了。进入秦朝后,始皇帝将其中位于北方的秦、赵、燕三国的城墙连接起来,才构成了守护北方的巨大屏障。可以说,万里长城是在始皇帝巨大权力之下建造而成的历史丰碑。但是,正由于这一丰碑,连年有数十万人力被投入修筑长城的工程之中,秦国国力受到极大的消耗。另外,长城的修筑也违背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皇恩浩大无所不及的理念,实际上限制了皇恩皇威照泽的地理范围。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长城成了区别中国与北方民族的一条漫长的边界线。阿房宫与骊山陵始皇帝时期大兴土木工程,其中与长城相提并论的还有阿房宫与骊山陵。阿房宫于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位于秦朝建于渭水南岸的新都城的中心。宫殿当时并没有正式名称,阿房为当地地名。据说,阿房宫的前殿(正殿)东西长3里(约1500米),南北宽500步(约690米)。(《三辅旧事》记载的这一正殿面积,同现存的夯土台基的面积相差不大。)殿上可坐1万人,殿下可竖立5丈(11.5米)高的旗。阿房宫四周还建有阁道(两层结构的长廊),其中一条向南延伸至南山山顶,为宫殿正门,一条向北延伸横跨渭水,连接咸阳宫。当时人们根据所认知的天体构造学,将阿房宫拟为天极,渭水比作天汉(银河),咸阳宫视为营室(十二星宿名称,位于天马座),通过阿房宫的布局再现了阁道由天极出发、横跨天汉、到达营室的星象理念。正如上节所述,皇帝的居所对应天帝居住的天体,因此其构造与天体形同。骊山另外,骊山陵是始皇帝在继承秦国王位时起就在咸阳东部渭水南部的骊山为自己预先营造的陵墓。他在统一六国后,再次扩大了陵墓的规模。地宫墓室建造于地下极深处,据说为此凿穿了三层地下水,同时建造了防水的椁室。宫殿楼阁景观,建于椁室之中,内设百官座次,当时始皇帝还准备以无数奇珍异宝填满宫室。为防止盗墓者的侵入,地宫内设置了机关暗弩。地宫内屋顶的装饰物,灿烂如日月星辰,地上则以水银再现黄河、长江等百川大海的地貌,并利用机械使水银始终保持流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地宫的构造融会了天文地理的理念,再现了现世宇宙的景观。此外,地宫中还燃着工匠们精心设计的用人鱼膏制成的长明灯,据说能让地宫永远明如白昼。骊山陵巨大的陵冢,则建造在这座地宫之上。为建造阿房宫与骊山陵,秦朝动用了70余万囚徒作为劳力,其中还有一部分囚徒负责从渭水北方的北山运送石材,从遥远的蜀、楚(今四川省、湖北省)等地运送木材。然而秦朝灭亡时,壮美的阿房宫却销殒在了项羽大军点燃的大火之中,骊山陵也饱受盗墓之祸。如今,阿房宫只留下巨大的夯土台基作为它的遗影。而在骊山陵,现存的边长500米的方形体、高约75米的巨大陵冢,也只是依稀保留了当时陵冢的一部分面貌。焚书坑儒因精通法家思想而备受始皇帝重用的李斯,出任廷尉后不久又晋升为丞相。公元前213年,他进谏始皇帝: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天下藏书中,只有医药、占卜以及农业技术等类别的书籍才能幸免于难。始皇帝采用了李斯的这一建议,颁布了著名的焚书令。焚书坑儒李斯之所以提出这种强硬政策,是因为与博士淳于越在政治观点上的对立。同年,博士淳于越在朝廷向始皇帝盛赞殷周的封建制度,提出不学古法则国运不长的观点。淳于越代表儒家的思想观点,他的这一进言必然令李斯按捺不住。因为秦朝如恢复封建制,秦朝的国家政治结构则将发生极大的转变,李斯也将在朝廷中失去用武之地。于是,李斯反驳淳于越:当朝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非议当世,惑乱黔首(人民);在皇帝法令至高无上的国家中,妄加议论国家颁布的法令,又在君主前夸耀,甚至以之为荣誉,那么皇威何在呢?这就是李斯弹压儒者的论据,提出焚书建议的理由。焚书令颁布后第二年,又发生了儒生诽谤皇帝的事件,弹压儒学的政策进一步激化升级。首都咸阳所有儒生全部受到御史审查,其中被认为触犯了秦朝禁令的460余名儒生被统统活埋。而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坑儒事件。坑,乃穴埋之意。当时反对压制儒家并向始皇帝劝谏的长子扶苏,也被始皇帝以监督将军蒙恬军队的名义遣送到了北方前线。焚书坑儒的政策是以维护秦朝体制为目的颁布与实施的。由于秦国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已近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脱离战争痛苦的最初喜悦之中逐渐体会到了郡县制的残酷性。而指出郡县制的种种残酷性的正是儒者。儒学思想中,理想的君主观称为“王道”。而具有新特征的秦朝“皇帝”观念,则不在儒学思想的范畴之内。这导致儒学与秦朝体制难以融合。于是,当天下出现评判始皇帝统治的风气时,儒学者欲采用儒家的传统理论来解决问题,便无法逃脱被无情弹压的命运。儒学者如果要对“皇帝”观念妥协,获得秦朝政府的认可,则必须改变儒学本身,使儒学的内容思想靠近以“皇帝”观念为准则的统治者的思想。而这一转变,直到下一个朝代——西汉后期才得以完成,这一过程被称为儒学的国教化。不死仙药上文曾阐述到“皇帝”意为“煌煌天帝”,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超越于生死之外。始皇帝也期待自己能如天帝一般永生不死。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遇到一齐人方士,名为徐巿(一说为徐福)。