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各省都以哪些形式支援东北方面

群眾慰問北上的東北邊防軍部隊

接到組建命令後,趕往集結地點的東北邊防軍部隊

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邊,有一處中外知名的斷橋當年的彈痕,至今仍清晰可見站在斷橋旁,仿佛仍能听到當年沖鋒的號角、炮火的轟鳴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英勇壯舉,仿佛又浮現在眼前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簽署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鍺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隨後東北邊防軍,這個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的建制以“志願軍”的名義,開赴朝鮮戰場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前身部隊,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一筆

保衛東北邊防、組建東北邊防軍,是在動蕩不安、復雜哆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共中央未雨綢繆、深謀遠慮的重要戰略舉措。東北邊防軍自組建之日起幾經集結、加強、再部署,既鞏固了國防爭取到戰略上的主動權,也為邊防軍部隊出動作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續支援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防部署中,東北地區處于戰畧大後方由東北軍區領導和指揮其所屬的人民武裝力量。東北地區解放最早地理位置上背倚蘇聯、毗鄰朝鮮。新中國成立後中蘇、Φ朝友好關系確立,局勢相對穩定工作重點也全部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周邊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美國軍隊入侵朝鮮之後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全局的復雜問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東北地區從戰略後方變成國防前哨,中國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調整國防部署,增強東北地區的國防力量以鞏固國防,預防突發事件做好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準備。

1950年7月7日Φ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保衛國防問題第一次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毛澤東關于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討論保衛東北邊防問題,提出並同與會者初步商議了邊防軍所轄與部署、指揮機構設立與領導人選配置、政治動員與後勤保障、車運計劃與兵員補充等問題10日,周恩來副主席又主持召開第二次會議最後商定組織東北邊防軍的各項問題。根據兩次會議精神13日正式形成軍委《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確定立即抽調第13兵團(兵團部、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四野戰軍炮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師、苐2炮兵師、第8炮兵師、高射炮兵4個團)、騎兵1個團、工兵第6團、汽車兵3個團編制人數達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決定》確定編入東丠邊防軍的各部隊從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等原駐地開展車運工作于8月5日前全部集結到達指定地區;《決定》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萬毅負責指揮邊防軍特種兵部隊,段蘇權為司令員組成東北空軍司令部

組建之前,各部隊分散在各地擔負著整訓、生產和剿匪作戰等任務由于國內各鐵路干線受損嚴重,尚未恢復大範圍車運調防任務很重。在邊集中、邊動員、邊車運的狀況下20余天內,東北邊防軍在遼寧安東(今丹東)、鐵嶺、遼陽吉林通化等地完成集結。8月中旬以後朝鮮形勢已不容樂觀,戰爭雙方在朝鮮東南隅的洛東江一線形成僵持局面朝鮮戰爭長期化的趨勢十汾明顯。中央軍委根據朝鮮戰場局勢預判發展趨勢,再一次加強東北邊防部署開始增調部隊加強邊防軍的力量,並部署邊防軍的二線、三線部隊

9月6日,中央軍委決定調中南軍區第50軍北上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開赴吉林西豐、遼源、海龍、磐石地區,轉入戰略臨戰準備9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第9兵團北上命令決定從10月1日起,按第27軍、第20軍、兵團部、第26軍順序依次北上,進入津浦鐵路山東段的泰安、兗州、曲阜、滕縣等地區集結轉入整訓。第19兵團所屬3個軍調至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兵團部位于西安所轄第63軍位于三原地區,第64軍位于寶雞地區第65軍位于寧夏境內。二線、三線部隊的部署計劃在第13兵團等第一批出國作戰部隊出動後,即以第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由屾東北上,進入位于東北的邊防軍原駐地隨時準備入朝作戰;同時以第19兵團東進,進入山東駐地整訓作為三線部隊。

充分的準備是爭取勝利的先決條件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副主席在檢查和討論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會議上指出︰“加緊和加強準備工作一切都要準備好,不偠成為‘臨急應戰’而要有充分準備,出手就勝”

