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军歌投降护国军的安子杰旅长最后结果如何

今年是靖国军总司令部成立100周年,陕西靖国军是1917年12月至1922年5月北方唯一响应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它和广东护法运动联系、配合较为密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辛亥革命后,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在这些战争中,地处西北的陕西革命党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陕西靖国军从1917年12月建立到1922年5月失败,先后存在了4年多时间,是孙中山在护法战争中在西北唯一一支可以倚重的力量。

1917年春,段祺瑞与黎元洪因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引发了“府院之争”。这场争端中,陕西督军陈树藩站在段祺瑞一边。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依附于段祺瑞的各省督军、省长先后宣布“独立”。5月31日,陕西督军陈树藩通电攻击“国会专制”,宣布陕西将“与皖、鲁、豫采取同一行动,与中央脱离关系”。6月,张勋以调停黎、段矛盾为由,带辫子军入京,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拥戴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段祺瑞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达到后,通电各省讨伐张勋,并宣布就任国务总理。段祺瑞再次控制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议员纷纷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掀起了护法运动。

在恢复《临时约法》的问题上,陕督陈树藩依附于段祺瑞,与陕西革命党人矛盾越来越尖锐。尤其是陈树藩以护国运动为名攫取陕西都督后,公然称袁世凯“不祹之祖,共戴之尊”,不仅“陕人大哗,吾党同志,尤深恶而痛绝之,驱逐之议遂起矣”。因此,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后,陕西革命党人焦子静受孙中山的派遣联络陕西革命党人组织护法军。陕西民党人士和青年军人认为,反段必先除陈树藩。9月,焦子静返回陕西,以孙中山授予的“护法军陕西招讨使”名义,策划反段(祺瑞)讨陈(树藩)斗争。

焦子敬到陕西后先拜见了在白水县的高峻。护国战争后,高峻一直在白水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与郭坚、曹世英、耿直等保持着联系,他们和陈树藩都有极深的矛盾,愿意和焦子静共谋起事。1917年12月3日(农历十月十九日),高峻在白水以“西北护法军”总司令名义,发出护法通电,发表《讨陈树藩檄文》,传檄渭河南北,声讨陈树藩。白水起义后,陕西各地会党及革命党人纷纷响应。4日,商县龙驹寨驻军王明敏以护法军的名义,占据商县、洛南一带;12月10日,陕西警备军统领耿直发动了西安起义;21日,郭坚在凤翔通电宣告独立,自任陕西护法军西路总司令,通电称“陈树藩阴险成性,鬼蜮为心”,揭露陈树藩各种罪状,“陕人为响应护法已展开倒陈运动,坚在凤翔率领陕西健儿,树立讨陈旗帜,宣告独立。为国锄奸,为民请命”。郭坚独立后,率部到户县,两军会合后开赴周至县。耿直、郭坚召开官佐会议,通过了“护法靖国,讨段倒陈”的通电,决定树立靖国军旗帜。

1918年1月22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成立,郭坚任司令,耿直任副总司令。在西路(西安以西)各县张贴通告,号召民众,共同倒陈。又以私人名义致函曹世英、高峻等协同反陈活动,劝说胡景翼早日脱离陈树藩,站到反陈阵营中来。在郭坚、耿直影响下,1月28日,胡景翼部张义安营宣布起义,接着陕西第一混成旅团长胡景翼在三原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陕西靖国军”名义通电全国,宣布脱离陈树藩;曹世英也在渭南宣布独立。2月2日,以曹世英为靖国军左翼司令,胡景翼为右翼司令,并发表致孙中山电,痛斥陈树藩,“陕督陈树藩首先附逆,津门、徐州无会不与,甘做倪(嗣冲)段(祺瑞)之螟蛉,实为共和之蟊贼,纵兵殃民,驱民做匪,财政则囊括百万,地方则盗贼四起,秩序既已紊乱,蹂躏日形不堪,数厥罪恶,罄竹难书”。今“高搴义旗,进据三原,陈师河北,直逼西安,为西北特树风声。我与东南遥相策应,为民请命,为法请灵,身以许国”。长期盘踞在山陕蒙甘交界地区的农民武装卢占魁(护法运动兴起后,自称西北靖国军总司令)率部来到三原,参加了靖国军,被编入左翼军。陕西靖国军的班底已经搭建起来,声势日益壮大。

靖国军活动地域包括泾阳、三原、高陵、耀县、富平、白水、澄城等县以及临潼、渭南、蒲城、大荔各县部分地方,即所谓“靖国军自三原起义以来已经半年,占有相当大的区域,形成与敌隔河对峙的局面”。3月5日,陕西靖国军召开全体军官会议,推举西南军阀唐继尧为川、滇、黔、陕四省靖国联军总司令。但此时的陕西靖国军各将领均以总司令名义自居,互不统属,各自为战,互相猜疑,各有所图,步调难以统一,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为统一陕西靖国军,胡景翼、曹世英、高峻三股势力最强的部队提议,联袂请求于右任回陕主持靖国军大计,同时派人赴北京请张钫回陕。受胡景翼等人邀请,7月,于右任与张钫先后回到陕西三原。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张钫发表通电,分别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与副总司令,胡景翼任总指挥。于右任在就职演讲大会上说:“我从上海回到陕西,给大家带来的,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枪炮子弹,而是一腔热血和不怕死、不畏难的革命精神”。靖国军先后发表布告,指出:“军兴以来,阅时半载,吾父老昆弟供亿之繁,流离之惨,及吾军将士戍守之苦,祉口之劳,右任等归途所经,痛彻心骨……督饬各军并地方长官,悉力整顿,勇锐进行,驱除小丑,绥定西陲,以求吾境军民未竟之绪,兼以大慰吾父老昆弟、军将士卒希望和平之心”。总指挥胡景翼布告全军,“兹定于八月八日推戴于右任、张伯英先生为总、副司令,即日开府视事,景翼等立即取消各总司令名号,此后率所部听命指挥……无诈无虞,始终不二”。以抽签方式将靖国军全部人马编为6路,1年后又增加第七路,每路设司令1人,下设若干支队,再下设团、营、连、排等。各路人马与驻地如下:

第一路,司令郭坚,辖5个支队,5000余人,驻凤翔及西府各县;

第二路,司令樊钟秀,辖3个支队,3000余人,驻扎在周至、户县一带;

第三路,司令曹世英,辖3个支队,3000余人,驻高陵、淳化、交口、栎阳;

第四路,司令胡景翼,辖6个支队,6000余人,驻三原、富平、耀县、蒲城等地,是装备最精良的一支;

第五路,司令高峻,辖2个支队,2000余人,驻白水、澄城、合阳、韩城一带;