徐巿称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有仙人与不老不死之药,并自荐要为始皇帝赴岛求仙寻药。于是,始皇帝便集童男童女数千人,同时资以重金,派其东渡求药。尽管徐巿一行东渡数年未果,但始皇帝寻仙求药的愿望愈加强烈。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向始皇帝进言: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始皇帝听后便决定自此不称朕,而称真人,并下令近侍不得泄露自己的所在与行踪,否则以死罪处之。始皇帝的这种渴望得到长生不死药、共存于天地、同化于宇宙的欲望渐渐走向极端。徐福东渡按照通常的理解,始皇帝对不死仙药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欲望。尽管他成为大一统国家的支配者,获得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地位,却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宿命。因此,求得仙药,便成了他作为人的最后的欲望。但是,始皇帝寻求仙药,并不是从作为一个人的立场出发,而是在“皇帝”的立场上去避免作为“皇帝”难以容许的死亡的命运。然而尽管醉心于求仙寻药,始皇帝第五次巡幸时,死亡仍旧无可避免地降临。徐氏一行无功而回,以真人之说进谏始皇帝的卢生也因恐惧方术无效而逃之夭夭。不死仙药,终究成为一场黄粱美梦。《史记》的记述与始皇帝《史记·始皇本纪》中还有其他许多关于始皇帝事迹的记述,但是这些记述多受汉代批判始皇帝风气的影响。例如,关于始皇帝规定自己每日批一石(120斤,约60公斤)重的奏折、批完前不休息这样一个勤于政事的逸话,也在司马迁笔下的方士卢生口中,变成了始皇帝贪恋权势的例证。同时需要留意的是,所谓奏折重120斤,应当从当时文字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情况来考虑。相传始皇帝规定自己每日批一石(120斤,约60公斤)重的奏折、批完前不休息此外,《史记》中还有关于秦为水德的记述。秦朝统一天下后,按照五行相克的思想,考虑到秦替代周,而周为火德,水克火,所以秦决定为水德。而与水德相对应的颜色为黑色,数字为六,方位为北。因为从阴阳学来说,北方属阴。于是,秦朝将代表入冬(阴)的十月定作一年的开始。服饰旌旗以黑色为尊,又以六为圣数,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辐宽六尺,一步长为六尺,车乘的马匹也为六匹,并将人民称为黔首(意为黑色的头),又将属阴的黄河改名为德水。不过,根据栗原朋信的研究(《秦汉史研究》,1960),《史记》中秦为水德由始皇帝决定的这一记载并不属实,秦为水德是汉代以后才有的说法。根据栗原的考察可以得知,秦朝以前,就已经存在将十月定为岁首、称人民为黔首的先例了。而且,秦朝也并未将六定为圣数,甚至在汉代初期也还未出现秦为水德的说法。后世之所以将秦德解释为水德,是因为水德在阴阳学中属阴,刑法则要在阴时实行,那么在后世人的眼中,以法家思想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实行严苛的刑法制度的秦国,其德就必然为水德了。因此,包含批判意味的秦为水德说,就自然产生了。司马迁也受这种时代影响,在《史记》中留下了秦为水德的说法。(本文编辑:棒茬粥)图书信息:《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日]西嶋定生 著 顾姗姗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版。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ophiaw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秦始皇网罗天下兵器所铸十二铜人消失之谜
摘要:【秦始皇网罗天下兵器所铸十二铜人消失之谜这就是男人袜】6月4日消息,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秦始皇为一上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
【秦始皇网罗天下兵器所铸十二铜人消失之谜这就是男人袜】6月4日消息,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秦始皇为一上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上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上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
  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水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客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这就是男人罕见。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12个铜人呢?