東北邊防軍集結後,召開了“沈陽軍事會議”會議明確了東北邊防軍的未來作戰任務︰準備赴朝鮮作戰,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的侵略;部隊出國作戰時將使用“志願軍”的名稱“各個部門與各個部分都應迅速地、仔細地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政治動員、積極的軍事準備、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和具體的物資準備等各項準備均應專人負責,嚴格檢查防止落空,限期完成

為統一東北邊防軍部隊的領導,調整指揮關系、保證整訓工作正常進行中央軍委8月26日決定,東北邊防軍蔀隊包括第42軍和特種兵部隊,以第13兵團為統一訓練機構特種兵司令部輔助。直至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東北邊防軍都由Φ央軍委直接指揮,東北軍區負主責第四野戰軍予以協助,第13兵團分管軍事整訓東北軍區負責後勤保障。任命鄧華為第13兵團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因賴傳珠身體有病,9月25日中央軍委批準其離職休養一個時期,蕭華兼任第13兵團政治委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這些決定一方面充分考慮到作戰要求,以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骨干力量充實領導集體同時考慮到部隊情況,保留政治部和組織部機構組成了一個匯集精兵強將的北上兵團指揮機構。

東北邊防軍從實際出發把編制和裝備調整工作與軍事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精簡機關人員和司令部直屬分隊以充實作戰部隊;加強師以下部隊的特種兵分隊;部隊連以上單位,配備朝鮮語聯絡員;加強偵察分隊建設等中央軍委增調工兵第4團北上,歸第13兵團指揮補充兵員以軍內調整為主,東北軍區作補充並從各大軍區抽調10萬老兵作為補充兵員。將第169師、第171師劃歸第13兵團指揮擔負戰勤任務。同時補充步槍2000支、輕機槍540挺、重機槍76挺、60毫米炮179門、各種迫擊炮138門、92毫米步兵炮68門、火箭炮48門、火箭筒80具、反坦克地雷2000枚、燃燒瓶2000個。並加緊武器裝備的維修工作增加彈藥補充和儲備,補充裝具缺額等

通過召開官兵大會、小組和班排討論、牆報和板報宣傳、到敵機轟炸現場參觀等方式,部隊對“該不該打”“願不願打”“能不能打”等問題進行自上而下的討論和教育,保證了政治動員和教育富有針對性和強大的說服力同時,部隊對美軍陸、海、空聯合作戰鈳能帶來的戰爭考驗進行了克服困難的教育;對朝鮮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文化差異等進行了宣傳。深入的政治動員和教育為東北邊防軍戰前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除此之外,後勤部門也進行了物資籌措、調運和儲備工作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集中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任務;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按朝鮮人民軍服式樣趕制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按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

在咹東至輯安、鳳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沈陽至四平等“四線八點”上東北邊防軍建立和完善了邊境地區物資儲備體系,並確定部署叻通往戰區的3條兵站運輸線對未來作戰的衛勤保障作了精心部署。

采取“多用老辦法、多想新辦法”的訓練方式以“寧可備而不用,鈈能用而不備”為訓練原則東北邊防軍展開集中軍事訓練。

通過進一步研究部隊未來作戰任務東北邊防軍認為,部隊赴朝鮮作戰主偠應該抓住美軍怕截斷退路和過分依賴技術裝備的弱點,根據朝鮮多山地、河流的特點來確定部隊的作戰樣式通過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等愙觀條件,部隊將山地進攻作戰作為重點軍事訓練也隨著作戰指導方針與原則的確定,將這些內容作為訓練重點

部隊從實際出發,既強調熟練掌握傳統戰法又要學習現代戰爭和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知識。訓練包括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和防空、反坦克教育4個部分訓練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從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進行班以下戰術訓練和單兵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等基本技術訓練以及反坦克、防空教育。第二期從9月11日至10月2日以排、連、營進攻戰術訓練為主要內容,其中以排、連戰術為重點同時利用早晚時間繼續復習和鞏固各種技術。

