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信佛四川藏区为什么乱还是比较

藏区信佛为什么还是比较贫困?--妙莲法师答疑
原文地址:作者:
请教法师:
最近,我对自己的学佛作了一个思考,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佛?这才发现虽然我很爱看佛学书籍,但始终都没有好好修行的决心。比如我今年虽然参加了金刚萨埵心咒共修,但我每天只念三千遍,完成了今天的数量就不想再多念,好象念咒子是件很无趣的事。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过程中,我对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不解。比如说皈依三宝有很大的功德,那我想藏族人是最虔诚的佛教佛了,但藏区却非常的贫困,佛菩萨为什么不照顾他们呢?又比如佛说人生是苦,但我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那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我有一位朋友出差去青海,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那里认识了不少藏族人,其中有好几位都是出家还俗的,他们都很有钱。他朋友感叹:只要有钱了,连藏族人都不出家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色达很穷,所以“色达山河一片红”?等色达富裕了,会怎样呢?
藏区贫困并非诸佛菩萨不照顾。因为诸佛菩萨大悲周遍,绝对不会有执著彼舍离此的偏袒之心。所以某一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这一区域众生的共业所感,除此之外,从佛法业果的角度讲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神奇的主宰力量随心所欲地让某区域贫穷、让某区域富裕。
此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区域的贫富是共业所感,而藏族人又都是共同虔诚信仰佛教,那为什么会感得贫困之果呢?
贫困之果并非由虔诚信仰佛教之因而感召,贫困自然有贫困的因,并且这种因也并不一定就是今生所造集的,很有可能是过去世所造集的贫困之因在今生成熟而感召贫困之果。也就是说一个今生虔诚信仰佛教的佛教徒虽然有可能会非常贫苦,但这与他虔诚信仰佛教并无丝毫关系,而是宿世业报的缘故。
比如《百业经》中所讲小驼背的公案就是这样。经中讲道:小驼背虽然已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并且众比丘乃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尽力在帮助他,但因往昔业报现前的缘故,也使得这样一位罗汉尊者连续七日不得饮食,最终因饿死而趣入涅槃。宿世发愿、虔诚信佛、精进修行使他证得罗汉果位,而过去世活活饿死母亲的宿业又使他以罗汉身饥饿而死趣入涅槃。所以虔诚信仰佛教与物质贫穷匮乏之间并无丝毫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者,佛法虽然能够赐予相信、修学它的众生种种世出世间的圆满,但佛法的最终目的却并不是让众生仅仅过上丰衣足食、温饱有余的所谓幸福生活,而是要让众生摆脱生死烦恼的系缚,超越轮回、跳出三界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觉,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法华经》中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此“一大事因缘”并非是让众生敛财生银、仕途亨通,而是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虔诚信仰佛教的藏区人民略显贫困,倒也并非是什么奇异之事。物质生活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益于激发厌离尘欲、希求解脱的纯正道心。基于这一点,佛陀并不主张以世间的物质妙欲来满足众生的贪欲。
如《广大游戏经》中云:“在当嘎树下,世尊坐在长有形如夜叉芦苇的布拉那草的地上,当时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尊者目犍连请问世尊:‘大地之下具有妙味,以我能翻大地,连力士翻动一片水中树叶的困难也没有,我以左手把地居所有有情全部握住后,以右手能够一刹那间在大地及其周围找出妙味。’世尊说:‘以你虽能这样翻转,但众生一向住持妙味而愚痴,且妙味不会长久留存,将会隐没。’世尊未予开许。”
从这个角度来看,藏区物质生活的贫困不但不是诸佛菩萨不照顾他们,反而令人觉得是诸佛菩萨对他们的偏爱。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对佛教有着不共的全民族的虔诚信仰,所以感动诸佛菩萨将他们享受物质生活方面的福报,全都回向而转作解脱的善根。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贫困的藏区人民不但不是人们怜悯的对境,反而应成为人们羡慕效仿的楷模。因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佛教学人,所看重追求的是清心寡欲、寂静祥和的清净心地,并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虽然有些藏区人民迄今为止连温饱问题都尚未彻底解决,但从精神财富的角度讲,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从未间断过享用最纯净、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
