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资本论》之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手是谁

感悟《资本论》之二:马克思的对手是谁?
读一本书,要先搞清楚它的研究对象。读懂马克思,要先知道他给自己设定的对手。
马克思很明确,《资本论》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人的生产劳动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人们结成不同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要剖析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资本出现之后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阶段,社会的生产劳动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我们要避免一种天真的想法,即认为马克思生活的社会与我们今天的时代,存在着十分遥远的距离。马克思所研究的对象与中国社会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联。
读《资本论》,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生产方式,去看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世界,资本家如何残酷地剥削工人,那读《资本论》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马克思是以当时的英国为例证来写作《资本论》的。那时的他就预感到,德国读者会自认为德国与英国不同,《资本论》中写的事在德国是没有的,也是不会出现的。
面对如此的自我假想,马克思有针对性地回应: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马克思要说的是,英国的今天,就是德国的明天。不要说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德国一定会重演英国的故事。
这句话,可能并不只是针对德国一个国家的,也是针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这句话,可能也并不只是针对当时的德国读者的,也是针对今天各个国家的读者的。
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资本有着无法阻拦的力量,它一定会冲突个别国家地区的界域,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将重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任何人为的忽视或者不承认,都没办法改变客观的事实,都只是自欺欺人。
马克思提醒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要认识到或早或晚到来的资本。他把资本比喻成古希腊的蛇发女妖美杜莎,说明帷幕已经稍稍揭开,我们应该看到幕内美杜莎的头。
在今天的世界,资本已然实现了全球的空间扩张,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幕后推动力。资本是《资本论》当之无愧的主角,马克思一辈子的对手,也正是这个资本。这个生活在19世纪欧洲的伟大思想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关联性也就在于,资本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对手。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资本虽存在,但并没有扮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在当时,我们大可断言,《资本论》与中国无关。但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资本如火如荼地运行,谁又敢天真地说,《资本论》无关乎中国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引入资本要素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30多年。我们没有资本主义化,但我们有资本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流通,我们有资本的运作。
&谁都不能否认,资本力量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品尝资本带来的甜蜜果实之后,我们正不得不吞咽资本带来的苦果。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
我们必须承认《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资本论》的视域中。那些认为《资本论》与中国无关的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大大的眼睛,傻傻看不清楚,看不清楚《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语境去读《资本论》。离开中国社会去读《资本论》,就读不到其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马克思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来提醒德国的读者,当然也应包括其他国家的读者: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对待资本,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们要学习古希腊英雄柏修斯,看清妖怪的真面目,去追捕妖怪,而不能明明有妖怪,却故意说,它根本不存在。
秉承马克思的精神,就要更加审慎地对待资本。保持必要的警醒和反思,认清资本的来龙去脉,看到资本的正反力量,批判分析中国资本的运作。
马克思的对手是资本,马克思的事业是资本批判,如果我们不对中国的资本逻辑、资本运作进行客观的审视、批判的分析,我们怎么能说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呢?怎么能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德媒:马克思《资本论》到今天仍影响深远
关键字: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资本主义危机
据参考消息报道,德国《商报》4月13日发表文章《《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作者 米夏埃尔·布拉克曼),内容如下:
150年前,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工作。其中的许多内容今天似乎显得过时。然而直至今天,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产生危机,他就绕不过这部著作。
1875年时,已经流亡至英国伦敦的卡尔·马克思(资料图)
