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当中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规划是怎么样的趋势?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五趋势分析
|来自: 数字音视工程网
摘要: 智慧交通是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
& & & 智慧交通是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与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通过建设实时的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交通运输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实现行业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交通运输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经济、更环保、更舒适的运行和发展,带动交通运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 一.智慧交通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1、 国家释放的政策红利为智慧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多年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行业的发展。2000年,科技部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相关部门,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研究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将“智能交通系统”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在国家八部委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智能交通被列为十大领域智慧工程建设之一;2014年杨传堂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中所做的报告《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则提出将“四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作为今后和当前一段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旋律;杨部长则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到 “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  交通运输部近年来高度重视智慧交通发展,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将信息化提升到交通基础设施同等重要地位。智慧交通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是未来交通发展主要趋势之一。  2. 新一代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强大支撑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全面感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交通运载工具的建设状况,同时监控整个交通的运行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数据的价值,盘活现有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评价、决策,服务于交通部门的管理与决策。云计算则为各类交通数据的存储提供了新模式,“交通云”的建立将打破“信息孤岛”,彻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实现信息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顺畅传输、交换,从而达到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及协调、高效运行。  3.智慧交通是全面深化交通领域改革的重要手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深化贯彻落实深化改革的相关要求,交通部于2015年1月正式出版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对综合交通运输体制、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收费公路体制、现代运输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当代政府的治理能力已经面临重要挑战,社会参与和共治成为必要手段,信息化技术发展则为社会参与创造了基础,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智慧交通则成为交通领域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主动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手段。  4.智慧交通是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各种交通问题凸现:交通拥堵成为影响大城市居民出行的首要问题,交通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交通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14年一季度,全国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0283起,造成10575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2。1亿元。2015年4月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发布了全球拥堵城市排名,中国成为拥堵名单中的大户——在全球最拥堵100个城市中,中国大陆有21个城市上榜,其中北京位列全球最拥堵城市第15名。  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据分析,智能化交通可使车辆安全事故率降低20%以上,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30%~70%;可使交通堵塞减少约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使现有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另一方面,发展智慧交通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由此带来燃料消耗量和排出废气量的减少。据分析,汽车油耗也可由此降低15%。中国发展智慧交通已经成为必然,并且十分紧迫。  二.目前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行业规模和企业分布三方面来阐述我国智慧交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主要应用在公路交通信息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以及城市公交信息化领域。  在公路交通信息化方面。北京实施了“科技奥运”智能交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广州、中山、深圳、上海、天津、重庆、济南、青岛、杭州等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也各自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公路收费领域中,全国14省市高速公路ETC正式联网运行,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正逐步展开跨省区的的建设。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方面。南京市城市智能云交通诱导服务系统通过综合分析人、车、路等交通影响因素,利用各类信息发布手段,为道路使用者提供最优路径引导信息和各类实时交通帮助信息服务,为众多出行者优化路径。厦门市智能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则通过检测设备、视频巡逻、电话、微信、微博等多元化渠道采集道路交通信息,通过室外诱导屏、网站、手机等方式及时发布信息。  在城市公交信息化方面。37个城市入选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在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调控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出行结构、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行业规模来看,2011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总体市场规模达到252.8亿元,比亿元增长了25.21%,2012年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在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投资方面加大了力度,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25.59%,规模达到了317.5亿。2013年受政府投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投资增长至408亿元,增长率则高达28。5%。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到上千亿元,智能交通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轨道。  从企业分布来看,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近年来的平安城市建设,为道路监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目前国内约有500家企业在从事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约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并且国内企业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双界面CPU卡技术。在3S领域,国内虽然有200多家企业,但能够实现系统功能的企业还比较少。尽管国内从事智能交通的企业“鱼龙混杂”,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龙头企业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统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统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 十三五期间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  1.互联网思维深度渗透融合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将同交通行业深度渗透融合,对相关环节产生深刻变革,并将成为建设智慧交通的提升技术和重要思路。  ——大数据思维。将城市非涉密数据有条件地开放,鼓励企业基于开放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挖掘出大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百姓提供更为智能和便利的交通信息服务。  ——用户思维。为使智慧交通中投入的资金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在项目建设中,运用互联网众筹的思想,开展百姓需求调查,了解百姓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将有限的“好钢”(资金)用在“刀刃”上。  ——跨界思维。电子商务与智能交通逐步融合,使得人们的出行体验与购物、消费等服务结合在一起。典型案例如中国最大的电商阿里巴巴收购了高德后,将高德的位置服务和出行路径诱导与电商服务进行了集成,给了用户全新的体验。  ——免费思维。在盈利方式上,引入互联网思维的盈利思路,创新项目商业运营模式,对于可以市场化的项目加强具体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自身造血功能,使项目建成后能快速持续收回成本;比如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或者短期免费、长期收费,或者对百姓免费、转嫁收费等。  2. 绿色交通成为交通发展新底色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城市试点等方式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建设。2010年启动了“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2012年交通运输部颁布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随后便启动了公交都市建设工作,截至2013年底,37个城市入选公交都市试点城市;201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同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的指导意见》,组织无锡等10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工作。  “十三五”期间,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绿色交通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底色,节能减排将成为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词。大力发展车联网,提高车辆运行效率;重视智能汽车的发展,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加强车辆的智能化管理;积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替代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构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的吸引力;构建绿色交通技术体系,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  3.新兴技术应用更加普及  “十三五”期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其在智慧交通行业中的应用将更加普及。  ——物联网:激活智能要素。通过各类传感器、移动终端或电子标签,使信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更加丰富细致,这种感知为人、车、路、货、系统之间的相互识别、互操作或智能控制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智能公路、智能航道、智能铁路、智能民航、智能车辆、智能货物、智能场站等将快速发展,管理者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场站设备等的技术运行情况和外部环境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准确掌握。  ——云计算、大数据:点亮交通管理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在百PB级别,存储量预计可达到数十PB。以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为例,目前TOCC共包括6000多项静动态数据、6万多路视频,其静动态数据存储达到20T,每天数据增量达30G左右。面对增长迅速的海量数据,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保障下,未来的交通管理系统将具备强大的存储能力、快速的计算能力以及科学的分析能力,系统模拟现实世界和预测判断的能力更加出色,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提取出高价值信息,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应需而变的解决方案,交通管理的预见性、主动性、及时性、协同性、合理性将大幅提升。  ——移动互联网: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服务是交通运输的本质属性,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大范围应用,信息服务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信息服务系统与交通要素的信息交互更加频繁,系统对用户的需求跟踪、识别更加及时准确,能够为用户提供交通出行或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规划、实时导航和票务服务,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和主动推送式服务水平大大改善。  4.车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扩大,我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与汽车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表明我国车联网市场蕴含着巨大空间。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已经明确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车联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将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十大重点部署领域之一,车联网有关项目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第三专项的重要项目,首期资金投入达百万亿级别。工信部将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加大对车载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车联网产业全面发展。  然而,由于产业结构、商业模式、安全法规等瓶颈的存在,我国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层面对车联网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思维的逐步渗透,车联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据银河证券预测,在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将渗透到1,000万户,占彼时汽车用户总数的将近10%。5年内用户数将达到4,000万户,有望渗透率突破20%。《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则预测,车联网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20年达到1万亿元。  5.参与主体趋向多元化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则提出: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对社会资本参与智慧交通的态度日渐明朗,同时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技术、思维模式等将逐步渗透到交通行业的各大领域。互联网企业将积极参与到智慧交通建设,用户也将成为智慧交通的重要参与主体,智慧交通建设的主体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政府。政府要更多地考虑政策创新,考虑政府信息公开,考虑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多方资本进入智慧交通领域,同时通过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推动数据开放等举措,为交通领域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政府还将更多地承担起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职责,通过制定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等,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地图、导航及交通领域动作频频,阿里投资易图通、全资收购高德,通过支付宝NFC切入公共交通领域;百度收购长地万方,通过与交通管理部门联动盘活大数据,推出CarNet车载设备;腾讯收购科菱航睿、与四维图新合作、推出车联网硬件产品路宝。BAT通过打车、专车软件抢夺移动支付入口,腾讯投资快的打车,阿里巴巴投资滴滴打车,百度投资美国叫车App Uber,“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日滴滴、快的合并。互联网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数据沉淀以及成熟的互联网思维,将在智慧交通行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将会对交通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运营商。三大通讯运营商通过和政府合作,依靠政府权威数据后台,具备了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数据资源优势,推出智慧交通APP应用。如在广州市政府主导下,基于“智慧广州”背景,与三大运营商联手合作推出了“行讯通”系列APP,这种以“运营商—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应用,很好地共享了各自的优势资源。运营商能够提供快速流畅的无线网络支持和用户群体,政府则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信息数据。  ——公众。未来智慧交通领域将更关注用户体验,用户思维将成为智慧交通建设运营中的主旋律,公众将担当着出资者、建设者、监督者的角色。公众为高质量市场化的智慧交通服务买单,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未来很多的智慧交通项目将来源于民,真正将用户需求摆在首位。
特别声明:本网站所载的资讯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的资讯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我们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果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电话:151-
官方客服QQ:
移动客户端下载
扫二维码关注“十三五”规划环境下我国工业发展趋势是如何?_百度知道
“十三五”规划环境下我国工业发展趋势是如何?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十三五&将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现代工业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将稳步提升;时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也是工业发展关键的五年。当前。中大咨询针对当今工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相信&quot&十三五&quot,增长速度继续保持趋稳放缓态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索 引 号:
内容分类:
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公开日期:
内容概述: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的决策部署,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回顾及&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8家,从业职工人数达到55.4万人,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4382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近一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073亿元,实现利税607亿元,实现利润38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47.4%。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8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由2010年的82家发展到158家。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2727.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近一倍。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企业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医疗器械、碳纤维、激光打印机、高性能子午胎、数控机床、航空地面设备等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部分产品居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75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8%。形成了一批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我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轮胎、渔具、智能终端及打印设备、海洋食品、地毯等生产基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7.2%。培植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到2015年底,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2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山东名牌产品22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65个。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到&十二五&末,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201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94家、市级96家,分别比&十一五&末新增82、3、50、29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9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8家,市级1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5家、省级15家、市级54家。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省级行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建立了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赛宝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山东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中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9649项,承担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712项。&十二五&以来,共申请专利21112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8270项,共获得授权专利1152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77项,共取得科技成果1585项。