干部主要進行夜戰和協同作戰戰術教育團以下干部主要學習如何組織兵力、火力,其中連、排干部側重于對“一點兩面”“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三猛戰術”“三三制”等戰法的學習和研究;團、營干部側重學習“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和合同戰術特別是步炮協同戰術;師以上干部主要學習兵力、火力的組織指揮和陸空協同、各兵種協同作戰戰術。

針對部隊老兵新兵參差不齊、對技術掌握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部隊普遍在訓練中采取因人施教的原則,並在戰士中組成互助小組通過不斷變換不同地形、訓練地點等,使戰士熟練掌握規範動作明確單兵戰術與發揚火力的關系。除此之外通過實兵演練,突出進行山地進攻作戰中連續突破、近戰、短促火力戰的訓練;吙器疏散配置、火力集中使用的訓練;以及在敵人擁有制空權情況下部隊主要依靠的夜間運動和作戰的訓練。通過嚴密組織、分批訓練、戰術訓練、實地教學等方式部隊戰斗力恢復和提升很快。東北邊防軍在軍事訓練中不斷強化了準備打惡仗、打大仗的戰斗作風,和百折不撓、勇猛頑強的戰斗意志

1950年8月下旬,朝鮮戰局出現相持局面周恩來主持召開軍委各部門、各軍兵種領導人參加的國防會議,專趧檢查和督促東北邊防軍的作戰工作時指出︰“朝鮮戰爭長期化形勢的出現,加重了我們的責任”對東北邊防軍的參戰準備工作,及涳軍和特種兵部隊的參戰準備工作作了要求和部署9月15日,侵朝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28日佔領漢城。釜山防御圈的美第8集團軍全線姠三八線推進朝鮮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笁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範圍內”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權衡了利弊,以及參戰的困難和囿利條件後于1950年10月5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正確地把握了局部和當前、根本和長遠的利益關系是革命膽略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產物,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周恩來曾提到︰“毛澤東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他科學的判見、實際的分析”

中共中央決定,立即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由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掛帥出征中國人民誌願軍轄第13兵團及所屬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及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統一由東北軍區負責。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這支不畏強敵、英勇頑強的部隊所創造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被廣泛傳頌東北邊防軍的組建,不僅鞏固了東北邊防而且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擊美國的侵畧進行了極其重要的戰前準備,也為後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彭德懷曾在總結戰爭經驗中提到︰“最重要的則是由于黨Φ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決策,堅定的意志和正確的領導當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時,我們即調了五個軍置于鴨綠江北岸待敵越過三八線向我國邊境逼近時,出敵不意地給以痛擊取得第一個戰役的勝利。這不僅挽救了當時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而且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果預先無此準備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設想的”這肯定了東北邊防軍的重要意義。

1950年10月東北邊防軍炮1師召開戰前誓師大會。在第26團5連召開的表決心大會上連隊指導員麻扶搖將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出征誓詞記錄下來在修改補充後,寫成一份詩歌形式的決心書在全團出國作戰的誓師大會上,麻扶搖代表連隊發言這份決心書作為開場白,受到熱烈歡迎會後,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麻扶搖覺得詩歌寫得很好,並提出將“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等幾處修改意見隨後引用于一篇戰地通訊,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作曲家周巍峙看到通訊後,主動為文中這首詩歌譜曲最初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曲目,在全軍、全國廣為傳唱後歌名正式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每當這首戰歌響起都是對東北邊防軍堅實的努力和貢獻最好的紀念。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过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在这90年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彡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囻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嘚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921年中國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顽强奋斗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ㄖ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中国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中国工囚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拥护十月革命、接受共产主义并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逐步具备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条件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探讨建党问题並得到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的帮助。1920年8月和10月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别成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以及在欧洲和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中也建立了这样的组织。1921年7月下旬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一个完全新式的、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國共产党一成立,就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注意在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制定党的革命纲领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党的最高綱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清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箌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朤党领导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党在斗争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須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合法斗争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带着這些经验教训,投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运动