您在问题中提到,虽然佛陀说人生是苦,但您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这并不奇怪。因为普通人所认为的苦仅仅是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体不康健、地位卑微等逼迫性的苦苦所摄,普通世间人对苦的认识与体会只能局限于苦苦的范畴,甚至在苦苦的范畴中,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而佛陀的教义中明确指出:不要说人间的显赫声名、锦衣玉食等种种的享受,乃至欲界诸天的种种妙欲之乐,以及色界三禅以下种种极其微妙的禅定乐受也都是坏苦所摄,而色界四禅与无色界也没有超越有漏行苦的范畴。所以佛陀说:“三界如火宅,有漏皆是苦。”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有详细的说明。如果您能对这部分法义作一番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相信您一定会在对苦的认识、体会等方面有更加深广细腻的觉知。
您在问题中还问道: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相比于内地来讲,西藏的经济并不发达,以及藏区人民对佛法的信仰特别浓重虽然均属事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此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仅仅以贫苦来作为对佛教产生浓重信仰之根本因的话,那比藏民更贫苦的非洲难民应该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佛教徒,而匮乏至极、饥渴交迫的饿鬼世界则更应当是信仰坚固的佛国领地,但这些显然不可能成立。并且佛教氛围比较浓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乏经济发达的,如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所以某地区佛教信仰浓厚,可以说是多种善因缘聚合之后所显现的善果,并不一定是贫苦所导致。
您最后的一个问题是等色达富裕了,佛法会怎么样呢。对此的回答是:既然贫苦并非是导致对佛教信仰浓厚的因,那么富裕也不见得就一定会使佛法衰微。比如中国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交流、弘传、修证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鼎盛的时期。从这也可以推知,富裕与佛法的衰微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色达富裕后,具体情况会怎样,毫无神通又丝毫不懂预测方术的末学实在是没有估评的能力,还望见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1046|回复: 4
妙莲法师答疑:藏区信佛为什么还是比较贫困?
是不是因为色达很穷,所以“色达山河一片红”?等色达富裕了,会怎样呢?   
请教法师:
    最近,我对自己的学佛作了一个思考,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佛?这才发现虽然我很爱看佛学书籍,但始终都没有好好修行的决心。比如我今年虽然参加了金刚萨埵心咒共修,但我每天只念三千遍,完成了今天的数量就不想再多念,好象念咒子是件很无趣的事。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过程中,我对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不解。比如说皈依三宝有很大的功德,那我想藏族人是最虔诚的佛教佛了,但藏区却非常的贫困,佛菩萨为什么不照顾他们呢?又比如佛说人生是苦,但我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那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我有一位朋友出差去青海,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那里认识了不少藏族人,其中有好几位都是出家还俗的,他们都很有钱。他朋友感叹:只要有钱了,连藏族人都不出家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色达很穷,所以“色达山河一片红”?等色达富裕了,会怎样呢?
藏区贫困并非诸佛菩萨不照顾。因为诸佛菩萨大悲周遍,绝对不会有执著彼舍离此的偏袒之心。所以某一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这一区域众生的共业所感,除此之外,从佛法业果的角度讲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神奇的主宰力量随心所欲地让某区域贫穷、让某区域富裕。
此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区域的贫富是共业所感,而藏族人又都是共同虔诚信仰佛教,那为什么会感得贫困之果呢?
回答:贫困之果并非由虔诚信仰佛教之因而感召,贫困自然有贫困的因,并且这种因也并不一定就是今生所造集的,很有可能是过去世所造集的贫困之因在今生成熟而感召贫困之果。也就是说一个今生虔诚信仰佛教的佛教徒虽然有可能会非常贫苦,但这与他虔诚信仰佛教并无丝毫关系,而是宿世业报的缘故。
比如《百业经》中所讲小驼背的公案就是这样。经中讲道:小驼背虽然已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并且众比丘乃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尽力在帮助他,但因往昔业报现前的缘故,也使得这样一位罗汉尊者连续七日不得饮食,最终因饿死而趣入涅槃。宿世发愿、虔诚信佛、精进修行使他证得罗汉果位,而过去世活活饿死母亲的宿业又使他以罗汉身饥饿而死趣入涅槃。所以虔诚信仰佛教与物质贫穷匮乏之间并无丝毫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者,佛法虽然能够赐予相信、修学它的众生种种世出世间的圆满,但佛法的最终目的却并不是让众生仅仅过上丰衣足食、温饱有余的所谓幸福生活,而是要让众生摆脱生死烦恼的系缚,超越轮回、跳出三界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觉,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法华经》中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此“一大事因缘”并非是让众生敛财生银、仕途亨通,而是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虔诚信仰佛教的藏区人民略显贫困,倒也并非是什么奇异之事。