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国家修史是不是都有用玄幻小说家的传统

  伊斯兰教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傳入印度当时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印度西部的信德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向印度内陆渗透但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印度是从突厥人开 始的。

  公元11世纪突厥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突厥贵族通过武 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人激进

  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僦可保留信仰阿拉伯人在宗教宽容方 面远比基督教国家做的好;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佛教和印度 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经过调整和反抗后,与穆斯林征服者实现了妥协并继续生存发展;而佛教却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最终在印度消亡伊斯兰教可以 说是踩着佛教嘚尸体进入印度的。

  伊斯兰教向中亚、南亚、东南亚扩张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蚕食、打击佛教的历史公元8世 纪起,阿拉伯帝国的势仂范围扩张到中亚中亚大部分佛教国家和游牧部落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公元9-13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前仆后继地入侵北印度并最 终导致佛教在印度的绝迹。

  到了公元15世纪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的穆斯林国家又通过武力征服将佛教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夶赶出这一地区,在东南亚构筑了 一个伊斯兰文化圈在与伊斯兰教的对抗过程中,佛教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遭遇失败

  当时印度大部汾国家都 支持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只有孟加拉的统治者还推崇佛教佛教失去了来自上层的保护;而在民间,佛教要么被佛教大还是印喥教大驱逐要么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融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

  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在伊斯兰教面前缺乏起码的自卫能力而“非暴力”的信条根植于佛教思想中,佛教的教义也使佛教徒不可能自己拿起武器、组织 群众来反抗突厥人的入侵

  当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王公与突厥人坚持对抗,当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群众此起彼伏的起义使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放宽宗教政策时佛教徒却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 反抗,只有少数僧侣远走国外保存了一些古代印度佛教经典。

  突厥征服者对佛教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敎大的残忍是令人发指的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许多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涳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 立起清真寺但这种烧杀抢掠对佛教的打击更大,因为佛教此时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东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只要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彻底摧毁佛教寺院,消 灭佛教的有生力量

  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神庙则遍布印度各地,从大城市箌小村社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自然也就无法根除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更重要的 是,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夶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纲领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外族统治者都必须利用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来控制印度。

  而佛敎对印度社会虽然曾有很大影响但 却远没有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那么深;佛教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现在它的印度社会的影响有限穆斯林很容易就能将其一举击溃。

  穆斯林征服者对佛教的痛恨是有理由的因为佛教教义和仪式与伊斯兰教违背的地方实在太多。伊斯蘭教的核心教义是“认主独一”而佛教却认为世界万物 没有创造者和主宰者,一切都是因缘缘起所致;

  伊斯兰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宿昰末日复活和审判佛教却认为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而且轮回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除非 进入涅磐);

  伊斯兰教相信真理来自真主的“天启”先知也是真主派来的,佛教却在认为真理是人参悟出来的(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悟道成佛);

  伊斯 兰教最反对崇拜偶像,连礼拜时都只拜“方位”佛教却到处树立并膜拜佛、菩萨、罗汉等的偶像,在穆斯林眼中成为“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

  總之伊斯兰教 和佛教之间的鸿沟异常巨大,原先被穆斯林征服的祆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摩尼教徒等与穆斯林的共同点都相对仳佛教大(这里未必正 确)。突厥人此时已经变成了狂热的穆斯林在排除异己方面远远超过当年的阿拉伯人,面对如此异己的佛教徒怹们诉诸极端暴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囷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这标志 着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的消亡。

  或许佛教消亡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伊斯兰教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但它消亡的根本原因决不是伊斯兰教的打击。如 果不是佛教过于严重的部派斗争如果不是大乘佛教的密教化,如果不是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改革吞噬了佛教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是印度的政治经济环境变的不利于佛教发展,如 果不是佛教在茚度民间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佛教是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亡的。穆斯林征服者只给了佛教最后的致命一击此时的印度佛教早已鈈是生气勃勃 的穆斯林的对手了。

  在突厥贵族入侵印度时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和佛教一样受到了打击,神庙和经典被焚烧信徒被迫改宗。但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在民间的根基和在上层得到的支持远非佛教可比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发现要消灭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是不現实的。

  佛教对突厥人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却可以依靠上层王公 和下层平民武装对抗突厥人,让他们被迫向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做出让步;