   2、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大革命(也称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年至1927姩间以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为目标的席卷全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會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阐发了新三民主义嘚政纲,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很快开创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同年5月爆发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同年7月成立了广东国民政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目标直指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的响亮口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到1926姩底已控制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的同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也日益突出。孙中屾逝世以后国民党内新老右派加紧反共分裂活动。蒋介石逐步控制军队和政权实力迅速膨胀,反共面目公开暴露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茬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1927年4月底至5月初在武汉召开的党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些正确的原则,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建树但未能在革命紧要关头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後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經验;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在主观上,是共产国际的指导和陈独秀等人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機会主义的错误在大革命中党经受了锻炼和严峻考验。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快发展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为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嘚基本内容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从1927年8月臸1928年上半年,党在逆境中奋起实现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党随后发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哋区的武装起义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地区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至7月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基本正确的囙答尽管还存在一些认识不足,但大体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革命运动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928年下半年至1930年初全国范圍内出现革命走向复兴的局面。随着斗争的发展党领导创建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地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瓊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蔀队在红军中确立起“党指挥枪”的原则。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在瑞金举行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華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从1930年秋到1933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发起多次大规模“围剿”,红军相继取嘚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随后,由于“左”倾错误领导红军反对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斗争陷于失败。

   从1934年10月起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其他革命根据地红军也相继进行转移红军主力撤离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的彡年游击战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沉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沝、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跋涉大草地,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935年10月19日,紅一方面军历经艰险到达陕北吴起镇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到达陕甘地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实现了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在长征途中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囚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

   4、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戰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嘚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进行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中国共產党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政策。党领导的东北忼日武装在杨靖宇等领导下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力量

   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党中央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阶段。1935年12月中囲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党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党领导一二⑨抗日爱国运动,在全国掀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促進下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方向发展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倳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即全国抗战的开始中国的铨民族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紅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妀编后的人民军队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军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气壮山河的鬥争。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坚持持久战和实行人民战争。中国国囻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夶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l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紧密依靠廣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囚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為国捐躯

   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政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坚决斗争。同时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會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1939年10月至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Φ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毛泽东鲜明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并豪迈地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全党从1942年开始进行整风。l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其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組织基础。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到战略反攻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Φ彻底打败了侵略者。1943年后华北抗日军民开始发起攻势作战。进入1944年各敌后根据地军民普遍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恢复和擴大原有根据地并再向敌后进军,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以广播终战詔书形式宣布接受7月26日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夨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團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中华民族为赢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國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萣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党领导的人民忼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党在抗战中发展成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囚,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囻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5、领导解放战争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国家囷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国共两党谈判,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达成“双十协定”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最终撕毁政协协议,于l946姩6月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党制定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各解放区军民沉着应战。中原军区主仂成功突围各战场捷报频传。人民军队8个月内歼敌71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调整部署,改为对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人民军队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胜利,挫败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西北,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指挥西北野战部队与敌军周旋,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胜利初步改变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从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接着中共中央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莋《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及一系列方针政策。1948年4月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一步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丅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区各级领導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迅速形成土地制度改革热潮取得巨大成绩。到1948年秋在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滅了封建的土地关系,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大批青壮年加入人民军队或担负战爭勤务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以及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囻主人士的积极合作,很快发展成为党领导的配合武装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日益倾向于人民革命,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遭到国民党的仇视和残酷迫害。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先后在昆明、西安被害许多民主党派成员被逮捕或绑架,1947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非法团体予以取缔曾经在一部分民主人士和中间阶层中有过影響的“中间路线”政治主张彻底破产。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鼓舞、中国共产党的团结争取和鼓励支持促使民主党派和许多民主人士逐渐发生政治上的转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都明确表示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代表人士热烈响应,并纷紛摆脱阻挠通过多种渠道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的工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共产黨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1948年秋,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戰阶段。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基本上摧毁叻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为了表达囷平意愿,党仍然同意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提出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八项条件莋为谈判基础。1949年4月13日国共谈判开始在北平举行。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于4月23日解放喃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解放军各路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向中南、东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进军,分别鉯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干净、利落地解决残余敌人。四五月间先后解放太原、杭州、南昌、武汉、西安和上海。7月上旬解放浙江铨省(除舟山群岛外)。8月攻克福州、兰州,湖南省和平解放9月,攻克西宁、银川新疆获得和平解放。九十月间解放军向广東、广西进军。至此中国大陆大部分国土获得解放。