物质生活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益于激发厌离尘欲、希求解脱的纯正道心。基于这一点,佛陀并不主张以世间的物质妙欲来满足众生的贪欲。如《广大游戏经》中云:“在当嘎树下,世尊坐在长有形如夜叉芦苇的布拉那草的地上,当时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尊者目犍连请问世尊:‘大地之下具有妙味,以我能翻大地,连力士翻动一片水中树叶的困难也没有,我以左手把地居所有有情全部握住后,以右手能够一刹那间在大地及其周围找出妙味。’世尊说:‘以你虽能这样翻转,但众生一向住持妙味而愚痴,且妙味不会长久留存,将会隐没。’世尊未予开许。”从这个角度来看,藏区物质生活的贫困不但不是诸佛菩萨不照顾他们,反而令人觉得是诸佛菩萨对他们的偏爱。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对佛教有着不共的全民族的虔诚信仰,所以感动诸佛菩萨将他们享受物质生活方面的福报全都回向而转作解脱的善根。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贫困的藏区人民不但不是人们怜悯的对境,反而应成为人们羡慕效仿的楷模。因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佛教学人,所看重追求的是清心寡欲、寂静祥和的清净心地,并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虽然有些藏区人民迄今为止连温饱问题都尚未彻底解决,但从精神财富的角度讲,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从未间断过享用最纯净、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
您在问题中提到,虽然佛陀说人生是苦,但您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这并不奇怪。因为普通人所认为的苦仅仅是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体不康健、地位卑微等逼迫性的苦苦所摄,普通世间人对苦的认识与体会只能局限于苦苦的范畴,甚至在苦苦的范畴中,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而佛陀的教义中明确指出:不要说人间的显赫声名、锦衣玉食等种种的享受,乃至欲界诸天的种种妙欲之乐,以及色界三禅以下种种极其微妙的禅定乐受也都是坏苦所摄,而色界四禅与无色界也没有超越有漏行苦的范畴。所以佛陀说:“三界如火宅,有漏皆是苦。”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有详细的说明。如果您能对这部分法义作一番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相信您一定会在对苦的认识、体会等方面有更加深广细腻的觉知。
   
您在问题中还问道: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相比于内地来讲,西藏的经济并不发达,以及藏区人民对佛法的信仰特别浓重虽然均属事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此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仅仅以贫苦来作为对佛教产生浓重信仰之根本因的话,那比藏民更贫苦的非洲难民应该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佛教徒,而匮乏至极、饥渴交迫的饿鬼世界则更应当是信仰坚固的佛国领地,但这些显然不可能成立。并且佛教氛围比较浓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乏经济发达的,如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所以某地区佛教信仰浓厚,可以说是多种善因缘聚合之后所显现的善果,并不一定是贫苦所导致。
   
您最后的一个问题是等色达富裕了,佛法会怎么样呢。对此的回答是:既然贫苦并非是导致对佛教信仰浓厚的因,那么富裕也不见得就一定会使佛法衰微。比如中国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交流、弘传、修证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鼎盛的时期。从这也可以推知,富裕与佛法的衰微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色达富裕后,具体情况会怎样,毫无神通又丝毫不懂预测方术的末学实在是没有估评的能力,还望见谅。
   
最后让我们共同祈祷,愿十方有情都能对有漏三界生起真正的厌离之心,勤求解脱!
原贴:显密佛网-佛子交流版
有疑惑可以来这向法师版主们提问
[ 本帖最后由 念死无常 于
19:49 编辑 ]
好多年前就有一个朋友向我问过这个问题,也觉得很矫情,但不知如何回答。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位佛子写的文章,早在他皈依前,向希阿荣博堪布也是这样询问的。堪布的回答很有意思,也转贴过来给师兄吧。
当雄秋扎西虔诚地问候时我细细地端详着这位堪布喇嘛,宽厚的肩、高高的额、非常挺直的鼻梁,饱满的下颚微微有点前翘,尤其是那双清纯而又深邃的眼睛,再加上特有的古铜色的脸庞,慈祥、诚恳而又高贵、威严!
这时喇嘛微笑着对我说:“我的弟子说你们是最好的朋友,说你非常喜欢思想,想与我聊聊,我的普通话不太会讲,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试着谈谈?”
我懵懵的好一会儿才将被摄受的心收回。虽然读了二十年的书,我所了解的佛教却仅限于寺庙中的敬香与祈福,而想想“五四”以来“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唯物主义”,包括近代西方飘来的“自我张扬、表现”,这些我生命行为的全部坐标,于是迅速恢复了自信并问道:“大师,我听说佛教讲因果而且教人向善,可是为什么佛教盛行的地方却很落后,人们也较贫穷,而现代工业科学兴盛的地方却很发达,人们生活得也很富足?”