第六路,司令卢占魁,辖3个支队,3000余人,驻三原、耀县等地,骑兵较多;

第七路,司令王钰,辖3个支队,2000余人,驻乾县一带。

上述7路靖国军,有人马约2.5万人,以三原为中心,主要控制着渭北、西府和陕东部分地区。于右任虽在短时期内设立了司令部,统一了编制,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指挥系统。但是各路靖国军仍然有很大的独立性,实际指挥权仍然操纵在各路司令手中,号令仍难一致,各自为政的局面难有根本改变,为靖国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1918年年初,陕西靖国军成立后,宣布讨伐陈树藩,使陈氏陷入革命党护法倒陈的洪流之中。2月初,靖国军开始攻打省城西安,右翼军以张义安由兴平渡渭河经周至、户县,“连获胜利,逼近省城”;消息传至三原,左翼军各将领攻占省城,“为根本上之解决”。曹世英、郭坚、高峻等渡过渭河到达新筑镇,在灞桥、十里铺、广台庙、水腰、草滩一线与陈树藩军作战,战线达50余里。陈树藩为解决陕西危局以自保,以省长为诱饵请河南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围剿靖国军。刘镇华率部入陕后,3月23日被陈氏任命为陕西省长。在陈树藩与镇嵩军的夹击下,3月27日,撤出西安。靖国军进攻西安失败,退回渭北。靖国军失去省西地区后,集中在渭北地区。

陈树藩欲挟西安之胜一举消灭靖国军。4月下旬,陈树藩与刘镇华联合渡渭,分东西两路进攻靖国军,陈树藩亲率张鸿远、陈世珏、曹位康及镇嵩军的大部分,由渭南渡渭河,与固市镇姜宏谋、同州王飞虎和蒲城李天佐进攻靖国军郭坚、高峻部,令刘世珑、白乙人(有书做白弋人)等西出咸阳、礼泉,直逼三原、淳化,“遥为声援”。陈树藩渡河后,在交战中,姜宏谋被靖国军右翼击溃;郭坚率部退至大荔县羌白镇,双方激战3日,“陈军官兵死伤甚众,而城未能下”。卢占魁率部解围,陈军解围。随后,双方在关山一线形成对峙。在陈树藩渡渭时,曹世英、高峻部即驻防界坊,胡景翼部岳维峻、董振五、邓宝珊、李云龙等同时到达关山西南炮张、查理、相桥各处驻扎;陈树藩指挥部设在关山附近的张家店,军队布防于官底、傅马村、赵村、冉村等处,与靖国军各成子午线相对峙,相距不过20里。4月16日,关山之战开始,陈树藩军进攻界坊靖国军,双方激战四天,因岳维峻等援军到来,陈树藩见不能取胜,镇嵩军又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靖国军取得关山之战的胜利。同时,陈树藩部刘世珑率军队由礼泉渡泾河,声言要取泾阳,胡景翼亲率军由三原驰援,刘世珑不战而退。

通过上述一系列作战,陈树藩的大包围计划失败了,靖国军在渭北站稳了脚跟。6月上旬,陈树藩集中兵力围攻在羌白的郭坚,企图消灭靖国军一部。郭坚孤军奋战四十余日,7月下旬因杨虎城攻下兴市镇,郭坚才趁雨夜突围。但郭坚在未与其他靖国军将领商议的情形下,便向关西进发,谋图在凤翔发展。究其原因:第一,郭坚从羌白突围后,在大荔建立根据地原计划已经落空。当时靖国军中,胡景翼、高峻、卢占魁等军有自己的地盘,而郭坚没有,影响到他的粮饷和兵源。第二,云南靖国军叶峑部正在通过四川与川甘边界向陕西进援,“沪上驻议员又来函,言广东军政府接济陕军枪弹,由援军转交,凤(翔)宝(鸡)为南军必经之路,皆欲早日接头,优先领取”。第三,时值鸦片成熟季节,陈树藩强迫农民在这里大量种植鸦片,郭坚“占地既少,饷项常缺”,郭坚新出重围,“思与陈征收此项税款”。于是,郭坚经耀县之南,绕道礼泉占领乾县后,即分兵四出,先后攻占扶风、武功、岐山、兴平和眉县。郭坚在西府各县攻城略地,民不聊生,使靖国军声誉大降;也给北洋政府和各路军阀以“剿匪”为名出师陕西,绞杀靖国军落下了口实。

陕西成为南北争夺的战场

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

于右任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靖国军声势大振,陕西变成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争夺的重点对象。于右任认为“中国革命大业,北方极关重要。将先经略西北,为党集力与南方护法之师相应,且为他日北方革命力量之储备”。因此,应陕西革命党人呼吁和陕西在护法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南方军政府决定派军援陕。1918年9月底,唐继尧在重庆召集“联军会议”。11月2日,靖国军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发表通电:“援陕各路军队,除叶(荃)、姚(以介)直隶本部外,其余统归熊总司令克武就近指挥”。11月8日,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峑率五六千人与张钫、郭坚在凤翔会师;18日,熊克武率四川靖国军援陕,占领宁强、勉县等地,其他如鄂军王安澜部两旅驻镇安,河南王天纵1旅驻平利。11月21日,南方军政府任命于右任为陕西督军,任命张钫督办陕西军务。

随着靖国军声势壮大,周边省份北洋派系也开始惊慌起来。于右任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甘肃督军张广建密电北京政府“恳请加厚援师,迅赴秦,免致燎原”。四川督军刘存厚建议组成汉南军事联合临时办公处,指挥进入陕南的川军。面对陕西与外来靖国军的压力,陈树藩遂向北洋政府段祺瑞求援。陕西战局越来越混乱,一些地方军阀打着援陕的旗号,进入陕西,攻城略地。11月至12月,北洋政府以奉军师长许兰洲为援陕总司令,直军旅长张锡元为副司令,率领奉直军2万余入陕,张锡元驻防陕东渭南,许兰洲则绕至兴平驻防;川军刘存厚、钟体道先后占领陕南勉县、褒城、城固、石泉、镇巴、紫阳等县;山西援陕晋军也渡过黄河,占领韩城、合阳;湖北督军王占元派张联升第17混成旅进入平利、镇安等地;甘肃陇东镇守使陆洪涛率1万余占领长武、彬县、陇县;陕南镇守使管金聚的北洋第15旅让出汉中后,进占宝鸡。形成了8省(河北、河南、奉系、山西、陕西、四川、甘肃、湖北)联军围剿靖国军的局面。因此,陕西成为当时南北双方角力的主战场。