卡尔·马克思,伟大的经济学家,却不懂得如何用钱。“在当前的状态下,我几乎无法离开我的家人。”他在1867年4月写道。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在“暴风雨下”乘“汽船”从伦敦驶向汉堡。在那里,他的出版商奥托·麦斯纳已等的不耐烦,马克思终于把他的代表作《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给她送来了。
150年前当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第一卷后曾预言,这部著作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是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出版的。
今天,《资本论》这一“工人运动的圣经”,可能是除了《圣经》之外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运动有巨大的影响。”
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东欧集团解体整整四分之一世纪后和《资本论》出版150年后,人们应当不具意识形态地问:马克思今天还要对我们说什么?他在《资本论》分析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清楚的是: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所提出的任务看起来相当野心勃勃。他无外乎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对他来说,这一规律更多地源自历史的物质和社会驱动力以及阶级斗争。
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寻求资本主义的元素形势——在拥有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矛盾特征的商品上发现了这一元素形式。
在这方面,劳动力作为商品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对于资本家来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自身的价值:工人们必须工作更长时间,并产生比以他们的工资形式所表现的更多的交换价值——这是著名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赚取剩余价值。所以,劳动的净收入从总体上不是用来造福社会,而是服务于私人资本家。该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行,是因为无产者在关系到生存的斗争中只能把他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
马克思只在《资本论》第一卷强调了“只有从直接生产者、工人那里榨取的这一剩余劳动的形式”将各种经济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例如奴隶社会与雇佣劳动社会。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利润率趋于下降”引争议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推导出一种对《资本论》全集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鉴于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得到提高,同时降低了仅仅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因此也减少了资本家的利润。
再加上资本家之间的互相竞争,不断压低报价,以便能经受市场的考验,马克思写到,资本收益的下降虽然能暂时停止,但据他估计,随时会达到因为创业者可期待的回报率太低而不再投资的某个点。结果是:最终将所有经济领域推向危机的投资大罢工。
应如何评价这一危机理论?
相当倾向于马克思的经济学家哈拉尔德·格尔芬在关于《资本论》的后记中写道:“我们今天必须确定这样的事实,既没有任何利润率趋势化下降的迹象”
长期担任慕尼黑伊福研究所所长的汉斯-维纳尔辛恩对马克思更多持保留态度,但他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事实上,国家必须通过信贷融资的政府支出来补偿企业所欠缺的投资意愿,今天属于政治和经济辩论的标准剧目。
辛恩坚信,随着欧洲央行推出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赋予了马克思“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理论新的重要性:“资本的利润率当前明显下降,以至于当人们选择了最硬的通货并且几乎是把钱扔给公司时,它们只能被引诱去投资。是的,在某些时候人们甚至还支付给公司资金,帮助它们借款和投资。”
预判资本主义走向寡头垄断
德文版资本论
马克思作为经济研究先锋的角色可能是无可非议的。他可能是首个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仅以间或的危机为特征,也以“制度固有的”高潮与低潮的依次交替为特征。马克思指出了经济周期的短期和长期波动,这点在几十年后才被经济学研究采用。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他形成了一种理论,根据该理论,增长因为放弃消费(也就是说节约和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积累)而产生。他直观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的积累和享乐欲望是如何形成一个浮士德式的冲突的”。
马克思也是首位明确认识到下面这点的经济学家:在不太远的未来,大企业将控制整个行业。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谈到“已经形成的资本的集中”和“资本家对资本家的剥夺”。尽管1867年之前的经济结构还是以小企业为主要特征,但马克思预料到:资本主义正走向寡头垄断。后来的发展印证了他的话。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2011年得出结论,一个只有147家企业(绝大多数是金融财团)的群体通过股份交织控制了所有跨国企业价值的近40%。眼下,这种集中度可能还要更高。这听上去不太像是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更像是卡尔·马克思预见到的资本主义权力经济。
马克思的功绩在于,他用自己的辩证法在很多方面令人信服地找到了本质与现象以及资本主义的存在与表象之间的差异。传统国民经济学把技术进步多少视为偶然产物。马克思却指出,技术进步和与之相连的生产方法的改变是资本主义根本的、同时也是既充满希望又蕴含危机的特点。
马克思分析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此前没有人提出或思考过这样的论述。
原标题:《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
责任编辑:宋煜昊发送本文到微信
微信扫描下面的图片加关注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在微信中回复A114010发送本文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资本论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