  4.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的应用日益普及,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广。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推进了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全市5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其中天润曲轴通过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我市成功入选&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典型案例&。2015年全市信息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0亿元,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17亿元,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50亿元。全市骨干通信网和接入网均已全部实现光纤化改造,城市出口带宽达到574G,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100M,农村达20M。无线局域网全面实现公共区域热点覆盖,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4G网络实现了所有城区及发达农村的全覆盖。
  5.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3%。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成效明显,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17项主要产品单耗保持持续下降,至2015年底,省控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49.3万吨标准煤。资源综合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经省、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66家,年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1213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十二五&期间,以化工、造纸、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完成了33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粉磨产能233万吨、落后印染产能1110万米、落后铅蓄电池产能11万千伏安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布局存在同构化。各区市工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别区市过分追求园区扩张,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园区内聚集了众多产业不相关联的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同区市间产业结构相似,资源配置效率低。
  2.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对工业园区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配套协作程度低。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从企业发展看,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不大。201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全省有50家企业入围,我市仅有威高集团一家入围。龙头企业与行业内其它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增长速度不快,导致对工业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偏弱。
  4.创新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4%。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全市在企业工作的在岗博士仅有50余人,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不高。
  5.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部分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条件制约,导致两化融合总体程度不高。
  (二)&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工业发展遇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市工业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国际发展环境。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能源环境压力增大,世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和对外经济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是由于信息和自动化智能技术的提升,制造业综合成本产生变化,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如,美国推出了&再工业化&计划,加快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线向本土回流的趋势;欧盟提出了以&绿色技术&撬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和规划,积极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高度灵活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二是随着我国劳动力综合成本的逐步提升,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工业发展的压力,我国工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2.国内发展环境。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工业发展正步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国家适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和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需主导型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较长时期内,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3.我市工业发展进入优化升级关键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布局,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工业带动,在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为我市工业加快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5年,我市召开了&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威海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工业、发展工业,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为我市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基础。目前,中韩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市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产业和科技革命,对我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另外经过近年来的积累,我市工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应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有利机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产业,力争在智能制造、移动互联、大数据、3D打印、北斗导航、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制高点。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以促进工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并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创新引领,集聚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产业向关联度高的专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3.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立足威海实际,发挥轻型产业结构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有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
  4.信息引导,绿色发展。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形成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体系。
  5.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抓住中韩自贸区建设契机,逐步推进对外产业合作、要素流动的先行先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绿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强市目标。
  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0亿元,年均增长9%。
  2.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达到9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重点工业领域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达到50%,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创新能力跃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在优势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4.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13家,过千亿企业1家,培育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20家;100种优势产品质量、技术、效益等综合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5.节能减排机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的新趋势、新动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集群&3+4+3&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组织结构,促进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追踪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抓住重点领域,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大力实施&3+4+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智能装备、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实施一批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提高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示范及应用推广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形成&3+4+3&的产业集群发展新体系,构建起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充满创新活力的制造业体系,十大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工业体系内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特色园区、龙头企业为带动,以攻克关键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创建国家级工业技术创新基地,抢占产业技术、价值链条的制高点,推动产业集聚膨胀、做大做强,打造全国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预计&十三五&期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力争到&十三五&末,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25%提高到30%以上,产业集群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每个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均达到10%左右,成为我市制造业新的支柱型产业。