“失一胡来一井”之靖国军

在各种势力进入陕西时,靖国军发生了巨大的变故。1918年9月,驻固市镇的陈树藩部姜宏谋假意说愿意投诚靖国军,姜原系胡景翼的旧部,而且交情颇深。17日,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信以为真,单独到固市镇与其商谈,结果被姜宏谋扣留,拘押至西安。胡景翼写信给岳维峻等靖国军将领,鼓励各将领坚持到底:“翼判决死刑之日,即靖国军生死存亡之日。诸人若能坚持到底,本军有总、副司令统帅,愿诸将士服从命令,即翼死亦甘心。若为翼而作妇人乞怜状,则翼必自戕死,死亦难瞑目矣。以后诸君当以军事为重,勿以翼为念。翼决不丧诸人德,而使世界后世唾骂也。翼当骂贼而死,不欲为降将军也”。

胡景翼被陈树藩拘押后,并没有动摇靖国军倒陈决心。陈树藩决定让长期被扣留在西安的陕西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前往靖国军做“调停人”,与靖国军言和,并约束胡景翼旧部。井勿幕到靖国军之后,绝口不提“言和”之事,顺势做了靖国军的总指挥。于是,靖国军有“失一胡来一井不减靖国军力量”之说。

井勿幕接受总指挥后,一方面,决定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扫荡西路,以连川、滇,集兵兴平、武功、周至、眉县以攻西安。另一方面,因靖国军成分复杂,多自由行动,如郭坚、樊钟秀等“很难就范,不易掌握”,只有第三、四路可随时指挥。井勿幕决定对不听指挥的部队进行整顿,遂调动第四路和第六路部分军队对先投靠郭坚后又叛变的贾福堂进行围剿。郭坚自知军队纪律松懈,且井勿幕必不能容忍。11月23日,受郭坚指使其部下李栋才刺杀了井勿幕,割其首级,投靠了陈树藩。井勿幕之死,既是靖国军巨大的损失,也是西北国民革命的巨大损失,从此,陕西靖国军开始走向了衰败。

南方护法运动开始后,北京政府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以冯国璋为首的皖系军阀则主张和平解决南北争端,而且与西南军阀一直保持着联系,一心想促成南北议和。南北议和对广州军政府中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颇有吸引力,开始与北方主和派遥相呼应。1918年5月20日,非常国会将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制,孙中山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12月2日,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驻华公使与驻广州领事分别向北洋政府和军政府递交照会,要求双方停战议和。北方推举朱启钤为总代表,南方派唐绍仪为总代表,1919年2月20日,双方开始在上海租届内召开议和会议。

会议开幕的第二天,讨论的主要议题是陕西停战的问题,南方总代表唐绍仪与北方总代表朱启钤在辩论会上唇枪舌战。朱启钤认为:“陕西党派甚为纷杂,剿办土匪,已非一日。当时并无明了护法军,而土匪遍地,该省长告急请兵”,故陕西“不在停战区域范围之内”。陕西“既有土匪,政府当即有剿办之事”。唐绍仪指出:“查国防军、奉军、甘军本各有统辖,各有防守地点,何以对于陕西则联合各军从事攻击,此事实难索解……请令许兰洲退出原驻处,并撤换陈树藩以解决陕民困苦”。陕西靖国军“所谓土匪系北方单独之主张,南方始终未有承认。如卢(占魁)、郭(坚)二人均系李根源、陈树藩所任命,今日忽指为土匪,于道理上说不过去”。正因为北洋政府认为陕西靖国军为“匪”,北洋政府一面在上海召开议和会议,一面指示对靖国军进行围剿。“陕西靖国军药弹缺乏,良将凋零,不竞之势,早为北京政府悉。故当南北停战,和会成组,段派犹坚持陕西应列为剿匪区域之说”。故各路北洋政府军队先后参战,战火蔓延到整个陕西。

在北洋政府军压力下,靖国军节节退败,周至、眉县、岐山相继丢失,靖国军败退至凤翔。3月3日,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命令陕西停战。但陈树藩继续向靖国军发动军事进攻,声称“我陈树藩不知道什么叫做政府命令,什么叫做和议”。陈树藩对靖国军发动了全面攻击,命令(1)张锡元与靖国军在相桥激战;(2)陈树藩部将刘世珑与靖国军在兴市镇大战;(3)甘军与奉军围攻乾县靖国军。在奉军许兰洲部的攻击下,靖国军第二路樊钟秀、第一路郭坚与许兰洲签订“局部义和”,被许兰洲改编为第一、第二支队。第六路卢占魁拒绝改编,退至耀县。乾县靖国军守军王钰、郭英夫“以弹丸之地,与二十倍以上之敌兵血战数月之久,其战争之激烈”,为靖国军起事以来所仅有。因靖国军在西路地盘尽失,坚守乾县意义不大,王钰等奉命撤回三原。靖国军在渭河以南和西部地区几乎全部丢失,逐渐收缩在以三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陈树藩派信使高德卿见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想趁机收编靖国军。条件是:“(一)于(右任)认陈(树藩)为陕督;(二)于将靖国军全部交陈,由陈编制;(三)陈向中央代于谋位置”。于右任当面怒斥:“余之来陕为救陕,岂为自谋?陈何人,敢发此狂言!”

1919年3月,议和会议决定推举张瑞玑到陕西划界,以停止陕西战事。张瑞玑与陕西革命党人郭希仁有较好的关系,靖国军曾对张瑞玑抱有一定希望。3月18日,张瑞玑到达陕西,开始划界工作。张瑞玑在西安受到陈树藩隆重招待和拉拢,“陈树藩谩骂靖国军,他也跟上学舌,谩骂不已”。张瑞玑在陕期间,陕西战事正酣,但张氏在给北京政府、广州军政府的电文中说“陕省双方军队刻俱停战”,接着在给总统府、国务院等的电报说:“陕省军匪不分,近来土匪蜂起,如北山曹老九(世英)借名靖国,占据滋扰,三秦人民疾首痛心”。张氏的电报,一方面是想说明陈树藩已经执行了停战决定,没有向靖国军发动军事进攻;一方面,又为陈树藩围攻靖国军找借口,言外之意陈树藩是在剿匪而不是攻打靖国军。

张氏完全是一个拉偏架的心态,导致陕西战事蔓延。靖国军总司令电诘张氏入陕多日,“划界不划,监视不视,退兵不退,通报不通”。在划界时陕西作战双方各执一端,靖国军要求以1918年11月16日界线为准,陈树藩与北洋军要求以1919年2月13日界线为准。4月,陕西划界结束。因靖国军已经处于劣势,最终以1919年2月13日双方界线为准,靖国军所辖地区职能限于三原、泾阳、高陵、富平、白水、蒲城、澄城、同官等8县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及渭南县的渭河以北地区,使靖国军处于不利地位。