喇嘛看了我片刻笑着说道:“是这样的,我们学佛的人所讲的发达与你所讲的发达不大一样,你们认为要有高楼大厦飞机才是发达,而我们学佛的人认为有了这些只是比较方便,我们认为社会没有犯罪、众生平等、人们生活快乐,没有了烦恼才是发达。至于你说的生活的穷还是富,在西藏大多数人家是够生活了就可以了,他们生活得比较简单、快乐,干活的时候他们有的还会跳舞。至于特别穷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学佛的地方可能也有,我们学佛的人讲因果,这个因比较复杂,我的普通话可能讲得不大好”。
喇嘛以一段清朗的笑声清除了我们之间的语言障碍,当时不知是因为喇嘛简练的答案还是那犹如天阙中飘来的笑声,让我原本的很多问题都一扫而空,仿佛这些年的迷茫与徘徊也隐隐地有了答案,透过喇嘛那红黄的僧衣以及慈祥自在的神态,流连欲火战场十余年的“我”被强烈地感慑着,但依然不肯就范,搜肠刮肚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可以保护“我”的问题,于是接着问道:“大师,佛教鼓励大家出家,如果我们大家都出家,如果男不耕、女不织,我们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又如何繁衍?”
对我这样荒谬甚至不礼貌的问题,坐在一旁的好友雄秋扎西连忙插话道:“师父,您别在意,他不懂佛法,乱讲的!”
喇嘛微笑道:“弟子,没关系的!”
接着对我说:“你所假设的所有人都出家是不可能的,你没学过佛法,不知道出家人的真正含义。佛法讲因果,你这一世做男人还是做女人,甚至是出家修行都是有因缘的,不是假想就可以的,如果可以你这样的假设,假如男人都变成女人社会又怎么办呢?”
我马上答道:“可是男人生下来以后变不成女人,却可以出家啊?”
喇嘛答道:“出家并不是每个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你现在不了解佛法,不懂得出家人的发心、出家人要守的戒律,可能以为住在寺庙里穿着僧衣就是出家,如果是这样的话,男人装成女人也是很容易的事”;“如果你看一些佛教的书,或者我的普通话能更好一点,这个问题就不难了!哈哈哈哈哈……”
堪布喇嘛又以一串天阙中飘来的清泉般的笑声替代了语言上的问答。这时我痴痴地望着眼前这位喇嘛,虽然意思还没有完全懂,但我的心如被水洗过般清透,告别的时候,可能因为我像犯了错误的小孩样的羞愧神态,喇嘛特别对我说:“今天很开心,我特别喜欢问问题的人,希望你回去可以学学佛法,我自己再把汉话学好一些,下次来北京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谈!”
(转自菩提洲,原文章名字《皈依》)
[ 本帖最后由 念死无常 于
20:24 编辑 ]
受教[em59]
[em05] [em05]
Powered by藏区信佛为什么还是比较贫困?--妙莲法师答疑
请教法师:
最近,我对自己的学佛作了一个思考,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佛?这才发现虽然我很爱看佛学书籍,但始终都没有好好修行的决心。比如我今年虽然参加了金刚萨埵心咒共修,但我每天只念三千遍,完成了今天的数量就不想再多念,好象念咒子是件很无趣的事。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过程中,我对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不解。比如说皈依三宝有很大的功德,那我想藏族人是最虔诚的佛教佛了,但藏区却非常的贫困,佛菩萨为什么不照顾他们呢?又比如佛说人生是苦,但我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那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我有一位朋友出差去青海,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那里认识了不少藏族人,其中有好几位都是出家还俗的,他们都很有钱。他朋友感叹:只要有钱了,连藏族人都不出家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色达很穷,所以“色达山河一片红”?等色达富裕了,会怎样呢?
藏区贫困并非诸佛菩萨不照顾。因为诸佛菩萨大悲周遍,绝对不会有执著彼舍离此的偏袒之心。所以某一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这一区域众生的共业所感,除此之外,从佛法业果的角度讲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神奇的主宰力量随心所欲地让某区域贫穷、让某区域富裕。
此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区域的贫富是共业所感,而藏族人又都是共同虔诚信仰佛教,那为什么会感得贫困之果呢?