  (1)新信息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围绕智能制造推广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市场新需求,聚焦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核心技术和基础部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在线研发、众筹研发等新型创新模式,精准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云服务模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壮大优势产品规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重点:积极研发生产高端新信息产品,发展壮大计算机外设及配套产品、通信类产品、智能电子产品、传感器类产品、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产品等五大类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物联网及相关产业、3D打印技术及产品、北斗卫星导航产品、高端软件及服务等六个产业新增长点,积极培育北洋电气、三星电子、新北洋等一批创新骨干企业。以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和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三星电子、新北洋、华菱光电等骨干企业,积极研发专用打印扫描技术和防伪鉴别影像处理技术,大力发展打印机零部件和整机优势产品,加快发展支票打印机、盖章机、硬纸币兑换设备、纸币清分机等特色产品,打造国内重点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基地。
  专栏:新信息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智能打印产品。加快研发生产激光/喷墨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高速热敏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专用打印/扫描及相关技术集成产品等智能打印产品,扩大在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物流、金融、彩票、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集成电路封装。重点研发数字音视频处理、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芯片设计技术,发展IGBT模块、可控硅模块、固态继电器和半导体分立式元器件等产品。
  下一代通信产品。加快研发生产基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无线话机、固网支付打印一体话机等通信终端产品,上网行为管理器、有线/无线网络摄像机及数字硬盘录像机、有线/无线视频服务器等视频监控产品,北斗导航定位增强系统、高端光纤激光器玻璃光纤、光纤光缆等通信产品,以及数字证书、安全网关、密码服务器等网络安全产品。
  物联网产品。重点发展光电、超声波、温度、压力、电压、流量、液位等传感器产品,加快发展MEMS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等高精度、高可靠性、微型化的新型智能化传感器及产品;研发生产射频识别(RFID)系统及产品,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智能电子产品。重点推动自助服务终端、访客一体机、智能书架/档案柜、无障碍通道、北斗导航终端、车载视频监控、智能电表、社区安防系统、智能健康医疗产品的制造及应用。
  高端软件。加快研发物联网、光纤传感、射频识别、视频监控、网络安全等软件和工业无线/移动监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推动物流管理、物业管理、食品安全、企业信息化等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积极发展打印机、热量表、数控机床用嵌入式软件产品。
  (2)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把握医疗器械的智能化、精细化,生物技术在医药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新化合物库、中药成分库、种质资源库的技术突破等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突破高精尖诊疗设备及植入器械技术,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步伐,推动医药生产企业由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向覆盖大健康服务转变,由仿制药为主向仿创结合的创新型企业转变,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高、精、新、特发展。
  发展重点:实施&4212&工程,加快发展&四大系列产品&,培植&两大龙头企业&,培育&十大骨干企业&,打造&两个产业化基地&。重点突破高精尖诊疗设备及植入器械技术,扩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规模,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步伐,培育中成药及植物药品牌。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及植物药四类主导产品,培植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药业、芝恩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打造新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化基地:以迪沙药业工业园、达因海洋生物制药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为载体,依托迪沙药业、达因药业、华素医药、芝恩药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中成药及植物药三类优势产品,打造新医药产业化基地;依托威高集团、吉威医疗、大正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神经外科器械和穿刺器械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
  专栏: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透析器、新型聚砜膜血液透析器、人工肝治疗仪、真视觉3D可视化系统、新一代血液成分分离机、新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药物涂层支架系统、颅脑外引流系统、腰大池外引流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突破CT、磁共振等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加快发展坎地沙坦酯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阿折地平片、米格列奈钙片、阿齐沙坦、阿戈美拉汀、盐酸贝尼地平片、格列吡嗪分散片、伊可新、盖笛欣口服液等优势产品,重点突破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学创新药。
  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发展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冻干粉针剂、高端营养性脂肪乳注射液、治疗性载药脂肪乳注射液等海洋生物药品,重点突破抗癌、抗2型糖尿病、抗高血压、抗乙肝病毒等系列海洋生物药物和促肝细胞生长素、乙肝疫苗、HPV基因工程疫苗、人造血浆、蛋白芯片等基因工程药物。
  中成药及植物药。加快发展益心素片、前列维通颗粒、百紫麻利肺止咳颗粒、西洋参活性成分提取物、西洋参细胞破壁粉、西洋参软胶囊、血脉清片、伸筋丹、杏仁止咳口服液等中药新药,重点突破降血压、降血脂等中药药品和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
  (3)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新产品开发,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强军民共用材料技术双向转移,鼓励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原材料工业升级换代。
  发展重点: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六类主导产品,培植拓展纤维、浩然特塑、万丰镁业、金威化学、多晶钨钼、新元化工、万图高分子、中玻镀膜玻璃等一批骨干企业。依托临港区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新材料(碳纤维)产业园,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拓展延伸碳纤维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浩然特塑、金威化学、万图高分子等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医用高分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添加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万丰镁业、威万轻合金加快高强度镁合金材料及中大型镁合金铸件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镁合金新材料、轨道交通、军工通讯、航空航天四大领域,加快建设高端镁合金产业基地。
  专栏: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高性能复合材料。推进CCF800、M40J碳纤维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大CCF1000、M50、M60等高端碳纤维及制品研发力度,加快航天航空部件、新能源汽车部件、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应用、建筑补强应用、碳纤维渔具、高端休闲体育用品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非金属挠性连续复合管国产化,研发汽车用高性能摩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
  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高性能聚酰亚胺系列、丁基内胎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聚砜树脂、WT系列新型环保增塑剂和硬质型材及管材专用高效稳定剂等产品,加快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材料(TPE)技术研究,积极发展TPE输液器、TPE血袋、TPE营养袋、血浆分离器、新型聚砜膜、血液透析器等系列产品。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研发生产高档印刷版基铝带材、特种耐腐蚀油井管、抽油泵组件、钨合金泵筒。加快铝镁锰板材产业化进程,研发高强度镁合金材料、镁合金汽车、摩托车、高铁等机车零部件,推进镁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通讯等领域的应用及产业化。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阳光控制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自清洁镀膜玻璃等系列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大触摸屏玻璃、泡沫玻璃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发展纸面石膏板、工厂化建筑组件等新型绿色建材,研制开发TID外墙保温隔热复合装饰板系统、FID防火型内墙养生装饰板系统等住宅产业化配套产品。研发超硬材料刀具、以酒糟为原料制备高产氮率碳分子筛等产品。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研发铁基、铜基、不锈钢等三大系列高精度粉末冶金产品及高性能钨丝、钼丝、钨棒材等难熔金属材料,积极发展石油裂解催化剂、尾气净化处理载体催化剂材料等相关产品。
  前沿新材料。加快光热蓝膜板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研发生产纳米涂料、纳米功能纺织品、纳米陶瓷喷涂材料等产品,深度开发健康产业纳米产品。