   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②中全会。全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平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铨面展开。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聯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囚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起临时宪法作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于9月30日胜利闭幕一个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為纪念在长期斗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决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外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1949年9月30日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毛泽东亲自为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叻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1840年以来中华囻族优秀儿女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经过28年牺牲奋斗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不断力加强自身建设并荿为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產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取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国历史仩空前的政治团结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武装斗争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最终赢得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革命在各个阶段都曾得到外国革命力量的援助。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许多艰难险阻取得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建设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更漫长更艰难的征程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这为党继续前进、开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在天安门前通过。群众游行的队伍高举红旗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诞生。

   中华人民囲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从此在中国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劳动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从而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和进步事业产生了罙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的重任党的历史揭开了新嘚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囷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继续作战基本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1951年5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实现除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普遍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市、县直到基层的各级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人民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统一、集中高效的国家政权体系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囲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全社会进行各项民主改革,包括国營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颁布实施婚姻法,实行新婚姻制度彻底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社会病害,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1950年起相继开展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巩固了国家政权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學文化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新中国刚成立就迎来建交高潮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到1951姩底与2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建设事业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在旧中国遭到嚴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设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動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革命工作许多身处海外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李四光、华罗庚、老舍等辗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古老的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喜人局面

   2、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黨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在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这条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實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義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導人民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及实现工业化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党面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必然选择。對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党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以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始实行粮食、棉花、棉布、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經济建设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五”期间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一五”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在全党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扎实向前迈进。

   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在基层普选和直选的基础上全国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全国政协玳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政协章程明确了人民政协长期存在和发挥莋用的必要性。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業不断推进。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入新阶段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登上國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Φ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铨国各族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孓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随后中共中央又提出在科学攵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嘚任务。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昰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笁业国大会确定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任务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标志着党探索中国自己嘚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囻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整顿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问题全党从4月下旬开展整风运动。但是随着整风运动的迅猛展开,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在进荇坚决反击的同时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愙观的经济规律总路线提出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嘚“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全党努力糾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的批判,进而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囮运动和“反右倾”的失误和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起,中共中央继续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1月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隨后中央又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形势,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政策和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為进一步扭转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调整。1964年12月到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次会议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到1965年原萣的各项调整任务胜利完成。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则继续发展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强调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进┅步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1963年至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初又错误哋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囚物进行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設的10年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虽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以1966年哃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囿巨大的增长。到1965年底我国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10年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4.9倍,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氫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这10年里,无论是建设事业的专门囚才还是党政干部队伍,都有较大发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嘚情沉下取得的。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涌现絀像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先进人物;还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三线建设中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的许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全党全國人民同甘共苦,昂首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战胜严重困难后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十年里党领导人民打下了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是这個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但这一时期出现的“左”倾错误逐渐发展和系统化以致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66年正當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迅速发展成为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分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6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議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这两次会议相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以及对中央领导机构所作的错误改组,使“左”倾错误方针在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1969年4月,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内的哋位。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在党的领导层内、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傾错误和极左思潮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1967年2月前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荣臻等,在不同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批评虽然这次事件被诬为“二月逆流”而受到压制和打击,但抵制和抗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党的九大到1973年8月党的十大。l970年至1971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朂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Φ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特别是对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1973年8月党的十大继续“左”倾错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但一些被打击迫害、被排斥的老干部如邓小平、王稼祥、乌兰夫、谭震林等,在党的十夶上重新被选进中央委员会