倒陈运动与直系势力入陕

陕西连年战祸不断,引起了民众的反战情绪。陕西旅京会痛陈树藩带来的灾难,“自陕西变乱以来,聚兵日众,供给日繁,正供不充。乃行加捐,加捐不已,复借外债。益以军队有法外之诛求,土匪有架票之搜括,虽殷富之区,恐亦民不聊生,况疮痍未复之陕西乎?”陕西留日同乡会上南北代表书,提出3项要求:(一)罢免陈树藩;(二)撤退停战令下后入陕各客军;(三)严惩违反停战命令各将领。一些旅京陕籍学生掀起了“驱陈”运动,人们相见“均以驱陈救陕为谈论中心”,并成立“三秦公民救陕会”,呼吁北洋政府“早日撤换陈树藩,以苏民困而慰陕人之期望”。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对陕西政局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直皖战争爆发后,靖国军召集各路高级军官会议,决定渡河攻打西安。陈树藩采取措施缓和与靖国军的矛盾,释放了拘押近2年的靖国军将领胡景翼,“倡导地方自治,想通过陕人治陕以自固”。同时又拉拢于右任,许于以陕西省长职位,遭到拒绝。于右任、张钫发表通电,“表示护法及驱逐陈氏之决心”。于右任、张钫、胡景翼、曹世英、岳维峻、高峻、王珪等靖国军将领发表宣言,坚持护法,不与陈树藩讲和。第二,皖系战败,段祺瑞下台,陈树藩失去了靠山。北洋政府一方面削弱陈树藩的权力,另一方面加剧北洋各路援军与陈树藩之间的矛盾。10月,北京政府撤换陈树藩被媒体透露,为了自保,陈树藩设立新兵招募所,以边防为名大量招募新兵,做应对准备,以求自保。

1921年5月10日,北京政府确定直系、奉系势力范围,陕西省由直系管辖,议定阎相文为陕西督军。25日,徐世昌任命直系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为陕西督军,陈树藩为祥威将军,“迅速来京”。陈氏表面表示“将军权及军队交出,将其所带兵队一律发往陕西西路、南路两路屯田”。但他私下做战争准备,“调兵遣将,益见忙碌”,潼关、华阴、临潼一带路上军队络绎于途;宣布西安戒严,“城中巡骑密布,昼夜不息”,空气骤然紧张起来。6月12日,以陕西全体军官名义致电北京政府,称陕境安危以陈树藩去留为转移,“请北京政府收回成命,否则取必要手段,相当对付,惟力是视,不知其他”。陈氏积极备战,在西安、咸阳、蓝田、乾县等军事要地布置防御,以抵抗直军入陕。7月初,阎相文指挥直军第20师、吴新田的第7师和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分别从潼关和荆紫关进入陕西。因有事先援助陈树藩的直军张锡元做内应,阎相文、冯玉祥军很快进入关中,当直军逼近西安时,陈树藩率部逃离西安到眉县等地,受到了冯玉祥和胡景翼的夹击,部将刘世珑投降冯玉祥,李纪才被胡景翼收编,张金印弃军而逃。陈树藩在关中的军队土崩瓦解,自己率少部分军队逃往汉中,结束了在陕西长达5年的统治。

直军入陕时,靖国军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原第一路郭坚投靠了许兰洲,直军入陕后,郭坚被冯玉祥设计捕杀,彻底瓦解;第二路樊钟秀随许兰洲东进河南(直皖战争爆发后,奉军许兰洲部调至观音堂以阻止陈树藩出关助皖);第六路卢占魁部与滇军叶峑合并,返回云南途经四川时被打散了。只有曹世英的第三路、高峻的第五路、岳维峻的第四路仍坚持在渭北地区,人马不足2万。

陈树藩被推翻后,靖国军内部发生了争执。一种意见以胡景翼为代表,主张接受直军改编,“树藩既败,直军阎相文入关,景翼与桐溪计所从,桐溪主张受北命,借此出关,以张吾军”。9月19日至21日,胡景翼在三原召开渭北15县国民代表大会,讨论陕西善后事宜,胡景翼提议“先从取消靖国军入手,已得大众赞成”,完全通过,9月25日,胡景翼发表取消靖国军名义通电。11月14日,胡景翼在三原召开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治洲、田玉洁、岳维峻、冯毓东、邓宝珊、李纪才等靖国军将领,宣布取消总司令部,“众皆默认”。16日,胡景翼派遣其卫队长进攻总司令部,“将部中印信文籍枪械抢掠一空”。胡景翼投直后,被冯玉祥收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1师,胡任师长,“所有枪支案卷等件,均交胡师长景翼点收,似此情形,不出二月,渭北各县,即无靖国军旗帜矣”。此次改编,标志着陕西靖国军的失败。

一种以于右任为代表,坚决要把靖国军旗帜打下去,但靖国军权力掌握在胡景翼手中,他暗中指示断绝接济总司令部的每日伙食,于右任不得不离开总司令部,退居三原西关民治小学。11月18日,又避难于淳化县方里镇,此处为靖国军第3路第2支队驻地。靖国军被直军改编后,吴佩孚曾聘请于右任为高等军事顾问,并兼任陕西屯垦督办,“于始终未就”。以杨虎城为代表的小部分人支持于右任,表示继续打靖国军旗帜。1922年3月22日,杨虎城将于右任迎至武功,重新设立靖国军司令部,任命杨虎城为第3路司令。3月26日,杨虎城截获了甘肃陆洪涛的军火,步枪1000余支,子弹60万发,装备有了较大改善。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引军出关,杨虎城趁机发动对直军的进攻,双方在武功以东大王店激战20余日,因寡不敌众,难以支持,转移至凤翔。为保存西北革命的种子,于右任与杨虎城决定:护送于右任由甘肃南部经四川到广州向孙中山请示办法;杨虎城率部转移到陕北,依托井勿幕的弟弟井岳秀部“保存实力,以待后命”。年底,靖国军余部接受井岳秀改编,编制陕北步兵团,分驻三边、延安、延长、延川等处,杨虎城寄居榆林,成为靖国军硕果仅存的遗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

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

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

中华民国 20万人以上
中华帝国 70万人以上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

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

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

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

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强制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对复辟的支持,1915年5月与其签订卖国的“