  2.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方向,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开拓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在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群转型升级,使之对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预计&十三五&期间,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到2020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约为50%左右,但产业发展将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品牌效益明显提升,在制造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1)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按照&高端、智能、节能、绿色&的原则,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推广机器人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广数字化车间应用,提高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程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工厂,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升级,由企业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和产业价值链端到端集成延伸。
  发展重点: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通用机械、机电工具、大型铸锻件,培植优势产品,推动上档升级,攻克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硫除尘、数控单轴木工铣床制造等30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威达集团、华力电机、华东数控、双轮集团等16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其中细分行业,重点培育10家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骨干企业突出技术含量高的核心生产环节,将辅助生产环节、配套产品向中小微企业转移,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群度,打造国内重要的电机、工具、风机、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数控机床。加快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智能、绿色数控机床(含数控金切机床、数控成形机床、非金属加工机床)和大型锻压机床、大型数控机床。
  工程机械。加快发展挖掘机、装载机、建筑塔机、钻机、打桩机、液压水泥发泡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水泥泵、起重机、压路机、旋挖钻机、中高层塔机等产品。
  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新型高效大中马力拖拉机配套机具和大型联合收割机。
  通用机械。加快发展核用、石油化工用、矿山机械用、城市给排水用高性能水泵,新型耐高温磁力耦合传动器,新型环保设备、高档除尘器、消声器、输排灰装置,多色商用高科技印刷设备等产品。
  机电工具。加快军工、船用、高铁、起重、冶金、防爆、石油、风电用高效智能型电机,高效离心压缩机、新型罗茨风机、中高压开关,钻夹头和电动工具等产品。
  大型铸锻件。加快发展核电设备铸锻件、火电机组铸锻件、冷热边轧机铸锻件、风电轴锻件、精密曲轴铸锻件等产品,重点研发生产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和核电、煤炭、石化大型配套设备。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我市海洋资源和沿海区位优势,重视生态效益,加快重点企业生产检测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食品标准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大海洋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推广运用,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食品加工、绿色保健品开发和食品原料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发展。
  发展重点:围绕海洋食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攻克海洋生物多糖水解转移酶的筛选提取、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及其功能肽关键制备等一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升高附加值食品的精深加工率。推进海洋食品加工、海洋保健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挖掘特色资源,开拓线上线下市场,引领消费需求。推动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泰祥食品、宇王集团等16家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行业影响力。依托相关区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重点打造荣成市海洋食品、乳山市农副产品和临港区休闲食品三个知名品牌聚集区。
  专栏: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海洋食品。围绕藻类、贝类、低值鱼类深加工,开发精细化海洋产品;依托&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海生资源,提高对金枪鱼、鱿鱼的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风味纯正、口感鲜美、高钙和高活性的精深加工海洋食品;开发鱼油软胶囊、海参营养液、海带浸膏、鱼胶原蛋白、虾青素等具有益智健美、免疫养生等特殊功效的高科技海洋保健品。
  农副产品。开发无花果、蓝莓产品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花生食品加工,乳山大姜、文登西洋参加工等特色农产品。
  畜禽产品。大力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深精加工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的鲜肉制品和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熟肉制品。
  饮料酒。重点发展芝麻香型、酱香型和浓香型等名牌白酒,开发苹果酒、无花果酒、山楂酒、枣酒、樱桃酒等特色果酒。
  乳制品。重点发展有机鲜奶、果汁奶、蔬菜奶、海参奶、巴氏杀菌乳、酸乳、花生乳等特色乳制品及功能性产品。
  (3)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坚持创新引领、资源优化、靠大联强、延伸配套的发展思路,推进造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船舶产业,大力实施&双桨&驱动战略,整合现有岸线和企业资源,做大做强特种船舶;引导优势骨干企业集聚技术与人才,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实施&三化&发展战略,推进整车生产&规模化&、专用车生产&特种化&、零配件生产&专精化&发展,积极引进高端数控加工设备,普及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提高汽车零部件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加快发展轻型卡车、乘用车、房车和新能源动力车。
  发展重点:围绕造船、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车辆等领域,攻克大型豪华客滚船设计与制造技术、纯电动轻型轿车用动力集成系统、全钢子午胎低温一次法炼胶等一批行业亟需的关键技术,加快发展中高端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远洋渔船、游艇、船舶配套设备、新能源动力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重点发展黑豹轻型卡车、德瑞博电动车等整车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三角集团、成山集团、中航船厂、黄海造船等16家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延伸船舶品牌产业链和汽车零部件品牌产业链,打造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建造基地和山东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专栏: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特种船舶。加快发展大型集装箱船、2000吨以上起重船、打桩船、豪华客滚船、重吊船、汽车运输船、万吨以上不锈钢化学品船、行政执法船、海监船,LNG动力高性能复合材料挖泥船等产品。
  海工装备。研发生产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
  远洋渔船。加快发展磷虾捕捞加工船、大型拖网加工船、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鱿鱼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秋刀鱼捕捞船等远洋渔船。
  游艇。加快发展豪华邮轮、高档玻璃钢游艇、中高档钢质和铝质游艇。
  船舶配套。加快发展甲板机械、大型船用曲轴、高档船用风机、电机、船用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产品。
  整车。选准车型大力发展多功能越野车、乘用车、轻型卡车、微卡载货车、高尔夫球车、电动汽车、改装车、机场地面车、机场医疗车、旅居车、飞机除冰设备、铺管车、油料输储车和饮用水净化车等适销对路的产品。
  汽车零部件。巩固绿色轮胎、钢丝帘线、曲轴、镁合金轮毂、离合器、齿轮、刹车片等产品优势,加快发展车用电子、汽车刹车盘、发动机飞轮和汽车安全系统等产品。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通过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等手段,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商贸流通繁荣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现纺织面料产品功能性强、家纺产品知名度好、地毯产品集聚度高、服装品牌影响力广、皮具产品加工水平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将我市打造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
  发展重点:围绕纺织面料、服装、地毯、家用纺织品、皮革及制品等方面,攻克高档工艺家用纺织品智能化生产技术、生物基尼龙地毯纱线纺织技术等一批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广泛推行个性化定制,大力发展高档化、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优势产品,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重点推动金猴集团、迪尚集团、山花地毯、汇泉集团等10家企业升级发展,创建自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进文登区工艺家纺名优品牌聚集区、环翠区地毯品牌聚集区建设。
  专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纺织面料。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加大化纤使用比例,使产品向高档化、特色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服装加工。重点发展高档时装、羽绒服装、针织服装等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
  地毯。重点发展阿克斯明斯特地毯、威尔顿地毯、单面威尔顿地毯、簇绒地毯、方块地毯、彩印地毯、手工地毯、汽车地毯等八大类产品及地毯毛纱、长丝、PP纬纱等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品高档地毯、挂毯。
  家用纺织品。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家用纺织品和抽纱系列产品。
  皮革及制品。加快发展多功能鞋面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以及功能性和舒适性较强的鞋类、箱包等产品。
  3.培育发展三大未来产业。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高起点统筹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新产业培育力度,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智能装备、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形成新的发展动能。预计到2020年,三大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动力。
  (1)海洋生物产业