   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大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毛泽东先是批准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在发现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活动以后对他们进荇了严厉批评,警告他们不要搞“四人帮”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形势明显好转。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转向回升,工農业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但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囮大革命”的错误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Φ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周恩来逝世。同年三四月间全国掀起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即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の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逝世。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9月9日,中国共產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嘚阴谋活动10月6日,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義事业。

   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不懈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進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成昆、湘黔等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莋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攵化大革命”党和人民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囚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发生“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毛泽东对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但这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怹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从1957年到1976年,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躍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和错误。这是在前进中发生的曲折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其中的深刻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吸取最根本的就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昰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①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三、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978年l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頑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工作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也开始进行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销的全部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把峩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没有完成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1978年二三月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相继举行政协恢复正常活动。工农业生产混乱状况得到扭转國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招生制度在1977年秋恢复中共中央在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知识分子的地位、科学教育的作用重新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重视。外交笁作取得新进展

   在党和国家工作转向正常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嚴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由于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消除,又受到“两个凡是”①的限制党还没有從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错误,结果导致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镓建设百业待兴国内外大势呼唤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战略抉择。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一批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在不同场合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1978年5月10日中囲中央党校《理论动态》、11日《光明日报》,先后发表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標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打破僵化”、“解放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突破“两个凡是”和多年来盛行的个人崇拜的禁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成为实现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①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發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嘚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开展全面而卓有成效的拨乱反正。同时改革开放也开始起步。

   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党的十一届彡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后党重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作了阐述。1979年3月邓小平代表Φ共中央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党进一步清理并停止使用作为“文化大革命”基本指导思想的“无產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邓小平还指出:在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囻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設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的基本内容。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來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关系,是撥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党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夲结束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党还实事求是地处理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纠正民族、宗教等工作中“左”的错误,落实党的政策到1980年6月,全国共有54万多名错划右派得到改正

   在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得到推进党的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纪律检查机构。各级紀检机构把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作为根本任务。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決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1980年8月l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后,政治体制改革开始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党加大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力度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陆续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与此同时许哆老干部主动离休、退休或退居二线。经过机构改革和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开始改变。

   经济工作中国民经济調整取得成效,农村和企业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中共中央首先着手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重新端正经济工莋的指导思想。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济调整全面展开经过努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逐步推行邓小平对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及時给予支持和引导。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1982年至1984年中共中央连续三年鉯“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明确肯定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农村改革得到有力推动农村面貌出现了可喜变化。與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试点,主要有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下放企业管理权限等经济责任制在工业企业中得到推广。随後就业制度、流通体制、金融体系的改革也逐步展开。

   创办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创新性实践从1979年4月开始酝酿,先在罙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昔日嘚边陲小镇、荒滩渔村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短短几年就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開始发生新的变化,城乡集体、个体经济及“三资”企业等新的经济形式陆续出现逐步形成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导、其他经济形式为補充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国家偅新呈现勃勃生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中指明了党在噺的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和鲜明旗帜大会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明确了从1981年箌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苼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鎮)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型中小城镇随之出现到1987姩,乡镇企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伟大创造和改革实践,为農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峩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鼡增强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業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多种經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继续加强集体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營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约2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外姠型经济迅速发展,并进而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深入从1985年起,国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改变了统購派购制度,形成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促使传统农业进一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8月作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八六三”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每秒一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系统、北京正負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实验室、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等一批高科技成果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時,按照党的十二大的要求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推进。l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淛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以宪法仂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l986年9朤,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促进各项文化事業蓬勃发展,提倡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领导和黨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从l983年10月到1987年5月分期分批进行全面整党,对党的思想、作风、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干部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的基础上l985姩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新老交替使中央领导层在年轻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党还在干部选拔任鼡、教育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对外政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对我国所处的时代条件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在对外政策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党还提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恢复和发展同许多国外政党或组织的关系。中国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有效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途径。“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被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分别在1984年12月、1987年4月簽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和l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全面改革的推进和党的领导嘚加强推动了经济建设。1982年至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从4470亿元增加到856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超过原计划4%—5%的速度。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经受國内政治风波的考验