”。8月,指使其亲信、幕僚成立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筹安会”。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为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隅,是一个偏僻险阻的山区省份。西、南两面分别与英属缅甸、法属越南接壤,东面与非北洋势力控制的黔桂交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势力未伸入云南。云南成为“二次革命”后,革命力量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省份。 除了在袁世凯政府的严令下,蔡锷被调入京,一部分高级军官如罗佩金、黄毓成、顾品珍等被黜外,新军内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军官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云南军政界中,许多老同盟会员多次秘密集会或串联,酝酿反袁斗争。云南省陆军军官大多参加过重九起义 ,“强烈反对袁氏称帝阴谋”

。滇军中下级军官,三、五组集,扬言要“先解决滇局,以耸人听”

护国运动前夕,云南进行了秘密扩军。唐继尧一方面公开添编两个警卫团 ,又借补充之名,召募退伍官兵,并征召新兵,“以待编制”。又“以治安为名,密令各县整饬地方团队,以侯时机”

。并招募志愿参军的学生数百人。

护国运动爆发前夜,滇军共两个师及一个混成旅,人数约近15000人

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从川、湘、桂三路攻滇,第1路司令马继增率北洋陆军第6、第3、第20师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由

经贵州从东面攻入云南,第2路司令

率北洋陆军第7师和第3、第6、第8师各一部,与驻川北洋军和川军会合由北面进攻云南。

任第1、第2路总司令。第3路为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云南查办使龙觐光部由粤经桂入滇,袭扰护国军后方。

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蔡锷、李烈钧分任第1、第2军总司令,唐继尧任都督府都督兼第3军总司令。计划第1军攻川,第2军入桂、粤,第3军留守云南,乘机经黔入湘,尔后各军在武汉会师北伐。另由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黔策动起义。

云南护国都督府和护国将佐名单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

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

亲至云南省议会宣布独立,即成立军政府,仿照

军政府形式,推举一位都督和一位总司令,

1915年12月29日,袁世凯下令褫免

的官爵,并派第一师师长

代表巡按使,令他们就近押解蔡、唐等人来京治罪。

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

梯团抵达滇川接壤之新场。17日,向川南镇守使伍祥祯部发起进攻。次日,占领四川高县西北之横江。19日,向叙府(今

)西南之安边进攻。第1支队在正面实施佯动,第2支队利用夜暗迂回至安边侧翼,突然发起攻击,伍部向叙府溃逃。

乘胜追击,21日占领叙府。嗣后,

分四路反攻叙府,均被击退。

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护国军作战。一路由黔军第1团至第3团合编为护国军东路支队,

任司令,进击湘西。一路由第5、第6团和

所率滇军合编为滇黔联军右翼军,戴任总司令,向四川

、重庆一带进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边境松坎(属贵州

)。14日,向川军第1师等部发动进攻,至18日,连克綦江以南之东溪、马口垭等地。下旬,袁军陆续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继退守东溪、松坎,与敌对峙。

第2师,于2月初联合向四川

发起攻击,一度占领泸州外围

寡不敌众,退守纳溪等地待援。23日,蔡锷根据敌我态势,决定采用两翼包围、正面突破战术,以

消灭袁军。28日开始反击,战至3月6日,袁军伤亡惨重,护国军亦因弹药不济,人员疲惫,分路撤出纳溪至叙

(今护国镇)一带有利地形休整。15日,蔡锷乘袁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纳溪。17日,担任主攻的右翼赵又新梯团从纳溪以东之白节滩发起进攻;中路

梯团在正面牵制敌军;左翼刘存厚部攻占

,保障主力侧翼安全。19日,护国军全线突破袁军前沿阵地,歼敌一部。至3月底,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

1916年1月下旬,王文华率护国黔军进抵黔湘边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袁军进攻。第1团于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袁军欢度旧年除夕之机发起攻击,袁军不备,次日败逃蜈蚣关(距晃州东约15公里)。黔军进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关,歼袁军第5混成旅和

道守备部队各一部。第3团于2月5日克黔阳。其间,第2团攻占

城外围部分据点,曾两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团联合向沅州(今

)发起攻击,袁军弃城逃走。14日,黔军占沅州。王即以第1团一部兵力支援第2团再攻麻阳城,16日攻克该地。至2月下旬,护国黔军连克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团兵力。3月中旬,袁军向麻阳、黔阳等地发动反攻。护国黔军顽强抗击,牵制湘西袁军向主要方向四川转移兵力。

1916年2月20日,李烈钧部由昆明向广西开进。3月初,在滇桂边境之

、富宁地区与龙觐光部展开激战。第2军张开儒梯团于富宁东面之皈朝地区击退龙军第1路司令

部多次进攻,双方成僵持状态。第2军方声涛梯团与龙军第2路司令

部在广南地区激战数日,将黄部击退。15日,宁武将军

通电宣布广西独立。云南

趁势向龙军发动反攻。与此同时,由云南前出广西截击龙军的第3军赵钟奇梯团进抵

),与方声涛梯团夹击黄恩锡部。黄部战败,残部向滇南逃窜。由第3军一部改编的挺进军

部,此时亦由云南经贵州

包围龙觐光指挥部,并将其全部缴械。李文富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窜至滇南的龙军第3路龙体乾土匪武装和黄恩锡残部,遭第3军刘祖武等部阻击,部分被歼,部分逃离滇境。

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

1916年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1916年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6年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在形势上来说,强弱之势人人皆知是很悬殊的。癸丑(民国2年)第

,国民党几乎奄有半壁山河,和袁一开火,就迅告失败,所以袁在称帝前后,确是没有把云南看在眼中

。然而,云南有它有利的条件,在地理因素上,云南居高屋建瓴之势,易守而难攻,滇军骁勇善战,并且极能吃苦耐劳,这是云南用兵的有利之点。

抵达云南后召集军事会议时,曾分析整个战略形势,他说:“云南东北与川黔桂毗连,出师形势关系甚钜。兹就三省地势言之,贵阳为滇南门户,辰沅为湖南西门,以云南为根本 ,奋师东征,以一支上辰沅经新化取长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长沙取,北向

逾洞庭之险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规荆州以指襄阳。有武昌则

之消息通,不出旬月,东南大势俱属云南矣。此上策也!要之云南之险,不在云南而在西蜀,以云南为根本,大举东上,以一支出叙、沪进渝、夔下

、武汉,以一支出宁远过成都上泯洮赶秦、陇,如是则以西南而忽据西北,天下视听必且一新,以为亚夫之兵从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宁者,广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游,由云南展膂而东,驻师梧州,以一支东下广州,封城绵远,田壤沃饶,大海南环,五岭北阻,北出则可以震动江左,东出则可以进据闽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长岳既得,武汉震惊,此中策也,故据以上所论,我可发展之时机可分为三:

  1. 我军势力完全达到黔、桂、蜀三省。

  2. 我军由黔、桂、蜀以达武汉,闽、浙、秦、陇。

  3. 向闽、浙之兵以取守势,进秦陇之兵相机威迫袁军右侧,然后以武汉主力大举北向。

今拟两策并用,三路出师。”

袁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盐两税的绝大部分已为外国银行团所扣留,各省上缴款项,也常常被地方军阀截留,即使上缴,也非常有限。袁政府还继承了偿还清朝外债的重担,本身又有巨额外债。因此,袁政府只能继续 “仰给外债,以度岁月”。仅1913—1914年, 就举借外债20项,合计约3.76亿元多。而这些借款又大都是由外国银行经手,扣除实交折扣和到期应付外债本息,实收额只占借款额的47.96%

。1915年,国库收入共计银元元,支出共计银元元,赤字为8358329元

护国战争冲击了袁政府的经济秩序,袁政府的财政立即陷入了困境。袁政府为了镇压护国起义,开始筹集军费,加重了对地方的搜刮,摊派“征滇军费”,通过发行公债来骗取商民的银元。以汉口水电公司担保向美国借款四百万元,被拒绝。

护国战争爆发后,中、交两银行增发了大量纸币。导致袁政府金融崩溃,于1916年5月12 日 (星期五)晨,宣布中、交两行停止兑现 。1916年6月4日,交通、中国两银行发行的纸币,“市兑已跌至七折”

,五国银行团申明不受停兑令的约束,北京的外交使团对停兑直接提出质问,声称要采取保护“在中国财政利益之办法”向袁政府施加压力。在列强的强大压力下,袁政府只得部分修改停兑办法,允许海关、盐务、铁路等所收中、交钞票,照常兑换现银。

在军事会议中,有三个重要的课题引起争论,第一:起义讨袁后应该成立一个什么型式的机构?当时有的主张成立

,有的主张设立军政府,可是

也好,都主张不要包办讨袁,应该示天下以公,于是决定把

所派的地方官制“将军”和“巡按使”合并,恢复

府,召集省议会。第二:起义讨袁后,义军应如何称呼?当时有的主张称讨贼军,有的主张称定乱军,最后决定用李梓畅所建议的

。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第三:护国军政府的都督应由谁担任?唐继尧推蔡锷,蔡锷推唐继尧。在唐来说,蔡是他的学长(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长一岁,蔡且一直是唐的长官,唐回任滇督也出于蔡的推荐,蔡在国内外都有大名足资号召,所以诚心诚意地推荐蔡出任

;可是蔡推唐也有理由,护国兴师举义全赖云南,唐是云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势已成,自己不能喧宾夺主,何况唐督滇已有三年,在云南已有基础,所以也是诚记诚意地推让唐为都

督。两位贤者的谦让,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的佳话。最后,蔡以严肃的口吻说:“我们这次举义,最要紧的是要赢得全国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赓(

号)身为地方大吏,如果率军出征,很容易引起邻省认为是假名侵略之嫌,过去滇军扰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

挑拨,中其反间,所以统军出征应由我和协和(李烈钧号)。至于坐镇后方,领导军政府重责蓂赓万万不可谦让。”

的这番话非常感动人,他自己也泪随言下。于是与会人士一致鼓掌赞成。

这一次会议,在一张长条桌前,唐和蔡是并坐主席位子,唐为了尊礼蔡,他的位子一直侧一半,以示不与蔡并肩。会议中决定唐继尧为云南

,护国军成立三个军,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广西;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出武汉。

  1. 关于军制军令,凡涉总揽之事,只以云南军督府名义行之。

  2. 蔡、李两将军均聘任,来往文书用咨函。

  3. 对外文告,由唐、蔡、李三人共同署名。

、蔡锷、李烈钧等共同列名。三位元戎往来的文电均系平等语气,军总司令虽隶属于军政府,可是组织大纲上并无统属之规定。

实行削弱南方兵力计划,极力缩减云南军费。早在民国3年的云南军费是32万余元,民国4年就减为24万余元,减少了四分之一,由于军费减少,自然不能多编部队,所以当时现役兵只有陆军两师和一个混成旅,一队宪兵和十余个独立步兵连,一个独立步兵营,93个警卫队而已。云南举义讨袁,出师计划中,第一军要编三个梯团出四川。第二军编两个梯团出广西入广东。第三军编一个梯团及先遣一纵队出贵州会师湖南,别一支队扎

,远图成都,另编挺进一军由贵州直趋辰、沅、常德,出没武汉、荆、襄。这一来,云南的精锐现役部队大部分都已抽调。无论前方后方都需要大量补充,

司令官,募集义勇4000余人,派

促为游击统领,黄文忠为游击队统带,并在昆明设立征兵事务所,增编新军20团(原有八团),警卫团四团(原有二团),骑兵、炮兵各一团。

新编各团团长是:禄国藩为第九团长、

为十团长、盛荣超为十一团长、杨体震为十二团长、

家兼十三团长、黄永社为十四团长、李植生为十五团长、刘法坤兼十六团长、马为麟为十七团长、马骢为十八团长、

为十九团长、马轸为二十团长、马梁为二十一团长、邓埙为二十二团长、林桂清为二十三团长、

为二十四团长、方声涛兼二十五团长、钱开甲为二十六团长、段廷佐为二十七团长、周宗濂为二十八团长、陈维庚为警卫第二团长、

兼领警卫第四团长、廖鼎高为骑兵团长、

各团先后成立,日夜勤加训练,厉兵秣马,准备出征,较起义前的兵力增多了二倍。

军队扩充了,还有饷械问题,云南本是靠协饷的省份,现在军费既要自己负担,又要扩充军队,因此筹饷购械是一个重要工作,筹饷办法如下:

  1. 向各机关提借存款,计铁路局十五万元,水利局十四万元,垦殖局二万余元,电报局一万元,造币厂五万元,制革厂三万元,织绒厂十五万元,商号借款五万余元,救国储金五千余元,借用河口商款十二万余元。共计七十二万余元。

  2. 裁并闲冗机关,停办中学以上学校,将所有款项移助军费,计月共三万余元。

  3. 举义前中央由盐款月拨协款十二万五千元,举义后商准稽核分所尽数截留,自四年三月起至十一月底止,共收银一百六十七万余元。月有长短,以九个月计,每月合十八万余元。

  4. 设立筹饷局劝导各县殷实绅民,捐资济饷,规定额数,大县万五千元以上,

    万元以上,小县五千元以上,计全省大县十三县,合十九万五千元。中县二十四县,合二十四万元。小县五十九县,合二十九万五千元。共计全省额定七十三万。综计收获实数二十九万六千余元。又由省会劝捐,共收获银四万零二百余元。未收银三万一千余元。又各厘局行政委员分治员,亦劝捐报缴,共收获银一万五千余元。以上总共收获三十五万一千余元。