  发展思路:抢抓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开拓海洋生物产业,着力做强科技研发和转化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搭建高水平的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对重点、优势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实施一批符合威海特点的重大项目,培植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优势产品,孵化一批成长性好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海洋生物专业园区,实现海洋产品由传统的冷链物流、海洋食品向海洋生物和制药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国内技术领先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围绕海洋生物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肥、海藻海带提取物、海洋调味品、海洋化妆品六大领域,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建设,推进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文登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高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依托重点企业,攻克海洋生物多糖水解转移酶的筛选提取、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及其功能肽关键制备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儿童保健药、海洋医用材料、深海鱼油、鱼鳞胶原蛋白、高纯虾青素、海洋生物肥、海带海藻提取物、调味品、化妆品等产品,积极培育好当家集团、百合生物、金琳水产、金牌生物科技、圣洲海洋生物等一批行业细分领军企业。
  专栏:海洋生物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海洋生物医药。加快关键技术和优势药物的研发与突破,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儿童保健药、海洋医用材料等产品。
  海洋保健品。降血糖降血脂类,重点发展高含量甘油酯、甲壳素、海带制品;提高免疫力类,重点发展岩藻聚糖硫酸酯、海藻碘、活性海藻粉;抗衰老类,重点发展海藻多糖、高纯虾青素;抗疲劳类,重点发展海参胶、海藻膳食纤维饮料。
  海洋生物肥。饲料添加剂类,重点突破海洋生物钙添加剂、海参饲料添加剂、鲍鱼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农用肥料类,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复合肥、海藻生物叶面肥等产品;农药类,重点突破海藻农用微生物制剂、高效生物农药等产品;其他类,重点突破海珍品养殖用微生物水质净化剂、水产品养殖用抑菌性药物、海藻生物活性成分等产品。
  海洋生物材料。新型海洋生物提取物,重点加强新型海洋生物提取物技术的开发,完善已有的褐藻酸钠、碘、胶、甘露醇、岩藻多糖提取工艺,扩大产业规模;海洋复合功能材料,加强海洋复合材料及纤维、新型高效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海洋除污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争取尽早实现产业化。
  海洋生物调味品。利用低温酵酿生产技术以及发酵、清汁、提纯、脱腥、去苦、降盐等技术工艺,重点发展鱼酿酱油、鱼露、蜢虾肽膏等各类海洋生物发酵调味品。
  海洋化妆品。利用海洋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生物质资源,筛选提取具有显著促进皮肤生长、延缓细胞衰老、活化细胞等天然细胞因子,重点开发特殊功能化妆品。
  (2)智能装备产业
  发展思路:抓住国际国内推进智能制造的历史机遇期,积极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韩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立足我市装备产业基础,统筹配置要素资源,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为支撑,尽快形成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突破智能传感、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系统集成等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完善核心基础零部件、智能加工装备、智能专用设备等产业支撑及应用产业链,以&互联网+&助力装备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制造及应用示范基地。
  发展重点: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基础产品、智能成套装备、智能软件与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大力发展智能仪器仪表与传感器、驱动控制装置、新材料元器件等智能装备基础产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机器人及核心部件产业化和数控机床高端化为重点,形成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突破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强化智能装备软件技术支撑;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优势,加快智能装备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智能装备应用推广行动,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升智能装备普及程度和工业智能化水平。
  专栏: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智能仪器仪表与传感器。重点发展智能温控热量检测装置、温度传感器、油气勘探传感器、光纤智能传感器等产品。
  驱动控制装置。重点发展单向阀、减压阀、调压阀、截止阀等高可靠性液压气压传动件和智能装备的驱动器、控制器、视觉系统等关键部件。
  新材料元器件。重点发展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高速列车碳纤维制品、高档模具、镁合金结构件、非金属材料制品等高端产品。
  数字软件。重点发展物联网、光纤传感、射频识别、视频监控、网络安全等高端软件和工业无线/移动监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自动化控制软件。
  机器人。重点发展高端医用机器人、检测机器人、智能装配与包装机器人、惯性导航搬运机器人、水下工程机器人、特殊环境用机器人等产品。
  数控机床。重点研发涵盖多连杆、四点、双点和单点压力机的高端数控机床及大型数控成套木工机械。
  空港地面装备。重点发展空港设备、无人机、特种车辆和电力电子产品。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镁合金高铁机车部件、轨道交通风机、冷却风机、气动元器件等产品。
  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生产钻井平台、钻井勘探船、油田守护船、铺管船等大型勘探开发装备的配套装备;研制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地形测绘等多领域的条纹管激光雷达系统等。
  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重点发展机器人集成系统、智能设备解决方案、自动生产线系统等集成产品;支持装备生产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3)物联网产业
  发展思路:以顶层设计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培育企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以示范工程为驱动,以政策落实为保障,汇聚各类优势资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培育一批省级物联网重点企业,形成200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攻克新型传感器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及智能计算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以及其他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在先进传感器、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产品、物联网基础支撑产品、物联网智能应用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物联网创新产品;培植北洋电气等一批创新骨干企业;构建适合物联网应用的下一代网络平台、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以高区、经区、临港区为重点建设各具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工业、现代物流、农业及食品安全、智能交通、数字节能环保、医疗卫生、以及市政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
  专栏:物联网产业集群重点产品
  先进传感器。开展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和相应读写器具的研发和生产;开展融无线数据通信、交易支付、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研发高精度图像传感器、光纤测温传感器、地震检波和石油勘探传感器、海洋环境检测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传感器并实现产业化。
  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产品。研发高性能光纤光缆、通信电缆、超五类数据缆、智能数据传输与连接线缆;研发高性能数据加密设备和信息安全设备;研发车载硬盘录像机、网络摄像机等有线及无线通信产品。
  物联网基础支撑产品。加快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软件等相关基础产品。研发面向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支撑平台、核心框架及中间件产品;研发设计汽车电子及其他集成电路芯片。
  物联网智能应用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发展智慧家居、智慧社区产品及服务;加快发展周界安防、出入口管理、温度监控等智慧安防产品及服务;加快发展智慧图书/档案管理、智慧餐饮、智能身份证阅读、自助收/发快件箱等智慧生活产品;加快发展智能仪表以及智慧供热、智慧供电、智慧供水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
  (二)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区市找准定位,研究制定本区域发展规划,努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发展区,鼓励相关产业向规划区域集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1.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根据各区市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每个区市确定重点突破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环翠区实施&3+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重点改造升级装备制造业、食品行业、纺织服装业三个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其制品业、生物医药业三个新兴产业集群;文登区重点发展机电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家纺制革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工艺家纺名城、中国机电工具生产基地和汽车及零部件高端产业聚集区;荣成市实施本土企业扩张、高端项目引进&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海洋食品、机械制造、修造船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海洋生物科技、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乳山市重点发展金属冶炼加工、安全食品、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六大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壮大医疗器械及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医疗器械、扫描及打印终端设备、创意与工业设计、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激光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六大产品基地,构建为五大产业和六大产品基地提供支撑的研发创新、公共服务、产学研合作三大科技平台体系;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及制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信息、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文体休闲六大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化工业新城区;南海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