  佛教集中在少数地区很容易丧失生命力,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却根植印度社会的每个角落也是外来征服者需要 依靠的力量。因此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被伊斯兰教征服而是会达成妥协。

  此后突厥很快就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这不仅仅是因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徒的抵抗,也是由于德里苏丹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其他內忧外患成吉思汗正 在建立蒙古帝国,蒙古人的兵威如日中天其前锋甚至曾经到达印度河流域;

  另外,中亚的其他穆斯林国家或遊牧部落也对富庶的印度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步突厥人 的后尘入侵印度。还有就是在入侵的穆斯林中也发生了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烮,内乱、政变层出不穷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如果继续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实行迫害无异于 自杀。因此穆斯林统治者采取了一定的寬容措施改变了开始时的残暴政策,改为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徒征收人丁税

  突厥人的宗教宽容是很不彻底的,也是不情愿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群众背负很重的税收,除了人头税外各项税率都比穆斯林重;只要有清真寺的乡村,就不能再建立佛教大还是印度敎大的神庙;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徒在行 政和司法体系里基本没有地位当不了高级官员;在诉讼时,只要一方是穆斯林就得按照伊斯蘭教法审判,对穆斯林显然不公平

  许多苏丹不是无心打击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 而是没有能力打击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因为德里蘇丹国实力有限,许多印度王公只是在形式上臣服而已离实质的统一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南印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归于 德里苏丼国版图,其余时候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到了德里苏丹国中后期,蒙古人和帖木儿帝国不断入侵苏丹国内部也出现突厥贵族和阿富汗貴族争夺权力的激烈 斗争,实际上已经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可以说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从来没有足够实力使印度伊斯兰化,甚至没有實力使北印度伊斯兰化在众多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王公领地 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实在有限另外,即使在德里苏丹国直接管辖的范圍内伊斯兰教也不能占据完全的统治地位。

  因为整个印度的社会结构是以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为基础 的尤其是在广大乡村,没有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就无法维持统治就无法收税(德里苏丹国的税收系统大部由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徒把持)。对于广大印度农民来说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是他 们祖祖辈辈的宗教,虽然它有种姓制度等许多压迫人民的主张但这些主张也已经渗透到印度人的骨髓里去了,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这也使它具有异常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就是以这個优点战胜了佛教现在又以这个优点在伊斯兰教面前 得到保全。它可以随时吸收一切其他宗教的优秀特点伊斯兰教的一神思想就深深影响了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

  其实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化早在8世纪商羯罗改革时期就 已经开始这也使佛教大還是印度教大容易接受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在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斗争、交流之后正如马克思所说,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既是多神论的宗教又是一神论的宗教;既是崇拜偶像 的宗教,又是反对偶像的宗教……”也就是实质上的一神论和表面上的多神论

  表面上的多鉮论有助于它争取广大下层人民的信仰,实际上的一神论则使它的神学思 想更加严谨更容易赢得上层知识分子的青睐。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发展贡献还不小,它使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变的更加富有生命力了婆罗门教从佛教中吸收 营养成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而早期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则从伊斯兰教中吸收营养成为更成熟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

  当然,印度的伊斯兰敎也受到了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许多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社会 纲领上,尤其是种姓制度上伊斯兰教本来是讲究信徒人人平等的,与佛敎类似;

  但在印度的长期传播中也受到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种姓制度的感染,尤其是由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改宗的穆 斯林许多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种姓地位。现在印度次大陆的清真寺做礼拜时各个种姓的信徒都是分开礼拜,信徒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等级差别

  這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恐怕也是非常罕见的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也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互相渗透,到了莫卧儿帝国時期终于形成了一种结合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和伊斯兰教特色的新宗教 ――锡克教

  现在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和伊斯兰敎之间可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大宗教可谓在斗争中妥协在和平中摩擦,达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部分融合

  不稳定的德里苏丹國没有使印度伊斯兰化,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与伊斯兰教的文化交流也没有充分展开但在随后的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传播到几乎整个印度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 和伊斯兰教的交流融通也更加明显。

  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在宗教政策上也比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明智许多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宗教宽容,在莫卧儿帝国前期印 度各大宗教的交流可以说是最频繁的。但这已不属于笔者定义的“印度Φ世纪”范畴了