贫困之果并非由虔诚信仰佛教之因而感召,贫困自然有贫困的因,并且这种因也并不一定就是今生所造集的,很有可能是过去世所造集的贫困之因在今生成熟而感召贫困之果。也就是说一个今生虔诚信仰佛教的佛教徒虽然有可能会非常贫苦,但这与他虔诚信仰佛教并无丝毫关系,而是宿世业报的缘故。
比如《百业经》中所讲小驼背的公案就是这样。经中讲道:小驼背虽然已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并且众比丘乃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尽力在帮助他,但因往昔业报现前的缘故,也使得这样一位罗汉尊者连续七日不得饮食,最终因饿死而趣入涅槃。宿世发愿、虔诚信佛、精进修行使他证得罗汉果位,而过去世活活饿死母亲的宿业又使他以罗汉身饥饿而死趣入涅槃。所以虔诚信仰佛教与物质贫穷匮乏之间并无丝毫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者,佛法虽然能够赐予相信、修学它的众生种种世出世间的圆满,但佛法的最终目的却并不是让众生仅仅过上丰衣足食、温饱有余的所谓幸福生活,而是要让众生摆脱生死烦恼的系缚,超越轮回、跳出三界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觉,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法华经》中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此“一大事因缘”并非是让众生敛财生银、仕途亨通,而是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虔诚信仰佛教的藏区人民略显贫困,倒也并非是什么奇异之事。物质生活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益于激发厌离尘欲、希求解脱的纯正道心。基于这一点,佛陀并不主张以世间的物质妙欲来满足众生的贪欲。
如《广大游戏经》中云:“在当嘎树下,世尊坐在长有形如夜叉芦苇的布拉那草的地上,当时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尊者目犍连请问世尊:‘大地之下具有妙味,以我能翻大地,连力士翻动一片水中树叶的困难也没有,我以左手把地居所有有情全部握住后,以右手能够一刹那间在大地及其周围找出妙味。’世尊说:‘以你虽能这样翻转,但众生一向住持妙味而愚痴,且妙味不会长久留存,将会隐没。’世尊未予开许。”
从这个角度来看,藏区物质生活的贫困不但不是诸佛菩萨不照顾他们,反而令人觉得是诸佛菩萨对他们的偏爱。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对佛教有着不共的全民族的虔诚信仰,所以感动诸佛菩萨将他们享受物质生活方面的福报,全都回向而转作解脱的善根。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贫困的藏区人民不但不是人们怜悯的对境,反而应成为人们羡慕效仿的楷模。因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佛教学人,所看重追求的是清心寡欲、寂静祥和的清净心地,并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虽然有些藏区人民迄今为止连温饱问题都尚未彻底解决,但从精神财富的角度讲,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从未间断过享用最纯净、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
您在问题中提到,虽然佛陀说人生是苦,但您从小到大好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苦。这并不奇怪。因为普通人所认为的苦仅仅是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体不康健、地位卑微等逼迫性的苦苦所摄,普通世间人对苦的认识与体会只能局限于苦苦的范畴,甚至在苦苦的范畴中,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而佛陀的教义中明确指出:不要说人间的显赫声名、锦衣玉食等种种的享受,乃至欲界诸天的种种妙欲之乐,以及色界三禅以下种种极其微妙的禅定乐受也都是坏苦所摄,而色界四禅与无色界也没有超越有漏行苦的范畴。所以佛陀说:“三界如火宅,有漏皆是苦。”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有详细的说明。如果您能对这部分法义作一番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相信您一定会在对苦的认识、体会等方面有更加深广细腻的觉知。
您在问题中还问道:是不是因为西藏特别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浓厚。相比于内地来讲,西藏的经济并不发达,以及藏区人民对佛法的信仰特别浓重虽然均属事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此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仅仅以贫苦来作为对佛教产生浓重信仰之根本因的话,那比藏民更贫苦的非洲难民应该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佛教徒,而匮乏至极、饥渴交迫的饿鬼世界则更应当是信仰坚固的佛国领地,但这些显然不可能成立。并且佛教氛围比较浓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乏经济发达的,如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所以某地区佛教信仰浓厚,可以说是多种善因缘聚合之后所显现的善果,并不一定是贫苦所导致。
您最后的一个问题是等色达富裕了,佛法会怎么样呢。对此的回答是:既然贫苦并非是导致对佛教信仰浓厚的因,那么富裕也不见得就一定会使佛法衰微。比如中国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交流、弘传、修证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鼎盛的时期。从这也可以推知,富裕与佛法的衰微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色达富裕后,具体情况会怎样,毫无神通又丝毫不懂预测方术的末学实在是没有估评的能力,还望见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更多佛教文章,请关注善缘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hanyuanwang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