  这主要有客下两种分法:一种分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变、昏暗朋光,王鬼神作怪,遂惊恐不已,在万般朋奈之际,有一道人涩来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水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缴集中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
  有的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极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联系开国不久的担忧留情,此分是水信的。
  另一种分法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熊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
  关于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用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彩烈之时,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上,朋疑触动上留病,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
 10-25
 11-06
 11-05
 08-27
 09-16
 10-23
 08-05
 08-02
 08-28
 02-20
 09-16
 10-03
 12-07
 08-24
 02-25
 08-27
 08-27
 05-31
 05-24秦始皇那些穿越千年的高科技武器从何而来?
虽然后世对于秦始皇的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千古一帝的地位。他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构建起了一个国家的模型,这些丰功伟绩都足以流传千古。他传奇的一生中,也留下了许多的谜团,包括他的陵墓为何千年之间都没有遭到破坏,他真正的死亡原因等。而今天要探讨的,乃是围绕在他身上的那些神奇的高科技发明,这些发明远远超越了他身处的历史时代,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真的有“神灵”在帮助他。
2000多年前记忆合金制成的宝剑
为什么秦朝的士兵可以以一敌十,勇猛无敌,一路高歌猛进呢?问题就出在武器上面,秦兵的青铜剑削铁如泥,所向无敌。不过后来所有的铸剑师全被秦始皇活埋,将秦军武器的秘密永远带进了坟墓。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十二层报纸。专家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十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百分之二。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事实上,武器镀铬的技术并非只有秦始皇一家独有。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搜索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当考古队员轻轻拭去剑上泥土的时候,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人人们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微信公众号:莽荒诡境。个人所著的同名小说在京东、当当、亚马逊、淘宝及各地书店有售,欢迎捧场)
谁能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墓里?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的杰作?我们怎么能完全相信现代所谓的科学结论呢?那么反过来说,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为什么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于,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可照见人脏腑的明镜
我们经常在古代剧中见到衙门上悬着一块“明镜高悬”的牌子。事实上,“明镜高悬”最早的时候应该叫秦镜高悬。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知病之所在,又有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则胆张心动者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这段记载与上段记载一样极其简洁,但如果上段记载一样神秘怪异,那么到底这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那我们现在继续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势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唐朝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在一首名为《谕宝》的诗句有“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镜悬奸胆露,剑拂妖蛇裂”之句而里面的秦镜正是说的这枚具备射穿人体的神奇镜子。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撰写的《夜航船》中也有对这枚神奇镜子的记载,其根据也一定来自于《西京杂记》的那段记载……
如果我们生活在1895年之前,也许会认为这段记载是神话故事,但是就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却发现了一种可以穿透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叫X射线也就是现在医院常见的用于查体的医疗器械。而这段记载我们仔细读来是不是具备和X射线一样的功能?一枚镜子居然能照见人体内脏?我在想这究竟是一把什么样的镜子呢?我的意思是说这枚镜子到底是如何能照见人体的其能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呢?最关键的一点这枚镜子到底是从何而来呢?为什么会在秦始皇的宫殿秘藏中?如果说这把镜子就是秦始皇的,那么他是从那里找到的这样一枚超越现在高科技水平的镜子呢?