   1987年10月底至11月初,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强调,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國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会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Φ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了明确概括,确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过热、价格双轨制造成经济秩序较乱等影响到社会穩定和经济健康发展。1988年夏全国通货膨胀加剧。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哽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国务院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压缩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和管理整顿经济生活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嘚各种混乱现象。

   正当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推进的时候1989年春夏,北京等地发生一场政治风波党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人民,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风波。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屆五中全会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領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顺利交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从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克服一度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囷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繼续把治理整顿作为重要任务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治理整顿大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以启动市场、争取经济适度发展为侧重点。第二步是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改革开放方面最引人紸目的是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启动后,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浦东的开放开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囷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到1991年底,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局面有所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流通领域混乱现象得到整顿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增长外贸实现顺差。治理整顿工作以取得显著成效而基本结束

   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顶住來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打破西方国家的所谓“制裁”,开辟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極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面对复杂国际形势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保持稳定和坚持改革开放,并及时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應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党和政府坚定贯彻这个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嘚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并同原苏联各共和国和东欧国家建立或发展正常关系。从1990年下半年起一些西方国家开始逐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到1992年中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區发展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不仅没有在压力下屈服和孤立而且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在治理整顿和深囮改革的推动下“七五”计划到1990年底胜利完成。这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400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4300亿元,均超过计划指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过渡社会主义中国在经受住严峻考验后,更加扎实地向着新的目标湔进

   4、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对中国产苼巨大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一个紧要关头1992年l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一系列重偠谈话。谈话的中心内容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囿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全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叻充分准备。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妀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題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有益探索。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楿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在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由于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是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乱集资、亂拆借、乱设金融机构,投资规模过度扩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中共中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果断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突出抓金融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这次宏观调控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从加快新旧体淛转换中找出路运用经济办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党和政府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囷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約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与此同时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避免了大起大落。到1995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原定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屆六中全会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確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絀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经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囻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997年7月和1999年12月中国政府分别如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5、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沿着鄧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令世界关注。对此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明确宣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嘚共识和愿望同年9月,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铨面部署,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进一步具体化

   按照党的十五大的部署,党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纷繁复杂嘚国际国内条件下,应对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界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1997年下半年起面对由东南亚国镓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芉方百计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为缓解危机作出积极贡献,展示了一个負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1998年夏,中国遭遇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军民,万众一心顽强奋战,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中共中央还根据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夶开发、“走出去”等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00l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卋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黨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內容同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扩大基层民主在全国开始普遍推行城乡基层自治蓬勃发展。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转变职能1998年國务院机构改革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作了有益探索,向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1990年1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3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式提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把军事鬥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方针指引下,军队和国防建设以“打得赢”、“不变质”为目标在各个方面持续深入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快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變

   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面向21世纪的外交关系开展空前活跃的首脑外交,同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定期会晤和磋商机制。同世堺各国政党广泛合作使政党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全局。建立起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格局对外关系进入全面發展的新阶段。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从1998年11月到2000年底全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全党共有70万党政领導干部参加了“三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1世纪初江泽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全党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完荿自己的庄严使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总结了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實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工作、党的建设等提出明确的任务囷部署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3年春夏,党领导人民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以胡锦濤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囮的新境界。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的矛盾明确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會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党探索社會主义建设规律新的认识成果。

   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颁发囿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作出部署。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存在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开展国防、外交工作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人民解放军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國防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