  2.强化专业园区建设。推动现有园区建设,由普通集聚发展向专业化协作转变,建立有效补偿机制,提高环保、节能综合利用等入区门槛,促进非主流产业有序退出;对现有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新落地项目,&有意识&地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流转,推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关联度高、比较优势明显的区市、园区集聚,实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加快依托正在建设的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威海南海新区和现有的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乳山滨海新区等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布局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完善区域配套,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根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区市的各自优势,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在高区,以威高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成立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联盟,重点发展高精尖医疗设备、机电一体化诊疗设备等高端产品;加快推进高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医疗器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的产业聚集。物联网产业。规划在高区双岛湾科技新城,以北洋电气、新北洋等企业为重点,发挥市物联网产业联盟作用,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技术及产品,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区。智能装备产业。主要在经区和南海新区进一步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在高区双岛湾开发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以天润曲轴、新北洋、华东数控、海富光子、信诺威、双丰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加快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数控机床、自动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抢占未来高端产业制高点。软件服务业。规划在经区和东部新城,发挥威海赛宝研究院、市软件评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接引进一批国内外软件龙头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高起点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规划在临港区,以拓展纤维、中玻镀膜玻璃、浩然特塑、多晶钨铝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材料(碳纤维)产业园建设。牵头在我市成立&山东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建设碳纤维产业研究院,做大做强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浩然特塑、金威化学、晨源分子等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添加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发展,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规划以荣成市为重点,打造海洋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好当家、百合生物、泰祥集团、达因制药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保健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肥料、海洋生物材料等产业,延伸拉长海洋生物产业链。
  (三)调整组织结构
  着力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品牌聚集区,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配套,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1.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大力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一批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培植一批&小升规&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扩总量、增数量、上规模。一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在一起,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工业&的发展方向,全面实施&品牌工业&战略。以品牌带集团,以集团促品牌,真正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实行资本运营结合起来。要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从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调整入手,以在全国及国际上有一定优势的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整合各种有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吸收境外资本、民间资本、非工业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三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结合起来。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以公司制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组织结构。四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结合起来。要推动大集团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开发队伍的素质,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发展一批品牌聚集区。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规划引导,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优势产业的渗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由&加工基地型&向&产业聚散型&转变,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聚集区。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地毯用尼龙长丝网络丝产品、加捻纱产品等,开发以可再生来源为基础的生物质材料地毯,把环翠区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地毯品牌聚集区。加快推进家纺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产品设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高科技、功能性家纺产品比重,把文登区打造成中国工艺家纺名优品牌聚集区。加快发展冷冻调理食品、即食休闲海洋食品、高科技海洋保健品,把荣成市打造成国内外闻名的海产品加工品牌聚集区。
  3.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医疗器械、海洋食品、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创建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扩大我市特色产业的品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四)实施六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围绕产业集群&3+4+3&发展战略,计划实施&六大工程&,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力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自身研发投入,重点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业强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不断研发新工艺、新产品,走创新驱动之路,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预计,&十三五&期间,攻克关键共性技术150项,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
  2.企业培育工程。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加大对企业的分类指导,促进企业梯次发展。一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依托威高集团、三角集团、三星电子等骨干企业,以膨胀规模和提质增效为重点,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战略合作,通过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全国同行业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一批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在十大产业集群领域,引导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找准在产业链和行业细分领域的定位和优势,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三是加快小微企业&升规&步伐。每年选择100家规模以下企业建立储备库,进行重点调度和培育,加快企业规模提升速度,推动小微企业&小升规&。
  3.质量品牌工程。加强标准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建设,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再创建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大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潜心专注品质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做优品质、做实内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更多向品牌要市场、要效益、要竞争力。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力度,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
  4.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制造研发和应用,抓好试点引领、典型示范,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开展&机器换人&工程,每个行业选择1-2家企业开展应用示范,力争到2020年,重点工业领域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2%,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2%;在机械、船舶、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建设10个智能制造样板工厂和30个数字化示范车间,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工业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整合现有各项激励引导政策,支持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突破、系统开发、系统集成商培育、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计划,重点扶持在我市开发生产并率先应用的智能装备产学研用一体化项目。
