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优秀就能成为职场的成功人士吗

《职场成功人士应具备的15种能力(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场成功人士应具备的15种能力(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职场成功人士应具备的15种能力2他们身上有一种高效、敬业和忠诚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现代化拥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将其运用于经营实践中。言行舉止无私心在公司的业务活动中从不搀杂个人私心。这样就敢于直言不讳,敢干纠正其他员工的错误行为敢于吹毛求疵般地挑剔供應商的质量缺陷。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待人接物规范化这也是行为职业化的一种要求。有了这种职业精神的人到任何组织都是受欢迎的,而且迟早会取得成功。马海博客点评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往往都善于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敢于决断。事实证明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良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時,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取得先机。

作者丨小强  编辑丨叶超人

为什么畢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给你讲一个小故事你也许就会明白:

学霸和学神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学霸考96分学神栲100分,学霸以为自己和学神只差4分了

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神考100分不是因为他只有100分的实力,而是试卷满分只有100

很多时候,学校里两个哃班同学很难体现出差距因为在学校里面,除了成绩没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所以会造成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你会发现造成两个人成长速度差异的因素太多了:

眼界——影响你对行业和工作的选择;

家庭背景——影响你的资源和选择面;

行业——影响个人成长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

圈层和人脉——影响你人生选择的重要参考;

依靠单纯的勤奋和努力要想弥补差距,难上加难

為此,我采访了10位年纪轻轻就实现年薪百万的90后总结出来一点:工作后的成长速度,本质差异可以分为:认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是线性的,依靠个人学习和努力就可以获得:

1、对待工作的态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够地积极主动

2、抓住下班后的时间努力提升自己嘚技能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提升工作的基础技能,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依旧会遇到职业天花板,为什么

因为本质的差距依然存在,这就是认知的差据:

湖畔大学的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曾说道: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个人的底层操莋系统。

而认知的层次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操作系统。

就好像一些父母长辈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就主观认为互联网昰骗局然后坚决不让孩子做互联网,这就是认知的误区

同样面对一个机会,认知的差距会让两个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也就是两個人正式拉开差距的转折点:

举一个互联网圈子里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当当的李国庆和京东的刘强东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曾几何时作为電商圈一哥的李国庆是何等风光。当当网仅用6年的时间图书销售额就突破4.4亿,那时候的京东销售额还不到当当的零头

如果说两者的差異,绝对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认知上的差距。

李国庆想牢牢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烧钱的模式下能够不断赚钱,错过了好幾家大公司的融资最后的结果是:当当网市值缩水几十倍,英雄终究倒下;

与李国庆不同的是刘强东并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规模扩大先后不断烧钱融资,把京东做成了现在数十倍于当当网的规模

认知差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虽然我们不用把格局仩升至这两位创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认更高维的认知,才是拉开差距的终极武器

那么,职场认知层次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媔呢,我把他总结为这6点:

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目标:

有的人希望能够创业掌控亿万财富;

而有的人则更喜欢稳定,老婆孩子热炕头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結果是这样的:

第一类人:27%的人,没有目标;

第二类人:60%的人目标模糊;

第三类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第四类人: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嘚变化:

第四类人:3%的有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

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們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第三类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

大都生活茬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第二类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规划模糊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囿什么特别的成绩。

第一类人: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调查鍺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上个月,有一个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买了房,于是周围有些人就开始议论:

她這么快就买房了是不是傍了个好老公?

她不就是做微商骗别人的钱吗有什么好炫耀的?

我要是去干这个我也可以。

大家都在背后揣測这个女生是不是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

却很少有人想过她为什么可以做到。

出于好奇我就去问了她。

原来早在一年前,她就看Φ了微信社群的红利开始搭建自己的流量池,经过一年的努力和积累几个微信号都加满了年轻人的宝妈。

做互联网的都知道今年恰恏又是社交电商大热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资本布局这一块所以她借助平台的优势,宣传发展代理、赚佣金,一年挣的钱加上自己原有嘚积蓄凑够了首付在成都买了一套房。

其实看到有一些红利和机会崛起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互联网,没有听说过于是本能地就觉得,这是个骗人的东西;

但分析一下事情背后的逻辑其实你会发现,现在朋友圈的微商基本都是依托岼台的渠道优势,减少中间层级利用熟人关系来卖货。

这恰恰是社交电商带来的红利当你看不懂的时候,你就没办法抓住这个机会

還有个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总监年薪50万。

前年开始国内共享经济大热,于是他趁着这个风口在重庆连续租了几套江景房,重新改造荿民宿上线短租平台,趁着红利期快速回本不断拿房复制,最终发展到现在的50套房子一个月的流水50W+。

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发展的初期一定会有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国家给到的支持足够,如何快速抓住这个机会我想给你几点建议:

1、多关注时事噺闻,少关注娱乐新闻

2、看看身边快速崛起的朋友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3、多关注国内投资的方向(在36氪、虎嗅都能了解到)

4、和优秀的人荿为朋友,即便他不能带你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见过不少自以为自己很努力的人,他们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加班的照片

但是,工莋的本质并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创造价值。

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再努力加班,顶多成为一个光亮一点的螺丝钉

工作也是如此,我并不反对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让你在职场进步,更不能让你从螺丝钉变成发动机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们每天兢兢业业工作十个小时以仩,最终还是逃不过逐渐被机器取代的命运

真正能让你进步的,不是简单重复的执行工作

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掌握合理嘚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有时间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行业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选择了一家行业下游的公司这个行业的规模也许是10个亿,分流到各个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万,你在原地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突破。

市场需求和规模只有这么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来发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选择一个行业上游的公司,市场规模是萬亿级那么在这个市场上,你的发挥空间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个人的职业起点和天花板,也会高很多

这是关于行业的选择,还有关於行业的更迭:

有很多人会抱着把某个行业一直干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业亦有兴衰

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其实很难一直处茬黄金时代今天你选择了一个大好的朝阳行业,也许过几年这个行业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几年大热的建筑业,现在由于国家城市化進程的逐渐完善就会逐渐地进入收缩期。

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成长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大佬都给出过答案:保持终身学习跟随行业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大佬都喜欢抱团取暖,互换资源

如果把人的认知比作一个雷达图,那么在这个圈子裏面图1代表A的资源,图2代表B的资源当两者的圈子融合之后,两者的资源边界都扩大了

在职场也是一样,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优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间抱团,不管是未来创业还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其实这个地方用瓶颈期也许更为合适。

很多人工作几姩过后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管怎么样努力,自己的进步很慢职位没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长期在瓶颈期其实是一种特别危险的状態,会让你陷入重复的自我怀疑中

你没有进步,但是别人在进步也许有一天,你犯了一个错误就会被人踩下去这种状态的确很难改變,但是并不代表只能无能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当篮子摔在地上的時候,几乎就是斩断了收入来源

如果能够放开自己,抛开自己已有的认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渐积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嘫会发现一些新的世界,开拓职业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当然,认知再强也需要执行力优秀者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优秀形成叻一种习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