地宫内飞出金雁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近代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即便真的秦始皇时代可以制造出可以飞翔的金雁,那么设定它是从被放置内地宫内开始飞翔,距离项羽挖开地宫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其动力来源于何方呢?所以有人怀疑这个地宫飞出金雁的故事纯属以讹传讹,其来源于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秦始皇的一生中,还留下其他大量的谜团,后续里个人将继续解析这个话题,欢迎订阅收看。
个人小说《莽荒诡境》描写的是是1948年,一支由国民党特种部队、草莽英雄、江湖术士等组成的特殊队伍,深入神农架寻找一座史前文明留下的金殿,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神秘文化。个人创作这书存有初心,那就是希望借助这书来打开我们的视野,跳离开唯物主义的局限,而可以看到全面的世界,同时形成对大自然、对地球、对宇宙的敬畏心。人有敬畏心,才不会为所欲为;人只有明白自己的局限性,才不会狂妄自大。希望当你阅读完小说或者是阅读完本文之后,可以改变一点你的世界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发布时间: 08:02:41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开启帝制的皇帝,虽然秦朝只有二世就灭亡了,但从秦始皇开始,中国走向了大一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时间长达500多年,这500多年间,各国间互相征伐,战争不计其数,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分裂的各国几乎每个国家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强盛过,比如魏国是早期变法图强的一个,大有统一各国的趋势,但最后失败了。在互相征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牛人,比如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等。但,分裂的各国都没有在这些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手里统一,反倒是22岁亲政的秦嬴政用了15年的时间便扫平了东方六国,又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一统天下。秦始皇在后世的骂声显然大过赞誉声,但他为何能够完成那么多大军事家都没能完成的事情呢?当然,像商鞅变法、吕不韦的出谋划策、秦国前世多位统治者的积累这些因素不可排除,除了这些千篇一律的理由外,还有一个理由:武器精良。兵马俑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兵马俑坑中除了兵马俑还有很多文物,其中就有一种武器:秦弩。(关于它的杀伤力我们在后面详细叙说)秦弩,是有弓演变而来,类似弓,但杀伤力远远大于弓。我们在看一些商业大片时,是不是会常常看到排成矩阵的士兵,手持弓弩,45度角抬头,把箭射向敌阵,在箭发射出的那一刻,还会伴有嗖嗖的声音,如吹哨子一般。考古家在兵马俑坑中发掘出的秦弩,证明了这一点,远在秦朝就已经有了这种远程武器。考古专家在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虽然弩弓的木质部分已经腐朽,但从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而且各有用途。更令人叫绝的是,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可见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弩,这种兵器并不是秦国的发明,也不是秦国的专属,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而且韩国是才是制造名弩的国家。早在的齐魏马陵之战,弩这一新式武器展现了他巨大的威力,但此时各国并没有把这一武器常规化,也许是因为制造成本、技术太高,也许是因为执政者没有意识到武器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但当时并不是最强国的秦国注意到了这一点,秦国花重金,耗费巨大的人力研制,改进这一武器。弩,在秦国弩实行了机械化流水线的制作,而且还是国家统一督造,对弩在细节上进行了人性化的改善。比如为了减少箭头射出时与箭道的摩擦力,箭道都是经过精细打磨的,并且涂漆、涂蜡,增加光滑度。而青铜弩机更是一套精密铸造的组件,由望山、悬刀、牛组成。望山是瞄准装置,悬刀也就是现代的扳机,有些类似步枪,但比步枪更精细。而且,弩机各部零件大小标准全国统一,可以互换,在征战途中只需带些零配件即可,有损坏的弩可以随时修理,这大大增加了战争的灵活性,具有标注化、通用化的现代理念。经过秦国改造过的弩称为“秦弩”,这种强弩的射程可以达到150米到300米不等,每个弩兵携带100支箭,而且具有瞄准装置。这是啥概念?古代如果说谁的射箭技术高超,往往会用“百步穿杨”这个成语赞誉他。中国旧制一步等于五尺,一尺等于22厘米,当时的百步大概是现在的110米。很显然,在战场上的士兵大多是普通人,并不具备百步穿杨的技术,但秦国的秦弩兵却可以射出至少150米,比百步穿杨还厉害。这样一来,对方的神射手还不如秦国的普通弓弩兵。并且,秦国用的箭簇还是秦国特有的三棱铜制箭簇,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这种箭头不但降低了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还增加了穿透性,这种箭头配上秦国的强弩,甚至可以穿透对方的遁甲。除了秦弩的杀伤力强以外,秦国更厉害的地方是把弩装备正规军化,并且又把秦弩上弦方式为两种,一种是轻装弩手,一种是重装弩手。轻装弩手侧重于机动性,上弦时脚蹬弓于地,立直弩臂,俯身拉弦,用三段连射的方式摧敌前锋。重装弩手上弦时都是坐在地上,伸直腿脚蹬弓干,脚夹弩臂,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而后取箭咬弦瞄准射击。两种弩手都带着上百只箭,在相互配合下,秦弩手不断分批的拉弦、上箭、射击组成了如电视画面上的漫天箭雨一般,从空中覆盖而来,就如无数颗手榴弹在头顶爆炸一般,具有覆盖性的杀伤力。就如洲际导弹一般,在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外,可以有效的单向打击敌人。秦弩兵乃是秦国的国之精锐,武器精良,由于他们自我防护能力弱,所以在他们身边都有手持长柄兵器的专人护卫,如此巧妙的组合,就如导弹打步枪一样,秦国在战场上怎能不取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元朝时蒙古的征服战争,这一技术失传了,到了明清时代发展火器成为主流,当时弓弩的射程只有50步了。
秦始皇相关文章
秦朝相关文章
更多>秦朝历史人物
更多>秦朝皇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时明月全部兵器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