  5.军民融合工程。坚持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军民技术融合与军地经济融合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军民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按照&统筹规划、高端引领、聚集发展、重点带动&的思路,通过资本参股、技术协作、资产重组等方式,引导我市新材料、船舶、电子信息等企业加快&民参军&步伐,着力支持和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和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的引领能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资源要素的共享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特色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积极性,大力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泰山学者&和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加强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管理人才参加集中培训、考察交流等活动,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组织实施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专栏:&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业项目
  新信息产业:三星电子A3打印机生产线扩建项目、新北洋数码物流柜生产项目、双丰电子双检检波器检波器生产项目、天罡仪表供热系统温控器及控制阀生产基地、威信光纤光纤拉丝(二期)项目、易霸科技智能电网成套设备项目、奇正悦扬新材料音频设备生产项目等。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威高集团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化项目、威高集团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产业化、威高骨科人工关节产品项目、威高齐全医疗设备产业园项目、中关村医药科技产业园、芝恩药业中药制剂新技术开发及深加工、临港区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银河医用明胶项目、中锐制药、迪之雅高科技精细化工产业园、迪嘉中药产业园项目、融德天翔健康产业园、新元化工医药中间体生产等。
  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威海海鑫新材料、拓展纤维GQ4522级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产业化、豪仕达碳纤维休闲体育用品生产项目、广兴泰业特种陶瓷及其制品、吉祥幕墙铝箔和高档幕墙、万丰镁业镁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结构件产业化、万丰镁业军民融合武器轻量化制品产业化、两岸环保碳纤维产业园环保新材料项目、大华塑业超高分子管材项目、汇兴纤维航空航天军用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扩建项目、乳山耐特新型板材及人工鱼礁项目、冠通蓝海深海柔性管生产项目、佰德信新材料汽车尾气催化剂项目、晨源高分子先进树枝状复合材料和树枝状水处理材料的研发项目、青岛科大环保材料公共服务中心、帕斯砜新材料有限公司聚砜高分子新材料生产、鼎力碳纤维制品等。
  机械制造产业:天润曲轴曲轴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吉升昌四色胶印机生产项目、威能高速动力永磁同步电机、化工机械磁力传动高压重型加氢反应器、海山机械农业机械项目、中航威海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水泥装备制造项目、华塔建筑机械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威特能源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油田设备生产、华东锻压机床节能数控压力机、威硬工具高精度高速复合刀具开发与应用项目、昊安金科螺旋流恒压泵项目、金辰机械压力机生产、艾莱科LED屏幕玻璃清洗设备产业化项目、曙光齿轮公司高档螺旋伞齿轮扩建等。
  食品加工产业:泰祥食品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赤山集团鱿鱼出口加工二期项目、靖海集团海洋生物制品项目、鑫发集团蓝润金枪鱼加工项目、慧德食品金枪鱼深加工项目、华信食品海产品深加工工业园、金颐阳药业西洋参深加工、家禾食品即食海洋食品加工项目、荣成中食海洋健康科技产业园、寻山集团海藻精深加工产业化基地、鲁菱果汁研发中心及小包装直饮项目、华隆(乳山)食品花生蛋白肽产业化项目、味正品康调味品产业化项目、荣成恒茂水产海洋食品加工项目、乳山宏伟食品海洋冷冻食品精深加工、博宇食品鱿鱼全产业链精深加工等。
  运输设备产业:三角集团&400万&2&高性能乘用车胎转型升级项目、浦林成山高性能子午胎产业化项目、万丰奥威年产300万件铝合金车轮搬迁改造项目、广泰特种车辆及试验中心、中远船舶压载水项目、伯特利萨克迪汽车铸铝转向节技改项目、天力汽车车载大功率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德瑞博新能源汽车二期、康派斯新能源房车整车控制系统产业化及整车平台建设、荣成高丽高档钢丝帘线改造项目、华邦精冲汽车座椅调角器项目、蓝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润通橡胶轮胎硫化胶囊生产、荣迪新能源汽车、黄海造船豪华游轮、天润集团船用曲轴、东安黑豹轻型卡车、怡和制造军民融合示范项目等。
  纺织服装产业:迪尚集团服装云设计研发服务平台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芸祥绣品高档鲁绣产品智能一体化技术改造项目、文登际华军需装备项目、博优高档纺织面料产业化项目、联桥国际服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华福轿车内饰布生产项目、芸祥家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
  海洋生物产业:百合生物海洋活性甘油酯DHA/EPA软胶囊、成山集团褐藻寡糖产业化项目、利达生物科技海红虾青素项目、圣洋水产鱼胶原蛋白及生物肽研发生产项目、海臻一品海带提取液项目、恒欣源水产海带漂烫水综合利用项目、世昌海洋生物海带复合提取项目、高润海洋生物海带褐藻胶项目、温喜生物浒苔无害化处理基地项目、金琳水产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及高值化产品开发项目、益合元生物科技海参肽生产、同德投资纳米级壳聚糖制备人工皮肤产业化、博宇食品海洋鱼卵制备新型活性蛋白肽、世代海洋生物酶法制取岩藻多糖等系列海洋医药中间体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鑫发渔业金枪鱼胶原蛋白海洋医药及电化学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
  智能装备产业:信诺威无人化智能生产控制系统项目、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项目、威达机械中高档钻夹头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项目、天科电机高速高能量密度永磁电动机产业化项目、远深新能源科技水源热泵项目、鸿通管材连续非金属智能敷缆管潜游电泵采油系统项目、印刷机械船体模块化分段建造自动对中机器人项目、海王科技矿山环保设备二期项目、远航科技液态食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威高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产业化等。
  物联网产业:北洋电气云计算中心及智慧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卡尔电气身份识别系统及终端项目、新北洋高速扫描产品/现金循环处理设备研发与生产技改项目、天力电源物联网智能家电采集管理控制系统、天罡仪表物联网智能超声计量仪表产业化、震宇智能物联网科技热计量表生产等。
  四、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完善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宽带普及提速、网络结构优化和网络融合,构建覆盖全面、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威海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供支撑。
  1.着力做好城域网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国家&宽带中国&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全市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主体地位,统筹安排空间布局、分步推进建设时序,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光网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宽带网络接入速度和质量,实现&T级出口、P级骨干、G级接入&。到2020年,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加快无线城市建设
  统筹3G、4G、无线局域网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着力推动通信网络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着力促进4G网络全市域覆盖,开展网络优化、技术升级和提高深度覆盖,完善不同制式的3G/4G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在5G技术成熟时,适时成为5G网络试商用城市。大力推进wifi网络建设,提升公共交通、行政办公、旅游景点、商业金融等设施的重点场所网络覆盖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移动高速数据业务需求。到2020年,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3.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新兴融合性业务,促进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升级改造,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构建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不断完善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IPTV业务运营基础设施的应有功能,形成与其他广播影视业务差异化竞争的业务模式,满足用户对于节目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
  4.建设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
  配合威海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做好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具体包括基础库、公共服务库和公众参与库。基础库包括人口库、法人库、基础地理信息库和宏观经济库,是所有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数据库;公共服务库包括市县两级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库,市县两级政府、部门为社会和市民提供服务的各类信息组成的数据库;公众参与库是企业、机构、个人利用政府和部门所提供的基础库、公共服务库数据以及社会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的服务于社会和市民的数据库。基础库、公共服务库按照&统一标准、一数一源、有序生产、自动更新、合理共享&原则进行开发共享,公众参与库按照&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竞争择优、安全可信、百姓接受&原则进行开发利用。
  创建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环境。建立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口径、采集方式、服务方式;建立统一的资源信息整合与交换机制,构建新型信息交互协同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复用;建立全市统一信息交换平台,加强整体网络的安全部署,保障基础数据信息安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技术及政策法规的保障。
  5.建设完善地理信息平台
  整合全市交通道路、市政设施、房产管理、市容环境等管理和公共设施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地理信息图、综合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系统,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
  立足测绘地理信息基础和前期数字城市资源,建设特色鲜明、智能化水平较高、满足智慧城市运行需要的时空地理信息云平台。建立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在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扩充、添加时间属性以及数据重组,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到时空信息数据升级。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通过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带动个人消费、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应用创新。及时更新平台的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充分共享整合社会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协同服务。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积极推进智能制造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争取政策支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推广智能技术与装备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