  5. 等,前往南洋一带及香港、越南、缅甸各处劝募华侨捐助军饷计各地华侨先后汇到香港富记共收获银十万六千余元,上海共收获银一万元,军需局共收获银一万二千余元。三处共收获实数一十二万八千余元。

  6. 将云南中国银行银币二百万元,分发第一军携入四川一百万元,第二军八万元,第三军第一梯团二万元,挺进军十万元。由各总司令负责,均作军用纸币;其余八十万元,均作本省军饷,陆续支发完毕。

  7. 颁布护国公债条例,发行护国公债一千万元。后因故停止发行。

军械方面除了督促兵工厂日夜加工赶造子弹外,并向法国买了一万四千枝步枪。

唐、蔡、李三位起义领袖并发出两通电报给华侨,请求捐饷助义,两电如下:

  • 第一电:”华侨公鉴:比年以来,国内盗贼满地,萑符遍野,水旱灾害,环起迭生,为之元首者,宜如何恐惧修省,奠定民生,而乃醉心帝位,汲汲不遑,挥霍金钱,滥施名器,牢笼要结,无所不为,而于国计民生曾未尝画一长策,展一良图,此尚可谓有人心者耶?继尧等因是义愤风云,志除国贼,但有进死,更无退生。现已简料云南常备各旅团,合黔省各团营,编制为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由锷、烈钧分将之。拟长驱西北,会师武汉,直捣幽燕。继尧坐镇滇南,可澄、戡赞助一切,筹运饷需,以为后盾。惟是义师既起,需饷浩繁。滇、黔瘠区,库储无几。民生困敝之秋,复不忍再加负担,重累吾民。素仰我海外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是以率同滇、黔全体士民,南面顶礼,电乞援助。子文之毁家纾难,讵让昔人。卜式之输财助边,定多来者。如蒙解囊相助,或随时径汇滇垣经收,或汇集沪、港,候派员领解。倘得源济无缺,士饱马腾,拯同胞于陷溺之中,复

    于危亡之际,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专此布恳,敬请矜鉴!

    、蔡锷、李烈钧等率云南全省士民公叩。印。“

  • 第二电:”华侨同胞公鉴:前电计蒙鉴察。继尧等既经宣布反抗帝制,拥护共和,袁氏顽强,空言无效,不能不以实力解决。现已编制护国第一、二两军,次第出发,分道湘、蜀,直捣幽燕,破釜沉舟,誓达目的。惟是饷需浩繁,罗掘无计。夙仰我海外诸父老昆弟,眷怀祖国,高义薄云,谨率滇黔全体士民南望顶礼,启赐援助。或解囊以充军实,或选械以济急需。如蒙惠许,即乞随时径汇滇政府照收。或汇集港、沪知照,派员领取。异日

    重建,民国维新,则贵埠义声,烁古今震中外矣。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同叩。印。“

护国运动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

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

制。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最终推翻

护国运动的结果,推翻了“

,而最终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因此,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但是护国运动的胜利果实终于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转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打倒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绩永载史册。

1916年12月,国会决定,以每年12月25日为护国运动纪念日。

  • 许敏.云南护国首义原因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 32 (2):37-40
  • 2.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C]
  • 5.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6. .晋江在线[引用日期]
  • 7. .晋江在线[引用日期]
  • 8. .晋江在线[引用日期]
  • .奎屯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 10.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 [
  • 11.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 [ M] 上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8月上海第1版:13
  • 12. 张巨成.护国战争中袁政府的经济波动:《经济问题探索》
  • 13. 《护国军纪事》 第二期,1916年4月10日出版。
  • 15. 未知.《中国近代金融史》 [ M]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5年5月第1版:136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

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5-6]

1915年12月27日中午,唐继尧亲至云南省议会宣布独立,即成立军政府,仿照辛亥革命时的武昌军政府形式,推举一位都督和一位总司令,唐继尧为都督。[7]

1915年12月29日,袁世凯下令褫免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的官爵,并派第一师师长张子贞代理将军,第二师师长刘祖武代表巡按使,令他们就近押解蔡、唐等人来京治罪。[8]

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5]

1916年1月16日,蔡锷所部刘云峰梯团抵达滇川接壤之新场。17日,向川南镇守使伍祥祯部发起进攻。次日,占领四川高县西北之横江。19日,向叙府(今宜宾)西南之安边进攻。第1支队在正面实施佯动,第2支队利用夜暗迂回至安边侧翼,突然发起攻击,伍部向叙府溃逃。护国军乘胜追击,21日占领叙府。嗣后,袁军分四路反攻叙府,均被击退。

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护国军作战。一路由黔军第1团至第3团合编为护国军东路支队,王文华任司令,进击湘西。一路由第5、第6团和戴戡所率滇军合编为滇黔联军右翼军,戴任总司令,向四川綦江、重庆一带进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边境松坎(属贵州桐梓)。14日,向川军第1师等部发动进攻,至18日,连克綦江以南之东溪、马口垭等地。下旬,袁军陆续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继退守东溪、松坎,与敌对峙。

蔡锷所部赵又新梯团一部与已起义川军刘存厚第2师,于2月初联合向四川泸州发起攻击,一度占领泸州外围蓝田坝、月亮岩等要点。北洋军陆续抵泸后,护国军寡不敌众,退守纳溪等地待援。23日,蔡锷根据敌我态势,决定采用两翼包围、正面突破战术,以攻势防御消灭袁军。28日开始反击,战至3月6日,袁军伤亡惨重,护国军亦因弹药不济,人员疲惫,分路撤出纳溪至叙蓬溪(今护国镇)一带有利地形休整。15日,蔡锷乘袁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纳溪。17日,担任主攻的右翼赵又新梯团从纳溪以东之白节滩发起进攻;中路顾品珍梯团在正面牵制敌军;左翼刘存厚部攻占江安,保障主力侧翼安全。19日,护国军全线突破袁军前沿阵地,歼敌一部。至3月底,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9]

1916年1月下旬,王文华率护国黔军进抵黔湘边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袁军进攻。第1团于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袁军欢度旧年除夕之机发起攻击,袁军不备,次日败逃蜈蚣关(距晃州东约15公里)。黔军进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关,歼袁军第5混成旅和镇远道守备部队各一部。第3团于2月5日克黔阳。其间,第2团攻占麻阳城外围部分据点,曾两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团联合向沅州(今芷江)发起攻击,袁军弃城逃走。14日,黔军占沅州。王即以第1团一部兵力支援第2团再攻麻阳城,16日攻克该地。至2月下旬,护国黔军连克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团兵力。3月中旬,袁军向麻阳、黔阳等地发动反攻。护国黔军顽强抗击,牵制湘西袁军向主要方向四川转移兵力。[9]