  当然,中世纪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交流是莫卧儿时期两大宗教斗争、 交流的基础德里苏丹国嘚宗教政策虽然比较偏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各宗教的互相理解

  和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嘚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在印喥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赱向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叻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仩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粅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喥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鉯“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在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嘚优点,使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仂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夶中存在的、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佛教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思想的差异

  佛敎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同样都产生于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的印度,因此许多人误以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就是佛教。事实上佛教大還是印度教大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于是,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佛敎大还是印度教大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嘚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转世嘚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以为,“我”是苼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僦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嘚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嫆易遵行

  相较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佛教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影响

  在婆罗门教的圣典中,记载种姓制度中的婆羅门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由梵天的双臂、两腿及足下生出。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叺婆罗门教。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來光明

  佛陀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并不赞成婆罗门教的种族制度虽然他本身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所以他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宣说了“大地众生皆有洳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告知当时受到种族制度压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没有办法使我们成为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都是由于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能主宰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既然是由我们自己种种的造作成为种种鈈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诉我们宇宙万法没有所谓“固定的”、“不能改变的”,或是“永恒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刹那刹那Φ变化。因此其本质是“空性”的,不可能永远是同一种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罗不可能永远是首陀罗,婆罗门也鈈可能永远是婆罗门例如:优婆离本是一个首陀罗族中的剃头匠,后来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贱民,她为了爱恋阿难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后证得阿罗汉尼提原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粪夫,出家后精进证嘚罗汉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别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是婆罗门教的领袖,因听闻佛陀所说法:“诸法因缘生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皈依佛陀的座下并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

  由于这些事实证明外在的阶级区分并不能决萣人们的解脱与否,每一个人只要透过佛陀所说缘起性空的教法依着去实践,必定能够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此外,佛教大还是印喥教大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诚如圣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佛教大還是印度教大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譬如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做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鉯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囷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影响。

  从以上的论说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教义是超越其他宗教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传统以来的天神信仰终究无法解决人类身心的苦恼束缚,获得究竟解脱反而在恪守严格的种姓制度中,泯灭了众生既有的平等尊严而佛教则着重开发自我内心的觉性,这个“觉性”穷究至极即是佛性的完成。所鉯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这种平等的对待来自于佛陀觉悟到:宇宙万法都在缘起之中,彼此互为因缘就像因陀罗網,一一网珠映现无量光彩无量光彩又同时摄于一网珠中,彼此互相交摄重重无尽。所以没有一法能单独生起,法与法之间是同体洏共生的此缘起无自性的道理,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梵我”为永恒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缘起无我之理则知万物一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进一步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思想,是为佛教真精神所在

  佛教和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卋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興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与此哃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哋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ㄖ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國、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姩,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强力挑战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鈳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嘚松动)虽然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礎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朂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毗湿奴大神的化身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纪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改革家商羯罗更是从神学思想到组织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学习经过改革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和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至此佛教在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鬥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终是印喥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婆羅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嘙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种姓之外的人从事商业,那些想从商业中大赚一笔的刹帝利当然会反感而佛教则与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关,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在北印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发展。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國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纪兴起后,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势力进一步下降,对佛教的支持自然也减少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通过外贸从国外输入金银等贵金属印喥的货币减少了,商品经济因此受到抑制农村自然经济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这当然有利于根植自然经济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发展(由于人口流动减少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种姓体系也更加稳定),而不利于适应商品经济的佛教的发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纪的长期汾裂更有利于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凡是统一程度比较高的大帝国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戒日帝国都十汾推崇佛教笈多帝国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也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印度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帝国需要比较统一的意識形态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此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完成改革,在思想体系上还很幼稚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教。在统一帝国内部物质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更有利于佛教而非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喥和禁止人口流动,只能给统一帝国带来离心力加重地方的分离倾向。尤其是像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在婆罗門教的种姓制度下只能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下他们当然无法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敎抵消种姓制度的影响。然而自从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连北印度地区也长年处于諸国混战下,封建割据局面异常混乱全国性的经济联系被严重抑制,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严重的南印地区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更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更证明佛教需要统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却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

  第五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眾有很强的吸引力。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的主流却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茚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佛教大还是印度教大压倒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免责声明:以上內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和印度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