1916年2月20日,李烈钧部由昆明向广西开进。3月初,在滇桂边境之广南、富宁地区与龙觐光部展开激战。第2军张开儒梯团于富宁东面之皈朝地区击退龙军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进攻,双方成僵持状态。第2军方声涛梯团与龙军第2路司令黄恩锡部在广南地区激战数日,将黄部击退。15日,宁武将军陆荣廷通电宣布广西独立。云南护国军趁势向龙军发动反攻。与此同时,由云南前出广西截击龙军的第3军赵钟奇梯团进抵西隆(今广西隆林),与方声涛梯团夹击黄恩锡部。黄部战败,残部向滇南逃窜。由第3军一部改编的挺进军黄毓成部,此时亦由云南经贵州兴义进抵广西百色,协同桂军包围龙觐光指挥部,并将其全部缴械。李文富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窜至滇南的龙军第3路龙体乾土匪武装和黄恩锡残部,遭第3军刘祖武等部阻击,部分被歼,部分逃离滇境。[9]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9]

1916年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5]

1916年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5]

1916年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5]

云南以边僻一隅来对抗袁世凯,在形势上来说,强弱之势人人皆知是很悬殊的。癸丑(民国2年)第二次革命,国民党几乎奄有半壁山河,和袁一开火,就迅告失败,所以袁在称帝前后,确是没有把云南看在眼中

。然而,云南有它有利的条件,在地理因素上,云南居高屋建瓴之势,易守而难攻,滇军骁勇善战,并且极能吃苦耐劳,这是云南用兵的有利之点。

唐继尧在蔡锷抵达云南后召集军事会议时,曾分析整个战略形势,他说:“云南东北与川黔桂毗连,出师形势关系甚钜。兹就三省地势言之,贵阳为滇南门户,辰沅为湖南西门,以云南为根本 ,奋师东征,以一支上辰沅经新化取长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长沙取,北向岳州逾洞庭之险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规荆州以指襄阳。有武昌则长江之消息通,有襄阳则中原之消息通,不出旬月,东南大势俱属云南矣。此上策也!要之云南之险,不在云南而在西蜀,以云南为根本,大举东上,以一支出叙、沪进渝、夔下宜昌、武汉,以一支出宁远过成都上泯洮赶秦、陇,如是则以西南而忽据西北,天下视听必且一新,以为亚夫之兵从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宁者,广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游,由云南展膂而东,驻师梧州,以一支东下广州,封城绵远,田壤沃饶,大海南环,五岭北阻,北出则可以震动江左,东出则可以进据闽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长岳既得,武汉震惊,此中策也,故据以上所论,我可发展之时机可分为三:

我军势力完全达到黔、桂、蜀三省。

我军由黔、桂、蜀以达武汉,闽、浙、秦、陇。

向闽、浙之兵以取守势,进秦陇之兵相机威迫袁军右侧,然后以武汉主力大举北向。

今拟两策并用,三路出师。”

袁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盐两税的绝大部分已为外国银行团所扣留,各省上缴款项,也常常被地方军阀截留,即使上缴,也非常有限。袁政府还继承了偿还清朝外债的重担,本身又有巨额外债。因此,袁政府只能继续 “仰给外债,以度岁月”。仅1913—1914年, 就举借外债20项,合计约3.76亿元多。而这些借款又大都是由外国银行经手,扣除实交折扣和到期应付外债本息,实收额只占借款额的47.96% [10] 。1915年,国库收入共计银元元,支出共计银元元,赤字为8358329元[11] 。[12]

护国战争冲击了袁政府的经济秩序,袁政府的财政立即陷入了困境。袁政府为了镇压护国起义,开始筹集军费,加重了对地方的搜刮,摊派“征滇军费”,通过发行公债来骗取商民的银元。以汉口水电公司担保向美国借款四百万元,被拒绝。[13]

护国战争爆发后,中、交两银行增发了大量纸币。导致袁政府金融崩溃,于1916年5月12 日 (星期五)晨,宣布中、交两行停止兑现 。1916年6月4日,交通、中国两银行发行的纸币,“市兑已跌至七折”[14] ,五国银行团申明不受停兑令的约束,北京的外交使团对停兑直接提出质问,声称要采取保护“在中国财政利益之办法”向袁政府施加压力。在列强的强大压力下,袁政府只得部分修改停兑办法,允许海关、盐务、铁路等所收中、交钞票,照常兑换现银。[15]

在军事会议中,有三个重要的课题引起争论,第一:起义讨袁后应该成立一个什么型式的机构?当时有的主张成立元帅府,有的主张设立军政府,可是蔡锷也好,唐继尧也好,都主张不要包办讨袁,应该示天下以公,于是决定把袁世凯所派的地方官制“将军”和“巡按使”合并,恢复都督府,召集省议会。第二:起义讨袁后,义军应如何称呼?当时有的主张称讨贼军,有的主张称定乱军,最后决定用李梓畅所建议的护国军。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第三:护国军政府的都督应由谁担任?唐继尧推蔡锷,蔡锷推唐继尧。在唐来说,蔡是他的学长(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长一岁,蔡且一直是唐的长官,唐回任滇督也出于蔡的推荐,蔡在国内外都有大名足资号召,所以诚心诚意地推荐蔡出任都督;可是蔡推唐也有理由,护国兴师举义全赖云南,唐是云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势已成,自己不能喧宾夺主,何况唐督滇已有三年,在云南已有基础,所以也是诚记诚意地推让唐为都

督。两位贤者的谦让,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的佳话。最后,蔡以严肃的口吻说:“我们这次举义,最要紧的是要赢得全国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赓(唐继尧号)身为地方大吏,如果率军出征,很容易引起邻省认为是假名侵略之嫌,过去滇军扰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袁世凯挑拨,中其反间,所以统军出征应由我和协和(李烈钧号)。至于坐镇后方,领导军政府重责蓂赓万万不可谦让。”蔡锷的这番话非常感动人,他自己也泪随言下。于是与会人士一致鼓掌赞成。

这一次会议,在一张长条桌前,唐和蔡是并坐主席位子,唐为了尊礼蔡,他的位子一直侧一半,以示不与蔡并肩。会议中决定唐继尧为云南护国军政府都督,护国军成立三个军,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广西;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出武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军军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